当前位置:首页 » 主城区域 » 合肥高新油墩村张国友

合肥高新油墩村张国友

发布时间: 2021-08-09 02:15:13

1、我国劳动模范

--记全国劳动模范抚宁县英武山村党支部书记李家庚
2002年,在镇上经营饭店和电料门市的李家庚,因患淋巴癌回村养病。当时,村里的状况让他格外揪心:不足500人的小村,集体欠债竟达10万多元;党支部瘫痪,连个党员会也开不成,许多工作在全镇排位落后;村民们辛苦一年,挣的那点钱连交电费都不够,别说姑娘往外嫁,有的小伙子都想到外村“倒插门”……

对英武山有些绝望的党员、村民,把希望寄托在人品好、能力强的李家庚身上,一趟趟地找他,恳求他带领大伙奔富路。

可看看眼前的李家庚,乡亲们又实在不忍心让他受累。由于化疗,他的头发眉毛脱得精光,脸色蜡黄,说话有气无力,每天一把一把地吃药……

乡亲们那热切期盼的目光,欲言又止的神情,早已使李家庚心潮澎湃,他瞒着家人暗下决心:为了生我养我的英武山,豁上这条命了!

2002年9月30日,经村里“两推一选”,李家庚以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乡亲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可年迈的父母、体弱的妻子,却满腹酸楚,含泪劝他:医生说,病后5年至关重要,若能平稳过去,还能活20年,否则……家庚啊,你为啥偏偏在这个时候去受这份罪,就算你不怕死,就不为一家老小想想?

李家庚对亲人说得却很轻松:我干我想干的事儿,心里高兴,就把病忘了;我高兴你们不也高兴?省得成天为我揪心。要是老觉得有病,病会更重;不拿病当病,病就会轻啊。一席话,说得亲人频频点头。

在私下里,李家庚不止一次和最好的朋友韩继涛说:谁不珍惜生命?我说不定哪天倒下,所以要抓紧时间为父老乡亲干点事,哪怕少活几年!

李家庚转让了经营的饭店,变卖了家里的装载机,全身心地扑在了村里的工作上。当时正赶上农业税征收,由于村里拖欠群众2万多元钱,再加上第二轮土地承包拖了两年多未能完全解决,不少村民迟迟不交。李家庚自掏腰包还清了欠款,又拖着病体挨门逐户做工作。不到3天,全村的农业税交齐了;仅仅7天,涉及27户的第二轮土地承包难题也解决了。

紧接着,李家庚下决心解决村民的吃水难问题。他自己垫资5万元,又一趟趟从上级跑来10万元。从规划引水线路到开挖地沟,从铺设4000米管道到建水塔,他一直摸爬滚打在工地上。苦战42天,甘甜的泉水终于一路欢歌从3公里外流进各家各户,全村一片欢腾。

之后,李家庚又历尽千辛万苦,经受了千难万难,争取到村村通工程,修了一条贯通全村、通往山外的3.5公里水泥路。

接水,修路,这是全村人长期以来的梦想,但又觉得是无法办成的事。真没想到家庚一个病人,硬是给办成了!村民们都这样评价。

最要紧的是让乡亲们富起来

英武山地处山区,全村472口人,人均耕地不足2亩,且大多是靠天收坡地。怎样才能让群众尽快富起来?李家庚觉得这是最要紧的事,是头等大事。上任头仨月,他先后10次召开村班子会、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4次召开全体村民大会进行商讨,并带领支部成员外出参观学习,深入分析市场形势,最终确定了远抓林果近抓牧,生态家园迈大步的发展构想,并决定以养猪业为突破口,推进全村产业结构调整,迅速脱贫致富。

说来容易做来难。虽然养猪是条最现实的致富路,虽然群众大部分家里也养猪,但按科学的方法成规模地养猪,却从未搞过。李家庚知道,不拿出令人信服的事实来,群众不会认可。2003年2月,他在全村率先建起一个存栏200头的养猪场。4个月后,生猪全部出栏,获利3万余元。

用不着再说,全村群众养猪的劲头上来了。可资金、用地、技术等难题摆在面前。李家庚每天早出晚归,找亲戚、托朋友、跑有关部门,以自己的信誉作担保,帮助首批45个养殖户联系小额贷款48万元,为25户协调了养猪占地,为24户解决了建猪舍木料难题。他还带领养殖户分3批到养殖先进村参观取经,并聘请专家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

在李家庚的示范和帮助下,当年全村就有70多户建起了养猪场,其中存栏50头以上的有25户。目前,全村几乎家家都成了养猪专业户,生猪存栏共4100头,今年预计出栏近1万头。全村仅养猪一项年产值就达800万元,人均纯增收近3000元。

村民王东说:为让大伙养猪赚钱,家庚操碎了心哪。为降低养殖成本,李家庚先后垫资6万多元,为大家购进仔猪4000多头,并从外地统一购进饲料,以进价卖给群众;为方便养殖户粉碎饲料,他自己掏钱买了一台粉碎机,每公斤只收二分钱的电费,一分钱不赚;为让生猪能卖上好价钱,他多次到天津、唐山等地联系销售,并向群众承诺,在同等条件下卖猪,先群众后干部,最后再卖自家的……

家庚熟人多门路广懂得多,市场行情摸得准,有啥事问他没错。村民王建民说,今年五一前,他家来了个收猪的商贩,出价每公斤四元五角。他拿不定主意,就问李家庚卖不卖。李家庚很干脆地告诉他,现在的市场价涨到四元七角了,低于这个价不卖。果然,第二天又来个买猪的,主动出价四元七角。家庚一句话,让他家40头猪多赚了1300多元。

就此事,记者问李家庚为什么这么神?他说:我成天和县畜牧局通电话。现在当支书,不懂市场可不行啊。

猪多了,村内猪屎遍地,臭味熏天,怎么办?李家庚和大伙商议在村东建起了一个养殖小区,并号召大家建沼气池,用沼气烧火做饭,既干净又环保,村民个个叫好。现在,全村100多户已有90户建起了沼气池。

有家庚在前面,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小康路上奔呢。村民韩继涛高兴地告诉我们,去年,李家庚抓住国家退耕还林给予优惠政策的发展机遇,带头在自家的11亩山坡地上栽植了1200棵板栗树。又听从专家的意见,在树下间种了6亩丹参药材。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目前已退耕还林600亩,栽植板栗4万株,间种丹参药材278亩,明年每亩地可望增收1000多元。乡亲们都说李家庚为我们建起了绿色银行。

当支书就要把心掏给群众

李家庚讲的,是要有奉献精神。他常说的这句话,那内涵是太丰富了。

去年农历腊月二十六傍晚,镇里给村干部们兑现了当年的工资,李家庚领到了6700元。一进村,他就把护林员及其他零工等叫到一起,抱歉地说:大伙跟着我忙活了一年,一分钱工钱没拿,真对不起呀,不能让你们就这样过年。说完,硬是把6700块钱塞给了大家。回到家却交给妻子一张白条,还幽默地说:镇领导想得可真周到,把我的工资给变成折子了。

对这样的事,妻子、父母早就习惯了。村民们说,他家就像村里的金库,李家庚想往外拿多少就拿多少,家人谁也不吭气,一是支持他的工作,二是怕他上火。这两年,李家庚为村里的各项工作搭了多少钱,只有村会计一人知道,别人都说不太清楚,人们算大账,说至少5万多元。

李家庚的父亲李国和说,儿子一上任就在大喇叭里向全村保证:我为村里花的电话费、差旅费、招待费一分不报。支部委员王福介绍说,家庚经常开着自家的旧夏利车为村里办事,这辆车光油钱和维修费一年就得1万多元。为了省钱,村里没安公用电话,村里的公事都是用李家庚家的电话或他的手机,他家的电话费原来平均每月30多元钱,现在哪月不得二三百元?最多时近四百元。李家庚到外跑业务,招待费、差旅费都是自己负担。上边来人都在他家吃饭,可他从未向村里报过一分钱招待费……

李家庚不光为村集体大量垫支,还多次为贫困户慷慨解囊。村民李国金养小尾寒羊,羊总死,陷入困境,李家庚拿出5000元,让他改养绒山羊,如今李国金成了富裕户。村民王喜双目失明,媳妇、儿子弱智,母亲年迈,想养猪没钱,李家庚拿钱给他买了6头猪……

谈起这些事,人们总要称赞李家庚的思想境界。可他总是摇摇头:不是我境界有多高,没办法,村里太穷,事又要办,我家还有,不从家拿从哪拿?再说,这也是为了我工作好做。

话,说得再朴实不过了。但惟有这朴实的话语才真正反映出一个优秀党支部书记一心为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呀!

