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縣一市 » 肥西吳姓起源

肥西吳姓起源

發布時間: 2023-05-25 01:33:20

1、吳這個姓氏是怎麼來的?

吳姓氏的由來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上古時候,虞和吳同音,這支部落把圖騰解釋為吳,把吳作為部落的名字,後人便以吳為姓。第二種說胡叢法:以封地為姓氏,出自「姬」姓,據說周武王時期,武王封了「仲雍」的曾孫到「吳」地,並且在這里建立了吳國,後代都將國家的名字作為了姓氏。
第一種說法或陸:
早在黃帝之前,有一個屬於姜姓的部落,這個部落以騶虞為圖騰。上古時候,虞和吳同音,這支部落把圖騰解釋為吳,把吳作為部落的名字,後人便以吳為姓。
第二種說法:
黃帝後裔古公亶父有3個兒子:太伯(又稱泰伯)、仲雍和季褲團櫻歷(姬昌),大伯為給姬昌讓位,與仲雍帶著家眷遠走南方的吳越一帶,建立了吳國。後來周武王滅商分封,追封太伯為吳伯。太伯,被後世吳姓人稱為開氏始祖。
自公元前473年吳國滅亡至今兩千餘年,吳姓子孫不僅在祖國內陸往復遷徙,而且還遠播國外。而今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浪潮,吳姓子孫已遍布全球。

2、吳姓的起源、遷徙、名人與和都是怎麼排字輩


尋根溯祖
1、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3、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後裔。據有關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5、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陝西岐山一帶,有一周族部落,首領被稱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郁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頃肆,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春秋時期,吳國被越國所滅,其王族支庶子孫不忘亡國之恨,便以國名「吳」為姓,泰伯也就成為了吳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吳國滅亡後,夫差的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後還繁衍於江浙、安徽、山東、河南境內的一些地方。隋唐時期,吳氏已廣泛地分布於大江南北。唐高宗時有吳姓將佐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唐僖宗時,有吳姓將佐隨王審知入閩,皆在福建安家落戶。宋明以後,吳氏稱雄於東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孫吳宣是後蜀駙純行馬,家族顯赫一時。吳宣的5世孫吳吉甫是吳氏入粵始祖。
吳氏遷居台灣始於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禮部員外郎吳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灣)。明朝末年以後,福建、廣東沿海吳氏有許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謀生創業。發展至今,其中最為顯赫的一支是吳伯雄家族。吳伯雄現任台灣國民黨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長等要職,其家族號稱吳氏"全台第一家"。
吳氏遷居香港,大約始於元代。
吳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吳人東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吳氏在東渡日本的同時,還有大批人南遷,進入今越南地區。其中季扎的50世孫吳權於939年稱王,建立了越南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王朝--吳朝。南越政權最後一任總統吳庭艷即吳權之後。現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吳姓為第六大姓。東漢時有吳風進入朝鮮,發展至今,吳姓稱為朝鮮143個姓氏中最常見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後,吳姓還有人移民南洋,遷至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國、緬甸等國,近代,又有人旅居歐美。

郡望堂號
【堂號】 "延陵堂":季扎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讓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壽夢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個哥哥先後為吳王,臨死時要傳位做乎嘩給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後人奉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時人稱其為"延陵季子"。
【郡望】 延陵縣:西晉時分曲阿縣置縣。 濮陽郡:晉代時改東郡置國,西晉末改為郡。此支吳氏,其開基始祖為廣平侯吳漢的裔孫吳遵。 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此支吳氏是季扎的後裔,為東漢吳恢之族所在。 長沙郡:秦時置郡。此支吳氏系季扎之後,其開基始祖為西漢長沙王吳芮。

歷史名人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被後人奉為"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游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吳承恩:明朝小說家。著有《西遊記》傳世。
吳勉:貴州黎平侗族英雄
吳 起:戰國時著名軍事家。衛國人。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吳 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命令殺害。
吳敬梓:清代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的傑出諷刺作家。
吳沃堯:清代著名小說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昌碩: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
吳其浚: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著有被譽為19世紀中國重要的植物學著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宗族特徵
1、歷代吳姓族人地位都比較顯赫,高官眾多,且名人輩出。
2、吳姓族人皇親較多 ,從而使得本族有一個良好發展環境,繁衍播遷到全國各地。
3、各支吳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 。浙江嵊縣吳姓一支字行派語為:「天地君親師,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湖南 岳陽吳姓一支字行為:「祥肇起文新世澤,先勛自古遠騰芳,傳家之道惟仁讓,懋德千秋載 寵光。」據吳漠修《吳世族譜》,湖南洞庭吳姓一支字行為:「嘉時永定,克紹景從,懋光必應,繼禮承宗。」據《永定吳氏族譜》,福建永定思賢村吳姓派語為:「念萬仕譚志,國 以毓瑞集,其子仁光裕,乃昌宜宗禮,讓德永振世,嘉興紹賢良,衍慶發文武,顯達。」

