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縣一市 » 廬江縣鄭氏

廬江縣鄭氏

發布時間: 2023-04-28 13:49:36

1、百家姓鄭姓在全國的分布

(一)華北、東北地區鄭姓 華北、東北地區,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等省市,是鄭姓人遷居較早和分布較為廣泛的地區之一。近年來,對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的研究結果表明,鄭姓人口在北京占人口總數的0.797%,在遼寧佔0.567%,分別位居兩個城市的第22和第31位。 而據公安部戶籍資料,全國漢族人口中鄭姓在北京93315人,天津73390人,河北504857人,山西194802人,內蒙古113944人,遼寧276017人,吉林185985人,黑龍江271902人,山東688479人。 1、山東鄭姓 鄭姓人向華北和東北地區的遷徙,以遷入山東的為最早。早在春秋末年,孔子弟子鄭國居住的邴邑即在今山東境內,他大約還是目前所知在當地居住最早的鄭姓人。至於在此以後不同時期的鄭姓聚居地,歷史上主要有北海高密、任城、臨淄、泰山、兗州、濟寧、剛縣、寧陽等,當代又有掖縣、臨沂、日照、淄博、寧津、益都、沂南、臨朐、棗庄、章丘、揭縣、濟南、蓬萊、東平、巨野、黃縣等地。其中如電影藝術家鄭重是掖縣人,原炮兵副司令鄭惕是臨沂人,山東總工會主任鄭干是日照人,原東北義勇軍旅長鄭興是淄博人,原東北聯軍某師政治部主任鄭友榮是寧津人,原中共益都縣委書記鄭心亭是益都人,華東野戰軍某團政委鄭玉傑是沂南人,中共益都縣委書記鄭亦尼是臨朐人,戲劇導演鄭亦秋是棗庄人,山東政協副主席鄭緯尼是揭縣人,田徑名將鄭鳳榮是濟南人,抗日烈士鄭增信是蓬萊人,中共鄆北縣委書記鄭魯山是東平人,抗越功臣鄭憲桐是章丘人,鄭寶武是巨野人,醫學名家鄭麟蕃是黃縣人,等等,其籍貫所在的地區都頗為廣泛,幾乎遍及山東全省。 2、山西鄭姓 山西省鄭姓入遷時間較早,在漢代初年就已知名。如我們在本書《秦漢鄭姓尋根》一章中所及的漢武帝舅衛青之父鄭季,家於平陽,是山西鄭氏知名最早的人。此後,鄭姓又在永濟、河東、陽城、祁縣、太原、朔州等地獲得了發展,並相繼出了唐代太子太師鄭霸、鳳翔節度使鄭注、後周韓國公鄭仁誨、後唐司徒鄭琢、宋代太僕卿鄭本、元代劇作家鄭光祖、明朝兵部右侍郎鄭崇儉等著名人物。其中鄭注家於絳州翼城(今山西翼城棗園村),本姓魚,時稱"魚鄭",以剪除藩鎮割據、兵敗甘露之變而知名。至於當代的山西鄭姓人,在血緣上大多與他們有關,在分布上除以上述地區為中心外,又有一些知名人物生活在洪洞、沁源、五台、黎城等地,共同成為山西鄭姓的幾大居住中心。 3、河北鄭姓 河北鄭姓的來源最早與滎陽鄭氏由中原地區到這里避亂有關,後來又因為一些政治和社會原因不時有人遷居這里。在當代以前,鄭姓人在河北已分別居住在魏縣、永年、邯鄲、棗強、滄州、涿州、宣化、徐水、河間等地,並有唐代宰相鄭?、五代鳳翔節度副使鄭阮、元代昭永大將軍鄭溫、明朝兵部尚書鄭洛、御史鄭銘、清代江蘇巡撫瑞鄭瑞、直隸提督鄭魁士等人知名於世。其中鄭端是今天的棗強人,平時生活簡朴,為官清正,所到巡查之處吏民歡迎,因而名聞遠近。近代以後,鄭姓人又在灤南、新城、深縣、靜海、豐南、東光、玉田、蠡縣、安新、寬城等地繁衍發展。 4、北京鄭姓 北京鄭姓來源比較復雜,歷代遷入、遷出不斷,自元朝以後逐漸引起重視。由於這里長期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全國許多地區的鄭姓人到這里從事政治、經濟、文化事業。只是因為這些人仍以原有的籍貫相稱,去世後也幾乎全部歸葬原籍,因此,真正以北京為籍貫的歷史人物並不多。只是到了近現代以後,留居下來的鄭姓人才有一些以北京為籍貫,在注籍時也以北京籍登記,才使這里的鄭姓人顯著增加。如在1982年進行全國人口普查時,有人對北京24948人的姓氏使用情況作一調查,發現其中有198人姓鄭,這種結果,使鄭姓在北京大姓中成為第22大姓,並占被調查總數的0.794%。當然,居住在北京一帶的鄭姓人也並非絕對是在近現代以後才有人知名。如明代大興人鄭永寬由於是皇妃之父,官至都督同知,其子孫也都分別在朝中擔任都指揮使等職務,便是一個典型事例。另外,在北京東部一帶,也相繼出了明代御史鄭己、清朝湖南布政使鄭源、山東既墨令鄭鳴岡等人著名人物,說明至少在明代時已有鄭姓人落籍北京。 5、東北鄭姓 在東北地區,遼寧省約在宋代以後開始有鄭姓人居住,其中大定(今喀拉沁旗)人鄭宏及其子鄭京、鄭子聃等人知名於金代,分別官至金源縣令、吏部侍郎,其所在的家族也是當地早期最有影響的鄭姓家族。到了明清時期,由於滿清政府實行向關東地區的移民政策,致使不少生活在山東、河北等地的鄭姓人入遷遼寧,其中的一些甚至還從這里進一步遷到東北的其他地區。如著名的清朝遺老鄭文焯原籍山東高密,其祖先在清朝時遷居奉天鐵嶺(今屬遼寧),遂落籍為奉天鐵嶺人。至於當代,根據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的抽樣調查資料,在25029個遼寧人中有142人姓鄭,占被調查總數的0.567% ,排在遼寧大姓的第31位。這些鄭姓人主要分布在大連、沈陽、遼中、安東、建昌、海城等地,家族歷史大多能上溯到明清時期,並各有人知名於世。 (二)華東地區鄭姓 華東地區是鄭姓人遷居較早和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據1982年的人口普查資料,鄭姓在福建各大姓氏中位居第13位,在上海位居第36位。