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灝合肥工業大學
1、機械設計手冊(第5版)第1卷的第5版前言
人類社會正邁入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為依託的科學技術在當今社會發展過程中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成果的研究與開發及其廣泛應用是當今,也是未來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依靠科技進步振興裝備製造業是使我國由製造大國過渡到製造強國的核心因素和關鍵。
發展裝備製造業離不開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及設計。機械產品設計正由傳統設計模式向現代設計模式轉變,現代設計的特點是廣泛採用計算機技術,著力應用智能化設計、數字化設計、網路化設計、綠色化設計及系統化設計的綜合技術。機械設計手冊的編輯與出版,充分地展現了現代設計的特點,是現代設計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
本版手冊在科學發展觀和自主創新設計的理念引領下,進行了較大篇幅的修改和補充,為我國現代機械產品自主創新設計提供了保障。例如,在手冊中重點介紹了產品綠色設計、和諧設計與系統化設計,也介紹了產品的創新設計等內容,這有利於產品設計師們採用手冊中介紹的內容和方法開展產品開發。
本版手冊匯總了大量的原始數據和設計資料,以及在產品設計時必須採用技術標准,同時還介紹了設計中許多不可缺少的相關設計知識。因此,可以說手冊是設計師們在產品設計過程中所必需的資料庫和知識庫,目前它已成為產品研究與開發的「利器」及其他設計器具無法取代的重要的設計工具,這不僅在現在,而且在將來也會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本版手冊系統地敘述了機械設計各專業的主要技術內容,歸納和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機械領域取得的成就和經驗,不少新內容是本手冊編者們研究得到的,此外,還吸取了國外的若干先進科學技術,其內容豐富,實用性強,前4版出版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和好評,作為國家級重點科技圖書和機械工程方面的最具權威的大型工具書,曾獲得全國優秀圖書二等獎、機電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科技暢銷書獎,1994年曾在台灣建宏出版社出版發行,它在機械產品設計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成為各行業,尤其是機械行業各技術部門必備的工具書。
在本版手冊的修訂過程中,我們努力貫徹了「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可靠性」的指導思想。廣泛調研了廠礦企業、設計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多方面的使用情況和意見。對機械設計的基礎內容、經典內容和傳統內容,從取材、產品及其零部件的設計方法與計算流程、設計實例等多方面進行了深入系統的整合,同時,還全面總結了當前國內外機械設計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新產品、新技術,特別是在產品的綜合設計理論與方法、機電一體化及機械繫統自動控制技術等方面作了系統和全面的論述和凝煉。相信本手冊會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廣大讀者面前,她對提高我國機械產品的設計水平,推進新產品的研究與開發、老產品的改造,以及產品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進而促進我國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本版手冊分6卷52篇。第1卷:常用設計資料;第2卷:機械零部件設計(連接、緊固與傳動);第3卷:機械零部件設計(軸系、支承與其他);第4卷:流體傳動與控制;第5卷:機電一體化及控制技術;第6卷: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在撰寫過程中,貫徹和採用最新技術標准和國際新標准,最大限度地充實和更新技術內容,凝煉和總結機械設計的最新成就和經驗,盡力地吸取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努力反映當代機械設計的最新水平,更好地為現代機械設計服務;在取材和選材過程中,盡量壓縮對基本原理的介紹,避免在手冊中出現教科書的敘述方式,特別強調要採用手冊化、表格化的設計流程。刪除一些可要可不要的內容,以及應用面相對較窄和尚未用於實際的研究性內容。力求使各篇章內容構成有機的整體,既要考慮到各篇的系統性,又要照顧全書的統一性,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在各類零部件設計計算中,要增加結構圖和應用實例口在部件設計選用中,應適當提供可選用的產品的結構及其安裝尺寸、主要技術參數等,給設計和選用創造方便的條件;所有計算方法和數據都要准確、可靠、無誤,重要的要註明來源;對相近標準的數據和表格盡量予以合並、採用雙欄排版、摘其所要等形式予以編寫,以使該手冊採用較少的篇幅而編入較多的內容。
