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縣一市 » 安徽合肥肥西吳氏宗祠

安徽合肥肥西吳氏宗祠

發布時間: 2023-05-27 17:20:07

1、吳氏宗祠的歷史

據《吳氏宗譜》記載:吳氏始祖吳澄,進士出身,隨宋室南渡,時任湖州長興縣令。先祖吳椿,宋理宗紹定三慧遲年庚寅(1230)隨父路過三衢,到西安清源鄉游覽勝境,擇居盧田,元洞碧缺末至正年間兵焚,由第五世祖吳世賢自盧田遷居王車塘。
第七世吳賑榮、吳賑隆兩兄弟,積貲巨萬,應詔輸粟二納辯千斛以濟通州之欠,並輸白金一百七十兩於京,景泰帝恩賜七品散官以榮之,並於景泰四年(1453)恩旨立「旌表吳榮隆尚義之門」坊旌表,同時建造宗祠,又名「光裕堂」。
明嘉靖九年(1530)焚毀,現存吳氏宗祠及門前牌坊於嘉靖十一年(1532)重建。

2、安徽有哪些文化古跡?

1、醉翁亭

景區內丘壑林泉、寺宇亭台、古道、古關隘均以其蔚然深秀,清幽淡雅而得天獨厚。境內大小山峰九九八十一座,層巒起伏,溝谷深邃,溪流潺潺,林茂深秀。

午間時分的醉翁亭,在陽光的襯托下,熠熠生輝,古樸優雅,給人一種智者陷入沉思之中的奇妙之感。

2、野芳園

野芳園是進入琅琊山山門牌坊後的第一個風景區。其建築風格仿蘇州園林建築的基本特點,亭堂建築飛檐翹角,白色馬頭牆,嵌砌漏窗,上復青灰色的筒瓦和小瓦,色彩和諧淡雅。

主要建築有賞心齋、盆景長廊、玻璃溫房、擁霞軒和晨曦堂。結合建築的布局,辟有池沼,置有小橋、亭台、假山,植有楓樹、桂花、紫荊、綉球等花木,因此四季飄香。

整個布局聚散相間、疏密有度,布局之精巧,非尋常所能及。

一年四季,寒來暑往,她就像一個沉靜自處、秀外慧中、岀塵脫俗的大家閨秀,淺笑顰顰,恭順溫婉,但又不缺粗獷豪放之勇氣,有如巾幗不讓須眉之豪爽,令人一眼就能記住她的美。

3、安徽宏村

宏村有著世外桃源般的田園風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態、工藝精湛的徽派建築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內涵。

湖光山色與層樓疊院和諧共處,自然景觀與人文內涵交相輝映,是宏村區別於其他民居建築布局的特色,成為當今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一大奇跡。

4、九華山風景區

九華山天開神奇,清麗脫俗,是大自然造化的精品,有「蓮花佛國」之稱。唐代大詩人李白三上九華,就有詩雲「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可見其秀美、天然之靈氣。

境內群峰競秀,怪石林立,九大主峰如九朵蓮花,千姿百態,各具神韻。連綿山峰形成的天然睡佛,成為自然景觀與佛教文化有機融合的典範。

景區內處處清溪幽潭、飛瀑流泉,構成了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畫卷。還有雲海、日出、霧淞、佛光等自然奇觀,氣象萬千,美不勝收,素有「秀甲江南」之美譽。

5、三國遺址公園

三國遺址公園位於廬陽區三十崗鄉公園路,是安徽省乃至全國保存較好的三國文化遺產。

景區內主要由新城文物陳列館、東城門、夯土練兵指揮台、兵器鑄造窯址、飲馬池、時光隧道、舟師塢、雕塑廣場、石刻廣場等景點構成。景區內磚雕碑刻、珍貴文物比比皆是,真實地再現了三國時期的歷史。

景區內各式建築歷史痕跡濃厚,珍貴古物保存完好。

游歷期間,你彷彿被拉進歷史的長河之中,兩國激烈的交戰、兵士悠閑的喂馬、將士從容安排戰術等場面接連在你的眼前上演,讓你不得不為當年的歷史動容感慨。在這里,你會感受到最原汁原味的三國故事。

