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肥東周姓家譜
1、周氏里有國字輩的嗎
湖南:汝南周氏濂溪族譜共八十九卷。 江蘇:周氏族譜六卷、周氏家譜十八卷、潤州周氏重修宗譜十卷、江都周氏家譜六卷、潤東周氏族譜三十二卷、蔣灣橋周氏宗譜十四卷 浙江:周氏家譜不分卷、周氏宗譜不分卷、武林周氏家乘不分卷、余邑周氏宗譜三卷、汝南周氏宗譜四卷、姚江孝義周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 周氏宗譜、谷陽周氏族譜十六卷首一卷、周氏族譜一卷、周氏續修家譜十一卷首一卷、周氏四修族譜十二卷、小雲南周氏宗譜一卷 安徽省肥東縣王鐵鄉周沖村"愛蓮堂"家譜八卷.
江西瑞昌南義鎮輅北周氏字輩:可允勝友子 元良汝光熾 朝廷隆盛英才起 宇慶昇平會佐理 瑞微鳳祥兆永清 世傳忠義振國紀 文武贊治遠明昌 功德日新承富美 祖先樹立裕宏模 遠大家聲綏福履
湖南益陽汾湖周氏字輩:「志肇宏昭列時旺玉堂軒國字必尚義言方定澤之「。
湖南益陽大泉周氏字輩:「貴文祖志一永興萬代天仁學宏宗益世守紹前賢繼述聲名顯由來達孝全振起三以讓令德慶悠綿」。
周氏荊楚愛蓮堂字輩:「宗功開宏業 岐豐鍾聖哲 代遵禮讓規 世承文武德 述祖大興隆 裕後昭謨烈」。
湖南湘潭周氏字輩:「順良廉正紀德重勝臨卿傅名敷萬國允代振家聲大啟昌期遠宏開福祚長詩書承世澤忠厚迪前光創業恩先哲守成在後賢謨猷貽奕葉科第慶綿聊」。
湖南益陽光齊堂字輩:「典雅思從維治學文學文高尚志習武建熏猷德立家之本名揚士以賢詩書庭有訓忠厚世其傅」。
安徽潛山汝南郡愛蓮堂:「義勝山人大,庭木永春光,芳前輝繼世,萬代有傳揚,禮樂遵先炬,詩書啟後昆,賢才為國寶,俊彥振家聲,忠厚開祥兆,孝慈感瑞徵,貽謀思燕翼,克繩慶鴻勛。」
安徽舒城汝南郡愛蓮堂字輩:「文應中天起,邦其肇必昌,孝賢承先澤,英俊自聯芳,永顯宏謨祥,克緒懋德長。」
周氏汝南堂一支字輩:「龍虎榜中文麟顯大魁名楚南昭盛業崇本振興隆上明祜應遠良賢顯大邦文章揚國泰光輝耀鳳祥京士永光文世其昌與人家國忠義名揚」;老序:「學禹德光榮家聲光治平典謨昭道化製作啟休明」。
周氏北文堂字輩:「存伯念思大惟濟顯宗方萬年常鎮世國泰永安康英才逢景連良士應時昌文經聊武緯耀祖輔朝綱忠孝傳家遠詩書衍慶長後人貲積累歷久愈榮光」。
周氏敦睦堂字輩:「枝有志單邦益啟金漢房先與金同受房國與金同」;新序:「世興錫本立業敦誠遠昭祖澤大振家聲賢能應連忠孝余英永聊宗誼代會隆平」。
周氏豫順堂字輩:「存伯念思大惟濟顯宗方萬年常鎮世國泰永安康英才逢景運良士應時昌文經聊武緯耀祖輔朝綱忠孝傳家遠詩書衍慶長後人貲積累歷久愈榮光」。
周氏汝南宗支字輩:開始排輩(1418年9月15日於湖南沅州府黔陽縣太平鄉老樹溪、桐灣等處,字輩始祖:存一公):存川永周、必世興勝、元志清思
此後增續字輩(1725年6月16日):光明見性、肇自汝南、始於岐胤、才冀齊賢、德維希聖、功及修平、學從誠正、孝友昌宗、溫良宜敬、久常遵守、先哲可覲、定以大易、昭穆循進(我周氏得姓始於姬宜臼--周平王之17代孫惠,惠公即為我周氏得姓始祖)
四川安岳涼水井溪秀派周氏字輩:「欽賢啟文明,英才代有生,伯仲光祖譜,永遠振家聲」,現在已排到遠字輩了。
2、周家家譜輩分怎麼排列的?
