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縣一市 » 巢湖回門

巢湖回門

發布時間: 2023-04-14 15:27:42

1、安徽的所有民俗

飲食
一、主、副食品
(一)麵食
烙饃 枕頭饃 蒙城油酥餅 狗肉包子 雞絲卷 高庄饃 重油麻花 小把饊子 獅子頭 盤香餅 水晶豆沙餅 小酥 佛手酥 綠豆煎餅 穿心餜 酥面餜 玉米餜 牛肉饃 老溫面條
(二)米製品
南陵米面 凍米 桐城菜心粑 三河米餃 烏飯團 蒸菜 薴葉餅 徽州米餜
(三)徽州食俗
一品鍋 賽瓊碗 端鍋相勸
二、名菜、名點
(一)名菜
石耳燉雞 腌鮮桂(鱖)魚 發菜甲魚 清蒸石雞 屯溪醉蟹 紅燒劃水 徽州圓子 徽式菊花鍋 毛峰熏鰣魚 生熏仔雞 蟹黃蝦蠱 無為熏鴨 符離集燒雞 八公山豆腐 奶汁回王魚 魚咬羊 掌上明珠
(二)名點
香蕉餅干 墨子酥 雞蛋糕 元寶糖 大救駕 一品玉帶糕 甘露餅 秦郵酥糖 小紅頭 雙冬肉包 蟹黃湯包 廬陽湯包 冬瓜餃 採石磯茶干
地方風俗節會
(一)春季風俗節會
赤膊會 上九會 颺燈會 走太平 媳婦節 春龍節 花朝節 上祀節 驚蛟會 觀音會 禹王廟會
(二)夏季風俗節會
木蘭會 浴佛節 火神會 葯王會 關帝會 城隍廟會 安苗節 太陽會
(三)秋季風俗節會
乞巧節 中元節 滾車節 太子會 地藏節 西廟會 坐廟會 火把節 地方會

2、跪求高人解答:巢湖市含山縣的結婚習俗

1、過文定———男家會請算命先生根據男女雙方的年庚八字推算雙方是否互相配合

2、過大禮———一般在大婚前一個月至兩周進行,男女雙方家長洽商妥了婚事的一切條件,男家會依照議定的條件送聘禮(俗稱定禮或茶禮)到女家,當日男家會請兩位或四位女性親戚(她們必須是全福之人,即是既有丈夫、兒女,而公婆、父母皆在)會同媒人,帶備聘金、禮金及大批禮品到女方家中。通常過禮應用的有禮餅、禮金、禮品等,數量均用偶數,即取成雙成對之意。

3、擇日———男家請算命先生擇定良辰吉日,找個迎娶的好日子,以求婚事順利,二人和順。

4、搬嫁妝———在嫁妝中,除了名貴的珠寶金飾外,還有許多象徵好兆頭的東西。以痰盂作子孫桶,希望女兒開枝散葉,兒孫滿堂。以紅尺作子孫尺,有良田萬頃之意;花瓶代表花開富貴;銅盤及鞋則寓意同偕到老;銀包皮帶有腰纏萬頃之意;剪刀有指蝴蝶雙飛;龍鳳被、床單及枕頭一對,祝福新人恩愛纏綿;片糖則比喻甜蜜幸福;龍鳳碗筷作衣食碗,有豐衣足食之意(碗內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妝的72套衣服)。

5、安床———婚禮前數天的吉日,由好命婆將新床在有利於新人的吉位安床,然後鋪上龍鳳被,並撒上紅綠豆、蓮子、紅棗、桂圓、核桃等喜果。安床後新人便不可睡新床,孕婦、帶孝者及有月事之女性更不可入內。此外,安床後,要讓小孩跳床,並吃喜果,古稱[壓床],有開枝散葉之意。

6、上頭———上頭儀式於大婚前一晚或正日舉行,上頭象徵一對新人正式步入成人階段,要組織新家庭,肩負起開枝散葉的使命。須擇好時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個小時,男女雙方需先沐浴,並由「全福」之人(俗稱好命佬/好命婆,為男女方家族中的長輩,需父母、子女健在,夫妻和睦者)以柚菜澆水洗身(柚葉據說可滌除污穢)。之後換上全新的內衣褲及睡衣,靠一個可以看見月亮的窗口而坐,由「好命佬」或「好命婆」替其梳頭。新娘的頭發會梳成發髻,以示她嫁作人婦後踏入成人階段。 邊梳頭的同時,「好命佬」或「好命婆」要邊說出押韻的吉祥語句,如「一梳梳到尾, 二梳白發齊眉, 三梳兒孫滿地,四梳梳到四條銀筍盡標齊。」語意是祝頌新人能同偕白首,婚姻美滿。最後,「好命佬」或[好命婆]需把扁柏及紅頭繩系在新郎或新娘頭上,這樣才算完成上頭儀式。 由於上頭是父母為兒女祝福的一種儀式,所以較為重視。

7、入門———到達男家後,新娘由大妗攙扶下踏入男方家門。在大門坎外會預先放一個燃木炭的火盆(銅盆或鐵盆均可),新娘需從火盆中跨過,這叫「過火盆」,取其發旺、趕邪之意。接下來是拜堂儀式,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是拜天地,第二是拜祖先,第三是參拜家翁家姑。拜過天地及向祖先神位行跪拜禮後,一對新人便會向新郎父母叩拜,新娘並向家翁、家姑奉上香茶,之後再按家中各人輩份和長幼逐一向長輩敬茶,至於跪下與否,則視乎敬、受雙方的喜好。跪拜父母後,新人會互相對拜,大妗姐不斷說些吉祥話,在互租對拜後,拜堂才告禮成。新人敬茶用的香茶內,通常都放上兩枚紅棗和蓮子,寓意早生貴子的吉兆。新家翁、家姑及長輩喝了新娘這杯茶後,會送上金手鐲、玉器等首飾作為新媳婦的見面禮,又會在盛托香茶的盤上(俗稱「檳榔盒」)放上一封利是,作為大妗姐的賞錢。

8、出門———新娘需由伴娘或大姅姐摻扶並打紅傘,寓意開枝散葉,其它姊妹也須邊走邊撒米及紅、綠豆、金紙碎,俗稱「喂金雞」,據說可防止金雞啄新娘。上花車前,新娘要向送行的親友鞠躬,以表謝意。一定要注意的是陪伴新娘過門到男家的除大妗姐外,必須是未婚女性,

9、三朝回門`———現在大多數新人為省時間,都選擇即日回門,即新人在男家拜過天地及奉茶給翁姑後,便即時進行回門儀式,之後再返男家或直接到酒樓,新人亦可於第二天回門,但切不可超過第三天,這代表男家不滿意新娘,不批準新娘回娘家。現在回門大部分禮品都由利是代替,但乳豬例外。

