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王磊老师
1、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格式是什么?
为什么写综述
从一篇文献开始,看几篇相关文献整理出大致思路,找出一个切入点就开始实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还要看文献,针对不同问题有选择性的看。之后实验完成,整理成文章发表的时候,为了写前言部分而看一些文献。开题 - 实验 - 发表,每个步骤都要看文献,这是我的科研过程。
但这些步骤里看文献是不全面的,从解决一个问题开始,到解决一个问题结束,涉及到的都是具体的文献。如果要对整个课题方向全面把握,写一篇综述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在做过较长时间的相关研究后,写综述文章有以下几个好处:
大的方面,能够提高对整个课题方向的把握能力。通过详细的、全面的文献检索和阅读,可以对这个课题方向的发展脉络、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了解。
其次,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升华。经过多年的相关研究,自己心中必定有不少思考和疑问,此时的大量阅读对自己的固有知识是一个归纳升华的过程。写完应该有顿悟之感。
再次,对以后的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写完综述后,通过对整个课题方向的了解,知道了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哪些问题是热点、哪些是难啃的骨头,是制约课题发展的关键所在。这样设计以后的实验时就能有的放矢。
小的方面,综述也是一篇文章呢。现在国内评估要看个人成果,综述也是一种发文章的方法。另一个方面,能够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一般来讲,综述文章的引用次数相对研究文章高,因此也就扩大了自己在同行中的知名度。
准备工作之文献检索
在开始写综述之前,很重要的一个准备工作是文献检索。虽然经过 "开题 - 实验 - 发表" 三个阶段的阅读,可能存储有足够的知识点,这对你的实验有用,这还不够一个综述文章。综述文章要全面,要综合概况所评述的问题,因此,详尽的文献检索是十分有必要的。
这里说的全面不是说把几十年的文章全部下载下来读一遍,这样工作量太大了,这是其一;其二,早期的文章可能已经被总结过了。因此,找几篇综述文章看看就可以了。此处的全面是指多换几个关键词检索和多换几个数据库检索。先说关键词,每个作者倾向的关键词不同,而且新兴领域还没有约定俗成的术语时,更需要多换几个关键词了。
再说数据库,因为每个数据库收录的期刊都是不全面的,这里重要的检索工具必不可少。例如 Scopus、Pubmed、Web of Science 和 google Scholar,会收录比较全面的信息,但会比专门数据库晚(晚多长时间不清楚,Pubmed 会晚几个月,Scopus 更新快些)。
还有两个小技巧来获得相关文献。一是所读文章中引用的文献,这个好理解,文后的参考文献就是。另一个是看哪篇文章引用了所读文章,这也是相关文献。像 Google Scholar 有一个引用次数,点开里面就可以看到哪篇文章引用了此篇文章。
通过以上几个方法,才能找全相关的文献。
准备工作之大量阅读
找全文献后,下一步就开始读了。
首先,没必要全部通读,这样耗时太长,工作量太大。但是,近两年的文章要通读。两年,对比较热的领域来说是一个合理的综述文章的时间点。这两年的文章要通读,重点读,也是综述的重点所在。不通读不足以知晓解决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不通读就写综述有点不负责任。
两年前的文章没必要通读,因为,可以从近两年的文章中的前言部分读到对这些文章的评述,也可以从综述文章中获得相关信息。这些文章着重读摘要就可以了,还有就是对某一个问题针对性阅读。
文献的阅读方法
阅读上百篇文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仅仅是浏览一遍,就只能留下一个大概印象,过一段时间或者说随着阅读文献的增多,这个模糊的印象也失去了。对知识点的记忆是写作和创作的基础,记不住怎么组织语言,即使是查,也不知道从几百篇文献上千页中哪里去查。
