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人长沙炒房
1、35岁以下购房才算刚需,合肥房产新政是抑炒房还是甩包袱?
相信很多人现在在网络上被一则消息刷爆了自己的朋友圈,那就是合肥最近发布了最新的房地产政策,规定只有刚需购房的人除了要满足市区内无房缴纳一定期限的税收以外,年龄必须还要在35岁以下,这瞬间在网络上引发了很多网友的质疑,难道只有35岁以下买房子才是刚需吗?这样的东西不是在让大家表示不满吗?甚至很多人在网络上认为合肥房产政策这简直就是甩包袱的行为,但是小编对此却有不一样的看法。
众所周知,这些年来合肥的房价上涨是最快的,而且在全国的排名来说也是相当高的,所以这就导致了合肥市政府不得不推出新的政策来为楼市降温,不能够让楼市在如此涨价下去,否则会对老百姓的生活产生很严重的影响,当然,合肥市推行的这一场政策其实也是非常好的,因为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能够抑制更多的人有炒房的行为,能够帮助更多需要买房的人再去买房。但是35岁以下买房子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很多人在35岁这个年龄的时候,还没有赚到自己人生多少钱,根本就难以买得起房子。
当然,现在这种现象不只是我们所看到的这样,不只是像我们说的现在35岁以下买房子才是刚需,因为现在无论是事业单位的招聘,还是让很多人去找工作,换工作,基本上都是要求在35岁以下的人,而且一个城市居民的年龄也是会影响着城市劳动力的供给的,所以合肥市政府推行这样的政策,其实也是为了从一定程度上去改善合肥的人力劳动资源。
当然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政策,我们不能够对任何的政策去否定以及去批评,我觉得像这样的政策还是非常好的,是一种非常严格的抑制炒房的好政策。
2、合肥人很有钱吗?
楼上的忘记吃药的吧k0031422
嗨,赶紧的。你妈妈喊你回家吃脑残片呢
错没有钱
都是外地炒房的
TMD,都他妈不是人。。。
3、35岁以下购房才算刚需?合肥房产新政是抑炒房还是甩包袱
“35岁以上的人,难道都不配买房了?!”4月初,安徽合肥发布最新的房地产政策,规定刚需购房人除了要满足市区内无房、缴纳一定期限的税收和社会保险等规定,还得“年龄在35岁以下”,引发众多质疑。合肥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回应称,并未排除35周岁以上人士的购房资格,他们可参加普通摇号购房。
近年来,合肥成为全国房价上涨最快的城市之一,亟须出台新政为楼市降温。不能否认,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防止房价过快上涨,维护广大居民的切身利益,对真正有刚性需求的购房群体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制定公共政策应保障基本公平,展现出对人群的无差别待遇。将买房资格与年龄条件特别是“35岁”捆绑,将加剧社会“35岁+人群沦为人力成本”的焦虑情绪。
当前,“35岁+”成人生和事业的“荣枯线”,已成为一种备受争议的社会现象。现在有不少单位招聘、考录都要求“年龄限35岁以下”,有的甚至提出“90化”。而“35岁+”找工作、换工作、稳工作都亮红灯,似乎不算人力资源,反而沦为“人力成本”。相关调查显示,35岁以上求职者有近一半因收入下降而从中高收入群体降至低收入群体,有九成左右遭遇求职困难。
让原本就遭遇中年危机、事业危机的“35岁 ”人群,面临买房安居更难的困境,引发争议不难理解。众所周知,很多在城市的“打工人”,打拼“追梦”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找到在城市的归属感,能在城市拥有一个自己的“家”。如今各大城市房价高企,对于很多人来说,仅仅首付都需要多年积蓄才能支付得起。
《2020城市刚需购房报告》显示,30个样本城市里,购房者主力军为80后,集中在29岁—38岁之间,平均购房年龄为33.2岁。如今合肥的房产政策要求35岁以上的无房人群必须和非刚需人群一同摇号购房,“一刀切”地将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错误地将中高龄刚需人群纳入炒房对象,既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难以满足众多购房者的民生期待。
