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志
1、安徽巢湖的历史。
巢湖地域是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距今三十万年的“和县猿人”、二十万年的“银屏智人”和五千年前“中国最早的城市”凌家滩文化遗址,印记了人类祖先从猿人到智人再到现代人一步步进化的历史。 巢湖市半汤镇,西周、春秋时就是南方铜料运往北方的中转地。
巢湖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一代代名将曾驰骋巢湖疆场,留下众多的古战场遗存。含山县古昭关,雄踞“吴头楚尾”,碑刻上清晰地记述着春秋时期楚国名将“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头”的惊险场景,正是这一“逃”,改变了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格局,由此引发出“伍员借兵灭楚”、“伍员鞭笞楚王尸”、“申包胥哭告秦庭”以及“范蠡送西施”、“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等一系列千秋不朽的故事。
和县霸王祠的悠扬钟声,声声诉说着“项羽乌江自刎”的悲壮故事,四年楚汉相争在这里画上了句号。居巢区旗鼓山,是项羽谋臣范增的故土。这里“鼓打旗摇凤点头”的青山秀水,向人们诉说着两千年前历史的辉煌与遗憾:正是由于“当年亚父出居巢”,辅楚反秦,项王才得以完成千秋大业;但也正由于项羽后来不听从他的计谋,在他导演的“鸿门宴”上没有杀掉刘邦,才出现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
巢湖是“淮军文化”的摇篮。李鸿章在巢湖中庙水域集中编练中国淮军,一批著名爱国将领正是从这里走向疆场,走向台湾,在抗法战争、甲午战争和抵抗八国联军三大战争中屡建奇功。
巢湖是现代革命的纪念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雄的巢湖儿女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光荣传统,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积极参军,踊跃支前,为保卫祖国浴血奋战。
巢湖是历史名人的故里。这里英才辈出,群星璀璨。“巢湖四上将”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温宗仁,以及当代书法大家林散之、画家童雪鸿、诗人田间、奥运冠军许海峰等,都出生在这块沃土上。其中冯、张、李三上将故居定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巢湖历来是政治家和文学家们的涉足之地。他们或游览和视察巢湖,或戎马和任职巢湖,在这里留下了诸多历史名胜、传世墨宝和千古绝唱,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巢湖的历史名胜文化。
2、陷巢州是真的吗?
“陷巢州”传说附会一个关于焦母和小白龙的神话故事,史学界对其一直持怀疑态度
安徽巢湖市东炮营汉墓群考古8日传出消息:在对该墓群第9号墓葬进行发掘清理时,考古人员意外发现该墓葬有曾经遭受过地震的痕迹,专家称这一发现有可能印证史书记载的“陷巢州”。 从9月29日开始,考古人员开始对该墓群第9号墓葬进行发掘清理。9月30日上午,该墓葬的墓形基本发掘完成,让考古人员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该墓葬的外墙呈正弧形,墓葬的底边却是直线,可以看出该墓葬已严重变形。随后,在墓室的堆土中,考古人员陆续发掘出土6件琥珀串饰、一副银质手镯和一件完整的喇叭形陶器。而在墓室的底部,考古人员又惊奇地发现,底砖全部呈鼓起状。经专家勘察,地震的3种波都能在该墓葬上反映出来,可以根据这座墓葬出现的情况,来分析判断当时地震的强度和震中位置。 据该市文物管理所所长钱玉春介绍,这一切可能和曾经发生地震有关,由于年代基本吻合,这座严重变形的墓葬,很有可能与“陷巢州”有关。 千百年来,合肥、巢湖一带一直流传着一个“陷巢州、长庐州”的传说。关于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的形成,多部史料有“秦汉时期由居巢或曰巢州下陷而成”的记载。康熙年间《巢湖志》载:“湖陷于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七月二十三日戌时。”唐代诗人罗隐也曾写下“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的诗句。但是,由于这些历史记载都是只言片语,同时在“陷巢州”的传说中始终都附会着一个关于焦母和小白龙的神话故事,所以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它的真实性一直都持怀疑态度。 2001年12月,巢湖市考古工作者在巢湖唐咀一带发现一座古城遗址,湖底这一古遗址的发现,从考古学的角度证实了史料记载有关“陷巢州”传说的可能性。