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業大學周小棟
1、合肥有什麼好的學校啊
合肥工業技術學校 :明白的人都知道垃圾學校一個 不解釋
安徽輕工業技師學院 : 最近幾年形象工程突飛猛進 教學樓都最近幾年建的 有兩個校區 學會計的那報名在安大什麼門附近 就不記的了 學數控的那 在鳥不拉屎的地方 旁邊就一個小飯店 周圍就是廠 夏天就一個地方洗澡等兩個2小時 機床都是80年代貨 老師也是出名的認錢不認人 老師整人事件層出不窮 老的老師比較好 就幾個 招生人數比較多 除了學習比較好的 肯送禮和老師打我關系的 分配的地方比較一般 還有些 被分配當苦力 招的人多 不好分配
合肥市機械工業技工學校 :教學樓數一數二的破爛 進那學校的本部 還以為到了貧民窟 還有一校區 出了市區 在肥西 鳥不拉死的地方 數控機床就兩 銑床就一個 機床還好有十個 就一半能用 還有一個60年代古董貨 現在還能開動 奇跡啊 -- 電腦都是大屁股的 座位都是80年代的那種 沒靠背 坐久了腰酸背疼 老師特愛吹牛 寢室還要住8人 就一電風扇 開學一月後還玩停電 不過著學校有個鑒定站 拿證書的都好拿 招的人少(沒辦法 學校太破 沒人來)分配還是比較好的 停說09界 中技加高技的人不到150人...
去那些技校還不如加把力復讀 那些技校就是混日子的 如果你非要走技校這條路 憑良心推舉在合肥兩比較好的技校
一個是合肥工業大學技師學院 在合肥工學大學那 (注意這學校要考的 6月下旬考試 有兩校區 合工大本部只招200人 其他分配到一校區 合工大本部都是合肥工學大學那些老師教的 假如沒考到本部被分到另一校區的話 也不要上了 那些老師都是以前東星技校的老師)
另一個是交通技校 在包公路那 今年2010年在合肥舉辦了什麼技能人才招聘會 教學設施屬於比較好的 )
那些天天在電視做廣告的 千萬不要上 騙子學校
2、合肥工業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合肥工業大學有任傳俊、張家仁、浦天祥、趙經徹、葉青等名人。
任傳俊:原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
張家仁:原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黨組成員。
浦天祥:原中國西電集團總經理。
趙經徹:原兗礦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葉青:原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
合肥工業大學(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是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平台重點建設高校。
(2)合肥工業大學周小棟擴展資料師資力量:
根據2018年1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教職工3783人,專任教師數2269人,其中正高416人,副高885人;具有博士學位1410人,碩士學位663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8人。
綜述:
根據2018年11月綜合信息顯示,學校合肥工業大學有屯溪路校區、翡翠湖校區、六安路校區、宣城校區共4個校區。屯溪路校區、翡翠湖校區、六安路校區坐落在安徽省合肥市,簡稱「合肥校區」;宣城校區坐落在安徽省宣城市區。
3、歷史學研究生好就業嗎
總體來說就業不好,很多人並不是搞本專業
考博士,當老師,
到科研部門做科研,然後慢慢當到教授
考公務員,不限制專業,這就看你的綜合能力了
對於別的不限制專業的,可以發展一下,以前還看到哪個銀行行長是歷史學專業的呢
自主創業
考古,買古董文物啥的
---------------------分割線---------------------------
以下是真格的,說明就業真的不是很好(轉自新浪博客)
南京大學是所百年老校,不管是誰來給中國的大學排名。南京大學綜合實力肯定不出前十。江蘇省絕對第一。就按新浪網為參考標准。其研究生院實力排名第五,歷史學排名也是全國第五,其世界史更是全國重點學科。那麼他的就業情況怎麼樣呢!如下:
歷史系2004級研究生畢業去向一覽
崔建樹 國際關系史 博士 解放軍南京國際關系學院
代兵 國際關系史 博士 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
孔剛 國際關系史 博士 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
劉旭東 國際關系史 博士 南京師范大學
閻靜 國際關系史 博士 江蘇大學
張旺 國際關系史 博士 淮陰師范學院
朱適 國際關系史 博士 南京大學
藍辛嬌 國際關系 碩士 河海大學
黎梅梅 國際關系 碩士 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
劉靜 國際關系 碩士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
馬朝林 國際關系 碩士 西安外國語大學
繆建 國際關系 碩士 南通港閘區委黨校
王曉強 國際關系 碩士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
許燕 國際關系 碩士 出國:美國
朱楊兵 國際關系 碩士 南京中醫葯大學
左新元 國際關系 碩士 浙江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
劉茵茵 專門史 碩士 延期到07.07
杜永和 專門史 碩士 湛江一中培才學校
葛殿聰 專門史 碩士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郭麗 專門史 碩士 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
荊玲玲 專門史 碩士 河南省實驗中學
李欣 專門史 碩士 上海市普陀區區委辦公室
凌煒 專門史 碩士 南京師范大學
劉靜靜 專門史 碩士 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
錢睿 專門史 碩士 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南京分所
帖姍宏 專門史 碩士 沃爾瑪(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汪麗 專門史 碩士 安徽省公務員
楊冰雙 專門史 碩士 淮陰師范學院
楊敏 專門史 碩士 南京樹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翟戰偉 專門史 碩士 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
鍾凌學 專門史 碩士 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
朱婧 專門史 碩士 淮陰師范學院
李剛 邊疆學 博士 西北大學
成祖明 思想史 博士 升學
高慶榮 思想史 博士 汕頭大學
孔德立 思想史 博士 曲阜師范大學
宮琦 民族學 碩士 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
劉欽花 民族學 碩士 金陵學院
辛卓如 民族學 碩士 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
孫彥 考古學 博士 常熟理工學院
馮慧 考古學 碩士 本校升學
劉芳芳 考古學 碩士 延期到07.07
