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风调雨顺大酒店
1、广州西关的历史建筑和人物,有多少要多少,如詹天佑故居
广州(9张)广州 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最早建城时的名字叫任嚣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即周夷王八年),这里的“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和长江中游的楚 广州十三行
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始皇征服岭南后,设三郡,南海郡治和番禺县治即今广州市越秀区,南海郡尉任嚣在番山、禺山上(今仓边路附近)修筑番禺城(史称任嚣城),这是广州设立行政区和建城的开始。秦末大乱,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据有岭南(今广东、广西大部、越南北部),建立了疆土“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是为今岭南地区第一次建都城。217年,交州刺史步骘将州治迁回番禺,扩大城池,后称为步骘城。元封五年改属交州,州治为广信(今广东封开)。226年,孙权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广州”由此得名。917年,刘建立南汉国,定都兴王府(广州)。1680年,南明绍武帝朱聿谪在广州建都;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厅,特指广州这座城市。广州是一个历史名城,秦汉时期是著名都会,在两晋南北朝的海外贸易中心由交趾转移到广州。中唐以后“海上丝路”代而兴起,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枢纽之一,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并从未关闭过的世界性的贸易大港,直至北宋仍为最大贸易海港,南宋中期以后,泉州港超越广州港成为第一大港。元代的广州为仅次于泉州的全国第二大港。宋元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说广州已经比当时世界著名商贸城市威尼斯大三倍。明朝初期实行海禁,广州成为向大部分国家唯一开放的通商港口,重新成为全国第一大港 ,1567年,明朝开放了海禁,广州专门为外商服务的牙行不断扩大。万历以后出现买办商人“十三行”,1757年,宣布广州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史称“一口通商”,并由指定的广州十三行垄断全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口通商”使当时的广州(欧洲商人称Canton)得以独揽全国外贸,国际知名度迅速提高,成为世界第三大城市(次于当时的北京,英国的伦敦),是广州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1841年5月,广州城郊三元里发生民众自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南京条约》签订,实施“五口通商”,广州随即失去了对外贸易的独特地位,全国外贸中心的地位逐渐丧失。 咸丰三年,英国对华贸易已大部分转向上海,广州港在外贸上的中心地位被上海港所取 1910年广州规划图
代。香港被割让给英国后辟为自由港。随着洋务运动发展,广州地区开始出现近代工业。岭南文化得风气之先,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诸多干扰,成功引入西学(美式教育),创办新式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推广新式学堂,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以及血气方刚的年轻新锐随即脱颖而出,为后来风起云涌的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广州还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均发生在广州。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曾经三次建立了革命政权;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委派农民部长彭素民在这里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彭湃任第一届农讲所主任)。
三城合一
唐代广州已形成牙城、子城和罗城的“三重”格局。南汉又将兴王府广州城规划为宫城、皇城和郭城。宋代是广州城市的重要时期,1068年在子城东扩筑东城,五年后为保护新兴西部商业区和外商聚居地,又扩筑了西城,形成了三城格局。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修建广州城,合宋元三城为一城,此后又进一步扩大市区,对旧城进行了改造,并向北部和东部扩展,加筑外城,使广州城形成东至今越秀路、北抵越秀山、西至今人民路,南至今一德路、万福路一线,周长10.5公里。到清代又增修东、西两翼城,向南拓至珠江边,形成了广州今天老城区的格局。