【吳姓宗祠通用對聯】
〖吳姓宗祠門楣題辭〗
延陵高風
「延陵高風」指周章正式封吳之後,國勢日強,至仲雍的十九代孫壽夢正式稱王。壽夢有四個兒子,最小的季札為人仁義禮讓,最為賢能,為父所喜,為兄所愛。壽夢想讓位給他。季札象他的先祖泰伯一樣,執意推讓,並遠逃他鄉,終身不受國位。吳王就將他封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市、江陰縣一帶),稱為延陵季子。因此,吳氏亦有稱延陵堂者。延陵遂成為後世吳姓的郡望之一。
-----------------------------------------------------------------
〖吳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世家第一;
至德讓三。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自春秋吳泰伯為周太王(古公亶父)之長子,讓位於弟季歷及季歷子昌(文王)。孔子稱其有「至德」,《史記》列為世家第一。
延陵世澤;
梅里家聲。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自春秋·吳公子季札,封於延陵(今江蘇省武進)稱「延陵季子」。泰伯讓位而避於吳,住今江蘇省無錫梅里。
延陵望族;
廷尉名官。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春秋·吳季札。下聯典出西漢·吳公,文帝時為河南太守,征為廷尉。嘗薦賈誼於文帝,文帝召賈誼為博士。
治平稱最;
明體達用。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西漢·吳公,公正廉明,治平為天下第一。下聯典自清·吳廷棟治學以明體達用為主。
治平稱最;
讓德留芳。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吳公。下聯典指吳氏的來歷。
宮女列陣;
簫鸞成仙。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春秋·孫武以《兵法》教吳王宮女列戰陣以顯治軍之能。下聯典出唐·文簫與仙女吳彩鸞結為夫婦,雙雙成仙而去。
清操絕俗;
畫聖留名。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晉·吳隱之任職各地,均著清操。下聯典出唐·吳道子為著名畫家,世人譽為「畫聖」。
鷹揚虎視;
劍氣玉光。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三國·吳質,曹操贊其「鷹揚其體,虎視鳳觀」。下聯典自明·吳伯宗,人稱「玉光劍氣,殆不可掩」。
-----------------------------------------------------------------
〖吳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八閩孝子裔;
三讓帝王家。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台灣省台南市吳氏大宗祠聯
-----------------------------------------------------------------
〖吳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三讓兩家天下;
一劍萬世千秋。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史記·吳太伯世家:「孔子言:『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下聯典用季札掛劍徐君之墓樹的典故。
孫子能教宮女;
文簫幸遇仙姝。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黃指春秋吳王闔閭用孫武操練宮女事,在操練女軍時,不顧吳王面子而殺他兩名愛妃,果然使軍紀嚴明。下聯典指唐·吳彩鸞遇書生文簫事,想傳書生文簫於太和年遇到他,受她接濟。十年後,一起到吳中越王山,各跨一虎成仙而去。
----------------------------------------------------------------
〖吳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渤海家風千古興;
延陵世澤萬載隆。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省上猶縣吳氏宗祠聯。全聯典指春秋吳·季札。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稱公子札,是一位與江陰歷史淵源有關的古代賢人。傳為避王位"棄其室而耕"於江陰申港東南的舜過山下,人稱"延陵季子"。季札不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廣交當世賢士,對提高華夏文化作出了貢獻。季札重信義。一次途經徐國時,徐國的國君非常羨慕他佩帶的寶劍,難於啟齒相求,季札因自己還要遍訪列國,當時未便相贈。待出使歸來,再經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松樹上。侍從不解。他說:「我內心早已答應把寶劍送給徐君,難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違背我的心願嗎?」此事傳為千古美談。《春秋》載:季札於公元前485年死後葬在申港西南。後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傳說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10個古篆是孔子所書。今申港中學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聳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
百年丕振延陵緒;
三讓猶存泰伯心。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省上猶縣吳氏宗祠聯。全聯典指春秋吳·泰伯。權威姓氏著作《元和姓纂》雲「周太王子泰伯、鍾雍封吳,子孫以國為氏」(泰伯亦作太伯)。姓氏學者咸認吳氏始祖是泰伯。泰伯是周太王的長子而周太王意將家業讓於三子季歷,泰伯為遂親願與二弟仲雍兩次出逃,從陝西岐山一直跑到南方今江蘇無錫一帶,建立起氏族小國,並沿用第一次出奔建立的國號句吳。當地的土著吳人,仰慕泰伯兄弟的賢德,有一千多戶歸附他,於是泰伯成為句吳的首領。泰伯死後無子嗣,由二弟仲雍繼其位且世代相襲。至周武王時,封仲雍的曾孫周章為吳國國君。
樓危明月芭蕉翠;
水漲白帆楊柳青。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詞人吳文英,工詞。下聯典指明代小說家吳承恩。
人稱祖師號畫聖;
我恨王郎曰頻香。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被譽「畫聖」,民間繪塑藝人奉為「祖師」。下聯典出清代女祠人吳藻,字頻香。
吏部文章昭日月;
將軍功業炳山川。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佚名集吳天發碑字帖聯。
----------------------------------------------------------------
〖吳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秘義煙涵,瑰詞雨散;
文章綺合,藻思羅開。
——吳榮光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清代書法家、金石學家吳榮光聯。
休逸住延陵,支分西土;
富饒遷石里,派衍東山。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安徽省歙縣胡埠口吳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本支吳氏源於延陵季子,即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季札,因不願繼承王位受封於延陵。「西土」,胡埠口在延陵以西。下聯「石里」,指附近吳氏散居地石門塢、石門坑等;「東山」,為當地小山名。
胄繼縉紳,高出延陵鼎族;
政務寬厚,早標太守芳名。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吳·季札。下聯典指西漢·吳公。
志異征誅,三讓兩家天下;
功同開辟,一抔萬古江南。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蘇省無錫縣吳姓宗祠聯。全聯典指春秋吳姓始祖周太王之子泰伯讓位幼弟季歷開辟江南的史實,其聯在今江蘇省無錫縣的泰伯祠(又稱至德寺、讓王廟)和泰伯墓。泰伯因三讓天下,德行高尚而被後人尊為至德。天下吳姓均尊泰伯為開姓始祖。
讀書好,耕田好,學好便好;
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
——吳敬梓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清代小說家吳敬梓自題聯。
持議剛方,坐席正講官之體;
風裁峻厲,飛帛書御史之名。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北宋·吳申,持議剛方,上書「爭講官正席」。下聯典出北宋·吳中復,累官殿中侍御史,風節峻厲,先後彈罷宰相梁適、劉沆。仁宗飛白書「鐵御史」三字賜之。
至德啟雲礽,三讓兩家天下;
大宗綿雪堰,千秋一脈江南。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吳氏宗祠聯。
始國憶江蘇,碑前遂得追根志;
遷台榮栗邑,海外還存慕祖心。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台灣省苗栗縣吳氏宗親會敬獻給江蘇省無錫市泰伯祠聯。1992年10月中旬,來自東南亞、台灣、香港、美國等地的泰伯後裔一行198人,在「世界至德宗親總會」的帶領下,到無錫泰伯祠尋根祭祖,於人宗親,灑掃成禮,盛況空前。台灣苗栗縣吳氏宗親會還特意敬獻了這副新堂聯。
系出延陵,溯先世家風,芬流蘭谷;
派衍綺里,緬當時儒術,望重草廬。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吳氏宗祠聯。
渤海延陵分兩郡,系本同源,上溯三讓傳家,實二千餘年來共稱鼻祖;
閩派瓊支聚一堂,歡聯異域,最喜四方觀禮,在數萬幾里外大振家風。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吳氏宗祠聯。