羅虎 考古學 碩士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孫明利 考古學 碩士 蘇州博物館
趙一兵 中國古代史 博士 延期到0709
詹剛 中國古代史 博士 延期到07.05
陳曉明 中國古代史 博士 南京圖書館
宮海峰 中國古代史 博士 東南大學
孔祥軍 中國古代史 博士 揚州大學
李玉年 中國古代史 博士 合肥學院
李忠林 中國古代史 博士 巢湖學院
劉舒曼 中國古代史 博士 南京大學
秦翠紅 中國古代史 博士 南京曉庄學院
汪興和 中國古代史 博士 延期到0709
王昌宜 中國古代史 博士 延期到0805
王志軒 中國古代史 博士 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
張可輝 中國古代史 博士 南京農業大學
朱奎澤 中國古代史 博士 南京郵電大學
陳章 中國古代史 碩士 出國:香港科技大學
戴林雲 中國古代史 碩士 浙江省慈溪中學
段新勇 中國古代史 碩士 大眾報業集團
郝富春 中國古代史 碩士 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
侯磊 中國古代史 碩士 本校升學
胡陳華 中國古代史 碩士 南京晨嘯紡織品有限公司
胡凌 中國古代史 碩士 衢州學院(籌)
賴萍 中國古代史 碩士 翔程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
陸青松 中國古代史 碩士 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
王萍 中國古代史 碩士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冀東油田分公司
向明 中國古代史 碩士 江蘇科技大學
張建松 中國古代史 碩士 本校升學
趙玉敏 中國古代史 碩士 升學:中國人民大學
丁以德 中近史 博士 延期到07.07
胡清寧 中近史 博士 延期到08.06
陳國慶 中近史 博士 青島建築工程學院 延期到0805
崔巍 中近史 博士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崔軍偉 中近史 博士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丁兆東 中近史 博士 延期到0708
葛玉紅 中近史 博士 南京郵電大學
靳道亮 中近史 博士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理學院
荊世傑 中近史 博士 南京林業大學
李慶華 中近史 博士 山東建築大學
劉大禹 中近史 博士 湖南科技大學
劉豐祥 中近史 博士 曲阜師范大學
劉文俊 中近史 博士 廣西師范大學
毛升 中近史 博士 退學
毛文君 中近史 博士 國防科技大學
王雲 中近史 博士 南京特創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王永華 中近史 博士 中共江西省委黨校
徐靜玉 中近史 博士 南通大學
徐樹英 中近史 博士 山東輕工業學院
翟洪峰 中近史 博士 南京師范大學 延期到0805
崔明海 中近史 碩士 本校升學
戴黛 中近史 碩士 南京中醫葯大學
管華敏 中近史 碩士 濮陽市第一高級中學
賈猛 中近史 碩士 合肥市社科聯
蔣寶麟 中近史 碩士 升學:香港中文大學
李恆俊 中近史 碩士 本校升學
李琳琳 中近史 碩士 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
盧旭東 中近史 碩士 安徽省公務員
呂敏 中近史 碩士 寧波市北侖區委黨校
邱偉 中近史 碩士 常州市新北區委研究室
屈勝飛 中近史 碩士 浙江師范大學
沈丹 中近史 碩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蘇隨萌 中近史 碩士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廣州東山支行
陶仁人 中近史 碩士 中國葯科大學
王東進 中近史 碩士 南京市江寧高級中學
王曉艷 中近史 碩士 江蘇科技大學
魏兵兵 中近史 碩士 出國:新加坡
吳愛惠 中近史 碩士 中共南京市鼓樓區委黨史辦
伍榮蓉 中近史 碩士 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
謝美霞 中近史 碩士 上海市浦東新區地方稅務局
顏公平 中近史 碩士 上海市南匯區人事局
楊榮慶 中近史 碩士 南京財經大學
葉敏磊 中近史 碩士 出國:普林斯頓大學
易振龍 中近史 碩士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
殷昭魯 中近史 碩士 魯東大學
袁桂海 中近史 碩士 山東省臨沂市人事局
智傑 中近史 碩士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冀東油田分公司
周穎 中近史 碩士 廣州市第五中學
陳黎陽 世界史 博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延期到07.2
劉光華 世界史 博士 延期到0807
宋飛 世界史 博士 延期到07.12
蔡蕾 世界史 博士 河南師范大學
蔡玉輝 世界史 博士 安徽師范大學
馮定雄 世界史 博士 浙江海洋學院
何念 世界史 博士 解放軍南京國際關系學院
胡小進 世界史 博士 中國政法大學
魏秀春 世界史 博士 臨沂師范學院
魏子任 世界史 博士 解放軍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
謝濟光 世界史 博士 桂林工學院
徐靜靜 世界史 博士 解放軍南京國際關系學院
薛向君 世界史 博士 江蘇警官學院
臧小華 世界史 博士 四川大學
張經建 世界史 博士 江蘇卓亞律師事務所
張淑清 世界史 博士 魯東大學
祝良 世界史 博士 解放軍南京國際關系學院
蔡穎 世界史 碩士 金陵科技學院
鐔嫻嫻 世界史 碩士 本校升學
崔蕊滿 世界史 碩士 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
谷景英 世界史 碩士 新疆大學
管洪亮 世界史 碩士 出國:美國
韓紅華 世界史 碩士 南京市梅園中學
孔濤 世界史 碩士 山東省濟寧市人事局
李培 世界史 碩士 淄博市民政局
李琴 世界史 碩士 上海CBS翻譯
李遠本 世界史 碩士 南京大學
劉慧英 世界史 碩士 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
劉婷 世界史 碩士 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
駱新強 世界史 碩士 山東省濟寧市人事局
宋大振 世界史 碩士 本校升學
宋濤 世界史 碩士 本校升學
孫曉翔 世界史 碩士 本校升學
奚慶慶 世界史 碩士 淮陰工學院
熊禮芬 世界史 碩士 上海廊下集體資產經營有限公司
閆萌 世界史 碩士 江蘇省六合高級中學
楊玲 世界史 碩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在職讀南大博士
張玲玲 世界史 碩士 因出國,延期到07.12
張雁翔 世界史 碩士 國家公務員
趙文媛 世界史 碩士 本校升學
鄭陽 世界史 碩士 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
周真真 世界史 碩士 本校升學
朱明 世界史 碩士 本校升學
註: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 指還沒有就業,最起碼畢業的時候還沒有找到工作!
