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主城區域 » 合肥濱湖新區聶姓

合肥濱湖新區聶姓

發布時間: 2021-08-07 19:48:54

1、聶氏族譜的族譜

第一序
祖始於江西省吉安府泰和縣,地名圳上東鄉,開基迨(dai)始。
【仕臣】(前一代)公,唐季官京都御史,配盛氏,旋任就居南昌府豐城縣,地名豐家村。生子四,聶元光、聶元明、聶元正、聶元大。聶元明、聶元正、聶元大三公繼承右江,仍居江西泰和。
【聶元光】(前二代)公,擢(zhuo)登科第,官任長沙府通判,配董氏。生四子,聶榮、聶向、聶透、聶敷。聶元光,唐庄宗同光二年(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壯宗二年,即公元924年,——轉載者注),辭職未歸,寄居長沙黃道門配凌坡,於同光三年赴湘鄉縣,暫寓優府廟前,遍覓陰基陽宅;聶元光公,遷居衡州府衡山縣大悲,地名金華;
【聶向】(前三代)公,擇地辰州龍潭金華鋪,地名西洋,則為余族分派之始祖;聶透公,立基湘鄉縣長安鄉雷家村,地名卯(印)溪;聶敷公,由卯(印)溪遷居寶慶府邵陽縣,地名玉橋鋪。生二子,聶致堯、聶致舜。聶致堯生二子,聶承龍、聶承虎;聶致舜生二子,聶承富、聶承貴。承貴見玉橋鋪基址湫隘(jiao、ai),隨遷新溪永寧鄉,地名高坪。舜祖二子承富、承貴,復移居楓樹林,柴木溪,轉徙崇山裡。由斯以觀,則余族之派衍湖南省者,
【元光】(前二代)公,官湖南長沙始焉。(郡廩生:廷弼.撰) 【河東堂】
炎帝後裔聶,起源河北,祖宗姜太公。 《元和姓纂》記載:「衛大夫食采於聶,因以為氏。」又漢代學者史游在其《姓氏急就篇》的姓字注也指出:「聶本地名,因以為氏。」我國的聶氏家族最初出現於衛國,以地為氏,迄今大約3000年的歷史。但追究其姓源,則系出於姜姓,望出河東。齊丁公分封其支子於聶邑[城] ,為齊國附庸,其後有聶氏。
聶氏源出於春秋時齊國丁公的後代,子孫封於聶城(今山東省茌平縣西),後裔以封地為姓。聶氏望出河東郡(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堂號稱河東堂。堂聯雲:「草澤辛楚第,晚唐詩韻家」。典出唐代詩人聶夷中,字坦之,河東人,家境貧寒,擢進士,曾任華陰縣尉,仕途不得意。他經草澤辛勞,仿景寫意,詩韻雅俗兼美,受人稱賞,影響當時。又雲:「貢士得人(聶昌),憫農有詠」(聶夷中)。「播千古英風之俠(聶政),謀九重撻武之豪」(聶壹)。 ,後以國為氏,於亡國後遷至衛。衛國本是姜太公的子孫所建,因而他們的老祖宗應是姜子牙。望族居河東郡(今山西夏縣北)。 戰國時韓國有俠客聶政。三國吳有丹陽太守聶友。唐代末有詩人聶夷中,。宋代有臨州人聶昌;新安人有翰林院侍讀學士聶冠卿。清代衡陽人有聶緝規,為曾國藩之婿,歷官江蘇巡撫;長山人聶際茂,通五書,尤工篆刻,官至京師。 再續族譜前言:近因有機會讀到數姓族譜,都以一姓為脈,記人丁繁衍狀況,常有「家訓」作為該姓教育子孫的准則。族譜是人類生命鏈的延續;是一個家族繁衍過程的民間歷史記錄;是唯一一種將名人、權貴和庶民並列的史籍。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歷代都有編寫和記錄家譜者。綜合各族「家訓」,可窺中華民族之魂。我姓族譜中所立「家訓」要求族人「重學」、「修行」、「禁淫賭」、「戒煙毒」、「不違國法」、「慎重交友」、「以勤立業」、「以儉成家」、「智力致富」,如能為官當以國為重家為輕;為民當自食其力,創業有成,不成為國家和我族之廢人。
