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火燒連營
1、能告訴我有關陸遜的事情?
陸遜家世為為江東大族。其祖父陸纖官至城門校尉,父親陸駿,任九江(今安徽壽春東)都尉。陸遜十歲喪父,隨其從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在其任所讀書。後因袁術與陸康不和,唆使孫策攻陷廬江,一個多月後,陸康病死。在此之前陸康已將陸遜與親屬送往江東。陸康子陸績尚幼,所以年僅十二歲的陸遜便承擔起支撐門戶的責任。 青年陸遜是溫文爾雅的一介書生。當時,陸績及其外甥顧邵以博覽書傳齊名,陸遜、張敦、卜靜次之,風聲流聞,遠近知名。但歷史卻把陸遜推上了政治舞台。 孫策死後,孫權繼領其眾,為將軍,「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吳主傳》)。陸遜年僅二十一歲,應召入孫權幕府,成為孫權統治集團的幕僚。歷仕東、西曹為令史;不久出任海昌(今浙江海寧)屯田都尉,兼海昌縣令。海昌境內連年遭旱災,他開倉賑濟貧民,組織生產自救,緩和了災情,因此深得民心。 東漢末年,許多農民因逃避賦役而投靠豪強大族,淪落為依附民;豪強大族為了反抗政府征發、保衛和擴大既得利益,把依附民組成武裝隊伍。這類豪強武裝依山阻險,被官府稱作「山賊」、「山寇」。他們經常擾亂地方,有的豪強集團還與曹操遙相呼應,對抗孫吳政權,成了孫吳政權的隱患。 當時吳郡、會稽、丹陽(今安徽當塗東北)一帶也有很多逃戶。針對這種情況,陸遜採用查戶整頓的方法,將其中的精壯招募為部曲,其他則用於屯田。時會稽有山賊大帥潘臨,造反多年,官府無法平定。陸遜便招兵進討,終將其平定。時陸遜手下已有2000餘人。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鄱陽的賊帥尤突作亂,影響甚大,陸遜率軍配合奮武將軍賀齊將其討平,斬首數千。陸遜因功被拜定威將軍,屯兵利浦。 通過這些戰事,陸遜初步顯示了出眾的軍事才能,很受孫權器重。孫權便將孫策的女兒嫁與陸遜,並經常找他商討治國大策。 時東吳境內的許多山區越族居民據險自守,不服從孫權政權的統治,並不斷起事反吳。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陸遜向孫權建議:「方今英雄棋跱,豺狼規望,克敵寧亂。非眾不濟,而山寇舊惡,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難以圖遠,可大部伍,取其精銳。」(《陸遜傳》)孫權採納其建議,任命他為右部督。 同年,費棧被曹魏策反,在丹陽煽動山區越族居民起事,充當曹軍內應,配合曹軍。孫權命陸遜率兵前往征伐。時費棧人多勢大,陸遜帶去的兵馬較少,敵我懸殊。但陸遜採用多插旌旗牙幢、分布鼓角、夜裡派人潛入山谷吹號擊鼓等疑兵之計,很快擊破費棧武裝。勒令各山區越族居民遷徙到平原地區,編入戶籍,種田納賦,從中挑選強壯者從軍,得精兵萬余,使東吳統治得以加強和鞏固。之後,陸遜率所得精兵回駐蕪湖(今安徽蕪湖)。 會稽太守淳於式這時卻上表告陸遜「枉取民人,愁擾所在」(《陸遜傳》)。陸遜返回知道此事後,反為淳於式說好話。孫權也有些不解,問:「式白君而君薦之,何也?」陸遜說:「式意欲養民,是以白遜。若遜復毀式以亂聖聽,不可長也。」孫權說:「此誠長者之事,顧人不能為耳。」(《陸遜傳》)孫權對其風范甚為佩服。 陸遜雖然在早期活動中初露鋒芒,但並不甚為人知,直到建安末年,吳、蜀爭奪荊州時,他才脫穎而出,成為吳軍一位傑出的後起之秀。荊州地處要沖,歷來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建安十三年(208),曹操與孫劉聯軍為爭奪荊州,進行了著名的赤壁之戰。戰後,劉備占據了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孫權占據了江夏郡和南郡南部。劉備佔領荊州大部分地區,既阻礙孫吳勢力向西擴展,又威脅著孫吳側翼的安全,成了孫權的一塊心病。從此,吳、蜀爭奪荊州的糾紛越鬧越大。 《真·三國無雙5》中的陸遜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蜀前將軍關羽水淹魏七軍,生擒主帥左將軍於禁,乘勝圍攻敗退樊城(今湖北襄樊)的魏徵南將軍曹仁,一時威震華夏(參見樊城之戰)。魏王曹操採納丞相司馬懿、曹椽蔣濟的建議,利用劉備拒不歸還所借荊州,吳蜀聯盟出現破裂之隙,派人勸說東吳孫權抄襲關羽後方,並許諾把江南封給孫權。駐軍陸口(今湖北蒲圻西北)的東吳大將呂蒙認為,關羽素懷兼並江南的野心,是對東吳的很大威脅,建議孫權趁機消滅關羽,以解除後患。孫權採納其計。 閏十月,為隱蔽企圖,呂蒙稱病返回建業,途經蕪湖,陸遜前去拜見。陸遜對呂蒙說:「關羽接境,如何遠下,後不當可憂也?」呂蒙說:「誠如來言,然我病篤。」陸遜:「羽矜其驍氣,陵轢於人。始有大功,意驕志逸,但務北進,未嫌於我,有相聞病,必益無備。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下見至尊,宜好為計。」呂蒙大驚,但為不泄露軍機,便說:「羽素勇猛,既難為敵,且已據荊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膽勢益盛,未易圖也。」(《陸遜傳》)經此番交談,呂蒙發現陸遜是可用之才。後呂蒙拜見孫權,孫權問誰可以替他在陸口指揮,呂蒙極力推薦陸遜,並說:「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後可克。」(《陸遜傳》)即拜三十六歲的陸遜為偏將軍右部督,代替呂蒙。 陸遜至陸口,即寫信給關羽,書中寫到:「前承觀釁而動,以律行師,小舉大克,一何巍巍!敵國敗績,利在同盟,聞慶拊節,想遂席捲,共獎王綱。近以不敏,受任來西,延慕光塵,思廩良規。」又說:「於禁等見獲,遐邇欣嘆,以為將軍之勛足以長世,雖昔晉文城濮之師(參見城濮之戰),淮陰拔趙之略(參見井陘之戰),蔑以尚茲。聞徐晃等少騎駐旌,窺望麾葆。操猾虜也,忿不思難,恐潛增眾,以逞其心。雖雲師老,猶有驍悍。且戰捷之後,常苦輕敵,古人杖術,軍勝彌警,願將軍廣為方計,以全獨克。仆書生疏遲,忝所不堪。喜鄰威德,樂自傾盡。雖未合策,猶可懷也。倘明注仰,有以察之。」(《陸遜傳》)陸遜利用關羽驕傲自大的弱點,在書中以卑下的言辭寫信吹捧關羽,贊賞他的功德,表示自己對他的仰慕,並且表示絕不與關羽為敵。 關羽看信後,甚為輕視陸遜,愈發大意,完全喪失對東吳的警惕。把留守後方、用於提防東吳的軍隊調至前線,全力對付曹操。這時,關羽雖然在前線取得節節勝利,但他的後方卻危機四伏。關羽不善團結部下,引起部下的不滿。留守江陵、公安的將領糜芳、傅士仁因軍資供應不及時,關羽聲言要懲治他們,糜芳、士仁不堪忍受,頓生異心。這些情報,陸遜都了如指掌。 陸遜見破蜀時機已經成熟,立即上報孫權,孫權即命呂蒙與陸遜同時分道攻取荊州
吳國戰役示意圖(一)(20張)(參見江陵之戰)。呂蒙率軍攻打公安、江陵。陸遜則長驅直入,十一月,陸遜率軍直下荊州公安、南郡,被孫權任命為宜都太守,拜撫邊將軍,封華亭侯。宜都太守樊友棄城而逃,其它據點長吏和蠻夷酋長都望風而降。接著,陸遜又派將軍李異、謝旌等率3000人攻蜀將詹晏、陳鳳。李異率水軍,謝旌率步兵破蜀軍詹晏等,俘陳鳳。又率軍大破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秭歸大族文布、鄧凱等招聚夷兵數千人,企圖抵抗吳軍。陸遜再次令謝旌攻討文布、鄧凱,二人逃走,蜀軍任以為將。陸遜派入前去誘降,文布率眾而降。陸遜指揮的吳軍所向披靡,勢如破竹,佔領了秭歸枝江、夷道,守住了峽口,堵住了關羽退回西蜀的大門。當關羽得到消息,勿勿忙忙從樊城撤軍的時候,公安、江陵已經被糜芳、士仁獻給了吳軍。蜀軍進退維谷,走投無路,疲於奔命,軍心動搖。關羽只得領兵退守麥城,十二月,關羽率少數騎兵從麥城突圍逃竄,被吳將潘璋部司馬馬忠擒獲,斬首。 陸遜前後斬獲招納蜀軍數萬人,孫權即拜陸遜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鎮撫荊州。 時荊州新定,陸遜即上書孫權:「昔漢高受命,招延英異,光武中興,群俊畢至,苟可以熙隆道教者,未必遠近。今荊州始定,人物未達,臣愚慺慺,乞普加覆載抽拔之恩。令並獲自進,然後四海延頸,思歸大化。」(《陸遜傳》)孫權納其言。 建安二十五年(220)冬,曹丕篡漢稱帝,改元黃初。翌年(221)四月,劉備也在蜀中稱帝。與此同時,孫權移鎮於鄂,改名武昌。陸遜主張延納剛剛返回荊州的士人,以擴大孫吳政權的影響,孫權採用了他的意見。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欲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等群臣勸諫,決意伐吳,命駐閬中的車騎將軍張飛率部前往江州(今四川重慶)與主力會合,張飛卻為部將刺殺。七月,劉備令丞相諸葛亮留成都,上將趙雲在江州為後軍督,親統大軍沿江東進(參見夷陵之戰)。 蜀大軍壓境,孫權與劉備媾和遭到拒絕,乃與曹魏修盟,曹魏趁勢離間孫、劉,八月,封孫權為吳王。孫權遂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統率朱然、韓當、徐盛、潘璋、孫桓等部5萬人抗拒蜀軍,派平戎將軍步騭領兵萬人鎮守益陽(今湖南益陽地區),以防止武陵(湘西、黔東、鄂西南)少數民族助蜀。 當蜀軍4萬進攻巫(今四川巫山)、秭歸(今屬湖北)時,陸遜採取主動後撤,誘敵深入,集中兵力,相機破敵的方略,令部將李異、劉珂退至夷陵、猇亭(今湖北宜都北、長江東岸)一帶,把數百里峽谷山地讓給劉備,以使蜀軍戰線伸長,露出破綻。 三國志09的陸遜
吳黃武元年(蜀章武二年,222年)正月,劉備求勝心切,派將軍吳班、陳式督率水軍深入夷陵地區,封鎖長江兩岸。二月,親率諸將自秭歸,經崎嶇山道,進至夷陵一帶,坐鎮猇亭督師。蜀軍從巫峽至夷陵沿路紮下了幾十個大營,還命黃權為鎮北將軍,率江北諸軍進抵夷陵以北與江北吳軍相拒,並監視魏軍動向,以防襲擊;命侍中馬良部進駐武陵郡,策應反吳投蜀的少數民族首領沙摩柯部,威脅吳軍側翼。 不久,劉備派前部督張南率兵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吳軍諸將請求陸遜派兵增援,說:「孫安東公族,見圍已困,奈何不救?」陸遜知夷道城堅糧足,有意讓其牽制蜀軍,而堅持不予分兵。便函回答說:「安東得士眾心,城牢糧足,無可憂也。待吾計展,欲不救安東,安東自解」(《陸遜傳》)。後孫桓見到孫權,談及此事時說:「前實怨不見救,定至今日,乃知調度自有方耳」(《陸遜傳》)。 當蜀軍頻繁挑戰,吳將皆急欲迎擊時,陸遜耐心勸止,堅守不出,欲使蜀軍師老疲憊。陸遜說:「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太勢,非小故也。今但且獎厲將士,廣施方略,以觀其變。若此間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顛沛交逐之憂;今緣山行軍,勢不得展,自當罷於木石之間,徐制其敝耳」(《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九》)。諸將不解,以為陸遜畏敵,各懷憤恨。 有些老將和貴族出身的將領不服約束,陸遜則繩之軍紀,嚴加制止。並說:「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境界,此強對也。諸君並荷國恩,當相輯睦,共剪此虜,上報所受,而不相順,非所謂也。仆雖書生,受命主上。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各在其事,豈復得辭!軍令有常,不可犯矣」(《陸遜傳》)。 