全國名校的實力很強的專業的研究生的就業狀況一目瞭然,讀研投入產出比太不合算了!全國有歷史系專業研究生招生權的高校還有很多,南京大學的就業尚且如此,別的高校的就可想而知了。據我所知,某一高校的研究生只好去應聘中學教師,但是還經常競爭不過本科師范生,因為講課不行,待遇要求還高!!!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的速度卻是很快,但是離現實社會對於人才的需要未免差距太大了。南京大學好的學科全是基礎學科,比如天文地理,物理化學,中文歷史哲學等等,而這些專業的就業無疑都具有很大的壓力。南京大學還比較好,失業得到還沒有聽說,中國的人才還沒有躲到那種程度,教育的失衡也還沒有那麼嚴重,最起碼在這個層次上的高校還不用太悲觀,別的高校我就不敢妄加猜測了!
4、雲南大學走出過哪些名知名校友?
董澤,雲南雲龍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雲南航空學校、雲南大學創始人之一。“護國軍神”唐繼堯妹夫。
董澤是雲南“ 學貫中西、洋為中用 ”第一人,雲南近代化、工業化傑出貢獻者。董澤更是中國航空教育事業第一人。
1907年,董澤作為清朝官派留學生東渡日本, 進入東京同文書院學習。辛亥革命後董澤又到美國留學,先後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伊利諾州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
1917年,董澤募得款項,並給唐繼堯寫信,建議開辦雲南航空學校。
“觀此次歐戰飛艇(即飛機)奏效甚大,此種軍備滇中尚缺如此。吾滇留美航空生二名……時局之危急,非速興辦此項學堂,培養此項人才不可……”
“設立雲南航空學校之計劃……現募捐美金九千元作買飛艇三架費用,飛艇可為軍事應用,亦可為學生實習應用。其餘一萬六千元作購買他項器具及開辦學校費用……”
董澤(左二)和唐繼堯(端坐者)
1922年,在雲南陸軍講武學校內,雲南航空學校正式成立。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正規的航空學校,劉沛泉擔任首任校長。
後來,著有《飛機飛行原理》的留法學生柳希權成為第二任校長,學員陸續來自全國各地以及東亞朝鮮等國。
(孫中山當時為雲南航校題詞)
唐繼堯政府出資購買了“布列格”和“高德隆”式共12架教練機,這是只需200米跑道就可以升空的中國第一代教練機。
學校同時聘請了部分法籍空軍軍官,擔任空軍顧問、飛行教官,負責空中駕機的飛行訓練課。
(按軍事編制印製頒發的權基玉畢業證)
唐繼堯認為董澤乃當世奇才,便做主將妹妹嫁與董澤。
雲南航校成立當年,以唐繼堯別號“東大陸主人”命名的私立東陸大學成立(後易名國立雲南大學),董澤擔任首任校長。
董澤(左七)與雲南大學元老
到1935年,雲南航空學校培養了200多名飛行技術人才,包括中國第一位駕機單飛的空中女傑吳瓊英。
龍雲政府期間,又從美國購買了“箭牌”教練機、“萊因”客機,其中兩架客機被命名為“昆明”號和“金馬”號。
“金馬”號被廣東借用損壞後,獲賠一架法制“波特士”六座客機,命名為“碧雞”號。
(“昆明”號萊因客機)
抗日戰爭中,雲南航空學校並入雲南大學,成立雲大航空工程系。
校長熊慶來積極奔走,招攬了一批航空專業高級人才來滇助教,其中就有給美軍轟炸機“動手術”的郭佩珊。
1944年,為適應航空技術人才之急需,國民政府令雲南大學面向全國招收航空技術學員。
(當時停在昆明巫家壩機場的美軍轟炸機)
翌年9月,王紹曾被聘為雲大航空工程系教授兼主任。
他一面教授內燃機和特種航空推進器課程,一面完善教學計劃、延聘教師、充實圖書和教學設備,使雲大航空工程系短期內得到長足發展。
1951年,全國大學調整重組。王紹曾接受了籌辦組建北京航空學院的任務。
當時雲南大學航空工程系已經培養了四屆畢業生,師資陣容強大,教學設備先進,即被整體遷入北京。
隨後,以雲大航空工程系為核心,又合並了一些其它校系航空專業,組成一所專業學院,發展成為今天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董澤倡導並籌資創立的雲南航空學校,承載了中國近代航空教育的發端與起步,成就了雲南在中國近代航空教育史上不可磨滅的重要歷史地位與貢獻。
5、國立英士大學的部分教師
畢季龍(1914-2007),上海市人。1936年畢業於南京中央政治學校大學部財政系。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資源委員會專員、杭州英士大學教授。1948年獲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研究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歷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員會秘書,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秘書長處處長,外交部研究室專員、新聞司副司長、國際條法司副司長,聯合國副秘書長。
查猛濟(1902-1966),字太爻、寬之,別號寂翁,海寧袁花人。1914年考入杭州第一師范學校。五四運動時,參與創辦《浙江新潮》周刊,積極鼓吹新思想,遭校方開除。1923年前後,查人偉、宋雲彬在杭州辦《新浙江報》,猛濟擔任編輯。不久,報紙遭軍閥孫傳芳查封。之後,一度擔任《之江日報》編輯,旋任教於杭州英文專修學校,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以共產黨員身份擔任國民黨杭州市黨部宣傳部長。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通緝,回鄉隱居養病,與中共組織失去聯系。其後,曾在上海建國中學教書。抗戰期間,任浙江省民政廳秘書及省貧兒院院長。抗戰勝利後任英士大學哲學系教授。1952年,因病回鄉休養。1956年,受聘為浙江省文史館館員、海寧縣政協特邀代表。編著有《唐宋散文選》、《中國詩史》、《猛濟文存》等。
陳藎民(1895-1981),原名陳宏勛,浙江天台縣人。1916年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師范大學前身)數理部學習。曾舉辦平民學校,開展社會服務活動。1918年加入北京大學、北京高師等進步學生組織的國民雜志社,任評議員,參加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活動。1919年5月4日遊行時,與匡互生、楊明軒、朱究庭等翻牆進入賣國賊曹汝霖住宅院內打開大門,使遊行隊伍入內,痛打章宗祥,火燒趙家樓,被反動軍警打傷、逮捕。經多方交涉、營救,由校長保釋。改名藎民,任北京學生聯合會副主席。1920年畢業後留校,任附中數學教師兼高師會計課主任。1921年,赴法國里昂狄戎大學數學系,1925年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同年回國被聘為浙江省立第六中學校長,為修校舍、添教具,籌借錢款3000元,在個人薪金中逐月扣還。此後曾任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教授、暨南大學數學系主任、廣西大學教授。1935年2月中國數學會成立,被選為評議員。1937年7月上海淪陷,把育青中學遷至家鄉天台縣,發動各界捐募辦學,為家鄉培育人才。1939年任英士大學教授兼教務長,後代理北洋工學院院長。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北洋大學教授兼理學院院長,並兼北平部主任。