手冊的第5版是在前4版的基礎上,著力在以下幾個方面作了修訂:
一、在貫徹落實推廣標准化技術方面
手冊全部內容貫徹和採用了2010年1月以前頒發的最新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和相關的國際新標准,最大限度地充實和更新標准化技術的內容。本次修訂為歷次修訂中標准更新規模最大的一次,例如:機械工程材料部分更新的標准達162個,流體傳動與控制部分更新的標准有150多個。更換的標准中有許多是機械行業的重要標准,如GB/T 786.1—2009流體傳動系統及元件圖形符號和迴路,GB/T 10095.1~2—2008圓柱齒輪精度制,GB/Z 18620.1~4—2008圓柱齒輪檢驗實施規范等。
二、在新的設計計算方法方面
按照GB/T 3480.1~5—1997漸開線圓柱齒輪承載能力計算方法、GB/T 10300.1~3—2003錐齒輪承載能力計算方法重新構建了實用、合理的齒輪設計體系。對圓柱齒輪和錐齒輪均按照初步確定尺寸的簡化計算、簡化疲勞強度校核計算和一般疲勞強度校核計算編排設計計算方法,以滿足不同場合不同要求的齒輪設計需求。增加了齒輪齒廓修形和齒頂修緣的內容,給出了修形計算公式和確定修形量的方法。
在滾動螺旋傳動中按最新的國家標准GB/T 17587.4~5—2008滾珠絲杠副軸向靜剛度、軸向靜載荷與動載荷,整理更新了滾珠絲杠傳動選用和評估計算方法。
根據機構學的最新發展,考慮到近年來並聯機器人和並聯機床的快速發展和應用,特地另闢一章,編入並聯機器人和並聯機床的運動學和動力學分析、典型並聯機器人和並聯機床的類型和應用選型,這是在大型工具書中首次載入。增加了機構系統方案的構思與擬定並例舉了典型實例,對機構設計與選用起到綜合和運用的作用。
三、在新材料、新元器件、新產品等方面
在新材料方面,編入了新型工程材料——鈦及鈦合金,該種材料具有低密度、高熔點、高比強度、耐腐蝕性好、高低溫特性好、生物相容性好、具有形狀記憶特性等優點,在航空航天、海洋開發、化工、冶金、生物技術、汽車工程、食品、輕工等工業技術領域的裝備製造中有重要用途。編入了有「21世紀綠色材料」之稱的鎂及鎂合金,該種材料在輕量性、比強度、導熱性、減振性、儲能性、切削性、尺寸穩定性以及可回收性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點。編入了GB/T 20878—2007不銹鋼和耐熱鋼牌號及化學成分,該標準是一個全新標准,它規定了143個牌號的化學成分及部分牌號的物理性能參數與國內外標准牌號的對照,在各種手冊中未見編入。
在新元件、新產品方面,在減速器和變速器篇中,增加了平面二次包絡蝸桿減速器(GB/T 16444—2008)、新型的錐盤環盤式無級變速器、XZW型行星錐輪無級變速器,在大型工具書中首次編入了用於高檔轎車的新型金屬帶式無級變速器,以及其他相關的設計資料。
流體傳動與控制卷在內容和產品方面作了大幅度的更新,編入了液壓氣動領域中的最新開發的各類元器件,為流體傳動與控制系統的設計、運行和維護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撐。為滿足不同層次用戶的需要,分別引入了國內主流品牌(含台灣知名品牌HP)以及國際知名品牌的產品,如液壓傳動中的德國(Rexroth)、美國(Vickers)、日本(Yuken)、義大利(Atos)等品牌產品;液壓控制系統中的德國(Fosto)、美國(Moog、Vickers、Dowry)等品牌產品;氣壓傳動中的德國(Fosto)、日本(SMC)等品牌產品。
編入了最新出現的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液壓元件——螺紋插裝閥系列產品,增加了液壓伺服油缸等相關新產品,大幅度增加了最新出現的適應性強的各類液壓輔件。增加了以氣流引射原理製造的真空發生器等氣動系統常用的真空元器件。
四、在機電一體化設計與控制技術方面
機械技術與電子技術相結合已經成為當前裝備製造業的主流和發展趨向,機電一體化是現代機械和技術的重要典型特徵之一,為適應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應用,本版手冊對該方面的內容作了重新編排和大量充實,專辟一卷為機電一體化及控制技術等內容進行較系統和全面的敘述。
在機電一體化技術及設計篇中,以典型機電一體化產品的五大組成部分的技術要點作主線進行編寫,並以產品設計為背景組織內容,並編入了多個綜合性設計實例。
機器人是機電一體化特徵最為顯著的現代機械繫統,從實用性的角度介紹了工業機器人技術中的本體、驅動、控制、感測等共性技術,結合噴塗、搬運、電焊、沖壓、壓鑄等工藝,介紹了機器人的典型應用。另外對視覺機器人、智能機器人等作了實用性的介紹。
微機電系統(MEMS)是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微電子技術與機械技術及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相交叉的一種新技術,它不僅是機械學科發展的前沿方向之一,也逐漸形成了產業。順應高新技術發展潮流,設專篇撰寫微機電系統,這在大型工具書中尚屬首次。本篇重點編入了MEMS製造技術和設計技術。
