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姓宛的
1、安徽巢湖歷史名人
范 增] (公元前277——前204)秦末著名政治家。居巢(今安徽巢湖市居巢區亞父鄉)人。《史記•項羽本紀》載:「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秦末農民戰爭時,曾勸項梁立楚王族後裔為楚懷王。公元前207年,秦軍圍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楚懷王命宋義、項羽救趙,他為末將。後歸項羽,為其主要謀士,被尊為「亞父」。曾屢勸項羽殺劉邦;羽不聽,反中劉邦反間計;削其權力,憤而離去,病死於途中。劉邦嘗言:「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文 翁] 西漢著名教育家、治水官吏。字仲翁,廬江舒(今安徽廬江)人。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興教育、修水利,政績卓著。他治蜀首重教育,選派小吏至長安,受業博士,或學律令,結業回歸,擇優「為右職,次舉官至郡守刺史者」;在成都興辦地方「官學」,入學者得免徭役,以優良者為郡縣吏,促進當地文化的發展。班固《漢書》評說:「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都江堰水利述要》載,文翁在任職期間,「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頃」。 (175——210)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字公瑾,今廬江人。出身官宦世家,曾祖周景,伯父周忠,皆官至漢太尉;父周異為洛陽令。少與孫策友善,曾為居巢(今巢湖市居巢區)長,後歸孫策,為建威中郎將,人稱周郎。策死,與張昭同輔孫權,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佔領荊州後,統帥水軍、步兵數十萬,試圖南下,一舉消滅東吳。他和魯肅審時度勢,指出曹操冒險用兵有四患,並親率吳軍與劉備聯軍大破曹操於赤壁(今湖北赤壁市)。十五年(210年)率軍西征,箭傷復發,卒於巴丘(今湖南嶽陽巴陵山),孫權迎喪至蕪湖,命葬故里,墓在廬江城東郊。《三國志》載其有姿貌,精音樂,為人謙和。
[周 瑜]
[王 蕃] (228——266)三國時期天文學家、數學家。字允元,今廬江人。他博覽多聞,通曉天文、數學。先後任吳國尚書郎、散騎中常侍等職。據渾天說和天象觀察,製作渾天儀,以三分之長為一度,周長一丈零九寸六分,介於古渾天儀和張衡制渾天儀之間。有《渾天圖記》、《渾天象注》。他進行數學研究,計算出圓周率為π=3.15,與劉徽的「徽率」、祖沖之的「祖率」相近。因性格直率,遭受佞言,被吳王孫皓殺害。《三國志》有傳。 (1019——約1085)北宋著名歌豪。字師雄,今和縣南義鄉人。他幼讀經史,愛寫詩文,20歲游學開封。時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愛慕其才,請任幕府書記官,推辭未赴。同年六月,自謀任武成軍節度判官,後應召進京都任秘閣校勘。與詩人歐陽修、石曼卿相處甚密。其師石介評曰:「曼卿豪於詩,永叔豪於詞,師雄歌亦豪,三人宜同稱。」故有「三豪」之稱,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辭官還鄉豐山杜村,特意購六株玉蝶梅植於住宅旁,平日邀宴賓朋,飲酒賦詩,賞梅興。以特奏名仕,任新淦縣尉。著有《詩豪集》。
[杜 默]
[徐 兢] (1091—1153)南宋書畫家。字明叔,今和縣人。十八歲入太學,學優,會試不佳。後以父徐宏中任輔將仕郎,步入仕途。初授司刑曹事,繼知縣事。宣和六年(1124年),徐兢以國信使出使高麗,撰《高麗圖經》四十卷,詳細記載高麗的國體、風俗、事物等,徽宗閱,喜,賜同進士出身,擢知大宗正丞事,兼管書學。工畫精書法,他的山水人物畫,時人譽為神品。他的書法,兼備顏(真卿)、柳(公權)諸體之長。紹興二十二年(1153年),回歷陽省親,卒於途中。