我山東高唐縣,族譜始祖周萬戶,由咸陽東遷而來。頃輪渣所知輩分隆茂慶美長桐消(常)中正雀悄廣。家譜裡面還有,但是沒有記住。
3、姓氏家譜查詢:周姓的家普是咋排的啊?
寧波市鄞州區虎嘯周 克 周徐生發布
安徽 霍邱 玉、樹、傳、家 周樹國發布
河北邯鄲縣 佩、恪、?、永、玉、洪、廣、振、家、邦 周洪昌發布
江蘇省寶應縣范水鎮 ……永、宏、風…… 周超發布
山東省棗庄市嶧城 (前奉康熙賜給二十代)枝、興、衍、崇、緒、隆、茂、慶、傳、長、廣、生、忠、厚、嗣、永、遠、貞、正、方(增緒二十代)至、德、開、宏、運、達、孝、毓、福、祥、禮、教、培、家、訓、信、義、作、寶、章
周(Zhōu)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為黃帝之後裔,以地名為氏。據《史記·三代世表》、《周本紀》等所載,周姓最早出現於遠古黃帝時,有個將軍名叫周昌,至商代有個太史叫周任,以食采於周地得姓,他們的後代都以周為氏。
2、出自帝嚳高辛氏之後,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篡》稱:「帝嚳生後稷,至太王,邑於周,文王以周為氏。」太王之孫周文王時,遷於豐邑(今陝西省西安灃水西岸),作為國都,在位50年。到其子武王時,終於滅了商朝,建立周朝,歷八百餘載,皆作周氏。公元前256年,野衡周朝被秦國所滅,此脊握其中部分周氏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一支是周平王時,少子姬烈受封於汝南,時人呼之「周家」,其後遂改為周氏;一支出自周赧王之後。據史料記載,秦滅掉東周後,把周赧王廢為庶人,遷到憚孤(今河南省臨汝縣西北),時稱赧王為周家,其後稱為周氏;還有一支出自周公旦之後。周公旦,周武王之弟,為周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去世後,史稱周公,其後代也以周為姓。周公的裔孫黑肩之後,世為周朝卿士,其後以國為氏。
3、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為周。
(1)辛威之後周瑤,北周大將,初姓普屯,後因感北周王朝之恩,改為周氏。
(2)唐玄森慶宗時,有姬氏因避帝名諱,故而改周氏。
(3)元朝時,有一位蘇卓周的名人,改姓為周,並以「武功」為郡號。
(4)北魏獻帝次兄為普氏,後亦改為周氏。同時,有普乃氏、普屯氏、普周氏均被改為姓周。南北朝時,代北復姓賀魯氏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漢字單姓周氏。
4、被賜姓為周。唐末有個叫成枘的,後梁時被賜姓周氏。
周姓遷徙分布:
周姓的最初發源地在今陝西渭河平原一帶。
秦漢時期,周 姓主要以河南、陝西為中心地帶繁衍生息,後逐漸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
秦時,有河南臨汝的周姓人遷往江蘇沛縣。西漢時,有河南葉縣周姓人遷往河南平輿縣。
漢末,此支中又有遷往安徽廬江的,河南周燕在漢時遷往山東任太守。可見,這一時期,周姓已活動於陝西、河南、山東、安徽等省,且以河南為主要支流。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社會動盪,大規模的南遷使得周姓人也捲入其中,於是湖北、江西、江蘇等地有了周姓人活動的足跡。如晉代,有周訪任江西潯陽梁州刺史。
南朝宋有周毅在江西臨川郡任太守之職。隋唐時,周姓有了大范圍的分布與發展。
唐初,隨著陳元光入閩開基福建漳州,周姓族人有加入者,此為周姓最初入閩者。
唐僖宗時,又有周姓人隨王潮、王審之入閩而後移居廣東者。這一時期,周姓更廣泛地分布於南方地區。
宋元時期,周姓人最為顯著的特點仍是南遷,以致於此期周姓名人多出於南方,如哲學家周敦頤、詞人周邦彥、音韻學家周德清等。
明清時期,是周姓發展中一個比較興盛的時期,台灣、雲南、四川、貴州等地也有了周姓人居住。據記載,明初周正行五兄弟從江西遷到貴州麻陽。
清初有福建人周延郡入台,廣東人周朝德居於台灣。此時,周姓可謂遍布祖國的山山水水。
今日周姓在長江流域的省、市中所佔比例相對高於其他地區。周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一。
4、周姓的由來是什麼?
