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油墩村張國友
1、我國勞動模範
--記全國勞動模範撫寧縣英武山村黨支部書記李家庚
2002年,在鎮上經營飯店和電料門市的李家庚,因患淋巴癌回村養病。當時,村裡的狀況讓他格外揪心:不足500人的小村,集體欠債竟達10萬多元;黨支部癱瘓,連個黨員會也開不成,許多工作在全鎮排位落後;村民們辛苦一年,掙的那點錢連交電費都不夠,別說姑娘往外嫁,有的小夥子都想到外村「倒插門」……
對英武山有些絕望的黨員、村民,把希望寄託在人品好、能力強的李家庚身上,一趟趟地找他,懇求他帶領大夥奔富路。
可看看眼前的李家庚,鄉親們又實在不忍心讓他受累。由於化療,他的頭發眉毛脫得精光,臉色蠟黃,說話有氣無力,每天一把一把地吃葯……
鄉親們那熱切期盼的目光,欲言又止的神情,早已使李家庚心潮澎湃,他瞞著家人暗下決心:為了生我養我的英武山,豁上這條命了!
2002年9月30日,經村裡「兩推一選」,李家庚以高票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鄉親們報以熱烈的掌聲,可年邁的父母、體弱的妻子,卻滿腹酸楚,含淚勸他:醫生說,病後5年至關重要,若能平穩過去,還能活20年,否則……家庚啊,你為啥偏偏在這個時候去受這份罪,就算你不怕死,就不為一家老小想想?
李家庚對親人說得卻很輕松:我干我想乾的事兒,心裡高興,就把病忘了;我高興你們不也高興?省得成天為我揪心。要是老覺得有病,病會更重;不拿病當病,病就會輕啊。一席話,說得親人頻頻點頭。
在私下裡,李家庚不止一次和最好的朋友韓繼濤說:誰不珍惜生命?我說不定哪天倒下,所以要抓緊時間為父老鄉親干點事,哪怕少活幾年!
李家庚轉讓了經營的飯店,變賣了家裡的裝載機,全身心地撲在了村裡的工作上。當時正趕上農業稅徵收,由於村裡拖欠群眾2萬多元錢,再加上第二輪土地承包拖了兩年多未能完全解決,不少村民遲遲不交。李家庚自掏腰包還清了欠款,又拖著病體挨門逐戶做工作。不到3天,全村的農業稅交齊了;僅僅7天,涉及27戶的第二輪土地承包難題也解決了。
緊接著,李家庚下決心解決村民的吃水難問題。他自己墊資5萬元,又一趟趟從上級跑來10萬元。從規劃引水線路到開挖地溝,從鋪設4000米管道到建水塔,他一直摸爬滾打在工地上。苦戰42天,甘甜的泉水終於一路歡歌從3公里外流進各家各戶,全村一片歡騰。
之後,李家庚又歷盡千辛萬苦,經受了千難萬難,爭取到村村通工程,修了一條貫通全村、通往山外的3.5公里水泥路。
接水,修路,這是全村人長期以來的夢想,但又覺得是無法辦成的事。真沒想到家庚一個病人,硬是給辦成了!村民們都這樣評價。
最要緊的是讓鄉親們富起來
英武山地處山區,全村472口人,人均耕地不足2畝,且大多是靠天收坡地。怎樣才能讓群眾盡快富起來?李家庚覺得這是最要緊的事,是頭等大事。上任頭仨月,他先後10次召開村班子會、黨員會和村民代表會,4次召開全體村民大會進行商討,並帶領支部成員外出參觀學習,深入分析市場形勢,最終確定了遠抓林果近抓牧,生態家園邁大步的發展構想,並決定以養豬業為突破口,推進全村產業結構調整,迅速脫貧致富。
說來容易做來難。雖然養豬是條最現實的致富路,雖然群眾大部分家裡也養豬,但按科學的方法成規模地養豬,卻從未搞過。李家庚知道,不拿出令人信服的事實來,群眾不會認可。2003年2月,他在全村率先建起一個存欄200頭的養豬場。4個月後,生豬全部出欄,獲利3萬余元。
用不著再說,全村群眾養豬的勁頭上來了。可資金、用地、技術等難題擺在面前。李家庚每天早出晚歸,找親戚、托朋友、跑有關部門,以自己的信譽作擔保,幫助首批45個養殖戶聯系小額貸款48萬元,為25戶協調了養豬佔地,為24戶解決了建豬舍木料難題。他還帶領養殖戶分3批到養殖先進村參觀取經,並聘請專家舉辦養殖技術培訓班……
在李家庚的示範和幫助下,當年全村就有70多戶建起了養豬場,其中存欄50頭以上的有25戶。目前,全村幾乎家家都成了養豬專業戶,生豬存欄共4100頭,今年預計出欄近1萬頭。全村僅養豬一項年產值就達800萬元,人均純增收近3000元。
村民王東說:為讓大夥養豬賺錢,家庚操碎了心哪。為降低養殖成本,李家庚先後墊資6萬多元,為大家購進仔豬4000多頭,並從外地統一購進飼料,以進價賣給群眾;為方便養殖戶粉碎飼料,他自己掏錢買了一台粉碎機,每公斤只收二分錢的電費,一分錢不賺;為讓生豬能賣上好價錢,他多次到天津、唐山等地聯系銷售,並向群眾承諾,在同等條件下賣豬,先群眾後幹部,最後再賣自家的……
家庚熟人多門路廣懂得多,市場行情摸得准,有啥事問他沒錯。村民王建民說,今年五一前,他家來了個收豬的商販,出價每公斤四元五角。他拿不定主意,就問李家庚賣不賣。李家庚很乾脆地告訴他,現在的市場價漲到四元七角了,低於這個價不賣。果然,第二天又來個買豬的,主動出價四元七角。家庚一句話,讓他家40頭豬多賺了1300多元。
就此事,記者問李家庚為什麼這么神?他說:我成天和縣畜牧局通電話。現在當支書,不懂市場可不行啊。
豬多了,村內豬屎遍地,臭味熏天,怎麼辦?李家庚和大夥商議在村東建起了一個養殖小區,並號召大家建沼氣池,用沼氣燒火做飯,既干凈又環保,村民個個叫好。現在,全村100多戶已有90戶建起了沼氣池。
有家庚在前面,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地朝著小康路上奔呢。村民韓繼濤高興地告訴我們,去年,李家庚抓住國家退耕還林給予優惠政策的發展機遇,帶頭在自家的11畝山坡地上栽植了1200棵板栗樹。又聽從專家的意見,在樹下間種了6畝丹參葯材。在他的帶動下,全村目前已退耕還林600畝,栽植板栗4萬株,間種丹參葯材278畝,明年每畝地可望增收1000多元。鄉親們都說李家庚為我們建起了綠色銀行。
當支書就要把心掏給群眾
李家庚講的,是要有奉獻精神。他常說的這句話,那內涵是太豐富了。
去年農歷臘月二十六傍晚,鎮里給村幹部們兌現了當年的工資,李家庚領到了6700元。一進村,他就把護林員及其他零工等叫到一起,抱歉地說:大夥跟著我忙活了一年,一分錢工錢沒拿,真對不起呀,不能讓你們就這樣過年。說完,硬是把6700塊錢塞給了大家。回到家卻交給妻子一張白條,還幽默地說:鎮領導想得可真周到,把我的工資給變成摺子了。
對這樣的事,妻子、父母早就習慣了。村民們說,他家就像村裡的金庫,李家庚想往外拿多少就拿多少,家人誰也不吭氣,一是支持他的工作,二是怕他上火。這兩年,李家庚為村裡的各項工作搭了多少錢,只有村會計一人知道,別人都說不太清楚,人們算大賬,說至少5萬多元。
李家庚的父親李國和說,兒子一上任就在大喇叭里向全村保證:我為村裡花的電話費、差旅費、招待費一分不報。支部委員王福介紹說,家庚經常開著自家的舊夏利車為村裡辦事,這輛車光油錢和維修費一年就得1萬多元。為了省錢,村裡沒安公用電話,村裡的公事都是用李家庚家的電話或他的手機,他家的電話費原來平均每月30多元錢,現在哪月不得二三百元?最多時近四百元。李家庚到外跑業務,招待費、差旅費都是自己負擔。上邊來人都在他家吃飯,可他從未向村裡報過一分錢招待費……
李家庚不光為村集體大量墊支,還多次為貧困戶慷慨解囊。村民李國金養小尾寒羊,羊總死,陷入困境,李家庚拿出5000元,讓他改養絨山羊,如今李國金成了富裕戶。村民王喜雙目失明,媳婦、兒子弱智,母親年邁,想養豬沒錢,李家庚拿錢給他買了6頭豬……
談起這些事,人們總要稱贊李家庚的思想境界。可他總是搖搖頭:不是我境界有多高,沒辦法,村裡太窮,事又要辦,我家還有,不從家拿從哪拿?再說,這也是為了我工作好做。
話,說得再朴實不過了。但惟有這朴實的話語才真正反映出一個優秀黨支部書記一心為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呀!
