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樵巢湖
1、名人與安徽的故事
安徽的歷史名人------
安徽自古名賢輩出,代有英才,如下表所示:
朝代 名人
先秦兩漢 皋陶 姜子牙 管仲 莊子 甘羅 陳勝 范增 英布 張良 劉安 文翁 桓譚 桓榮 范滂 華陀 左慈 劉馥
三國魏晉 曹操 周瑜 小喬 桓范 曹洪 曹仁 魯肅 呂蒙 曹真 曹丕 曹植 嵇康 王蕃 劉伶 桓溫 桓伊 戴逵
南北朝 何尚之 何敬容
隋唐 耿詢 汪華 汪倫 張籍 李紳 杜荀鶴 陳摶 曹霸
五代十國 朱溫 朱友貞 楊行密
宋 陳翥 包拯 高太後 李公麟 方臘 呂本中 呂夷簡 呂公著 宗杲 張孝祥 羅願 呂祖謙 吳潛 胡仔 胡舜陟 畢升 梅堯臣 魯宗道
元明 朱升 李善長 湯和 朱元璋 常遇春 徐達 胡惟庸 藍玉 沐英 朱棣 朱權 程繁政 汪機 傅友德 鄧愈 何震 胡宗憲 朱有 汪道昆 許國 程大位 戚繼光 注遷訥 左光斗 胡正言 阮大鋮 吳應箕 吳廷翰
清 蕭雲從 湯鵬 楊光先 弘仁 方以智 錢澄之 查士標 汪昂 施閏章 梅清 梅文鼎 張英 戴名世 方苞 劉開 方東樹 方觀承 張廷玉 汪士慎 程蘭如 劉大 戴震 凌廷堪 金榜 程瑤田 胡培翚 鮑廷博 姚鼐 羅聘 汪士慎 鄧石如 曹振鏞 王貞儀 高朗亭 包世臣 鄭復光 姚瑩 夏燮 王茂蔭 張樂行 張守禹 程長庚 胡光墉 年羹堯 李鴻章 張樹聲 劉瑞芬 孫家鼐 丁汝昌 劉銘傳 聶士成 汪萊 胡雪岩及徽商群體
近代 楊文會 周馥 吳汝綸 楊月樓 孫多森 程家檉 吳樾 范傳甲 施從雲 吳谷 宋玉琳 張匯滔 倪映典 韓伯棠 詹天佑 李經方 段祺瑞 周學熙 倪嗣沖 徐謙 許世英 葉春善 程家檉 楊小樓 王揖唐 張敬堯 孫多鈺 方振武 朱蘊山 劉文典 梅光迪 周叔弢 吳樾 馬其昶 姚永概 姚永朴 胡樸安 高一涵
當代 黃賓虹 虛谷 汪采白 柏文蔚 汪孟鄒 方振武 王亞樵 張治中 陳獨秀 馮玉祥 孫立人 衛立煌 章伯鈞 陶行知 胡適 張恨水 王明 洪學智 皮定鈞 朱光潛 陳延年 王步文 林散之 李克農 阿英 田間 蔣光慈 陳喬年 蘇雪林 劉開渠 吳承仕 呂碧城 徐中舒 余英時 方東美 台靜農 唐德剛 周一良 金克木 吳組湘 周而復 戴安瀾 王稼祥 趙朴初 孫起孟 陳錦華 吳作人 張曙 黃鎮 侯學煜 何祚庥 姚依林 王克 楊振寧 鄧稼先 許海峰 嚴鳳英 海子 柯慶施 汪道涵
部分安徽名人簡介
禹
古塗山氏國(今懷遠)人,傳說中古代部落聯盟領袖。他奉舜命治理洪水,娶塗山氏女為妻,與淮河流域部落結為聯盟,領導人民疏通江河,興修溝渠,發展農業。在治水十幾年中,三過家門而不入,以治水有功。在懷遠舉行諸候大會,殺死遲到的防風氏,樹立威信,為後來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被舜選為繼承人,舜死後擔任部落聯盟首領,曾征伐並擊敗三苗。今懷遠城東南淮可南岸的塗山之巔有「禹王宮」等遺跡。
姜尚
字子牙,商東海上(今臨泉縣姜寨)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齊國祖先。先世伯夷,掌四岳,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呂。子孫從其封為氏,故又名呂尚。先在商做官,見紂王無道,辭官游說諸候,年屆七十,聞西伯賢而去西周,釣於渭水。文王出獵相遇,立為太師,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封於營丘(今山東臨淄),治齊。通工商之業,便漁鹽之利。著有《六韜》一書。
老子
(約前571-前471之前):春秋末宋國相邑(今渦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創始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相傳孔子曾向他問禮。著有《老子》上下篇(漢以後稱為《道德經》)。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首次揭示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體和總根源,開創了中國哲這的本體論,闡發了事物對立統一的樸素辯證法思想。《道德經》全書81章,內涵豐富,思想深邃,哲理性強,概括為唯物主義哲學思想、辯證法思想、認識論、人生觀、政治主張、社會理想等6個方面。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道德經》在中國2000多年的思想文化史上,對哲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等,都產生了極其廣泛而久遠的影響,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世界文化寶庫的珍品,將永遠留存。
莊子
(前369-前286):戰國時代楚國蒙地(今蒙城)人,戰國哲學家、文學家。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提出了一種「斕賾胛也⑸��蛭鎘胛椅�弧鋇娜鮮堵酃鄣悖�彩貝λ常�幸W緣茫�竅惹氐蘭宜枷氳募�蟪燒擼�執妗蹲�印芬皇椋��櫸治�凇⑼狻⒃尤��W�尤銜�攣鎦�潿即嬖謐龐杏胛蓿�笥胄。�烙氤螅�朴攵竦鵲讓�埽�認嗷ヒ來嬗窒嗷プ��4戳⒘訟嘍災饕宓姆椒�郟�鉤閃艘桓鐾暾�乃枷胩逑怠?br>
華佗
(145-208):東漢沛國譙(今亳州市)人,字元化,三國著名醫學家。少時曾在外游學,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外科尤為擅長,行醫足跡遍及安徽、山東、河南、江蘇等地。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後施行剖腹手術,是世界醫學史上應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治療的最早記載。又仿虎、鹿、熊、猿、鳥等禽獸的動態創作名為「五禽之戲」的體操,教導人們強身健體。後因不服曹操徵召被殺,所著醫書已佚。今亳州市有「華佗庵」等遺跡。
曹操
(155-220),三國時沛國譙縣(今亳州市)人,字孟德,小名阿瞞,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少時機警,善權術,20歲舉孝謙為郎。東漢末以鎮城市黃巾起義起家,在軍閥混戰中逐步擴充了軍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漢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步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拜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遂同孫、劉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建安二十一年進位魏王,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帝。他注重法治,獎勵農耕,用人唯才,加強集權,使北方社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精通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摘要》等。善詩能文,詩風慷慨悲涼,開建安之風,被後人推為「建安風骨」之代表。文章清峻通脫,被魯迅稱為「改造文章的祖師」。現存詩文145篇,明人輯為《魏武帝集》。
周瑜
(175-210):三國時廬江舒縣(今舒城)人,字公瑾,三國時吳國名將,著名軍事家。出身士族,少年時與孫策結為至交,人稱周郎。曾協助孫策在江東創立孫吳政權,屢建戰功,先後被授予中護軍、江夏太守等職。後輔佐孫權,鞏固江東的東吳政權。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兵南下,他和魯肅堅決主戰,並親率吳軍大破曹兵於赤壁。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
包拯
(999-1062):北宋廬州(今合肥市)人,字希仁。北宋著名清官,天聖進士。初為天長縣令,1040年起先後任端州知州、西北轉運使、揚州、江寧、廬州知府、開封府尹、監察御史、大理寺評事、知諫院、右諫議大夫、三司使、天章閣侍制、龍圖閣直學士、大學士、樞密副使等職。死後謚為孝肅,人稱包公。他任開封府尹時,以廉潔著稱,執法嚴峻,不畏權貴,時稱「關節不到,有閻羅老包」,開一代清官之風范,遺著有《包孝肅奏議》。
畢升
(?-1051):歙縣人,活字版印刷術的發明家。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畢升在宋慶歷年間(1041-1048)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罩有鐵框的鐵板上敷一層攙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熱,待蠟稍溶,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則固定在鐵板上,可象雕版一樣印刷。用畢再加熱,又可將活字拆下貯存再用。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經濟方便,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朱熹
