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火烧连营
1、能告诉我有关陆逊的事情?
陆逊家世为为江东大族。其祖父陆纤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任九江(今安徽寿春东)都尉。陆逊十岁丧父,随其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在其任所读书。后因袁术与陆康不和,唆使孙策攻陷庐江,一个多月后,陆康病死。在此之前陆康已将陆逊与亲属送往江东。陆康子陆绩尚幼,所以年仅十二岁的陆逊便承担起支撑门户的责任。 青年陆逊是温文尔雅的一介书生。当时,陆绩及其外甥顾邵以博览书传齐名,陆逊、张敦、卜静次之,风声流闻,远近知名。但历史却把陆逊推上了政治舞台。 孙策死后,孙权继领其众,为将军,“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吴主传》)。陆逊年仅二十一岁,应召入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统治集团的幕僚。历仕东、西曹为令史;不久出任海昌(今浙江海宁)屯田都尉,兼海昌县令。海昌境内连年遭旱灾,他开仓赈济贫民,组织生产自救,缓和了灾情,因此深得民心。 东汉末年,许多农民因逃避赋役而投靠豪强大族,沦落为依附民;豪强大族为了反抗政府征发、保卫和扩大既得利益,把依附民组成武装队伍。这类豪强武装依山阻险,被官府称作“山贼”、“山寇”。他们经常扰乱地方,有的豪强集团还与曹操遥相呼应,对抗孙吴政权,成了孙吴政权的隐患。 当时吴郡、会稽、丹阳(今安徽当涂东北)一带也有很多逃户。针对这种情况,陆逊采用查户整顿的方法,将其中的精壮招募为部曲,其他则用于屯田。时会稽有山贼大帅潘临,造反多年,官府无法平定。陆逊便招兵进讨,终将其平定。时陆逊手下已有2000余人。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鄱阳的贼帅尤突作乱,影响甚大,陆逊率军配合奋武将军贺齐将其讨平,斩首数千。陆逊因功被拜定威将军,屯兵利浦。 通过这些战事,陆逊初步显示了出众的军事才能,很受孙权器重。孙权便将孙策的女儿嫁与陆逊,并经常找他商讨治国大策。 时东吴境内的许多山区越族居民据险自守,不服从孙权政权的统治,并不断起事反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陆逊向孙权建议:“方今英雄棋跱,豺狼规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陆逊传》)孙权采纳其建议,任命他为右部督。 同年,费栈被曹魏策反,在丹阳煽动山区越族居民起事,充当曹军内应,配合曹军。孙权命陆逊率兵前往征伐。时费栈人多势大,陆逊带去的兵马较少,敌我悬殊。但陆逊采用多插旌旗牙幢、分布鼓角、夜里派人潜入山谷吹号击鼓等疑兵之计,很快击破费栈武装。勒令各山区越族居民迁徙到平原地区,编入户籍,种田纳赋,从中挑选强壮者从军,得精兵万余,使东吴统治得以加强和巩固。之后,陆逊率所得精兵回驻芜湖(今安徽芜湖)。 会稽太守淳于式这时却上表告陆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陆逊传》)。陆逊返回知道此事后,反为淳于式说好话。孙权也有些不解,问:“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陆逊说:“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孙权说:“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陆逊传》)孙权对其风范甚为佩服。 陆逊虽然在早期活动中初露锋芒,但并不甚为人知,直到建安末年,吴、蜀争夺荆州时,他才脱颖而出,成为吴军一位杰出的后起之秀。荆州地处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与孙刘联军为争夺荆州,进行了著名的赤壁之战。战后,刘备占据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孙权占据了江夏郡和南郡南部。刘备占领荆州大部分地区,既阻碍孙吴势力向西扩展,又威胁着孙吴侧翼的安全,成了孙权的一块心病。从此,吴、蜀争夺荆州的纠纷越闹越大。 《真·三国无双5》中的陆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蜀前将军关羽水淹魏七军,生擒主帅左将军于禁,乘胜围攻败退樊城(今湖北襄樊)的魏征南将军曹仁,一时威震华夏(参见樊城之战)。魏王曹操采纳丞相司马懿、曹椽蒋济的建议,利用刘备拒不归还所借荆州,吴蜀联盟出现破裂之隙,派人劝说东吴孙权抄袭关羽后方,并许诺把江南封给孙权。驻军陆口(今湖北蒲圻西北)的东吴大将吕蒙认为,关羽素怀兼并江南的野心,是对东吴的很大威胁,建议孙权趁机消灭关羽,以解除后患。孙权采纳其计。 闰十月,为隐蔽企图,吕蒙称病返回建业,途经芜湖,陆逊前去拜见。陆逊对吕蒙说:“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吕蒙说:“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陆逊:“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下见至尊,宜好为计。”吕蒙大惊,但为不泄露军机,便说:“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陆逊传》)经此番交谈,吕蒙发现陆逊是可用之才。后吕蒙拜见孙权,孙权问谁可以替他在陆口指挥,吕蒙极力推荐陆逊,并说:“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陆逊传》)即拜三十六岁的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代替吕蒙。 陆逊至陆口,即写信给关羽,书中写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廪良规。”又说:“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参见城濮之战),淮阴拔赵之略(参见井陉之战),蔑以尚兹。闻徐晃等少骑驻旌,窥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人杖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计,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倘明注仰,有以察之。”(《陆逊传》)陆逊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在书中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赞赏他的功德,表示自己对他的仰慕,并且表示绝不与关羽为敌。 关羽看信后,甚为轻视陆逊,愈发大意,完全丧失对东吴的警惕。把留守后方、用于提防东吴的军队调至前线,全力对付曹操。这时,关羽虽然在前线取得节节胜利,但他的后方却危机四伏。关羽不善团结部下,引起部下的不满。留守江陵、公安的将领糜芳、傅士仁因军资供应不及时,关羽声言要惩治他们,糜芳、士仁不堪忍受,顿生异心。这些情报,陆逊都了如指掌。 陆逊见破蜀时机已经成熟,立即上报孙权,孙权即命吕蒙与陆逊同时分道攻取荆州
吴国战役示意图(一)(20张)(参见江陵之战)。吕蒙率军攻打公安、江陵。陆逊则长驱直入,十一月,陆逊率军直下荆州公安、南郡,被孙权任命为宜都太守,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宜都太守樊友弃城而逃,其它据点长吏和蛮夷酋长都望风而降。接着,陆逊又派将军李异、谢旌等率3000人攻蜀将詹晏、陈凤。李异率水军,谢旌率步兵破蜀军詹晏等,俘陈凤。又率军大破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秭归大族文布、邓凯等招聚夷兵数千人,企图抵抗吴军。陆逊再次令谢旌攻讨文布、邓凯,二人逃走,蜀军任以为将。陆逊派入前去诱降,文布率众而降。陆逊指挥的吴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占领了秭归枝江、夷道,守住了峡口,堵住了关羽退回西蜀的大门。当关羽得到消息,勿勿忙忙从樊城撤军的时候,公安、江陵已经被糜芳、士仁献给了吴军。蜀军进退维谷,走投无路,疲于奔命,军心动摇。关羽只得领兵退守麦城,十二月,关羽率少数骑兵从麦城突围逃窜,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斩首。 陆逊前后斩获招纳蜀军数万人,孙权即拜陆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镇抚荆州。 时荆州新定,陆逊即上书孙权:“昔汉高受命,招延英异,光武中兴,群俊毕至,苟可以熙隆道教者,未必远近。今荆州始定,人物未达,臣愚慺慺,乞普加覆载抽拔之恩。