【吳姓典故、趣事】
〖吳漢殺妻〗
吳漢,字字顏,南陽宛人。關於吳漢及其家世的歷史演義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有一出京劇《吳漢殺妻》,也叫《斬經堂》。
漢朝潼關總兵吳漢娶了王莽的女兒為妻。王莽篡漢後,下令捉拿漢宗室劉秀。吳漢守關時,捉住了劉秀,准備送去報功,其母告訴吳漢說,王莽是他家的仇人,吳漢的父親是被王莽殺害的,那時他年齡小不懂事,現在應該為父報仇。吳母命令吳漢殺死王莽的女兒,扶助劉秀興復漢室。吳漢持劍去殺妻子,正好其妻在經堂念佛,吳漢不忍殺她,將實情告訴了她。王莽的女兒聽後自刎而死,吳母因為促使吳漢下決心反對王莽,也上吊自殺了。吳漢於是死心塌地追隨劉秀去打天下,後來成為東漢中興的名將之一。
-----------------------------------------------------------------
〖賢人吳隱之〗
吳隱之,字處默,祖籍濮陽鄄城,是吳質六世孫。吳隱之還有一個胞兄吳坦之。吳隱之家境貧寒,其父母早逝,兄弟倆相依為命。
吳隱之年輕的時候,博覽群書,以孝著稱於世。相傳,他和哥哥吳坦之為去世的父母哭喪時,其悲聲慘切,不但令行人為之流淚,而且出現了雙鶴哀鳴、群雁不飛的情景。
後來,吳隱之兄弟因孝名遠揚,被朝廷徵召做了官。吳隱之兄弟間感情真摯,東晉大司馬桓溫專權時,袁真對其不滿,起兵反叛,最後失敗了。吳坦之因支持袁真受牽連而被桓溫逮捕,即將被除死。吳隱之聽說後,急忙趕去面見大司馬桓溫,情願替兄赴死。使桓溫被感化了,從而赦免了吳坦之,吳隱之也因此受到大司馬桓溫的賞識。吳隱之官職屢次升遷,後來出任為晉陵郡(今江蘇鎮江)太守。在太守任上,他勤於政事,為官清廉,生活簡朴。平時穿布衣,出門不坐車子,他的妻子雖貴為太守夫人,也是親自紡紗織布,就連到集市上買的劈柴都自己背回家。相傳吳隱之的女兒出嫁時,他的朋友謝玄不知道他家拮據,派有名的廚師前去幫忙操辦婚事。廚師到他家後發現他家幾乎窮得一無所有,家人正牽著一條狗准備去賣錢,換取嫁女的費用。後來吳隱之升為秘書監,生活依然清苦。所得俸祿大都接濟了貧窮的親戚朋友,冬天到了甚至連棉被都沒有,像普通老百姓一樣貧苦。
位於五嶺之南的廣州地區,盛產象牙、珍珠和名貴葯材。歷任廣州刺史大都貪濘受賄,搜刮百姓,使得民怨沸騰,簡文帝司馬昱為改變此弊端,決定委任清官吳隱之為龍驤將軍、廣州刺史。吳隱之赴廣州上任途中,在距廣州20里的地方,有一個名叫石門的小鎮,那裡有一股湧泉叫石門水。據說,外地人一旦飲了這里的泉水,便會起貪心,干出傷天害理的勾當,人們都稱它為貪泉。歷任廣州刺史東窗事發後,都以誤飲貪泉為借口為自己開脫罪責。吳隱之到達此地後,他認為官吏貪不貪,關鍵在於心術正不正。他掬水而飲。飲過貪泉水,還做了一首詩以表明心志,詩中寫道:「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吳隱之到任後,嚴格要求自己,生活非常簡朴。起初,人們認為刺史不過是在裝模作樣罷了。可是一年過去了,吳隱之仍一如既往,時常以貪泉的事來警誡自己。一天,隨從送來一包剔骨的鮮魚,他立刻警覺起來,拒絕接收這份禮物,並嚴厲警告說:「一定要以身作則,不吃請,不受賄。如再發生此類的事,必定要嚴加懲罰。」在吳隱之的感召下,廣州地區風氣為之一變,官吏奉公守法,百姓安居樂業,民風也淳正了。
吳隱之飲貪泉而不貪的行為,不但受到東晉皇帝的嘉獎,也備受後人稱贊。唐代名臣魏徵編修《晉書》時,為清官吳隱之寫下了「晉代良能,此焉為最」的評語。如今廣州越秀博物館內,仍豎有一塊刻著「貪泉」兩個大字的石碑,這是廣州老百姓為紀念清官吳隱之的趣聞佳話而立的。

