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清朝縣官
1、歷史名人懸案之小喬的墓冢在哪裡
·姚老庚漢末三國時期,東吳喬玄的兩個女兒大喬和小喬堪稱國色天香,芳名蓋世。後來大喬嫁給了吳主孫權的哥哥孫策,小喬嫁給了東吳都督周瑜。小喬與周瑜郎才女貌,做了十二年的恩愛夫妻。她隨周瑜東征西戰,還經歷了赤壁之戰。後來周瑜患病,小喬一直在他身邊服侍,直至周瑜病逝。其死後,歷代許多文人騷客寫了一些詩聯來悼念她。但是,小喬死後,頗為費解的是在不同地方先後卻出現了三座小喬墓冢。一是岳陽小喬墓。在今湖南嶽陽樓北偶的剪刀池畔市第一中學後花園內,據說這里是當初周瑜的都督府,到1914年,小喬墓上還有一座墓廬。現在尚留有一塊橫刻隸書「小喬墓」的石碑,保存於岳陽市文物管理所。墓陵四周有聯多副。如:「銅雀有遺悲,豪傑功隨三國歿;紫鵑恨無限,瀟湘冷月二喬魂」。再如:「姊妹花殘,青草湖畔雙雁斷;佩環月冷,紫藤牆外有啼鵑」。「阿姨渺何存,想當環佩歸來,應共話洞庭夜月;老瞞空欲鎖,對此松楸憑吊,最難忘赤壁東風」在一些地方誌中,都記載小喬的墓在岳陽,如《岳洲府志》記小喬「死葬岳州今廣豐倉內」;《巴陵縣志》也記「小喬從周瑜鎮巴丘,死葬焉」;《明一統志》也記有小喬墓在「岳陽府治北」。上面所記的「巴丘」就在今湖南嶽陽。為何在岳陽有小喬墓呢?因為此地是周瑜生前的奉邑之地,周瑜死後,小喬為晚年的生活考慮,就居於此地,並歿於此地。據光緒《巴陵縣志》引明《一統志》載:「三國吳二喬墓,在府治北。吳孫策攻皖,得喬公二女,自納大喬,而以小喬歸周瑜,後卒葬於此。」又引《戊申志》載「墓在今廣豐倉內。或小喬從周瑜鎮巴丘,死葬蔫。大喬不應此。」《巴陵縣志》又載:「瑜所鎮巴陵在廬陵郡,非今巴丘。」又裴註解《三國志》稱:「瑜留鎮之巴丘,為廬陵郡巴丘縣(今江西省境內),瑜病卒之巴陵,為晉荊州長沙郡巴陵縣(即今岳陽市)。」孰是孰非,尚待考證。小喬墓一帶,傳為三國周瑜軍府。墓府為當時軍府花園。墓地環境幽靜,花木繁茂,墓頂植女貞二株。墳前墓碑高約一米,上書「小喬之墓」。清·嘉慶前,墓內修葺情況沒有記載。《巴陵縣志》載:「嘉慶二年(1797年),知府沈廷瑛重修」。以後又無記載。傳聞光緒七年(1881年),督學陸保宗重新修建,並在冢上重植女貞二株。1993年又於墓南側增建小喬墓廬,四周建有圍牆。墓園內照壁。正面刻有宋·蘇東坡手跡:「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雄姿英發」。墓冢為圓形封土堆,墓周有游道,並增加石欄護圍。園內建築,為磚木結構,覆以青色琉璃,具有典型江南園林風格。二是安徽廬江小喬墓。徽廬江縣城西一公里處,也有一座小喬墓,與城東一公里處的周瑜墓遙遙相對。小喬墓漢磚結構,平地起墳,面東背西。有人說周瑜死後,小喬撫柩東歸,將丈夫葬於廬江故鄉,守墓並撫育遺孤二子一女。她死後,也就安葬廬江。小喬病逝,終年47歲,葬於廬江縣城西的真武觀西,與城東的周瑜墓遙遙相對。明人曾有詩曰:「凄凄兩冢依城廓,一為周郎一小喬。」小喬墓無表,平地起墳,漢磚砌成。元朝至正年間(1341年)修繕一次,明崇禎時毀於兵亂,現存一座土冢。小喬墓一直保存到明代。直到明末才為兵火所毀。明詩人王有年曾有詩記:「墓木如經劫火燒,今時潛水歸吳朝。凄凄兩冢依城閣,一是周郎一小喬。」清順治年間,廬江縣官孫宏哲,不僅重修墓廬,還寫了《小喬賦》,以示悼念。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皖西行政督察專員也對小喬墓作過維修,真是追思有加。似乎廬江墓也是真跡,此墓在明末動亂中,被兵火嚴重毀壞。清順治年間,江知縣將其修復。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的皖西行政督察員對此墓也作過維修。三是南陵小喬墓。在皖南漳河之畔的南陵縣城內,有一座小喬墓,它與香油古寺毗鄰,背枕古城牆,與周瑜點將台遙遙相望。據《南陵縣志》記載,南陵小喬墓建於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時任知縣的高怡夢見小喬,小喬托夢高知縣說她的墓在香油寺的旁邊。