令并获自进,然后四海延颈,思归大化。”(《陆逊传》)孙权纳其言。 建安二十五年(220)冬,曹丕篡汉称帝,改元黄初。翌年(221)四月,刘备也在蜀中称帝。与此同时,孙权移镇于鄂,改名武昌。陆逊主张延纳刚刚返回荆州的士人,以扩大孙吴政权的影响,孙权采用了他的意见。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欲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群臣劝谏,决意伐吴,命驻阆中的车骑将军张飞率部前往江州(今四川重庆)与主力会合,张飞却为部将刺杀。七月,刘备令丞相诸葛亮留成都,上将赵云在江州为后军督,亲统大军沿江东进(参见夷陵之战)。 蜀大军压境,孙权与刘备媾和遭到拒绝,乃与曹魏修盟,曹魏趁势离间孙、刘,八月,封孙权为吴王。孙权遂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统率朱然、韩当、徐盛、潘璋、孙桓等部5万人抗拒蜀军,派平戎将军步骘领兵万人镇守益阳(今湖南益阳地区),以防止武陵(湘西、黔东、鄂西南)少数民族助蜀。 当蜀军4万进攻巫(今四川巫山)、秭归(今属湖北)时,陆逊采取主动后撤,诱敌深入,集中兵力,相机破敌的方略,令部将李异、刘珂退至夷陵、猇亭(今湖北宜都北、长江东岸)一带,把数百里峡谷山地让给刘备,以使蜀军战线伸长,露出破绽。 三国志09的陆逊
吴黄武元年(蜀章武二年,222年)正月,刘备求胜心切,派将军吴班、陈式督率水军深入夷陵地区,封锁长江两岸。二月,亲率诸将自秭归,经崎岖山道,进至夷陵一带,坐镇猇亭督师。蜀军从巫峡至夷陵沿路扎下了几十个大营,还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率江北诸军进抵夷陵以北与江北吴军相拒,并监视魏军动向,以防袭击;命侍中马良部进驻武陵郡,策应反吴投蜀的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部,威胁吴军侧翼。 不久,刘备派前部督张南率兵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吴军诸将请求陆逊派兵增援,说:“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陆逊知夷道城坚粮足,有意让其牵制蜀军,而坚持不予分兵。便函回答说:“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陆逊传》)。后孙桓见到孙权,谈及此事时说:“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陆逊传》)。 当蜀军频繁挑战,吴将皆急欲迎击时,陆逊耐心劝止,坚守不出,欲使蜀军师老疲惫。陆逊说:“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太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逐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敝耳”(《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九》)。诸将不解,以为陆逊畏敌,各怀愤恨。 有些老将和贵族出身的将领不服约束,陆逊则绳之军纪,严加制止。并说:“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剪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陆逊传》)。 刘备在山谷设伏兵1000人,令吴班平地扎营,企图诱吴军出战。为陆逊识破,仍不与战。但诸将却都要出击,陆逊说:“此必有谲,且观之”(《陆逊传》)。刘备见此计不成,便率8000伏兵从谷中撤出,陆逊说:“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陆逊传》)。 两军相持半年之久。时至盛夏暑热,蜀军无法急战速胜,兵疲意懈。蜀水军又奉命移驻陆上,失去水陆两军相互策应的主动权。蜀军深入敌国腹地,延绵数百里山川连营结寨,因战线过长,运转补给发生困难。 六月,陆逊决定适时转入反攻,上书孙权说:“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诸将都说:“攻备当在初,今乃令人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陆逊说:“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陆逊传》)。 陆逊先攻蜀军一营,但交战不利。诸将皆埋怨道:“空杀兵耳。”陆逊则说:“吾已晓破之之术”(《陆逊传》)。命令将士持草一束,先以火攻破一蜀营,遂令诸军趁势发起进攻,迫使刘备西退。张南从夷道北撤,被朱然、孙桓南北夹击,战死。陆逊命水军封锁长江,孙桓扼守夷道,将蜀军分割于大江东西,遂行各个击破。吴军继施火攻,火烧连营40余寨,蜀军死伤惨重,蜀将杜路、刘宁投降,都督冯习及沙摩柯被杀。刘备败退至马鞍山,依险据守。陆逊即集中兵力,四面围攻,蜀军土崩瓦解,被歼数万。刘备趁夜突出重围,后卫将军傅彤战死。刘备逃奔秭归,令在险道上焚烧铙铠,以阻塞吴追兵道路。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陆逊传》),可见蜀军损失之大,失败之惨。 吴军获胜后,诸将这才对陆逊大为佩服。孙权闻后,说:“君何以初不启诸将违节度者邪?”陆逊则说:“受恩深重,任过其才。又此诸将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皆国家所当与共克定大事者。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陆逊传》)。孙权听后,对陆逊的博大胸襟更赞不绝口,加拜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即改封为江陵候。 当刘备逃往白帝城时,部将徐盛、潘璋、宋谦等各自上书,要乘机进攻蜀国。孙权
吴国战役示意图(二)(2张)征询陆逊的看法。陆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陆逊传》)。陆逊为防曹魏乘机袭吴,仅派李异、刘珂部追踪刘备至南山(秭归南岸山),而未行大举追击。黄权部被吴军截断归路,被迫降魏。不久,魏军果然发兵攻吴,但已无机可乘。 夷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的著名战例。作为吴军主帅的陆逊统观两军主客观态势,确定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后发制人,相机破敌的战略。并充分利用地势及天候等有利条件,巧施火攻,一举击败蜀军。大获全胜后,又适时停止追击,使曹魏无隙可乘,战略全局运筹周密,堪称用兵奇略。 刘备收集败将残兵,退回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后,大为惭恚,说:“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陆逊传》)!并于次年四月病亡。刘备死后,后主刘禅即,由诸葛亮辅政,诸葛亮仍采取联合的策略,与东吴和好,恢复了吴蜀联盟。凡吴、蜀关系处理,孙权都先征求陆逊意见;给蜀的文书,也先给陆逊看,有意见陆逊可代改后再发出。孙权还专门刻了他的大印,交给陆逊,供他日常处理吴、蜀间的事物所用。君臣间相互信任到如此程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只有光武帝与唐太宗方能做到如此。 黄武七年(228年)五月,吴鄱阳太守周鲂派人送亲笔信给扬州牧曹休,谎称受到吴王责难,打算弃吴降魏,请求派兵接应。曹休未辨真伪,即率步、骑兵10万人,去皖城(今安徽潜山)接应。魏明帝曹叡(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命大将军司马懿率军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建威将军贾逵率军向东关(今安徽含山西南),与曹休相策应。 八月,孙权进驻皖口(今安徽怀宁皖水入江处),遣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并派奋武将军朱桓、绥南将军全琮为左、右督,各统兵3万袭击曹休。时曹休已然发觉,但耻于被骗,自恃兵马精多,仍与吴军作战。双方战于石亭(今安徽潜山东北),陆逊自为中部,令朱桓、全琮为左右,大败魏军。魏军败走,陆逊等督军追杀,直抵夹石(今安徽桐城北),斩擒魏军1万余人,缴获牛马骡驴车乘万辆,军资器械无数。曹休残部幸得贾逵接应,方得生还,但不久便因气愤发病而死。 陆逊班师,仍回镇荆州。孙权“令左右以御盖覆逊,入出殿门。凡所赐逊,皆御物上珍,于时莫与为比”(《陆逊传》)。可谓荣宠之极。后回军西陵。 黄龙元年(229年),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右都护。同年孙权东巡建业,留太子孙登、皇子及尚书九官等在武昌,让陆逊辅佐太子,并掌管荆州及豫章三郡事务,主持吴军国大事。 陆逊为人正直。时建昌侯孙虑不务正业。陆逊正色地说:“君侯宜勤览经典以自新益,用此何为”(《陆逊传》)?孙虑怀恨在心,常暗中抵毁陆逊。 陆逊虽身在军中,但心系国家大事,常上疏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国演义动画版》陆逊