(1130-1200):祖籍徽州婺源,字元晦,號晦庵,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他幼年好學,博覽群書,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19歲進士及第,曾任同安主簿、提舉浙東茶鹽事、璋州、潭州知州等職,由於在仕途道路上多坎坷,他很快結束了從政生涯,而去從事講學、著述。從事教育四十多年,先後建寒泉精舍、武夷精舍、竹林精舍、考亭書院,修復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計20餘所,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朱熹多學博才,在經學、史學、文獻學、考據學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理學上,闡幽發微,形成一個較為完備的哲學思想體系,為宋代理學集大成者。著有《四書集注》等。
朱元璋
元末明初濠州鍾離(今鳳陽)人,字國瑞。明王朝的建立者,即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出身貧苦,少年時入皇覺寺為僧。1352年參加郭子興的紅巾軍,後任右副元帥,1356年攻佔集慶,擴大了自己的勢力。1357年下徽州,接受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壯大軍力。1368年建都南京,國號明,推翻元朝統治,逐步統一中國。他普查戶口,丈量土地,均平賦役,興修水利,推行屯田,減輕對工匠的奴役,制訂《大明律》,抑制豪強貪吏,廢中書省及左右丞相,加強皇權。為強化統治地位,他也殺戮了大批開國元勛。
戚繼光
(1528-1587):定遠人,字元敬,號南塘,明朝軍事家,抗倭名將。出身將門,初任登州衛指揮僉事,1555年調浙江抵抗倭寇,他招募編練新軍,人稱「戚家軍」,為抗倭主力。1561年在台州大勝倭寇,次年搗破倭寇在橫嶼的老巢,解除東南倭患。1567年調往北方鎮守薊州,屢敗蒙古諸部,升左都督。後又南調鎮守廣東。對練兵、治械、陣圖都有創見,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等。
吳敬梓
(1701-1754):清全椒人,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晚號文木老人。出身於探花第中,自幼過著「笙簧之藝,漁獵百家」奢華生活。後家道敗落,移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安徽巡撫薦他應博學鴻詞試,以病不赴。晚年貧困,漂泊揚州,卒於他鄉。所著《儒林外史》為中國古代小說中第一部「諷刺之作」對封建社會,尤其是科舉制度進行了無情揭露與抨擊。另著有《文木山房集》、《史漢紀疑》。
胡雪岩
(1823-1885):清績溪人,名光墉,著名徽商。初在杭州設銀號,後入浙江巡撫幕,為清軍籌運餉械,1866年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後,主持上海采運局局務,為左大借外債,籌供軍餉和訂購軍火,又依仗湘軍權勢,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20餘處,並經營中葯、絲茶業務,操縱江浙商業,資金最高達二千萬兩以上。並開辦胡慶余堂中葯店。
李鴻章
(1823-1901):清合肥人,字少荃,道光進士,洋務派領袖。1853年辦團練抵抗太平軍,1858年入曾國藩幕,襄辦營務,1861年編練淮軍,在他主持下,淮軍逐步實現了近代化,先後鎮壓了太平軍、捻軍,最後成為清政府國防軍主力。1862年升任江蘇巡撫,1865年為兩江總督,1867年授湖廣總督,1870年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掌管清廷外交、軍事、經濟大權,成為洋務派領袖。自60年代開始,先後開辦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主要有江南製造總局、金陵機器局、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天津電報局、津榆鐵路等企業,利用海關稅收購軍火和軍艦,創立北洋水師學堂,主持向海外派遺留學生活動,建立北洋海軍。有《李文忠公全集》。
丁汝昌
(1836-1895):清廬江人,字雨亭,海軍提督。參加淮軍後隨從劉銘傳鎮壓太平軍、捻軍,升任參將,1874年李鴻章籌辦海軍,1875年受命赴英國購買軍艦。歸國後即統領北洋水師,1888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率艦隊護送運兵船隻到鴨綠江口,回程時於大東溝海面突遭日艦隊截擊,發生黃海海戰,他指揮應戰,重創日寇兩艦,1895年日寇以海陸兩軍圍攻威海衛,他因力戰失利拒絕投降而自殺。
詹天佑
(1861-1919):字眷誠,原籍安徽婺源縣人,鐵路工程師。1872年以幼童留學美國,為中國所派的第一批留學生,1881年畢業於耶魯大學,1905-1909年以工程師主持修建京張(北京張家口)鐵路,為我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修建灤河大橋,培養了我國第一批鐵路工程師,後任漢粵川鐵路督辦,1912年發起組織中華工程師會,任會長。著有《京張工程紀略》及圖。
陳獨秀
陳獨秀(1880—1942),安慶市懷寧縣人。中國現代著名學者、政治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健將、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1902年在安慶組織「青年勵志學社」,首次提出「民主與科學」口號。1915年,主編《青年》雜志(次年9月更名為《新青年》),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1917年受聘擔任北大文科學長,1918年與李大釗一起創辦了《每周評論》,直接投身愛國運動斗爭之中。毛澤東曾評價他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1920年夏,陳獨秀率先在上海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在黨的第一至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均當選為黨的總書記。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陳獨秀對國民黨右派的進攻採取妥協投降政策,致使革命慘遭失敗。1927年在中共「八·七」會議上,陳獨秀被撤職,1932年10月被南京國民政府逮捕,1937年獲釋,1942年病故,有《獨秀文存》傳世。
胡適
胡適(1891--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縣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領導人。在五四時期引領了新文學革命、白話文運動、新詩革命和新學術革命。中國現代著名學者、哲學家、教育家、文人。早年就讀於上海中國公學。1910年留學美國,獲博士學位後於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主張文學改良。參與編輯《新青年》,發表《建設文學的革命論》,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他的《償試集》,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新詩集。1919年,胡適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治學方法,影響頗大。著有《償試集》、《白話文學史》、《胡適文存》、《中國哲學史大綱》等。
馮玉祥
馮玉祥(1882--1948),字煥章,原名基善,安徽巢湖人,行伍出身,"九一八"事變後,他積極主張抗日,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法西斯獨裁統治。後在張家口成立抗日同盟軍,任總司令,多次擊敗日軍,收復大片失地。抗日戰爭初期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與張治中等一同參加了"八一三"凇滬抗戰,是著名的愛國將領。
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現代著名教育家,黃山市歙縣人。1927年,創辦了聞名中外的試驗鄉村師范學校一曉庄師范,並提出了「社會即教育」、「生活即教育」、 「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主張教育要深入民間、為民眾生活服務、為抗日救國服務。1937年7月,創辦了著名的育才學校。陶行知畢生從事平民教育事業,提出「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的口號,主張「和馬牛羊雞犬豕做朋友,對稻梁菽麥黍稷下功夫」,體現了他面對工農大眾的教育方針。宋慶齡為陶行知紀念館題辭稱之為「萬世師表」。
第七節 安徽的當代知名人士
朱光潛