尤其是在福建,至今仍有"黃鄭排滿街"的說法,可見其人口之多和分布之廣。另外,在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等省,鄭姓也都擁有廣泛的影響。根據公安部的戶籍資料,全國漢族人口中鄭姓在福建有930947人,江蘇349106人,浙江1021358人,安徽498713人,江西390265人,上海87016人。 1、福建鄭姓 今天的福建省之所以成為鄭姓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與鄭姓在歷史上不斷地向這里的遷徙和繁衍有關。其中龍驤將軍鄭昭西晉末年向今福州一帶的遷徙,以及中原地區的人在唐高宗時期和唐朝末年的遷入,我們都已在以前各章的有關章節中提及,而當地的研究者也稱鄭姓歷史上向福建的移民至少有三次。根據相關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發現所謂的三次移民在時間上也與我們此前所述一致,即分別在西晉末年、唐初和唐朝末年。其中第一次向福建的遷移也與當時的移民大潮有關,《建甌縣志》卷19的"禮俗志"中也記載:"晉永嘉末,中原喪亂,士大夫多攜家避難入閩。建為閩上游,大率流寓者居多,時危京刺建州,亦率其鄉族來避兵,遂以占籍。"《福州府志》卷75還對《建甌縣志》中所言中原士大夫流寓為何姓氏作了明確說明:"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林、黃、際、鄭、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難懷居,無復北向。"從這些史料可以看出,第一次鄭姓入閩的人來自北土中州,即以河南為中心的滎陽鄭氏後裔。至於鄭姓第二次入閩,是在唐高宗時,主要遷居閩江流域或沿海平原地區。其原因是由於在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玉鈴衛左郎陳政奉命擔任嶺南行軍總管,率府兵5000人入閩。這次隨他入閩的將領相傳有58姓,其中就包括鄭姓。後來,在五代亂離之際,光州固始王潮、王審知兄弟乘唐末大亂之機率兵轉戰江西、廣東後入閩,並建閩國,當時也有鄭姓人隨軍,從而形成第三次入閩高潮。在此後的閩國統治福建時境內相對安定,加上其統治者又注意羅致人才,拓展良田,發展生產,從而吸引了更多的人前來,這里也成了動盪年代人才的喘息避難之地。隨軍和前來避難的人不僅僅是中原士人,還包括"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賈,多避亂於此"。《全唐詩》卷763也記載:"時中原人士楊承體、鄭麟、韓渥、歸傅懿、楊贊圖、鄭戢等皆避亂入閩。"在這些被提到的名人中,鄭姓就佔了二位。加以當時"武夫悍卒,氣焰逼人,閩人戰栗自危,謾稱鄉人,冀其憐憫,或猶冀其拔用",本來就是滎陽世族的鄭姓人因出身高貴更使福建居民敬仰,以致有不少當地人前來聯宗,從而使鄭姓在當地的數量進一步增加。  再者,從人口數量上看,盡管目前還沒有人對福建全省的鄭姓人口進行具體統計,但對個別縣市的人口統計卻有人進行。如有人曾對福安縣甘棠堡數十姓調查,發現鄭姓居第三位,其祖先分別在唐宋之際入閩,並與林、蘇、陳等姓一起發展成為當地望族。此外,在同安縣的44個自然村中,共有鄭姓人口11794人;晉江有鄭姓1萬餘人,福州6萬餘人,福清13萬餘人,長樂7萬餘人。其中福清、長樂兩地的鄭姓人數量,都超過了當地全部人口的10%。而在福建全省,僅據1982年人口普查資料中的25244人抽樣調查,就有439人姓鄭,佔全部被調查人數的1.739%,鄭姓也因此在福建大姓中得以占據第13的顯要位置。再者,福建鄭姓人還有許多遷往海外各地,是目前擁有海外鄭姓人口最多的省份。 總的來看當代以前的福建鄭姓,在分布上早期以今福州為中心,並呈逐漸向南發展趨勢,如今則以閩中、閩南為中心。歷史上和近現代的福建鄭姓人才絕大部分都出在這些地區,如唐代的文學家鄭咸是福州人,宋代的鄭樵是莆田人,明代的鄭成功是南安人,近代的鄭孝胥是閩侯人,現代文學家鄭振鐸是長樂人,等等,無不如此。而當鄭姓人遷居這里並在各地發展繁衍以後,由於本來都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也對各地的文化和經濟發展作出過不少貢獻。同時,不少人還繼承了家族的尊祖敬宗、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注重家族內部的文化建設,建造祠堂和編修家譜,使家族內部始終保持一種雍睦有禮的和諧氣氛。其中如在周寧縣浦源村,由於其始祖朝奉大夫鄭尚八世孫鄭晉在宋代由滎陽遷來,為紀念先祖而建造了浦源鄭氏宗祠,從後歷代都進行維修或擴建,1996年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地整修。該宗祠造型獨特,形同古船,其形狀相傳是因其先祖鄭尚的一個夢而來。鄭尚當年曾在宗祠旁的柳杉樹下小憩,夢見自己乘一巨舟,從者無數,財寶滿舵,醒後以為吉兆,遂立下遺願,要以此樹為船桅,建祠如舟形。後果子孫滿堂,人才輩出,成為當地望族。如今,該柳杉樹高十丈,干粗六圍,樹腹中空而枝葉茂盛,被村人奉若神明,稱為"靈檣"。整個祠堂為三進式殿堂建築,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正廳供奉著其歷代祖宗像及牌位,依次陳列著歷代珍藏的龍頭祖牌,是目前華東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 2、浙江鄭姓 浙江鄭姓的歷史頗為悠久,最早大約與西漢初年齊國臨淄鄭姓的南遷有關,分布在會稽山陰(今紹興)一帶。