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廬江
郯廬斷裂帶,是我國東部一條規模巨大的切穿地殼的深大斷裂帶,又是華北地區強地震帶之一。它南起湖北黃梅,向北經安徽廬江、嘉山,江蘇的泗洪、宿遷、新沂,山東郯城、濰坊,穿過渤海灣而挺伸到東北境,總長2400公里以上。
它形成於太古代末期,中元古代末得到發展,中生代活動最為強烈,新構造期乃表現強烈的活動。在魯南蘇北地段。該斷裂帶由四條主幹斷裂組成,在郯廬斷裂系縱貫中國東部,它是中生代以來在一些古斷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郯廬斷裂帶為主幹,南北均有一些分支,形成一個具有成生聯系的斷裂系統。居於中段的郯廬斷裂帶由一束平直的走滑斷裂組成,斷面向E陡傾,在其兩側變形特點有明顯不同。東盤以長距離牽引拖曳為主,斷續出露的青白口紀張八嶺群、南華—震旦系及古生代地層,在廬江、張八嶺一帶呈NNE走向,向北逐漸向東偏轉,至蘇北宿遷—泗洪、響水—淮陰一帶轉為NE、NNE向。總體呈NE—NNE向大型弧形構造,其間可能有一些規模較小的拉斷現象,顯然具牽引弧特點。至於肥東地區出露於郯廬帶中的闞集岩群、肥東岩群等中深變質構造岩片,這些古老硬脆的塊體,很可能是走滑錯斷的碎片。還需要說明的是在郯廬斷裂帶的南部廣濟、宿松等地斷裂兩側的震旦紀及早古生代地層大致呈由NWW向轉為NE向的弧形,平移錯動不顯著,說明郯廬斷裂帶南部是在一個向南凸出的弧形構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最大走滑拖曳部位在郯城、廬江一帶,向南逐漸減弱消失。
郯廬斷裂帶的西盤構造帶與構造線主要為NWW至EW向,與走滑斷裂帶直交,不具拖曳特點,出現巨大斷距。郯廬斷裂帶南端達長江北岸,與揚子陸塊北緣逆沖斷裂帶以及大別推覆體前緣斷裂帶同時終止廣濟附近,即他們具有共同終點。由此不難設想郯廬斷裂帶西側的深層俯沖和大推覆與郯廬斷裂帶的大平移有密切的成生聯系。平移作用導致和加強了西側華北陸塊的深層俯沖和大別塊體向南擠出與推覆效應。而推覆與俯沖是以郯廬斷裂帶為邊界條件,並使走滑斷裂帶隨推覆同步發展延伸。這種走滑與推覆的聯動現象在中國東南部已有多處見到。郯廬斷裂系南延部分的廬江—懷寧斷裂,平移距離很小,該斷裂在湖口與贛江斷裂帶相接後,因九嶺疊瓦式逆沖推覆帶沿其西側向SSW方向推移,使其平移特徵得到顯著加強,以後形跡斷續零星,至粵西地區主要是遷就利用了較古老的四會—吳川斷裂帶,又有所加強。郯廬斷裂系北段為舒蘭—依蘭斷裂帶和敦化—密山斷裂帶,斷裂走向也向NE偏轉,左行走滑作用明顯減弱,敦化-密山斷裂後期右行走滑則比較明顯。根據地質依據和大量定年數據,郯廬斷裂帶啟動於三疊紀末(2088Ma~245 Ma)(王小風等,2000),強烈走滑於侏羅紀—早白堊世(100 Ma~208 Ma),晚白堊世至古近世為伸展期,新近紀又有一些擠壓或右行走滑。斷裂帶西側大約也在印支期發生了華北陸塊向南俯沖,處於中下地殼的大別山「山根」受到擠壓深層發生超高壓變質,開始擠出,在中部層次形成低溫高壓藍片岩帶。於侏羅紀時岩塊大規模向南逆沖推覆,在白堊紀時大別山體開始隆升,周邊斷陷。東南沿海的長樂—南澳斷裂帶走滑剪切的時限集中於100 Ma~120 Ma(舒良樹,2000)。所以中國大陸東部的NNE向走滑作用啟動時間有所不同,但均結束於100 Ma前後。橫向上把地殼切割成「兩塹加一壘」的構造結局。
2、日本侵華戰爭期間,中國有哪些地方沒有淪陷過?
抗戰期間,中國全省淪陷的省份總共有九個。分別是:台灣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熱河省、察哈爾省、河北省、山東省和江蘇省
1.台灣省
台灣省在日本佔領之前由於沒有正式的行政劃區,因此台灣省行政劃區按照日本政府在1920年規定的行政劃區計算,這一行政劃區沿用到了1945年12月6日。台灣省共轄5個州、3個廳,全省面積35961平方公里(包括澎湖列島及周邊島嶼)。1895年4月17日,根據〔馬關條約〕,清政府割讓台灣本島及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台灣諸島以及澎湖列島共35961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被日本侵佔。
2.遼寧省
遼寧省全省共轄59個縣。全省面積288518平方公里。遼寧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金縣。遼東半島的金縣(包括旅順和大連)土地面積1412平方公里,1895年4月17日根據〔馬關條約〕,金縣被日本侵佔。遼寧省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義縣(1933年1月3日淪陷)。截止到1933年1月3日,遼寧省全省淪陷。
3.吉林省
吉林省全省共轄41個縣。全省面積329662平方公里。吉林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永吉縣(1931年9月20日淪陷)。吉林省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扶遠縣(1934年2月13日淪陷)。截止到1934年2月13日,吉林省全省淪陷。
4.黑龍江省
黑龍江省全省共轄43個縣。全省面積572502平方公里。黑龍江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龍江縣(1931年11月19日淪陷)。黑龍江省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呼倫貝爾地區的奇乾縣(1932年12月6日淪陷)。截止到1932年12月6日,黑龍江省全省淪陷。
5.熱河省
熱河省全省共轄16個縣和2個盟旗。全省面積179982平方公里。逗隱熱河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讓指大是綏東縣(1933年1月3日淪陷)。熱河省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阜新縣(1933年4月8日淪陷)。截止到1933年4月8日,熱河省全省淪陷。
6.察哈爾省
察哈爾省全省共轄16個縣和3個盟旗。全省面積283675平方公里。察哈爾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多倫縣(1933年4月29日淪陷)。察哈爾省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蔚縣(1937年9月11日淪陷)。截止到1937年9月11日,察哈爾省全省淪陷。
7.河北省
河北省全省共轄130個縣。全省面積140253平方公里。河北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臨榆縣(1933年1月1日淪陷)。河北省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東明縣(1939年11月27日淪陷)。截止到1939年11月27日,河北省全省淪陷。
8.山東省
山東省全省共轄107個縣和一坦豎個省轄市。全省面積146736平方公里。山東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濟南市(1937年9月24日淪陷)。山東省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榮成縣(1940年2月22日淪陷)。截止到1940年2月22日,山東省全省淪陷。
9.江蘇省
江蘇省全省共轄61個縣和一個省轄市。全省面積108314平方公里。江蘇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川沙縣(1937年9月7日淪陷)。江蘇省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贛榆縣(1938年2月27日淪陷)。截止到1938年2月27日,江蘇省全省淪陷,成為了中國南方地區唯一的一個全省淪陷的省份。
抗戰期間,中國部分淪陷的省份有13個。按照淪陷面積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分別是:河南省、山西省、安徵省、浙江省、綏遠省、廣東省、湖北省、廣西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貴州省和雲南省。另外,在抗戰期間,中國先後共設有6個直轄市,其中有5個先後淪陷。直轄市也劃入了部分淪陷的范疇。
1.河南省(98.5%淪陷)
