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县一市 » 唐朝庐江王

唐朝庐江王

发布时间: 2023-03-20 13:12:29

1、中国唐朝名将

有李光弼,还有郭子仪,他们平定了安史之乱,是汉族的名将。还有就是唐初,有著名的秦叔宝尉迟恭这些,都是汉族的名将。

中国唐朝名将:

1.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碰物北)人。唐朝杰出的军事家。

2.侯君集

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土桥镇侯家村)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3.李勣

李勣(jì)(594年—669年12月31日),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人。

4.韦皋

韦皋(746年—805年9月13日),字城武。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唐代中期名臣。韦皋出身“东眷韦氏鹛城公房”,排行第二十三。

5.薛仁贵

薛仁贵(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汉族,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

6.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名将、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但一直未受重用。

7.李愬

凉武公李愬(sù)(773年—821年),字符直。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唐代中期名将,为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

8.王忠嗣

王忠嗣(706-749年),初名王训,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人。唐朝名将,丰安军使王海宾之子。开元二年(714年),父亲王海宾战死于武阶之战中。

9.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 ),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 ,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

10.苏定方

苏定方(592年—667年),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于世。汉族,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县)人。唐朝杰出的军事家。

11、张仁愿

张仁愿文武全才,曾任殿中侍御史,后任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击退突厥默啜可汗的进犯,兼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唐中宗继位后,张仁愿被召回,授左屯卫大将军、检校洛州长史,但不久又被任命为朔方军大总管,防御突厥。唐朝张仁愿建立三受降城体系取漠南,极大的削弱了后突厥汗国的国力。

12、张巡

张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新唐书》本传载为邓州南阳)。唐朝中期名臣。唐玄宗开元末年枝吵型,张巡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雍丘,抵抗叛军。

13、许远

许远(709年—757年),字令威,杭州新城(今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上)人,一说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西南)人。唐代名臣,右相许敬宗曾孙。许远为开元末年进士,曾入剑南节度使府为从事,因得罪节度使章仇兼琼,贬为高要尉。安史之乱时,被唐玄宗召为睢阳太守。至德二载(757年)正月,遭安庆绪部将尹子琦合兵十余万围攻,他与真源令张巡以数千兵卒协力固守睢阳。

14、王君廓

王君廓(?-627年),并州石艾(今山西平定)人,唐初名将。王君廓早年聚众为盗,四处劫掠,占据井陉,后投靠瓦岗,不久又率众归附唐朝,授为上柱国、右武卫将军,进爵彭国公。随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刘黑闼,镇守幽州。他在玄武门之变后,挑拨庐江王李瑗谋反,然后再将其诛杀,以平叛英雄自居,被任命为左领军大将军,兼幽州都督,左光禄大夫。

15、秦琼

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将。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后随裴仁基投奔瓦岗军领袖李猛猜密,瓦岗败亡后转投王世充,因见王世充为人奸诈,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投唐后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一个能在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的勇将,但也因此浑身是伤。唐统一后,秦琼久病缠身,于贞观十二年(638)病逝。

2、唐朝初期封了哪些王

唐高祖诸兄弟:永安壮王、淮安靖王、襄邑恭王、长平肃王

唐高祖诸子侄:隐太子、太宗(秦王)、卫怀王、巢剌王(齐王)、楚哀王、荆王、汉王、酆悼王、周王、徐康王、韩王、黄公、彭思王、郑惠王、霍王、虢庄王、道孝王、邓康王、舒王、鲁王、江安王、密贞念帆王、滕王,襄武王、河间元王、庐江王、淮阳壮王、江夏王、陇西敬王

唐太宗诸子:恒山王、楚王、吴王、濮恭王、齐王、蜀悼王、蒋王、越王仔拆雹、高宗(晋王)、纪王、江殇王、代王、赵王、曹王

唐御消高宗诸子:燕王、原悼王、泽王、许王、敬帝(代王)、章怀太子(雍王)、中宗(英王)、睿宗(相王)

3、贞观初,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也,瑗 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珪曰:“庐

贞观初年,唐太宗与黄门侍郎王圭吃饭实闲谈,当时有一个美人在旁边侍后,她本来是庐江(守备)王瑗的宠姬,王瑗战败后被抓到宫里。太宗指着她对王圭说:“王瑗是个无道之人,把她丈夫杀了后又把她纳为妾。这么暴虐的人,怎么会不被人消灭呢!”王圭离开座位说:“陛下认为王瑗做的对还是错呢?”太宗答到:“人怎么可以杀死别人然后抢夺人家妻子呢,你问我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何呢?”王圭答到:“我曾经看到《管子》上说:齐桓公到郭国,问当地百姓说:‘郭国为什么会灭亡呢?’百姓们说:‘因为国君喜欢好人但是厌恶恶人的缘故。’桓公说:‘向你们所说,他是一个贤明的君王啊,怎么会被别人所灭呢?’乡亲们说:‘不是那样的,郭国国君喜欢好人但是不加以任用,厌恶恶人但不能除去他们,所以就亡国了。现在这个妇人尚且在身边,我认为陛下肯定认为王瑗做得对,陛下如果认为王瑗做的不对,就是所谓知恶而不去。”太宗很高兴,说王圭确实说得很好,然后把那个美女送回家去了。

4、大唐前期名将含金量有多高?不灭个国,谁好意思在这个圈子里混?

提到唐朝,或许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可以说,唐朝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专是比较繁盛的朝代,当时周边各国都派谁是乾安学习,就连到现在唐朝的文化也一直是我们的骄傲。

唐朝初年的名将的含金量都非常高,然而网上有网友开玩笑说,不灭个国,你好意思在这个圈子里混?今天就为大家讲讲,那些斗凯名将灭了那些国?

战神李靖,打遍天下无敌手

或许大将军李靖是我们比较熟知的,因为不论是在英雄传说还是袜码在神话故事都会出现李靖的名字,铁在故事中,李靖被称为托塔天王,可以看出他在后人的地位有多高,而历史中的李靖虽然没有上天遁地的本领,但是在打起仗来绝对是让敌人心有余悸。

李靖作为唐朝的开国元勋,他跟随李世民也是走南闯北,驰骋疆场。而且李靖的作战经历也比较丰富,据说他的战绩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在李靖的众多战绩中,估计最经典的就是平定萧铣之战,萧铣是隋末唐初的大军阀,而且他还是梁武帝的后代,所以拥护他的人还是很多的,因而想要战胜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刚开始是李孝恭去与萧铣交战,只不过出师不利,李孝恭多次无功而返。

而且萧铣的大本营在三峡附近,熟悉军事方面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所以萧铣面对唐军的进攻,并没有感到一丝慌张,甚至还放出大话说,唐军绝对不会攻上来,因为当时正处于雨季,从天时地利来说,绝对不是进攻的好时机。

可是李靖却打破萧铣的白日梦,亲自带领唐军突袭萧铣的中心部队,让萧铣措手不及,面对来势汹汹的唐军,萧铣突然意识到轻敌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他没有想到,正是自己的盲目自大,成为了李靖的把柄。所以说骄兵必败是不变的真理。