3、吳姓是怎麼來的?

吳姓有五種來源:

1、以吳國號為姓,出自姬姓,是黃帝軒轅氏的直扒激系後裔。到後來出現了吳王闔晌燃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姓,稱吳姓。

2、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吳姓歷史名人:

歷史名人

1、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被後人奉為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游絲描春謹襪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2、吳承恩:明朝小說家。著有《西遊記》傳世。

3、吳勉:貴州黎平侗族英雄

4、吳起:戰國時著名軍事家。衛國人。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4、吳姓的起源和歷史

吳姓的起源和歷史如下:

吳姓源於姜姓,早在黃帝之前,有一個屬於姜姓的部落,這個部落以騶虞為圖騰。上古時,虞和吳同音,後來轉為諧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戰國時期,虞、吳才開始區別。所以這支部落把圖騰解釋為吳,把吳作為部落的名字。

吳部落勇敢剽悍,善於狩獵,頭領叫吳權,是炎帝的大臣。吳部落在姜水(今陝西隴縣隴山東)活動,他們居住的地方叫吳山。吳權的後裔中有個叫吳樞的女子,嫁給有熊部落的少典,生了個兒子,就是後來的黃帝。

夏朝時,吳部落遷徙到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夏王少康時期,吳部落有個人叫吳賀,以善射著稱,曾和當時的神箭手後羿比射。這個姜姓吳部落的人,後來就以吳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

人口分布

根據2006年《中國姓氏·三百大姓》結果,當代吳姓的人口2400多萬,為全國第十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92%。根據2018年公安部統計,吳姓排第9,約有2780萬人。

目前,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清納悔中於廣東、福建、廣西、貴州、江蘇五省,大約占吳姓總人口32%。其次分布於安徽、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東、江西、河南八省,又集中了40%。廣東居住了吳姓總人口的8%,為吳姓第一大省,茄前全國形成了華南、華東、川鄂貴答正湘三大吳姓分布地區。

5、吳姓的來歷

1、第一個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黃帝之前,有一個屬於姜姓的部落,這個部落以騶虞為圖騰。上古時,虞和吳同音,後來轉為諧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戰國時期,虞、吳才開始區別。所以這支部落把圖騰解釋為吳,把吳作為部落的名字。

2、第二個起源,是出自黃帝姬姓。這個起源的吳姓,在歷史上最有名氣、對後世的影響最深遠、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數吳姓人公認的吳姓起源。

3、第三個起源,源自吳回。顓頊的孫子老童,有兩個兒子:重黎和吳回。吳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吳部落的故地。當時正處於舜的時代,舜把掌管火種的光榮使命交給重黎。後來,重黎因罪被舜殺了,讓吳回繼任祝融氏。

吳奇隆


(5)肥西吳姓起源擴展資料:

遷徙分布

在近現代中國歷史舞台上最顯赫的吳姓人物當屬吳佩孚。吳佩孚屬登州吳氏。據說吳佩孚曾考證他是延陵吳季扎的裔孫,吳姓開氏始祖吳太伯的第121代嫡孫。

據《吳氏家譜》記載,登州吳氏來源於泰州吳氏,而泰州吳氏又搭孝行源於浙江吳田吳氏。吳田吳氏是明代浙江山陰吳氏吳溶、吳淵、吳溥的後裔。據《山陰州山吳氏族譜》記載,這支吳氏的家譜因上世家中失火被燒掉,因而吳田吳氏可確認的始祖為吳回。

在慎昌歷史上,吳田吳氏遷居泰州(今江蘇泰州有兩支,一支是吳田吳氏第十四世裔孫吳潮先遷泰州而成泰州吳氏始祖,另一支是吳田吳氏五世裔孫吳承護下傳12代裔孫吳萬四,也自吳田遷至泰州東的安豐。

隨著泰州吳氏人丁的增多,又有吳潮裔孫吳僧兒吳佩十七世祖自泰州北遷山東蓬萊(古屬登州),其後裔形成登州吳氏。登州吳氏雖然家族不甚顯知嘩貴,但人丁倒還興旺。登州吳氏自吳僧兒下傳十六世孫吳可誠時,這支吳氏已沒落無聞。

