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流域水系图
1、巢湖有多大?
巢湖,总面积为2046平方千米。
巢湖市,隶属于安徽省合肥市代管的县级城市,位于省城合肥的南部,其下辖17个乡镇、街道,总占地面积为2046平方公里。
巢湖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陆地总面积1538平方公里,市水面493多平方公里,域内巢湖水面464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末,巢湖市户籍人口为92万人。
(1)巢湖流域水系图扩展资料巢湖市,早在商时地属南疆原巢县,故名为南巢。唐武德三年,析襄安为开城、扶阳两县,隶属巢州。直至1912年元月,巢县直属安徽省。1984年1月4日,巢湖市成立。直至2011年7月14日,巢湖被撤销地级市,改设立县级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
2016年,巢湖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8.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9.1%。 2018年10月,巢湖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绿色发展百强县市、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同年11月,被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创新型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巢湖2、巢湖的水系河流
巢湖位于长江水系的下游。湖水主要靠地面迳流补给,流域面积为1293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闸以上9130平方公里,闸以下3808平方公里,集水范围包括合肥,巢湖、肥东,肥西,庐江,舒城县、无为县等两市五县。灌溉面积达400多万亩。
沿湖共有河流35条。其中较大的河流有杭埠河、白石天河、派河、南淝河、烔炀河、柘皋河、兆河等。入湖河流呈向心状分布,河流源近流短,区内地势起伏不平,表现为山溪性河流的特性。
巢湖水系分布很不对称,杭埠河、白石天河、派河、南淝河、烔炀河,柘皋河等主要河全来自西部及北部的山地,其中以杭埠河、白石天河、南淝河为巢湖水系的主流,约占整个巢湖流域面积的70%;南部的河流更短,水量也小,有石山河、谷盛河、兆河、十字河、高林河等。巢湖水系之水从南、西、北三面汇入湖内,然后在巢湖市城关出湖,经裕溪河东南流至裕溪口注入长江。 南淝河,发源于肥西县长岗乡,经董铺水库、合肥市区、肥东县建华、圩埂、唐小郢、杨墩、三汊河、板桥至施口入巢湖,全长65公里,流域面积1618.5平方公里。其中合肥市芜湖路桥至施口30公里可以通航,是合肥市的唯一水运通道。南淝河大小支流有13条,主要支流有四里河、上板桥河、店埠河、长乐河等。
派河,发源于肥西县中部周公山,李陵山等丘陵地带,河道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城西桥、上派、中派、下派入巢湖,全长48.9公里,流域面积584.6平方公里。河床上游弯窄流急,下游宽直流缓。枯水季节水深1米,主要支流有苦驴河、梳头河、王老堰河、滚子河、古埂河等,多为季节性河流。上派至河口常年通航。
杭埠河,属天然河流。源于岳西县主簿园,自西南向东北流经舒城县龙河口、马家河口至将军垱,下经庐江县境广寒桥于王四六渡下(左岸为肥西县),在大潭湾与丰乐河合流,汇新河再入巢湖,全长139公里。流域面积2070平方公里(不包括丰乐河)。
