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水平面高
1、安徽省巢湖市太湖山具體海拔高度
你好安徽省巢湖市太湖山 屬江淮丘陵地區,東經118°02',北緯31°30',最高海拔450m。
希望對你有幫助
2、巢湖為何沒太湖發展的好
巢湖和太湖在發展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主要原因是巢湖的自然條件不如太湖。首先,巢湖的水質較差,對發展漁業、旅遊業等都不利,而太湖的水質較好,有利於發展漁業和旅遊業。其次,巢湖的流域面積較小,沒有足夠的水量供應,而太湖的流域面積較大,有大量的水量,能夠滿足發展的需求。另外,巢湖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受到政策、技術等因素的限制,而太湖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擁有更多的發展機會。總之,巢湖和太湖在發展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主要是由於巢脊顫湖的自然條余輪件不如太湖,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櫻毀敗所造成的。
3、5大淡水湖簡介
1、鄱陽湖
鄱陽湖,古稱彭澤。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的南岸,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在洪水位21.69米時,湖長170.0公里,平均寬度17.3公里,雨季時面積達3914km²,最大水深29.19米,平均水深5.1米,蓄水量149.6×108立方米。
2、洞庭湖
洞庭湖,位於湖南省北部的長江中游以南,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它的面積在枯水期約有2625km²,洪水期為3900多平方公里,湖區總面積達18000km²。
容積達一二百億立方米。主要入湖河流有湘江、資水、沅水、澧水。跨湖南湖北兩省,它北連長江,南接湘、資、沅、酆四水,號稱「八百里洞庭湖」。
3、太湖
太湖古稱震澤,又名"笠澤",是古代濱海湖的遺跡,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約在100萬年前,太湖還是一個大海灣,後來逐漸與海隔絕,轉入湖水淡化的過程,變成了內陸湖泊。
4、洪澤湖
洪澤湖位於江蘇省洪澤縣西部淮河中游的沖積平原上,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是一個淺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內,最大水深5.5米。湖區總面積為1576.9km²。
湖水的來源,除大氣降水外,主要靠河流來水。流入洪澤湖的河流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是我國平原水庫型湖泊中面積最大的一個。
5、巢湖
巢湖,古稱南巢。是中國第五大淡水湖。地處安徽省合肥市,襟湖帶江,是安徽「金三角」的腹地,素有「東方日內瓦」之譽。面積769.5km²。有杭埠河、豐樂河、上派河、南淝河、柘皋河等注入,湖水經裕溪河入長江。有蓄水、灌溉之利,並以產銀魚著名。
4、巢湖的湖泊地理
位置境域
巢湖位於安徽省中部,由合肥市、巢湖市、肥東縣、肥西縣、廬江縣二市三縣環抱。 地理參數
巢湖,總計湖長54.5公里。其中由巢湖閘至下楊村26公里,由下楊村至中廟10公里,由中廟至井川圩18.5公里。最大寬度,為垂直於長度方向的相對兩岸間的最大距離,當水位10米時,寬度為21公里。平均寬度,為湖水面積除以湖泊的長度,當水位12米時,面積為820平方公里,由此可以得出,湖泊平均寬度為15.1公里。