6、吳姓的由來和歷史

吳姓最早起源於黃帝姬姓,發源地是河南新鄭,河南商丘市虞城縣。古代吳姓主要分布於:陳留郡(今河南開封市陳留鎮),濮陽郡(今河南濮陽市),延陵郡(今江蘇常州)。

吳姓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廣東、福建、廣西、貴州、江蘇五省,大約占吳姓總人口34%,其次分布於河南、浙江、湖南、四川、湖辯培北、山東、江西、安徽八省,又集中了41%。

吳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據2018年國家相關部門統計數據顯示,大陸地區吳姓人口總數約為2880萬人,排名第10位。

(6)肥西吳姓起源擴展資料:

吳字作為漢字:

吳,中國東部江浙地區文化的統稱,位於浙北、蘇南的環太湖地區及上海全境,此地區長期位於同一行政單位內(會稽郡、江南東道、兩浙路),語言為吳語;

到明清才分屬浙江,江蘇,上海三省市,文化、習俗、語言較為接近。先秦時期,吳屬百越之地,被中原稱為「勾吳」,生活著眾古越族。

吳語、吳文化也可說成吳越語、吳越文化。

7、吳姓的由來

吳氏來歷 吳(wú)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大臣吳權之後裔,屬於以氏族名稱或國名為氏。吳姓人物早在炎帝、黃帝時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吳權的,他的後代是中國樂曲的發明者。有一個因為勇
敢剽悍,善於狩獵而以「吳」為稱號的原始氏族,在堯舜以前的活動,《尚書》、《春秋》、《國語》、《史記》等經典史書都記載闕如,只有以廣博、繁雜著稱的宋人羅泌《路史・國名紀》中,才以吳權的氏族為第一個吳氏族。《路史》慧信喊說,吳權是炎帝之臣。可見吳人最初是從屬於炎帝、黃帝部族集團的。《山海經・海內經》記載了一個有趣、奇異的故事:吳權的妻子叫阿女緣婦,她與炎帝的孫子當時為黃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姦懷孕,三年後一胎生3子,分別叫鼓、延、殳。鼓和延傳說是鍾的發明者,也是樂曲的最早發明創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齊姓等族的始祖。吳權屬於遠古的吳氏族,《路史》已說得明確,其實,吳權不但是人名,它還極可能又是氏族名。正因為這樣,有的書又說吳權是顓頊時的人,傳說各異,無須深究。陳明遠《中國姓氏人全》說:吳權的後裔以吳為氏,成為吳姓的一支。
中華民族以黃帝作為共同的始祖之神,《路史・國名紀》的記載:黃帝的母親,是古代吳人的一位女姓成員,名叫吳樞。到顓頊帝時,又有個叫吳回的,他和其兄重黎先後擔任火官――祝融。吳回成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領後,吳氏族不斷發展壯大,並逐漸分離成八個氏族,昆吾氏就是其中之一。夏代少康時有個人叫吳賀,他以善射著稱,曾和當時的神箭手後羿比射,史籍《帝王世系》載有其事。《中國姓氏大全》中說:「傳說中夏朝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有吳氏」。吳賀見於《帝王世紀》,他曾與羿比射。其實,吳賀就是古代吳人中的一員前野。吳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權即吳,它在夏商時代一直存在。史籍《路史》中就說:「商紂時亦有吳伯。」
古吳族人的後裔,當為吳氏之源。
源流二
源於姬姓,是為吳姓人口的主要來源,出自黃帝後裔古公父之子太伯(泰伯),屬於以國名為氏。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吳姓歷史上記述的遠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約在今陝西北部),以姬為姓。相傳
黃帝娶了四位賢淑的妻子,生了25個兒子,其中得姓者14子,其後分14支部族。公劉下傳數代到古公父時,中原已進入殷商時期,這時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擾,在古公父率領下被迫離開豳地繼續遷徙。周人一路南遷,他們爬過梁山,渡過漆水、沮水,到達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一帶)。周原可謂周人居住的祖地,這里土地肥沃,適合多種莊稼生長,古公父一改周人沾染上的戎狄游牧民族生活習慣,建立城市和村莊,讓族眾過定居的生活,並在周人氏族制度的基礎上設置了官職,建立了近似國家職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周人、周族的稱呼就是因為古公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來。太伯、仲雍奔吳後,季歷得以順利繼位,後傳位給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負祖父古公父的厚望,為滅商振興周族苦心經營,他生前雖未能滅商,但三分天下,周據其二。其子武王發繼位後,向商王朝大舉進攻,四年後,一舉滅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終完成了復興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後裔受封於吳,建立起強大的吳國,後世吳姓子孫則多把太伯、仲雍尊為得姓始祖。
按照古史的記述,太伯、仲雍所到達的荊蠻地區,就是今天的江蘇南部太湖流域的無錫、蘇州一帶。太伯、仲雍一支就是古書記載的痰陽諸姬 (古代居住在漢水北岸的周人的分支)的一支,他們與楚國為鄰,楚國是為五帝之一的顓頊後裔所建。楚國強大起來以後,漢陽諸姬受到來自楚人的威脅,被迫遷徙,其中太伯、仲雍一支,東遷到江蘇吳地,征服了當地土著居民,建立了吳國。《史記・吳太伯世家》說:「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亥......>>