2003年初,经过数次现场勘察和论证,专家确认巢湖水下有座古城遗址,而它可能是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沉没的。 但是,长期以来,专家们一直无法找到这个千古之谜的准确答案。东炮营汉墓群第9号墓葬的发现,很自然地让考古人员联想到“陷巢州”。该市文物管理所所长钱玉春告诉记者,该墓葬发现的情况,如果能够证实确因地震造成,那么,它可以从一个侧面印证史书记载的“陷巢州”的可能性,而且还可能表明是地震造成的地陷,使古居巢国陷入了湖底。 据钱玉春所长介绍,从此前发掘的9座墓葬来看,有4座墓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早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且墓室内均填满了堆土。也正因为如此,墓内的文物才得以保存,而所有这些都表明一个信息:与地震有关。钱玉春说,变形严重的第9号墓葬,如果能够证实是地震因素,它就可能是我国目前唯一发现的一座记录着地震痕迹的古墓葬。
3、五湖的资料
五湖是:
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近代一般以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为“五湖”。古代的说法不同,如《国语》、《史记》中的五湖专指太湖,或太湖及其附近的湖泊。
五湖 : 我国的几个大湖 ,说法不一,一般指 洞庭湖 ,鄱阳湖 ,太湖 ,巢湖 ,洪泽湖。在《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中 ,原先的五湖名称是指 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鉴湖。(彭蠡即鄱阳湖。鉴湖到了清代则被洪泽湖代替。)
但根据《史记河渠书集解》五湖 , 湖名耳,实一湖,今太湖是也。
【洞庭湖】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湖区位于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介于北纬28□30′~30□20′,东经110□40′~113□10′。湖区面积1.878 万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内湖1200平方公里。
所在地区 :湖南
面积 :2820.00平方公里
深度 :最大深度 30.80米
容积 :188.0亿立方立米
成因类型: 构造湖
生态特征 :洞庭湖水质比较清洁,富营养化不明显,主要污染物通过降水使大气中的有害物质随雨水人湖,是污染物质进入湖水的途径之一,随雨水进入洞庭湖的主要物质是SO、Co、NoX以及烟尘,有害有毒物质主要有汞、镉、六价铬、砷、铅、酚、氰化物、硫化物;洞庭湖是我国主要淡水商品鱼基地,现有鱼类113种,分属11目22科,其中102种是与长江上游共有的,其中鲤科鱼类65种,鮠科10种,鳅科9种,鳍科6种,银科3种,鲇科、鮡科各为2种,其他16种。形态描述:洞庭湖呈现一派水流沼泽、河网平原地貌景观,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敞口的马蹄形盆地,西北高,东南低;湖面海拔平均33.5米,其中西洞庭湖35~36米,南洞庭湖34~35米,东洞庭湖33~34米,平均水深6~7米,最深处30.8米,总面积约2691平方公里,其中西洞庭湖345平方公里,南洞庭湖917平方公里,东洞庭湖1478平方公里,湖水蓄量178亿立方米;底质多泥或淤泥型;主要入湖河流有湘江、资江、沅江、澧江四水、长江三口、汩罗江、藕池东支、华容河。
历史上洞庭湖曾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由于现代的围湖造田,以及自然的泥沙淤积,洞庭湖面积由最大时的约6000平方千米骤减到1983年的2625平方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鄱阳湖超过而成为第二大淡水湖。近年来加强了对湖泊区域的保护,实行退耕还湖。现在天然湖泊面积2625平方千米,蓄洪堤垸和单退堤垸高水还湖扩大湖泊面积1343平方千米,总共3968平方千米。
【鄱阳湖】
鄱阳湖位于北纬28°22′至29°45′,东经115°47′至116°45′。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鄱阳湖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为入江水道,长40公里,宽3至5公里,最窄处约2.8公里;南面为主湖体,长133公里,最宽处达74公里。
鄱阳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3583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