回門禮品:1、(由男家送到女家):
金豬一隻、西餅兩盒、酒兩瓶、生雞一對、豬肚及豬肉各兩斤、水果兩籃(代表生生猛猛)、有頭生菜(風生水起)、蔥(鬆鬆動動)、伊面兩盒(代表恩愛纏綿)、有頭尾甘蔗兩根

婚嫁禁忌
新人依照傳統婚俗舉辦婚禮,其實有一些禁忌是要注意的:
1、 結婚之日,新娘出門時,嫂嫂不能相送,因為[嫂]與掃星同音,不吉利。 新娘出門的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帶走娘家的財運。
2、 婚禮未舉辦完畢,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而新娘更不可躺下,以免一年到頭都病在床上。
3、 新娘結婚當天必須穿新鞋,寓意將舊物丟掉。
4、 新娘出門時,必須要佩戴耳環,以示聽話,沒有穿耳的可佩戴夾耳環。
5、 新人的長輩如有已去世的人,在敬茶的時候,應在他(她)應坐的位置上放上新人敬的茶,敬完茶後順便移一下凳子,再讓下一位就座。

過大禮
訂親最隆重之儀式,約在婚禮十五至二十天前進進行。男家擇定良辰吉日,攜帶禮金和多種禮品送到女家。時至今日,由於這種傳統婚嫁禮儀繁瑣需時,甚少會採用全套「三書六禮」儀式,多化繁為簡,最廣為重視的便是過大禮這一環:男家 (過大禮) 女家 (回禮)
過大禮的物品包括 :
(一) 禮餅:龍鳳禮餅兩盒。禮餅可分四式、六式及八式,全取雙數。
(二) 椰子:父母健在用兩對,否則宜用一對。
(三) 茶葉、芝麻:皆因茶樹不能移植,種植之時須用種子,故贈以茶葉為禮物,即祝願種植不移之子。亦有暗喻一經締結婚約,女子便要守信不渝,絕無反悔,亦即所謂油麻茶禮。
(四) 檳榔兩對。
(五) 三牲:雞或鵝兩對,兩雌兩雄(如父母不健在,只需一對)。豬肉起雙飛,即若干斤一片開二而底部相連。 魚一對,通常為大魚。(現多以三牲金[利市]代替)
(六) 海味:通常為四式海味,高級的可選用鮑魚、海參、魚翅、魚肚、瑤柱;較經濟的可選用魷魚、蝦米、冬菇、蚝豉。豐儉由人,(可用利市代替)。
(七) 帖盒:禮金盒內當然要有禮金,其餘還要放入蓮子、百合、紅豆、綠豆、合桃、花生、桂圓干、荔枝幹八京果、扁柏、利是等。其中利是兩對,上寫:「五代同堂,百子千孫」。
(八) 其它:煙、酒、水果,悉隨尊便。龍鳳燭兩對,千萬不要遺漏,以及對聯兩副。(對聯最遲出嫁前一晚貼於大門前,千萬不要將左右兩邊錯誤對調。)

當女家收到男家聘禮後也要將其中屬於男家福分的物品回禮。回禮包括 :
(一) 男家聘禮的一半或若干,但必須成雙。
(二) 茶葉、芝麻、水果。
(三) 蓮藕、芋頭、石榴各一對。(蓮藕選擇有枝有芽為最好)
(四) 賀帷巾(即雙喜毛巾)。
(五) 送給女婿的西裝或衣料,皮帶、銀包(內置利是)、鞋一對及襪兩對。
(因服裝尺寸因人而異,為免有所偏差,故建議用利是代替。)
(六) 檳榔一對。
(七) 大茶禮:包括金錢、煎堆、龍利、大發松糕等。

小貼士: 可一切從簡,以利是代替,寫上「過大禮大利是」。如代替豬肉的「豬肉金」、代替衣料的「衣料金」。但一些重要的禮品,應盡量親自攜來,包括:龍鳳餅一對、唐餅數個(約八個)、龍鳳燭一對、對聯一幅及生果等
聘禮中物品寓意吉祥,數量則必須成雙,忌用單數。
女家收到男家聘禮不是全部收下,其中屬於男家福分的物品,則需要回禮
禮品中不可送手帕,因有分手之意。

3、安徽的民風民俗

安徽的民風民俗有

1、九華山廟會

自唐代以來,每年農歷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吉誕日)前後,佛教徒和當地工商界都聯合舉辦盛大紀念活動,遠近朝山拜佛者和遊人紛至。1983年廟會制度恢復,至1989年共舉辦7屆。1989年廟會為期1個月,舉辦各種活動12項。

大型的佛事活動有:百歲宮金堂佛像和無瑕真身開光儀式、水陸法會、紀念金地藏(金喬覺)誕辰1294周年法會、祗園寺傳授三壇大戒和佛教禪宗二祖慧可法師道場地址證會等。聯誼活動有首屆中國四大佛山聯誼會、海內外高僧大德座談會等。

2、阜陽火把節

阜陽地區稱中秋節為火把節。夜晚打火把游鄉,為紀念劉福通領導紅巾軍起義。相傳韓山童、劉福通組織農民起義,紛紛舉火把響應,首克潁州。時有童謠:「滿城都是火,官府四散躲;城裡無一人,紅巾軍席上坐。」其後不久,潁州民間每至中秋節晚上,青少年都要模仿紅巾軍,用秫秸、葵秸裹以稻草,到野外燃,搖來搖去,待燃盡返。當地習稱「撂火把子」,至今不衰。

3、徽州婚嫁

舊時,徽州婚嫁嚴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說媒、行聘、請期、搬行嫁、開臉、迎親、拜堂、鬧洞房、回門。說媒者一般為年長女性,稱「媒婆」。行聘俗稱「送擔」,女方接禮後當天回禮,婚事即定。迎親當天,由姑媽或舅媽用兩根絲線把新娘額頭的汗毛絞去,謂之「開臉」,亦稱「拉麵」。

接著便是迎親,拜堂、鬧洞房。婚後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謂之「回門」。此為「明媒正娶」。另有童婚、納妾、換親、搶親、入贅、沖喜、靈前婚等特殊形式。20世紀50年代後,父母包辦婚姻逐漸被自由戀愛代替,婚事簡辦。80年代後,有採取旅遊結婚和集體婚禮形式的。