当时法律过严,陆逊建议宽法待下。便上书说:“臣以为科法严峻,下犯者多。顷年以来,将吏罹罪,虽不慎可责,然天下未一,当图近取,小宜恩贷,以安下情。且世务日兴,良能为先,自非奸秽人身,难忍之过,乞复显用,展其力效。此乃圣王忘过记功,以成王业。昔汉高舍陈平之愆,用其奇略,终建勋祚,功垂千载。夫峻法严刑,非帝王之隆业;有罚无怒,非怀远弘规也”(《陆逊传》)。 黄龙二年(230年)春,孙权欲派军队取夷州(今台湾)、朱崖(今广东徐闻及海南岛),曾征求陆逊的意见。陆逊都认为不必,上书说:“臣愚以为四海未定,当须民力,以济时务。今兵兴历年,见众损减,陛下忧劳圣虑。忘寝与食,将远规夷州,以定大事,臣反覆思惟。未见其利,万里袭取,风波难测,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驱见众,经涉不毛,欲益更损,欲利反害。又珠崖绝险,民犹禽兽,得其民不足济事,无其兵不足亏众。今江东见众,自足图事,但当畜力而后动耳。昔桓王创基,兵不一旅,而开大业。陛下承运,拓定江表。臣闻治乱讨逆,须兵为威,农桑衣食,民这本业,而干戈未戢,民有饥寒。臣愚以为宜育养士民,宽其祖赋,众克在和,义以劝勇,则河渭可平,九有一统矣”(《陆逊传》)。而后结果果然如陆逊所料,“权遂征夷州,得不补失”(《陆逊传》),“但得夷洲数千人还”(《吴主传》),“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权深悔之”(《全琮传》)。 嘉禾元年(232年),陆逊率军向魏庐江(治六安,今安徽六安东北)进发。魏扬州都督、征东将军满宠见吴军舍船登陆,长驱200里而来,没有后续部队,是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极好机会;主张先把吴军放进来,然后待机破敌。因此,满宠没有急于派兵救援庐江,而是督率精锐部队在杨宜口(阳泉水和决水汇合处,今安徽霍丘东北)设伏,迎击吴军。陆逊探得魏军动向,遂连夜率部撤退。 嘉禾二年(233年)二月春,辽东公孙渊向吴奉表称臣,孙权大悦。三月,孙权派使者携金宝珍货,赴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结果公孙渊认为吴国遥远,难以长期依靠,将使者杀死。十二月,魏国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孙权闻后大怒,欲亲自带兵去征讨。 陆逊即上书相阻,说:“渊凭险恃固,拘留大使,名马不献,实可仇忿。蛮夷猾夏,未染王化,鸟窜荒裔,拒逆王师,至令陛下爱赫斯怒,欲劳万乘泛轻越海,不虑其危而涉不测。方今天下云扰,群雄虎争,英豪踊跃,张声大视。陛下以神武之姿,涎膺期运,破操乌林,败备西陵,禽羽荆州,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圣化所绥,万里草偃,方荡平华夏,总一大猷。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臣闻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强寇在境,荒服未庭,陛下乘桴远征,必致窥闟,戚至而忧,悔之无及。若使大事时捷,则渊不讨自服;今乃远惜辽东众之与马,奈何独欲捐江东万安之本业而不借乎?乞息六师,以威大虏,早定中夏,垂耀将来”(《陆逊传》)。终孙权所采纳。 嘉禾三年(234年)二月,蜀丞相诸葛亮第五次攻魏(参见诸葛亮攻魏之战),遣使联络东吴协同攻魏。五月,孙权亲率大军10万进驻巢湖口,准备进攻合肥新城。遣陆逊与诸葛瑾率万余人进至江夏(郡治武昌,今湖北鄂城)、沔口(今湖北汉口),准备进攻襄阳(今湖北襄樊)。还遣将军孙韶、张承率万余人进抵淮河,准备进攻广陵(今江苏泰子州.)、淮阴(今江苏淮安)。 魏明帝闻报,遣护军秦朗统领步、骑兵2万人援助司马懿抵御蜀军,遣步、骑兵8000人为先头部队驰援新城。七月,明帝亲率水师继进。孙权多次派兵攻打新城,守将张颖等力战拒守,终不能克。满宠招募将士数十人,纵火焚烧吴军攻城器械,射杀孙权的侄子孙泰。时吴军患病者甚多,魏援兵赶到,明帝统率的大军即将到达,孙权遂撤围退兵。与此同时,孙韶也撤军退回。 时陆逊遣亲信韩扁给孙权送信,韩扁返回时,被魏军巡逻的士兵抓获。诸葛瑾闻后,心中甚惧,给陆写信说:“大驾已旋,贼得韩扁,具知吾阔狭。且水干,宜当急去”(《陆逊传》)。陆逊得信后,并未回信,反而派人去种葑、豆,并如往常一样与诸将弈棋、射戏。诸葛瑾说:“伯言多智略,其当有以”(《陆逊传》)。并亲自来见陆逊。陆逊对诸葛瑾说:“贼知大驾以旋,无所复慽,得专力于吾。又已守要害之处,兵将意动,且当自定以安之,施设变术,然后出耳。今便示退,贼当谓吾怖,仍来相蹙,必败之势也”(《陆逊传》)。遂于诸葛瑾定计,仍按原计划向襄阳进军,让诸葛瑾率水军,陆逊自率陆军向襄阳进发。魏军素来忌惮陆逊,马上回城。陆逊与诸葛瑾遂进军前行,并虚张声势,使魏军不敢进攻。进至白围(今湖北白河口)后,扬言狩猎,暗中分兵将军周峻、张梁等攻江夏、新市、安陆(今湖北云梦)、石阳(今湖北汉川西北)等地。吴军所过之处,魏人皆弃物入城,以至将城门堵住,无法关门,魏军只得自杀其民,然后才得以关上城门。吴军斩俘1000余人,尔后安全撤回。 陆逊对所俘之人,好生看待,厚加慰劳,严禁士兵前来侵扰。陆逊此举使魏人感怀,江夏功曹赵濯、弋阳备将裴生及夷王梅颐等人都来归附,陆逊倾其财产,“周赡经恤”(《陆逊传》)。 嘉禾五年(236年)十月,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彭旦乘孙权调集重兵镇压庐陵李桓、罗厉起义之际,再次率众起义。嘉禾六年(237年)二月,孙权遣陆逊督军征讨。虽遭义军顽强抵抗,但终因众寡悬殊,为陆逊所平。 同年,吴中郎将周祗赴鄱阳郡(治鄱阳,今江西波阳)征兵,周祗问计于陆逊,陆逊认为鄱阳郡百姓易动难安,不召为妙。周祗等不听,果然激起民变,吴遽等人聚众起义,杀死周祗,攻下县城数座。豫章(郡治今南昌)、庐陵(郡治高昌,今江西吉安西南)二郡民众也群起响应。孙权闻讯,派陆逊督师征讨,吴遽被招安,部分义军被收编,得精兵8000余人。 孙权性多疑,晚年更甚。他设立中书校事监察各级官吏,而校事吕壹等恃宠弄权,离间君臣,擅作威福,挟嫌报复,且手段又十分残忍,使许多大臣人人自危,敢怒而不敢言。即使是陆逊也不敢尽言直谏,只能与潘濬窃窃私议,“言至流涕”(《陆逊传》)。后吕壹事发,孙权诛杀吕壹,深以自责。 赤乌七年(244)正月,孙权在前任丞相顾雍死后,任命陆逊为丞相。诏书曰:“朕以不德。应其践运,王涂未一,奸宄充路,夙夜战惧,不遑鉴寐。惟君天资聪睿,明德显融,统任上将,匡国弥难。夫有超世之功者,必应光大之宠;怀文武之者,必荷社稷之重。昔伊尹隆汤,吕尚翼周,内外之任,君实兼之。今以君为丞相,使使持节守太常傅常授印绶。君其茂昭明德,修乃懿绩,敬服王命,绥靖四方。于乎!总司三事,以训群寮,可不敬欤,君其勖之!其州牧都护领武昌事如故”(《陆逊传》)。 陆逊素有先见之明。当初暨艳大造营府,陆逊为此多次相劝,避免遭祸。还对诸葛恪说:“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则扶持之。今观君气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陆逊传》)。广陵杨竺少获声名,而陆逊却言之终败。这些,都被陆逊言中。 不久,陆逊卷入孙权两子——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斗争,陆逊站在太子一边。孙权听信谗言,遂有废黜太子之意。陆逊屡次上疏陈述嫡庶之分,他说:“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陆逊传》)。他还要求到建业当面申述自己的意见,因而得罪了孙权。太子太傅吾粲、太常顾谭也多次上疏辨嫡庶之义,反对废嫡立庶。但是,孙权既不许陆逊还都,又以亲附太子的罪名处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等流徙。太傅吾粲因几次与陆逊通信,竟被下狱处死。孙权还多次派中使前去责骂陆逊,陆逊忧伤过度,于赤乌八年(245年)二月含恨而亡,终年六十三岁。陆逊死后,家无余财。陆逊长子陆延早亡,次子陆抗袭爵。陆抗亦有大将之才,为吴国后期最著名的将领。 直到景帝孙休继位时,才追谥陆逊为昭侯。 陆逊次子陆抗,字幼节。逊死,抗拜建武校尉,率逊众还葬。明年与恪换屯柴桑,又寿春胜魏,督西陵等地。蜀亡,攻巴东罗宪,无功而返。抗忧国忧民,鞠躬尽瘁。数谏朝堂,厉众治寡、安治乱,亲贤远宦戒于君。守江陵与晋车骑羊祜英雄相惜;筑围墙退杨肇平西陵降步阐众。后上疏求敕薛莹,任人唯贤。又言休养生息,以待时机。凤皇二年,就拜大司马、荆州牧。三年夏,病重上疏,陈西陵利害,劝施仁治,重守西陵,以应急变,秋天卒。
2、陆逊破敌文言文
3、孔明为什么料定他的草船借箭能成功?