高知縣夢醒後當派即遣典史官江鯤在香油寺西苑,重建小喬墓。並在寺西苑前豎有一塊巨碑,陽刻曰:「東吳大都督周公德配小喬夫人之墓」,兩側陰刻一副對聯。上聯是清道光松滋(宿松)副貢生許文權撰:「千年來本貴賤同歸,玉容花貌,飄零幾處?昭君冢、楊妃塋、真娘墓、蘇小墳,更遺此江左名姝,並向天涯留勝跡。」下聯是於湖(蕪湖)教諭陶寶森作:「三國時何夫妻異葬,紙錢酒杯,澆典誰人?筍篁露、芭蕉雨、菡萏風、梧桐月,只借他寺前野景,常為地主作清供。」小喬是廬江郡皖縣人,也就是現在的安慶人。東漢末年江南絕色美人,生於官宦世家,據《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記載:「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孫)策自納大喬,(周)瑜納小喬。」《康熙安慶府志》卷之四亦載:「喬家故井,彰法山漢橋公居此,二女皆國色。孫策克皖,娶大喬,周瑜娶小喬。」可以說小喬在當時有傾國之色,明艷照人,堪稱絕代佳麗。她生於官宦世家,父親喬玄因避亂從中原來到皖縣隱居。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小喬從小喜歡琴棋詩畫,特別善於刺綉。周瑜納小喬是在建安三年(198年),時年瑜二十四歲,雖然他與小喬在一起生活只有十二年,但風流倜儻、文武雙全的周郎,娶了小喬,按照傳統觀點,郎才女貌,應該是美滿姻緣了。周瑜是繼黃蓋之後,於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任春谷長,春谷為漢宣城郡屬縣,後改為南陵縣,所以小喬墓在南陵還是有根據的。作為一代名姝,小喬自然地成了文學藝術的對象。最著名的文學作品當推唐代詩人杜牧的《赤壁》,詩雲: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在《民國南陵縣志》卷四十二《藝文》中也載有小喬墓詩三首。其一,張鴻翥《小喬墓》(七律)一首。詩前有序:「舊傳墓在香油寺前,乾隆乙亥高縣令征夢於古梅下,表其墓。嘉慶辛酉,余從兒來營署,偕武陵沈君拂山輩,訪古跡留題」。詩曰:「第一山傍問墓台,掃開蒿徑拂塵灰。古梅猶繪天香艷,新月長留地主哀。嬌倚英雄橫寶劍,愁澆濁酒翦荒萊。三生石畔傳藏玉,阿姐分明共去來」。清嘉慶進士李兆洛留有《小喬墓》(七絕)二首:「尋常草木借余香,故壘東邊墓未荒。多少才人嫁廝養,古來能得幾周郎」。「梅花一樹傍幽姿,尚有詞人寄夢思。銅雀傾來歌舞歇,左馬謇姐阿誰知。」有趣的是1920年小喬的潛山老鄉張恨水先生來到南陵香油寺,是拜謁鄉人?我們不得而知。但他看到寺旁小喬墓聯,細細品味後,卻不以為然地說:「初讀之還好,仔細念來,上聯楊妃不典;下聯硬湊,也過於消極、殊非佳構。」當時他們幾個朋友商酌了一下,就將此改為下文:「葬向錦綉河山,芳靈永在,盡有那蘇小墳,真娘墓、莫愁湖、西施村,隨此沿江左留名,餘子豈能並文舉;嫁得英雄夫婿,雌伏何方,試比她褒姒笑,息媯淚、玉環浴、飛燕舞,是誰令中原多事,婦人亦勿學桓溫」,在當地堪稱一段佳話。被文學藝術化了的小喬,千百年來在人們印象中也許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沒有鮮明的輪廓。「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世上美女數不勝數,但是絕大多數都已隨歲月的流逝而沒有留下一絲痕跡。聽說在廬江、岳州等地都發現了小喬墓,究竟哪一座是真冢,哪一座是假墓,還是令考古人員去探尋吧!南陵的小喬墓毀於文革,但幾塊斷碑仍在,現保存在南陵文化館里。在皖南南陵縣城內,中山公園邊上,也有一座小喬墓。這座墓前豎有一塊巨碑,陽刻「東吳大都督周公德配喬夫人之墓」。墓碑上刻有一副輓聯:「千古來本貴賤同歸,玉貌花容,飄零幾處,昭君冢、楊妃塋、真娘墓、蘇小墳,更遺此江左名姝,並向天涯留勝跡;三國時何夫妻異葬?紙錢杯酒,澆奠誰人,筤篁露、芭蕉雨、菡萏風、梧桐月,只藉他寺前野景,常為地主作清供。」文詞綺麗,哀婉動人。