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站區許懷思
1、春雨表達了作者什麼的思想感情
這是一首情詩。春雨瀟瀟,情絲繚繞。春雨中望著對方居住過的經紅樓,對伊人思念之情宛若雨絲,飄飄裊裊。而引發出許多懷思的情愫,有追思、有夢境、有摯情、有畫意,極盡情思之苦,最後連情書都無法寄出,更可知這種思念的無奈而又無盡。這首詩是藉助飄灑迷的春雨,抒發悵念遠方戀人的情緒。開頭先點明時令,再寫舊地重尋之凄愴,繼而寫隔雨望樓,尋訪落空之迷茫,終而只有相思相夢,緘札寄情。一步緊逼一步,悵念之情恰似雨絲不絕如縷。詩的意境、感情、色調、氣氛都是十分清晰明麗,優美動人。「紅樓隔雨」與「珠箔飄燈」二句,簡直是一幅色彩明麗的圖畫。
2、李商隱的詩《春雨》的全詩翻譯拜託各位大神
【作者】 李商隱(812-858)字義山,號玉溪(xi)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因受牛李黨爭排擠,潦倒終身。他的詩長於律、絕,富於文采,風格色彩濃麗,多用典,意旨比較隱晦,以《無題》組詩最為著名。有《李義山詩集》。 【注釋】:白門:今江蘇省南京市。紅樓:華美的樓房,多指女子的住處。珠泊:珠簾,此處比喻雨絲。晼晚:夕陽西下的光景,此處還蘊涵年復一年、人老珠黃之意。玉璫:耳珠。雲羅:像羅紋般的雲片。【譯文】: 新春,我穿著白夾衣悵然地卧床; 幽會的白門冷落了,我心中惘然。 隔著雨絲凝視紅樓,我倍覺冷寂; 珠箔般雨滴飄打燈籠,獨自歸返。 你在遠路,到春晚應更悲凄傷感? 只有殘宵能夢中聚首,依稀空泛。 耳環情書已備好,怎麼才能送達; 我寄希望於萬里雲中,那隻孤雁。 【賞析】: 這是一首情詩。春雨瀟瀟,情絲繚繞。春雨中望著對方居住過的經紅樓,對伊人思念之情宛若雨絲,飄飄裊裊。而引發出許多懷思的情愫,有追思、有夢境、有摯情、有畫意,極盡情思之苦,最後連情書都無法寄出,更可知這種思念的無奈而又無盡。 李商隱《春雨》的個人解讀 《春雨》 悵卧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 從「事」上說,我們可以很輕易地指定《春雨》是一篇懷人之作。詩人在一個雨夜或一個飄雨而尚未入夜的晚上,回想自己曾經去一個地方找尋一名牽掛自己許多情思的女子,然而,鶴去樓空佳人不在。那時,也是這樣的時刻,一個雨夜或一個飄雨而尚未入夜的晚上,自己獃獃看罷紅樓,懷著滿腹惆悵挑著孤燈一路失魂落魄地回來,多少回,夢里望著伊人依稀的影子,重溫依稀的舊時歡笑,醒來又追憶依稀的夢境,向何人訴說我的相思和夢想,我的牽掛和悵惘?多少情,多少淚,多少綿纏,都輕灑暗拋在尺素鮫綃上,然後交由鴻雁度過八千里路雲和月,送到你的身邊。(白門似乎可以理解為昔日與佳人相會之處,而紅樓則是伊人所居之閣樓。當然,白門、紅樓也未必實指。) 但從這首詩的「情感、意味」來看,就遠不能這么舉重若輕或者竟是舉輕若輕了——那寥寥58字是多少個58字也不能道盡的啊,她是渺茫的,是幽微的,是躲藏著的。 我們所說的情感、意味是指詩所傳達出來的情感、意味。那麼,這首詩到底傳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意味呢? 如果說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可以代表著受惠者——被滋潤的萬物眾生——對「雨」即「惠」的希望,代表著受惠後的濕潤和重量(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是代萬物眾生發言;那麼,李義山值春之季的春雨則只是為自己、為自己的感官感覺、為自己的情愫心境而發出的輕輕嘆息。前者是一種普遍性的喜悅和感受,後者是傷情者幽獨的難為外人道只可自咀嚼的思緒和心情。 