李家庚向全村人奉献的,岂止是金钱。

担任村支书后,由于工作太多,压力太大,没日没夜地奔波、操劳,严重影响了治疗、休养,他的健康状况一度恶化。在去年6月引自来水的日子里,他成天在外跑,蚊虫叮咬,寒风侵袭,使免疫力严重下降的他患上了淋巴癌荨麻疹,浑身起疱,全身水肿。腿上一摁一个坑,那样子看上去都有些怕人。巨大的工作压力,又使他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连续20多天几乎无法睡觉。医生说,再不住院治疗,身体和精神都会垮了。可为了保证自来水工程按期完工,他把药取回来,每天让村医给打针输液,常常是中断输液就匆匆赶往工地。自来水修通了,他却再也支撑不住,第三次晕倒在地……

治疗、静养,对李家庚是至关重要的。可为了村里的事情,他比谁都玩命。家庚这两年太苦太累了!当小学教师的妻子王珏婷说起丈夫眼圈就红了。今年5月12日晚,李家庚带着12辆三马车到山海关卖松树苗,他到家时发现,由于天黑路不熟,8辆车还未回来。已是凌晨2时多了,他心急如焚,立即调转车头回去寻找,等车都回来已是早上6时多了,李家庚草草吃一口饭,就带着村民又连着送了两趟树苗。下午5时半,他就又赶到上庄坨信用社,帮村民王友德办理了小额贷款……两天一夜,他一直没合眼,回到家就瘫倒在沙发上。

一天,李家庚从吉林市联系来一批优质松树苗,火车到站的时间不定。他晚饭后带人到山海关车站,一直等到凌晨2时,树苗还未到。忘记带药的李家庚觉得脖子硬得难以忍受,浑身直冒虚汗,别人劝他赶紧上医院,他却让人在街上买了点药,一直坚持到天亮时树苗到站。

这样的奉献精神,让村民们感动得铭心刻骨。但在李家庚看来,这并不算什么。他觉得,最难忍受的是,有些事太难办,精神上压力太大。英武山村地处深山,通往山外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要想富,必须先修路。李家庚跑上跑下,把修路纳入了村村通工程。虽说交通部门有补助,但要等到路修好,验收合格才给,村里必须先垫支10万元。这10万元,简直像一座大山,压得李家庚喘不过气来。他和施工队长反反复复地谈判,硬是把数压到8万元。他从家里拿出2万,又贷了2万,想再贷,银行说啥也不给贷了。李家庚真尝到了一分钱憋死英雄好汉的滋味。施工队一次次催要,他只得一次次拖延,愁得吃不下睡不着,有时就一个人冲着大山使劲喊,出口闷气。就在前些天,施工队长亲自上门催要工程款,说再不给钱就停工了。李家庚坐立不安,急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年迈的老母亲实在看不下去了,恳求来人:你就别逼他了,你看他愁成啥样了!来人看着也是,默默地走了。

不管遭多大的难,李家庚的信念丝毫不动摇:路一定要修,还要修成高标准水泥路!在这位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共产党员面前,再大的困难也低头了,路,终于在8月底前修通了。

乡亲们见面会心地一笑,是我最大的满足

采访中,李家庚反复说这句话:给乡亲们办点事,我走在大街上,不管碰见谁,都对我亲切地点点头,会心地一笑,我浑身热乎乎的,感到最大的满足。是的,他把乡亲们的肯定、称赞看作最高奖赏,这也是他前进的最大动力。

在英武山村采访,我们耳闻目睹了李家庚和乡亲们水乳交融的感人场景。村里修路时,48户村民门前的门墩需要拆除,村干部把这事和涉及到的村民一说,大家自己动手就搬走了,没一户有怨言;去年修自来水管道时,需要从78户村民的责任田中穿过,当时的青苗长势喜人,可村民们二话没说就铲掉了,至今没有一户找要补偿费;以前村里征收农业税,干部催来催去也收不齐,如今大喇叭里一喊,村民都主动来交,不到半天时间就收完了……

今年5月,村里为修路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会。像往常一样,李家庚先介绍情况,接着大家讨论。可这次李家庚把话说完了,半天没人吱声,这让他深感意外。过了好大一会儿,一直闷头抽烟的支委王福开口了:你拖着个病身子整天跑东跑西,俺们不忍心再看着你受这份罪。党员韩成江也搭腔:这一年多,你为村里搭钱又搭物,我们不敢再给你添经济压力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听着听着,李家庚的眼泪流了下来,他哽咽但坚定地说:只要大家的心拧成一股绳,这路一定能修好。

干部作风正,群众就会信服,党组织就有凝聚力、战斗力。村妇女主任甘桂菊对此感触颇深。今年5月村里修水泥路,按村村通工程的要求,路基必须要达到5米宽。而村民王永德家的老宅基正好挡路,院墙需要往里挪两米。农村人有传统,不愿动老宅子,以前几次修路都是在这卡壳。可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那天,李家庚坐到王永德家的炕头上,话一出口,王永德90多岁的老母亲便拉住他的手说:家庚,你啥也别说了,这些日子,你拖着个病身子,一心一意为大伙办事,不容易啊!听说这次要铺水泥路,我这辈子都没见过,你想占多少就占多少吧。

他用自己的人格赢得了信任和支持。老党员李国金自称过去和李家庚是对头,但李家庚的行动使他佩服,李家庚号召养猪,他第一个响应,一下建了两个猪舍,村里各项工作,他处处带头。家庚心里装着咱村400多口人,我不支持他支持谁?李国金说。

作为一个基层党支部书记,还有什么比心与群众贴在一起更重要的呢?党的全部力量不就是来自于人民群众吗?李家庚以他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真心为群众办事,就会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我们的党组织就坚如堡垒、所向无敌!本报记者吕雪松苏励

http://news.sohu.com/20050430/n225415504.shtml

2、我国有哪些在国外留学后回国做出贡献的人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至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汉族,字眷诚,号达朝。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现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湖州,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194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1980年7月24日,钱三强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为题讲课。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男,汉族,湖北武汉人。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11年,荣膺感动中国人物。1997年后担任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名誉董事长。吉林大学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2002年5月, 获南京大学“世纪校友学术成就金质奖章”。

3、国家级剪纸文化继承人

剪纸是我国古代的民间艺术,起自南北朝,盛行于唐、宋时代,历代相传,仍盛行不衰。 剪纸艺术起源于北方,后来传至南方。南北两地,民情风格不同,生活习惯、环境亦不同,从剪纸艺术中也可体现不同的风格及情调,从中可了解当时社会的如宗教信仰、节日及生活环境等文化。 由此可见,美术创作与社会文化是相互关联的,生活包含艺术,艺术包含生活,亦即艺术生化。我国剪纸,北方以窗饰为主,江南则除此之外,更用于婚寿、喜庆等。 北方剪纸因为国剧发展关系,故作品以戏剧人物和生活环境为主。南方剪纸因有风景秀丽的地缘因素,作品以自然景物,如花卉和虫鸟居多。孝感地处中国中部,剪纸品种南北兼有,花样繁多。为何要以《国艺》为题记叙孝感剪纸?因为剪纸是咱们国家元首喜爱的艺术。2008年2月17日是农历除夕,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甘肃省定西市青岚乡大坪村和农民一起欢度春节时,见农妇冉菊英剪窗花,也兴致勃勃地拿起剪刀剪出一张充满喜庆色彩的《回娘家》,并用浆糊小心地粘到了玻璃窗上。经湖北省剪纸艺术委员会多方了解得知,国家主席的这幅作品已被当地剪纸协会珍藏到甘肃省博物馆。征得甘肃省有关机构同意后,这幅作品已在我省于2008年举办的中国第八届文化艺术节上展出。不过笔者应向读者明友讲明的是以《国艺》为题记叙孝感剪纸只是笔者的一个文字策划创意,目的是给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成功,但发展仍很不易的孝感剪纸的招商合作提供一点人脉帮助。笔者以为,普遍意义上的国艺应是中国戏乐(民族戏曲、民族音乐等)、中国书画(国画、书法等)、中国武术(散打、太极等)

我国民间剪纸艺术起源早、传播广,现在颇受国家领导人喜爱,要称为国艺也未尚不可。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十分普遍,并不是每个地方向国务院申报就能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孝感剪纸之所以能于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笔者以为,一是孝感剪纸有其独有的特色,二是孝感剪纸有其独有的绝活。

孝感剪纸独有的特色

孝感雕花剪纸,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与孝的传说的关联

正月正,麦草青。请七姐,看花灯。

年年接来七仙女,教我剪花学用针。

孝感七仙女与大孝子董永的传说,也是上了国家级保护目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孝感的各类民间艺术活动都会受到这一美丽传说的影响。孝感的民间剪纸活动与此传说的关联更是密不可分。表现董永孝心感动天地,七仙女下凡与其婚配的《槐荫记》曾于1954年赴北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艺术展览”巡展后,被选送到东欧各国参加展览。这一表现孝俗风情的经典之作,深受海内外人士喜爱,赴欧、亚、美洲交流受广泛好评,后更被美国俄亥俄州政府收藏。1988年摄制的以孝感剪纸为题材的专题艺术片《一剪美人间》被选送到巴西参加国际影视展评,获“第五届里约热内卢国际电影电视节”特别奖,其中《槐荫记》被选为那次艺术节宣传画插图。

与孝的风俗的关联

孝感民间有民谚:能剪一手好样花,长大不愁找婆家!孝都人把这种祈巧工、求精艺的民俗叫做“祈巧求艺”,孝都人把能够巧手剪纸绣花的女子称作“孝女巧姑”。

自古以来,孝感的“灵姑娘”刚懂事就学剪纸绣花,十几岁就能随心剪出精美的花样。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汉漆器就有银铂镂刻的花纹图案。行孝有艺,倡孝有德,女伢从小就得学会剪纸绣花,是孝都人自古就有的传统习俗。“一剪剪出一幅人间孝子图,一刀雕开一幅民俗风情画”是对这一习俗带有诗意的描绘。

孝感剪纸的用途也多与行孝尽孝有关:孝子贤孙会用剪纸形式为父母做生祝寿剪双喜、贴窗花;贤姑孝媳会用雕花剪样为婆母绣鞋面、挑纸花、缝耳帽、镶围裙的。

2008年,孝感雕花剪纸研究所推出了首部孝文化雕花剪纸专辑,专辑以12幅精巧的图案表现了 “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香、“哭竹生笋”的孟宗等三大孝子的感人故事,深受人们的喜爱。

孝感剪纸独有的绝活

与其他地方剪纸不同的是,孝感剪纸在制作上讲究“刀功”,讲究运刀如运笔。这种握刀正,下刀顺,行刀匀,开切严的独门刀工孝都艺人称之为“破刀功”。

巧妙地运用“破刀功”,更能增强了剪纸画面的凹凸感,使其达到更加惟妙惟肖的视觉效果。

据孝感雕花剪纸协会副秘书长徐惠斌先生介绍,孝感雕花剪纸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工艺美术名人管丽芳目前是“破刀功夫”方面的第一高手。