至唐代,又相繼有中原人鄭虔、鄭至道等人遷居浙江,其後裔也分布於台州、臨海、寧海、仙居、三門、天台、黃岩等地。宋代以後,又有一些其他地區的鄭姓人入遷這里。如南宋人鄭清之遷居鄞縣,鄭自牖遷居遂安,其後裔都發展成為當地鄭姓中較有影響的支派。另外,又有來自江西上饒的鄭姓人遷居衢州,衢州鄭氏遷居金華、建德、溫州,遂安鄭氏遷居浦陽,等等,也都為浙江鄭姓的發展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後來也在各地有較大發展。總計在當代以前,鄭姓已分布於省內的永嘉(溫州)、湖州、歸安、嘉興、海鹽、平湖、杭州、寧波、茲溪、蘭溪、義烏、處州、括蒼、浦江等地,並各有一些代表人物知名於世。如漢代太尉鄭弘是山陰人,宋代太師鄭清之是寧波人,國子監丞鄭彥是嚴州人,朝請大夫鄭宗強是金華人,鄭汝岡是處州人,龍圖閣直學士鄭伯熊是永嘉人,元代學者鄭忠是嘉興人,明代禮部尚書鄭沂是浦陽人,學者鄭圭是杭州人,鄭伉是衢州人,御史鄭公智是寧海人,清代名士鄭宏是海鹽人。在這些人中,鄭伯熊是南宋著名學者,以開明的政治態度和學以致用的學術歸旨聞名於世,也是南宋"永嘉學派"的代表人物。其弟鄭伯英也是浙東碩儒,與其兄並稱"大小鄭公"。其季弟鄭伯海、從弟鄭伯謙也都繼承家學,名聞一方,被《宋元學案》譽為"永嘉之學宗鄭氏"。此外,浦江鄭氏從南宋到明朝"九世同居",是鄭姓史上著名的大家族,明初分財異居後相繼遷到福建、浙江、湖廣、四川、安徽、廣東、江西、河南、雲南、山東、陝西等地,發展嬗變情況在鄭姓中有典型意義。 當代,鄭姓在浙江的分布更為廣泛,僅在東部地區的人口比例就達到3% 以上,而臨海也有2萬多人,被認為是鄭姓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3、江蘇鄭姓 江蘇鄭姓入遷較早,當代以前已散處南京、蘇州、無錫、徐州、淮安、吳縣、揚州、興化、江都、江寧、江乘、吳江等地,以後又有較大發展。從入遷時間和血統源流看,江蘇鄭姓的來源最早與孫吳名醫鄭泉和西晉末年滎陽鄭庠的南遷有關,其後裔也散處於京師建康(今南京)一帶。特別是鄭庠,被後人譽為渡江始祖,其後裔也散處於江蘇中南部一帶,並繁衍發展為蘇州鄭氏、揚州鄭氏、興化鄭氏等。至南北朝時期,出自滎陽鄭氏的鄭頤父子遷居彭城,成為徐州鄭氏的開基祖。此後,徐州鄭氏又遷居淮安等地,成為江蘇鄭姓的另一大支派。 歷史上的江蘇鄭姓名人,主要有宋代太尉鄭戩(蘇州人)、吏部侍郎鄭望之(徐州人)、明代抗清英雄鄭為虹(江都人)、清代畫家鄭燮(興化人)等,近現代則有音樂家鄭覲文(江陰人)、海洋學家鄭重(吳縣人)、物理學家鄭一善(武進人)、原江蘇省長鄭謙(溧陽人)、畜牧學家鄭丕留(太倉人)、醫學家鄭思競(靖江人)、林學家鄭萬鈞(徐州人)等。在人口上,目前僅知泗陽縣有1萬多人,興化市有4000多人,其他各地的情況尚待進一步統計。 4、江西鄭姓 江西鄭姓在歷史上主要由鄰省遷來,或者因做官的緣故而留居當地,著名的家族主要分布在弋陽、玉山、上饒、貴溪、撫州、江州、德化、新建、袁州等地。在當代,鄭姓的分布也較為廣泛,其中心主要在東北部各地,其中尤以弋陽、石城、泰和、橫峰、修水、贛州、瑞金、銅鼓、清江、玉山、興國、萬載、上饒等地為多,影響也較大。今天的鄭姓之所以仍在這些地區知名,並且擁有較多的人口,正是從歷史上進一步發展的結果。 5、安徽鄭姓 安徽鄭姓以沛郡(治今宿州)鄭氏形成最早,約為秦漢之際由陳郡或宋城分出,逐漸發展成為當地大族。三國時,沛郡鄭氏曾有人隨孫策起兵,從此南遷皖南或江浙地區。歷史上,安徽鄭姓在主要集中在徽州、池州、宣州、濠州、合肥等地,今天則以廬江、定遠、合肥、長豐、宣城、來安、鳳陽、英山、蕪湖、霍丘、六安、歙縣、祁門、桐城等地的鄭姓人較為知名,其中歙縣、宣城、合肥、鳳陽、祁門等地的鄭姓人便是直接由歷史上的鄭姓發展而來的,其他地區的鄭姓則是這些地區遷出和進一步的繁衍發展。 安徽各地的鄭姓知名人物,在歷史上主要有宋代鹽鐵督監鄭昌(宣州人)、元代奉義大夫鄭玉(歙縣人)、明代劇作家鄭之珍(池州人)、禮部郎中鄭居貞(歙縣人)、刑部尚書鄭三俊(池州人)、漳國公鄭亨(合肥人)、名將鄭遇春(鳳陽人)、清代畫家鄭汶(徽州人)、科學家鄭復光(徽州人)、學者鄭相如(涇縣人)等,當代則有哲學家鄭昕(廬江人)、藝術家鄭榕(定遠人)、少將鄭蘭蓀(桐城人)、原安徽人大副主任鄭鎖(長豐人)、基督教名人鄭建業(蕪湖人)等。在這些名人中,元代奉義大夫鄭玉父鄭千齡,家於今歙縣西郊鄭村。他本人是元末高士,隱居鄉里,不願做官,創辦了師山書院,講經傳學,被尊稱為"師山先生"。由於有恩於鄉里,他的子孫在明代成化丙戍年(1466年)為他建造了一座紀念建築,又名鄭氏宗祠。整個宗祠由門坊、門廳、寢堂、享堂和天井組成,總面積1838平方米,全部是磚木結構,硬山頂、四合院式,空間高大。宗祠門廳七間,進深八步。兩邊耳室各開一門。享堂面闊五間,深十一步,是族人議事的主要場所。後面寢堂放祖宗牌位。整個宗祠氣勢恢宏,是徽州最具代表性的宗祠之一,現被辟為古徽州民俗風情博物館。 6、上海鄭姓 上海鄭姓入遷較晚,早期也主要分布在今市區四周各縣,知名家族有明代嘉定鄭氏、清代青浦鄭氏等,代表人物有禮部郎中鄭閎和畫家鄭基成等。近代以後,隨著上海的飛速發展,許多鄭姓人也由於不同原因相繼遷入,並在當地注籍。僅據1982年的人口普查抽樣資料,在25092人中有159人姓鄭,占被抽樣總數的0.634% ,居當地大姓的第36位。另據當地人對1994年人口資料的抽樣調查,鄭姓居當地大姓的第32位。

