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廬江方言小女孩
1、安慶搞笑方言
安慶方言
地區所轄各縣,從行政區劃、地理位置和方言分區上看,它既是在安徽、湖北、江西3省的交界地,又處於幾個大方言區的邊緣。西部的宿松、岳西、太湖3縣跟湖北的黃梅、英山兩縣接壤,與湖北省最具特色的「楚語」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地區南面的望江與宿松一部分,跟江西的彭澤縣隔江相望,而江南東至縣的大部分更處在江西省地域的環繞中,這一帶「贛語」的特徵是顯而易見的。北面、東面和東南面的岳西、潛山、桐城、檄陽、貴池和安慶市,或毗連霍山、舒城、廬江,或座落沿江兩岸,這一大部分區域均處在江淮次方言的強大影響之下。因此,區內方言既含有「楚語」、「贛語」、「江淮方言」的某些特徵,同時又摻雜各種方言而匯成地區獨有的地方色彩。現按語音、詞彙、語法3個方面的特點。進行比較記述如下。
語 音
一、聲 母
1、共同點 一是古見系二等字的讀法。古見系匣母的蟹攝開口二等字普通話讀舌面音
[tþ、tþh、þ]的,區內方言全讀舌根音[K、K,、x1。如;þh ?
tþ-K 家、夾、介、解、街、窖、角、間、講。
tþh一Kh 敲、嵌、掐、確、鬃、鉛。
þ-x 下、蝦、瞎、鞋、蟹、轄、限、莧、苑、項、巷、咸。
口語中這一類字還多些,例如「江(一北)、虹、教(一書)、覺(困一)、孝(戴一)、嗅」等字都念[K、K』、x]聲母。
二是零聲母字的分化。古疑母、影母字,普通話讀為零聲母的區內方言一律分別讀為鼻音聲母[N]與[?],普通話沒有這兩個聲母。如:
古疑母的「我、餓、訛、牙、咬、岸、雁、昂、鄂、硬、礙」和古影母的「襖、歐、謳、暗、鴨、壓、淹、安、案、軋、縣、恩、骯、惡、厄、勘、啞、矮」等字,在普通話中都是零聲母音節,地區各縣都加了舌根濁鼻輔音[N]聲母。
古疑母的另一部分字如「魚、語、藝、儀、業、嚴、研、硯、仰、虐、堯、諺、顏、驗、毅、宜、義、虞」等,普通話也是零聲母字,地區各縣都加了舌面前濁鼻輔音[?]作聲母。
另外,屬於「疑、影」兩母的其它字,如「吳、五、屋、外、畏、委、瓦、挖、玩、婉、央、嬰、擁」等,本地方言與北京一致,仍分別讀為合口呼、撮口呼、齊齒呼的零聲母音節。個別字如「偶」,有的縣讀[N]聲母,有的縣讀[?]聲母,少數字如「藝、儀、魚」等,其它縣讀[?]聲母,安慶、桐城、檄陽、貴池等地已近似普通話,讀零聲母。
自成音節的鼻輔音:地區各縣有兩個鼻輔音自成音節,一個是舌尖濁鼻輔音[一n],即
「你」音[一n],「你們」叫「[一n州],,;另一個是雙唇濁鼻輔音[一m],貴池縣城喊「媽」為「姆媽」,「姆」音[--m]。t?
