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縣一市 » 巢湖填圖

巢湖填圖

發布時間: 2023-05-04 07:41:02

1、(一)郯廬斷裂帶南延情況及其消失原因

現已查明,郯廬斷裂帶是由多組呈斜列分布的多條斷裂所組成的斷裂帶。據山東(1991)、江蘇(1984)、安徽(1987)三省區域地質志,在山東省境內,自西而東由唐郚-郭溝、沂水-湯頭、安丘-莒縣、昌邑-大店斷裂組成。在江蘇境內西側為紀集-王集斷裂,東側為山左口-泗洪斷裂。在安徽境內自西而東為五河-合肥、石門山、池河-太湖、嘉山-廬江斷裂組成(圖2-25)。由上述斷裂共同組成復雜的斷裂系統斜截大別-蘇魯造山帶。據前人資料及作者調查,其中五河-合肥斷裂向南消失於大別造山帶北部北淮陽地區原盧鎮關群中。石門山斷裂向南延伸至大別造山帶,消失於大別雜岩中。嘉山-廬江斷裂為郯廬斷裂帶東側主斷裂,向南分成兩支:西支池河-太湖斷裂,經桐城構成大別造山帶東緣與潛山中新生代盆地邊界,後經太湖消失於原宿松群中;東支嘉山-廬江斷裂,過廬江後隱伏於潛山盆地之下,過宿松至黃梅,消失於古生代地層中。

關於郯廬斷裂帶是否南延,並切斷大別造山帶南緣及古生代褶皺帶後過長江,並與華南地區出現的方向和性質相似的斷裂相連,一直存在爭議。黃汲清等(1982)認為:郯廬斷裂帶在巢湖分為兩支,東支過長江與江西贛江斷裂帶及吳川-四會斷裂帶相連;西支經廣濟、衡陽等地,過十萬大山後進入越南。徐嘉煒(1964)詳細論述了郯廬斷裂帶經廣濟、過長江,切斷錯移兩側地質體現象。其中,①江南隆起帶變質岩北緣出露線錯移17km。②揚子區中奧陶世相帶分界線錯移105km。③黃馬青凹陷帶中心線錯移135km。④揚子區震旦系北緣出露線錯移160km。⑤張八嶺變質火山岩帶錯移180km。上述認識,通過湖北、安徽兩省詳細地質填圖所否定。在湖北境內,郯廬斷裂帶的南延稱黃梅斷裂,地面資料和衛片解譯均未越過長江,更難與江西、湖北境內的NE向斷裂相連,並有可能與NWW向襄樊-廣濟斷裂相連或交截。黃梅地區的煤田地質勘探和地球物理資料表明(1990),第四系隱伏下的古生代褶皺帶自西向東,由近EW向漸轉成NE向,不存在與郯廬斷裂方向一致的平移斷層。曹洛華等(1987),根據深部重力資料,進一步論證郯廬斷裂帶並未南延,黃梅至廣濟地區,不存在NNE向隱伏斷裂。在安徽宿松至黃梅地區,也證實徐嘉煒(1964)所確定的被錯移地質體,均呈現由近EW向漸轉呈NE向,其間並未發生錯移。作者等近期對蘄春四望經大佛寺至黃梅地區,進行了詳細路線調查,發現在被第四系掩覆下的新開公路路基中見有新元古代變火山岩層,岩層產狀傾向SE,傾角約50°,清楚表明自四望向東,經花橋,再轉向NE斷續至黃梅縣北,再經宿松河塌,至江塘一帶火山岩相連,其間並未發生錯移(圖2-26)。

圖2-25 郯廬斷裂帶南段地質構造略圖

1—第三系—第四系;2—下白堊統;3—下、中侏羅統;4—古生界至三疊系;5—石炭系;6—早占生代佛子嶺岩群;7—新元古代原盧鎮關群(包括鄭堂子岩組);8—新元古代五蓮岩群;9—新元古代宿松岩群、肥東岩群;10—新元古代張八嶺岩群;11—新元古代海州岩群;12—新元古代港河岩組;13—新元古代朋河石岩組;14—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大別雜岩;15—新太古代—古元古代闞集雜岩;16—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東海雜岩;17—新太古—古元古代膠南岩群;18—震旦系;19—新元古代變火山岩層;20—新元古代含磷岩系;21—新元古代原盧鎮關群—五蓮群分布區;22—華北型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層;23—華北區變質基底(太古宙);24—中生代花崗岩;25—片麻理產狀;26—印支期背形穹隆軸線;27—斷裂帶及編號;28—新元古界;①唐郚-郭溝斷裂;②沂水-湯頭斷裂;③安丘-莒縣斷裂;④昌邑-大店斷裂;⑤紀集-王集斷裂;⑥山左口-泗洪斷裂;⑦五河-合肥斷裂;⑧石門山斷裂;⑨池河-太湖斷裂;⑩嘉山-廬江斷裂;(11)磨子潭-曉天斷裂;(12)五蓮斷裂;(13)襄樊-廣濟斷裂;(14)團麻斷裂