4、五猖會

農歷五月一日,是休寧縣海陽五猖廟會之日。屆時四鄉百姓雲集海陽燒香,祈求五猖神主驅鬼祛邪,消凶化吉。廟會遊行,「前引」錦旗開路,「執事」沿途管理雜役。青白黑紅黃綠藍各色旗子飄揚,十景擔、肅靜牌、萬民傘、紙扎豬馬牛羊偶像、牌樓跟上、接下是地方戲隊伍、雜耍隊伍。此廟會起源於明初。

朱元璋和陳友諒在皖南曾打過幾年攔鋸戰,軍士百姓死亡枕籍。朱做了皇帝後,下令江南百姓,村村建「尺五小廟」,陣亡士卒「五人為伍」,受百姓供奉。《明史》記皇家祭祀有「陣前陣後神祗五猖」之說。如此世代相傳,便衍成香火極盛的五猖神廟會。

5、阜陽剪紙

安徽省阜陽地區的剪紙,應用范圍很廣。一種是在喜慶節日用紅紙剪作裝飾的,如窗花、門箋、燈花、喜花等,內容多系象徵吉祥與喜悅、或隱喻;另一種是作為鞋巾冒、圍嘴、兜肚等兒童服飾上的刺綉底樣,取材一般為花卉、鳥、蟲等。

阜陽剪紙善於運用粗細線組合,陰陽刻交替的手法,融合我國北方剪紙的粗壯渾厚和南方剪紙纖巧秀麗的風格,形成了剛柔兼備、節奏和諧、朴實優美的地方特色。

拓展資料:

1、中國巢湖漁火音樂節  

中國巢湖漁火音樂節將在安徽合肥巢湖舉行,從中廟到姥山島的巢湖湖面漁火映湖美景;湖畔舉辦「大湖之夜」音樂會、湖鮮美食嘉年華、舞龍舞獅大賽、光影巢湖攝影大獎賽等諸多精彩活動,為合肥市民呈現一場視聽盛宴。  

2、中國黃梅戲藝術節   

是針對我國著名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而開展的一個文化藝術節,1992年10月6日誕生於安徽省安慶市,是中國第一個黃梅戲藝術節,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交流展示的重要藝術節之一,是安徽省安慶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最具標志性的文化形象。   

3、中國(蕭縣)伏羊節  

伏羊節是於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開始,持續一個月。按農歷的節氣推算,「夏至」後第三個庚(一庚九天)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三伏」,即「末伏」。在這一個月里,蕭縣、宿州、淮北等地的人們集中在各個酒店,飯庄以及專門的羊肉館,燒烤攤,吃羊肉,喝羊肉湯,故曰吃伏羊。  

4、中國國際吟詩節  

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繼承和發揚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遺風,增進國際友誼與文化交流,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安徽馬鞍山市從1989年起,在每年金秋重陽節期間,舉辦一年一度的中國國際吟詩節。  

4、肥東有什麼古老習俗

肥東古老習俗
婚喪喜慶
婚嫁 舊俗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旨在門當戶對,傳宗接代。解放前,肥東婚嫁類似古代「六禮」程序,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男女成婚後,第三日新夫婦同往女家謂之「歸寧」(又叫回門)。1951年,國家頒布婚姻法後,家長強迫包辦婚姻,日趨漸少。結婚程序亦簡化。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鄉青年多以自由戀愛為主,後徵求雙方父母意見,共同商量辦理婚禮。現在的結婚程序較簡單。經男女戀愛後,准備結婚前,一般女方父母攜女方至親到男方家,雙方父母見面,商談結婚事宜,男家多酒飯招待,是謂「看家」。經看家後,若無意見,一般男家找一「媒人」送禮品、禮錢到女家,雙方商定結婚日期,女家開出結婚時所需款物,男家須一一落實,是謂「定婚」。到結婚當日,男家派出車輛到女家迎娶新娘,女家父母至親大多帶上陪嫁的物品,如床上用品、洗漱衛生用品、廚房炊具等隨車同到男家參加婚宴。新婚夫婦行拜天地、祖宗、父母及對拜禮。晚上,男方親朋好友多留下來,鬧新房。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提高,成婚的條件也越來越高。一般情況下,縣城男方要有一套裝潢好的住房,有配套傢具、彩電、冰箱、空調等,女方則根據家庭情況,陪嫁可多可少;農村男方多在家自建三間上下兩層住房,經濟條件好者也有到縣城購房結婚的。
生賀 解放前,生男滿三天,親朋道喜,吃「洗三酒」,贈送紅蛋,設宴招待;生女從簡。解放後,不論生男生女,均向親友送紅蛋。實行計劃生育後,給子女過生日之風盛行,猶重周歲(抓周)和10歲(做整10歲)。抓周時,一般購文具、玩具、食物等擺於小孩周圍,任小孩選玩,憑第一次選玩的東西,以推斷小孩今後發展方向。備美酒佳餚,請至親好友共同慶賀。也有到照相館拍照留念,到電視台、電台為孩子點歌等。一些初、高中學生也常於生日互贈賀卡、小禮物或網上祝賀。給老人過生日稱為「壽慶」,一般在59周歲生日時做60大壽,此後每隔10年一慶,如69周歲時做70大壽。給父母做壽,多由兒女提議,至親好友參與,子女送老人衣物,訂做生日蛋糕,辦壽宴。席間,祝壽者多以吉祥、恭維的話愉悅壽星。壽宴過後,擺上生日蛋糕,晚輩合唱「祝你生日快樂」,老幼同樂。 喪葬 縣人重喪葬,猶重為父母送終。老人臨終前,子女須守護在身邊,聽取臨終囑咐,送終盡孝,即使遠在外地也都盡量趕回,世人皆以沒能為父母送終者感到遺憾。1986年,縣內公職人員去世後均實行火化,農村土葬者多。喪葬程式一般有三:一為弔唁。堂屋內設一靈堂,靈堂內有遺體或遺像,兩側懸掛輓聯,供弔唁者悼念。二為出殯,俗稱送葬。兒孫及至親披麻戴孝,燃放鞭炮,哭送棺木到墓地。三為做七。老人死後每7天祭祀1次,共祭祀7次。1994年後,縣內普遍實行火化,傳統的喪葬禮儀日趨簡化。2005年,縣人亡故後,遺體大多直接送往殯儀館存放,張貼訃告,公布向遺體告別時間和地點,一般於亡故後第三天在殯儀館向遺體告別。弔唁者佩黑紗,戴白花,向遺體默哀致敬以示悼念。火化後的骨灰或進公墓,或在集體墓地安葬,也有樹葬或撒入巢湖的,厚養薄葬,文明環保喪葬之風日盛。
行情 俗稱送禮、出人情。縣人重情禮,一家有大事,親朋好友之間常出情送禮賀。禮尚往來,民間有「人情大似債,頭頂大鍋也要賣」之說。1986年,縣人行情多為婚嫁、生育、喪葬、建房等,情禮大多為實物。婚嫁常送衣物、賀匾、鞭炮、水瓶。生育常送老母雞、雞蛋、掛面、紅糖、小孩衣被。喪葬常送孝幛、花圈、紙錢、鞭炮。建房常送被面、賀匾、鞭炮、水瓶等。1990年後,行情范圍擴大,參軍、升學、過生日、壽誕、喬遷、生病住院都有送禮出情者。除送傳統的實物外,也因人制宜,送水果、煙酒、鮮花,也有送禮金,大多30元、50元不等。2005年,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行情送禮者更多,逢年過節,家有喜慶,均有親朋好友出情送禮,多為煙酒、花籃、果籃、紅包,價值在100元、200元不等,多的上千元。收情者大多在飯店制辦酒宴謝客。