独持的技艺必有独特的雕花剪纸工具作为支撑。

蜡盘是独门工具之必需,首先要用2公分厚木板,制成一个直径约15公分的圆板,在中间挖出约1.5公分的凹槽,周边留出约1.5公分宽的边,这样就做成了蜡盘的外形。凹槽内装自制蜡,由以下几个化工原料熬配而成,即白蜡、蜂蜡、茶油、草木灰等,按比例加热熬好后,装入蜡盘凹槽之中冷却。蜡盘的主要作用是雕刻过程中,保护刀尖,使其不受损;

刀具是独门工具之主要,可利用手术刀片、钢锯条、油布伞骨架等材料磨制而成,刀尖在0.5毫米左右,刀片加工成形后,用细竹筒或毛笔杆夹住刀片,用细铁丝或小铁管固定好两头;

磨石是独门工具之基础,可选粗细油石、剃石各一块,先用粗石磨出刀刃,再用细油石磨出刀口,在剃石上磨光刀片两面和刀刃,使之用手摸时无毛刺感。

孝感雕花剪纸,它包含着“剪”和“雕”两种工艺制作方法,剪花是用普通剪刀和纸制作而成,一次只能剪数张,雕花,亦称刻花、切花,它是用小刀将纸放在蜡盘上刻镂而成,一次能刻数十张。

剪纸艺术品,必须“提得起,贴得上”,孝都剪纸艺人在技艺上做到了“以刀胜笔”、“连而不断”、“断而不连”,使得孝感雕花剪纸作品较之其他有更大的实用价值。

别具一格的孝感剪纸艺术它是上承孝道之天露,下浴孝道之人气,身怀破刀之神功,以诠释孝文化内涵的特殊视角,来浇铸孝都民俗风骨、来展示孝都风情画卷。正是这独有的“孝风骨”与“破刀工”才使得孝感剪纸成为中华剪纸艺术宝库中一块十分亮丽的品牌!

孝感剪纸的精英

胡均启,男,1928年出生,是胡家剪纸世家有记载、考证的第三代传人,其祖父、父亲平生热爱民间艺术,特别是为剪纸艺术投入了毕生精力。胡均启自幼酷爱艺术,经常随父学习扎花剪纸,每逢节日,就随父亲出外扎灯扎彩。16岁开始潜心钻研雕花剪纸,从艺50余年,在继承和创新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柔媚挺秀,风格独特,曾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全国出口工艺品展览会和广州交易会,获中国美协服务部奖证和纪念章。他于1988年撰写的《孝感剪纸浅谈》一文,在《湖北工艺美术学报》和省、市各种新闻媒体多次发表,其业绩载入《辞海》、《地方志》和《名人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胡均启被评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湖北分会会员,孝感市书画学会理事,孝感县民间艺术协会主席,孝感县雕花剪纸研究会委员,评选为近代湖北十大美术家之一。

第三代传人有胡均启和他的哥哥。胡均启为了继续传承剪纸艺术,他除家传其子胡云甫外,还收杨春堂、管丽芳、买容琴、戴忠华等为关门弟子,胡云甫也把剪纸艺术家传其子胡超。戴忠华将剪纸艺术又师传给他的学生李红伟、熊燕、蔡敏、王芳、祝慧玲、徐小艺等。

管进高,男,生于1928年,是专门从事俗称“白喜事”的丧葬剪纸专业艺人。解放前,他家几代都是道士,因而自幼以剪小幡闻名。解放后,管进高参加了孝感县雕花剪纸研究班,潜心创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他的作品传统功夫很深,刀法流畅圆润,曾出口到日本、西欧等九个国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央美术学院和湖北艺术学院教授、专家对他进行了专访,并收藏了他的作品。管进高家庭属剪纸世家,系管家有记载和考证的第三代传人,其祖父、父亲都是剪纸老艺人,第三代传人是管进高兄弟五人,即管进友、管伯炎、管进明、管玉坤,第四代有其侄管三平等

池福新,男,生于1955年,大专文化,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文化工作。由于工作需要经常创作一些题头图案,在家母及二哥的熏陶下,潜心实践雕刻各种剪纸作品。近几年来,其作品多次获奖。2001年4月在湖北省公共图书馆系统迎接新世纪书画比赛中荣获剪纸一等奖;同年12月,在首届中国书画之星精品大展中,剪纸作品荣获中年组铜奖;2002年9月,在湖北省首届绝技绝活大奖赛中获银奖;2003年11月与骆雪一起创作的剪纸作品《桃花盛开春意浓》,在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画展中荣获铜奖。2004年10月,创作的《江南水乡》剪纸作品在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成果展中荣获金奖,《十二生肖》、《金猴献寿》荣获银奖。2005年9月,在中国武汉剪纸大赛全国比赛中,《四君子》图获银奖。2006年9月,在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剪纸大赛,荣获银奖。2006年10月,在首届杭州国际剪纸艺术大赛上,获优秀奖。

孝感剪纸的发展

孝感雕花剪纸,是古荆楚大地民间艺术瑰宝。西晋时期,人们把正月初七定为“人日”,《荆楚岁时记》说:“人日剪纸为人,或镂金箔为人”。可见当时的剪纸习俗。明代,剪纸艺术渐趋成熟,并不断丰富发展。清代,剪纸艺术从剪刀剪,发展为用小刀刻镂。新中国时期,1952年成立了“孝感县雕花剪纸艺人协会”和“孝感县雕花剪纸研究所”。从那时至今,保存和创作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达两千余种,选送到欧亚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览展销并获多项大奖。孝感雕花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到现在,发展的历史可分为孕育、萌生、成熟、发展、复苏、弘扬六个时期。

孕育期:从距孝感城关二十公里的睡虎地(云梦境内)秦墓出土的漆器上,从随州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漆棺上,我们依稀可以窥见孝感剪纸艺术早期孕育的雏形。

萌生期:西晋时期,古人把正月初七定为“人日”,即人的节日,《艺苑雌黄》云:”古人七日贴人于帐,重人也”,《荆楚岁时记》说:“人日剪纸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人入新年,形容改从新也”,由此可见,那时孝感民间,就有剪纸为人的习俗。

成熟期:到了明代,孝感剪纸已走向成熟。明清以前,没有雕花,只有剪纸,它的制作者大都是农家妇女,明清时期,孝感出现了雕花艺人,以卖花样为职业,他们从用剪刀剪花,发展到用小刀刻镂,从自剪自乐发展到商品生产。

发展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孝感雕花剪纸,像一簇瑰丽的山花,在百花园中绽放。1952年成立了“孝感县雕花剪纸艺人协会”和“孝感县雕花剪纸研究会”。创办了剪纸工艺门市部,雕刻工艺厂,开展了对孝感剪纸如何继承和发扬的探讨,经过努力,创作了一批高质量的作品,选送到欧亚地区十多个国家展览展销,由民间天地登上了大雅之堂,从孝感走向了世界。

复苏期:文革期间,孝感剪纸,一段时间受到冷落沉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开展了搜集、整理、发掘、抢救民间艺术的民保工程,孝感雕花剪纸,得到了复苏,有了新发展。1986年,搜集整理了剪纸作品近2000件,创作了巨幅剪纸《百凤图》,进京、出国参展。

弘扬期:1988年孝感剪纸艺术电视片《一剪美人间》,在巴西获国际特别奖,1999年出版《孝感剪纸》画册(两册),创制剪纸壁挂,创作清官公仆图。1994年孝感被湖北省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2003年至2004年,剪纸作品《江南水乡》等在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农民画展中获金、银、铜奖,民间民俗工程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良好的发展。

孝感雕花剪纸是荆楚大地民间艺术瑰宝,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发掘、抢救、保护它,具有特别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民间艺术是艺术中的母体,在整个艺术中,它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发掘,抢救和保护孝感雕花剪纸,对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学术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发掘、抢救、保护剪纸艺术,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的实用价值:孝感雕花剪纸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生活方式的丰富,剪纸的社会功能产生了变化,既美化了环境,又静化了心灵,增强了身心健康;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走向社会,为传统剪纸的发展开拓了新局面,它既应用到影视动画,广告设计,舞台艺术等领域,同时还开发为旅游纪念品,馈赠人礼品等。

孝感雕花剪纸,在“民保”工程中,虽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目前看来,还存在三大难题。

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有的人对民间文化的观念有所淡化,所以剪纸艺术品的需求量,日益减少;

老艺人,年岁高,相继谢世,后继乏人;

社会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手工剪纸,跟不上步伐,经济价值低,人们不愿意学,濒临失传,急待抢救。

2002年4月恢复成立孝感市孝南区雕花剪纸协会,并下设了孝感雕花剪纸研究所,研究所中筹建了简易孝感剪纸陈列室。

同年组建了近十个剪纸基地。孝感巿孝南区政府在2002年已投入资金30万元。

保护计划要点如下:

静态保护

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做好普查工作,摸清孝感雕花剪纸的起源,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社会影响、地位、艺术价值等情况,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建立剪纸人才资料档案库。

发挥剪纸协会的主导作用,在剪纸研究所的基础上,组织理论工作者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将剪纸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流派作品,汇集起来,编篡成册,予以出版。

动态保护

以孝感城区为剪纸中心,网络周边地区剪纸艺人,建立多个剪纸基地,对建档备案人才,剪纸基地实行重点保护。

定期举办剪纸培训班,将剪纸技艺传承后世,不断培养和发现剪纸新人。

孝南区政府决定,将孝感雕花剪纸技艺列入中小学生课程,培养学生从小对剪纸的兴趣、爱好,从而解决孝感雕花剪纸后继乏人的问题。

每三年举办一次剪纸研讨会,交流各种流派风格剪纸新成果,重点挖掘民间民俗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作品。

努力使孝感雕花剪纸服务于政治、经济,让剪纸作品进社区、机关、学校、厂矿等公共场所。成立剪纸文化发展公司,广开市场。

筹建三年一度孝感雕花剪纸艺术节,促进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

2008年进一步搜集整理和发掘民间剪纸作品,抢救性保护民间老艺人手工绝技的传承。定期举办培训班。

编辑出版《孝感雕花剪纸精品集成》,建立孝感雕花剪纸博物馆和艺术人才档案库。60%的学生熟练掌握雕刻技能,能进行创作作品。2009年在职业学院中设立“孝感雕花剪纸”专业系使孝感雕花剪纸艺术后继有人,永久传承。