我的导师教导我读书要辩证去读,在思考中记忆,不要在书上涂画。不否认这种方法适合聪明的大脑。我资质愚钝,试行几年之后,脑子里只有墨盒的味道,却没有文字,结果连我赖以凭借考上大学和研究生的写写划划也丢失了。对于我,更适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也适合我的德国同事们。他们把文献用 A4 纸打印出来,在重要的语句上用高亮笔划出。
读完之后抄录到 A5 纸上,订到原来的文献上,作为精选。这个摘录是对你真正有用的知识点,其他大部分文章都是铺垫,或者是已经在你记忆中了。“高亮笔划出 + 读书笔记”能够有效的帮助记忆。
这样读书虽然刚开始很慢,随着十几二十篇文献做下来,你的积累多了,后面的摘录就越来越少了。而且,你的阅读速度也越来越快了。因为人都是基于旧有的知识去领悟新知识。刚开始的时候,你的知识储备少,一篇文章的知识点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或者大脑中不能浮出有效的实例去解释,所以接收起来非常困难。
而随着积累的增加,理解越来越容易,也理解越来越充分,速度也越来越快。阅读速度的增加一定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型的,这就是知识的马太效应。
你的读书笔记需要分类,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这与其他知识的管理一样,需要一套完整的系统。这得需要另辟一篇博文讨论,此处不再展开讨论。仅对文献的管理进行说明。
文献的管理
在下载了上百篇文献之后,文献的管路就成了一个问题。就像十个八个人的小公司,老板一个人可以兼职财务、人事、市场等多重角色,而上百上千人的大公司,其中任何一个角色,都足以让你忙的焦头烂额。这个时候,专业人士能够轻松处理让你手忙脚乱的杂事。
对于文献管理,Endnote 就是这样一个专业人士,能够有效地把庞大的文献有效地组织起来,给你提供全面的信息,作者、期刊、年份、题目、卷期页码,以及摘要等信息。有些期刊在投稿时要求提供 DOI,Endnote 也能做到。
Endnote 在文章编排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综述写作、论文写作、书籍写作的必备(其他文献管理工具也不错,ReferenceManager,Biblioscape,NoteExpress 等)。它的使用方法见王超的《ENDNOTE 使用方法,常用!》。
虽然电子版很方便,我还是倾向于阅读用纸版。一是看电脑屏幕时间长了,眼睛疼,大脑容易木化,陷于僵滞的状态;二是多动手,有助于记忆。在电脑屏幕上看时,仅仅使用一根手指头:是指双击打开或关闭和滚动滑轮翻页。除了食指,整个身体的其他部分都一动不动。
眼睛慢慢变成像死鱼眼一样,拉直了视线,呈现出发呆的神态来。这种阅读方式不适合长时间大量阅读,偶尔查阅还行。我喜欢把文献打印出来,统一编号(跟 Endnote 一致,Endnote 中的 Label 可以添加编号)后打孔,放入活页文件夹。活页夹和打孔器见图片。
这里也提一下活页文件夹。这种简单、灵活、有效的文件管理方式,我竟然在我整个求学过程中闻所未闻,未见任何同学使用过。大家都是打印出来,订书机一订就摞在桌头上。文件多了经常滑落下来洒一地。更难受的是管理,你不能把它码整齐,也不能随手取出想要的文献。
直到在歌德学院学德语才第一次接触文件夹。当时报名时,一人发一个活页文件夹,教室里有打孔器。老师发下的材料自己打孔后放入。而且还可以用隔页分类存档不同内容的资料。方方正正的文件夹,往桌子上一放就能站住,文件再多也能排放整齐。在实验室里,导师应该给每个研究生配发活页夹供学生使用,方便学生。
而且学生毕业后,可以把文件夹和打印的文件同时收回,留给后续的学生使用。从而,既利于科研又避免浪费。
文章的架构
文献的阅读是一个从“无可非议”、“似是而非”、“大是大非”到“无事生非”的过程。
刚开始阅读,由于自己的知识有限,前几篇文章提出的方法和结果对自己都是全新的,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以评判其中的观点。因而,刚开始阅读时会对文章中的所有内容全盘接受,很难产生质疑的观点出来,对看的任何内容都是“无可非议”。