傳統節日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又稱過大年,是縣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縣境內進入臘月,過年氛圍漸顯,民家宰殺禽畜、腌制臘肉,加工年糕,熬糖稀做炒米糖,購買香燭、鞭炮、煙酒等年貨。臘月二十三祭灶,俗稱過小年,家家撣塵,清掃室內外,理發洗澡,添置新衣、鞋帽,年味漸濃。在外工作的人紛紛踏上返鄉旅程,趕在年三十前回家與親人團聚,俗稱「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除夕貼春聯、年畫,春聯多以喜慶、祝福、吉祥和歌頌新時代為內容,千家萬戶懸燈結綵增加節日氣氛。除夕全家團聚共進晚餐謂之吃年飯,縣民最為重視,城鎮有少數家庭為圖時尚,在酒店包席吃年夜飯。無論城鄉或大家小家,年夜飯皆盡可能豐盛,但元寶魚、油炸圓子必備,元寶魚年飯不許食用,謂之年年有魚(余),圓子是最後上的一道菜,表示圓席,也表示全家團團圓圓。上圓子時鳴鞭炮,老小入席,舉杯互相祝福,尊長以紅紙包錢分送晚輩,名曰壓歲錢。除夕夜燈火通明,鞭炮、焰火此起彼伏。全家人或品茗敘話或棋牌娛樂,現大多觀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謂之守歲。多數待午夜12時鍾聲響起,千門萬戶再次鳴放鞭炮、焰火,繁響之聲達旦。正月初一至初三,晚輩照例向長輩登門拜年,或親友互相登門拜年。1990年後,亦流行電話、手機簡訊拜年。2000年,國家實行春節七天假制度(春節法定假三天,春節前後兩個雙休日四天),正月初八公職人員上班。每年春節前,黨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多以不同形式開展擁軍愛民、訪貧濟困、慰問軍烈屬、孤寡老人、勞動模範和離退休人員活動。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亦稱燈節、過小年。民間有吃湯圓和玩燈習慣,縣境內鄉村有龍燈、獅子燈、洋蛇燈等,縣城多舉辦燈會、燈展,或猜燈謎等活動。過了此節,過年方告結束,各項工作轉入正軌。
清明節 二十四節氣之一,多在每年四月五日前後。民間有挑墳、掃墓、踏青等傳統。是日,男女老少攜帶炮竹,紙錢等上祖墳,緬懷先人,異鄉異國遊子常於清明來臨之際,不遠千里,回鄉掃墓。縣境內機關學校組織幹部職工和師生,祭掃革命烈士墓。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民間有裹粽子、吃綠豆糕、喝雄黃酒、門旁插菖蒲、掛艾蒿、劃龍船等習俗,相傳此習俗是紀念楚國詩人屈原。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又叫鬼節。古人以農歷七月為鬼月,相傳農歷七月初一地獄鬼門大開,陰間放眾鬼到陽間度假乞食,民間有燒紙、放爆竹、祈平安之習俗。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民諺有「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節倍思親」之說,中秋是家人團聚的重要節日,全家老幼要圍在一桌吃團圓飯。在外遊子常打電話、發簡訊、電子郵件等形式向家人祝福,親友之間多互送月餅,機關、團體亦或購月餅分送職工,農村亦有人在田地里偷瓜果,撈棉花,俗稱「摸秋」。
重陽節 農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亦移「老人節」。民間有晚輩給年滿花甲的長輩做壽的習慣,機關、團體常於此日對離退休老人慰問,或組織老人聚會、參觀、旅遊、搞書畫展。
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縣境信奉宗教的善男信女大多前往梅山仙人洞、馬政寺、大山廟等較為著名的寺廟趕廟會,燒香敬佛或還願,加之周邊的宗教信徒,有時多達十萬人次。
冬至 二十四節氣之一,多在每年12月23日前後。是日,境內居民上墳燒紙燃放鞭炮祭祖。
試燈節 農歷正月十三,舊稱試燈節。解放前,每到這天晚上,家家門前掛彩燈、放鞭炮、吃粑粑(用米麵包成,有葷的、有糖的,稱試燈粑粑)。現在鄉間仍沿襲這習慣。
龍燈節 農歷二月初二,舊稱龍抬頭。人們玩農燈祈禱龍王降給「風調雨順」的豐年。晚上做「土地會」,敬香、聚餐。
寒食節 即清明節前一天。解放前,有些人在這天不生煙火做飯,以紀念春秋時晉的介之推。解放後,此節多被人忘記。
臘八 解放前,農歷臘月初八,農民早餐以各種糧食混熬成臘八粥,以慶祝本年的豐收並祈禱來年五穀豐登。
送灶 舊習:臘月二十三晚,填灶疏(填寫全家人名)、備馬草(剪稻草節)、黃豆和飴糖,送灶神上西天,好話多奏,希望明年合家平安,五穀豐登。解放後,此習漸廢。但在這天撣塵除垢,講究衛生,迎接春節的好習慣仍繼承下來。