劉備在山谷設伏兵1000人,令吳班平地扎營,企圖誘吳軍出戰。為陸遜識破,仍不與戰。但諸將卻都要出擊,陸遜說:「此必有譎,且觀之」(《陸遜傳》)。劉備見此計不成,便率8000伏兵從谷中撤出,陸遜說:「所以不聽諸君擊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陸遜傳》)。 兩軍相持半年之久。時至盛夏暑熱,蜀軍無法急戰速勝,兵疲意懈。蜀水軍又奉命移駐陸上,失去水陸兩軍相互策應的主動權。蜀軍深入敵國腹地,延綿數百里山川連營結寨,因戰線過長,運轉補給發生困難。 六月,陸遜決定適時轉入反攻,上書孫權說:「夷陵要害,國之關限,雖為易得,亦復易失。失之非徒損一郡之地,荊州可憂。今日爭之,當令必諧。備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雖不材,憑奉威靈,以順討逆,破壞在近。尋備前後行軍,多敗少成。推此論之,不足為戚。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布置,必無他變。伏願至尊高枕,不以為念也。」諸將都說:「攻備當在初,今乃令人五六百里,相銜持經七八月,其諸要害皆以固守,擊之必無利矣。」陸遜說:「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陸遜傳》)。 陸遜先攻蜀軍一營,但交戰不利。諸將皆埋怨道:「空殺兵耳。」陸遜則說:「吾已曉破之之術」(《陸遜傳》)。命令將士持草一束,先以火攻破一蜀營,遂令諸軍趁勢發起進攻,迫使劉備西退。張南從夷道北撤,被朱然、孫桓南北夾擊,戰死。陸遜命水軍封鎖長江,孫桓扼守夷道,將蜀軍分割於大江東西,遂行各個擊破。吳軍繼施火攻,火燒連營40餘寨,蜀軍死傷慘重,蜀將杜路、劉寧投降,都督馮習及沙摩柯被殺。劉備敗退至馬鞍山,依險據守。陸遜即集中兵力,四面圍攻,蜀軍土崩瓦解,被殲數萬。劉備趁夜突出重圍,後衛將軍傅彤戰死。劉備逃奔秭歸,令在險道上焚燒鐃鎧,以阻塞吳追兵道路。蜀軍「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陸遜傳》),可見蜀軍損失之大,失敗之慘。 吳軍獲勝後,諸將這才對陸遜大為佩服。孫權聞後,說:「君何以初不啟諸將違節度者邪?」陸遜則說:「受恩深重,任過其才。又此諸將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皆國家所當與共克定大事者。臣雖駑懦,竊慕相如、寇恂相下之義,以濟國事」(《陸遜傳》)。孫權聽後,對陸遜的博大胸襟更贊不絕口,加拜陸遜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即改封為江陵候。 當劉備逃往白帝城時,部將徐盛、潘璋、宋謙等各自上書,要乘機進攻蜀國。孫權
吳國戰役示意圖(二)(2張)征詢陸遜的看法。陸遜與朱然、駱統以為「曹丕大合士眾。外托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陸遜傳》)。陸遜為防曹魏乘機襲吳,僅派李異、劉珂部追蹤劉備至南山(秭歸南岸山),而未行大舉追擊。黃權部被吳軍截斷歸路,被迫降魏。不久,魏軍果然發兵攻吳,但已無機可乘。 夷陵之戰,是中國歷史上後發制人、疲敵制勝的著名戰例。作為吳軍主帥的陸遜統觀兩軍主客觀態勢,確定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後發制人,相機破敵的戰略。並充分利用地勢及天候等有利條件,巧施火攻,一舉擊敗蜀軍。大獲全勝後,又適時停止追擊,使曹魏無隙可乘,戰略全局運籌周密,堪稱用兵奇略。 劉備收集敗將殘兵,退回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後,大為慚恚,說:「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陸遜傳》)!並於次年四月病亡。劉備死後,後主劉禪即,由諸葛亮輔政,諸葛亮仍採取聯合的策略,與東吳和好,恢復了吳蜀聯盟。凡吳、蜀關系處理,孫權都先徵求陸遜意見;給蜀的文書,也先給陸遜看,有意見陸遜可代改後再發出。孫權還專門刻了他的大印,交給陸遜,供他日常處理吳、蜀間的事物所用。君臣間相互信任到如此程度,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只有光武帝與唐太宗方能做到如此。 黃武七年(228年)五月,吳鄱陽太守周魴派人送親筆信給揚州牧曹休,謊稱受到吳王責難,打算棄吳降魏,請求派兵接應。曹休未辨真偽,即率步、騎兵10萬人,去皖城(今安徽潛山)接應。魏明帝曹叡(治晉陽,今太原西南)命大將軍司馬懿率軍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建威將軍賈逵率軍向東關(今安徽含山西南),與曹休相策應。 八月,孫權進駐皖口(今安徽懷寧皖水入江處),遣陸遜為大都督、假黃鉞,並派奮武將軍朱桓、綏南將軍全琮為左、右督,各統兵3萬襲擊曹休。時曹休已然發覺,但恥於被騙,自恃兵馬精多,仍與吳軍作戰。雙方戰於石亭(今安徽潛山東北),陸遜自為中部,令朱桓、全琮為左右,大敗魏軍。魏軍敗走,陸遜等督軍追殺,直抵夾石(今安徽桐城北),斬擒魏軍1萬餘人,繳獲牛馬騾驢車乘萬輛,軍資器械無數。曹休殘部幸得賈逵接應,方得生還,但不久便因氣憤發病而死。 陸遜班師,仍回鎮荊州。孫權「令左右以御蓋覆遜,入出殿門。凡所賜遜,皆御物上珍,於時莫與為比」(《陸遜傳》)。可謂榮寵之極。後回軍西陵。 黃龍元年(229年),陸遜被拜為上大將軍、右都護。同年孫權東巡建業,留太子孫登、皇子及尚書九官等在武昌,讓陸遜輔佐太子,並掌管荊州及豫章三郡事務,主持吳軍國大事。 陸遜為人正直。時建昌侯孫慮不務正業。陸遜正色地說:「君侯宜勤覽經典以自新益,用此何為」(《陸遜傳》)?孫慮懷恨在心,常暗中抵毀陸遜。 陸遜雖身在軍中,但心系國家大事,常上疏發表自己的看法。 《三國演義動畫版》陸遜
當時法律過嚴,陸遜建議寬法待下。便上書說:「臣以為科法嚴峻,下犯者多。頃年以來,將吏罹罪,雖不慎可責,然天下未一,當圖近取,小宜恩貸,以安下情。且世務日興,良能為先,自非奸穢人身,難忍之過,乞復顯用,展其力效。此乃聖王忘過記功,以成王業。昔漢高舍陳平之愆,用其奇略,終建勛祚,功垂千載。夫峻法嚴刑,非帝王之隆業;有罰無怒,非懷遠弘規也」(《陸遜傳》)。 黃龍二年(230年)春,孫權欲派軍隊取夷州(今台灣)、朱崖(今廣東徐聞及海南島),曾徵求陸遜的意見。陸遜都認為不必,上書說:「臣愚以為四海未定,當須民力,以濟時務。今兵興歷年,見眾損減,陛下憂勞聖慮。忘寢與食,將遠規夷州,以定大事,臣反覆思惟。未見其利,萬里襲取,風波難測,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驅見眾,經涉不毛,欲益更損,欲利反害。又珠崖絕險,民猶禽獸,得其民不足濟事,無其兵不足虧眾。今江東見眾,自足圖事,但當畜力而後動耳。昔桓王創基,兵不一旅,而開大業。陛下承運,拓定江表。臣聞治亂討逆,須兵為威,農桑衣食,民這本業,而干戈未戢,民有飢寒。臣愚以為宜育養士民,寬其祖賦,眾克在和,義以勸勇,則河渭可平,九有一統矣」(《陸遜傳》)。而後結果果然如陸遜所料,「權遂征夷州,得不補失」(《陸遜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吳主傳》),「軍行經歲,士眾疾疫死者十有八九,權深悔之」(《全琮傳》)。 嘉禾元年(232年),陸遜率軍向魏廬江(治六安,今安徽六安東北)進發。魏揚州都督、征東將軍滿寵見吳軍舍船登陸,長驅200里而來,沒有後續部隊,是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極好機會;主張先把吳軍放進來,然後待機破敵。因此,滿寵沒有急於派兵救援廬江,而是督率精銳部隊在楊宜口(陽泉水和決水匯合處,今安徽霍丘東北)設伏,迎擊吳軍。陸遜探得魏軍動向,遂連夜率部撤退。 嘉禾二年(233年)二月春,遼東公孫淵向吳奉表稱臣,孫權大悅。三月,孫權派使者攜金寶珍貨,赴遼東,封公孫淵為燕王。結果公孫淵認為吳國遙遠,難以長期依靠,將使者殺死。十二月,魏國拜公孫淵為大司馬,封樂浪公。孫權聞後大怒,欲親自帶兵去征討。 陸遜即上書相阻,說:「淵憑險恃固,拘留大使,名馬不獻,實可仇忿。蠻夷猾夏,未染王化,鳥竄荒裔,拒逆王師,至令陛下愛赫斯怒,欲勞萬乘泛輕越海,不慮其危而涉不測。方今天下雲擾,群雄虎爭,英豪踴躍,張聲大視。陛下以神武之姿,涎膺期運,破操烏林,敗備西陵,禽羽荊州,斯三虜者當世雄傑。皆摧其鋒。聖化所綏,萬里草偃,方盪平華夏,總一大猷。今不忍小忿,而發雷霆之怒,違垂堂之戒,輕萬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臣聞志行萬里者,不中道而輟足;圖四海者,匪懷細以害大。強寇在境,荒服未庭,陛下乘桴遠征,必致窺闟,戚至而憂,悔之無及。若使大事時捷,則淵不討自服;今乃遠惜遼東眾之與馬,奈何獨欲捐江東萬安之本業而不借乎?乞息六師,以威大虜,早定中夏,垂耀將來」(《陸遜傳》)。終孫權所採納。 嘉禾三年(234年)二月,蜀丞相諸葛亮第五次攻魏(參見諸葛亮攻魏之戰),遣使聯絡東吳協同攻魏。五月,孫權親率大軍10萬進駐巢湖口,准備進攻合肥新城。遣陸遜與諸葛瑾率萬餘人進至江夏(郡治武昌,今湖北鄂城)、沔口(今湖北漢口),准備進攻襄陽(今湖北襄樊)。還遣將軍孫韶、張承率萬餘人進抵淮河,准備進攻廣陵(今江蘇泰子州.)、淮陰(今江蘇淮安)。 魏明帝聞報,遣護軍秦朗統領步、騎兵2萬人援助司馬懿抵禦蜀軍,遣步、騎兵8000人為先頭部隊馳援新城。七月,明帝親率水師繼進。孫權多次派兵攻打新城,守將張穎等力戰拒守,終不能克。滿寵招募將士數十人,縱火焚燒吳軍攻城器械,射殺孫權的侄子孫泰。時吳軍患病者甚多,魏援兵趕到,明帝統率的大軍即將到達,孫權遂撤圍退兵。與此同時,孫韶也撤軍退回。 時陸遜遣親信韓扁給孫權送信,韓扁返回時,被魏軍巡邏的士兵抓獲。諸葛瑾聞後,心中甚懼,給陸寫信說:「大駕已旋,賊得韓扁,具知吾闊狹。且水干,宜當急去」(《陸遜傳》)。陸遜得信後,並未回信,反而派人去種葑、豆,並如往常一樣與諸將弈棋、射戲。諸葛瑾說:「伯言多智略,其當有以」(《陸遜傳》)。並親自來見陸遜。陸遜對諸葛瑾說:「賊知大駕以旋,無所復慽,得專力於吾。又已守要害之處,兵將意動,且當自定以安之,施設變術,然後出耳。今便示退,賊當謂吾怖,仍來相蹙,必敗之勢也」(《陸遜傳》)。遂於諸葛瑾定計,仍按原計劃向襄陽進軍,讓諸葛瑾率水軍,陸遜自率陸軍向襄陽進發。魏軍素來忌憚陸遜,馬上回城。陸遜與諸葛瑾遂進軍前行,並虛張聲勢,使魏軍不敢進攻。進至白圍(今湖北白河口)後,揚言狩獵,暗中分兵將軍周峻、張梁等攻江夏、新市、安陸(今湖北雲夢)、石陽(今湖北漢川西北)等地。吳軍所過之處,魏人皆棄物入城,以至將城門堵住,無法關門,魏軍只得自殺其民,然後才得以關上城門。吳軍斬俘1000餘人,爾後安全撤回。 陸遜對所俘之人,好生看待,厚加慰勞,嚴禁士兵前來侵擾。陸遜此舉使魏人感懷,江夏功曹趙濯、弋陽備將裴生及夷王梅頤等人都來歸附,陸遜傾其財產,「周贍經恤」(《陸遜傳》)。 嘉禾五年(236年)十月,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彭旦乘孫權調集重兵鎮壓廬陵李桓、羅厲起義之際,再次率眾起義。嘉禾六年(237年)二月,孫權遣陸遜督軍征討。雖遭義軍頑強抵抗,但終因眾寡懸殊,為陸遜所平。 同年,吳中郎將周祗赴鄱陽郡(治鄱陽,今江西波陽)徵兵,周祗問計於陸遜,陸遜認為鄱陽郡百姓易動難安,不召為妙。周祗等不聽,果然激起民變,吳遽等人聚眾起義,殺死周祗,攻下縣城數座。豫章(郡治今南昌)、廬陵(郡治高昌,今江西吉安西南)二郡民眾也群起響應。孫權聞訊,派陸遜督師征討,吳遽被招安,部分義軍被收編,得精兵8000餘人。 