鄱阳湖流域自古以来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富裕地区,我国历史上很多杰出人物如徐稚、陶渊明、林士弘、刘恕、洪适、江万里、朱耷等曾在湖区生活。这里又发生过许多威武雄壮的英雄事迹,如周瑜操练水师、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水战、李烈钧在湖口发起“二次革命”等。鄱阳湖是古代从北方进入江西的唯一水道,发生在鄱阳湖上的文人轶事和民间传说则更是难以胜数。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彭蠡之滨”,描述的正是鄱阳湖上的渔民捕鱼归来的欢乐情景。宋代诗人苏轼在《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中时写的“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写的是鄱阳湖的胜景。
鄱阳湖上名山秀屿,比比皆是。湖口县的石钟山、大孤山,都昌县的南山和老爷庙,星子县的落星墩,风光如画,景色宜人。九江市旅游局已将鄱阳湖上的各景点通过游船连成一线即鄱阳湖水上旅游线。
【巢湖】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水域面积约750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沿岸为合肥市、巢湖市、庐江县所包围。巢湖是安徽境内最大的湖泊,湖面积达700余平方公里,来水面积有9130平方公里,其中山丘区7735平方公里(占84.7%),圩区612平方公里(占6.7%),湖区783平方公里(占8.6%)。入湖主要河流有:南淝河、上派河、丰乐河、杭埠河、白石天河、兆河、柘皋河等。这些河流都源于山丘区,一般集水面积都大,河道流程较短,比降陡,汇流快,穿过湖周圩区后,进入巢湖,经湖泊调节容蓄后,出巢湖闸经裕溪河于裕溪闸下注入长江。汛期若长江水位过高,裕溪河受顶托倒灌时,裕溪闸、巢湖闸将关闭,拒江倒灌。巢湖四周诸河来水,仰赖巢湖容蓄,防洪压力很大,为了缓解巢湖及裕溪河的防洪问题,1986年冬开始进行牛屯河分洪道建设,分洪流量460~615立方米每秒,入江口水位可比裕溪河口的江水位低0.4~0.5米,工程已基本完成。
千里江淮,巢湖最美。巢湖之美,不仅在于她的辽阔浩大,而且因她物产丰富,文脉深厚和遍布两岸的风景名胜。湖中姥山庙有一副绝妙的长联,上联为:“百八里形胜参差,欲盖览绮丽春光,正烟消雨霁,岑楼上洞启疏棂,远黛修容环献媚”,下联为:“万千层涛澜汹涌,若别领清幽秋景,迨风息波恬,长夜间徒倚山渚,冰轮跃彩遍浮金”,高度地概括了巢湖千古名湖的瑰丽景观。
出巢湖市区,抬眼一望,面前便是“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的巢湖。从湖汊登上游艇,轻舟快速向西航行。只见浩淼的巢湖,水天相连,一望无际。湖面上渔帆点点,渔歌阵阵,不消一个小时,便隐约可见“湖天第一胜境”的中庙了。
中庙矗立在凤凰台赤砂礁岩上,三面临水。该庙建于东吴赤乌二年。以后迭遭兵燹,几次修葺。它背倚朝霞,面对老姥,东顾巢伯,西望蜀秀,现存殿阁为晚清建筑,有三进七十余间。
《巢湖志》对中庙描绘得十分细腻:“红色庙墙,陡峭错落,赤迹凤台,直抵湖中,波涛冲刷,纹丝不动。湖浪吞吐,飞流喷珠,湖潮入洞,犹如钟鸣。”游人临其境,仰视楼台,重檐飞出,灰色楼顶,宛如丹凤之冠,夕阳西照,熠熠生辉,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庙内梁横匾额,殿供神龛,壁描神鬼,廊画天兵。游客誉之为“人间蓬岛”、“别有湖天”、“云护仙坛”之胜境。
庙内供奉的女神是碧霞元君。据古籍记载,“全盛时,春日晴和,烟火相望,河以南、江以北,老稚男女,各持瓣香,诵佛号祈于庙者,肩背踵趾接也。”现在,人们游览中庙,不再是去祈求那虚无缥缈的神的恩赐,而是在劳作之余,去领略那百里巢湖的壮丽景色。
与中庙遥遥相望的是茫茫湖面上的一座湖岛:远望犹如一只巨大的海龟,漂浮在白浪滔滔的湖面上;近观,好似老妇托腮凝神望子,这就是充满神话色彩的姥山岛。
传说很久以前,巢湖是个盆地,盆地中有一座城池叫巢州。某一天,一位渔人捕捉了一条千斤大鱼,运到城内廉价出售。全城人争相购买食鱼肉,唯独一老妇焦姥和女儿玉姑不食。一叟者过闾对焦姥说:“此鱼系吾儿,汝母女不食,必有厚报。见城东石鱼目赤,城将陷。”果然不久的一天,焦姥见东门石鱼目赤,她心急如焚,奔走大街小巷呼号,请全城百姓避灾,然后才携女欲行。忽然晴天一声巨响,大雨如注,洪水横流,巢州下陷。焦姥母女被浊浪冲散淹溺。正在危急之时,小白龙急施法术,从湖内长起三座山,将其母女和焦姥失去的鞋托出水面。后人为颂扬焦姥的德行,又将巢湖取名焦湖,将湖中的山取名姥山、姑山和鞋山。
唐代文学家罗隐过巢湖时,曾有“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的诗句。
船近姥山,只见湖水环绕,亭阁参差,翠岛若浮,宛如“白色银盘一青螺”。
姥山是巢湖中最大、最美的湖心岛。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700米,岛上一塔三亭六山九峰,安谧宁静,景色四季宜人。
阳春三月,山岭新绿,湖水溶溶,春风杨柳,群莺乱飞,一派山野趣味。1964年春,郭沫若曾亲临巢湖,并留下翰墨:“遥看巢湖金浪里,爱她姑姥发如油。”夏日炎炎,姥山却飞红流翠,花香扑鼻,清凉怡人。中秋,则天高气爽,湖水凝碧,杨柳青蒲,果实累累,一派斑斓景色。北宋宰相、《资治通鉴》的编纂者司马光登姥山诗云:“湖岛映微寒,荷菱连水天。”入冬,山舞银蛇,红装素裹,岩下数尺冰凌,树上满枝银花,好似琉璃世界。