5、黃梅戲吹鼓手招親

巢湖風俗習慣

一、歲時節令
(一)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又稱「過年」。
本市城鄉,在臘月(農歷十二月)中、下旬,就開始籌備過節。
臘月二十三,是送「灶神」上西天的日子。為了祈求「灶神」「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這一天晚上,要敬送「灶神」。人們用碟子盛著「灶糖」和「灶神馬」所吃的飼料(黃豆、草料),點燃香燭,鳴放鞭炮,舉行祭祀。
送灶日期也有所區別。舊社會有這樣的說法:「君三、民四、貧窮『光蛋』二十五」。習俗規定富紳豪門與「貧賤」之人是不能同一天送「灶神」的。
巢南習俗,在送「灶神」的這一天,家家戶戶用米粉包肉餡或菜焰做「送灶耙耙」,來祭祀「灶神」,並互相用耙耙饋贈四鄰或親友。送過「灶神」以後,家家戶戶在臘月二十七、八兩日都要「撣塵」(打掃衛生),叫「七撣金、八撣銀」,「有錢無錢,打掃乾乾凈凈過年」。
除夕的晚上,接過「灶神」,祭過祖先,全家一起吃年飯。外出人口都要趕回家吃年飯,以求合家團聚。飯前要貼上春聯,燃放鞭炮。在吃飯桌上,任何人不得講「破話」(不吉利的話)。還有的人忌諱怕招不利,便用紅紙寫上:「童言婦語,一概不忌」,貼在牆上。吃罷年飯,用兩條紅紙寫上:「封門大吉,開門大發」的封條,十字交叉地把大門封起來。封後,全家人不得外出,外來人也不得進家。全家人徹夜不眠,坐守長夜,稱作「守歲」。這時,晚輩們換上新衣向長輩磕頭「辭歲」。長輩用紅紙包著押歲錢散發給每一個子孫,並說上一些吉祥的話,如:「長命百歲」、「長命富貴」等等。
大年初一,大人、小孩都穿戴一新,先給自家長輩拜年,再出門互相道賀新年。每家都備有糕點、香蛋、茶等招待拜年的客人,客人吃雞蛋通稱「拿元寶」。
初一早晨,家家都爭先開大門(俗稱「開財門」),放鞭炮,意思是,誰家新年開門早,誰家就大吉大利,最能得到「財氣」。大門開過後,掛上燈籠,表示給門第增光。
舊社會,窮人躲債,有這樣一條諺語:「二十八把嘴答,二十九有、有、有,三十不見面,初一拱拱手。」除夕晚,貼春聯最早的,往往是債台高築的人,因為貼了春聯,債主就不登門逼債了。
建國後,春節沿襲過去良俗,破除了封建迷信的舊俗。每逢春節,機關單位組織「團拜」。地方行政部門組織文藝隊伍敲鑼打鼓給軍、烈屬拜年,送光榮牌。
(二)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亦稱「小年」。夜晚,花燈鬧市,歌舞昇平,男女老少相攜觀燈,以為樂趣。
「燈節」自正月十三日試燈起至十五日辭燈止,共有三夕。這三夜大放花燈,豐富多彩。有龍燈、獅子燈、花船和花挑等。
燈節的夜晚,焰火沖天。管弦絲竹合奏,鑼鼓鞭炮齊鳴。觀燈者熙熙攘攘,密集如雲。
(三)夏至節
夏至節,一說是紀念「牛王」,一說是「放牛節」。過去,這一天耕牛受」優待」,可以散放不受拘束。放牛娃也可以得到一份犒賞,養牛戶獎勵放牛娃一頂草帽、一條家織布大手巾、一些豆類和水果,另外還要請放牛娃吃野餐。
巢北沿山一帶,夏至前幾天,放牛娃在山崗上挑一個大土墩,墩上插滿對枝,繫上五顏六色的紙條彩繩,並在墩子周圍堆放乾柴草,象徵著豐收的谷墩。到了夜晚,放牛娃掌著火把燃燒「谷墩」,盡情狂歡,這叫「煉谷墩」,火焰熊熊,預示五穀豐登。
「進入夏至六月天,黃金季節要槍先。」夏天是人們吃大苦、流大汗、精力高度消耗的季節,故此,人們認為夏至這一天過得好壞,對整個夏季都是個預兆。為了祈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家運亨通,農村對夏至節比較重視。
夏至這天,新婚的女兒女婿到岳父母家過節,除了大吃大喝之外,還與放牛娃在山崗上「打棍球」。節後女兒女婿回家,岳父母要做「洗腳粑粑」給女兒帶回去,散給左鄰右舍。「到了夏至節,鋤頭不能歇」,這條農諺給「洗腳粑粑」作了注腳,意思是:夏至以後,水田生活告一段落,要穿鞋子下旱田了。
(四)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端午節前,家家戶戶用新鮮蘆葉包糯米粽子。
端午清晨,家家門楣上都要掛菖蒲草製成的劍(名曰驅邪劍),插上艾葉。午飯前要打掃衛生,堂前屋後、里里外外、豬圈雞籠,都要清除垃圾塵土,灑雄黃酒以消蟲毒。吃午飯時每人都要喝幾口雄黃酒(據傳,喝了雄黃酒,可以增強身體免疫力,不染「時災」)。另外,每人要吃幾個杏子和桑果,民諺:「吃了端午杏,一年不害病;吃了端午桑,一年不害瘡。」還有煮咸鴨蛋給孩子們孵肚子,可以不鬧肚痛病。
端午這天,孩子們除了吃喝玩耍以外,最感興趣的是掛「端午錦」。這種「錦」,是用五顏六色的絲絨線織成的錦囊,內裝驅除五毒的大蒜、樟腦、雄黃、陳香粉等。這些錦袋各色各樣,掛在孩子們的胸前,香氣四溢,用以避「邪」,圖個「吉祥如意」、「長命百歲」的好兆頭。有的人家為了「鎮邪壓怪」,用雄黃在孩子的頭上畫個「王」字,或給孩子的鞋上縫制一個虎頭(叫虎頭鞋),兜兜上畫上「五毒」。清末、民國期間,端午節時,城鎮居民和農民家中普遍懸掛鍾馗畫像。民間俗語說:「鍾馗開店,鬼不上門」,意思是,鬼最伯鍾馗。每家中堂掛上鍾馗,便可以御邪。
端午節劃龍船,是一項傳統的競技體育活動,競渡之興,眾說紛壇:一說是紀念屈原,一說是紀念伍子胥。巢湖地處吳頭楚尾,兩種傳說均與地輿有關聯。當今已演化為民間文藝、體育活動。
清末、民國期間,巢城南門外裕溪河中,競渡之日,城鄉居民傾家而出,爭先恐後,十分熱鬧。競渡船隻都刻畫有龍形,或用稻草紮成龍頭龍尾,有的船上懸掛很多寫有吉語的三角小旗。每船10對或20對橈手,身穿同一種顏色的背心、短褲,盪槳競渡。有紅、黃、白、黑、青5種龍舟。舟上還有1人執旗擊鼓,舞旗呼號,鳴鼓助威。橈手以旗為眼,以鼓為令,一鼓一槳,飛舟奪標。兩岸,懸掛彩紅,燃放鞭炮,迎接勝利者。獲勝龍舟,繞行水面,撓旗高舉,收下彩紅,連鳴戰鼓,向道賀者頻頻致謝。