圖2-26 郯廬斷裂帶南段南延地區地質略圖

(據周高、湖北省地礦局、童衛星等資料編制)

1—中生代-新生代沉積;2—三疊系;3—古生界;4—下古生界;5—新元古代宿松岩群;6—新元古代紅安岩群;7—新太古代大別雜岩;8—中生代花崗岩;9—新元古代火山岩;10—震旦系;11—斷層及編號;12—印支期背斜軸線;13—印支期向斜軸線;14—據物探資料推測印支期背斜軸線;15—所物探資料推測向斜軸線;16—第四系覆蓋下新元古代火山岩;17—推測新元古代火山岩界線;18—岩層產狀;①太湖-浠水斷裂;②池河-太湖斷裂;③嘉山-廬江斷裂;④襄樊-廣濟斷裂

郯廬斷裂帶並未南延的現象,後為徐嘉煒(1992)、童衛星(1987)認可。認為郯廬斷裂帶在廣濟附近終止於長江北岸,但切斷並錯移大別造山帶而構成一個斷裂尾端,與華南出現的方位、性質相似斷裂,如贛江斷裂、修水-衡陽斷裂,東興靈山斷裂等構成斷續延伸的雁列走滑斷裂帶。童衛星(1987)詳細分析了「斷裂尾端」效應,認為通過終端轉換(由平移斷層轉換成逆沖推覆斷層)、帚狀分枝、終端彎曲、韌性調正等方式,將巨大平移量(700km)消失於黃梅—廣濟一帶。對此,作者對安徽境內的四條斷裂逐條進行了追索,上述斷裂為向東或向西陡傾的脆性斷裂,發育不同類型的碎裂岩和小的次級剪切滑面。其中池河-太湖斷裂在潛山北一帶,見斷裂帶多次活動,發育碎裂岩,並切斷侏羅紀、白堊紀地層。嘉山-廬江斷裂在桐城縣南,表現為一組陡傾的地壘-地塹型斷裂構造。上述斷裂的方向、產狀、性質向南延伸時均未發生變化,很難用斷裂尾端效應來解釋巨大平移量的消失。因此,合理解釋是,上述斷裂為樞紐性斷裂,即向南垂直斷距逐漸變小而消失,向北斷距增大,斷裂帶間構成地塹-地壘性斷裂構造相關的沉積盆地。

2、我國區域地質調查簡史、現狀與展望

(一)區域地質調查簡史

我國地質科學的發展是近60年的事情,但地質思想的萌芽在遠古就已經產生。如北宋沈括根據山崖上出現的卵石和螺蚌,推測此地為昔日之海濱;東漢時期就知道石油,而煤作為燃料始自漢朝等。以上實例說明我國古人很早就知道利用礦產了,但是這些科學思想在當時未能得到發展,甚至受到束縛扼殺以致淹沒。

我國近代之地質科學活動是始於19世紀下半葉,當時歐美一些地質學者在我國進行過路線踏勘調查。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實業部礦務司下設地質科,由創立祖國地質事業有卓越貢獻的章鴻釗領導主持,隨即著手培養我國自己的地質人員,為開創我國地質工作事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16~1949年間隨著地質機構的逐漸設立和地質人員的不斷增長,我國的地質調查和地質研究逐步開展起來。

當時全國地質調查主要集中在交通比較便利的內地,如冀、魯、晉、鄂等省。較為正規的區域調查始於1916年,是從北京西山開始的,由葉良輔等人測制的1:5萬北京西山地形地質圖,後縮成1:10萬地質圖於1920年出版了《北京西山地質志》。王竹泉、譚錫疇、劉季辰、李捷等分別在山西、山東、江蘇、河南等地開展了大面積的概略地質調查,並相繼編制出版了太原、濟南和南京等幅的1:100萬地質圖。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成立以後,先後出版了寧鎮山脈地質圖,1:100萬江西地質圖,1:25萬湘、黔、南嶺地質圖,1:25萬湖南長衡區地質圖,1.20萬四川西康地質圖,1:20萬四川省地質圖,1:25萬廣西南嶺地質圖等。參與上述地質調查和研究的老一輩地質學家主要有:趙亞曾、丁文江、黃汲清、王曰倫等。

1936年李四光根據我國地質調查所積累的資料,首次進行了全面的概括和總結。在其著作《中國地質學》一書中,他由現在的山脈構造(地質長城)出發,依據其中的褶皺和斷裂的干擾和排列,結合應力、應變分析和模擬試驗,把全球性大地構造劃分為東西褶皺帶、山字型、交叉大斷裂、南北向之字型或歹字型等構造體系。

1945年黃汲清根據各地質時代的海陸分布、沉積厚度以及岩相和厚度的變化、岩漿活動、褶皺、斷裂和變質程度,劃分出地殼活動地帶(地槽)與穩定地帶(地台)。將我國分為前寒武紀地塊、加里東褶皺帶、海西褶皺帶、印支褶皺帶、燕山褶皺帶以及喜馬拉雅褶皺帶等各大單元。對我國大地構造作了第二次較系統的概括。

