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廬江鎮
1、三國志11里的廬江是現在的哪裡?
在安徽合肥附近,現在安徽巢湖市就有個廬江縣。
2、三國時期的江東是現在的哪裡
三國時期的江東主要在今天的長江中下游一帶,主要是南京、浙江、江蘇一帶,有時候是長江以南,有時候只是長江流域的下游。三國時的「江東」一般會稱之為「江東六郡」,包括郡治今天蘇州的吳郡、郡治紹興的會稽郡、郡治南京的丹陽郡、郡治南昌的郡治泰和縣西北的廬陵郡,以及郡治廬江縣的廬江郡。
1、吳郡:東漢永建四年始置,是把原來的會稽郡錢塘江以西部分設為了吳郡,郡治在原來會稽郡的郡治吳縣,也就是今天蘇州姑蘇區。會稽郡保留了錢塘江以東的部分,郡治遷移到了山陰,在今天紹興越城區。
2、會稽郡:秦始皇時始設,大致相當於今天江蘇長江以南、安徽以南、傷害西寬陪部以及浙江北部地區。因為會稽郡實在太大,屬縣偏遠,所以被一拆為二,是為「吳會分治」。會稽領十五縣,到了孫策時,又不斷分出了11個縣,至東漢孫權稱帝,會稽郡一共領有二十六縣。
3、丹陽郡:丹陽郡設於漢武帝建元二年,轄今天安徽省的宣城市、池州市、銅陵市、蕪湖市、馬鞍山市、黃山市,以及江蘇南京市、慎則蠢鎮江市句容市、常州市的溧陽市、以及杭州市臨安區於潛鎮及以西、湖州市安吉縣、江西上饒市婺源縣。
4、豫章郡:豫章郡始設置於漢高祖時,當時劉邦以英布淮南王,置淮南國,領衡山、九江、廬江、豫章四郡。三國時,吳國治下的豫章郡,郡治南昌,轄16個縣。
5、廬陵郡:廬陵郡實際上是在建安五年時,孫策從豫章郡里分出來的,治所載西昌縣,後來又遷移到了今天江西泰和縣城西,轄西昌、石陽等九縣。
6、廬江郡:廬江郡轄今天的安徽省銅陵市、池州市、江西九江市、景德鎮市、上饒市等。西漢始置,郡治在今天安徽廬山縣西二十里。三國時,廬江郡治遷到皖城(今潛山縣梅城鎮),改六縣為六安縣,建安十九年(214),吳國拔掉盯察了皖城,吧奧廬江郡一分為二。
3、三國時的廬江在哪裡
廬江,位於今安徽省中部,屬巢湖市管轄,距省會合肥市南70千米,北臨巢湖,南近「黃金水道」長江,位居沿江開發開放經濟區,是對外開放縣。
廬江,隸屬於安徽省合肥市,位於安徽省中部,合肥市南部,毗鄰巢湖市、無為縣、樅陽縣、桐城市、舒城縣差伏基、肥西縣,毗鄰水域包括巢湖和長江。安徽省「十三五」規劃撤銷廬江縣、長豐縣、肥東縣、肥西縣,設立合肥市廬江區、長豐區、肥廳差東區、肥西區虛謹。
4、三國演義上的廬江是哪裡
三國時期,先後分屬為吳廬江郡(治皖),魏廬江郡(治陽泉)。廬江縣是安徽省合肥市轄區,是周瑜故里、溫泉之鄉、礦業大縣、國家級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示範縣。
5、你知道三國演義里提及的古地名,現在在哪裡嗎?(七)
今華陰市,隸屬於陝西省渭南市,因境內的西嶽華山而聞名,位於關中平原東部。東漢時,華陰縣屬京兆尹。建武十五年(39年) 由京兆尹改屬弘農郡。三國曹魏時,華陰屬司州恆農郡。
終南咐卜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是「道文化」 、「佛文化」、「孝文化」、「壽文化」、「鍾馗文化」、「財神文化」的發祥聖地,位於秦嶺山脈中段,是中國重要的地理標志。終南山位於陝西省境內。
今山西洪洞東南。三國時期曹魏名將徐晃就是河東楊郡人。
今山西夏縣。古為禹王之都。 《帝王世紀》:「禹都安邑」,即此。後為夏之都邑。戰國時為魏都安邑。漢置安邑縣,為河東郡治。
我國古代太行八陘之一——軹關陘上一處著名關隘。今為何地,古已失考。清代《濟源縣志》記載:「濝關,疑今大店」。即今濟源市王屋山鄉王屋山主峰東側大店河旁的大店村。這里東距軹關(封門口村)僅1.5公里。清代《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濝關,見在山西垣曲縣」。據今濟源市的一些研究歷史地理和地方誌的人員稱,濝關在軹關西北約2公里處的大店河東岸小店村附近。
