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巢湖污染可行措施
1、中国五大淡水湖湖泊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是什么?
不仅是五大淡水湖泊,最典型的水环境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以及水华问题。
至于解决措施一般需考虑各个湖泊的具体自然社会情况,大致有以下措施:
① 削减汇入湖泊的污染物(C/N/P);这里涉及到污染物的源,一般分为点源和非点源。点源为城市、居民聚集区以及工厂的定点排放,这一类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加以处理即可;对于非点源包括农村居民排放和农业耕种中的溶解化肥的地表径流等,这一类污染源需要通过合理施肥、退耕还林以及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等方法加以削减。即使源头上大量消减了污染物,但是还是部分污染物水地表径流直接流入湖泊,这一部分可以在湖泊周围建设截污设施进行削减。
② 对于大量富集在湖泊中的污染物,亦可通过工程措施加以消减。污染物进入湖泊后部分在水体中,另有部分富集在底泥中(特别是P)。对于水体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建设生态浮床加以去除,而底泥中的部分目前使用较多的工程措施则是底泥疏浚。
朋友,打字不容易,请采纳!!!!!!!!!!!!!!!!!!
2、每年巢湖的蓝藻都会爆发,有没有什么好的措施方法?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徽省在国内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合肥的知名度更是直线上升,合个方面表现两眼,但是其辖区内的巢湖却是一大败笔,连年的巢湖蓝藻让附近的居民怨声载道。
最近几年巢湖蓝藻越发的糟糕,一到晴朗的夏季整个湖面就爆发难闻的臭味,严重影响了合肥“大湖名城”的美誉,因此国家,安徽省,合肥市等多方决定解决这一问题,那就从污染源抓起。
首先清理了环湖周边的厂矿企业,再其次整治进去巢湖的河流,使每条流入巢湖的水源都是干净无污染的,为了做到这些,各个地方政府出面进行了有效的处理,但是今年巢湖的蓝藻还是大面积爆发了,已经治理几年的巢湖依然没有还我们一个碧水蓝天,这又是为什么呢?
很多人开始指责是环湖周边的种植活动造成的,大量的农药和化学残留进入了巢湖,以及周边的人类生产生活所为,各种猜测和谩骂随可见。
很多地方在网络舆论的压力下开始妥协,对环湖周边的人类定居点进行了整体搬迁,对农田进行了生态还原,并且在多点多面的修建公园。
对于湖内的人类生产活动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停止了巢湖的捕鱼活动,部分沿岸连钓鱼都不被允许,力求尽量恢复巢湖水域内的生态系统。
为了恢复巢湖的整体生态系统,做了多种多样的举措,争取尽快解决巢湖水质问题,但每一种举措也都多一种异样的反对声音,一种强烈的指责和谩骂,但是我们相信多年以后我们一定能够看到巢湖的碧水蓝天,只要我们能够把巢湖生态的保护坚持做下去,那一刻就不再遥远。
3、人们应从太湖蓝藻事件中吸取什么教训,并采取何种措施
教训:太湖、巢湖蓝藻污染直接影响水源地水体,进而引起两地市民的饮用水短缺和饮水恐慌。从这一生态事件所引发的关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可以用来指导我国处理类似的事件。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始终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从这个事件吸取可以指导工作的经验。
措施:
1 严格控源截污,保障调水引流,是实现应急治理的关键措施。2008年以来已累计调水12.97亿方,入湖达4.75亿方,有效加快了太湖水体交换。为减少西岸劣质水流入望虞河,影响调水水质,沿线有关市(区)要采取最严格措施,明察暗访,从严执法,严格督查,严格追究。
2 是科学调水引流,保障太湖防洪、防污两个“安全”是当前太湖流域水利工程调度的主要任务。建立望虞河防洪、防污调度有效机制的关键措施在于:望虞河东岸必须严格按照省防指的调度指令分水,不得超计划用水;西岸沿江口门,应当按照省防指的调度指令,加强排降措施,降低西部河网的水位;两岸所有的船闸实行套闸运行;调控太浦闸的出流流量,加大梅梁湖泵站抽排流量,保障太湖进出流平衡。
3 是组织蓝藻打捞,保障太湖水面不出现大面积蓝藻积聚和腐烂。做到全力打捞,日积日清。
4 是加强监测预警,保障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有序处理。加大调水沿线水源地监测密度和分析力度,加强对污水处理厂运行的监管。
5 是建立协调合作机制,保障太湖应急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太湖治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各部门之间必须加强工作配合,加强信息沟通,分工合作,及时通报情况,使太湖治理走上更加规范化的工作机制。
4、关于巢湖污染
你说复的应该是巢湖的水污染吧制。首先,居民的引用水都是巢湖里的水,巢湖的水质差了,肯定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其次,许多靠打鱼为生的人生活受到了影响,水质差,鱼的质量相对也会差,购买者的健康也会有影响。再次,近年来,巢湖的水位有所下降,湖底的淤泥也多了,对于湖上运输也造成一定的影响。最后,不是困扰,是希望,希望居住在湖附近的居民可以多爱护巢湖,政府要对巢湖的污染采取一些措施,保护巢湖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5、改变环境污染的措施
1、 经常对人们做一些环保知识宣传2、 禁止农民们乱施用农药3、 少用一次性筷子快餐盒,减少资源浪费4、 多植树种草,禁止乱扔垃圾5、 对有些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工厂,加以制止,必要时处以罚款,以刺激其环保意识6、针对水污染,可以立一块警告牌,时刻提醒人们不得随意扔弃物品,不定期 地清理水体,保护水清洁等。7、针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号召大家在自己家多种植一些花草树木,保护剩下的植被。8、规定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6、环境污染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改进的措施或建议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简橘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例如,超过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排放污染物的标准,超种类、超量、超浓度排放污染物;未采取防止溢流和渗漏措施而装载运输油类或者有毒货物致使货物 落水造成水污染;非法向大气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等等.