孫權性多疑,晚年更甚。他設立中書校事監察各級官吏,而校事呂壹等恃寵弄權,離間君臣,擅作威福,挾嫌報復,且手段又十分殘忍,使許多大臣人人自危,敢怒而不敢言。即使是陸遜也不敢盡言直諫,只能與潘濬竊竊私議,「言至流涕」(《陸遜傳》)。後呂壹事發,孫權誅殺呂壹,深以自責。 赤烏七年(244)正月,孫權在前任丞相顧雍死後,任命陸遜為丞相。詔書曰:「朕以不德。應其踐運,王塗未一,姦宄充路,夙夜戰懼,不遑鑒寐。惟君天資聰睿,明德顯融,統任上將,匡國彌難。夫有超世之功者,必應光大之寵;懷文武之者,必荷社稷之重。昔伊尹隆湯,呂尚翼周,內外之任,君實兼之。今以君為丞相,使使持節守太常傅常授印綬。君其茂昭明德,修乃懿績,敬服王命,綏靖四方。於乎!總司三事,以訓群寮,可不敬歟,君其勖之!其州牧都護領武昌事如故」(《陸遜傳》)。 陸遜素有先見之明。當初暨艷大造營府,陸遜為此多次相勸,避免遭禍。還對諸葛恪說:「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則扶持之。今觀君氣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陸遜傳》)。廣陵楊竺少獲聲名,而陸遜卻言之終敗。這些,都被陸遜言中。 不久,陸遜捲入孫權兩子——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斗爭,陸遜站在太子一邊。孫權聽信讒言,遂有廢黜太子之意。陸遜屢次上疏陳述嫡庶之分,他說:「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謹叩頭流血以聞」(《陸遜傳》)。他還要求到建業當面申述自己的意見,因而得罪了孫權。太子太傅吾粲、太常顧譚也多次上疏辨嫡庶之義,反對廢嫡立庶。但是,孫權既不許陸遜還都,又以親附太子的罪名處陸遜外甥顧譚、顧承、姚信等流徙。太傅吾粲因幾次與陸遜通信,竟被下獄處死。孫權還多次派中使前去責罵陸遜,陸遜憂傷過度,於赤烏八年(245年)二月含恨而亡,終年六十三歲。陸遜死後,家無余財。陸遜長子陸延早亡,次子陸抗襲爵。陸抗亦有大將之才,為吳國後期最著名的將領。 直到景帝孫休繼位時,才追謚陸遜為昭侯。 陸遜次子陸抗,字幼節。遜死,抗拜建武校尉,率遜眾還葬。明年與恪換屯柴桑,又壽春勝魏,督西陵等地。蜀亡,攻巴東羅憲,無功而返。抗憂國憂民,鞠躬盡瘁。數諫朝堂,厲眾治寡、安治亂,親賢遠宦戒於君。守江陵與晉車騎羊祜英雄相惜;築圍牆退楊肇平西陵降步闡眾。後上疏求敕薛瑩,任人唯賢。又言休養生息,以待時機。鳳皇二年,就拜大司馬、荊州牧。三年夏,病重上疏,陳西陵利害,勸施仁治,重守西陵,以應急變,秋天卒。
2、陸遜破敵文言文
3、孔明為什麼料定他的草船借箭能成功?
孔明多機智啊,他看天氣預報了
知道三日後有大霧垂江,所以故作迷陣,對方絕不會出船,指揮射箭以對,孔明其實是想上頭條。
草船借箭諸葛亮神機妙算的作文《三國演義》中有一個大人物——諸葛亮。
他專心致志地輔佐劉備,為劉備出謀劃策。
後來,劉備與周瑜合作,共同對付曹操。
其中有一篇《草船借箭》更是顯示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讀了文章後,我得知周瑜非常妒忌諸葛亮的才華。
於是就千方百計地想加害於他。
而《草船借箭》便是他下手的一個陰謀。
兩軍交戰急需弓箭,而周瑜卻有意讓下屬將造箭的材料短缺,好讓諸葛亮在三日之內造不出箭,以受軍法處置。
諸葛亮卻利用魯肅的忠誠老實在曹軍水寨借得了上萬支箭,不得不使周瑜自嘆不如。
起初我也擔心諸葛亮三日之內造不出箭,但後來看到他的妙計之後才恍然大悟。
他之所以推辭了三個月的期限,而說只需三天,是因為他算到了第三天江上必定會大霧漫天。
而曹操的多疑心正好幫助了他。
諸葛亮不僅神機妙算,而且還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他還是人心,得以用之。
其實諸葛亮能有如此神通,跟他的勤奮學習脫不了干係,倘若不是他努力學習兵法、地理、天文以及他的留心觀察,如今便不是諸葛亮流芳百世了。
所以,只要我們努力學習,便也可以像諸葛亮一樣聰明。
正所謂「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嘛。
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100字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今安徽巢縣西巢湖入長江的一段水道)。
初次交戰,曹軍大敗,於是堅守不出。
一天孫權借水面有薄霧,乘輕舟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
孫權的輕舟行進五、六里,並且鼓樂齊鳴,但曹操生性多疑,見孫軍整肅威武,恐怕有詐,不敢出戰,喟然嘆曰: 「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隨後,曹操下令弓弩齊發,射擊吳船。
不一會,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沉的危險。
孫權下令調轉船頭,使另一側再受箭。
一會,箭均船平,孫軍安全返航。
曹操這才明白自己上當了。
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100字那天江上大霧彌漫,對面都看不見人。
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一字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
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從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靶子上。
太陽出來了,霧要散了,諸葛亮命船趕緊往回開。
此時順風順水,曹操想追也來不及。
這時船的兩邊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隻船上至少五、六千支。
(3)巢湖火燒連營擴展資料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故事。
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諸葛亮的膽識才智受到後人的贊美,因而衍生了許多成語趣聞、戲劇表演。
歷史原型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魏略》記載:濡須之戰時,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
孫權就親自坐大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
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下令射箭。
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均船平」,然後安然回去了。
這指孫此件事後來被羅貫中移花接木,變成了赤壁之戰前諸葛亮「草船借唯迅箭」。
參考資料:草船借箭.網路
關於《草船借箭》的作文銅鏡中,泛起閃爍地、奪目的幾縷金光。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
」烏江情,霸王淚。
殘陽鋪江似血。
鴻門宴,義放劉邦小兒,不是不聽亞父范增良言,而是我項羽博大的胸懷不懼劉邦的陰險。
四面楚歌,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我項羽今日一死,成全了大漢「大風起兮雲飛揚。
」茅廬未出,便知天下三分。
南陽卧龍,三試劉備愛才之心,「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草船借箭,神機妙算,赤壁之凱汪戰,天下三分。
最是痛惜劉備不聽我孔明之言,火燒連營七百里。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五日渡瀘,深入不毛,七出祁山。
一手難放回掌,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孔明的才智,武侯祠香火不斷。
「英雄難過美人關」。
歷史長卷上沒有冷落女子。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美得嫵媚,「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美得儀態萬方。
紅顏禍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使褒姒背上千古罵名。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把楊玉環罵得如何不是。
我看卻未必,越女西施不是成就了勾踐「越甲三千可吞吳」。
楊家女將,不是個個逞能。
這時,歷史銅鏡出現一位「白衣仙人」,他正飲酒自樂,這不是謫仙詩人李白?大詩人啊!為何「借酒消愁」呢?早知官場昏暗,又何必「仰天大笑出門去」,感慨「我輩豈是蓬蒿人」呢?詩人惆悵,吐出的三分是豪情萬丈,七分是盛唐多彩的江山。
三分註定你才高八斗,孤高自傲。
盛唐的畫卷之中,不是帝王之像,而是你謫仙李白呀!……烏江岸,記載的永遠是項羽的血;汩羅江,流淌的永遠是屈原的淚;三國英雄,孔明的才智,永遠最奪目……歲月的痕跡,歷史的沉澱,閃爍一千年一萬年。
三國演義中按草船借箭的故事對諸葛亮進行評價600字只從演義走不談論正史草船借箭這個故事記敘了周瑜和諸葛亮鬥智的故事,堪稱文人單挑的經典,書中通過對諸葛亮的描寫,把諸葛亮的博學(算出大霧),膽識(親自坐船),識人(看破了曹操和周瑜的性格),胸懷(為了孫劉聯盟,以大局為重),以及詭異的智謀(草船借箭),同時也為後文借東風後逃跑埋下了伏筆。
同時可以分析諸葛亮料事如神的原因是與以上分不開的,強大的綜合實力。
諸葛亮草船借箭的經過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幹,心裡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
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用弓箭最好。
」周瑜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
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
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
」諸葛亮說:「都督委託,當然照辦。
不知道這十萬支箭什麼時候用?」周瑜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
」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說:「只要三天。
」周瑜說:「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
」諸葛亮說:「怎麼敢跟都督開玩笑。
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
」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
諸葛亮說:「今天來不及了。
