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引进人才
1、两部一省共建能为合工大提供多少资金支持
近日,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合肥工业大学。根据协议,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徽省将积极支持共同推进我校“211工程”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支持我校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同时支持我校根据国家、行业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使我校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和解决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重大问题的基地。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建校68年来,我校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25万余人,逐步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倡导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通过连续开展“科技发展年”、“科技创新年”、“科技质量年”、“科技拓展年”、“科技成果年”活动,显著增强科研实力。近年来,我校研发的汽车尾气排放治理技术等几十项成果填补了国家空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为加快我校建设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的步伐,更好地为国家、行业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巩固以往重点共建成果的基础上,就持续重点共建合肥工业大学达成协议。
协议签署后,教育部将对我校的改革、建设与发展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校园建设等方面给予学校相应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学校各项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则将大力支持我校围绕装备制造业和信息化产业规划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国防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指导和支持我校参与装备制造业以及信息产业、国防军工领域等重大科技攻关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服务。
安徽省继续将我校的改革和发展纳入全省整体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我校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时,在政策、资金、土地规划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积极支持我校建立若干能够提升安徽省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并实现资源共享的技术中试平台,围绕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资助,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同时进一步支持我校高端人才引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和校园建设等工作,并给予政策优惠和相应投入。
而我校在制定建设与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工作中,将根据国家装备制造业和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更大优势和作用,努力成为装备制造业和安徽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地,全力支持装备制造业和安徽省重点项目的实施,为国家装备制造业和安徽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持。
2、合肥工业大学智能技术研究院研究生是什么类型的
学术硕士、专业硕士都有,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里有,学院代码023。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安徽省、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为共建主体,合肥市、合肥工业大学为承建主体,省内外骨干企业为协同创建主体。研究院以“服务区域经济,服务本土企业,服务技术创新,服务学科建设”为宗旨,致力于建成“立足合肥、面向安徽、辐射全国”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平台、成果培育与转化平台、高端人才培养引进平台、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型产业研究院,成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引擎、具有国际影响的智能制造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基地。研究院选址位于合肥高新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内,西临石莲南路,南临柏堰湾路,北临习友路,东临创新大道,总用地面积约956亩。研究院一期规划占地面积463亩,建筑面积453000平方米。
感觉新,大,不过可能是公司形式。本着打造科教品牌,建设“大城名校”的宗旨,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合肥经济社会发展,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安徽省、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为共建主体,合肥市、合肥工业大学为承建主体,省内外骨干企业为协同创建主体。为顺利推进项目建设,特成立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3、合肥工业大学和苏州大学,你认为这两所大学哪所比较好?
合肥工业大学和苏州大学均是国家211工程大学,也都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可以说这两所高校在国内高校圈内的实力还是不错的。如果评价这两所高校的话,很显然属于水平相当的大学,彼此之间的实力差距也是各有千秋。不过,若非要论两所高校的实力强弱,我们认为苏州大学的整体评价似乎要高一点。
苏州大学,在全球四大高校排名系统之一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中国第13名,甚至高于东南大学。苏州大学,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高校,苏州大学由原苏州大学、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合并而成。苏州大学位于苏南,紧邻上海,极佳的地理位置加上强大的经济实力,近年来从多个重点高校引进一批重点专业学科的科技领军人才,不断扩建学院,提升综合实力。现在软件工程、设计学、临床医学、药学等专业在全国高校排名靠前,苏州大学有2个A类学科,为设计学与软件工程,有25个B类学科。现已挤身全国211高校前列。
今天的合肥工业大学,可能已经没有办法再像过去那样与苏州大学相比,而是在很多方面或相差不大,或基本相当,或完全不如了。从名气来看,苏州大学已经与合肥工业大学旗鼓相当,合肥工业大学吃的是老本,苏州大学则是后来居上;从排名来看,苏州大学已经超过了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实质是在倒退,苏州大学是不断攀升;从自身能力来看,合肥工业大学仍保持一定水准,但苏州大学提升得很快,是合肥工业大学没有办法比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苏州大学的整体评价似乎要高一点。
4、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是211学校?