白石天河,又名白山河,发源于庐江北部金牛丘陵地带,向东北至三汊河左汇牛首河,再向右拐汇罗埠河,经南灵北注入巢湖,全长57公里,流域面积843平方公里。白石天河系天然砂质河流。自高山尖至石头镇36公里称金牛河。石头镇至白山河口21公里称白山河,河道弯曲浅窄,上游泥沙流失严重。
兆河,属人工河流。原名操河,又称皂河、马尾河,全长13.6公里。清李恩缓《巢湖志·河汊》载;皂河在巢县马尾河内,相通可十数里,为曹操所开,水入巢。
柘皋河,唐宋时名石梁河,后随柘皋镇兴盛而改称柘皋河。源于桴槎山东雒,流经柘皋镇,至河口村入巢湖,全长37公里,属平原河流,沿线有夏阁河、中垾河汇入,流域面积540平方公里。
丰乐河,古称桃溪,清代称后河,又名界河。全长117.5讼里,流域面积2080平方公里。有南、北、中三源,均出六安境。原与杭埠河汇合,后向东延伸至大潭湾汇合,注入巢湖。
塘串兆河,位于庐江县东北,流向由南向北,是沟通黄陂湖、白湖、巢湖的枢纽水道。河分三段:由缺口大桥下至白湖一段叫塘串河(原名大缺口、麻线河、荒草沟、塘缺河)约5公里;塘串河至姥山颈一段叫新河(系白湖垦殖后新开河),纵穿白湖农场,长15公里;自姥山颈至马尾河口一段叫兆河(原名皂河,系人工河),长12公里,是庐江与巢县的分界线。支流长河(又名盛桥河),源出二蛟子山,由西向东经盛桥镇入兆河,长21.5公里,集流面积85平方公里。顺港河源出东顾山东麓,过蜃山经董湾入新河,长11公里。白湖的东环圩河环绕东大圩,南北两端分别与新河相汇,长21.3公里;西环圩河环绕西大圩,南北两端分别与新河相汇,长23公里。东西环圩河,既是泄洪道、航运线,又是白湖农场与周围县的界河。
谷胜河,横穿庐江县许桥乡境,源出牌楼附近的无名山,系一独立小河,由西南向东北流入巢湖,全长8公里。 建国1949年10月1日后对巢湖鱼类的资源进行了三次调查,1963年收集鱼类标本83种,1973年收集鱼类标本67种,1980年收集鱼类标本78种。到20世纪90年代为止,已知巢湖共有鱼类94种,隶属1目、20科。
巢湖主要名优水产有银鱼、秀丽白虾、湖蟹,三者被誉为“巢湖三鲜”。另外在鱼类资源中,湖鲚主宰着巢湖渔业的产量。红鲌、“四大家鱼”、鲤、鲫等鱼类都是巢湖优质鲜群种。
1、银鱼
巢湖所产的银鱼主要是大银鱼和太湖短吻银鱼两种,另外尚有为数不多的长江银鱼。银鱼是巢湖定居性鱼类,古称“脍残鱼”、“王余鱼”、“白小”等,巢湖银鱼历来被誉为“鱼类皇后”,它不但体形体色美观,且骨软无刺、鲜嫩可口、营养丰富,颇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好评。20世纪70年代以前,巢湖每年产银鱼50~80吨。70年代后期,由于采取了调整捕捞期,改革渔具渔法,保护产卵亲鱼等措施,使银鱼资源逐年增长,1985年产量达275吨。巢湖银鱼的冰冻小包装,还出口德国、美国、日本等国。
2、湖鲚
是巢湖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历来在巢湖鱼类总产量中占很大比重。湖鲚游速甚快,肉细嫩,肥而不腻,与鲥鱼各有千秋。每年6至7月是湖鲚繁殖盛期。幼鱼生长速度很快,3个月左右可长大成鱼,所以捕捞生产主要集中在10、11两个月。湖鲚除少量鲜食外,大部分晒制成干品运销全国各地。
3、翘嘴红鲌
翘嘴红鲌是巢湖大型经济鱼类的优势鱼种,其产量占巢湖大鱼总产量的38~50%,是构成巢湖大鱼产量的主体鱼。自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酷捕滥捞”,“白鱼”资源显著减少。巢湖开发公司成立以后为提高“白鱼”产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81年人工繁殖“白鱼”,获得成功,为增殖“白鱼”资源,开发巢湖水产开辟了新的途径。