狂将苏定方,灭国无数

其实除了李靖,还有一位大将总是被人忽视,甚至后人还总是把他当反面人物,他就是告销哪苏定方,在当时,战场上听到苏定方的名字都直呼“灭火神将”,因为苏定方的战绩可以和李靖齐肩,毫不夸张地说,他打起仗来估计连他自己都害怕。

当时西突厥比较猖狂,一直在挑衅大唐边境,于是苏定芳被朝廷任为行军道大总管,负责去平息西突厥,只不过西突厥首领比较狡猾,总是东躲西藏,让人追寻不到身影,而苏定方却不会就次放弃,从多方派出兵马追击,终于在石国境地抓获了首领贺鲁。

因此西突厥被苏定方彻底灭掉了。此外高句丽也是苏定方灭掉的,可以说大唐周边的国家大多数都被苏定方终结了。

大唐名将,扩张大唐疆土

其实在大唐还有很多猛将,比如说薛仁贵,他也是征战沙场的老手,而且关于薛仁贵的传说也是流传于大街小巷,后人对他也是十分敬仰。

唐朝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的盛唐,其实是和这些名将的功劳分不开的,如果没有他们安定战乱,就没有国人安居乐业的生活,更没有国力的繁荣发展。

5、古今战事之将帅篇—大唐李靖


自小聪慧,出身名门;少年入仕,起点甚高;青年隐忍沉寂,两次险被杀;中年厚积薄发,戡平内乱;暮年壮心不已,荡平外敌。

一、自小聪慧,出身名门

公元571年,李靖出生,其家族是官宦世家,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官至隋朝赵郡太守;他的舅舅也很有名,是隋朝名将韩擒虎。

李靖生的仪表堂堂,英气逼人,按现在的说法,应该属于硬汉小生类的帅哥。由于家庭熏陶,加之天生聪慧,李靖从小就有“文才武略”,而且很有进取心,他曾对其父说:

由此可见,李靖从小就很有一番雄心壮志,他不愿只做个平凡的读书人,他想要的是出将入相,开疆拓土,成就一番大事业。

更让人拍手称奇的是,小时候的李靖就对带兵打仗、兵法谋略很有一番见底,这一点,从他舅舅韩擒虎对他的评价里可见一斑,韩擒虎曾对李靖说:

二、少年入仕,起点甚高

李靖正式入仕是在隋朝,凭借不悔型掘凡的出身,加之天质过人,本人又刻苦用功,16岁时,李靖便进入隋朝官场,担任了长安县功曹(大概相当于现在北京的区委办公室主任),后面短短几年,李靖连升数级,虽然官碧核职还不是很大,但他的才干却已闻名于隋朝官场,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军事家、左仆射(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杨素更是对李靖赞誉有加,他对李靖说:

由此可见,初入官场的这几年,李靖几乎是顺风顺水、春风得意,可以说,他的为官之路,起点甚高。

三、青年隐忍沉寂,两次险被杀

但没有人可以一直顺风顺水,一路平步青云,李靖也不例外,在他29岁的时候,家族发生的变故使得李靖顺风顺水的仕途陷入了停滞,当时,李靖的长兄李药王(此时已继承李靖家族的爵位)因为对突厥作战不力被削去了爵位,沦为平民。受此事牵连,已经做到六品京官的李靖仕途受挫,即便人们很认可他的才华,但迫于形式,李靖还是被外放做了县令,这一沉寂,就是十五年的大好光阴。

而在隐忍沉寂的这几年中,还有更悲催的事情,李靖两次险些被杀,而要杀他的人却是同一个人,到底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第一次险被杀

大业末年,李靖担任马邑郡丞,在李渊帐下和突厥作战。在同李渊共事的过程中,李靖发现李渊竟然暗中招兵买马,似乎有造反的迹象,于是李靖伪装成囚徒,前往江都,准备向朝廷揭发李渊。但到了长安时,李靖发现关中已然大乱,各路叛军横行、流民盗匪遍地,道路阻塞根本无法通过,李靖不得已只能暂时混在流民之中作战时机。但不曾想,李渊起兵速度如此之快,短短几日就从太原杀到了长安,并迅速攻占了长安,无处可躲的李靖被李渊的军队俘获。李渊怨恨李靖准备告密,让人将李靖处死。临刑之时,壮志未酬的李靖满心不甘,他大声疾呼:

李渊被他的言语打动,加之李世民为他求情(李世民早已欣赏李靖的才干和豪气),李靖得以刀下留命。不久,李世民召李靖入幕府,用作三卫。

(二)第二次险被杀

公元618年,李渊建唐称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李靖继续跟随李世民征战。在李世民帐下,李靖优秀的带兵素养、灵活多变的战术思维及长远的战略眼光逐渐展露,他也越来越受到李世民的赞赏和信任。但对于高祖李渊而言,李靖当年的告密行为却仍然如同一根深埋心底的刺,时不时隐隐作痛,也就是说,李靖并没有完全赢得李渊的信任。

这种不信任也导致李靖第二次险被杀,在平定南梁萧铣之战中,李靖被李渊所误解,险些再次被杀。当时,李靖奉命前往夔州(今重庆奉节),协助峡州刺史许绍平定萧铣,李靖在前往上任的路上,先是遇到数万蛮人在金州(今陕西安康)作乱,庐江王李瑗不敌蛮人,由于道路被蛮人占据,李靖只得先协助李瑗同蛮人作战,虽说击败了蛮人,但也耽误了不少时间。通过金州后,又因为萧铣控制着前往夔州的要道,李靖的行程再次受阻,迟迟不能到任。这种情况被李渊看在眼里,本就不信任李靖的李渊误以为他故意迟滞不前,贻误军机,于是密令许绍将李靖处死。得亏许绍爱惜人才,将实情告知李渊并为李靖求情后,李靖这才免于一死。

四、中年厚积薄发,戡平内乱

不过正所谓物极必反,隐忍沉寂这么多年,李靖的人生终于迎来了转机,不被信任、不受重用租肢的局面终于因为一场战事发生了扭转了。

在李靖第二次险被杀后不久,开州蛮人叛唐,大举进攻夔州,赵郡王李孝恭被蛮人击败,众将被蛮军震慑,都认为蛮人势大,此时应该避其锋芒,据城坚守。但李靖与诸将不同,他认真观察敌我形势后,认为蛮人获胜后骄狂不已,有严重的轻敌迹象,且蛮军行军作战缺乏章法,派兵布阵扎营都有不小的漏洞。于是李靖将自己的想法告知李孝恭,请求出战,挣得同意后,李靖率八百精锐士兵突然杀出,袭击蛮人营垒,蛮军猝不及防,被杀的大败。随后,李靖又建议李孝恭于险要处设伏,彻底击溃蛮军,杀死其首领,俘获蛮兵无数。

战斗胜利的捷报传到京师,李渊大喜过望,他高兴的说:

李渊不仅下发了封赏李靖的诏书,而且亲笔写信对李靖说:

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李靖的忠诚坚守终于赢得了回报,李渊彻底改变了对他的成见,从此,李靖的逆袭之路正式开启!