激光加工目前已經成為一種有效的重要先進製造技術。手冊以激光加工技術的最新成果為素材,編寫了各種激光加工的原理、工藝及其應用,其中包括在打孔、切割、焊接、淬火、熔覆與合金化中的應用和激光加工中的安全防護等。
同時,對機電系統控制、數控技術、機械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技術和電動機、電器與常用感測器等內容,簡化原理、突出應用、擴充實例、引用最新成果作了編寫。
五、在凝煉和推廣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方面
針對現代機械產品設計的新方法和新技術存在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問題,本版手冊以現代機械產品設計的總目標和建立其設計方法新體系為主旨,從先進性、系統性和實用性的角度,對產品的設計理論與方法作了系統總結和介紹。本版手冊按新的分類共編入了21種現代設計方法,可以說是集現代設計方法之大全。
在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綜述篇中,介紹了機械及機械製造技術發展總趨勢,國際上有影響的主要設計理論與方法,產品研究和開發的一般過程和關鍵問題,現代設計理論的發展和根據不同的設計目標對設計理論與方法的選用。首次採用系統工程的方法對產品設計理論與方法做了分類,克服了目前對產品設計理論與方法的敘述缺乏系統性的不足。
創新設計是現代機電產品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技術和方法。該篇在概要介紹創新設計的基本理論、創新思維、創新技法的基礎上,基於國際上著名的發明問題解決理論(TRIZ)就情景分析、理想設計、創新設計中的技術進化和技術預測、沖突以及沖突解決原理、物質一場模型方法等介紹了創新設計的系統化方法。介紹了29種創新思維方法,30種創新技術,40條發明創造原理,並通過大量應用實例開拓創新設計思路。
綠色設計是實現低資源消耗、低環境影響、低碳經濟的重要技術手段。該篇系統地論述綠色設計的概念、理論、方法及其關鍵技術。結合編者多年的研究實踐,並參考了大量的國內外文獻及其最新研究成果,通過介紹綠色設計的概念、材料選擇、拆卸回收產品設計、包裝設計、節能設計和綠色設計體系及評價方法,對綠色設計進行系統、簡明的論述,並給出了綠色設計在上述幾個方面的典型案例。這是在工具書中首次全面和系統地論述綠色設計,為推動工程綠色設計的普遍實施具有指引作用。
本版手冊對機械繫統的振動設計及雜訊控制、機械結構有限元設計、疲勞強度設計、可靠性設計、優化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比較成熟的現代設計方法和技術,本著簡明化、實用化的原則,做了全面修訂和充實,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增加了系列應用實例。例如,機械繫統的振動設計及雜訊控制中,增加了非線性系統中的等效線性化和多尺度法;機械可靠性設計篇編入了機構運動可靠性設計理論和方法、可靠性靈敏度分析方法等最新成果;在機械優化設計篇中,增加了模糊優化設計等新內容。
另外,對機械繫統概念設計、虛擬設計、智能設計、並行設計與協同設計、反求設計、快速反應設計、公理設計和質量功能展開(QFD)設計、和諧設計等設計領域的前沿方法分別作了實用化介紹,以進一步拓展設計思路。
在本版手冊最後一篇,系統介紹了現代機電產品的綜合設計方法。該方法是一種基於系統工程的產品深層次的綜合設計理論和方法。它以產品功能設計、性能設計和產品質量檢驗和評估為基本目標,將產品設計過程分為准備階段、規劃階段、實施階段和設計質量檢驗階段等四個階段,以准備階段的3I調研、規劃階段的7D規劃、實施階段的深層次1+3+X綜合設計和設計質量檢驗階段的3A檢驗為基本要點構成綜合設計法的完整技術體系。本版手冊首次對該設計法作了系統論述,並給出了大型綜合應用實例。
在本版手冊編寫中,為便於協調,提高質量,加快編寫進度,編審人員以東北大學的教師為主,並組織邀請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南大學、同濟大學、重慶大學、上海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大連交通大學、蘇州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沈陽工業大學、沈陽理工大學、重慶理工大學、機械科學研究總院、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長春精密機械及物理研究所、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沈陽液壓件製造有限公司、大連液力傳動機械廠、天津工程機械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參加。