姥山不仅秀美,名胜古迹亦多,游人在崎岖的山道上行走,若脚步稍重,可听见足下回声震响,这就是姥山特有的“空谷回音”。如果循着声音寻找,就可发现约大小20多处溶洞。大的可容百人,小的也可藏十多人,洞内怪石嶙峋,十分险妙。再拾级攀登,就可以观赏明清古塔文峰塔了。
文峰塔系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庐州知府严汝倡建,甫成四层,因战乱而辍工。清光绪年间(公元1878年),李鸿章倡捐,委江苏补用道、庐州人吴毓芬续建三层完工。工成,李鸿章题“文光射斗”四个大字,并作《姥山塔碑记》一文刻之于石。
塔高七层,51米,133级,系条石青砖结构,层层飞檐走角,八角对着八方,角角装有铜铃,外观雄伟,结构精巧。塔身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人入塔内,门梯交错,左拐右旋,乐趣无穷。每层塔壁四周或题词,或诗文,或砖雕佛像。塔内藏有两广总督李瀚章题写的“举头近日”,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题写的“中流一柱”等25幅匾额和802尊砖雕佛像。
人立塔上,只觉风声呼啸,铜铃叮当,如立云端之上。倚窗远望,烟波浩淼,渔帆点点;近观脚下,姑、鞋二礁如在雾中。
塔刹上镶嵌有李鸿章全像。李鸿章发迹前,曾得益于恩师曾国藩的指点,集结淮军在湖上操练,并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七言绝句:“巢湖好比砚中波,手把孤山当墨磨。姥山塔如羊毫笔,够写青天八行书。”离塔不远处,有座圣姥庙,春秋祭祀焦姥。红楹青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
巢湖晨美,夜景更美,姥山月夜更加迷人。若逢清秋三五之夜,一轮明月倒映在波漪微微的湖中,犹如一颗玉珠镶在湖面上,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溶成一片,真是“一色湖光万顷秋”的美景夜色。清康熙年间,庐州府学正朱弦在《巢湖夜月》一文中写道:“当其微风不生,流光接天,静影沉碧,羁人当此神开,劳者对此而机息,恍乎置身于广寒世界也。”
2002年5月,安徽省巢湖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江苏苏州太湖】
湖泊面积:2427.8平方公里 ,最大深度 3.34米,平均深度1.89米 ,容积 :51.5亿立方立米 。成因类型 :古泻湖 。
生态特征:太湖富营养化明显,磷、氮营养过剩,20世纪80年代未主要污染物总磷、总氮属严重超标,局部汞化物和COD含量超标;年最高水温出现在7、8月,年最低水温出现在12月下旬~2月上旬,历年最高水温达38℃,最低水温0℃,水温年变幅介于29.5—38.0℃之间,历年平均变幅34℃左右,历年平均水温为17.1℃,太湖历年平均水温较陆上气温高1.3℃且二者月平均值年过程相应、最高、最低值分别出现在7、8月份和1月份,历年各月平均水温均高于气温;太湖现有鱼类106种,隶属15目24科,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共有54种。
形态描述:为太湖流域第一大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又是长江中下游五大淡水湖之一。湖面形态如向西突出的新月。湖岸形态,南岸为典型的圆弧形岸线,东北岸曲折多湾,湖岬、湖荡相间分布,以湖岸计算的湖泊面积2427.8平方公里。太湖中现有51个岛屿,总面积89.7平方公里。因此太湖实际水面面积为2338.11平方公里,湖岸线总线405公里。平均水深1.89米,从湖底地形可见湖盆的地势是由东向西倾斜,湖盆形态呈浅碟形。
太湖古称“震泽”、“具区”,又名“五湖”、“笠泽”,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约在100万年前,太湖还是一个大海湾,后来逐渐与海隔绝,转入湖水淡化的过程,变成了内陆湖泊。
太湖是平原水网区的大型浅水湖泊,湖区号称有48岛、72峰,湖光山色,相映生辉,其有不带雕琢的自然美,有“太湖天下秀”之称。无锡山水、苏州园林、吴县洞庭东山和西山、宜兴洞天世界都是太湖地区的著名旅游胜地。
太湖地处江南水网的中心,河网调蓄量大,水位比较稳定,利于灌溉和航运。太湖流域总面积36500km2,人口3400万,以不到全国0.4%的国土面积创造着约占全国1/8的国民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居全国之首,乡镇工业发达,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淡水鱼业产值也占有较高比重。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太湖位于富饶的上海、宁波、杭州三角地中心,是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淤塞了古海湾而成的湖泊。周围则群星捧月一般分布着淀泖湖群、阳澄湖群、洮滆湖群等。纵横交织的江、河、溪、渎,把太湖与周围的大小湖荡串连起来,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江南水乡。