对外交流
广州有着悠久的对外交往史。秦汉至唐代,广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与海外交往频繁。中国的丝织品、瓷器、铁器、铜钱、纸张、金银等以广州为起航站运往海外,换回珠宝、香药、象牙、犀角等,广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著名的贸易大港。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第一大港地位被泉州取代,元代(约1206-1368年),世界上同广州有贸易往来的国家与地区有140多个。到了明代(约公元1368-1644年),广州便有了“出口商品交易会”。到了清朝(1757年),有一段时期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对外交往更加频繁,当时著名的“广州十三行”就是专门分工做对外贸易的洋行。对外通商的繁荣也促进了广州与海外的交流。
岭南文化
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名胜古迹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镇海楼、六榕寺、南海神庙、五仙观、怀圣寺、陈家祠、圣心堂、三元宫等,都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 广州,融汇中外文化之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盆景、广东音乐、粤剧、粤菜、粤语以及城市景观、生活习俗等,都体现了岭南文化的风格。
羊城传说
广州又称“五羊城”、“穗城”,传说周朝时广州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飘来五朵彩色祥云,上有骑着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衔着五色稻穗。仙人把稻穗赐予百姓,并祝福此地永无饥荒。仙人离去后,五只仙羊因为依恋人间而留了下来,保佑当地风调雨顺。百姓为感谢五位仙人,在他们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观”,观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越秀公园内有“五羊雕塑”,此传说已经被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吉祥物所应用。
典故
大清王朝开国之时,一位得道的国师到了广州,看到越秀、白云山上云蒸雾罩,龙气冲天,马上察觉到了老龙王的蛛丝马迹。便立即奏明圣上,请求派兵剿灭龙王,“如无作为,他日必出天子”。此后,便有了“炮打瘦狗岭”之典故。但是,由于当时朝廷“炮打瘦狗岭”的专项经费有限,加上主管官员层层盘剥,真正用在点子上的费用便所剩无几。每年的“炮打”都是流于形式,几十年下来,只伤了老龙王几片鳞甲。但,为了治愈受伤的几片龙鳞,老龙王却花了整整两百多年的光景。待身体恢复后,便选中了跟兴梅龙穴颇具渊源的客家才俊——孙中山先生,并冥冥之中指派何子渊、何天炯、何公博、廖仲恺等诸公,以及中华大地无数志士仁人协助,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里应外合,将满清王朝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报了“炮打瘦狗岭”之不共戴天之仇。 注:“瘦狗岭”位于广州东门外牛眠岗,是孙中山亲手创建的“粤军第一师”阵亡将士陵园所在地。
文物古迹
广州的文物古迹众多。现有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1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9处。中山四路一带先后发现了秦汉造船遗址和南越国宫署遗址,其中南越国宫署遗址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水闸遗址等三处南越国史迹正联合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西关与东山
西关在老广州城的西门以外,东山则在东门以外,两者遥遥相对。历史上,两地形成的文化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异。西关地势低洼,水乡泽国,河涌如网,人口稠密,是繁华闹 绚丽的羊城
市区。 广州有句俗谚,“东山少爷,西关小姐”,意思是:东山是权门显宦的聚居地,出入的多为官家子弟。东山洋楼,是民国初年一些华侨和军政官僚在广州市东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兴建的仿西洋别墅,引来达官贵人聚居。“东山少爷”就是由此而来;而西关是商业繁华区,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飞蝶舞。这里的女孩子是地道的大家闺秀,她们纤细的身段,软软的粤语,受过良好教育,有的还会些手工,尊敬长辈,拥有中国的传统美德。花园式洋房与西关大屋,权力与财富,现代与传统,各分东西,相辅相成。