岸線長度:當水位為6米時,岸線長144.5公里;當水位為10米時,岸線長173公里;當水位為13米時,岸線長181公里。
湖泊面積:當水位6米時,面積為560平方公里;當水位8米時,面積為755平方公里;當水位10米時,面積為774平方公里,當水位12米時,面積為820平方公里;當水位13米時,面積為825平方公里。
平均水深:當水位6米時,水深0.29米;當水位10米時,水深4.09米;當水位13米時,水深7.55米。
湖水最大深度:當水位6米時,最大水深0.98米;當水位10米時,最大水深4.98米;當水位13米時,最大水深7.98米。
湖泊容積:當水位6米時,容積為3.50億立方米;當水位8米時,容積為17.17億立方米;當水位10米時,容積為32.52億立方米;當水位工2米時,容積為48.10億立方米。
湖底平均坡度0.96%。 巢湖流域的地質構造單元位於塔里木一中朝板塊和華南一東南亞板塊的交匯地帶。這兩大板塊於距今約1.95億年左右的三疊紀末的印支運動會聚,拼合形成了現代的安徽大陸,巢湖流域恰處於這兩大板塊的分界部位。在印支運動以後的燕山運動期間,整個侏羅紀、白堊紀約1.96~0.8億年巢湖流域以垂直斷陷為特徵,安徽省的西界到巢湖一帶沉積了厚數千米的侏羅白堊系地層。喜瑪拉雅期,第三紀開始,巢湖一帶進一步斷陷,沿著一組北東走向和另一組北西走向的斷裂、斷陷,使大別山北麓的流水在這里受阻,形成斷陷湖。大約是第三紀末至第四紀初(前500~350萬年),湖泊面積較大。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距今約1.5萬年到現在,表現為大量泥沙不斷流入湖中,湖水面積不斷縮小,最終形成現代的巢湖。
巢湖形成初期,湖盆下沉趨勢顯著,表現了岬灣曲折見溺湖岸的特點。現代地圖上10米等高線即為當時的湖岸輪廓,湖泊面積達2000多平方公里,原先在巢湖市(原巢縣)城關附近的大沼澤竇湖早已消亡。白湖以及包括無為洲在內的廣大濱湖地區,當時亦屬巢湖水域。據史料記載,僅宋代以前的200多年間,湖泊面積就縮小了五分之一。原湖灣所在的杭埠河、南淝河、柘皋河及裕溪河的沿湖河口三角洲圩田,在人們未圍墾之前為巢湖四大湖灣,後經河川泥沙的淤積形成河口三角洲或湖泊灘地。今日的湖盆自然形態已被人類活動所改造,然而在老三角洲圩區的河口仍然不斷地生長著的三角洲使湖盆日漸淤淺。據計算每年約有200萬立方米泥沙淤積在巢湖。根據現有資料的分析與航空相片解譯,從1955~1979年的25年中杭埠河口三角洲圍墾區的總面積約有62平方公里。除上述地段外,湖區其它地段的沿岸,也有不同程度的變化。據分析,25年來岸線向湖區推進的最大水平幅度在80至100米左右,平均年發展速度尚不足4米。巢湖建閘後使巢湖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原有廣大面積的灘地沉淹湖底,輸入泥沙的蓄積增多,加劇了湖盆的淤塞。 巢湖及其流域地貌的主要輪廓是中生代燕山運動和新生代喜瑪拉雅運動所造成的。由於其處於幾個次級單元的交匯地帶,各單元均有獨立而又彼此影響的發展過程,反映在地貌形態上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差異。
一、濱湖地貌
(一)北部剝蝕丘陵階地區
這一地區包括柘皋河以西至撮鎮一帶。地質構造位於張八嶺台拱范圍。它受台拱兩側郯(城)廬(江)深斷裂帶的控制,使龍泉山及其周圍的丘陵成為東北——西南走向的地壘型構造。丘陵頂高一二百米,它在第四紀末遭受了強烈的風化和剝蝕,由變質岩組成的山坡切割強烈,溝壑密且峻,剝夷物質堆積於坡麓。由於近期掀升,河流侵蝕,形成高度分別為20~50米左右的階地。區境在中下更新世時期是處在上升剝蝕階段,現代烔煬一帶仍有掀升跡象,地面剝蝕作用仍在繼續進行。