李家庚向全村人奉獻的,豈止是金錢。
擔任村支書後,由於工作太多,壓力太大,沒日沒夜地奔波、操勞,嚴重影響了治療、休養,他的健康狀況一度惡化。在去年6月引自來水的日子裡,他成天在外跑,蚊蟲叮咬,寒風侵襲,使免疫力嚴重下降的他患上了淋巴癌蕁麻疹,渾身起皰,全身水腫。腿上一摁一個坑,那樣子看上去都有些怕人。巨大的工作壓力,又使他患上了嚴重的失眠症,連續20多天幾乎無法睡覺。醫生說,再不住院治療,身體和精神都會垮了。可為了保證自來水工程按期完工,他把葯取回來,每天讓村醫給打針輸液,常常是中斷輸液就匆匆趕往工地。自來水修通了,他卻再也支撐不住,第三次暈倒在地……
治療、靜養,對李家庚是至關重要的。可為了村裡的事情,他比誰都玩命。家庚這兩年太苦太累了!當小學教師的妻子王珏婷說起丈夫眼圈就紅了。今年5月12日晚,李家庚帶著12輛三馬車到山海關賣松樹苗,他到家時發現,由於天黑路不熟,8輛車還未回來。已是凌晨2時多了,他心急如焚,立即調轉車頭回去尋找,等車都回來已是早上6時多了,李家庚草草吃一口飯,就帶著村民又連著送了兩趟樹苗。下午5時半,他就又趕到上庄坨信用社,幫村民王友德辦理了小額貸款……兩天一夜,他一直沒合眼,回到家就癱倒在沙發上。
一天,李家庚從吉林市聯系來一批優質松樹苗,火車到站的時間不定。他晚飯後帶人到山海關車站,一直等到凌晨2時,樹苗還未到。忘記帶葯的李家庚覺得脖子硬得難以忍受,渾身直冒虛汗,別人勸他趕緊上醫院,他卻讓人在街上買了點葯,一直堅持到天亮時樹苗到站。
這樣的奉獻精神,讓村民們感動得銘心刻骨。但在李家庚看來,這並不算什麼。他覺得,最難忍受的是,有些事太難辦,精神上壓力太大。英武山村地處深山,通往山外只有一條羊腸小道。要想富,必須先修路。李家庚跑上跑下,把修路納入了村村通工程。雖說交通部門有補助,但要等到路修好,驗收合格才給,村裡必須先墊支10萬元。這10萬元,簡直像一座大山,壓得李家庚喘不過氣來。他和施工隊長反反復復地談判,硬是把數壓到8萬元。他從家裡拿出2萬,又貸了2萬,想再貸,銀行說啥也不給貸了。李家庚真嘗到了一分錢憋死英雄好漢的滋味。施工隊一次次催要,他只得一次次拖延,愁得吃不下睡不著,有時就一個人沖著大山使勁喊,出口悶氣。就在前些天,施工隊長親自上門催要工程款,說再不給錢就停工了。李家庚坐立不安,急得眼淚都要流出來了。年邁的老母親實在看不下去了,懇求來人:你就別逼他了,你看他愁成啥樣了!來人看著也是,默默地走了。
不管遭多大的難,李家庚的信念絲毫不動搖:路一定要修,還要修成高標准水泥路!在這位有著鋼鐵般意志的共產黨員面前,再大的困難也低頭了,路,終於在8月底前修通了。
鄉親們見面會心地一笑,是我最大的滿足
采訪中,李家庚反復說這句話:給鄉親們辦點事,我走在大街上,不管碰見誰,都對我親切地點點頭,會心地一笑,我渾身熱乎乎的,感到最大的滿足。是的,他把鄉親們的肯定、稱贊看作最高獎賞,這也是他前進的最大動力。
在英武山村采訪,我們耳聞目睹了李家庚和鄉親們水乳交融的感人場景。村裡修路時,48戶村民門前的門墩需要拆除,村幹部把這事和涉及到的村民一說,大家自己動手就搬走了,沒一戶有怨言;去年修自來水管道時,需要從78戶村民的責任田中穿過,當時的青苗長勢喜人,可村民們二話沒說就鏟掉了,至今沒有一戶找要補償費;以前村裡徵收農業稅,幹部催來催去也收不齊,如今大喇叭里一喊,村民都主動來交,不到半天時間就收完了……
今年5月,村裡為修路召開黨員和村民代表會。像往常一樣,李家庚先介紹情況,接著大家討論。可這次李家庚把話說完了,半天沒人吱聲,這讓他深感意外。過了好大一會兒,一直悶頭抽煙的支委王福開口了:你拖著個病身子整天跑東跑西,俺們不忍心再看著你受這份罪。黨員韓成江也搭腔:這一年多,你為村裡搭錢又搭物,我們不敢再給你添經濟壓力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聽著聽著,李家庚的眼淚流了下來,他哽咽但堅定地說:只要大家的心擰成一股繩,這路一定能修好。
幹部作風正,群眾就會信服,黨組織就有凝聚力、戰鬥力。村婦女主任甘桂菊對此感觸頗深。今年5月村裡修水泥路,按村村通工程的要求,路基必須要達到5米寬。而村民王永德家的老宅基正好擋路,院牆需要往裡挪兩米。農村人有傳統,不願動老宅子,以前幾次修路都是在這卡殼。可讓大家意想不到的是,那天,李家庚坐到王永德家的炕頭上,話一出口,王永德90多歲的老母親便拉住他的手說:家庚,你啥也別說了,這些日子,你拖著個病身子,一心一意為大夥辦事,不容易啊!聽說這次要鋪水泥路,我這輩子都沒見過,你想佔多少就佔多少吧。
他用自己的人格贏得了信任和支持。老黨員李國金自稱過去和李家庚是對頭,但李家庚的行動使他佩服,李家庚號召養豬,他第一個響應,一下建了兩個豬舍,村裡各項工作,他處處帶頭。家庚心裡裝著咱村400多口人,我不支持他支持誰?李國金說。
作為一個基層黨支部書記,還有什麼比心與群眾貼在一起更重要的呢?黨的全部力量不就是來自於人民群眾嗎?李家庚以他的實踐告訴我們:只要真心為群眾辦事,就會得到群眾的真心擁護,我們的黨組織就堅如堡壘、所向無敵!本報記者呂雪松蘇勵
http://news.sohu.com/20050430/n225415504.shtml
2、我國有哪些在國外留學後回國做出貢獻的人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至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漢族,字眷誠,號達朝。祖籍徽州婺源,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現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生於浙江湖州,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預科。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9年錢三強完成了博士論文——《α粒子與質子的碰撞》。1946年底,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1948年,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名譽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1980年7月24日,錢三強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學技術發展的簡況》為題講課。
鄧稼先(1924—1986),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朱光亞(1924.12.25~2011.2.26),男,漢族,湖北武漢人。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研究生畢業,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原主席,中國工程院原院長、黨組書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2011年,榮膺感動中國人物。1997年後擔任南京大學校友總會名譽董事長。吉林大學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2002年5月, 獲南京大學「世紀校友學術成就金質獎章」。
3、國家級剪紙文化繼承人
剪紙是我國古代的民間藝術,起自南北朝,盛行於唐、宋時代,歷代相傳,仍盛行不衰。 剪紙藝術起源於北方,後來傳至南方。南北兩地,民情風格不同,生活習慣、環境亦不同,從剪紙藝術中也可體現不同的風格及情調,從中可了解當時社會的如宗教信仰、節日及生活環境等文化。 由此可見,美術創作與社會文化是相互關聯的,生活包含藝術,藝術包含生活,亦即藝術生化。我國剪紙,北方以窗飾為主,江南則除此之外,更用於婚壽、喜慶等。 北方剪紙因為國劇發展關系,故作品以戲劇人物和生活環境為主。南方剪紙因有風景秀麗的地緣因素,作品以自然景物,如花卉和蟲鳥居多。孝感地處中國中部,剪紙品種南北兼有,花樣繁多。為何要以《國藝》為題記敘孝感剪紙?因為剪紙是咱們國家元首喜愛的藝術。2008年2月17日是農歷除夕,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甘肅省定西市青嵐鄉大坪村和農民一起歡度春節時,見農婦冉菊英剪窗花,也興致勃勃地拿起剪刀剪出一張充滿喜慶色彩的《回娘家》,並用漿糊小心地粘到了玻璃窗上。經湖北省剪紙藝術委員會多方了解得知,國家主席的這幅作品已被當地剪紙協會珍藏到甘肅省博物館。徵得甘肅省有關機構同意後,這幅作品已在我省於2008年舉辦的中國第八屆文化藝術節上展出。不過筆者應向讀者明友講明的是以《國藝》為題記敘孝感剪紙只是筆者的一個文字策劃創意,目的是給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成功,但發展仍很不易的孝感剪紙的招商合作提供一點人脈幫助。筆者以為,普遍意義上的國藝應是中國戲樂(民族戲曲、民族音樂等)、中國書畫(國畫、書法等)、中國武術(散打、太極等)
我國民間剪紙藝術起源早、傳播廣,現在頗受國家領導人喜愛,要稱為國藝也未尚不可。
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十分普遍,並不是每個地方向國務院申報就能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孝感剪紙之所以能於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筆者以為,一是孝感剪紙有其獨有的特色,二是孝感剪紙有其獨有的絕活。
孝感剪紙獨有的特色
孝感雕花剪紙,以其豐富的形象語言傳遞著傳統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與孝的傳說的關聯
正月正,麥草青。請七姐,看花燈。
年年接來七仙女,教我剪花學用針。
孝感七仙女與大孝子董永的傳說,也是上了國家級保護目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孝感的各類民間藝術活動都會受到這一美麗傳說的影響。孝感的民間剪紙活動與此傳說的關聯更是密不可分。表現董永孝心感動天地,七仙女下凡與其婚配的《槐蔭記》曾於1954年赴北京參加文化部舉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間藝術展覽」巡展後,被選送到東歐各國參加展覽。這一表現孝俗風情的經典之作,深受海內外人士喜愛,赴歐、亞、美洲交流受廣泛好評,後更被美國俄亥俄州政府收藏。1988年攝制的以孝感剪紙為題材的專題藝術片《一剪美人間》被選送到巴西參加國際影視展評,獲「第五屆里約熱內盧國際電影電視節」特別獎,其中《槐蔭記》被選為那次藝術節宣傳畫插圖。
與孝的風俗的關聯
孝感民間有民諺:能剪一手好樣花,長大不愁找婆家!孝都人把這種祈巧工、求精藝的民俗叫做「祈巧求藝」,孝都人把能夠巧手剪紙綉花的女子稱作「孝女巧姑」。
自古以來,孝感的「靈姑娘」剛懂事就學剪紙綉花,十幾歲就能隨心剪出精美的花樣。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漢漆器就有銀鉑鏤刻的花紋圖案。行孝有藝,倡孝有德,女伢從小就得學會剪紙綉花,是孝都人自古就有的傳統習俗。「一剪剪出一幅人間孝子圖,一刀雕開一幅民俗風情畫」是對這一習俗帶有詩意的描繪。
孝感剪紙的用途也多與行孝盡孝有關:孝子賢孫會用剪紙形式為父母做生祝壽剪雙喜、貼窗花;賢姑孝媳會用雕花剪樣為婆母綉鞋面、挑紙花、縫耳帽、鑲圍裙的。
2008年,孝感雕花剪紙研究所推出了首部孝文化雕花剪紙專輯,專輯以12幅精巧的圖案表現了 「賣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溫衾」的黃香、「哭竹生筍」的孟宗等三大孝子的感人故事,深受人們的喜愛。
孝感剪紙獨有的絕活
與其他地方剪紙不同的是,孝感剪紙在製作上講究「刀功」,講究運刀如運筆。這種握刀正,下刀順,行刀勻,開切嚴的獨門刀工孝都藝人稱之為「破刀功」。
巧妙地運用「破刀功」,更能增強了剪紙畫面的凹凸感,使其達到更加惟妙惟肖的視覺效果。
據孝感雕花剪紙協會副秘書長徐惠斌先生介紹,孝感雕花剪紙協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工藝美術名人管麗芳目前是「破刀功夫」方面的第一高手。
獨持的技藝必有獨特的雕花剪紙工具作為支撐。
蠟盤是獨門工具之必需,首先要用2公分厚木板,製成一個直徑約15公分的圓板,在中間挖出約1.5公分的凹槽,周邊留出約1.5公分寬的邊,這樣就做成了蠟盤的外形。凹槽內裝自製蠟,由以下幾個化工原料熬配而成,即白蠟、蜂蠟、茶油、草木灰等,按比例加熱熬好後,裝入蠟盤凹槽之中冷卻。蠟盤的主要作用是雕刻過程中,保護刀尖,使其不受損;
刀具是獨門工具之主要,可利用手術刀片、鋼鋸條、油布傘骨架等材料磨製而成,刀尖在0.5毫米左右,刀片加工成形後,用細竹筒或毛筆桿夾住刀片,用細鐵絲或小鐵管固定好兩頭;
磨石是獨門工具之基礎,可選粗細油石、剃石各一塊,先用粗石磨出刀刃,再用細油石磨出刀口,在剃石上磨光刀片兩面和刀刃,使之用手摸時無毛刺感。
孝感雕花剪紙,它包含著「剪」和「雕」兩種工藝製作方法,剪花是用普通剪刀和紙製作而成,一次只能剪數張,雕花,亦稱刻花、切花,它是用小刀將紙放在蠟盤上刻鏤而成,一次能刻數十張。
剪紙藝術品,必須「提得起,貼得上」,孝都剪紙藝人在技藝上做到了「以刀勝筆」、「連而不斷」、「斷而不連」,使得孝感雕花剪紙作品較之其他有更大的實用價值。
別具一格的孝感剪紙藝術它是上承孝道之天露,下浴孝道之人氣,身懷破刀之神功,以詮釋孝文化內涵的特殊視角,來澆鑄孝都民俗風骨、來展示孝都風情畫卷。正是這獨有的「孝風骨」與「破刀工」才使得孝感剪紙成為中華剪紙藝術寶庫中一塊十分亮麗的品牌!