因此頗愛教益,則生續譜之念,加之族人也殷切希望有人成頭續譜,我族原族譜至今近百年,多代無記載等諸多因素,促使我增強續譜信心,為此我與正明、全三、輝炳、基成商議一至同意,分頭調查,收集抄本,所到之處族人無不鼎力支持。據原譜載「吾系出姜姓,自齊丁公封支子於聶城,因以為氏」;「史載河間衛大夫食采於聶,因以為氏」。以上是否我嫡宗未考證。我姓雖在史籍中名人不乏,但未考證,不錄入譜,以避沽名釣譽,遺笑後世。再譜以「記前人之實而傳後人之信」為准則。
近代我姓也不乏名人,如聶榮臻、聶力、聶榮貴、聶勛財等,但望後代不以他們的名譽為炫耀資本,當繼其志,努力奮斗,創豐碩業績於未來。
我祖從江西遷到貴州時,把在江西帶來的老族譜丟失,於是在清朝嘉慶元年丙辰(即公元一七九六年)十月左右重續族譜,在江西部份因無據可考,故未載入譜中。該譜本為大本,後於民國丙辰年(公元一九一六年)夏重續譜,改為小本。現因大本未找到。只以小本為據再續。因史料不足,時間久遠,族人分散,多無聯系,無力將其全續,僅能把原譜中長房(天佑祖)之後查確部份相續,根據當今政策,把女兒、女婿也錄入譜中。原譜中的「家訓」、「治家格言」等將其增減,譯成現代語言載入譜中。由於人力不足,譜中難免有錯漏之處,持譜人可據實修改增補,另根據以後新增人口可在後面空白面中記載。 河南濟源承留鎮聶姓尋根據族譜記載:
始祖聶茂,晉人也,自公遷濟邑北杜村娶栲栳村李氏之女生聶美 爾時平地山地不計其數余糧無算。(從晉何地遷入無記載)
於大明正統二年四月朔日聖旨旌河南省懷慶府濟源縣善民聶茂。 ....................
現謹將各世祖列出為紀:
始 祖:聶茂
二世祖:聶美
三世祖:聶鰲 聶福
四世祖:廷玉 廷瑞 廷欽 廷厚 廷璽 廷潤 廷佐 廷佑
五世祖:鸞 鳳 貫 玄 平 直 佩 沖 隆 擴 廣 傅 良 增 琴 棋 書 畫
自六世祖輩字:萬 永 應 奉 世 宗 延 起 景 天 國 有 懷 憲 乃 積 同 慶 喜 成
1989年冬,諸公籌措朝祖廟祭祖墳續家譜期望永世相傳。祖繁不及記載,將八世祖應芷遷河南濟源大峪村(現該村遷至濟源承留鎮)七子分為七門始續記。
續輩字: 宗功繼繁榮 家道兆年興 志思承先德 太和祥瑞恆
尋祖覓根,自始祖茂公以上無考, 江西宜春萬載聶氏六修族譜新序;
自萬載縣城向東去數里山清水秀大有可觀此何地也東歧高峰喬松白鶴岡樓一看有笑可直驕傲宜人滿暢其懷我祖先一清公熙朝善士當世奇人志在高山流水遍游名山川由上高敖陽寨溪至萬載而東歧觀景娛情流連往返遂卜居於此焉祥鍾地脈灶發千煙福自天申氣更萬象十餘世成一世族為了世代遠人繁恐親疏莫辨失序生歿婚嫁恐無所直維成公不勞立成草譜易失草式至乾隆十年由維和公等竭闕精神始輯族譜吾東歧聶氏之族譜於時有也重修於乾隆四十一年又於嘉慶辛酉年再修又於道光二十九年重修後又於民國九年再復修至今七十五年多年深月久生日繁存歿莫識舊歲經各房全族商議決定本族之譜再行重修不容稍綬各位捐款等大力支持擇吉日設付款印刷人所載之俾傳後子孫不忘為有敬祝序族人大發大旺大富發子發孫萬年長謹以為序 太始祖,大宋戶部尚書。諱昌,字賁遠,號居庵,乃宋朝進士,原籍江西省撫州府臨川縣。稽查南雄府始興縣新村《聶氏族譜》,奉宋朝崇義公為始祖。以吾昌公為五世叔祖也,祖初仕為河南開封府君,尋升光祿寺大夫,戶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奉旨與耿南仲同議兩河疆界,至絳州罹,因金人之難而盡節焉。時終於宋欽宗靖康元年十一月丙辰日蒙。
帝賜謐忠愍公祖,妣趙氏(郡主),誥封一品夫人,合葬於古岡懷仁都一圖五甲,土名汾水岡蓮花台五馬欽泉山,坐壬向丙稅歸。
源清都一圖五甲聶億萬戶丁聶發。
二世祖,宋敕授文林郎,特受南雄府始興縣知縣,諱發,字成之,號振樂。……