朱光潛(1897-1986),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安徽桐城人。1922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文科教育系。1930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文科碩士學位。1933年獲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文科博士學位。回國後,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四川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武漢大學教授、教務長。1946年後任北京大學教授、文學院代院長,中國美學學會第一屆會長,民盟第三至五屆中央委員。第二至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畢生從事美學教學和研究,在西方美學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詣較深。
朱光潛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他寫的《文藝心理學》、《談美》、《詩論》等專著,對於我國現代美學的發展具有開拓意義。朱光潛也是我國現代比較美學和比較文學的拓荒者之一。他所著的《詩論》是我國比較美學的典範作品,用西方詩論來解釋中國古典詩歌,用中國詩論來印證西方著名詩論,觸類旁通,瀟灑自如,美不勝收。朱光潛認為:「在我過去的寫作中,如果說還有點什麼自己獨立的東西,那還是《詩論》。《詩論》對中國詩的音律,為什麼中國詩後來走上律詩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學的分析。」此外,他的《文藝心理學》也是融貫中西的經典著作。
新中國成立後,朱光潛經過對自己以前的唯心主義美學思想的自我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觀的辯證統一」的觀點,並以馬克思主義的「美學的實踐觀點 」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美學思想,形成了一個頗有影響的美學流派。粉碎「四人幫」後,朱光潛又對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 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資本論》、《自然辯證法》等進行系統研究,對一些譯文提出了有重大價值的修改意見,他為我國現代美學建設,為建立我國的馬克思主 義美學體系和文藝理論體系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王稼祥
王稼祥(1906--1974)原名嘉祥,又名稼薔,安徽涇縣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1925年入上海大學附中部學習,同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和紅色教授學院學習。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回國,任中共中央黨報委員會秘書和《紅旗》、《實話》總編輯,蘇區中央局委員、紅軍總政治部主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兼外交人民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34年參加長征。遵義會議上堅決支持毛主席的正確主張,批判"左"傾錯誤領導,會後任中央三人軍事小組成員。1937年赴蘇聯,任中共駐第三國代表。次年回國,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總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華北、華中工作委員會主席和軍政學院院長。1943年第一次提出和論證了"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概念。後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城工部長、宣傳部代部長。建國後,曾首任駐蘇聯大使,後歷任外交部副部長,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長,全國政協常委,是中共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八屆中央書記處書記,第七、十屆中央委員,著述集為《王稼祥選集》。
姚依林
(1917—1994)祖籍安徽省貴池縣,出生於香港。幼年喪父,隨母親在江蘇、浙江、上海生活。1934年考入清華大學後,加入黨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會,參加了革命。1935年11月,加人中國共產黨,先後任北平學聯秘書長、黨團書記。是一二·九抗日愛國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36年5月,到天津工作,先在黨的刊物《長城》任編輯,後任天津市委宣傳部長、市委書記,領導各界的抗日救國活動。1937年七七事變後,任中共河北省委秘書長、宣傳部長。1938年,參與組織了冀東暴動。1939年2月任冀熱察區黨委宣傳部長。1939年7月起,任晉察冀北方分局、中央局秘書長。1946年起,先後任晉察冀邊區財經辦事處副主任、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工商廳長、華北人民政府工商部長。新中國成立後,長期擔任國務院財貿部門的領導工作,先後任貿易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商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中央財貿工作部副部長,國務院財貿辦公室副主任,商業部部長、黨組書記,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成員,中央財貿政治部主任,國務院財貿黨委副書記等職務。「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嚴重迫害。1973年11月,任對外貿易部第一副部長。1977年3月,任國務院財貿領導小組組長。1978年8月任商業部部長、黨組書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任中央副秘書長、中央辦公廳主任。1979年3月,任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秘書長。1979年7月,任國務院副總理,分管經濟工作。後兼任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引進智力領導小組組長。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被增補為中央候補委員。是中共十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十二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委員,十三屆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常委,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94年12月11日在北京逝世。
楊振寧
楊振寧(1922--),安徽合肥人,世界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1942年西南聯大畢業,1944年西南聯大研究所畢業,1945年在西南聯大附中教學後赴美,1948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57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愛因斯坦的宇稱守恆定律,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他們這項貢獻得到極高評價,被認為是物理學上的里程碑之一。1965年應紐約州立大學校長邀請籌備創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門、1966年離開普林斯頓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擔任教授至今。曾資助大批中國學者去美國石溪分校訪問、學習,捐助建立各類基金,為中國培養一批高層次人才,並為中國發展獻計獻策。被授予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楊振寧以曾經接受中國文化熏陶為自豪,在接受諾貝爾獎由他代表致辭時曾說: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沖突的產物,我願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於現代科學。
鄧稼先