首聯上句用「悵」為全詩定下基調:淡淡的哀傷,淡淡的憂郁。下句復以「寥落」之事相襯並完成時空的轉移。以詩而論,這兩句起得很平實;從詩史上看,這類起句多如繁星。唯一有點可說的是把「新春」與「悵」聯系在了一起。一般來講,「新春」總給人一種生機勃發或待發、充滿吉祥和理想契機的感覺,但「悵」字一著,卻一掃這種意氣風發的可能。這與在蕭瑟之秋作豪語,殊途同歸。所謂以樂寫哀襯哀是也。但這終究是詩家慣技,不足道的。但「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則非義山而不能了。那是前去尋訪之時,佇立雨中,隔著萬千雨水望著紅樓;是今日淅瀝雨聲里,追憶往昔自己曾經佇立雨中,隔著萬千雨水望著紅樓。從雨中想到雨中,從雨中寫到雨中。此雨不是彼雨,此雨中不是彼雨中;此雨又一定不是彼雨,此雨中又一定不是彼雨中嗎?情與事,夢與實,本身就夠迷離夠撲朔夠恍惚的了,加上雨這個意象,就更增其凄迷班駁;或者,竟可以說,正是「雨」才造成這種讓人低回讓人唏噓不已的氛圍。餘光中嘗謂,一位詩人,一生也就是幾個意象。譬如李白的月和酒,杜甫的老病孤州。而李義山的意象就是「雨」了。李義山的「雨」,是獨特的,是辨認義山與其他詩人的最重要依據。 王蒙把李義山對雨的感受分為四類:曰漂泊感,曰鄉愁,曰迷離,曰憂傷。(見王蒙《雨在義山》文)我以為是這千古不易之論。那麼,「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又散發著怎樣的氣息,呈現出怎樣的色彩呢? 首先是「冷」。不僅是雨的自然屬性,也是詩人內心的感受:那是冒雨尋人不遇而不得不雨中品嘗的雨水和淚水,那是咂摸著物是人非而油然升騰的寥落感、滄桑感和無常感。溫暖是那樣遙遠,雨中剪燭已經不可再得。那是空寂得難受,是差不多站不住、差不多再不能觸摸的傷痕。 其次是「阻隔」。紅樓淋雨,雨中望紅樓淋雨,雨中追憶雨中望紅樓淋雨……始終都「隔」著,始終都是人在雨中期待著,張望著,想望著而又躑躅著。「阻隔」是李義山的詩作風格,也是他的性格心態。這就好像他的所有希望、所有理想、所有寄託都和他或者隔著蓬山萬重,或者隔著夜雨迷濛,或者至少是隔著今世今生。 再次是「迷離」之感。隔雨相望是迷離,雨中追想是迷離,珠箔飄燈也是迷離。如果說阻隔是李義山的心態或定命,那麼迷離幾乎可以看作是詩人的審美追求、審美趣味了;因為撲朔迷離本身就是一種難以言傳至少是難以盡傳的美。 最後是「傷感惆悵」。義山一生抑鬱傷感。他的傷感的共性是幽微蘊藉。「一寸相思一寸灰」式的淚、誓,其實並不多,多的倒是那種不是濃得化不開、卻又是無處不在無可排遣的淡淡傷情。 基於這種感受,詩人表達的就是對美的一種體驗,一種傳達。在詩人,是由感受而升華(表達);在我們,是由升華(作品)追到感受並復歸於升華(對美的體受)。真正的藝術,感受不是最終的台階,升華——上升到審美的領域才是底限。甚至升華也不是最底層。因為升華與回視現實(聯想自我境遇),即美的體驗與功利的需要是相互滲透或此伏彼起的。比如,「獨自歸」,一個風雨之夜,一個懷著美好想望而去的人挑著一盞孤燈失意而回,他想起昔日把酒吹笙,解語言歡,想著而今風雨飄零,其室也近,其人遙遠,這該是怎樣的落寞,怎樣的嘆息!我們是否也有過相類的情事?那雨中的一點燈光相伴的踟躇踉蹌的腳步是多麼的熟悉! 頸聯「遠路」句,是說想到她所棲身的地方盤桓一刻半刻,但路途遙遠,甫出發而天色已晚,所以,只能在不眠之夜,在似眠非眠的夢中得其彷彿了。這里涉及對「應悲春晼晚」如何理解。如果是設想遠去的對方會有春晚日暮、盛時難再的悲感,那麼詩人所愁的怕只是心愛的女子雲鬢改斑;在夢中想到過去,也只是想到她的青春華茂,這似乎流於淺薄,這不是李義山。他所悲的應是「遠路」,是「難以抵達」,是不能抵達之後就只能煢煢孑立就只好這么落寞著幽怨著,這也才有尾聯的托雁致意轉達相思與關切。