而李靖的逆袭之路,先要从戡平内乱的几场战役中说起。

(一)平定萧铣

平定开州叛乱后不久,李靖军旅生涯中第一次以三军统帅的身份参与的战斗开始了,这一战,他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公元621年,大唐决定发起平定南梁萧铣的战役,早有准备的李靖及时向李渊献上了平灭萧铣的十策。李渊看后颇为认同,对李靖大加赞赏。随后李靖就被任命为讨萧军行军总管兼行军长史,加之李渊认为讨萧军主帅李孝恭不精通军事,因此将统帅三军进行作战的任务全权交由李靖,李靖成为实际上的三军统帅。

拥有了自主权的李靖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首先,他组织人力物力建造了大量大小船只,之后又精选精锐士卒进行水上训练,熟悉水战,做好了渡长江、攻江陵的准备。再有,李靖考虑到大军的后方乃是新近收复的巴蜀之地,民心还没有完全归复,若是大军贸然进发,恐怕会有后文不稳的隐患。为了解决进军的后顾之忧,李靖建议李孝恭将巴蜀各部落的酋长子弟召集到夔州,分别授以官职,安置在夔州各处,这样一来,即表示安抚,同时也将其作为质子,以防蜀人作乱。

公元621年九月,唐军大举进发,灭萧之战开始了。正当唐军准备数路进发,乘船经三峡过长江之时,恰巧赶上暴雨天气,三峡水位大涨,滚滚江水顺流而下,波涛汹涌,声势惊人。唐军诸将大都没见过如此阵势,慑于大自然的威力,都产生怯惧心理,他们都建议洪水退却再进军。但李靖不这样认为,他说:

李靖所说乃是兵家上策,众将仔细考量后都心悦诚服,于是,唐军迅速进军,大小战舰顺流而下,接连突破敌军荆门、宜都防线,仅一个月时间,唐军就到达了夷陵城下。

唐军在李靖的正确领导下连战连捷,士气大振,此时唐军名义上的主帅李孝恭坐不住了,他不甘于功劳全被李靖所得,而自己却毫无存在感,因此,刚到夷陵城下,他就命令大军即刻进发,向夷陵附近的清江发起进攻。但此时的李靖却非常冷静,他认真分析敌军情况后,认为清江守将文士弘乃是一员良将,其手下数万军队也都是精锐,并且唐军刚刚攻克重镇荆门,此时的敌军乃是哀兵,必定会进行殊死抵抗,若唐军急于进攻,很可能会吃亏。因此,李靖建议暂停进攻,待敌军士气衰落再出击,必能获胜。但急于表现的李孝恭根本不听李靖的正确主张,他让李靖留守,自己率兵急急火火的向文士弘发起了进攻。结果不出李靖所料,李孝恭大败而归,损失极大。李孝恭的失败,并没有让李靖惊慌失措,他沉稳镇定,组织留守部队建立防御,收拢败退残兵,如此一来,唐军虽败却未乱,很快稳住了阵脚。对面的文士弘见无法继续进攻,就命令手下部队四面出击,抢掠物资,士兵们手提肩扛,收货颇丰,但他的部队也因此队形散乱,不成体系。而战场嗅觉敏锐的李靖立刻发现了敌军的这一大漏洞,他毫不迟疑,立马组织军队出击,文士弘军措手不及,一时间难以收拢,被唐军杀的大败,唐军一战歼敌一万余人,缴获战舰无数。失去了文士弘这支生力军后,夷陵自然无法坚守,很快,唐军攻克了夷陵城。

攻下夷陵后,李靖马不停蹄,亲率一支精锐部队为前锋,目标直指江陵。此时,萧铣新败,损兵折将,手下可用之军有限,而他的援兵暂时还无法到位。趁此机会,李靖率军向萧铣军发起猛攻,接连取胜,歼敌俘敌无数,很快攻克了江陵外围的水城,并且缴获了大量舰船。

唐军诸将大喜过望,大家都认为凭借这些舰船,正好组建强大水军,一鼓作气拿下江陵。但李靖却又来和众人“唱反调”,他竟然要把这些数量众多的舰船全部遗弃江中,任其顺流而下。诸将虽然大惑不解,但鉴于李靖之前的超神表现,觉得一定有其道理,便请李靖解释,李靖解释道:

李靖的疑兵之计堪称千古奇谋,诸将大为赞叹,于是纷纷同意。

趁萧铣援军迟滞不前的机会,唐军一拥而上,将江陵围了个水泄不通,萧铣见唐军势大,援军不见踪迹,而城中又缺兵少粮无法坚守,只得开门投降。于是,看似固若金汤的江陵城被唐军不战而下,这完全要归功于李靖的“空舟之计”。

李靖军进入江陵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而对于投降的萧铣及其部属,李靖也采取了宽宏大量的怀柔之策。这样一来,唐军很得民心,南梁的其他地区纷纷归降,剩余的萧铣部队见唐军政策宽大,也都放下武器,接受了唐军整编。

李靖统帅三军,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南梁,可以说是立下了旷世奇功,李渊大喜过望,封李靖为上柱国、永康县公。

(二)安抚岭南

平定萧铣之战,李靖表现出了出类拔萃的军事才能,李渊对他越发信任和倚重。不久,李渊任命李靖为荆州刺史,命他平定岭南诸地,并给了他册封官员的权利。

岭南处于南方偏僻之地,远离朝廷,各种势力鱼龙混杂,李靖采取了怀柔政策,派人分赴各地,进行招抚,对百姓加以安抚,对归降的各地官员许以官职,各地有感于大唐朝廷的宽宏大量,都纷纷归降。

由此可见,李靖虽然善战,却不好战,他深知自己前来岭南,最终目的是为了大唐的和平、安定,战争只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而已,若是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是极好的。因此,他并没有贸然采取军事行动,而是采取宽宏大量的怀柔政策,结果不费一兵一卒,岭南诸地就得以平定。这里可以看出,李靖是一位有着长远眼光,胸怀天下的卓越人物,而并不仅仅是只知兵事的带兵将领。

(三)平定辅公祏

公元623年,丹阳(今江苏南京)辅公祏举兵反唐。李渊命李孝恭为主帅,李靖为副帅,出兵讨伐。

辅公祏派大将冯惠亮率兵三万驻守当涂(今安徽当涂),陈正道率兵两万驻守青林,并且用铁索横亘长江,阻断水路,还修建了绵延数十里的建月城。这样一来,丹阳城与周围这些据点可以说是连成了一片,各处互为掎角之势,防守甚是严密。

战前的军事会议上,诸将大都认为冯惠亮、陈正道等人手握重兵,占据坚固的城垒固守,急切之间可能难以攻取,不如绕过这两个地方,集中兵力直接攻打丹阳,只要攻破了丹阳,其他地方自然不战而降。主帅李孝恭觉得这个方案很有道理,准备采纳。