2、不同點 一是全濁聲母念送氣音是「贛語」的影響。古全濁聲母即「並、定、從、澄、祟、群」的仄聲字,普通話都念[p、t、k、tþ、t?、ts]不送氣音聲母。區內的東至、宿松、岳西、懷寧、太湖、望江、潛山等縣,多數念成送氣音,這是「贛語」的語音特徵,反映了「贛語」語音對各縣的影響。不過,「贛語」是古全濁聲母,不論平歷,一律念送氣音,上述各縣已不是「一律」,如在「贛語」應念送氣音的「罷、棒、毒、掉、跪、巨、傑、倦、篆、皂、趙、助、笨、鮑、肚」等字,很多縣已念成不送氣音聲母,這說明「贛語」特徵的不完整,或其特徵的逐漸被消磨。
至於貴池、桐城、機陽以及安慶市,則完全不存在這一語音痕跡。
另外,東至、太湖、望江等縣的局部地區有零星古來母字的聲母由[1]轉化為[t]的現象。如東至縣的利安鄉「良、涼、糧、梁、量、亮」等字,聲母讀為[t],太湖、望江把[1i]念成[ti],「隸」音「帝」,「里」音「的」,「這里、城裡、家裡、夜裡」中的「里」都讀成「的」,這也是贛語的特徵。
二是[1] [n]不分是江淮方言的影響。[1]與[n]的分混是北方方言內部的一般現象。普通話[1、n]不混,江淮次方言[1、n1不分。貴池、桐城、dA陽、安慶市,基本是[1、n1不分,有[n1無[1],[1]念[n],「老」念「腦」,「蘭」念「南」,「流』』念「牛』,,「了」念「烏」;懷寧、宿松、岳西、望江基本上[n、1]不混,表現為細音不分洪音分,即南7E蘭,寧76陵。
江淮方言的另一影響表現在舌尖後音[t?、t?『、? ]與舌尖前音[ts、ts『、s],以及舌面音[tþ、
tþ『、þ]的分混。這三組音的分混本是北方方言的內部特徵,但在區內,這三組音的分化混合情況與北京音不一致,而且各縣之間也互有差別,並分別影響到韻母,情況比較復雜。
二、韻 母
1、共同點 韻母的共同點主要表現在合口韻變化的一致性上,合口韻的變化及其多寡,
這是北方方言的內部分歧,區內各縣表現了相當的一致性。如:
丟失[u]介音,普通話中的[uo、uon、uan、uei ],多數在方言中丟失韻頭[u]後變成[o、on、an、ei]。女口「多、羅、鍋、火」念成「[to、1o、ko、xo]』』;「端、團、暖、官、寬、鑽、算」等字,韻母由[uan]念為[on];「敦、吞、論、尊、村、孫」的韻母由[u«n]念為[«n];「堆、推、最、翠、碎」的韻母由[uei]變為[ei]。值得一提的是,[1、n]與[ei]相拼的音節,區內有些縣又把[ei]念成[uei],加一個[u]韻頭,如「內、類、雷」等字。
[u]韻母變[«u]韻母,古遇攝合口一等字普通話念[u]韻母的,區內多數縣念[«u]。如:
社=豆,圖=頭,爐=樓,祖=走,醋=湊,蘇=搜。只有貴池、東至、望江例外。
2、不同點 一是[「] 及 [「] 一類韻的存在是湖北「楚語」的典型特徵。韻母中有一系列[V]一類韻,這本是「楚語」的特點,「楚語」通行地域在湖北東部黃岡地區、孝感地區共2o余縣。這一地區的黃梅、英山與本地區的宿松、太湖、岳西連成一片,楚語的這一特徵也由此滲透到安慶地區各縣。表現在普通話以[y]開頭的撮口呼韻母和以[u]開頭的合口呼韻母都念[H]及[4]一類韻母。宿松、岳西、潛山、桐城,幾乎有楚語 [「] 一類韻母的全部。如「女」念成 [「],「朱、除、書、儒、居、區、虛、魚」的韻母也是 [「],「抓、刷」的韻母念[「a],「揣、帥」的韻母念[「ai],「決、缺、說」的韻母念 [「Q],「迫、吹、水」的韻母是[「ei],「專、川、拴、捐、圈、冤」的韻母為[「an],「庄、床、雙」的韻母念 [「ag]。桐城、機陽無後鼻韻母,但有入聲,「竹、出、木、域」的韻母為 [「«]。除以上各縣外,與桐城交界的懷寧、機陽以及東至、貴池等縣,也或多或少存在[「]一類韻母,或在口語中[y、u、「]相互替代。