我國的1:5萬區調工作發展較晚,最早的正規區調工作始於1952年地質部成立之時,自此我國區調工作納入了國民經濟計劃,在國家層面上組織編制完成了東部地區1:100萬區域地質圖及說明書;1955年在新疆建立第一個中蘇合作區調隊,次年組建南嶺、秦嶺和大興安嶺3個中蘇合作區調隊,開展1:20萬區調試點;1958年開始,我國分省(區、市)組建專業區調隊,到1960年,全國建立了27個省(區、市)專業區調隊,大規模的1.20萬區調工作由此展開;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早期,地質礦產部把加強1:5萬區調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措施。進一步明確了1:5萬區調工作的方針、任務和工作部署,迅速調整和加快了1:5萬區調工作的步伐,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個1:5萬區調工作高潮。即便如此,我國當時1:5萬區域地質調查與一些工業發達的西方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20世紀70年代後期,我國在區調工作中開始重視吸收國外先進的地質理論和新技術、新方法,並組織進行了少量探索性試驗研究。如:1981年地礦部原區測局組織閩、浙、皖、甘四省地礦局區調隊有關人員,在中國地質科學院李兆鼐、翁世劼的指導下,以總結我國火山岩區地質填圖經驗為基礎,編寫和公開出版了一部《火山岩區區域地質填圖方法指南》,推廣火山岩區雙重製圖法;安徽區調隊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張守信的指導下,採用了現代地層學理論和多重地層劃分的概念,在沉積岩發育區測制了1:5萬巢湖市幅地質圖(組圖)。1985年地礦部召開了全國性的現場經驗交流會,對上述成果予以推廣並要求擴大試點。山東省在1:20萬區調修測圖幅中,進行了變質岩區構造-地層填圖方法試驗。通過這些零星的試驗研究,利用新的填圖方法大幅度提高了我國區域地質研究程度。以傳統的地質理論和方法為指導填制的地質圖件,無論在表達所獲取的地質信息還是地質科學理論等方面,已越來越不適應地質科學發展和新一輪普查找礦形式的需要。我國地質前輩們深刻地認識到,系統地學習並引進國外的先進理論和方法,結合我國實際,研究和創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新地質填圖方法十分必要。為此,1986年,在原地礦部地礦司和科技司領導的支持和鼓勵下,設立了「1:5萬區調中地質填圖方法研究」項目,並列入部「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第16項,開展我國花崗岩、變質岩、沉積岩發育區的1:5萬區調填圖方法研究。項目的指導思想和目標是:把當代地質科學領域中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技術和新方法運用到區域地質調查中,改革傳統的區調填圖方法。既充分借鑒和吸收國外有關先進地質填圖方法,又包含我國的研究成果,通過選擇典型的試驗區進行填圖實踐和研究,突破了目前地質填圖方法的技術難點,總結和創立了一套適合我國地質特色的花崗岩類區、變質岩區和沉積岩區地質填圖方法,並以此填制出新一代的地質圖,進一步提高了我國區域地質研究的程度和水平。

(二)區域地質大調查現狀

我國近幾年已完成了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地區空白區填圖,實現了全國陸域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全覆蓋;基礎地質綜合研究取得一批重要成果。現介紹如下:

1.1:25萬區域地質大調查(亦稱國土大調查)

圍繞填補和更新一批基礎地質圖件,在我國中東部地區部署了1:25萬區調修測工作。在1:20萬區調成果基礎上,通過利用新技術新方法,按照數字填圖技術要求和工作方法,開展多目標的綜合調查、修測,更新我國中比例尺基礎地質圖件。共部署了川渝滇黔、西北、華北、東北、華東、中南地區基礎地質調查及數據更新和數字區調野外示範等項目。

2.1:5萬區域地質調查

在國家部分沿海重點經濟區、中西部重要成礦帶和重大工程建設區、重點城市(如:天津、重慶、長沙等)及國家急需的重點地帶已完成了一批1:5萬區域地質填圖工作,面積達164萬平方千米,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7%。

3.城市立體地質調查

在北京、上海、杭州、天津、南京、廣州六城市開展了城市地質調查和1項物探方法技術研究及綜合研究。完成了1:5萬三維地質結構、工程地質結構、水文地質結構調查,總面積達2.18×104km2,1:25萬工程地質結構調查,面積0.43 x104km2,1:1萬工程地質結構調查,面積0.14×104km2,1:25萬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評價,面積2.53×104km2,等地質項目,均取得了示範性的成果。

4.區域重力調查

在東北大興安嶺北段、阿拉善、冀蒙相鄰地區、秦嶺、祁連山、東昆侖東段、北山地區、西南三江、南嶺等重要成礦區帶部署了 1:20萬區域重力調查項目,總面積38.8×104km2。填補青藏高原1:100萬區域重力調查空白區,總面積103×104km2。