不出所料,这次李靖仍然有不同意见,他认为丹阳城中也有精兵强将,并且丹阳城高墙坚,其防守能力只会更强,若唐军短时间内攻不下来,背后的冯惠亮等人围拢上来,唐军将会腹背受敌,还是应该先设法击败冯惠亮等人,解决后顾之忧后再取丹阳。李孝恭早已对李靖的才能心悦诚服,自然同意李靖这种更稳妥的行动方案,并将具体的行动指挥权交给了李靖。

面对冯惠亮等人坚固的城垒,李靖没有贸然采取强攻。他派遣一部分老弱兵马前去进攻,而自己则亲率精兵强将严阵以待。冯惠亮等人自然击败了进攻的唐军,他们见唐军如此不堪一击大为振奋,于是尾随败退的唐军急追,追击到李靖等人的伏击之处后,等待多时的唐军精锐突然杀出,冯惠亮等人猝不及防,被唐军杀的大败溃输,除少数人逃走外,冯惠亮、陈正道所部几乎全被歼灭。如此一来,辅公祏精心设计的丹阳外围水陆防线全线崩溃,宣告破产。

此时的李靖不再有丝毫犹豫,他亲自率领精锐部队直取丹阳。辅公祏肝胆俱裂,根本不敢与唐军交战,他竟然在还有数万兵马的情况下弃城而逃了。无险可受的辅公祏部队自然更是不成气候,在各路唐军的围追堵截下很快败亡,辅公祏本人也被俘虏处死。至此,辅公祏之乱被平定,大唐王朝统一大业基本宣告结束。

这一战结束,李靖沉着冷静的战事分析能力、卓越的战场指挥能力以及敏锐的战斗嗅觉无不体现的淋漓尽致,李渊对他大加赞赏,他对着众多大臣赞叹说:

李渊这话虽说可能有夸大之嫌,但也从侧面说明了李靖卓越的才干,乃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帅才。

五、暮年壮心不已,荡平外敌

(一)攻灭东突厥

1.战役背景

隋末唐初,中原大地群雄并起,各路豪强争夺中原王座,无暇他顾,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势力乘势崛起,日益强大,这就是东突厥。

李渊太原起兵之时,为了换取北方稳定,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唐朝建立后,突厥与反唐势力勾结,与唐朝分庭抗礼。而且突厥仗着兵强马壮,不断派兵南下袭扰唐朝边境。

此后数年,突厥向唐朝发起大小战事无数,公元625年,突厥军队甚至进攻到了太原附近,唐军节节失利,甚至有部队被突厥打的全军覆没。

公元626年,李世民登基,突厥颉利可汗率十几万精锐骑兵进攻唐朝,从泾州一路长驱直入,直接杀到了距长安仅四十里的渭水桥边,形式万分危急,为了使突厥人退兵,李世民不得已冒险亲临渭水桥边,与颉利可汗结盟,突厥方才退兵。

由此可见,唐朝建立前期,在与突厥的对抗中,唐军处于下风,面对突厥强大的军事攻势,只能采取妥协防守的被动策略。

此后多年,李世民忍辱负重,大力发展民生,整饬军队,默默积蓄力量,准备有朝一日反击突厥,一雪前耻。

公元629年,东突厥国内突然发生变乱,好多部落相继叛离颉利可汗,又恰逢暴风雪,突厥各部发生饥荒,族人纷纷离散。反击突厥的机会,终于来了!

攻灭东突厥的战役打响了,在这场反击异族之战中,李靖将扮演怎样的角色,他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2.战役过程

公元629年年末,李世民命兵部尚书、代国公李靖统兵十万,分六路反击突厥。

李靖认真分析敌我态势及战场形势后,决定采取隐蔽行军,突袭进攻的策略,准备打突厥人一个措手不及。

公元630年正月,正值寒冬,寒风凛冽,李靖亲率三千精锐骑兵,顶风冒雪,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向恶阳岭挺进。人衔枚马裹地,一路疾行,在突厥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李靖军已经进驻了恶阳岭。

在恶阳岭,李靖见突厥人尚未发觉唐军行动,毫不迟疑,命令部队立即向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进攻,在夜色掩护下,唐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攻占了襄城。

直到此时,颉利可汗才发现唐军竟然已经杀到了自己眼皮子底下,他大惊失色,认为李靖之所以敢孤军深入,背后一定有唐军大部队跟随,如同惊弓之鸟的颉利可汗顾不得许多,立即下令将牙帐撤至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

见颉利可汗溜的如此之快,李靖并没有贸然采取军事行动,强行追击。针对突厥内部离乱、人心不稳的情况,李靖决定采取离间之计。于是,李靖派遣间谍秘密进入突厥内部,分别游说颉利可汗的部属及将领。这招离间计果然奏效,不久之后,颉利可汗的心腹大将康苏密向唐军投降了。

颉利可汗见心腹大将竟然投降了唐军,更是惊惧不已,现在他连碛口也不敢呆了,如同受惊的小鹿般向着阴山继续仓皇撤退。拼命后撤,队形不整的突厥军在撤退路上不断遭到唐军伏击,先后被柴绍、徐世勣杀败。不过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颉利可汗的部队虽败却未乱,他还是退到了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并且收拢了不少败退回来的部队。颉利可汗觉得现在的自己并不是唐军的对手,于是派使者到长安请降,表示愿意归附大唐。实际上颉利可汗心里却在打着其他的如意算盘,他企图待草青马肥之时,先转移到漠北,然后伺机东山再起。

见颉利可汗祈降,唐太宗表面上派人前往安抚颉利,实则内心并不打算就这样放过他。作为一位历经战乱、有着敏锐头脑及长远战略眼光的雄主,李世民绝对不可能放过这个一举平定东突厥的大好机会。而李靖就恰好和李世民有同样的想法,他揣测到李世民的真实想法,于是身在前线的李靖并没有放松军事准备,他对众将说:

但有人却认为此时不宜进兵,理由是朝廷已准许颉利可汗归降,而且使者已经到了颉利可汗处,这个时候恐怕不适宜前去攻打突厥。李靖解释说:

于是,李靖率军立即进发,到达阴山时遇到了数千突厥斥候部队,大军一拥而上将这数千人全部俘获,命令他们随唐军而行,并且作为向导带路,大军向着颉利可汗的牙帐悄悄摸了过去。前军由李靖的心腹大将苏定方率领,他带领两百多精锐骑兵一路疾行到了距离颉利牙帐不足七里的地方,突厥人直到此时才发现唐军已经杀到。大惊失色的颉利可汗根本没有心情去看唐军到底来了多少,他顾不得许多,骑上战马仓皇而逃,突厥军队群龙无首,也是四散而逃。苏定方见颉利可汗要跑,率兵急追,但奈何人数太少,根本无法围堵数量众多的突厥军,眼看颉利带着部队又要溜走,苏定方大急。恰在此时,李靖率后续大军急如星火,终于赶在突厥人逃跑之前杀到了。颉利可汗眼见自己被唐军团团包围,若不奋力一战,恐怕难以脱身。毕竟是一位杰出的游牧民族领袖,此时的颉利可汗反而冷静了下来。他迅速下令,安排手下将校收拢四散的部队,突厥的可汗亲军也确实是精锐部队,在各级将校的呼喝组织之下,竟然在唐军的围堵冲杀之下重新完成了集结。

见突厥军竟然完成了集结,战场嗅觉敏锐的李靖知道,原计划的逐个击破计划已无法实现,现在唐军要迅速变换阵型,当面锣对面鼓的与突厥军来一场正面厮杀,彻底的击溃他们!