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來般箭。
」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
魯肅對周瑜說:「十萬支箭,三天怎麼造得成呢?諸葛亮說的是假話吧?」周瑜說:「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
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准備齊全。
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
你去探聽探聽,看他怎麼打算,回來報告我。
」 魯肅見了諸葛亮。
諸葛亮說:「三天之內要造十萬支箭,得請你幫幫我的忙。
」魯肅說:「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麼幫得了你的忙?」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
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 魯肅答應了。
他不知道諸葛亮借了船有什麼用,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
周瑜疑惑起來,說:「到了第三天,看他怎麼辦!」 魯肅私自撥了二十條快船,每條船上配三十名軍士,照諸葛亮說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諸葛亮調度。
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
魯肅問他:「你叫我來做什麼?」諸葛亮說:「請你一起去取箭。
」魯肅問:「哪裡去取?」諸葛亮說:「不用問,去了就知道。
」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的水寨。
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
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
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 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
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
」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名弓弩手,到江邊支援水軍。
一萬多名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
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
天漸漸亮了,霧還沒有散。
這時候,船兩邊的草把子上都插滿了箭。
諸葛亮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接著叫二十條船駛回南岸。
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飛一樣地駛出二十多里,要追也來不及了。
二十條船靠岸的時候,周瑜派來的五百個軍士正好來到江邊搬箭。
每條船大約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條船總共有十萬多支。
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過。
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諸葛亮草船借箭三國時期,曹操率大軍想要征服東吳。
孫權、劉備便打算聯手伐魏。
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的才幹。
因水中交戰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哪知諸葛亮只要三天,還願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
於是他一面叫軍匠們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備齊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見了諸葛亮。
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你幫我的忙。
希望你能借給我20隻船,每隻船上30個軍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靶子,排在船兩邊。
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你家都督知道,否則就不靈了。
」 魯肅信以為真,並按諸葛亮的要求把東西准備齊全。
兩天過去了,不見一點動靜,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請魯肅一起到船上去,說是一起去取箭。
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對岸開去。
那天江上大霧迷漫,對面都看不見人。
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一字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
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從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靶子上。
過了一會兒,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讓另一面受箭。
太陽出來了,霧要散了,諸葛亮令船趕緊往回開。
此時順風順水,曹操想追也來不及。
這時船的兩邊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隻船上至少五、六千支,總共超過了十萬支。
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
諸葛亮和周瑜約定三天造好十萬支箭,並且立下了軍令狀。
周瑜叫魯肅去探聽諸葛亮要怎樣在三天之類造好十萬支箭。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請魯肅幫他的忙,向他借了船、六百名軍士、青布幔子和一千多個草把子,還叫魯肅替他保密。
魯肅按照諸葛亮說的全部都准備好了,諸葛亮在第三天四更的時候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和他一起去取箭。
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
這時大霧漫天,天還沒有亮,船已經靠近了曹軍的水寨。
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排開,又命令船上的軍士擂鼓吶喊。
曹操聽到有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叫一萬多名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諸葛亮又下令把船調過來,依舊擂鼓吶喊。
天快亮了,船上的草把子上都插滿了箭,足有十萬余支,接著二十多條船駛回了南岸。
諸葛亮如期完成了任務,魯肅告訴周瑜借箭的經過,周瑜自嘆不如諸葛亮。
...
轉載請註明出處作文大全網 » 孔明為什麼料定他的草船借箭能成功?
4、三國人物,以及內容詳細介紹
三國歷史簡介:
三國是中國的一個歷史時期。東漢末年,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並實際上以丞相的職位掌握東漢政權,取得「魏王」稱號,加九錫。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繼承其位,同年強迫東漢的末代皇帝獻帝劉協將皇位禪讓給他,建立了曹氏政權,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政權正式滅亡,三國時代正式開始。221年,以益州為根據地的劉備自立為皇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同年,割據揚州、荊州、交州等地的孫權接受曹魏政權的冊封,開始稱「吳王」。229年,他正式稱帝建國,國號「吳」,史稱「東吳」。已經事實上控制曹魏政權的司馬家族於263年吞並蜀漢後,司馬炎於265年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西晉於280年攻克江南的孫吳政權,正式統一中國,三國時代就此結束。
三國歷史概述
漢章帝以來,東漢政府一直處於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的權力斗爭,這兩大集團力量的互相鬥爭,形成了東漢獨特的政治局面;權力每次交接,無不伴隨大規模的殺戮,嚴重削弱了東漢帝國的勢力。
公元184年,中國大地上爆發了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的、規模空前的農民起義;東漢政府為了鎮壓黃巾起義,一方面放權到洲牧、太守,一方面默認並支持地主階層組織私人武裝,對抗起義軍。經過近一年的較量,基本上把黃巾軍鎮壓下來。但是經過黃巾起義,東漢政府已經遙遙欲墜,加上權力下放到洲、郡一級和容許地主階層擁有私人武裝;各洲牧、太守紛紛擁兵自重,地方豪強為了共同利益,形成利益共同體,並推舉德高望重或有能力的當塢帥,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
公元189年,靈帝亡,劉辯即位;宦官和外戚展開新一輪權力爭奪,為了在權力爭奪中取得決定性勝利,何進聽取袁紹建議,征調四方猛將、英雄豪傑率兵入京,造成董卓亂政;地方勢力借口討伐董卓,紛紛招兵買馬,後王允計殺董卓,西涼軍閥再度把持政權,並互相拼殺;而各地軍閥為了搶奪地盤,紛紛兵刃相交,亂世正式來臨。
公元196年,盤踞袞州的曹操擊敗呂布,聽取部下的意見,推行屯田,並西迎獻帝,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政治優勢,其後擊敗劉備、袁術、呂布等,佔有袞、司隸和徐州、青州的一部分;河北的袁紹也攻克易京,徹底消滅軍閥公孫瓚,占據了翼州、幽州、並州、青州的絕大部分,成為最大的割據勢力;江東的孫策先後打敗許貢、王郎等人,佔有會稽、丹陽、吳郡等地,在江東立穩了陣腳。荊洲的劉表、益洲的劉焉、劉璋父子也成為軍閥中的有力競爭者。
公元200年,袁紹挑選10萬精銳步兵,騎兵萬余,南下與青少年好友曹操爭鋒,曹操先後擊殺袁紹勇將顏良、文丑後勒兵官渡;袁紹在正面戰場無法撕開曹操防線,同時在青州、並州和曹操後方汝南開展第二戰場,先後被曹操採取相應措施一一瓦解。後曹操放火燒掉袁紹屯放於烏巢的軍糧等軍用物資;袁紹大將張郃、高覽投降曹操,袁軍士氣全無,曹操乘機發動大反攻,殺萬余,俘虜7萬余。其後袁紹一蹶不振,二子爭位,曹操加以利用,公元207年,曹操遠征烏丸,出其不意,大勝,平定了北方,一舉成為最強大的軍閥。江東孫策准備在曹操和袁紹決戰時偷襲許昌,不料正在加緊策劃的時候給刺客刺殺,傷重身亡,其弟孫權即位,加強了對南方發展的力度。