孔明多机智啊,他看天气预报了
知道三日后有大雾垂江,所以故作迷阵,对方绝不会出船,指挥射箭以对,孔明其实是想上头条。
草船借箭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作文《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大人物——诸葛亮。
他专心致志地辅佐刘备,为刘备出谋划策。
后来,刘备与周瑜合作,共同对付曹操。
其中有一篇《草船借箭》更是显示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读了文章后,我得知周瑜非常妒忌诸葛亮的才华。
于是就千方百计地想加害于他。
而《草船借箭》便是他下手的一个阴谋。
两军交战急需弓箭,而周瑜却有意让下属将造箭的材料短缺,好让诸葛亮在三日之内造不出箭,以受军法处置。
诸葛亮却利用鲁肃的忠诚老实在曹军水寨借得了上万支箭,不得不使周瑜自叹不如。
起初我也担心诸葛亮三日之内造不出箭,但后来看到他的妙计之后才恍然大悟。
他之所以推辞了三个月的期限,而说只需三天,是因为他算到了第三天江上必定会大雾漫天。
而曹操的多疑心正好帮助了他。
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而且还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他还是人心,得以用之。
其实诸葛亮能有如此神通,跟他的勤奋学习脱不了干系,倘若不是他努力学习兵法、地理、天文以及他的留心观察,如今便不是诸葛亮流芳百世了。
所以,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便也可以像诸葛亮一样聪明。
正所谓“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嘛。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100字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
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
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
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
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
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
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
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100字那天江上大雾弥漫,对面都看不见人。
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命船赶紧往回开。
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
这时船的两边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
(3)巢湖火烧连营扩展资料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
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衍生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
历史原型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魏略》记载:濡须之战时,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
孙权就亲自坐大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
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下令射箭。
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了。
这指孙此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草船借唯迅箭”。
参考资料:草船借箭.网络
关于《草船借箭》的作文铜镜中,泛起闪烁地、夺目的几缕金光。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乌江情,霸王泪。
残阳铺江似血。
鸿门宴,义放刘邦小儿,不是不听亚父范增良言,而是我项羽博大的胸怀不惧刘邦的阴险。
四面楚歌,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我项羽今日一死,成全了大汉“大风起兮云飞扬。
”茅庐未出,便知天下三分。
南阳卧龙,三试刘备爱才之心,“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草船借箭,神机妙算,赤壁之凯汪战,天下三分。
最是痛惜刘备不听我孔明之言,火烧连营七百里。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五日渡泸,深入不毛,七出祁山。
一手难放回掌,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孔明的才智,武侯祠香火不断。
“英雄难过美人关”。
历史长卷上没有冷落女子。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美得妩媚,“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美得仪态万方。
红颜祸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使褒姒背上千古骂名。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把杨玉环骂得如何不是。
我看却未必,越女西施不是成就了勾践“越甲三千可吞吴”。
杨家女将,不是个个逞能。
这时,历史铜镜出现一位“白衣仙人”,他正饮酒自乐,这不是谪仙诗人李白?大诗人啊!为何“借酒消愁”呢?早知官场昏暗,又何必“仰天大笑出门去”,感慨“我辈岂是蓬蒿人”呢?诗人惆怅,吐出的三分是豪情万丈,七分是盛唐多彩的江山。
三分注定你才高八斗,孤高自傲。
盛唐的画卷之中,不是帝王之像,而是你谪仙李白呀!……乌江岸,记载的永远是项羽的血;汩罗江,流淌的永远是屈原的泪;三国英雄,孔明的才智,永远最夺目……岁月的痕迹,历史的沉淀,闪烁一千年一万年。
三国演义中按草船借箭的故事对诸葛亮进行评价600字只从演义走不谈论正史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记叙了周瑜和诸葛亮斗智的故事,堪称文人单挑的经典,书中通过对诸葛亮的描写,把诸葛亮的博学(算出大雾),胆识(亲自坐船),识人(看破了曹操和周瑜的性格),胸怀(为了孙刘联盟,以大局为重),以及诡异的智谋(草船借箭),同时也为后文借东风后逃跑埋下了伏笔。
同时可以分析诸葛亮料事如神的原因是与以上分不开的,强大的综合实力。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般箭。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
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 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
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
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
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
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
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诸葛亮草船借箭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
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伐魏。
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
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
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靶子,排在船两边。
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你家都督知道,否则就不灵了。
” 鲁肃信以为真,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
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
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
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
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
这时船的两边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
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
诸葛亮和周瑜约定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且立下了军令状。
周瑜叫鲁肃去探听诸葛亮要怎样在三天之类造好十万支箭。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请鲁肃帮他的忙,向他借了船、六百名军士、青布幔子和一千多个草把子,还叫鲁肃替他保密。
鲁肃按照诸葛亮说的全部都准备好了,诸葛亮在第三天四更的时候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和他一起去取箭。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大雾漫天,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了曹军的水寨。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又命令船上的军士擂鼓呐喊。
曹操听到有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叫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依旧擂鼓呐喊。
天快亮了,船上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足有十万余支,接着二十多条船驶回了南岸。
诸葛亮如期完成了任务,鲁肃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孔明为什么料定他的草船借箭能成功?
4、三国人物,以及内容详细介绍
三国历史简介:
三国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时期。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并实际上以丞相的职位掌握东汉政权,取得“魏王”称号,加九锡。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继承其位,同年强迫东汉的末代皇帝献帝刘协将皇位禅让给他,建立了曹氏政权,国号“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政权正式灭亡,三国时代正式开始。221年,以益州为根据地的刘备自立为皇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同年,割据扬州、荆州、交州等地的孙权接受曹魏政权的册封,开始称“吴王”。229年,他正式称帝建国,国号“吴”,史称“东吴”。已经事实上控制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于263年吞并蜀汉后,司马炎于265年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于280年攻克江南的孙吴政权,正式统一中国,三国时代就此结束。