6、李鴻章故居

李鴻章故居位於淮河路步行街中段,是晚清軍事重臣李鴻章的家宅,也是合肥市僅存的規模最大的名人故居。

故居前廳布置了「李鴻章生平展」,用大量的珍貴圖片與實物展示了李鴻章風雲變幻的一生;中廳和小姐樓則深刻展示李家接待客人和家眷們的日常起居生活情況,歷史氣息濃郁。

雖幾經歷史變遷,但是故居內的各式古跡古物仍保存完好。置身其中,你彷彿能看見李鴻章當年在家批閱公文,運籌帷幄的名臣風范,能感受到他戎馬一生的智慧威武。

小姐樓與中廳的精妙布局更是將江淮地區的建築風格展現的淋漓盡致。是我們感悟歷史的不二選擇。

3、安徽吳氏來源

旅美史學家唐德剛先生在他翻譯的《胡適口述自傳》的注釋中談到皖南名門望族時,曾引用了一句「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這個口耳相傳的民間俗語。茂林是涇縣一個古老的村落,是吳氏族人聚居的地方,最盛時全村佔地數千畝,富商豪宅鱗比櫛次,職官品第比比皆是,被譽為「江南第一村」。1931年商務印書館在香港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就專門辟有「茂林村」詞條。著名的皖南事變也發生在這里。茂林吳,與旌德江、績溪胡、宣州梅並列皖南四大姓。
一、源流
吳氏始祖是西周時的泰伯,周文王姬昌的兄長,周武王姬發封他於吳國,因而得姓為吳。茂林吳氏尊泰伯第78世孫、南唐循州司馬吳萬一為一世祖,他隨父吳君錫官從江西上饒遷居南京。長大後浪跡至宛陵(今宣城市),南宋慶元三年(1197)吳惟輝作《茂林吳氏宗譜序》就曾明確記載「吾始祖萬一公遷居宛陵」。他的兒子吳希賢因時局動亂,從南唐衢州教授任上三次辭官獲准後,又從宣城遷到下轄的涇縣茂林地區,定居於東庄(今喬吳),算起來已有1001年了。
吳希賢生三子。長子覿京留在東庄,承守祖業,世居喬吳。次子吳安國於北宗熙寧年間,因為娶了河西的宋氏女為妻,於是從東庄搬到宋家坦與宋氏「聯居」,這就是吳氏正式定居茂林的開始。三子開國徙居長安,後裔有的遷往青陽縣,後發展為「老田吳氏」。
次子名安國(1042——1118)於熙寧間遷宋家坦,熙寧乙卯年(1075)建成一座大宅,因吳氏的郡望是「延陵世家」,故命名為「延陵新宅」, 這就成了建立茂林吳村的開端「平吳里」。吳安國當時在庭前植紫荊樹三株,以表示不忘三兄弟情誼,其中有一棵紫荊樹存活了九百年左右,成為茂林吳氏宗族繁榮昌盛的象徵。
吳安國定居宋家坦時,這里的居民並不多。後來宋氏衰微,吳姓日藩,逐漸取代了宋氏。到了南宋中葉,安國七世孫吳惟輝(譜名榮四)建上、中、下三宅,讓諸子分居。因這里四面環山、雙溪匯流,生長著茂密的樹林,遂將宋家坦改名「茂林村」。 至南宋紹興、嘉定間,元至正十二年(1352)族人吳宗生、吳炎保、吳洪孫買下式微的宋氏舊族全部土地房產,出現了「廬舍相聯、人員輳集」的繁榮景象。
隨著吳氏宗族日漸繁盛,逐漸向四周拓展繁衍,分出了許多支族。最早是元朝初期的吳學興遷到東溪河邊,後來稱為「九甲」。明朝中、前期出現後人稱之為「八大分」,其中海昌、河昌、泗昌和濟昌公分支合稱「前四分」。堯生、利生、安生、義生公分支,合稱「後四分」。按輩分推算「前四分」兄弟四人要比「後四分」晚一輩。前四分的吳濟昌生有三子,又分為前、中、後三分,中分的吳宏安後來遷往江西,茂林只有吳鈕安和吳釗安的前、後分相傳。但是這兩分不僅很興旺還出現了許多知名人物,因而有「前分富、後分貴」之說。與前、後分祖同輩的「六甲」祖吳悅安,居於大宗祠邊的「六甲坦」。「萬公分」祖吳惠安字萬良,居茂林西南村頭。「王勺公分」祖吳王勺安 ,遷村西古溪邊。此外,還有「鞏緣公分」,以及遷往村北庄門前等地「安公分」等等。從晚明到清朝中葉,是吳氏宗族的鼎盛時期,大批讀書人經科舉進入仕途到外地去做官,更有很多人外出經商致富,許多達官富商在「落葉歸根」的思想支配下,最後都攜資回來建宅第、置產業,促進了茂林進一步繁榮,擴展為佔地約有三、四平方公里的大村落,有「江南第一村」之譽。
茂林吳氏的字輩為:萬大乾坤伯、千恩端榮祥、興彥源關昌、安緣子道尚、有永唯一善、百世承守之、報本宗同茂、傳家德久垂、光華先澤盛、千載慶鴻禧。前6句由吳萬一定,後4名由清乾隆年間進士吳芳培續寫。目前,在茂林已傳至光字輩。而筆者屬於本字輩。
二、宗祠
茂林吳氏立宗詞始於南宋,十世祖吳惟輝立東山庵為祠,修吳氏宗譜,繪制世系圖。
明崇楨已卯年(1630),時任湖廣布政使的吳尚默在古老的紫荊樹邊建成「五楹三進」的吳氏大宗祠。到了清雍正庚午年(1730),大宗祠遭火災燒毀後面兩進,僅存門廳一進,但族人很快將其修復如初。文革中,大宗祠被做為糧庫而辛存下來。近來年,在全國各地的族人的鼎力相助下,吳氏大宗祠經過整修,重新煥發了昔日的光彩。主體建築物三大進,座北朝南,建築面積約有931平方米。祠前有一道五十米長的影壁,兩頭各建一座石坊同祠堂前牆連接,構成祠前閉合式的院落。地面用扁圓形的卵石嵌成的「蝙蝠」,「白鹿」和壽字圖案,為「福、祿、壽」的象徵。兩座石坊一為吳尚默贈其父親吳雲麓的「恩綸重賁坊」;另一為吳尚默和吳江龍的「文武進士坊」。這里應該介紹一下這兩位人物:

4、請問吳氏在中國最大宗祠在哪裡?

北岸吳氏宗祠坐落於徽州歙縣北岸村,始建於明早期。清道光六年的時候,由吳氏族人吳應晟出資二十二萬兩,集資兩萬兩,共計二十四萬兩白銀重新擴建。時佔地約十畝,是目前中華吳姓現存最大的清代宗祠,1998年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行輪。 宗祠內的木雕圓潤而飽滿,宗祠內的磚雕細膩而大氣畢帶舉,宗祠內的石雕聞名中外—手碧—西湖十景圖,百鹿圖,特別是53件禮器更是中華祭祀文化的瑰寶。吳氏宗祠通過自身的建築形式和徽派三雕精品的奉獻,對徽州的祭祀文化,宗族文化,雕刻藝術,繪畫藝術及淵遠歷史做了無聲的描述,是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具體體現。
吳氏宗祠是仿品官三進兩明堂五開間的建築規制而建造的,三進五間的祠堂在皖南仍屬罕見。

5、吳氏祠堂修繕,需納對聯,肯請文人潑墨揮毫!

秘義煙涵,瑰詞雨散;
文章綺合,藻思羅開。
——吳榮光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清代書法家、金石學家吳榮光聯。
休逸住延陵,支分西土;
富饒遷石里,派衍東山。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安徽省歙縣胡埠口吳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本支吳氏源於延陵季子,即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季札,因不願繼承王位受封於延陵。「西土」,胡埠口在延陵以西。下聯「石里」,指附近吳氏散居地石門塢、石門禪敬坑等;「東山」,為當地小山名。
胄繼縉紳,高出延陵鼎族;
政務寬厚,早標太守芳名。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吳·季札。下聯典指西漢·吳公。
志異征誅,三讓兩家天下;
功同開辟,一抔萬古江南。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蘇省無錫縣吳姓宗祠聯。全聯典指春秋吳姓始祖周太王之子泰伯讓位幼弟季歷開辟江南的史實,其聯在今江蘇省無錫縣的泰伯祠(又稱至德寺、讓王廟)和泰伯墓。泰伯因三讓天下,德行高尚而被後人尊為至德。天下吳姓均尊泰伯為開姓始祖。
讀書好,耕田好,學好便好;
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
——吳敬梓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清代小渣神說家吳敬梓自題聯。
持議剛方,坐席正講官之體;
風裁峻厲,飛帛書御史之名。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北宋·吳申,持議剛方,上書「爭講官正席」。下聯典出北宋·吳中復,累官殿中侍御史,風節峻厲,先後彈罷宰相梁適、劉沆。仁宗飛白書「鐵御史」三字賜之。
至德啟雲礽,三讓兩家天下;
大宗綿雪堰,千秋一脈江南。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吳氏宗祠聯。
始國憶江蘇,碑前遂得追根志;
遷台榮栗邑,海外還存慕祖心賀梁慎。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台灣省苗栗縣吳氏宗親會敬獻給江蘇省無錫市泰伯祠聯。1992年10月中旬,來自東南亞、台灣、香港、美國等地的泰伯後裔一行198人,在「世界至德宗親總會」的帶領下,到無錫泰伯祠尋根祭祖,於人宗親,灑掃成禮,盛況空前。台灣苗栗縣吳氏宗親會還特意敬獻了這副新堂聯。
系出延陵,溯先世家風,芬流蘭谷;
派衍綺里,緬當時儒術,望重草廬。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吳氏宗祠聯。
渤海延陵分兩郡,系本同源,上溯三讓傳家,實二千餘年來共稱鼻祖;
閩派瓊支聚一堂,歡聯異域,最喜四方觀禮,在數萬幾里外大振家風。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6、吳氏宗祠的介紹