河南省全省共轄111個縣。全省面積165141平方公里。抗戰期間,有109個縣先後淪陷,只有沈丘縣和新蔡縣兩個縣倖免於難。全省淪陷面積162608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98.5%。河南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臨漳縣
(1937年10月21日淪陷),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淅川縣(1945年4月2日淪陷)。
2.山西省(98.2%淪陷)
山西省全省共轄105個縣。全省面積156419平方公里。抗戰期間,有103個縣先後淪陷,只有永和縣和平順縣兩個縣免遭日寇佔領。全省淪陷面積
153657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98.2%。山西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陽高縣(1937年9月9日淪陷),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沁源縣(1942年10月21日淪陷)。
3.安徵省(81.9%淪陷)
安徵省全省共轄62個縣。全省面積146303平方公里。抗戰期間,有48個縣先後淪陷,只有14個縣沒有淪陷。這14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廬江縣、涇縣、石埭縣、旌德縣、寧國縣、祁門縣、岳西縣、臨泉縣、穎上縣、黟縣、霍邱縣、休寧縣、歙縣和績溪縣。全省淪陷面積119787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81.9%。安徵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廣德縣(1937年11月29日淪陷),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阜陽縣(1944年4月23日淪陷)。
4.浙江省(78.6%淪陷)
浙江省全省共轄75個縣和一個省轄市。全省面積102646平方公里。抗戰期間,有64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12個縣沒有淪陷。這12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於潛縣、昌化縣、仙居縣、磐安縣、開化縣、淳安縣、遂安縣、泰順縣、龍泉縣、慶元縣、雲和縣和景寧縣。全省淪陷面積80648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78.6%。浙江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嘉善縣(1937年11月11日淪陷),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天台縣(1945年6月29日淪陷)。
5.綏遠省(71%淪陷)
綏遠省全省共轄16個縣、1個省轄市和3個盟旗。全省面積329397平方公里。抗戰期間,有14個縣市和2個盟旗先後淪陷,只有伊克昭盟旗以及河套地區的東勝縣、涼城縣、興和縣3個縣沒有淪陷。淪陷面積為233884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71%。綏遠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豐鎮縣(1937年9月20日淪陷),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臨河縣(1940年2月3日淪陷)。
6.廣東省(70.3%淪陷)
廣東省全省共轄97個縣和一個省轄市。全省面積218511平方公里。抗戰期間,有70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28個縣沒有淪陷。這28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開建縣、恩平縣、赤溪縣、佛岡縣、廣寧縣、仁化縣、連縣、陽山縣、連山縣、紫金縣、河源縣、和平縣、連平縣、饒平縣、豐順縣、梅州市、五華縣、興寧縣、平遠縣、蕉嶺縣、茂名市、大埔縣、信宜縣、化州縣、吳川縣、徐聞縣、陽春縣和合浦縣。淪陷面積為153505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70.3%。廣東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南澳縣(1938年6月21日淪陷),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新豐縣(1945年6月1日淪陷)。
7.湖北省(69.3%淪陷)
湖北省全省共轄70個縣和一個省轄市。全省面積186229平方公里。抗戰期間,有53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18個縣沒有淪陷。這18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均縣、鄖縣、房縣、竹溪縣、竹山縣、保康縣、鄖西縣、谷城縣、巴東縣、興山縣、秭歸縣、恩施縣、宜恩縣、建始縣、利川縣、來鳳縣、咸豐縣和鶴峰縣。全省淪陷面積為129117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69.3%。湖北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鄂城縣(1938年6月8日淪陷),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長陽縣(1943年5月24日淪陷)。
8.廣西省(68.6%淪陷)
廣西省全省共轄99個縣。全省面積218923平方公里。抗戰期間,有67個縣先後淪陷,只有32個縣沒有淪陷。這32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賀縣、博白縣、鬱林縣、興業縣、都安縣、隆安縣、百色縣、田東縣、東蘭縣、凌雲縣、田陽縣、鳳山縣、賓士縣、靖西縣、鎮邊縣、田西縣、樂業縣、萬岡縣、天峨縣、北流縣、西林縣、西隆縣、向都縣、鎮結縣、龍茗縣、那馬縣、隆山縣、敬德縣、天保縣、養利縣、萬承縣和雷平縣。淪陷面積為150145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68.6%。廣西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龍津縣(1938年12月21日淪陷),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百壽縣(1945年2月15日淪陷)。
9.湖南省(68.4%淪陷)
湖南省全省共轄75個縣和一個省轄市。全省面積204771平方公里。抗戰期間,有50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26個縣沒有淪陷。這26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酃縣、臨灃縣、汝城縣、桂東縣、芷江縣、鳳凰縣、沅陵縣、滬溪縣、辰溪縣、漵浦縣、黔陽縣、麻陽縣、永順縣、保靖縣、龍山縣、桑植縣、古丈縣、靖縣、綏寧縣、會同縣、通道縣、乾城縣、永綏縣、晃縣、大庸縣和懷化縣。全省淪陷面積為140064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68.4%。湖南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臨湘縣(1938年11月9日淪陷),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資興縣(1945年6月27日淪陷)。
10.江西省(63.5%淪陷)
江西省全省共轄82個縣和一個省轄市。全省面積165258平方公里。抗戰期間,有56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27個縣沒有淪陷。這27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豐城縣、鄱陽縣、寧岡縣、分宜縣、南豐縣、銅鼓縣、廣昌縣、黎川縣、雩都縣、興國縣、會昌縣、安遠縣、尋鄔縣、樂安縣、宜春縣、金溪縣、安福縣、鉛山縣、上猶縣、崇義縣、寧都縣、瑞金縣、石城縣、樂平縣、浮梁縣、德興縣和萬年縣。全省淪陷面積為104981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63.5%。江西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彭澤縣(1938年6月29日淪陷),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清江縣(1945年8月7日淪陷)。