2、史記項羽傳

項羽本紀第七

:應項籍者,下相人也,集解地理志臨淮有下相縣。索隱縣名,屬臨淮。案:應劭雲「相,水名,出沛國。沛國有相縣,其水下流,又因置縣,故名下相也」。正義括地誌雲:「相故城在泗州宿豫縣西北七十里,秦縣。」項,胡講反。籍,秦昔反。字羽。索隱按:下序傳籍字子羽也。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索隱按:崔浩雲「伯、仲、叔、季,兄弟之次,故叔雲叔父,季雲季父」。梁父即楚將項燕,正義燕,烏賢反。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集解始皇本紀雲:「項燕自殺。」索隱此雲為王翦所殺,與楚漢春秋同,而始皇本紀雲項燕自殺。不同者,蓋燕為王翦所圍逼而自殺,故不同耳。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索隱地理志有項城縣,屬汝南。正義括地誌雲:「今陳州項城縣城即古項子國。」故姓項氏。

成,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梁嘗有櫟陽逮,索隱按:逮訓及。謂有罪相連及,為櫟陽縣所逮錄也。故漢每制獄皆有逮捕也。正義櫟音葯。逮音代。乃請蘄集解蘇林曰:「蘄音機,縣,屬沛國姿悉。」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集解應劭曰:「項梁曾坐事傳系櫟陽獄,從蘄獄掾曹咎取書與司馬欣。抵,歸;已,止也。」韋昭曰:「抵,至也。謂梁嘗被櫟陽縣逮捕,梁乃請蘄獄掾曹咎書至櫟陽獄掾司馬欣,事故得止息也。」索隱按:服虔雲「抵,歸也」。韋昭雲「抵,至也。」劉伯庄雲「抵,相憑託也」。故應劭雲「項梁曾坐事系櫟陽獄,從蘄獄掾曹咎取書與司馬欣。抵,歸;已,息也」。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索隱韋昭雲:「浙江在今錢塘。」浙音「折獄」之「折」。晉灼音逝,非也。蓋其流曲折,莊子所謂「淛河」,即其水也。淛折聲相近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集解韋昭曰:「扛,舉也。」索隱說文雲:「橫關對舉也。」韋昭雲:「扛,舉也。」音江。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盡鶿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索隱徐氏以為在沛郡,即蘄縣大澤中。其九月,會稽守集解徐廣曰:「爾時未言太守。」正義守音狩。漢書雲景帝中二年七月,更郡守為太守。通謂梁曰:集解楚漢春秋曰:「會稽假守殷通。」正義按:言「假」者,兼攝之也。「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索隱按:謂先舉兵能製得人,後則為人所制。故荀卿子曰「制人之與為人制也,其相去遠矣」。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正義張晏雲:「項羽殺宋義時,桓楚為羽使懷王。」是時桓楚亡在澤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梁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梁召籍入。須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索隱此不定數也。自百已下或至八十九十,故雲數十百。一府中皆慴伏,索隱說文雲:「詟,失氣也。」音之涉反。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吳中豪傑為校尉、候、司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基冊罩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眾乃皆伏。於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將,徇下縣。集解李奇曰:「徇,略也。」如淳曰:「徇音『撫徇』之『徇』。徇其人民。」

