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县一市 » 巢湖填图

巢湖填图

发布时间: 2023-05-04 07:41:02

1、(一)郯庐断裂带南延情况及其消失原因

现已查明,郯庐断裂带是由多组呈斜列分布的多条断裂所组成的断裂带。据山东(1991)、江苏(1984)、安徽(1987)三省区域地质志,在山东省境内,自西而东由唐郚-郭沟、沂水-汤头、安丘-莒县、昌邑-大店断裂组成。在江苏境内西侧为纪集-王集断裂,东侧为山左口-泗洪断裂。在安徽境内自西而东为五河-合肥、石门山、池河-太湖、嘉山-庐江断裂组成(图2-25)。由上述断裂共同组成复杂的断裂系统斜截大别-苏鲁造山带。据前人资料及作者调查,其中五河-合肥断裂向南消失于大别造山带北部北淮阳地区原卢镇关群中。石门山断裂向南延伸至大别造山带,消失于大别杂岩中。嘉山-庐江断裂为郯庐断裂带东侧主断裂,向南分成两支:西支池河-太湖断裂,经桐城构成大别造山带东缘与潜山中新生代盆地边界,后经太湖消失于原宿松群中;东支嘉山-庐江断裂,过庐江后隐伏于潜山盆地之下,过宿松至黄梅,消失于古生代地层中。

关于郯庐断裂带是否南延,并切断大别造山带南缘及古生代褶皱带后过长江,并与华南地区出现的方向和性质相似的断裂相连,一直存在争议。黄汲清等(1982)认为:郯庐断裂带在巢湖分为两支,东支过长江与江西赣江断裂带及吴川-四会断裂带相连;西支经广济、衡阳等地,过十万大山后进入越南。徐嘉炜(1964)详细论述了郯庐断裂带经广济、过长江,切断错移两侧地质体现象。其中,①江南隆起带变质岩北缘出露线错移17km。②扬子区中奥陶世相带分界线错移105km。③黄马青凹陷带中心线错移135km。④扬子区震旦系北缘出露线错移160km。⑤张八岭变质火山岩带错移180km。上述认识,通过湖北、安徽两省详细地质填图所否定。在湖北境内,郯庐断裂带的南延称黄梅断裂,地面资料和卫片解译均未越过长江,更难与江西、湖北境内的NE向断裂相连,并有可能与NWW向襄樊-广济断裂相连或交截。黄梅地区的煤田地质勘探和地球物理资料表明(1990),第四系隐伏下的古生代褶皱带自西向东,由近EW向渐转成NE向,不存在与郯庐断裂方向一致的平移断层。曹洛华等(1987),根据深部重力资料,进一步论证郯庐断裂带并未南延,黄梅至广济地区,不存在NNE向隐伏断裂。在安徽宿松至黄梅地区,也证实徐嘉炜(1964)所确定的被错移地质体,均呈现由近EW向渐转呈NE向,其间并未发生错移。作者等近期对蕲春四望经大佛寺至黄梅地区,进行了详细路线调查,发现在被第四系掩覆下的新开公路路基中见有新元古代变火山岩层,岩层产状倾向SE,倾角约50°,清楚表明自四望向东,经花桥,再转向NE断续至黄梅县北,再经宿松河塌,至江塘一带火山岩相连,其间并未发生错移(图2-26)。

图2-25 郯庐断裂带南段地质构造略图

1—第三系—第四系;2—下白垩统;3—下、中侏罗统;4—古生界至三叠系;5—石炭系;6—早占生代佛子岭岩群;7—新元古代原卢镇关群(包括郑堂子岩组);8—新元古代五莲岩群;9—新元古代宿松岩群、肥东岩群;10—新元古代张八岭岩群;11—新元古代海州岩群;12—新元古代港河岩组;13—新元古代朋河石岩组;14—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大别杂岩;15—新太古代—古元古代阚集杂岩;16—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东海杂岩;17—新太古—古元古代胶南岩群;18—震旦系;19—新元古代变火山岩层;20—新元古代含磷岩系;21—新元古代原卢镇关群—五莲群分布区;22—华北型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23—华北区变质基底(太古宙);24—中生代花岗岩;25—片麻理产状;26—印支期背形穹隆轴线;27—断裂带及编号;28—新元古界;①唐郚-郭沟断裂;②沂水-汤头断裂;③安丘-莒县断裂;④昌邑-大店断裂;⑤纪集-王集断裂;⑥山左口-泗洪断裂;⑦五河-合肥断裂;⑧石门山断裂;⑨池河-太湖断裂;⑩嘉山-庐江断裂;(11)磨子潭-晓天断裂;(12)五莲断裂;(13)襄樊-广济断裂;(14)团麻断裂