2、全國各地聶姓分布

關於聶姓之確切發源地,由於眾說紛紜,今無從考證,但聶姓發祥於今豫魯一帶應無疑義。見諸史冊的第一位聶姓人是戰國時的聶政,為韓國軹(今河南省濟源西南)人,其後西漢有雁門馬邑(今山西省朔州)人聶壹(一作聶翁壹),東漢有穎川襄城(今河南省襄城)人聶季寶,另有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太守後為廷尉的聶尚。表明在東漢之前,聶姓基本以北方為其繁衍發展的中心地帶。魏晉南北朝時期,聶姓在今山西的夏縣一帶發展迅速,並呈現族大人眾,枝繁葉茂之勢,於是產生了聶姓歷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河東郡。另外,由於此際社會動盪,聶姓已有播遷江南者,其中落籍於新安江流域的聶姓,經繁衍發展,逐漸形成了聶姓新安郡望。此際見諸史冊之人物有三國吳人聶友,乃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南朝梁有聶松,可見此際聶姓已南遷於今江蘇、浙江、江西、安徽一帶。隋唐之際,聶姓在上述兩大郡望依舊繁衍興盛,並以兩地為中心,向周邊地區播遷。兩宋之際,見諸史冊之聶姓以南方人居多,而且今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尤其是南宋偏安臨安之後更甚。南宋末期,由於北方已由夷族統治多年,相對南方較為穩定,聶姓繁衍出現新特點,即北方發展平穩,南方避亂播遷。元末,由於軍閥紛爭,瘟疫流行,使中原、華東、中南各地餓殍遍野,赤地千里。朱明王朝一統天下後,為恢復當地經濟,強行從戰火波及不到的山西進行移民。於是,山西聶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明中葉以後,沿海之聶姓有遷台者。明末張獻忠屠川造成今四川、重慶人口銳減,後湖廣填四川時,有兩湖之聶姓入川。清代以後,聶姓分布更廣。如今,聶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湖北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聶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聶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3、聶姓人口數量

聶姓在中國姓氏人口中列第126位,約佔全國總人口的0.1%。

4、聶姓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漢人的聶姓始於西周時期:周武王得天下後傳位到周康王時,封呂奭為衛國卿大夫,還將聶北(也作「乜北」,今山東省茌平縣賈寨鄉)作為封地賜予呂奭,位置與衛國、齊國交界,可享有封地內的財政收入。
他以封地名「聶北」中的「聶」為自己的氏,表示封地在聶北,並修建了城池。後有百姓以「聶」為姓,並於聶氏合為一談。這就是聶姓的起源了。(這是目前普遍認可的說法)
古之聶北

西周前期,周康王姬釗賜封地聶北(也作「乜北」,今山東省茌平縣賈寨鄉)予呂奭,位置與衛國、齊國交界。因為領土不大,領主又在衛國為官,因而沒有建國,也不屬任何一國。
西周後期,邢國吞並聶北。
東周春秋後期,為齊國領地。
今之聶北

古之聶北,大至今以對角線畫賈寨鄉張名揚村至肖庄鄉朱樓村的范圍(境內除朱樓村外現均在賈寨鄉境內)。
賈寨鄉,現今屬於山東省的茌平縣境西部,地處聊城、臨清兩地中間。聊夏公路(聊城——夏津)、省道075交錯在鄉境內穿過,交通便利。全鄉轄37個行政村,2.8萬人,5.1萬畝耕地面積,其中蔬菜面積1.7萬畝,總產4萬噸,蔬菜收入2500萬元。
得姓氏始祖

呂奭(?——?年)西周時期人,姜姓,呂氏(後自己改稱聶氏),名衡,字奭(一說字「弼」),也稱呂衡,姜奭。是齊丁公呂伋的兒子,曾在衛國為官。[1]
唐代林寶《元和姓纂》:「春秋時衛大夫,食采於聶,子孫以地為氏。」
貴族的氏

呂奭,是姜太公後人齊丁公的兒子,因為母後非齊王正室,因而在當時被看作庶子。但畢竟是齊國王室子女,因而有機會在周天子朝中做官,有一年的農歷五月,周康王姬釗封呂奭為衛國卿大夫,還將聶北(也作「乜北」,今山東省茌平縣賈寨鄉)作為封地賜予呂奭,位置與衛國、齊國交界,可享有封地內的財政收入。在古代男子看來,氏是一種貴族權利的象徵,所以很多貴族可以以新得到的封地為氏,以體現自己是那個地方的統治者或者王室成員。因此呂奭也不例外,他以封地名「聶北」中的「聶」為自己的氏,表示封地在聶北,於是他不僅有「呂氏」,還多了一個「聶氏」的稱呼。當時的貴族男子可以有幾個氏。
於是呂奭在聶北建造了聶城(也作「乜城」,城郭位於今賈寨鄉耿張庄村、耿大庄村、耿二庄村、耿三庄村、東邢庄村、耿店村、侯樓村 七村)。
南宋鄭樵《通志·氏族序》:「(商周時期)『姓』與『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那麼呂奭的後人,就開始男子稱「姜姓,聶氏」,女性稱「聶姓,(隨丈夫)氏」作為自己的姓和氏了,象徵自己的家族是聶北那個地方的貴族。
平民的姓