�薹廣陵人召平於是為陳王徇廣陵,正義揚州。未能下。正義胡嫁反。以兵威服之曰下。聞陳王敗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矯陳王命,正義矯,紀兆反。召平從廣陵渡京口江至吳,詐陳王命拜梁。拜梁為楚王上柱國。集解徐廣曰:「搏鬧二世之二年正月也。」駰案:應劭曰「上柱國,上卿官,若今相國也」。曰:「江東已定,急引兵西擊秦。」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聞陳嬰已下東陽,集解晉灼曰:「東陽縣本屬臨淮郡,漢明帝分屬下邳,後復分屬廣陵。」索隱下音如字。按:以兵威伏之曰下,胡嫁反。彼自歸伏曰下,如字讀。他皆放此。東陽,縣名,屬廣陵也。正義括地誌:「東陽故城在楚州盱眙縣東七十里,秦東陽縣城也,在淮水南。」使使欲與連和俱西。陳嬰者,故東陽令史,集解晉灼曰:「漢儀注雲令吏曰令史,丞吏曰丞史。」正義楚漢春秋雲東陽獄史陳嬰。居縣中,素信謹,稱為長者。東陽少年殺其令,相聚數千人,欲置長,無適用,乃請陳嬰。嬰謝不能,遂強立嬰為長,縣中從者得二萬人。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集解應劭曰:「蒼頭特起,言與眾異也。蒼頭,謂士卒皂巾,若赤眉、青領,以相別也。」如淳曰:「魏君兵卒之號也。戰國策魏有蒼頭二十萬。」索隱晉灼曰:「殊異其軍為蒼頭,謂著青帽。」如淳曰:「特起猶言新起也。」按:為蒼頭軍特起,欲立陳嬰為王,嬰母不許嬰稱王,言天下方亂,未知瞻烏所止。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集解張晏曰:「陳嬰母,潘旌人,墓在潘旌。」索隱按:潘旌是邑聚之名,後為縣,屬臨淮。嬰乃不敢為王。謂其軍吏曰:「項氏世世將家,有名於楚。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於是眾從其言,以兵屬項梁。項梁渡淮,黥布、蒲將軍◇集解服虔曰:「英布起於蒲地,因以為號。」如淳曰:「言當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此自更有蒲將軍。」索隱按:布姓英,咎繇之後,後以罪被黥,故改姓黥以應相者之言。韋昭雲「蒲,姓也」,是英布與蒲將軍二人共以兵屬項梁也。故服虔以為「英布起蒲」,非也。按:黥布初起於江湖之間。亦以兵屬焉。凡六七萬人,軍不邳。正義被悲反。下邳,泗水縣也。應劭雲:「邳在薛,徙此,故曰下邳。」按:有上邳,故曰下邳。

保�當是時,秦嘉集解陳涉世家曰:「秦嘉,廣陵人。」已立景駒為楚王,集解文穎曰;「景駒楚族,景氏,駒名。」軍彭城東,正義括地誌雲:「徐州彭城縣,古彭祖國也。」言秦嘉軍於此城之東。欲距項梁。項梁謂軍吏曰:「陳王先首事,戰不利,未聞所在。今秦嘉倍陳王而立景駒,逆無道。」乃進兵擊秦嘉。秦嘉軍敗走,追之至胡陵。集解鄧展曰:「今胡陸,屬山陽。漢章帝改曰胡陵。」嘉還戰一日,嘉死,軍降。景駒走死梁地。項梁已並秦嘉軍,軍胡陵,將引軍而西。章邯軍至栗,集解徐廣曰:「縣名,在沛。」項梁使別將朱雞石、餘樊君與戰。餘樊君死。朱雞石軍敗,亡走胡陵。項梁乃引兵入薛,正義括地誌雲:「故薛城古薛侯國也,在徐州滕縣界,黃帝之所封。左傳曰定公元年薛宰雲『薛之祖奚仲居薛,為夏車正』,後為孟嘗君田文封邑也。」誅雞石。項梁前使項羽別攻襄城,正義許州襄城縣。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阬之。還報項梁。項梁聞陳王定死,召諸別將會薛計事。此時沛公亦起沛,往焉。

剿絕居鄛人范增,索隱晉灼音「剿絕」之「剿」。地理志居鄛縣在廬江郡,音巢,是故巢國,夏桀所奔。荀悅漢紀雲:「范增,阜陵人也。」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正義顧著作雲:「固宜當應敗也。」當音如字。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集解徐廣曰:「楚人也,善言陰陽。」駰案:文穎曰「南方老人也」。索隱徐廣雲:「楚人善言陰陽者,見天文志也。」正義虞喜志林雲:「南公者,道士,識廢興之數,知亡秦者必於楚。」漢書藝文志雲南公十三篇,六國時人,在陰陽家流。『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集解瓚曰;「楚人怨秦,雖三戶猶足以亡秦也。」索隱臣瓚與蘇林解同。韋昭以為三戶,楚三大姓昭、屈、景也。二說皆非也。按:左氏「以畀楚師於三戶」,杜預注雲「今丹水縣北三戶亭」,則是地名不疑。正義按:服虔雲「三戶,漳水津也」。孟康雲「津峽名也,在鄴西三十里」。括地誌雲「濁漳水又東經葛公亭北,經三戶峽,為三戶津,在相州滏陽縣界」。然則南公辨陰陽,識廢興之數,知秦亡必於三戶,故出此言。後項羽果度三戶津破章邯軍,降章邯,秦遂亡。是南公之善讖。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集解如淳曰:「蜂午猶言蜂起也。眾蜂飛起,交橫若午,言其多也。」索隱凡物交橫為午,言蜂之起交橫屯聚也。故劉向傳注雲「蜂午,雜沓也」。又鄭玄曰「一縱一橫為午」。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正義為,於偽反。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集解徐廣曰:「此時二世之二年六月。」從民所望也。集解應劭曰:「以祖謚為號者,順民望。」陳嬰為楚上柱國,封五縣,與懷王都盱台。集解鄭氏曰:「音煦怡。」正義盱,況於反。眙,以之反。盱眙,今楚州,臨淮水,懷王都之。項梁自號為武信君。