2010年举办大型孝感雕花剪纸艺术节和展览大赛扩大社会影响,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

2011年2012年开发利用雕花剪纸作品,把雕花剪纸的应用范围扩展为美化居室的装饰品,馈赠者的礼品和收藏者的珍品,旅游者的纪念品。把孝感雕花剪纸艺术品开发成文化产品,进入市场,实现经济价值。

保障措施

为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孝感雕花剪纸,采取的保障措施有:

建立在文体局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孝感雕花剪纸保护小组。

成立了工作专班,并分工到人,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

与教育部门联合请有关学者、专家编写了中小学生剪纸技艺教材。

主管局为保护剪纸也拿出具体措施,号召:举全局之力,集各路英才,克千难险阻,传承好剪纸。

保护传承雕花剪纸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成立公司,多方筹资,保障必要的经费。

以剪纸协会、剪纸研究所为载体,开展剪纸各项活动,处理日常事务,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在剪纸技艺进学校进课堂的基础上,定期开展剪纸艺术培训班,每年不少于一次。

对在剪纸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或者剪纸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奖的,除给予物质、精神奖励外,还要争取政府特殊人才“政府津贴”。

抓好三个“基本”建设,即“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建设。

每年开展一次剪纸作品比赛,展览活动,激励出人才、出作品。

对各类作品收集、收藏,建立作品收藏档案。

孝感雕花剪纸协会目前是孝感雕花剪纸行业的领导机构与业务运行机构。协会名誉会长余红松,会长是祝秀娟,副会长有杨建民、孙中慧、余平华。以上均为领导人物。常务理事有胡龙章、骆雪、胡云甫、管丽芳、吕维平、张曙光、却柳采清、吉新民、闻莺、夏少雄、肖显亚、肖三学和池福新,多是雕花剪纸的行家里手,其中胡龙章、胡云甫和池福新为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管丽芳为湖北省工艺美术名人。协会秘书长由池福新兼任,副秘书长为徐惠斌先生。孝感雕花剪纸最终“申遗”成功,靠的是协会名誉会长、会长及副会长的组织领导和多位专家的努力,其中“申遗”文字材料准备小组第一负责人为副会长孙忠慧,第二负责人是协会副秘书长徐叀斌,具体工作人员是骆雪和胡望安等。

由于协会秘书长是大师级专家,主要从事的还是创作工作,协会的日常工作,一般都落在了副手身上,经过多次采访,笔者认为徐惠斌是协会第一杂务忙人。

副秘书长徐惠斌虽整天忙于杂务,但在专业上也可算是一位行家。

徐惠斌,1968年出生于孝感,1988年毕业于孝感市师范学校,就职于孝南区文化馆,从事民间美术和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现任孝南区文化馆副管长、孝感雕花剪纸研究所副所长、孝感雕花剪纸协会副秘书长、孝南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副主任。

1999年初涉孝感雕花剪纸,被其艺术魅力所吸引,随后向剪纸人拜师学艺,所拜之师是中国工艺美术剪纸大师胡均启之嫡传第子管丽芳。

2000年,参与编辑大型实物剪纸画册《孝感剪纸》第一辑。

2003年,辅导的剪纸作品《孟宗哭竹生笋》获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展览金奖。

2004年,参与编辑剪纸画册《孝感剪纸》第二辑。

2005年,开发剪纸壁挂《槐阴记》四组合产品,发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同年8月编写的《孝感剪纸入门讲义》作为孝南区首届中小学美术教师剪纸培训教材用书。同年9月,参与组织有关人员开展孝感雕花剪纸申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2006年,策划、设计、主编大型实物剪纸画册《孝感雕花剪纸》第三辑精装本。

2007年3月,再次参与组织相关专家开展孝感雕花剪纸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终于取得成功。

同年11月,参加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国风归来》大型剪纸艺术展览活动,剪纸作品《路遇》被湖北荆门市档案管永久收藏。

同年12月,剪纸作品《汉孝子董永故里》等作品入展“中华孝文化名城国际研讨会美术作品展览”。

2008年1月,剪纸作品《孝义之邦》入展中国温州全国剪纸艺术大赛,并入选《剪纸大赛作品选》一书。

同年5月,剪纸作品《麒麟送子》入“东风颂”中国剪纸艺术大展。

同年6月,策划、设计、主编剪纸画册《孝感雕花剪纸·孝文化专辑》第四辑。

2008年9月,剪纸作品《海瑞》获得中国象山廉政剪纸大赛优秀奖,并编入《获奖作由品集》。

4、搜索反映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资料。

徐悲鸿.(1895-1953),是兼采中西艺术之长的现代绘画大师,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出身农村,家境清贫。父亲徐达章是个村塾教师,擅长花鸟,人物画。徐悲鸿4岁开始在家塾中读书,耳濡目染,自幼对绘画发生兴趣。9岁随父学画,10岁已能作父亲的助手。农忙时,兼做耕作,贫苦的劳动生活,使他从小养成了勤劳,简朴的作风和诚实正直的性格。他13岁时遇上大荒之年,随父走江湖,依靠鬻字卖画为生。17岁时,父亲染上重病,家境每况愈下。八口之家的生活重担,从此落到徐悲鸿的肩上。他在小学,中学任图画教师,也到上海等地靠卖画为生。19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愈加贫困。

5、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小故事

关天培
关天培(1781~1841.2.26),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庆八年)中武秀才,授把总。后累升至参将。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次年,擢总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势,将虎门口的沙角、大角炮台改为信炮台;在上横档岛一线,重建南山炮台(改名威远),改建横档、镇远炮台,增建永安、巩固炮台,控制东西水道;在虎门底,改建大虎山炮台。另铸6000斤以上大炮40门,安置各炮台。同时抓紧训练,制定春、秋操章程。1838年,在镇远、威远炮台间增建靖远炮台,首次安设西洋铜炮,并在横档东侧水道架设排链两道。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到粤禁烟,协助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并指挥水师多次与英舰船交火。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钦差大臣琦善至广东,一意主和,懈于防务。1841年1月7日,英方发动虎门之战,企图以武力迫使琦善屈服,出动舰船10余艘,攻占沙角、大角炮台。2月26日,英军又以战舰10艘、汽船3艘,配以登陆部队,猛攻横档岛一线6炮台。关天培于靖远炮台督军顽强抵抗,并亲燃大炮对敌轰击,负伤力战殉国。其办理广东海防的奏折公牍,辑为《筹海村集》。

6、关于国庆节的故事

国庆的故事

升第一面国旗的故事
曾有情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全世界都瞩目于此。

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庄严而隆重地举行。毛泽东强
劲有力的湖南口音神圣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
本日成立了!”

此前,军委三局(我军通信机构)的通信兵们为这一天的到来,
进行了通信保障每个细节的周到准备。毛泽东雄伟苍劲的声音通过无
线电波传遍整个世界!这声音宣告一个旧社会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
来临。

接着,大典秘书长宣布:“请毛主席升国旗!”

一位站在毛主席身后的名叫苏冶的通信兵,和所有人一样为中国
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而激动,但他多了一份别人没有的紧张和压力。他
的手也因这种激动和紧张而渗出了热汗,因为毛主席将在世界人民面
前使用他和一个战友的一项技术发明:用电钮升国旗。苏冶听到大典
秘书长宣布的议程,立即上前一步,将一个遥控电钮递在毛主席手中。
毛主席神采奕奕,表情庄重地按动电钮,在天安门广场上所有人的翘
首以待中,遥控电钮顺利启动旗杆下的马达,自动将一面长460公分、
高338公分的五星红旗徐徐升向明净的天空。

随着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广场喇叭里响起了雄壮激扬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歌。无线电波首次把国歌送遍五湖四海,送上九霄云外,
送入每一个翻身作主、激动不已的中国人民心中。

此时,苏冶注意到毛主席的胸膛剧烈地起伏,一代伟人已情不自
禁。突然,毛主席发出一声赞叹:“升得好哇!”此话通过扩音器回
荡在广场。霎时,广场上一片欢腾,群情振奋。苏冶理解主席的话有
两层意思,一是感慨中华民族终于升起了自己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二
是褒奖通信兵设计的遥控升旗十分先进。心潮澎湃的苏冶已泪湿眼帘。

国歌
又清
一个有国籍的人,对本国的国歌一定不会陌生。在一些特定的场
合,听到国歌就有一种心灵的震撼,力量的涌动,精神的昂发和情感
的倾泻。

但你会一字不差地唱完国歌吗?我说,我不会,你也未必就会,
如果不是经历一次不应有的尴尬,我不会想到关于国歌的话题。

前不久,我为一家远在澳大利亚的朋友送行。朋友一家三口均系
澳大利亚籍华人,7年前朋友留学澳洲,随后妻儿举家同迁墨尔本。朋
友出国之初,他儿子仅仅降生3个月,在不到一岁、还不会说话时就已
随母亲赴国外陪读。这次朋友带七岁的儿子第一次回国探亲,却能操
一口流利的汉语,自然是其父母的刻意传授。朋友说,为了母语不至
于在儿子身上失传,他们对外说英语,家里一概说汉语,而他孩子的
中文名字,就叫小华。

小华和我玩了一会儿游戏之后,突然提出要和我一道唱歌。我问
唱什么歌,他不假思索地说:“唱国歌。”

我说:“你们澳大利亚的国歌我不会唱,中国的国歌你又不会唱,
怎么办好?”

