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東鍋家
1、肥東有什麼古老習俗
肥東古老習俗
婚喪喜慶
婚嫁 舊俗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旨在門當戶對,傳宗接代。解放前,肥東婚嫁類似古代「六禮」程序,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男女成婚後,第三日新夫婦同往女家謂之「歸寧」(又叫回門)。1951年,國家頒布婚姻法後,家長強迫包辦婚姻,日趨漸少。結婚程序亦簡化。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鄉青年多以自由戀愛為主,後徵求雙方父母意見,共同商量辦理婚禮。現在的結婚程序較簡單。經男女戀愛後,准備結婚前,一般女方父母攜女方至親到男方家,雙方父母見面,商談結婚事宜,男家多酒飯招待,是謂「看家」。經看家後,若無意見,一般男家找一「媒人」送禮品、禮錢到女家,雙方商定結婚日期,女家開出結婚時所需款物,男家須一一落實,是謂「定婚」。到結婚當日,男家派出車輛到女家迎娶新娘,女家父母至親大多帶上陪嫁的物品,如床上用品、洗漱衛生用品、廚房炊具等隨車同到男家參加婚宴。新婚夫婦行拜天地、祖宗、父母及對拜禮。晚上,男方親朋好友多留下來,鬧新房。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提高,成婚的條件也越來越高。一般情況下,縣城男方要有一套裝潢好的住房,有配套傢具、彩電、冰箱、空調等,女方則根據家庭情況,陪嫁可多可少;農村男方多在家自建三間上下兩層住房,經濟條件好者也有到縣城購房結婚的。
生賀 解放前,生男滿三天,親朋道喜,吃「洗三酒」,贈送紅蛋,設宴招待;生女從簡。解放後,不論生男生女,均向親友送紅蛋。實行計劃生育後,給子女過生日之風盛行,猶重周歲(抓周)和10歲(做整10歲)。抓周時,一般購文具、玩具、食物等擺於小孩周圍,任小孩選玩,憑第一次選玩的東西,以推斷小孩今後發展方向。備美酒佳餚,請至親好友共同慶賀。也有到照相館拍照留念,到電視台、電台為孩子點歌等。一些初、高中學生也常於生日互贈賀卡、小禮物或網上祝賀。給老人過生日稱為「壽慶」,一般在59周歲生日時做60大壽,此後每隔10年一慶,如69周歲時做70大壽。給父母做壽,多由兒女提議,至親好友參與,子女送老人衣物,訂做生日蛋糕,辦壽宴。席間,祝壽者多以吉祥、恭維的話愉悅壽星。壽宴過後,擺上生日蛋糕,晚輩合唱「祝你生日快樂」,老幼同樂。 喪葬 縣人重喪葬,猶重為父母送終。老人臨終前,子女須守護在身邊,聽取臨終囑咐,送終盡孝,即使遠在外地也都盡量趕回,世人皆以沒能為父母送終者感到遺憾。1986年,縣內公職人員去世後均實行火化,農村土葬者多。喪葬程式一般有三:一為弔唁。堂屋內設一靈堂,靈堂內有遺體或遺像,兩側懸掛輓聯,供弔唁者悼念。二為出殯,俗稱送葬。兒孫及至親披麻戴孝,燃放鞭炮,哭送棺木到墓地。三為做七。老人死後每7天祭祀1次,共祭祀7次。1994年後,縣內普遍實行火化,傳統的喪葬禮儀日趨簡化。2005年,縣人亡故後,遺體大多直接送往殯儀館存放,張貼訃告,公布向遺體告別時間和地點,一般於亡故後第三天在殯儀館向遺體告別。弔唁者佩黑紗,戴白花,向遺體默哀致敬以示悼念。火化後的骨灰或進公墓,或在集體墓地安葬,也有樹葬或撒入巢湖的,厚養薄葬,文明環保喪葬之風日盛。
行情 俗稱送禮、出人情。縣人重情禮,一家有大事,親朋好友之間常出情送禮賀。禮尚往來,民間有「人情大似債,頭頂大鍋也要賣」之說。1986年,縣人行情多為婚嫁、生育、喪葬、建房等,情禮大多為實物。婚嫁常送衣物、賀匾、鞭炮、水瓶。生育常送老母雞、雞蛋、掛面、紅糖、小孩衣被。喪葬常送孝幛、花圈、紙錢、鞭炮。建房常送被面、賀匾、鞭炮、水瓶等。1990年後,行情范圍擴大,參軍、升學、過生日、壽誕、喬遷、生病住院都有送禮出情者。除送傳統的實物外,也因人制宜,送水果、煙酒、鮮花,也有送禮金,大多30元、50元不等。2005年,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行情送禮者更多,逢年過節,家有喜慶,均有親朋好友出情送禮,多為煙酒、花籃、果籃、紅包,價值在100元、200元不等,多的上千元。收情者大多在飯店制辦酒宴謝客。