太湖号称“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但它的实际面积受到泥沙淤积和人为围湖造田等因素的影响,在形成以后多有变化。今天的太湖,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接宜兴,东邻苏州,太湖水域面积约为3159平方千米。
太湖流域气候温和,特产丰饶,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太湖水产丰富,盛产鱼虾,素有“太湖八百里,鱼虾捉不尽”的说法。
1982年,太湖以江苏太湖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洪泽湖】
所在地区: 江苏
面积: 1960.00平方公里
深度: 最大深度 4.75米,平均深度米
容积: 26.6亿立方立米
成因类型: 古泻湖
生态特征:
洪泽湖属中——富营养型,洪泽湖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氨、酚、总汞;年均水温16.3℃,最高水温在9月28℃,最低水温在1月3℃,洪泽湖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只有当北方强冷空气过境时,湖面才出现封冻,全湖性封冻一般发生在寒冷的1~2月;湖内的鱼类从种类组成以鲤科为主,约占全湖种类的50%以上。若以生态类型区分三类:A湖泊定居型鱼类如鲤、鲫、鳊、鲂、鲌、刀鲚、银鱼、乌鳢、鳜、黄颡鱼等,它们终生定居于洪泽湖,其种群多、数量大,成为渔业产量中的主要鱼类,B索饵洒游型鱼类,如草鱼、青鱼、鲢、鳙、鳡鱼等。
形态描述:
洪泽湖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其几何形态极不规则,东北——西南向的拦拱人工石坝,距湖心15公里,其余为天然湖岸,岸线弯曲,岸坡平缓,全源水域由成子湖湾、溧河湖湾、淮河湖湾三大湖湾组成;当水位12.5米时,水面面积为1597平方公里,容积30.4亿立方米,湖泊长度65公里,平均宽度24.4公里,平均水深1.9米底质为碎屑沉积物;汇入洪泽湖的较大河流有淮河、漴潼河、濉河、徐洪河等。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洪泽县西部,发育在淮河中游的冲积平原上,原是泄水不畅的洼地,后潴水成许多小湖。在我国秦汉时代,它们被称为"富陵"诸湖。其中以洪泽湖最大,面积2069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中的第四大淡水湖。
洪泽湖古称破釜塘。公元616年,隋炀帝下江南,其时正值大旱,行舟十分困难。当龙舟经过破釜塘时,突然天降大雨,水涨船高,舟行顺畅。炀帝大喜,自以为洪福齐天,恩泽浩荡,于是便把破釜塘改名为洪泽浦。唐代开始名洪泽湖。
洪泽湖为一"悬湖",湖底高出东部苏北平原4~8米。洪泽湖的主要水源是淮河,淮河是我国自古以来水患最多的河流之一,而淮河水患必然殃及洪泽湖地区。因而洪泽湖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人类与洪水的抗争史,并因此留下诸多美丽的传说。洪泽湖的千年古堤就是历代为治水而建,与都江堰齐名,全长67公里,几乎全用玄武岩的条石砌成,蜿蜒曲折有一百零八弯之说。远远望去,宛如一座横亘在湖边的水上长城。古堤目前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洪泽湖的整个形状很像一只昂首展翅欲飞的天鹅。由于洪泽湖发育在冲积平原的洼地上,故湖底浅平,岸坡低缓,湖底高出东部苏北平原4~8米,成为一个“悬湖”。在治淮以前,洪泽湖汪洋一片,既无固定湖岸,又无一定形状。参照对淮河的治理,对洪泽湖也进行了整治。现在湖区的东部大堤宽50米,全长67公里,几乎全用玄武岩的条石砌成。远远望去,宛如一座横亘在湖边的水上长城。这条长堤不仅保护着下游地区的万顷良田和千百座村镇,而且拦蓄的丰富水源为航运、发电、灌溉提供了便利。
洪泽湖是一个浅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内,最大水深5.5米。湖水的来源,除大气降水外,主要靠河流来水。流注洪泽湖的河流集中在湖的西部,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出湖河道中三河和苏北灌溉总渠是洪泽湖分泄入长江和入海的主要河道。
洪泽湖水生资源丰富,湖内有鱼类近百种,以鲤、鲫、鳙、青、草、鲢等为主;洪泽湖的螃蟹也是远近驰名的。此外,洪泽湖的水生植物非常著名。芦苇几乎遍布全湖,繁茂处连船只也难以航行。莲藕、芡实、菱角在历史上即素享盛名,曾有“鸡头、菱角半年粮”的说法。
2006年4月5日,泗洪洪泽湖湿地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巢湖有地下古城吗?