否則,時光流逝,去信也是無濟於事的。 最後兩句,是說青鳥傳書萬里傳情。但如果往深里想一想或者說想得現實一些,我們就會發覺這種希望其實是相當渺茫的,甚至連詩人也不能相信。然而,這個渺茫的想法和舉動卻是飽含著希望的。在這里,渺茫的希望是詩人灰黯人生中的亮色,是不絕望,是有所想;希望的渺茫是亮色後的陰影,是無希望,是能預感到的甚至是註定的惘然,是只能沉湎於有所想。這種凄迷婉曲,這種無望中的放不開放不下的心情,造成了義山層次深疊的詩境,那種傷懷就會縈繞於身心,彌漫於天際。 這樣說來,《春雨》無疑也算得上一個「城池疊嶂而互相交通又互為阻隔,路徑曲折而易於迷失又突然獲得,形象縟麗而信息充溢美不勝解,寄寓深遙而或指或非體味無盡」的「十分幽遠的藝術世界」(王蒙語)了。 參考資料: http://blog.sina.com.cn/u/46dba135010001m8 5
3、《春雨》它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春雨》它表達了作者抒發悵念遠方戀人的感情。
《春雨》是唐代詩人李商隱所作一首情詩。春雨瀟瀟,情絲繚繞。這首詩是藉助飄灑迷朦的春雨,抒發悵念遠方戀人的情緒。開頭先點明時令,再寫舊地重尋之凄愴,繼而寫隔雨望樓,尋訪落空之迷茫,終而只有相思相夢,緘札寄情。一步緊逼一步,悵念之情恰似雨絲不絕如縷。詩的意境、感情、色調、氣氛都是十分清晰明麗,優美動人。詩藉助於飄灑迷濛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夢境,烘托別離的寥落,思念的真摯,構成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
詩詞原文
《春雨》
李商隱
悵卧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
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
這首詩是藉助飄灑迷的春雨,抒發悵念遠方戀人的情緒。開頭先點明時令,再寫舊地重尋之凄愴,繼而寫隔雨望樓,尋訪落空之迷茫,終而只有相思相夢,緘札寄情。一步緊逼一步,悵念之情恰似雨絲不絕如縷。詩的意境、感情、色調、氣氛都是十分清晰明麗,優美動人。「紅樓隔雨」與「珠箔飄燈」二句,簡直是一幅色彩明麗的圖畫。
4、求一篇關於春雨的作文,摘抄沒問題的,但是做好加幾句古詩。快!現在就要!!!
轉
雨的印記(KISS THE RAIN)
古人詠自然美,皆愛風花雪月。但我獨鍾情於雨。
雨有細雨、疏雨、陣雨、暴雨、大雨、小雨、陰雨、霖雨、淫雨、好雨、密雨、煙雨、還有毛毛雨、杏花雨、黃梅雨、豆花雨、桑柘雨、傾盆雨、及時雨,面目各異;每個人眼中的雨,也別有一種情韻。
最纏綿的莫過於春雨。她是那麼輕柔,那麼溫情,在淡淡的細雨中結伴散步,很容易跌入浪漫的氛圍。
最愜意的莫過於夏雨。她是那麼突然,那麼熱烈,在嘩嘩的暴雨中洗滌心靈,胸中的煩躁與塊壘一掃而盡。
最瀟灑的莫過於秋雨。她是那麼飄逸,那麼疏放,在霏霏的煙雨中悠然沉思,你會體味到人生成熟的魅力。
最沉重的莫過於冬雨。她是那麼冷峻,那麼愀然,在咚咚的陣雨中追溯往昔,將勾起你逝去的惆悵,還有依戀的良宵。
我極喜雨中去逛街。密密的雨點驅散了大都市的喧嘩、嘈雜和沉悶,於是往日眼中狹窄的街驟時變得寬廣漫長;輕靈的雨珠洗盡街心的濁塵,齷齪與猥雜,於是萬物漸顯明亮純凈的光澤,綠的更綠,紅的更紅,更好看,一把把七彩雨傘,宛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點綴出滿街的萬般風情。
我更愛雨中去旅遊。肅穆的青山原來多嫵媚,深幽的綠水恰似好溫柔。叢林變得滋潤,石階更顯輕盈。雨中看雲飛霧起,變幻多端,正如人生莫測;雨中泛舟尋清趣,遠近皆朦朧,人在詩意中。