陳士文,1937年回國執教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和新華藝術專科學校。1941年至泰順里光任國立英士大學藝術專修科主任。
陳 椽,又名陳愧三,1908年3月8日出身於福建省惠安縣崇武鎮的一個小商人家庭。1934年7月北京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畢業。1940年,他拒絕了堂兄弟為他謀得群商組織的如達公司董事長的聘請,毅然赴浙江英士大學農學院任教,專心致志地開始研究茶學。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者的飛機到處狂轟濫炸,英士大學數遷校址,教學與生活都十分艱難。但在教學中,他照舊認真備課、講課,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鼓勵學生為發展祖國的茶葉科學而努力學習。沒有教材,他就深入茶場、茶廠搜集資料,編著了我國第一部較為系統的高校茶學教材《茶作學講義》。抗戰勝利後,受聘到復旦大學任教,1952年由復旦大學調至安徽大學農學院任茶業系主任、副教授。1954年安徽農學院獨立建院,任茶業系主任。是我國制茶學學科奠基人,中國茶葉學會的創始人之一,安徽省茶業學會的創始人。
陳長蘅(1888-1987),字伯修,號建公,四川榮昌人。1906年入四川游學預備學堂英文班。1911年赴美留學。1917年獲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回國後,先後任北京大學經濟系講師,鹽務稽核所編譯,南京中央大學法學院經濟系副教授。1928年任中國經濟學社常務理事。30年代參加中國統計學社,曾任重慶朝陽法學院經濟系教授兼系主任,浙江英士大學財政學教授。1949年後任金華新成初級中學校長。1956年任上海文史館館員。1961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1980年任上海市人口學會顧問。1987年在上海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國人口論》(1918)、《進化之真相》(1919)、《三民主義與人口政策》(1930)。中國人口學家、經濟學家。
程懋筠(1900-1957),中華民國國歌作者。早年留學日本。1926年學成回國,歷任浙江省立湘湖師范音樂科主任、杭州英士大學音樂教師、國立中央大學音樂系主任等職。新中國成立之初,曾任蘭州師范學院藝術系主任。
戴家祥,1906年出生,字幼和,浙江瑞安人。1926年考取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先生,治經學和古文字學。1929年畢業,任廣州中山大學副教授。1931年,任浙江省立杭高教員。1933年離開杭州,至北京進修,並於次年加入北京考古學社。1934年,任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研究員。1936年夏,受聘四川大學,為副教授。1937年回到浙江,任台州中學教員。1945年任英士大學副教授。1951年,任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次年轉入歷史系。1955年,擔任是海歷史學會理事會理事。1956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8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8年5月30日病逝於上海。為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經學家。
董太和,浙江定海(今舟山)人。1936年畢業於上海雷氏德工黨院機械繫。1939年獲英國倫敦大學理科碩士學位。曾任廣西大學、武漢大學教授,1948年金華英士大學教授、機械繫主任。1946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49年後歷任浙江大學教授、1954年參與創辦浙大光學儀器專業,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第二屆理事。專長光學儀器、視覺及生理光學。研製成「激光干涉定中儀」。著有《工程與軍用光學儀器》等。
范濟洲,奉天安東(今遼寧丹東)人。1936年畢業於北平大學森林系。1947年獲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生院林學碩士學位。曾任西北農學院、英士大學教授。建國後,歷任河北農學院教授、森林系主任,北京林學院、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副教務長、林業系主任,中國林學會第一、二屆理事和第三至五屆常務理事,中國林學會森林經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林學會第二、三屆理事長,北京市科協第二屆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九三學社第七屆中央委員。主持杉木地位指數表編制技術與應用方法的研究,並取得成果。發表有《林木生長曲線回歸型的研究》、《秦嶺主要林木生長的觀察》等論文,主編有《森林經理學》等。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馮奎義,宜興扶風鎮人,著名棉花高產專家。1927年畢業於鎮江第九師范,1933年畢業於北平大學農學院,任餘姚分場主任。1941年起任浙江英士大學副教授。1949年在華東農林水利局工作。上海市農業學會第二屆理事長。
葛定華,教務長,1949.5.受盡侮辱。
何正禮,江蘇贛榆人。1934年畢業於中央大學農學院畜牧獸醫系。1949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細菌學碩士學位。曾任浙江省家畜保育所所長、中央畜牧實驗所技正、英士大學農學院和中央大學農學院副教授。建國後,歷任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江蘇省農業科學研究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江蘇省畜牧獸醫學會第二、三屆副理事長。獸醫學家。
胡不歸,抗日戰爭勝利後,胡不歸應台灣台北師范學院、台灣大學的邀請赴兩校講學,並任國文教授。後應金華英士大學之邀,回到金華任國立英士大學國文教授。
