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合肥工业大学
1、有哪些名牌大学有分校的?
1、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坐落于美丽的滨海城市秦皇岛,北倚燕山、南临渤海。985、211、双一流院校。学校始建于1987年,是东北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在内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2、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始建于1985年,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坐落于海滨城市威海。985、211、双一流A类、C9联盟院校。
3、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肇基于2007年9月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2009年9月6日举行首届全日制学生开学典礼。2012年9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发文设立苏州校区并组建管委会,全面负责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和中法学院等教学科研机构以及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
4、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
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是电子科大学两个校区之一,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北路二段。占地800余亩,建有现代化的运动场、体育馆等体育设施。
5、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和具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牵头的“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首批14个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北京校区位于海淀区,毗邻中国“硅谷”中关村。
2、厦门理工学院,南京林业大学,三明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哪一所好??
选择哪个学校,看考生想学什么专业。
南京林业大学的农林类专业相对更为突出;厦门理工学院的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对不错;三明学院的艺术设计、教育学等专业较为突出,而浙江工业大学的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制药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安全工程都很不错,尤其是工业催化方面。
综合看,浙江工业大学的综合实力更突出一点。
浙江工业大学”,是教育部与浙江省政府共建的浙江首批省属重点大学,国家“2011计划”首批14所牵头高校,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入选高校, 亚洲规划院校联盟(APSA)成员,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国家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
该校始建于1953年,1993年12月由浙江工学院更名为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5月,学校牵头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全国首批14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截至目前,浙江工业大学设朝晖、屏峰、之江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009.92亩,固定资产总值40.77亿元;浙江工业大学德清校区项目规划占地约1000亩,于2017年上半年开工,2019年秋季开学,2017年将基本完成基础施工。 [4-5] 图书馆藏书(含电子图书)1028万余册,中外期刊37174种。学校现有66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3048人,其中专任教师2118人,全日制本科学生19159人;在读各类研究生9663人(博士研究生780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520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363人);成人教育学生15600余人;留学生1706人。
3、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附近有什么大学
合肥最好的大学是中科大(C9 + 985 + 211),各类国内综合排名中一般是 6 --15 名,数学、物理、化学、核能、生物、计算机、软件工程、电子等学科突出;
其次是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部直属,211 + 985 平台高校,有汽车“黄埔军校”之称)、安徽大学(安徽省属,211 高校),普通院校中的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合肥研究院等也还不错,都有各自比较突出的学科和专业。
知名军事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天津大学合肥创新发展研究院、合肥影视科技产业园(北京电影学院协力打造和管理)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年5月7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北京外国语大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合肥市政务中心举行,双方将在中德合作、产学研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高水平合作。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合肥市签署战略协议,在合肥经开区共建北外合肥校区项目,包括北外德国中心(合肥)、北外合肥产学研基地、合肥北外人才培养基地,筹办合肥北外附属学校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7月25日上午,安徽省政府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合肥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借力安徽区位、资源、创新要素聚集等优势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优势,深化省校合作,加快推进安徽省建设创新型“三个强省”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2016年11月,北航合肥科学城项目在新站高新区少荃湖北岸正式奠基。
北京师范大学。2016年6月26日上午,合肥市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战略合作座谈会在市政务中心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表示,合肥具有科技、人才等优势,希望双方发挥各自优势,深化战略合作,以巢湖生态治理合作为突破口,进一步拓展延伸合作领域,积极推动建立协同创新平台,为市校合作开创新典范。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7月10日上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项目签约仪式在肥举行,这标志着哈工大机器人项目正式落户合肥经开区。据了解,哈工大机器人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由哈工大机器人集团(HRG)与合肥经开区共同建设。项目位于合肥经开区“智能装备科技园”内。
复旦大学。2018年4月3日,合肥市召开招商引资大会,从招商引资大会上获悉,投资6亿元的复旦大学科技创业园和复旦附中合肥校区项目已经与合肥进行两轮对接,并有望落户合肥。
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6月5日,合肥市发改委召开合肥市与北京化工大学战略合作座谈会,希望以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扩大合作领域,推进合肥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的项目落地。此前,合肥曾多次对接北京化工大学,双方初步达成在合肥建设生物质能源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的共识。
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防信息学院、西安通信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以及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为基础重建,校本部设在长沙,内设学院位于长沙、南京、武汉、合肥等地。坐落在合肥的原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现在即为新国防科技大学的一个内设学院。
4、安徽工程大学研究生学院全国排名多少
1996年,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合格评价。
2001年12月,更名为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2007年底,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
2010年3月,更名为安徽工程大学。
2013年,安工大在江西省进入本科一批招生。
2014年,安工大在安徽省进入本科一批招生。[5]
2015年,安徽工程大学整体进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
省级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队伍,力学教学团队,药学系中药制药技术教学团队。
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设计艺术研究中心。
省级研究中心4个:安徽省纺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微生物发酵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汽车新技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工程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协同创新中心1个:皖江高端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纺织面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电气传动与控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检测技术与节能装置省级实验室,安徽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省级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先进数控和伺服驱动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省级重点学科6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设计艺术学,纺织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酵工程。[14]
一级学科硕士点9门:纺织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院与工程、控制科学院与工程、应用经济学院、设计艺术、食品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3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艺术设计
以上是安徽工程大学的一些较好学科!
这所学校的机械、自动化、纺织、设计、纺织、控制、纺织材料都是挺不错的,没有楼上说的那么不堪;安徽省内高校,除楼上所说的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外,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建筑大学也各具特色,在各自领域都有一定知名度!
