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協同創新中心合肥工業大學
1、有哪些名牌大學有分校的?
1、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坐落於美麗的濱海城市秦皇島,北倚燕山、南臨渤海。985、211、雙一流院校。學校始建於1987年,是東北大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培養包括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在內的各類高級專門人才。
2、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區)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始建於1985年,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坐落於海濱城市威海。985、211、雙一流A類、C9聯盟院校。
3、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
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肇基於2007年9月成立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院(蘇州研究院),2009年9月6日舉行首屆全日制學生開學典禮。2012年9月4日,中國人民大學正式發文設立蘇州校區並組建管委會,全面負責國際學院(蘇州研究院)和中法學院等教學科研機構以及社會服務機構的管理。
4、電子科技大學(沙河校區)
電子科技大學沙河校區是電子科大學兩個校區之一,位於成都市成華區建設北路二段。佔地800餘畝,建有現代化的運動場、體育館等體育設施。
5、北京交通大學(威海校區)
北京交通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建設高校和具有研究生院的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高校。牽頭的「2011計劃」「軌道交通安全協同創新中心」是國家首批14個認定的協同創新中心之一。北京校區位於海淀區,毗鄰中國「矽谷」中關村。
2、廈門理工學院,南京林業大學,三明學院、浙江工業大學哪一所好??
選擇哪個學校,看考生想學什麼專業。
南京林業大學的農林類專業相對更為突出;廈門理工學院的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光學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相對不錯;三明學院的藝術設計、教育學等專業較為突出,而浙江工業大學的化學工程與工藝、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制葯工程、環境工程、機械工程、土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築學、城鄉規劃、安全工程都很不錯,尤其是工業催化方面。
綜合看,浙江工業大學的綜合實力更突出一點。
浙江工業大學」,是教育部與浙江省政府共建的浙江首批省屬重點大學,國家「2011計劃」首批14所牽頭高校,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入選高校, 亞洲規劃院校聯盟(APSA)成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入選國家「111計劃」,國家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入選高校。
該校始建於1953年,1993年12月由浙江工學院更名為浙江工業大學。2013年5月,學校牽頭的「長三角綠色制葯協同創新中心」成為全國首批14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之一。
截至目前,浙江工業大學設朝暉、屏峰、之江三個校區,佔地面積3009.92畝,固定資產總值40.77億元;浙江工業大學德清校區項目規劃佔地約1000畝,於2017年上半年開工,2019年秋季開學,2017年將基本完成基礎施工。 [4-5] 圖書館藏書(含電子圖書)1028萬余冊,中外期刊37174種。學校現有66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工3048人,其中專任教師2118人,全日制本科學生19159人;在讀各類研究生9663人(博士研究生780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6520人,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2363人);成人教育學生15600餘人;留學生1706人。
3、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附近有什麼大學
合肥最好的大學是中科大(C9 + 985 + 211),各類國內綜合排名中一般是 6 --15 名,數學、物理、化學、核能、生物、計算機、軟體工程、電子等學科突出;
其次是合肥工業大學(教育部直屬,211 + 985 平台高校,有汽車「黃埔軍校」之稱)、安徽大學(安徽省屬,211 高校),普通院校中的安徽醫科大學、安徽建築大學、安徽中醫葯大學、安徽財經大學合肥研究院等也還不錯,都有各自比較突出的學科和專業。
知名軍事院校:中國人民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
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天津大學合肥創新發展研究院、合肥影視科技產業園(北京電影學院協力打造和管理)
北京外國語大學。2017年5月7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北京外國語大學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在合肥市政務中心舉行,雙方將在中德合作、產學研基地建設、人才培養等領域開展高水平合作。北京外國語大學與合肥市簽署戰略協議,在合肥經開區共建北外合肥校區項目,包括北外德國中心(合肥)、北外合肥產學研基地、合肥北外人才培養基地,籌辦合肥北外附屬學校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6年7月25日上午,安徽省政府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合肥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合作協議,雙方將借力安徽區位、資源、創新要素聚集等優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等優勢,深化省校合作,加快推進安徽省建設創新型「三個強省」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2016年11月,北航合肥科學城項目在新站高新區少荃湖北岸正式奠基。
北京師范大學。2016年6月26日上午,合肥市政府與北京師范大學戰略合作座談會在市政務中心舉行。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陳光巨表示,合肥具有科技、人才等優勢,希望雙方發揮各自優勢,深化戰略合作,以巢湖生態治理合作為突破口,進一步拓展延伸合作領域,積極推動建立協同創新平台,為市校合作開創新典範。
哈爾濱工業大學。2016年7月10日上午,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項目簽約儀式在肥舉行,這標志著哈工大機器人項目正式落戶合肥經開區。據了解,哈工大機器人項目總投資約20億元,由哈工大機器人集團(HRG)與合肥經開區共同建設。項目位於合肥經開區「智能裝備科技園」內。
復旦大學。2018年4月3日,合肥市召開招商引資大會,從招商引資大會上獲悉,投資6億元的復旦大學科技創業園和復旦附中合肥校區項目已經與合肥進行兩輪對接,並有望落戶合肥。
北京化工大學。2017年6月5日,合肥市發改委召開合肥市與北京化工大學戰略合作座談會,希望以多種形式的合作方式擴大合作領域,推進合肥與北京化工大學合作的項目落地。此前,合肥曾多次對接北京化工大學,雙方初步達成在合肥建設生物質能源與新材料研究中心的共識。
國防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以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防信息學院、西安通信學院、電子工程學院,以及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海洋學院為基礎重建,校本部設在長沙,內設學院位於長沙、南京、武漢、合肥等地。坐落在合肥的原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現在即為新國防科技大學的一個內設學院。
4、安徽工程大學研究生學院全國排名多少
1996年,通過原國家教委本科教學合格評價。
2001年12月,更名為安徽工程科技學院。
2007年底,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等級。
2010年3月,更名為安徽工程大學。
2013年,安工大在江西省進入本科一批招生。
2014年,安工大在安徽省進入本科一批招生。[5]