三国历史概述
汉章帝以来,东汉政府一直处于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权力斗争,这两大集团力量的互相斗争,形成了东汉独特的政治局面;权力每次交接,无不伴随大规模的杀戮,严重削弱了东汉帝国的势力。
公元184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以张角三兄弟为首的、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东汉政府为了镇压黄巾起义,一方面放权到洲牧、太守,一方面默认并支持地主阶层组织私人武装,对抗起义军。经过近一年的较量,基本上把黄巾军镇压下来。但是经过黄巾起义,东汉政府已经遥遥欲坠,加上权力下放到洲、郡一级和容许地主阶层拥有私人武装;各洲牧、太守纷纷拥兵自重,地方豪强为了共同利益,形成利益共同体,并推举德高望重或有能力的当坞帅,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
公元189年,灵帝亡,刘辩即位;宦官和外戚展开新一轮权力争夺,为了在权力争夺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何进听取袁绍建议,征调四方猛将、英雄豪杰率兵入京,造成董卓乱政;地方势力借口讨伐董卓,纷纷招兵买马,后王允计杀董卓,西凉军阀再度把持政权,并互相拼杀;而各地军阀为了抢夺地盘,纷纷兵刃相交,乱世正式来临。
公元196年,盘踞衮州的曹操击败吕布,听取部下的意见,推行屯田,并西迎献帝,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政治优势,其后击败刘备、袁术、吕布等,占有衮、司隶和徐州、青州的一部分;河北的袁绍也攻克易京,彻底消灭军阀公孙瓒,占据了翼州、幽州、并州、青州的绝大部分,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江东的孙策先后打败许贡、王郎等人,占有会稽、丹阳、吴郡等地,在江东立稳了阵脚。荆洲的刘表、益洲的刘焉、刘璋父子也成为军阀中的有力竞争者。
公元200年,袁绍挑选10万精锐步兵,骑兵万余,南下与青少年好友曹操争锋,曹操先后击杀袁绍勇将颜良、文丑后勒兵官渡;袁绍在正面战场无法撕开曹操防线,同时在青州、并州和曹操后方汝南开展第二战场,先后被曹操采取相应措施一一瓦解。后曹操放火烧掉袁绍屯放于乌巢的军粮等军用物资;袁绍大将张郃、高览投降曹操,袁军士气全无,曹操乘机发动大反攻,杀万余,俘虏7万余。其后袁绍一蹶不振,二子争位,曹操加以利用,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丸,出其不意,大胜,平定了北方,一举成为最强大的军阀。江东孙策准备在曹操和袁绍决战时偷袭许昌,不料正在加紧策划的时候给刺客刺杀,伤重身亡,其弟孙权即位,加强了对南方发展的力度。
公元208年,荆洲牧刘表病死,幼子刘琮在地方豪强蒯良、蒯越兄弟和舅舅蔡瑁的支持下当上了荆洲牧;寄居刘表的刘备和江东孙权也加紧抢夺荆洲;曹操知道刘表死亡后,马上率领精锐骑兵5000,轻装简备,日夜兼程,南下抢夺荆洲;并于长坂击溃南逃的刘备;刘琮投降,曹操拘有荆洲大部分。孙权、刘备为了对抗曹操,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208年11月,曹操率领14、5万大军,水陆并进,进军赤壁,与孙刘联军对持。周瑜用黄盖计,大烧曹操连环船,加上曹军水土不服,大败而归,荆洲所受降的水军全部死亡或者投降。曹操失去了水军和部分的嫡系部队,急剧上升势头受到严重打击,从此致力于北方。赤壁之战后期,周瑜与曹仁在南郡展开激烈争夺,刘备乘机抢夺了荆洲南部四郡,并派关羽北上攻打襄阳,被守将乐进击败;经过一年的争夺,曹仁不得不奉命撤回襄阳,彻底失去了南下的据点;同时,孙权从合肥方向进攻也被曹军挫败。
公元211年,刘备听取谋士庞统、诸葛亮的建议,留关羽镇守荆洲,自己带领大军借口抵抗张鲁,入川谋取益洲;经过3年的争夺,终于夺取了益洲。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公元214,曹操借口进攻张鲁,挑拔关中割据势力马超、韩遂等公开作反;曹操乘机消灭关中势力并一举攻下割据汉中的张鲁;刘备恐惧曹操乘机攻击成都,马上向孙权退步。公元218年,刘备在攻取三巴后,亲自带领主力部队北上争夺汉中,击杀汉中守将夏侯渊;曹操不得不亲自到汉中前线指挥作战,无法挽回败局,不得不退出汉中,也失去了进军益洲的据点,三国势力达到了平衡,鼎立局面正式出现。
公元219年,关羽受刘备胜利胜利攻取汉中的鼓舞,出兵进攻襄阳,遇上山洪爆发,水淹曹军于禁所督7支救兵,包围襄阳、樊城;曹操马上派遣徐晃领军救援曹仁,同时和孙权达成短暂同盟,徐晃于襄阳城外击败关羽;孙权以吕蒙为都督,偷袭南郡,并利用政治手段来巩固在荆洲的统治,擒杀企图逃走的关羽;彻底粉碎了刘备利用南郡为据点北上攻取襄阳并乘机进军中原的战略。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即位,同年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229年,孙权进位称帝,国号吴;三国才正式出现。
公元222年,刘备遣将军吴班、陈式督水军进入夷陵地区,锁江东西岸;自己带领步兵主力,准备夺回南郡。孙权求和不成,任命陆逊为都督,领50000大军,横兵夷陵,阻挡刘备大军,并利用刘备补给线长远的优势;刘备求战不成,士气日益衰减,加上天气炎热,放松戒备;陆逊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先是派朱然带领水军主力,截断刘军归路,然后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刘备经此一役,元气大损,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本,自己也死于白帝城。
公元229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利用魏文帝曹丕病故,出师汉中,北伐曹魏;派赵云为偏师,扬言从斜谷攻打长安,吸引曹魏主力;自己亲自带领7-8万大军,从祁山出发,准备夺取关西。曹睿亲临长安,派大将军曹真带领10万大军拦阻赵云,同时派驻防关中的名将张郃带领5万精锐部队日夜兼程救援祁山。张郃在街亭大败蜀汉先锋马谡,诸葛亮失去了街亭,处处为张郃所制,无奈只有退兵。后蜀汉多次出兵,都被对手张郃、司马懿所牵制,由于补给不足,不得不退兵。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懿对阵于五丈原;司马懿坚守不出;8月,诸葛亮病亡,蜀汉退兵。
公元241年,司马懿发动政变,一举消灭曹魏宗亲曹爽势力;255年,257年,司马师、司马昭分别平定曹魏余党;确立了西晋的基础。
公元263年,曹魏以钟会、郭淮、诸葛绪带领共18万大军进攻蜀汉。邓艾率兵3万多,自狄道向甘松、沓中,进攻驻守在此的姜维;诸葛绪率3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取汉中后与姜维相对于剑阁。邓艾出奇兵从阴平小路历经艰辛,突然出现在成都附近,诸葛亮子诸葛瞻战死,后主阿斗遂投降;蜀汉灭亡。
公元265年,司马炎废曹奂称帝,改国号晋。
公元279年12月,司马伷自驻地下邳向涂中,王浑出江西,王戎向武昌方向进攻,胡奋出击夏口,杜预自
驻地襄阳进军江陵,王浚、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顺江流而下,大举进攻东吴。公元280年,王浑于三山击溃东吴丞相张悌主力,不久,吴主孙皓投降;西晋统一全国,三国正式宣告结束。
黄仁宇 : 长期分裂的局面
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
会不安仍未获解决;甚且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绝,胡人入侵,
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于是,一个个“坞堡”地方自卫组织相继建立,中国俨然进
人另一个新形态的战国时代。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
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从某些角度看来,这也确是事实。我们甚至可以说,这等于
30年战争给德国的灾害加10倍。中国北部不少地方人口为之减少;古代的五铢钱从
周朝的后期即已流通,至汉朝更为普遍,通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在许多地方
因之绝迹。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灾荒,人民呼吁无门,其痛苦的情形不
言而喻。在这期间内有公元309年的大旱灾,大河流都可徒步通过;而又有公元369
年的疫疾,长江下游北岸的广大地区人民因之相继死亡。
新形态的战国时期
然则,称这时期为“黑暗时代”则不正确。虽说在这段长时期内战事若断若续,
但大规模的征伐和有决定性的战役不多。若非如此,则以后的统一亦必采取不同的
步骡。很显然的,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与战国时代截然不同。经过四个半世纪皇
权政治的掌握,中国已与封建体制解散之后所产生多数带竞争性的王国的情况大有
差异。士绅阶级的广泛分布也使全面动员困难。从纪录上看来,这次分裂期间军队
里的兵员大致都由招募而来。
少数民族在动乱的场合早出现,增加了局面的复杂性。传统上称为“五胡乱华”,
其实这些少数民族包括藏族及阿尔泰语系(AltaiC)的民族,后者又有原始蒙古人
和初期的突厥语系人种。可是在多半的场台之内,即使专家也不能断定其人种语系
了无差错,更不用说当中的混合部队了。他们与某些汉人冒险家在公元304年至公元
439年在华北建立了16个王国,有些在短期间内前后重叠,有些彼起此伏。在初起时
.他们既称为“蛮夷戎狄”,少不得带毁灭性。一待到他们将所创的朝代布置妥当,
他们也建孔庙、立太学开始注重文物,提倡农桑。当中有两种入侵的民族竟开始修
筑长城,以防其他游牧民族紧随着他们的来路,打扰他们新建的王国,可见得其改
变程度之深。
在这分裂期间的后期,汉化的胡人在北方所建国家与汉人在江南的“流亡政府”
不时进行拉锯战,互有胜负。但商业上倒有了来往,南北的使节也互相访问。可是
始终没有人提出这种分裂的局面应当视作当然,听任其存在,各小王国也应当保持
现在所能控制的地域。在南方或在北方.组织政府的原则仍是政治哲学,而不是地
缘政治(geopolitics)。这广大地区称为“中国”者,内部之文化既混同一致,即
没有其他的逻辑,或甚至适当的国界,可以支持分裂的局面了。只有天下一统这一
观念,才能在意识形态上使文官集团有了思想的团结,这种趋向可以在当日的文件
中看出。
后汉末季曹操企图重建强而有力的中央政权。他的成功仅及于魏。他再想兴师
讨伐南方,却惨遭失败,他的子孙继业也无一功成,此中原委可能为今日之旅游者
及历史学者所感兴趣,因为当中有地缘政治的关键在。
三国鼎立时期
当时的蜀汉以今日的四川及邻近区域作地盘。因具有充分的人力及资源,足以
支持长期之战事,已有国家之内另一国家的姿态。其跨地既广,四周仍有适当的山
川作屏障。近年来不少的旅游者已经在其东部看到长江的三峡。其实游客从下游溯
江西行,费时虽多但印象更深。两岸的绝壁既已垂直的掉入水中,其下一段景物本
来也是别有洞天,经过一段耽搁,越是在意料之外,出其不意的展开,越能令人寻
味。不仅刻下提及的公元3世纪内战中,无人敢于攻入三峡,即是第二次大战期间,
日军已逼近峡谷之东,也同样感到束手无策。
魏与蜀之外,第三个国家为吴,所在为水乡。吴国既拥有水师,也沿着长江将
各城市设防。今日的南京(过去曾称建康及金陵)创建于吴。当初创时城居水滨,
沿岸之石壁与城垣构成一体,作为防御战时坚强的凭藉。据说今日这石壁之一部仍
可在市内看出,只是因为长江改道,这痕迹现在离江滨巳有相当距离了。
公元3世纪魏蜀吴三国长期鼎立的局面已成。当中魏长于骑兵,似占优势。迄至
公元263年,距曹操首先伐吴及蜀已半个世纪,魏将司马昭终于打破此中僵局,他在
万山之中,人迹不到之处行军,以奇袭方式突出蜀汉之后门。此计既成,收拾残局,
只是指顾间事。只是他翌年去世,子司马炎乃抄袭曹家办法,倡言天命已由曹家转
移到司马家,他在公元265年成立晋朝,让曹魏的最后一个皇帝行禅让札,全部有如
以前之曹魏逼着刘家的汉朝禅让。这种象征着天命转移的仪式,也在分裂的期间为
以后四个短命朝代(宋、齐、梁、陈)所模仿。
短暂的统一
晋帝国之征服吴国,以长远的计划遂行。首先以军屯担保食粮之充足;其制造
船舶,地处蜀境也费时7年;统帅王浚向来做事以大刀阔斧具称,当一切准备停当时,