5.區域化探

在大興安嶺、西藏、西昆侖、可可西里和青海三江北段的空白區域,部署1:50萬區域化探5.9×104km2,1:20萬區域化探41.2 x104km2。

6.多目標生態地球化學調查

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沿海經濟帶和東北經濟區的第四系覆蓋地區,即:浙、蘇、瓊、吉、遼、黑、閩等沿海經濟帶、江淮流域(皖)、鄱陽湖周邊地區(贛)、成都經濟區(川)、洞庭湖區(湘)、江漢流域經濟區(鄂)、沿江經濟帶(渝)、黃淮平原經濟區(豫)、環北京經濟區(冀)、黃土高原盆地經濟帶(晉)、黃河下游流域(魯)、河套農業經濟區(內蒙古)和珠江三角洲(粵)等第四系覆蓋地區,部署了1:25萬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評價項目,面積106×104km2。

7.遙感地質調查

現已完成1:5萬高空攝影19×104km2,低空成像光譜數據0.3×104km2。配合青藏高原1:25萬地質填圖,在青藏高原羌塘盆地、藏西、西昆侖等地區展開前期遙感地質解譯;配合典型成礦帶1:10萬地質填圖和礦產預測工作,在滇西北、內蒙古北山和豫西南安排了1:10萬遙感地質調查;開展了全國32個省(市、區)級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成果整理,建成了信息系統。還開展了「青藏高原生態地質環境遙感調查與監測」「中國東部重要經濟區帶基礎地質環境遙感調查與監測」「長江流域基礎地質環境遙感調查與監測」等基礎地質環境調查,總調查面積近400×104km2。

8.區域環境地質調查

在新疆、甘肅、內蒙古、吉林、黑龍江等省(區)開展了省級1:25萬三北荒漠化環境地質調查工作,面積約5×104km2;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淮河流域、東南沿海和環渤海海岸帶開展1:25萬環境地質調查,總面積100×104km2;省級1:50萬區域環境地質調查,共部署調查面積470×104km2。

9.區域綜合地質調查和研究

區域綜合地質調查和研究共包括地球生命起源、演化與地層對比研究,青藏高原新生代湖泊形成演化機制及其環境響應、中國典型造山帶岩石圈結構及動力學研究、中國主要標准地層建立與新的地層學方法研究等項目,綜合基礎地質圖件編制與更新,建立全國1:100萬地質圖資料庫、1:250萬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及資料庫(英文版)、1:500萬中國地質圖(中、英文版)、中國貴金屬稀有稀土金屬礦產圖集的編輯出版等。

3、★★跪求安徽省巢湖地區2007年中考地理生物復習資料和試卷!★★

最新生物題匯總
一、選擇題
1.下列對各類生態系統特徵的描述,正確的是
A.森林生態系統動植物種類繁多,但其調節能力差
B.草原上生活著多種動物,其中主要是兩棲類動物
C.天然草原生態系統的能量可循環流動
D.任何自然生態系統中,分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2.下列關於光合作用強度的敘述,正確的是
A.葉片從幼到老光合作用強度不變
B.森林或農田中植株上部葉片和下部葉片光合作用強度有差異
C.光合作用強度是由基因決定的,因此是固定不變的
D.在相同光照條件下,各種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度相同
3.能與人體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的一種有毒氣體(也可以認為是化學題)
A.氯氣 B.氮氣 C.一氧化碳 D.甲烷
4.某種病毒已侵入人體細胞內,機體免疫系統對此發揮的免疫作用是
A.體液免疫 B.細胞免疫 C.自身免疫 D.非特異性免疫
5.在以下描述中,可以將病毒與其他微生物相區別的是:
A.能夠使人或動、植物患病 B.沒有細胞核,僅有核酸
C.具有寄生性 D.由核酸和蛋白質裝配進行增殖
項目 甲型葉 乙型葉
表面積(mm2) 292 144
體積(mm3) 64 63
表皮厚度(um) 14 24
6. 某個春季低溫潮濕、夏季高溫乾旱的地區生長著一種春、夏季葉型不同的植物,其葉型數據如下表。試推斷
A. 甲型葉生長在春季,利於光合作用
B. 乙型葉生長在春季,利於光合作用
C. 甲型葉生長在夏季,降低蒸騰作用
D. 乙型葉生長在夏季,增強蒸騰作用
7. 風濕性心臟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一類疾病是
A. 病原體感染機體而引發的疾病,有傳染性
B. 機體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發的疾病、無傳染性
C. 人體免疫系統對自身的組織和器官造成損傷而引發的疾病
D. 已免疫的機體再次接受相同物質的刺激而引發的過敏反應
8.植物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和根的呼吸作用有關,下列哪種條件更有利於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
A.疏鬆的土壤 B.板結的土壤 C.水淹的土壤 D.缺氧的土壤
9.下列有關組成生物體化學元素的論述,正確的是
A.組成生物體和組成無機自然界的化學元素中,碳元素的含量最多
B.人、動物與植物所含的化學元素的種類差異很大
C.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
D.不同生物體內各種化學元素的含量比例基本相似
10.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下列關於酶的論述錯誤的是
A.酶是蛋白質 B.酶的數量因參與化學反應而減少
C.酶的活性與pH有關 D.酶的催化效率很高
11.免疫是機體的一種重要的保護性功能。下列不屬於免疫過程的是
A.花粉引起體內毛細血管擴張 B.移植的器官被排斥
C.抗SARS病毒的抗體清除SARS病毒 D.青黴素消滅肺炎雙球菌
12.農田生態系統中,假設有兩條主要的食物鏈:
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內對該個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是
A.有利於生態系統的平衡 B.水稻蟲害嚴重
C.蛇的數量迅速增加 D.鼠的數量迅速增加
13.某灘塗是丹頂鶴的棲息地之一,在該灘塗建立丹頂鶴自然保護區的主要目的是
A.對丹頂鶴和它們的生存環境就地保護 B.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C.將丹頂鶴遷入保護區進行遷地保護 D.防止灘塗生態環境的污染
14.下列有關生態系統的敘述,錯誤的是
A.森林生態系統的種群密度和群落結構一般能夠長期處於較穩定的狀態
B.草原生態系統的種群密度和群落結構常常會發生劇烈的變化
C.農田生態系統總是朝著對人有益的方向發展
D.整個地球上海洋可以看作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
15.下列關於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總是同時進行
B. 光合作用形成的糖類能在呼吸作用中被利用
C. 光合作用產生的能量主要用於呼吸作用
D.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分別在葉肉細胞和根細胞中進行
16.下列生態系統中自動調節能力最強的是
A. 溫帶闊葉林 B.熱帶雨林 C.寒帶針葉林 D. 溫帶草原