巢湖有地下古城。
巢湖文化研究专家宁业高也曾考证,这一地区的地下文物非常丰富,单散落在民间的文物种类就很繁多,比如有玉斧、钱币、铁锸、石斧、陶罐、网坠、铜镞、铜带钩、铜镜等等。
文物部门曾经收集过的有260多件,其中铜钱品种更是繁多,从战国时楚国的蚁鼻钱,到秦半两和汉半两、汉五铢以及王莽时期的大布黄千都有发现,数量最多的是蚁鼻钱。
2001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寻找隋代窑址的时候,在烔炀镇唐咀村北侧调查时发现了唐咀水下遗址。而这一古遗址的发现,也从考古学的角度证实了史料记载有关“陷巢州”传说的可能性。
据巢湖水文资料显示,巢湖退水期一般从每年9月开始,巢湖多年平均水位为8.03米。当巢湖水位降到7米以下时,遗址上的红烧土、灰坑、墙基遗址、水井、古树根和陶片等大量遗迹遗物就会露出水面。
许多村民都曾目睹过。2003年初,经过数次现场勘察和论证,专家确认唐咀水下遗址是一处汉代遗址,而它可能是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沉没的。
2005年4月,一份关于巢湖唐咀水下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通过了国家专家组认证。这项研究成果认定唐咀水下遗址与历史记载的“陷巢州”年代完全吻合,并初步划定古居巢国都城的大体位置及功能、规模与等级。
(4)巢湖志扩展资料:
巢湖地下城的探寻过程:
2002年的枯水季,考古人员开始了对巢湖北岸的发掘,经过一番精密、仔细地考察和发掘,一座文明古城的遗址出现在巢湖北岸一带。
欣喜若狂的考古人员随即又进行了大范围的搜寻,很快,他们又发现了几口有陶制井栏的废水井和大批器物。这些器物包括瓮、盆、缸、罐、坛、釜等生活用品,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口沿和底座的弧度都比较大。
既然水底有这样一个庞大的古城遗址,那么当地老百姓不可能毫不知情。谨慎的考古人员又开始走‘访当地居民,发现很多百姓家中都有从湖边捡来的文物,且数量竟然多达260多件。
在这些文物中,最早的是新石器时代的玉斧,最晚的是东汉王莽时期的钱币。其中光是铜钱的品种就有蚁鼻钱、秦半两、汉半两、汉五铢以及东汉王莽时的大布黄千、大泉五十。
巢湖发掘出远古城市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轰动,有关部门马不停蹄地派专家前往勘察。经过现场勘察研究,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最后确定,此处为汉代大型古遗址,具有不可估量的考古价值。
5、巢湖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山水名胜巢湖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诸多名胜中,最具吸引力的是山水风光名胜。滚滚东去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巢湖,巍峨起伏的群山,热气蒸腾的温泉,从宏观上构成了巢湖山水的壮丽气势。她集长江天险、湖光山色于一体,汇名泉名洞、奇石奇花于一身,湖光、江涛、温泉、奇花,堪称“巢湖四绝”,曾使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叹为观止!
2010年11月8日,我国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五湖”与“五岳” 在岳阳市隆重举行的“五湖牵手五岳”旅游同盟大会并联合发布《洞庭湖宣言》,巢湖誓言开创中国最美山水旅游的新模式。
人文景观
巢湖人的祖先古猿人和有巢氏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为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代代的“有巢氏”接过老祖宗手里的接力棒,以巢湖人特有的“居巢、爱巢、筑巢、美巢”精神,在这块黑土地上披荆斩棘,辛勤耕耘,忠实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创造崭新的现代文化,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开拓中创新,使得巢湖名胜文化更加星光灿烂。
全国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勤劳智慧的巢湖人遵循“保护第一、永续利用”的方针,陆续开发开放了一批山水风光名胜和宗教名胜:绿化和美化了湖心姥山岛和“江门”西梁山,并修筑了长达100多公里的湖滨大道和沿江大道,使“两颗宝石”成了观湖揽江、领略湖光山色的最佳去处;开发开放了半汤、香泉、汤池的温泉休疗养区、温泉度假区。