孝感剪紙的精英
胡均啟,男,1928年出生,是胡家剪紙世家有記載、考證的第三代傳人,其祖父、父親平生熱愛民間藝術,特別是為剪紙藝術投入了畢生精力。胡均啟自幼酷愛藝術,經常隨父學習扎花剪紙,每逢節日,就隨父親出外扎燈扎彩。16歲開始潛心鑽研雕花剪紙,從藝50餘年,在繼承和創新上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作品柔媚挺秀,風格獨特,曾參加首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出口工藝品展覽會和廣州交易會,獲中國美協服務部獎證和紀念章。他於1988年撰寫的《孝感剪紙淺談》一文,在《湖北工藝美術學報》和省、市各種新聞媒體多次發表,其業績載入《辭海》、《地方誌》和《名人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胡均啟被評為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被吸收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湖北分會和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湖北分會會員,孝感市書畫學會理事,孝感縣民間藝術協會主席,孝感縣雕花剪紙研究會委員,評選為近代湖北十大美術家之一。
第三代傳人有胡均啟和他的哥哥。胡均啟為了繼續傳承剪紙藝術,他除家傳其子胡雲甫外,還收楊春堂、管麗芳、買容琴、戴忠華等為關門弟子,胡雲甫也把剪紙藝術家傳其子胡超。戴忠華將剪紙藝術又師傳給他的學生李紅偉、熊燕、蔡敏、王芳、祝慧玲、徐小藝等。
管進高,男,生於1928年,是專門從事俗稱「白喜事」的喪葬剪紙專業藝人。解放前,他家幾代都是道士,因而自幼以剪小幡聞名。解放後,管進高參加了孝感縣雕花剪紙研究班,潛心創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他的作品傳統功夫很深,刀法流暢圓潤,曾出口到日本、西歐等九個國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央美術學院和湖北藝術學院教授、專家對他進行了專訪,並收藏了他的作品。管進高家庭屬剪紙世家,系管家有記載和考證的第三代傳人,其祖父、父親都是剪紙老藝人,第三代傳人是管進高兄弟五人,即管進友、管伯炎、管進明、管玉坤,第四代有其侄管三平等
池福新,男,生於1955年,大專文化,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文化工作。由於工作需要經常創作一些題頭圖案,在家母及二哥的熏陶下,潛心實踐雕刻各種剪紙作品。近幾年來,其作品多次獲獎。2001年4月在湖北省公共圖書館系統迎接新世紀書畫比賽中榮獲剪紙一等獎;同年12月,在首屆中國書畫之星精品大展中,剪紙作品榮獲中年組銅獎;2002年9月,在湖北省首屆絕技絕活大獎賽中獲銀獎;2003年11月與駱雪一起創作的剪紙作品《桃花盛開春意濃》,在湖北省民間藝術之鄉畫展中榮獲銅獎。2004年10月,創作的《江南水鄉》剪紙作品在湖北省民間藝術之鄉成果展中榮獲金獎,《十二生肖》、《金猴獻壽》榮獲銀獎。2005年9月,在中國武漢剪紙大賽全國比賽中,《四君子》圖獲銀獎。2006年9月,在中國沈陽世界園藝博覽會剪紙大賽,榮獲銀獎。2006年10月,在首屆杭州國際剪紙藝術大賽上,獲優秀獎。
孝感剪紙的發展
孝感雕花剪紙,是古荊楚大地民間藝術瑰寶。西晉時期,人們把正月初七定為「人日」,《荊楚歲時記》說:「人日剪紙為人,或鏤金箔為人」。可見當時的剪紙習俗。明代,剪紙藝術漸趨成熟,並不斷豐富發展。清代,剪紙藝術從剪刀剪,發展為用小刀刻鏤。新中國時期,1952年成立了「孝感縣雕花剪紙藝人協會」和「孝感縣雕花剪紙研究所」。從那時至今,保存和創作不同風格的剪紙作品達兩千餘種,選送到歐亞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展覽展銷並獲多項大獎。孝感雕花剪紙,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到現在,發展的歷史可分為孕育、萌生、成熟、發展、復甦、弘揚六個時期。
孕育期:從距孝感城關二十公里的睡虎地(雲夢境內)秦墓出土的漆器上,從隨州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漆棺上,我們依稀可以窺見孝感剪紙藝術早期孕育的雛形。
萌生期:西晉時期,古人把正月初七定為「人日」,即人的節日,《藝苑雌黃》雲:」古人七日貼人於帳,重人也」,《荊楚歲時記》說:「人日剪紙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人入新年,形容改從新也」,由此可見,那時孝感民間,就有剪紙為人的習俗。
成熟期:到了明代,孝感剪紙已走向成熟。明清以前,沒有雕花,只有剪紙,它的製作者大都是農家婦女,明清時期,孝感出現了雕花藝人,以賣花樣為職業,他們從用剪刀剪花,發展到用小刀刻鏤,從自剪自樂發展到商品生產。
發展期: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孝感雕花剪紙,像一簇瑰麗的山花,在百花園中綻放。1952年成立了「孝感縣雕花剪紙藝人協會」和「孝感縣雕花剪紙研究會」。創辦了剪紙工藝門市部,雕刻工藝廠,開展了對孝感剪紙如何繼承和發揚的探討,經過努力,創作了一批高質量的作品,選送到歐亞地區十多個國家展覽展銷,由民間天地登上了大雅之堂,從孝感走向了世界。
復甦期:文革期間,孝感剪紙,一段時間受到冷落沉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開展了搜集、整理、發掘、搶救民間藝術的民保工程,孝感雕花剪紙,得到了復甦,有了新發展。1986年,搜集整理了剪紙作品近2000件,創作了巨幅剪紙《百鳳圖》,進京、出國參展。
弘揚期:1988年孝感剪紙藝術電視片《一剪美人間》,在巴西獲國際特別獎,1999年出版《孝感剪紙》畫冊(兩冊),創制剪紙壁掛,創作清官公僕圖。1994年孝感被湖北省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2003年至2004年,剪紙作品《江南水鄉》等在湖北省民間藝術之鄉農民畫展中獲金、銀、銅獎,民間民俗工程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良好的發展。
孝感雕花剪紙是荊楚大地民間藝術瑰寶,以其豐富的形象語言傳遞著傳統思想和古老文化,發掘、搶救、保護它,具有特別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
民間藝術是藝術中的母體,在整個藝術中,它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發掘,搶救和保護孝感雕花剪紙,對繼承和發展民族文化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在學術上具有獨特的價值。
發掘、搶救、保護剪紙藝術,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現實的實用價值:孝感雕花剪紙隨著時代的變遷,新生活方式的豐富,剪紙的社會功能產生了變化,既美化了環境,又靜化了心靈,增強了身心健康;剪紙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走向社會,為傳統剪紙的發展開拓了新局面,它既應用到影視動畫,廣告設計,舞台藝術等領域,同時還開發為旅遊紀念品,饋贈人禮品等。
孝感雕花剪紙,在「民保」工程中,雖然取得了良好的進展,但目前看來,還存在三大難題。
時代的發展,觀念的更新,有的人對民間文化的觀念有所淡化,所以剪紙藝術品的需求量,日益減少;
老藝人,年歲高,相繼謝世,後繼乏人;
社會進入市場經濟時代,手工剪紙,跟不上步伐,經濟價值低,人們不願意學,瀕臨失傳,急待搶救。
2002年4月恢復成立孝感市孝南區雕花剪紙協會,並下設了孝感雕花剪紙研究所,研究所中籌建了簡易孝感剪紙陳列室。
同年組建了近十個剪紙基地。孝感巿孝南區政府在2002年已投入資金30萬元。
保護計劃要點如下:
靜態保護
進一步全面深入細致地做好普查工作,摸清孝感雕花剪紙的起源,發展的歷史、沿革,以及社會影響、地位、藝術價值等情況,將普查所獲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存檔,建立剪紙人才資料檔案庫。
發揮剪紙協會的主導作用,在剪紙研究所的基礎上,組織理論工作者進行基礎理論研究,將剪紙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流派作品,匯集起來,編篡成冊,予以出版。
動態保護
以孝感城區為剪紙中心,網路周邊地區剪紙藝人,建立多個剪紙基地,對建檔備案人才,剪紙基地實行重點保護。
定期舉辦剪紙培訓班,將剪紙技藝傳承後世,不斷培養和發現剪紙新人。
孝南區政府決定,將孝感雕花剪紙技藝列入中小學生課程,培養學生從小對剪紙的興趣、愛好,從而解決孝感雕花剪紙後繼乏人的問題。
每三年舉辦一次剪紙研討會,交流各種流派風格剪紙新成果,重點挖掘民間民俗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現實生活的作品。
努力使孝感雕花剪紙服務於政治、經濟,讓剪紙作品進社區、機關、學校、廠礦等公共場所。成立剪紙文化發展公司,廣開市場。
籌建三年一度孝感雕花剪紙藝術節,促進剪紙藝術的傳承、發展。
2008年進一步搜集整理和發掘民間剪紙作品,搶救性保護民間老藝人手工絕技的傳承。定期舉辦培訓班。
編輯出版《孝感雕花剪紙精品集成》,建立孝感雕花剪紙博物館和藝術人才檔案庫。60%的學生熟練掌握雕刻技能,能進行創作作品。2009年在職業學院中設立「孝感雕花剪紙」專業系使孝感雕花剪紙藝術後繼有人,永久傳承。
2010年舉辦大型孝感雕花剪紙藝術節和展覽大賽擴大社會影響,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形成強大的社會合力。
2011年2012年開發利用雕花剪紙作品,把雕花剪紙的應用范圍擴展為美化居室的裝飾品,饋贈者的禮品和收藏者的珍品,旅遊者的紀念品。把孝感雕花剪紙藝術品開發成文化產品,進入市場,實現經濟價值。
保障措施
為有效的保護和傳承孝感雕花剪紙,採取的保障措施有:
建立在文體局的統一領導下,成立了孝感雕花剪紙保護小組。
成立了工作專班,並分工到人,簽訂了工作目標責任書。
與教育部門聯合請有關學者、專家編寫了中小學生剪紙技藝教材。
主管局為保護剪紙也拿出具體措施,號召:舉全局之力,集各路英才,克千難險阻,傳承好剪紙。
保護傳承雕花剪紙必須走市場化的道路,成立公司,多方籌資,保障必要的經費。
以剪紙協會、剪紙研究所為載體,開展剪紙各項活動,處理日常事務,建立各項規章制度。
在剪紙技藝進學校進課堂的基礎上,定期開展剪紙藝術培訓班,每年不少於一次。