________
改进建议:
一、充分认识做好拦迟团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群众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全国环境质量基本稳定,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多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工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下降,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不断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得到加强,核与辐射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人民群众的参与度明显提高,我国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二)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国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开始显现,土壤污染面积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存在隐患.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旦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三)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工作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目前一些地方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污染治理进程缓慢,市场化程度偏低.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监管能力薄弱,国家环境监测、信息、科技、宣教和综合评估能力不足,部分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有待增强.
(四)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
(五)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六)基本原则.
———协调发展,互惠共赢.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强化法治,综合治理.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严格环境执法;坚持环境保护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规划,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所有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环保制度,健全统一、协调、高效的环境监管体制.
———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区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分阶段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改善重点流域、区域、海域、城市的环境质量.
(七)环境目标.到2010年,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和农村饮水水质、全国地表水水质和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有所好转,草原退化趋势有所控制,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面积有所增加,矿山环境明显改善,地下水超采及污染趋势减缓,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的生态功能基本稳定,村镇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到2020年,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三、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八)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以及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供给不足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实行优化开发,坚持环境优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同时率先完成排污总量削减任务,做到增产减污.在环境仍有一定容量、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实行重点开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能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行限制开发,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与保育,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在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依法实施保护,严禁不符合规定的任何开发活动.要认真做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确定不同地区的主导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必须依照国家规定对各类开发建设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决策,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论证.
(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各项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加快制定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建设.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生产环节,要严格排放强度准入,鼓励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并依法强制审核;在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合理延长产业链,强化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在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大力推行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推进污水再生利用和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回收,建设节水型城市.推动生态省(市、县)、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环境友好企业和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
(十)积极发展环保产业.要加快环保产业的国产化、标准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打破地方和行业保护,促进公平竞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保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环保技术装备和基础装备,在立足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努力掌握环保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提高环保装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的自主制造.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核心技术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能够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优势环保企业.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推进环境咨询市场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四、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十一)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把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三峡水库库区及上游,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及上游,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太湖、滇池、巢湖作为流域水污染治理的重点.把渤海等重点海域和河口地区作为海洋环保工作重点.严禁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
(十二)以强化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城市环境保护.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着力解决颗粒物、噪声和餐饮业污染,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对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原址进行土壤风险评估和修复.城市建设应注重自然和生态条件,尽可能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动物等自然遗产,努力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十三)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快原煤洗选步伐,降低商品煤含硫量.加强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新(扩)建燃煤电厂除燃用特低硫煤的坑口电厂外,必须同步建设脱硫设施或者采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严格控制新(扩)建除热电联产外的燃煤电厂,禁止新(扩)建钢铁、冶炼等高耗能企业.2004年年底前投运的二氧化硫排放超标的燃煤电厂,应在2010年底前安装脱硫设施;要根据环境状况,确定不同区域的脱硫目标,制订并实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规划.对投产20年以上或装机容量10万千瓦以下的电厂,限期改造或者关停.制订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治理规划,开展试点示范.加大烟尘、粉尘治理力度.采取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积极发展核电,有序开发水能,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十四)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应依法调整;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搞好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发展县域经济要选择适合本地区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的特色产业,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
(十五)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生态治理工程;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经济社会发展要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适应抗灾要求的避灾经济;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要充分考虑生态用水.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做好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岛等海洋、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
(十六)以核设施和放射源监管为重点,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全面加强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国家对核设施的环境保护实行统一监管.核电发展的规划和建设要充分考虑核安全、环境安全和废物处理处置等问题;加强在建和在役核设施的安全监管,加快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步伐;加强电磁辐射和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督管理;健全放射源安全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