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巢湖陸氏
1、陸氏家族的具體輩分
奉文有茂春,必東耀照明。萬家發富貴,祖國定榮華。
2、陸姓家譜字輩排行
一肩明月光 1 樓主 2012-2-17 1樓
江蘇宿遷雲液堂陸氏輩占字序:
克(第71世)、紹、景、從,承、先、永、裕。敬、啟、昭、宣,家、乘、以、立。
正、大、光、明,萬、年、長、青。作、福、崇、本,文、孝、延、宗。
弘、德、昆、盛,守、義、業、隆。樂、善、恆、遠,衍、世、惟、忠。
山東陸氏世德堂世序占字:忠(77世)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丕承以光祖,宗建立鴻德。紹續振景安,心保守乃有。進興廣開正,業文華昌盛。東原發科,舉國同慶(124世)。
江蘇鹽城忠烈堂陸氏從80世到99世排序是:立法守其德,同寬日上然。瑞雲恩良庶,毅舉慶向榮。
江蘇濱海陸氏三聽堂輩份用字(自68世起):士大盛元宗志恆,道從體立有長貞,學惟秉德朝邦泰,敬尚希廷首界升。
江蘇徐州地區陸氏現在沿用的輩分用字依然沿用民國三十八年修譜時期的老譜,其排輩是:大(68世)德增志開,鴻景際清朝,忠孝永世廣,復興照瑞祥,鳳鳴振聲遠,文武榮安邦。
安徽鳳陽: 寶(73世)學聰明 蔚維國質 子孫衍慶 世德傳家
安徽鳳陽:啟(72世)後惟善澤,承先冀書香。
3、陸姓族譜
姓氏起源
關於陸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相傳吳回在帝堯時任火神祝融,他的兒子名終。因為在陸鄉一帶,所以叫陸終。他的後世有的就以陸為姓,稱陸氏。這就是山東陸氏。
戰國時田完裔孫齊宣王有個孫子叫通,受封於平原縣陸鄉,即陸終的故地,因此以陸為氏。史稱陸氏正宗,這是山東陸氏的起源。
出自陸渾國。春秋時有一國名為陸渾國,公元前525年被晉國此國所滅,亡國之後的陸渾國遺民依照漢人的習慣,以國為氏,後代以陸為姓。
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有代北鮮卑復姓步陸孤氏,隨魏文帝遷如洛陽後改為陸氏。
聚集地( 遷徙分布)
陸氏的發源地有多處。從陸氏大致繁衍的歷史情況上看,歷代路姓是以今山東、河南、江西、湖北、浙江、江蘇六個省為主要分布的地方。分布於這些地方的陸姓多為戰國時宣王的兒子陸通之後。陸姓早就興盛於江浙一帶,據史料記載,陸通有子陸發任齊為大夫,他的子孫後來又有遷徙至荊州、丹徒的。漢末三國鼎立的時候,位於江東的東吳,陸氏人才輩出,著名的如孫權手下的陸遜、陸遜的兒子陸抗、孫子陸機和陸雲,可見當時陸氏在此地的興旺。到了南北朝時期,南北方各地的陸氏都得到了更大規模的發展。宋元之後,陸氏遍布全國各地。
堂號
忠烈堂:南宋左丞相陸秀夫誓死不降元,立益王於福州。元兵殺來的時候,陸秀夫從容拔劍將妻子、兒子驅逐下海而死,然後自己也投河自盡。
黜霸堂:漢朝時陸賈跟隨劉邦滅秦建漢。他的口才相當好,兩次出使南越。還曾寫了一本《新語》送給高祖,大意是崇王黜霸。
陸氏又以河南、平原、河內、吳郡為其堂號。
家乘譜牒
上海:雲間陸氏家乘四卷首一卷、雲間珠溪陸氏譜牒不分卷、雲間珠溪陸氏譜不分卷、 崇明陸氏大宗世譜不分卷、陸氏世系表不分卷
江蘇:淮安山陽陸氏族譜八卷、泰縣海陵陸氏族譜十四卷首一卷、丹陽雲陽陸氏族譜十卷、丹陽雲陽陸氏族譜八卷、武進晉陵茅庄陸氏宗譜八卷、武進樟村陸氏宗譜十六卷、武進樟村陸氏宗譜十八卷、常州白雲灣支陸氏會修宗譜一卷、武進陸庄陸氏宗譜二十七卷首一卷、武進陸庄陸氏宗譜二十九卷首一卷、武進晉陵陸氏宗譜十二卷、無錫陸氏世譜摘錄不分卷。
歷史名人
陸 賈:西漢著名政治家、辭賦家,他自從漢高祖定天下以後,常作為說客出使諸侯。力主提倡儒學,「行仁義,法先勝」,並輔以黃老的「無為而治」的思想,作為地主階級的統治工具,對漢初政治曾起過較大影響。
陸 突:洛陽(今屬河南)人,北魏時官至厲威將軍、關內侯。其子陸俟隨帝征戰,屢建奇功。陸突有子十二人,曾孫數十人,均仕當朝顯官,是為官宦顯赫之家。
陸 凱:字智君,代(今河北省蔚縣東)人。北魏孝文帝時在世,以忠厚見稱曾被任命為正平太守,在郡七年。
陸 遜:三國吳國名將,善謀略,出謀擊敗關羽,後水攻大敗劉備,因戰功顯赫而官至丞相。
陸 抗: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陸遜之子。曾任建武校尉、鎮軍大將軍、都督西陵、信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英武之風為時人所贊賞。
陸 績: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人,三國時期天文學家,官至鬱林太守。
陸 贄:字敬輿(753-805),嘉興(今屬浙江省)人。唐代政治家,文學家。德宗立位,召為翰林學士 。
陸 游:字務觀(1125-1210),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人,南宋時著名的詩人。曾在朝廷任官,在政治上堅決抗金,主張充實軍備。一生中創作了很多詩歌,現存的有9000多首,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生活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求和,風格渾雄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感情。
陸探微:吳(今江蘇省蘇州)人,南朝宋時著名畫家,精於肖像畫,所繪人物「骨秀神清,嚴正生動」,與顧愷之並稱「顧陸」,又因筆勢連綿不斷,有「一筆畫」之稱。
陸修靜:吳興東遷(今浙江省吳興東)人,南朝宋時著名道士,著有《三洞經書目錄》及齋戒儀范等。陸法言:臨漳(今屬河北省)人,隋代音韻學家,著有《切韻》。