等看过十篇八篇的文献之后,所了解的方法和观点较多了,有些可能观点相左,这是怀疑会跳出来,对所阅读的论点进行挑剔,却又不能凭借一两篇文章而确定某种方法完全胜过另一种方法。
每种方法都各有千秋,从而达到“似是而非”的境界。只有看过足够量的文章之后,才能够做出完整的评价,所获得的优劣比较结果也有充足的论据。这时候就达到了一种“大是大非”的境界。
综述文章,一部分是综合别人的工作,另一部分,还在于论述自己的观点。大是大非也还只是综合的一步,应该更进一步,通过对“大是大非”的把握,要能发现新的问题、新的优点或者缺点、提出改进方法,以及对未来工作和发展前景的建议和设想,更有甚者,跳出对原有实验细枝末节的讨论,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从原理上、方法论上和系统性上加以评价。
这当然很难,故而,多数综述文章综而不述,让读者看完之后,对过去有些了解,对未来仍是茫然。当然,论述的越多,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大。鲜明的例子是,赵立平历时两年增删二十多次才写出为未来 5-10 年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的文章,方知“述”之不易。
如果阅读完成之后,能够达到“大是大非”的经济,即可提笔写作了。写作,要先搭框架,对所要综述的内容分门别类,不断细分。分的越细越好,至少要三级,三级标题下还可能有四级五级标题。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框定要综述的问题,缩小范围。不要让自己的写作“随兴所至”而偏离了方向,失了重点。也容易分清主次,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不是写书,没有太多的篇幅去展宽全面的讨论,所以要限定自己综述的范围。
@写作压力小。想到写一篇文章时,会联想到“写下至少五千文字和阅读一百篇文献”,一霎那压力倍增,而且不知道从何处入手。而细分之后,所要想的仅仅是对某个方法的某个参数进行讨论,只需一个小段落的文字。这样简单的多,可以立即完成,没有太大压力。
@有条不紊。所有要讨论的问题列在那里,就像一个 TO-DO LIST,完成一项划去一项,一件一件来,有条不紊,进度非常直观。
写作的小细节
文章细分成一个一个小节之后,就可以动手完成每个小段落了。在这里有几个小技巧,非常有效。
@注重写作的连贯性:写作最好是一气呵成,不要在写 A 问题时去思考 B 的问题。这里有两层意思,写作 A 问题时发现了对 B 问题有用的材料;另一层意思是,写作 A 问题时发现了 B 问题存在的错误、疏漏或者其他。
这个时候,不要停下来,只需要用便签备注一下(我习惯使用 ONENOTE 做备注还收集材料),备注完之后,继续对 A 问题的写作,直到完成。再回过头来,整理 B 问题。
@二次文献:为了论证一个结论,可以需要引用文章主题之外的文献,或者需要从文献引用的文献里去找论据,是谓二次文献。对文献中引用他人的数据有必要去查证,避免错引文献和错引数据。
@图片处理:一是图片的版权,这个不用担心。你投到期刊,期刊的编辑会去搞定;二是图片的质量。从其他文献中摘取图片时,不要使用截屏的方法,这样图片的分辨率不够。
应该用 PHOTOSHOP 打开 PDF 文件,对所需的图片进行裁剪,再另存为 TIFF/JPEG 格式。在 PPT 中绘制的图,千万不要用 PPT 的“图片另存为”功能,那个分离度太弱了。应该讲 PPT 另存为 PDF,然后用 PHOTOSHOP 处理。
@参考文献的修改。前期写作的时候,必须使用 ENDNOTE 对插入 WORD 中的文献进行索引。如果文章已经成型,ENDNOTE 已经导出参考文献了,经过其他作者修改后,要增删参考文献。
增删一个文献,其他文献的索引号都要变更。这个时候容易出错。我使用以下方法:对每个要改动的文献索引后加“*”标注;“*”后加上新的参考文献索引号;使用查找功能确认每个需要改动的文献都与“*”相连(应该出现两次,比如增加一个参考文献 121,122 应该有两个,121*122,122*123,即是 121 变为 122,122 变为 123);删除“*”和前面的索引号。改变完成。
@英语句子,短句比长句好。被理解最重要,短句子容易理解,定语从句太多,能把人给绕晕了。
文章的亮点
一个篇文章,要有一些“干货”才能被更多地引用。因此在写作之前,看看你所下载的文章的被引用次数。哪个文章被引用次数最高?为什么?