2015年,安徽工程大學整體進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
省級教學團隊: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師隊伍,力學教學團隊,葯學系中葯制葯技術教學團隊。
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設計藝術研究中心。
省級研究中心4個:安徽省紡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微生物發酵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汽車新技術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工程大學技術轉移中心。
協同創新中心1個:皖江高端裝備協同創新中心。
省級重點實驗室4個:紡織面料安徽省重點實驗室,電氣傳動與控制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安徽檢測技術與節能裝置省級實驗室,安徽高性能有色金屬材料省級實驗室。
省級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先進數控和伺服驅動技術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省級重點學科6門: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設計藝術學,紡織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發酵工程。[14]
一級學科碩士點9門:紡織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院與工程、控制科學院與工程、應用經濟學院、設計藝術、食品科學與工程。
國家級特色專業3門: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自動化,藝術設計
以上是安徽工程大學的一些較好學科!
這所學校的機械、自動化、紡織、設計、紡織、控制、紡織材料都是挺不錯的,沒有樓上說的那麼不堪;安徽省內高校,除樓上所說的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安徽師范大學,安徽醫科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外,安徽工業大學、安徽理工大學、安徽財經大學、安徽建築大學也各具特色,在各自領域都有一定知名度!
5、重點大學的優勢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大學
截至2011年年末,985工程共有39所高校。此後,教育部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的規模已經穩定,將不會再新增高校,於是引入動態競爭機制,實施「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高校從屬於「211工程」建設的學校但不屬於「985工程」建設的部屬高校中選擇。「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項目的主要任務是以國家和行業發展急需的重點領域和重大需求為導向,圍繞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學科前沿,在行業特色型大學的全國頂尖的優勢學科重點建設一批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從而大力提高建設學科的科技創新能力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的能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學科群。「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已經列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作為國家重點工程長期實施,由於平台建設方式和985工程平台相同,所以稱為「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建設平台」,簡稱「特色985工程」,「特色985工程」大學基本上是沒有經歷過合並重組的行業特色型大學,學科精度極高,擁有一至兩個全國頂尖的學科,在行業內認可度極高,具有深厚的行業底蘊和學科積淀。985平台院校名單如下:
985平台名單
學校名稱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哈爾濱工程大學
現代艦船與深海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華東理工大學
煤的清潔高效利用與石油化工關鍵技術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航空飛行器設計製造與飛行安全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南京理工大學
現代攻防與先進裝備技術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先進軍事綜合電子信息系統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先進雷達技術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中國礦業大學
煤炭資源安全開采與潔凈利用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中國地質大學
地球系統過程與礦產資源平台
中國石油大學
油氣資源勘探開發與轉化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經、法、管學科融通創新與我國社會建設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武漢理工大學
綠色建材與新材料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北京中醫葯大學
中醫葯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中央財經大學
經濟學與公共政策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上海財經大學
經濟學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中國葯科大學
新葯發現理論與技術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西南交通大學
國家軌道交通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北京交通大學
軌道交通安全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北京化工大學
綠色化工與材料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河海大學
全球水循環與國家水安全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合肥工業大學
節能環保汽車及其製造裝備技術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西南財經大學
金融學科群與中國金融創新發展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華北電力大學
電力科學與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長安大學
公路建設與交通運營保障科學與技術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江南大學
食品精深加工與安全控制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北京林業大學
應對全球化的森林生態系統恢復重建與可持續經營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東北林業大學
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與高效利用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華中農業大學
農業生物遺傳改良和生長發育調控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中國傳媒大學
數字媒體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暨南大學
華僑華人研究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北京科技大學
新材料與冶金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中國政法大學
法治建設與人才培養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南京農業大學
(正式名稱未公布)
北京郵電大學
(正式名稱未公布)