他闪动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说:“我说的就是唱中国的国歌,国
歌是我唱得最好的一首歌。”

我颇感意外和怀疑,一个在还不会说话时就出国在外的孩子,能
唱这支融中华民族之魂、民族之气、民族之神的大歌?然而,随着童
声的响起,我不得不信。“叔叔,我们一起唱。”在小华的邀请下,
我们开始了二人小合唱。我小声地唱了三句之后,嘴里竟冒不出原本
十分熟悉的词儿来,不得不合着节拍转为哼唱那雄劲、激扬的旋律。
小华不断地将我的军:“叔叔,唱词儿,唱词儿呀!”他从头到尾唱
完了国歌,而我在旋律中偶尔掺加两句还没忘尽的歌词,却也不是错
了,就是混了。

我羞愧难当。

我惊异小华能把国歌唱得如此熟练而且情绪饱满。我从朋友口中
得知,在别的孩子学儿歌的时候,小华学唱的第一首歌曲就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歌》。小华在澳洲上幼儿园后,有一次,幼儿园要举行
歌唱比赛,规定曲目是3首澳大利亚儿童歌曲。小华喜欢唱歌,嗓子有
歌唱家的雏形,如唱规定的曲目获奖希望极大。但小华在父母的支持
下却一再要求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幼儿园的阿姨既惊讶又惋
惜,说唱中国国歌大家听不懂,是获不了奖的。而小华非常坚决:
“不获奖也要唱!”比赛之前,父母帮他做了认真的排练。比赛那天
父母都去了,不仅仅是去听儿子唱一首歌,而是去听儿子在异国他乡
的舞台上唱祖国的国歌。小华颇“奶油”的稚声中注入了几分刚劲,
几分明快,几分激昂,把国歌唱得既孩子气甚浓,又大人味十足。小
华尽管没有获奖,但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就连那位说唱中国国歌
听不懂的阿姨也一边鼓掌,一边大声地说:“中国男孩,OK!”我相
信,这位阿姨虽没听懂,却看懂了,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娃,从血液
到肌骨不都是“中国造”吗?“中国品牌”的人种,国歌就写在他的
脸上,刻在他的心里,流淌在他的血液之中!

服装的革命
罗会祥
50年来,中国人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是服装。

把服装的变化称作“革命”并非小题大作。从六七十年代过来的
人,大概都没有忘记,中国公民穿衣服,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50年代风行列宁装和“苏联大花布”,那是我们谦虚而虔诚地向
“老大哥”学习的标志,“老大哥”也太不仗义了,“苏联大花布”
1尺缩2寸,吃过亏上过当的老一辈人至今仍记忆犹新。我们吃了人家
的亏,还硬是不敢叫苦,我们的物质实在是太匮乏了,我们的国力实
在是太脆弱了。

60年代,“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号召一出,黄军装开始在社
会上走俏。尤其是年轻人,以穿“黄”为荣,托亲告友,弄不到军装
也要弄顶军帽戴戴。我的家乡有一位农村姑娘,订亲时非要婆家给买
一套林彪穿的那种黄呢子军装不可,她是从年画(照片)上看到的。
老公公四下里打听,哪里也买不到,最后来到武汉,见到卖衣服的店
就钻进去问,卖不卖林副主席穿的那种黄呢子衣服?营业员都笑他。
他的行动引起了民兵小分队的注意,遂把他抓起来盘查,幸亏他是三
代贫农两代要饭,才没惹出大的麻烦。到了“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
时候,社会上男女竞穿工作服。男不男,女不女,老少不分。

一个民族连穿衣服的自由都没有,还会有思想和情感的自由吗?

其实,中国人穿衣服捉襟见肘,说来说去还是因为太穷了。文革
期间,布票和粮票就等于是中国老百姓的命根子。中国与日本恢复邦
交正常化以后,从日本进口了大批化肥,那种化肥袋是尼龙布的,上
面印着“日本尿素”的字样。精于俭约的农村人发现日本化肥袋可以
做衣服,又便宜,又结实,正合贫困者的消费胃口。怎奈求大于供,
一般人很难弄到。于是,农村传开来一首顺口溜:“大干部小干部,
八毛钱买条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染黑的染蓝的,
就是没有社员的。”现在回味这首民谣,你是可笑呢?还是心酸呢?
但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百姓,能弄到一条“进口”“尿素服”,可
是打心眼里往外高兴呢!

贫困决定了中国人穿衣只能满足于遮羞,御寒尚未尽人意,哪还
谈得上美化?真正可悲的是,我们曾一度以此为荣。

国门打开以后,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被现代文明冲击得稀哩
哗啦,首当其冲的便是服装。于是占统治地位的灰、蓝、黑及“军用
黄”形成的色彩定势乱了阵脚;中山服、干部服、中式便衣溃不成军,
西装、茄克衫、牛仔服、运动衫、旗袍、T恤衫、太子裤、休闲服……
和平共处,各领风骚。

说来有点滑稽,十年动乱结束之后,最先参与“服装革命”的,
不是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社会名流,而是那些无业、待业或不务正业
的毛头小伙和黄毛丫头们,他们大胆地把牛仔服、喇叭裤引入我们的
视线……80年代初我在中学当老师,我一看见班上十几个穿喇叭裤的
男女同学,气就不打一处来。忍无可忍之际,我亮出了“红牌”,把
“喇叭裤”全部赶出教室,勒令他们:不换装就禁止入校。当时,在
社会上,牛仔服、喇叭裤成了痞子的“身份证”,整个民族都不能接
受他们。然而,十几年后,我也穿上了牛仔服,感觉挺不错,味道好
极了。

告别清一色的服装,首先要告别清一色的思维。穿衣的变化,实
质上是中国人生活观念生存状态发生巨大变革的最生动体现,这难道
不是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吗?

服装革命最先从广东、福建一带沿海城市兴起,因为,改革开放
最先给那儿的人们带来了经济上的实惠,也提升了他们的精神欲求,
在满足温饱之后,他们开始追赶世界服装潮流。一个时期内,南国俊
男靓女的服饰成了中国青年竞相仿效的时尚。站在服装潮头的是少男
少女,最缤纷灿烂的是女人和儿童。年轻人穿衣不仅注意季节的变化,
而且充分展示个性,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全凭个人兴趣。中老年人也
不再满意那呆板的款式和单调的花色,买衣服挑挑拣拣,刺激得一些
服装厂家变着法子适应他们。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说法:“越老越俏”。

思想上的解放,经济上的改善,犹如两个轮子,推动社会向文明
和现代化挺进。从特定意义上说,服装新潮与否,是一个地区开放水
准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人爱美,无疑是社会的最大进步,中国人摆脱
了“左”的思想禁锢,走出贫穷的阴影,一天比一天鲜活起来,服装
色彩越丰富,社会越美好,服装款式越多样,社会越文明。再过50年,
正是我国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之日,你只要看看中国人的服装,就会
明白,我们的民族进步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期待着那一天早
日到来。

国庆作文
王常婷
做学生的,每年的国庆总有一篇硬性作文,两天的假期玩得很辛
苦,也玩得很痛快,可玩过之后,面对那一篇《国庆有感》、《在红
旗下长大》、《祖国万岁》……等命题作文,头就大了。这样的作文
题,从小学写到初中,从初中写到高中,甚至到大学,不仅内容大同
小异,千篇一律,而且,我敢说,大部分同学编的都是假话。我喜欢
文学,我的小笔记上有一大堆歌唱祖国的美丽辞藻和祖国明天的大段
大段的抒情性描写名句,我的每篇国庆作文中总有许多鲜花彩带、无
数的气球白鸽,而我总是骑在白鸽上翱翔四方,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
发出声声的赞叹,所以我编写的作文总是受到老师的好评。

唯有一年我的国庆作文无法成篇。那就是1997的那一年。1984年
的十月是建国35周年,改革开放以来最隆重的一次国庆,改革开放的
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天安门检阅了国庆大游行,站在缓缓行驶的敞
篷吉普车上,接受三军将士的致敬,北大学生高举的横幅“小平您好!”
格外显目。这时我才发现,直呼其名,比“书记”、“首长”,更亲
切深情。这一幕是如此深刻,以至1997年那个举国同哀的日子里,我
泪眼看不清他的遗容,脑海里闪现的是他当年的身影,耳畔萦绕的是
一声声“小平您好!”的声音。几个月后,又到了写“国庆有感”的
时候,这一年,我还真的有好多话要说,很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小
平同志的怀念,问一声“小平,您还好吗?”我好激动,我决心一改
用漂亮的语言写假话的“国庆作文”史,写写我内心真实的感觉、体
会,然而我写不出,说实话比编假话要艰难得多。

在一年又一年的欢庆声中,我悄悄长大了,从课桌走上讲台,当
上了中学语文老师。工作后的第一个国庆,我就帮助孩子们实现了我
自己当学生时的梦想,不硬性布置国庆命题作文,写什么也由他们自
己决定。我只告诉他们,写作文不要假大空,不要说大人话,不要重
复大人的感情。而我所要做的,是教会他们怎么去爱自己的祖国,怎
样去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爱心。于是在国庆前夕,我让学生们带上扫把
铁锹,到公园里、大路边,到最肮脏的地方去打扫卫生,让清洁工人
放上一天假。这是一次很平常的班级活动,但平常的活动,帮助孩子
们了解了清洁工人劳动的意义,沟通了他们和清洁工人之间的感情。
国庆过后,班上的学生主动交来了作文,我问:“我没有布置国庆作
文,你们怎么都写了呢?”学生说:“我们有话想说,就写了,不写
出来,憋着难受。”他们的作文,有的深刻些,有的平淡些,有的善
于表达,有的还不能很好地表达,但流露出来的对人与人的爱,以及
对祖国的爱,感情是真实的。

7、考古队员张叔叔作文四百字?