令旗变换,号角齐鸣,训练有素的大唐精锐迅速变换阵型,步兵方阵在后,骑兵方阵在前,大唐军队无往不利的进攻阵型杀气腾腾,直指突厥军!李靖目光如炬,锐利的眼神注视着突然沉寂下来的战场。一声令下,冲锋号起,开始进攻!

身着明光铠,手持马朔的大唐精锐骑兵,如同金光闪闪的铁甲洪流向着突厥军奔腾而去。全身灰色皮甲,挥舞马刀的突厥骑兵,如同一条灰色河流,也向着唐军发起了冲锋。两河对撞,轰然炸开!血腥的厮杀开始了!

一场恶战后,尸横遍野,血浸满地,突厥人彻底大败。唐军杀敌一万余人,俘虏十几万,缴获牛羊马匹无数。几乎成为孤家寡人的颉利可汗再次侥幸逃脱,但仅剩少量部队的他已经成了强弩之末,彻底败亡是注定的结局。不久,唐军大将李道宗擒获了一路逃亡、几乎筋疲力尽的颉利可汗,并将其送到京师长安。东突厥彻底宣告灭亡。

自隋朝以来,突厥就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李靖灭亡东突厥,不仅解除了大唐边境的心腹大患,而且也洗刷了李渊、李世民先后遭受的奇耻大辱。大唐君臣一片欢欣鼓舞,在庆功宴上,太上皇李渊甚至亲自弹起了琵琶,李世民更是直接起舞,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臣武将们受到感染,亦是纷纷起身,加入跳舞的行列,于是君臣一起尬舞的千古奇景就这样上演了。如此开明的氛围、如此君臣一体的盛景,恐怕也只有此时的大唐才得以看见,李靖少年时所向往的圣明君主和时代,真的被他所遇到了,如此看来,李靖无疑是非常幸运的。

(二)攻灭吐谷浑

公元634年,年事已高的李靖已然在宰相之位上任职四年,可谓位极人臣。知进退、有分寸,深知盈满则亏的李靖明白,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候了,于是,他已足疾为由,向朝廷请辞。见李靖言辞恳切,李世民自然明白此举深意,他大为感动,派人转告李靖说:

于是,李世民准许了李靖的请辞,并给予赏赐无数。待足疾好转,特许李靖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前往中书、门下参与政事。

到了这里,李靖戎马一生的使命似乎宣告结束。纵观这几十年的戎马生涯,行军打仗,李靖做的完美无缺,堪称顶级名将。但李靖绝不仅仅是一位名将这么简单,拥有顶级的战略思维、长远的战略眼光、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以及高超的御人手段,使得生涯中后期的李靖更进一步,成为了统御全军的帅才。

唐太宗时期,大唐军队将星璀璨,人才辈出,主帅李靖的统御教导、提携培养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众多的军事人才,也成为了大唐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坚实基础。这一点,从唐军攻灭吐谷浑一战体现的淋漓精致。

李靖辞官后仅仅两个月,吐谷浑突然进犯凉州,朝廷决定起兵反击。本以打算颐养天年的李靖听闻消息,顿时精神抖擞,顾不上足疾与年事已高,主动向朝廷请命,希望挂帅出征,讨伐吐谷浑。李世民大喜过望,随即任命李靖为三军统帅,统御侯君集、李道宗等各路将领,向吐谷浑发起了反击作战,一场大规模歼灭战,拉开了序幕。

李靖赴任之时,正值寒冬腊月,天寒地冻,行军条件极为艰苦。但年事已高的李靖却精神抖擞,丝毫不为所动,一路迎风踏雪,风餐露宿,长途跋涉后终于抵达前线。到达前线,李靖不做丝毫停歇,立马组织各路将领,着手开展对敌作战。

首战发生在库山(今青海天峻),李道宗部击败吐谷浑前军,唐军首战告捷。

吐谷浑的首领伏允可汗也是个行军打仗的行家里手,吐谷浑军队虽然败退,但却没有成为无组织的溃退,伏允可汗命令部队一边撤退一边把路途上的野草烧光,以断绝唐军马草。马草断绝,诸将大都认为战马难以坚持,部队不可再长途追击。侯君集与诸将所想不同,他说:

战略眼光卓绝的李靖自然赞同侯君集的观点,就目前情况而言,虽然战术层面不宜继续追击,但就整个大唐帝国西北战略而言,此时绝对是一战平定吐谷浑,换得西北边境长治久安的绝佳时机。于是,李靖决定不给敌人喘息之机,大军分成两路:李靖、薛万均和李大亮从北道,侯君集、李道宗从南道,两路大军一起向吐谷浑追击。

李靖亲率的北路军进展顺利。部将薛孤儿在曼头山击败吐谷浑一部,杀其名王,缴获大批牛羊已做军粮。李靖的主力部队也先后在牛心堆、赤水源两次击败吐谷浑军。侯君集、李道宗的南路军进展也很快,他们深入大漠两千多里。这里荒无人烟,气候异常,有时酷热难当,有时寒气袭人。最要命的是有时很难找到水源,部队只能杀马饮血。唐军客服了重重困难,一路长途奔袭,终于在乌海(今青海兴海)追上了伏允可汗,再次将其大败,俘虏多名吐谷浑部落首领。

此时的吐谷浑军已经彻底土崩瓦解,成为一摊散沙,各部落军队四散而走,各自亡命奔逃。李靖命令各路唐军继续追击,又连战连捷,唐军一直打到了吐谷浑西部的且末(今新疆且末)。伏允可汗的牙帐被唐军攻破,部队死伤无数,他的妻子也被唐军俘虏。

此时的伏允可汗身边仅剩一千多骑兵,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不久之后,逃到碛中的伏允可汗被部下所杀。其长子大宁王慕容顺率众归顺大唐。到此,李靖率军经过两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彻底攻灭了吐谷浑。此后的几十年,大唐西北边境再无大的战事,拥有了难得的和平时期。

结语

平定吐谷浑一战,成为了李靖军事生涯的最后一战。此战结束后,年老体衰的李靖彻底告别了军营,决定颐养天年。公元649年四月二十三日,李靖溘然长逝,享年七十九岁。一代军神,就此落幕,是非功过,且待后人评说吧。

6、唐朝发生过哪些藩王谋反的事件啊?要求巨细,谢谢!