一、周姓來源:
1、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黃帝的四世孫後稷,姓姬。後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以周為氏。如周平王之後,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我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另有周赧王之後,在唐代先天(712-713年)年間,因避唐玄宗名諱改姬姓為周姓。周公旦之後姓周。
2、出自周昌、周任之後。《河圖運錄法》記載,遠古黃帝軒轅氏時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分散於古時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帶)、廬江(今安徽、湖北省境)、潯陽 (今屬江西省)、臨川(今屬江西省)、陳留(今屬河南省境)、沛國(今屬河南、安徽、江蘇省境)、泰山(今屬山東省境)、河南(今屬河南省境)等地。
3、少數民族改為周姓
1)南北朝時,北魏獻帝的第二個哥哥,原姓普,後改姓周。《魏書·官氏志》記載:「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後改為胡氏。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獻帝時,把北魏國拓跋氏分為七份,以七兄弟統率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獻文帝的次兄一人,還有次兄統率的那一部分國人。周氏,是北魏國興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後代,有隋朝名將周搖。周搖(約 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獻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後代。
2)唐朝上元年間,少數民族有「暨佐時」(音譯)三字姓的,改為周氏。
3)代北(今山西省東北部)的復姓「賀魯」氏,改為周氏,賀魯氏是由「夷」(少數民族)變為周姓。
4 、唐朝先天、開元年間,姬姓改為周姓。
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與「基」聲音相近,當時長安姬姓,為避唐玄宗名諱,改為周姓。
他姓改為周姓
5、五代後梁,成油的子孫改姓周。
成油(仙銳),是唐朝末年的荊南節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並未姓周,他是死後才被梁太祖朱溫賜姓周的
6、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蘇姓改姓周。
唐朝末年,蘇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孫昌盛,成為南方大族之一。蘇益的六代孫居住福建泉州卓源鄉新康里,因遭糧累,財產沒官,族人還受元朝官軍圍剿,各自逃難,其侄蘇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後,這支周氏族人繁衍,並遷移人台灣新竹縣。
7、清朝初年,明朝長沙藩王吉王的子孫改姓周。
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見浚,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 (1477)就藩長沙。第四代吉王稱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襲封,死後無嗣,吉端二子又襲封。明朝亡後,襲封的吉王逃往廣東,死於緬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鋌(yan延),封長沙郡王。朱翊鋌的庶子朱萬世,在明亡後,逃往寧鄉周家,為避禍,改姓周,其子孫一直姓周。
二、遷徙分布:
1、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發展繁衍。這一時期,周姓遷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蘇北部等地,並在當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國周氏。
周平王之後,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我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汝南安城周氏都是西漢汝墳侯周仁的後裔,周仁生十子,徙於安成。周仁5世孫周燕,生5子,後皆至刺史、太守之職。5子號稱"五龍",各居一里,皆以儒學傳家。子孫繁盛,分衍出許多支脈. 魏晉南北朝之時,因北方長年戰亂,出現了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周姓族人也隨從中原的士族大舉南遷。兩晉時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門三封。周顫,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安城周氏周景家族一支遷居今安徽廬江,形成旺族.其後裔世代在朝廷為官,散居各地.隋唐時期其中一支由山東遷徙湖北後再遷徙湖南,即周敦頤家族.汝南安城周姓,自周燕始,除了其五個兒子,史志上留有姓名並立傳者多達二百三十九人,代代人才輩出,為官者甚多。此現象堪稱歷史奇跡.汝南安城周氏各家族經過戰亂之後紛紛逃亡外地,最終遍布全國.