二是從前後鼻音韻尾的分混可看出江淮次方言的影響。安慶地區古深攝、臻攝與古曾
攝、梗攝字讀音混同,即北京音念[«N、iN]的後鼻韻母字,地區各縣一律念[«n、in]韻母,這是江淮方言語音特徵的最突出集中的表現。如針=爭,深=生,根=耕,陳=程,森=僧,韻都是[«n]金=京,親=青 心=星,彬=兵,頻=平,民=名,林=玲,韻母都是[in],即常說的[«N、eN]不分,[«n、in]不分。除此之外,安慶、桐城、貴池、樅陽等地,古山攝、宕攝的讀音也不分,即北京音念[aN、uaN]韻母,這幾個地方念[an、uan]韻母。例如:邦=班,龐=盤,當=丹、桑=三,張=詹,荒=歡,光=關。更例外的是桐城、樅陽兩縣,沒有普通話的全部後鼻韻母,除沒有上述後鼻韻母,還沒有[uN、yN],如「崩、風、冬、通、農、工、空、轟、中、沖、松、窘、瓊、凶、用」等字的韻母,都念成[on、un、yn]等前鼻韻母。前後鼻韻母不分,這是江淮次方言的典型語音特徵。
三是有兒化韻的存在。安慶地區的貴池和安慶兩地有一個體現北京語音特色的「兒化
韻」。雖然作為後綴的兒尾捲舌程度與北京稍有不同,能「兒化」的韻母也比北京話略少一些,但兒化韻母的數字仍然是可觀的。如:
[a]--竹榻兒、大個馬兒(大個子)、小刷把兒、大家馬兒大家騎。
[o]——撲燈娥兒、山歌兒、大傢伙兒。
[þ]--鐵訂殼兒(形容很硬的東西)、角兒、逗大脫兒。
[i]--地兒菜(芳菜)、花生米兒、餃子皮兒、小大姐兒。
[u]--壁虎兒、蹄箍兒(豬的肘關節部分)、頂針箍兒、撥浪鼓兒。
[y]--小雀鼠兒(貴池)、眼睛珠兒(貴池)、溫吞驢兒。
[11--油糍兒、算盤子兒、挖子兒(一種游戲)。
[ai]--煙袋兒、瓶蓋兒、小菜兒。
[ei]--風車兒、小妹兒。
[au]--山芋爪兒、絲線絛兒、墳包兒、茭(音高)兒菜。
[ou]--促壽兒、能豆兒、急猴兒、土狗兒、挑頭兒、雞毛帚兒、四牌樓兒。
[au]--場瓢兒、畫眉烏兒、餃兒、挑兒(小勺)、針抄兒。
[on]--粘米團兒、雞蛋黃兒、當官兒。
[uN]--活龍兒。 』
至於運用鼻音韻尾字取名字的那些字,都能變為「兒化韻」。如:蘭兒、平兒、珍兒、強兒、紅兒等等,這既是北方話和北京音的明顯標志,又是安慶地區向共同語普通話靠攏而應加以保留並進一步規范的可貴的語音現象。
韻母部分的語音特徵,有湖北「楚語」的特色,有江淮次方言的特色,但都是北方方言各次方言間的分歧。
三、聲 調
1、去聲分陰陽的六個調類 宿松、岳西兩縣去聲分陰陽,有入聲,共有陰乎、陽平、上聲、陰去、陽去、入聲6個調類:
陰平:丁、方、知、詩、梯、剛
陽平:朋、承、窮、移、時、仇
陰去:半、替、控、臭、舜、意
陽去:饅、洞、認、共、論、用
上聲:猛、體、孔、整、五、忍
入聲:木、督、谷、觸、惕、失
2、去聲分陰陽的五個調類:懷寧、望江、太湖、潛山4縣去聲分陰陽,共有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5個調:
陰平:媽、方、天、高、詩、山
陽平:乎、同、蟲、人、文、才
上聲:古、口、手、比、老、有