4、湖蟹
湖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又称江蟹,俗称“螃蟹”、“毛蟹”,是巢湖名贵水产之一。巢湖建闸前,每年春季大批毛蟹幼苗经裕溪河入湖生长。自20世纪60年代裕溪闸和巢湖闸建立以后,幼蟹回游受阻,不能进入巢湖。1972年以后,巢湖开发公司每年向巢湖人工投放蟹苗和幼蟹,使巢湖的湖蟹仍能保持一定的产量。由于长江口蟹苗资源的日益枯竭,巢湖的湖蟹生产濒临危机。进入20世纪80年代,水产科技工作者,在人工繁殖蟹苗方面已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安徽滁县水产研究所的人工淡水蟹苗育种已获得成功,给巢湖的湖蟹生产带来了生机,巢湖每年产蟹约15~30万斤。
5、秀丽白虾
秀丽白虾简称白虾,俗称巢湖白米虾,是巢湖水产中的珍品,在巢湖的虾类组成中,约占80%以上,为优势种群。白虾壳软肉嫩,其味鲜美,由于它分布于敞水湖区,产量高,又是巢湖许多鱼类的重要饵料。巢湖白虾年捕获量约百万斤左右。20世纪60年代,巢湖白虾曾运销国际市场。巢湖白虾能够加工制成虾干、虾米,白虾的籽可以加工成虾籽。虾米又叫湖米,巢湖是中国湖米的主要产区之一。 巢湖沿岸有大面积圩区的水田和沼泽地,冬季和春季以扇尾沙雉、凤头麦鸡和红脚鹤鹬为优势种;白腰草鹬、林鹬、青脚鹬、泽鹬、乌脚滨鹬、尖尾滨鹬、红嘴鸥等为常见种;苍鹭、大白鹭、赤麻鸭、灰斑鸻、大沙雉、针尾沙雉等为稀有种。夏季以池鹭为常见,偶见小白鹭、剑鹭、灰头麦鸡等。天气正常的情况下,在裸露的湖滩浅水处有大量的水鸟活动,但种类不多,以环颈鸻、红嘴鸥为优势种;苍鹭、扇尾沙雉、白鹡鸰、银鸥为常见种;黄鹡鸰、凤尾麦鸡为稀有种。风浪较大时,湖滩及浅水处很少有水鸟活动。夏季由于雨水渐多,入湖河水量激增,湖水显著上涨,湖滩面积骤减。在有限的裸露湖滩上只能见到大量的金眶鸻和少量的鹡鸰。芦苇荡中则只见到大量的大苇莺,偶见苇鹀。湖区水面水鸟甚少,只偶见少数鸭类。但在鸭类迁徙期,可见大群野鸭在湖面活动。冬季湖区水面上空,尤其是湖湾港汊上空有大量在此越冬的红嘴鸥和银鸥。
3、巢湖是怎么形成的
巢湖是由于其处于两大板块分界部位并且不断断陷形成的。巢湖流域位于塔里木一中朝板块和华南一东南亚板块的交汇地带。这两大板块于距今约1.95亿年左右的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会聚,拼合形成了现代的安徽大陆,巢湖流域恰处于这两大板块的分界。
整个侏罗纪、白垩纪约1.96~0.8亿年,巢湖流域以垂直断陷为特征。喜玛拉雅期,第三纪开始,巢湖进一步断陷,沿着一组北东走向和另一组北西走向的断裂、断陷,使大别山北麓的流水在这里受阻,形成断陷湖。
大约是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湖泊面积较大。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距今约1.5万年到现在,表现为大量泥沙不断流入湖中,湖水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形成现代的巢湖。
(3)巢湖流域水系图扩展资料:
巢湖及其流域地貌的主要轮廓是中生代燕山运动和新生代喜玛拉雅运动所造成的。由于其处于几个次级单元的交汇地带,各单元均有独立而又彼此影响的发展过程,反映在地貌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具体如下:
1、滨湖地貌
北部剥蚀丘陵阶地区。这一地区受台拱两侧郯(城)庐(江)深断裂带的控制,使龙泉山及其周围的丘陵成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地垒型构造。在第四纪末遭受了强烈的风化和剥蚀,由变质岩组成的山坡切割强烈,沟壑密且峻,剥夷物质堆积于坡麓。