雨天更宜躲進小樓,隱於陋室,約三五知己,或品茶敘舊,議論風發,談大俠之傳奇,侃世道之滑稽;或雨中聽絲弦,江南風情曲中論,大弦小弦皆有意。
有雨無朋亦怡然,獨坐窗下聽雨讀書,讀詩詞曲賦,讀散文小品,讀好看小說,如沐春雨,如飲陳酒,如見真情。或愁腸百結,蹙眉長嘆,替古人垂淚;或喜上眉梢,夙願如嘗,得千古知己。
我與雨有緣,因為好多奇思妙想皆在雨中萌發;我與雨有緣,還因為敏感的心路變幻出諸多精彩迭起的故事。
白的柔紗剛走,春姑娘就穿著五顏六色的裙子降臨大地。為了慶賀春天的到來,春姑娘發出了許多張請柬,邀請她的好朋友來參加她的聚會。這不,春雨妹妹一接到春姑娘的請柬,就來到了人間。
聽,「叮叮——咚咚——」,這是春雨妹妹的歌喉發出的美妙的歌聲,這歌聲喚醒了原本枯萎的花草樹木,喚醒了原本冬眠的動物,也喚醒了大地媽媽。春雨像針尖似的細,交織在一起,灑向大地,滋潤萬物。
春雨仍在淅淅瀝瀝地下著,那清脆的歌聲也越來越響。瞧,那春雨好似一串串斷了線的珍珠。雨點輕輕地落在了花朵上,花兒舒心地笑了,笑得那麼燦爛,那紅的、黃的、紫的、白的,各色各樣的花在春雨的滋潤下,顯得更加鮮艷、更加美麗。那花瓣上的一滴滴珍珠似的雨點,彷彿是春雨送給花兒的漂亮首飾,花兒在細雨中點頭微笑,好像在向春雨表示感謝。春雨又把愛撫給予了小草,小草舒服地享受著沐浴,變得碧綠碧綠的。在春雨的催促下,它們手拉手使勁向上長。看,柳樹正在歡快地整理辮子呢!辮子被春雨沖洗地一塵不染,翡翠一般。柳樹在雨中擺動著自己的辮子,似乎在感謝春雨。
「沙沙……」春雨還在下著。望著這滋潤萬物生靈的春雨,我彷彿看到了田野。田野里,莊稼們盡情地吮吸這春天的甘露。我彷彿看到莊稼經過春雨的洗禮,長得更高更綠更有精神。我彷彿看到了農民伯伯一張張眉開眼笑的面孔,那笑臉彷彿告訴我們:今年准又是個豐收年!
雨漸漸停息了,一個綠色的世界進入我的眼簾:小草翠綠翠綠的,挨挨擠擠地站在一起;柳樹在微風中梳理剛剛洗過的秀發,它們歡笑著,顯得格外高興。望著眼前的這個美麗世界,我不禁吟誦起詩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春天來了,大地上的每一個角落者充滿了春天的氣息。
校園里,到處都是春光明媚的魯象。柳樹抽出了細細的柳絲,上面綴潔了淡黃色的嫩葉;小草帶著泥土的芳香鑽了出來,一叢叢,一簇簇,又嫩又綠花兒也伸了伸懶腰,打了個哈欠,探出了小腦袋;小朋友們都脫掉了笨重的冬衣,換上了既輕便又鮮艷的春裝;小鳥們從家裡飛了出來,唱著動聽的歌,告訴我們:春天來了!
春天真的來了,在池塘里,在田野上,在天空中,到處都煥發著勃勃生機。大自然的景色也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晴天里,暖洋洋的陽光照在身上,軟綿綿的春風拂在臉上,既溫暖又舒服:在下雨天,時不時炸響一陣陣春雷,既驚險又刺激。
春天的景色太美了,春天裡人們的心情更美。佝僂了整整一個冬季的腰板挺直了,歡快的笑臉充滿著希望。公園里又熱鬧起來了,照相的青年人,釣魚的老人,捕捉昆蟲的小朋友,一個個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流連忘返。
春天裡人們更忙了。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你看,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來來往往地穿梭著忙碌的身影,鄉村的田地里,農民們在播灑著希望的種子。教室的牆壁上貼著新學期的課表,一本本新書中,有好多好多的知識果實等待著我們去采擷。
我熱愛春天,我喜歡聞到花兒的芳香,看到大樹的新綠,聽到小烏的歡唱。我熱愛春天,因為春天充滿了生機,充滿了新的希望!