在本手冊第5版出版之際,向著名機械學家、本手冊創始人、歷次版本的主編徐灝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歷次版本副主編邱宣懷教授、蔡春源教授、嚴雋琪教授、林忠欽教授、余俊教授、汪愷總工程師、周士昌教授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參加本手冊歷次版本的編寫單位和人員表示衷心感謝,向在手冊編寫、出版過程中給予大力支持的單位和社會各界朋友們表示衷心感謝,特別感謝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鄭州機械研究所、沈陽鋁鎂設計研究院、北方重工集團沈陽重型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沈陽礦山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沈陽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沈陽鼓風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及國家標准館沈陽分館等單位的大力支持。
由於水平有限,手冊難免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殷切希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2、機械設計手冊(第5版)第2卷的第5版前言
人類社會正邁入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為依託的科學技術在當今社會發展過程中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成果的研究與開發及其廣泛應用是當今,也是未來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依靠科技進步振興裝備製造業是使我國由製造大國過渡到製造強國的核心因素和關鍵。
發展裝備製造業離不開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及設計。機械產品設計正由傳統設計模式向現代設計模式轉變,現代設計的特點是廣泛採用計算機技術,著力應用智能化設計、數字化設計、網路化設計、綠色化設計及系統化設計的綜合技術。機械設計手冊的編輯與出版,充分地展現了現代設計的特點,是現代設計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
本版手冊在科學發展觀和自主創新設計的理念引領下,進行了較大篇幅的修改和補充,為我國現代機械產品自主創新設計提供了保障。例如,在手冊中重點介紹了產品綠色設計、和諧設計與系統化設計,也介紹了產品的創新設計等內容,這有利於產品設計師們採用手冊中介紹的內容和方法開展產品開發。
本版手冊匯總了大量的原始數據和設計資料,以及在產品設計時必須採用技術標准,同時還介紹了設計中許多不可缺少的相關設計知識。因此,可以說手冊是設計師們在產品設計過程中所必需的資料庫和知識庫,目前它已成為產品研究與開發的「利器」及其他設計器具無法取代的重要的設計工具,這不僅在現在,而且在將來也會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本版手冊系統地敘述了機械設計各專業的主要技術內容,歸納和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機械領域取得的成就和經驗,不少新內容是本手冊編者們研究得到的,此外,還吸取了國外的若干先進科學技術,其內容豐富,實用性強,前4版出版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和好評,作為國家級重點科技圖書和機械工程方面的最具權威的大型工具書,曾獲得全國優秀圖書二等獎、機電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科技暢銷書獎,1994年曾在台灣建宏出版社出版發行,它在機械產品設計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成為各行業,尤其是機械行業各技術部門必備的工具書。
在本版手冊的修訂過程中,我們努力貫徹了「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可靠性」的指導思想。廣泛調研了廠礦企業、設計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多方面的使用情況和意見。對機械設計的基礎內容、經典內容和傳統內容,從取材、產品及其零部件的設計方法與計算流程、設計實例等多方面進行了深入系統的整合,同時,還全面總結了當前國內外機械設計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新產品、新技術,特別是在產品的綜合設計理論與方法、機電一體化及機械繫統自動控制技術等方面作了系統和全面的論述和凝煉。