「2011計劃」全稱「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是繼全國重點大學、「211工程」、「985工程」之後,中國高等教育系統又一項體現國家意志的重大戰略舉措,於2012年5月7日正式啟動。該計劃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任務,通過構建面向科學前沿、文化傳承創新、行業產業以及區域發展重大需求的四類協同創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機制體制改革,轉變高校創新方式。該計劃由教育部和財政部共同研究制定、旨在突破高校內外部機制體制壁壘、釋放人才、資源等創新要素活力。當前,中國高等教育已進入了內涵式發展的新階段。
『2011計劃』提出面向各類高校開放,不限定范圍,不固化單位。這個計劃實施下來,將不會有『2011高校』這個概念,只有『2011協同創新中心』這個實體。」
2012年度首批14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名單
序號
中 心 名 稱
主 要 協 同 單 位
類別
1.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等
2.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院、海軍指揮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中國社科院邊疆史地中心、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等
3.宇航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哈爾濱工業大學、中航科技集團等
4.先進航空發動機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航工業集團等
5.生物治療協同創新中心
四川大學、清華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南開大學等
6.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
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工業大學、河南省農科院等
7.軌道交通安全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南大學等
8.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
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等
9.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
中國政法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等
10.有色金屬先進結構材料與製造協同創新中心
中南大學、貴州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鋁業公司、中國商飛公司等
11.長三角綠色制葯協同創新中心
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大學、上海醫葯工業研究院、浙江食品葯品檢驗研究院、浙江醫學科學院、葯物制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
12.蘇州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
蘇州大學、蘇州工業園區等
13.江蘇先進生物與化學製造協同創新中心
南京工業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南京郵電大學、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等
14.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協同創新中心
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科院半導體所、國防科技大學等
名單如下:
部委
所在地
院校
中國部委中國大陸名單
教育部
北京市(24所)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化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中醫葯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科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主管)、中國政法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華北電力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上海市(8所)
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東華大學、上海財經大學
江蘇省(7所)
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河海大學、中國葯科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江南大學
湖北省(7所)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陝西省(5所)
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長安大學、陝西師范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四川省(4所)
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
山東省(3所)
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吉林省(2所)
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
廣東省(2所)
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
遼寧省(2所)
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
天津市(2所)
南開大學、天津大學
黑龍江省(1所)東北林業大學
湖南省(2所)
中南大學、湖南大學
重慶市(2所)
重慶大學、西南大學
安徽省(1所)
合肥工業大學
浙江省(1所)
浙江大學
福建省(1所)
廈門大學
甘肅省(1所)
蘭州大學
軍委
湖南省(1所)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北京市(1所)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
工信部
黑龍江(2所)
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
北京市(2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
江蘇省(2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
陝西省(1所)
西北工業大學
國家民委
北京市(1所)
中央民族大學
湖北省(1所)
中南民族大學
四川省(1所)
西南民族大學
甘肅省(1所)
西北民族大學
寧夏區(1所)
北方民族大學
遼寧省(1所)
大連民族學院
公安部
北京市(1所)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遼寧省(1所)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
河北省(1所)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
河南省(1所)
鐵道警察學院
浙江省(1所)
公安海警學院
國僑辦
廣東省(1所)
暨南大學
福建省(1所)
華僑大學
中科院
北京市(1所)
中國科學院大學
安徽省(1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上海市(1所)
上海科技大學(籌)
交通部
遼寧省(1所)
大連海事大學
共青團中央委員會
北京市(1所)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外交部
北京市(1所)
外交學院
司法部
河北省(1所)
中央司法警官學院
衛生部
北京市(1所)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現名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
國家體育總局
北京市(1所)
北京體育大學
中央辦公廳
北京市(1所)
北京電子科技學院
中華全國總工會
北京市(1所)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中華婦女聯合會
北京市(1所)
中華女子學院
中國民用航空總局
天津市(1所)
中國民航大學
四川省(1所)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
6、合肥有幾所985大學和211大學?
