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庐江矾矿
1、庐江矾矿的兴衰
&
2、合肥将再添一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占地多大呢?投资多少呢?
说到安徽,很多人会想到合肥这座城市。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地处我国华东地区,环保巢湖,地理位置较优越,如今发展越来越好,经济实力在不断提升,在2021年经济总量破万亿,知名度越来越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合肥。
大家都知道安徽是我国的旅游大省,境内旅游景点众多,有着黄山风景区、天柱山、九华山、天堂寨、宏村等知名景区,每年来旅游的游客很多,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好。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合肥,虽然大家的关注度较高,但是其境内知名景区较少,如今合肥也在打造一些景区,吸引更多地游客前来。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合肥即将建设的一处景区。
这个景区就是矾山片区文化旅游综合体,位于合肥市庐江县矾山镇矾矿厂房旧址及周边区域,具体位置北至龙矾路,东至缺店路,南至梯田景观,西至环山路,占地面积约1万亩,估算投资金额为3.5亿元。
矾山片区文化旅游综合体主要建设内容以矾矿旧址为核心,计划建设小矾山休闲康养区,梯田景观区,大矾山-东山区,乡村振兴区,天池景观区,工业遗址改造区,明清老街区,文旅配套及储备康养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待该项目建成后,将是一处集工业遗址改造、明清老街、乡村农业、康养产业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
目前矾山片区文化旅游综合体启动区一期招标公告日前已经发布,标志着该项目启动区即将开始建设。该项目启动区建设范围北至矾泥路,西至山脊线,东至老街水系,南至西山平硐入口,占地面积约360亩,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游客中心,占地面积为9500平方米。
待矾山片区文化旅游综合体建设完成后,合肥将再添一处游玩好地方,成为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所以大家是不是很期待矾山片区文化旅游综合体的建成呢?
3、庐江县大、小矾山明矾石矿()
庐江县大矾山明矾石矿床位于庐江县城东南21公里处,小矾山位于大矾山西约1公里。自矿区有公路直达缺口镇与庐江—铜陵公路相接。与合(肥)—九(江)铁路上的柯坦车站相距约30公里。由矿区往北6公里的缺口镇设有小型水运码头(俗称矾码头),有小轮行驶庐江、巢湖、合肥等地,由巢湖可进入长江,通往长江沿岸各地。水陆交通甚为方便。
安徽庐江一带明矾石开采历史悠久。相传于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矾山一带的劳动群众就发现了“明矾”。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由班氏兄弟在大矾山煎制所得“明矾”。从发现到挖掘开采时间达10多个世纪。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朝无为军“矾场”已发展到两个。至清朝,矾山私人窑棚达20座。1945年,大、小矾山共有36家石棚,年生产明矾高达5000吨,居当时全国第一位。
新中国成立后,私人采炼蓬勃兴起,1956年,由公私合营采炼,后收归国有。现由庐江矾矿采炼。
大、小矾山明矾石矿床是安徽庐江一带已知的明矾石矿床中两个最大的矿床。已探明明矾石储量:大矾山8951.6万吨,小矾山7182.8万吨,合计1.61亿吨。矿石矿物成分,以明矾石为主,矿石加工性能好。矿体形态简单,呈似层状及透镜状,产状与围岩一致,倾角25°—40°。矿体埋藏浅,易露天开采和坑采。