@ǖ居數月,引兵攻亢父,正義亢音剛,又苦浪反。父音甫。括地誌雲:「亢父故城在兗州任城縣南五十一里。」與齊田榮、司馬龍且正義子余反。軍救東阿,正義括地誌雲:「東阿故城在濟州東阿縣西南二十五里,漢東阿縣城,秦時齊之阿也。」大破秦軍於東阿。田榮即引兵歸,逐其王假。假亡走楚。假相田角亡走趙。角弟田間故齊將,居趙不敢歸。田榮立田儋子市為齊王。項梁已破東阿下軍,遂追秦軍。數使使趣□正義下「使」色吏反。趣音促。齊兵,欲與俱西。田榮曰:「楚殺田假,趙殺田角、田間,乃發兵。」項梁曰:「田假為與國之王,集解如淳曰:「相與交善為與國,黨與也。」索隱按:高誘注戰國策雲「與國,同禍福之國也。」窮來從我,不忍殺之。」趙亦不殺田角、田間以市於齊。集解張晏曰:「若市買相貿易以利也。梁救榮難,猶不用命。梁念殺假等,榮未必多出兵,不如依春秋寄公待以禮也,又可以貿易他利,以除己害,遂背德可輔假以伐齊,故曰市貿易也,」晉灼曰:「假,故齊王建之弟,欲令楚殺之,以為己利,而楚保全不殺,以買其計,故曰市也。」索隱按:張晏雲「市,貿易也」韋昭雲「市利於齊也」,故劉氏亦雲「市猶要也」。留田假而不殺,欲以要脅田榮也。齊遂不肯發兵助楚。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陽,正義括地誌雲:「濮州雷澤縣,本漢城陽,在州東九十一里。地理志雲城陽屬濟陰郡,古郕伯國,姬姓之國。史記周武王封季弟載於郕,其後遷於城之陽,故曰城陽。」屠之。西破秦軍濮陽東,正義括地誌雲:「濮陽縣在濮州西八十六里濮縣也,古吳之國。」按:攻城陽,屠之,西破秦軍濮陽縣也。東即此縣東。秦兵收入濮陽。沛公、項羽乃攻定陶。正義定陶,曹州城也。從濮陽南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雝丘,正義雍丘,今汴州縣也。地理志雲「古杞國,武王封禹後於杞,號東樓公,二十一世簡公,為楚所滅」,即此城也。大破秦軍,斬李由。集解應劭曰:「由,李斯子也。」還攻外黃,正義括地誌雲:「故周城即外黃之地,在雍丘縣東。」張晏曰:「魏郡有內黃縣,故加『外』也。」臣瓚曰:「縣有黃溝,故名。」外黃未下。

�K項梁起東阿,西,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等又斬李由,益輕秦,有驕色。宋義乃諫項梁曰:「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項梁弗聽。乃使宋義使於齊。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集解張晏曰:「顯,名也。高陵,縣名。」索隱按:晉灼雲「高陵屬琅邪」。曰:「公將見武信君乎?」曰:「然。」曰:「臣論武信君軍必敗。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沛公、項羽去外黃攻陳留,陳留堅守不能下。沛公、項羽相與謀曰:「今項梁軍破,士卒恐。」乃與呂臣軍俱引兵而東。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碭。集解應劭曰:「碭,屬梁國。」蘇林曰:「碭音唐。」正義括地誌雲:「宋州碭山縣,本漢碭縣也,在宋州東百五十里。」

為王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當此時,趙歇為王,陳餘為將,張耳為相,皆走入鉅鹿城。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集解張晏曰:「涉,姓;間,名。秦將也。」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集解應劭曰:「恐敵抄輜重,故築牆垣如街巷也。」陳餘為將,將卒數萬人而軍鉅鹿之北,此所謂河北之軍也。

已破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恐,從盱台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集解應劭曰:「天子曰師尹,諸侯曰令尹,時去六國尚近,故置令尹。」瓚曰:「諸侯之卿,唯楚稱令尹。時立楚之後,故置官司皆如楚舊。」以沛公為碭郡長,集解蘇林曰:「長如郡守也。」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

迓畚初,宋義所遇齊使者高陵君顯在楚軍,見楚王曰:「宋義論武信君之軍必敗,居數日,軍果敗。兵未戰而先見敗徵,此可謂知兵矣。」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集解徐廣曰:「一作『慶』。」子冠軍。集解文穎曰:「卿子,時人相褒尊之辭,猶言公子也。上將,故言冠軍。」張晏曰:「若霍去病功冠三軍,因封為冠軍侯,至今為縣名。」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索隱按:傅寬傳雲「從攻安陽、扛里」,則安陽與扛里俱在河南。顏師古以為今相州安陽縣。按:此兵猶未渡河,不應即至相州安陽。今檢後魏書地形志,雲「己氏有安陽城,隋改己氏為楚丘」,今宋州楚丘西北四十里有安陽故城是也。正義括地誌雲:「安陽縣,相州所理縣。七國時魏寧新中邑,秦昭王拔魏寧新中,更名安陽。」張耳傳雲章邯軍鉅鹿南,築甬道屬河,餉王離。項羽數絕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圍鉅鹿下。又雲渡河湛船,持三日糧。按:從滑州白馬津齎三日糧不至邢州,明此渡河,相州漳河也。宋義遣其子襄相齊,送之至無鹽,即今鄆州之東宿城是也。若依顏監說,在相州安陽,宋義送子不可棄軍渡河,南向齊,西南入魯界,飲酒高會,非入齊之路。義雖知送子曲,由宋州安陽理順,然向鉅鹿甚遠,不能數絕章邯甬道及持三日糧至也。均之二理,安陽送子至無鹽為長。濟河絕甬道,持三日糧,寧有遲留?史家多不委曲說之也。項羽曰:「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集解如淳曰:「用力多而不可以破蟣虱,猶言欲以大力伐秦而不可以救趙也。」索隱張晏雲:「搏音博。」韋昭雲「虻大在外,虱小在內」。故顏師古言「以手擊牛之背,可以殺其上虻,而不能破其內虱,喻方欲滅秦,不可與章邯即戰也」。鄒氏搏音附。今按:言虻之搏牛,本不擬破其上之蟣虱,以言志在大不在小也。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趙。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很如羊,正義很,何懇反。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索隱按:地理志東平郡之縣,在今鄆州之東也。飲酒高會。集解韋昭曰:「皆召尊爵,故雲高。」索隱韋昭曰:「皆召高爵者,故曰高會。」服虔雲:「大會是也。」天寒大雨,士卒凍飢。項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飢民貧,士卒食芋菽,集解徐廣曰:「芋,一作『半』。半,五升器也。」駰案:瓚曰「士卒食蔬菜,以菽雜半之。」索隱芋,蹲鴟也。菽,豆也。故臣瓚曰「士卒食蔬菜,以菽半雜之」,則芋菽義亦通。漢書作「半菽」。徐廣曰:「芋,一作『半』。半,五升也。」王劭曰:「半,量器名,容半升也。」軍無見糧,正義胡練反。顏監雲:「無見在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並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索隱私,謂使其子相齊,是徇其私情。崔浩雲:「徇,營也。」非社稷之臣。」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集解如淳曰:「梧音悟。枝梧猶枝捍也。」瓚曰:「小柱為枝,邪柱為梧,今屋梧邪柱是也。」正義枝音之移反。梧音悟。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正義未得懷王命也。假,攝也。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使桓楚報命於懷王。懷王因使項羽為上將軍,集解徐廣曰:「二世三年十一月。」當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