他年已70,他所造大船据称有600尺长,可载两千兵马。吴国也不马虎将事,他们建
造了水中障碍,还在江面窄处以铁索横贯。王浚乃利用大型竹筏清除障碍;针对横
江的铁索,他制造了100尺长的火把,以干树枝及容易燃烧的物料捆成,上淋麻油,
据说烧起来的高热使铁索熔断。这障碍既除,王浚的楼船即顺流而下,于公元280年
在南京受吴降。
以上事迹见于官方正式的历史中,其传奇的成分我们既不能证明也无从否定,
只不过因着这些事迹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一些重大演变。司马家之晋,因禅让而合法,
是这三个半世纪唯一的朝代,曾一度将带有竞争性的敌国全部肃清。当它在280年攻
占南京之日,好像重建了一个统一大帝国的局面,只是才10年,北方的新发展又将
其好梦惊破。公元291年,司马皇家的一段家庭冲突,因为各皇子的关系而牵连到各
地域。内战既开,长城内的少数民族也借机起事。公元317年,西安与洛阳两座国都
先后被洗劫,一个驻在南京的晋王子在这关头称帝以维持朝代的名号,可是自此以
后他和他的继承者除了控制长江以南之外,很少机会能涉足于其他地区。公元383年,
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
军(淝水之战)。可是纵然如此,东晋仍无力北伐,仅能保持南方的半壁江山,以
后四个继之而起的短命朝廷也无不如此,它们都自称统领全国,实际上不过盘踞着
华南,坐待着第二帝国隋朝之勃兴。
当我们检讨这段期间的历史时,发现当中浪漫的事迹多,逻辑之成分少。不少
出色的男女人物,因为他们贤愚不肖的事业而在青史留名,可是我们很难综合其反
映什么实际意义。
重新诠释八王之乱
这段历史可以从汉代的覆亡叙起。其原因曾被追究于宦官掌权、黄巾叛民的暴
动,和无纪律之边军被召入京,然而实际上,全面内战展开时,宦官已被整肃,黄
巾贼已被剿平,而边军亦已不再成为问题。晋朝情形亦复如是。最初问题之发生,
咎在皇后贾氏,据说她心肠毒辣,又爱虚荣,有些历史家尚且说她黑而奇丑。因为
她与皇太后争权又要废太子(非贾后所生)才引起皇室各王的干涉。晋朝的习惯,
各皇子称王,内为朝臣,外拿兵符。不过当争端延及各地区时,皇后已被弑,以前
各种冤屈都已平反,而战事依然方兴未艾,动则使几十万的官兵卷入,这就很难再
称其为宫闱间纠纷的后果,而认为咎在女人的虚荣与嫉妒了。
现代学者引用“经济枢纽区域”(Key Economic Areas)的说法,企图将长期
分裂的局面,作比较深切的解释。他们认为好几个出产粮食的大地区,内部的交往
深,需要外界的接触少,于是地方政府因此逐渐脱离中央的掌握。这种说法,有它
的优点。从曹操之不能征服南方的两个国家看来,和东晋在淝水一战足以击退来犯
之优势敌军的事迹看来,经济枢纽区域好像确有其事。可是这和晋朝一度统一的情
形对证,就不相符合了。即算地缘政治里有阻碍统一的因素,仍可以军事行动克服。
以后晋朝的内战更使这个说法文不对题。当时战事波及的地方全在国都附近,南方
照理应当鞭长莫及,此刻却反而平静无事。
在找不到更好的解说之际,我们不能不对传统所谓兼并之说再加斟酌。土地的
占有,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影响极深。大多数的小自耕农作为当兵纳税的基础,其公
平的因素不说,确是在中国乡村中,先摆下了简单和均匀的基础,便利于官僚组织
的管制。当时汉朝提倡孝与廉(不仅是做官的廉洁,而且是在对人处世时对财物一
体谦让),显见得朝廷借重文教上的凝聚力而无意增进经理上的繁复。这种组织与
结构极容易被土地集中所破坏。读者此时必须体会到,在农村之中应付税的户数极
难隐匿,可是户内所领土地亩数和人口的口数包括雇工和奴工,则可以出入。如果
实际上户数减少,税收必随着短绌。以后政府所能供应的服务,有如济贫、地方自
卫和水利等等,也必为之减缩。并且地方士绅力量的伸张亦必影响到地方政府的性
格。专制政府的体制,皇权由上而下,全国一致,要是地方士绅开始自作主张,即
带有一种修正性质。从以上各长所述,可知后汉地方政府的凌夷,巳产生各种不稳
状况。
当曹家取汉而代之和司马家取魏而代之的关头,立即崩溃的危机暂时平安度过,
可是其基本原因并未排除。当日不平稳的局势可自各种诏令上看出:有名的“魏武
三诏令”(曹操为丞相时所颁发)求才,内中称有才的不必有德,只要有治国用兵
之术,即算不仁不孝仍当拨用(地方士绅通常以仁义自居)。晋朝则颁布占田法,
企图限制各家室拥用土地数额。两种方案都在企图脱离士绅的羁绊。可是魏去晋来,
两方都没有达到重建中央集权体系的目的,当日华北表面的平静,全靠强而有力的
创业之主暂时压制,始能一时维持原状,他们一不在位,宫廷里稍有纠纷,即引起
地方上各种无从管制之因素乘机蠢动。皇子之称王者更将事体扩大,以致武装冲突
绵延各州,历时16年(公元291一306年)。其作战无秩序,阵容纷乱,无确切之目
标,凡此均显示社会组织已大规模的全面崩坏。
文化融合无功引起五胡乱华
在这16年的后段,有了所谓蛮夷戎狄的投入,这也需要一段解释。首先参加的
是刘渊,他是汉人和匈奴混血。他在公元304年于长城之内起事,20天之内即聚众5
万。刘渊曾任晋朝五部大都督(匈奴有五部),亦即奉命督导匈奴人众。这背景使
他容易号召国防线的匈奴部落,而有些匈奴兵马早已编入边军之内。其他异民族分
子,包括汉人家中佃农和奴工,较刘渊迟12年称帝的石勒,年轻时即被贩为奴。整
个游牧民族的部落入寇也起于此时。可是综合起来看,仍是汉朝制度注重文化上的
融合以代替有力量的政府,这种制度解体,才引起少数民族参加其中的混战。若说
夷人主动的汹涌而入主中国则与事实相左。
可是少数民族擅长的是骑兵战术,在内战时,其影响非不严重。当骚扰普遍化
时,各处村落组织自卫武力,筑坞壁自保,其成例已在黄巾叛变时开始,及至公元
4世纪,已构成华北的普通现象。大概在公元350年左右,山西北边有设防的村落三
百余,包括“胡、晋”人口十余万户。公元400年前后,关中有堡壁3000所,他们推
戴统主,相率结盟。其下层基本组织或许只有少数村落,可是一个大单位能包括10
万户,胡汉人口混杂在内。有力之宗族为这种地方自卫组织骨干,他们拥有精兵,
显然有贵族的气派。假使这种趋势任之发展,新型封建可在中国出现,中国此后几
百年的历史也可能与日本之中古史相类似。只是在一个广大的地区执行流动的战术,
作战时又有大部队参与,终使局势朝不同的方向发展。
在这期间内,主要的战斗通常牵涉到25万人以上,步兵与骑兵的比率不少于3比
l。因为需要人员,当日胡人君临的短命朝代,经常侵凌地方土绅所组织的自卫团体:
或者派遣监督取得其行政权,或者指令其盟主强索人员与补给。两种方式同样的侵
犯其地方自治的权益。
中国在公元4世纪及5世纪因此陷于历史上的最低点。皇室着重于各人自我约束、
对人谦让的文治,至此已无法施展。另外一种出处则是地方自治,以资产作基础,
将士绅所掌握的地主威权合理化而成庄园制度(manorialism),而这出路也被阻绝。
且当小朝廷派遣监督到各结壁为盟的单位里去时,又不改组其下层组织,所以以小
自耕农为主体以便于官僚组织统治的中央集权也无法恢复。当时人失望之余.只好
以“五胡”配上一个“十六国”,强调其负面因素,殊不知破镜终能重圆,假以时
日,中国残破的帝国仍能恢复原状,而且发扬光大,不过需要一段长时间而已。
5、三国故事
古代中国,皇帝称号只能由一个人使用,但是这时同时出现了三个。陈寿编撰的《三国志》从公元184年黄巾之乱之后的东汉末年的动乱时期开始记述,所以历史学家多以黄巾之乱的结束为三国时代开始。罗贯中根据这个时代的历史为蓝本而撰写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也成为了四大名著之一。189年,灵帝驾崩,刘辩继位被立为少帝。执政的何太后之兄何进联络袁绍,杀宦官蹇硕。绍、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董卓入洛阳为援。当宦官杀何进,而绍又尽杀宦官之时,卓率兵入洛阳,尽揽朝政。他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卓之专横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对,酿成大规规模的内战。卓入洛阳后,绍出奔冀州,桥瑁假东汉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他们分屯要害,推绍为盟主,相机进攻卓。190年,卓避关东兵锋,挟持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彼此欺诈并吞,不久就分崩离析了。193年长安兵变,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经过激烈的混战以后,到196年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氏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卓入洛阳后,曹操逃至陈留,聚兵反抗,成为关东联军的一支。他在济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众,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收纳一些豪强地主武装。建安元年,他把献帝迁到许县,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势;屯田续资。200年,曹、袁两军进行官渡之战,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绍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统一了北方大部。207年,曹军出卢龙塞,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208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鲁肃受孙权之命与备会晤,商讨对策,诸葛亮又受备之命,于柴桑与孙权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水师于赤壁,迫使曹军退回中原。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211年,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219年,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刘备军相持。222年,汉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猇亭之战以后不久, 汉、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魏
随着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北方社会趋于稳定,生产逐渐恢复。政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运。恢复的冶铁业中,水排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商品交换渐有起色,魏明帝时重新颁用钱币。洛阳、邺城都日趋繁华。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220年正月,操死;十月,子曹丕称帝,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魏得北方。魏置司、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汉、吴相接,魏有户六十六万余,口四百四十余万;魏建立不久,政权开始腐败。齐王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曹爽重用名士三狗及李胜、毕轨、等人,改易朝典,排斥懿。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有军功。238年,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使辽东归入魏版图。249年,又乘曹爽奉齐王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逼迫爽屈服,并处死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变。后来,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压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251年)、毋丘俭(255年)、诸葛诞(257年)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毋丘俭为乱之罪名杀害。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晋初都陆续归服于司马氏。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氏趁时立功,于263年出兵灭汉。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曹魏五帝 曹丕 曹睿 曹芳 曹髦 曹奂