张叔叔是爸爸工作后认识的朋友,两人虽然不在一个单位,但同属一个系统。张叔叔工作能力很强,年轻的时候也很得志,但是后来因为一些问题有些抑抑,于是提前退休了。张叔叔个子很高,很精神,也是个文艺老青年,热爱苏东坡,不仅重走了东坡平生的路线还重编了宋版的东坡文集,知道我也爱东坡,还送了一套给我,真是太感动了。而且他摄影也很棒,单反玩儿得特溜,自己开了个公众号,前两天还推送了一篇去终南山访隐士的文章。很喜欢他的文章和配图,图充满着生活气息,文字也生动。
张叔叔上次也得了张音乐厅的歌剧票,约了我爸去看,那次歌剧大约是用英文唱的`,两个老头儿的英语水平估计也就是能听得懂“how are you”的水平,于是爸爸打趣,要一人备上一本英文字典去听。听完之后我问老爸感受,果然两人都是懵懵的。
今儿老爸开始拨电话,打了三个都是正在通话中。于是拨了别的号码,处理其他事情了,结果说到一半张叔叔打来了,短短的时间拨了七八次,我暗想,莫不是迂了,怎么一直打,等会儿再拨就是了。后来爸爸处理完事情,张叔叔的电话就到了。原来他一直拨号是担心爸爸,于是一直不停地打过来。两人简单聊了几句,都是朋友间的关心,没有琐碎的委婉,都是实实在在的话,我听着觉得既温暖又感动,张叔叔的声音较之以前有些疲惫和苍老,爸爸邀他看杂技,他说听说了节目不错,但是他的母亲又生了病,明天得带她去医院。爸爸要去探望,他说没事的,看起来就和正常人一样的,只挂些水就好。
张叔叔是个很好的人,可是他家里经常有人生病。爸爸说生老病死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可是我还是希望好人能够多一些幸福,少一些病苦。

8、中华儿女为国争光的故事

杨振宁说:“崔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虽然不出乎物理学界的意料,仍然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欣。我相这是所有裔人士的共同感受。”杨教授还说:“华裔科学家获生理医学诺贝尔奖应该是不久以后再度引起我们极大欢欣的新闻。”那么,“为什还没有获奖的专业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出现?我的看法是:这也只是时间的问题。基科学前沿发展极快,要赶上去,而且要超越世界级的研究中心,不是容易的事……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发展出可获得诺贝尔奖的专业我想应该是20年之内的事。”
1998年10月3日,美籍华人物理学家崔琦荣膺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殊荣的华人。崔琦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可是,他并不是出身书香门第,而是来自一个贫苦农民家。他的祖籍是中国河南省宝丰县范庄村。由于家境贫寒,早年他与三个姐姐为了谋生,便来到香港。崔琦靠助学金读完了中,又靠公费赴美深造。大学毕业后,他进入贝尔研究室,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孜孜求,终于攻下科学堡垒,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
穷人之子志不穷 小小年纪露峥嵘
1939年的一天,在中国河南省宝丰县范庄村一名男婴出生在崔家,他就是崔琦。崔琦的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名叫崔长生,母亲名叫王双贤。他们以土地为生,辛苦一年不得温饱,崔长生还不得到邻近的郏县景家洼煤矿,靠背煤卖煤维持生计。
崔琦刚刚断奶就被送到舅舅家里,他和三个姐姐都是在舅舅家里长大的。由于崔琦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母对他疼爱有加,希望他上学读书,将来有出息。崔琦和他的三个姐姐都是在舅舅家里读书。他们有三个舅舅,大舅王志环曾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后来在河南郑县牺牲。在舅舅们的资和熏陶下,崔琦才得以完成学业。宝丰解放后,崔琦回到自己家里。
崔琦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几年间,不但帮助父母操持家务,而且还下田干活。拔草,收割,扬场,样样农活他都会干。然而,最让乡亲们至今记忆犹新的是,2岁的崔琦就当了村小学校的代课教师。当时由于崔琦的个子矮,他上课时,只能在黑板的下半边写字。而那时,小学校里只有两个教师,所以崔琦只好各门功课都要教。崔琦又样样在行,语文、算术、常识、体育、美术、唱歌等课程都讲得井井有条,清清楚楚。
当时,除教学外,崔琦还经常带领学生搞宣传,不管演什节目,崔琦总是粉墨登场:他字正腔圆,演什么角色像什么角色,人人都说他演得好。最让乡亲们赞叹不已是,崔琦有惊人的计算能力和超常记忆力。土地改革时,村里丈量土地,别人都是量一下记一下,崔琦量几块地也不记录。量地的负责人问他:“琦,你怎么不记?”崔琦说:“你只管量吧。”崔琦用的是心记,等量了好几块后,他一下就说出来了各块地的准确数。老会计拿外号“一杆旗”地块来考验崔琦,而崔琦计算的亩数一点不差,他不禁对崔琦的计算能力心服口服。
崔琦的母亲对儿子的教育特别严格,有一件小事,迄今村子里的乡亲还记忆犹新:那年天,有户种瓜人家的瓜丢了,说是崔琦偷的。崔母知道后,愣让崔琦在院子里跪了半天,不少人讲情都不行,直到崔琦说“以后再不偷了”,才让他站起来。其实崔琦没偷瓜吃,是丢瓜的那一家认错人啦。这件事说明崔母教子是多严格!
父母远见卓识 培正引以为荣
崔琦的父母虽然大字不识,但有远见卓识,他们坚持让自己10多岁的儿子远离家乡,外出求学。其时,崔琦的3个姐姐均在香港,崔琦远离父母,投奔姐姐,姐弟四人,无依无靠,在港辛勤谋生。崔琦于1952年就读香港培正中学中二,并于1957年中六毕业。50年代的培正中学还是一所私立中学,学昂贵,令家境贫寒的崔琦无法自己承受。但刻苦聪明的崔琦每年都获得奖学金,使崔琦在自助人助的情况下读完了中学。
现为香港浸会大学助理教务长的蔡子平博士是崔琦的同学,他说,崔琦在中学读书时,不仅物理成绩特别突出,而且中英文和化学成绩亦很优异;同时他的歌声特别悦耳。
培正中学校长郑成业说,崔琦获得诺贝尔奖,是香港人的光荣,亦是校培正中学的光荣。他还说,他代表培正中学向崔琦致送祝贺信,并向学生宣布这个好消息,希望学生能以崔琦作为学习的榜样。
崔琦从培正中学毕业后去美国深造,一步一个脚印地在科学的路上探索,终于取得了惊人的成绩。1958年,19岁的崔琦由香港赴美国伊利诺斯州奥斯塔学院深造;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因出色的学习成绩和科研能力,1968年他被世界著名的美国贝尔实验室录取从事研究工作。在那里取得一个又一个突出的成绩,其中包括因之荣获诺贝尔奖成绩。1982年,他被爱因斯坦曾经担任过教授的普林斯顿大学录用,成了这所著名大学的一名年轻教授。
据崔琦的学生介绍,崔琦为人随和,思想敏锐,对学生要求严格,在师生中威望很高。来自中国的学生李济群等人介绍,崔琦非常关心祖国,经常与中国学生谈论祖国的发展情况。
1998年4月,崔琦获得了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富兰克林奖,因此很多同行都为,他还会更上一层楼,因为历史上的大科学家,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都是在获得富克林奖之后才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
1998年10月13日,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发言人宣布,将这一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3位在美国工作的科学家,其中括美籍华人科学家,现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琦。得知消息后,崔琦本人却心情平静,照常按医生的约定去医院做一项血液化验,根本没把获奖当成什么天大的喜讯。然而,崔琦的获奖对他的香港母校培正中学来说,却是件破天荒的大事,因为这是来自这所中学的第一位诺贝奖得主。如果崔琦的父母地下有知,也会在九泉之下为自己的儿子感到喜悦和骄傲!
把电子变成“液体” “对荣誉不必认真”
崔琦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学奖的主要成绩是:他和德裔美籍科学家斯托尔默于1982年对“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研究时发现,“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1983年,斯坦福大学的劳克林教授对实验结果作出解释,因此,崔琦和斯氏、劳氏共同获得199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3位科学家中,崔琦生于中国河南省,1982年至今任美国普林顿大学教授;劳克林1950年生于美国,现任斯坦福大学教授;斯托尔默1949年生于法兰克福,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普林斯顿大学介绍说,崔琦的研究工作源于1978年一位名叫埃德温·霍尔的学生的发现展开的。霍尔发现当把一个金片放进一个磁场并使其同磁场的表面成一定的角度,这时电流的流动就会某种特殊形式。这种现象称为霍尔效应。
1982年,当时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崔琦和斯托尔默,利用半导体砷化镓和砷铝化镓进行霍尔效应实验。他们在强磁场和低温条件下,把两块不同的半导体晶片叠在一起,一面是砷化镓,另一面是砷铝化镓于是便发现电子就在这两个半导体之间的界面上聚集起来,而且非常密集。接着他们使这一界面的温度降低到仅比绝对温度高十分之一(约零下273摄氏度),然后加以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100倍的超强磁场。这时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比如阻力消失、出现几分之一电子电荷的奇特现象等。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做出一些重大发现。
他们的研究可能会使微电子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瑞典皇家科学院,这3位科学家发现的这种新的“量子流”,即像液氦那样具有某些共同特性——例如超流动性——的流体。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这些流体的意义在于,它们能够揭示关于物质的内部结构以及动力学原理的更多信息。并可能会致使在这种改变了的状态下对电子进行操纵的技术,从而改变计算机存储器的性能,因此这对科学发展是一种巨大贡献。
这3位科学家并没有为自己成就沾沾自喜,相反,他们更加谦逊。当获奖的消息传到崔琦所在的学校后,大家都向他表示祝贺,他像平常一样微微一笑说“谢谢”,他还说“对荣誉不必认真”。
崔琦是以平静的心情看待这一全球最高学术成就的,得奖之后,不会改变他的日常生活。他在学校同事、友人及学生眼中都是治学严谨、教学认真、生简朴、为人谦逊的学者。
崔琦有个幸福的家庭,他的美国妻子名叫琳达,他们相识于奥古斯塔学,当时崔琦是学校里惟一的华裔学生,琳达是挪威裔。但是,他们在奥古斯塔学院并没有引发起爱情,他们的爱情开始于他们后来在芝加哥大学的重逢。崔琦说,“有缘千里来相会”。琳达说,他们的爱情反映了崔琦不因袭传统的个性,因为在那时,异国婚姻确实是件极不寻常的事情。崔琦夫妇有两个女儿,老大爱琳现在哈佛大学攻读美术史博士学位,老二已从医学院毕业。
与崔琦同时获奖的斯托尔默得到获奖的消息后“感觉迟钝”,他说:“今天将发生什么事情……这就是要发生的事情;我将忙得团团转,不过没关系。”
斯坦福大学的劳克林教授说:“我想把这里作为一个临时讲台,告诉人们大自然有多么神奇,也想让他们知道,只要敏锐地观察,就会发现世界到处是新鲜事物。”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
1953年大学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遗传学教师。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特别紧张,袁隆平亲眼看到有饿倒在路边、田坎、桥墩上,很多人得了浮肿病。有一次,袁隆平在路上看到一个农民从很远的庄换“谷种”回来,他满怀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辛辛苦苦跑那么远去换谷种?”农民回答得很干脆,他说:“种子好,就可以提高产量。”这句再简单不过的话却给了袁隆平很大的启发:肥料、劳力等其他投入都是一样的,就是把种调一下,就能够增产。我是学农的,也是搞遗传的,我应该在改良品种上做些事。
1961年的一天,袁隆平在选种的时候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高大,穗子大,粒多。他如获至宝,认为选取了一个特别优良的品种,第二年将它种去进行试验,他望“种”成龙心切。谁知稻种抽穗后,后代高的高,矮的矮,生长期长的长,短的短,良种优势已面目全非。失望之余,他顿生灵感:迹象表明,这优异稻株不是纯种,而是天然杂种,因为纯种是不会分离的。为什么不能搞杂交水呢?30出头的袁隆平开始向传统的遗传学理论发起挑战。
“文化大革命”初期,袁隆周围已有个人被关进了牛棚里。有一天,工作组对“牛鬼蛇神组”组长、一位体育老师说:“你再准备一个床铺,明天还有一个人要加入到你们这个队伍。”床铺准备好了,床上“袁隆平”的标签也写好了。袁隆平得知这一情况后,在吃饭之前,他跟正在产假期间的爱人邓哲说:“你要有一个思想准备,明天我挨批斗之后,就进牛棚了。”邓哲听后安慰丈夫说:“没有关系,我们不是现行反革命,我们一起去当农民就是了。”
他们没有想到,最后还是国家科委写给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的一份公函救了他。在此之前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一篇于杂交水稻的文章,引了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世毅的重视,他认为这是个很有前途的科研项目,请示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后,聂帅也支持。工作组想批斗袁隆平,“新账老账一起算”,结果调查袁隆平档案时,他们翻到了这份公函。当时的怀化为黔阳地区,本来就缺少人才,地委书记孙修陶获知这一情况后,将袁隆平列为了重点保护对象。
1969年,在海南岛一次民间的学术讨论会上,有两位院士,他们认为自花授粉水稻没有杂种优势。当时满40岁的袁隆平极力反对,有四五十个年轻人都站在他这一边,最后气得这两位权威拂袖而去。后来,科学院新增院士,由于那两位老院士的反对,袁隆平两次都没有评上。对此袁先生说:“现在想来,我觉得对不起他们,年纪轻轻不应该那样咄咄逼人,搞得他们下不了台。即使有不同的观点,你在态度上也应该谦虚一点儿吧!”
1970年,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6年,他的助手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的试验,却还是没有够获得一个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100%的雄性不育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一串串疑问涌上心头。他将各种杂交组合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终于认识到几千个试验所用的杂交材亲缘关系都太近。于是他对研究方案进行了调整,提出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杂交稻进行杂交的新想。接着,他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岛发现了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野稗”,为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找到了突破口。尔后,第一个雄性不育系培育成功,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育成第一个具有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1976年,三系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提出的尖锐命题。袁隆平相信中国人一定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他决定向更高峰发起冲击。袁隆平感到三系法虽然大幅度地增产,但也存在着配组不自由,种子生产环节多等不足。于是,他提出了育种方法从三系向两系再到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1987年,两系法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参加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在两系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的启发下,两系法杂交高粱、两系法杂交油菜、两系法杂交棉花、两系法杂交小麦相继研究成功。我国农作物育种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辉煌。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赞叹,从而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并先后获得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多项国际大奖。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袁隆平没有沉醉,依然探索不止。他的眼光又瞄准了选育既高产又优质的超级杂交稻。