2-唐初,有周姓族人隨陳元光入閩開基福建漳州。
唐朝末年,軍閥混戰,河南光州固始縣周姓遷徙福建。唐僖宗中和年間(881—884),周德琰為河南汝寧府光州固始縣縣令,生三子,三子隨父居固始縣。唐昭宗乾寧四年(896),六鎮藩鎮叛亂,周德琰次子周樞,與游、劉、翁、范等姓人閩,選擇福建建甌縣(1913年建安、甌方二縣合並設置)的馬伏為世居地,稱為「馬伏周家」。周樞隨父宦居河南汝寧府光州固始縣,昭宗乾寧四年人閩,居住馬伏,為人閩之始祖。周樞的後裔周枯,於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遷居福建崇安縣的仙店,周枯為仙店支派的一世祖。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長江,河南固始縣周姓隨宋南渡,遷至閩汀寧化(今福建省寧化縣,古代寧化縣屬汀州),猶長於寧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這支由河南遷人福建寧化縣的周姓,繼續南遷入廣東梅縣
3-北宋末年與南宋末年從中原南徙廣東。
新會縣橋亭房周氏,始祖周海門,原河南汴(汴京,開封)人,宋南渡後居廣東南雄珠璣巷,後乃居新會橋亭。又,新會縣沙富房周氏,一世祖周監,字天枯,原籍河南許州長葛縣,遭元亂,千里間關,扈宋少帝至粵之岡州崖山。
廣東新會縣這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別是南宋初年隨宋高宗南渡與南宋末年隨宋少帝南徙的。
梅縣周氏大始祖周仁德,原籍河南固始縣,隨宋高宗南渡,遷居福建寧化縣。南宋末元初,其裔孫「由閩遷粵」,遷居廣東長東縣(今五華縣,在廣東東部,梅江上游),至七世祖周(王宣),始遷梅縣。周碹是梅縣始遷祖,又是由閩遷粵的七世祖,所以至今廣東梅縣周姓稱他為「始祖七位公」。
4-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陽地區。石碑周氏初祖炳四公,兄世常,生江右(江西)吉安府泰和縣,於元明間徙居湖南寶慶邵東之石碑。湖州周氏,一世祖周志亮,元末明初「奉旨屯墾湘潭,後卜居湘潭」。周志亮次子周肇翔,洪武年間「遷屯益陽」,於是「隸籍益陽」。清初江西移民湖南的第二次高潮中,湖南衡山始祖,是由江西永新縣厚田遷來。又有一支「明洪武五年(1372年)奉旨入蜀,而創業重慶府涪州」,明末清初,該支周有仁寧君之子周可倫自重慶涪洲響水溝從戎至四川蒼溪落業。
明清以來,周姓比較集中的省份是江蘇、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
5-周姓在台灣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兩地。
周姓大多是祖上由北方南遷福建和廣東,再由福建、廣東移居台灣的。
清康熙到乾隆年間,有泉州人周延群乘船東渡,入墾台北縣石碇鄉;泉州人周炎移居台北縣景美鎮開墾奠基。清嘉慶年間,富陽(今屬浙江)人周凱曾任台灣道台,後死於任上。
6-大陸周姓移居海外,始於鴉片戰爭以後的晚清時代;周姓旅居海外的地方,主要是中南半島與南洋一帶;海外周姓僑胞,主要來自大陸的福建、廣東(包括現今的海南省)兩省。海外周姓華人來自廣東省的潮州、汕頭地區的,占較大比例。
1)廣東省揭陽縣的伯勞浦鄉周氏。明朝洪武初年,其始祖周朴叟,人稱周伯,由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遷來廣東揭陽縣。他在埔上開荒,又引清泉上埔,人們於是將「埔」字去土添水,改為「浦」字,將「伯勞浦」作地名。伯勞浦鄉往海外謀生的人較多。泰國首都曼谷有旅泰揭陽縣伯勞浦家族會,此外還旅居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
2)福建周姓移居南洋。清末福建周姓之移居南洋,先後梯航南來,開拓新天地。其彰明較著的創始人有:周英美之開埠文德甲,周公南之經營巫羅加什,周公秀之墾殖麻坡浮林望,周卿昌、周卿安之貿遷於新加坡及馬六甲,周孫品、周孫華之往來各地溝通僑信等。
三、郡望、堂號:
1 郡望(汝南、沛郡、陳留、潯陽、臨川、廬江、泰山、淮南、永安、河間、臨汝、華陰、河東、清河、江陵、長安、河南、昭州)
汝南郡:汝南安城周氏為周平王少子烈的後代,其開基始祖為周平王少子姬烈第十八代裔孫周邕。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說。汝南安城周氏在漢晉南北朝隋唐宋時期發展到鼎盛階段.這支周姓人中歷代人才輩出.有漢執金吾周球.漢決曹掾周 燕.東吳大都督周 瑜.晉征西將軍尋陽侯周訪.晉梁益諸軍都督鷹揚將軍爵建城公周楚.晉龍鑲將軍周虓.梁廬桂二州刺史保城侯周靈起。唐武衛大將軍周法尚.唐左屯衛大將軍譙郡公周紹范.唐左金吾大將軍征南大元帥周如錫.唐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侍郎當朝宰相周墀.宋禮部侍郎周元孫等人.自周邕開基之始,世代文武進士及第入仕.赫顯歷代朝廷.