二、填空題
1.(22分)將等量萌發的種子和煮沸自然冷卻後的種子分別放入甲、乙兩個試管中,如下圖所示本實驗中石蠟油短期內不影響生物的生長)。兩試管中均無空氣存在。據圖分析回答:
(1)甲試管放置幾個小時後,管內頂部出現氣泡,其中的氣體成分主要是________;將該氣體引入________溶液中,可使該溶液變混濁。
(2)甲試管中產生氣泡的現象是種子進行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3)乙試管在與甲試管同樣的時間內,試管內頂部未出現氣泡,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試管繼續放置幾天,一些微生物開始繁殖,導致試管內頂部也出現少量氣體,這是這些微生物從試管中的________獲得了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進行新陳代謝的結果。
(5)這些微生物可能的來源是(答出兩個來源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一個透明的容器中加入適量NaHCO3稀溶液,將楊樹葉片迅速封入其中,裝置如圖所示,搖動容器,使容器內空氣中的CO2和溶液的CO2達到動態平衡,在保持溫度不變的條件下,進行如下實驗,試根據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光照幾分鍾後,容器內溶液的PH (增大、減小),其原因是

(2)隨著光照時間的延長,溶液的PH的變化速度趨於變 (快、慢),其原因是

(3)如果將裝置置於暗室中,一段時間後,溶液的PH (增大、減小),其原因是

(4)該裝置可以用來研究植物的 和 。
3.一種以地下莖繁殖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別生長在海拔10m、500m、1000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應生長發育階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無顯著差異,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隨海拔的增高而顯著變矮。為檢驗環境和遺傳因素對野菊株高的影響,請完成以下實驗設計。
(1) 實驗處理:春天,將海拔500m、1000m處的野菊幼芽同時移栽於10m處。
(2) 實驗對照:生長於 m處的野菊。
(3) 收集數據:第二年秋天 。
(4) 預測支持下列假設的實驗結果:
假設一 野菊株高的變化只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實驗結果是:移栽至10m處野菊株高

假設二 野菊株高的變化只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實驗結果是:移栽至10m處野菊株高

假設三 野菊株高的變化受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共同影響,實驗結果是:移栽至10m處野菊株高 。
4.生態工作者從東到西對我國北方A、B、C三種類型的草原地行調查。下表是不同調查面積的物種數量統計結果:

A、B、C三種類型的草原自動調節能力由強到弱的順序是 。導致這三種類型的草原物種數量不同的關鍵生態因素是 。如果將A草原與我國東北針葉林相比,兩者之間自動調節能力較弱的是 。
5.糖類是生物體重要的能源物質,一般來說,人體所需能量的70%以上是由食物中的糖類提供的.請根據下圖回答問題:
(1)食物中的澱粉經消化分解成 ,被小腸上皮細胞吸收最終成為血糖。
(2)圖中X所表示的物質是儲藏在肝臟內的 ,這種物質對維持人體內血糖含量穩定起一定的作用.
(3)圖中②過程主要是指 。
(4)人體進食後不久,會出現血糖升高的現象,可通過分泌胰島素,加速
(填圖中標號)過程,使血糖保持正常水平.有些人因胰島素分泌不足,經常出現圖中⑥表示的現象,這些人患有______病,
6.工業和生活污水是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污水處理是環境保護的重要措施,氧化塘法就是一種利用自然生態系統凈化污水的方法.氧化塘是一個大而淺(水深約2m)的池塘,下圖表示其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試分析回答問題:

(1)塘中需氧型微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氧,部分來自大氣,另一部分來自藻類的 作用。
(2)污水中含有的大量有機污染物可引發細菌迅速繁殖;細菌通過 作用獲得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同時將有機物變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無機物.
7.在一個草原生態系統中,草是生產者,鼠、黃鼬是消費者,且黃鼬捕食鼠。由於該生態系統鼠害日趨嚴重,故將黃鼬引入該生態系統以控制鼠害。調查表明鼠與黃鼬的數量變化如下表
時間(年) 鼠種群數量(只) 黃鼬種群數量(只)
1 18900 100
2 19500 120
3 14500 200
4 10500 250
5 9500 180
6 9600 170
7 9500 180
8 9600 170
根據上表數據分析鼠和黃鼬種群數量變動關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
8.(6分)過去人們以為作物播種密度越大,產量越高。在保證營養需要的情況下,有人對小麥的產量與播種量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如下圖所示。
(1)根據上圖分析,當播種密度過大時小麥產量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從影響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分析,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1分)環境污染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植物在污染環境中也有繼續保住正常生命活動的特性,這種特性稱為抗性。研究植物的抗性對篩選具有凈化環境的植物種類和保護環境有積極意義。
(1)一項研究表明,植物對SO2的抗性與葉片上氣孔密度和氣孔大小等有關。所得數據如下表
被測植物 平均受害面積(%) 氣孔
氣孔密度(個/mm2) 每個氣孔面積(mm2)
甲植物 13.5 218 272
乙植物 33.4 162 426
丙植物 57.7 136 556
①該研究說明,植物對SO2的抗性與氣孔的密度的關系:______ ________,和每個氣孔的面積的關系:________ _____。
②在SO2污染嚴重的地區,最好選擇表中________________植物為行道樹種。
(2)工業生產中產生的SO2是酸雨(PH<5.6=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人設計實驗研究酸雨對植物的毒害作用。實驗過程如下圖所示(除圖中特別說明的外,其他條件甲、乙均相同):

實驗結果表明,「酸雨」使植物葉片變黃,而對照實驗中的植物沒有變黃。該實驗說明「酸雨」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影響。
參照上述裝置和試劑以小麥種子為實驗材料嘗試設計實驗,探究2種不同pH的酸雨對種子萌發率的影響。
①探究的問題:不同pH的酸雨對小麥種子萌發率的影響。
②作出的假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實驗步驟(簡要敘述):

④實驗預期結果與分析(實驗預期結果多種多樣,寫出其中3種並加以分析):

10.(7分)右圖表示土壤中甲、乙兩種礦質元素濃度變化與植物生長速率的關系,據圖分析回答:
(1)植物生長所需要甲元素的量比乙元素的量________________。
(2)在土壤中乙元素的濃度分別為A、B、C時,其中在________________濃度下施含有乙種元素的肥料最有利於植物生長。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D、2B、3C、4B、5B、6A、7C、8A、9C、10B、11D、12B、13A、14C、15B、16B、17
二、填空題
1.(1)CO2 、Ca(OH)2(2)呼吸作用 (3)被煮沸過的種子已經死亡,不能進行呼吸作用(4)死亡種子中(5)未滅菌的試管內壁的菌類、操作過程中帶入的菌類、石蠟油中菌類、鐵絲網上的菌類、種子表面耐高溫的沒有被殺死的菌類。
2.(1)增大 植物光合作用消耗CO2引起溶液中的碳酸氫根離子減少,使得氫離子濃度降低,溶液PH增大。(2)慢 隨著光照時間的延長,光合作用使溶液中的碳酸氫根離子大量消耗,導致碳酸氫根離子轉化為CO2的量減少,氫離子濃度降低的速度減慢,溶液PH的變化速度轉慢。
(3)減小 在暗室中葉片進行呼吸作用,釋放CO2,容器中CO2濃度增加,使溶液中碳酸增加,PH減小。(4)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3.(2)10m、500m、1000m (3)測量株高 記錄數據(4)與10m處野菊株高無顯著差異 與原海拔處(500m、1000m)野菊株高無顯著差異 比10m處矮,比原海拔處高
4.A、B、C 水 A草原
5.(1)葡萄糖(2)肝糖元(糖元)(3)呼吸作用(4)②④(只答④得2分,答其它答案不得分)糖尿
6.(1)光合 (2)分解(或呼吸)
7.第1~2年黃鼬的數量增加,鼠的數量仍在增加 第3~4年黃鼬的數量大量增加導致鼠的數量大量減少 第5年開始黃鼬的數量和鼠的數量保持動態平衡
8.(1)基本穩定(或不再增加,或略有下降) (2)植株過密,葉片接受光照不足 通風透氣差,CO2供應不足
9.(1)①植物對SO2的抗性隨氣孔的密度的增加而增大 植物對SO2的抗性隨每個氣孔的面積的增大而減小 ②甲 (2)②不同pH的酸雨對小麥種子萌發率的影響程度不同(或相同)。③用上述實驗裝置和試劑,採用兩種pH<5.6的「酸雨」進行實驗,設置清水對照;在三個花盆中播種同樣數量(例如50粒)的小麥種子;在相同而適宜的環境中培養;一段時間(7天)後,分別統計3個裝置中的種子萌發率。④a.如果三個裝置中種子萌發率沒有差異,那麼說明酸雨對種子萌發率沒有影響b.如果三個裝置中,pH越小,種子萌發率越低,說明酸雨對種子萌發有抑製作用,且隨著pH的減小,抑製作用增大。C.如果三個裝置中,pH越小,種子萌發率越高,說明酸雨對種子萌發有促進作用,且隨著pH的減小,促進作用增大。
10. (1)少 (2)A