5、杜甫的《春雨》
原文如下: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拓展資料:
《春夜喜雨》是杜甫晚年"飄泊西南"時在成都所作,見與《杜工部集》,作於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從詩人對春雨的描述中,流露出對春雨的喜悅。
杜甫(公元712--770),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國為民,英年早衰,詩聖,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
譯文: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降臨在萬物萌生之春。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濃濃烏雲,籠罩田野小路;點點燈火,閃爍江上漁船。明早再看帶露的鮮花,成都滿城必將繁花盛開。
6、春夜喜雨和春雨是一首詩么
不是
《春夜喜雨》是唐代杜甫作。描寫在成都草堂所見的春夜細雨,通篇不用一個「喜」字,卻處處流露出作者對這場及時雨的喜悅心情。全詩措詞生動精當,「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等句,尤為後人傳誦。
原文: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春雨是詩題
創作者頗多,如李商隱就有首《春雨》述因春雨而引發出許多懷思的情愫,有追思、有夢境、有摯情、有畫意,極盡情思之苦,最後連情書都無法寄出。一片思念的無奈而又無盡。
原文:悵卧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霄猶得夢依稀。
玉鐺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
7、求商隱〖春雨〗翻譯
【作者】
李商隱(812-858)字義山,號玉溪(xi)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因受牛李黨爭排擠,潦倒終身。他的詩長於律、絕,富於文采,風格色彩濃麗,多用典,意旨比較隱晦,以《無題》組詩最為著名。有《李義山詩集》。
【注釋】:
白門:今江蘇省南京市。
紅樓:華美的樓房,多指女子的住處。
珠泊:珠簾,此處比喻雨絲。
晼晚:夕陽西下的光景,此處還蘊涵年復一年、人老珠黃之意。
玉璫:耳珠。
雲羅:像羅紋般的雲片。
【譯文】:
新春,我穿著白夾衣悵然地卧床;
幽會的白門冷落了,我心中惘然。
隔著雨絲凝視紅樓,我倍覺冷寂;
珠箔般雨滴飄打燈籠,獨自歸返。
你在遠路,到春晚應更悲凄傷感?
只有殘宵能夢中聚首,依稀空泛。
耳環情書已備好,怎麼才能送達;
我寄希望於萬里雲中,那隻孤雁。
【賞析】:
這是一首情詩。春雨瀟瀟,情絲繚繞。春雨中望著對方居住過的經紅樓,對伊人思念之情宛若雨絲,飄飄裊裊。而引發出許多懷思的情愫,有追思、有夢境、有摯情、有畫意,極盡情思之苦,最後連情書都無法寄出,更可知這種思念的無奈而又無盡。
李商隱《春雨》的個人解讀
《春雨》
悵卧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
從「事」上說,我們可以很輕易地指定《春雨》是一篇懷人之作。詩人在一個雨夜或一個飄雨而尚未入夜的晚上,回想自己曾經去一個地方找尋一名牽掛自己許多情思的女子,然而,鶴去樓空佳人不在。那時,也是這樣的時刻,一個雨夜或一個飄雨而尚未入夜的晚上,自己獃獃看罷紅樓,懷著滿腹惆悵挑著孤燈一路失魂落魄地回來,多少回,夢里望著伊人依稀的影子,重溫依稀的舊時歡笑,醒來又追憶依稀的夢境,向何人訴說我的相思和夢想,我的牽掛和悵惘?多少情,多少淚,多少綿纏,都輕灑暗拋在尺素鮫綃上,然後交由鴻雁度過八千里路雲和月,送到你的身邊。(白門似乎可以理解為昔日與佳人相會之處,而紅樓則是伊人所居之閣樓。當然,白門、紅樓也未必實指。)
但從這首詩的「情感、意味」來看,就遠不能這么舉重若輕或者竟是舉輕若輕了——那寥寥58字是多少個58字也不能道盡的啊,她是渺茫的,是幽微的,是躲藏著的。
我們所說的情感、意味是指詩所傳達出來的情感、意味。那麼,這首詩到底傳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意味呢?