9、合肥经济开发区有哪些模具厂

合肥市敏瑞机械模具厂(荣事达大道718-6号)2.合肥模具厂(合瓦路0170号)3.合肥西市精工机械模具厂(曹郢路15号)4.合肥华林模具厂(阜阳北路421号)5.合肥大道模具有限责任公司(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佛掌路石门路交口)6.合肥全顺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太湖路18号)7.安徽塑料模具厂(科技工业园北区)8.合肥郊区荣翔模具厂(常青镇凌大塘村吴漕坊郢)9.合肥花冲模具厂(蚌埠路五里井)10.合肥市华林模具有限公司(阜阳北路421号)11.合肥先锋模具厂冲压件分厂(四里河古城村工业小区)12.合肥先锋模具厂(四里河古城村工业小区)13.合肥郊区玖玖模具厂(城东乡塘桥村新庄组)14.合肥力丰塑料模具厂(合裕路1231号)15.合肥同旭模具有限公司(潜山路375号)16.合肥郊区开达模具厂(合瓦路212号)17.合肥联达机械模具厂(望江西路145号)18.合肥塑料模具厂(合裕路1545号)19.合肥西市华宇模具厂(太湖路省门窗公司机械厂)20.合肥市郊区兴达机械模具厂(骆岗镇平塘王村)21.合肥诚信模具厂(合瓦路226号)22.合肥恒友橡塑模具有限公司(蚌埠路261号)23.合肥机械模具厂(淝河路)24.合肥华龙模具有限责任公司(长江西路669号创业中心基地)25.合肥友邦模具有限责任公司(蜀山镇油墩村商贸区东9号)26.合肥荣事达塑料模具厂(长江西路127号)27.合肥联业工艺模具厂(宁国路0110号)28.合肥瑞林模具有限公司(长江西路669号创七楼106室)29.合肥瑶海区三联模具厂(东七里站合肥百帮工业园内租)30.合肥金桥模具厂(阜阳北路(濉溪新村内))31.合肥市新新木模厂(铜陵路中段)32.合肥市利国机械模具厂(店埠镇石塘路)33.安徽华隆汽机车模具有限公司(长江西路青阳路交叉处金华工业区)34.合肥郊区同立模具厂(常青镇仰光村东风队)35.合肥轻工模具厂分厂(濉溪路020号)36.安徽丰顺机械模具有限公司(蜀山路81号)37.合肥益民模具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淮北路古城工业小区)38.合肥祥昊机械模具有限责任公司(竹苑小区1幢13号房(东流路中段北侧))39.合肥市三春模具厂(和平路22号)40.合肥荣发塑料模具厂(郊区城东乡沿河路188号)41.合肥富民模具厂(万岗路28号朱岗工业区内)42.合肥郊区众成模具厂(铜陵新村片塘村民组)43.安徽丰顺机械模具有限公司第一营业部(蜀山路81号)44.合肥创业模具厂(新火车站五洲商城A区01号楼)45.合肥市包河区兆基模具厂(常青镇沿河村工业区16号)46.合肥天工机械模具厂(合瓦路67号)47.合肥荣事达模具有限公司(长江西路669号)48.合肥东市三元模具厂(南陵路89号)49.合肥三星模具厂(张洼路154号)50.合肥市包河区新源模具厂(葛大路29号)

10、祖国在我心中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军攻下襄、樊,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便后临南宋首都临安的近郊。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邓世昌
邓世昌:“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邓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1867入马尾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璋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

关天培
关天培(1781~1841.2.26),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庆八年)中武秀才,授把总。后累升至参将。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次年,擢总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势,将虎门口的沙角、大角炮台改为信炮台;在上横档岛一线,重建南山炮台(改名威远),改建横档、镇远炮台,增建永安、巩固炮台,控制东西水道;在虎门底,改建大虎山炮台。

钱学森(1911~ )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1911年12月1日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来到北京,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杨靖宇:

杨靖宇将军是我国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姓马名尚德,乳名顺清,号骥生。1905年2月13日(农历正月初十)出生在驻马店市驿城区(原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里。
杨靖宇幼时在村私塾读书,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席卷全国,年仅十四岁的杨靖宇即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之中。
1923年9月,杨靖宇考入河南省第一工业(开封织染)学校,由于他深知旧社会的黑暗,所以积极追求真理。不久,他加入了北京李大钊创办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5年,在声援、支持上海“五卅”运动斗争中有着积极表现,1926年被吸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迎接北伐军入豫作战,同年冬,杨靖宇和在外地上学的党团员,奉中共豫区执委的指示,回家乡确山县领导农民运动。1927年春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会长,4月4日,在党的指挥下,杨靖宇参与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暴动,组织了数万农民武装围攻确山县城,经过四天的激战,占领了县城,打垮了北洋军阀第八军的一个旅,活捉了县执事王少渠,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第一个县级人民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杨靖宇被选为常务委员,担任主席(代行县长职权)。6月,杨靖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国民大革命,新生的革命政权遭到确山县地方反动势力的进攻,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杨靖宇和张家铎、张耀昶、李鸣岐等同志率领农民自卫军,转移到县东刘店一带继续坚持武装斗争。
在中共豫南特委领导下,杨靖宇和李鸣歧、张家铎、张耀昶等,响应党的“八、七”会议“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号召,于1927年11月1日,发动了著名的刘店秋收起义,重新组建中共确山县委,并成立了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杨靖宇任总指挥。这一时期他们曾与强大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武装和地方反动势力的进攻。这支部队当时控制了东至汝南县马乡、南至信阳明港、西至确山县城、北至驿城区水屯纵横一百多里的大片地区,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确山县革命委员会。为了开展长期的游击战争,杨靖宇和战友们开始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道路,后来这支部队成为信阳四望山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力量。
1928年底,杨靖宇以中共河南省委特派员的身份,使用张贯一的化名,先后到信阳、洛阳、开封等地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在此期间曾三次被捕入狱,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从不畏惧,对党的事业坚贞不屈,多次被党营救出狱。1929年7月,杨靖宇被党中央由上海调往东北从事党的工作。
他在东北期间,先后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反日总同盟会会长、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中共满州省委代理军委书记。1932年11月,他开始使用杨靖宇的化名,被中共满洲省委派往南满领导抗日武装斗争,先后担任磐石游击队政治委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和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在这里,杨靖宇领导军民对日寇坚持了长达九个年头的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使得数十万日军不能入关,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斗争业绩,有力配合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充分表现了他忠贞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精神。1934年,杨靖宇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1937年12月,他又被党中央确定为中共七大筹备委员会中25个委员之一。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省蒙江县(即现在的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只身同数百名日伪军战斗到最后一息,以身殉国,壮烈牺牲,年仅三十五岁。