您比我百度能力更强的话,我就不找了,估计你都找过了。就抄一小点---------

唐代中后期藩镇的军乱不断,但在人们的印象中发生军乱的藩镇主要是河朔地区的藩镇,而实际上地处中原的宣武军在建立前后军乱次数也比较多,如表所示:
根据王寿南和张国刚先生统计,唐代后期重要藩镇军乱情况如下:
成德:2;宣武:8;魏博:10;幽州:18;缁青:1;淮西:2;泽潞:7;山南东道:4;易定:6;沧景:2;武宁:6;横海:3。

7、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出自哪里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载魏徵语。

备豫:事先防备。不虞:意外。为:治。这两句大意是:事先防备意外之事,是治理国家的常道。

译文: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在平日时时预防着意外事变的发生,以免遇到灾害、战乱时无法应付,危及国家民族。这两句可用于治国,也可单用前句泛指一般事务。

(7)唐朝庐江王扩展资料:

《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作品原文

(一)

原文:

贞观初,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也,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珪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之为是邪,为非邪?”太宗曰:“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珪对曰:“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国,问其父老曰:‘郭何故亡?’

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妇人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

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在宴会上交谈,当时有个美人在旁边侍候。她本是庐江王李瑗的爱姬,李瑗败事后,被籍没入宫。太宗指着她对王珪说:“庐江王荒淫无道,杀害了她原先的丈夫而把她占为己有。暴虐到极点,怎会不灭亡呢?”王离座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夺取她是对了呢,还是不对?”太宗说:“哪有杀人而夺取其妻的道理,你却问我对不对,这是什么意思?”

王回答说:“我见到《管子》书里说:齐桓公到了郭国,问那里的父老:‘郭国为什么会灭亡?’父老说:‘因为郭君喜欢好人而厌恶坏人。’齐桓公说:‘照你所说,他是个贤君啊,怎会灭亡呢?’父老说:‘不是这样,郭君喜欢好人却不能任用,厌恶坏人却不能摒弃,所以灭亡。’

如今这个妇人还在陛下左右,所以我猜测陛下的心意认为这样做是对的,陛下如果认为不对,那就是所谓知道邪恶而不能摒弃了。”太宗听罢大为欣喜,夸他讲得好极了,马上命令把这个美人送还给她的亲族。

(二)

原文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曰:陛下智周万物,囊括四海,令之所行,何注不应?志之所欲,何事不从?微臣窃思秦始皇之为君也,藉周室之余,因六国之盛,将贻之万叶。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

译文:

贞观四年,唐太宗下诏在洛阳修建乾元殿,以供天子巡游四方的时候下榻居住。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劝谏说:陛下您智虑周全,可谓无所不及。您下令要做的事,有哪一件不成功呢?您立志想要得到的东西,有哪一件不是依从你的意思去办呢?我认为秦始皇刚开始做皇帝的时候,一直想倚仗灭掉周室的余威,凭借平定六国的气势,将基业千秋万代地传下去。

可是到了他儿子掌权的时候国家就灭亡了,我们认真分析它灭亡的原因,是他们父子随心所欲地放纵自己的贪欲,违背上天的旨意,残害百姓等因素造成的。从这里可以看出,统治天下不能仅仅凭借武力,一味信奉神灵也不能保障他的江山固若金汤。只有大力提倡节俭,减轻赋税,自始至终兢兢业业,才可以永保江山安泰。

(三)

原文

方今承百王之末,属凋弊之余,必欲节之以礼制,陛下宜以身为先。东都未有幸期,即令补葺;诸王今并出藩,又须营构。兴发数多,岂疲人之所望?其不可一也。陛下初平东都之始,层楼广殿,皆令撤毁,天下翕然,同心欣仰。岂有初则恶其侈靡,今乃袭其雕丽?其不可二也。每承音旨,未即巡幸,此乃事不急之务,成虚费之劳。国无兼年之积,何用两都之好?

劳役过度,怨将起。其不可三也。百姓承乱离之后,财力凋尽,天恩含育,粗见存立,饥寒犹切,生计未安,三五年间,未能复旧。奈何营未幸之都,而夺疲人之力?其不可四也。昔汉高祖将都洛阳,娄敬一言,即日西驾。岂不知地惟土中,贡赋所均,但以形胜不如关内也。伏惟陛下化凋弊之人,革浇漓之俗,为日尚浅,未甚淳和,斟酌事宜,讵可东幸?其不可五也。

译文:

我们刚刚统一了天下,还没有从战争所造成的影响中恢复过来,民生凋敝。这个时候应该提倡节俭,以礼治国,陛下您更应该以身作则。东都洛阳没有行宫,就下令修缮,各位大臣出京镇守边关,也都需要修建官邸,工事太多,恐怕会劳民伤财,这是第一点不可修建的原因。陛下你当初平定东都洛阳,看见那些豪华奢侈的宫殿,下令全部拆毁,此举让天下人惊叹佩服。

岂有开始憎恶隋代的奢华,现在又步其后尘的道理呢?这是陛下不可为的理由之二。一听到下面有呈报,就去巡视,然而事情并不紧急,这样做岂不是白白消耗国家的财产。现在国家建立不久,国库还不充盈,哪用得着修建两个都城?

老百姓的劳役过重,就会产生怨恨,这是陛下不可为的理由之三。如今百姓遭受天下大乱之后,生活非常贫困。老天有眼,让百姓的生活稍稍有了点好转,但是仍然存在忍饥挨饿的生计之忧,这种情况三五年之内也不可能解除。

如果这个时候让老百姓去营建东都,岂不是勉为其难,这是陛下不可为的理由之四。汉代的时候,汉高祖刘邦要在洛阳建都,大臣娄敬进言说这样做不可行,他劝说汉高祖在秦朝的故都建都,汉高祖接受了他的建议,当日就往西行,定都长安。

现在只希望陛下你体察百姓之苦,革除日渐沦丧的世俗风气。你治理国家的时间还很短,国家的各种社会风气还不淳厚,凡事都应该三思而后行,现在怎么可以在洛阳大兴土木,难道连古人都不如吗?这是陛下你不应做的第五个原因。

(四)

原文

臣尝见隋室初造此殿。楹栋宏壮,大木非近道所有,多自豫章采来,二千人拽一柱,其下施毂,皆以生铁为之,中间若用木轮,动即火出。略计一柱,已用数十万,则余费又过倍于此。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深愿陛下思之,无为由余所笑,则天下幸甚矣。

译文:

我曾经看到隋朝建造这座宫殿的时候,所用的材料极其讲究。宫殿所用的木材都不是附近产的,大多都是从遥远的豫章郡运来的。一根柱子就要用两千人来拉,下边滑动用的轮子必须用生铁铸成,中间如果用木头做轮子,一滑动起来就会起火。粗略算来,一根柱子的运送就要耗费数十万两银子,而其他的费用更是难以估量。

我听说一座阿房宫建成了,就使得秦国人心离散;章华宫修成了,就造成楚国民心散乱;乾元宫修完了,隋朝也就随之灭亡了。况且凭借国家目前的政治状况,比起隋朝来说又如何呢?国家从萧条中建立起来,这个时候再役使苦难的百姓,劳民伤财,就会重蹈历代王朝灭亡的覆辙,步其后尘,从这点来说,我们恐怕比隋炀帝还要昏庸啊。