鄧稼先(1924-1986) 安徽懷寧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鄧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和篆刻家,父親是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家。「七七」事變後,全家滯留北京,16歲的鄧稼先隨姐姐赴四川江津讀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習,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戰勝利後,鄧稼先在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
1948年10月,鄧稼先赴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在他取得學位後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國的輪船。回國後,鄧稼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1958年8月調到新籌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隨後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核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副院長、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
鄧稼先和周光召合寫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研究總結》,是一部核武器理論設計開創性的基礎巨著,它總結了百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這部著作不僅對以後的理論設計起到指導作用,而且還是培養科研人員入門的教科書。鄧稼先對高溫高壓狀態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培養年輕的科研人員,他還寫了電動力學、等離子體物理、球面聚心爆轟波理論等許多講義,即使在擔任院長重任以後,他還在工作之餘著手編寫「量子場論」和「群論」。
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為了祖國的強盛,為了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鬥了數十年。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他在中國核武器的研製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卻鮮為人知,直到他死後,人們才知道了他的事跡。
2、巢湖民歌如何發展
起源於南宋和元朝的巢湖民歌分為山歌、秧歌、船歌、漁歌、茶歌和小調等多種形式。巢湖漁歌顯示了湖上兒女、江淮漁民不畏風浪的粗獷豪情;沿江湖濱圩區的秧歌悠長動聽,一人領,眾人和,把勞動的疲勞全丟在身後,把豐收的喜悅展現在眼前;巢湖山歌凝聚著開山石工艱難移動的步履和樵夫對美好愛情的渴望追求;巢湖門歌起源於居巢、肥東、含山、全椒四縣交界的小黃山地區,災民在飢荒之年沿街乞討時辛酸的叫唱,後演變成傾訴情感、憧憬未來的謳歌。,在如此美妙的「四歌」之外,還有眾多民間小調如旱船調、龍舟調、採茶調、搖籃曲等以及充滿生活情趣和鄉土氣息的小刀戲、含弓戲等。
1949年以後,巢湖民歌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1955年3月,巢湖民歌《姑嫂對花》被農民歌手胡吉英、劉宏英唱到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歷年來,有關部門共搜集整理了一千多首原生型民歌,有五百多首被編入各種歌曲集。其中111首被編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安徽卷)》,20首被編入《安徽民歌100首》 ,三十多首被編入中學課本和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教材,二十多首被上海唱片社錄製成唱片在國內外發行,並饋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留存。巢湖民歌代表曲目有《姑嫂對花》 、 《喊秧歌》 、《劉姐姐》 、 《嚇老鷹》等。巢湖民歌創作、演唱活動一直持續不斷,在全省、全國演出活動中多次獲獎,在安徽民歌中佔有重要地位。
2005年9月18日 巢湖市於9月21日至22日在巢湖影劇院舉辦「第七屆巢湖民歌會」。巢湖民歌起源於南宋和元朝,是巢湖市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音樂,同時也是江淮地區民歌的代表,是中華民間音樂文化的優秀範例。巢湖民歌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巢湖市申報巢湖民歌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省級驗收。
3、智慧少年的故事
狼牙山五壯士
「視死如歸本革命軍人應有精神;寧死不屈乃燕趙英雄光榮傳統。」這是當年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為狼牙山五壯士紀念塔題的詞。抗戰時期,晉察冀軍區一分區一團七連戰士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五位英雄,為掩護群眾和主力撤退,毅然決然地把敵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盤陀峰頂絕路,在子彈打光了的情況下,縱身跳下了萬丈懸崖,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一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
1941年,日軍對河北易縣的狼牙山地區抗日根據地進行了連續的「掃盪」,製造了田崗、東婁山等多起慘絕人寰的慘案,妄圖以兇殘的「三光」政策,「蠶食」我抗日根據地。9月23日,日軍分三路向易縣進軍,妄圖包圍楊城武司令員指揮的晉察冀軍分區一分區。
24日,3000名日偽軍突然包圍了狼牙山地區,將邱蔚團、易縣、定興、徐水、滿城四個縣的游擊隊以及周圍人民群眾共2000多人圍住,形勢十分嚴峻,邱蔚團長急速將此情報告楊城武司令員,為解救游擊隊員與當地百姓,楊城武司令員制定了「圍魏救趙」的作戰方案,命令3團、20團佯攻管頭、松山、甘河一帶日軍,促使日軍從狼牙山東北方向調兵增援,以便於被圍的游擊隊員與人民群眾從狼牙山東北方向突圍。邱蔚團長根據此作戰方案將掩護部隊轉移的任務交給7連。
午夜,邱蔚團長指揮部隊及當地群眾從盤陀路安全地轉移到了田崗、牛崗、松崗一帶。清晨,日偽軍誤以為邱蔚團已經被包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500多日偽軍兇猛地向狼牙山方向攻來。7連戰士早就在敵人必經的路上埋下地雷,炸的日偽軍丟下五十多具屍體慌忙地逃了回去。日軍指揮官深信邱蔚團已被圍住,命令部隊再次瘋狂地向狼牙山方向進攻。激戰中,7連戰士大部分犧牲,連長劉福山身負重傷。為了讓大部隊再走遠些及7連受傷的戰士能安全地轉移,指導員蔡展鵬命令馬寶玉班留下堅守。
為了拖住並吸引日偽軍,馬寶玉帶領葛振林、宋學義等5名戰士邊打邊向棋盤陀方向撤退,把日偽軍引向懸崖絕路。當他們退到棋盤陀頂峰時已經剩下5個人了,並且子彈已經全部打光,他們只好舉起石塊向日偽軍砸去。日偽軍發現他們已經沒有子彈了,蜂擁向山頂沖來,並叫到「捉活的,捉活的!」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五人寧死不屈,為了不讓日偽軍活捉與武器落到日偽軍手中,提著槍縱身跳入懸崖。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壯烈犧牲,葛振林、宋學義被山崖上的樹枝掛住,倖免於難。
馬寶玉等五名戰士的英雄壯舉迅速傳遍全軍全國,被譽為「狼牙山五壯士」,1942年5月,晉察冀軍區舉行了「狼牙山五壯士」命名暨反掃盪勝利祝捷大會,晉察冀軍區領導機關授予3名烈士「模範榮譽戰士」稱號,並追認胡德林、胡福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通令嘉獎葛振林、宋學義,並授予「勇敢頑強」獎章。狼牙山五壯士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受到聶榮臻司令員的高度評價,他說:「他們身上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優秀品質,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為紀念和表彰5位抗日英雄,當地革命政府在棋盤坨主峰建起了紀念塔。新中國成立後,狼牙山五壯士的英勇事跡被收錄進小學課本。1978年,宋學義因病逝世,長眠於沁陽市烈士陵園。2005年3月21日,在即將迎來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葛振林病逝於湖南衡陽,至此,狼牙山五壯士中最後一位在世者也永遠離開了人們。
4、張居巢、張居廉在藝術上有何成就?