东部构造剥蚀低山区。地质构造位于下扬子台坳。由于受三迭纪末印支运动以来历次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形成今日海拔三四百米左右的陡雒山岭。它是中晚更新世纪发育于砂页岩基础上,经湖水长期浸蚀而成的湖相砾石阶地或石质阶地。
西部剥蚀壑丘阶地区。地质构造位于江淮台坪和北淮阳地槽褶皱带结合部位,也就是前述两个板块的会聚部位。从印支运动以后,区境发生显著沉降,形成典型的断裂地堑盆地。区内第四纪堆积厚度一般在15~20米,岩性单一,为晚更新世黄土堆积。
2、湖岸地貌
巢湖湖岸由于浸水,岩嘴伸入湖中成半岛,洼地凹入内陆形成湖湾。巢湖按其形态结构不同可分为:石质湖岸,指岩嘴伸入湖中的湖岸,岸壁一般较短,受风浪淘蚀,发育有浪蚀穴;砂土质湖岸,经湖流和波浪短期冲刷,形成宽阔的浅滩,使岸线日趋稳定;粘土质湖岸,岸线平直少湾,属稳定型。
3、湖盆地形
湖底平坦,平均底坡为0.96%,高程变化在5~10米之间,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湖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向东南倾斜,深水区集中在东部,高程5米;西部湖床较东部浅,高程一般在5.5米以上。一般来说入湖河口都发育了水下三角洲,尤以杭埠河一带最为显著。目前各河口仍在不断淤塞。
4、巢湖为什么被五大淡水湖除名
巢湖没有被五大淡水湖除名。
没有人们把长江流域五大淡水湖和内中国五大淡水湖混淆了。容中国五大淡水湖前面4个,同时也是长江流域的4大淡水湖,但第五个则是内蒙的呼伦湖,面积是巢湖的3倍。
原来是搞混淆了,确定地说,巢湖是中国长江流域五大淡水湖之一,被剔除中国五大淡水湖之列实属正常。其实巢湖不仅是一个湖,几年前还是一个市,车牌号皖Q,可惜被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地拆分了,巢湖这个湖被划给了合肥。
(4)巢湖流域水系图扩展资料
巢湖,总计湖长54.5公里。其中由巢湖闸至下杨村26公里,由下杨村至中庙10公里,由中庙至井川圩18.5公里。
最大宽度,为垂直于长度方向的相对两岸间的最大距离,当水位10米时,宽度为21公里。平均宽度,为湖水面积除以湖泊的长度,当水位12米时,面积为820平方公里,由此可以得出,湖泊平均宽度为15.1公里。
5、巢湖是第几大淡水湖
巢湖,俗称焦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安徽省境内最大湖泊,位于皖中,流域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湖泊地理坐标是北纬31°43′28″~31°25′28″、东经117°16′54″~117°51′46″。
巢湖水位变化属冬枯夏涨型,因受巢湖闸(1962年建成)调节控制,常年平均水位在8.37米时,湖水面积770平方公里,水面东西最长55公里、南北宽21公里, 湖岸线周长176公里,平均水深2.89米,最低水深3.76米,容积20.7亿立方米。
巢湖水系特征
巢湖水系发达,自古号称“三百六十汊”。入湖主要河流有南淝河、上派河、丰乐河、杭埠河、兆河、柘皋河等,出湖经裕溪河、牛屯河与长江连通。
湖中鱼类上百种,其中银鱼、白米虾、螃蟹被誉为“巢湖三珍”,行销海内外。湖水、湿地是水鸟的天堂,有30余种属保护鸟类。
6、巢湖的湖泊地理
位置境域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由合肥市、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二市三县环抱。 地理参数