11.福建省(18.5%淪陷)
福建省全省共轄62個縣和一個省轄市。全省面積120114方公里。抗戰期間,有14個縣市先後淪陷。這14個縣市分別是:金門縣、廈門市、詔安縣、東山縣、福清縣、長樂縣、連江縣、閩候縣、海澄縣、霞浦縣、寧德縣、福安縣、漳浦縣和雲霄縣。淪陷面積為22277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18.5%。福建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金門縣(1937年10月27日淪陷),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雲霄縣(1945年7月13日淪陷)。
12.貴州省(4.8%淪陷)
貴州省全省共轄78個縣和一個省轄市。全省面積170196平方公里。抗戰期間,有4個縣先後淪陷。這4個縣分別是:三都縣、獨山縣、丹寨縣和荔波縣。淪陷面積為8194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4.8%。貴州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三都縣(1944年11月30日淪陷),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荔波縣(1944年12月3日淪陷)。
13.雲南省(3.3%淪陷)
雲南省全省共轄112個縣和一個省轄市。全省面積420465平方公里。抗戰期間,有3個縣先後淪陷。這3個縣分別是:龍陵縣(1942年5月3日淪陷)、保山縣(1942年5月5日淪陷)和滕沖縣(1942年5月10日淪陷)。淪陷面積為13740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3.3%。
14.直轄市(90.5%淪陷)
抗戰期間,中國先後共設立了6個直轄市,總面積為3170平方公里。分別是:北平市、天津市、上海市、南京市、青島市和重慶市。其中有5個先後淪陷,分別是:
北平市:1937年7月29日淪陷。
天津市:1937年7月30日淪陷。
上海市:1937年11月12日淪陷。
南京市:1937年12月13日淪陷。
青島市:1938年1月10日淪陷。
淪陷面積為287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90.5%。
3、我要搬家,想找個安全的版塊;中國地質斷裂帶有幾條
中國地質構造的基本格局
關於中國地質構造的基本格局,李四光(1939、1973)、黃汲清等(1977)、任紀舜(1990、1997)、程裕淇等(1994),分別從構造體系和構造域兩個方面進行過概括和客觀描述。借鑒前人成果,結合此次編圖所取得的資料,認為中國的地質構造格局主要是板塊間相互作用與陸內構造活動的綜合反映,而板塊活動與陸內塊體再活動總是有一定的方向、方式和涉及一定地域,從而形成一定的構造體系域。這與構造體系和構造域的原義和范疇已不盡相同。強調板塊相互作用與板內構造活動都具有重要意義。現從構造形變的綜合形態、主體構造帶展向、復合關系及其動力體系角度,將全國劃分為古亞洲、特提斯、華夏—濱西太平洋、賀蘭—康滇等4個主要的構造體系域,它們東西橫亘、南北縱貫,東西約略對稱,並以上揚子地塊為中心構造結,構成了一幅大中華構造格架。
我國地質構造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斷裂構造十分發育,所編1:250萬地質圖上最主要的區域斷裂(表5-1)計89條(圖5-2),有45條屬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的活動性斷裂,他們分屬於不同的構造體系域,其中包括6條板塊結合帶和6條重要的微板塊結合帶和10條地殼拼接帶,多數有蛇綠岩帶、構造混雜岩帶發育。不少伴有規模較大的韌性剪切帶,其中有16條已發現有藍片岩帶。而含柯石英榴輝岩的超高壓變質帶主要在中央造山系發現。由於絕大部分具有較長的發育歷史和復雜的力學轉變過程,地質圖未能區分其屬性。
古亞洲構造體系域
該域包括任紀舜(1997)所劃分的古亞洲構造域,但范圍、時限更為廣泛,主要是還考慮了板塊拼合後的陸內造山作用。以李四光(1973)所劃分的3條巨型緯向帶為主體,還包括其間所鑲嵌的東西向排列的陸塊或地塊。這些構造形體總體循近東西向展布,中部約略向南彎曲或形成規模不等向南凸出的弧形彎滑構造,如淮陽弧、廣西弧等,並相伴有NEE、NWW向一對X型剪切構造。
該體系域主要發育於我國中北部,包括發育於晚元古代以來,定型於華力西期的天山—興蒙造山系和定型於印支期的中央造山帶以及其間的塔里木、華北陸塊。形成於燕山期發育於特提斯與華夏構造域之上的南嶺構造帶也是該域的新成員,以隆起—花崗岩帶為特徵,是陸內造山的產物。除此尚有一些規模較小的構造帶。
特提斯構造體系域
特提斯構造體系域為華力西、印支、燕山、喜馬拉雅期,特提斯洋迭次關閉,岡底斯—印度板塊多次相對向N或NNE方向聚合、碰撞造山形成的一個主體為NW向、中段為近EW向、東南段約略向南東撒開的反S狀弧形擠壓地帶,是總體為EW向的特提斯造山系在特定邊界條件下發生的構造畸變。其地域主要在中央造山帶之南,揚子陸塊以西的青藏高原地區,NW向的右江造山帶也屬該域組成部分。主體由一系列造山帶間夾羌北—昌都、羌南、岡底斯等長條狀弧形微陸塊組成,其中有一系列巨大的斷裂帶,亦呈反S狀,長達1 000~3 000 km余,多數伴有蛇綠岩帶、外來混雜岩塊或藍片岩帶,他們一般具有拉張、逆沖擠壓等復性特徵。東段兼有左行走滑和旋轉,南段顯示右行,其間的塊體有向SE擠出的趨勢。多數斷裂活動性較大,為地震多發帶。
金沙江-紅河斷裂帶全長3 000 km以上,北西段呈NWW向分為兩支:一支為羊湖—金沙江斷裂,發育西金烏金蛇綠岩帶,並有榴輝岩分布,在蛇形溝新發現有早二疊世深海放射蟲硅質岩;另一支為郭扎錯—若拉崗日斷裂,在藏北青南沿帶發育二疊—三疊系復理石、硅質岩、基性火山岩及二疊系灰岩外來岩塊,且有蛇綠岩殘塊及藍片岩。中段折向NNW至SN向,由金沙江蛇綠岩及含志留系—二疊系灰岩外來岩塊的泥礫混雜岩組成寬達30~40 km的強變形帶,以逆沖兼有右行剪切為特徵。南段經哀勞山延出國境,與越南黑水河消減帶相連,以逆沖兼有左行剪切為主,是一條對接於印支期的微板塊結合帶。甘孜-理塘斷裂帶為金沙江-紅河斷裂帶的NNW向分支,北段為逆沖左行剪切,南段以右行剪切為主,帶內有理塘蛇綠混雜岩和藍片岩、志留系二疊系灰岩的外來岩塊。
龍木錯—瀾滄江斷裂帶:西起龍木錯,過青海後轉沿瀾滄江南下,出境後與泰國清萊—馬來西亞結合帶連接。境內長2 800 km。西段於藏北加錯見蛇綠岩;雙湖地區也有藍片岩帶發育,南段有昌寧—孟連二疊紀蛇綠岩帶。可能是一條二疊紀晚世微板塊結合帶。
班公錯—怒江斷裂帶:前已述及,該斷裂帶西起班公錯,經改則、丁青轉怒江南下出境,中國境內長2 500 km。北西段分布有班公錯、改則、丁青、碧土、滇西三台山等三疊紀—白堊紀蛇綠岩帶和改則藍片岩帶;南段與瀾滄江之間的昌寧—孟連二疊紀蛇綠混雜岩帶,現歸於瀾滄江帶,但與怒江帶有何聯系,還值得研究。除此,伴有木嘎崗日群(J)含放射蟲硅質岩—復理石,顯示洋殼自北而南俯沖,岡底斯向北仰沖。結合帶最終對接於侏羅紀至早白堊世初。該斷裂帶南側此次新釐定的噶爾—納木錯斷裂帶,沿帶有6處蛇綠混雜岩和放射蟲硅質岩—復理石分布(K1),還可能與波密地區迫龍藏布蛇綠岩帶相連。小洋盆閉合於早白堊世末,斷裂帶顯示自南向北俯沖。
雅魯藏布江斷裂帶:沿印度河—雅魯藏布江河谷展布。自薩嘎以西分為南北兩支。東端在墨脫形成大拐彎出境,中國境內長1 700 km,寬幾至幾十千米。其北為岡底斯白堊紀—始新世火山弧,以南發育弧前盆地復理石楔。有雅魯藏布江蛇綠岩帶、放射蟲硅質岩、泥礫混雜岩和藍片岩分布。最近在林芝玉門有三疊紀蛇綠岩帶發現,說明洋盆在三疊紀已經出現,對接於白堊紀未。斷裂帶為自南向北俯沖。
道孚—康定、紫雲—南丹、右江等NW向斷裂以擠壓兼有左行走滑為特徵。道孚-康定斷裂帶也稱鮮水河斷裂帶,自二疊紀以來長期活動,中新世後左行走滑總距達80~100 km(許志琴,1997),南延有可能與小江斷裂帶相接,是一條地震活動頻發帶。