黃本立(1902-1989),字季造,尚用鎮人,1931年畢業於日本帝國大學農學部。先後任教於英士大學、浙江大學,52年調至南京工學院,後參加籌建無錫輕工業學院,為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曾擔任輕工業部全國食品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
黃大受,在台灣教授。
姜亮夫,1935年赴法國巴黎進修,1937年經莫斯科回國,先後任職東北大學教授、英士大學教授兼文理學院院長,雲南大學教授兼文法學院院長,昆明師范學院教授。
郭虛中(1912-1971),字展懷,號硯池,福建福安人。1929年和1932年,畢業於上海東亞大學國文科、中國公學大學部文史系,1936年日本京帝國大學大學院文科研究生畢業回國,先執教上海持志大學,並當過商務印書館編輯,參與《中山大辭典》編纂處工作,又供職國立暨南大學、國立英士大學教授。回閩後曾於早期福州大學、福建師院任中文、史地、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有文史等類編著、譯著多種。在英大從教期間,與姜亮夫、查猛濟、孫懷仁、許德瑗、葛綏成等先生關系頗密。
金天游(1898-1966),原名步瀛,字仙裁,號孤鴻子。芝堰鄉桐山後金村人。1922年畢業於杭州蠶業學校,未幾任杭州公立圖書館掌書、遷編纂、編目主任。抗日戰起,轉至先後在浙江大學龍泉分校圖書館、英士大學圖書館任職。1941年回浙江省立圖書館任采編部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浙江省政協委員。
金寶祥,浙江蕭山人。193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史學系。曾任四川大學講師、英士大學副教授。1949年歷任西北師范學院教授、歷史系主任,甘肅省歷史學會第3、4屆會長。專於唐史研究。著有《唐史論文集》、《吐蕃的形成、發展及其和唐的關系》等。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闞家駱,1912年生,安徽合肥人。上海震旦大學畢業,高等考試及格後,復在國立中央政治大學高等科畢業。早年在浙江、湖北兩省主辦統計、經濟期間,曾兼任英士大學及湖北農學院經濟系教授。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賴祖涵,福建福州人。1940年畢業於協和大學物理系。曾任暨南大學、英士大學副教授。建國後,歷任東北工學院教授、物理系主任。長期從事金屬物理和斷裂物理的教學和研究。提出用單試樣測定斷裂韌性J和S的新方法。對鋼、鋁合金和鈦合金的斷裂機制亦有研究。撰有《GCr15軸承鋼斷裂韌性撕退的研究》等論文。中國民主同盟盟員。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劉子藩,在台灣教授。
莫定森,號茂如。四川廣漢縣人,出生於1900年12月18日。1924年畢業於法國蒙伯里農業專門學校,1927年在里昂大學得理科碩士。1927年10月至1939年9月任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副教授、農藝系主任,1938年8月至1942年7月兼任抗戰大學農學院院長(後改為英士大學農學院)。1949年10月調任首屆農業部糧食生產司副司長。
潘天壽,(1897-1971)浙江省寧海人。先後在上海美專、新華藝專、杭州藝專、東南聯大、英士大學、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擔任教授及系主任、教務長、校長、院長等職。著名國畫家、美術教育家、美術理論家、書法家和詩人。從事教育50餘年,1958年被蘇聯藝術科學院聘為名譽院士。
皮高品,1900年10月31日生於湖北嘉魚。1921年入武昌文華大學文科學習(1922年開始兼學圖書科),1925年獲文學士學位和圖書科畢業證書。此後歷任齊魯大學圖書館主任,燕京大學圖書館編目部主任,青島大學和武漢大學圖書館主任,重慶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教授,浙江大學圖書館館長兼教授,英士大學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今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教授。1979年起被聘為中國圖書館學會名譽理事和《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編輯委員會顧問。中國圖書館學家。
瞿 渭(1900.5-1972年),男,漢族,江蘇南通人。教授,電力工程專家。1926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後曾在京綏鐵路局任職。1928年至1948年先後在南通大學、杭州高級中學、南通中學、英士大學、北洋大學工學院任講師、副教授、教授、總務長、教務主任等職。1946年在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學習並進行研究工作,獲碩士學位。1952年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教研室主任、圖書館館長。1955年任北京航空學院教授、教研室主任和基礎課委員會主任。
任明道(1901-1983),橋下鎮西岸村人,知名昆蟲學家。1921年畢業於浙江省立第十師范學校,1926年畢業於南京東南大學農科,1936年秋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攻讀碩士,1938年秋回國。先後在美國農業部駐華昆蟲研究所、漢口市衛生局、南京中央農業實驗所、福建省農業改進處、浙江省農業改進處從事病蟲害防治研究工作。1943-1948年先後在江西中正大學、浙江英士大學任教,教授農業昆蟲學等課。建國後,任中央農業部病蟲害防治司葯械處副處長。1954年調沈陽農學院任值保系教授、系主任。並歷任中國昆蟲學會、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理事,《昆蟲學報》、《植物保護學報》編委,遼寧省、沈陽市植物保護學會理事長、九三學社沈陽市委委員、沈陽市政協副主席等職。
唐福圃,1941年國立浙江大學畢業。歷任中正大學,英士大學、南昌大學、江西農學院、江西中醫學院等高等院校助教、講師、教授、系黨總支書記、系主任、教務處長等職。
王雪瑩(1901-1985),女,學者,溫嶺縣(今溫嶺市)箬橫下墩村人。刻苦自學,考入省立女子師范學校,後入省立醫學專門學校,畢業成績優異。1935年,自費留學德國,就讀於符茲堡大學葯學院。1938年獲葯學博士學位。1940年學成回國,拒絕為漢奸買辦服務,先後擔任杭州民生制葯廠上海分廠廠長、上海中華酸鹼廠廠長、英士大學教授。解放戰爭期間,一度擔任宋慶齡秘書,投入愛國民主運動。1948年6月5日,上海舉行反帝示威大遊行,著名教授鄭太朴與進步學生被國民黨軍警圍困達10小時之久,經雪瑩機智接應脫險。