對在剪紙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或者剪紙作品在國際、國內獲獎的,除給予物質、精神獎勵外,還要爭取政府特殊人才「政府津貼」。
抓好三個「基本」建設,即「基本陣地、基本隊伍、基本活動內容」建設。
每年開展一次剪紙作品比賽,展覽活動,激勵出人才、出作品。
對各類作品收集、收藏,建立作品收藏檔案。
孝感雕花剪紙協會目前是孝感雕花剪紙行業的領導機構與業務運行機構。協會名譽會長余紅松,會長是祝秀娟,副會長有楊建民、孫中慧、余平華。以上均為領導人物。常務理事有胡龍章、駱雪、胡雲甫、管麗芳、呂維平、張曙光、卻柳采清、吉新民、聞鶯、夏少雄、肖顯亞、肖三學和池福新,多是雕花剪紙的行家裡手,其中胡龍章、胡雲甫和池福新為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管麗芳為湖北省工藝美術名人。協會秘書長由池福新兼任,副秘書長為徐惠斌先生。孝感雕花剪紙最終「申遺」成功,靠的是協會名譽會長、會長及副會長的組織領導和多位專家的努力,其中「申遺」文字材料准備小組第一負責人為副會長孫忠慧,第二負責人是協會副秘書長徐叀斌,具體工作人員是駱雪和胡望安等。
由於協會秘書長是大師級專家,主要從事的還是創作工作,協會的日常工作,一般都落在了副手身上,經過多次采訪,筆者認為徐惠斌是協會第一雜務忙人。
副秘書長徐惠斌雖整天忙於雜務,但在專業上也可算是一位行家。
徐惠斌,1968年出生於孝感,1988年畢業於孝感市師范學校,就職於孝南區文化館,從事民間美術和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現任孝南區文化館副管長、孝感雕花剪紙研究所副所長、孝感雕花剪紙協會副秘書長、孝南區民族民間文化保護中心副主任。
1999年初涉孝感雕花剪紙,被其藝術魅力所吸引,隨後向剪紙人拜師學藝,所拜之師是中國工藝美術剪紙大師胡均啟之嫡傳第子管麗芳。
2000年,參與編輯大型實物剪紙畫冊《孝感剪紙》第一輯。
2003年,輔導的剪紙作品《孟宗哭竹生筍》獲湖北省民間藝術之鄉展覽金獎。
2004年,參與編輯剪紙畫冊《孝感剪紙》第二輯。
2005年,開發剪紙壁掛《槐陰記》四組合產品,發揮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同年8月編寫的《孝感剪紙入門講義》作為孝南區首屆中小學美術教師剪紙培訓教材用書。同年9月,參與組織有關人員開展孝感雕花剪紙申報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
2006年,策劃、設計、主編大型實物剪紙畫冊《孝感雕花剪紙》第三輯精裝本。
2007年3月,再次參與組織相關專家開展孝感雕花剪紙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終於取得成功。
同年11月,參加第八屆中國藝術節《國風歸來》大型剪紙藝術展覽活動,剪紙作品《路遇》被湖北荊門市檔案管永久收藏。
同年12月,剪紙作品《漢孝子董永故里》等作品入展「中華孝文化名城國際研討會美術作品展覽」。
2008年1月,剪紙作品《孝義之邦》入展中國溫州全國剪紙藝術大賽,並入選《剪紙大賽作品選》一書。
同年5月,剪紙作品《麒麟送子》入「東風頌」中國剪紙藝術大展。
同年6月,策劃、設計、主編剪紙畫冊《孝感雕花剪紙·孝文化專輯》第四輯。
2008年9月,剪紙作品《海瑞》獲得中國象山廉政剪紙大賽優秀獎,並編入《獲獎作由品集》。
4、搜索反映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資料。
徐悲鴻.(1895-1953),是兼采中西藝術之長的現代繪畫大師,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出身農村,家境清貧。父親徐達章是個村塾教師,擅長花鳥,人物畫。徐悲鴻4歲開始在家塾中讀書,耳濡目染,自幼對繪畫發生興趣。9歲隨父學畫,10歲已能作父親的助手。農忙時,兼做耕作,貧苦的勞動生活,使他從小養成了勤勞,簡朴的作風和誠實正直的性格。他13歲時遇上大荒之年,隨父走江湖,依靠鬻字賣畫為生。17歲時,父親染上重病,家境每況愈下。八口之家的生活重擔,從此落到徐悲鴻的肩上。他在小學,中學任圖畫教師,也到上海等地靠賣畫為生。19歲時父親去世,家境愈加貧困。
5、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小故事
關天培
關天培(1781~1841.2.26),鴉片戰爭中抗英名將。字仲因,號滋圃。江蘇山陽(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慶八年)中武秀才,授把總。後累升至參將。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辦漕糧海運,關天培押糧船千餘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將。次年,擢總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調任廣東水師提督。赴任後,踏勘地理形勢,將虎門口的沙角、大角炮台改為信炮台;在上橫檔島一線,重建南山炮台(改名威遠),改建橫檔、鎮遠炮台,增建永安、鞏固炮台,控制東西水道;在虎門底,改建大虎山炮台。另鑄6000斤以上大炮40門,安置各炮台。同時抓緊訓練,制定春、秋操章程。1838年,在鎮遠、威遠炮台間增建靖遠炮台,首次安設西洋銅炮,並在橫檔東側水道架設排鏈兩道。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到粵禁煙,協助緝拿煙販,收繳鴉片,並指揮水師多次與英艦船交火。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欽差大臣琦善至廣東,一意主和,懈於防務。1841年1月7日,英方發動虎門之戰,企圖以武力迫使琦善屈服,出動艦船10餘艘,攻佔沙角、大角炮台。2月26日,英軍又以戰艦10艘、汽船3艘,配以登陸部隊,猛攻橫檔島一線6炮台。關天培於靖遠炮台督軍頑強抵抗,並親燃大炮對敵轟擊,負傷力戰殉國。其辦理廣東海防的奏摺公牘,輯為《籌海村集》。
6、關於國慶節的故事
國慶的故事
升第一面國旗的故事
曾有情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城樓。全世界都矚目於此。
下午3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庄嚴而隆重地舉行。毛澤東強
勁有力的湖南口音神聖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於
本日成立了!」
此前,軍委三局(我軍通信機構)的通信兵們為這一天的到來,
進行了通信保障每個細節的周到准備。毛澤東雄偉蒼勁的聲音通過無
線電波傳遍整個世界!這聲音宣告一個舊社會的結束,一個新時代的
來臨。
接著,大典秘書長宣布:「請毛主席升國旗!」
一位站在毛主席身後的名叫蘇冶的通信兵,和所有人一樣為中國
人民從此站起來了而激動,但他多了一份別人沒有的緊張和壓力。他
的手也因這種激動和緊張而滲出了熱汗,因為毛主席將在世界人民面
前使用他和一個戰友的一項技術發明:用電鈕升國旗。蘇冶聽到大典
秘書長宣布的議程,立即上前一步,將一個遙控電鈕遞在毛主席手中。
毛主席神采奕奕,表情莊重地按動電鈕,在天安門廣場上所有人的翹
首以待中,遙控電鈕順利啟動旗桿下的馬達,自動將一面長460公分、
高338公分的五星紅旗徐徐升向明凈的天空。
隨著第一面五星紅旗的升起,廣場喇叭里響起了雄壯激揚的中華
人民共和國國歌。無線電波首次把國歌送遍五湖四海,送上九霄雲外,
送入每一個翻身作主、激動不已的中國人民心中。
此時,蘇冶注意到毛主席的胸膛劇烈地起伏,一代偉人已情不自
禁。突然,毛主席發出一聲贊嘆:「升得好哇!」此話通過擴音器回
盪在廣場。霎時,廣場上一片歡騰,群情振奮。蘇冶理解主席的話有
兩層意思,一是感慨中華民族終於升起了自己的第一面五星紅旗,二
是褒獎通信兵設計的遙控升旗十分先進。心潮澎湃的蘇冶已淚濕眼簾。
國歌
又清
一個有國籍的人,對本國的國歌一定不會陌生。在一些特定的場
合,聽到國歌就有一種心靈的震撼,力量的涌動,精神的昂發和情感
的傾瀉。
但你會一字不差地唱完國歌嗎?我說,我不會,你也未必就會,
如果不是經歷一次不應有的尷尬,我不會想到關於國歌的話題。
前不久,我為一家遠在澳大利亞的朋友送行。朋友一家三口均系
澳大利亞籍華人,7年前朋友留學澳洲,隨後妻兒舉家同遷墨爾本。朋
友出國之初,他兒子僅僅降生3個月,在不到一歲、還不會說話時就已
隨母親赴國外陪讀。這次朋友帶七歲的兒子第一次回國探親,卻能操
一口流利的漢語,自然是其父母的刻意傳授。朋友說,為了母語不至
於在兒子身上失傳,他們對外說英語,家裡一概說漢語,而他孩子的
中文名字,就叫小華。
小華和我玩了一會兒游戲之後,突然提出要和我一道唱歌。我問
唱什麼歌,他不假思索地說:「唱國歌。」
我說:「你們澳大利亞的國歌我不會唱,中國的國歌你又不會唱,
怎麼辦好?」
他閃動著一雙明亮的大眼睛說:「我說的就是唱中國的國歌,國
歌是我唱得最好的一首歌。」
我頗感意外和懷疑,一個在還不會說話時就出國在外的孩子,能
唱這支融中華民族之魂、民族之氣、民族之神的大歌?然而,隨著童
聲的響起,我不得不信。「叔叔,我們一起唱。」在小華的邀請下,
我們開始了二人小合唱。我小聲地唱了三句之後,嘴裡竟冒不出原本
十分熟悉的詞兒來,不得不合著節拍轉為哼唱那雄勁、激揚的旋律。
小華不斷地將我的軍:「叔叔,唱詞兒,唱詞兒呀!」他從頭到尾唱
完了國歌,而我在旋律中偶爾摻加兩句還沒忘盡的歌詞,卻也不是錯
了,就是混了。
我羞愧難當。
我驚異小華能把國歌唱得如此熟練而且情緒飽滿。我從朋友口中
得知,在別的孩子學兒歌的時候,小華學唱的第一首歌曲就是《中華
人民共和國國歌》。小華在澳洲上幼兒園後,有一次,幼兒園要舉行
歌唱比賽,規定曲目是3首澳大利亞兒童歌曲。小華喜歡唱歌,嗓子有
歌唱家的雛形,如唱規定的曲目獲獎希望極大。但小華在父母的支持
下卻一再要求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幼兒園的阿姨既驚訝又惋
惜,說唱中國國歌大家聽不懂,是獲不了獎的。而小華非常堅決:
「不獲獎也要唱!」比賽之前,父母幫他做了認真的排練。比賽那天
父母都去了,不僅僅是去聽兒子唱一首歌,而是去聽兒子在異國他鄉
的舞台上唱祖國的國歌。小華頗「奶油」的稚聲中注入了幾分剛勁,
幾分明快,幾分激昂,把國歌唱得既孩子氣甚濃,又大人味十足。小
華盡管沒有獲獎,但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就連那位說唱中國國歌
聽不懂的阿姨也一邊鼓掌,一邊大聲地說:「中國男孩,OK!」我相
信,這位阿姨雖沒聽懂,卻看懂了,黃皮膚黑頭發的中國娃,從血液
到肌骨不都是「中國造」嗎?「中國品牌」的人種,國歌就寫在他的
臉上,刻在他的心裡,流淌在他的血液之中!