野王,古邑名,亦作「野」,其地在今河南沁陽。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在其地置野王縣。
濟陰,菏澤古稱,因在濟水之南而得名。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從梁國分出,始為國,明年為郡,治所在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東漢時期,濟陰郡屬兗州八郡國之一。
許都是中國古都之一,位於今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東部15公里張潘鎮古城村。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自洛陽遷都於此。
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魯山縣。漢置魯陽縣,屬南陽郡。
南郡是古代中國的一個郡,始置於秦朝,治所在江陵縣(今湖北荊州),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治所在公安。三國時期東吳在赤壁之戰之後由周瑜率軍攻佔江陵;之後在孫劉聯合抗曹的考量之下,為了讓劉備能夠正面面對曹操勢力,孫權把南郡移交劉備,而劉備便將郡治移到之前所建立的根據地公安(在今湖北公安縣東北,與江陵隔江相望),同時曹魏佔領南郡北部襄陽。後智取南郡的故事也發生於此。
淮陰區,隸屬於江蘇省淮安市。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東漢初並臨淮郡入東海郡,淮陰縣屬之,且撤富陵縣,其地入淮陰縣,永平十五年(72年)分臨淮郡故地立下邳國。建安十一年(206年),下邳國名廢除,仍為臨淮郡,淮陰屬之。三國時屬魏,魏承漢制,沒有變更。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首置淮南國,都六(今六安),轄九江、廬江、衡山、豫章4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獲罪伏誅,改封劉長為淮南王,都壽春(今壽縣)。孝文六年(公元前174年),劉長獲罪。文帝宏梁改封城陽王劉喜為淮南王。孝文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國一分為三:淮南、衡山、廬江,分別封給劉長的3個兒子,長子劉安繼任淮南王,都壽春。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劉安獲罪自盡,廢衡絕穗淮南國,復為九江郡,治壽春。西漢時期,市境先後屬淮南國、九江郡所轄,鳳台縣屬沛郡下蔡縣。東漢末,袁術據壽春改設淮南郡。入魏仍稱淮南郡,治壽春。其後,魏文帝先後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為淮南王,明帝青龍元年(233年)移治合肥新城。其間,市境及鳳台縣均為淮南郡所轄。