相信本手冊會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廣大讀者面前,她對提高我國機械產品的設計水平,推進新產品的研究與開發、老產品的改造,以及產品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進而促進我國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本版手冊分6卷52篇。第1卷:常用設計資料;第2卷:機械零部件設計(連接、緊固與傳動);第3卷:機械零部件設計(軸系、支承與其他);第4卷:流體傳動與控制;第5卷:機電一體化及控制技術;第6卷: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在撰寫過程中,貫徹和採用最新技術標准和國際新標准,最大限度地充實和更新技術內容,凝煉和總結機械設計的最新成就和經驗,盡力地吸取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努力反映當代機械設計的最新水平,更好地為現代機械設計服務;在取材和選材過程中,盡量壓縮對基本原理的介紹,避免在手冊中出現教科書的敘述方式,特別強調要採用手冊化、表格化的設計流程。刪除一些可要可不要的內容,以及應用面相對較窄和尚未用於實際的研究性內容。力求使各篇章內容構成有機的整體,既要考慮到各篇的系統性,又要照顧全書的統一性,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在各類零部件設計計算中,要增加結構圖和應用實例口在部件設計選用中,應適當提供可選用的產品的結構及其安裝尺寸、主要技術參數等,給設計和選用創造方便的條件;所有計算方法和數據都要准確、可靠、無誤,重要的要註明來源;對相近標準的數據和表格盡量予以合並、採用雙欄排版、摘其所要等形式予以編寫,以使該手冊採用較少的篇幅而編入較多的內容。
手冊的第5版是在前4版的基礎上,著力在以下幾個方面作了修訂:
一、在貫徹落實推廣標准化技術方面
手冊全部內容貫徹和採用了2010年1月以前頒發的最新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和相關的國際新標准,最大限度地充實和更新標准化技術的內容。本次修訂為歷次修訂中標准更新規模最大的一次,例如:機械工程材料部分更新的標准達162個,流體傳動與控制部分更新的標准有150多個。更換的標准中有許多是機械行業的重要標准,如GB/T 786.1—2009流體傳動系統及元件圖形符號和迴路,GB/T 10095.1~2—2008圓柱齒輪精度制,GB/Z 18620.1~4—2008圓柱齒輪檢驗實施規范等。
二、在新的設計計算方法方面
按照GB/T 3480.1~5—1997漸開線圓柱齒輪承載能力計算方法、GB/T 10300.1~3—2003錐齒輪承載能力計算方法重新構建了實用、合理的齒輪設計體系。對圓柱齒輪和錐齒輪均按照初步確定尺寸的簡化計算、簡化疲勞強度校核計算和一般疲勞強度校核計算編排設計計算方法,以滿足不同場合不同要求的齒輪設計需求。增加了齒輪齒廓修形和齒頂修緣的內容,給出了修形計算公式和確定修形量的方法。
在滾動螺旋傳動中按最新的國家標准GB/T 17587.4~5—2008滾珠絲杠副軸向靜剛度、軸向靜載荷與動載荷,整理更新了滾珠絲杠傳動選用和評估計算方法。
根據機構學的最新發展,考慮到近年來並聯機器人和並聯機床的快速發展和應用,特地另闢一章,編入並聯機器人和並聯機床的運動學和動力學分析、典型並聯機器人和並聯機床的類型和應用選型,這是在大型工具書中首次載入。增加了機構系統方案的構思與擬定並例舉了典型實例,對機構設計與選用起到綜合和運用的作用。
三、在新材料、新元器件、新產品等方面
在新材料方面,編入了新型工程材料——鈦及鈦合金,該種材料具有低密度、高熔點、高比強度、耐腐蝕性好、高低溫特性好、生物相容性好、具有形狀記憶特性等優點,在航空航天、海洋開發、化工、冶金、生物技術、汽車工程、食品、輕工等工業技術領域的裝備製造中有重要用途。編入了有「21世紀綠色材料」之稱的鎂及鎂合金,該種材料在輕量性、比強度、導熱性、減振性、儲能性、切削性、尺寸穩定性以及可回收性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點。編入了GB/T 20878—2007不銹鋼和耐熱鋼牌號及化學成分,該標準是一個全新標准,它規定了143個牌號的化學成分及部分牌號的物理性能參數與國內外標准牌號的對照,在各種手冊中未見編入。
在新元件、新產品方面,在減速器和變速器篇中,增加了平面二次包絡蝸桿減速器(GB/T 16444—2008)、新型的錐盤環盤式無級變速器、XZW型行星錐輪無級變速器,在大型工具書中首次編入了用於高檔轎車的新型金屬帶式無級變速器,以及其他相關的設計資料。
流體傳動與控制卷在內容和產品方面作了大幅度的更新,編入了液壓氣動領域中的最新開發的各類元器件,為流體傳動與控制系統的設計、運行和維護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撐。為滿足不同層次用戶的需要,分別引入了國內主流品牌(含台灣知名品牌HP)以及國際知名品牌的產品,如液壓傳動中的德國(Rexroth)、美國(Vickers)、日本(Yuken)、義大利(Atos)等品牌產品;液壓控制系統中的德國(Fosto)、美國(Moog、Vickers、Dowry)等品牌產品;氣壓傳動中的德國(Fosto)、日本(SMC)等品牌產品。