臨汝郡:唐天寶初年改汝州置,治所在梁縣(今河南臨汝),乾元初又復名汝州。臨汝周氏也是由汝南安成周氏分出的,是漢汝墳侯周仁的第三十二代裔孫屯田員外郎常州長史周基。周基子周允元,仕至鳳閣侍郎、平章事
沛國郡:漢時置郡。此支周氏,部分人於秦代遷往沛郡,成為當地著姓. 漢代汾陰侯周昌、周勃、名將周亞夫即屬此支。。
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此支周氏為漢代周仁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晉代的周震。
河間郡:西漢高帝置.河間周氏世居河間文縣(今屬河北),自稱出自漢汝墳侯周仁之後,是汝南安成周氏的分支。這支周姓人中最為著名的是北周時的周惠達。
華陰郡:唐天寶元年改華州置,治所在鄭縣(今陝西華縣),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華州。華陰周氏的族源尚不明確。其家譜稱為晉宋之際有位名為周謨的人,曾隨大將朱齡石北伐,自丹陽(今江蘇南京)入關,後來留居華陰(今陝西華縣),遂為華陰周氏開基。隋唐時,這支周姓人中有樂州刺史周儒、嘉川公周護仁、亳州刺史周志珪、少府監周元珪、冀州刺史周履順等人。
河東郡:初置於秦代,治所在安邑縣(今山西夏縣西北),隋朝時移治河東縣(今山西永濟西南),一度改名為蒲州。汾陰縣即是該郡轄縣之一。河東周氏也是汝南安成周氏的分支,自稱是漢汝墳侯周仁的後代,世居河東汾陰縣(今山西萬榮西南)。唐代時,這支周姓人中有主客員外郎周子敬、登州刺史周征沖、蜀州刺史周彭年、大理司直周萬年、大理評事周載、國子博士周元達等人。
清河郡:西漢置,治所在清陽縣(今河北清河東南),東漢移治甘陵縣(今山東臨清東北),稱清河國,此後亦郡、國互稱。北齊移治武城縣(今清河西北),隋唐時一度稱貝州。這支周姓人的祖源待考,是唐朝時出現的新郡望。其中有鳳閣舍人周茂禎等名人。
江陵郡:唐天寶初年改荊州置,治所在江陵縣(今屬河北),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荊州。 這支周姓人的血統源流尚待進一步考察,在唐代有衛尉少卿周敏道等人知名於世。
長安郡:唐置,治今陝西西安市西北。 長安周氏本屬於姬姓,是周赧王的後代,在唐代先天(712-713年)年間,因避唐玄宗名諱改為周姓。這支周姓人自北朝以來就是關中大姓之一,曾相繼出了北周太子太僕姬願、唐職方員外姬思忠、萬年令姬處遜、丹州刺史姬思恭、長安令姬道斌等著名人物。唐代以後,這支周姓人中的一些人又恢復了姬姓,但大多仍保留周姓不改。
河南郡:即秦代的三川郡,漢代改名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陽市,下轄22個縣,相當於今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河南周氏出自鮮卑拓跋部,開基始祖為周搖。這支周姓人中有右千牛將軍周虔智及其子周思亮、周思敬等人。
昭州郡:貞觀八年(634年)由樂州改。樂州,武德四年以始安郡平樂縣改,治所在今廣西平樂西。因昭州曾名樂州,這支周姓人又被稱為樂州周氏。 昭州周氏以世居昭州知名,先祖所出尚待考證。唐朝時,這支周姓人中的周孝諫等人世代擔任樂州首領,其後又有周萬才、周君謨等人,分別任永州、柳州刺史。
2、堂號:
1_)【細柳堂】:漢文帝六年冬,匈奴6萬兵馬犯漢。文帝令周亞夫駐兵細柳[今陝西咸陽西南]。幾日後,文帝御駕親往勞軍。走近軍營,只見甲兵森嚴,個個持刀執戟,張弓挾箭,如臨大敵。當令門崗傳報,營兵卻直挺挺地站著,一絲不動,並喝令車駕停住,說:「軍中聞將令,不聞天子令!"文帝親自來到營門,又被哨兵攔住,文帝只好交出天子的符節,讓哨兵進帳回報。亞夫驗了證件,才下令開門放入車駕。一面囑咐:"營內不準跑馬。"車駕和隨從騎兵只好按轡徐行。進入營門,亞夫才不慌不忙地出帳迎接,文帝慰問後,一出營門,兵士仍關上營門,嚴整如故。文帝回頭看了看,高興地說:"這才是真將軍呀!象亞夫這樣的將軍,和他練的兵,才使敵人無縫可鑽呀!"