吳氏宗祠是洪內大鵬吳氏祖宇為吳氏開基祖柒賜公始猛春建於明朝永樂十七年巳亥年(公元1419年)建成的漢族祠堂建築,屬於漢民族祭祀祖先握知友段槐和先賢的場所。

7、稼軒吳氏宗祠屬於哪裡


在鉛山縣稼軒鄉橫畈村瓜山下有吳氏宗祠,是當年的「稼軒府堂」舊基,「稼軒府堂」是辛棄疾會客處。稼軒曾進寶謨閣、龍圖閣待制,當地人至今仍稱稼軒為掘碧物辛閣老。吳氏宗祠楹聯為:「立祠由古址脈接花園問此地名稱閣老,發跡自建陽支分江右看他年派衍橫林(即今橫畈)。」祠堂門前的稻田原為池塘,傳為辛棄疾放養青蛙之所,稱養生塘,當地群眾稱為蛤蟆丘。辛詞《南歌判液子·新開池,戲作》:「散發披襟處,浮瓜沉李杯。涓涓流水細侵階。鑿個池兒喚個月兒來。」即指此塘。吳氏宗祠的右側直至瓢泉,皆為稼軒府堂花園,花園遺址後部的山壠,現仍叫花園壠。越過花園壠口的山崗上,當年建有停雲堂,又名接雲亭,惜早已毀壞,僅留殘磚斷瓦。該山崗現名接雲崗。緊鄰瓢泉左邊的山腳下,為秋水觀,是辛棄疾瓢泉卜築的重要建築之一。當年紫溪河從此流過,秋水觀有部分建在河面上,河道仍依稀可辨。由辛詞《六州歌頭》(晨來問疾)「秋水堂前,曲沼明於鏡,可燭眉須。被山頭急雨,耕壟灌泥塗。誰使吾廬,映污渠?」及《鷓鴣天·吳子似過秋水》「秋水長廊水石間,有誰來共聽潺潺。」可知秋水觀大致輪廓。在瓢慧橋泉南面半里許,隔河相望,石塘河與紫溪河匯合處,有一大型建築群遺址,當地村民稱為「稼軒公館」,系當年辛棄疾起居處。這里現名五堡洲。稼軒公館原為三進九廳,今僅有一房的三根粗大木柱及木門為當年遺物。此外,在五堡洲村還散存了大量稼軒公館的石墩、石板、青磚、木柱等建築遺物。瓢泉如今秀色依舊,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稼軒鄉:鉛山縣轄鄉。1956年為八都鄉,1961年改公社,1983年改名稼軒公社,1984年改鄉。位於縣境東北部、鉛山河中游,距縣城28公里。面積80平方公里,人口1.8萬。鄉政府駐詹家,橫(峰)南(平)鐵路、上(饒)分(水關)公路穿越西境。轄八都、雄田、湖村畈、岩前、山頭、馬鞍山、西洋、軫源、孟家9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盛產茶油。有石灰石資源。有磚瓦、水泥製品、