在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居巢、居廉這對堂兄弟,分別於1811年和1828年,誕生於江蘇揚州寶應縣。後來,由於他們的先世任官嶺南,遂定居廣東番禺隔山,就是後來的廣州海珠江南大道一帶。
居巢,字士傑,號梅生,別號今夕庵主。他自幼喜愛詩文書畫,生平最擅繪花卉、蔬果、禽鳥、蟲魚,兼能山水、仕女,其中他所畫草蟲一類的作品則更勝一籌。在居巢任廣西按察使張敬修幕僚時,他曾受到當時著名書畫家宋光寶等人的影響,所作花鳥尤為注重寫生。
居廉,字士剛,號古泉,別號隔山樵子。他剛9歲就跟隨堂兄居巢赴廣西生活。後又隨居巢成為張敬修的軍師,因軍功獎掖,賞戴花翎。
其間臨習過當時著名書畫家宋光寶、華岩、金農、惲壽平、八大山人和徐渭等人作品。他擅畫草蟲花鳥、翎毛、山水人物、也精於指頭畫。
文化底蘊深厚的居巢,是居廉丹青啟蒙、人生教誨的恩師。因此,居廉特別敬重堂兄居巢,以至後來一直追隨他。
1855年,張敬修因潯城失守落職,次年返回東莞老家,而居巢、居廉兄弟也返回了家鄉廣州。之後,居氏兄弟應張敬修之邀同赴東莞可園。
當時,可園的主人張敬修非常欣賞居巢、居廉的藝術才華,常邀他們客居可園繪畫寫生。而可園設計精巧,亭榭樓閣,幽徑相通,廳堂軒館,占水栽花,有數不盡的名花佳果,堪稱嶺南園林珍品。
1856年,居巢、居廉因受可園的影響,開始謀劃建園。這次選址,兄弟倆定在廣州隔山村北面,那裡有一條清澈的河涌,當地居民習慣稱作「馬涌」,其東段,舊稱瑤溪。
那時,瑤溪24景為游覽勝地。此處,溪水微波盪漾,兩岸綠樹婆娑,身處小橋流水、花紅柳綠之中,舉目四望,皆可入畫!當時的文人雅士,也經常到此乘風步月,秉燭調琴,酬詩和韻。因而,兄弟倆選此造園用心不言而喻。
但之後不久,居氏兄弟又數次應張敬修及其侄張嘉謨之邀同赴東莞,斷斷續續分別於張敬修的可園和張嘉謨的道生園客居了近10年時間,專心從事藝術創作。
景色秀美的可園為居巢、居廉提供了豐富的藝術靈感和繪畫素材,優越的生活與創作環境和常有的文人雅士雅集,又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人生及成就,在他們的傳世詩畫中,歷歷再現著昔日可園的一景一物。
在這段期間里,居巢與居廉經常一同對景寫生,其作品多寫蔬果野花,他們「筆致工秀而饒有韻味」,畫風澹逸清華,家學熏陶使居巢畢生蘊蓄深厚國學素養,詩書畫皆絕,俱屬逸品,曾在南粵大地引領風騷。
與此同時,由於居廉醉心寫生,其畫藝大有精進,而且漸與居巢齊名,世人始稱「二居」,兩人共同創立的繪畫技巧及鮮明的藝術風格也因此被世人稱之為「隔山畫派」。
據《嶺南畫征略》記載:「道光年間,臨川李雲甫聘孟麗堂、宋藕塘來粵教授花卉,麗堂以意筆揮灑,上追白陽;藕塘設色寫生,明麗妍秀。粵壇遂開二派。梅生兄弟出,初猶學藕堂,後乃自成一家。居氏花卉,又開一生面矣。」
可見居巢、居廉在繪畫上的造詣自清代起已蜚聲嶺南。其畫作融合了宋人的沒骨法與元人的神韻,嚴謹細致,清淡秀逸。二居畫花卉從不勾勒外框,畫枝葉僅用墨暈或顏色隨意點染,即可使畫中枝葉錯落有致,態勢自成。
隔山畫派的藝術風格主要是師造化、重寫生。追摹花草形神,甚至將昆蟲以針捶器皿中對之描繪。著名的經典技法「撞水」、「撞粉」法是居廉細心觀察,感情而成的藝術特點。
5、安徽巢湖歷史名人
范 增] (公元前277——前204)秦末著名政治家。居巢(今安徽巢湖市居巢區亞父鄉)人。《史記•項羽本紀》載:「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秦末農民戰爭時,曾勸項梁立楚王族後裔為楚懷王。公元前207年,秦軍圍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楚懷王命宋義、項羽救趙,他為末將。後歸項羽,為其主要謀士,被尊為「亞父」。曾屢勸項羽殺劉邦;羽不聽,反中劉邦反間計;削其權力,憤而離去,病死於途中。劉邦嘗言:「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文 翁] 西漢著名教育家、治水官吏。字仲翁,廬江舒(今安徽廬江)人。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興教育、修水利,政績卓著。他治蜀首重教育,選派小吏至長安,受業博士,或學律令,結業回歸,擇優「為右職,次舉官至郡守刺史者」;在成都興辦地方「官學」,入學者得免徭役,以優良者為郡縣吏,促進當地文化的發展。班固《漢書》評說:「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都江堰水利述要》載,文翁在任職期間,「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頃」。 (175——210)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字公瑾,今廬江人。出身官宦世家,曾祖周景,伯父周忠,皆官至漢太尉;父周異為洛陽令。少與孫策友善,曾為居巢(今巢湖市居巢區)長,後歸孫策,為建威中郎將,人稱周郎。策死,與張昭同輔孫權,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佔領荊州後,統帥水軍、步兵數十萬,試圖南下,一舉消滅東吳。他和魯肅審時度勢,指出曹操冒險用兵有四患,並親率吳軍與劉備聯軍大破曹操於赤壁(今湖北赤壁市)。十五年(210年)率軍西征,箭傷復發,卒於巴丘(今湖南嶽陽巴陵山),孫權迎喪至蕪湖,命葬故里,墓在廬江城東郊。《三國志》載其有姿貌,精音樂,為人謙和。
[周 瑜]