服裝的革命
羅會祥
50年來,中國人最顯著的變化是什麼?是服裝。
把服裝的變化稱作「革命」並非小題大作。從六七十年代過來的
人,大概都沒有忘記,中國公民穿衣服,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
50年代風行列寧裝和「蘇聯大花布」,那是我們謙虛而虔誠地向
「老大哥」學習的標志,「老大哥」也太不仗義了,「蘇聯大花布」
1尺縮2寸,吃過虧上過當的老一輩人至今仍記憶猶新。我們吃了人家
的虧,還硬是不敢叫苦,我們的物質實在是太匱乏了,我們的國力實
在是太脆弱了。
60年代,「全國人民學習解放軍」的號召一出,黃軍裝開始在社
會上走俏。尤其是年輕人,以穿「黃」為榮,托親告友,弄不到軍裝
也要弄頂軍帽戴戴。我的家鄉有一位農村姑娘,訂親時非要婆家給買
一套林彪穿的那種黃呢子軍裝不可,她是從年畫(照片)上看到的。
老公公四下里打聽,哪裡也買不到,最後來到武漢,見到賣衣服的店
就鑽進去問,賣不賣林副主席穿的那種黃呢子衣服?營業員都笑他。
他的行動引起了民兵小分隊的注意,遂把他抓起來盤查,幸虧他是三
代貧農兩代要飯,才沒惹出大的麻煩。到了「工人階級領導一切」的
時候,社會上男女競穿工作服。男不男,女不女,老少不分。
一個民族連穿衣服的自由都沒有,還會有思想和情感的自由嗎?
其實,中國人穿衣服捉襟見肘,說來說去還是因為太窮了。文革
期間,布票和糧票就等於是中國老百姓的命根子。中國與日本恢復邦
交正常化以後,從日本進口了大批化肥,那種化肥袋是尼龍布的,上
面印著「日本尿素」的字樣。精於儉約的農村人發現日本化肥袋可以
做衣服,又便宜,又結實,正合貧困者的消費胃口。怎奈求大於供,
一般人很難弄到。於是,農村傳開來一首順口溜:「大幹部小幹部,
八毛錢買條褲。前面是『日本』,後面是『尿素』。染黑的染藍的,
就是沒有社員的。」現在回味這首民謠,你是可笑呢?還是心酸呢?
但是,生活在那個時代的百姓,能弄到一條「進口」「尿素服」,可
是打心眼裡往外高興呢!
貧困決定了中國人穿衣只能滿足於遮羞,禦寒尚未盡人意,哪還
談得上美化?真正可悲的是,我們曾一度以此為榮。
國門打開以後,我們的生活方式生活觀念被現代文明沖擊得稀哩
嘩啦,首當其沖的便是服裝。於是占統治地位的灰、藍、黑及「軍用
黃」形成的色彩定勢亂了陣腳;中山服、幹部服、中式便衣潰不成軍,
西裝、茄克衫、牛仔服、運動衫、旗袍、T恤衫、太子褲、休閑服……
和平共處,各領風騷。
說來有點滑稽,十年動亂結束之後,最先參與「服裝革命」的,
不是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社會名流,而是那些無業、待業或不務正業
的毛頭小伙和黃毛丫頭們,他們大膽地把牛仔服、喇叭褲引入我們的
視線……80年代初我在中學當老師,我一看見班上十幾個穿喇叭褲的
男女同學,氣就不打一處來。忍無可忍之際,我亮出了「紅牌」,把
「喇叭褲」全部趕出教室,勒令他們:不換裝就禁止入校。當時,在
社會上,牛仔服、喇叭褲成了痞子的「身份證」,整個民族都不能接
受他們。然而,十幾年後,我也穿上了牛仔服,感覺挺不錯,味道好
極了。
告別清一色的服裝,首先要告別清一色的思維。穿衣的變化,實
質上是中國人生活觀念生存狀態發生巨大變革的最生動體現,這難道
不是一場意義深遠的「革命」嗎?
服裝革命最先從廣東、福建一帶沿海城市興起,因為,改革開放
最先給那兒的人們帶來了經濟上的實惠,也提升了他們的精神欲求,
在滿足溫飽之後,他們開始追趕世界服裝潮流。一個時期內,南國俊
男靚女的服飾成了中國青年競相仿效的時尚。站在服裝潮頭的是少男
少女,最繽紛燦爛的是女人和兒童。年輕人穿衣不僅注意季節的變化,
而且充分展示個性,想穿什麼就穿什麼,全憑個人興趣。中老年人也
不再滿意那呆板的款式和單調的花色,買衣服挑挑揀揀,刺激得一些
服裝廠家變著法子適應他們。社會上流行著一種說法:「越老越俏」。
思想上的解放,經濟上的改善,猶如兩個輪子,推動社會向文明
和現代化挺進。從特定意義上說,服裝新潮與否,是一個地區開放水
準的重要標志之一。人人愛美,無疑是社會的最大進步,中國人擺脫
了「左」的思想禁錮,走出貧窮的陰影,一天比一天鮮活起來,服裝
色彩越豐富,社會越美好,服裝款式越多樣,社會越文明。再過50年,
正是我國第二步戰略目標實現之日,你只要看看中國人的服裝,就會
明白,我們的民族進步到了一個什麼樣的時代。我們期待著那一天早
日到來。
國慶作文
王常婷
做學生的,每年的國慶總有一篇硬性作文,兩天的假期玩得很辛
苦,也玩得很痛快,可玩過之後,面對那一篇《國慶有感》、《在紅
旗下長大》、《祖國萬歲》……等命題作文,頭就大了。這樣的作文
題,從小學寫到初中,從初中寫到高中,甚至到大學,不僅內容大同
小異,千篇一律,而且,我敢說,大部分同學編的都是假話。我喜歡
文學,我的小筆記上有一大堆歌唱祖國的美麗辭藻和祖國明天的大段
大段的抒情性描寫名句,我的每篇國慶作文中總有許多鮮花綵帶、無
數的氣球白鴿,而我總是騎在白鴿上翱翔四方,領略祖國的壯麗山河,
發出聲聲的贊嘆,所以我編寫的作文總是受到老師的好評。
唯有一年我的國慶作文無法成篇。那就是1997的那一年。1984年
的十月是建國35周年,改革開放以來最隆重的一次國慶,改革開放的
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在天安門檢閱了國慶大遊行,站在緩緩行駛的敞
篷吉普車上,接受三軍將士的致敬,北大學生高舉的橫幅「小平您好!」
格外顯目。這時我才發現,直呼其名,比「書記」、「首長」,更親
切深情。這一幕是如此深刻,以至1997年那個舉國同哀的日子裡,我
淚眼看不清他的遺容,腦海里閃現的是他當年的身影,耳畔縈繞的是
一聲聲「小平您好!」的聲音。幾個月後,又到了寫「國慶有感」的
時候,這一年,我還真的有好多話要說,很想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小
平同志的懷念,問一聲「小平,您還好嗎?」我好激動,我決心一改
用漂亮的語言寫假話的「國慶作文」史,寫寫我內心真實的感覺、體
會,然而我寫不出,說實話比編假話要艱難得多。
在一年又一年的歡慶聲中,我悄悄長大了,從課桌走上講台,當
上了中學語文老師。工作後的第一個國慶,我就幫助孩子們實現了我
自己當學生時的夢想,不硬性布置國慶命題作文,寫什麼也由他們自
己決定。我只告訴他們,寫作文不要假大空,不要說大人話,不要重
復大人的感情。而我所要做的,是教會他們怎麼去愛自己的祖國,怎
樣去體驗人與人之間的愛心。於是在國慶前夕,我讓學生們帶上掃把
鐵鍬,到公園里、大路邊,到最骯臟的地方去打掃衛生,讓清潔工人
放上一天假。這是一次很平常的班級活動,但平常的活動,幫助孩子
們了解了清潔工人勞動的意義,溝通了他們和清潔工人之間的感情。
國慶過後,班上的學生主動交來了作文,我問:「我沒有布置國慶作
文,你們怎麼都寫了呢?」學生說:「我們有話想說,就寫了,不寫
出來,憋著難受。」他們的作文,有的深刻些,有的平淡些,有的善
於表達,有的還不能很好地表達,但流露出來的對人與人的愛,以及
對祖國的愛,感情是真實的。
7、考古隊員張叔叔作文四百字?