大矾山矿床分为西山、东山、官马石岭三个矿段。其中西山矿段规模最大,明矾石储量6007.4万吨。各矿段矿层数自上而下为:西山10层,东山7层,官马石岭4层。其中西山矿段矿体形态以似层状或透镜状为主,东山矿段形态以似层状为主。西山矿段第X3层矿体和东山矿段第D4层矿体规模最大,长800—930米,厚度60—65米,最大延深可达300米。
小矾山矿床分为小窿井和烧锅山两个矿段。矿体自上而下共有6层,其中Ⅲ号、Ⅳ号矿体规模最大,长800—1000米,厚度15—190米,最大延深可达700米。小窿井矿段由Ⅰ号至Ⅵ号矿体组成,矿体呈透镜状,厚度及质量变化较大。烧锅山矿段由Ⅴ号至Ⅵ号矿体组成,矿体呈似层状,厚度及质量较稳定。
庐江矾山一带地质工作始于1933年。1933年10月,程裕淇、陈恺在大、小矾山及天光山一带进行了8天的地质调查工作,著《安徽庐江明矾石矿地质研究》一文(附1∶4万地形地质图一张、剖面图及照片等),载于地质学报第26期(1935年)。文中对大、小矾山及天光山一带地质构造、矿床特征及成因等均有论述,并估算明矾石储量1289.28万吨。
1952年8月—1954年底,先后有安徽省工业厅勘探队与南京大学地质系师生、华东地质局地质人员德田恭山(日本人)及刘树汉、华北地质局安徽普查队江北组(后并入省地质局三二一队)在庐江、无为、枞阳一带进行过以找铜为主的地质调查,但报告中均未提到矾矿。三二一队在大、小矾山一带测制1∶1万地形图一幅,面积约为20平方公里。
1955年2—8月,北京地质学院矿床研究生梁德到大、小矾山一带进行地质调查,搜集研究资料,并著有《安徽省庐江明矾石矿地质特征及初步勘探方向》一文(未刊稿)。文中对矿区地质构造特点论述颇多。
1955年12月,地质部华东地质局派队长王长发及地质人员王文华、程德汉等5人到大、小矾山一带开展地质工作。1956年1月,正式组建地质部华东地质局三二七队,队部设在小矾山。
1956—1960年,三二七队以小矾山矿区为勘查重点,同时进行大矾山矿区的地表工程揭露和深部钻探。
1956年2月,先进行小矾山矿区地表工程揭露,3月开始深部钻探,4月正式转入勘探。1957年上半年,省地质局总工程师严坤元到队检查工作发现有些技术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决定停止钻探,转入综合研究,并亲自带领地质人员上山修改和填制地质图。下半年,选择了小矾山小窿井和烧锅山矿段中的主要矿体进行重点勘探,至1959年2月结束野外施工,共完成钻孔76个,进尺1.13万米。由王文华、都洵、程德汉、秦瑞章、张仕兰、毛德佃、梁超雄等编写了《安徽庐江明矾石矿小矾山矿区最终报告》,探明明矾石矿物储量6126万吨,经省储委审查批准作为矿山设计开采的依据。
1956年,根据大矾山露采场面和少量山地工程揭露资料,编制1∶1万地质图约5平方公里。1958年11月施工一个钻孔,年底完工,预算明矾石矿物储量245万吨。1959年,西山矿勘探工作全面铺开,并对官马石岭矿段开展普查,至年底,探明明矾石矿物储量2934万吨。
该区勘查历时3年,共施工钻孔78个,进尺1.41万米,于1962年8月,由程德汉、秦瑞章、曲智宝、张仕兰、刘洪仁、蔡楚才、胡鹤龄、方山登、陈天生等编写了《安徽庐江明矾石矿大矾山矿区地质勘探总结报告》,探明明矾石矿物储量7520.8万吨。
由于前述工作不能满足矿山开采需要,根据矿山部门和安徽省地质局的指示,省地质局新建三二七队的白盛安、李国龙、朱鑫培、阎如燧等,于1966年4月—1967年6月对大矾山明矾石矿区的西山矿段进行补充地质勘探工作,1970年6月提交了《安徽省庐江明矾石矿大矾山西矿段补充地质勘探工作小结》,提交明矾石矿物储量6007.4万吨。
庐江大、小矾山明矾石矿床虽发现于周朝,采炼于唐朝,历经几千年风风雨雨,但投入正式地质工作之前,因缺乏对矿床系统了解,开采仅限于地表及浅部,生产规模有限。自1956年投入地质勘探后,即转为国家正式开采,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至1985年,年产明矾已达2万多吨,为历史上年产明矾最高的1945年产量的4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