所謂「名、字」,「命名取字」,有「名」就有「字」,「名」是父母給起的,在出生時就有了的稱喂。在當時的平民百姓,有以地名給自己孩子命名的,因此聶城中的百姓也不例外,有以城名「聶城」中的「聶」為自己的孩子命名的,表示出生地在聶城。如某聶。
而字是自己或請人取的,代表長大成人了,古人到了成人不分出身貴賤,都要給自己取字,或者請德高望重的人賜自己一個「字」。這「字」要與「名」相對,有的是含義相近,有的是含義相反,有的是含義的延伸。但一般不會用到地名給自己取「字」,因此不會有字「聶」的人出現。
我們再來說姓與氏,「(商周時期)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氏」是有爵位的貴族統治階級的稱號。不是貴族出身的平民,不是一代沒有「氏」,而是世世代代都得不到「氏」;出身貴族家庭,子子孫孫都可以得到「氏」,象徵是貴族出身。家庭出身成了是不是貴族的根本與標志,社會地位完全由家庭出身決定。那些沒有氏的名字,只要一聽稱呼就知是平民百姓。[2]
明代顧炎武《日知錄》:「(商周時期)最下者庶民,庶民者無氏,不稱氏者稱名......者氏類族也,貴別也。」
商周時期,『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王公貴族有著很多特權,他們看作象徵身份的「氏「當然是不允許平民百姓也照用了,所以通過法律手段禁止這種情況的產生。因此當時有稱聶氏的人,也絕對是聶北那個地方人數相當少的呂奭家族。
但是那是個男權社會,貴族之間默認「男子稱『氏』,婦人稱『姓』」,稱錯了會被嘲笑,所以他們也不會去管「姓」在平民百姓中的使用到底分不分男女。聽說哪個地方普通男子也稱自己姓什麼,只會笑言百姓愚昧。
事實的情況確實是有的,既然各國沒有約束「姓」不準在百姓中使用,也沒有去管非得男子用還是女子用,作為遠離貴族生活的普通百姓來說確實理解不了,一個稱謂有這么大講究。因而百姓中有稱「姓」的男子,那麼聶城中的百姓,也就有開始有稱「姓聶」的人了。
氏不再尊貴

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
「聶」字
「聶」字(19張)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本貧民出身,與自幼受貴族文化熏陶的項羽不同,沒有氏,但畢竟統一天下成了皇帝,由此家族貴賤的思想被打破,連當皇帝的劉邦都沒有氏,百姓還攀附什麼「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呢?自西漢開始,姓即氏,氏即姓,除了場合的用法不同,含義已經沒啥區別。
所以,曾經貴族的聶氏也就成了百姓的聶姓了。這就是聶姓的起源了。
終究不同

既有百姓以「聶」為姓,為以區別血統不同,他的後人則改以「乜」為姓。東周時,曾聚居在與聶北鄰近的聶堂(也作「乜堂」,今肖庄鄉乜堂村),成為乜姓的發源地。
聶姓與乜姓的來源和關聯
聶姓與乜姓的來源和關聯
由於聶姓是人數眾多的聶城百姓的後人,而乜姓是人數相當少的呂奭家族的後人,這就造成了乜姓人口遠遠低於聶姓人口的結果,並差距隨著時代越來越大。
分布歷史

西周後期,聊城、德州、濟南、泰安、濟寧分部較多。
東周末至秦代,邯鄲、安陽、濮陽較多分布。
聶姓人口分布
聶姓人口分布
漢代,往河南、山西兩省較多分布。
北宋時期,約有9萬人,排宋朝百家姓127位,主要分布安徽、山西、河南、江西、湖南。其中在安徽最為集中,占總聶姓人口28%。
南宋時期,北方多戰亂,江西、安徽、江蘇較多分布。
元代,逐有往湖北、湖南兩省遷徙趨勢。
明代,約有18萬人,排明朝百家姓94位,逐有往廣東、雲南兩省遷徙趨勢。但總體集中在江西,占總聶姓人口近69%。
清代,因為清初四川人口大幅消減,跟隨「湖廣填四川「的人群,向重慶江津、四川遂寧遷徙的較多。
當代,約有140萬,佔全國人口0.11%,排共和國百家姓122位,主要分布湖南、江西、貴州、遼寧、安徽、河北、四川。其中湖南最為集中,占總聶姓人口10%。[3]
錯誤的說法