傳統節日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又稱過大年,是縣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縣境內進入臘月,過年氛圍漸顯,民家宰殺禽畜、腌制臘肉,加工年糕,熬糖稀做炒米糖,購買香燭、鞭炮、煙酒等年貨。臘月二十三祭灶,俗稱過小年,家家撣塵,清掃室內外,理發洗澡,添置新衣、鞋帽,年味漸濃。在外工作的人紛紛踏上返鄉旅程,趕在年三十前回家與親人團聚,俗稱「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除夕貼春聯、年畫,春聯多以喜慶、祝福、吉祥和歌頌新時代為內容,千家萬戶懸燈結綵增加節日氣氛。除夕全家團聚共進晚餐謂之吃年飯,縣民最為重視,城鎮有少數家庭為圖時尚,在酒店包席吃年夜飯。無論城鄉或大家小家,年夜飯皆盡可能豐盛,但元寶魚、油炸圓子必備,元寶魚年飯不許食用,謂之年年有魚(余),圓子是最後上的一道菜,表示圓席,也表示全家團團圓圓。上圓子時鳴鞭炮,老小入席,舉杯互相祝福,尊長以紅紙包錢分送晚輩,名曰壓歲錢。除夕夜燈火通明,鞭炮、焰火此起彼伏。全家人或品茗敘話或棋牌娛樂,現大多觀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謂之守歲。多數待午夜12時鍾聲響起,千門萬戶再次鳴放鞭炮、焰火,繁響之聲達旦。正月初一至初三,晚輩照例向長輩登門拜年,或親友互相登門拜年。1990年後,亦流行電話、手機簡訊拜年。2000年,國家實行春節七天假制度(春節法定假三天,春節前後兩個雙休日四天),正月初八公職人員上班。每年春節前,黨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多以不同形式開展擁軍愛民、訪貧濟困、慰問軍烈屬、孤寡老人、勞動模範和離退休人員活動。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亦稱燈節、過小年。民間有吃湯圓和玩燈習慣,縣境內鄉村有龍燈、獅子燈、洋蛇燈等,縣城多舉辦燈會、燈展,或猜燈謎等活動。過了此節,過年方告結束,各項工作轉入正軌。
清明節 二十四節氣之一,多在每年四月五日前後。民間有挑墳、掃墓、踏青等傳統。是日,男女老少攜帶炮竹,紙錢等上祖墳,緬懷先人,異鄉異國遊子常於清明來臨之際,不遠千里,回鄉掃墓。縣境內機關學校組織幹部職工和師生,祭掃革命烈士墓。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民間有裹粽子、吃綠豆糕、喝雄黃酒、門旁插菖蒲、掛艾蒿、劃龍船等習俗,相傳此習俗是紀念楚國詩人屈原。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又叫鬼節。古人以農歷七月為鬼月,相傳農歷七月初一地獄鬼門大開,陰間放眾鬼到陽間度假乞食,民間有燒紙、放爆竹、祈平安之習俗。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民諺有「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節倍思親」之說,中秋是家人團聚的重要節日,全家老幼要圍在一桌吃團圓飯。在外遊子常打電話、發簡訊、電子郵件等形式向家人祝福,親友之間多互送月餅,機關、團體亦或購月餅分送職工,農村亦有人在田地里偷瓜果,撈棉花,俗稱「摸秋」。
重陽節 農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亦移「老人節」。民間有晚輩給年滿花甲的長輩做壽的習慣,機關、團體常於此日對離退休老人慰問,或組織老人聚會、參觀、旅遊、搞書畫展。
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縣境信奉宗教的善男信女大多前往梅山仙人洞、馬政寺、大山廟等較為著名的寺廟趕廟會,燒香敬佛或還願,加之周邊的宗教信徒,有時多達十萬人次。
冬至 二十四節氣之一,多在每年12月23日前後。是日,境內居民上墳燒紙燃放鞭炮祭祖。
試燈節 農歷正月十三,舊稱試燈節。解放前,每到這天晚上,家家門前掛彩燈、放鞭炮、吃粑粑(用米麵包成,有葷的、有糖的,稱試燈粑粑)。現在鄉間仍沿襲這習慣。
龍燈節 農歷二月初二,舊稱龍抬頭。人們玩農燈祈禱龍王降給「風調雨順」的豐年。晚上做「土地會」,敬香、聚餐。
寒食節 即清明節前一天。解放前,有些人在這天不生煙火做飯,以紀念春秋時晉的介之推。解放後,此節多被人忘記。
臘八 解放前,農歷臘月初八,農民早餐以各種糧食混熬成臘八粥,以慶祝本年的豐收並祈禱來年五穀豐登。
送灶 舊習:臘月二十三晚,填灶疏(填寫全家人名)、備馬草(剪稻草節)、黃豆和飴糖,送灶神上西天,好話多奏,希望明年合家平安,五穀豐登。解放後,此習漸廢。但在這天撣塵除垢,講究衛生,迎接春節的好習慣仍繼承下來。
2、肥東縣青陽山大鍋灶地址、電話
青陽山大鍋灶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長臨河青陽村石長路
3、合肥市肥東縣老袁土菜館有什麼特色菜?
肥東縣的老袁土菜館主要是當地的一些特色美食,比如說,螺絲肉炒韭菜還有泥鰍下掛面都是當地很有名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