公元208年,荊洲牧劉表病死,幼子劉琮在地方豪強蒯良、蒯越兄弟和舅舅蔡瑁的支持下當上了荊洲牧;寄居劉表的劉備和江東孫權也加緊搶奪荊洲;曹操知道劉表死亡後,馬上率領精銳騎兵5000,輕裝簡備,日夜兼程,南下搶奪荊洲;並於長坂擊潰南逃的劉備;劉琮投降,曹操拘有荊洲大部分。孫權、劉備為了對抗曹操,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曹操,208年11月,曹操率領14、5萬大軍,水陸並進,進軍赤壁,與孫劉聯軍對持。周瑜用黃蓋計,大燒曹操連環船,加上曹軍水土不服,大敗而歸,荊洲所受降的水軍全部死亡或者投降。曹操失去了水軍和部分的嫡系部隊,急劇上升勢頭受到嚴重打擊,從此致力於北方。赤壁之戰後期,周瑜與曹仁在南郡展開激烈爭奪,劉備乘機搶奪了荊洲南部四郡,並派關羽北上攻打襄陽,被守將樂進擊敗;經過一年的爭奪,曹仁不得不奉命撤回襄陽,徹底失去了南下的據點;同時,孫權從合肥方向進攻也被曹軍挫敗。
公元211年,劉備聽取謀士龐統、諸葛亮的建議,留關羽鎮守荊洲,自己帶領大軍借口抵抗張魯,入川謀取益洲;經過3年的爭奪,終於奪取了益洲。從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公元214,曹操借口進攻張魯,挑拔關中割據勢力馬超、韓遂等公開作反;曹操乘機消滅關中勢力並一舉攻下割據漢中的張魯;劉備恐懼曹操乘機攻擊成都,馬上向孫權退步。公元218年,劉備在攻取三巴後,親自帶領主力部隊北上爭奪漢中,擊殺漢中守將夏侯淵;曹操不得不親自到漢中前線指揮作戰,無法挽回敗局,不得不退出漢中,也失去了進軍益洲的據點,三國勢力達到了平衡,鼎立局面正式出現。
公元219年,關羽受劉備勝利勝利攻取漢中的鼓舞,出兵進攻襄陽,遇上山洪爆發,水淹曹軍於禁所督7支救兵,包圍襄陽、樊城;曹操馬上派遣徐晃領軍救援曹仁,同時和孫權達成短暫同盟,徐晃於襄陽城外擊敗關羽;孫權以呂蒙為都督,偷襲南郡,並利用政治手段來鞏固在荊洲的統治,擒殺企圖逃走的關羽;徹底粉碎了劉備利用南郡為據點北上攻取襄陽並乘機進軍中原的戰略。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即位,同年稱帝,國號魏;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229年,孫權進位稱帝,國號吳;三國才正式出現。
公元222年,劉備遣將軍吳班、陳式督水軍進入夷陵地區,鎖江東西岸;自己帶領步兵主力,准備奪回南郡。孫權求和不成,任命陸遜為都督,領50000大軍,橫兵夷陵,阻擋劉備大軍,並利用劉備補給線長遠的優勢;劉備求戰不成,士氣日益衰減,加上天氣炎熱,放鬆戒備;陸遜利用這一有利形勢,先是派朱然帶領水軍主力,截斷劉軍歸路,然後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劉備經此一役,元氣大損,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資本,自己也死於白帝城。
公元229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利用魏文帝曹丕病故,出師漢中,北伐曹魏;派趙雲為偏師,揚言從斜谷攻打長安,吸引曹魏主力;自己親自帶領7-8萬大軍,從祁山出發,准備奪取關西。曹睿親臨長安,派大將軍曹真帶領10萬大軍攔阻趙雲,同時派駐防關中的名將張郃帶領5萬精銳部隊日夜兼程救援祁山。張郃在街亭大敗蜀漢先鋒馬謖,諸葛亮失去了街亭,處處為張郃所制,無奈只有退兵。後蜀漢多次出兵,都被對手張郃、司馬懿所牽制,由於補給不足,不得不退兵。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與司馬懿對陣於五丈原;司馬懿堅守不出;8月,諸葛亮病亡,蜀漢退兵。
公元241年,司馬懿發動政變,一舉消滅曹魏宗親曹爽勢力;255年,257年,司馬師、司馬昭分別平定曹魏余黨;確立了西晉的基礎。
公元263年,曹魏以鍾會、郭淮、諸葛緒帶領共18萬大軍進攻蜀漢。鄧艾率兵3萬多,自狄道向甘松、沓中,進攻駐守在此的姜維;諸葛緒率3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鍾會率主力10餘萬人,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取漢中後與姜維相對於劍閣。鄧艾出奇兵從陰平小路歷經艱辛,突然出現在成都附近,諸葛亮子諸葛瞻戰死,後主阿斗遂投降;蜀漢滅亡。
公元265年,司馬炎廢曹奐稱帝,改國號晉。
公元279年12月,司馬伷自駐地下邳向塗中,王渾出江西,王戎向武昌方向進攻,胡奮出擊夏口,杜預自
駐地襄陽進軍江陵,王浚、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順江流而下,大舉進攻東吳。公元280年,王渾於三山擊潰東吳丞相張悌主力,不久,吳主孫皓投降;西晉統一全國,三國正式宣告結束。
黃仁宇 : 長期分裂的局面
漢帝國崩解後,中國陷入一段黯淡無望的長期動亂時代。豪強兼並所引起的社
會不安仍未獲解決;甚且在一連串政治斗爭激化下,導致戰事連綿不絕,胡人入侵,
使社會秩序徹底瓦解。於是,一個個「塢堡」地方自衛組織相繼建立,中國儼然進
人另一個新形態的戰國時代。
中國歷史家認為,自公元220年漢代覆亡至581年隋朝興起,當中是一段長期混
亂和令人失望的時代。從某些角度看來,這也確是事實。我們甚至可以說,這等於
30年戰爭給德國的災害加10倍。中國北部不少地方人口為之減少;古代的五銖錢從
周朝的後期即已流通,至漢朝更為普遍,通過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在許多地方
因之絕跡。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災荒,人民呼籲無門,其痛苦的情形不
言而喻。在這期間內有公元309年的大旱災,大河流都可徒步通過;而又有公元369
年的疫疾,長江下游北岸的廣大地區人民因之相繼死亡。
新形態的戰國時期
然則,稱這時期為「黑暗時代」則不正確。雖說在這段長時期內戰事若斷若續,
但大規模的征伐和有決定性的戰役不多。若非如此,則以後的統一亦必採取不同的
步騾。很顯然的,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與戰國時代截然不同。經過四個半世紀皇
權政治的掌握,中國已與封建體制解散之後所產生多數帶競爭性的王國的情況大有
差異。士紳階級的廣泛分布也使全面動員困難。從紀錄上看來,這次分裂期間軍隊
里的兵員大致都由招募而來。
少數民族在動亂的場合早出現,增加了局面的復雜性。傳統上稱為「五胡亂華」,
其實這些少數民族包括藏族及阿爾泰語系(AltaiC)的民族,後者又有原始蒙古人
和初期的突厥語系人種。可是在多半的場台之內,即使專家也不能斷定其人種語系
了無差錯,更不用說當中的混合部隊了。他們與某些漢人冒險家在公元304年至公元
439年在華北建立了16個王國,有些在短期間內前後重疊,有些彼起此伏。在初起時
.他們既稱為「蠻夷戎狄」,少不得帶毀滅性。一待到他們將所創的朝代布置妥當,
他們也建孔廟、立太學開始注重文物,提倡農桑。當中有兩種入侵的民族竟開始修
築長城,以防其他游牧民族緊隨著他們的來路,打擾他們新建的王國,可見得其改
變程度之深。
在這分裂期間的後期,漢化的胡人在北方所建國家與漢人在江南的「流亡政府」
不時進行拉鋸戰,互有勝負。但商業上倒有了來往,南北的使節也互相訪問。可是
始終沒有人提出這種分裂的局面應當視作當然,聽任其存在,各小王國也應當保持
現在所能控制的地域。在南方或在北方.組織政府的原則仍是政治哲學,而不是地
緣政治(geopolitics)。這廣大地區稱為「中國」者,內部之文化既混同一致,即
沒有其他的邏輯,或甚至適當的國界,可以支持分裂的局面了。只有天下一統這一
觀念,才能在意識形態上使文官集團有了思想的團結,這種趨向可以在當日的文件
中看出。
後漢末季曹操企圖重建強而有力的中央政權。他的成功僅及於魏。他再想興師
討伐南方,卻慘遭失敗,他的子孫繼業也無一功成,此中原委可能為今日之旅遊者
及歷史學者所感興趣,因為當中有地緣政治的關鍵在。
三國鼎立時期
當時的蜀漢以今日的四川及鄰近區域作地盤。因具有充分的人力及資源,足以
支持長期之戰事,已有國家之內另一國家的姿態。其跨地既廣,四周仍有適當的山
川作屏障。近年來不少的旅遊者已經在其東部看到長江的三峽。其實遊客從下游溯
江西行,費時雖多但印象更深。兩岸的絕壁既已垂直的掉入水中,其下一段景物本
來也是別有洞天,經過一段耽擱,越是在意料之外,出其不意的展開,越能令人尋
味。不僅刻下提及的公元3世紀內戰中,無人敢於攻入三峽,即是第二次大戰期間,
日軍已逼近峽谷之東,也同樣感到束手無策。
魏與蜀之外,第三個國家為吳,所在為水鄉。吳國既擁有水師,也沿著長江將
各城市設防。今日的南京(過去曾稱建康及金陵)創建於吳。當初創時城居水濱,
沿岸之石壁與城垣構成一體,作為防禦戰時堅強的憑藉。據說今日這石壁之一部仍
可在市內看出,只是因為長江改道,這痕跡現在離江濱巳有相當距離了。
公元3世紀魏蜀吳三國長期鼎立的局面已成。當中魏長於騎兵,似占優勢。迄至
公元263年,距曹操首先伐吳及蜀已半個世紀,魏將司馬昭終於打破此中僵局,他在
萬山之中,人跡不到之處行軍,以奇襲方式突出蜀漢之後門。此計既成,收拾殘局,
只是指顧間事。只是他翌年去世,子司馬炎乃抄襲曹家辦法,倡言天命已由曹家轉
移到司馬家,他在公元265年成立晉朝,讓曹魏的最後一個皇帝行禪讓札,全部有如
以前之曹魏逼著劉家的漢朝禪讓。這種象徵著天命轉移的儀式,也在分裂的期間為
以後四個短命朝代(宋、齊、梁、陳)所模仿。
短暫的統一
晉帝國之徵服吳國,以長遠的計劃遂行。首先以軍屯擔保食糧之充足;其製造
船舶,地處蜀境也費時7年;統帥王浚向來做事以大刀闊斧具稱,當一切准備停當時,
他年已70,他所造大船據稱有600尺長,可載兩千兵馬。吳國也不馬虎將事,他們建
造了水中障礙,還在江面窄處以鐵索橫貫。王浚乃利用大型竹筏清除障礙;針對橫
江的鐵索,他製造了100尺長的火把,以干樹枝及容易燃燒的物料捆成,上淋麻油,
據說燒起來的高熱使鐵索熔斷。這障礙既除,王浚的樓船即順流而下,於公元280年
在南京受吳降。
以上事跡見於官方正式的歷史中,其傳奇的成分我們既不能證明也無從否定,
只不過因著這些事跡我們還可以觀察到一些重大演變。司馬家之晉,因禪讓而合法,
是這三個半世紀唯一的朝代,曾一度將帶有競爭性的敵國全部肅清。當它在280年攻
佔南京之日,好像重建了一個統一大帝國的局面,只是才10年,北方的新發展又將
其好夢驚破。公元291年,司馬皇家的一段家庭沖突,因為各皇子的關系而牽連到各
地域。內戰既開,長城內的少數民族也借機起事。公元317年,西安與洛陽兩座國都
先後被洗劫,一個駐在南京的晉王子在這關頭稱帝以維持朝代的名號,可是自此以
後他和他的繼承者除了控制長江以南之外,很少機會能涉足於其他地區。公元383年,
這流亡政府的弱勢軍隊出人意外地打敗了前秦領袖苻堅所統率的絕對優勢的北方聯
軍(淝水之戰)。可是縱然如此,東晉仍無力北伐,僅能保持南方的半壁江山,以
後四個繼之而起的短命朝廷也無不如此,它們都自稱統領全國,實際上不過盤踞著
華南,坐待著第二帝國隋朝之勃興。
當我們檢討這段期間的歷史時,發現當中浪漫的事跡多,邏輯之成分少。不少
出色的男女人物,因為他們賢愚不肖的事業而在青史留名,可是我們很難綜合其反
映什麼實際意義。
重新詮釋八王之亂
這段歷史可以從漢代的覆亡敘起。其原因曾被追究於宦官掌權、黃巾叛民的暴
動,和無紀律之邊軍被召入京,然而實際上,全面內戰展開時,宦官已被整肅,黃