在喜馬拉雅造山帶有定日—洛扎斷裂、喜馬拉雅主中央斷裂和主邊界斷裂,為一組向南凸出的逆沖推覆斷裂系。喜馬拉雅主中央斷裂向北緩傾,傾角30°左右。主邊界斷裂帶北側的古老地層向南逆沖於山前的西瓦里克群(N+Q)之上,顯然是印度陸塊向北俯沖的產物,其形成時代為10 Ma~22 Ma(潘桂棠面告)。同時伴有強烈的伸展作用:高低喜馬拉雅之間的藏南拆離帶,大規模向NE滑脫,向東至墨脫與雅魯藏布江斷裂帶疊接,形成時代為12 Ma~21 Ma(潘桂棠面告)。沿北喜馬拉雅構造帶由拉軌崗日群組成一條穹隆群,最近區調證實是伸展環境下發展起來的一串變質核雜岩構造。在岡底斯地區垂直造山帶有多條近於等距的SN向地塹或張裂帶,最近區調發現,其中當窮錯—許如錯地塹有中新鹼性世火山岩、侵入岩(26.1 Ma),申扎打個隆弄巴溝口SN向斷裂,為一強地震活動帶,它們也與印度陸塊的嵌入、高原隆升背景下的陸內伸展有關。
華夏—濱西太平洋構造體系域
任紀舜等將中國東部劃歸由在太平洋—太平洋動力體系形成的環太平洋構造域。程裕淇等則分為由揚子、華夏兩個古板塊相互作用形成的古華夏構造域和燕山期以來由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相互作用形成的濱西太平洋構造域。根據1∶250萬地質圖編圖資料,對古太平洋構造所知尚少,故在前人劃分基礎上稱為華夏—濱西太平洋構造體系域。華夏構造域地域限於中國東南部地區,濱西太平洋構造域則擴及整個東亞地區。華夏古板塊與揚子古板塊的相互作用,主要由南向北和由東向西以及由南東向北西的擠壓碰撞,自四堡運動至加里東運動完成拼合。印支、燕山運動時期兩個古板塊又發生強烈的陸內擠壓嵌合作用。加里東造山運動時期華南造山帶先自南向北不均一仰沖推覆,後自東向西仰沖拼貼,奠定了該區構造輪廓。形成了總體為NE向、中段為EW向的反S狀的江南地塊和反S狀欽—杭結合帶以及反S狀羅霄—北武夷—會稽山加里東期前緣褶沖帶,也可能是EW向構造帶在特定條件下的一個變種。除此,還發育有稍晚的近南北向疊加褶皺和一些更晚的NE向的褶皺帶、斷裂帶。該構造體系域的NE向反S構造帶與特提斯構造域的NW向反S構造帶在中國南部圍繞四川盆地,約略呈犄角之勢,只是前者規模略小,不完全對稱。
燕山運動以來,由於陸內收縮和歐亞板塊與古太平洋板塊相互作用,形成了東亞濱西太平洋構造體系域,主要包括遼闊的中國東部陸緣活化帶、完達山造山帶和台灣造山帶以及東南海域,在東部陸區疊加改造中國東部的華夏構造體系域與古亞洲構造體系域,形成了一系列NNE向的隆起—岩漿帶和松遼、華北等大型盆地,其間發育一系列的NNE向巨大的斷裂帶,包括大興安嶺—太行山、嫩江—青龍河、濟寧—團風、鎮江—廣州、麗水—海豐、長樂—南澳、台東縱谷、台灣中央山脈、台西山麓等斷裂帶,也捲入了狼山、彌勒—師宗、撫州—遂川等NE向斷裂,重要的有30條,不少斷裂的一些段落並不連續,呈左行側列排列,其性質以逆沖兼有左行走滑為主,且以自SE向NW仰沖居多。他們在晚白堊世時大部分轉化為正斷層,局部發生位移不大的右行走滑,其中以汾渭斷裂帶控制的「之」字狀地塹系最為特徵。台灣的一束NNE向斷裂在新近紀以來作疊瓦式向西逆沖,至今仍有活動。
該域著名的郯廬斷裂系縱貫中國東部,它是中生代以來在一些古斷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郯廬斷裂帶為主幹,南北均有一些分支,形成一個具有成生聯系的斷裂系統。居於中段的郯廬斷裂帶由一束平直的走滑斷裂組成,斷面向E陡傾,在其兩側變形特點有明顯不同。東盤以長距離牽引拖曳為主,斷續出露的青白口紀張八嶺群、南華—震旦系及古生代地層,在廬江、張八嶺一帶呈NNE走向,向北逐漸向東偏轉,至蘇北宿遷—泗洪、響水—淮陰一帶轉為NE、NNE向。總體呈NE—NNE向大型弧形構造,其間可能有一些規模較小的拉斷現象,顯然具牽引弧特點。至於肥東地區出露於郯廬帶中的闞集岩群、肥東岩群等中深變質構造岩片,這些古老硬脆的塊體,很可能是走滑錯斷的碎片。還需要說明的是在郯廬斷裂帶的南部廣濟、宿松等地斷裂兩側的震旦紀及早古生代地層大致呈由NWW向轉為NE向的弧形,平移錯動不顯著,說明郯廬斷裂帶南部是在一個向南凸出的弧形構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最大走滑拖曳部位在郯城、廬江一帶,向南逐漸減弱消失。郯廬斷裂帶的西盤構造帶與構造線主要為NWW至EW向,與走滑斷裂帶直交,不具拖曳特點,出現巨大斷距。郯廬斷裂帶南端達長江北岸,與揚子陸塊北緣逆沖斷裂帶以及大別推覆體前緣斷裂帶同時終止廣濟附近,即他們具有共同終點。由此不難設想郯廬斷裂帶西側的深層俯沖和大推覆與郯廬斷裂帶的大平移有密切的成生聯系。平移作用導致和加強了西側華北陸塊的深層俯沖和大別塊體向南擠出與推覆效應。而推覆與俯沖是以郯廬斷裂帶為邊界條件,並使走滑斷裂帶隨推覆同步發展延伸。這種走滑與推覆的聯動現象在中國東南部已有多處見到。郯廬斷裂系南延部分的廬江—懷寧斷裂,平移距離很小,該斷裂在湖口與贛江斷裂帶相接後,因九嶺疊瓦式逆沖推覆帶沿其西側向SSW方向推移,使其平移特徵得到顯著加強,以後形跡斷續零星,至粵西地區主要是遷就利用了較古老的四會—吳川斷裂帶,又有所加強。郯廬斷裂系北段為舒蘭—依蘭斷裂帶和敦化—密山斷裂帶,斷裂走向也向NE偏轉,左行走滑作用明顯減弱,敦化-密山斷裂後期右行走滑則比較明顯。根據地質依據和大量定年數據,郯廬斷裂帶啟動於三疊紀末(2088Ma~245 Ma)(王小風等,2000),強烈走滑於侏羅紀—早白堊世(100 Ma~208 Ma),晚白堊世至古近世為伸展期,新近紀又有一些擠壓或右行走滑。斷裂帶西側大約也在印支期發生了華北陸塊向南俯沖,處於中下地殼的大別山「山根」受到擠壓深層發生超高壓變質,開始擠出,在中部層次形成低溫高壓藍片岩帶。於侏羅紀時岩塊大規模向南逆沖推覆,在白堊紀時大別山體開始隆升,周邊斷陷。東南沿海的長樂—南澳斷裂帶走滑剪切的時限集中於100 Ma~120 Ma(舒良樹,2000)。所以中國大陸東部的NNE向走滑作用啟動時間有所不同,但均結束於100 Ma前後。
除此,在東南陸緣還發育一組NW向張裂帶,斷裂形跡斷斷續續,向陸內逐漸閉合,沿帶發育中新生代火山、斷陷盆地和成串的火山機構及小型侵入體,沿九江-寧德、會昌-雲霄斷裂帶有中酸性同熔型斑岩、次火山岩或晶洞花崗岩分布,具深張斷裂特點。沿海的晶洞花崗岩沿九江-寧德斷裂帶達贛東北的靈山。
賀蘭—康滇構造體系域
該域主體縱貫我國中部,包括賀蘭山、康滇、黔中一帶的褶皺帶和斷裂帶,以及近SN向的鄂爾多斯盆地,松潘—甘孜造山帶東部以及四川盆地。該體系域居我國地質構造的中軸,而上揚子古陸塊(現四川盆地),則是多體系聚合施壓的穩定核心,構成中國的中心構造結。其西面是「北、西雙向」擠壓而成倒三角形的松潘—甘孜褶皺區(許志琴,1997),北、東、南三面為大巴山、江南、川南等弧形褶皺帶所圍繞。從深部構造看我國地殼西厚東薄,西南特厚、東南特薄,而該域地殼厚度為38~45 km,大致代表我國地殼的平均厚度,恰為「中性」的過渡帶(程裕淇,1994)。
該域有7條重要的斷裂帶,均為地震活動的敏感地帶。北端的鄂爾多斯斷裂帶,走向SN,向西陡傾,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時向E逆沖,東部相對下降,最大降幅可達800 m。中南段有著名的龍門山、箐河和小金河逆沖推覆斷裂帶,屬松潘—甘孜造山帶的前陸逆沖推覆系統。南段於康滇地塊發育3條近SN向斷裂帶,長度均為500~600 km。自西向東依次為綠汁江、安寧河以及小江斷裂帶,同為左行逆沖推覆斷裂帶,都是二疊紀玄武岩的噴溢通道,地震活動由西而東依次減弱。
上述格局說明該構造體系域主要是陸內近東西向擠壓和特提斯構造動力體系與華夏—濱西太平洋構造動力體系復合聯合作用的結果,同時還受到了古亞洲構造動力體系的復合影響。
以上四大構造體系域各具特點,同時又互相遷就、互相改造、互相干涉、互相疊加,形成我國復雜而有規律的構造面貌。
除此,近期限的一些調查資料表明千山帶內部先後的褶皺變形可以平行造山帶發生疊加,但也可以近乎直交。如江南地區四堡期限第1期褶皺帶為近SN向,第2期即主體褶皺為近EW向;贛中武功山區加里東期第1期褶皺帶為近EW向,第2期即主體褶皺為近SN向;湯家富也報導了(2003)安徽滁州、和縣、巢湖一帶印支期限早期褶皺為NWW向,後期為NE向,均近直交。這也可從板內構造活動和板塊碰撞兩種作用得到期解釋,是否如此,值得進一步研究。
漂移的大陸(2)(圖)
擴張的海底和活躍的板塊
30年後,隨著人類認識大陸向大洋挺進,地質學在洋底資料方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進展。大陸漂移學說也從中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以新的姿態煥發青春,終於戰勝了固定論,成為現代地質學的理論支柱。
50年代以來,科學家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海底地貌進行了廣泛而精確的測量,發現大洋底並不像以前所想像的是平坦的,而是在存在著貫穿洋底的巨大海底山脈即洋中脊,它綿延各大洋達幾萬公里。在洋中脊的頂部為一連續的破裂帶。此外還發現了深海溝、斷措帶、海底平頂山及其分布特徵:深海溝與洋中脊大致平行,斷措帶垂直切割洋中脊,海底平頂山則按年代在垂直洋中脊的方向上排列成行。
