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綜合柱狀圖
1、綜合地層柱狀圖的編制
綜合地層柱狀圖是在野外踏勘、實測剖面以及對前人資料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按照工作區所有出露地層的新老疊置關系,恢復成水平狀態而切出的一個代表性的地層柱,是綜合反映本地區的地層單位時代、順序、岩性、岩相、厚度、化石、接觸關系和礦產等時空演化規律的地質圖件。具體編制步驟如下。
(1)計算地層厚度
首先計算表3.2中的導線段厚度和分層厚度,再累計各岩石地層單位總厚度。實測剖面中地層厚度的計算方法有公式法、查表法、圖解法和赤平投影法等,目前最常用的是公式計演算法。下面介紹一種簡單實用的公式計算方法(郭福生等,1992,1999)。
在連續測量地層剖面時,每一導線段所控制的岩層厚度用下列公式計算:
D=L[sinacosβcos(λ-φ)+cosasinβ]
式中:D——岩層厚度;
L——斜距,即表3.2中的斜距L3,為岩層在相對應導線上所佔的長度;
α—岩層傾角;
β——地面坡度角(計算時注意正負值);
λ——岩層傾向;
φ——導線前進方向。
D值的正負,以公式計算結果為准,不需要人工判斷其正負。計算分層厚度或總厚度時,先累計相應各導線段D值的代數和,然後再取絕對值。
D值為正,反映了導線段是從岩層下層面往上層面方向前進;D值為負,則表明導線段是從岩層上層面往下層面方向前進。在剖面連續測量過程中,當因小型褶皺造成岩層出現局部重復,或由於某些特殊情況使導線反向前進時,在D值的正負中將得到體現。D值的代數和是將重復測量的厚度抵消扣除後的數值,故該公式適用於各種剖面條件。計算過程中,不需考慮岩層產狀、地形和導線方向等因素而進行人工判斷D值的正負,只要將數據代入公式中計算即可。
(2)繪製表格狀框架圖
設計一個表格狀框架圖(圖5.7)。圖5.7中最後一行數據為各列的寬度(單位為cm)。這些數據系本書作者推薦的寬度(比例尺為1:5000時),在具體工作中可視比例尺大小、各欄目填寫內容的多少,進行適當調整。該圖的高度,根據全區地層的總厚度和比例尺而定。
圖5.7 綜合地層柱狀圖格式
(3)建立「地層柱」
根據地層厚度,按比例尺換算後畫出各岩石地層單位在圖5.7「岩性柱」一欄中所佔的豎直長度。有實測厚度的按實測厚度畫,無實測厚度的依據前人數據。
個別地層單位厚度太小(如江山地區的黃泥崗組),「岩性柱」欄所佔長度必須依據厚度和比例尺計算的實際數據畫,但其他欄可向相鄰上下行誇大一些,以便有足夠空間填寫描述文字。有些地層厚度太大,岩性又單一(如江山地區的上墅組、志棠組),為節省圖幅空間,可以適當縮減,用省略符號來表示(圖5.8)。
圖5.8 厚度特別小和特別大地層的處理辦法
各岩石地層單位必須依據下老上新順序畫,它們之間的接觸關系,應在「岩性柱」一欄中的地層分界線中得到體現。在柱狀圖和剖面圖中,地層整合接觸、平行不整合接觸和角度不整合接觸界線分別用直線、虛線和波浪線表示(圖5.7)。
(4)填寫地層時代、名稱和代號
在地質年代的「代」、「紀」、「世」和岩石地層單位的「名稱」、「代號」各欄中填寫上相應的名稱和代號。
(5)填岩性花紋
在「岩性柱」欄填上岩性花紋。岩性花紋要盡量反映岩層的實際情況,與「岩性岩相及化石描述」欄的描述一致。例如:某組地層底部是礫岩,往上依次是砂岩和泥岩,就應在此組地層的「岩性柱」欄最下面填上礫岩的岩性花紋,往上依次填上砂岩和泥岩的岩性花紋。不能錯位。
(6)填寫「岩性岩相及化石描述欄」
填寫對應各地層的岩性岩相特徵和化石分布狀況的文字描述。要求簡明軛要,書寫工整。
在化石描述時,各地層中寫出標准化石2~4個(註:化石名稱應該使用拉丁文書寫,而且屬及屬以下的名稱必須用斜體表示)。
(7)填寫「地貌欄」
填寫與該地層有關的現代地貌特徵,如山崗、坡地、溝谷等以及植被種類和發育情況。
(8)填寫「水文欄」
該層的含水性、透水性,在該層是否有泉水出露及泉水類型等。
(9)填寫「礦產欄」
填寫產於該層位的礦產,如煤、石灰石、高嶺土礦等。
(10)填寫「備注欄」
包括資料來源、該地層主要分布范圍和該層是否放大(或縮減)表示等需要補充說明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