是211学校。
合肥工业大学简称“合工大(HFUT)”,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获批自主招生资格,入选111计划、2011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是一所历史底蕴深厚、蜚声中外的研究型大学,被誉为汽车领域的“黄埔军校”。
学校在合肥市设有屯溪路校区、翡翠湖校区、六安路校区、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在宣城市设有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是全国重点大学。
5、合肥工业大学 黄山学者有多少个
2010年,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部直属全国“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大学)为了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人才的支持计划。分为“黄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黄山青年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杰出青年人才支持计划。
“黄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入选条件 :
应聘者一般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海外应聘者须获得国内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应聘者同时还应具备下述条件之一:
(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2)近三年主持过省部级及以上重大、重点项目者;
(3)近三年获得过国家级奖或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及其以上者;
(4)近三年以第一作者在本学科领域有国际影响力的刊物上公开发表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等。
“黄山青年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入选条件 :
(1)海外应聘者应获得国内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在海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有博士后、科学研究经历,并在海外学习工作4年以上;国内应聘者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等;
(2)发展潜力大,在本学科领域以第一作者发表具有较高影响的论文(论著),或在本学科主流研究方向上已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果;
(3)应聘者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根据目前已经公布的信息可以总结如下~~~
一、黄山学者特聘教授(全职)
1、张博(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导)
2、李维诗(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学者”特聘教授)
3、姜海明(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学者”特聘教授)
4、汪萌(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导)
5、安宁(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导)
6、吴宗铨(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导)
7、许启发(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导)
8、郑磊(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导)
9、陈斌(合肥工业大学化工机械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黄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导)
10、洪日昌(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导)
11、訾斌(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学者”特聘教授)
二、黄山青年学者(引进)
1、陈伟(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2、孙克文(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3、苗世顶(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4、罗林保(合肥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6、李炳南(合肥工业大学医学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7、项宏发(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8、郭忠义(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9、全昌勤(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10、冯然(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11、王佐才(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12、刘节华(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13、谢奎(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14、龙建成(合肥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15、汪惠丽(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16、王禄生(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17、周清峰(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18、邓华夏(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19、从怀萍(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20、朱元元(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21、钱海生(合肥工业大学医学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22、杨显珠(合肥工业大学医学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23、许俊(合肥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24、鲁颖炜(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25、王敏(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26、韩毅(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27、谷雨(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28、邱龙臻(合肥工业大学光电技术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29、许华建(合肥工业大学医学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30、王静峰(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31、查学强(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32、黄海鸿(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33、程长征(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34、查甫生(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
补充:
2014.5
美国匹茨堡大学教授Jennifer Shang(Katz商学院运作管理专业教授)受聘为我校管理学院“黄山学者”特聘教授(非全职)。
2014.8
英国布鲁内尔大学虞克明教授(数学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统计学会会士,泛华统计学会会士)受聘为“黄山学者”特聘教授(非全职)。
2016.7
刘洪林 1983.9 分析化学 食品工程学院 “黄山学者”特聘教授
程同蕾 1980.3 非线性光纤光学 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 “黄山学者”特聘教授
目前就找到这么多,可能不全,请见谅。
6、合肥工业大学智能技术研究院好吗
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必由之路,未来5-10年是我国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产业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高速发展期。为充分发挥合肥工业大学在智能制造技术领域的学科优势、迸发成果转化潜力,丰富和完善合肥乃至安徽省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打造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产业发展的创新引擎,合肥市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同组建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
(一)总体思路
研究院按照“省部合作、市校共建、企业协同”原则,以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为动力,以“政府资金引导、政产学研合作、全球资源汇集、创新基地打造、开放平台搭建”为主要手段,以集聚创新人才、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按照“1447”建设思路,即围绕“提升智能制造产业竞争优势”一条主线,主攻“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及制造工艺、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智能信息产品”四大领域,建设“智能制造技术服务中心、产品检测分析服务中心、产品设计服务中心、公共计算服务中心”四个中心,形成“人才培养引进、关键技术研发、成果培育转化、质量检测评定、产品设计服务、公共计算平台、产业发展智库”等七大功能,打造一流的新型产业研究院,促进合肥市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推动合肥工业大学创建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二)建设原则
坚持高位起点原则。研究院密切跟踪国际智能制造先进技术,着力整合全球资源,不局限于省市校现有资源条件,为全省制造企业提供共性关键技术,引进、培养人才和核心团队服务,实现技术引领。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牢固树立“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的办院理念,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坚决杜绝体制回归,形成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研究院核心管理层和核心技术层人员相对稳定,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建立科学、灵活、高效的人才使用、流动、退出机制。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强化与产业界紧密互动,建立与企业共建共享研发平台的机制,按照公益性、准企业化运行,前期主要依靠政府、企业的投资及学校自筹资金,5年内提供成本服务。后期逐步增强研究院的造血功能,过渡到依靠技术转移、产业化后的回馈,实现自主经营、自主发展的运行目标。
坚持全面开放原则。创新对外开放合作机制,发挥国际科技合作机构及校友资源优势,广泛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建设成为全面开放的创新基地和服务平台。
(三)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研究院以“服务区域经济,服务本土企业,服务技术创新,服务学科建设”为宗旨,建成“立足合肥、面向安徽、辐射全国”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平台、成果培育与转化平台、高端人才培养引进平台、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型产业研究院,成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引擎、具有国际影响的智能制造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基地。
到2017年目标:在人才引育上,引进、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20个,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100名,年培养产业急需硕士、博士600名。在技术研发上,突破前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50项,承担政府计划、企业委托研究项目150项,申请专利、取得科技成果200项。建立国家及地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4个,建立产业公共服务中心4个。在服务产业上,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企业200家,技术转让、成果转化、专利实施许可100项,引进、孵化、育成企业100家以上。力争成为安徽省智能制造产业的加速器,使全省智能制造产业形成1000亿产值。
到2020年目标:突破智能制造技术基础理论与前端核心技术200项以上;承担各类研发项目1000项以上;申请专利、取得科技成果500项;年培养产业急需硕士、博士1000人以上;柔性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200人以上;创建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2个以上;创建国家级智能制造产品设计、分析测试、公共计算等中心;孵化、育成企业500家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实现上市公司10家以上。推动智能制造产业成为爆发性增长源之一,2020年全省智能制造产业达到3000亿产值。
7、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怎么样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安徽省、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为共建主体,合肥市、合肥工业大学为承建主体,省内外骨干企业为协同创建主体。研究院以“服务区域经济,服务本土企业,服务技术创新,服务学科建设”为宗旨,致力于建成“立足合肥、面向安徽、辐射全国”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平台、成果培育与转化平台、高端人才培养引进平台、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型产业研究院,成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引擎、具有国际影响的智能制造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基地。研究院选址位于合肥高新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内,西临石莲南路,南临柏堰湾路,北临习友路,东临创新大道,总用地面积约956亩。研究院一期规划占地面积463亩,建筑面积453000平方米。
感觉新,大,不过可能是公司形式。本着打造科教品牌,建设“大城名校”的宗旨,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合肥经济社会发展,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安徽省、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为共建主体,合肥市、合肥工业大学为承建主体,省内外骨干企业为协同创建主体。为顺利推进项目建设,特成立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