巢湖,总计湖长54.5公里。其中由巢湖闸至下杨村26公里,由下杨村至中庙10公里,由中庙至井川圩18.5公里。最大宽度,为垂直于长度方向的相对两岸间的最大距离,当水位10米时,宽度为21公里。平均宽度,为湖水面积除以湖泊的长度,当水位12米时,面积为820平方公里,由此可以得出,湖泊平均宽度为15.1公里。
岸线长度:当水位为6米时,岸线长144.5公里;当水位为10米时,岸线长173公里;当水位为13米时,岸线长181公里。
湖泊面积:当水位6米时,面积为560平方公里;当水位8米时,面积为755平方公里;当水位10米时,面积为774平方公里,当水位12米时,面积为820平方公里;当水位13米时,面积为825平方公里。
平均水深:当水位6米时,水深0.29米;当水位10米时,水深4.09米;当水位13米时,水深7.55米。
湖水最大深度:当水位6米时,最大水深0.98米;当水位10米时,最大水深4.98米;当水位13米时,最大水深7.98米。
湖泊容积:当水位6米时,容积为3.50亿立方米;当水位8米时,容积为17.17亿立方米;当水位10米时,容积为32.52亿立方米;当水位工2米时,容积为48.10亿立方米。
湖底平均坡度0.96%。 巢湖流域的地质构造单元位于塔里木一中朝板块和华南一东南亚板块的交汇地带。这两大板块于距今约1.95亿年左右的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会聚,拼合形成了现代的安徽大陆,巢湖流域恰处于这两大板块的分界部位。在印支运动以后的燕山运动期间,整个侏罗纪、白垩纪约1.96~0.8亿年巢湖流域以垂直断陷为特征,安徽省的西界到巢湖一带沉积了厚数千米的侏罗白垩系地层。喜玛拉雅期,第三纪开始,巢湖一带进一步断陷,沿着一组北东走向和另一组北西走向的断裂、断陷,使大别山北麓的流水在这里受阻,形成断陷湖。大约是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前500~350万年),湖泊面积较大。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距今约1.5万年到现在,表现为大量泥沙不断流入湖中,湖水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形成现代的巢湖。
巢湖形成初期,湖盆下沉趋势显著,表现了岬湾曲折见溺湖岸的特点。现代地图上10米等高线即为当时的湖岸轮廓,湖泊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原先在巢湖市(原巢县)城关附近的大沼泽窦湖早已消亡。白湖以及包括无为洲在内的广大滨湖地区,当时亦属巢湖水域。据史料记载,仅宋代以前的200多年间,湖泊面积就缩小了五分之一。原湖湾所在的杭埠河、南淝河、柘皋河及裕溪河的沿湖河口三角洲圩田,在人们未围垦之前为巢湖四大湖湾,后经河川泥沙的淤积形成河口三角洲或湖泊滩地。今日的湖盆自然形态已被人类活动所改造,然而在老三角洲圩区的河口仍然不断地生长着的三角洲使湖盆日渐淤浅。据计算每年约有200万立方米泥沙淤积在巢湖。根据现有资料的分析与航空相片解译,从1955~1979年的25年中杭埠河口三角洲围垦区的总面积约有62平方公里。除上述地段外,湖区其它地段的沿岸,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据分析,25年来岸线向湖区推进的最大水平幅度在80至100米左右,平均年发展速度尚不足4米。巢湖建闸后使巢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原有广大面积的滩地沉淹湖底,输入泥沙的蓄积增多,加剧了湖盆的淤塞。 巢湖及其流域地貌的主要轮廓是中生代燕山运动和新生代喜玛拉雅运动所造成的。由于其处于几个次级单元的交汇地带,各单元均有独立而又彼此影响的发展过程,反映在地貌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一、滨湖地貌