吳姓的起源是 姓氏:吳 祖籍: 吳郡
祖宗:泰伯 郡望:延陵郡
分類:以國坦兆為氏
姓氏淵源
吳姓源於姬姓,肇端於吳國,形成戰國初期,始祖是周朝的太伯和仲雍。
據《史記??周本紀》和《吳太伯世家》記載,姬姓周部落的首領古公(dǎn)父(即周大王)有三子:長太伯、次仲雍,三季歷。季歷賢而有才幹,娶賢惠的太任為妻,生子姬昌,深受古公寵愛。他把周部落的興旺發達寄託在姬昌身上,因此想傳位給季歷,以便將來再傳給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親的心思,於是便自動讓賢。他們趁古公生病的時候,以給父親采葯為借口,遠奔到東南沿海的吳、越地區。為了融入當地民族,他們從當地之俗,文身斷發。因當時江南一帶還相對落後於中原,故太伯和仲雍帶去中原的先進文化和技術,頗受當地土著人的敬重,「歸之者千餘家」,被擁立為領袖,建立起姬姓吳國,稱為句吳(也作勾吳)。太伯無嗣,死後由弟弟仲雍繼位,世代相傳。武王滅商後,封仲雍的曾孫周章為吳子,追封太伯為吳伯,吳成為正式的侯國。
吳國建都於吳(今江蘇省蘇州),擁有今江蘇、上海大部分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地域。公元前585年,仲雍十九世壽夢正式稱王,到春秋後期吳國開始強盛。傳到吳王闔閭(hé lǘ)時,曾一度攻破楚國;到吳王夫差時,又戰勝越國,俘虜了越王勾踐,迫使他屈服求和。後由於夫差驕傲自大,不聽伍子胥的勸諫,沉迷酒色,貽誤戰機,吳國終被越國打敗,吳王夫差自殺。吳國於公元前473年滅亡,其王族子孫雖四散避難,卻不忘故國,便以國為氏。但是,也有學者認為吳氏不始於太伯。清人張澍在《姓氏尋源》以及《姓氏考略》中都說:據《山海經》記載,顓頊之時就有吳權;《史記索引》中舜後也有吳氏;《帝王世紀》中少康之時有吳賀。按這種說法,則最早的吳氏當是古帝顓頊時人吳權的後代。因顓頊建都王帝丘(今河南濮陽),所以這支吳姓的祖根在濮陽。不過多數姓氏典籍都把出自姬姓太伯、仲雍之後以國為氏的吳姓作為吳姓的主要來源;各地吳氏族譜也都把太伯作為他們的遠世始祖。
在吳氏發展、播遷史上,季札是一個主要人物。季札是吳王壽夢的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欲立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逃到延陵(今屬江蘇常州),隱居於鄉下種田。後來他的3個哥哥臨死前又要傳位給他,但他仍然不受。他的封邑在延陵,世稱「延陵季子」。季札的孫子啟蕃曾任魯國相國,在山東曲阜繁衍,其後代又支發山西、江西等地。
吳國滅亡後,吳王夫差的太子吳鴻被流放到婺(wù)源(古屬安徽,今屬江西),後繁衍成鄱陽、浮梁、余干、樂平、進賢、安仁等多個吳氏支系。至隋唐時期,吳氏已有濮陽、渤海、陳留、吳興、汝南、長沙、武昌等郡望,以後又有延陵郡。永安吳姓郡望延陵。
1、以吳國號為姓,出自姬姓,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朝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
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姓,稱吳姓。
2、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3、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後裔。據有關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5、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吳姓起源與發展分支 網上資料,供你參考:
吳姓人物早在炎帝、黃帝時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吳權的,他的後代是中國樂曲的發明者。那個因為勇敢剽悍,善於狩獵而以「吳」為稱號的原始氏族,在堯舜以前的活動,《尚書》、《春秋》、《國語》、《史記》等經典史書都記載闕如,只有以廣博、繁雜著稱的宋人羅泌《路史・國名紀》中,才以吳權的氏族為第一個吳氏族。《路史》說,吳權是炎帝之臣。可見吳人最初是從屬於炎帝、黃帝部族集團的。《山海經・海內經》記載了一個有趣、奇異的故事:吳權的妻子叫阿女緣婦,她與炎帝的孫子當時為黃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姦懷孕,三年後一胎生3子,分別叫鼓、延、殳。鼓和延傳說是鍾的發明者,也是樂曲的最早發明創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齊姓等族的始祖。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吳姓歷史上記述的遠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約在今陝西北部),以姬為姓。公劉下傳數代到古公室父時,中原已進入殷商時期,這時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擾,在古公(顫-頁)後稷父率領下被迫離開豳地繼續遷徙。周人一路南遷,他們爬過梁山,渡過漆水、沮水,吳姓家譜到達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一帶)。
三千多年前,陝西岐山一帶,有一周族部落,首領被稱為周太王(古公父),《詩經・宓宮》中有歌頌他的詩句:「後稷之孫,實維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周太王生有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全都非常賢能。其三子季歷娶殷商摯。仲氏之女太任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中國古代被公認為賢婦人,為周族的興盛起過重大作用。太任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為周滅商打下雄厚基礎的周文王。昌品德高尚,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古公父甚至把振興周族的理想寄託在孫子昌身上,有時當著眾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郁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春秋時期,吳國(今江蘇無錫一帶)被越國所滅,其王族支庶子孫不忘亡國之恨,便以國名「吳」為姓,泰伯也就成為了吳姓的得姓始祖。
秦漢時期是吳氏得姓後第一個發展時期。吳亡國後,吳姓後人流亡到江西婺源、安徽歙縣一帶,並有北遷至山東、山西等地者。在秦末漢初,吳姓族人參加起義,因功,多被封王,出現多個名門望族,如南陽吳氏、陳留吳氏、河南吳氏等,榮極一時,為吳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時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吳姓族人得以進一步發展,由於吳姓有女在漢末嫁於吳國君主,成為皇族,生孫權、孫策等人,並在吳亡後,入仕於兩晉,屢出名人,知名於世。南朝時,「延陵季子」之後的吳姓人發展至湖北中部一帶,逐漸興旺,同時形成了著名的武昌郡望。在秦漢時期遷居山東等地的吳姓族人,有一部分遷居四川成都一帶,仕蜀後逐漸成為當地名門。至隋唐時期,吳姓先後出現了陳留、濮陽、渤海三支著名家族,陳留望族起源於遷居山東吳姓一支,東漢末年以後,雖歷經戰亂,但仍作為當地的大族得以不斷發展,並出現了以《貞觀政要》的作者吳兢為代表的一批名人。濮陽吳姓為東漢大司馬吳漢之後,歷漢魏兩晉南北朝,由於始終為皇親,名人佳人輩出,所以濮陽吳姓盛極一時,地位一直顯赫。同時渤海吳姓也由於名人不斷而著稱於世。到了宋元時期,吳姓族人由於各種原因,出現了北方吳姓大量南遷並在南方大發展的情況,因此北方吳姓漸衰,南方漸旺,並且在此時期,「延陵季子」的後人,咸陽吳姓、紹興吳姓等一大批族人,逐漸顯貴,歷代為官,家族不斷擴大興旺,並在以後逐漸分出安徽寧國、浙江嘉興等望族。到明清及近現代時期,吳姓名人大量涌......>>