巾賊已被剿平,而邊軍亦已不再成為問題。晉朝情形亦復如是。最初問題之發生,
咎在皇後賈氏,據說她心腸毒辣,又愛虛榮,有些歷史家尚且說她黑而奇醜。因為
她與皇太後爭權又要廢太子(非賈後所生)才引起皇室各王的干涉。晉朝的習慣,
各皇子稱王,內為朝臣,外拿兵符。不過當爭端延及各地區時,皇後已被弒,以前
各種冤屈都已平反,而戰事依然方興未艾,動則使幾十萬的官兵捲入,這就很難再
稱其為宮闈間糾紛的後果,而認為咎在女人的虛榮與嫉妒了。
現代學者引用「經濟樞紐區域」(Key Economic Areas)的說法,企圖將長期
分裂的局面,作比較深切的解釋。他們認為好幾個出產糧食的大地區,內部的交往
深,需要外界的接觸少,於是地方政府因此逐漸脫離中央的掌握。這種說法,有它
的優點。從曹操之不能征服南方的兩個國家看來,和東晉在淝水一戰足以擊退來犯
之優勢敵軍的事跡看來,經濟樞紐區域好像確有其事。可是這和晉朝一度統一的情
形對證,就不相符合了。即算地緣政治里有阻礙統一的因素,仍可以軍事行動克服。
以後晉朝的內戰更使這個說法文不對題。當時戰事波及的地方全在國都附近,南方
照理應當鞭長莫及,此刻卻反而平靜無事。
在找不到更好的解說之際,我們不能不對傳統所謂兼並之說再加斟酌。土地的
佔有,在中國歷史上確實影響極深。大多數的小自耕農作為當兵納稅的基礎,其公
平的因素不說,確是在中國鄉村中,先擺下了簡單和均勻的基礎,便利於官僚組織
的管制。當時漢朝提倡孝與廉(不僅是做官的廉潔,而且是在對人處世時對財物一
體謙讓),顯見得朝廷借重文教上的凝聚力而無意增進經理上的繁復。這種組織與
結構極容易被土地集中所破壞。讀者此時必須體會到,在農村之中應付稅的戶數極
難隱匿,可是戶內所領土地畝數和人口的口數包括僱工和奴工,則可以出入。如果
實際上戶數減少,稅收必隨著短絀。以後政府所能供應的服務,有如濟貧、地方自
衛和水利等等,也必為之減縮。並且地方士紳力量的伸張亦必影響到地方政府的性
格。專制政府的體制,皇權由上而下,全國一致,要是地方士紳開始自作主張,即
帶有一種修正性質。從以上各長所述,可知後漢地方政府的凌夷,巳產生各種不穩
狀況。
當曹家取漢而代之和司馬家取魏而代之的關頭,立即崩潰的危機暫時平安度過,
可是其基本原因並未排除。當日不平穩的局勢可自各種詔令上看出:有名的「魏武
三詔令」(曹操為丞相時所頒發)求才,內中稱有才的不必有德,只要有治國用兵
之術,即算不仁不孝仍當撥用(地方士紳通常以仁義自居)。晉朝則頒布占田法,
企圖限制各家室擁用土地數額。兩種方案都在企圖脫離士紳的羈絆。可是魏去晉來,
兩方都沒有達到重建中央集權體系的目的,當日華北表面的平靜,全靠強而有力的
創業之主暫時壓制,始能一時維持原狀,他們一不在位,宮廷里稍有糾紛,即引起
地方上各種無從管制之因素乘機蠢動。皇子之稱王者更將事體擴大,以致武裝沖突
綿延各州,歷時16年(公元291一306年)。其作戰無秩序,陣容紛亂,無確切之目
標,凡此均顯示社會組織已大規模的全面崩壞。
文化融合無功引起五胡亂華
在這16年的後段,有了所謂蠻夷戎狄的投入,這也需要一段解釋。首先參加的
是劉淵,他是漢人和匈奴混血。他在公元304年於長城之內起事,20天之內即聚眾5
萬。劉淵曾任晉朝五部大都督(匈奴有五部),亦即奉命督導匈奴人眾。這背景使
他容易號召國防線的匈奴部落,而有些匈奴兵馬早已編入邊軍之內。其他異民族分
子,包括漢人家中佃農和奴工,較劉淵遲12年稱帝的石勒,年輕時即被販為奴。整
個游牧民族的部落入寇也起於此時。可是綜合起來看,仍是漢朝制度注重文化上的
融合以代替有力量的政府,這種制度解體,才引起少數民族參加其中的混戰。若說
夷人主動的洶涌而入主中國則與事實相左。
可是少數民族擅長的是騎兵戰術,在內戰時,其影響非不嚴重。當騷擾普遍化
時,各處村落組織自衛武力,築塢壁自保,其成例已在黃巾叛變時開始,及至公元
4世紀,已構成華北的普通現象。大概在公元350年左右,山西北邊有設防的村落三
百餘,包括「胡、晉」人口十餘萬戶。公元400年前後,關中有堡壁3000所,他們推
戴統主,相率結盟。其下層基本組織或許只有少數村落,可是一個大單位能包括10
萬戶,胡漢人口混雜在內。有力之宗族為這種地方自衛組織骨幹,他們擁有精兵,
顯然有貴族的氣派。假使這種趨勢任之發展,新型封建可在中國出現,中國此後幾
百年的歷史也可能與日本之中古史相類似。只是在一個廣大的地區執行流動的戰術,
作戰時又有大部隊參與,終使局勢朝不同的方向發展。
在這期間內,主要的戰斗通常牽涉到25萬人以上,步兵與騎兵的比率不少於3比
l。因為需要人員,當日胡人君臨的短命朝代,經常侵凌地方土紳所組織的自衛團體:
或者派遣監督取得其行政權,或者指令其盟主強索人員與補給。兩種方式同樣的侵
犯其地方自治的權益。
中國在公元4世紀及5世紀因此陷於歷史上的最低點。皇室著重於各人自我約束、
對人謙讓的文治,至此已無法施展。另外一種出處則是地方自治,以資產作基礎,
將士紳所掌握的地主威權合理化而成庄園制度(manorialism),而這出路也被阻絕。
且當小朝廷派遣監督到各結壁為盟的單位里去時,又不改組其下層組織,所以以小
自耕農為主體以便於官僚組織統治的中央集權也無法恢復。當時人失望之餘.只好
以「五胡」配上一個「十六國」,強調其負面因素,殊不知破鏡終能重圓,假以時
日,中國殘破的帝國仍能恢復原狀,而且發揚光大,不過需要一段長時間而已。
5、三國故事
古代中國,皇帝稱號只能由一個人使用,但是這時同時出現了三個。陳壽編撰的《三國志》從公元184年黃巾之亂之後的東漢末年的動亂時期開始記述,所以歷史學家多以黃巾之亂的結束為三國時代開始。羅貫中根據這個時代的歷史為藍本而撰寫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也成為了四大名著之一。189年,靈帝駕崩,劉辯繼位被立為少帝。執政的何太後之兄何進聯絡袁紹,殺宦官蹇碩。紹、進等密謀盡殺宦官,並召董卓入洛陽為援。當宦官殺何進,而紹又盡殺宦官之時,卓率兵入洛陽,盡攬朝政。他廢黜少帝,另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卓之專橫激起了東漢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對,釀成大規規模的內戰。卓入洛陽後,紹出奔冀州,橋瑁假東漢三公名義,要求州郡興兵討伐卓,關東州郡紛紛響應。他們分屯要害,推紹為盟主,相機進攻卓。190年,卓避關東兵鋒,挾持獻帝西遷長安。關東聯軍彼此欺詐並吞,不久就分崩離析了。193年長安兵變,卓被殺,關中混亂不已。經過激烈的混戰以後,到196年時,全國形成許多割據區域:袁紹占據冀、青、並三州,操占據兗、豫二州,韓遂、馬騰占據涼州,公孫瓚氏遼東,陶謙、劉備、呂布先後占據徐州,袁術占據揚州的淮南部分,劉表占據荊州,劉璋占據益州,孫策占據揚州的江東部分,士燮占據交州。此外,張魯以道教的組織形式保據漢中地區,置祭酒以治民。在這些割據者中,勢力最強也最活躍的是袁紹和曹操。卓入洛陽後,曹操逃至陳留,聚兵反抗,成為關東聯軍的一支。他在濟北誘降黃巾軍三十萬眾,選其精銳,編為青州兵;又陸續收納一些豪強地主武裝。建安元年,他把獻帝遷到許縣,取得了挾天子以令不臣之勢;屯田續資。200年,曹、袁兩軍進行官渡之戰,操以弱勝強,全殲袁軍主力;又利用紹二子的矛盾攻佔袁氏的鄴城,相繼佔領青、冀、幽、並四州之地,統一了北方大部。207年,曹軍出盧龍塞,打敗侵擾北方的烏桓。208年,曹軍南下,攻佔劉表之子劉琮所據的荊州。依託於荊州的劉備向南奔逃。魯肅受孫權之命與備會晤,商討對策,諸葛亮又受備之命,於柴桑與孫權結盟,共抗曹軍。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水師於赤壁,迫使曹軍退回中原。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操北歸以後,用兵於關中、隴西,把統一范圍擴及整個北方。211年,備率部進入益州,逐步占據了原來劉璋的地盤。219年,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關羽也向曹軍發起進攻,但是孫權遣軍襲殺關羽,佔領荊州大部,隔三峽與劉備軍相持。222年,漢軍出峽與吳軍相持於夷陵,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蜀中。猇亭之戰以後不久, 漢、吳恢復結盟關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間雖然還常有戰事發生,有時規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力量大體平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餘年之久。 魏
隨著北方的統一和屯田制、租調制的施行,北方社會趨於穩定,生產逐漸恢復。政府修整道路,興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運。恢復的冶鐵業中,水排得到推廣,絲織業也興盛起來。商品交換漸有起色,魏明帝時重新頒用錢幣。洛陽、鄴城都日趨繁華。曹操進駐冀州後頒行租調制。220年正月,操死;十月,子曹丕稱帝,國號魏,都洛陽,建元黃初。魏得北方。魏置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州。其中涼州領戊己校尉護西域;幽州地境達於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漢、吳相接,魏有戶六十六萬余,口四百四十餘萬;魏建立不久,政權開始腐敗。齊王芳在位時發生了輔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馬懿的權力之爭。曹爽重用名士三狗及李勝、畢軌、等人,改易朝典,排斥懿。司馬氏是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懿本人又富於謀略,屢有軍功。238年,他率軍平定公孫淵,使遼東歸入魏版圖。249年,又乘曹爽奉齊王芳出洛陽城謁高平陵的機會發動政變,逼迫爽屈服,並處死爽及其黨羽,獨攬朝政,史稱高平陵事變。後來,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壓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251年)、毋丘儉(255年)、諸葛誕(257年)的軍事叛亂和其他朝臣的反抗,鞏固了司馬氏的統治。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批玄學名士對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馬氏以非毀名教和欲助毋丘儉為亂之罪名殺害。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晉初都陸續歸服於司馬氏。當反抗力量都被消滅以後,司馬氏趁時立功,於263年出兵滅漢。兩年後,司馬炎以接受禪讓為名,代魏為晉。歷五帝,共四十六年。
曹魏五帝 曹丕 曹睿 曹芳 曹髦 曹奐
廟號 謚號 封號 名字 在位時間
無 高皇帝(世祖追封) 無 曹騰
無 太皇帝(世祖追封) 無 曹嵩
太祖(世祖追封) 武皇帝(世祖追封) 無 曹操
高祖(世祖) 文皇帝 無 曹丕 (魏國建立者,220年稱帝,在位7年)
烈祖 明皇帝 無 曹睿 (226年即位,在位13年)
無 魏哀帝齊王(厲公) 昭陵縣公 曹芳 (239-254 在位15年)
無 廢帝 高貴鄉公 曹髦 (254-260 在位6年)
元皇帝(西晉追封) 元皇帝 陳留王 曹奐 (260-265 在位6年)
蜀