陸龜蒙:字魯望,號天隨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長洲(今江蘇省蘇州)人,唐代末葉的著名詩人、文學家,與皮日休並稱「皮陸」。
陸德明:蘇州吳(今江蘇省吳縣)人,唐代經學家、訓詁學家,撰有《經典釋文》等。
陸九齡:字子壽(1132-1180),南宋江西省金溪人,人稱復齋先生。於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中進士,任興國軍教授。當地濱於大江,民寒嗇,罕志於學,但復齋並不以閑職自逸,每次講學都正衣冠,嚴規矩,如臨大眾。
陸九淵:撫州金溪(今屬江西省)人,南宋哲學家、教育家,官至奉議郎知荊門軍,其學說被王守仁繼承,成為「陸王學派」。景炎三年(1278年)初,趙昰死,群臣多欲散去,陸秀夫勉勵群臣,再立八歲的衛王趙昺為帝,改元祥興,遷居崖山(今廣東省新會南海中)。陸秀夫任左丞相,與張世傑同執朝政。 陸樹聲:字與吉,別號平泉,朱家角人,最初冒姓林,居林家角(今沈巷林家村),官至南京刑部侍郎。
陸心源:浙江吳興人,清代藏書家,他收藏了兩百本宋朝的珍善本書,因藏書揚名於天下。著有《潛園總集》。
陸潤庠:字鳳石(1841-1915),江蘇省元和(今蘇州)人。同治狀元,官至協辦大學士,東閣大學士。書學歐,虞。其撰制的《七言聯》華美妍麗,工穩舒緩,屬文人雅作。
4、陸氏的來源,及其歷史!
陸姓起源有四種:
一、傳說帝顓頊的孫子吳回在堯時任火神祝融,他有個兒子名叫終,因為封在陸鄉(今山東平原縣一帶),所以叫陸終。他的子孫有的以陸為姓,稱陸氏。
二 為戰國時,宣王有個兒子名叫通,字季達,受封於平原縣陸鄉(今山東平原縣陸鄉),是陸終的故地,所以以陸為姓,稱陸氏。
三 為出自陸渾國。春秋時期的陸渾國,是由一支名為陸渾之戎居於伊川(今屬河南境)得名。這支陸渾戎,是允姓戎的別部,最早活動於今陝西、甘肅、四川三省交界的若水流域。西周初年遷到陝西秦嶺以北。西周末年乘周王室東遷之機,東遷到今陝西和河南交界的崤山、熊耳山一帶。公元前638年,被秦晉兩國強行遷到今河南以南的伊河流域,公元前525年被晉國所滅。亡國後的陸渾之遺民依照漢人的習慣,以國為姓,稱陸氏。
四為由他族改姓而得。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今內蒙古南部一帶)鮮卑族復姓步陸孤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為陸氏。這一支陸氏的源地在今河南洛陽一帶。
陸姓的郡望主要有:
吳郡,三國時吳寶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晉義熙初移今吳興)相當於今浙江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以及江蘇宜興縣。這支陸氏為陸通的直系後裔,開基始祖為西漢時的陸烈。
河南郡,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北)。相當於今河南黃河以河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以及黃河以北原陽縣。
潁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230年)置郡,治所在陽翟(今禹縣)。相當於今河南登封,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以北縣地。這支陸氏是吳郡陸氏的分支,開基始祖為東漢穎川太守陸閎。
平原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東平原縣南)。相當於今山東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河、商河、惠民、陽信等縣。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相當於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西晉時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
陸姓以「河南」、「平原」、「河內」、「吳郡」為堂號。
發源於今山東境內的陸氏和由鮮卑復姓步陸孤氏改姓的陸氏,、發展成為陸姓的兩支主流。
兩支陸姓主要分布在今山東、河、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等省。這些地方的陸姓族人大多為陸通的後代。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陸通之子陸發,仕齊為大夫,謚號恭侯。陸發有兩子:陸萬、陸臬。陸萬生陸烈,字伯元,西漢時為縣令、豫章都尉,深得吳人愛載,死後葬於胥屏亭,他的子孫成為吳郡吳縣人。以後子孫不斷繁衍,到東漢時的陸閎為潁川太守、尚書令,生有三子:陸印、陸溫、陸桓,號潁川支。陸桓,字叔文,生子陸續,陸續生有三子:陸稠、陸逢、陸褒。陸稠任荊州(相當於今湖北、湖南兩省和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的一部分)刺史,另分荊州支。陸逢為漢尚書僕射,樂安侯,生有五子:陸涉、陸表、陸瓊、陸吳、陸招。後發展為陸氏樂安(相當於今山東博興、高青、桓台、廣饒、壽光等地)支。陸表生子陸穰,陸穰生子陸恢。陸恢為兩晉之諫議大夫,又分出陸姓諫議分支。到南北朝時,南北兩地的陸氏人口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宋元以後,陸姓遍布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