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豐古墓群
1、剛發掘出的埠里墓群有何特別?為何被稱為宋代建築考古的重要遺存?
近日,長豐縣舉辦埠里宋代家族墓地考古發現專家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50餘名專家學者來到埠里古墓群發掘現場參觀,並就古墓群發掘成果及墓地出土仿木結構建築進行解讀。
據介紹,目前埠里宋代家族墓地的發掘工作已結束,該家族墓葬系江淮地區具有典型性的宋代家族墓地,等級高、規模大,出土器物保存完整,品相好、級別高,具有重要研究意義。接下來,在考古發掘的同時,當地將針對每個墓葬單體提出相應的保護方案,確定了原址保護的思路,並朝著建設遺址公園或墓葬博物館的方向努力。
據悉,長豐埠里宋代家族墓地的發掘,填補了江淮地區宋代墓葬研究諸多空白,是兩宋之際南北文化高度交流融合的實證,結合該墓葬元素和出土器物,體現了安徽特殊的地理位置。
12月26日,安徽省長豐縣埠里宋代家族墓地考古發現專家研討會在長豐縣舉行,多位專家學者匯報了古墓群發掘成果,並對墓地出土仿木結構建築進行解讀。
12月26日9時左右,眾多高校教授、國家和地方博物館研究館員近五十餘人來到長豐埠里古墓群發掘現場進行參觀,現場工作人員介紹了古墓勘探進展和挖掘出土的文物情況。
隨後,多名專家學者與隨行人員來到長豐縣老法院,觀摩出土文物。記者從現場看到,展示文物有金飾、銀飾和各類陶瓷器皿共50多件,這些文物歷經千年仍以其精美的紋飾和精湛的工藝技巧讓前來觀摩的專家驚嘆不已。
當天14時,安徽省長豐縣埠里宋代家族墓地考古發現專家研討會正式開幕。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壽縣中心站站長張義中、特邀專家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東方建築研究所所長周雪鷹先後對出土的文物、墓地出土仿木結構建築進行了解讀。
會上專家們將古墓與同時期開封、泉州等地相似建築結構進行比較,可以基本確定長豐縣埠里家族墓地的年代,即北宋時期墓葬;而借鑒宋代建築學著作《營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頒布的一部建築設計、施工的規范書)中記錄的建築設計,也進一步印證了其歷史區間。
■古墓發現回顧
填補江淮之間宋代墓葬研究諸多空白
2019年4月12日傍晚,在下塘鎮埠里社區淮南北路北延施工現場,工人施工時挖掘出疑似古墓。
4月15日,張義中一行赴下塘鎮現場勘探古墓。經過對古墓形制、棺槨考證及土層檢驗,考古人員初步判斷該墓葬群年代為北宋。考古工作人員通過進一步勘探,在已暴露墓葬(編號M1)旁邊又發現古墓12座,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墓葬墓室平面呈圓形,直徑約11米,面積約120平方米,證實該地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家族墓葬群。
據考古專家介紹,在M12古墓內出土墓誌一盒,雖上半部漫漶嚴重,但內涵豐富。通過解讀表明,墓主人為“慎縣袁團鎮”(即今肥東縣元疃鎮,距原埠里鄉直線距離約10公里)人,其主要活動年代為“政和二年”前後(公元1112年,北宋晚期宋徽宗趙佶執政期間)。墓主人為當時很有影響力的商家大賈(“數年間財產增隆”“獨以富名出”),與當時朝廷很多官員有接觸。
埠里宋代家族墓地的發掘已經結束,綜合兩個年度的發掘成果, 該家族墓葬的發掘較有意義。可以說它是江淮地區具有典型性的宋代家族墓地,等級高、規模大,出土器物保存完整,品相好、級別高,填補了江淮之間宋代墓葬研究的諸多空白,具有重要研究意義。它也是兩宋之際南北文化高度交流融合的實證。
此外,考古、保護、展示三位一體理念貫穿發掘始終。在考古發掘的同時針對每個墓葬單體提出相應的保護方案,確定了原址保護的思路,並朝著建設遺址公園或墓葬博物館的方向努力。
2、埠里宋代家族墓地的發掘工作已基本結束,當地墓葬真面目如何?