建國後,端午競渡一度盛行,「文化大革命」期間,曾被列為「四舊」而遭取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作為民間文體活動加以提倡。
(五)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
本市中秋節有「貢月」、「賞月」之風俗習慣。「貢月」即挑選秋季最佳果品,如柿子、石榴、菱角、芋子、月餅等,用碟子盛好擺在貢桌上,等候月亮東升,燃放鞭炮,燃香拜月。貢月之後,全家團聚在一起,明月之下,共嘗新秋果實,分食月餅,名曰「賞月」。晚間,有的庭院用瓦片壘成寶塔,每層點燃四盞荷花燈;有的用蘆柴紮成剖面寶塔,用紙裱糊,中間點燃蠟燭,寶塔正面,多以彩筆描繪神話人物和翎毛花卉。
民諺:「雲霧中秋月,雨打月半天」。中秋佳節,一般除賞月外,還存看天的用意。
二、婚姻嫁娶
(一)訂婚
清朝、民國期間,沿襲婚姻舊制,求婚者必須先請媒人說合,經男女雙方同意後,由父母將子女「庚八」(即生辰)用紅紙(庚帖)合寫在一起。名曰「傳庚八」。這一天男方要送訂婚禮。禮品由媒人徵得雙方意見,確定多少,一般有「押庚錢」、衣服、金銀首飾、肉蛋糕點等。
(二)擇吉迎娶
俗語叫「送日子」(即選擇結婚的日期)。這一天除了食品、花紅禮品以外,還要送上彩禮和代禮(代禮:與女方父母同輩的親屬都要送上一份食品、花紅禮品),女方接到「日子」後便給女兒辦嫁妝。富家愛女,陪嫁十分講究,結婚的衣服、首飾、傢具,一一配套齊全,應有盡有。還有的甚至將女兒長期生活乃至後的安排都考慮得很周全,如房屋、莊田、老衣(後穿的衣服)、棺材等都作為陪嫁。貧家小戶只能陪一些日用小件傢具和衣服被褥等。有的經濟條件差的,事先講定不陪嫁。
結婚這一天,男方要迎娶、宴客、謝媒等,都要大擺酒席。
迎娶時,要用花轎相接,並請吹鼓手。夜晚發轎後一路鞭炮相隨,轎子到了女家門前停下,鳴放鞭炮告知親家轎子到了,第二天一早等著新娘梳洗打扮完畢上轎。如果時間很久新人不上轎,男方就燃放鞭炮催促,女方在門內也放鞭炮表示慶賀。男方催一次,必須敲一次大門,女方稍將門拉開,男方便遞上「催門包」(用紅紙包上錢幣)。有的很快就能開門上轎,有的則關開大門多次,甚至達數十次,藉以推遲上轎時間。
新娘上轎前,必須梳洗裝飾。全身里外都要穿婆家的衣服,把自己原來的衣服丟下來,父母盛一碗飯菜,遞到新娘手裡,但不能吃,由新人的同輩兄弟接下飯碗,意思是將她的衣服飯碗丟下來,不給帶到婆家。然後,新人站在盛滿稻穀的斛上,由同輩兄弟背著上轎,不給她帶走娘家的地皮。
新娘到了婆家,將轎子抬到大門前歇下,新娘坐在轎內,需要很長時間才給下轎,這種做法,習俗叫「冷性格」,意在壓壓新娘子的脾氣。
新娘下轎時,由娘家人背下轎,腳不沾地。另有「全人」(夫婦雙全、兒女滿堂的人)在腳下傳袋,新娘在袋上向前走,走完一袋又傳一袋(意為「傳代」),一直傳到堂前紅氈毯上,與新郎拜堂。拜堂後送入洞房。新娘進洞房時,要抬頭仰面,這叫「抬頭」,「不受氣」。
進入洞房以後,晚間眾親友都來鬧房,熱鬧非凡。習俗規定「三天無大小」,在新婚三日內不管同輩、晚輩或長輩都可以取鬧。鬧新房必須「說好」、不準「說壞」。
新婚夫婦入寢時,雙方都要爭先問話,說是這時誰先說話,將來誰就能在家庭說話算數。習俗上還規定新婚一個月不「空床」,新婚夫婦在這一個月內不準單宿。結婚的頭一個月叫「蜜月」。
結婚喜期,男方要大擺酒宴酬謝賀客。酬謝過賀客以後,還要將女方的父母、叔伯嬸娘,以及同輩兄弟姐妹接到家中赴宴,這叫「會親」。
滿月後,新婚夫婦要「回門」。新女婿「回門」,娘家也要請客陪新女婿。
辛亥革命後,自由戀愛「文明結婚」在城市逐漸流行。按舊規矩辦婚事也多少受其影響而有所改變,女家也有不收聘禮的,通常女家除了給女兒辦點衣飾妝奩外,只辦床上帳被用品。新房傢具、擺設等一應費用都歸男家承擔。而且女家一般也不宴客,婚嫁喜事全由男家操辦。
民國期間,民間嫁娶出現了幾種婚配方式:
包辦婚姻。子女婚姻全憑「父母之命,媒約之言」,憑媒正娶,以宿命定終身。
買賣婚姻。把婦女當作商品,可以買賣。父母可以賣自己的女兒給有錢的人做妾,丈夫可以賣自己的妻子給別人作配偶,公婆可以賣守寡媳婦給他人做妻室。
換親。男女雙方由於家庭經濟困難,無力娶親,經過雙方協商,各以同輩姐妹易嫁。
招親。男方由於經濟困難,弟兄多,取妻難,女方父母膝下無子,招來其中一男,繼承女家香火、繁衍後代。生下子女可隨母姓、或用父母雙姓,名曰「雙聯香火」。
搶親。由於男方貧窮、醜陋、年齡過大等原因,難娶妻室,採取搶親,強迫婚配。
在封建社會里,由於社會、經濟地位的不平等,許多官僚、鄉紳、富戶大都娶妻納妾,一夫多妻。而很多窮人無錢婚娶,孤身一輩子。
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頒布了《婚姻法》,取締包辦買賣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
(三)朝節
在結婚當年,端午、中秋節都要朝節,向女方贈送禮品,根據男方經濟條件,禮品輕重不一。朝節一般根據節日習俗確定禮品。
三 生辰壽慶
婦女生了孩子,要向娘婆兩家近親好友「報喜」(尤以第一胎為隆重),報喜禮品有歡團、面條、紅雞蛋、棗子或紅糖等。收到喜禮的人都要送賀禮,送的禮物有三類:孩子穿戴的裝飾品;母親坐月子吃的東西;給嬰兒的見面錢(或叫「百歲錢」)。送禮的人不能空著籃子回去,每個禮籃內部要放上紅雞蛋,也有的放上面條(長壽面)和雞蛋,有的人家還要放上米粉做的壽桃粑粑壓籃底。一般關系的親友也散喜蛋。這種蛋是香蛋,不染紅,不散紅蛋就是無須送禮的意思。賀喜送禮的日期有的在「洗三」,有的在「九朝」,也有的在半月。受禮之後,都要大擺筵席答謝。