庙号 谥号 封号 名字 在位时间
无 高皇帝(世祖追封) 无 曹腾
无 太皇帝(世祖追封) 无 曹嵩
太祖(世祖追封) 武皇帝(世祖追封) 无 曹操
高祖(世祖) 文皇帝 无 曹丕 (魏国建立者,220年称帝,在位7年)
烈祖 明皇帝 无 曹睿 (226年即位,在位13年)
无 魏哀帝齐王(厉公) 昭陵县公 曹芳 (239-254 在位15年)
无 废帝 高贵乡公 曹髦 (254-260 在位6年)
元皇帝(西晋追封) 元皇帝 陈留王 曹奂 (260-265 在位6年)
蜀
188年,汉宗室刘焉出任益州牧。焉死,子璋继任。焉、瘴相继压平了当地豪强的反抗。207年,备邀诸葛亮为辅佐,提出“隆中对”战略思想。211年璋邀请刘备入蜀,使击保据汉中的张鲁。214年,备占据益州;219年进驻汉中,自称汉中王。是年,留守荆州的关羽被孙权军袭杀。221年,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世称蜀,又称蜀汉,建元章武。汉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备为争夺已失的荆州,于次年出峡,夷陵之战,败退入蜀,病死白帝。刘禅继立。备死,亮辅刘禅。小国弱民,处境困难。西南夷接连叛乱。益州郡豪强雍闿执太守,求附于吴。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太守高定都响应雍闿,南中地区动乱扩大。225年,亮南征,亮军西平越嶲,马忠军东平牂柯,然后与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此时孟获已代雍闿据郡。亮败获,并按马谡“攻心为上”对孟获七纵七擒,终使获归心,南中平定。亮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把南中青羌编为军队,并允许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以南中的牛马特产充实汉国军资。西南夷人地区的闭塞状态,从此有所改变。南中战争结束,汉吴结盟也取得圆满成果。亮227年率军进驻汉中,同魏展开争夺关陇的激战。亮在益州疲惫情况下急于求战,一方面力图以北伐来巩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正统地位;一方面则以攻为守,借以图存。228年,诸葛亮北伐开始。以后三年,亮又屡次北伐,都由于军粮不济,没有成果。234年再次北伐,进军渭水南面的五丈原,病死军中,汉军撤回,北伐停顿。亮死后,蒋碗、费祎、董允等人相继为相,因循守成而已。258年以后,宦官擅权,政治腐败。姜维北伐,劳而无功。263年,魏灭蜀之战开始,年冬灭汉。历二帝,共四十三年。
蜀汉2帝
庙号 谥号 封号 名字 在位时间
无 蜀汉昭烈帝 蜀先主 刘备 (开国皇帝221-223 在位2年)
无 孝怀皇帝 蜀后主 刘禅 (223-263 在位41年)
吴
黄巾起义时,孙坚随朱儁到中原镇压黄巾,后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董卓之乱时,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隶属于袁术,在淮南活动,坚死,子策统领部众,约于194年开始向江东发展。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驱逐刘繇,逼降王朗。196年献帝迁许以后,策拒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199年,策击破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其部,并取得豫章郡地。200年策死,策弟孙权统众。208年权由吴徙治京城。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210年招附士夑兄弟,取得东南半壁。211年权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219年权破关羽,占有荆州全境。于221年受魏封,称吴王。夷陵之战胜利,限制了汉出峡发展的可能。229年,权称帝,迁都建业,建立吴国。有扬、荆、交三州。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234年诸葛格率军进攻丹阳山越,经三年围困,山越十万人出山投降,其中四万丁壮补兵,余下的成为编户。孙吴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权主要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之战后,曹操军屡攻合肥地区,双方互有胜负。江北居民多渡江,濒江数郡成为空虚地带。 诸葛亮死,魏汉战争停止,魏加强淮南对吴的进攻。吴军除沿江设督驻军、遍置烽燧以外,还在巢湖南口筑濡须坞,严密防守。魏水师有限,进攻难于奏效,魏吴相持有年。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未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230年万人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扶南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像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权死后吴日趋衰弱,而魏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日趋强大。司马氏以先灭汉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汉、代魏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政权暂得延续。269年,羊祜命王浚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279冬,晋灭吴之战开始,280三月攻下建业,孙皓降,吴亡。历四帝,共五十二年。
孙吴4帝 孙权 孙休 孙亮 孙皓
庙号 谥号 封号 名字 在位时间
始祖 武烈帝(孙权追封) 无 孙坚
无 长沙桓王(孙权追封) 无 孙策
太祖 大皇帝 无 孙权 (开国皇帝229~252 在位23年)
无 无 会稽王 孙亮 (252-258 在位6年)
无 景皇帝 无 孙休 (258-264 在位6年)
无 文皇帝(孙皓追封)无 孙和
无 无 乌程候 孙皓 (264~280 在位17年)
190年后出现的全国分裂局面,经过魏、汉、吴三个区域的局部统一和相持后,至此又归于全国的统一。
解释庙号
这时期的政治背景比较复杂,三国之间只承认本国是正统,其他两国非正当称帝。所以,各国自家都追封上一代君主称什么帝,魏到了正元年间的时候,大权先后落入曹爽、司马氏的手里,所以,当时并没有追封曹芳为帝的庙号,而把曹芳未登基前的封号齐王作为庙号,包括后来的高贵乡公曹髦没有受到后世皇帝的追封,以及蜀汉的后主刘禅、乌程候孙皓也没有受到晋朝司马皇帝的追封,当时吴的孙亮称作会稽王和齐王曹芳的情况差不多,都是因为孙亮后期、孙休前期政权被乱臣贼子篡夺,所以,也没有追封太庙。 三分雏型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率大军南下,向荆州进攻,而刘表也在此时病死,其次子刘琮接位并向操投降,刘备见此,决定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备也派诸葛亮出使到江东,双方结盟,孙刘联军便以周瑜、程普为都督抗曹,双方隔江相对,黄盖用计骗曹操,瑜利用火计在赤壁大败曹军,操退回北方。权、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备向荆南施压,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权部将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用了很长时间,最终攻克南郡。权为向备示好,将其妹嫁给备。而权为拓展势力,占据了交州。其后,瑜曾想出兵攻打益州,但在途中病逝。鲁肃接替其位,并将南郡借给备。而操在南方战争失败,转移向西发展,操欲进攻汉中张鲁,西凉诸军阀疑其将攻击自己,在211年起兵,共推马超、韩遂为首领,操率军镇压,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
三国鼎立
刘备受到益州之主刘璋邀请,入蜀帮助璋防守张鲁、曹操的入侵,备口头答应,但入蜀后不断收买人心,双方最终在212年决裂,备调兵直指成都的璋,虽然其间军师庞统中流矢死,但仍于214年成功逼使璋投降,备成功入主益州,留下关羽防卫荆州。同时,操曾南下攻击孙权,最后双方撤退。215年,操快速地得到汉中,而同时孙刘两家开始争夺荆州拥有权而发生战斗,两军对垒。但备得悉操得汉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权平分荆州,回师益州,但双方关系经已恶化。216年操就任魏王,一年后,备进攻汉中,而操内部有守将叛乱,权也偷袭合肥,汉中成功落入备之手,操虽曾挥军要夺回,但都不成功。219年,备自封汉中王。同年,羽率荆州军北上攻魏,但主战、刚接鲁肃之位的吕蒙突袭荆州,并擒杀羽。220年,操死,曹丕登位,并逼汉献帝禅让,建国号魏;而于221年,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权向魏称臣,而丕封权为吴王,加九锡。同年,备以报羽之仇为名东征权,权派出接替吕蒙的陆逊迎战。结果备惨败,不久病死于白帝。223年,刘禅登位,汉吴再度结盟,最终魏汉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29年,吴王权称帝,建立吴。
内争外战
刘备死后,汉经过讨伐南中拱固益州后方,诸葛亮便在227年至234年间向魏实行五次攻伐,但最终未能成功。亮死后,姜维也多次伐魏,也都没能取得明显战果,反而使得国力大为消耗。此外,蜀汉后期,刘禅因宠信宦官黄皓而令朝政败坏,维曾对黄皓作出弹劾,但反被皓逼害,而禅也对维多次伐魏而感到反感,维惟有避居沓中,内外分歧严重。吴的陆逊、诸葛恪等亦多次出兵伐魏,但未能取得大进展。不过在南方,恪就成功令山越归顺。而吴内部却发生斗争,早在孙权死前就出现皇子结党争夺太子位之事,皇子恶斗的结果导致权最后只能选择年幼的孙亮继承皇位,权于251年逝世,死前委以国政的太傅恪却因北伐失利大失人心,不久遭孙峻诛杀,峻与从弟孙綝专政期间行恐怖统治,大臣世家牵连身死者多,綝最后虽为吴帝孙休诛杀,但吴国国政已江河日下。魏主要战争都是抵抗汉、吴的攻击,曹真、张郃、司马懿都极为活跃。其中,懿也讨平了公孙渊的乱事,收复东北。而魏内部,在明帝曹睿死后,权臣懿与宗族领袖曹爽出现权力斗争。249年,懿于高平陵事件中罢黜当时任大将军的爽,至此魏国朝政为懿父子掌握,后来其子司马师、司马昭更专权,皇帝废立由己,高贵乡公曹髦甚至被昭部下杀害。魏内部虽然有多次的起义欲铲除司马家族,但都不成功,分别由王凌、毋丘俭和诸葛诞发动的淮南三叛都被司马家平定。
三分归晋
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将领姜维发生拉锯战,魏军被挡于剑阁前,邓艾避开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汉主刘禅投降,汉被魏所灭。及后会、维在蜀发生叛变,三国志记载,“魏将士奋发,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可见并未引起大乱,昭快速平定。265年,昭死后,司马炎夺取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并开始筹备伐吴。279年,炎兵分六路,由北、西向东吴进发,吴主孙皓曾想抵抗,但在暴政的统治下,士兵毫无战意,晋军势如破竹。280年,晋军成功攻克建业,皓投降,吴灭亡,西晋成功统一天下。 黄巾之乱 为了打击黄巾叛乱,政府给于州牧兵权,许多州牧趁机坐大,中央政府影响力开始下降。
易京之战 袁绍于此战中基本统一河北,再无后顾之忧,意欲南向以争天下。并于第二年发动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袁绍势力衰退,曹操统一北方成为最有实力的诸侯
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全国的计划挫败,刘备趁乱得荆州,形成三分局势的雏型.