在开发山水名胜的同时,巢湖人也加快了历史名胜的发掘和利用。修复了古昭关、乌江亭等古战场遗址和霸王祠、周瑜墓园,再现了古战场文化;发掘了西汉古墓,兴建了文物博物馆,抢救了西汉名胜文化;扩建了陋室、米公祠,搜集了古碑刻,发掘了唐宋名胜文化;整修了昭忠祠、李鸿章当铺、武壮祠和吴长庆故居,保护了淮军名胜文化;在原址按原样整修了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三将军”旧居,并分别被批准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弘扬了现代名人名居文化。此外,还修建了新四军七师司令部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及其纪念馆,在抗日和渡江战役纪念地竖起了一批纪念塔、纪念碑。
景点简介
半汤温泉
温泉
位于巢湖汤山之麓。《巢湖志》记载:“山有二泉,一冷一暖合流。”因有半汤之名。半汤温泉的历史十分悠久,
远在秦汉,此处温泉就为人们发现和利用。据史书所载,汤泉味甘,抱疴来饮者多愈,主治肝胃虚寒、下痢、咳嗽、心腹冷痛及皮肤病等,被古人誉为九福之地。唐代诗人罗隐游览半汤温泉后,曾写下“饮水鱼心知冷暖,濯缨人足识炎凉”的诗句。温泉终年喷涌不断,水温保持在摄氏60℃以上,最高可达80℃。泉水清冽,无色透明,水中含有30多种活性元素。温泉涌出的热气,像袅袅青烟缭绕于曲径山道上。
中庙
中庙
被称为“湖天第一胜处”的中庙,矗立在巢湖北岸叫做凤凰台的矶石上。庙始建于唐,后屡有修建。它盘踞于矶巅,三面临水,楼台巍峨,颇有气势。明代储良材曾作《中庙》,诗中吟道:“湖上高楼四面开,夕阳徒倚首重回。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庙内为形如四合院的纯木质结构建筑,精巧别致。登楼凭栏,烟波浩渺,不辨云乡水乡,景色奇诡而壮观。在中庙南眺巢湖,湖中有一个飞红流翠的小岛,这就是姥山。远远望去,姥山像一位老态龙钟的妇人,凝望着滔滔湖面上的儿山。人们说这就是“巢湖陷落”、“一夕成湖”的传说。传说中的那位焦婆,在望着她的儿子。儿子因为把陷湖的消息告诉乡邻,误了时间,自己未能脱险。焦婆也因想去搭救儿子而跑掉了鞋。所以姥山南边不远处还有一座鞋山。人们为了怀念焦婆,在姥山上修建了圣姥庙。“姥峰青似髻,砥柱立中流”。姥山地险景秀,岛上有三山九峰,总面积1300余亩,最高处海拔104米。全岛苍松翠竹,花柳相映,果木成林,四季飘香。姥山之顶矗立着姥山塔,据《巢湖志》等记载,此塔初建于明代崇祯年间,但工程至三层时停工。清代光绪年间,洋务派首领、合肥人李鸿章倡议续建工程,李鸿章作《姥山塔碑记》刻于石。塔高51米,7层。塔基和塔身全用青砖垒砌而成。塔体呈八角形,飞檐翘角,造型优美。塔壁每层有碑石图饰,刻有古人诗名和浮雕,刀工细腻、精湛。盘旋而上可至塔顶,依窗远眺,可以饱览巢湖风光。万顷波涛,船帆如织,远山岚影,如梦如幻,宛如一幅“一出桃源路,中流别有天”的画卷。
银屏山
银屏牡丹
巢湖之南,群峰相峙,峭壁嵯峨的银屏山绵延于巢湖之滨。因山上有一大石,色白如银,形似花瓶,因此又有“银瓶”之名。银屏峰海拔508米,为群峰之冠,登山可俯瞰全湖。但见碧波远涵,极目水天无际。一脉青山,云缠雾绕,宛若仙境。围绕银屏峰的九座山峰,形状如狮子,名曰九狮山,古人称之为“九狮抱银瓶”,银屏山故名。这个地下水溶蚀石灰岩形成的溶洞,可容千人,洞顶洞壁垂挂着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洞口绝壁石缝中,长着一株亭亭玉立的白牡丹,枝叶扶疏,盘旋而出。每逢谷雨时节牡丹花开,洁白如银,艳丽芬芳。慕名前来观赏者络绎不绝。
紫薇洞
紫薇洞
紫薇洞位于巢湖西紫薇山上。山上遍布一种小树当地人管叫爱情树,前往游玩的情侣往往用红丝带系在树上以表爱情忠贞不渝。内有紫莓洞,洞位于山的正中间,此洞形成于地下暗河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的隆起,所以洞内石壁在暗河冲击下形成的一道一道的层纹十分清淅。最妙的要数洞内的"四绝"、"三奇"景观。"四绝"为天沟、天板、天漕,玉螺账,石鹅管和天外飞瀑。"三绝"为铁索寒桥、双井开天、地下长河。此外,"龙潭听涛"、"群猴朝圣"、"洞中大龙湫"、"九龙壁"、"石葡萄"、"石褶裙"、"石针"、"石笋"、"葫芦寿星"、"猴子捞月亮"、"八戒照镜子"等景点,以及王乔炼丹留下的胜迹,惟妙惟肖,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紫薇洞与一般溶洞不同,紫薇洞是由于常年受地下河的冲刷而形成的廊道式溶洞,水源可能是在洞形成时来自四面八方,既有地表水也有地下水。紫薇洞旁边还有个王乔洞,是安徽省唯一的一座摩崖石窟,里面所有的雕像除了一个稍微大点的有头以外,其他的都没有头。至于什么原因形成的“无头佛”,一直不得而知。
姥山岛
姥山岛位于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湖心,是湖中最大的岛屿,地处中庙镇西南方向,地形椭圆,周长约四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海拔115米。岛上三山九峰,林木葱郁,四季常青,如青螺浮水,为八百里巢湖唯一的“湖上绿洲”。 姥山岛由结晶质凝灰岩、安山岩等组成,为巢湖水上天然避风港和水战停泊处。山地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以黑松、毛竹、杉木、板栗林为主。山巅有古塔、古塘、古船塘。山上建有“望姑”、“虎上”、“望姥”三亭。此山四面皆水,如同一叶飘于水中。山巅的文峰塔建于崇祯四年,塔身为条石垒砌而成,高51米,七层八角,共135级。塔内砖雕佛像802尊,石匾25幅。登塔凭栏远眺,但见水天一色,惊涛拥雪,帆影点点,鸥鹭翔集,令人心旷神怡。