骑楼建筑风格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道(骑楼商业街)的商业骑楼建筑。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
西关古老大屋
西关,是老广州人对市中心荔湾区内北起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这一带的称呼,这里古时位于广州城的西门外。这一带有许多典型的传统旧屋,人称“西关古老大屋”。 这些老屋过去多是豪门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厅堂结合,装饰精美。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这种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种花木等功能。 西关古老大屋现存数量已从清末民初鼎盛时期的800多间变成不到100间,其中较值得参观的有十三甫正街15号的大屋。
曲艺戏剧
粤曲、粤剧、南音和咸水歌。粤剧,源自南戏,广泛流传于广东、港澳和海外华人社区,在广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朝解禁粤剧后,粤剧艺人在广州黄沙成立八和会馆,此后广州逐渐成为粤剧活动的中心之一,民国时期达到繁盛的顶峰,并且内战时一批粤剧艺人迁往香港。建国后一度由于文革受到摧残,但改革开放后再次得到重视,重新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蓬勃发展。 在广州的粤剧著名剧目有:《帝女花》、《紫钗记》、《牡丹亭惊梦》、《双仙拜月亭》《再世红梅记》、《蝶影红梨记》、《香罗冢》、《红了樱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红》等。广州历来的粤剧剧团有觉先声剧团、广东省粤剧团、广州粤剧团、广州红豆粤剧团等等,而粤剧名伶有:薛觉先、马师曾、靓次伯、梁醒波、新马师曾、芳艳芬、红线女、郎筠玉、罗品超、著名编剧唐涤生等。
编辑本段建筑物
历史建筑
粤海关大楼、药洲遗址、庐江书院、锦纶会馆咨议局旧址、南越国宫署遗址、黄埔古港、七星岗古海岸遗迹、洪秀全故居、黄埔军校旧址、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三元里抗英斗争旧址、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广州公社旧址、中山纪念堂、邓世昌纪念馆、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荔湾博物馆、南越王墓博物馆等。
摩天高楼
2011中国城市摩天大楼总量为44座,排行中第四(香港、上海、深圳、广州、南京、重庆、天津、武汉、北京、大连)。 广州西塔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44.8万平方米,楼高432米,加上直升机停机坪总高度达到440米,103层。 广州东塔占地面积26494平方米 ,地上约37万平方米,约530米,116层。
编辑本段购物街区
七大商圈
天河中心商圈、北京路商圈、中山六路商圈、农林下路商圈、上下九商圈、江南西商圈、广州大道南商圈
步行街
购物最为出名的当属上下九步行街、北京路商业步行街,历史悠久,店铺密集,物品齐全,加上农林下路并称广州三大商业街;其他还有天河城步行街、江南西步行街等。
行花街
即逛迎春花市,花市在春节前年廿八开始,至年初一,花市开市后,人如潮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十大花市:天河花市、黄埔花市、西湖花市、东湖花市、荔湾花市、海珠花市、白云花市、萝岗花市、番禺花市、花都花市
中山一路到中山八路
以农林下路、东川路、越秀北路、北京路、解放中路、人民北路、荔湾路路口为节点依次命名,全线都有电车线网分布。
编辑本段有历史意义的路名
北京路、上下九、康王路、起义路、惠福路、解放路、人民南路及十三行、寺贝通津、沙面、西濠二马路、 一德路、二沙头、三元里、四牌楼、五山路、六榕路、七株榕、八旗二马路、九曜坊、十甫路 百子横路、万福路、法政路(法政学堂而得名)、迎宾路(清时称大茶巷,1683年改为广东巡抚衙门,1906年南部改为广州将军府,1861年今迎宾馆范围被英国强行“租”去,作为英国驻广州的领事馆)、培正路、广州起义路(原名维新路)、百子横路、万福路、六二三路、新填地、石岗街、移民市(后称宜民市)、归德门等
编辑本段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地增长,对外经济贸易蓬勃发展。二十多年来,全市国民经济以年均14%的速度持续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仅限大陆地区,不含港澳台)。广州已成为工业基础较雄厚,第三产业发达,国民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的中心城市。在2010年11月30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联合发布全球城市经济活力报告,根据城市人均收入和就业增长情况对全球150座大城市的经济活力进行排名,广州在”全球十大经济活力城市“中排在第七位