吳這個姓氏的起源是從哪裡呢? 1、以吳國號為姓,出自姬姓,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朝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周文王),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泰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泰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蘇州。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姓,稱吳姓。
2、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3、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後裔。據有關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5、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陝西岐山一帶,有一周族部落,首領被稱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郁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春秋時期,吳國被越國所滅,其王族支庶子孫不忘亡國之恨,便以國名「吳」為姓,泰伯也就成為了吳姓的得姓始祖。歷史名人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被後人奉為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游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吳承恩:明朝小說家。著有《西遊記》傳世。
吳勉:貴州黎平侗族英雄
吳起:戰國時著名軍事家。衛國人。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吳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命令殺害。
吳三桂 :明末清初人物,字長伯。明末清初遼東人,祖籍江蘇高郵,大將軍 。
吳敬梓:清代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的傑出諷刺作家。
吳沃堯:清代著名小說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昌碩: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
吳其F: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著有被譽為19世紀中國重要的植物學著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宗族特徵
1、歷代吳姓族人地位都比較顯赫,高官眾多,且名人輩出。
2、吳姓族人皇親較多 ,從而使得本族有一個良好發展環境,繁衍播遷到全國各地。
3、各支吳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 。浙江嵊縣吳姓一支字行派語為:「天地君親師,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湖南 岳陽吳姓一支字行為:「祥肇起文新世澤,先勛自古遠騰芳,傳家之道惟......>>

吳姓的起源是什麼? 吳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2015年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位,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2.05%,約2780萬人。[1] 在宋版《百家姓》中名列第六位。
吳姓最早起源於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吳姓的第二個起源源自祝融氏吳回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吳姓的第三個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3500多年歷史,吳姓的第四個起源是出自黃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太伯,被後世吳姓人稱為開氏始祖),吳姓第五個起源是清朝時滿族改姓而來。[2]
魏晉至隋唐的700多年裡,吳姓得到巨大發展,《元和姓纂》中說,這期間的吳姓家族主要分布在吳郡、武昌、濮陽、渤海、陳留等地。宋朝時,全國吳姓有170萬人,是當時的第八大姓。吳姓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江西,有22萬多人。江西、安徽、山西、浙江、山東、福建6地的吳姓人口就有102萬多人。元明時期,吳姓人開始移民東南亞。菲律賓的吳姓華人,主要來自福建沿海地區,也有廣東、台灣的吳姓人。據有關資料顯示,19世紀末期,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有5萬多華僑華人,吳姓人口排在第七位。2015年,吳姓在朝鮮位於前20大姓之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地的吳姓人,主要來自廣東、廣西、福建。[3]
《魏略》、《晉書》、《梁書》、《北史》、《路史》等史料記載,漢、魏至隋唐時,日本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中華王朝,並鄭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吳太伯的後裔。[3]