188年,漢宗室劉焉出任益州牧。焉死,子璋繼任。焉、瘴相繼壓平了當地豪強的反抗。207年,備邀諸葛亮為輔佐,提出「隆中對」戰略思想。211年璋邀請劉備入蜀,使擊保據漢中的張魯。214年,備占據益州;219年進駐漢中,自稱漢中王。是年,留守荊州的關羽被孫權軍襲殺。221年,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世稱蜀,又稱蜀漢,建元章武。漢置益州,自秦嶺至於南中。有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余;備為爭奪已失的荊州,於次年出峽,夷陵之戰,敗退入蜀,病死白帝。劉禪繼立。備死,亮輔劉禪。小國弱民,處境困難。西南夷接連叛亂。益州郡豪強雍闓執太守,求附於吳。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太守高定都響應雍闓,南中地區動亂擴大。225年,亮南征,亮軍西平越嶲,馬忠軍東平牂柯,然後與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此時孟獲已代雍闓據郡。亮敗獲,並按馬謖「攻心為上」對孟獲七縱七擒,終使獲歸心,南中平定。亮把夷人渠帥移置成都為官,把南中青羌編為軍隊,並允許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以南中的牛馬特產充實漢國軍資。西南夷人地區的閉塞狀態,從此有所改變。南中戰爭結束,漢吳結盟也取得圓滿成果。亮227年率軍進駐漢中,同魏展開爭奪關隴的激戰。亮在益州疲憊情況下急於求戰,一方面力圖以北伐來鞏固「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正統地位;一方面則以攻為守,藉以圖存。228年,諸葛亮北伐開始。以後三年,亮又屢次北伐,都由於軍糧不濟,沒有成果。234年再次北伐,進軍渭水南面的五丈原,病死軍中,漢軍撤回,北伐停頓。亮死後,蔣碗、費禕、董允等人相繼為相,因循守成而已。258年以後,宦官擅權,政治腐敗。姜維北伐,勞而無功。263年,魏滅蜀之戰開始,年冬滅漢。歷二帝,共四十三年。
蜀漢2帝
廟號 謚號 封號 名字 在位時間
無 蜀漢昭烈帝 蜀先主 劉備 (開國皇帝221-223 在位2年)
無 孝懷皇帝 蜀後主 劉禪 (223-263 在位41年)
吳
黃巾起義時,孫堅隨朱儁到中原鎮壓黃巾,後轉戰於涼州和荊州江南諸郡。董卓之亂時,堅參加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隸屬於袁術,在淮南活動,堅死,子策統領部眾,約於194年開始向江東發展。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驅逐劉繇,逼降王朗。196年獻帝遷許以後,策拒術而聯曹操,受封為吳侯。199年,策擊破廬江太守劉勛,吞並其部,並取得豫章郡地。200年策死,策弟孫權統眾。208年權由吳徙治京城。籌劃赤壁之戰,勢力達於荊州;210年招附士夑兄弟,取得東南半壁。211年權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為建業。219年權破關羽,佔有荊州全境。於221年受魏封,稱吳王。夷陵之戰勝利,限制了漢出峽發展的可能。229年,權稱帝,遷都建業,建立吳國。有揚、荊、交三州。有戶五十二萬余,口二百三十萬,吏三萬余,兵二十三萬。權尚存的困難,一是對付山越的不寧,一是在巢湖地區抗拒曹魏的壓力。東南州郡山區的山越人,阻險割據,甚至北聯曹魏,反對孫權勢力向南方內地擴張。權與山越進行過多次戰爭,屢獲勝利,234年諸葛格率軍進攻丹陽山越,經三年圍困,山越十萬人出山投降,其中四萬丁壯補兵,餘下的成為編戶。孫吳統治的幾十年中,山越人大體與漢人趨於融合。權主要軍事活動在淮南。赤壁之戰後,曹操軍屢攻合肥地區,雙方互有勝負。江北居民多渡江,瀕江數郡成為空虛地帶。 諸葛亮死,魏漢戰爭停止,魏加強淮南對吳的進攻。吳軍除沿江設督駐軍、遍置烽燧以外,還在巢湖南口築濡須塢,嚴密防守。魏水師有限,進攻難於奏效,魏吳相持有年。權統治時,江東經濟有顯著發展。北人南來,山越出居平地,勞動力增多。長江兩岸地區都設有屯田區,其中毗陵屯田區。會稽郡農業生產比較發達。歷代陸續修成的浙東運河和江南運河在孫吳時發揮了通航效益。江南運河雲陽至京口一段流經山間,不便通航,未得到修整。雲陽以西開辟破岡瀆,使秦淮河和江南運河聯通,為三吳至建業的便捷水道。絲織業開始在江南興起,但織造技術還不高,蜀錦成為重要的輸入物資。銅鐵冶鑄繼承東漢規模而有發展規律,青瓷業也在東漢釉陶製造基礎上走向成熟。由於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業很興旺,海船經常北航遼東,南通南海諸國。230年萬人船隊到達夷洲,這是大陸與台灣聯系的最早記錄,吳使臣朱應、康泰泛海至林邑、扶南諸國。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達建業。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現了一批知名的經學家和文史之士。佛教開始在江南傳播,居士支謙從洛陽南來,世居天竺的康僧會稍晚從交趾北上。他們在建康譯經傳法,影響頗大。道教在南方民間繼續流傳。孫吳諸將以私兵隨孫氏征戰,孫吳屢以國家佃客賜給功臣,功臣往往擁有多至於數縣的俸邑,因而逐漸形成武將世襲領兵的制度。同時,江南也出現了像吳郡的顧、陸、朱、張那樣的佔有大量土地和童僕,而且各有門風,世居高位的大族。他們和世襲領兵的武將同是孫吳政權的主要支柱。權死後吳日趨衰弱,而魏在司馬氏消滅淮南地區三次軍事叛亂後日趨強大。司馬氏以先滅漢後取吳作為國策,而在滅漢、代魏後又忙於新朝定製,吳政權暫得延續。269年,羊祜命王浚在益州籌建水師,並預定攻吳的軍事方略。279冬,晉滅吳之戰開始,280三月攻下建業,孫皓降,吳亡。歷四帝,共五十二年。
孫吳4帝 孫權 孫休 孫亮 孫皓
廟號 謚號 封號 名字 在位時間
始祖 武烈帝(孫權追封) 無 孫堅
無 長沙桓王(孫權追封) 無 孫策
太祖 大皇帝 無 孫權 (開國皇帝229~252 在位23年)
無 無 會稽王 孫亮 (252-258 在位6年)
無 景皇帝 無 孫休 (258-264 在位6年)
無 文皇帝(孫皓追封)無 孫和
無 無 烏程候 孫皓 (264~280 在位17年)
190年後出現的全國分裂局面,經過魏、漢、吳三個區域的局部統一和相持後,至此又歸於全國的統一。
解釋廟號
這時期的政治背景比較復雜,三國之間只承認本國是正統,其他兩國非正當稱帝。所以,各國自家都追封上一代君主稱什麼帝,魏到了正元年間的時候,大權先後落入曹爽、司馬氏的手裡,所以,當時並沒有追封曹芳為帝的廟號,而把曹芳未登基前的封號齊王作為廟號,包括後來的高貴鄉公曹髦沒有受到後世皇帝的追封,以及蜀漢的後主劉禪、烏程候孫皓也沒有受到晉朝司馬皇帝的追封,當時吳的孫亮稱作會稽王和齊王曹芳的情況差不多,都是因為孫亮後期、孫休前期政權被亂臣賊子篡奪,所以,也沒有追封太廟。 三分雛型
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後率大軍南下,向荊州進攻,而劉表也在此時病死,其次子劉琮接位並向操投降,劉備見此,決定離開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追上擊敗,逃至夏口。此時魯肅到備處探聽情況,備也派諸葛亮出使到江東,雙方結盟,孫劉聯軍便以周瑜、程普為都督抗曹,雙方隔江相對,黃蓋用計騙曹操,瑜利用火計在赤壁大敗曹軍,操退回北方。權、備雙方也開始各自爭奪荊州。備向荊南施壓,成功逼降荊南四郡;而權部將瑜也向荊州南郡發兵,用了很長時間,最終攻克南郡。權為向備示好,將其妹嫁給備。而權為拓展勢力,占據了交州。其後,瑜曾想出兵攻打益州,但在途中病逝。魯肅接替其位,並將南郡借給備。而操在南方戰爭失敗,轉移向西發展,操欲進攻漢中張魯,西涼諸軍閥疑其將攻擊自己,在211年起兵,共推馬超、韓遂為首領,操率軍鎮壓,成功將西北一帶收為領地。
三國鼎立
劉備受到益州之主劉璋邀請,入蜀幫助璋防守張魯、曹操的入侵,備口頭答應,但入蜀後不斷收買人心,雙方最終在212年決裂,備調兵直指成都的璋,雖然其間軍師龐統中流矢死,但仍於214年成功逼使璋投降,備成功入主益州,留下關羽防衛荊州。同時,操曾南下攻擊孫權,最後雙方撤退。215年,操快速地得到漢中,而同時孫劉兩家開始爭奪荊州擁有權而發生戰斗,兩軍對壘。但備得悉操得漢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權平分荊州,回師益州,但雙方關系經已惡化。216年操就任魏王,一年後,備進攻漢中,而操內部有守將叛亂,權也偷襲合肥,漢中成功落入備之手,操雖曾揮軍要奪回,但都不成功。219年,備自封漢中王。同年,羽率荊州軍北上攻魏,但主戰、剛接魯肅之位的呂蒙突襲荊州,並擒殺羽。220年,操死,曹丕登位,並逼漢獻帝禪讓,建國號魏;而於221年,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權向魏稱臣,而丕封權為吳王,加九錫。同年,備以報羽之仇為名東征權,權派出接替呂蒙的陸遜迎戰。結果備慘敗,不久病死於白帝。223年,劉禪登位,漢吳再度結盟,最終魏漢吳三國鼎立局面形成。229年,吳王權稱帝,建立吳。
內爭外戰
劉備死後,漢經過討伐南中拱固益州後方,諸葛亮便在227年至234年間向魏實行五次攻伐,但最終未能成功。亮死後,姜維也多次伐魏,也都沒能取得明顯戰果,反而使得國力大為消耗。此外,蜀漢後期,劉禪因寵信宦官黃皓而令朝政敗壞,維曾對黃皓作出彈劾,但反被皓逼害,而禪也對維多次伐魏而感到反感,維惟有避居沓中,內外分歧嚴重。吳的陸遜、諸葛恪等亦多次出兵伐魏,但未能取得大進展。不過在南方,恪就成功令山越歸順。而吳內部卻發生斗爭,早在孫權死前就出現皇子結黨爭奪太子位之事,皇子惡斗的結果導致權最後只能選擇年幼的孫亮繼承皇位,權於251年逝世,死前委以國政的太傅恪卻因北伐失利大失人心,不久遭孫峻誅殺,峻與從弟孫綝專政期間行恐怖統治,大臣世家牽連身死者多,綝最後雖為吳帝孫休誅殺,但吳國國政已江河日下。魏主要戰爭都是抵抗漢、吳的攻擊,曹真、張郃、司馬懿都極為活躍。其中,懿也討平了公孫淵的亂事,收復東北。而魏內部,在明帝曹睿死後,權臣懿與宗族領袖曹爽出現權力斗爭。249年,懿於高平陵事件中罷黜當時任大將軍的爽,至此魏國朝政為懿父子掌握,後來其子司馬師、司馬昭更專權,皇帝廢立由己,高貴鄉公曹髦甚至被昭部下殺害。魏內部雖然有多次的起義欲鏟除司馬家族,但都不成功,分別由王凌、毋丘儉和諸葛誕發動的淮南三叛都被司馬家平定。
三分歸晉
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平蜀漢,與蜀漢將領姜維發生拉鋸戰,魏軍被擋於劍閣前,鄧艾避開維大軍的鋒芒,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進逼成都,漢主劉禪投降,漢被魏所滅。及後會、維在蜀發生叛變,三國志記載,「魏將士奮發,殺會及維,維妻子皆伏誅」,可見並未引起大亂,昭快速平定。265年,昭死後,司馬炎奪取魏政權,定都洛陽,建立晉朝,史稱西晉,並開始籌備伐吳。279年,炎兵分六路,由北、西向東吳進發,吳主孫皓曾想抵抗,但在暴政的統治下,士兵毫無戰意,晉軍勢如破竹。280年,晉軍成功攻克建業,皓投降,吳滅亡,西晉成功統一天下。 黃巾之亂 為了打擊黃巾叛亂,政府給於州牧兵權,許多州牧趁機坐大,中央政府影響力開始下降。
易京之戰 袁紹於此戰中基本統一河北,再無後顧之憂,意欲南向以爭天下。並於第二年發動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 袁紹勢力衰退,曹操統一北方成為最有實力的諸侯
赤壁之戰 曹操統一全國的計劃挫敗,劉備趁亂得荊州,形成三分局勢的雛型.