刘胡兰
1932年10月8日生,乳名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1945年进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分配回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任村妇救会秘书,同年任五区妇救会干事,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
1947年1月12日,她的家乡突遭军阀阎锡山的部队袭击,不幸被捕。面对敌人她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后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就义,时年15岁。牺牲后被中共晋绥分局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毛泽东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詹天佑 ,生于1861年4月26日,卒于1919年4月24日,号眷诚,字达潮,广东南海人,原籍安徽婺源,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 詹天佑1861年(清咸丰帝十一年)出生于一个普通茶商家庭。少年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在美国,出洋预习班的同学们,亲眼目睹北美西欧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有的同学由此对中国的前途而产生悲观情绪,但詹天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说:“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他怀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于187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业。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在大学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 回国后,詹天佑满腔热忱地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但是,清政府洋务派官员迷信外国,在修筑铁路时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顾詹天佑的专业特长,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师学堂学驾驶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舰“扬武”号担任驾驶官,指挥操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蓄谋已久的法国舰队陆续进入闽江,蠢蠢欲动。可是主管福建水师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却不闻不问,甚至下令:“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这时,詹天佑便私下对“扬武”号管带(舰长)张成说:“法国兵船来了很多,居心叵测。虽然我们接到命令,不准先行开炮,但我们决不能不预先防备。”由于詹天佑的告诫,“扬武”号十分警惕,作好了战斗准备。当法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时,詹天佑冒着猛烈的炮火,沉着机智地指挥“扬武”号左来右往;避开敌方炮火,抓住战机用尾炮击中法国指挥舰“伏尔他”号,使法国海军远征司令孤拔险些丧命。对这场海战,上海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在报道中也不得不惊异地赞叹:“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兵舰上的五个学生,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勇敢。他临大敌而毫无惧色,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还能镇定如常,鼓足勇气,在水中救起多人……” 从战后到1888年,几经周折,终于转入了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这正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詹天佑刚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次考验。当时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滦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涨急流。铁桥开始由号称世界第一流的英国工程师担任设计,但失败了;后来请日本工程师衽实行包工,也不顶用,最后让德国工程师出马,不久也败下阵来。詹天佑要求由中国人自己来搞,负责工程的英国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詹天佑来试试。 詹天佑是一个认真踏实的人,他分析总结了三个外国工程师失败的原因后,身着工作衣与工人一起实地调查,密测量。夜晚,借着幽暗的油灯,又仔细研究滦河河床的地质构造,反复分析比较,最后才确定桥墩的位置,并且大胆决定采用新方法——“压气沉箱法”来进行桥墩的施工。詹天佑果然成功的把滦河大桥建成了。这件事震惊了世界:一个中国工程师居然解决了三个外国工程师无法完成的大难题。 詹天佑初战告捷后,立刻遇到了更为严峻的考验。1905年,清政府决定兴建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这便是北京至张家口的铁路)。英国和俄国都想插手,由于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的企图没能得逞。英国和俄国的使臣们以威胁的口吻说:“如果京张铁路由中国工程师自己建造,那么与英俄两国无关。”他们原以为这么一来,中国就无法建造这条铁路了。在这关键时刻,詹天佑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全权负责京张(“京”指北京,“张”指张家路)铁路的修筑。消息传来,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及英国报刊挖苦说:“中国能够修筑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在娘胎里没出世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们甚至攻击詹天佑担任总办兼总工程师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任用一个外国工程师,并表示:“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中国已经醒过来了,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 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紧张的勘探、选线工作开始了。詹天佑亲自带学生和工人着,背着标杆,经纬仪,日夜奔波在崎岖的山岭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风卷着沙石在八达岭一带呼啸怒吼,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詹天佑接过本子,一边翻看填写的数字,一边疑惑地问:“数据准确吗”?“差不多”,测量队员回答说。詹天佑严肃地说:“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能工程人员之口。”接着,他背起仪器,冒着风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认真地又重新勘测了一遍,修正了一个误差。当他下来时,嘴唇也冻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在八达岭、青龙桥一带,山峦重叠,陡壁悬岩,要开四条隧道,其中最长的达一千多米。詹天佑经过精确测量计算,决定采取分段施工法:从山的南北两端同时对凿,并在山的中段开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两端对凿。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加快了工程进度。凿洞时,大量的石块全靠人工一锹锹地挖,涌出的泉水要一担担地挑出来,身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毫无架子,与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脸汗。他还鼓舞大家说:“京张铁路是我们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无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和失败!” 为了克服陡坡行车的困难,保证火车安全爬上八达岭,詹天佑独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从而减少了隧道的开挖,降低了坡度。列车开到这里,配合两台大马力机车,一拉一推,保证列车安全上坡。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一些欧美工程师乘车参观后啧啧称道,赞誉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却谦虚地说:“这是京张铁路一万多员工的力量,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光荣是应该属于大家的。”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又继任了粤汉铁路督办兼总工程师。这时,美国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要他亲自去美国参加授衔仪式。为了全力参加祖国铁路建设,他放弃了这一荣誉。 辛亥革命后,詹天佑为了振兴铁路事业,和同行了起成立中华工程学会,并被推为会长。这期间,他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外,还勉励青年“精研学术,以资发明”,要求他们“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钓誉。以诚接物,毋挟褊私,圭璧束身,以为范例。” 詹天佑从事铁路事业三十多年,几乎和当时我国的每一条铁路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到晚年,因积劳成疾,不幸于1919年病逝。周恩来同志曾高度评价詹天佑的功绩,说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其间,厘定了各种铁路工程标准,并上书政府要求全国采用。中国现在仍然使用的4尺8寸半标准轨、珍氏自动挂钩(Janney Coupler,亦称姜坭车钩、郑氏车钩,美国人 Eli Janney 所创)等等都是出自詹天佑的提议。此外詹天佑亦着重铁路人才的培训,制定了工程师升转章程,对工程人员的考核和要求作出明文规定,并且定明工程师薪酬与考核成绩挂钩。京张铁路堷训了不少中国的工程人员,詹天佑所制定的考核章程亦成为其他中国铁路的模仿对象。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获宣统赐工科进士,任留学生主试官等职。1910年,任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总理兼工程师,1912年兼任汉粤川铁路会办,负责兴建粤汉及川汉铁路。此后一直定居在汉口俄租界的鄂哈街9号(今洞庭街51号)。同年成立“中华工程师学会”,并被推举为首任会长。民国成立后,于1913年获政府委任为交通部技监,1914年获颁授二等宝光嘉禾章。1916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1919年初,受命往海参崴和哈尔滨任协约国监督远东铁路会议中国代表。4月因病回汉口,4月24日病逝,终年五十九岁。 詹天佑与其妻谭菊珍埋葬在京张路青龙桥火车站附近。1922年青龙桥火车站竖立詹天佑铜像。1987年,附近再建成詹天佑纪念馆。 在纪念京张铁路100周年之际,张家口人民永远缅怀京张铁路的总设计师詹天佑,2005年在张家口南站广场,建起詹天佑塑像。詹天佑是我国近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史上的先驱,也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知识分子。清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二十六日生于广东省南海县,清同治十一年(1872),考取公费赴美留学。清光绪七年(1881)六月,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雪菲尔德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同年八月回国。曾先后任福州船政学堂和广州水陆师学堂教员。清光绪十四年(1888)任天津铁路公司工程师。19世纪八十年代,他投身于中国铁路建设事业,曾主持过我国京张、川汉、粤汉等早期铁路的建设,为发展我国早期铁路建设事业呕心沥血,奋斗终生。特别是他主持的京张铁路(1905—1909)的建成,震惊中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铁路事业的发展。他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不畏强暴,威武不屈,提出“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口号,代表了炎黄子孙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高尚的民族气节,永为后世楷模。1919年4月24日在汉口仁济医院病逝,享年59岁。同年在青龙桥车站竖立一座詹天佑全身站立铜像。

热点内容
合肥瑶海区招投标中心 发布:2020-09-09 14:35:50 浏览:505
合肥长城宽带价格表 发布:2020-09-09 02:57:42 浏览:505
合肥小区名称 发布:2020-09-10 05:51:24 浏览:504
365房产合肥 发布:2020-09-09 22:32:45 浏览:504
成都大巴包车 发布:2020-09-09 21:03:12 浏览:504
合肥万达城摩天轮营业 发布:2020-09-10 08:43:47 浏览:503
上海合肥高铁 发布:2020-09-09 20:23:53 浏览:503
合肥立特科技 发布:2020-09-09 16:27:05 浏览:503
合肥徽昌苑二手房 发布:2020-09-09 03:48:06 浏览:503
杭州到合肥高铁时刻表查询 发布:2020-09-17 08:24:49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