該石碑己破裂成幾段,現移存於南陵縣文化館內保存。據《南陵縣志》記載,此墓建於乾隆四十四年,起因是當時的知縣夢見小喬,訴說她的墓在香油寺側,遂令典史在香油寺西苑重建小喬墓。周瑜曾做過春谷!南陵長,小喬死後葬於南陵,也就有了參考依據。另摘錄部分題小喬墓聯:「世界已非唐虞,近接叢祠生喜有鄰塋舜婦;英雄不及兒女,虛傳疑冢死憐無地葬曹瞞」用對比和襯托方法,寫出了小喬在歷史上的聲譽。聯曰:「銅雀鎖春風,可憐歌舞樓台,千古不傳奸相冢杜鵑啼夜月,也是英雄夫婿,三更猶悼美人魂。」又聯:「綠珠猶作墜樓人,銅雀春深,最恨舊傳非禮語;二女遠來巡狩地,瀟湘月冷,可憐同有未歸魂。」再聯:「無緣被銅雀所拘,無香火所熏,古今仰公瑾;有幸同舜妃相望,有名樓相伴,日夜枕波濤。」以上文中詩聯借事悼人,哀嘆劉備、曹操、周瑜等三國時代的英雄人物的功勛業績,有如過眼煙雲,已隨歷史的消散逐漸淡漠褪色。小喬逝後的悲涼氛圍躍然紙上,給人一種深沉凄清之感,筆者有幸臨跡憑吊岳陽小喬墓,生何年,死何歸,雖千秋詠嘆,尚無實據。得賢婿,定賢德,自三國以來,確有褒詞。從三國鼎立分爭的許多人物及重大事件中,認為小喬算不上什麼重要角色,論地位她不曾有半箭之功,論身分無非也就是周瑜之妻罷了。可是,後人在緬懷歷史,進行文藝創作時,從藝術的角度去考慮人物的取捨、安排,讓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環境中出現會產生特殊的名人效應,並不以人物的大小高下而論,小喬的那種風神搖曳,美若天仙之神韻,絕不是死扣歷史事件的人所能領悟到的。
2、廬江有哪些歷史人物
文翁(前156~前101)
,名黨,字仲翁,西漢官吏。廬江郡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興教育、興賢能、修水利,政績卓著。
周瑜(175-210),字公瑾,東漢末孫權部將,廬江郡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出身士族,精音律,文武雙全,為建威中郎將,人稱周郎。曾率兵破皖克潯陽、豫章、廬陵,鎮守巴丘助策在江東創立孫吳政權。
伍喬
伍喬南唐廬江人,自幼入廬山國學,專詩文,作《廬山書送祝秀才還鄉》詩雲:「莫使蹉跎戀疏野,男兒酬志在當年」。《江南通志》、光緒《廬江縣志》記,喬於國學苦節自勵,一夕,見人掌自牖隙入,中有「讀《易》」二字,遂取《易》讀之,探索精微,迨數年,山下有僧夜夢伍喬星,旦入國學訪得喬,勉之進取。後喬於南唐保大元年(943)以《八卦賦》中進士第一,元宗命石勒喬賦於國門。官歙州通判、考工員外郎。年70卒於官。詩多散佚,《全唐詩》僅錄一卷。《廬州府志》記伍喬墓在廬江城南馬廠崗,居民耕田得碑為驗。其母墓為廬江柴埠渡南崗。
孫維祺
孫維祺字以介,號起山,清康熙廬江城關人。少聰穎。康熙庚午(1690)舉人、辛未(1691)進士,歷任直隸河間、淶水二縣和縣、由淶水解組歸,優游山林,惟以著書自娛,選文不拘一體,因材造就,評語皆中肯,一時流播海內,其詩文、傳說縣內流傳更多。著有《五經說文》、《廿一史臨》、《三太史》、《四書印證》、《春秋大意》、《春秋》、《飛躍真言》等。
宛嘉祥
明正德至萬曆時人,號白湖,廬江縣東鄉人。年少時家貧,嘉靖舉人,在廣信、臨清任職。後為戶部郎,貴州思南府知府,廉潔奉公,政績卓著。 宛嘉祥年邁後,辭官回家,杜門謝客。縣內如有大事,縣官即登門請教。嘉靖四十二年(1563),總纂《廬江縣志》,著有詩文干卷。
吳長慶
1833~1884,字筱軒,廬江縣南鄉沙湖山人。吳長慶好讀書,愛人才,時稱儒將。
丁汝昌
1836.11.18~1895. 2.12
晚清北洋海軍提督。字禹廷。廬江縣石頭鎮丁家坎村人。早年參加太平軍,後投湘軍,不久改隸淮軍,官至記名提督。
劉秉璋1826~1905,字仲良,廬江縣劉墩人。咸豐十年進士,選為庶吉士,授編修。同治元年入淮軍。後授江蘇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未到任)、江西布政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