8、我姓吳,我爺爺是照字輩,爸爸是義字,我是問字輩,想知道我們是屬於吳氏家譜中的發源中的那支派

屬於高甸吳
安徽桐城吳姓
2007-08-17 08:04閱讀:2,716
安徽桐城吳姓X吳(Wú),常見姓氏之一,百家姓排六,本義為大言也。《集韻》、《釋名》中「吳」通「虞」(秦漢以前,吳虞不分)。據傳,遠古吳氏族,以句(讀「勾」)芒玄鳥為圖騰。吳由太陽和玄鳥組成。句芒是鳥身人面,少皞氏之子,曰重,古代神話中的木官(春神)。
吳姓的英文翻譯: Wu(大陸/台灣)、Ng(港澳)、Goh(新加坡)、Ngo(越南)、Oh(韓國)、Woo(仿西方)。
吳姓的起源與演變
據《通志·氏族略》、《姓氏急就篇》、《元和姓纂》和《中國姓氏》等典籍記載,吳姓的淵源由五大支組成:姜姓、姬姓、吳回氏族、姚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出姜姓。吳氏族以「騶虞」為圖騰,解釋為吳,作為氏族之名。騶虞是一種古獸,其聲音十分洪亮。吳氏族屬於炎帝部落,姜姓,活躍於隴山之東的姜水旁,所居之地稱吳山。炎帝時代的吳權是吳氏族的首領,其後裔吳樞是黃帝的生母。夏朝時,姜姓吳氏族隨夏族東遷到觀津,曾與神射手後羿比射的吳賀,是其後裔。姜姓吳氏的歷史至少有5000年。
第二支出自姬姓。產生於周初,也稱周族姬姓吳,是吳姓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影響最久遠,人丁最興旺。商末周文王之祖父古公亶父封長子太伯於吳岳,封次子仲雍於雍原。因古公亶父欲傳位於文王之父季歷,太伯與仲雍知其意,便斷發紋身奔荊蠻,歷經四代到達梅里。仲雍之曾孫周章建立吳國,亦稱句吳。前585年,壽夢正式稱吳王。前473年被越國滅,吳國的子孫遂以吳為氏。這支吳姓主要活動於華東一帶,隨後向中原、華北和華南發展壯大,已有2600年的歷史,國亡之後大批使用吳姓的歷史也有2400多年。
第三支出自吳回氏族。黃帝之後裔顓頊之子稱,稱之子老童(卷章),老童有二子重黎、吳回,在舜時代二人先後任祝融,祝融是遠古火官名。夏朝時,吳回氏族沿渭水北岸東遷到山西平陸的吳山。商朝時,吳回氏族一直活躍於北方, 首先沿黃河而下進入河南新鄭地區,建立吳方國。後東遷到濮陽雷澤之西,最終到達山東臨朐東北朝陽古城,史稱王吳,是商朝東方的強大方國。商末的吳伯乃是這支吳回氏族的後裔。這支吳姓有4000多年的歷史。
第四支源自姚姓。舜部落是東夷族一支,舜接堯之位而居中原,占據古吳之地,今山西平陸吳山之旁的歷山,史稱有虞氏。禹接舜之位建立夏朝,封舜之子商均於虞,即今河南東部的虞城。姚姓虞國一直作為東部的重要方國而存在,商朝時國亡,子孫以吳為氏。秦末安徽宿縣大澤鄉發動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首領吳廣,就是姚姓吳的後裔。這支吳姓也有3500年的歷史。