[王 蕃] (228——266)三國時期天文學家、數學家。字允元,今廬江人。他博覽多聞,通曉天文、數學。先後任吳國尚書郎、散騎中常侍等職。據渾天說和天象觀察,製作渾天儀,以三分之長為一度,周長一丈零九寸六分,介於古渾天儀和張衡制渾天儀之間。有《渾天圖記》、《渾天象注》。他進行數學研究,計算出圓周率為π=3.15,與劉徽的「徽率」、祖沖之的「祖率」相近。因性格直率,遭受佞言,被吳王孫皓殺害。《三國志》有傳。 (1019——約1085)北宋著名歌豪。字師雄,今和縣南義鄉人。他幼讀經史,愛寫詩文,20歲游學開封。時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愛慕其才,請任幕府書記官,推辭未赴。同年六月,自謀任武成軍節度判官,後應召進京都任秘閣校勘。與詩人歐陽修、石曼卿相處甚密。其師石介評曰:「曼卿豪於詩,永叔豪於詞,師雄歌亦豪,三人宜同稱。」故有「三豪」之稱,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辭官還鄉豐山杜村,特意購六株玉蝶梅植於住宅旁,平日邀宴賓朋,飲酒賦詩,賞梅興。以特奏名仕,任新淦縣尉。著有《詩豪集》。
[杜 默]
[徐 兢] (1091—1153)南宋書畫家。字明叔,今和縣人。十八歲入太學,學優,會試不佳。後以父徐宏中任輔將仕郎,步入仕途。初授司刑曹事,繼知縣事。宣和六年(1124年),徐兢以國信使出使高麗,撰《高麗圖經》四十卷,詳細記載高麗的國體、風俗、事物等,徽宗閱,喜,賜同進士出身,擢知大宗正丞事,兼管書學。工畫精書法,他的山水人物畫,時人譽為神品。他的書法,兼備顏(真卿)、柳(公權)諸體之長。紹興二十二年(1153年),回歷陽省親,卒於途中。
[張孝祥] (約1132~1169) 南宋著名詞人。唐張籍後裔,字安國,號於湖居士,今和縣烏江鎮人,後移居蕪湖。紹興進士,因廷試第一(即狀元),居秦檜孫秦塤之上,檜指其父張祁謀反,被投入獄。死,為秘書省正字,歷宮中書舍人、廣南西路安撫使、荊湖北路安撫使,進顯謨閣致仕。他詩、詞、書法俱佳,尤以詞著稱。詞風接近蘇軾,為豪放派詞人;內容多要求國家統一,反對苟且偷安,長調《六州歌頭》尤為感人。有《於湖集》、《於湖詞》。 (1313~1371) 明朝開國將領。今含山縣黃墩鄉人,農民出身。至正十二年(1352年),在家鄉結寨組建水軍;十四年,與廖永安、俞通海、桑世傑等部會合人巢湖,次年致書歸附朱元璋。從元璋渡江,克採石、太平(今當塗),取水陽(在今宣城)、涇縣,授總管之職。後攻克金陵、鎮江等地,高升秦淮翼元帥、僉行樞密院事。洪武元年(1368年),進封榮祿大夫。三年,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巡視廣東海防城堡,次年卒於崖州(今海南省崖縣),還葬黃墩,追封巢國公。 (1324~1388)明朝開國將領。今含山銅閘鎮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投奔駐和州朱元璋,為璋侍衛。至正十六年二月,隨璋攻克金陵,又克鎮江,授領軍先鋒,英勇善戰,升統軍大元帥。至正二十三年,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盡殲諒部,為留守中衛指揮僉事。二十七年擒張士誠以歸,留守左衛指揮使。洪武十二年命視大都督府事,封為安慶侯。二十一年病故,追封為「皖國公」,賜葬鍾山。
[華 高]
[仇 成]
[李 信 李 彬] 李 信 明朝開國將領。今含山縣陶廠鎮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在和州歸附朱元璋。隨璋渡江,克採石、太平、溧水、溧陽。十七年克常州,被選任前部先鋒,駐守常州。洪武元年克廷平,統一了浙江、福建。洪武三年正月。調太原守御,六月調守潞州,升太原衛管軍副千戶。十一年二月被封為武殷將軍。十八年授明威將軍。二十年遠征漠北,獲虜有功。二十五年升遼東都指揮使,卒於任上。
李 彬 (?~1422)李信之子。洪武二十二年襲父職任濟州衛指揮僉事。二十七年,統領官軍修築宣府及德勝口等處長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擢為先鋒,因轉戰有功,永樂元年(1403年)被封為同知右軍都督府事豐城侯。後巡守海疆,防倭入侵。永樂五年奉命率軍平交趾(今越南);二十年正月,病故於交趾。追封「茂國公」。葬於故里陶廠。 明朝狀元。字用大,今無為人。永樂十三年(1420年)第七名進士。殿試後,明成祖召見,詢及祭汜、兵戌,應對中肯,考究說明,被成祖擢為第一,稱狀元。授修撰,纂修《宣廟實錄》,升侍講。不久,因疾告假歸里。正統十一年(]446年)復任。翌年主持順天鄉試。景泰三年(1452年)以侍講職,兼任南京掌院員。後升侍講學士,代理南京國子監事,卒於官。 (1491—1559)明朝著名哲學家。字嵩柏,號蘇原,今無為人。正德進士。歷官兵部主事、戶部主事,至吏部文選司郎中不對題。40餘歲辭官歸里,專事著述。以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反對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在認識論上,堅持「德性之知」必須由於「聞見之知」,肯定認識與學習和鍛煉的關系。他早年受外祖父張綸的啟迪,不贊同宋儒把性和氣區別開來作為善惡相對的劃分,並反對那種深山大澤有鬼有神的唯心論。他的哲學著作思想曾經產生很大影響,至今仍受日本學術界的重視。1984年中華書局出版了《吳廷翰集》。
[邢 寬]
[吳廷翰]
[宛嘉祥] 明朝文學家。號白湖,今廬江人。年少自學苦攻七年,中嘉靖舉人,在廣信、臨清任職。不久,提升為戶部郎。後任貴州思南府知府,治匪有功,久任思南,清除了匪患。百姓安居樂業,自發建碑記其功德。晚年,辭官回家。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總篡《廬江縣志》,另著有詩文集。 (1621~1693)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字務旃,號鷹阿山樵,戴重之子。戴本孝繼承父志,拒絕做清朝的官,一生隱居山林。他性情高曠,迷戀山水;能詩會畫,多作卷冊小景。他畫山水善用干筆蘸墨,深得元人氣味。著有《前生集》、《餘生集》等書。戴本孝兄移孝著有《碧落後人詩集》,其侄戴昆著有《約亭遺詩》,有反清言論,均遭戮屍。