張叔叔是爸爸工作後認識的朋友,兩人雖然不在一個單位,但同屬一個系統。張叔叔工作能力很強,年輕的時候也很得志,但是後來因為一些問題有些抑抑,於是提前退休了。張叔叔個子很高,很精神,也是個文藝老青年,熱愛蘇東坡,不僅重走了東坡平生的路線還重編了宋版的東坡文集,知道我也愛東坡,還送了一套給我,真是太感動了。而且他攝影也很棒,單反玩兒得特溜,自己開了個公眾號,前兩天還推送了一篇去終南山訪隱士的文章。很喜歡他的文章和配圖,圖充滿著生活氣息,文字也生動。
張叔叔上次也得了張音樂廳的歌劇票,約了我爸去看,那次歌劇大約是用英文唱的`,兩個老頭兒的英語水平估計也就是能聽得懂「how are you」的水平,於是爸爸打趣,要一人備上一本英文字典去聽。聽完之後我問老爸感受,果然兩人都是懵懵的。
今兒老爸開始撥電話,打了三個都是正在通話中。於是撥了別的號碼,處理其他事情了,結果說到一半張叔叔打來了,短短的時間撥了七八次,我暗想,莫不是迂了,怎麼一直打,等會兒再撥就是了。後來爸爸處理完事情,張叔叔的電話就到了。原來他一直撥號是擔心爸爸,於是一直不停地打過來。兩人簡單聊了幾句,都是朋友間的關心,沒有瑣碎的委婉,都是實實在在的話,我聽著覺得既溫暖又感動,張叔叔的聲音較之以前有些疲憊和蒼老,爸爸邀他看雜技,他說聽說了節目不錯,但是他的母親又生了病,明天得帶她去醫院。爸爸要去探望,他說沒事的,看起來就和正常人一樣的,只掛些水就好。
張叔叔是個很好的人,可是他家裡經常有人生病。爸爸說生老病死每個人都需要經歷的,可是我還是希望好人能夠多一些幸福,少一些病苦。
8、中華兒女為國爭光的故事
楊振寧說:「崔琦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雖然不出乎物理學界的意料,仍然給我帶來了極大的欣。我相這是所有裔人士的共同感受。」楊教授還說:「華裔科學家獲生理醫學諾貝爾獎應該是不久以後再度引起我們極大歡欣的新聞。」那麼,「為什還沒有獲獎的專業在中國人的土地上出現?我的看法是:這也只是時間的問題。基科學前沿發展極快,要趕上去,而且要超越世界級的研究中心,不是容易的事……在中國人的土地上發展出可獲得諾貝爾獎的專業我想應該是20年之內的事。」
1998年10月3日,美籍華人物理學家崔琦榮膺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繼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之後第六位獲得諾貝爾獎殊榮的華人。崔琦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可是,他並不是出身書香門第,而是來自一個貧苦農民家。他的祖籍是中國河南省寶豐縣范庄村。由於家境貧寒,早年他與三個姐姐為了謀生,便來到香港。崔琦靠助學金讀完了中,又靠公費赴美深造。大學畢業後,他進入貝爾研究室,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孜孜求,終於攻下科學堡壘,成為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
窮人之子志不窮 小小年紀露崢嶸
1939年的一天,在中國河南省寶豐縣范庄村一名男嬰出生在崔家,他就是崔琦。崔琦的父母都是農民。父親名叫崔長生,母親名叫王雙賢。他們以土地為生,辛苦一年不得溫飽,崔長生還不得到鄰近的郟縣景家窪煤礦,靠背煤賣煤維持生計。
崔琦剛剛斷奶就被送到舅舅家裡,他和三個姐姐都是在舅舅家裡長大的。由於崔琦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母對他疼愛有加,希望他上學讀書,將來有出息。崔琦和他的三個姐姐都是在舅舅家裡讀書。他們有三個舅舅,大舅王志環曾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後來在河南鄭縣犧牲。在舅舅們的資和熏陶下,崔琦才得以完成學業。寶豐解放後,崔琦回到自己家裡。
崔琦在父母身邊生活的幾年間,不但幫助父母操持家務,而且還下田幹活。拔草,收割,揚場,樣樣農活他都會干。然而,最讓鄉親們至今記憶猶新的是,2歲的崔琦就當了村小學校的代課教師。當時由於崔琦的個子矮,他上課時,只能在黑板的下半邊寫字。而那時,小學校里只有兩個教師,所以崔琦只好各門功課都要教。崔琦又樣樣在行,語文、算術、常識、體育、美術、唱歌等課程都講得井井有條,清清楚楚。
當時,除教學外,崔琦還經常帶領學生搞宣傳,不管演什節目,崔琦總是粉墨登場:他字正腔圓,演什麼角色像什麼角色,人人都說他演得好。最讓鄉親們贊嘆不已是,崔琦有驚人的計算能力和超常記憶力。土地改革時,村裡丈量土地,別人都是量一下記一下,崔琦量幾塊地也不記錄。量地的負責人問他:「琦,你怎麼不記?」崔琦說:「你只管量吧。」崔琦用的是心記,等量了好幾塊後,他一下就說出來了各塊地的准確數。老會計拿外號「一桿旗」地塊來考驗崔琦,而崔琦計算的畝數一點不差,他不禁對崔琦的計算能力心服口服。
崔琦的母親對兒子的教育特別嚴格,有一件小事,迄今村子裡的鄉親還記憶猶新:那年天,有戶種瓜人家的瓜丟了,說是崔琦偷的。崔母知道後,愣讓崔琦在院子里跪了半天,不少人講情都不行,直到崔琦說「以後再不偷了」,才讓他站起來。其實崔琦沒偷瓜吃,是丟瓜的那一家認錯人啦。這件事說明崔母教子是多嚴格!
父母遠見卓識 培正引以為榮
崔琦的父母雖然大字不識,但有遠見卓識,他們堅持讓自己10多歲的兒子遠離家鄉,外出求學。其時,崔琦的3個姐姐均在香港,崔琦遠離父母,投奔姐姐,姐弟四人,無依無靠,在港辛勤謀生。崔琦於1952年就讀香港培正中學中二,並於1957年中六畢業。50年代的培正中學還是一所私立中學,學昂貴,令家境貧寒的崔琦無法自己承受。但刻苦聰明的崔琦每年都獲得獎學金,使崔琦在自助人助的情況下讀完了中學。
現為香港浸會大學助理教務長的蔡子平博士是崔琦的同學,他說,崔琦在中學讀書時,不僅物理成績特別突出,而且中英文和化學成績亦很優異;同時他的歌聲特別悅耳。
培正中學校長鄭成業說,崔琦獲得諾貝爾獎,是香港人的光榮,亦是校培正中學的光榮。他還說,他代表培正中學向崔琦致送祝賀信,並向學生宣布這個好消息,希望學生能以崔琦作為學習的榜樣。
崔琦從培正中學畢業後去美國深造,一步一個腳印地在科學的路上探索,終於取得了驚人的成績。1958年,19歲的崔琦由香港赴美國伊利諾斯州奧斯塔學院深造;1967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因出色的學習成績和科研能力,1968年他被世界著名的美國貝爾實驗室錄取從事研究工作。在那裡取得一個又一個突出的成績,其中包括因之榮獲諾貝爾獎成績。1982年,他被愛因斯坦曾經擔任過教授的普林斯頓大學錄用,成了這所著名大學的一名年輕教授。
據崔琦的學生介紹,崔琦為人隨和,思想敏銳,對學生要求嚴格,在師生中威望很高。來自中國的學生李濟群等人介紹,崔琦非常關心祖國,經常與中國學生談論祖國的發展情況。
1998年4月,崔琦獲得了僅次於諾貝爾獎的富蘭克林獎,因此很多同行都為,他還會更上一層樓,因為歷史上的大科學家,如居里夫人、愛因斯坦都是在獲得富克林獎之後才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
1998年10月13日,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科學院發言人宣布,將這一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3位在美國工作的科學家,其中括美籍華人科學家,現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的琦。得知消息後,崔琦本人卻心情平靜,照常按醫生的約定去醫院做一項血液化驗,根本沒把獲獎當成什麼天大的喜訊。然而,崔琦的獲獎對他的香港母校培正中學來說,卻是件破天荒的大事,因為這是來自這所中學的第一位諾貝獎得主。如果崔琦的父母地下有知,也會在九泉之下為自己的兒子感到喜悅和驕傲!
把電子變成「液體」 「對榮譽不必認真」
崔琦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學獎的主要成績是:他和德裔美籍科學家斯托爾默於1982年對「強磁場和超低溫實驗條件下的電子」研究時發現,「電子可以形成一種新的量流體」,這種量子流體「具有一些特異性質」。1983年,斯坦福大學的勞克林教授對實驗結果作出解釋,因此,崔琦和斯氏、勞氏共同獲得1998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3位科學家中,崔琦生於中國河南省,1982年至今任美國普林頓大學教授;勞克林1950年生於美國,現任斯坦福大學教授;斯托爾默1949年生於法蘭克福,現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普林斯頓大學介紹說,崔琦的研究工作源於1978年一位名叫埃德溫·霍爾的學生的發現展開的。霍爾發現當把一個金片放進一個磁場並使其同磁場的表面成一定的角度,這時電流的流動就會某種特殊形式。這種現象稱為霍爾效應。
1982年,當時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崔琦和斯托爾默,利用半導體砷化鎵和砷鋁化鎵進行霍爾效應實驗。他們在強磁場和低溫條件下,把兩塊不同的半導體晶片疊在一起,一面是砷化鎵,另一面是砷鋁化鎵於是便發現電子就在這兩個半導體之間的界面上聚集起來,而且非常密集。接著他們使這一界面的溫度降低到僅比絕對溫度高十分之一(約零下273攝氏度),然後加以相當於地球磁場強度100倍的超強磁場。這時他們發現在這種條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電子可以形成一種新的量子流體,這種量子流體具有一些特異性質,比如阻力消失、出現幾分之一電子電荷的奇特現象等。一年之後,勞克林教授對他們的實驗結果做出了解釋。在這一發現的基礎上,科學家又做出一些重大發現。
他們的研究可能會使微電子學技術進一步發展。瑞典皇家科學院,這3位科學家發現的這種新的「量子流」,即像液氦那樣具有某些共同特性——例如超流動性——的流體。對於研究人員來說,這些流體的意義在於,它們能夠揭示關於物質的內部結構以及動力學原理的更多信息。並可能會致使在這種改變了的狀態下對電子進行操縱的技術,從而改變計算機存儲器的性能,因此這對科學發展是一種巨大貢獻。
這3位科學家並沒有為自己成就沾沾自喜,相反,他們更加謙遜。當獲獎的消息傳到崔琦所在的學校後,大家都向他表示祝賀,他像平常一樣微微一笑說「謝謝」,他還說「對榮譽不必認真」。
崔琦是以平靜的心情看待這一全球最高學術成就的,得獎之後,不會改變他的日常生活。他在學校同事、友人及學生眼中都是治學嚴謹、教學認真、生簡朴、為人謙遜的學者。
崔琦有個幸福的家庭,他的美國妻子名叫琳達,他們相識於奧古斯塔學,當時崔琦是學校里惟一的華裔學生,琳達是挪威裔。但是,他們在奧古斯塔學院並沒有引發起愛情,他們的愛情開始於他們後來在芝加哥大學的重逢。崔琦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琳達說,他們的愛情反映了崔琦不因襲傳統的個性,因為在那時,異國婚姻確實是件極不尋常的事情。崔琦夫婦有兩個女兒,老大愛琳現在哈佛大學攻讀美術史博士學位,老二已從醫學院畢業。
與崔琦同時獲獎的斯托爾默得到獲獎的消息後「感覺遲鈍」,他說:「今天將發生什麼事情……這就是要發生的事情;我將忙得團團轉,不過沒關系。」
斯坦福大學的勞克林教授說:「我想把這里作為一個臨時講台,告訴人們大自然有多麼神奇,也想讓他們知道,只要敏銳地觀察,就會發現世界到處是新鮮事物。」
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
1953年大學畢業後,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任遺傳學教師。三年困難時期,糧食特別緊張,袁隆平親眼看到有餓倒在路邊、田坎、橋墩上,很多人得了浮腫病。有一次,袁隆平在路上看到一個農民從很遠的庄換「谷種」回來,他滿懷好奇地問:「你為什麼辛辛苦苦跑那麼遠去換谷種?」農民回答得很乾脆,他說:「種子好,就可以提高產量。」這句再簡單不過的話卻給了袁隆平很大的啟發:肥料、勞力等其他投入都是一樣的,就是把種調一下,就能夠增產。我是學農的,也是搞遺傳的,我應該在改良品種上做些事。
1961年的一天,袁隆平在選種的時候發現一株「鶴立雞群」的水稻,植株高大,穗子大,粒多。他如獲至寶,認為選取了一個特別優良的品種,第二年將它種去進行試驗,他望「種」成龍心切。誰知稻種抽穗後,後代高的高,矮的矮,生長期長的長,短的短,良種優勢已面目全非。失望之餘,他頓生靈感:跡象表明,這優異稻株不是純種,而是天然雜種,因為純種是不會分離的。為什麼不能搞雜交水呢?30出頭的袁隆平開始向傳統的遺傳學理論發起挑戰。
「文化大革命」初期,袁隆周圍已有個人被關進了牛棚里。有一天,工作組對「牛鬼蛇神組」組長、一位體育老師說:「你再准備一個床鋪,明天還有一個人要加入到你們這個隊伍。」床鋪准備好了,床上「袁隆平」的標簽也寫好了。袁隆平得知這一情況後,在吃飯之前,他跟正在產假期間的愛人鄧哲說:「你要有一個思想准備,明天我挨批鬥之後,就進牛棚了。」鄧哲聽後安慰丈夫說:「沒有關系,我們不是現行反革命,我們一起去當農民就是了。」
他們沒有想到,最後還是國家科委寫給湖南省科委和安江農校的一份公函救了他。在此之前袁隆平在《科學通報》上發表的一篇於雜交水稻的文章,引了國家科委九局局長趙世毅的重視,他認為這是個很有前途的科研項目,請示國家科委主任聶榮臻元帥後,聶帥也支持。工作組想批鬥袁隆平,「新賬老賬一起算」,結果調查袁隆平檔案時,他們翻到了這份公函。當時的懷化為黔陽地區,本來就缺少人才,地委書記孫修陶獲知這一情況後,將袁隆平列為了重點保護對象。
1969年,在海南島一次民間的學術討論會上,有兩位院士,他們認為自花授粉水稻沒有雜種優勢。當時滿40歲的袁隆平極力反對,有四五十個年輕人都站在他這一邊,最後氣得這兩位權威拂袖而去。後來,科學院新增院士,由於那兩位老院士的反對,袁隆平兩次都沒有評上。對此袁先生說:「現在想來,我覺得對不起他們,年紀輕輕不應該那樣咄咄逼人,搞得他們下不了台。即使有不同的觀點,你在態度上也應該謙虛一點兒吧!」