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吳姓中融入外族的事件稀少。宋朝以後才出現北方外族改姓的事件:北宋的西夏國黨項族有吳姓,元朝的蒙古人中有吳姓,清朝滿州八旗烏爾錫氏、烏拉氏、烏蘇占氏、兀札喇氏、烏雅氏、烏蘇氏等氏族集體改姓吳。南方地區的漢族中融入外族基因的事件主要發生在明清時期。
桐城吳姓的源流與分支
據《吳回照軒家傳》記載,安徽桐城的吳姓宗族都是元明之際由徽州遷來,但分為三個不同的宗派,即高甸吳氏、麻溪吳氏、馬埠吳氏,其中以高甸吳氏最興旺發達。而徽州吳姓又是吳王夫差的太子吳鴻之後(一說季札之後),所以,桐城吳姓應屬姬姓吳氏。
【高甸吳氏】
在明清時期的吳姓宗族中,安徽的桐城高甸吳氏也是非常顯著的一支,它不僅人丁興旺,宗族顯貴,而且到近代還產生了清末著名文學家、桐城學派的後期代表人物吳汝綸。
高甸吳氏以始遷桐城的吳泰一(名玉,一名偉,字文桂)為一世始祖。大約在元朝末年,吳泰一為了逃避兵亂,攜帶老母程太君和夫人汪氏,由安徽婺源黃嶺花橋遷來桐城南鄉峽山一個名叫高甸(《桐城吳先生(汝綸)全書·傳狀》又作'高店')的地方居住,後裔子孫繁衍發達,遂稱高甸吳氏。並在峽山建立吳氏宗祠。
高甸吳氏自第二世起便分為兩大支。吳泰一生了兩個兒子:吳七評、吳八評。長房吳七評一支後裔叫做高甸吳氏保慶(姚永概《吳摯甫先生行狀》中作'寶慶')股,他們在高甸中庄建立吳氏支祠;二房吳八評一支後裔叫高甸吳氏榮華股,他們則於老沖建立支祠。《吳摯甫先生行狀》記載說,高店吳氏兩支興衰榮顯有別,長房保慶一支'多科甲仕宦',家門備極興盛,而二房榮華一支,除請前期有一位名叫吳生南的'以古文名於京師'(其實也只是小有名氣)外,其餘則衰微不顯,直到近代,才產生了'曾門四弟子'之一的著名桐城派古文家吳汝綸。
據《吳回照軒家傳》(吳光祖,民國十三年),高甸吳氏長房保慶一支,傳到第3世為吳慶一、吳慶二。吳慶二之子第4世是吳天財,吳安四、吳安六、吳天富、吳天富又生有吳福一、吳仲善、吳仲誠、吳仲銘、吳仲貴、吳仲顯、吳仲義、吳仲仁等8個兒子。這8子'或數傳而衰,或至今猶興,其子孫繁滋,家聲顯著,則以仲誠支下為最'。
榮華股的字輩有:增、錫、溥、森。
保慶股的祠堂是崇本堂,字輩是:
世承宗德,忠厚純良,光崇先志,景運宏昌。 (作者吳光祖是20世)
自21世起,兩股同取以下十六字:
宣昭義問,自求多福,於萬斯年,孝思維則。
【麻溪吳氏】
始遷祖吳恩光,又名太一,系唐左台御史少微二十五傳後裔。於宋末自休寧長豐避兵遷入,居今樅陽縣錢橋鎮古麻溪河(今錢橋河)濱開基,為一世祖。二世祖吳應真支下分東西兩股。自五世始,東股又分為東一、東二。自五世始,二世祖天佑支下返長豐,復遷麻溪者稱長豐股。前三股為大股,每股中復分房頭,以七世名諱為房號:東一股志高支下分為儼、悅、輔三房,志明支下分為倬、仙二房;東二股志清支下分為倫、佑、俶、任五房,志仁支下分為信、價、俸、逼四房。志遂支下分為僅、偃二房;西股志廣支下為佶房,志遠支下為仲房,志善支下為(亻+態)、僟、偆、億四房,志誠支下分為仁、俅、儔三房。