图2-26 郯庐断裂带南段南延地区地质略图

(据周高、湖北省地矿局、童卫星等资料编制)

1—中生代-新生代沉积;2—三叠系;3—古生界;4—下古生界;5—新元古代宿松岩群;6—新元古代红安岩群;7—新太古代大别杂岩;8—中生代花岗岩;9—新元古代火山岩;10—震旦系;11—断层及编号;12—印支期背斜轴线;13—印支期向斜轴线;14—据物探资料推测印支期背斜轴线;15—所物探资料推测向斜轴线;16—第四系覆盖下新元古代火山岩;17—推测新元古代火山岩界线;18—岩层产状;①太湖-浠水断裂;②池河-太湖断裂;③嘉山-庐江断裂;④襄樊-广济断裂

郯庐断裂带并未南延的现象,后为徐嘉炜(1992)、童卫星(1987)认可。认为郯庐断裂带在广济附近终止于长江北岸,但切断并错移大别造山带而构成一个断裂尾端,与华南出现的方位、性质相似断裂,如赣江断裂、修水-衡阳断裂,东兴灵山断裂等构成断续延伸的雁列走滑断裂带。童卫星(1987)详细分析了“断裂尾端”效应,认为通过终端转换(由平移断层转换成逆冲推覆断层)、帚状分枝、终端弯曲、韧性调正等方式,将巨大平移量(700km)消失于黄梅—广济一带。对此,作者对安徽境内的四条断裂逐条进行了追索,上述断裂为向东或向西陡倾的脆性断裂,发育不同类型的碎裂岩和小的次级剪切滑面。其中池河-太湖断裂在潜山北一带,见断裂带多次活动,发育碎裂岩,并切断侏罗纪、白垩纪地层。嘉山-庐江断裂在桐城县南,表现为一组陡倾的地垒-地堑型断裂构造。上述断裂的方向、产状、性质向南延伸时均未发生变化,很难用断裂尾端效应来解释巨大平移量的消失。因此,合理解释是,上述断裂为枢纽性断裂,即向南垂直断距逐渐变小而消失,向北断距增大,断裂带间构成地堑-地垒性断裂构造相关的沉积盆地。

2、我国区域地质调查简史、现状与展望

(一)区域地质调查简史

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是近60年的事情,但地质思想的萌芽在远古就已经产生。如北宋沈括根据山崖上出现的卵石和螺蚌,推测此地为昔日之海滨;东汉时期就知道石油,而煤作为燃料始自汉朝等。以上实例说明我国古人很早就知道利用矿产了,但是这些科学思想在当时未能得到发展,甚至受到束缚扼杀以致淹没。

我国近代之地质科学活动是始于19世纪下半叶,当时欧美一些地质学者在我国进行过路线踏勘调查。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实业部矿务司下设地质科,由创立祖国地质事业有卓越贡献的章鸿钊领导主持,随即着手培养我国自己的地质人员,为开创我国地质工作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16~1949年间随着地质机构的逐渐设立和地质人员的不断增长,我国的地质调查和地质研究逐步开展起来。

当时全国地质调查主要集中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内地,如冀、鲁、晋、鄂等省。较为正规的区域调查始于1916年,是从北京西山开始的,由叶良辅等人测制的1:5万北京西山地形地质图,后缩成1:10万地质图于1920年出版了《北京西山地质志》。王竹泉、谭锡畴、刘季辰、李捷等分别在山西、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开展了大面积的概略地质调查,并相继编制出版了太原、济南和南京等幅的1:100万地质图。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以后,先后出版了宁镇山脉地质图,1:100万江西地质图,1:25万湘、黔、南岭地质图,1:25万湖南长衡区地质图,1.20万四川西康地质图,1:20万四川省地质图,1:25万广西南岭地质图等。参与上述地质调查和研究的老一辈地质学家主要有:赵亚曾、丁文江、黄汲清、王曰伦等。