今屬六安市。壽陽縣(揚州治所),古稱壽春、壽陽、壽州,屢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屬淮夷部落,夏為揚州域,商周為州來國地,春秋屬楚,戰國晚期為楚國首都。秦朝設置壽春邑(縣級),為九江郡的治所。漢文帝十六年(前158),改九江郡為劉安淮南國,壽春邑為淮南國都。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國除為九江郡,壽春邑為九江郡治。王莽篡政,改九江郡為延平郡,壽春邑為延平郡治。東漢建武元年(25年),壽春邑(仍治今城關鎮)正式稱壽春縣。章和元年(84年)九月壬子,廢九江郡建阜陵王國,壽春縣為國都。興平元年(194年),袁術在此建號,廢阜陵王國為淮南郡,壽春縣為淮南郡治。建安四年(199年),復名九江郡,壽春為郡治。後漢獻帝封曹操子曹彪為壽春侯,改縣為侯國。曹魏黃初二年(221年),改九江郡為曹邕淮南公國(後為王國),壽春縣為國都。四年,國除為淮南郡(仍治壽春)。太和六年(232年),改淮南郡為曹彪楚王國,壽春縣為國都。
郡名。漢置,郡治在今安徽廬江縣西二十里。漢末徙治,在今安徽潛山縣。三國魏置,在今安徽六安市北。
丹陽郡,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41年),更秦鄣郡為丹陽郡,郡以境內丹陽縣而名。漢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區)。孫權弟孫翊在丹陽做過太守。
故鄣 , 今浙江安吉。三國時期吳國武將朱治是丹陽故鄣人。
秦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國。翌年,平江南,置涇縣(治城西北2.5千米涇溪西岸),屬會稽郡。秦末,分會稽郡西部置鄣郡,涇縣屬之。不久,復分鄣郡西部置廬江郡,涇縣改屬之。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七月壬子,撤銷江南廬江郡,涇縣改屬丹陽郡。東漢永和四年(139年),涇縣改屬宣城郡。建和元年(147年),撤銷宣城郡,涇縣仍屬丹陽郡。興平二年(195年),為孫策控制區,仍之。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分涇縣西南地區置安吳縣(治西蘭山南渡口,今涇縣黃村鎮安吳村),屬丹陽郡。
今安徽太和。漢末三國時期東吳重臣呂范是汝南細陽人。
秦置。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設歷陽縣(治今安徽和縣歷陽鎮)因「歷陽縣南有歷水,縣因以為名。」屬九江郡。
今合肥廬江舒縣。東漢末年名將周瑜是廬江舒城人。
今安徽省宿松縣。東漢末年孫策、孫權部下的猛將陳武是廬江松滋人。
今江蘇徐州。彭城,又名彭城邑、彭城縣,曾為古都涿鹿(即今江蘇徐州)的舊稱。東漢設彭城國、建都彭城。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三國時期孫吳重臣張昭是彭城人。
今山東牟平。
牛渚,為中國歷史上向為南北紛爭,兵家必爭之地。在今安徽馬鞍山市採石鎮。
今安徽鳳台。三國時期吳國武將周泰是九江下蔡人。秦於此置下蔡縣。漢初是楚王韓信的領地,後韓信被冤殺,國除,其地屬九江郡。三國屬淮南郡。
6、三國時代廬江歸屬?
簡單並正確的回答如下:
東漢末年,漢獻帝建安四年(199年),廬江郡治遷皖城(今潛山縣梅城鎮),改六縣為六安縣。建安十九年(214年),吳撥皖城,廬江郡一分為二,吳廬江郡仍治舒(今廬江縣城池埂、大城坂),魏廬江郡陽泉(今霍邱臨水鎮)。
舒縣,今廬江縣城。
7、三國周瑜是廬江府舒城縣(今安徽省舒城縣)人,這廬江府在當時是郡嗎?
廬江郡,古代郡名。治在廬江(今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西南),轄今天的安徽省銅專陵市、池州市,屬江西九江市、景德鎮市、上饒等市。漢置,郡治在今安徽廬江縣西二十里。東漢末年,漢獻帝建安四年(199年),廬江郡治遷皖城(今潛山縣梅城鎮),改六縣為六安縣。建安十九年(214年),吳撥皖城,廬江郡一分為二,吳廬江郡仍治舒(今廬江縣城池埂、大城坂),魏廬江郡陽泉(今霍邱臨水鎮)。
8、三國的江東是哪裡?