錯誤說法 一
據《姓氏急就篇注》所載,春秋時齊國丁公封其支庶子孫於聶城(今山東省茌平縣西)為齊國附庸,稱聶國。後世子孫以國為氏。
錯誤原因:記載錯誤,查閱史料,當時不存在聶國,所封賜的是一小塊蓋了城池的土地,而且城池位於衛、齊兩國中間,不屬任何一國,領主卻在衛國為官,因而不可能存在國家的實權和機構,只能是一座不大的城池而已。歷史有記載是邢國土地,沒錯,但成為邢國的土地是後事了,後來邢國吞並了聶城。
錯誤說法 二
得姓始祖:源於姜尚(姜望、呂尚、呂望、姜太公、呂太公、齊太公)。
錯誤原因:時間錯了。史料記載是齊丁公時,那時候姜子牙已經不在多年了。
而且也不能是齊丁公,因為封地是周康王姬釗封賜給呂奭(齊丁公的庶子)。所以得到封地的人是呂奭。
錯誤說法 三
出自姬姓。
錯誤原因:人物錯了。史料記載封地是周康王姬釗封出去的。可姬釗封出的地塊兒就多了,按照此說法的話,在周那個年代,誰得地誰改姓,天下那麼多諸侯哪個不是周天子分出去的呢,都能說得姓始祖是周天子么?應該找著那個被封賜的那個人,才是得姓的先人祖宗。
錯誤說法 四
「食采於聶」中的「聶「在今河南省濮陽。
錯誤原因:地點錯了。據多方史料考證,衛大夫采邑地為今山東聊城東北,即茌平縣賈寨鄉、肖庄鄉一帶。
錯誤說法 五
古有地名聶北,春秋時屬邢國(今山東省茌平西),亡後屬齊,居者以地為氏。
錯誤原因:地理劃分錯誤。史料記載,邢國是周成王所封,姬姓,侯爵。先後傳二十世,歷五百餘年。疆域主要在太行山以東,滹沱河以南,漳河以北,故黃河以西,包含今邢台市全部、石家莊南部、邯鄲大部、及衡水、臨清之一隅。
由此我們就知道錯誤了,今茌平縣在聊城,與衛、齊、兩國緊鄰,不屬任何一方。也就是說聶姓起源與邢國無關。時間點錯了,成為邢國的土地是後事了。
而且歷史上「狄國伐邢」、「齊桓公重建邢衛」的時候,已經到了東周春秋時期,聶北早已不再是呂奭後人的私有封地了,而歸邢國管轄。地名雖在,聶城早已被廢棄,城中的百姓已散布各地了。後來邢國被滅,又歸齊國管轄。
錯誤說法 六
出自他族有聶姓或改聶姓:宋時猶太人入中國,在元、明時採用漢姓,其中有聶姓。清滿洲人姓,世居遼陽。今滿、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錯誤原因:聶姓起源於齊地,那邊是漢文化中心,跟這里所講的聶姓沒多大關聯,我們現研究的是漢姓聶。而且對於苦學漢語的老外來說,相比劉、張、李、孫、趙,念起來更順口些。所以取聶姓的外國人畢竟是少數。
3姓氏族譜
編輯

郡望堂號

郡望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
指今整個山西省。
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
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
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並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新安郡:秦置新安縣,故址在今促池境內,屬宏農郡,漢朝因之。西晉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時轄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一帶地區。東晉末分置東垣縣。北周保定間置中州,建德間廢,改置新安郡。隋開皇年間改新安郡為谷州,後谷州與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業初年省東垣入新安。隋朝時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後移治休寧(今安徽休寧),再後移治到歙縣(今安徽歙縣)。唐貞觀年間移治於今新安,後不復變。
清河郡: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後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後期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
堂號
河東堂:以望立堂。現居青海省民和縣松樹鄉一帶有一小部分聶氏家族。
新安堂:以望立堂。荊林聶族、升山聶族等堂號。
憫農堂:唐朝進士聶夷中,很同情農民,寫有《憫農詩》(二月賣新絲,五月舂新谷。醫得眼前瘡,挖卻心頭肉。)。膾炙人口。
垂裕堂: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雙厚聶族的堂號,人口五萬余。
光裕堂:江西豐城、湖南衡山後山、常寧松柏答家洞等聶族堂號。
崇德堂:江西樟樹、湖南衡山前山的荊林聶族堂號。
三禮堂:湖北監利聶族的堂號,人口七萬余。
崇本堂:江西泰和縣塘州鎮桃源聶族堂號。
理學堂:湖南省武岡市稠樹塘鎮楊柳村聶族堂號。
問政堂:安徽潛山、江蘇溧水北山底支、江西九江市沙河毛橋村聶族堂號。[4]
東郡堂:江蘇徐州市雲龍區聶族堂號。
宗族特徵