4、中國區域地質調查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沒有一張正規區域地質圖,系統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2000年,除西藏大部、新疆南部、青海西部、內蒙古東北部外,我國累計完成1∶100萬區調947.38萬km2,占國土面積的98.7%;1∶20萬中比例尺區調691.38萬km2(1990年底,之後停止此項工作),占國土面積的72.0%;1∶5萬區調240萬km2(截至2010年),占國土面積的25%;1∶25萬區調570萬余km2(截至2010年),約占國土面積的60%(圖1-2)。

20世紀70年代後期,我國在區域地質調查工作中開始重視吸收國外先進的地質理論和新技術、新方法,並組織進行了少量探索性試驗研究。1981年總結出中國火山岩區地質填圖經驗,編寫和公開出版了《火山岩區區域地質填圖方法指南》,推廣了火山岩區雙重製圖法。1985年推廣了1∶5萬巢湖市幅地質(組)圖經驗,並擴大試點。1986年,地礦部設立了「1∶5萬區調地質填圖方法研究」項目,並列入部「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編號86—016—02),分別開展中國花崗岩、變質岩、沉積岩發育區的1∶5萬區調填圖方法研究。項目的指導思想和目標是,把當代地質科學領域中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技術和新方法運用到區域地質調查中,改革傳統的區調填圖方法。在既充分借鑒和吸收國外有關的先進的地質填圖方法,又包含中國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選擇典型的試驗區進行填圖實踐和研究,突破目前地質填圖方法的技術難點,總結和創立一套適合中國地質特色的花崗岩類區、變質岩區和沉積岩區地質填圖方法,並以此填制出新一代的地質圖,趕上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進一步提高中國區域地質研究程度和水平。

圖1-2 中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程度圖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2010。http://www.cgs.gov.cn/)

1997年,區域地質調查進行了重大調整,新開1∶25萬地質調查試點工作,於1999年底完成了8幅試點圖幅。同年成立中國地質調查局,全面部署1∶25萬地質調查。當前,1∶25萬地質調查的技術方法體系仍在不斷豐富和完善中。

現代地質科學的進步,正沖擊和改變著傳統的地質調查方法。但是,能夠把地質科學領域里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技術和新方法運用到區域地質調查中,並真正形成一套新調查方法的研究,在國外也只有少數國家進行。有的國家雖然較早開展過這類研究,但只是在少數地區試驗,有的還處於探索之中。迄今,關於花崗岩等級體制劃分的基本概念和命名原則尚處在繼續討論和完善之中。變質岩區調查方法,雖然許多國家已從單一岩石類型劃分轉變到岩石—地層法和構造—地層法,但由於變質作用十分復雜,地質構造背景多樣,變質熱事件研究方法的適用性、變質建造填圖的意義等問題均有待於進一步研究。沉積岩區的地質調查,盡管新理論、新觀點不斷涌現,但如何運用到區域地質調查中,尚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2011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啟動三維地質填圖試點。根據總體目標,到2020年完成貫穿我國主要造山帶的地殼三維地質填圖,基本完成重要成礦區帶和重要找礦遠景區、礦集區和整裝勘查區三維地質填圖,基本完成我國陸域主要盆地三維地質填圖等,在地質科學理論、勘查方法技術方面取得重大性進展,建立三維地質填圖標准體系,培養造就一批優秀團隊和高層次人才。三維地質填圖將為我國全面部署開展三維地質填圖提供思路、方法和技術支撐,對實現地質填圖由二維向三維的轉變、顯著提升地質工作的服務功能和支撐作用具有重大意義。

5、踏勘路線及觀測內容

(一)碾盤山東側至獅子口路線

1.路線位置

路線起於碾盤山東側、獅子口-柘皋公路的分水嶺處,沿公路向東南方向觀察至獅子口溝口處,路線全長約3500m。

2.觀察內容

沿路線前進方向依次可觀察以下地質內容:

◎高家邊組(S1g)的岩石組成。

◎墳頭組(S2f)岩石組成和沉積構造,墳頭組與高家邊組的接觸關系及劃分標志。

◎五通組(D3w)的岩石組成,礫岩的結構、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特點,五通組與墳頭組的接觸關系。