陰去:抗、唱、怕、發、日、借
陽去:共、陣、備、傑、濁、白
去聲分陰陽,這在省內、區內都屬於較為特殊的語音現象,這一特徵又與「楚語」完全一致。
3.去聲不分陰陽的5個調:安慶市、東至、貴池的聲調是5個,去聲不分陰陽的,有入聲:
陰平:剛、知、專、尊、丁、邊
陽平:房、田、窮、平、才、寒
上聲:古、短、手、比、九、女
去聲:正、大、共、樹、到、汗
入聲:八、尺、舌、局、即、竹
貴池城關,除入聲外,其餘4個調類的調值與北京音十分相近。貴池城關音家有「小北
京」之稱,與調值跟北京音相近關系極大。
4、去聲不分陰陽的六個聲調
桐城的聲調為6個,與宿松、岳西不同的是去聲不分陰
陽,入聲卻分高低,也是6個調類:
陰平:詩、梯、衣、方
陽平:時、題、移、房
上聲:使、體、以、反
去聲:世、替、義、范
高入聲:發、達、麥
低入聲:軸、熟、續
桐城入聲字中的一部分還帶有一個特殊的邊音韻尾[1]。
樅陽與桐城的聲調,在調類與值方面大同小異,也是6個調類,部分鄉也有高入聲與低入聲之分,入聲也帶[1]尾。
聲調方面,安慶地區與其它方言相比較而言,去聲分陰陽,這既是贛語的特點,也是楚語的特點;贛語有入聲,懷寧、望江、太湖、潛山無入聲;贛語入聲收[一t]、[一k]尾,區內的入聲都收[?]尾,表現了參差不齊的情況。
安慶地區處於「贛語」、「楚語」和「江淮次方言」的圍繞之中。建國40年,上述諸方言在交流中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各縣都或多或少受到影響。由於語言本身發展的不平衡性,又由於「贛語」與「楚語」的特徵本來就不突出,加上改革開放的影響,人員的流動性大,普通話勢力的擴展,方言語音自然處在不斷變化之中。這樣,有的地區「贛語」色彩濃些,有的地方湖北「楚語」標志明顯些,有的縣市「江淮次方言」的特徵更突出些,這些只是綜合影響下的側重點不同而已,不可能在其中劃出十分明確而又截然分清的分界線。但由於普通話的推廣,教育的普及,共同語北京音通過宣傳媒介的熏陶,隸屬北方方言的江淮次方言的特徵逐步在區內擴大,呈現出大面積江淮方言語音的一致性。這種方音特點的消磨而向共同語發展,有力地證明了方言向北京音靠攏的趨勢。
詞 匯
安慶方言詞彙干差萬別。有的與普通話不同,而在區內是一致的,如「太陽」都叫「日頭」;有的與普通話不同,各縣之間也不一樣。如「小孩兒」一詞,安慶人叫「小伢〔Na]子」,潛山、桐城、樅陽人叫「小伢兒」,望江、岳西、太湖、懷寧人叫「小伢」,宿松人叫「滴滴伢兒」,貴池人「小妹[mi]」、「小把戲」。有一些詞只流行於一個鎮甚至一個鄉,在部分地區並不通用,但表現了方言詞彙的多彩多姿和區域特徵。歸納起來分析,主要是在詞形和詞義兩方面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差異。
一、詞形相同,詞義有別
1、詞義擴大 安慶方言中有一些詞,從詞形上看,與普通話完全一樣,但從詞義上看,它比普通話概括得更廣些,包含的內容更豐富些。
窿 這個字在普通話里不能獨立成詞,它只能與「窟」組成單純詞「窟窿」,表示為「孔、
洞」的意思。區內方言中,「窿」與其它片語成的詞語,表示了比原來意義范圍大得多的意思如:
鼻一、耳朵一(孔——小洞)
鞋一、刺案一(裡面——洞狀)
衫袖一(袖筒——衣服的筒狀部分)
脅胳一(腋下——凹進去的地方)
被一(被窩——疊成長筒形的被)