卒二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正義漳水。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集解文穎曰:「秦將也。」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集解漢書音義曰:「惴音章瑞反。」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集解張晏曰:「軍行以車為陳,轅相向為門,故曰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淘唬章邯軍棘原,集解張晏曰:「在漳南。」晉灼曰:「地名,在鉅鹿南。」項羽軍漳南,□正義括地誌雲:「濁漳水一名漳水,今俗名柳河,在邢州平鄉縣南。注水經雲漳水一名大漳水,兼有騑水之目也。」相持未戰。秦軍數卻,二世使人讓章邯。章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至咸陽,留司馬門◇集解凡言司馬門者,宮垣之內,兵衛所在,四面皆有司馬,主武事。總言之,外門為司馬門也。索隱按:天子門有兵闌,曰司馬門也。三日,趙高不見,有不信之心。長史欣恐,還走其軍,正義走音奏。不敢出故道,趙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軍,報曰:「趙高用事於中,下無可為者。今戰能勝,高必疾妒吾功;戰不能勝,不免於死。原將軍孰計之。」陳餘亦遺章邯書曰:「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北阬馬服,索隱韋昭雲:「趙奢子括也,代號馬服。」崔浩雲:「馬服,趙官名,言服武事。」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里,索隱服虔雲:「金城縣所治。」蘇林曰:「在上郡。」崔浩雲:「蒙恬樹榆為塞也。」竟斬陽周。集解孟康曰:「縣屬上郡。」正義括地誌雲:「寧州羅川縣在州東南七十里,漢陽周縣。」何者?功多,秦不能盡封,因以法誅之。今將軍為秦將三歲矣,所亡失以十萬數,而諸侯並起滋益多。彼趙高素諛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使人更代將軍以脫其禍。夫將軍居外久,多內卻,有功亦誅,無功亦誅。且天之亡秦,無愚智皆知之。今將軍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孤特獨立而欲常存,豈不哀哉!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索隱此諸侯謂關東諸侯也。何以知然?文穎曰:「關東為從,關西為橫。」高誘曰:「關東地形從長,蘇秦相六國,號為合從。關西地形橫長,張儀相秦,壞關東從,使與秦合,號曰連橫。」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此孰與身伏鈇質,索隱公羊傳雲:「加之鈇質。」何休雲:「要斬之罪。」崔浩雲:「質,斬人椹也。」又郭注《三蒼》雲「質,�椹也。」妻子為僇乎?」章邯狐疑,陰使候始成集解張晏曰:「候,軍候。」索隱候,軍候,官名。始成,其名。使項羽,欲約。約未成,項羽使蒲將軍日夜引兵度三戶,集解服虔曰:「漳水津也。」張晏曰:「三戶,地名,在梁淇西南。」孟康曰:「津峽名也,在鄴西三十里。」索隱水經注雲「漳水東經三戶峽,為三戶津」也。淇當為「湛」。案:晉八王故事雲「王浚伐鄴,前至梁湛」,蓋梁湛在鄴西四十里。孟康雲「在鄴西三十里」。又闞駰十三州志雲「鄴北五十里梁期故縣也」,字有不同。軍漳南,與秦戰,再破之。項羽悉引兵擊秦軍污水上,集解徐廣曰:「在鄴西。」索隱污音於。郡國志鄴縣有污城。酈元雲「污水出武安山東南,經污城北入漳」。正義括地誌雲:「污水源出懷州河內縣北大行山。」又雲:「故邘城在河內縣西北二十七里,古邘國地也。左傳雲『邘、晉、應、韓,武之穆也』。」大破之。

傲干章邯使人見項羽,欲約。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軍吏皆曰:「善。」項羽乃與期洹水南殷虛上。集解徐廣曰:「二世三年七月也。」駰案:應劭曰「洹水在湯陰界。殷墟,故殷都也」。瓚曰「洹水在今安陽縣北,去朝歌殷都一百五十里。然則此殷虛非朝歌也。汲冢古文曰『盤庚遷於此』,汲冢曰『殷虛南去鄴三十里』。是舊殷虛,然則朝歌非盤庚所遷者」。索隱按:釋例雲「洹水出汲郡林慮縣,東北至長樂入清水」是也。汲冢古文雲「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虛,南去鄴州三十里」,是殷虛南舊地名號北蒙也。已盟,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為言趙高。項羽乃立章邯為雍王,置楚軍中。使長史欣為上將軍,將秦軍為前行。正義胡郎反。到新安。正義括地誌雲:「新安故城在洛州澠池縣東一十三里,漢新安縣城也。即阬秦卒處。」諸侯吏卒異時故繇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諸侯微聞其計,以告項羽。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集解徐廣曰:「漢元年十一月。」

攪耄行略定秦地。函谷關集解文穎曰:「時關在弘農縣衡山嶺,今移在河南谷城縣。」索隱文穎曰:「在弘農縣衡山嶺,今移在谷城。」顏師古雲:「今桃林縣南有洪滔澗水,即古之函關。」按:山形如函,故稱函關。□正義括地誌雲:「函谷關在陝州桃林縣西南十二里,秦函谷關也。圖記雲西去長安四百餘里,路在谷中,故以為名。」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至於戲西。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集解孟康曰:「在新豐東十七里,舊大道北下阪口名也。」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張良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索隱名纏,字伯,後封射陽侯。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正義為,於偽反。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柰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集解徐廣曰:「鯫音士垢反,魚名。」駰案:服虔曰:「鯫音淺。鯫,小人貌也。」瓚曰「楚漢春秋鯫,姓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柰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原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至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鄉坐。亞父南鄉坐。亞父者,范增也。集解如淳曰:「亞,次也。尊敬之次父,猶管仲為仲父。」沛公北鄉坐,張良西鄉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庄,□正義項羽從弟。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庄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庄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擊。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正義擁,紆拱反。盾,食允反。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正義直江反。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

3、為什麼明朝的時候賜姓會是鄭?