2_)【愛蓮堂】:北宋哲學家周敦頤,一生清正廉潔,一生最愛蓮花。曾作《愛蓮說》,通篇百餘字:「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於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他把蓮花比成君子,推崇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
3_)自立堂號:世德、亦政、誦芬、清白、繼述、紹濂、世善、大本、承志、景濂、雍睦、敦敘、忠厚、敬愛、集賢、永思、承思、濂溪、敦稼、孝思、敘倫、篤佑等。
四、家乘譜牒:
湖南:濂溪汝南周氏族譜共八十九卷。 江蘇:周氏族譜六卷、周氏家譜十八卷、潤州周氏重修宗譜十卷、江都周氏家譜六卷、潤東周氏族譜三十二卷、蔣灣橋周氏宗譜十四卷 浙江:周氏家譜不分卷、周氏宗譜不分卷、武林周氏家乘不分卷、余邑周氏宗譜三卷、汝南周氏宗譜四卷、姚江孝義周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 周氏宗譜、谷陽周氏族譜十六卷首一卷、周氏族譜一卷、周氏續修家譜十一卷首一卷、周氏四修族譜十二卷、小雲南周氏宗譜一卷 安徽省肥東縣王鐵鄉周沖村"愛蓮堂"家譜八卷.
五、歷史名人:
周亞夫[?一前143],西漢名將。沛縣(屬今江蘇)人。周勃子,初封條侯。文帝時,匈奴東進,他以河內守為將軍,防守細柳(在今陝西咸陽),軍令嚴整,被譽為「真將軍」。景帝時,任太尉,平定吳楚七國之亂,遷丞相,謝病免。後以子私買御物所累下獄,絕食死。
周 處[約236-297]:西晉義興陽羨[今江蘇宜興南]人氏,字子隱,吳時為東觀左丞,晉平吳後,歷任新平太守,遷御史中丞,後任建威將軍,封平西將軍、周孝侯,當地至今流傳著他改惡從善、射南山虎、斬長橋蛟之傳說,京劇傳統劇目《除三害》就是表現他的故事。
周敦頤[1017-1073]:北宋著名哲學家,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氏,曾官大理寺丞,國子博士。因築室廬山蓮花峰下小溪上,以營道故居濂溪名之,後人稱其濂溪先生。他依據陳摶的《無極圖》,著《太極圖說》,理學大師朱熹曾推崇他為理學的創始人。著有《愛蓮說》。
周邦彥[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氏。平生創作了許多新詞調,其詞格律謹嚴,寫法新穎,被詞學界推譽為「巨擘」,對後世影響很大,開南宋格律詞派之先河。
周 昉:唐代以畫肖像、佛像著稱的名畫家,出身顯貴家族。其畫風為「衣裳簡勁,色彩柔麗,以豐厚為體」。宋代的米芾將他與顧愷之、陸探微、吳道子三人並稱為"四大人物畫家"。
周 瑜[175-210]:三國吳之名將,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氏,建安13年[208年],火燒赤壁,大敗曹操大軍,創造了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精音樂,時稱「曲有誤,周郎顧。」
周樹人[1881-1936]: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本名,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氏。周敦頤的第三十二世孫。《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06月17日第四版)
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化名伍豪等,浙江紹興人,生於江蘇淮安。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總理,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無私地獻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豐功偉績,贏得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愛戴和尊敬。周敦頤的第三十三世孫。
六、姓氏典故
周瑜打黃蓋 《三國演義》故事:黃蓋詐降於曹操,進行火攻,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為了取信於曹操,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黃蓋,讓黃蓋假裝氣憤而投敵。這一場打既是事先商量好了的,自然是兩相情願。所以「周瑜打黃蓋」成為歇後語,其下一句就是「兩相情願」.
