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六哥
1、民族英雄有哪些?
中国著名民族英雄有卫青、岳飞、文天祥、于谦、戚继光、史可法、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王铭章、张自忠等。
一、卫青
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 ,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元封五年卫青逝世,起冢如庐山,葬于茂陵东北1000米处,谥号为“烈”。
二、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抗金英雄,民族英雄 ,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赵构、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飞班师。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入狱。
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三、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四、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五、史可法
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号道邻,汉族,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祖籍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后史庄,生于开封府祥符县(今开封市祥符区双龙巷)。
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
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当时正值夏天,尸体腐烂较快,史可法的遗骸无法辨认,其义子史德威与扬州民众随后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岭。
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2、坝上街的剧中人物介绍
<
3、1884年秋,法军进犯台湾时,扼守淡水,击退法军的军务大臣是谁?
8
4、三河古镇有哪些名人
杨振宁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著名的物理学家,于1937年10月,为避战乱"跑鬼子反",在母亲罗孟华的率领下,与弟妹从合肥乘"小火轮"穿插巢湖而来到外婆家所在地三河镇,租住"孙大生药房"商号家产的3间平房,每天数次往返一人巷,到同时迁来而设在张家祠堂的庐州中学就读,直至1938年1月,从古鹊渚渡口乘木帆船溯丰乐河而上,到桃溪与先期到达的父亲杨武之汇合辗转去了西南联大。今日的"杨振宁旧居"是经过修葺布展的旅游人文景点,展出杨振宁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图片140余幅,涵盖了他的幼年、少年、青年直至老年的学习、生活、成长、成材、获奖的全过程;展厅还摆放杨振宁幼年读过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龙文鞭影·声律启蒙》、《论语·孟子》等旧时代书籍和当年用过的"自来水笔",滚动播放获诺贝尔奖时在瑞典皇家学院领奖时的录相资料片。展厅后面是杏园,草木葳蕤,竹叶婆娑,花团锦簇,让人流连忘返。后厅便是当年杨振宁读书、就寝之所,一桌一椅一床一箱,便是全部家当。那桌上的煤油玻璃罩灯,还仿佛映照着15岁的杨振宁读书时的不倦身影。2001年10月24日,这位80高龄的老人重返旧居时还深情地说:"我当年就是在这样的煤油灯下学习的,真是难忘啊!"
孙仲德
孙仲德,化名余凯章,1902年生,原合肥三河人,1920年考入直系军阀保定随营军校。不久,他离开军校,到山东任下级军官。
1927年秋,孙仲德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宗仁)特务团,任迫击炮连连长。1931年秋回到家乡,经三河森园酱园老板左子和与杨正清担保,进三河商业武装队(商装队)为队员。不久,被提任第四中队第一分队分队长,带领30多队员,驻三河西南郊张家祠堂,他组织"舒庐合赤色互济会",自任主任。通过互济会的活动,扩大革命影响。
1934年春,孙仲德毅然离开生活安定,待遇优厚的三河商装队,投身革命。6月1日,加入共产党,不久任肥南区委书记。
1935年6月成立皖西北独立游击师,共3个连,孙仲德为师长,张如屏为政委,曹云露为参谋长。
1937年5月,他和刘敏、曹云露、杨银声、奚业胜、顾鸿等一起化装北上。7月到达延安。孙仲德进入抗大第三期一大队学习。1938年毕业后到皖南参加新四军任三支队五团团长。1939年9月,调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任司令员,1940年6月任政委。1941年5月,调新四军七师十九旅任旅长。1942年3月任七师参谋长。1945年10月,孙仲德随七师北撤,到达山东,被调华东局校任校委委员和一队队长。1948年1月,孙仲德、谭启龙率先遣支队解放合肥,仲德任合肥军管会主任。
建国后,孙仲德先后担任安徽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兼民政厅厅长,上海第二医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等职。1961年11月4日在合肥逝世。
董寅初
董寅初,安微合肥三河人,中学时代曾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附中,"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1934年他考进了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实业管理。 1938年,董寅初于交大毕业分配去香港邮政汇金局,兼任《申报》翻译、编辑。1939年8月,他应印尼雅加达《无声日报》邀请任编辑。1940年后,他办了《朝报》,任经理兼总编辑,同爱国华侨陈嘉庚办的《南洋商报》等一起,共同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在华侨救亡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印尼,他被捕入狱。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始恢复自由,为促进华侨社会的团结,共同建立了中华侨团总会,并担任常委、总干事兼治安委员会主任,积极保护华侨安全。 1947年董寅初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当选为上海侨联副主席、主席。1980年12月,他被选为当时在上海新建的致公党市委主委,1983年,他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并担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1986年,他担任全国人大常委兼外事联络委员。1993年3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现任致公党中央名誉主席。现整理一新的董寅初旧居坐落在三河镇西街,面积约为200平方米,展出的内容分为十个方面:家族史、青少年时期、求学阶段、流亡海外、海外抗日、报效祖国、开发浦东、招商引资、参政议政、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