从个人引用文章的习惯看来,以下文章会被引用:
@第一篇文章:本领域的开山之作,不引用没天理;
@里程碑式文章:文章达到一个之最,最高、最大、最快等,或者突出的进展,是要引用的;
@讨论的是核心问题。
除此之外,我还喜欢引用有总结性结论的句子,比如某个技术的优点是。。。;和量化的句子,比如目前 70% 的文章采用了某方法。
如果你的综述里能提供这些内容,必定会增加他引次数。前面三个干货,是研究型文章干的事,后面这两个也不容易。第一个要你自己概况总结,第二个要统计大量的数据。
备注:这里把自己的一点经验拿出来与大家讨论,希望有经验的朋友多加指正,以冀对初次写综述的科研人员做个参考。
2、孙敏的著作论文
[1]. Sun, M.; Sheng, G.P.; Zhang, L.; Liu, X.W.; Xia, C.R.; Mu, Z.X.; Wang, H.L.; Yu, H.Q.; Qi, R.; Yu, Tao.; Yang, M. An MEC-MFC-coupled system for biohydrogen proction from acetat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8, 42, 8095-8100. IF=4.827
[2]. Sun, M.; Zhang, L.; Sheng, G.P.; Liu, X.W.; Xia, C.R.; Mu, Z.X.; Wang, H.L.; Yu, H.Q.. The
external electric field manipulates anode biofilm catalytic activity in microbial fuel cells.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8, S410. IF=2.970
[3]. Sun, M.; Mu, Z.X.; Chen, Y.P.; Sheng, G.P.; Liu X.W.; Chen, Y.Z.; Zhao, Y.; Wang, H.L.; Yu,
H.Q.; Wei, L.; Ma, F. Microbe-assisted sulfide oxidation in the anode of a microbial fuel cel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9, 43, 3372-3377.
[4]. Sun, M.; Sheng, G.P.; Mu, Z.X.; Liu, X.W.; Chen, Y.Z; Yu, H.Q. Manipulating the hydrogen
proction from acetate in an MEC-MFC-coupled system.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9, 191, 338-343. IF=4.290
[5]. Sun, M.; Mu, Z.X.; Sheng, G.P.; Liu, X.W.; Zhang, L.; Xia, C.R.; Wang, H.L.; Tong, Z.H.; Yu,
H.Q.. Effects of a transient external voltage application on the bioanode performance of microbial
fuel cells. Electrochimica Acta. 2010, 55, 3048-3054. IF=3.650
[6]. Sun, M.; Mu, Z.X.; Sheng, G.P.; Shen, N.; Zhang, L.; Tong, Z.H.; Wang, H.L.; Yu, H.Q. Hydrogen proction from propionate in a biocatalyzed system with in situ utilization of the electricity generated from a microbial fuel cell.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 Biodegradation. 2010, 64, 378-382. IF=1.750
[7]. Sun, M.; Tong, Z.H.; Sheng, G.P.; Chen, Y.P.; Zhang, F.; Mu, Z.X.; Wang, H.L.; Zeng, R.J.; Liu, X.W.; Yu, H.Q.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volved in electricity generation from sulfide oxidation in a microbial fuel cell.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0, 26, 470-476. IF=5.361
[8]. Sun, M.; Zhang, F.; Tong, Z.H.; Sheng, G.P.; Chen, Y. Z.; Zhao, Y.; Chen, Y.P.; Zhou, S.Y.; Liu, G.; Tian, Y.C.; Yu, H.Q. A gold-sputtered carbon paper as an anode for improved electricity generation from a microbial fuel cell inoculated with 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0, 26, 338-343.
[9]. Yuan, S.J.; Sun, M.; Sheng, G.P.; Li, Y.; Li, W.W.; Yao, R.S.; Yu, H.Q. Identification of key
constituents and structure of the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xcreted by Bacillus megaterium TF10 for their flocculation capacit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 45, 1152-1157. (共同第一作者)
[10]. Yao, R.S.; Sun, M.; Wang, C.L.; Deng, S.S. Degradation of phenolic compounds with hydrogen
peroxide catalyzed by enzymes from Serratia marcescens AB90027. Water Research. 2006, 40, 3091-
3098. IF=4.546
[11]. Ni, B.J.; Fang, F.; Xie, W.M.; Sun, M.; Sheng, G.P.; Li, W.H.; Yu, H.Q. Characteriza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proced by mixed microorganisms in activated sludge with gel-
permeating chromatography,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fluorescence spectros measurement and kinetic modeling. Water Research, 2009, 43, 1350-1358.
[12]. Liu, R.H.; Sheng, G.P.; Sun, M.; Zang, G.L.; Li, W.W.; Tong, Z.H.; Dong, F.; Lam, M.H.W.; Yu, H.Q. Enhanced rective degradation of methyl orange in a microbial fuel cell through cathode modification with redox mediators. Applied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 2011, 89, 201-208.