面對這些新發現的科學事實,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分別於1961年和1962年借用地幔對流理論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認為地幔物質從洋中脊的破裂帶上涌冷卻形成了洋中脊。由於地幔對流,牽引著大洋地殼從破裂帶兩側向相反的方向運動、擴張,當遇到大陸地殼時就插入大陸地殼底下重又形成地幔物質,參加下一個循環的運動。當大洋地殼與大陸地殼碰撞下插時,使大洋地殼消減而形成深海溝,使大陸前緣受擠壓抬升而形成山脈或島嶼。據推測,大洋地殼全部更新一次約需1.5億年時間。所以海洋不是永存的,大陸也並非固定不動。比如,大西洋就是形成於聯合古陸內部的新生大洋,擴張著的洋底推動鄰接大陸向兩側漂移,大西洋便不斷展寬。而太平洋原來是聯合古陸以外的古老大洋,岩石圈一邊在脊頂生長,一邊在海溝俯沖潛沒,不斷的更新。古老的太平洋具有年青的洋底。聯合古陸的的分裂與大陸四散漂移,實際上是大西洋、印度洋新生和擴張的結果。大陸不是獨立地沿著洋底漂移,洋底與大陸一樣也在移動。海底擴張是大陸漂移的新形式。
對於這種學說,洋底廣泛發育的條帶狀磁異常現象提供了重要的證據。對古地磁的研究,是五十年代後期興起的一門新學科。它是從在億萬年前形成的岩石中保存下來的剩餘磁性,分析出大量有價值的地球運動資料。因為磁性有穩定的方向性和強度,對它的研究可以推斷出遠古時地塊的位置。1963年,科學家瓦因和馬修斯在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提出解釋海底條帶狀磁異常的新模式。他們認為在地幔物質沿著脊軸上涌,冷凝成新洋底的過程中,新生岩石圈會沿當時地球磁場的方向被磁化。大量調查表明,洋底正、負磁異常條帶的寬度與地磁場轉向年表中正極向、反極向期的時間間隔成正比關系,從而證實了海底擴張學說與他們自身提出的模式的正確性。
海底擴張說的提出,不僅使大陸漂移學說以新的形式重新活躍起來,而且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興趣。它為大陸漂移提供了動力的解釋。海底擴張說的提出以及深海溝的事實向人們提示,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即地殼並不是完整的連續體,而被分隔成若干塊體。1965年,加拿大科學家威爾遜建立了「轉換斷層」概念,並首先指出,連綿不絕的活動帶網路將地球表層劃分為若干塊剛性的板塊。1967年到1968年期間,法國地質學家勒皮維和美國的摩根、麥肯齊及帕克將轉換斷層概念外延到球面上,定量的論述了板塊運動,確立了板塊構造說的基本原理。1968年,美國的艾薩克斯、奧利弗和塞克斯進一步闡述了地震與板塊活動之間的聯系,並將這一新興理論稱作「新全球構造」。按照這種學說具體說來,板塊是指由地震帶所分割的內部地震活動較弱的岩石圈單元。由於板塊的橫向尺度比厚度大的多,因此而得名。狹長而連續的地震帶勾劃了板塊的輪廓,它是劃分板塊的首要標志。全球地殼共分為六大板塊:歐亞板塊、美洲板塊(有人將它進一步劃分為北美板塊和南美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板塊(或稱為印度洋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同時,根據地震帶的分布及其它標志,人們還繼續劃分了納斯卡板塊、科科斯板塊、加勒比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等次一級板塊。板塊的劃分並不遵循海陸界線,也不一定與大陸地殼、大洋地殼之間的分界有關。大多數板塊都包括大陸和洋底兩部分。太平洋板塊是唯一基本上由洋底岩石圈構成的大板塊。
板塊學說較為成熟的解釋了一些原先大陸漂移學說面臨的難題。板塊底下是處於半熔融狀態的上地幔物質,稱為「軟流層」,「軟流層」的對流為板塊運動提供了動力。當兩個板塊相遇碰撞時就擠壓隆起形成山脈,如喜馬拉雅山就是古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隆起而形成的。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是全球地殼構造運動的基本原因。板塊構造理論認為,不同的板塊可以結合為一體,同一板塊也可以分裂向不同方向移動,中間形成新的大洋,例如大西洋就是這樣形成的,而且人們預測,紅海、東非裂谷和加利福尼亞灣都在不斷分裂,正孕育著新的大洋,而太平洋則正在縮小。
實質上,板塊構造理論就是大陸漂移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新的表現形式,它為經典大陸漂移學說提供了新的理論根據。它從大陸和大洋的全球規模來研究地球歷史,將人們傳統上加以割裂的大陸和海洋研究統一起來,不再是單一的以大陸的研究來推測海洋的發展,克服了經典理論的局限性。板塊構造理論能夠很好的解釋一些地質現象,不僅在說明地球基本面貌的形成和發展中取得了極大的成功,而且為人們建立新的地球史觀開辟了廣闊的前景,最終確定了人們地球史觀的活動論,徹底摧跨了固定論的束縛,成為現代地質學和地球史觀的理論基礎。
有力的證據
大陸漂移學說、海洋擴張學說和板塊學說事實上是辨證統一的學說。作為本世紀最重要的學說之一,它們從問世至今雖然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肯定,但仍受到少數人的質疑。然而有許多的發現可以為它們提供強而有力的證據。
首先是這一學說較好的解釋了地震的成因,即岩石圈板塊之間的相互運動造成了地震。地震活動也似乎支持這種觀點。科學家們認為,太平洋板塊向周圍大陸板塊的俯沖,印度和阿拉伯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形成了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喜瑪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事實上,全球發生的大地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來自於這兩大地震帶。
其次,這一學說還可以用來解說其它地質現象。如本世紀日本和菲律賓的火山爆發,科學家們就說都是由地殼板塊運動引起的。大洋板塊同大陸板塊在太平洋的邊緣部分發生碰撞,大洋板塊被推向地殼下面,而大洋板塊里的固體物質被地幔里的高溫熔化或煮沸而變輕,再被推向上面以灰塵、煙霧和熔岩噴發到大氣里。還有,科學家們通過測定發現了一些數據。比如,科學家們發現,大陸板塊每年都以一定的速度在移動著,並且這一速度可以達到每年20厘米;還有我國和日本應用發自宇宙的電波進行的聯合研究揭示,日本茨城縣鹿島町與中國上海市的距離,由於地殼變動每年縮短2.9厘米;而科學家們發現歐亞大陸板塊在與鄰近板塊互相碰撞、擠壓作用下,每年平均上升約0·2——0·5厘米。據此可以推測,台灣海峽約在1.5萬年後變為陸地,祖國的寶島台灣將與祖國大陸在地理上合為一體!
世紀末的1999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首次發現了一種環境敏感度極強的甲殼動物--新型介形蟲活體。介形蟲具有不遷移性,特定的介形蟲只適合在特定的環境中生存。而這些被稱為「馬氏唐古拉介」的小蟲被發現的位置,正好位於青藏高原的第二縫合帶——班公錯-怒江縫合帶上,這條縫合帶是大約在1億多年前的大陸碰撞、小洋盆地消亡後形成的,橫亘在西藏中部。因此,新型介形蟲的發現,很可能是大陸碰撞的「活證據」。也就是說,1億多年前,這些現存介形蟲的「祖先」就隨著印度板塊從非洲大陸分離並來到這里「定居」。
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大陸漂移理論從其經典形式到海底擴張說,再發展成為板塊構造理論,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走過了大半個世紀,完成了它理論發展的三部曲,終於實現了地質學和地球史觀的偉大變革。它在探討山脈和海洋的成因、地震活動、礦帶分布、古氣候狀況、生物演化等各個領域都發揮著巨大的指導作用。然而歷史是不可逆轉的,人類在其短暫的歷史中無法親歷地球上動輒上億年形成的地質現象。站在青藏高原這一世界屋脊上,我們感慨曾經波濤洶涌、一望無際的大海在地殼劇烈運動中一去不復返,只能通過一塊塊海洋生物化石,一群群斷裂扭曲的山脈和一堆堆大大小小的鵝卵石,來領略昔日大海的風采。
面對滄海桑田的變遷,人類不能不為大自然的力量所折服。大自然用它的巨筆不停的在地球上作出了一幅幅令人嘆為觀止的畫卷,無時不刻的改變著地球的容顏。誰能知道,明天的地球將會是怎樣的呢?