(二)東部構造剝蝕低山區
區境系指柘皋——槐林一線以東地區。地質構造位於下揚子台坳。由於受三迭紀末印支運動以來歷次構造運動的影響而形成今日海拔三四百米左右的陡雒山嶺。其中銀屏山一帶有很好的石灰岩溶蝕地貌,山嶺坡雒普遍發育有二級階地;其中20米一級分布不廣,發育較好的是50米左右一級。它是中晚更新世紀發育於砂頁岩基礎上,經湖水長期浸蝕而成的湖相礫石階地或石質階地。
(三)西部剝蝕壑丘階地區
區境包括撮鎮——槐林一線以西地區,地質構造位於江淮台坪和北淮陽地槽褶皺帶結合部位,也就是前述兩個板塊的會聚部位。從印支運動以後,區境發生顯著沉降,形成典型的斷裂地塹盆地。區內第四紀堆積厚度一般在15~20米,岩性單一,為晚更新世黃土堆積。近期地表受拱曲掀斜運動的影響和水流的沖刷,形成崗沖交錯,起伏不平的波狀平原。區內水系短小,下切較深。河流與階地向湖區呈顯著傾斜。入湖河口三角洲圩口地區,全新世以來表現了顯著沉降,地面高度約7~9米。
二、湖岸地貌
巢湖湖岸由於浸水的結果,岩嘴伸入湖中成半島,窪地凹入內陸形成湖灣。巢湖湖岸按其形態結構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類型:一是石質湖岸,指岩嘴伸入湖中的湖岸,岸壁一般較短,受風浪淘蝕,發育有浪蝕穴,如中廟嘴、槐林嘴、紅石嘴,青龍嘴、黑石嘴、龜山嘴等;二是砂土質湖岸,這類湖岸由於土質疏鬆,透水性強,一般經湖流和波浪的短期沖刷,就可形成寬闊的淺灘,使岸線日趨穩定。巢湖多數湖岸屬於此類型。三是粘土質湖岸。岸線平直少灣,屬穩定型。它主要分布在烔煬河口以南至蘆席嘴、下派河南部一帶。另外,下派河至新河口一帶屬一段沼澤湖岸。
三、湖盆地形
湖底平坦,平均底坡為0.96%,高程變化在5~10米之間,岸線曲折,岬灣相間。湖盆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向東南傾斜,深水區集中在東部,高程5米;西部湖床較東部淺,高程一般在5.5米以上。一般來說入湖河口都發育了水下三角洲,尤以杭埠河一帶最為顯著。目前各河口仍在不斷淤塞。 巢湖屬北亞熱帶溫潤性季風氣候。控制區境的大氣環流以西風環流及亞熱帶環流為主;此外,高空西北因西藏高原地形阻塞形成的西南低壓也常進入區境。整個流域年平均氣溫在15~16℃之間,活動積溫在4500℃以上,有200天以上的無霜期,季節分明,年氣溫較差在25℃以上,年降水量1000毫米等值線通過區境。總的特點是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季風顯著,四季分明,熱量條件豐富,無霜期長。
當巢湖水位在8米時,面積為755平方公里,容積為17.17億立方米。由於水體熱容量大,熱量交換也較陸地多,故夏季湖體又是一個「熱源」。另由於大量釋放熱量,從而對區域內的氣候也施以影響。 一、水位
巢湖水位,隨著入湖逕流量和湖面降水量的增加,水位即趨上漲,加上巢湖另受長江江水倒灌頂托,故高水位的持續時間較長。
巢湖退水期一般從9月開始,年內水位變輻典型年份的情況是:1954年達6.48米,為歷年最大值;1966年則只有1.44米,為歷年最小值。此外,年內水位變化變輻在1959年以前較大,為6.48米到2.48米之間。1959年巢湖閘修建後,變輻減小,僅在4.92米到1.44米間。
巢湖多年平均水位為8.03米。年平均最大值水位為9.62米,發生在1954年:其次為9.41米,發生在1983年。年平均最小值水位巢湖閘建立前為7.11米,發生在1948年,巢湖閘建成後為7.23米,發生在1968年,次之為7.39米和7.46米,分別發生在1967年和1978年。