編入了最新出現的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液壓元件——螺紋插裝閥系列產品,增加了液壓伺服油缸等相關新產品,大幅度增加了最新出現的適應性強的各類液壓輔件。增加了以氣流引射原理製造的真空發生器等氣動系統常用的真空元器件。
四、在機電一體化設計與控制技術方面
機械技術與電子技術相結合已經成為當前裝備製造業的主流和發展趨向,機電一體化是現代機械和技術的重要典型特徵之一,為適應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應用,本版手冊對該方面的內容作了重新編排和大量充實,專辟一卷為機電一體化及控制技術等內容進行較系統和全面的敘述。
在機電一體化技術及設計篇中,以典型機電一體化產品的五大組成部分的技術要點作主線進行編寫,並以產品設計為背景組織內容,並編入了多個綜合性設計實例。
機器人是機電一體化特徵最為顯著的現代機械繫統,從實用性的角度介紹了工業機器人技術中的本體、驅動、控制、感測等共性技術,結合噴塗、搬運、電焊、沖壓、壓鑄等工藝,介紹了機器人的典型應用。另外對視覺機器人、智能機器人等作了實用性的介紹。
微機電系統(MEMS)是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微電子技術與機械技術及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相交叉的一種新技術,它不僅是機械學科發展的前沿方向之一,也逐漸形成了產業。順應高新技術發展潮流,設專篇撰寫微機電系統,這在大型工具書中尚屬首次。本篇重點編入了MEMS製造技術和設計技術。
激光加工目前已經成為一種有效的重要先進製造技術。手冊以激光加工技術的最新成果為素材,編寫了各種激光加工的原理、工藝及其應用,其中包括在打孔、切割、焊接、淬火、熔覆與合金化中的應用和激光加工中的安全防護等。
同時,對機電系統控制、數控技術、機械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技術和電動機、電器與常用感測器等內容,簡化原理、突出應用、擴充實例、引用最新成果作了編寫。
五、在凝煉和推廣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方面
針對現代機械產品設計的新方法和新技術存在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問題,本版手冊以現代機械產品設計的總目標和建立其設計方法新體系為主旨,從先進性、系統性和實用性的角度,對產品的設計理論與方法作了系統總結和介紹。本版手冊按新的分類共編入了21種現代設計方法,可以說是集現代設計方法之大全。
在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綜述篇中,介紹了機械及機械製造技術發展總趨勢,國際上有影響的主要設計理論與方法,產品研究和開發的一般過程和關鍵問題,現代設計理論的發展和根據不同的設計目標對設計理論與方法的選用。首次採用系統工程的方法對產品設計理論與方法做了分類,克服了目前對產品設計理論與方法的敘述缺乏系統性的不足。
創新設計是現代機電產品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技術和方法。該篇在概要介紹創新設計的基本理論、創新思維、創新技法的基礎上,基於國際上著名的發明問題解決理論(TRIZ)就情景分析、理想設計、創新設計中的技術進化和技術預測、沖突以及沖突解決原理、物質一場模型方法等介紹了創新設計的系統化方法。介紹了29種創新思維方法,30種創新技術,40條發明創造原理,並通過大量應用實例開拓創新設計思路。
綠色設計是實現低資源消耗、低環境影響、低碳經濟的重要技術手段。該篇系統地論述綠色設計的概念、理論、方法及其關鍵技術。結合編者多年的研究實踐,並參考了大量的國內外文獻及其最新研究成果,通過介紹綠色設計的概念、材料選擇、拆卸回收產品設計、包裝設計、節能設計和綠色設計體系及評價方法,對綠色設計進行系統、簡明的論述,並給出了綠色設計在上述幾個方面的典型案例。這是在工具書中首次全面和系統地論述綠色設計,為推動工程綠色設計的普遍實施具有指引作用。
本版手冊對機械繫統的振動設計及雜訊控制、機械結構有限元設計、疲勞強度設計、可靠性設計、優化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比較成熟的現代設計方法和技術,本著簡明化、實用化的原則,做了全面修訂和充實,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增加了系列應用實例。例如,機械繫統的振動設計及雜訊控制中,增加了非線性系統中的等效線性化和多尺度法;機械可靠性設計篇編入了機構運動可靠性設計理論和方法、可靠性靈敏度分析方法等最新成果;在機械優化設計篇中,增加了模糊優化設計等新內容。
另外,對機械繫統概念設計、虛擬設計、智能設計、並行設計與協同設計、反求設計、快速反應設計、公理設計和質量功能展開(QFD)設計、和諧設計等設計領域的前沿方法分別作了實用化介紹,以進一步拓展設計思路。
在本版手冊最後一篇,系統介紹了現代機電產品的綜合設計方法。該方法是一種基於系統工程的產品深層次的綜合設計理論和方法。它以產品功能設計、性能設計和產品質量檢驗和評估為基本目標,將產品設計過程分為准備階段、規劃階段、實施階段和設計質量檢驗階段等四個階段,以准備階段的3I調研、規劃階段的7D規劃、實施階段的深層次1+3+X綜合設計和設計質量檢驗階段的3A檢驗為基本要點構成綜合設計法的完整技術體系。本版手冊首次對該設計法作了系統論述,並給出了大型綜合應用實例。