4、全國各省市地區縣市名稱
根據您的要求,具體到縣級行政區劃的名稱,你知道多少工作,這是它,我的眼睛幾乎花了一個巨大的累加點可以獎勵自己。嘿。 。
為了說明,答案由於詞語一百的數量的限制。度,所以沒有辦法把所有的都寫上,所以我把四個直轄市的其餘部分,五個自治區,雲南,四川,陝西,甘肅,青海,貴州的情況,在百形式。度Hi和一百。度發送給您的郵件。
河北:
石家莊:長安區橋東區西部地區,新華區裕華區井陘井陘礦區灤線纏繞壽縣正定縣深澤縣高邑無極縣贊皇趙縣元氏蒿辛集市坪山新樂錦州市鹿泉
唐山:路北區路南區古冶區開平區豐南區豐潤區灤縣灤南縣樂亭縣遷西縣,玉田縣唐海遵化市遷安
秦皇島:山海關區海港區北戴河區青龍縣昌黎縣阜寧縣
盧龍邯鄲:復興區高峰邯山區,叢台邯鄲縣臨漳縣成礦區涉縣磁縣大名縣肥鄉縣永年縣館陶邱縣雞澤縣廣魏縣曲周縣武安市
邢台:橋東區西區邢台縣臨城縣山縣柏鄉縣隆堯縣任寧晉縣巨鹿縣南和縣新河縣,清河縣,威縣,縣廣平鄉縣西縣南宮市沙河市
保定市新市區南市區台北縣,市清苑縣淶水縣阜平縣徐水縣定興縣唐縣高陽縣榮成淶源縣望都縣新縣黟縣曲陽縣順勃利縣葉雄縣涿州縣靖國定州市高碑店
張家口:橋東區西下宣化區花園區宣化縣張北縣區縣,沽源縣康保尚義蔚縣原縣委淮陽縣萬全縣懷來縣涿鹿縣崇禮赤城縣
承德:橋接區雙灤區鷹手營子礦區承德縣平泉縣灤平縣龍華豐寧滿族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興隆縣圍場
常州市:新華區運河區滄縣綠色硯山縣海興縣肅寧縣南皮縣吳橋縣泊頭獻縣孟村回族自治縣任丘黃驊河間
廊坊:廊坊市安次永清管辜昂陽區香河縣文安縣大廠回族自治縣三河市霸州市
衡水:武邑縣吳滔蟶棗強縣安平縣故城縣饒陽阜城縣,景縣,深圳市冀州
山西:
太原:小店區迎澤區杏花嶺區尖草坪萬柏林區晉源區清徐陽曲婁煩古交
大同縣:市礦南郊區新榮區陽高天鎮縣渾源廣靈左雲縣大同縣靈丘
陽泉:市郊區平定礦
長治盂縣:鎮陽城陵川縣城區沁水縣澤州縣高平
朔州:朔城區平魯應縣山陰地區的縣長治縣襄垣縣壺關屯留縣平順縣縣長大悟縣沁縣沁源分縣鹿城
晉城市郊區右玉縣懷仁縣
晉中:榆社縣左權榆次和順縣昔陽縣壽陽縣太谷縣靈石縣祁縣介休
平遙縣運城:鹽湖區臨猗縣萬榮縣聞喜縣稷山縣新絳縣絳縣垣曲夏縣平陸擁激縣河津市芮城縣
忻州:忻府區代五台縣定襄縣繁峙縣寧武縣靜樂縣神池岢嵐縣五寨縣河曲保德偏關縣原平
臨汾市:堯都區堯縣曲沃翼城襄汾縣洪洞縣古縣安澤縣浮山縣大縣吉縣隰縣永和縣蒲縣汾西縣侯馬市霍州市呂梁:汾陽縣孝義 內蒙古:
呼和浩特:新城區穆斯林玉泉區賽罕無聲標志托克托縣土壤和臨縣清水河
包頭武川縣:東河區,青山區昆都侖石拐白雲區白雲鄂博礦區9名前采礦區土默特右旗旗
達爾罕茂固陽烏海:海勃灣區海南區烏達
赤峰:洪山區松山阿魯元寶山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寧城縣敖漢旗
通遼市:科爾沁區科爾沁左翼中旗Keerqinzuoyihou開魯庫倫旗扎魯特旗霍林郭勒市奈曼旗,鄂爾多斯市
:東勝區達拉特旗准格爾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錦旗烏審旗伊金霍洛旗
呼倫貝爾:海拉爾區阿榮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陳巴爾虎旗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牙克石扎蘭屯滿洲里市額爾古納市根河市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五原縣磴口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杭錦後旗
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卓資的德國興縣尚都和縣涼城縣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察哈爾右旗四子王旗豐鎮
興安盟:烏蘭浩特阿爾山市科爾沁科爾沁特右中旗扎賚
旗突泉錫林郭勒盟:二連浩特阿巴嘎旗錫林浩特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東烏珠穆沁旗西烏珠穆沁太僕寺旗鑲黃旗正鑲白旗正藍旗多倫縣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考斯比額濟納旗
遼寧:
沉陽:和平河區,大東區,皇姑沉陽市蘇家屯區東陵區鐵西區沉北新區區於洪區遼寧省康平縣法庫縣新民
>大連:中山市旅順口區甘井子區西崗區長海縣瓦房店普蘭店庄河市金州區大連市沙河口
鞍山市鐵東區西沃德山區岫岩滿族自治縣千山台灣海撫順市:東非地區新撫區順城區望花新賓滿族自治縣,撫順清原滿族自治縣
本溪:平山區西湖區明山區,南芬桓仁滿族自治縣,本溪滿族自治縣,丹東:振安元寶區振興區寬甸滿族自治縣東港市區鳳城
錦州古塔區,太和區,錦州市凌河區黑山義縣凌海鎮北
營口市:站西市區鮁魚圈老邊蓋州大石橋
阜新:海州區新邱區太平清河門區細河區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彰武 BR />遼陽:白塔區文聖區宏偉區弓長嶺區遼陽縣,燈塔太子區盤錦市
:雙級興隆台區大窪盤山
鐵嶺:銀區,清河區,鐵嶺開原
息烽縣昌圖調兵山市朝陽:雙塔奇兵建平縣,朝陽區,九龍城喀左縣北票市凌源市
葫蘆島:連山區龍崗區南票綏中縣建昌縣,市
吉林: BR />長春:南關區,朝陽區,二區雙陽區寬城區綠園區九台農安縣榆樹市吉林省德惠市
:昌邑區龍潭區船營區豐滿區永吉舒蘭磐石蛟河蛟河市樺甸市,四平市
:鐵西區鐵東區梨樹縣伊通縣公主嶺市雙遼
遼源市:龍山區,西安,通化縣東遼
:東昌二道江區輝南縣柳河縣,通化縣梅河口市設置一個
>白山市:八道江區源頭FuSongXian白朝鮮族自治縣靖宇縣臨江
松原:寧江區干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長嶺縣扶余縣白城:洮北區鎮賚縣通榆縣洮南市大安市
延邊:延吉圖們市敦化市,琿春市和龍龍井汪清安圖縣
黑龍江:
哈爾濱:坑路外區南崗區平房區松北香坊呼蘭區阿市依蘭縣方正巴彥斌木蘭通河縣延壽縣尚志市雙城