1936年李四光根据我国地质调查所积累的资料,首次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在其著作《中国地质学》一书中,他由现在的山脉构造(地质长城)出发,依据其中的褶皱和断裂的干扰和排列,结合应力、应变分析和模拟试验,把全球性大地构造划分为东西褶皱带、山字型、交叉大断裂、南北向之字型或歹字型等构造体系。

1945年黄汲清根据各地质时代的海陆分布、沉积厚度以及岩相和厚度的变化、岩浆活动、褶皱、断裂和变质程度,划分出地壳活动地带(地槽)与稳定地带(地台)。将我国分为前寒武纪地块、加里东褶皱带、海西褶皱带、印支褶皱带、燕山褶皱带以及喜马拉雅褶皱带等各大单元。对我国大地构造作了第二次较系统的概括。

我国的1:5万区调工作发展较晚,最早的正规区调工作始于1952年地质部成立之时,自此我国区调工作纳入了国民经济计划,在国家层面上组织编制完成了东部地区1:100万区域地质图及说明书;1955年在新疆建立第一个中苏合作区调队,次年组建南岭、秦岭和大兴安岭3个中苏合作区调队,开展1:20万区调试点;1958年开始,我国分省(区、市)组建专业区调队,到1960年,全国建立了27个省(区、市)专业区调队,大规模的1.20万区调工作由此展开;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早期,地质矿产部把加强1:5万区调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进一步明确了1:5万区调工作的方针、任务和工作部署,迅速调整和加快了1:5万区调工作的步伐,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1:5万区调工作高潮。即便如此,我国当时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与一些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在区调工作中开始重视吸收国外先进的地质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并组织进行了少量探索性试验研究。如:1981年地矿部原区测局组织闽、浙、皖、甘四省地矿局区调队有关人员,在中国地质科学院李兆鼐、翁世劼的指导下,以总结我国火山岩区地质填图经验为基础,编写和公开出版了一部《火山岩区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推广火山岩区双重制图法;安徽区调队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张守信的指导下,采用了现代地层学理论和多重地层划分的概念,在沉积岩发育区测制了1:5万巢湖市幅地质图(组图)。1985年地矿部召开了全国性的现场经验交流会,对上述成果予以推广并要求扩大试点。山东省在1:20万区调修测图幅中,进行了变质岩区构造-地层填图方法试验。通过这些零星的试验研究,利用新的填图方法大幅度提高了我国区域地质研究程度。以传统的地质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填制的地质图件,无论在表达所获取的地质信息还是地质科学理论等方面,已越来越不适应地质科学发展和新一轮普查找矿形式的需要。我国地质前辈们深刻地认识到,系统地学习并引进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实际,研究和创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地质填图方法十分必要。为此,1986年,在原地矿部地矿司和科技司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设立了“1:5万区调中地质填图方法研究”项目,并列入部“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第16项,开展我国花岗岩、变质岩、沉积岩发育区的1:5万区调填图方法研究。项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把当代地质科学领域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运用到区域地质调查中,改革传统的区调填图方法。既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有关先进地质填图方法,又包含我国的研究成果,通过选择典型的试验区进行填图实践和研究,突破了目前地质填图方法的技术难点,总结和创立了一套适合我国地质特色的花岗岩类区、变质岩区和沉积岩区地质填图方法,并以此填制出新一代的地质图,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区域地质研究的程度和水平。

(二)区域地质大调查现状

我国近几年已完成了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地区空白区填图,实现了全国陆域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基础地质综合研究取得一批重要成果。现介绍如下:

1.1:25万区域地质大调查(亦称国土大调查)

围绕填补和更新一批基础地质图件,在我国中东部地区部署了1:25万区调修测工作。在1:20万区调成果基础上,通过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按照数字填图技术要求和工作方法,开展多目标的综合调查、修测,更新我国中比例尺基础地质图件。共部署了川渝滇黔、西北、华北、东北、华东、中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及数据更新和数字区调野外示范等项目。

2.1:5万区域地质调查

在国家部分沿海重点经济区、中西部重要成矿带和重大工程建设区、重点城市(如:天津、重庆、长沙等)及国家急需的重点地带已完成了一批1:5万区域地质填图工作,面积达164万平方千米,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7%。