聞 詩(1899.2-1976.10),浙江溫岑長嶼人。19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曾任西北大學助教、講師。1930年至1932年留學法國南錫大學理學院,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浙江大學、浙江英士大學、北洋大學工學院、北京工業學院教授、系主任等職務。1938年初英士大學教授聞詩,通過與遷址天台的上海育青中學的關系,獲准在新河設立育青中學溫嶺分部。當時以登明寺為教室,在沿納原戰時補習學校師生的基礎上擴大到三個班,70餘名學生,15位教職工,於同年2月開辦,由王英才任主任,聞詩任名譽主任。1952年任北京航空學院教授、教研室主任。教授,物理學專家。
徐石麟,(1896-1953 ),字裕如,號天遨,永嘉縣湯嶴村人。1919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先後在紹興越才中學、寧波育才中學、英士大學任教。 1931年全國在上海舉辦的美展上, 其作品《菊花》被評為冠軍 。
徐東藩,1949.5.被殺害教授。
謝海燕,1941年率領部分師生內遷浙閩,參加國立東南聯合大學。先後任東南聯大、國立暨南大學、國立英士大學教授兼藝術科主任。1944年教授潘天壽被任命為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同去重慶。
嚴濟寬,字致平,江西波陽人。早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獲英文和教育兩個文學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英文。曾任國立英士大學行政專修科副教授,南昌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系教授。解放後,先後任上海新中國法學院教授,大同大學兼課教員。
楊時展,1913年11月生於浙江寧波,祖籍衡州,1936年夏畢業於南京中央政治學校大學部財政系會計專業,1938年任浙江省財政廳會計主任。1945年春應國立英士大學之聘,任該校教授,兼任會計專修科主任。1946年改任英士大學經濟系教授。1953年任中南財經學院教授。曾任湖北省會計學會副會長,湖北省審計學會副會長,武漢市政協副主席、民革主委。
姚承三,浙江淳安人。1940年畢業於中央大學電機系。曾任英士大學講師。建國後,歷任上海市工業專科學校副教授,重工業部船舶工業局電氣工程師,中國礦業學院教授、中心實驗室主任。九三學社社員。長期從事礦用機電的教學和研究。編有《礦山機械的自動控制系統》等。
葉元珪(1897-1985),字志成,又名善昌,麗水碧湖鎮人。少時從父習書畫,中學畢業後專攻美術。1918年考入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並與畫家黃賓虹、徐悲鴻、潘天壽等組織一八藝社切磋畫事。以西畫見長,亦精於國畫、雕塑、工藝美術,曾受託設計鈔票。1937年8月,日本侵略軍佔領上海,舉家遷回碧湖,受聘在省立高級商業學校、處州中學任教。後執教省立聯合師范學校藝術科,兼任省訓練團美術教官。1939年8月,英士大學在麗水開辦,應聘執教美術系。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因家庭故未隨校遷離,轉省立處州師范任教務主任,創設藝術師范科。1949年杭州西湖藝專潘天壽曾邀請再度共事,因故仍執教處州師范。
葉常豐(1902-1988),衢縣人。193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農藝系,先後在中央大學,江西、福建、浙江等農業改進所,英士大學農學院,浙江大學農學院,浙江農業大學從事教學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曾培養中國首批種子研究生,主編《種子學》、《種子工作問答》、《種子工作手冊》、《種子》等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精通英語、俄語、拉丁文,懂日語、德語。撰寫種子科學論文數十篇,編譯大量國際先進種子科學理論和有關資料。50年代,培育成水稻良種南特號,為以後陸財號、南特16號、矮腳南特號等水稻良種培育奠定基礎。熱愛家鄉,曾任衢縣農業顧問,促進家鄉農業發展。198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曾任浙江省政協委員、全國種子協會副理事長。
葉作舟,1897出生,原名壽衡,筆名作舟、難賓、葉秋、一葦等,上虞南湖鄉大有村人。1918年畢業於浙江第一師范,在上虞、海寧等地小學任教。1924年3月進上海同文學院。1927年任上虞縣教育局局長。不久辭職,回同文學院就讀。1929年畢業任教於上海西章公學。1932年任《東方雜志》編輯。1936年任職於外交部亞洲司研究室,編寫《日本人物誌》。抗戰爆發後,回上虞參加抗日工作,任春暉中學校長。因支持學生抗日進步活動,被誣為「赤化」春暉而遭撤職。1939年至嵊縣清波中學任教。1941年任財政部貿易委員會浙江辦事處調查課長。1942年任財政部茶葉研究所研究員、推廣課長。曾主編《茶葉月刊》,參與校訂《茶葉全書》。1944年任暨南大學教授、工商管理系主任。1946年任教於紹興稽山中學。同年,任英士大學教授。1949年5月任英士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8月英士大學被砍,任教於杭州高級中學。1951年到浙江師范專科學校任教。次年,任浙江師范學校世界現代史教研室主任。浙江師范學校改為杭州大學後,任歷史系副教授。1958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曾任民盟杭州大學支部副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4年4月18日卒於杭州。著有《貨幣新論》、《非洲各國史鈔》、《非洲史略》、《戰後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等。
殷良弼,1894年出生,號夢賚,無錫縣東絳糜巷橋人。民國6年8月畢業於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林學科。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林學科研究生。任浙江省農業專門學校教員,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林場主任。1947年8月,他到浙江金華任國立英士大學教授兼森林系主任。1949年8月英士大學被砍掉,殷良弼調到北大農學院任教。後就任北京農業大學森林系主任。