自明清以來,麻溪吳氏興旺發達,涌現了一批治國安邦的優秀人才。東股有麻溪十世吳一介,官明廷河南右布政使;十二世吳用先,官兵部侍郎、薊遼總督。西股有十一世吳應琦,官明南京大理寺正卿;吳叔度官湖廣黃州知府;十八世吳世榮,官清廷福建興泉永海防兵備道,從一品。僅西股於明清兩代授、封、贈知縣、知府、千總、將軍、兵備道等正七品至從一品者達90餘人。
字輩是:貽厥孫謀,聿懷多(22世)福,繩其祖武,永言孝思
【豸嶺吳氏】
豸嶺吳氏以吳太二為始祖,宋末同兄太一、叔小七由婺源(有說是婺源大樹村,也有說休寧長豐)遷桐城,居馬埠山。太二生三子,長子道一為豸嶺吳二世,次子道二形成馬埠山吳,三子道三後世不祥。
字輩是:一正賢學,元世光昌。家法可遵,禮(22世)義文章。昭茲來許,福祿爾康。聿修厥德,長發其祥。
【馬埠吳氏】
馬埠吳氏以吳道二為始祖,字祥甫,少微後裔,於明洪武三年(1370),自婺源大樹村遷居安徽桐城東鄉馬埠山,其後代形成著名的桐城馬埠吳氏。
字輩是:自汝紹國,宏延祚昌,克相盛時,德顯名彰,忠正世篤,吉蠲孝享,崇先啟後,代有文光,經天緯地,功著旂常,象賢繩武,千古傳芳。
【(懷寧)崇讓堂吳氏】
懷寧崇讓堂吳氏以吳壽一為始祖,原籍江西饒州府鄱陽縣瓦屑壩,少微後裔孫。南宋末期,偕弟吳壽二、吳壽三遷徙於懷寧縣大豐鄉。吳壽二居桐城,吳壽三(字可夫,號新村)遷太湖縣。後裔星散各地,繁衍20餘世。
字輩是:位高由德邵,福祚自延長,必忍方能濟,維和乃致祥,一門敦孝友,萬代啟書香。
【(潛岳)至德堂吳氏】
元時,吳壽一的孫子吳宗賜,又名雲一,移居新安(今潛山)。其後宗支日蕃,尊吳宗賜為肇基祖,建祠「至德堂」,吳宗賜後裔分四支。
字輩是:承志光前緒,忠貞世代傳,功烈貽謀遠,家聲永慶延。
【(懷寧)觀樂堂吳氏】
明初,少微後裔吳升曜渡江北上,遷於安徽懷寧梅沖里(今安慶宜秀區五橫鄉虎山村),成為觀樂堂吳氏始祖,後裔現遍布安徽懷寧、桐城、潛山、岳西、安慶等地及五湖四海。
字輩是:升恆協度,奎壁聯輝,里居醇樸,祖澤崇巍,行敦孝友,言發珠璣,清廉傳世,揖讓餘徽,麟山秀毓,梅村翠微
【東中畈吳氏】
說明:關於這個吳的歸類,是筆者的個人說法,其祠堂在黃鋪水庫里名叫東中畈(讀音)的地方,估計近掛車山,以後有機會考證清楚時再予正名,現姑且此名。
字輩是:宗士志遐長,孝友肇基芳,相承為東本,柏懷永名揚
【汪河吳嘴吳氏】
據說,很久以前,有吳氏兩兄弟途經桐城的三道河(又叫三叉河)時,那時,天正接連數天下著大雨,三道河的水很大,老大沒過河,就在童鋪落了戶;老小過了河,來到黃甲的汪河,在汪河的吳嘴那兒落了戶,並稱自己是吳氏的二世祖,把自己的父親定為一世祖。
字輩是:文字光先德,兼和體道行,恭寬皆慧敏,日月放光明
【(羅嶺)陡塘吳氏】
字輩是:成平思凝,紀綱家振,世秉述繼,正大光明,先典曰一,孔曾同心,時中日省,紹學以興
【(羅嶺)繆山吳氏】
繆山吳氏家族歷史悠久,人丁興旺,世益彌遠,族益滋大,人益茲繁。現已初步知曉各房支系省內主要分布在懷寧育兒、涼亭,桐城黃甲,潛山,岳西,安慶羅嶺、皖河農場,肥西三河鎮,來安,青陽等地;省外主要分布在浙江杭州,陝西,河南,湖北,江蘇等地。
字輩是:世應鴻文士,輝光裕德昌;明良傳紹永;經濟定家邦。