3.城市立体地质调查

在北京、上海、杭州、天津、南京、广州六城市开展了城市地质调查和1项物探方法技术研究及综合研究。完成了1:5万三维地质结构、工程地质结构、水文地质结构调查,总面积达2.18×104km2,1:25万工程地质结构调查,面积0.43 x104km2,1:1万工程地质结构调查,面积0.14×104km2,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面积2.53×104km2,等地质项目,均取得了示范性的成果。

4.区域重力调查

在东北大兴安岭北段、阿拉善、冀蒙相邻地区、秦岭、祁连山、东昆仑东段、北山地区、西南三江、南岭等重要成矿区带部署了 1:20万区域重力调查项目,总面积38.8×104km2。填补青藏高原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空白区,总面积103×104km2。

5.区域化探

在大兴安岭、西藏、西昆仑、可可西里和青海三江北段的空白区域,部署1:50万区域化探5.9×104km2,1:20万区域化探41.2 x104km2。

6.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

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沿海经济带和东北经济区的第四系覆盖地区,即:浙、苏、琼、吉、辽、黑、闽等沿海经济带、江淮流域(皖)、鄱阳湖周边地区(赣)、成都经济区(川)、洞庭湖区(湘)、江汉流域经济区(鄂)、沿江经济带(渝)、黄淮平原经济区(豫)、环北京经济区(冀)、黄土高原盆地经济带(晋)、黄河下游流域(鲁)、河套农业经济区(内蒙古)和珠江三角洲(粤)等第四系覆盖地区,部署了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项目,面积106×104km2。

7.遥感地质调查

现已完成1:5万高空摄影19×104km2,低空成像光谱数据0.3×104km2。配合青藏高原1:25万地质填图,在青藏高原羌塘盆地、藏西、西昆仑等地区展开前期遥感地质解译;配合典型成矿带1:10万地质填图和矿产预测工作,在滇西北、内蒙古北山和豫西南安排了1:10万遥感地质调查;开展了全国32个省(市、区)级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成果整理,建成了信息系统。还开展了“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中国东部重要经济区带基础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长江流域基础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等基础地质环境调查,总调查面积近400×104km2。

8.区域环境地质调查

在新疆、甘肃、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省(区)开展了省级1:25万三北荒漠化环境地质调查工作,面积约5×104km2;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东南沿海和环渤海海岸带开展1:25万环境地质调查,总面积100×104km2;省级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共部署调查面积470×104km2。

9.区域综合地质调查和研究

区域综合地质调查和研究共包括地球生命起源、演化与地层对比研究,青藏高原新生代湖泊形成演化机制及其环境响应、中国典型造山带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研究、中国主要标准地层建立与新的地层学方法研究等项目,综合基础地质图件编制与更新,建立全国1:100万地质图数据库、1:25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及数据库(英文版)、1:500万中国地质图(中、英文版)、中国贵金属稀有稀土金属矿产图集的编辑出版等。

3、★★跪求安徽省巢湖地区2007年中考地理生物复习资料和试卷!★★

最新生物题汇总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各类生态系统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但其调节能力差
B.草原上生活着多种动物,其中主要是两栖类动物
C.天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可循环流动
D.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2.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强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叶片从幼到老光合作用强度不变
B.森林或农田中植株上部叶片和下部叶片光合作用强度有差异
C.光合作用强度是由基因决定的,因此是固定不变的
D.在相同光照条件下,各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相同
3.能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的一种有毒气体(也可以认为是化学题)
A.氯气 B.氮气 C.一氧化碳 D.甲烷
4.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此发挥的免疫作用是
A.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 C.自身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5.在以下描述中,可以将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相区别的是:
A.能够使人或动、植物患病 B.没有细胞核,仅有核酸
C.具有寄生性 D.由核酸和蛋白质装配进行增殖
项目 甲型叶 乙型叶
表面积(mm2) 292 144
体积(mm3) 64 63
表皮厚度(um) 14 24
6. 某个春季低温潮湿、夏季高温干旱的地区生长着一种春、夏季叶型不同的植物,其叶型数据如下表。试推断
A. 甲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B. 乙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C. 甲型叶生长在夏季,降低蒸腾作用
D. 乙型叶生长在夏季,增强蒸腾作用
7. 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A. 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 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 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8.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根的呼吸作用有关,下列哪种条件更有利于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A.疏松的土壤 B.板结的土壤 C.水淹的土壤 D.缺氧的土壤
9.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论述,正确的是
A.组成生物体和组成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中,碳元素的含量最多
B.人、动物与植物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差异很大
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
D.不同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基本相似
10.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下列关于酶的论述错误的是
A.酶是蛋白质 B.酶的数量因参与化学反应而减少
C.酶的活性与pH有关 D.酶的催化效率很高
1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排斥
C.抗SARS病毒的抗体清除SARS病毒 D.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12.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
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个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B.水稻虫害严重
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D.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13.某滩涂是丹顶鹤的栖息地之一,在该滩涂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
A.对丹顶鹤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就地保护 B.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C.将丹顶鹤迁入保护区进行迁地保护 D.防止滩涂生态环境的污染
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森林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一般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B.草原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常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C.农田生态系统总是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
D.整个地球上海洋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
15.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总是同时进行
B. 光合作用形成的糖类能在呼吸作用中被利用
C. 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主要用于呼吸作用
D.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分别在叶肉细胞和根细胞中进行
16.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 温带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寒带针叶林 D. 温带草原