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
黃帝的四世孫後稷,姓姬。後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
5、周姓家譜輩分
1、山東周氏族譜山東省周氏字牌輩序:~隆、茂、慶、傳、長、廣、生(升)忠、厚、嗣(世)、志、永遠、禎(元)、正、方。後又續序:志德開宏運達孝毓富祥教禮培家訓信義作保章。
2、四川成都(現湖北恩施自治州)周氏字輩:太祖應朝忠,永遠世代興,丕振仙仁月,長源玉厚坤。
3、益陽大泉周氏字輩:貴文祖志一,永興萬代天,仁學宏宗益,世守紹前賢,繼述聲名顯,由來達孝全,振起三以讓,令德慶悠綿。
4、重慶市永川區鄧家坳周氏(尚書公後裔)字輩:尚夢應康世,孫宗道仕友,子均仲忠萬,以自時大章,華先維繼述,裕後樂英賢。秩序本天定,彝倫在人全,謨烈由今紹,奕葉譜相傳,家乘恪遵守,祥發永綿延
5、重慶市萬州區(四川彭州回民後裔)字輩:文天國應全,忠孝乃成先,卓善(尚)方為寶,事業樂康年。
6、廣東普邑周氏字輩:開基宏遠猷,篤慶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疇,合家宜睦順,守理重經修,奕世永繩武,千秋恆作裘。
7、廣東河源周氏字輩:汝南昭穆序,作述發其祥,奕世聲名煥,傳家福慶長,恩明聯統紀,誼美植綱常,允克紹先烈,萬年迪吉康
(5)安徽肥東周姓家譜擴展資料:
周姓當代分布:
周姓分布密度示意圖表明:周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四川中部和江蘇東南部和上海,每平方公里的周姓人口達到10人以上,最高可達到14人以上;其次在四川大部、貴州北部、湖北、湖南北部、安徽、山東東南、江蘇北部、浙江大部,每平方公里的周姓人口達到6—10人。
密度最高的(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占國土面積的12.7%,周姓人口大約915萬;2—6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36.4%,周姓人口大約1336萬;不足2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50.9%,周姓人口大約293萬。
周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周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周姓在西南地區和長江流域地區中是最常見的姓氏之一。周姓在沿長江的西部和中部,即四川、貴州、湖南地區,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達最高,在2.8%以上,有的達到4.2%以上;
而在長江的下游地區周姓在人群中的頻率一般在2.1%以上,江蘇南部和上海地區達到2.8%以上。以上的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1.8%。
在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華北、陝甘寧、閩台、海南、兩廣等地區,周姓分布頻率在0.7%—2.1%,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40.5%。其餘地區周姓人口比較少,周姓分布頻率不足0.7%,周姓分布的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7.7%。
6、安徽阜陽(利辛)周姓族譜請教
我也姓周,根據家譜記載,安徽周氏基本是從山東遷移到河南,然後再從河南遷移到安徽省的,現在家譜都是多少世了,一般不記載輩份了。
7、安徽姓周巨字輩分
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黃帝的兒子後稷,姓姬。後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如周平王之後,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我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周赧王之後。周公旦之後。
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為周的。如唐玄宗時,有姬氏因避帝名諱,故而改姓周。元時,有蘇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納的,後梁時賜姓周。北魏時有鮮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時,代北復姓賀魯氏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漢字單姓周氏。
聚集地(遷徙分布)
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發展繁衍。居住在河南臨汝的周氏,部分人於秦代遷往沛郡,成為當地著姓,西漢大臣周昌、周勃、名將周亞夫即屬此支。東漢末年,京師遭董卓之亂,汝南安城周氏有一支遷居今安徽廬江。西晉永嘉年間,中原士族隨晉室同渡,有一支周氏遷往姑熟。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隨行人員中有周姓將校,這是當時周姓入福建最早者。唐僖宗時,河南周氏族人又有隨王潮、王審知入閩的。南宋大臣周必大,自稱其先祖為鄭州管城人。汝南周氏有一支直接遷往福建寧化石壁鄉,還有一支徙居永定。
周姓在台灣百家姓中排列第十九,周姓人氏,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兩地其他各地也有,但沒有這兩地集中。台灣周姓與其他姓氏一樣也是先南遷福建和廣東,再移居台灣的,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就有泉州人周延群告賣乘船東渡,入墾台北石碇鄉;有泉州人周炎移居台北景美鎮開墾奠基等等。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唐代元和年間,除沛國周氏、長安周氏為周赧王的後代,河南周氏為鮮卑族改姓外,大都是西漢汝墳侯周仁的後裔。周仁5世孫周燕,子孫繁盛,分衍出許多支脈,如周燕之子周忠因任太山太守而在當地定居,形成太山周氏。
堂號
「細柳堂」:漢文帝六年冬,匈奴6萬兵馬侵犯漢朝。文帝令駐兵細柳。幾日後,文帝御駕親往慰勞官兵。走近細柳軍營,只見甲兵森嚴,官兵個個持刀執戟,張弓挾箭,如臨大敵。當令門崗位傳報,說是車駕到來。營兵卻直挺挺地站著,一絲不動,並喝令車駕停住,說:"軍中聞將令,不聞天子令!"文帝親自來到營門,又被哨兵攔住,文帝只好交出天子的符節,讓哨兵進帳回報。亞夫驗了證件,才下令開門放入車駕。一面囑咐:"營內不準跑馬。"車駕和隨從纖雀騎兵只好按轡徐行。進入營門,亞夫才不慌不忙地出帳迎接,文帝慰問後,一出營門,兵士仍關上營門,嚴整如故。文帝回頭看了看,高興地說:"這才是真將軍呀!象亞夫這樣的將軍,和他練的兵,才使敵人無縫可鑽呀!"