我恳切地希望陛下能认真考虑这件事,不要让我们的行为被后人所耻笑,那便是国家的大幸了。

(五)

原文:

太宗谓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逛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可赐绢二百匹。”魏徵叹曰:“张公邈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译文:

太宗对张玄素说:“你认为我连隋炀帝都不如,那跟桀、纣相比呢?”玄素回答说:“如果这座宫殿修好了,可以说与他们殊途同归,没什么两样。”太宗猛然醒悟,叹息着说:“我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件事,所以导致了这么严重的后果。”

说罢,他又转过头来对房玄龄说道:“看看玄素的奏表,洛阳的宫殿实在不应该修建,以后做事必须按事理行事,即使露天休息又如何呢?凡是因此产生的赋役,都应该马上停止。要地位低的人干预地位高的人,历来都不容易做到。

要不是玄素忠心正直,心地无私,又怎能做得到呢?一般人唯唯诺诺,哪里抵得上一个人惊世骇俗的言论对人的启发大呢?我要赏赐玄素绢二百匹。”针对这件事,魏徵感叹地说:“张公的话真有力量呀,可谓是仁义之人,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对国家百姓的好处真是不可限量呀!”

(六)

原文: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了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译文:

唐太宗有一匹好马,特别喜爱它,常在宫里饲养,有一天这匹马没有生病却突然死掉了。太宗对养马的宫人很生气,要杀掉他。

长孙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了要杀人,晏子请求数说养马人的罪状:‘你养的马死了,这是你第一条罪。让国君因马杀人,百姓知道了,必定怨恨我们国君,这是你第二条罪。诸侯知道了,必定轻视我们齐国,这是你第三条罪。’齐景公听后便赦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曾经读书读到过这件事情,难道忘记了吗?”

太宗听了这话才平下气来。他又对房玄龄说:“皇后在很多事情上启发帮助我,对我很有好处。”

(七)

原文:
贞观七年,太宗将幸九成宫,散骑常侍姚思廉进谏曰:“陛下高居紫极,宁济苍生,应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然而离宫游幸,此秦皇、汉武之事,故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言甚切至。太宗谕之曰:“朕有气疾,热便顿剧,故非情好游幸,甚嘉卿意。”因赐帛五十段。

译文:

贞观七年,太宗要巡幸九成宫,散骑常侍姚思廉进谏道:“陛下身处高位,如果要以救济天下百姓为己任,那么就应该让自己的欲望顺从于天下百姓的需要,而不能要求天下人都来顺从你一个人的需要。然而,整日想远离皇宫到处游玩,这是秦始皇、汉武帝他们经常做的事,不是尧、舜、禹、汤这些明君所为。”

话语间,言辞诚恳激切。太宗开导他说:“我患有与气候相关的毛病,天气热了,病痛就要加剧。所以并不是我的本性喜欢到处巡游,但是,我还是十分感谢你的好意。”因此赏赐给姚恩廉五十匹丝帛。

(八)

原文:

贞观三年,李大亮为凉州都督,尝有台使至州境,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太宗下书曰:“以卿兼资文武,志怀贞确,故委藩牧,当兹重寄。比在州镇,声绩远彰,念此忠勤,岂忘寤寐?使遣献鹰,递不曲顺,论今引古,远献直言。披露腹心,非常恳到,览用嘉叹,不能已已,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宜守此诚,终始若一。

《诗经》云:‘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所言,深足责矣。今赐卿金壶瓶、金碗各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卿立志方直,竭节至公,处职当官,每副所委,方大任使,以申重寄。公事之闲,宜观典籍。兼赐卿荀悦《汉纪》一部,此书叙致简要,论议深博,极为政之体,尽君臣之义,今以赐卿,宜加寻阅。”

译文:

贞观三年,李大亮担任凉州都督,有一位台使来到凉州,看见此地有一种很稀有名贵的大鹰,台使就叫李大亮把鹰进献给唐太宗。李大亮私下上疏给唐太宗:“陛下下令禁止打猎,现在却派使者前来索要大鹰。如果这是陛下的意思,那就是陛下违背了过去的圣旨;如果是台使擅自主张,那他就是一个冒名的使者。”

唐太宗看完李大亮的奏折,回复道:“你既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又对国家忠肝义胆,所以派你镇守边关,委以重任。你这些年为国尽职尽忠,在边关声名远扬。我派使者来索要大鹰,你并不是趋炎附势地迎合我的旨意,而是借古鉴今,在那么遥远的地方还进献忠言,可谓披肝沥胆,诚愚之至。任何赞许都不能表达我的心意,有你这样的臣子,我还担忧什么呢?

希望你能够保持这份赤诚之心,始终如一。《诗经》上有句话叫:‘尽忠职守,忠诚正直。神灵得知,赐予洪福。’古人也说过这么有分量的话,它的价值胜过千两黄金。你的一番话,真是可贵呀。现在我赐给你金壶瓶、金碗各一只,虽然不是价值千金,但这是我平时自己所用的东西。

你性情方正平直,一心为公,我委托的事情你还上疏进行核实。你在处理公务之余,可以看一看古代的典籍。我再赐给你一部荀悦写的《汉纪》,这本书叙述简要,议论深刻,对如何治国、如何尽到君臣的职责说得非常透彻,现在我把它赐给你,希望你回去认真地阅读。”

(九)

原文:

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忤旨,太宗以为讪谤。侍中魏徵进言曰:“昔贾谊当汉文帝上书云云‘可为痛哭者一,可为长叹息者六。’自古上书,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则不能起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讪谤,惟陛下详其可否。”太宗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令赐德参帛二十段。

译文:

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唐太宗,太宗认为这是毁谤。侍中魏徵进言道:“从前贾谊在汉文帝时上书,曾说到‘可以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以为帝王长叹息的事有六件’。从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动人主的心。言辞激切就近似毁谤,希望陛下仔细详察我的话对不对。”太宗说:“只有你能讲这样中肯的话。”于是下令赏赐给皇甫德参帛二十段。

(十)

原文:

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徵谏曰:“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

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乃偿其道里所费而返之。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武之下乎?

又魏文帝求市西域大珠,苏则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陛下纵不能慕汉文之高行,可不畏苏则之正言耶?”太宗遽令止之。

译文

贞观十五年,太宗派遣使者到西域封立叶护可汗,使者还没有回来,太宗又令人携带大量金帛到西域各国去买马。魏徵劝谏说:“现在派遣的使者是以封立可汗为名义的,可汗尚未封立,就到各国去买马。突厥人一定认为我们的目的是买马,而不是专程去封立可汗。这样,可汗虽然被封立了,他也不会对陛下感恩;立不成的话,就会产生很深的怨恨。

西域各国听说这件事,也会看不起中国。只要能使西域各国安定,那么各国的好马用不着去买,就会自动送上门来。从前汉文帝时,有人献千里马。文帝说:‘我巡幸时每天行进三十里,打仗时每天行进五十里,仪仗走在我的前面,副车跟在我的后面,我单独骑一匹千里马,能走到哪里去呢?’于是给了献马人一些路费,让他回去了。

汉光武帝时,有人献千里马和宝剑,光武帝让千里马拉装载战鼓的车,宝剑赐给手下的骑士。今天陛下的所作所为,远远超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武王,怎么在这件事情上的见识,还不如汉文帝、汉光武帝呢?