二、填空题
1.(22分)将等量萌发的种子和煮沸自然冷却后的种子分别放入甲、乙两个试管中,如下图所示本实验中石蜡油短期内不影响生物的生长)。两试管中均无空气存在。据图分析回答:
(1)甲试管放置几个小时后,管内顶部出现气泡,其中的气体成分主要是________;将该气体引入________溶液中,可使该溶液变混浊。
(2)甲试管中产生气泡的现象是种子进行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3)乙试管在与甲试管同样的时间内,试管内顶部未出现气泡,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试管继续放置几天,一些微生物开始繁殖,导致试管内顶部也出现少量气体,这是这些微生物从试管中的________获得了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
(5)这些微生物可能的来源是(答出两个来源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一个透明的容器中加入适量NaHCO3稀溶液,将杨树叶片迅速封入其中,装置如图所示,摇动容器,使容器内空气中的CO2和溶液的CO2达到动态平衡,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条件下,进行如下实验,试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光照几分钟后,容器内溶液的PH (增大、减小),其原因是

(2)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溶液的PH的变化速度趋于变 (快、慢),其原因是

(3)如果将装置置于暗室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 (增大、减小),其原因是

(4)该装置可以用来研究植物的 和 。
3.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m、500m、1000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1) 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m、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于10m处。
(2) 实验对照:生长于 m处的野菊。
(3) 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 。
(4) 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
假设一 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野菊株高

假设二 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野菊株高

假设三 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野菊株高 。
4.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地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自动调节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导致这三种类型的草原物种数量不同的关键生态因素是 。如果将A草原与我国东北针叶林相比,两者之间自动调节能力较弱的是 。
5.糖类是生物体重要的能源物质,一般来说,人体所需能量的70%以上是由食物中的糖类提供的.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 ,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最终成为血糖。
(2)图中X所表示的物质是储藏在肝脏内的 ,这种物质对维持人体内血糖含量稳定起一定的作用.
(3)图中②过程主要是指 。
(4)人体进食后不久,会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可通过分泌胰岛素,加速
(填图中标号)过程,使血糖保持正常水平.有些人因胰岛素分泌不足,经常出现图中⑥表示的现象,这些人患有______病,
6.工业和生活污水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污水处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氧化塘法就是一种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方法.氧化塘是一个大而浅(水深约2m)的池塘,下图表示其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试分析回答问题:

(1)塘中需氧型微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氧,部分来自大气,另一部分来自藻类的 作用。
(2)污水中含有的大量有机污染物可引发细菌迅速繁殖;细菌通过 作用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同时将有机物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
7.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鼠、黄鼬是消费者,且黄鼬捕食鼠。由于该生态系统鼠害日趋严重,故将黄鼬引入该生态系统以控制鼠害。调查表明鼠与黄鼬的数量变化如下表
时间(年) 鼠种群数量(只) 黄鼬种群数量(只)
1 18900 100
2 19500 120
3 14500 200
4 10500 250
5 9500 180
6 9600 170
7 9500 180
8 9600 170
根据上表数据分析鼠和黄鼬种群数量变动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
8.(6分)过去人们以为作物播种密度越大,产量越高。在保证营养需要的情况下,有人对小麦的产量与播种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1)根据上图分析,当播种密度过大时小麦产量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1分)环境污染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植物在污染环境中也有继续保住正常生命活动的特性,这种特性称为抗性。研究植物的抗性对筛选具有净化环境的植物种类和保护环境有积极意义。
(1)一项研究表明,植物对SO2的抗性与叶片上气孔密度和气孔大小等有关。所得数据如下表
被测植物 平均受害面积(%) 气孔
气孔密度(个/mm2) 每个气孔面积(mm2)
甲植物 13.5 218 272
乙植物 33.4 162 426
丙植物 57.7 136 556
①该研究说明,植物对SO2的抗性与气孔的密度的关系:______ ________,和每个气孔的面积的关系:________ _____。
②在SO2污染严重的地区,最好选择表中________________植物为行道树种。
(2)工业生产中产生的SO2是酸雨(PH<5.6=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人设计实验研究酸雨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除图中特别说明的外,其他条件甲、乙均相同):

实验结果表明,“酸雨”使植物叶片变黄,而对照实验中的植物没有变黄。该实验说明“酸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影响。
参照上述装置和试剂以小麦种子为实验材料尝试设计实验,探究2种不同pH的酸雨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①探究的问题:不同pH的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②作出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步骤(简要叙述):

④实验预期结果与分析(实验预期结果多种多样,写出其中3种并加以分析):

10.(7分)右图表示土壤中甲、乙两种矿质元素浓度变化与植物生长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回答:
(1)植物生长所需要甲元素的量比乙元素的量________________。
(2)在土壤中乙元素的浓度分别为A、B、C时,其中在________________浓度下施含有乙种元素的肥料最有利于植物生长。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B、3C、4B、5B、6A、7C、8A、9C、10B、11D、12B、13A、14C、15B、16B、17
二、填空题
1.(1)CO2 、Ca(OH)2(2)呼吸作用 (3)被煮沸过的种子已经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4)死亡种子中(5)未灭菌的试管内壁的菌类、操作过程中带入的菌类、石蜡油中菌类、铁丝网上的菌类、种子表面耐高温的没有被杀死的菌类。
2.(1)增大 植物光合作用消耗CO2引起溶液中的碳酸氢根离子减少,使得氢离子浓度降低,溶液PH增大。(2)慢 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光合作用使溶液中的碳酸氢根离子大量消耗,导致碳酸氢根离子转化为CO2的量减少,氢离子浓度降低的速度减慢,溶液PH的变化速度转慢。
(3)减小 在暗室中叶片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O2,容器中CO2浓度增加,使溶液中碳酸增加,PH减小。(4)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3.(2)10m、500m、1000m (3)测量株高 记录数据(4)与10m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 与原海拔处(500m、1000m)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 比10m处矮,比原海拔处高
4.A、B、C 水 A草原
5.(1)葡萄糖(2)肝糖元(糖元)(3)呼吸作用(4)②④(只答④得2分,答其它答案不得分)糖尿
6.(1)光合 (2)分解(或呼吸)
7.第1~2年黄鼬的数量增加,鼠的数量仍在增加 第3~4年黄鼬的数量大量增加导致鼠的数量大量减少 第5年开始黄鼬的数量和鼠的数量保持动态平衡
8.(1)基本稳定(或不再增加,或略有下降) (2)植株过密,叶片接受光照不足 通风透气差,CO2供应不足
9.(1)①植物对SO2的抗性随气孔的密度的增加而增大 植物对SO2的抗性随每个气孔的面积的增大而减小 ②甲 (2)②不同pH的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程度不同(或相同)。③用上述实验装置和试剂,采用两种pH<5.6的“酸雨”进行实验,设置清水对照;在三个花盆中播种同样数量(例如50粒)的小麦种子;在相同而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7天)后,分别统计3个装置中的种子萌发率。④a.如果三个装置中种子萌发率没有差异,那么说明酸雨对种子萌发率没有影响b.如果三个装置中,pH越小,种子萌发率越低,说明酸雨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且随着pH的减小,抑制作用增大。C.如果三个装置中,pH越小,种子萌发率越高,说明酸雨对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且随着pH的减小,促进作用增大。
10. (1)少 (2)A