[13]. Li, W.W.; Sheng, G.P.; Liu, X.W.; Cai, P.J.; Sun, M.; Xiao, X.; Wang, Y.K.; Tong, Z.H.; Dong, F.; Yu, H.Q. Impact of a static magnetic field on the electricity proction of Shewanella-inoculated microbial fuel cells.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1, 26, 3987-3992.
[14]. Chen, Y.P.; Zhao, Y.; Qiu, K.Q.; Chun, J.; Lu, R.; Sun, M.; Liu, X.W.; Sheng, G.P.; Yu, H.Q.; Chen, J.; Li, W.J.; Liu, G.; Tian, Y.C.; Xiong, Y. An innovative miniature microbial fuel cell fabricated using photolithography.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1, 26, 2841-2846.
[15]. Wang, L.L.; Wang, L.F.; Ren, X.M.; Ye, X.D.; Li, W.W.; Yuan, S.J.; Sun, M.; Sheng, G.P.; Yu, H.Q.; Wang, X.K. pH dependence of structure and surface properties of microbial EP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 46, 737-744.
[16]. 孙敏, 姚日生*, 尤亚华, 邓胜松, 高文霞. 粘质沙雷氏菌酶促过氧化氢降解对氨基苯酚的研究. 环境化学.2006, 25 (2), 141-144.
[17]. 孙敏, 姚日生*, 高文霞. 异丁香酚的生物转化及香兰素的合成. 生物加工过程. 2006, 4 (2), 33-36.
[18]. 孙敏, 姚日生*, 黄辉, 何红波, 王春玲. 粘质沙雷氏菌催化H2O2降解对苯二酚的研究. 第二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集2005, 886.
[19]. 姚日生*, 孙敏, 王磊, 邓胜松. 羟基和氨基苯类化合物的生物氧化与代谢. 化工学报. 2006, 57 (2), 367-370.
[20]. 邓胜松, 孙敏, 陈季敏, 姚日生*, 王磊. 粘质沙雷氏菌酶促催化H2O2 降解对苯二酚的产酶条件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6, 29 (6), 683-686.
3、安徽无为中学2014年高考录取情况
班级 编号 姓名 录取学校
文复 张峰 三明学院
3 彭程 上海大学
4 任敏捷 上海大学
11 吴振宇 上海大学
12 方智国 上海大学
16 邢运 上海大学
7 钱康靖 上海海洋大学
1 庙军培 上海理工大学
15 王宏哲 上海理工大学
15 倪辉 上海理工大学
20 朱琴 上海理工大学
21 陈倩云 上海理工大学
5 徐畅 中山大学
11 余萌 中山大学
20 侯雯雯 中山大学
18 徐超 中国人民大学
19 胡磊 中国人民大学
4 曹子轩 中国民航大学
8 何志顺 中国民航大学
13 张鑫涛 中国民航大学
4 季梦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6 张豪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4 陆凌峰 中国农业大学
5 邾泽鑫 中国农业大学
12 李广胜 中国农业大学
12 肖昕塽 中国农业大学
1 童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0 周安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1 秦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2 陈泰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 王涛 中南大学
5 肖耀坤 中南大学
12 张杨生 天津大学
6 汤婷 长安大学
7 罗乾宇 长安大学
2 朱琳 北京化工大学
6 朱威然 北京化工大学
7 钟云岳 北京化工大学
14 张乐为 北京化工大学
15 刘天宇 北京化工大学
16 盛传归 北京化工大学
18 方珊珊 北京化工大学
1 张鹏飞 北京交通大学
5 汪熹 北京交通大学
1 黄海 北京邮电大学
12 毛兆安 北京邮电大学
17 何宇 北京邮电大学
4 胡卓升 北京科技大学
4 吴积浩 北京科技大学
5 王雨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4 闻银安 四川农业大学
1 刘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 黄天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5 王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 程然 电子科技大学
5 艾静 电子科技大学
5 袁乘波 电子科技大学
6 张旭东 电子科技大学
15 王凯 电子科技大学
17 周琮 电子科技大学
2 任雨峰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6 陈政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3 张敬丁 华东理工大学
11 孙壮壮 华东理工大学
15 卢勋勋 华东理工大学
16 邓泽晟 华东理工大学
18 张玥 华东理工大学
1 李舒曼 华北电力大学
5 倪旺 华北电力大学
19 肖昕卓 华北电力大学
17 沙斯楠 华侨大学
18 潘子宵 华侨大学
4 王孝欢 合肥工业大学
4 伍杰 合肥工业大学
4 方可 合肥工业大学
1 马诚 合肥工业大学
14 杨浩然 合肥工业大学
16 李云生 同济 大学
1 张磊 同济大学
1 黄勇 同济大学
9 汪梦玥 同济大学
9 陈梦梦 同济大学
16 钱邦民 同济大学
21 乐巧云 安财
2 汪振亚 安徽大学
2 徐志 安徽工业大学
7 刘明杰 安徽工业大学
7 李耀东 安徽工业大学
7 徐超 安徽工业大学
12 文超 安徽工业大学
14 童晓强 安徽工业大学
14 李亚飞 安徽工业大学
14 范海涛 安徽工业大学