[戴本孝]
[孫維祺]清朝文學家。字以介,號起山,今廬江城關人。九歲能文,落筆千言,未嘗軼於理法。中康熙庚午(1690年)舉人、辛未(1691年)進士,歷任直隸河間、淶水知縣,由淶水組歸,優游山林,著書自娛,選文不拘一體,因材造就,評語皆中肯。著有《五經說文》、《廿一史臨》、《三太史》、《四書印證》、《春秋大意》、《春秋隱》、《飛躍真言》等。 清朝史學家。字啟謨,號訂頑,今無為人,府庠生。博通經史。竭十餘年精力,搜集明代300年間抗節死義諸賢事跡,編纂成《史外》32卷,乾隆十三年(1748年)付梓。民國十五年1926年)清末舉人盧自濱校訂再版。還著有《望古集》6集。 (1766~1848)清朝文學家。字體之,號唯唯道人,今居巢人,世居柘皋鎮太平坊。嘉慶十年(1805年)進士,歷任睢寧、贛榆、泰興、碭山、豐縣等縣知縣。著有《孝經集解》、《大學中庸性道圖說》、《四書精義說貫》、《金剛經注釋辯疑》、《尋樂上、下篇》、《觀心堂文稿》種等。離職後,他主講宿遷鍾吾、潁州清穎、六安賡揚等書院。晚年返回故里,任巢湖書院院長。兼治書畫。他的畫以墨梅為逸品。善用指頭畫梅花,因而又自號鐵梅道人。遺作精品有百幅梅花百首詩。
[汪有典]
[楊欲仁]
[陳廷桂] (1768—1842)清朝文學家。別名夢湖,今和縣歷陽鎮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舉,乾隆六十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刑部主事,律例館纂修,員外郎,雲南及江西副考官,湖北安襄道按察使,陝西按察使,太僕寺少卿,奉天府丞兼提督學政等職。著有《歷陽典錄》、《滇程日記》、《豫章行記》、《沈陽於役記》、《江漢行程錄》、《秦三絕錄》等。晚年回歸故里著有《筍根雜錄》、《歷陽詩囿》、《年譜稿》,並重修《和州志》。 (1836~1895)清朝著名民族英雄。字禹廷,今廬江人。參加淮軍後,初隸長江水師。從劉銘傳鎮壓捻軍,升提督。1874年李鴻章創辦海軍,次年派他至英國購買軍艦。1888年北洋艦隊編成,被任命為海軍提督。他治軍有方;培養出諸如鄧世昌等英雄部屬。他因屬淮系,而軍中多閩人,故事多掣肘。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他主張先發制人,出擊日本海軍,被李鴻章拒絕。9月率艦隊護送運兵船隻到鴨綠江口大東溝,返航時突遭日艦襲擊,遂發動黃海反擊戰。他身負重傷,李鴻章始命之退守山東威海衛「保船避戰」。次年,日軍分海陸兩路進攻威海衛,佔領南北兩岸炮台,逼他投降;他嚴辭拒絕,下令毀炮沉船,以表抗敵決心。因美、德顧問和部分將領不從,乃令冒死突圍,但仍遭反對,向清軍救援不應,被迫於2月12日服毒殉國。威海劉公島建有「丁公祠」。
[丁汝昌]
[張學寬] (1870~1931)清末民初名醫、書法家。字栗庵,今含山縣環峰鎮下壠村人,後定居含城。童年家貧苦學,光緒三十年(1904年)中進士,旅授山東萊陽知縣。他工古詩文,精通音律,擅長書法金石。中年銳意學醫,集有《驗方匯編》,收有古醫治疑難雜症200多例。晚年和、含兩縣流動居住,曾設杏壇課徒講學。作書薦林散之在黃賓虹門下學藝,他藏書甚豐,內有歷代碑帖300多冊。著有《觀復堂詩文集》、《四書札記》、《金石考證》等。 (1875~1951)白話文的倡導者。原名修隆,字燮,號水破山人,無為湖隴人。師從邑人方澍,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考入南京高等警官大學堂。三十年參加陳獨秀等在蕪湖組織的岳王會。三十一年就讀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加入中國同盟會。三十四年在上海創辦《白話日報》,被胡適推崇為我國推廣白話文的「開山老祖」。民國元年(1912年)任安徽省警察廳長。二年任北京政府教育部僉事。六年任北京大學庶務主任,後任出版部主任。「五四」運動爆發時,他組織編印的2萬份《北京學界全體宣言》,是當天發出的惟一傳單。十五年他移居夫人劉冰儀的故鄉貴池縣。後曾出任安徽省圖書館館長等職。
[李辛白]
[吳弱男] (1886—1973)中國近代婦女運動先驅者之一。廬江沙湖山人,著名愛國人士章士釗夫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赴日本東京,在青山女子學院攻瀆英語: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孫中山英文秘書。民國十六年(1927)年李大釗被捕,她設法營救,後又籌款3000元,贍養遺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上海市政協委員、市文史館員等職。 (1893—1969)近代教育家。字覺凡,今居巢半湯鎮人,後遷居巢城小西門迎仙巷。早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先後任金陵大學講師、安徽省立第一中學校長。1921年公費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教育碩上學位。回國任金陵大學教務長、文學院長,兼中央大學教授,受聘為安徽省政治學院院長等職。1947年任安徽大學教務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省文教廳副廳長、民盟安徽省委常委和民盟蕪湖市委主任委員。著有《教育統計學》一書。
[劉乃敬]