1970年,袁隆平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已經6年,他的助手先後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的試驗,卻還是沒有夠獲得一個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100%的雄性不育系。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果?一串串疑問湧上心頭。他將各種雜交組合的效果進行綜合分析比較,終於認識到幾千個試驗所用的雜交材親緣關系都太近。於是他對研究方案進行了調整,提出用遠緣的野生稻與雜交稻進行雜交的新想。接著,他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島發現了一株花粉敗育的野生稻——「野稗」,為雜交水稻研究成功找到了突破口。爾後,第一個雄性不育系培育成功,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育成第一個具有強優勢的雜交組合「南優2號」。1976年,三系雜交水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水稻平均增產20%。
「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這是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博士提出的尖銳命題。袁隆平相信中國人一定能夠依靠自己解決吃飯問題,他決定向更高峰發起沖擊。袁隆平感到三系法雖然大幅度地增產,但也存在著配組不自由,種子生產環節多等不足。於是,他提出了育種方法從三系向兩系再到一系邁進的戰略設想。1987年,兩系法研究被列為國家「863」計劃項目,袁隆平出任責任專家,主持全國16個單位參加協作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在兩系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的啟發下,兩系法雜交高粱、兩系法雜交油菜、兩系法雜交棉花、兩系法雜交小麥相繼研究成功。我國農作物育種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輝煌。袁隆平在雜交水稻方面取得的成就舉世贊嘆,從而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並先後獲得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傑出發明家」金質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英國讓克基金會「讓克獎」、美國費因斯特基金會「拯救世界飢餓獎」、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獎」、日本「日經亞洲大獎」、作物雜種優勢利用「世界先驅科學家獎」、「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等多項國際大獎。面對接踵而至的榮譽,袁隆平沒有沉醉,依然探索不止。他的眼光又瞄準了選育既高產又優質的超級雜交稻。
9、合肥經濟開發區有哪些模具廠
合肥市敏瑞機械模具廠(榮事達大道718-6號)2.合肥模具廠(合瓦路0170號)3.合肥西市精工機械模具廠(曹郢路15號)4.合肥華林模具廠(阜陽北路421號)5.合肥大道模具有限責任公司(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佛掌路石門路交口)6.合肥全順模具製造有限公司(太湖路18號)7.安徽塑料模具廠(科技工業園北區)8.合肥郊區榮翔模具廠(常青鎮凌大塘村吳漕坊郢)9.合肥花沖模具廠(蚌埠路五里井)10.合肥市華林模具有限公司(阜陽北路421號)11.合肥先鋒模具廠沖壓件分廠(四里河古城村工業小區)12.合肥先鋒模具廠(四里河古城村工業小區)13.合肥郊區玖玖模具廠(城東鄉塘橋村新莊組)14.合肥力豐塑料模具廠(合裕路1231號)15.合肥同旭模具有限公司(潛山路375號)16.合肥郊區開達模具廠(合瓦路212號)17.合肥聯達機械模具廠(望江西路145號)18.合肥塑料模具廠(合裕路1545號)19.合肥西市華宇模具廠(太湖路省門窗公司機械廠)20.合肥市郊區興達機械模具廠(駱崗鎮平塘王村)21.合肥誠信模具廠(合瓦路226號)22.合肥恆友橡塑模具有限公司(蚌埠路261號)23.合肥機械模具廠(淝河路)24.合肥華龍模具有限責任公司(長江西路669號創業中心基地)25.合肥友邦模具有限責任公司(蜀山鎮油墩村商貿區東9號)26.合肥榮事達塑料模具廠(長江西路127號)27.合肥聯業工藝模具廠(寧國路0110號)28.合肥瑞林模具有限公司(長江西路669號創七樓106室)29.合肥瑤海區三聯模具廠(東七里站合肥百幫工業園內租)30.合肥金橋模具廠(阜陽北路(濉溪新村內))31.合肥市新新木模廠(銅陵路中段)32.合肥市利國機械模具廠(店埠鎮石塘路)33.安徽華隆汽機車模具有限公司(長江西路青陽路交叉處金華工業區)34.合肥郊區同立模具廠(常青鎮仰光村東風隊)35.合肥輕工模具廠分廠(濉溪路020號)36.安徽豐順機械模具有限公司(蜀山路81號)37.合肥益民模具製造有限責任公司(淮北路古城工業小區)38.合肥祥昊機械模具有限責任公司(竹苑小區1幢13號房(東流路中段北側))39.合肥市三春模具廠(和平路22號)40.合肥榮發塑料模具廠(郊區城東鄉沿河路188號)41.合肥富民模具廠(萬崗路28號朱崗工業區內)42.合肥郊區眾成模具廠(銅陵新村片塘村民組)43.安徽豐順機械模具有限公司第一營業部(蜀山路81號)44.合肥創業模具廠(新火車站五洲商城A區01號樓)45.合肥市包河區兆基模具廠(常青鎮沿河村工業區16號)46.合肥天工機械模具廠(合瓦路67號)47.合肥榮事達模具有限公司(長江西路669號)48.合肥東市三元模具廠(南陵路89號)49.合肥三星模具廠(張窪路154號)50.合肥市包河區新源模具廠(葛大路29號)
10、祖國在我心中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南宋廬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國勢弱小,北方蒙古族於1271年結束了內部爭奪皇位的自相殘殺局面,建立了元朝,接著把侵略矛頭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顏統20萬大軍攻下襄、樊,以此為突破口,順江而下,兩年不到,便後臨南宋首都臨安的近郊。蒙古兵所過之處,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農田荒廢,百業凋敝,這是一場空前殘暴的野蠻的侵略戰爭,南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嚴重威脅,文天祥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出現的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英雄。
鄧世昌
鄧世昌:「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鄧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1867入馬尾船政後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被船政大臣沈葆璋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時值日本派兵侵犯台灣,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獲升千總。後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獲薦保守備,加都司銜。
關天培
關天培(1781~1841.2.26),鴉片戰爭中抗英名將。字仲因,號滋圃。江蘇山陽(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慶八年)中武秀才,授把總。後累升至參將。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辦漕糧海運,關天培押糧船千餘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將。次年,擢總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調任廣東水師提督。赴任後,踏勘地理形勢,將虎門口的沙角、大角炮台改為信炮台;在上橫檔島一線,重建南山炮台(改名威遠),改建橫檔、鎮遠炮台,增建永安、鞏固炮台,控制東西水道;在虎門底,改建大虎山炮台。
錢學森(1911~ )中國科學家,火箭專家,1911年12月1日生於上海,3歲時隨父來到北京,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國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1938年獲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留在美國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受到美國政府迫害,失去自由,歷經5年於1955年才回到祖國,1958年起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楊靖宇:
楊靖宇將軍是我國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姓馬名尚德,乳名順清,號驥生。1905年2月13日(農歷正月初十)出生在駐馬店市驛城區(原確山縣)古城鄉李灣村一個農民家庭里。
楊靖宇幼時在村私塾讀書,1918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確山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1919年的「五四」愛國運動席捲全國,年僅十四歲的楊靖宇即投身於火熱的斗爭之中。
1923年9月,楊靖宇考入河南省第一工業(開封織染)學校,由於他深知舊社會的黑暗,所以積極追求真理。不久,他加入了北京李大釗創辦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5年,在聲援、支持上海「五卅」運動斗爭中有著積極表現,1926年被吸收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為迎接北伐軍入豫作戰,同年冬,楊靖宇和在外地上學的黨團員,奉中共豫區執委的指示,回家鄉確山縣領導農民運動。1927年春被選為確山縣農民協會會長,4月4日,在黨的指揮下,楊靖宇參與領導了震驚中外的確山暴動,組織了數萬農民武裝圍攻確山縣城,經過四天的激戰,佔領了縣城,打垮了北洋軍閥第八軍的一個旅,活捉了縣執事王少渠,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第一個縣級人民政權——確山縣臨時治安委員會,楊靖宇被選為常務委員,擔任主席(代行縣長職權)。6月,楊靖宇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由於蔣介石、汪精衛先後背叛孫中山先生倡導的國民大革命,新生的革命政權遭到確山縣地方反動勢力的進攻,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楊靖宇和張家鐸、張耀昶、李鳴岐等同志率領農民自衛軍,轉移到縣東劉店一帶繼續堅持武裝斗爭。
在中共豫南特委領導下,楊靖宇和李鳴歧、張家鐸、張耀昶等,響應黨的「八、七」會議「開展土地革命,進行武裝斗爭」的號召,於1927年11月1日,發動了著名的劉店秋收起義,重新組建中共確山縣委,並成立了確山縣農民革命軍,楊靖宇任總指揮。這一時期他們曾與強大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鬥,打退了國民黨反動武裝和地方反動勢力的進攻。這支部隊當時控制了東至汝南縣馬鄉、南至信陽明港、西至確山縣城、北至驛城區水屯縱橫一百多里的大片地區,並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確山縣革命委員會。為了開展長期的游擊戰爭,楊靖宇和戰友們開始探索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道路,後來這支部隊成為信陽四望山紅色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力量。
1928年底,楊靖宇以中共河南省委特派員的身份,使用張貫一的化名,先後到信陽、洛陽、開封等地開展黨的地下工作,在此期間曾三次被捕入獄,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從不畏懼,對黨的事業堅貞不屈,多次被黨營救出獄。1929年7月,楊靖宇被黨中央由上海調往東北從事黨的工作。
他在東北期間,先後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反日總同盟會會長、中共哈爾濱市道外區委書記、哈爾濱市委書記、中共滿州省委代理軍委書記。1932年11月,他開始使用楊靖宇的化名,被中共滿洲省委派往南滿領導抗日武裝斗爭,先後擔任磐石游擊隊政治委員、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獨立師師長兼政委、第一軍軍長兼政委、中共南滿省委書記、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和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委。在這里,楊靖宇領導軍民對日寇堅持了長達九個年頭的艱苦卓絕的武裝斗爭,使得數十萬日軍不能入關,創造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斗爭業績,有力配合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充分表現了他忠貞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偉大精神。1934年,楊靖宇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1937年12月,他又被黨中央確定為中共七大籌備委員會中25個委員之一。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省蒙江縣(即現在的靖宇縣)保安村三道崴子,隻身同數百名日偽軍戰斗到最後一息,以身殉國,壯烈犧牲,年僅三十五歲。