孩子生下三天,給孩子洗澡,叫做「洗三」。這一天,大人抱著孩子出門拜天地,托天地之靈大喜大慶保佑孩子長命百歲。孩子拜天地時要給他打傘遮天。一種說法是打傘孩子身上的「血腥穢氣」就沖不到天上的神靈,可以免遭災禍;另一種說法傘是驅邪的,妖魔鬼怪見到傘就不敢接近孩子的身體,可以四季保平安。
「九朝」,是孩子落地後的大喜日子。過去由於婦幼保健條件差,醫學不發達,往往生下孩子感染破傷風,七天內就會亡,叫「七臍風」。如七天後不,那就托天之靈大喜大慶了,故當地有「做九朝」的習俗。這一天。親友都要為孩子祝賀、送情,受禮人家要大擺喜筵招待來客。
「周歲」,盈周這一天,外婆家給外孫「抓周」,送禮品。這些禮物,不外是孩子穿戴裝飾之物。禮物中有頭上戴的狗頭帽,帽上裝有銀質十八羅漢。裝飾品有「項圈」、「長命鎖」,以及手鐲或腳鐲,這些裝飾品大都是銀質的,有長命富貴之意。送給孩子的兜兜要畫上八卦,鞋子要綉上虎頭,另外還要送給孩子四季穿的衣服。外婆給外孫「抓周」,是讓外孫坐在桌上,用篩鏡(即篩子和鏡子合在一起)盛上各種物品給孩子用手抓。一般放置的物品有文房四寶、刀劍模型、算盤、胭脂花粉、針線、花綳等等。以孩子第一次拿的物品作為預示孩子長大以後發展的趨向。
生日,分大生日和小生日。每年的誕生日為小生日。小生日這一天,母親給過生日的孩子打蛋下面條。大生日,即每逢十的壽期都要慶賀。雖十年一次慶壽,習慣是做九不做十,一般都要扣一歲,這表示壽無盡頭之意。又傳30歲不做壽,倘若做了,用當地土話叫「做三」(就是挨打的意思),故當地不做三。壽慶之日,諸親六眷都要賀禮,一般禮品有衣料、錢幣、鞋子、肉、蛋、掛面、壽聯、糕點之類。壽期將至的頭一天晚上,全家設筵聚餐,這叫「暖壽」;第二天正期才酬外客。講究的人家,壽期要用米粉和糖做「壽桃粑粑」散給親友。
四、喪葬、祭祀
(一)喪葬
清襲明禮,傳承舊俗。人穿的壽衣、壽帽、壽鞋,以及子孫居喪用的麻衣、芒鞋、三梁冠仍然按照明朝服制。
人穿壽衣「五領」、「三腰」(即上衣五件、下衣三條)。有的小戶人家,家境貧寒,做不起壽衣,為了不違習俗,用「假領」、「假腰」配足五、三之數。
後一般停屍三日,者親屬日夜看護,名為「冷屍」,必須使者屍體冷卻後方能進入棺材,防止而復活。進棺以後,蓋棺封殮時,要進行一次遺體告別。
人棺柩的停放也有規定,者必須超過60歲(花甲)以上才能停放堂屋正中,這叫「壽終正寢」。60歲以下叫「夭折」,棺柩只能停放堂屋居中略偏,還有男左女右之別。
從設靈堂以後,定期「堂奠」或開悼,孝子日夜守護靈柩,親友悼孝送祭席、喪帳、輓聯、香燭紙碼等。悼孝時,者家屬請吹鼓手,吹吹打打,以示隆重。有的大戶人家逢「七」都要請和尚做齋;但窮家只得從簡,少做幾「七」齋,或不做齋。
出葬時,諸親六眷,隨柩送葬,都要戴孝手巾,以示對者的敬意,城市一般送到城門返回。喪家眷屬,望城而返。農村一般送出村口,也有送至墳地的。出殯時,棺材停放門前,名為「發引」。民間只用山人送煞,不舉祭祀儀式,山人於棺柩前念念有詞,拿起菜刀戮殺備用的公雞,再用染血的菜刀將事先擺在棺材蓋上飯碗砸爛,這叫「破煞」。「破煞」以後,發引人鳴放鞭炮,者家屬「嚎喪」痛哭,抬棺眾人一聲吆呼,將棺柩抬上肩頭,奔向墳地殯葬。棺柩在路上不得落地,抬棺眾人如需休息,只得用撐桿撐住「龍杠」。
殯葬時,幫助殯葬的人,等孝子在選定的地上挖三鍬土以後,一齊打「井」(坑)。打好井,孝子要在「井堂」內睡一下,這叫「孵坑」,表示孝子盡孝。落棺以後,攏成墳堆。三日後,居孝子孫親眷都要上墳祭祀,叫「復山」。
除靈(即將以蘆柴扎架用紙糊成的靈屋焚化),一般在棺柩殯葬後進行,也有的在「六七」或「盡七」進行。
當地習俗,喪事為黑白喜事:其家居喪,以素為本。孝期,家人服裝市著黑青藍素服,裝飾均以白色為主,禁忌朱紅。門聯用藍色或黃色紙張。
建國以後,移風易俗,破除迷信,除民間仍承部分舊俗,機關幹部職工後,由單位主持追悼會,並安慰和安置遺屬,以表關懷。關系較好的同志,敬獻花圈或喪帳,以表情誼。從70年代開始提倡火葬,一般喪事從簡,又在火化前進行遺體告別。
(二)祭祀
祭神,除年節祭灶神、奉門神、請財神外;還有以廟會為祭期,如二月二的「土地會」,二月初八的「辭寒會」,三月的「清明會」,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即生日、忌日、出家日)的「觀音會。」以及六月初六的「關帝會」等。祭祀活動,一般風俗都以禮神拜佛、燒香還願為主要內容。廟會活動都以集市貿易為主,祭神次之。
本市在清朝、民國期間廟會活動比較活躍的有「一殿」、「一山」、「一城」、「一鎮」。
一殿,即辭寒殿。依山傍湖,交通便利,年年農歷二月初八唱廟戲、買賣農副產品。
一山,即浮槎山。過去譽為「北九華」,風光一時,稱為「佛國仙境」。年年農歷正月定為朝聖月。兩個廟會廣場,香客雲集,遊人不絕,商販趕場,頓成鬧市,會場周圍臨時搭蓋鋪棚,進行買賣,飯桌、酒攤星羅棋布。辭寒殿廣場邊緣搭台唱戲,樂聲人聲相互嘈雜,扮演角色粉墨登場,觀戲人流隨波逐浪。
巢城和柘皋鎮的「城隍會」會期不定,一般由於當地流行瘟疫或水旱災情嚴重,地方不夠安寧,由地方紳士牽頭捐資,組織香會活動。城鎮兩地活動大同小異,出會時,以街坊為單位,抬著牌樓、平台、香亭,演出各種民間文藝節目,熱鬧非凡。家家門前張燈擺香案接駕。
祭祖。除夕晚上必須祭祖以後才能吃「年飯」。吃年飯前擺設香案,點燃香燭,敬酒、焚紙錢等。大戶人家,祭品還用公雞、鯉魚、豬頭「三牲」。除夕祭祖以外,「清明」、「冬至」兩個時節也有祭祖活動。