聶姓家族優異無比,人才濟濟。不但節義之士滿載於他們的家譜之中,而且出了不少的名臣良吏和飽學之士,留給千秋萬世的子孫以無盡的光輝。
現今當代聶姓多將領。除音樂家聶耳外,共和國共有四位聶姓將帥。大名鼎鼎的聶榮臻元帥,還有中將兩位,他們是湖北省禮山人聶鳳智,安徽省阜南人聶鶴亭,巧合的是,此三人均卒於1992年。另有少將聶濟峰,河北省晉州人。
家譜文獻

江西宜黃聶氏宗譜十六卷,(清)聶心良、聶心煥等纂,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市獅子口鄉丁家塢村。
浙江衢州聶氏重修宗譜,(清)聶紹標等修,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三禮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沅江聶氏四修族譜十二卷,首三卷,(清)聶正貽、聶正澐、聶大並等纂,清光緒四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二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臨湘聶市南庄謝氏九續族譜,(清)謝守琨纂,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今僅存第一卷。
重慶長壽聶氏族譜四卷,(清)聶合忠、聶獻廷修,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重慶市長壽縣晏家鄉紅旗村。
湖庄聶氏四修譜兩卷,(清)聶典順等纂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肇修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清江湖庄聶氏四修族譜二卷,(清)聶典順、聶凌漢等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肇修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江西清江城西香田聶氏重修族譜三卷,(清)聶志劍纂,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三禮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西師范大學圖書館。
湖南臨澧縣聶氏族譜六卷,(民國)宋雲清纂,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三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灃縣檔案館。
湖南衡山聶氏家譜四卷,(民國)聶其昌、聶其煌等編,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大連市圖書館。
安徽潛山聶氏六修族譜三十卷,首一卷,(民國)聶驥君修,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問政堂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二卷、第八卷、第十四卷、第十九卷、第二十四卷、第二十八卷。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安慶市圖書館。
廣東南海聶氏家譜,(清)聶綽彝編,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新會河東郡鹿頸崗聶氏家譜,(民國)聶祿初校訂,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德慶新新印務局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5]
更多[6] 見聶氏族譜
排行詩