潼关之战 扫荡马超等西凉豪杰,巩固了后方势力,曹操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北方.
汉中之战 刘备击败曹操,夺得汉中之地,使刘军达到空前的强大,刘备也进位称王.
夷陵之战 蜀汉国力大衰,无力夺回荆州,形成三国鼎立最后形态
诸葛亮北伐 蜀诸葛亮病逝,魏司马懿抬头
姜维北伐 蜀国国力被大量消耗
魏灭蜀之战 蜀灭亡。邓艾、钟会、姜维及一些蜀国遗臣在叛乱中被杀。
晋灭吴之战 吴灭亡,西晋统一中国。 184年 2月 黄巾起义。
10月 张角病死。
187年 曹操任东郡太守。
189年 9月 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 操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190年 1月 各路诸侯起兵反卓。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 ,卒年15。
2月 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191年 孙坚破卓,斩华雄。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
192年 4月 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卓。
6月 傕、汜围长安,杀允,败布。操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壮大。坚击表,战死。
193年 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194年 布击操。谦病亡,备领徐州牧。
195年 10月 操领兖州牧。孙策攻江东大败刘繇。李傕、郭汜争夺献帝。
196年 7月 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回长安。布占徐州,刘备投操。操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
197年 袁术在寿春称帝。操讨伐张绣,失败。绍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198年 9月 布攻打备,破小沛。
12月 操擒杀布。周瑜同小乔成亲。
199年 11月 绣降操。董承与王子服等密谋除操。策袭取庐江,败刘勋。备讨伐术,术病死。
200年 操诛杀承等。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陈琳撰写讨曹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10月 操偷袭乌巢。
201年 操败绍于仓亭。备投奔刘表。
202年 5月 绍病死。
203年 权讨伐黄祖。
204年 操平定冀州。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205年 操平定青州。
206年 操平定并州。
207年 8月 操大破乌桓,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北方。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操从匈奴赎回蔡文姬。
208年 6月 操封为汉丞相,郭嘉病死
7月 操南征表。
8月 表病死。操杀孔融。
9月 刘琮降操。
11月 赤壁之战,操被孙刘联军打败。
209年 10月 备与权之妹成亲。
210年 操建成铜雀台。瑜亡。公孙康遣公孙模、张敞等兴兵伐韩、濊,建带方郡。
211年 操攻破马超。备入川。
212年 10月 操南下进攻濡须口。备驻扎霞萌关。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213年 5月 献帝封操为魏公,加九锡。
214年 5月 权攻破宛城。
7月 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击败。
10月 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操,事泄,操诛杀众人。刘璋投降备,备自领益州牧。
215年 7月 操征张鲁。
11月 鲁降操。逍遥津之战。操在濡须打败权。
216年 操称魏王。
217年 2月 操进攻濡须口,权败。
218年 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 7月 备进位汉中王。关羽水淹七军。
10月 羽失荆州,被权杀害。
220年 1月 操病亡。
10月 丕称帝,建魏国。
221年 4月 备称帝。备伐吴。张飞遇害。
222年 权称吴王。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备。
223年 4月 备死于白帝城,禅继帝位。
8月 丕五路伐蜀。蜀吴重修和好。雍闿叛乱。
225年 亮南征。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蜀南方。
226年 丕病亡,曹睿继位。
12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权围攻江夏,兵败。
227年 亮上书北伐。
228年 亮一伐中原。姜维降蜀。马谡失街亭。周鲂诈降诱魏攻吴,陆逊大败曹休。亮二伐中原。
229年 权称帝。亮三伐中原。
230年 吴派卫温、诸葛直航海到夷洲。亮四伐中原。曹真病亡。
231年 亮第五伐中原。
234年 亮六出祁山。
8月 亮病逝于五丈原。吴大举攻魏合肥。
235年 1月 曹睿封懿为太傅。马钧制造司南车和水转百戏。
237年 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
238年 5月顷 魏明帝遣刘昕、鲜于嗣取带方、乐浪
8月 懿平辽东,杀公孙渊。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弥呼“亲魏倭王”。
239年 1月 曹睿亡,曹芳继位。
240年 蜀将张嶷平定蛮族之乱。魏带方太守弓遵遣梯俊赴倭。
241年 魏在淮河兴修水利。
242年 权派军攻打海南岛。高句丽东川王位宫叛,寇西安平。
244年 曹爽派兵攻打蜀不利,伤亡惨重。
8月 幽州刺史毋丘俭从玄菟出发攻高句丽
9月 百济臣智袭取乐浪边民,后慑太守刘茂威归还
10月 魏军攻克丸都,东川王奔沃沮
11月 毋丘俭以王颀东追至挹娄界,刘茂、弓遵别遣伐濊
245年 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权,陆逊因受牵连,忧愤而死。
5月 魏军各路征伐高句丽的军队皆告捷,毋丘俭刻石纪功并凯旋。
246年 毋丘俭两破高句丽。
247年 蜀将维出陇右攻魏,接应附蜀的羌、胡部落。王颀继任带方太守,遣张政携诏书、黄幢等赴倭。
248年 懿封为丞相。
249年 1月 懿杀曹爽一伙。夏侯霸降蜀。维伐魏。
250年 权废孙和为庶人,赐孙霸死,立孙亮为太子。维攻魏西平失败。
251年 魏太尉王凌阴谋叛变,被懿平定。
7月 懿亡。
252年 懿长子司马师为大将军。权亡,孙亮继位。司马昭攻吴,失败。
253年 诸葛恪进攻魏,无功而返。维攻魏狄道失败。吴孙峻诛杀恪。
254年 9月 师废曹芳。
10月 曹髦继位。吴孙英谋杀孙峻未果。
255年 镇东将军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讨伐师。师亡。昭为大将军。维攻魏狄道,先胜后败。
256年 4月,昭讨伐诸葛诞。维伐魏被邓艾击败。吴孙峻死,弟孙琳专吴政。孙綝杀滕胤等人。
257年 诞与孙吴联合起兵反魏。维出骆谷攻魏失败。
258年 魏军破寿春,斩诞。孙綝废吴帝孙亮为会稽王,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孙休与丁奉设计杀綝。
260年 5月 贾充、成济杀死曹髦。
6月 曹奂继位。
262年 10月, 维攻魏,被邓艾击败,退屯沓中。
263年 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 钟会维密谋失败被杀。昭称晋王。孙休亡,孙皓继位。
265年 昭亡,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12月 炎废奂为陈留王,自称晋武帝,建立西晋,魏亡。
271年 吴皓出兵攻晋,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 炎派杨肇、羊祜等率军支持战略要地西陵。陆抗大败杨肇,杀步阐。
276年 2月 东夷八国归化
7月 东夷十七国内附
277年 晋文鸯击破鲜卑人。
278年 羊祜死、杜预驻扎襄阳。
2月 东夷六国来献
279年 西晋出六路兵马攻打吴。
280年 西晋灭吴,皓降,吴亡。
6、刘备是被谁在夷陵之战大败而归的??
陆逊于“夷道猇亭”破刘备前部四十余营,刘备率残部试图撤退,目的地应该是秭归,原因是秭归有城,退到秭归就可以整顿残兵权且抵挡陆逊的追击。
《水经注》:县城东北依山即坂,周回二里,高一丈五尺,南临大江,故老相传,谓之刘备城,盖征吴时所筑也。
从夷陵至秭归需向西北方向撤退,中途刘备在马鞍山这个地方聚拢残兵,不过再次被陆逊击破。按《方舆纪要》,马鞍山在夷陵西北三十里。
刘备遂又遭重创,不过还是成功退回到了秭归,并在秭归“收合离散兵”,可见夷陵之战虽损失巨大尤未全军覆没。
到达秭归进行了适当休整之后,刘备准备率残部退回白帝,为了防止东吴追赶,刘备在撤退的路上“烧铙铠断后”,烧铠绝道的地点在石门,《方舆纪要》曰:汉昭烈初,为陆逊所破走,径此门,追者甚急,乃烧铙铠断道,然后得免。
又吴书《韩当传》和《朱然传》的两段记载值得商议
“宜都之役,(当)与陆逊、朱然等共攻蜀军於涿乡,大破之”
“然别攻破备前锋,断其后道,备遂破走。”
先看《韩当传》,宜都原为县治夷道,建安中曹操置临江郡于此,后刘备改宜都郡,夷陵,猇亭皆属之。涿乡这个地方,应该只是个小地方,《集解》按谢钟英言“涿乡当在夷陵县西”,这里只给出了一个很模糊的说法,我的理解是“距夷陵不远的西面”。刘备大军联营七百里,从猇亭到夷陵都是刘备的军队,刘备随着前军溃败,后军必然西向一段距离,陆逊军势如破竹一直杀至刘备所在后军,才有“与陆逊、朱然等共攻蜀军於涿乡,大破之”,从前军被击破到陆逊杀到刘备面前,刘备军只西撤十余里,这明显不是逃命,只是战略后撤,准备在这个地方收合尚未受损的后军和陆逊再拼一次 所以这场战斗实际是一场主力会战,意义不亚于猇亭。可以合并为夷陵之战的主力会战阶段,经过这一阶段,刘备才算全军溃败。由上解释《朱然传》的“断其后道”显然指的是刘备撤退途中的马鞍山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