6、安徽巢湖廬江結婚必須男方出喜酒錢的風俗嗎?

是的,這酒席錢是要男方出的。
首先男女雙方要找個媒人,這是必要的程序與雙方是否是戀愛認識的無關,媒人可以是自己身邊的任一個熟人,只是走走場面。然後男方要去女方家求親,下彩禮,由女方定日子,然後到結婚時由男方找車,正常情況是吃過午飯去女方家接新娘,至於女方在這段時間要辦的事情就不詳細講了,到了女方家時,女方會有新娘的兄弟出來接男方送過來的東西,一般是家禽牲畜,大多是雞和魚還有別的東西。新娘的兄弟接完東西會立即返回關上門斗新郎,如果新郎走的快先進了門就沒事了,過一段時間就和新娘動身去男方家,出門時間由女方定,新娘出門也有一些風俗就不細介紹了。男方在家要辦喜酒這不用說吧。到第三天新娘要回門,新郎要陪同,這就又有一個新姑爺帶桌的風俗了,要能喝酒哦。不能喝也要喝,呵呵,『灌死你』。提前祝你新婚快樂,與新娘百年好合、白頭到老。

7、巢湖人結婚都有哪些禮節?男方需要准備什麼,女方需要准備什麼?

男方准備:1。艾草一把、錫紙一張(意為愛媳);2。公雞一隻;3.。裝滿水酒的酒壇一隻;4。豬肉若干;5。香煙若干;6。開門封(即零錢,用於打點小孩、婦女等,求順、求方便,及賄賂開姑娘家大門、姑娘閨房門、催姑娘出門上路之用);7。炮竹若干(催開門、催席、催姑娘化妝、催姑娘出門、催姑娘上車等);8。媒人;9。司機、車輛、結親儀仗(以前為若干轎夫、挑夫、吹鼓手),10。七集草(稻草若干染點紅分成7匝用紅線扎緊,「集」方言諧音「子」取意多子)等等,以上為去姑娘家接親所用人、財、物,如此同時男方家裡要分工明確、臨陣不亂,需要總管一名、出納兩名助手若干(收受賀禮、禮品等)、雜務若干(安排座次、席次等)、采辦兩名(買東買西)、跑堂若干(傳菜、清潔、茶水等)、廚師、幫廚若干(洗菜、洗碗、切菜、配菜等)、伴郎一名、司儀一名、炮竹、煙酒、糖果、糕點、對聯等等(女方亦然),除此以外,男方還需准備新娘夜宵、新郎新娘交杯酒、新娘洗漱用品、新娘床上用品、新郎新娘謝席敬酒敬煙、男方親友派發新娘禮金、紅包等等。

    女方准備::1  嫁妝若干;2  馬桶一隻(此時叫子孫櫃(貴));3  母雞一隻(與男方公雞一起帶回男方);4  花生若干、棉花籽若干、紅棗若干、桂圓(或桂枝)若干,以上四樣同放馬桶,取意早生貴子;5  筷子一把(新娘被駝出門時向後扔出,取意快子多子,注意:仍筷子時不能回頭,意為一去不回、婚姻穩固);6  方片糕若干條(糕取意高);7  伴娘一名;8 送親人員若干;9 哭嫁人員若干;10 壓箱錢若干。等等。

    第二天,新郎須去新娘娘家接新娘父、母、兄、嫂、姊、妹、叔、伯、嬸、親、友等來男方家聚餐,有娘家人看新娘新婚狀況、安撫新娘等意。新娘娘家親友所有小孩男方家要備好紅包。

    第三天,新娘新郎雙雙去看新娘父母,曰:回門。

    無論在男方或女方家,新郎都要敬煙敬酒、端茶倒水、侍候好新娘娘家人。

    敬煙時略微欠身前傾,每次抽出兩枝,讓對方接下方的一支。

    敬茶時,茶水切記勿滿(約7—8成),一手遞出,另手示意,對方接穩後放手,或兩手端杯,輕放對方面前,曰:請用茶。

    敬酒時,起立,先斟酒滿杯,微欠或略欠身(看對象),雙手示意(一手前一手後),作請狀。敬酒程序:先1。2。3。4,再 上席右、中、左,再 下席左、中,再自己,共須換手六次(注意只能酒瓶口對人,不能酒瓶底對人),坐下,起立,曰:請用菜、請隨意、粗茶淡飯、招待不周請勿怪……。

    注意:無論在男方自家或女方家都要注意吃相,切記大嚼、大咽、吐沫橫飛、高談闊論,一般只吃面前的菜、遠處要請人幫忙(轉盤除外)。

    在自家當然要坐司壺處。在女方家也要坐司壺處,若對方親友及長輩客氣讓位於貴賓席,首先要謙讓,若對方一定對你表示尊重,可坐。

    以上為安徽巢湖地區婚禮前後的部分習俗、禮節,供參考。

    席次、座次如圖:

熱點內容
合肥瑤海區招投標中心 發布:2020-09-09 14:35:50 瀏覽:505
合肥長城寬頻價格表 發布:2020-09-09 02:57:42 瀏覽:505
合肥小區名稱 發布:2020-09-10 05:51:24 瀏覽:504
365房產合肥 發布:2020-09-09 22:32:45 瀏覽:504
成都大巴包車 發布:2020-09-09 21:03:12 瀏覽:504
合肥萬達城摩天輪營業 發布:2020-09-10 08:43:47 瀏覽:503
上海合肥高鐵 發布:2020-09-09 20:23:53 瀏覽:503
合肥立特科技 發布:2020-09-09 16:27:05 瀏覽:503
合肥徽昌苑二手房 發布:2020-09-09 03:48:06 瀏覽:503
杭州到合肥高鐵時刻表查詢 發布:2020-09-17 08:24:49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