歷年絕對最高水位為12.93米,發生在1954年。1956年6月科技工作者在湖心姥山島考察,根據洪水痕跡推斷1849年巢湖姥山島後灣水位為13.57米;次之為12.29米和11.88米,分別發生在1983年和1969年。絕對最低水位,據原巢縣水位站資料,現巢溺閘下游3公里處,1960年僅4米,1961年為4.12米,1956年和1958年均為4.32米。1969年以後根據巢湖閘水位站資料,1978年為6.47米,其次為6.54米和6.68米,分別發生在1967年和1966年。
巢湖水位,西岸高於南岸,南岸高於北岸,東岸最低,即湖面由西岸、南岸微向北岸和東岸傾斜。
二、湖水收支
巢湖湖水主要來源於各來匯河的來水量和湖面的降雨,集水面積合計9130平方公里,降水匯入100.46億立方米。
三、含沙量
巢湖湖盆本身所形成的泥沙,一般來說為量不大,只在局部地區如下派河口、烔煬河至蘆席嘴一帶被風浪、湖流沖擊產生的塌岸,以及泥沙被攪拌的現象才比較顯著。
巢湖湖水含沙量主要來源於入湖水流中所挾帶的懸沙,入湖河流主要有南淝河,派河,蔣口河,杭埠河,白石天河、兆河,柘皋河等,其中南淝河、派河,杭埠河帶入泥沙比重最大。
平面上含沙量分布的一般規律為西半湖大於東半湖,近河口處大於遠離河口處。湖心處小,近岸處大;有水草處小,無水草處大,垂線上分布上小下大。
四、水溫
巢湖水溫多年平均值約為16.9℃,年際變化很小。年內水溫具有明顯的差異,一般7月份水溫最高,最低水溫出現於1至2月。據資料統計,1963年水溫極端最高值為35.4℃,極端最低值為0.2℃,年最大水溫較差達35.2℃。
巢湖水溫日變化不同水層略有不同,表層最高、最低水溫分別出現在6時、15時左右,中層水溫最高、最低值均較表層滯後一小時;而底層水溫的周日變化則很不明顯。表層水溫日較差僅1.5℃,其餘兩層則更小。
五、透明度與水色
湖水透明度一般介於0.15~0.25米之間,相應水色為15~17號,即多呈黃褐色。實測透明度最大值為0.30米,出現在古泉崗附近;而下派河口卻只有0.08米,為透明度最小處。巢湖湖水透明度與水色的基本狀況是透明度小,水色濁,變化不大。按全湖分布來看,大致是東北部水域透明度較大,水色也較高,而湖的西部、西北部和南部以及受風浪侵蝕比較嚴重的岸邊、入湖河流河口附近,透明度較小,水色略低。
六、湖流
巢湖湖流的平均流速:一般介於0.02~0.07米/秒之間,最大流速為0.62米/秒,但個別地方也有零速出現。就平面分布來看,平均流速東半湖大於西半湖,而西半湖各入湖口附近又大於離岸較遠的開闊區域,巢湖最大流速出現在姥山一中廟一線。垂線上的流速一般呈表層大,底層次之,而中層最小。底層流的類型基本和表層流相似,所不同的是底層流受湖底地形影響顯著,以致在地形起伏較大的地方易形成一些局部環流。如從姥山以東至烔煬河一線,這里湖水最深,湖底有較大面積的狹長形深槽存在,所以該處出現了三個環流。這些環流的運動方向互不相同,中間一個呈逆時針運動。
5、巢湖是怎麼形成的
巢湖是由於其處於兩大板塊分界部位並且不斷斷陷形成的。巢湖流域位於塔里木一中朝板塊和華南一東南亞板塊的交匯地帶。這兩大板塊於距今約1.95億年左右的三疊紀末的印支運動會聚,拼合形成了現代的安徽大陸,巢湖流域恰處於這兩大板塊的分界。
整個侏羅紀、白堊紀約1.96~0.8億年,巢湖流域以垂直斷陷為特徵。喜瑪拉雅期,第三紀開始,巢湖進一步斷陷,沿著一組北東走向和另一組北西走向的斷裂、斷陷,使大別山北麓的流水在這里受阻,形成斷陷湖。
大約是第三紀末至第四紀初,湖泊面積較大。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距今約1.5萬年到現在,表現為大量泥沙不斷流入湖中,湖水面積不斷縮小,最終形成現代的巢湖。
(5)巢湖水平面高擴展資料:
巢湖及其流域地貌的主要輪廓是中生代燕山運動和新生代喜瑪拉雅運動所造成的。由於其處於幾個次級單元的交匯地帶,各單元均有獨立而又彼此影響的發展過程,反映在地貌形態上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差異,具體如下:
1、濱湖地貌