"愛蓮堂":哲學家,一生清正廉潔。他一生最愛蓮花。他把蓮花比成君子,誇它雖然從污泥里鑽出來,但一塵不染,雖然整天在清潔的水裡洗濯,但一點兒也不妖艷。它的香又清又遠,它的直不會發枝或拖秧,我愛它這君子的品質。
家乘毀友早譜牒
江蘇:周氏族譜六卷、周氏家譜十八卷、潤州周氏重修宗譜十卷、江都周氏家譜六卷、潤東周氏族譜三十二卷、蔣灣橋周氏宗譜十四卷
浙江:周氏家譜不分卷、周氏宗譜不分卷、武林周氏家乘不分卷、余邑周氏宗譜三卷、宗譜四卷、姚江孝義周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
周氏宗譜、谷陽周氏族譜十六卷首一卷、周氏族譜一卷、周氏續修家譜十一卷首一卷、周氏四修族譜十二卷、小雲南周氏宗譜一卷
8、周姓的家譜是什麼?
周姓不同地區以及支源不同,其家譜的字輩排行是不同的。如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張店鎮牛三門村周庄,其字輩排行是機、奎、濂、樹、炳、城、錫、永、松、煥、培、銘、源、本、熙、桃、釗、淮、橋、照。
如山東周氏(濟南市濟陽縣)族譜輩序:師、建、傳、吉、昌、培、成、瑞、吉、祥、行、家、尊、孝、友、玉、國、安、民、良。湖南益陽大泉周氏字輩:貴、文、祖、志、一;永、興、萬、代、天;仁、學、宏、宗、益;世、守、紹、前、賢;繼、述、聲、名、顯等。
再如重慶市永川區鄧家坳周氏(尚書公後裔)字輩:尚、夢、應、康、世;孫、宗、道、仕、友;子、均、仲、忠、萬;以、自、時、大、章;華、先、維運陪襲、繼、述;裕、後、樂、英、賢。
(8)安徽肥東周姓家譜擴展資料:
周姓起源:
1、出自周昌、周任之後。《河圖運錄法》載,遠古黃帝軒轅氏有大將周昌,商代有太史周任,兩人後代均以周為姓氏。
2、出自姬姓,始祖後稷。西周初年人們就把後稷奉為周族的始祖,後稷的裔孫古公亶父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陝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周姓主源另有東周時期周公黑肩一說,曾率軍協助周桓王討伐鄭國亂埋。後周王朝發生內亂,周公黑肩捲入其中被殺,後輩子孫改姓周。
3、少數民族改為周姓。唐朝上元年間,少數民族有「暨佐時」(音譯)三字姓改為周氏。代北(今山西東北部)復姓「賀魯」氏,改為周氏,賀魯氏是由「夷」(少數民族)變為周姓。
4、他姓改為周姓。唐朝先天、開元年間,姬姓為避唐玄宗名諱,改為周姓。五代後梁成油死後被梁太祖朱溫賜姓周。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蘇姓改姓周,並遷移台灣新竹。清朝初年,明朝長沙藩王吉王子孫旁兄在明亡後逃往寧鄉周家,為避禍改姓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