[李慰農] (1895--1925) 革命烈士。原名李爾珍,今居巢方集鄭村人。民國元年(1912年),考取蕪湖第二農業中學。「五四」運動爆發時,他是蕪湖學生運動的組織者之一。後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成為中共黨員。1923年底他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5年初回國,被中共中央派往山東省委工作。4月19日,青島大康紗廠工人罷工,他聯絡其他紗廠聲援。在罷工斗爭高潮時期,他擔任中共青島市委書記。罷工歷時22天,並取得勝利。5月29日,日寇勾結軍閥張宗昌製造了駭人聽聞的「青島慘案」。第二天,上海又發生「五卅慘案」。他即領導「滬青慘案後援會」,堅持斗爭。7月26日,他不幸被捕,29日壯烈犧牲。
[吳紹青] (1895~1980)著名醫學家。今居巢人。民國四年(1915年)考入美國人辦的湘雅醫學院,獲博士學位。先後在上海工部局傳染病醫院、蕪湖弋磯山醫院、重慶中央醫院、國立上海醫學院等處工作,歷任醫師、主任、代理院長,院長、教授、中國防癆協會總幹事等職。建國後任中國防癆協會副理事長。他一生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多達80餘篇,1952年主編的《實用肺結核病治療學》一書,曾多次再版。1956年編著的《肺功能測驗在臨床上的應用》,為我國填補了一項空白。1959年主編的《結核病學》一書被用作高等醫學院的教材。此外還參加了《內科學》和《實用內科學》的編撰。
[周新民] (1897—1979)著名法學理論家。廬江大化人。「五四」運動時期,積極投身於反帝反封建的學生愛國斗爭中,曾任安徽學生聯合會副會長。1922年赴日本明治大學研究院攻讀法學,回國後在安徽省立法政專門學校任教。後在上海法政學院、復旦大學、雲南大學和香港達德學院等院校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副主任、最高人民檢察署秘書長、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和沈陽市副市長等職,並擔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組織部長、中國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他長期從事法學理論研究工作,曾率中國代表團出席匈牙利國際法學會第五次大會。 (1898—1980)著名地質學家,和縣歷陽鎮人。民國十三年(192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民國十七年,由李四光教授介紹到中央地質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民國二十二年,赴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留學,獲博土學位。回國後仍從事地質研究,並兼任重慶中央大學及重慶大學地質系教授。1950年,與李四光共同從事地質礦產研究的調查。1952年任中蘇科學考察隊中方負責人。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地學部學部委員。1964年任長春地質學院副院長。他在早珊瑚類研究中取得重大成就。1976年,撰寫了《中國古代珊瑚分類》專著。1978年5月,他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全國科學大會。1979年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十二屆理事會理事長,出席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國際第九屆石炭會議,當選為國際石炭系分會委員。 (190(1~1938)抗日烈士。字文衷,今居巢黃麓鎮洪家疃人,張治中將軍胞弟。民國十四年(]925年)考入黃埔軍校三期,畢業後三陵參加北伐。「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張本禹參加「反寧護漢」活動。後歷任陸軍教導二師警衛營少校營長、中央軍校第八期學兵總隊中隊長、獨立第四旅亡校團長等職。1935年,張本禹擔任陸軍第十三軍四師十二旅少將副旅長。次年8月,率部援助傅作義將軍在綏遠抗戰。在百靈廟戰役中,為收復百靈廟作出重要貢獻,榮立戰功。1937年8月率部在南口與日軍坂垣師團激戰,他親率一個排與敵肉搏奪回陣地。又親往太原催調並押運彈葯回南口。8月30日在南口卸車時,遭敵機轟炸不幸犧牲。1980年,中共中央統戰部追認張本禹為抗日烈士。 (190l一1952)著名歷史學家。原名丁增熙,和縣城南鄉人。幼年喪父,自學成才。自小學而入經學,由經學而人史學。後靠半工半讀旁聽北京大學文科課程,考取北京大學文學院研究生。民國十六年(1927年)經魯迅先生等人介紹,任廈門大學國學院助教。後在多所大學中文系、歷史系任教。他在20世紀20年代著重於文字、音韻研究。20年代末轉向甲骨文考釋,著有《說文闕義箋》、《釋夢》、《由齊侯因次敦銘黃帝論五帝》等。30年代後著重研究古代史,著有《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吳雷考》、《論炎帝太岳與昆侖山》、《新殷本記》、《商周史料考證、《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等,逝世前有《姓與氏》、《半亞血族群婚制——騰》等論著。
[俞建章]
[張本禹]
[丁 山]
[釋慧慶] (1958--)著名法師。俗姓方,名志平,廬江同大鄉新河人。1978年出家,1983年至南京棲霞山佛學院深造,次年在江西如日山普照寺受戒。1985年任滁州琅琊寺知客師,1986年返九華山任旃檀林寺知客師,1987年被選拔至萬年寺百歲宮。他佛學淵博,雲游各地,廣交朋友。曾出訪韓國、泰國、緬甸等國,並三次訪問台灣,講經說法,名播海內外。現為九華山百歲宮住持、風陽龍興寺方丈和冶父山實際寺特聘住持,出任九華山佛教協會副會長、廬江縣政協特邀常委和安徽省政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