5、重点大学的优势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大学
截至2011年年末,985工程共有39所高校。此后,教育部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将不会再新增高校,于是引入动态竞争机制,实施“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高校从属于“211工程”建设的学校但不属于“985工程”建设的部属高校中选择。“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的主要任务是以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在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全国顶尖的优势学科重点建设一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从而大力提高建设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能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群。“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已经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国家重点工程长期实施,由于平台建设方式和985工程平台相同,所以称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建设平台”,简称“特色985工程”,“特色985工程”大学基本上是没有经历过合并重组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精度极高,拥有一至两个全国顶尖的学科,在行业内认可度极高,具有深厚的行业底蕴和学科积淀。985平台院校名单如下:
985平台名单
学校名称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哈尔滨工程大学
现代舰船与深海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华东理工大学
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与石油化工关键技术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飞行器设计制造与飞行安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南京理工大学
现代攻防与先进装备技术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先进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先进雷达技术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中国矿业大学
煤炭资源安全开采与洁净利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中国地质大学
地球系统过程与矿产资源平台
中国石油大学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转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法、管学科融通创新与我国社会建设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武汉理工大学
绿色建材与新材料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中央财经大学
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上海财经大学
经济学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中国药科大学
新药发现理论与技术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西南交通大学
国家轨道交通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北京交通大学
轨道交通安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北京化工大学
绿色化工与材料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河海大学
全球水循环与国家水安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合肥工业大学
节能环保汽车及其制造装备技术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西南财经大学
金融学科群与中国金融创新发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华北电力大学
电力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长安大学
公路建设与交通运营保障科学与技术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江南大学
食品精深加工与安全控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北京林业大学
应对全球化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与可持续经营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东北林业大学
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高效利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华中农业大学
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生长发育调控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
数字媒体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暨南大学
华侨华人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北京科技大学
新材料与冶金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中国政法大学
法治建设与人才培养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南京农业大学
(正式名称未公布)
北京邮电大学
(正式名称未公布)
“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该计划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该计划由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旨在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
‘2011计划’提出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不限定范围,不固化单位。这个计划实施下来,将不会有‘2011高校’这个概念,只有‘2011协同创新中心’这个实体。”
2012年度首批14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序号
中 心 名 称
主 要 协 同 单 位
类别
1.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
2.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军指挥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中心、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等
3.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航科技集团等
4.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集团等
5.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南开大学等
6.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
7.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
8.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
9.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
10.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中南大学、贵州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商飞公司等
11.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浙江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浙江医学科学院、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
12.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等
13.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工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
14.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科院半导体所、国防科技大学等
名单如下:
部委
所在地
院校
中国部委中国大陆名单
教育部
北京市(24所)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管)、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华北电力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上海市(8所)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江苏省(7所)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
湖北省(7所)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陕西省(5所)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四川省(4所)
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山东省(3所)
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吉林省(2所)
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广东省(2所)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辽宁省(2所)
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
天津市(2所)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
黑龙江省(1所)东北林业大学
湖南省(2所)
中南大学、湖南大学
重庆市(2所)
重庆大学、西南大学
安徽省(1所)
合肥工业大学
浙江省(1所)
浙江大学
福建省(1所)
厦门大学
甘肃省(1所)
兰州大学
军委
湖南省(1所)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北京市(1所)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工信部
黑龙江(2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北京市(2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江苏省(2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陕西省(1所)
西北工业大学
国家民委
北京市(1所)
中央民族大学
湖北省(1所)
中南民族大学
四川省(1所)
西南民族大学
甘肃省(1所)
西北民族大学
宁夏区(1所)
北方民族大学
辽宁省(1所)
大连民族学院
公安部
北京市(1所)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辽宁省(1所)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河北省(1所)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河南省(1所)
铁道警察学院
浙江省(1所)
公安海警学院
国侨办
广东省(1所)
暨南大学
福建省(1所)
华侨大学
中科院
北京市(1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安徽省(1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上海市(1所)
上海科技大学(筹)
交通部
辽宁省(1所)
大连海事大学
共青团中央委员会
北京市(1所)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外交部
北京市(1所)
外交学院
司法部
河北省(1所)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卫生部
北京市(1所)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名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国家体育总局
北京市(1所)
北京体育大学
中央办公厅
北京市(1所)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中华全国总工会
北京市(1所)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中华妇女联合会
北京市(1所)
中华女子学院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天津市(1所)
中国民航大学
四川省(1所)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6、合肥有几所985大学和211大学?
合肥共有3所211大学,名单分别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211大学名单一览表
排名 学校名称 学校所在地 生源质量分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 92.1
2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 63.7
3 安徽大学 安徽 59.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她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设置系科专业,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有20个学院(含6个科教融合共建学院)、31个系,设有研究生院,以及苏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等。有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共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安徽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建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12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个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和55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7、安徽师范大学是不是211工程大学?
并非211,但比个别211院校的实力要好些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
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
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王星拱、杨亮功、程演生、陶因、张慰慈、丁绪贤、项南、许杰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20余万名。
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治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7个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并办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附中、附小和附幼。
学校学科门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站,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87个本科专业。有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10余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81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席教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8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7人,5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12个省级教坛新秀。各类在籍学生37400余人,其中,研究生4800余人,普通本科生218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成人本专科生16000余人。
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06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75亿元。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图书285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学校办有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
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进修和学历教育留学生3000多人次,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并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
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旅游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正在围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文化荣校”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好安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数据截至2015年11月)
8、合肥工业大学首批校级协同创新中心有哪几个?
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协同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