“不满35岁才是购房刚需”的政策,到底有何深意?众所周知,一个城市居民的年龄结构会影响城市劳动力的供给,甚至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的轨迹。年轻化的人群,代表着充沛的劳动力、就业的“红利”;而如果老年人多,城市会面临老龄化问题,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需求更加突出。
“35岁以下购房”的政策背后,折射的是城市想要减缓城市老龄化速度、减轻城市抚养比的意图。但是,简单地将35岁以上劳动者排除在买房资格之外,并没有真正解决城市老年化问题,这种只图“人口红利”、不管负面效应的做法,无形中暴露了一些城市对于中年劳动者的排斥。这在某种程度也是年龄歧视的变种,客观上会产生“甩包袱”的效应。
不少专家都已指出,我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退,未来如何进一步充分挖掘潜在劳动力、提高劳动的使用效率,实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才是重中之重。如今,“35岁中年危机”面临的就业、买房障碍,不仅加剧了社会焦虑、构成“年龄歧视”,更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挥霍。
“35岁歧视”实际折射了用人理念的误区,即注重劳动力“便宜、好用”,而忽视了产业转型升级、城市高质量发展背后所需要的人力支撑、资源经验储备。这样的用人导向,很容易陷入“内卷”恶性循环。对企业发展如此,对城市发展亦是如此。
在房价一再上涨的当下,抑制炒房需求是很多城市的共同探索,不少城市也出台了相应细则去区别刚需和炒房人群,为楼市降温仍然任重道远。但是,满足无房刚需人群的住房需求,更是城市责无旁贷的使命,不要用“35岁歧视”去伤害城市劳动者的安居乐业的心,更不要走偏了城市发展之路。
(原题:《35岁以下购房才算刚需?合肥房产新政是抑炒房还是甩包袱?| 每日快评》)
4、炒房族现在的处境如何?
你问不出真相的,一些人本来收入就高,才买得起这么多房子,硬要说是炒房赚的钱,因果颠倒,混淆视听。但他们有钱,所以说什么都是对的,我们能咋地?炒房能为富人锦上添花,却很难让穷人一夜暴富。我们还是好好过日子,买不起还是买不起,任他们把牛皮吹上天,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5、直击炒房客,限购力度反超一线城市,你支持合肥的房产措施吗?
我非常支持合肥的房产措施,而且我也觉得这样的措施可以进一步保护正常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对那些想要正常买房的小伙伴来说,因为之前很多市场的房地产行情已经被炒房客炒了起来,所以房价普遍处在高位,正常购房者就根本就没有办法买到房子。当这些措施出台以后,相信正常购房者在买房的时候会有更多选择。
合肥的房产措施已经超过了一线城市。
合肥目前主要有8大房产措施,这些房产措施直击炒房客的要害。比着我们经常提到的二手房的限购和信贷资金的管控问题,这些措施一方面杜绝了炒房客通过加杠杆的方式来炒作房子,另外一方面也杜绝了炒房客的换手行为,让房子在炒房客的手中卖不出去。当这些措施出台以后,炒房客根本不敢炒作房子了。
这些措施对正常购房者有保护作用。
正如我在上面所提到的那样,这些措施其实并不是为了限制普通购房者的买房选择,反而给普通购房者提供了更多的买房机会。我们可以看到合肥的房地产行情在过去几年涨得很凶,但是当这些措施出台以后,合肥的房价已经相对稳定了很多,并且有进一步稳定的趋势。
建议大家不要急于买房。
虽然现在很多措施确实起到了作用,但是目前的房价还没有那么稳定,我个人觉得还会有继续下降的空间。普通人的收入只有那么多,辛辛苦苦赚一辈子钱才能够买了几套房子,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急于买房。对那些想买房的小伙伴来说,可以适当观望一下市场行情,因为以后的房价肯定不会暴涨了。房子也终究会回归到它本身的居住属性,而不是作为一个所谓的炒作投资品。
6、我就是对合肥的房价特别好奇
没办法,以前在合肥房价5000元一平方米,现在有地铁,房价上升了。
7、我就想知道合肥的房价能不能他妈的低一点!