如果說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可以代表著受惠者——被滋潤的萬物眾生——對「雨」即「惠」的希望,代表著受惠後的濕潤和重量(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是代萬物眾生發言;那麼,李義山值春之季的春雨則只是為自己、為自己的感官感覺、為自己的情愫心境而發出的輕輕嘆息。前者是一種普遍性的喜悅和感受,後者是傷情者幽獨的難為外人道只可自咀嚼的思緒和心情。
首聯上句用「悵」為全詩定下基調:淡淡的哀傷,淡淡的憂郁。下句復以「寥落」之事相襯並完成時空的轉移。以詩而論,這兩句起得很平實;從詩史上看,這類起句多如繁星。唯一有點可說的是把「新春」與「悵」聯系在了一起。一般來講,「新春」總給人一種生機勃發或待發、充滿吉祥和理想契機的感覺,但「悵」字一著,卻一掃這種意氣風發的可能。這與在蕭瑟之秋作豪語,殊途同歸。所謂以樂寫哀襯哀是也。但這終究是詩家慣技,不足道的。但「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則非義山而不能了。那是前去尋訪之時,佇立雨中,隔著萬千雨水望著紅樓;是今日淅瀝雨聲里,追憶往昔自己曾經佇立雨中,隔著萬千雨水望著紅樓。從雨中想到雨中,從雨中寫到雨中。此雨不是彼雨,此雨中不是彼雨中;此雨又一定不是彼雨,此雨中又一定不是彼雨中嗎?情與事,夢與實,本身就夠迷離夠撲朔夠恍惚的了,加上雨這個意象,就更增其凄迷班駁;或者,竟可以說,正是「雨」才造成這種讓人低回讓人唏噓不已的氛圍。餘光中嘗謂,一位詩人,一生也就是幾個意象。譬如李白的月和酒,杜甫的老病孤州。而李義山的意象就是「雨」了。李義山的「雨」,是獨特的,是辨認義山與其他詩人的最重要依據。
王蒙把李義山對雨的感受分為四類:曰漂泊感,曰鄉愁,曰迷離,曰憂傷。(見王蒙《雨在義山》文)我以為是這千古不易之論。那麼,「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又散發著怎樣的氣息,呈現出怎樣的色彩呢?
首先是「冷」。不僅是雨的自然屬性,也是詩人內心的感受:那是冒雨尋人不遇而不得不雨中品嘗的雨水和淚水,那是咂摸著物是人非而油然升騰的寥落感、滄桑感和無常感。溫暖是那樣遙遠,雨中剪燭已經不可再得。那是空寂得難受,是差不多站不住、差不多再不能觸摸的傷痕。
其次是「阻隔」。紅樓淋雨,雨中望紅樓淋雨,雨中追憶雨中望紅樓淋雨……始終都「隔」著,始終都是人在雨中期待著,張望著,想望著而又躑躅著。「阻隔」是李義山的詩作風格,也是他的性格心態。這就好像他的所有希望、所有理想、所有寄託都和他或者隔著蓬山萬重,或者隔著夜雨迷濛,或者至少是隔著今世今生。
再次是「迷離」之感。隔雨相望是迷離,雨中追想是迷離,珠箔飄燈也是迷離。如果說阻隔是李義山的心態或定命,那麼迷離幾乎可以看作是詩人的審美追求、審美趣味了;因為撲朔迷離本身就是一種難以言傳至少是難以盡傳的美。
最後是「傷感惆悵」。義山一生抑鬱傷感。他的傷感的共性是幽微蘊藉。「一寸相思一寸灰」式的淚、誓,其實並不多,多的倒是那種不是濃得化不開、卻又是無處不在無可排遣的淡淡傷情。
基於這種感受,詩人表達的就是對美的一種體驗,一種傳達。在詩人,是由感受而升華(表達);在我們,是由升華(作品)追到感受並復歸於升華(對美的體受)。真正的藝術,感受不是最終的台階,升華——上升到審美的領域才是底限。甚至升華也不是最底層。因為升華與回視現實(聯想自我境遇),即美的體驗與功利的需要是相互滲透或此伏彼起的。比如,「獨自歸」,一個風雨之夜,一個懷著美好想望而去的人挑著一盞孤燈失意而回,他想起昔日把酒吹笙,解語言歡,想著而今風雨飄零,其室也近,其人遙遠,這該是怎樣的落寞,怎樣的嘆息!我們是否也有過相類的情事?那雨中的一點燈光相伴的踟躇踉蹌的腳步是多麼的熟悉!