齊齊哈爾市的五個常任理事國:龍沙鐵鋒區建華區區昂昂溪區碾子富拉爾基達斡爾梅里斯區龍江依安縣泰來縣甘南富裕克山克東拜泉
績溪縣訥河:皇冠下降衡山路區域的機器市區梨雞東縣區麻山區虎林市密山市城子
鶴崗:深圳市南山區,朝陽區,興安區工農起重機東山區,邢鋼蘿北縣綏濱
雙鴨山山:尖山區四方台山東區保山市雙鴨山市集賢縣友誼寶清饒河
大慶:龍鳳區薩爾圖區讓胡路區紅崗區,大同區肇州肇源縣林甸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
伊春:伊春區南岔友好西林區翠巒區新青區美溪區金山屯五營烏馬河湯旺河帶嶺區烏伊嶺上甘嶺嘉蔭縣紅星區鐵力市
佳木斯:東風朝陽區前進區郊區樺南縣樺川縣同江撫遠縣湯原富錦
七台河市:茄子新興區桃山市勃利縣
牡丹江河區:東安區,陽明區埃德蒙頓東阿縣林口區西安克海臨綏芬河市寧安市沐
邊黑河市:愛輝嫩江縣遜克縣孫吳北安五大連池
綏化:北山毛櫸林望奎縣蘭溪市慶安明水綏棱安達肇東市海倫市綏棱縣
大興安嶺:加格達奇叫松嶺區森林區呼瑪塔河縣漠河縣,江蘇省
BR />南京:在白下區玄武區,鼓樓區,秦淮區建鄴區浦口關棲霞區雨花區江寧區六合區溧水縣高淳
無錫:崇安區南區北塘區惠山,錫山區,西湖區江陰徐州宜興市:鼓樓區雲龍區九里區RAISING泉山區裴恫苫縣睢寧縣新沂市邳州
常州:天寧區鍾樓,武進,新北區戚墅堰金壇溧陽
蘇州:虎丘區滄浪區,吳中區金昌平江區相城區太倉,常熟,張家港,崑山,吳江吳縣
南通:海安崇川區港閘祁東縣如東縣海門,如皋,通州區,連雲港:連雲區新浦區海州區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
淮安:清河區,淮陰區,清浦區,楚州區漣水縣洪澤縣盱眙縣,金湖縣,鹽城市:鹽亭湖區沿海地帶響水縣阜寧縣射陽建湖縣東台市,大豐市
揚州市廣陵區邗江區,維揚區儀征市寶應高郵市江都市鎮江京口潤州丹徒區鎮江市,丹陽市,泰州市,句容
:海陵高港靖江市,泰興市興化姜堰
宿遷:宿城區宿豫沐陽泗洪縣泗陽
浙江:
杭州:城下城濱江拱墅西湖區濱江區蕭山區餘杭區桐廬淳安縣建德市,臨安市
阜陽市寧波:海曙,江東,江北區,北侖區,鄞州海鎮寧海,象山,奉化,餘姚,慈溪
溫州:鹿城區龍灣區甌海區洞頭縣永嘉縣,平陽縣,蒼南縣文成縣泰順瑞安樂清
嘉興:南湖區,嘉善縣海鹽縣秀洲區平湖,海寧,桐鄉
湖州:吳興德清縣南潯區
紹興縣安吉縣:越城區新昌縣,紹興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
金華:潘金東區武義縣五原縣,浦江縣蘭溪市義烏市吳,東陽,永康
衢州市:柯城區江山市衢江區常山縣龍游文明
舟山:定海普陀區,岱山台州嵊泗
:椒江黃岩路橋天台玉環縣三門縣仙居縣,溫嶺市,麗水市,臨海
:蓮都區青田縣縉雲縣,松陽縣遂昌縣雲和縣,慶元縣景寧縣龍泉市
安徽: BR />合肥:瑤海區廬陽區蜀山區包河區蕪湖縣肥東縣肥西縣
:鏡湖區弋江九江市三山南陵縣,蕪湖縣繁昌
蚌埠:龍子湖區蚌山區渝懷槐區五河古鎮
>淮南:大通區田家庵區謝家集山區八公潘集區豐台
馬鞍山:金家莊區花山區雨山區當塗縣
淮北市:杜集區與山區烈山區濉溪縣
銅陵:銅官山區郊區獅子
安慶,銅陵縣:大觀區應顯示盈江縣懷寧縣樅陽縣區山縣宿松縣太湖縣望江縣岳西縣桐城市
黃山:屯溪黃山徽州歙縣休寧縣黟縣祁門
滁州:琅琊南譙區來安縣全椒縣定遠縣鳳陽縣,富陽市,天長市明光:瀛洲Ying潁泉東區界首市臨泉縣太和縣阜南縣蘇州鷹:埇橋區碭山蕭縣靈璧泗縣
巢湖居巢區和廬江縣無為縣含山縣
六安:元金安區舒城縣區壽縣霍邱金寨霍山縣
亳州:譙城區渦陽蒙城利辛縣
池州:貴池青羊區,東至縣石台縣九華 BR />宣城:宣州區朗溪縣,績溪縣廣德縣涇縣旌德縣,寧國市福建省
:
福州:鼓樓區台江區倉山區馬尾區,晉安區閩侯縣連江縣羅源福清市平潭縣永泰縣閩清音樂城
廈門:思明區,湖裡區,海滄區,集美區,莆田同安區翔安
:城廂區涵江區荔城區秀嶼
仙游縣城區三明:梅列三元各縣區明溪干凈大田縣尤溪縣寧化縣沙縣泰寧縣建寧縣將
泉州永安市:鯉城區豐澤區洛江泉港惠安安溪縣永春縣石獅,晉江市,金門縣德化縣南安 BR />漳州市:薌城區龍文區天空漳浦詔安南京東山縣泰海和平華安
南平:邵武市,浦城縣政和縣松溪縣WINNER武夷山市延平順昌宋建甌市,建陽市
>龍岩:長汀縣新羅上杭縣永定縣武城縣連城縣漳平
寧德市:蕉城區霞浦縣古田縣屏南縣壽寧縣周柘榮縣福安市福鼎
江西:
南昌:西湖區青雲譜南昌市西湖區灣里區,金湖縣,新城堡縣,安義縣進賢縣
景德鎮昌江區珠山區樂平市浮梁
萍鄉:蓮花向東安遠縣上栗縣
蘆溪縣九江:廬山區,九江市潯陽縣武寧縣修水縣永修縣德安縣星子彭澤縣湖口縣都昌縣瑞昌
新余:渝水區分宜縣
鷹潭:月湖區余江縣貴溪
贛州:章貢區信豐縣縣,江西省大余縣上猶縣崇義縣安遠縣龍縣縣全縣固定在福建省南靖縣興國縣瑞金市hichang石城縣尋烏縣南康
吉安:舟曲青原區吉安縣,吉水峽江新干縣永豐縣泰和縣遂川縣萬安縣安福永新縣井岡山市
宜春:袁州區奉縣,樟樹豐城市高銅鼓縣宜豐縣靖安縣高安市
福州:臨川南城黎川縣南和縣崇仁縣樂安縣宜黃縣金溪縣資溪縣東鄉縣廣昌縣
上饒:信州區鉛山縣玉山縣,上饒廣豐縣橫峰縣,弋陽縣萬年縣鄱陽縣余干縣婺源縣
德興市,山東省:
濟南:歷下區環市歷城區槐蔭區天橋區常青鎮濟陽縣商河縣章丘市平陰
青島:市市四方區,嶗山區,黃島區膠州,即墨城陽李滄膠南平度萊西 BR />淄博市:臨淄淄川博山張店區周村區桓台高青沂源
棗庄:薛城區嶧城區台兒庄區山亭區滕州市
東營:東營市利津縣河口區墾利縣廣饒煙台:芝罘區萊山區牟平區福山縣,長島市,招遠市,海陽
棲霞,濰坊,萊州,龍口,蓬萊,萊陽市:濰城區寒亭區坊子臨朐奎文昌樂縣,青州市,諸城市,壽光市安丘市高密市昌邑濟寧:市中區,市微山縣魚台縣金鄉縣嘉祥縣汶上泗水縣梁山縣曲阜,兗鄒
泰安市:?泰山岱嶽脂肪寧陽縣東平縣新泰市
威海榮成,文登市乳山市環翠區
日照:嵐山區東崗五蓮縣楚
萊蕪:萊鋼城區
臨沂:蘭山區羅庄區河東區沂南縣郯城縣沂水蒼山費縣平邑口莒南縣蒙陰縣臨沭縣
德州:德城區玲寧津縣慶雲縣臨邑縣齊河平原夏津縣吳吁盛縣樂陵
聊城:東昌府區陽谷縣莘縣茌平縣東阿縣關高溏臨清
濱州:楊斌回民區信無棣縣沾化縣拳擊鄒平
菏澤:牡丹區,曹誠吳山縣縣鄆城縣鄄城縣定陶巨野縣,河南明
:
鄭州:上街區中原區二七區管回族區金水區經濟區中牟縣鞏義市滎陽新密新鄭登封
開封:龍亭區順河回族區鼓樓區禹王台淇縣區金明區通許縣尉氏縣,開封,洛陽