游修齡,1920年5月9日生,浙江省溫州市人。1943年7月畢業於國立英士大學農學院。歷任同校及浙江農業大學農學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教務處處長、圖書館館長等職,兼任中國自然科學史學會理事,中國農史學會副理事長等職。
阮毅成(1904-1988),浙江省餘姚縣臨山人。1927年畢業於中國公學大學部政治經濟系。1931年畢業於法國巴黎大學,獲國家法學碩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國立中央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央政治大學教授兼法律系主任、《時代公論》主編。1937年任浙江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員。抗日戰爭初期任浙江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英士大學教授、行政專修科主任等職。抗戰勝利後任國立浙江大學法律系主任、法學院院長,1946年任「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949年去台灣,曾任《中央日報》社長、《東方雜志》主編、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董事會董事兼總幹事、台灣政治大學教授兼法律系主任、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教授。著有《政言》、《國際私法》、《中國親屬法概論》、《法語》等。
袁文伯,1912年出生,浙江天台人。1937年結業於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曾任英士大學、之江大學副教授,1949年後任中國礦業帝院教授。長期從事立井開鑿井提升頭新系列,為煤炭部採用並擴廣,撰有論文《非均持彈性漿結壁應力分析》,主編《工程力學手冊》。九三學社社會員。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周鳴錚,1916年6月29日出生於浙江省鎮海縣。1935-1939年考入北平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獲農學士學位(1937年與1938年分別借讀於浙江大學農藝系和中山大學農林化學系)。1942年畢業於中山大學研究院土壤學部,獲土壤化學碩士學位。歷任英士大學農學院副教授、浙江醫學院葯學系副教授,浙江大學農學院副教授、浙江農業大學農業化學系主任和中心實驗室主任。
張味真,名冶、號詫園老人,光緒七年(1882年)出生在嵊縣,1967年卒於杭州。 肄業於上海震旦大學。曾任北大音樂會古琴導師。先後在天津南開大學、北京高等師范等校任教,民國十四年(1925年)任上海商務印書館《東方雜志》編輯主任,1932-1934年參與《嵊縣志》重修的工作,抗戰期間在英士大學執教。1953年聘為浙江文史館員。張味真先生年青時曾隨嵊縣名醫金憲俊學琵琶,學得《陽春白雪》、《普安咒》等曲。後隨開霽和尚學琴,擅《平沙》、《秋鴻》、《漁歌》等曲。
張仲葛,字次篁,生於1913年12月,廣東東莞市人。1936年畢業於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農藝系,獲學士學位。解放前後,歷任國立英士大學畜牧獸醫系教授,兼畜牧場場長;華北大學農學院畜牧獸醫系副教授;北京農業大學畜牧系教授,代理系主任、養豬教研室主任;湖南九嶷山學院院長。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畜牧學家和畜牧史學家,養豬學科發展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張致祥,英士大學英文講師,負責校務工作;英士大學被金華軍管會解散後去台灣,被台灣省教育廳任命為省立員林中學校長,後為台北法商學院英文著名教授。
鄭肇經,在漫長的水利生涯中,從未離開水利、水工教學與科研崗位,解放前,他長期兼任中央大學、中央工業學院、英士大學等校的水工教學或客座教授,晚年仍帶研究生。1934年後被聘為行政院水利委員會委員、全國水利委員會委員、水利部顧問。曾應交通部之聘擔任揚子江水道整理委員會委員,應資源委員會之聘擔任長江三峽水電技術委員會委員。
曾繁康,在台灣教授。
周天初,1894年出生,浙江奉化人,居杭州。擅長油畫、中國畫。1916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23年畢業於日本東京美術專門學校西畫科。曾任浙江杭州市一師、女師、杭師等師范學校美術教員,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講師、國立英士大學藝術系副教授。作品有《鶴山圖》等。少留學日本東京美術學院,終身為圖畫教師。初擅西畫,繼學國畫,能以自然為師而獨創新風。老年猶作畫不息,探索新的藝術境界。
6、馬承源的人物軼事
1995年歲末,香港荷里活道。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和副館長汪慶正在「閑逛」。在一家古玩店,馬承源盯上了一件形態別致、製作精良的青銅器的肩部刻有「吳王夫差吳金鑄女子之器吉」的12字銘文。按照古代禮制和常見青銅器銘文的慣例,馬承源推斷,這是春秋晚期吳王夫差為一位身份低微的平民女子專鑄的酒器。而這女子,或許該是西施。
這也是吳王夫差禮器的首次被發現。古董商開價150萬港幣,而當時上博賬上僅存資金20萬元。馬承源多方設法,終於使香港著名實業家何鴻章先生斥資購下這件?,並捐獻給上博。有人問馬承源,為什麼一定要買回那隻,他說:「這是件國寶啊,我是搞文物工作的人,看到了而不想辦法把它搶救回來,那麼我上愧對祖宗,下愧對子孫!」
在國內文博界,馬承源是著名的青銅器及古文字權威、文物鑒定專家,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曾獲美國洛克菲勒三世獎、法蘭西榮譽勛章。對上海博物館職工而言,馬承源則是備受尊敬的老館長———沒有他,上博不可能有國內文物庋藏「半壁江山」與青銅器藏品「世界第一」之譽;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美輪美奐的上博新館。這個說法雖有些誇張,卻是記者幾次從上博人那裡聽到的原話。
解放後新上海博物館開館的第一位觀眾,30年後,成了上博館長。 想不到,這位享譽國際的文博專家早年還是我黨一位年輕的地下工作者。
抗戰勝利後,正讀高中的馬承源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隨後入大夏大學,讀歷史,搞學運,因為上了「黑名單」,組織上把他轉移到蘇北,進黨校學習。