16 谢飞 安徽工业大学
18 段丹丹 安徽工业大学
7 张超 安徽工业大学
19 陈亭亭 安徽工业大学
12 吴昊 安徽工程大学
13 骆青雨 安徽工程大学
4、合肥计算机国家二级怎么报名?时间。地点
安徽省考点名单编码 考点代码 考点名称 地址 联系人 联系电话
01 340067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 合肥市史河路8号 匡迎春 0551-5113757
01 340046 安徽大学磬园校区 安徽合肥安徽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黎林 5107254
01 340001 安徽大学校本部 安徽合肥安徽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黎林 5107254
01 340038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安徽省合肥市桐城路375号 何建敏 3635749
01 340068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合肥市太湖东路19号 杨振宇 0551-3436282
01 340051 安徽教育学院 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327号 谢飞 2836061
01 340058 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信息管理系 合肥市望江东路115号安徽经济管理学院 朱方洲 3425335
01 340063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 严子范 2823795-3218
01 340065 安徽农业管理干部学院 合肥市大蜀山环山南路7号 邵延平 5381486
01 340054 安徽省团校 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路419号 胡继东 2842470
01 340057 安徽文达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合肥市紫蓬山风景区 宗青华 8583275-8205
01 340056 安徽新华职业学院 合肥市望江路899号 孙宏毅 5381688-6001
01 340035 安徽中医学院 安徽中医学院 况执本 5167537
01 340033 安农大涉外经济职业学院 合肥市合安路218号 安农大涉外经济职业学院 王磊 2323013
01 340007 合肥工业大学 合肥市屯溪路193号 徐富林 2900236
01 340006 合肥工业大学新区 合肥市六安路269号 徐富林 2900236
01 340012 合肥市人才培训中心 合肥市阜南路19号人才大厦七楼 丁丽 2630462
01 340029 三联职业技术学院 合肥市合安路47号 许慧玲 3830759
01 340023 中国计算机函授学院 合肥市濉溪路333号 戴杰 5690936
01 340066 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 合肥市黄山路460号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处 朱晓颖 5766160
以上地点都可以报名.
09年下半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省各地报名时间,一般从5月底开始,到7月底结束。若有变动,另行通知。 2009年下半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试时间为:2009年9月19日至23日
5、合肥工业大学 色彩用王磊风格能打高分吗?
风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画的好坏,只要你画的可以,他的风格是没问题的
6、【合肥工业大学】是不是全国名牌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不是全国名牌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是211大学不是985大学。
拓展资料:
1. 合肥工业大学简称“合工大(HFUT)”,始建于1945年,坐落于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由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建设,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获批自主招生资格,入选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是一所历史底蕴深厚、蜚声中外的研究型大学,被誉为汽车领域的“黄埔军校”。对口支援新疆农业大学。
2. 学校伴随着新中国的建设而成长,创造了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第一台三相异步电机,第一个客机防雷系统等,填补了众多领域的空白,在中国工业化道路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印迹。1960年被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刘少奇、朱德、贺龙、陈毅、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1979年,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合肥工业大学”校名。学校始终以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为己任,深怀“工业报国”之志,发扬严谨踏实,低调勤勉的学风,培养了众多领域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和安徽复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 截至2018年1月,学校占地总面积5000余亩,在合肥市设有屯溪路校区、翡翠湖校区、六安路校区和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在宣城市设有宣城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