◎獅子口斷層。

◎金陵組(C1j)的岩石組成,金陵組與五通組的接觸關系。

◎各個組的生物群面貌。

3.教學重點及要求

◎細粒碎屑岩(泥岩、粉砂質泥岩、泥質粉砂岩和細粒砂岩等)的識別。

◎遺跡化石、各種交錯層理等沉積構造對沉積環境的反映。

◎斷層的識別標志。

◎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的識別。

(二)麒麟山路線

1.路線位置

路線起於巢鑄水泥廠以北,沿著鳳凰山與麒麟山分界處山溝內的小路直到山脊,路線全長約3200m。

2.觀察內容

踏勘時先上到山脊,再從山脊向下詳細觀察。從山脊處向下依次可以觀察到以下內容:

◎在山脊處觀察鳳凰山背斜核部(7410工廠所在地區)全貌,在地形圖上勾繪背斜核部第四系與志留系的界線。

◎觀察鳳凰山背斜兩翼(長腰山和麒麟山)山脊的岩石組成特點。

◎觀察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的岩石組成、生物群面貌和接觸關系。

◎在志留系與泥盆系分界處觀察基本順著山溝方向延伸的正斷層。

◎觀察鵝頭崖斷層。

3.教學重點及要求

◎在地質填圖時第四系的勾繪原則。

◎上泥盆統五通組、下-中志留統與地貌之間的關系。

◎斷層的識別標志,判定斷層性質的依據。

◎五通組(D3w)與金陵組(C1j)、船山組(C2c)與棲霞組(P1q)之間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的特點與識別標志。

◎金陵組(C1j)、高驪山組(C1g)、和州組(C2h)、黃龍組(C2h)和棲霞組(P1q)的岩性特徵和生物群面貌。

◎下石炭統和州組爐渣狀灰岩的成因分析。

◎下二疊統棲霞組煤系的形成環境。

(三)平頂山路線

1.路線位置

路線起自平頂山東南側採石場,向西北方向經過平頂山採石場後終止於平頂山西南側,路線全長約3500m。

2.觀察內容

◎船山組(C2c)、棲霞組(P1q)、孤峰組(P1g)、龍潭組(P2l)、大隆組(P2d)、殷坑組(T1y)、和龍山組(T1h)和南陵湖組(T1n)的岩石特徵、生物群面貌及其接觸關系。

◎對比該路線與麒麟山路線船山組(C2c)和棲霞組(P1q)的產狀變化,初步認識鳳凰山背斜。

◎平頂山採石場內和龍山組(T1h)和南陵湖組(T1n)的強烈變形。

◎平頂山西側二疊系產狀倒轉現象。

◎對比平頂山東西兩側二疊系產狀變化,認識平頂山向斜(或稱馬家山向斜)。

3.教學重點及要求

◎在野外識別背斜和向斜的基本方法(兩翼產狀變化;從核部向兩翼地層時代變化)。

◎向斜核部可能會產生的變形。

◎識別倒轉地層。

◎從二疊紀向三疊紀過渡時期沉積環境的變化特點。

(四)青苔山路線

1.路線位置

該路線可安排在青苔山(117°48ཐ″E,31°39དྷ″N),也可安排在殷家山(117°50Ɔ″E,31°41Ɔ″N)。這里以殷家山為例說明。殷家山路線位於採石場內,長約350m。

2.觀察內容

◎燈影組(Z2d)和高家邊組(S1g)的岩石組成及其變形特徵。

◎燈影組與高家邊組的接觸關系。

3.教學重點及要求

青苔山逆沖斷層的判斷依據。

(五)紫薇洞路線

1.路線位置

位於維尼綸廠西北側紫薇洞旅遊區內,距巢湖市中心約4km。

2.觀察內容

◎岩溶作用發育的地質條件。

◎石炭-二疊系灰岩中的岩溶景觀。

◎王喬洞旁花崗斑岩。

紫薇洞號稱「江北第一洞」,原名雙井洞,因洞有大小兩個天然井狀出口而得名,後因所在山峰叫「紫薇」,故稱紫薇洞。紫薇洞是一條典型的地下河廊道式溶洞,溶洞內岩溶景觀比較豐富。主洞長1500多米。

3.教學重點及要求

◎岩溶作用與岩性之間的關系。

◎花崗斑岩的岩石特徵與產出部位。

熱點內容
合肥瑤海區招投標中心 發布:2020-09-09 14:35:50 瀏覽:505
合肥長城寬頻價格表 發布:2020-09-09 02:57:42 瀏覽:505
合肥小區名稱 發布:2020-09-10 05:51:24 瀏覽:504
365房產合肥 發布:2020-09-09 22:32:45 瀏覽:504
成都大巴包車 發布:2020-09-09 21:03:12 瀏覽:504
合肥萬達城摩天輪營業 發布:2020-09-10 08:43:47 瀏覽:503
上海合肥高鐵 發布:2020-09-09 20:23:53 瀏覽:503
合肥立特科技 發布:2020-09-09 16:27:05 瀏覽:503
合肥徽昌苑二手房 發布:2020-09-09 03:48:06 瀏覽:503
杭州到合肥高鐵時刻表查詢 發布:2020-09-17 08:24:49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