北部剝蝕丘陵階地區。這一地區受台拱兩側郯(城)廬(江)深斷裂帶的控制,使龍泉山及其周圍的丘陵成為東北——西南走向的地壘型構造。在第四紀末遭受了強烈的風化和剝蝕,由變質岩組成的山坡切割強烈,溝壑密且峻,剝夷物質堆積於坡麓。
東部構造剝蝕低山區。地質構造位於下揚子台坳。由於受三迭紀末印支運動以來歷次構造運動的影響而形成今日海拔三四百米左右的陡雒山嶺。它是中晚更新世紀發育於砂頁岩基礎上,經湖水長期浸蝕而成的湖相礫石階地或石質階地。
西部剝蝕壑丘階地區。地質構造位於江淮台坪和北淮陽地槽褶皺帶結合部位,也就是前述兩個板塊的會聚部位。從印支運動以後,區境發生顯著沉降,形成典型的斷裂地塹盆地。區內第四紀堆積厚度一般在15~20米,岩性單一,為晚更新世黃土堆積。
2、湖岸地貌
巢湖湖岸由於浸水,岩嘴伸入湖中成半島,窪地凹入內陸形成湖灣。巢湖按其形態結構不同可分為:石質湖岸,指岩嘴伸入湖中的湖岸,岸壁一般較短,受風浪淘蝕,發育有浪蝕穴;砂土質湖岸,經湖流和波浪短期沖刷,形成寬闊的淺灘,使岸線日趨穩定;粘土質湖岸,岸線平直少灣,屬穩定型。
3、湖盆地形
湖底平坦,平均底坡為0.96%,高程變化在5~10米之間,岸線曲折,岬灣相間。湖盆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向東南傾斜,深水區集中在東部,高程5米;西部湖床較東部淺,高程一般在5.5米以上。一般來說入湖河口都發育了水下三角洲,尤以杭埠河一帶最為顯著。目前各河口仍在不斷淤塞。
6、五大淡水湖的資料
鄱陽湖
鄱陽湖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的南岸,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在洪水位21.69米時,湖長170.0公里,平均寬度17.3公里,面積為2933平方公里,最大水深29.19米,平均水深5.1米,蓄水量149.6×108立方米。鄱陽湖湖水主要依賴地表徑流和湖面降水補給,主要入湖河流有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等,湖的西北是避暑勝地廬山。
洞庭湖
洞庭湖位於湖南省北部的長江中游以南,為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它的面積在枯水期約有3100平方公里,洪水期為3900多平方公里,湖區總面積達18000平方公里。容積達一二百億立方米。主要入湖河流有湘江、資水、沅水、澧水,在岳陽樓上可以俯瞰洞庭湖的景色。
太湖
太湖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湖區屬江蘇省。是中國東部近海地區最大的湖泊,是中國的第三大淡水湖。湖區總面積約為310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約為2420平方公里。流入太湖的河流主要有東茹溪等,在無錫市太湖邊有許多著名的旅遊景點。
洪澤湖
洪澤湖位於江蘇省洪澤縣西部淮河中游的沖積平原上,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是一個淺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內,最大水深5.5米。湖區總面積為2069平方公里。湖水的來源,除大氣降水外,主要靠河流來水。流入洪澤湖的河流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
巢湖位於安徽省江淮丘陵中部,是中國第五大淡水湖。總面積為753平方公里。其源頭起自英、霍二山,主要入湖河流有豐樂河、杭埠河、兆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