6、合肥市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合肥市图书馆藏有各类图书、报刊40万册。社会科学方面有特色的重点藏书包括:地方文献、人物传记、港台书刊和解放前的影印报纸等,还有大型文化典籍《四库全书》和《续四库全书》;自然科学方面的重点藏书是与科技和经济建设有关的建筑、轻工、电子、食品、医学以及适合我市农村种、养殖特点的农业科技图书等。该馆还收藏了美籍华人贾成宽、石以明,德国侨胞周仲铮,香港石景宜以及作家鲁彦周、那沙和画家韦君琳等社会名人的赠书近万册,增加了馆藏的品种,现已初步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藏书体系。
特色馆藏
合肥市图书馆现有藏书四十万册,其中自然科学方面的重点藏书是与科技和经济建设有关的建筑、轻工、电子、食品类,以及适合我市“三县一郊”种养殖业特点的农业科技图书;社会科学方面的重点藏书是地方文献、文史类图书等,还有大型文化典籍《四库全书》、《续四库全书》及珍贵的古籍图书。我馆每年还订购报刊近千种。较为丰富的馆藏是开展参考咨询、信息服务的坚实基础,我馆工作人员已利用馆藏资料编撰著作二十多本,撰写论文一百多篇。1997年我馆的图书编目工作已实现了计算机管理,1998年我馆的文献信息中心已进入国际INTERNET环球网络。
在特色藏书中,值得一提的是我馆的地方文献,地方文献作为一地之百科,它反映了一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文化风俗等,是人们认识某一地域的工具,它既是研究地方史地的基本资料,也是地方各级行政部门决策的参考依据。 我馆收藏的地方文献大致可分为:
文史资料
这些文史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地区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山川地貌、物产矿藏、历史人物、民俗风情等。如:
《安徽文史资料》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江淮文史》 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合肥文史资料》 合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等
地方性年鉴、年刊
这些年鉴、年刊从各方面反映了我省、我市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的变化情况。如:
《安徽统计年鉴》 安徽省统计局编
《安徽经济年鉴》 安徽经济年鉴委员会编
安徽金融年鉴》安徽省金融志编辑室编等志书。它专门记载了本地区的历史、地理和社会情况。如:
《嘉庆合肥县志》 (清)左辅篡修
《续修庐州府志》 (清)黄云总修
《皖志概述》 安徽省地方志编委会编等
名人事迹、传记
合肥雄居江淮之间,历史久远,向来是人才辈出的地方,我馆反映这方面的图书很多。如:
《安徽著名人物丛书》中国文史出版社
《安徽历代名人》李鹏、张嘉编
《淮系人物列传》马昌华主编
《安徽历代文学家小传》
包公、李鸿章等个人生平事迹或传记
古籍线装书
合肥市图书馆古籍线装书藏量近4000册。
一、有一套较完备的“十三经”。
“十三经”包括: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部儒家经典,我馆收录齐全。另外还有少量的十三经注疏,使我馆收藏的“经书”初具规模。
二、有一套较完整的组合柜装,线装二十四史.这等于是一套系统完整的中国古代正史,再加上其它史书,又使我馆线装书中的史书部分具有规模。
三、收藏《古今图书集成》较多,但还很不齐全。
《古今图书集成》又名《古今图书汇编》,是清代康熙年间,命陈梦雷、蒋廷锡等编印的大型类书,雍正四年以铜活字排印,共印六十四部,全书一万卷,计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汇编;每汇编又分为若干“典”,全书共三十二典;每典又分为若干部,全书共六千一百零九部。每部中又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等等类目。所以说《古今图书集成》是一部材料丰富、分类详细、编排系统的集大成的巨著。
我馆曾重点采集此书,可惜至今只购得十二典,三百一十九册。另有目录六册,考证八册。
四、志书是我馆具有地方特色的线装书。
我馆线装书中的地方志,如:
1、(清)左辅篡修的《嘉庆合肥县志》,共二十四册;
2、(清)黄云总修的《续修庐州府志》一百卷,光绪刻本,四十八册;
3、(清)李恩援篡修的《巢湖志》二册;
4、另外还有外埠志书如《安庆府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