頸聯「遠路」句,是說想到她所棲身的地方盤桓一刻半刻,但路途遙遠,甫出發而天色已晚,所以,只能在不眠之夜,在似眠非眠的夢中得其彷彿了。這里涉及對「應悲春晼晚」如何理解。如果是設想遠去的對方會有春晚日暮、盛時難再的悲感,那麼詩人所愁的怕只是心愛的女子雲鬢改斑;在夢中想到過去,也只是想到她的青春華茂,這似乎流於淺薄,這不是李義山。他所悲的應是「遠路」,是「難以抵達」,是不能抵達之後就只能煢煢孑立就只好這么落寞著幽怨著,這也才有尾聯的托雁致意轉達相思與關切。否則,時光流逝,去信也是無濟於事的。
最後兩句,是說青鳥傳書萬里傳情。但如果往深里想一想或者說想得現實一些,我們就會發覺這種希望其實是相當渺茫的,甚至連詩人也不能相信。然而,這個渺茫的想法和舉動卻是飽含著希望的。在這里,渺茫的希望是詩人灰黯人生中的亮色,是不絕望,是有所想;希望的渺茫是亮色後的陰影,是無希望,是能預感到的甚至是註定的惘然,是只能沉湎於有所想。這種凄迷婉曲,這種無望中的放不開放不下的心情,造成了義山層次深疊的詩境,那種傷懷就會縈繞於身心,彌漫於天際。
這樣說來,《春雨》無疑也算得上一個「城池疊嶂而互相交通又互為阻隔,路徑曲折而易於迷失又突然獲得,形象縟麗而信息充溢美不勝解,寄寓深遙而或指或非體味無盡」的「十分幽遠的藝術世界」(王蒙語)了。
8、《春雨》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
這是一首情詩。春雨瀟瀟,情絲繚繞。春雨中望著對方居住過的經紅樓,對伊人思念之情宛若雨絲,飄飄裊裊。而引發出許多懷思的情愫,有追思、有夢境、有摯情、有畫意,極盡情思之苦,最後連情書都無法寄出,更可知這種思念的無奈而又無盡。
從「事」上說,我們可以很輕易地指定《春雨》是一篇懷人之作。詩人在一個雨夜或一個飄雨而尚未入夜的晚上,回想自己曾經去一個地方找尋一名牽掛自己許多情思的女子,然而,鶴去樓空佳人不在。那時,也是這樣的時刻,一個雨夜或一個飄雨而尚未入夜的晚上,自己獃獃看罷紅樓,懷著滿腹惆悵挑著孤燈一路失魂落魄地回來,多少回,夢里望著伊人依稀的影子,重溫依稀的舊時歡笑,醒來又追憶依稀的夢境,向何人訴說我的相思和夢想,我的牽掛和悵惘?多少情,多少淚,多少綿纏,都輕灑暗拋在尺素鮫綃上,然後交由鴻雁度過八千里路雲和月,送到你的身邊。(白門似乎可以理解為昔日與佳人相會之處,而紅樓則是伊人所居之閣樓。當然,白門、紅樓也未必實指。)
但從這首詩的「情感、意味」來看,就遠不能這么舉重若輕或者竟是舉輕若輕了——那寥寥58字是多少個58字也不能道盡的啊,她是渺茫的,是幽微的,是躲藏著的。
我們所說的情感、意味是指詩所傳達出來的情感、意味。那麼,這首詩到底傳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意味呢?
如果說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可以代表著受惠者——被滋潤的萬物眾生——對「雨」即「惠」的希望,代表著受惠後的濕潤和重量(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是代萬物眾生發言;那麼,李義山值春之季的春雨則只是為自己、為自己的感官感覺、為自己的情愫心境而發出的輕輕嘆息。前者是一種普遍性的喜悅和感受,後者是傷情者幽獨的難為外人道只可自咀嚼的思緒和心情。
首聯上句用「悵」為全詩定下基調:淡淡的哀傷,淡淡的憂郁。下句復以「寥落」之事相襯並完成時空的轉移。以詩而論,這兩句起得很平實;從詩史上看,這類起句多如繁星。唯一有點可說的是把「新春」與「悵」聯系在了一起。一般來講,「新春」總給人一種生機勃發或待發、充滿吉祥和理想契機的感覺,但「悵」字一著,卻一掃這種意氣風發的可能。這與在蕭瑟之秋作豪語,殊途同歸。所謂以樂寫哀襯哀是也。但這終究是詩家慣技,不足道的。但「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則非義山而不能了。那是前去尋訪之時,佇立雨中,隔著萬千雨水望著紅樓;是今日淅瀝雨聲里,追憶往昔自己曾經佇立雨中,隔著萬千雨水望著紅樓。從雨中想到雨中,從雨中寫到雨中。此雨不是彼雨,此雨中不是彼雨中;此雨又一定不是彼雨,此雨中又一定不是彼雨中嗎?情與事,夢與實,本身就夠迷離夠撲朔夠恍惚的了,加上雨這個意象,就更增其凄迷班駁;或者,竟可以說,正是「雨」才造成這種讓人低回讓人唏噓不已的氛圍。餘光中嘗謂,一位詩人,一生也就是幾個意象。譬如李白的月和酒,杜甫的老病孤州。而李義山的意象就是「雨」了。李義山的「雨」,是獨特的,是辨認義山與其他詩人的最重要依據。
王蒙把李義山對雨的感受分為四類:曰漂泊感,曰鄉愁,曰迷離,曰憂傷。(見王蒙《雨在義山》文)我以為是這千古不易之論。那麼,「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又散發著怎樣的氣息,呈現出怎樣的色彩呢?