2、三河古镇有哪些名人
杨振宁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著名的物理学家,于1937年10月,为避战乱"跑鬼子反",在母亲罗孟华的率领下,与弟妹从合肥乘"小火轮"穿插巢湖而来到外婆家所在地三河镇,租住"孙大生药房"商号家产的3间平房,每天数次往返一人巷,到同时迁来而设在张家祠堂的庐州中学就读,直至1938年1月,从古鹊渚渡口乘木帆船溯丰乐河而上,到桃溪与先期到达的父亲杨武之汇合辗转去了西南联大。今日的"杨振宁旧居"是经过修葺布展的旅游人文景点,展出杨振宁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图片140余幅,涵盖了他的幼年、少年、青年直至老年的学习、生活、成长、成材、获奖的全过程;展厅还摆放杨振宁幼年读过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龙文鞭影·声律启蒙》、《论语·孟子》等旧时代书籍和当年用过的"自来水笔",滚动播放获诺贝尔奖时在瑞典皇家学院领奖时的录相资料片。展厅后面是杏园,草木葳蕤,竹叶婆娑,花团锦簇,让人流连忘返。后厅便是当年杨振宁读书、就寝之所,一桌一椅一床一箱,便是全部家当。那桌上的煤油玻璃罩灯,还仿佛映照着15岁的杨振宁读书时的不倦身影。2001年10月24日,这位80高龄的老人重返旧居时还深情地说:"我当年就是在这样的煤油灯下学习的,真是难忘啊!"
孙仲德
孙仲德,化名余凯章,1902年生,原合肥三河人,1920年考入直系军阀保定随营军校。不久,他离开军校,到山东任下级军官。
1927年秋,孙仲德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宗仁)特务团,任迫击炮连连长。1931年秋回到家乡,经三河森园酱园老板左子和与杨正清担保,进三河商业武装队(商装队)为队员。不久,被提任第四中队第一分队分队长,带领30多队员,驻三河西南郊张家祠堂,他组织"舒庐合赤色互济会",自任主任。通过互济会的活动,扩大革命影响。
1934年春,孙仲德毅然离开生活安定,待遇优厚的三河商装队,投身革命。6月1日,加入共产党,不久任肥南区委书记。
1935年6月成立皖西北独立游击师,共3个连,孙仲德为师长,张如屏为政委,曹云露为参谋长。
1937年5月,他和刘敏、曹云露、杨银声、奚业胜、顾鸿等一起化装北上。7月到达延安。孙仲德进入抗大第三期一大队学习。1938年毕业后到皖南参加新四军任三支队五团团长。1939年9月,调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任司令员,1940年6月任政委。1941年5月,调新四军七师十九旅任旅长。1942年3月任七师参谋长。1945年10月,孙仲德随七师北撤,到达山东,被调华东局校任校委委员和一队队长。1948年1月,孙仲德、谭启龙率先遣支队解放合肥,仲德任合肥军管会主任。
建国后,孙仲德先后担任安徽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兼民政厅厅长,上海第二医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等职。1961年11月4日在合肥逝世。
董寅初
董寅初,安微合肥三河人,中学时代曾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附中,"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1934年他考进了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实业管理。 1938年,董寅初于交大毕业分配去香港邮政汇金局,兼任《申报》翻译、编辑。1939年8月,他应印尼雅加达《无声日报》邀请任编辑。1940年后,他办了《朝报》,任经理兼总编辑,同爱国华侨陈嘉庚办的《南洋商报》等一起,共同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在华侨救亡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印尼,他被捕入狱。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始恢复自由,为促进华侨社会的团结,共同建立了中华侨团总会,并担任常委、总干事兼治安委员会主任,积极保护华侨安全。 1947年董寅初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当选为上海侨联副主席、主席。1980年12月,他被选为当时在上海新建的致公党市委主委,1983年,他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并担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1986年,他担任全国人大常委兼外事联络委员。1993年3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现任致公党中央名誉主席。现整理一新的董寅初旧居坐落在三河镇西街,面积约为200平方米,展出的内容分为十个方面:家族史、青少年时期、求学阶段、流亡海外、海外抗日、报效祖国、开发浦东、招商引资、参政议政、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