明朝皇帝賜大臣「鄭」姓的 就1個鄭和!
鄭和原姓馬,怎麼會改姓鄭呢?《鄭和家譜》中詳細記載了明成祖賜鄭姓的由來。鄭緩信和在「靖難之役」中才華出眾,戰功顯赫,永樂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明成祖上朝嘉獎「靖難之役」的有功之擾空輪臣,朱棣回憶起當年鄭和在鄭村壩(今北京大興縣)的英勇頑強,表現十分突出,便親筆書寫了一個斗大的「鄭」字賜給馬和為姓,並虧滲封鄭和為內官監太監(四品大員)。皇帝親自賜姓,在當時被視為臣子的最大榮耀,馬和由此改姓鄭和。
鄭成功 (1624年—1662年),祖籍中國福建南安人,是一位民族英雄。但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母為日本田川氏,原名鄭森,字明儼,號大木。後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國姓朱,名成功,故又稱國姓爺。

4、20個古代英雄簡介,100

1、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

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斗數百次。

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

紹興四年(1134年),收復襄陽六郡。

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

岳家軍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

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宋孝宗時,平反昭雪,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後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在宋、元、明三朝,備受尊崇。

2、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

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

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

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

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

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

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3、於謙

於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杭州市上城區)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樂十九年(1421年),於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

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

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

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於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

當時朝務繁雜,於謙獨運征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於謙被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謚「肅愍」。

明神宗時,改謚「忠肅」。有《於忠肅集》傳世。《明史》稱贊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4、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

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

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台,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5、陸秀夫

陸秀夫(公元1236年—公元1279年),字君實,一字宴翁,別號東江,楚州鹽城長建里(今江蘇省建湖縣建陽鎮)人。

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與文天祥、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崖山海戰兵敗,背著衛王趙昺赴海而死,時年四十四歲。

5、居巢人范增,文言文,范增認為陳美勝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范增總結陳勝失敗的原因是「不立楚後而自立」因此,「其勢不長」。 陳勝在政治方面就犯了嚴重錯誤。有句話說得好,楚雖三認,亡秦必楚!可見楚人對於秦的仇恨程度可見一般。但是如果你張三或者李四站出來說,我是楚國人,我要帶領大家去滅秦,大家跟著我干,那隻會被楚人說是叛逆,雖然出國滅亡了,但要帶領大家滅秦的也是出國後裔啊,怎麼也輪不到你陳勝,因此他失敗了。和第二次反秦的農民大起義來看,項羽和劉邦他們是以楚懷王這面大旗出面的,這樣如果有人反對就是叛逆。
居鄛人范增,(【索隱】:晉灼音「剿絕」之「剿」。地理志居鄛縣在廬江郡,音巢,是故巢國,夏桀所奔。荀悅漢紀雲:「范增,阜陵人也。」)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正義】:顧著作雲:「固宜當應敗也。」當音如字。)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集解】:徐廣曰:「楚人也,善言陰陽。」駰案:文穎曰「南方老人也」。【索隱】:徐廣雲:「楚人善言陰陽者,見天文志也。」【正義】:虞喜志林雲:「南公者,道士,識廢興之數,知亡秦者必於楚。」漢書藝文志雲南公十三篇,六國時人,在陰陽家流。)『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集解】:瓚曰;「楚人怨秦,雖三戶猶足以亡秦也。」【索隱】:臣瓚與蘇林解同。韋昭以為三戶,楚三大姓昭、屈、景也。二說皆非也。按:左氏「以畀楚師於三戶」,杜預注雲「今丹水縣北三戶亭」,則是地名不疑。【正義】:按:服虔雲「三戶,漳水津也」。孟康雲「津峽名也,在鄴西三十里」。括地誌雲「濁漳水又東經葛公亭北,經三戶峽,為三戶津,在相州滏陽縣界」。然則南公辨陰陽,識廢興之數,知秦亡必於三戶,故出此言。後項羽果度三戶津破章邯軍,降章邯,秦遂亡。是南公之善讖。)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集解】:如淳曰:「蜂午猶言蜂起也。眾蜂飛起,交橫若午,言其多也。」【索隱】:凡物交橫為午,言蜂之起交橫屯聚也。故劉向傳注雲「蜂午,雜沓也」。又鄭玄曰「一縱一橫為午」。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正義】:為,於偽反。)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集解】:徐廣曰:「此時二世之二年六月。」從民所望也。【集解】:應劭曰:「以祖謚為號者,順民望。」陳嬰為楚上柱國,封五縣,與懷王都盱台。【集解】:鄭氏曰:「音煦怡。」【正義】:盱,況於反。眙,以之反。盱眙,今楚州,臨淮水,懷王都之。)項梁自號為武信君。

熱點內容
合肥瑤海區招投標中心 發布:2020-09-09 14:35:50 瀏覽:505
合肥長城寬頻價格表 發布:2020-09-09 02:57:42 瀏覽:505
合肥小區名稱 發布:2020-09-10 05:51:24 瀏覽:504
365房產合肥 發布:2020-09-09 22:32:45 瀏覽:504
成都大巴包車 發布:2020-09-09 21:03:12 瀏覽:504
合肥萬達城摩天輪營業 發布:2020-09-10 08:43:47 瀏覽:503
上海合肥高鐵 發布:2020-09-09 20:23:53 瀏覽:503
合肥立特科技 發布:2020-09-09 16:27:05 瀏覽:503
合肥徽昌苑二手房 發布:2020-09-09 03:48:06 瀏覽:503
杭州到合肥高鐵時刻表查詢 發布:2020-09-17 08:24:49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