9、【重遊六家畈】 六家畈

因為外婆家在六家畈,所以對這地方別有一番情愫。但每次前往都是來去匆匆,對那裡的風土人情也未真正深入了解和探訪。陽春三月,是個久陰放晴的大好日子,縣作家協會組織縣內部分省、市作協會員開展“肥東半日游”文學采風活動,我有幸被邀請一同前往。
這次采風活動,縣文聯安排的縣內景點較多,內容非常豐富——既有自然景觀,又有人文景觀;既有歷史遺跡,又有現代風情。同游的作家們一邊參觀游覽景觀,一邊聽縣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員娓娓介紹,手中的相機更是拍個不停。
當我們一行進入六家畈境內時,大家不約而同地被這里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深深吸引。同行的縣文管所工作人員介紹,六家畈居民中以吳姓居多。村中人才輩出,如淮軍將領、北洋軍閥時期的海軍次長、代理總長、國民黨少將等等。他們大多官高位顯,在家鄉大興土木,蓋房置地,使得六家畈一度空前繁榮。
據史料記載,六家畈古民居共有6大片。有房屋13幢33路,計205間正屋、111間廂房及5條走巷;花園2處;公、私祠堂各1處;望湖樓1座。這些房屋均屬徽派建築,磚木結構,磚雕木雕精細,青磚灰瓦,齊山飛檐,每棟房屋兩邊設有風火牆,建工考究。六家畈的古民居,因1950年代初康復醫院的進駐、部隊駐軍、***及“**”中破“四舊”等諸多原因被拆、被改建,已面目全非,有的僅剩房屋輪廓,有的成了僅剩2棵名貴樹種的空院,有的因無人看管而自然倒塌……到目前為止仍有古建築形象,尚可通過整修恢復原貌的有3片,共8幢21路95間正屋、55間廂房。
六家畈古民居群集中了南北古民居一家一宅的風格,並進行了改進,形成了六家畈古民居獨特的家族建築群。現在保存較好的就有兩處,一處為淮軍將領、官至總兵加提督晉授建威將軍正一品封典吳育仁的住宅,另一處為淮軍將領、官至天津布政使一品封典吳育蘭和他裂沒弟弟的住宅。兩處建築氣勢宏偉,雕工考究。
六家畈古民居群是一處清末建築群,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古村落居住區,古民居群歷經百年滄桑,經歷了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保存到今天,真是難能可貴。1989年被列為第二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六家畈古民居群是江淮地區最大的古建築群,也是僑鄉歷史文化的文脈所在,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
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肆仿納,縣文管部門加大保護力度,對這個古民居群正在加以修繕,將逐步還原其歷史原貌,供人參觀和追思。
在六家畈之西、瀕臨巢湖處還有一古塔,名曰振湖塔。此塔為六家畈吳氏宗族之風水寶塔。塔呈六棱形,高12丈,7層,建於清光緒十八年。其塔最上層頂端繪有仙鶴,凌空欲飛,蒼勁有姿。塔之每層周角上均系有銅鈴,每當風吹鈴動,丁當作響,頗令人發思古之幽情。登塔遠眺,更是一覽巢湖風光之佳處。此塔也是合肥地區保存尚好的唯一的一座古塔。此塔也因年久失修,有些傾斜和損壞。欣喜的是,為配合巢湖沿岸旅遊資源開發,將把它開辟成一個旅遊景點。該塔的現狀已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於1996年撥專款予以維修,並准備建設配套景點。
在振湖塔西側,有一處園林式農家樂休閑去處,園內栽種各類風景樹木,被譽為“紅十咀”,緊鄰八百里巢湖岸邊。在這里,一邊體驗農家樂生活,一邊遠眺煙波浩渺的巢湖,真是一處難得的休閑去處啊。巢湖岸邊,由於長年風打浪濁的緣故,形成了一塊自然的沙灘,沙灘上有各類貝殼,同行的寶寶一邊撿著貝殼,一邊用石子貼打湖面,激起一串串漣漪。站在這里,對面濱湖新區拔地而起的一幢幢現代化高樓,歷歷在目,與煙波浩渺的湖面、來回穿梭的船隻交相輝映,儼然一幅美麗壯觀的水墨畫。
“肥東半日游”活動雖然時間較短,大家卻饒有興味地參觀游覽了馬氏享堂、委員長故居、六家畈吳氏宗祠、古民居群、振湖塔、撮鎮碉堡等,感受頗多。對我來說,重遊六家畈,更是別有洞天,感受到了以大橡往從未有過的收獲。

熱點內容
合肥瑤海區招投標中心 發布:2020-09-09 14:35:50 瀏覽:505
合肥長城寬頻價格表 發布:2020-09-09 02:57:42 瀏覽:505
合肥小區名稱 發布:2020-09-10 05:51:24 瀏覽:504
365房產合肥 發布:2020-09-09 22:32:45 瀏覽:504
成都大巴包車 發布:2020-09-09 21:03:12 瀏覽:504
合肥萬達城摩天輪營業 發布:2020-09-10 08:43:47 瀏覽:503
上海合肥高鐵 發布:2020-09-09 20:23:53 瀏覽:503
合肥立特科技 發布:2020-09-09 16:27:05 瀏覽:503
合肥徽昌苑二手房 發布:2020-09-09 03:48:06 瀏覽:503
杭州到合肥高鐵時刻表查詢 發布:2020-09-17 08:24:49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