在本版手冊編寫中,為便於協調,提高質量,加快編寫進度,編審人員以東北大學的教師為主,並組織邀請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南大學、同濟大學、重慶大學、上海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大連交通大學、蘇州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沈陽工業大學、沈陽理工大學、重慶理工大學、機械科學研究總院、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長春精密機械及物理研究所、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沈陽液壓件製造有限公司、大連液力傳動機械廠、天津工程機械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參加。
在本手冊第5版出版之際,向著名機械學家、本手冊創始人、歷次版本的主編徐灝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歷次版本副主編邱宣懷教授、蔡春源教授、嚴雋琪教授、林忠欽教授、余俊教授、汪愷總工程師、周士昌教授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參加本手冊歷次版本的編寫單位和人員表示衷心感謝,向在手冊編寫、出版過程中給予大力支持的單位和社會各界朋友們表示衷心感謝,特別感謝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鄭州機械研究所、沈陽鋁鎂設計研究院、北方重工集團沈陽重型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沈陽礦山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沈陽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沈陽鼓風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及國家標准館沈陽分館等單位的大力支持。
由於水平有限,手冊難免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殷切希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3、奉新一中2011屆高考錄取學生名單
熊博
1006 清華大學★
鄧航
1281 復旦大學★
帥治根
1311 南京大學★
胡雲
1005 中國人民大學★
甘利欽
1016 中央財經大學▲
阮忠文
102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徐昭良
1544 華中科技大學★
王冬凡
1042 天津大學★
塗毅
1023 北京理工大學★
周登宇
1023 北京理工大學★
余茗
1010 北京郵電大學▲
賴李
1542 武漢大學★
古鑒璇
1018 中國政法大學▲
鄧菁
1192 大連理工大學★
王琦
1241 哈爾濱工業大學★
許啟友
1192 大連理工大學★
李玉婷
1015 中國傳媒大學▲
張莎
1007 北京交通大學▲
賈飛揚
1018 中國政法大學▲
宋靜
0282 華東師范大學★
周喬希
1192 大連理工大學★
況方瑾
1007 北京交通大學▲
張瀚琦
0282 華東師范大學★
閔歷
1284 華東理工大學▲
宋揚帆
1771 重慶大學★
帥漢卿
1792 電子科技大學★
鄧靜柔
1421 廈門大學★
宋威
1792 電子科技大學★
季超
1771 重慶大學★
鄒濤
1794 四川大學★
宋苗苗
1602 中南大學★
漆輝
1072 華北電力大學
唐勝
1542 武漢大學★
萬英娟
1291 上海對外貿易學院
陳久寧
1290 上海大學▲
李峰
1601 湖南大學★
鄧居榮
0541 華中師范大學▲
周軍軍
1771 重慶大學★
羅序軍
1290 上海大學▲
曾憲波
2314 南京郵電大學
徐珊
1921 蘭州大學★
徐婷
1667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王潔
1667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謝新宏
1544 華中科技大學★
金黎
1791 西南交通大學▲
戴祺
1009 北京化工大學▲
陳琴
1007 北京交通大學▲
桓文藝
1244 哈爾濱醫科大學
林威
1544 華中科技大學★
黃兆凱
1381 合肥工業大學▲
鄭宇奇
1381 合肥工業大學▲
李量
8102 江西財經大學
章小琴
1355 溫州醫學院
舒雅婷
2010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張衍霖
1021 中國地質大學
熊琨
1244 哈爾濱醫科大學