鍋一(鍋膛——器物的中空部分)
馱 普通話中只有「用背負載」一個意思,區內方言也擴大了,結果有:
挨:一打、一罵、一批
借:一債、一錢、一高利貸
承受:一霉、一名聲
巧 除有「靈巧」的含義外,區內方言還有「便宜、價錢不高」的意思。如:「~賣了「,「那裡貴些,這里~一些」。
老闆 普通話有「(1)私營工商業的財產所有者,(2)掌櫃」這兩個意思,區內方言再加一個「丈夫」的意思。
2、詞義縮小 這一類詞從字面上看也與普通話一樣,但詞的含義卻比普通話的內容狹
窄些、單一些、縮小些。如:
席子 普通話指「用葦蔑、草等編成平片的東西,用來鋪炕、床、地或搭棚子等」。區內方言鋪的草席才叫「席子」,葦蔑編的叫「蘆席」,竹蔑編的叫「竹席」、「蔑席」或「罩子」。「席子」這個詞所包含的內容比普通話小多了。
手爪 字面上應是「人手和鳥獸的腳」,普通話里沒有這個詞,方言中只保存了兩個語素中的「人手」這個部分,「爪」的含義去掉了。例如「我要是偷你的就爛手爪兒。」
面 普通話指「面條和麵粉」,區內方言則僅指面條。
煤 普通話本來是指「古代植物在不通空氣時在地下高溫高壓下所形成的黑色固體礦
物」,如煙煤、無煙煤等。區內山區有些把上述物體連同木炭,稱之為「炭」,而把家庭中燒飯或取暖時用熄火方式取得的剩餘燃料用作引火備用的物體叫「煤」。
3、詞義轉移這類詞的詞形與普通話相同,但詞義已另有所指,如下表。
香 油
過 夜
皮 子
無 聊
奶 奶
聽 聽
明 堂
草鞋底
鞋底板
朝 笏
芝麻油
皮革、皮毛
因清閑而煩悶
祖 母
耳朵接受聲音
(1)打曬糧食的場地;(2)院子
鞋 底
古代臣子朝見皇帝時用的記事條形板
菜籽油
吃晚飯(宿松)
去籽棉花
1;流、卑鄙
(1)妻子;(2)已婚婦女
(3)泛指女性(貴池)
鼻子接受氣味(太湖)
天井(望江)
(1)一種小魚
(2)一種長形燒餅
方形烤餅(桐城)
二、詞義相同、詞形有別
這一類別,就詞義看與普通話完全相同,但詞形卻干差萬別,有的是詞形部分不同,有的
是完全不同。
1、詞義相同,詞形部分不同。 一是詞素相同,次序顛倒:
公雞——雞公 司機——機司
著急——急著 · 計算——算計
不認識——認不識 不得了——得不了
螢火蟲——火螢蟲 豆腐乾一一干豆腐
是詞素部分相同,部分不
下雨一
手帕一
貓頭鷹
跳蚤一
, 瞻煉一
落雨 盛飯——兜飯
手捏子 手腕——手頸子
一貓頭鳥 黃鼠狼——黃雀鑰
屹蚤、烏蚤 桑茬——桑苞、桑棗兒
痴豆鼓、痴大鼓、痴猴子、癲皮tk『ama]、額面姑
二、詞義相同、詞形有別
這一類別,就詞義看與普通話完全相同,但詞形卻干差萬別,有的是詞形部分不同,有的
是完全不同。
1、詞義相同,詞形部分不同。 一是詞素相同,次序顛倒:
公雞——雞公 司機——機司
著急——急著 · 計算——算計
不認識——認不識 不得了——得不了
螢火蟲——火螢蟲 豆腐乾一一干豆腐
二是詞素部分相同,部分不同
下雨一落雨
手帕一手捏子
貓頭鷹一貓頭鳥
跳蚤一屹蚤、烏蚤
盛飯——兜飯
手腕——手頸子
黃鼠狼——黃雀翎
桑葚——桑苞、桑棗兒
蟾蜍——癩豆鼓、癩大鼓、癩猴子、癩皮[khama]、癩癩姑
三是附加成分的使用。附加成分即詞綴,主要指前綴和後綴。在使用詞綴方面,有的普
通話使用,區內方言不使用;區內方言使用的,又是普通話不使用的,各地用與不用的情況也不盡相同。
普通話使用,方言不使用:
領子 衣領
袖子 衫袖
鴨子 鴨
裙子 裙
剪子 剪刀
蚊子 蚊蟲
普通話不使用,方言使用:
妹妹 妹子
弟弟 老弟
眼鏡 眼鏡子
牆壁 壁子
東西 東西子
戲迷 戲迷子
啞巴 啞巴子
螃蟹 蟹子
知了 知了子
2、詞義相同,詞形完全不同 一是來源於古漢語。在安慶地區方言里,保存了相當一部分只見於典籍而不見於現代書面語或普通話詞語,這些詞語古人曾經使用,如今活躍在安慶方言區內人們的口語里。如:
嬉 《廣韻》「許其韻」。《博雅》「戲也」。《前漢文帝紀》「七八十歲翁嬉戲如小兒狀」。「嬉」音「希」,義同「玩」。例如「我是來一的」,「上街一一」,「洋娃娃是買把小伢一的」。
晝 《說文》「日之出入與夜為界」。《集韻》「涉救切,音咒」,就是「白天」意思。區內方言「上午」叫「上一、上半一」,「下午」叫「下一、下半一」。
晏 《太平御覽》卷三六四引劉敬叔《異苑》,(管寧)曰:「吾嘗一朝科頭,三晨晏起」。
「縣」,音「岸」,「晚、遲」的意思。例如「我有事,來一點」』「他比我一到五分鍾」。
嘶 《中華大字典》「先齊切,音西,齊韻」,「聲破也」。《漢書王莽傳》「莽為人大聲而嘶」。區內方言有「清一鬼叫」四字語,就是「大喊大叫」的意思。例如「他咽著,你莫一」,「疼得他直一」。
下 這個字常用的音是去聲,上下的「下」義。古漢語中還有一個音,《中華大字典》注為「亥雅切,上聲馬韻」,應讀「哈」(哈達的「哈」)。它的含義:
《說文解字》「底也」,位置在低處的意思。
《詩經》「後也」,時間、次第在後的意思。
《左襄二十二年傳》「*也」,等級、質量較低的意思。
《論語》「末也」,也是地位在後、在次的意思。
《左襄二十二年傳》「*也」,等級、質量較低的意思。
安慶地區方言「下」音「哈、上聲」,就是常用來表示「差、吞、弱、次」的意思。例如「他是個一人,都欺他」,「冒牌子的都是一貨」,「這個好些,那個一些」,「這場病把身體搞一著」,「他的評語比我還一些」。
杪 彌沼切,音藐。《通訓定聲》「高遠之木枝曰杪」。古漢語中「杪」有「木細枝」和「末端」兩個意思,前者如孫鋇《西山超然亭》詩「孤亭坐林杪」,後者如孟浩然《夜登孔伯昭南樓》詩「再來植秋杪」等。《現代漢語詞典》中有「樹梢」和「年月的末尾」這樣的含義,但沒有用「杪」組成的詞,區內方言卻廣泛運用「杪」的「末端、尖端」的含義造詞,如「刀一子」,「針一子」,「筆一子」,「剪刀一子,樹一子,香椿一子」。貴池還有個兒歌式的繞口令:
木頭木頭墩子,和尚是我孫子,
木頭木頭杪子,我是和尚老子。
嫗 音遇,老婦的通稱。《史記·高帝紀》「有一老嫗夜哭」。《聊齋。趙城虎》「趙城嫗,年七十餘,止一子」。現代漢語普通話里也沒有用「嫗」組成的詞,但區內東至縣的堯渡鎮卻稱呼祖母為「嫗」。稱呼是生活用語,親屬稱謂更是常用語,雖然這個稱謂流行的地域不廣,但卻深刻反映了古漢語在方言中的殘留。
<目+氏> 《廣雅釋訪》「常支切,音匙」,「視也」、「看」的意思。「我一見他上街」,「天黑一不見」,「這個人你要一準著」,「有人射門,一一是哪個」。
坼 《淮南子》「天旱地坼」,《杜詩》「吳楚東南坼」。「裂開」的意思。《現代漢語詞典》有「坼裂」一詞,註明是「書面語」,普通話口語是沒有的。安慶地區無論城鄉,口頭都用這個古語詞。山區把岩石的裂縫叫「岩一」,冬天皮膚凍裂叫「裂一」,至於大乾地早,田地「裂一」或「開一」的說法,更是常用口語。