蘭考縣:老城區西工區瀍河澗西區孟津縣吉利洛龍新嵩縣欒川縣汝陽縣宜陽縣洛寧偃師市伊川
平頂山市新華區,石龍區衛東沾河蘆山縣嘉業寶豐縣舞鋼市汝州市
安陽:安陽縣湯陰縣滑縣北關區內黃縣林州市文峰區龍安區殷都區
鶴壁:鶴山區浚縣淇縣,山城區淇濱
新鄉:紅區渭濱區鳳泉區牧野區新鄉縣獲嘉縣原陽縣,長垣縣延津縣,封丘回族城 BR />焦作縣:馬修武站區在村區解放區博愛三洋溫縣武陟縣沁陽孟州
濮陽市華龍區,南樂縣慶豐范縣台
許昌縣濮陽縣前:魏都延陵縣,許昌縣襄城區渝州縣長葛
漯河:源匯區郾城區召陵區舞陽縣三門峽市臨潁縣
:西湖區,陝縣盧氏縣澠池縣義馬市南陽靈寶
:宛城卧龍區南召縣西峽縣鎮平淅川縣社旗縣內鄉縣唐河縣新野縣桐柏縣鄧州市
商丘:浉河平橋區羅山縣光山:???ò
信陽市永民權縣梁園區穗穗寧陵縣柘城縣虞城縣?縣縣縣商城縣固始縣潢川縣
興趣淮濱縣周口市:扶溝縣川匯區西華縣商水縣沉丘縣鄲城縣淮陽縣泰康路黟縣駐馬店市
項目:用於泌陽儒正陽站市西平縣上蔡縣'河南平輿縣遂平縣新蔡縣
濟源:天街
湖北:
武漢市:江岸區武漢市漢陽區江漢區硚口區青山區,洪山區湖漢南蔡甸江夏的事情黃陂區新洲區
黃石:黃石港西塞山區土地面積在大冶鐵山
十堰市陽新縣:張灣區茅箭雲陽縣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丹江口市
宜昌:西陵區伍家崗點軍區小婷夷陵區遠安縣興山縣秭歸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枝江市宜都市當陽市自治縣
襄樊:襄城區襄陽樊城區谷城縣保康縣光華南漳縣棗陽市城市
鄂州:梁子湖區華容區湖北荊門城市
:東寶區掇刀鍾祥市,京山縣沙洋區
孝感市:孝南區孝昌縣大悟縣雲夢市應縣安陸漢川
荊州:沙市區,荊州市監利縣江陵縣區公安石首市洪湖市松滋市黃岡市:黃紅安縣州區團風羅田縣英山縣乾草水麻黃梅縣蘄春武穴
咸寧市:咸安郡區嘉峪關通過山崇陽縣赤壁
隨州:市水區有所有
恩施:恩施市利川市建始縣宣恩縣咸豐縣布里斯托爾為例的鶴峰縣巴東縣:伏天灘鎮陳輝鎮通過綿陽市海口鎮張鎮楊林郭梅鎮沙湖鎮的鎮彭真龍尚城鎮城鎮流斗毛嘴鎮畈鎮農場鄭虎鎮錢江:老城新城高石鎮王冀渝熊鎮城鎮張皓金鎮龍海灣捕魚洋鎮竹根灘鎮
天門市:多香薪水漁鎮鎮集鎮拖張江鎮鎮鎮上橫灘鎮黃馬橫欄鎮寶鎮潭鄉洋鄉凈干驛鎮馬灣鎮盧鎮9個籃板真的小城鎮鎮石鎮佛胡鵬鎮
鎮神農架:
湖南:
長沙:嶽麓區開天心區芙蓉區富雨花區沙縣望城縣寧鄉瀏陽
株洲:荷塘區蘆淞區石峰區,株洲市天元炎陵縣攸縣茶陵醴陵
湘潭:雨湖區湘潭市岳塘區湘鄉韶山
衡陽縣:珠暉區石鼓區雁峰區衡陽市蒸湘區南嶽衡山縣衡南縣衡東縣祁東縣常寧市耒陽
邵陽:雙祥區北塔區邵東縣新邵陽市邵陽縣洞口縣綏寧縣區隆回縣新寧清步苗族自治縣武岡
岳陽:岳陽樓區雲溪區君山湘陰華容縣,岳陽縣平江縣汨羅市臨湘常德:鼎武陵區安鄉縣漢壽縣澧縣縣,桃園縣石門臨澧縣津市市
張家界:張家界市永定區張家界慈利縣桑植區
益陽:赫山區資陽區桃江縣安化縣沅江市
郴州:北湖區蘇仙宜章縣永興縣桂陽縣嘉禾縣桂東縣臨武縣汝城縣安仁縣資興市
永州:零陵區冷水灘區祁陽縣雙牌縣道江永縣寧遠縣藍山縣田江華
懷化:黔陽開普敦沅陵縣,中國辰溪縣漵浦縣在縣麻陽新晃縣芷江縣,靖州縣通道洪江市
婁底:婁星區雙峰縣冷水江市,新化縣,湖南省漣源
:吉首市瀘溪縣鳳凰縣花垣縣龍山縣保靖古丈縣永順
廣東:
廣州:越秀,荔灣,海珠,天河,白雲區,黃埔區,番禺花都區,南沙區蘿崗從化市,增城市
韶關:吳江市始興曲江區仁化鎮江市翁源縣乳源縣樂昌市南雄
深圳:羅湖,福田,南山區,寶安區,龍崗區鹽田區
珠海市:香洲斗門區,汕頭海灣
:龍湖濠江區金平區,澄海,潮陽區,南澳縣潮南區
佛山:禪城區,南海區,順德區,三水區,高明江門
:蓬江區江海區新會區,開平,恩平,台山市,鶴山 BR />湛江:赤坎區夏山麻章坡頭雷州市廉江市吳川市遂溪徐聞
茂名:茂南區茂港區電白縣高城肇慶市新沂
:端州區鼎湖廣寧懷集高要四會縣封開縣德慶縣,惠州:市,惠陽,惠東,博羅龍門
梅州:梅江5畫梅大埔縣豐順縣平遠縣興寧市蕉嶺
汕尾:市海豐縣陸河縣陸豐
河源:源市紫金縣東源縣龍川縣連平縣和平
陽江:江城區陽西縣陽東縣春
清遠市:清城區佛岡縣清新縣陽山縣連山縣連英德市連州市
東莞:東莞市樟木頭鎮,南區萬江區麻涌鎮市政廳沙田鎮石龍區虎門鎮清溪橫瀝鎮,昌平區,莞城寮步鎮,大嶺山鎮,洪梅鎮望牛墩鎮大朗鎮,鳳崗鎮石碣鎮道滘鎮厚街鎮謝崗鎮茶山鎮,石排鎮
中山市高埗鎮:火炬高新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石岐區,南區,東區和西區黑山鎮鳳皇圃鎮頭小欖鎮市橫欄鎮三角鎮民眾鎮東勝沙鎮鎮,古鎮鎮,港口鎮南安大涌鎮沙溪三鄉板芙神灣坦洲
潮州:湘橋區潮安縣饒平縣
揭陽:榕城區揭東縣揭西縣普寧市,縣
雲浮:雲城區新興縣鬱南縣雲羅定
海南:
海口:秀英瓊山市美蘭區龍華區
三亞:崖城鎮天涯鎮鳳凰市政廳鎮鎮海田獨
五指山:毛道鄉水滿鄉楊真凡昌龍發鎮城區南聖鎮紅 BR />瓊海:潭門鎮強鎮羊灣悛鎮嘉積鎮城區鎮崖鎮博鰲鎮臨山鎮中央大路塔洋鎮市長坡鎮
儋州:海楊瀾鎮城區和慶祝小鎮,大木棠林二汶古鎮鎮三都鎮王振東五鎮到鎮亞星大成鎮新豐鎮和排鎮白馬井鎮光鎮的鎮文昌:鎮前鎮鋪錦Weng豐坡溱保持羅鎮龍的語東郊城鎮文化,教育等樓鎮鎮湖鎮路鎮法院論文牛鎮蓬萊鎮重興鎮文城鎮
萬寧:三更南漯珍鎮北大鎮禮紀鎮東澳鎮茅坪鎮安鎮和滾動的音樂後鎮鎮山根鎮萬城鎮
東方:臨江鄉鄉龍鎮4天安城鎮板橋鎮三個意識田鎮八大城市城鎮
榮譽:符文瀚林珍玲鎮鎮城鎮黃竹雷鳴龍門鎮新竹鎮平靜的小鎮
屯昌:西昌市,新加坡南呂鎮中心鎮坤吳坡珍楓木鎮集鎮鎮
新興澄邁:橋頭鎮,仁和鎮富興鎮鎮永添加的音樂文人派鎮興鎮瑞士小鎮黃金城區舊城區鎮臨高:調樓鎮新城區,鎮寶盈鎮和舍鎮多佟文黃鎮東英國小鎮薄厚波蓮鎮集鎮鎮
臨樂:松樹鄉金波富祥鄉鄉榮邦元門南開鄉鄉打水仗安鎮邦精細鎮北七坊鎮叉鎮
長江徐翔:七叉鎮,昌化鎮,鎮十月石碌鎮叉河鎮鎮鎮海武烈結束
>樂東:智聰廠灣鎮安鎮鎮九千鎮集鎮鎮黃哩崞流量尖峰鎮鶯歌鎮佛羅里達鎮的海邊小鎮舉行鎮
陵水:打鄉提蒙鄉蓮新鎮路鎮的鎮,英州鎮三值光坡鎮椰林鎮文城鎮鎮羅鎮隆寬
保亭:新政鎮路鎮南林鄉毛感鄉6蝴蝶結戒指鄉鄉連加茂鎮泠寶鎮
瓊中鎮:鎮栗木萬振營根連運鄉鎮對農村平鎮吊羅山鎮太平鎮紅毛鎮長征安鄉縣
西沙群島:
南沙群島:
沙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