4、中国区域地质调查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没有一张正规区域地质图,系统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00年,除西藏大部、新疆南部、青海西部、内蒙古东北部外,我国累计完成1∶100万区调947.38万km2,占国土面积的98.7%;1∶20万中比例尺区调691.38万km2(1990年底,之后停止此项工作),占国土面积的72.0%;1∶5万区调240万km2(截至2010年),占国土面积的25%;1∶25万区调570万余km2(截至2010年),约占国土面积的60%(图1-2)。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开始重视吸收国外先进的地质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并组织进行了少量探索性试验研究。1981年总结出中国火山岩区地质填图经验,编写和公开出版了《火山岩区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推广了火山岩区双重制图法。1985年推广了1∶5万巢湖市幅地质(组)图经验,并扩大试点。1986年,地矿部设立了“1∶5万区调地质填图方法研究”项目,并列入部“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86—016—02),分别开展中国花岗岩、变质岩、沉积岩发育区的1∶5万区调填图方法研究。项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把当代地质科学领域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运用到区域地质调查中,改革传统的区调填图方法。在既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有关的先进的地质填图方法,又包含中国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典型的试验区进行填图实践和研究,突破目前地质填图方法的技术难点,总结和创立一套适合中国地质特色的花岗岩类区、变质岩区和沉积岩区地质填图方法,并以此填制出新一代的地质图,赶上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和水平。

图1-2 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图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2010。http://www.cgs.gov.cn/)

1997年,区域地质调查进行了重大调整,新开1∶25万地质调查试点工作,于1999年底完成了8幅试点图幅。同年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全面部署1∶25万地质调查。当前,1∶25万地质调查的技术方法体系仍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

现代地质科学的进步,正冲击和改变着传统的地质调查方法。但是,能够把地质科学领域里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运用到区域地质调查中,并真正形成一套新调查方法的研究,在国外也只有少数国家进行。有的国家虽然较早开展过这类研究,但只是在少数地区试验,有的还处于探索之中。迄今,关于花岗岩等级体制划分的基本概念和命名原则尚处在继续讨论和完善之中。变质岩区调查方法,虽然许多国家已从单一岩石类型划分转变到岩石—地层法和构造—地层法,但由于变质作用十分复杂,地质构造背景多样,变质热事件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变质建造填图的意义等问题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沉积岩区的地质调查,尽管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但如何运用到区域地质调查中,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三维地质填图试点。根据总体目标,到2020年完成贯穿我国主要造山带的地壳三维地质填图,基本完成重要成矿区带和重要找矿远景区、矿集区和整装勘查区三维地质填图,基本完成我国陆域主要盆地三维地质填图等,在地质科学理论、勘查方法技术方面取得重大性进展,建立三维地质填图标准体系,培养造就一批优秀团队和高层次人才。三维地质填图将为我国全面部署开展三维地质填图提供思路、方法和技术支撑,对实现地质填图由二维向三维的转变、显著提升地质工作的服务功能和支撑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5、踏勘路线及观测内容

(一)碾盘山东侧至狮子口路线

1.路线位置

路线起于碾盘山东侧、狮子口-柘皋公路的分水岭处,沿公路向东南方向观察至狮子口沟口处,路线全长约3500m。

2.观察内容

沿路线前进方向依次可观察以下地质内容:

◎高家边组(S1g)的岩石组成。

◎坟头组(S2f)岩石组成和沉积构造,坟头组与高家边组的接触关系及划分标志。

◎五通组(D3w)的岩石组成,砾岩的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特点,五通组与坟头组的接触关系。

◎狮子口断层。

◎金陵组(C1j)的岩石组成,金陵组与五通组的接触关系。

◎各个组的生物群面貌。

3.教学重点及要求

◎细粒碎屑岩(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细粒砂岩等)的识别。

◎遗迹化石、各种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对沉积环境的反映。

◎断层的识别标志。

◎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的识别。

(二)麒麟山路线

1.路线位置

路线起于巢铸水泥厂以北,沿着凤凰山与麒麟山分界处山沟内的小路直到山脊,路线全长约3200m。

2.观察内容

踏勘时先上到山脊,再从山脊向下详细观察。从山脊处向下依次可以观察到以下内容:

◎在山脊处观察凤凰山背斜核部(7410工厂所在地区)全貌,在地形图上勾绘背斜核部第四系与志留系的界线。

◎观察凤凰山背斜两翼(长腰山和麒麟山)山脊的岩石组成特点。

◎观察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的岩石组成、生物群面貌和接触关系。

◎在志留系与泥盆系分界处观察基本顺着山沟方向延伸的正断层。

◎观察鹅头崖断层。

3.教学重点及要求

◎在地质填图时第四系的勾绘原则。

◎上泥盆统五通组、下-中志留统与地貌之间的关系。

◎断层的识别标志,判定断层性质的依据。

◎五通组(D3w)与金陵组(C1j)、船山组(C2c)与栖霞组(P1q)之间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的特点与识别标志。

◎金陵组(C1j)、高骊山组(C1g)、和州组(C2h)、黄龙组(C2h)和栖霞组(P1q)的岩性特征和生物群面貌。

◎下石炭统和州组炉渣状灰岩的成因分析。

◎下二叠统栖霞组煤系的形成环境。

(三)平顶山路线

1.路线位置

路线起自平顶山东南侧采石场,向西北方向经过平顶山采石场后终止于平顶山西南侧,路线全长约3500m。

2.观察内容

◎船山组(C2c)、栖霞组(P1q)、孤峰组(P1g)、龙潭组(P2l)、大隆组(P2d)、殷坑组(T1y)、和龙山组(T1h)和南陵湖组(T1n)的岩石特征、生物群面貌及其接触关系。

◎对比该路线与麒麟山路线船山组(C2c)和栖霞组(P1q)的产状变化,初步认识凤凰山背斜。

◎平顶山采石场内和龙山组(T1h)和南陵湖组(T1n)的强烈变形。

◎平顶山西侧二叠系产状倒转现象。

◎对比平顶山东西两侧二叠系产状变化,认识平顶山向斜(或称马家山向斜)。

3.教学重点及要求

◎在野外识别背斜和向斜的基本方法(两翼产状变化;从核部向两翼地层时代变化)。

◎向斜核部可能会产生的变形。

◎识别倒转地层。

◎从二叠纪向三叠纪过渡时期沉积环境的变化特点。

(四)青苔山路线

1.路线位置

该路线可安排在青苔山(117°48ཐ″E,31°39དྷ″N),也可安排在殷家山(117°50Ɔ″E,31°41Ɔ″N)。这里以殷家山为例说明。殷家山路线位于采石场内,长约350m。

2.观察内容

◎灯影组(Z2d)和高家边组(S1g)的岩石组成及其变形特征。

◎灯影组与高家边组的接触关系。

3.教学重点及要求

青苔山逆冲断层的判断依据。

(五)紫薇洞路线

1.路线位置

位于维尼纶厂西北侧紫薇洞旅游区内,距巢湖市中心约4km。

2.观察内容

◎岩溶作用发育的地质条件。

◎石炭-二叠系灰岩中的岩溶景观。

◎王乔洞旁花岗斑岩。

紫薇洞号称“江北第一洞”,原名双井洞,因洞有大小两个天然井状出口而得名,后因所在山峰叫“紫薇”,故称紫薇洞。紫薇洞是一条典型的地下河廊道式溶洞,溶洞内岩溶景观比较丰富。主洞长1500多米。

3.教学重点及要求

◎岩溶作用与岩性之间的关系。

◎花岗斑岩的岩石特征与产出部位。

热点内容
合肥瑶海区招投标中心 发布:2020-09-09 14:35:50 浏览:505
合肥长城宽带价格表 发布:2020-09-09 02:57:42 浏览:505
合肥小区名称 发布:2020-09-10 05:51:24 浏览:504
365房产合肥 发布:2020-09-09 22:32:45 浏览:504
成都大巴包车 发布:2020-09-09 21:03:12 浏览:504
合肥万达城摩天轮营业 发布:2020-09-10 08:43:47 浏览:503
上海合肥高铁 发布:2020-09-09 20:23:53 浏览:503
合肥立特科技 发布:2020-09-09 16:27:05 浏览:503
合肥徽昌苑二手房 发布:2020-09-09 03:48:06 浏览:503
杭州到合肥高铁时刻表查询 发布:2020-09-17 08:24:49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