余芳菊
1666 汕頭大學
黃勇
1242 哈爾濱工程大學▲
劉剛
1381 合肥工業大學▲
張滔
1546 中國地質大學
余強
8102 江西財經大學
曾霞
1353 浙江工業大學
肖晶
0502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龔王麗
1012 北京林業大學▲
余婷
1314 河海大學▲
王波
1381 合肥工業大學▲
劉婧雲
8102 江西財經大學
曾幼新
8101 南昌大學▲
徐國慶
0772 西南大學▲
張青
2431 華僑大學
劉丹
1193 沈陽葯科大學
羅瑞武
1463 中國石油大學▲
塗彬婷
2285 上海海事大學
黃妍清
1878 長安大學▲
謝俊峰
0772 西南大學▲
徐丹雲
8102 江西財經大學
鄭悅
2285 上海海事大學
胡帆
1074 東北大學★
徐鵬
8101 南昌大學▲
熊盼盼
8102 江西財經大學
袁蕾
0772 西南大學▲
魏鬆鬆
8101 南昌大學▲
塗瑕
8102 江西財經大學
劉昊
2049 中國民航大學
魏雅雯
1131 太原理工大學▲
鄒鴻宇
1020 中國石油大學▲
劉珂
8102 江西財經大學
諶祖華
8101 南昌大學▲
王乙芳
8102 江西財經大學
章飛霞
8101 南昌大學▲
魏長茂
8102 江西財經大學
熊芳斌
1074 東北大學★
鄧新力
1073 燕山大學
肖冬黎
0772 西南大學▲
劉雨帆
8102 江西財經大學
塗江
8101 南昌大學▲
許江
8101 南昌大學▲
肖依如
8102 江西財經大學
周笑
0662 華南師范大學▲
桓旭
8102 江西財經大學
熊斌
8101 南昌大學▲
岳詩琪
8102 江西財經大學
徐暢
8101 南昌大學▲
劉婷
8102 江西財經大學
帥雯
1541 華中農業大學▲
曾超
1324 江蘇科技大學
熊翌雯
8102 江西財經大學
徐靜羿
8102 江西財經大學
周文毓
8102 江西財經大學
黃海根
8102 江西財經大學
帥文青
8102 江西財經大學
鄒苗苗
8102 江西財經大學
楊諾
8102 江西財經大學
陳玉琳
8102 江西財經大學
方紅梅
8101 南昌大學▲
劉斯卉
8102 江西財經大學
塗玉卿
8102 江西財經大學
帥陳穎
2871 西安理工大學
楊開穎
8101 南昌大學▲
熊喬華
8101 南昌大學▲
張文海
8101 南昌大學▲
徐灝
8101 南昌大學▲
趙冬凌
8101 南昌大學▲
陳瓊
0772 西南大學▲
黃敏
1876 陝西科技大學
肖勇
0772 西南大學▲
章璐
8101 南昌大學▲
熊麗園
8101 南昌大學▲
庄園
8101 南昌大學▲
賴啟翔
8101 南昌大學▲
周根明
8101 南昌大學▲
塗玉良
8101 南昌大學▲
洪雅敏
8101 南昌大學▲
餘珍聰
8101 南昌大學▲
付超
8101 南昌大學▲
袁世軍
8101 南昌大學▲
鄧偉
8101 南昌大學▲
黃麗萍
8101 南昌大學▲
翟玉瓏
0043 天津師范大學
賴紀敏
8101 南昌大學▲
鄧居明
2548 長江大學
胡若瑜
8101 南昌大學▲
胡琳
8101 南昌大學▲
廖夢
8101 南昌大學▲
連榮瑩
8101 南昌大學▲
張超
8101 南昌大學▲
鄒彩霞
8101 南昌大學▲
熊念玲
8101 南昌大學▲
許家瑤
8202 華東交通大學
謝新偉
8101 南昌大學▲
溫楊薪
8101 南昌大學▲
李漪
8101 南昌大學▲
蘭全明
8101 南昌大學▲
甘桑妮
8101 南昌大學▲
潘小陽
8205 南昌航空大學
魏陽
8202 華東交通大學
王運軍
8202 華東交通大學
帥恆
8101 南昌大學▲
劉徐兵
8203 江西理工大學
宋江平
8202 華東交通大學
余順琦
8001 江西師范大學
宋欣灝
8202 華東交通大學
曾莎莎
8202 華東交通大學
余圖強
8202 華東交通大學
張皓
8205 南昌航空大學
蔡姝
0772 西南大學▲
宋萍萍
8001 江西師范大學
劉洋
8202 華東交通大學
陳瑜
2050 天津理工大學
熊典強
0131 山西師范大學
塗世任
2661 廣東海洋大學
賴文斌
0831 貴州師范大學
李慧敏
1795 四川農業大學▲
熊夢雨
1312 東南大學★
塗聲琪
2281 上海師范大學
曾沙沙
1354 浙江理工大學
岳紫涵
2281 上海師范大學
閔婕
0602 湖南師范大學▲
甘樹嬌
0501 河南師范大學
李揚婧
7041 天津美術學院
溫梅
2775 重慶工商大學
魏文慧
0541 華中師范大學▲
潛曉
2528 洛陽理工學院
朱力
2873 西安工程大學
章婷
2561 中南民族大學
余述芸
1751 海南大學▲
熊安琪
2878 西安外國語大學
凌雪
2835 貴州民族學院
廖揚
7851 雲南藝術學院
余梁
2835 貴州民族學院
吳宜桐
0311 南京師范大學▲
李倩冰
2461 煙台大學
鄢毅凱
2874 西安科技大學
彭瑾瑜
2878 西安外國語大學
潛雪
2672 東莞理工學院
彭夢婷
2779 長江師范學院
彭錕
2803 四川理工學院
管雪強
2228 北華大學
陳萍
2612 湖南工程學院
王夢柔
8101 南昌大學▲
譚贇
2541 武漢工程大學
徐琳
2682 北京師范大學
這是1榜,後面的幾榜你就去奉新大街上找,說不定那紅紙還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