江東,自江西九江至南京,長江向東北向斜流,因此,此段以東地區稱為江東。在秦漢、三國時期,因長江在今天的安徽南部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所以一安徽長江兩岸來劃分,江北又稱之為江西。
三國時的「江東」一般會稱之為「江東六郡」,包括郡治今天蘇州的吳郡、郡治紹興的會稽郡、郡治南京的丹陽郡、郡治南昌的郡治泰和縣西北的廬陵郡,以及郡治廬江縣的廬江郡。
吳郡:東漢永建四年(129)始置,是把原來的會稽郡錢塘江以西部分設為了吳郡,郡治在原來會稽郡的郡治吳縣,也就是今天蘇州姑蘇區。會稽郡保留了錢塘江以東的部分,郡治遷移到了山陰,在今天紹興越城區。
東漢建安時,也就是孫吳還沒有立國之前,東吳孫氏父子首領該郡,吳郡下轄15個縣以及一個海昌屯田都尉。大致的范圍包括了今天的蘇州市、嘉興市南部、平湖市、杭州市,崑山市北部、建虛姿德市東梅城鎮,桐廬縣東北橫村鎮,建德市西南,海寧市西南鹽官鎮,以及富陽市南。
到了東吳嘉禾三年(234),又加了四個縣,也就是毗陵縣、武進縣、雲陽縣和無錫縣進來,大致上包括了今天的常州市、鎮江市東的丹徒區,以及丹陽市和無錫市。
這么說差腔絕大家大概對這個沒什麼概念,那麼請看下圖就一目瞭然了。
會稽郡:秦始皇時始設,大致相當於今天江蘇長江以南、安徽以南、傷害西部以及浙江北部地區。此後經過兩漢不斷地沿革,到了漢順帝永建四年,因為會稽郡實在太大,屬縣偏遠,所以被一拆為二,是為「吳會分治」。會稽領十五縣,到了孫策時,又不斷分出了11個縣,至東漢孫權稱帝,會稽郡一共領圓如有二十六縣。
會稽郡的大致范圍請看下圖:
丹陽郡:丹陽郡設於漢武帝建元二年啊(前141),轄今天安徽省的宣城市、池州市、銅陵市、蕪湖市、馬鞍山市、黃山市,以及江蘇南京市、鎮江市句容市、常州市的溧陽市、以及杭州市臨安區於潛鎮及以西、湖州市安吉縣、江西上饒市婺源縣。
歷史沿革,以及詳細情形請看下圖:
豫章郡:豫章郡始設置於漢高祖時,當時劉邦以英布淮南王,置淮南國,領衡山、九江(包括後來的六安國)、廬江、豫章四郡。此後豫章郡一直都作為諸侯王的封國,英布謀反後,劉邦封自己的兒子為淮南王,之後,豫章郡在文帝時,從淮南國中拆了出來,與廬江郡一同設為廬江國。到了漢武帝時,又設置新的廬江郡,把長江以南的的豫章郡加了進來。三國時,吳國治下的豫章郡,郡治南昌,轄16個縣。
大致轄區與今天對照如下圖:
廬陵郡:廬陵郡實際上是在建安五年時,孫策從豫章郡里分出來的,治所載西昌縣,後來又遷移到了今天江西泰和縣城西,轄西昌、石陽等九縣。
到了孫權時,孫權與嘉禾五年(236),孫權在廬陵郡置南部都尉,隸屬揚州(這里的揚州不是指現代的揚州市,而是漢代的揚州),治雩都。
具體請見下圖:
廬江郡:廬江郡轄今天的安徽省銅陵市、池州市、江西九江市、景德鎮市、上饒市等。西漢始置,郡治在今天安徽廬山縣西二十里。三國時,廬江郡治遷到皖城(今潛山縣梅城鎮),改六縣為六安縣,建安十九年(214),吳國拔掉了皖城,吧奧廬江郡一分為二。
三國時的廬江郡大致如下:
三國時吳屬江東六郡的總體情況如下圖:
再具體點請看下圖:
當然,這圖實際上是在吳國時期被拆出來的,鄱陽郡就是從豫章郡里分出來的。新都郡也是在孫權噶按掉了對抗自己的山越、水越之後,在加上從丹陽分出來的一部分設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