低是不可能的。如果房价降了,就是断崖式下跌。
你就想想,那些按揭买专房的人,一个星期,属房价跌了一半,也就是,你房贷只还了一半,另一半,你准备还,可是现在,你房子的价格只有一半,另一半跌没了,但你还要还银行钱,不然来硬的。
大概,人们要排队上天台哦。
当然,现在政府也认识到不能再炒房了。
比如说长沙近日的草房,就被,湖南日报,发社论批评。但现在互联网+还没有成型,物联网也还早。
产业升级处于空档期。不炒房,GDP涨不上去。🙃
8、2021年新一线城市,合肥掉出排名,原因何在?
对比《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宁波替代合肥重回新一线城市名单,这也就意味着合肥遗憾落选!
当然这其中也不缺乏一些“看戏”群众,因为合肥本身发展也就平平,掉出新一线本身就是理所当然,不过小编要说的是,本来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之间竞争就比较激烈,每年的榜单存在波动也属正常现象,大可不必因为一次“落后”而就集体唱衰。
而我们所要思考的是:七普过后合肥不论是放在长三角地区还是中部地区表现都是最为抢眼的城市之一,为何今年合肥突然跌出新一线城市,相较于宁波这一年的发展,我们究竟“差”在了哪儿?
宁波回归,合肥为什么输了?我们来仔细看这份榜单的标题,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份榜单标题中,最重要的两个字:商业。所以以更准确的角度来说,这份榜单的排名就是根据城市的商业所划分的,虽然这些年合肥的商业发展有所进步,但相较于其他城市,确实属于薄弱项。
合肥营业额第一的商场为华润万象城,在2020年统计的全国各大商场的营业额排名中,已经排到50名开外了。今年的榜单仍以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来评估中国城市。
商业资源集聚度方面宁波排第16位,为5项一级指标中排名最高的。而在这项指标的二级指标中,宁波的大品牌青睐度创下新高,由去年的18位上升到全国12位。这与阪急百货等头部商圈在宁波的开业密不可分。也是因为这项排名的大幅上升,宁波的商业资源聚集度由去年的20位上升到16位。
城市人活跃度方面:宁波排名全国第17位,其中消费活跃度排名全国第7位。宁波的这项指数离不开宁波人在电商网站上的“剁手”能力,宁波人的网购指数长期排名全国前三。
大品牌青睐指数排名上升6位、商业核心指数排名上升3位;新兴战略产业优势指数排名全国15位。商业资源集聚度和未来可塑性是影响宁波排名增长最显著的维度。宁波如一匹黑马强势回归。
不过要是抛开这份榜单来说,合肥的商业真是如此“不堪一击”吗?答案是否定的。俗话说得好:一个城市的发展状况,主要是看其商业发展。
首先要弄清楚,这个“新一线城市”是民间机构“评选”出来的,并非官方排名国内没有任何一家官方机构对中国的城市进行过一线二线三线等城市级别的划分或排名。当然,不可否认,这个民间机构每年给中国城市进行一线、新一线的划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老百姓的认知。实际上很多人并不真正明白什么才叫一线、新一线,老百姓只关心哪个城市入选了,只要这个城市上榜了,就认为发展得不错。
老乡鸡都知道要搞月月上新,换点不同的菜品给顾客选择,第一财经当然知道如何最大程度的操弄舆论,制造话题了。试想一下,如果每年评选出来的城市顺序、名单都没有任何变动,怎么能博取民众的关注呢?怎么能制造热点呢?有热点就有流量,就有变现的机会。
今年合肥落选新一线,一点都不奇怪,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在不久的将来,合肥还是会重回新一线的榜单,这个也不奇怪。在新一线榜单上的城市个个都是武林高手,合肥能跟他们过招,已经是对合肥很大的肯定。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启示,那就是过去的这几年,合肥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需继续努力,埋头苦干,踏踏实实提高综合实力。再给合肥十年,一定会有更大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