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聶氏字輩:.....三中建立振月。
山東省德州市聶氏字輩:「宜司振培志乃」。
聶姓的字輩
聶姓的字輩
山東省泰安市聶氏字輩:「泗上克玉傳兆升修紀廣紅慶永可維」。
山東省濟寧市聶氏字輩:「衍培高吉遵尚其智起俞世業永守義爭」。
山東省臨沂市費縣聶氏字輩:「永□□□□廷懷京印家發廣」。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聶氏字輩:「兆紹在作義」。
山東省煙台市蓬萊市聶氏字輩:「國元中開希振紅」。
山東省青島市即墨縣聶氏字輩:「吉永振仁守堂」。
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聶氏字輩:「萬克清義金 章學有才會」。
河南省洛陽市項城市聶氏字輩:「萬連(登)本世永」。
河南省南陽市聶氏字輩:「福……書子榮宗」。
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聶氏字輩:「永九寶術志」。
湖北省恩施州鶴峰縣聶氏字輩:「子啟率祖景」。
湖北省孝感市聶氏字輩:「奉(鳳)丹廷華 文章華國 詩禮傳家 學道盛世 富康耀宗」。
湖北省孝感市應城市聶氏字輩:「太成學守中文恆大勝」。
湖北省孝感市安陸市聶氏字輩:「朝國永天……」
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聶氏字輩:「嘉學明時盛詩書世代昌聞聲咸大振茂德定齊芳」。
安徽省壽縣聶氏字輩:「林修成雲桂,維宗盛世傳。紹芬芳學典,德厚慶多全」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聶氏字輩:應世毓文,培士學宗,道先金心,修法敬訓,念勤孝良,守本安善,永保華方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聶氏字輩:國家友大行聖為師則永昌。
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聶氏字輩:正月總林繼異尚啟茂本士可,大學宜道在新民(道光年間合族公訂),中庸定理正綱常(民國丁亥年訂)。
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聶氏字輩:「思遠長來……」
江西省九江市聶氏字輩一:「金應聞先子正秀永發興國清天下順富貴的德安寧」。
江西省九江市聶氏字輩二:「世乾克鴻運少書香」。
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武寧縣聶氏字輩:「智海成國彥文武玉庭芳」。
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聶氏字輩:榮發兆其邦,復鬱金
湖南省益陽市聶氏字輩一:「包兆玉學風雲廣」。
湖南省益陽市聶氏字輩二:「仕大永吉仁家傳昭篤慶移姓喜龍昌孫書席尺長」。
湖南省益陽市沅江市聶氏字輩:「光明正大仕志純良宗功丕放家道更昌」。
湖南省常德武陵區、漢壽縣聶氏字輩:「光明正大仕志純良宗功丕放家道更昌」。
湖北省咸寧市蒲圻市聶氏字輩:「光明正大仕志純良宗功丕放家道更昌」。
雲南省昆明市聶氏字輩一:「君臣敏學文昌國本盛世」。
雲南省昆明市聶氏字輩二:「國正天興順官清民自安」。
雲南省昆明市尋甸縣聶氏字輩:「國家富有山水相連」。
重慶市黔江區、彭水縣聶氏字輩:「朝言文鳳廷,應有百萬明,詔國禮學顯,榮華世澤興,仁子登中孝,克昌振家聲,光天開宏德,大順必永成。」
重慶市萬州區聶氏字輩:「國章文字禮義學道發福其家詩」。
四川省遂寧市聶氏字輩:忠梁世志嗣,秀榮顯文章,華國正經(天)仕,富朝兆采常,書記乾南永,泫承坤北長,和元全譜吉,登厚會霖昌,大有輝千育,中孚耀萬江,衡貞金玉代,毓德知三光。
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聶氏字輩:....同仁文賢俊光榮。
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聶氏字輩:「維敬鳳登國朝,永少元明長慶富貴,四代昌榮」。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廣元市蒼溪縣聶氏字輩:「鳳登國朝,系盛承宗,永遠發達,世代昌隆」。
四川省成都市、綿陽市聶氏字輩:「世代榮華啟,嚴登季少忠,文明成舉秀,亭貴永如松」。
四川省樂山市沐川縣聶氏字輩:「亮子閏鑾廷弘懋聖文有天雲相元大光永安世昌望重家幫貴隆輔弼喜慶明良運臻道泰會際平康」。
四川省宜賓市聶氏字輩:「興容同希宗延光有儒鴻才敏孟學士明德應世崇」。
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聶氏字輩:「朝運際多昌道正登孝友安」。
湖南武岡楊柳(理學堂)
班 序:
同奉仕受永,希美元學宗。祖才嘉惠紹,友正善相從。
宋代榮旌表,齊邦應爵封,貽謀期繼遠,景運慶時逢。
續班行:
立定奇英志,芳名萬世揚,師儒能後啟,節義克前光。
講教崇賢聖,衡文選俊良,承先多國傑,德澤盛隆昌。
通用聯