(一)北部剥蚀丘陵阶地区
这一地区包括柘皋河以西至撮镇一带。地质构造位于张八岭台拱范围。它受台拱两侧郯(城)庐(江)深断裂带的控制,使龙泉山及其周围的丘陵成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地垒型构造。丘陵顶高一二百米,它在第四纪末遭受了强烈的风化和剥蚀,由变质岩组成的山坡切割强烈,沟壑密且峻,剥夷物质堆积于坡麓。由于近期掀升,河流侵蚀,形成高度分别为20~50米左右的阶地。区境在中下更新世时期是处在上升剥蚀阶段,现代烔炀一带仍有掀升迹象,地面剥蚀作用仍在继续进行。
(二)东部构造剥蚀低山区
区境系指柘皋——槐林一线以东地区。地质构造位于下扬子台坳。由于受三迭纪末印支运动以来历次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形成今日海拔三四百米左右的陡雒山岭。其中银屏山一带有很好的石灰岩溶蚀地貌,山岭坡雒普遍发育有二级阶地;其中20米一级分布不广,发育较好的是50米左右一级。它是中晚更新世纪发育于砂页岩基础上,经湖水长期浸蚀而成的湖相砾石阶地或石质阶地。
(三)西部剥蚀壑丘阶地区
区境包括撮镇——槐林一线以西地区,地质构造位于江淮台坪和北淮阳地槽褶皱带结合部位,也就是前述两个板块的会聚部位。从印支运动以后,区境发生显著沉降,形成典型的断裂地堑盆地。区内第四纪堆积厚度一般在15~20米,岩性单一,为晚更新世黄土堆积。近期地表受拱曲掀斜运动的影响和水流的冲刷,形成岗冲交错,起伏不平的波状平原。区内水系短小,下切较深。河流与阶地向湖区呈显著倾斜。入湖河口三角洲圩口地区,全新世以来表现了显著沉降,地面高度约7~9米。
二、湖岸地貌
巢湖湖岸由于浸水的结果,岩嘴伸入湖中成半岛,洼地凹入内陆形成湖湾。巢湖湖岸按其形态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类型:一是石质湖岸,指岩嘴伸入湖中的湖岸,岸壁一般较短,受风浪淘蚀,发育有浪蚀穴,如中庙嘴、槐林嘴、红石嘴,青龙嘴、黑石嘴、龟山嘴等;二是砂土质湖岸,这类湖岸由于土质疏松,透水性强,一般经湖流和波浪的短期冲刷,就可形成宽阔的浅滩,使岸线日趋稳定。巢湖多数湖岸属于此类型。三是粘土质湖岸。岸线平直少湾,属稳定型。它主要分布在烔炀河口以南至芦席嘴、下派河南部一带。另外,下派河至新河口一带属一段沼泽湖岸。
三、湖盆地形
湖底平坦,平均底坡为0.96%,高程变化在5~10米之间,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湖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向东南倾斜,深水区集中在东部,高程5米;西部湖床较东部浅,高程一般在5.5米以上。一般来说入湖河口都发育了水下三角洲,尤以杭埠河一带最为显著。目前各河口仍在不断淤塞。 巢湖属北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控制区境的大气环流以西风环流及亚热带环流为主;此外,高空西北因西藏高原地形阻塞形成的西南低压也常进入区境。整个流域年平均气温在15~16℃之间,活动积温在4500℃以上,有200天以上的无霜期,季节分明,年气温较差在25℃以上,年降水量1000毫米等值线通过区境。总的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季风显著,四季分明,热量条件丰富,无霜期长。
当巢湖水位在8米时,面积为755平方公里,容积为17.17亿立方米。由于水体热容量大,热量交换也较陆地多,故夏季湖体又是一个“热源”。另由于大量释放热量,从而对区域内的气候也施以影响。 一、水位