潼關之戰 掃盪馬超等西涼豪傑,鞏固了後方勢力,曹操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北方.
漢中之戰 劉備擊敗曹操,奪得漢中之地,使劉軍達到空前的強大,劉備也進位稱王.
夷陵之戰 蜀漢國力大衰,無力奪回荊州,形成三國鼎立最後形態
諸葛亮北伐 蜀諸葛亮病逝,魏司馬懿抬頭
姜維北伐 蜀國國力被大量消耗
魏滅蜀之戰 蜀滅亡。鄧艾、鍾會、姜維及一些蜀國遺臣在叛亂中被殺。
晉滅吳之戰 吳滅亡,西晉統一中國。 184年 2月 黃巾起義。
10月 張角病死。
187年 曹操任東郡太守。
189年 9月 董卓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立九歲的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
12月 操號召各鎮諸侯共起討伐董卓。
190年 1月 各路諸侯起兵反卓。卓令李儒毒死弘農王 ,卒年15。
2月 卓焚洛陽,遷都長安,洛陽古都殘破。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
191年 孫堅破卓,斬華雄。袁紹奪州牧韓馥的冀州,自領州牧。
192年 4月 王允設連環計,呂布殺卓。
6月 傕、汜圍長安,殺允,敗布。操敗青州黃巾軍,收編為「青州兵」,實力壯大。堅擊表,戰死。
193年 操東征徐州,大敗陶謙。
194年 布擊操。謙病亡,備領徐州牧。
195年 10月 操領兗州牧。孫策攻江東大敗劉繇。李傕、郭汜爭奪獻帝。
196年 7月 獻帝在楊奉等人護送回長安。布占徐州,劉備投操。操始興屯田,將獻帝劫持到許。
197年 袁術在壽春稱帝。操討伐張綉,失敗。紹佔領冀、幽、青、並四州。
198年 9月 布攻打備,破小沛。
12月 操擒殺布。周瑜同小喬成親。
199年 11月 綉降操。董承與王子服等密謀除操。策襲取廬江,敗劉勛。備討伐術,術病死。
200年 操誅殺承等。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位。陳琳撰寫討曹檄文,官渡之戰開始。
10月 操偷襲烏巢。
201年 操敗紹於倉亭。備投奔劉表。
202年 5月 紹病死。
203年 權討伐黃祖。
204年 操平定冀州。遼東公孫度死,子公孫康繼位。
205年 操平定青州。
206年 操平定並州。
207年 8月 操大破烏桓,滅袁氏殘余勢力,統一北方。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操從匈奴贖回蔡文姬。
208年 6月 操封為漢丞相,郭嘉病死
7月 操南征表。
8月 表病死。操殺孔融。
9月 劉琮降操。
11月 赤壁之戰,操被孫劉聯軍打敗。
209年 10月 備與權之妹成親。
210年 操建成銅雀台。瑜亡。公孫康遣公孫模、張敞等興兵伐韓、濊,建帶方郡。
211年 操攻破馬超。備入川。
212年 10月 操南下進攻濡須口。備駐扎霞萌關。權移治秣陵,改名建業。
213年 5月 獻帝封操為魏公,加九錫。
214年 5月 權攻破宛城。
7月 權進攻合肥,被張遼擊敗。
10月 獻帝、伏後與國丈伏完密謀除操,事泄,操誅殺眾人。劉璋投降備,備自領益州牧。
215年 7月 操征張魯。
11月 魯降操。逍遙津之戰。操在濡須打敗權。
216年 操稱魏王。
217年 2月 操進攻濡須口,權敗。
218年 曹彰大破烏桓軍,鮮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 7月 備進位漢中王。關羽水淹七軍。
10月 羽失荊州,被權殺害。
220年 1月 操病亡。
10月 丕稱帝,建魏國。
221年 4月 備稱帝。備伐吳。張飛遇害。
222年 權稱吳王。彝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備。
223年 4月 備死於白帝城,禪繼帝位。
8月 丕五路伐蜀。蜀吳重修和好。雍闓叛亂。
225年 亮南征。亮七擒七縱孟獲,平定蜀南方。
226年 丕病亡,曹睿繼位。
12月 曹睿封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權圍攻江夏,兵敗。
227年 亮上書北伐。
228年 亮一伐中原。姜維降蜀。馬謖失街亭。周魴詐降誘魏攻吳,陸遜大敗曹休。亮二伐中原。
229年 權稱帝。亮三伐中原。
230年 吳派衛溫、諸葛直航海到夷洲。亮四伐中原。曹真病亡。
231年 亮第五伐中原。
234年 亮六齣祁山。
8月 亮病逝於五丈原。吳大舉攻魏合肥。
235年 1月 曹睿封懿為太傅。馬鈞製造司南車和水轉百戲。
237年 遼東公孫淵自立為燕王。
238年 5月頃 魏明帝遣劉昕、鮮於嗣取帶方、樂浪
8月 懿平遼東,殺公孫淵。日本邪馬台女王卑彌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彌呼「親魏倭王」。
239年 1月 曹睿亡,曹芳繼位。
240年 蜀將張嶷平定蠻族之亂。魏帶方太守弓遵遣梯俊赴倭。
241年 魏在淮河興修水利。
242年 權派軍攻打海南島。高句麗東川王位宮叛,寇西安平。
244年 曹爽派兵攻打蜀不利,傷亡慘重。
8月 幽州刺史毋丘儉從玄菟出發攻高句麗
9月 百濟臣智襲取樂浪邊民,後懾太守劉茂威歸還
10月 魏軍攻克丸都,東川王奔沃沮
11月 毋丘儉以王頎東追至挹婁界,劉茂、弓遵別遣伐濊
245年 吳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權,陸遜因受牽連,憂憤而死。
5月 魏軍各路征伐高句麗的軍隊皆告捷,毋丘儉刻石紀功並凱旋。
246年 毋丘儉兩破高句麗。
247年 蜀將維出隴右攻魏,接應附蜀的羌、胡部落。王頎繼任帶方太守,遣張政攜詔書、黃幢等赴倭。
248年 懿封為丞相。
249年 1月 懿殺曹爽一夥。夏侯霸降蜀。維伐魏。
250年 權廢孫和為庶人,賜孫霸死,立孫亮為太子。維攻魏西平失敗。
251年 魏太尉王凌陰謀叛變,被懿平定。
7月 懿亡。
252年 懿長子司馬師為大將軍。權亡,孫亮繼位。司馬昭攻吳,失敗。
253年 諸葛恪進攻魏,無功而返。維攻魏狄道失敗。吳孫峻誅殺恪。
254年 9月 師廢曹芳。
10月 曹髦繼位。吳孫英謀殺孫峻未果。
255年 鎮東將軍毋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討伐師。師亡。昭為大將軍。維攻魏狄道,先勝後敗。
256年 4月,昭討伐諸葛誕。維伐魏被鄧艾擊敗。吳孫峻死,弟孫琳專吳政。孫綝殺滕胤等人。
257年 誕與孫吳聯合起兵反魏。維出駱谷攻魏失敗。
258年 魏軍破壽春,斬誕。孫綝廢吳帝孫亮為會稽王,立琅琊王孫休為帝。孫休與丁奉設計殺綝。
260年 5月 賈充、成濟殺死曹髦。
6月 曹奐繼位。
262年 10月, 維攻魏,被鄧艾擊敗,退屯沓中。
263年 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 鍾會維密謀失敗被殺。昭稱晉王。孫休亡,孫皓繼位。
265年 昭亡,其子司馬炎繼任晉王。
12月 炎廢奐為陳留王,自稱晉武帝,建立西晉,魏亡。
271年 吳皓出兵攻晉,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 炎派楊肇、羊祜等率軍支持戰略要地西陵。陸抗大敗楊肇,殺步闡。
276年 2月 東夷八國歸化
7月 東夷十七國內附
277年 晉文鴦擊破鮮卑人。
278年 羊祜死、杜預駐扎襄陽。
2月 東夷六國來獻
279年 西晉出六路兵馬攻打吳。
280年 西晉滅吳,皓降,吳亡。
6、劉備是被誰在夷陵之戰大敗而歸的??
陸遜於「夷道猇亭」破劉備前部四十餘營,劉備率殘部試圖撤退,目的地應該是秭歸,原因是秭歸有城,退到秭歸就可以整頓殘兵權且抵擋陸遜的追擊。
《水經注》:縣城東北依山即坂,周回二里,高一丈五尺,南臨大江,故老相傳,謂之劉備城,蓋征吳時所築也。
從夷陵至秭歸需向西北方向撤退,中途劉備在馬鞍山這個地方聚攏殘兵,不過再次被陸遜擊破。按《方輿紀要》,馬鞍山在夷陵西北三十里。
劉備遂又遭重創,不過還是成功退回到了秭歸,並在秭歸「收合離散兵」,可見夷陵之戰雖損失巨大尤未全軍覆沒。
到達秭歸進行了適當休整之後,劉備准備率殘部退回白帝,為了防止東吳追趕,劉備在撤退的路上「燒鐃鎧斷後」,燒鎧絕道的地點在石門,《方輿紀要》曰:漢昭烈初,為陸遜所破走,徑此門,追者甚急,乃燒鐃鎧斷道,然後得免。
又吳書《韓當傳》和《朱然傳》的兩段記載值得商議
「宜都之役,(當)與陸遜、朱然等共攻蜀軍於涿鄉,大破之」
「然別攻破備前鋒,斷其後道,備遂破走。」
先看《韓當傳》,宜都原為縣治夷道,建安中曹操置臨江郡於此,後劉備改宜都郡,夷陵,猇亭皆屬之。涿鄉這個地方,應該只是個小地方,《集解》按謝鍾英言「涿鄉當在夷陵縣西」,這里只給出了一個很模糊的說法,我的理解是「距夷陵不遠的西面」。劉備大軍聯營七百里,從猇亭到夷陵都是劉備的軍隊,劉備隨著前軍潰敗,後軍必然西向一段距離,陸遜軍勢如破竹一直殺至劉備所在後軍,才有「與陸遜、朱然等共攻蜀軍於涿鄉,大破之」,從前軍被擊破到陸遜殺到劉備面前,劉備軍只西撤十餘里,這明顯不是逃命,只是戰略後撤,准備在這個地方收合尚未受損的後軍和陸遜再拼一次 所以這場戰斗實際是一場主力會戰,意義不亞於猇亭。可以合並為夷陵之戰的主力會戰階段,經過這一階段,劉備才算全軍潰敗。由上解釋《朱然傳》的「斷其後道」顯然指的是劉備撤退途中的馬鞍山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