首先是「冷」。不僅是雨的自然屬性,也是詩人內心的感受:那是冒雨尋人不遇而不得不雨中品嘗的雨水和淚水,那是咂摸著物是人非而油然升騰的寥落感、滄桑感和無常感。溫暖是那樣遙遠,雨中剪燭已經不可再得。那是空寂得難受,是差不多站不住、差不多再不能觸摸的傷痕。
其次是「阻隔」。紅樓淋雨,雨中望紅樓淋雨,雨中追憶雨中望紅樓淋雨……始終都「隔」著,始終都是人在雨中期待著,張望著,想望著而又躑躅著。「阻隔」是李義山的詩作風格,也是他的性格心態。這就好像他的所有希望、所有理想、所有寄託都和他或者隔著蓬山萬重,或者隔著夜雨迷濛,或者至少是隔著今世今生。
再次是「迷離」之感。隔雨相望是迷離,雨中追想是迷離,珠箔飄燈也是迷離。如果說阻隔是李義山的心態或定命,那麼迷離幾乎可以看作是詩人的審美追求、審美趣味了;因為撲朔迷離本身就是一種難以言傳至少是難以盡傳的美。
最後是「傷感惆悵」。義山一生抑鬱傷感。他的傷感的共性是幽微蘊藉。「一寸相思一寸灰」式的淚、誓,其實並不多,多的倒是那種不是濃得化不開、卻又是無處不在無可排遣的淡淡傷情。
基於這種感受,詩人表達的就是對美的一種體驗,一種傳達。在詩人,是由感受而升華(表達);在我們,是由升華(作品)追到感受並復歸於升華(對美的體受)。真正的藝術,感受不是最終的台階,升華——上升到審美的領域才是底限。甚至升華也不是最底層。因為升華與回視現實(聯想自我境遇),即美的體驗與功利的需要是相互滲透或此伏彼起的。比如,「獨自歸」,一個風雨之夜,一個懷著美好想望而去的人挑著一盞孤燈失意而回,他想起昔日把酒吹笙,解語言歡,想著而今風雨飄零,其室也近,其人遙遠,這該是怎樣的落寞,怎樣的嘆息!我們是否也有過相類的情事?那雨中的一點燈光相伴的踟躇踉蹌的腳步是多麼的熟悉!
頸聯「遠路」句,是說想到她所棲身的地方盤桓一刻半刻,但路途遙遠,甫出發而天色已晚,所以,只能在不眠之夜,在似眠非眠的夢中得其彷彿了。這里涉及對「應悲春晼晚」如何理解。如果是設想遠去的對方會有春晚日暮、盛時難再的悲感,那麼詩人所愁的怕只是心愛的女子雲鬢改斑;在夢中想到過去,也只是想到她的青春華茂,這似乎流於淺薄,這不是李義山。他所悲的應是「遠路」,是「難以抵達」,是不能抵達之後就只能煢煢孑立就只好這么落寞著幽怨著,這也才有尾聯的托雁致意轉達相思與關切。否則,時光流逝,去信也是無濟於事的。
最後兩句,是說青鳥傳書萬里傳情。但如果往深里想一想或者說想得現實一些,我們就會發覺這種希望其實是相當渺茫的,甚至連詩人也不能相信。然而,這個渺茫的想法和舉動卻是飽含著希望的。在這里,渺茫的希望是詩人灰黯人生中的亮色,是不絕望,是有所想;希望的渺茫是亮色後的陰影,是無希望,是能預感到的甚至是註定的惘然,是只能沉湎於有所想。這種凄迷婉曲,這種無望中的放不開放不下的心情,造成了義山層次深疊的詩境,那種傷懷就會縈繞於身心,彌漫於天際。
這樣說來,《春雨》無疑也算得上一個「城池疊嶂而互相交通又互為阻隔,路徑曲折而易於迷失又突然獲得,形象縟麗而信息充溢美不勝解,寄寓深遙而或指或非體味無盡」的「十分幽遠的藝術世界」(王蒙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