巢湖水位,随着入湖迳流量和湖面降水量的增加,水位即趋上涨,加上巢湖另受长江江水倒灌顶托,故高水位的持续时间较长。
巢湖退水期一般从9月开始,年内水位变辐典型年份的情况是:1954年达6.48米,为历年最大值;1966年则只有1.44米,为历年最小值。此外,年内水位变化变辐在1959年以前较大,为6.48米到2.48米之间。1959年巢湖闸修建后,变辐减小,仅在4.92米到1.44米间。
巢湖多年平均水位为8.03米。年平均最大值水位为9.62米,发生在1954年:其次为9.41米,发生在1983年。年平均最小值水位巢湖闸建立前为7.11米,发生在1948年,巢湖闸建成后为7.23米,发生在1968年,次之为7.39米和7.46米,分别发生在1967年和1978年。
历年绝对最高水位为12.93米,发生在1954年。1956年6月科技工作者在湖心姥山岛考察,根据洪水痕迹推断1849年巢湖姥山岛后湾水位为13.57米;次之为12.29米和11.88米,分别发生在1983年和1969年。绝对最低水位,据原巢县水位站资料,现巢溺闸下游3公里处,1960年仅4米,1961年为4.12米,1956年和1958年均为4.32米。1969年以后根据巢湖闸水位站资料,1978年为6.47米,其次为6.54米和6.68米,分别发生在1967年和1966年。
巢湖水位,西岸高于南岸,南岸高于北岸,东岸最低,即湖面由西岸、南岸微向北岸和东岸倾斜。
二、湖水收支
巢湖湖水主要来源于各来汇河的来水量和湖面的降雨,集水面积合计9130平方公里,降水汇入100.46亿立方米。
三、含沙量
巢湖湖盆本身所形成的泥沙,一般来说为量不大,只在局部地区如下派河口、烔炀河至芦席嘴一带被风浪、湖流冲击产生的塌岸,以及泥沙被搅拌的现象才比较显著。
巢湖湖水含沙量主要来源于入湖水流中所挟带的悬沙,入湖河流主要有南淝河,派河,蒋口河,杭埠河,白石天河、兆河,柘皋河等,其中南淝河、派河,杭埠河带入泥沙比重最大。
平面上含沙量分布的一般规律为西半湖大于东半湖,近河口处大于远离河口处。湖心处小,近岸处大;有水草处小,无水草处大,垂线上分布上小下大。
四、水温
巢湖水温多年平均值约为16.9℃,年际变化很小。年内水温具有明显的差异,一般7月份水温最高,最低水温出现于1至2月。据资料统计,1963年水温极端最高值为35.4℃,极端最低值为0.2℃,年最大水温较差达35.2℃。
巢湖水温日变化不同水层略有不同,表层最高、最低水温分别出现在6时、15时左右,中层水温最高、最低值均较表层滞后一小时;而底层水温的周日变化则很不明显。表层水温日较差仅1.5℃,其余两层则更小。
五、透明度与水色
湖水透明度一般介于0.15~0.25米之间,相应水色为15~17号,即多呈黄褐色。实测透明度最大值为0.30米,出现在古泉岗附近;而下派河口却只有0.08米,为透明度最小处。巢湖湖水透明度与水色的基本状况是透明度小,水色浊,变化不大。按全湖分布来看,大致是东北部水域透明度较大,水色也较高,而湖的西部、西北部和南部以及受风浪侵蚀比较严重的岸边、入湖河流河口附近,透明度较小,水色略低。
六、湖流
巢湖湖流的平均流速:一般介于0.02~0.07米/秒之间,最大流速为0.62米/秒,但个别地方也有零速出现。就平面分布来看,平均流速东半湖大于西半湖,而西半湖各入湖口附近又大于离岸较远的开阔区域,巢湖最大流速出现在姥山一中庙一线。垂线上的流速一般呈表层大,底层次之,而中层最小。底层流的类型基本和表层流相似,所不同的是底层流受湖底地形影响显著,以致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方易形成一些局部环流。如从姥山以东至烔炀河一线,这里湖水最深,湖底有较大面积的狭长形深槽存在,所以该处出现了三个环流。这些环流的运动方向互不相同,中间一个呈逆时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