上海解放時,一身黃色粗布軍裝的馬承源回到上海,干教育,搞工業,從事思想政治和經濟理論工作,還差點兒成了儀表廠的公方廠長。在業余時間,他對文物古籍興趣濃厚,常跑古玩市場,能識金文。1952年,上海博物館在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天開館。還在教育局工作的馬承源是參觀上博的第一個人。老報人陳向平為這樣的人才「錯位」而可惜,向當時的上海市委宣傳部長彭柏山推薦。於是,1954年,27歲的他成了上海博物館保管部副主任。報到那天,馬承源早上7點多就趕到位於南京路跑馬廳鍾樓的上博,眼巴巴地等著開門。當時心花怒放又迫不及待的心情,71歲的馬承源記憶猶新。那是他一生「得其所哉」的轉折點。
近代以來,上海已形成了較為發達的文物市場,私人收藏豐富。上海博物館佔了地利之先。建國初期,陳毅市長重視文物徵集工作,收到捐贈品,往往由市長出面送獎狀、副市長出面設宴感謝,並發給獎金。一些收藏大家如蘇州潘氏、合肥李氏等,出於愛國熱忱,紛紛積極捐獻。馬承源和當時上博的專家、員工們一起,努力摸清沉在民間的收藏家情況,動員捐贈;利用文物市場,「攔截」、收購;「大躍進」中,到有色金屬冶煉廠駐守,「爐口奪寶」。建館之初只有文物1.6萬件的上海博物館,到1966年前後,在青銅器、書畫收藏方面已大大跳了一級。
因為專心與文物打交道,在以後的一次次極「左」干擾中,他被打上「白專」罪名,受過黨紀處分,「文革」中甚至升級為「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黑秀才」。「再怎麼批判、罷官,文物徵集工作還讓我做就行」,是馬承源想了好久得出的結論。北京來的紅衛兵小將找上門來,博物館趕緊自己組織「鬧革命」以保護館藏。一些收藏家因擔心而要求捐獻,還有一些人被抄家。馬承源與館長商議,以政府的名義與紅衛兵組織聯絡,說明文物是國家的財寶,不要破壞,博物館可以「代管」。那段時間,他們日夜守在博物館,隨時准備出發,清點、鑒定,向藏家和里弄居委會說明情況,並出具收據、清單。「文革」後,不少藏家看到安然度過劫難的藏品,感激復感慨,不少人當即決定,變「代管」為捐獻。 1964年,馬承源組織編寫的中國第一本彩版工具書《上海博物館藏青銅器》出版,很快被翻印流傳於國外;他寫的《中國青銅器》是「文革」後研究青銅器的第一本通論性著作,牛津大學隨即翻譯出版,影響極廣,還是海峽兩岸共用的大學教材;他主編的《商周青銅器紋飾》和《商周青銅器銘文選》(4冊)因見解獨到,成為專業人士案頭必備書;《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青銅分冊》和今年剛出齊的《中國美術全集·青銅器分冊》(16冊),更是本世紀最完整、系統的青銅器圖錄研究大全。一本本書,一篇篇論文,一次次准確鑒定,漸漸確立了他作為青銅器和古文字專家的地位。
然而,對馬承源而言,他此生最宏大的一本著作卻不是用筆寫出的。那就是嶄新的上海博物館。這部大書的「讀者」,也大大多於讀得懂其文物專著的人。1980年,馬承源率團到美國巡展,在大都會博物館台階上佇立良久,回來就調整陳列,使上博內部展室煥然一新,贏來贊譽。此後,每次出訪,工作之餘,他從不去別處觀光,就泡在各個博物館中,不僅看展品,還要資料,詢問有關建築設計、陳列室燈光、色溫、玻璃櫥窗反光處理等細節,希望中國能早日有自己的現代化博物館。申請報告寫了一份又一份,常有朋友善意地調侃:「新館開始造了嗎」。最終,是他直接寫信給市委書記黃菊,以不懈努力為上博贏來了今天的一塊「風水寶地」和5.7億元的資金。
從1993年新館打下第一根樁起,馬承源一直「釘」在工地上。這是一生最輝煌的夢想,他不允許有半點瑕疵。從選擇建材到設計陳列、保管,他都親力親為,畫了部署圖紙,又制展覽小樣。60多歲的人,還常常上下腳手架,吃飯時間秘書總是把盒飯包在舊棉襖里,再發動人們去找他。去出差時,他關照秘書每天打電話匯報進度。訪美歸來,預知飛機將在晚上10點到達,因為第二天一早要去北京開會,就約了館里其他幾位領導,晚上11點到他家談談新館,一直到次日凌晨3時多。他的辦公室與新館工地隔開一條路,馬承源特地買了一副望遠鏡,一空下來就舉鏡眺望。一次,他對著外牆的花崗岩貼面看了很久,告訴日本的施工人員,說兩塊石頭間的接縫有誤差,兩條線不平行。對方不信,在他的堅持下只好爬上腳手架測量,結果證實誤差了幾毫米。這下人們可服了,叫他「馬內行」。
為了「中國的一流的現代化博物館」夢想成真,他付出了健康代價。1996年10月新館正式開幕前,在香港徵集文物的馬承源突然中風,經積極治療才得緩解。 不少上博員工「怕」馬承源。因為他對工作要求嚴格,表情也嚴肅傲然為多———因為陷在自己的思想中而對周圍熟視無睹。跟他出差,他眼裡只有博物館、文物,辦好事就走,不為風景名勝所動,缺少情趣。他自我放鬆的辦法,不過是換一種文物摩挲、換一篇文章寫寫。中風以前,他喜歡喝酒且酒量不錯,海內外的老朋友常常送酒。但他每次叫「開瓶酒來喝喝」,必是為了剛為館中收到了珍品、或新館建設有了大進展。
然而,有機會走近他的人則說,他是個「老好人」,爽氣,講情義。他至今記得那些對上博作過重大貢獻的收藏家及家屬,每年至少去探望一次。他動情地說:「那些無價之寶,捐獻者只要賣掉一件,就足以讓後人享受幾代,我們能不感念關心他們嗎?」上博新館投資中,有8000萬元是募集來的,不少展品也出自那些已經或正在成為上博老友的海外富商、名流的捐獻。幾十年了,馬承源和汪慶正等人,為他們作了多少義務鑒定,還以老朋友的誠意,爽快地打開庫房,請愛好文物的他們欣賞,相互切磋。有了這些朋友的相幫和市領導的支持,上博才從香港和海外救回了那一批批珍貴的文物:戰國竹簡、晉侯?編鍾、吳王夫差?、南北朝石刻造像……
今天,位於市中心人民廣場上,已擁有21個門類60萬件文物、珍品達12萬件的上海博物館新館,已經成為現代城市文明的一個標志。
7、合肥有什麼好的學校
合肥工業技術學校
:明白的人都知道垃圾學校一個
不解釋
安徽輕工業技師學院
:
最近幾年形象工程突飛猛進
教學樓都最近幾年建的
有兩個校區
學會計的那報名在安大什麼門附近
就不記的了
學數控的那
在鳥不拉屎的地方
旁邊就一個小飯店
周圍就是廠
夏天就一個地方洗澡等兩個2小時
機床都是80年代貨
老師也是出名的認錢不認人
老師整人事件層出不窮
老的老師比較好
就幾個
招生人數比較多
除了學習比較好的
肯送禮和老師打我關系的
分配的地方比較一般
還有些
被分配當苦力
招的人多
不好分配
合肥市機械工業技工學校
:教學樓數一數二的破爛
進那學校的本部
還以為到了貧民窟
還有一校區
出了市區
在肥西
鳥不拉死的地方
數控機床就兩
銑床就一個
機床還好有十個
就一半能用
還有一個60年代古董貨
現在還能開動
奇跡啊
--
電腦都是大屁股的
座位都是80年代的那種
沒靠背
坐久了腰酸背疼
老師特愛吹牛
寢室還要住8人
就一電風扇
開學一月後還玩停電
不過著學校有個鑒定站
拿證書的都好拿
招的人少(沒辦法
學校太破
沒人來)分配還是比較好的
停說09界
中技加高技的人不到150人...
去那些技校還不如加把力復讀
那些技校就是混日子的
如果你非要走技校這條路
憑良心推舉在合肥兩比較好的技校
一個是合肥工業大學技師學院
在合肥工學大學那
(注意這學校要考的
6月下旬考試
有兩校區
合工大本部只招200人
其他分配到一校區
合工大本部都是合肥工學大學那些老師教的
假如沒考到本部被分到另一校區的話
也不要上了
那些老師都是以前東星技校的老師)
另一個是交通技校
在包公路那
今年2010年在合肥舉辦了什麼技能人才招聘會
教學設施屬於比較好的
)
那些天天在電視做廣告的
千萬不要上
騙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