合肥共有3所211大學,名單分別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中國科學院所屬的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
211大學名單一覽表
排名 學校名稱 學校所在地 生源質量分
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安徽 92.1
2 合肥工業大學 安徽 63.7
3 安徽大學 安徽 59.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中國科學院所屬的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
1958年9月創建於北京,首任校長由郭沫若兼任。她的創辦被稱為「我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建校後,中國科學院實施「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學方針,學校緊緊圍繞國家急需的新興科技領域設置系科專業,創造性地把理科與工科即前沿科學與高新技術相結合,注重基礎課教學,高起點、寬口徑培養新興、邊緣、交叉學科的尖端科技人才,匯集了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趙忠堯、郭永懷、趙九章、貝時璋等一批國內最有聲望的科學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
學校現有20個學院(含6個科教融合共建學院)、31個系,設有研究生院,以及蘇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進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等。有數學、物理學、力學、天文學、生物科學、化學共6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和1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8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8個安徽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建有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類腦智能技術與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語音及語言信息處理國家工程實驗室、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協同創新中心、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合肥)、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12個國家級科研機構、4個國家重點科技基礎設施和55個院省部級重點科研機構。
7、安徽師范大學是不是211工程大學?
並非211,但比個別211院校的實力要好些
安徽師范大學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學府。學校坐落在具有「徽風皖韻、千湖之城」美譽的國家級開放城市——蕪湖,瀕臨浩瀚長江,傍依靈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匯安徽人文之靈傑,是安徽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項目建設高校,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優先建設的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學」項目建設高校。
學校前身是1928年創建於安慶市的省立安徽大學,1946年更名為國立安徽大學,1949年12月成建制遷至蕪湖。後又經歷安徽師范學院、合肥師范學院、皖南大學(劉少奇同志題寫校名)、安徽工農大學等幾個辦學階段。1972年,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安徽師范大學(郭沫若同志題寫校名)。2005年,蕪湖師范專科學校整體並入安徽師范大學。
在8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劉文典、周建人、郁達夫、蘇雪林、陳望道、朱湘、朱光潛、王星拱、楊亮功、程演生、陶因、張慰慈、丁緒賢、項南、許傑等一大批知名的專家學者、社會賢達先後匯聚在菱湖之畔、鏡湖之濱,著書立說,弘文勵教。經過一代代師大人潛心耕耘、勵志踐行、培育後學、薪火相繼、言傳身教,砥礪出「厚重朴實、至善致遠、追求卓越、自強不息」的精神,積淀出「嚴謹治學、敬業奉獻、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教風,培育出「勤學慎思、質朴謙遜、知行合一、求實求新」的學風,凝煉出「厚德、重教、博學、篤行」的校訓。建校以來,累計為國家培養全日制高等專門人才20餘萬名。
學校現有文學院、政治學院、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歷史與社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外國語學院、體育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數學計算機科學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國土資源與旅遊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等17個學院,以及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並辦有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附中、附小和附幼。
學校學科門類涵蓋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理學、工學、農學、藝術學等,形成了博士——碩士——學士教育等不同層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學生教育等不同類型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現有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5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5個博士後流動站,2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28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8個省級重點學科,3個省級學科建設重大項目,87個本科專業。有1個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安徽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5個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安徽省重點實驗室,3個安徽省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安徽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個安徽省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
學校現有教職工24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410餘人,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務者810餘人,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6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7人,「皖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講席教授7人,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28人、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47人,5個省級教學團隊,10個省級教學名師,12個省級教壇新秀。各類在籍學生37400餘人,其中,研究生4800餘人,普通本科生21800餘人,留學生200餘人,成人本專科生16000餘人。
校園佔地總面積195.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90.06萬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4.75億元。學校圖書館是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藏書豐富,種類齊全,現有圖書285萬冊,古籍善本600多種,其中《洪武正韻》為國內唯一全本、元刻明遞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為海內珍本,還擁有國內外主要網路資源及資料庫,館藏資源基本實現了數字化。學校辦有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安徽師范大學學報》、《高校輔導員學刊》、《學語文》、《安徽師大報》等多種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和報紙。
學校是全國首批獲准招收公費留學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國家華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漢語國際推廣中心。學校先後接收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長短期進修和學歷教育留學生3000多人次,與美國、英國、德國、芬蘭、澳大利亞、紐西蘭、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家和地區的幾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學術團體教育機構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與學術交流關系,並與澳大利亞查爾斯·達爾文大學共建了孔子學院。
學校還是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學骨幹教師國家級培訓基地、國家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訓基地、安徽省高校師資培訓中心、安徽卓越司法人才培養基地、安徽省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幹部培訓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幹教師培訓基地、安徽省旅遊中職骨幹教師培訓基地。
春華秋實,桃李芬芳。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學校正在圍繞「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建設目標,在更高的起點上大力實施「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學科領校、開放活校、依法治校、文化榮校」戰略,堅持科學發展、內涵發展、和諧發展,不斷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積極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美好安徽」建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以上數據截至2015年11月)
8、合肥工業大學首批校級協同創新中心有哪幾個?
電動汽車與分布式能源協同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