百家姓中 『吳』姓怎麼由來的 ? 吳姓起源
關於「吳」字:
「吳」字,它的原始意義表示一個人在奔跑時一邊高聲喊叫,一邊回頭反顧,寓意著原始狩豬者的召喚。吳字的原始象形:奔跑、回頭、高聲喊叫。「吳」是一個會意字,由「矢」和「口」兩個構件組成。大約到東漢以後,漢字規范化。「矢」部已開始改成「天」。東漢時期有一個學者叫吳平,他和袁康寫了一部著名的書叫《越絕書》,他在書的末篇中用拆字的方法,隱語式地道出了自己的姓名。書中說:「文屬辭定,自於邦賢。邦賢以口為姓,丞之以天;楚相屈原,與之同名。」今天的吳姓人在向初見面的人介紹自己的姓時,往往也都說姓吳――「口天吳」從吳字的兩個構件看,「口」表示呼喊,喊叫,「矢」像一個人在奔跑時不時地回頭反顧。兩個構件結合組成「吳」,它的原始意義就是表示一個人在奔跑時一邊高聲喊叫,一邊回頭反顧。這種情形對於當代的我們應該並不陌生,在原始壁畫中甚至是一種世界性的主題,因為它描繪的其實就是一幅人類童年時代狩獵生活的圖畫。當狩獵者發現大野獸時,一邊奔跑,一邊呼喊,一邊不時回頭看。這種大喊大叫的動作就叫吳,這種人就叫吳人。原始人類狩獵時常身披虎皮,這從當代非洲原始部落的狩獵生活和原始舞蹈中仍能看到,在《水滸》武松打虎那一回中我們也曾看到過這種身披虎皮的狩獵者。所以,古代「吳」字又常加「虍」首,作「虞」,吳人又因此叫虞人。先秦文獻中常有虞人,是指專門掌管田獵的官吏。
從讀音上看,吳字的讀音與「嗚」、「哇」、「喔」、「喂」等象聲詞相近,它極可能就是原始人狩獵時喊叫的聲音。「吳」字除了會意外,還是一個表聲的文字。「吳」字作為語言的符號,雖然可與「虞」、「(虎-幾+魚-攵)」、「(吾攵)」等字通假,但作為人們血緣出身標志即姓氏的「吳」,卻從來不與「(虎-幾+魚-攵)」、「(虎-幾+魚-攵)」等混用;西周以上,「吳」「虞」不分。自秦漢以後,「吳」、「虞」二姓始已區分清楚,除極個別的如《隋書》中「吳卓」也寫作「虞綽」外,唐宋以來至今,「吳」、「虞」二字作為姓氏則更加涇渭分明。
吳人
「天吳」這種人面虎身的怪獸作為吳人的圖騰兼始祖神,與吳人的狩獵生活密切相關
《山海經》中的《海外東經》記載說:「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大荒東經》中也有近似的記載。據書中描繪,這是一個有八個頭、八隻腿、八條尾巴、人的面孔、虎的身子的龐然大怪獸。我們從上面轉錄自古本《山海經》的插圖可一睹其神秘、怪異的風采。
這個半人半獸的怪物,就是古老的原始狩獵氏族――吳人的圖騰兼始祖神。「天」的意思就是「大」,「天吳」,就是偉大的吳。
「天吳」人面虎身,這與吳人的狩獵生活密切相關。吳人以狩獵為生,而「虎為百獸之王」,因此,吳人崇拜一種似虎的動物,這種古動物可能在先秦時變得稀少而絕跡了,吳人便是以虞為圖騰,「天吳」的原型即是虞。在前面的吳字解字中,我們曾指出,獵人常身披虎皮作為一種狩獵時偽裝和歡慶收獲獵物時的摸擬動物動作的舞蹈裝扮。所以,像吳常加「產」作「虞」一樣,「天吳」不但形象似虎,它的名稱在《南山經》和《大荒西經》中又稱作「天虞」。
「騶虞」的特點是跑得極快,這與「吳」字下從「矢」密切相關,也與吳人狩獵生活的善於奔跑的特點相同。但「天吳」又是人的面孔。
吳人屬於炎黃族系,最初居住在今山西、陝西一帶。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吳人在這一帶留下了許多以「吳」或「虞」命名的地名,如吳山、虞山、虞城等。大約在炎黃之世,隨著炎帝族系和黃帝部族的向東擴展,吳人也被迫大規模東遷,到堯舜之世,吳人已有許多支系都遷徙到東南海濱長江三角洲一帶。原來保佑子孫狩獵時多有......>>

吳姓的來源。 五種由來
1、上古時已有吳姓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
3、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後裔。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5、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

關於吳姓的來源 簡單一些 吳姓是當今中國大陸第九大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根據中國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的統計數據顯示吳姓也是第十大姓。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吳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關於吳姓的來源主要有四種:以諸侯國號為氏,出自姬姓,乃黃帝軒轅氏直系後裔。商末時,黃帝的十二世孫古公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周太王生有泰伯、仲雍與季歷三個兒子。季歷之子昌聰明早慧,周太王想傳位於昌,泰伯就與仲雍逃到江南,建立勾吳古國。周滅商後,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傳至壽夢時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如闔閭、夫差等吳國國君,但仍屬姬姓,越礎吳後,其後代隨國而姓;另一支則奉季札為開氏始祖,後裔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氏的絕大部分。 在上古的時候,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為虞字發音同吳,所以舜後有吳姓。 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 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或者名字漢譯後所產生。如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熱點內容
合肥瑤海區招投標中心 發布:2020-09-09 14:35:50 瀏覽:505
合肥長城寬頻價格表 發布:2020-09-09 02:57:42 瀏覽:505
合肥小區名稱 發布:2020-09-10 05:51:24 瀏覽:504
365房產合肥 發布:2020-09-09 22:32:45 瀏覽:504
成都大巴包車 發布:2020-09-09 21:03:12 瀏覽:504
合肥萬達城摩天輪營業 發布:2020-09-10 08:43:47 瀏覽:503
上海合肥高鐵 發布:2020-09-09 20:23:53 瀏覽:503
合肥立特科技 發布:2020-09-09 16:27:05 瀏覽:503
合肥徽昌苑二手房 發布:2020-09-09 03:48:06 瀏覽:503
杭州到合肥高鐵時刻表查詢 發布:2020-09-17 08:24:49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