魏文帝曾打算买西域的大珍珠,苏则劝谏说:‘如果陛下的恩惠遍布四海,这些东西不用追求,自然会到来。能买得到的东西,就不足珍贵了。’陛下纵使不仰慕汉文帝的崇高德行,难道也不畏惧苏则的正直议论吗?”于是,太宗立即下令停止买马。

(十一)

原文:

贞观十七年,太子右庶子高季辅①上疏陈得失。特赐钟乳②一剂,谓曰:“卿进药石之言,故以药石相报。”

译文:

贞观十七年,太子右庶子高季辅上书评论朝政得失。太宗特意赐给他钟乳石剂,对他说:“你向我进献药石一样的谏言,所以我也拿药石来报答你。”

(十二)

原文: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长孙无忌等曰:“夫人臣之对帝王,多顺从而不逆,甘言以取容。朕今发问,不得有隐,宜以次言朕过失。”长孙无忌、唐俭等皆曰:“陛下圣化道致太平,以臣观之,不见其失。”黄门侍郎刘洎对曰:“陛下拨乱创业,实功高万古,诚如无忌等言。然顷有人上书,辞理不称者,或对面穷诘,无不惭退。恐非奖进言者。”太宗曰:“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

译文: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对长孙无忌等人说:“臣子对帝王,多是顺从而不违背,用甜言美语来讨人欢心。我现在提出问题,你们不准隐讳,要一一说出我的过失来。”长孙无忌、唐俭等人都说:“陛下圣德教化,导致天下太平,据我们看来,看不出有什么过失。”

黄门侍郎刘洎对答说:“陛下拨乱创业,确实功高万古,如无忌等人所说。但不久前有人上书,遇到言辞内容不合陛下心意的,有时就当面追根盘问,弄得上书言事的人无不羞惭而退。这恐怕不是在奖励进言者吧。”太宗说:“这话讲对了,我一定接受你的意见改正错误。”

(十三)

原文:

太宗尝怒苑西监穆裕,命于朝堂斩之。时高宗为皇太子,遽犯颜进谏,太宗意乃解。司徒长孙无忌曰:“自古太子之谏,或乘间从容而言。今陛下发天威之怒,太子申犯颜之谏,诚古今未有。”太宗曰:“夫人久相与处,自然染习。自朕御天下,虚心正直,即有魏徵朝夕进谏。自徵云亡,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继之。皇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见朕心说谏者,因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谏。”

译文:

太宗对苑西监穆裕大为恼火,下令将他在朝堂上斩首。当时高宗为皇太子,不惜冒犯太宗,前去求情,太宗的怒气才消退。司徒长孙无忌说:“自古以来,太子进谏总是找适当的机会说,今天陛下大发天威,太子却能犯颜进谏,这是古今没有的。”

太宗说:“人在一起相处,自然会相互染上一种习气。自从我统治天下以来,虚心接纳正直的意见,就有魏徵不分早晚随时进谏。自从魏徵死后,又有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继续进谏。皇太子小时候在我面前,常见我听到进谏心情很愉悦,因此养成喜欢纳谏、进谏的习性,所以才有今天的进谏。”

8、庐江王的含义李吉

庐江王的含义李吉:这个名字挺好的,好听,该名字搭配独特、意义吉祥、富有内涵 音律优美、悦耳动听、朗朗上口,字形美观、利于书写、 整体配合、协调统一。

9、唐平萧铣之战的结果,你有哪些了解?

 中国唐朝武德四年,唐军攻破长江中游、江南割据势力萧铣的一次统一战争,就是唐军。一场著名的江河战役。唐朝末年,萧铣趁乱割据在江陵地区,领土辽阔,南下交趾,北至汉水,西至三峡,东至九江。李孝恭在武德四年为唐高祖献上平灭萧铣的十策,唐高祖同意,任命李孝恭为总管,李孝恭为总管,大练水军。唐军队从夔州顺江东下,以庐江王李敖出襄州,黔州刺史田世康出城,黄州总管周都尉出了夏口,到了庐江,到了那里去,就是慎孙槐要把他送到那里去。

唐高祖在九月下令攻打萧梁。下诏发巴、蜀兵,以赵郡王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统二总管,从庐江王李郡王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从他的庐州王孝恭来看,他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赵郡王孝恭帅战舰二千余艘东下,萧铣以江水涨之,乃不为之;孝敬等则拔其荆门、宜都二千艘。末将文士弘将精兵数万屯凯段清江,癸巳,孝恭击走之,获战舰三百艘,杀尸万计;追上百里洲,军饷万两;

 一开始,萧铣放散了兵卒,只留了数千宿卫战士,等到仓促召集兵马的时候,到了江南、岭南,路途辽远,还没有赴。孝敬布列长。几天后,攻占了水城,夺取了成千上万的楼船。交州府长官丘和宽友、长史高士廉、司马杜之松,就去李靖处降。萧铣自以为救兵不会来,对其属下说:“老天保佑梁朝啊!若待力尽而降,必使百姓受苦。唐军队进入江陵后,李孝恭接受萧铣的劝告,严明军纪,对萧铣降官降将家眷保护。影响力所及,南方州郡望风归附。这次战斗中,唐军善择战机,以水军顺江而下,直捣腹心,一举击灭萧铣,是中国古代一次著名的江河战役。

10、唐朝有哪些王爷 唐朝究竟有哪些王爷

1、唐太祖李虎(李渊的祖父)的子孙封王的有:

2、江夏王道宗。

3、永安壮王孝基。

4、淮南壮王道玄(——弟淮南王道明)。

5、长平肃王叔良。

6、新兴郡王德良。

7、长乐郡王幼迅宽良。

8、西平怀王安。

9、襄武郡王琛。

10、河间元王孝恭。

11、济北郡王瑊。

12、汉阳郡王瑰。

13、庐江郡王瑗。

14、源老淮安靖王神通。

15、胶东郡亩裂亮王道彦。

16、襄邑恭王神符。

热点内容
合肥瑶海区招投标中心 发布:2020-09-09 14:35:50 浏览:505
合肥长城宽带价格表 发布:2020-09-09 02:57:42 浏览:505
合肥小区名称 发布:2020-09-10 05:51:24 浏览:504
365房产合肥 发布:2020-09-09 22:32:45 浏览:504
成都大巴包车 发布:2020-09-09 21:03:12 浏览:504
合肥万达城摩天轮营业 发布:2020-09-10 08:43:47 浏览:503
上海合肥高铁 发布:2020-09-09 20:23:53 浏览:503
合肥立特科技 发布:2020-09-09 16:27:05 浏览:503
合肥徽昌苑二手房 发布:2020-09-09 03:48:06 浏览:503
杭州到合肥高铁时刻表查询 发布:2020-09-17 08:24:49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