劉胡蘭
1932年10月8日生,乳名富蘭。山西省文水縣雲周西村人。1945年進婦女幹部訓練班。1946年分配回雲周西村做婦女工作,任村婦救會秘書,同年任五區婦救會幹事,並成為中國共產黨候補黨員。
1947年1月12日,她的家鄉突遭軍閥閻錫山的部隊襲擊,不幸被捕。面對敵人她堅貞不屈,視死如歸,後在敵人的鍘刀下英勇就義,時年15歲。犧牲後被中共晉綏分局追認為中共正式黨員。毛澤東親筆為她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詹天佑 ,生於1861年4月26日,卒於1919年4月24日,號眷誠,字達潮,廣東南海人,原籍安徽婺源,是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之稱。 詹天佑1861年(清咸豐帝十一年)出生於一個普通茶商家庭。少年時的詹天佑對機器十分感興趣,常和鄰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種機器模型。有時,他還偷偷地把家裡的自鳴鍾拆開,擺弄和捉摸裡面的構件,提出一些連大人也無法解答的問題。1872年,年僅十二歲的詹天佑到香港報考清政府籌辦的「幼童出洋預習班」。考取後,父親在一張寫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證明書上畫了押。從此,他辭別父母,懷著學習西方「技藝」的理想,來到美國就讀。 在美國,出洋預習班的同學們,親眼目睹北美西歐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就,對機器、火車、輪船及電訊製造業的迅速發展贊嘆不已。有的同學由此對中國的前途而產生悲觀情緒,但詹天佑卻懷著堅定的信念說:「今後,中國也要有火車、輪船。」他懷著為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信念,刻苦學習,於1877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紐海文中學業。同年五月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專攻鐵路工程。在大學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學習,以突出成績在畢業考試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中,獲得學位的只有兩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個。 回國後,詹天佑滿腔熱忱地准備把所學本領貢獻給祖國的鐵路事業。但是,清政府洋務派官員迷信外國,在修築鐵路時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顧詹天佑的專業特長,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師學堂學駕駛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艦「揚武」號擔任駕駛官,指揮操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第二年,蓄謀已久的法國艦隊陸續進入閩江,蠢蠢欲動。可是主管福建水師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卻不聞不問,甚至下令:「不準先行開炮,違者雖勝亦斬!」這時,詹天佑便私下對「揚武」號管帶(艦長)張成說:「法國兵船來了很多,居心叵測。雖然我們接到命令,不準先行開炮,但我們決不能不預先防備。」由於詹天佑的告誡,「揚武」號十分警惕,作好了戰斗准備。當法國艦隊發起突然襲擊時,詹天佑冒著猛烈的炮火,沉著機智地指揮「揚武」號左來右往;避開敵方炮火,抓住戰機用尾炮擊中法國指揮艦「伏爾他」號,使法國海軍遠征司令孤拔險些喪命。對這場海戰,上海英商創辦的《字林西報》在報道中也不得不驚異地贊嘆:「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國人會這樣勇敢力戰。『揚武』號兵艦上的五個學生,以詹天佑的表現最為勇敢。他臨大敵而毫無懼色,並且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還能鎮定如常,鼓足勇氣,在水中救起多人……」 從戰後到1888年,幾經周折,終於轉入了中國鐵路公司,擔任工程師,這正是他獻身中國鐵路事業的開始。 詹天佑剛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次考驗。當時從天津到山海關的津榆鐵路修到灤河,要造一座橫跨灤河的鐵路橋。灤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漲急流。鐵橋開始由號稱世界第一流的英國工程師擔任設計,但失敗了;後來請日本工程師衽實行包工,也不頂用,最後讓德國工程師出馬,不久也敗下陣來。詹天佑要求由中國人自己來搞,負責工程的英國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同意詹天佑來試試。 詹天佑是一個認真踏實的人,他分析總結了三個外國工程師失敗的原因後,身著工作衣與工人一起實地調查,密測量。夜晚,借著幽暗的油燈,又仔細研究灤河河床的地質構造,反復分析比較,最後才確定橋墩的位置,並且大膽決定採用新方法——「壓氣沉箱法」來進行橋墩的施工。詹天佑果然成功的把灤河大橋建成了。這件事震驚了世界:一個中國工程師居然解決了三個外國工程師無法完成的大難題。 詹天佑初戰告捷後,立刻遇到了更為嚴峻的考驗。1905年,清政府決定興建我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這便是北京至張家口的鐵路)。英國和俄國都想插手,由於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他們的企圖沒能得逞。英國和俄國的使臣們以威脅的口吻說:「如果京張鐵路由中國工程師自己建造,那麼與英俄兩國無關。」他們原以為這么一來,中國就無法建造這條鐵路了。在這關鍵時刻,詹天佑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全權負責京張(「京」指北京,「張」指張家路)鐵路的修築。消息傳來,一些帝國主義分子及英國報刊挖苦說:「中國能夠修築這條鐵路的工程師還在娘胎里沒出世呢!中國人想不靠外國人自己修鐵路,就算不是夢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們甚至攻擊詹天佑擔任總辦兼總工程師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頂著壓力,堅持不任用一個外國工程師,並表示:「中國地大物博,而於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我以為恥!」「中國已經醒過來了,中國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師和自己的錢來建築鐵路。」 1905年8月,京張鐵路正式開工,緊張的勘探、選線工作開始了。詹天佑親自帶學生和工人著,背著標桿,經緯儀,日夜奔波在崎嶇的山嶺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風卷著沙石在八達嶺一帶呼嘯怒吼,颳得人睜不開眼睛,測量隊急著結束工作,填個測得的數字,就從岩壁上爬下來。詹天佑接過本子,一邊翻看填寫的數字,一邊疑惑地問:「數據准確嗎」?「差不多」,測量隊員回答說。詹天佑嚴肅地說:「技術的第一個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點模糊和輕率,『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能工程人員之口。」接著,他背起儀器,冒著風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認真地又重新勘測了一遍,修正了一個誤差。當他下來時,嘴唇也凍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進入最困難的階段。在八達嶺、青龍橋一帶,山巒重疊,陡壁懸岩,要開四條隧道,其中最長的達一千多米。詹天佑經過精確測量計算,決定採取分段施工法:從山的南北兩端同時對鑿,並在山的中段開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兩端對鑿。這樣既保證了施工質量,又加快了工程進度。鑿洞時,大量的石塊全靠人工一鍬鍬地挖,湧出的泉水要一擔擔地挑出來,身為總工程師的詹天佑毫無架子,與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臉汗。他還鼓舞大家說:「京張鐵路是我們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錢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著我們,必須成功!」「無論成功或失敗,決不是我們自己的成功和失敗,而是我們國家的成功和失敗!」 為了克服陡坡行車的困難,保證火車安全爬上八達嶺,詹天佑獨具匠心,創造性地運用「折返線」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龍橋地段設計了一段人字形線路,從而減少了隧道的開挖,降低了坡度。列車開到這里,配合兩台大馬力機車,一拉一推,保證列車安全上坡。 詹天佑對全線工程曾提出「花錢少,質量好,完工快」三項要求。京張鐵路經過工人們幾處奮斗,終於在1909年9月全線通車。原計劃六年完成,結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費用只及外國人估價的五分之一。一些歐美工程師乘車參觀後嘖嘖稱道,贊譽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卻謙虛地說:「這是京張鐵路一萬多員工的力量,不是我個人的功勞,光榮是應該屬於大家的。」 京張鐵路建成後,詹天佑又繼任了粵漢鐵路督辦兼總工程師。這時,美國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要他親自去美國參加授銜儀式。為了全力參加祖國鐵路建設,他放棄了這一榮譽。 辛亥革命後,詹天佑為了振興鐵路事業,和同行了起成立中華工程學會,並被推為會長。這期間,他對青年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為作出榜樣外,還勉勵青年「精研學術,以資發明」,要求他們「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釣譽。以誠接物,毋挾褊私,圭璧束身,以為範例。」 詹天佑從事鐵路事業三十多年,幾乎和當時我國的每一條鐵路都有不同程度的關系。到晚年,因積勞成疾,不幸於1919年病逝。周恩來同志曾高度評價詹天佑的功績,說他是「中國人的光榮」。 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其間,釐定了各種鐵路工程標准,並上書政府要求全國採用。中國現在仍然使用的4尺8寸半標准軌、珍氏自動掛鉤(Janney Coupler,亦稱姜坭車鉤、鄭氏車鉤,美國人 Eli Janney 所創)等等都是出自詹天佑的提議。此外詹天佑亦著重鐵路人才的培訓,制定了工程師升轉章程,對工程人員的考核和要求作出明文規定,並且定明工程師薪酬與考核成績掛鉤。京張鐵路堷訓了不少中國的工程人員,詹天佑所制定的考核章程亦成為其他中國鐵路的模仿對象。 京張鐵路建成後,詹天佑獲宣統賜工科進士,任留學生主試官等職。1910年,任廣東商辦粵漢鐵路總公司總理兼工程師,1912年兼任漢粵川鐵路會辦,負責興建粵漢及川漢鐵路。此後一直定居在漢口俄租界的鄂哈街9號(今洞庭街51號)。同年成立「中華工程師學會」,並被推舉為首任會長。民國成立後,於1913年獲政府委任為交通部技監,1914年獲頒授二等寶光嘉禾章。1916年,獲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1919年初,受命往海參崴和哈爾濱任協約國監督遠東鐵路會議中國代表。4月因病回漢口,4月24日病逝,終年五十九歲。 詹天佑與其妻譚菊珍埋葬在京張路青龍橋火車站附近。1922年青龍橋火車站豎立詹天佑銅像。1987年,附近再建成詹天佑紀念館。 在紀念京張鐵路100周年之際,張家口人民永遠緬懷京張鐵路的總設計師詹天佑,2005年在張家口南站廣場,建起詹天佑塑像。詹天佑是我國近代科學與工程技術史上的先驅,也是我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愛國知識分子。清咸豐十一年(1861)四月二十六日生於廣東省南海縣,清同治十一年(1872),考取公費赴美留學。清光緒七年(1881)六月,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雪菲爾德理工學院土木工程系,同年八月回國。曾先後任福州船政學堂和廣州水陸師學堂教員。清光緒十四年(1888)任天津鐵路公司工程師。19世紀八十年代,他投身於中國鐵路建設事業,曾主持過我國京張、川漢、粵漢等早期鐵路的建設,為發展我國早期鐵路建設事業嘔心瀝血,奮斗終生。特別是他主持的京張鐵路(1905—1909)的建成,震驚中外,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振奮了民族精神,推動了鐵路事業的發展。他在帝國主義列強面前不畏強暴,威武不屈,提出「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不受外侮,以自立於地球之上」的口號,代表了炎黃子孫百折不撓、永不屈服的高尚的民族氣節,永為後世楷模。1919年4月24日在漢口仁濟醫院病逝,享年59歲。同年在青龍橋車站豎立一座詹天佑全身站立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