四言
吳國師尊;
河東仕望。
——佚名,
上聯:指吳國國師聶師道,字宗徽,號「問政先生」。修道之所在南嶽衡山的降真觀(舊名白雲觀);
下聯:指本姓郡望。此聯為莒南聶氏宗祠「河東堂」堂聯。
源自聶邑;
望出河東。
——佚名,全聯指本姓的源流和郡望。
豪俠報德;
寒士憫農。
——佚名,
上聯:指戰國時韓國軹人聶政,因避仇隱於屠者之間。韓烈侯(一作哀侯)時,大臣嚴遂和相國韓傀在爭權中結下怨恨,求聶政代為報仇,送黃金百鎰為聶母祝壽,聶政以母親在不許為由,當時未答應他。母親去世後,他單獨持劍入相府刺殺了韓傀,然後自殺。
下聯:典指唐代詩人聶夷中,字坦之,河南人,家境貧寒。咸通末年中進士,官華陰縣尉,仕途不得意。其詩多為五言,語言通俗,為晚唐詩中的優秀之作,《傷田家》一詩描繪了農民的疾苦:「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跟前瘡,割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
憫農有詠;
貢士得人。
——佚名,
上聯:指唐 "聶夷中,工詩,有《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下聯:典指宋 "聶昌,由太學上舍累官戶部尚書,領開封府。遇事奮然不顧,敢誅殺。
理德同道;
善惡殊途。
——湖南武岡楊柳同安公十九世孫 聶志剛 撰
五言
草澤辛楚第;
晚唐詩韻家。
——佚名, 此聯為聶氏宗祠「賜書堂」堂聯。
俠烈報惠恩
理學振家聲。
——湖南武岡楊柳同安公十九世孫 聶志剛 撰
上聯:指戰國時聶政
下聯:勉勵聶氏族人承明代學者聶豹理學一統
六言
隱娘得師成俠;
書兒誅盜酬恩。
——佚名,
上聯:指唐 "聶隱娘隨老尼學成劍術。
下聯:典指清代聶書兒之父命案遭冤,得臬司昭雪,乃獻書兒為婢,後臬司落職歸,遇盜,書兒皆誅之。
理學堪稱古道;
德風炳蔚今朝。
橫批:理德同道
——湖南武岡楊柳同安公十九世孫 聶志剛 撰
七言
河山依舊風光美;
東方既明氣象新。
——佚名撰,鶴頂格鑲嵌聶姓郡望「河東」二字的嵌字聯。
播千古英風之俠:
謀九重武士之豪。
——佚名撰,
上聯:指戰國時韓國軹人聶政事典。
下聯:指漢代巨富聶壹事典。
蠡祖訓貽謀繼遠;
秉理學德澤隆昌。
——湖南武岡楊柳同安公十九世孫 聶志剛 撰
九言
摩天嶺上,勇名傳萬古;
連山關前,功勛蓋千秋。
——佚名撰, 為歌頌清代直隸提督聶士成英勇抗擊日軍。
河東人家,流長源遠;
聶門理學,望重德高。
——湖南武岡楊柳同安公十九世孫 聶志剛 撰
蠡祖訓貽謀本支百世;
承理學篤慶華萼千秋。
——湖南武岡楊柳同安公十九世孫 聶志剛 撰
十言
俠烈同出一門,捐軀靖難;
節義上聞十事,下詔旌閭。
——佚名撰,
上聯:指周代名士聶政。
下聯:指宋代史士聶致堯。
禮孝忠廉節義共傳十事;
成名報德俠烈同出一門。
——湖南武岡楊柳馬長城之父馬松波(民國初年時期人)應湖南武岡楊柳聶族修「聶氏宗祠」(宗祠土改後為學校,已成為武岡九中)撰,
上聯:指宋代史士,
下聯:指聶致堯指周代名士聶政。
湖南武岡楊柳同安公十九世孫聶志剛,改聯為:
禮孝忠廉節義共傳十事;
德信悌愷俠烈同出一門。
(悌愷:指聶政的姐姐聶瑩不畏株連九族而認其弟之事
蠡祖宗遺訓貽謀期繼遠;
秉理學家聲德澤盛隆昌。
——湖南武岡楊柳同安公十九世孫 聶志剛 撰
十一言
知恩圖報行俠仗義垂青史;
思孝奉先從善積德彰紫書。
——湖南武岡楊柳同安公十九世孫 聶志剛 撰
上聯:指聶政,
下聯:指聶豹。
肇基河東派遠流長源一脈;
遁思江西宗悌族愷共千秋。
——湖南武岡楊柳同安公十九世孫 聶志剛 撰
上聯:指聶氏出自河東郡,
下聯:「遁思」是遷出的意思(我始遷祖同安公明朝永樂初間遷江西瑞州府舉子團圳壙上,於湖南寶慶府武岡州費秦團木皮塘丁家,聶氏凡自江西遷出者都可用此聯)
十六言
理理理以道明理以理服人無欲理方顯;
德德德惟品論德惟德是望有容德自高。
橫批:理德高顯
——湖南武岡楊柳同安公十九世孫 聶志剛 撰
酒罷客將歸,一閣崢嶸斜照紫;
曲終人不見,數峰杳靄暮煙青。
——佚名撰,此聯為雲南省昆明圓通山聶耳亭聯。為紀念人民音樂家聶耳。
波濤似雪錦綉河山眼底盡收瘡痍疾苦;
風雨如磐峰火歲月中胸迸發閃電雷鳴。
——佚名撰,此聯為日本海濱聶耳墓聯。
http://ke.baidu.com/link?url=e0fxe-_Cwa098OkhypctV6_Y-HMAxxcalK

5、聶姓是怎麼來的?

6、聶氏家族在什麼地方

?

熱點內容
合肥瑤海區招投標中心 發布:2020-09-09 14:35:50 瀏覽:505
合肥長城寬頻價格表 發布:2020-09-09 02:57:42 瀏覽:505
合肥小區名稱 發布:2020-09-10 05:51:24 瀏覽:504
365房產合肥 發布:2020-09-09 22:32:45 瀏覽:504
成都大巴包車 發布:2020-09-09 21:03:12 瀏覽:504
合肥萬達城摩天輪營業 發布:2020-09-10 08:43:47 瀏覽:503
上海合肥高鐵 發布:2020-09-09 20:23:53 瀏覽:503
合肥立特科技 發布:2020-09-09 16:27:05 瀏覽:503
合肥徽昌苑二手房 發布:2020-09-09 03:48:06 瀏覽:503
杭州到合肥高鐵時刻表查詢 發布:2020-09-17 08:24:49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