2020年1月,埠里宋代家族墓地的發掘因意義重大而獲評“2018-2019年安徽十大考古新發現”。目前,埠里宋代家族墓地的發掘已結束,綜合兩個年度的發掘,歸納其發掘意義如下:
1.系安徽江淮地區一處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宋代家族墓地,等級高、規模大,出土器物保存完整,品相好、級別高,填補了安徽江淮之間宋代墓葬研究的很多空白,對於研究宋代貴族的家族墓葬制度、宋代建築、(瓷器、金銀器、漆器、竹木器等)手工業製作技術等皆有重要意義。與同時期安徽省內發現的宋代墓葬比較,墓地規模與1973年發掘的合肥東郊包拯家族墓地相當(其中M12略大於包拯原葬墓),但保存更好,出土遺物更豐富,且大部分出土器物保存完整,品相較好,級別較高,特別是漆木器,體量較大,數量較多(僅M1便出土漆木器18件,與1988年合肥馬紹庭夫妻合葬墓同為安徽單個墓葬出土漆木器最多),在同時期墓葬中非常罕見;放眼全國,墓群規模僅次於洛陽富弼家族墓地和安陽韓琦家族墓地(兩者皆為北宋中晚期宰相)。
2.系宋代建築考古的重要地下遺存。在全國范圍內宋代地面建築遺存非常稀少,安徽省現存的宋代建築遺存皆為古塔,埠里宋代家族墓地發現的大量仿木構墓葬建築,在我國南方地區尤為罕見,是宋代建築考古不可多得的重要地下遺存。按照這批仿木結構建築技藝、造型風格等,可大致推測墓葬建築年代為北宋時期,其中M1和M12年代相近,M14略晚,恰與考古斷代相印證。
3.系兩宋之際南北文化高度交流融合的實證。從墓葬形制來看,八邊形墓室、仿木結構墓葬建築是兩宋之際中原和北方地區常見的墓葬元素;從出土器物來看,墓地既有陝西省耀州窯的青瓷器,也有景德鎮窯湖田窯的青白瓷器,體現了安徽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實際。
4.系兩宋時代鎮區貴族階層的家族墓地。根據對M12墓誌的釋讀,該墓墓主人應為當地非常有影響力的商家大賈。兩宋時期經濟發達,鎮區之間商品交易頻繁,“鎮”逐漸卸去軍事駐防功能,成為僅次於縣城的商品交易次中心,具有了“市”的功能,墓地的發掘為研究我省兩宋時期區域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大量珍貴資料。
5.多學科合作的考古發掘,成果顯著。發掘的同時,我所文物保護領域的專家也進駐現場全程參與出土文物的保護工作;古建室專家也前往發掘現場對仿木結構墓葬建築進行測繪和解讀,考古隊還邀請體質人類學專家對出土人骨進行鑒定和DNA檢測。另外,漆木器修復及製作工藝的還原、墓葬結構的三維掃描、棺木木種的檢測、金銀器成分測定等也都陸續展開。上述多學科手段都為深入闡釋墓群的內涵提供了新的視角。
6.考古、保護、展示三位一體的理念貫穿發掘始終,效果初現。考古發掘的同時,我們針對每個墓葬單體提出相應的保護方案,對形制特殊、保存較好的墓葬,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到場提出發掘建議和保護預案後再開展工作,一批文物和墓葬建築得到有效保護,目前長豐縣已在M1上建立了保護大棚,同時確定了原址保護的思路,並朝著建設遺址公園或墓葬博物館的方向努力。
7.公眾考古成果顯著,反響較大。在我所的統籌安排下,墓地的發掘先後被國內和安徽省多家媒體采訪和報道。中央電視台《探索與發現》頻道《考古進行時》欄目組也慕名前往考古發掘現場全程跟蹤拍攝並製作紀錄片。記錄片的播放,是對考古工作的宣傳,無形中擴大了墓地的影響力,對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大作用。
3、在我的老家合肥市長豐縣楊廟鎮棗林村有七十二漢古墓群有誰會去開發這里的旅遊呢?投資1億回報只是?號
在百度上提這問題挺另類的。呵呵,挺有商業頭腦的,但對你而言以及,即使你在這里指出來,實際上並不會給這帶來商機。但這是一種意識,起碼你看到了這一點,呵呵,成功的人總是有著敏銳的眼光來尋找機會。相信你會有大好前途,哈哈,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