殘留在方言中的古語詞大量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家庭灶台中燒熱水的鐵罐,區內方言叫「湯罐」或「鼎罐」,這「湯」和「鼎」就是古代漢語中「熱水」和「鍋」的意思。雞窩叫「雞塒」,繩子叫「索」(如麻一、草一、底一)。這「塒」與「索」也是古語詞,甚至與人民生活密切聯系的理發員、店員、醫生,區內各縣大都稱其為「待詔」,「朝奉」,「郎中」。「待詔」,「朝奉」,「郎中」都是古代的官名,宋代開始,民間則用來稱呼有一技之長的手藝人。這些稱呼一直保留到幾百年後的今天,成為古代漢語的活化石。
二是語體風格的差異。由於文化素質的不同,學科專業的不同,口語與書面語的不同,形成了普通話與區內方言的差異。一些自然現象和生活現象,具有專業知識的人,能運用一定的科學術語,一般有文化水平的人,也能運用這些詞語。但缺乏知識又不能解釋這些自然現象和生理現象時,現象的外部特徵就成了表達和命名的依據,這就出現了語言的文野之分,即書面語與口語的語體差異,後者就反映在方言詞彙中。如區內不少人把「自行車」叫「鋼絲車」,把「木偶戲」叫「扁擔戲」,兩者的差別就是語體風格不同。
例如一些關於自然現象的詞彙:
隕石——落火球
月蝕——天狗吃月
龍卷風一一龍吊水
山洪、泥石流——起蛟、脫蛟
再看一些關於疾病的說法:
食道癌——隔食病
闌尾炎——絞腸痧
脂肪瘤——豆渣包
腮腺炎——蛤蟆氣
蛔蟲斑——冷飯跡
咽喉病——公鴨癆
雀斑——烏蚤尿
狐 臭——臭蟲騷、夾騷氣
甲狀腺腫——泡頸、包頸、氣鼓頸
梅尼爾氏症——黑頭暈
三是事物本身對詞形的影響。有些方言詞,常常反映了人民對客觀事物的不同感受,他們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徵作命名的依據。這些特徵,有的是形狀,有的是聲音與色彩,有的是物品的原料與製作方法,或特色、用途等等。在命名後經過約定俗成,為區內交流思想服務。如:
形狀與比喻
絲瓜一
扁豆一
荸薺一
松鼠一
蟑螂一
流星一
彎月一
織女星-
地耳一
網瓜、塔瓜
月亮萊
土栗子
貂老鼠、貂狸
油蟲、灶螞蟻
賊星
蛾眉月
梭子星
鼻涕菇子
竹籃——腰籃(形狀像腰子)
兩齒鈀——老虎爪子
色彩與聲音
假面具——花臉殼子
金針菜——黃花菜
銀杏——白果
粘土——馬肝土(顏色保馬肝)
陰丹士林——海衫藍
橘子——橘紅
杜鵑花——服脂紅、映山紅、新娘花
蟬——炸了子
蟋蟀——曲曲兒、嘁嘁子
烏鴉——老哇
布穀鳥——發棵鳥、割麥插禾鳥
布穀鳥的叫聲是由呼喚「發棵發棵,割麥插禾」的擬聲而命名的,還有一些用叫聲命名的鳥,如「苦哇鳥」,「桂桂蘭」,「四姑姑」,「赤腳滑」等。還有少數地方,把小牛叫作「小牟」,把凡是用金屬製成的響器都叫「鈴鈴」,就完全是聲音代替名稱了。
四是因婉曲表達的需要。方言詞語常常和當地的風俗民情密切相聯系。由於各地的風
俗習慣不同,說法也不一樣,婉曲表達的詞語,又往往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民間普遍關注的「吉凶禍福」,特別在逢年過節,婚喪嫁娶辦大事時,都祈求「大吉大利」,很忌諱說「破嘴話」,一些很平常的事物,都換上吉祥的說法,例如下列詞語:
豬頭——元寶、寶肥、福祀
豬耳——順風
豬舌——口心、卷條
豬血——衁子、旺子
豬肝——頁子
結婚——辦喜事
蓋房——造龍窩
懷孕——有喜、帶喜
懷孕反映——害喜
藕——通泰(通菜)
馬齒覓——平安菜
反之,一些看來不吉利,不如意的事。也不直說,而用含蓄、暗示的方式加以掩飾。例如下列說法:
生病-不好過、不調和、不自在
中葯-香茶
流血-產婦流血叫「見紅」
鼻子流血叫「淌紅紅」
死亡一年紀大的人死亡叫「老了」、「過世了」;小孩死亡叫「丟掉了」,「不在了」,「糟掉了」
在一個環境里,人對人有愛憎之分,人們又以自己的傳統觀念作為評價好惡的標准來對別人加以褒貶,表現了鮮明的感情色彩。例如以下貶義詞:
攪屎棍——胡攪蠻纏、挑撥是非、弄得大家不得安寧的人。
拖索豬一一不愛整潔、穿著馬虎的人。
拖油瓶——再嫁女人帶的前夫子女
二婚頭、過夫娘、過夫嫂——再嫁女子
無常鬼—一瘦高個子
釘錘棒——瘦矮個子
嚼 蛆一一罵人胡說八道
這些貶義詞多數是偏見和愚昧的產物。帶著這種見識,有時在一個人身上、一件事上,也都帶有這種感情作用。同一個人死了,愛他的人說他「登仙了」,恨他的說他「翹辮子了」。「睡覺」這個普通的事,用吉利的說法是「挖窖」(「窖」與「覺」同音,寓意是發財)、「沒有升帳」(表示恭維)或叫「補罩子」;用咒罵人的說法就是「攤屍」、「挺屍」。自己的孩子,愛他的時候喊他「心肝」、「肉」,恨他的時候罵他是「小匣子」(小棺材)、「討債鬼」、「促壽兒」等等,感情色彩是十分明顯的。
區內多高山峻嶺,人民生活與山區資源息息相關,因此,為具有山區特色的事物命名的詞語也應運而生。如人民生活必需品,夏天乘涼要用「竹榻兒」、「竹椅」,冬天取暖要有
2、廬江話中小八婦女是什麼意思
「八」在廬江方言中當形容詞時,是個不好的詞,比如:「八不道五!」,就是形容這人傻,不講理,頭腦不轉彎的意思,我解釋的不是太准,反正不是什麼好詞
3、安徽廬江人有什麼特點
廬江話的系屬和特點
〔系屬和特點〕
語音方面,聲母、聲調差別不太大,規律性也較強;距離較大、相對復雜的是韻母。
詞彙方面,基本詞彙與普通話大體相同,但仍有較多方言詞彙為普通話所無。
語法與普通話差別最小,但也有不少特殊之處。
就廬江方言本身而言,其特點表現為:
1、內部一致性很強,各區鄉間可直接交際。
2、各區鄉之間比較,少數差異主要表現在語音的聲調和個別的聲、韻上。一些周邊區鄉因與各自的鄰縣接壤而在聲調和個別聲、韻上帶有鄰縣的語音色彩,因此有別於其他區鄉方音。
3、城鎮與其他區鄉比較。城鎮話的語音尤其是聲、韻兩方面,都在向普通話靠近,一些古僻的方言詞,也逐漸被淘汰。這也是青年人與老年人所操方言的總體差異。
〔區劃〕
根據廬江方言內部語音的一些差異,可大致分為五個小區。
1、廬城區:以廬城為中心向周圍輻射約15—20公里,說廬城區話的約佔全縣人口總數的68%。
2、金牛區:包括白山、湯池的一部分,約佔全縣人口的13.7%。
3、盛橋區:包括白湖的一部分,約佔全縣人口的5.4%。
4、黃屯區:包括楊柳的一部分,約佔全縣人口的5%。
5、樂橋區:包括羅河、七橋及湯池的江沖,約佔全縣人口的7.9%
4、廬江人為什麼很多人都能說偏合肥話?
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的地方話,廬江人不是說偏合肥話,而是廬江話就是這個樣的發音,而且他們祖祖輩輩都是這樣的說,請採納吧。
5、廬江 方言 打噶 是什麼意思?
就是吃東西時,從胃裡反流出來的「曖氣」,胃中氣體從咽喉所發出的聲響,其聲長而緩,俗稱「打飽嗝」,在廬江就簡說「打噶」了! 還有另一種意思說「打噶」是形容這個人或者這個人說的話很惡心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