[張孝祥] (約1132~1169) 南宋著名詞人。唐張籍後裔,字安國,號於湖居士,今和縣烏江鎮人,後移居蕪湖。紹興進士,因廷試第一(即狀元),居秦檜孫秦塤之上,檜指其父張祁謀反,被投入獄。死,為秘書省正字,歷宮中書舍人、廣南西路安撫使、荊湖北路安撫使,進顯謨閣致仕。他詩、詞、書法俱佳,尤以詞著稱。詞風接近蘇軾,為豪放派詞人;內容多要求國家統一,反對苟且偷安,長調《六州歌頭》尤為感人。有《於湖集》、《於湖詞》。 (1313~1371) 明朝開國將領。今含山縣黃墩鄉人,農民出身。至正十二年(1352年),在家鄉結寨組建水軍;十四年,與廖永安、俞通海、桑世傑等部會合人巢湖,次年致書歸附朱元璋。從元璋渡江,克採石、太平(今當塗),取水陽(在今宣城)、涇縣,授總管之職。後攻克金陵、鎮江等地,高升秦淮翼元帥、僉行樞密院事。洪武元年(1368年),進封榮祿大夫。三年,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巡視廣東海防城堡,次年卒於崖州(今海南省崖縣),還葬黃墩,追封巢國公。 (1324~1388)明朝開國將領。今含山銅閘鎮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投奔駐和州朱元璋,為璋侍衛。至正十六年二月,隨璋攻克金陵,又克鎮江,授領軍先鋒,英勇善戰,升統軍大元帥。至正二十三年,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盡殲諒部,為留守中衛指揮僉事。二十七年擒張士誠以歸,留守左衛指揮使。洪武十二年命視大都督府事,封為安慶侯。二十一年病故,追封為「皖國公」,賜葬鍾山。
[華 高]
[仇 成]
[李 信 李 彬] 李 信 明朝開國將領。今含山縣陶廠鎮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在和州歸附朱元璋。隨璋渡江,克採石、太平、溧水、溧陽。十七年克常州,被選任前部先鋒,駐守常州。洪武元年克廷平,統一了浙江、福建。洪武三年正月。調太原守御,六月調守潞州,升太原衛管軍副千戶。十一年二月被封為武殷將軍。十八年授明威將軍。二十年遠征漠北,獲虜有功。二十五年升遼東都指揮使,卒於任上。
李 彬 (?~1422)李信之子。洪武二十二年襲父職任濟州衛指揮僉事。二十七年,統領官軍修築宣府及德勝口等處長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擢為先鋒,因轉戰有功,永樂元年(1403年)被封為同知右軍都督府事豐城侯。後巡守海疆,防倭入侵。永樂五年奉命率軍平交趾(今越南);二十年正月,病故於交趾。追封「茂國公」。葬於故里陶廠。 明朝狀元。字用大,今無為人。永樂十三年(1420年)第七名進士。殿試後,明成祖召見,詢及祭汜、兵戌,應對中肯,考究說明,被成祖擢為第一,稱狀元。授修撰,纂修《宣廟實錄》,升侍講。不久,因疾告假歸里。正統十一年(]446年)復任。翌年主持順天鄉試。景泰三年(1452年)以侍講職,兼任南京掌院員。後升侍講學士,代理南京國子監事,卒於官。 (1491—1559)明朝著名哲學家。字嵩柏,號蘇原,今無為人。正德進士。歷官兵部主事、戶部主事,至吏部文選司郎中不對題。40餘歲辭官歸里,專事著述。以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反對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在認識論上,堅持「德性之知」必須由於「聞見之知」,肯定認識與學習和鍛煉的關系。他早年受外祖父張綸的啟迪,不贊同宋儒把性和氣區別開來作為善惡相對的劃分,並反對那種深山大澤有鬼有神的唯心論。他的哲學著作思想曾經產生很大影響,至今仍受日本學術界的重視。1984年中華書局出版了《吳廷翰集》。
[邢 寬]
[吳廷翰]
[宛嘉祥] 明朝文學家。號白湖,今廬江人。年少自學苦攻七年,中嘉靖舉人,在廣信、臨清任職。不久,提升為戶部郎。後任貴州思南府知府,治匪有功,久任思南,清除了匪患。百姓安居樂業,自發建碑記其功德。晚年,辭官回家。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總篡《廬江縣志》,另著有詩文集。 (1621~1693)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字務旃,號鷹阿山樵,戴重之子。戴本孝繼承父志,拒絕做清朝的官,一生隱居山林。他性情高曠,迷戀山水;能詩會畫,多作卷冊小景。他畫山水善用干筆蘸墨,深得元人氣味。著有《前生集》、《餘生集》等書。戴本孝兄移孝著有《碧落後人詩集》,其侄戴昆著有《約亭遺詩》,有反清言論,均遭戮屍。
[戴本孝]
[孫維祺]清朝文學家。字以介,號起山,今廬江城關人。九歲能文,落筆千言,未嘗軼於理法。中康熙庚午(1690年)舉人、辛未(1691年)進士,歷任直隸河間、淶水知縣,由淶水組歸,優游山林,著書自娛,選文不拘一體,因材造就,評語皆中肯。著有《五經說文》、《廿一史臨》、《三太史》、《四書印證》、《春秋大意》、《春秋隱》、《飛躍真言》等。 清朝史學家。字啟謨,號訂頑,今無為人,府庠生。博通經史。竭十餘年精力,搜集明代300年間抗節死義諸賢事跡,編纂成《史外》32卷,乾隆十三年(1748年)付梓。民國十五年1926年)清末舉人盧自濱校訂再版。還著有《望古集》6集。 (1766~1848)清朝文學家。字體之,號唯唯道人,今居巢人,世居柘皋鎮太平坊。嘉慶十年(1805年)進士,歷任睢寧、贛榆、泰興、碭山、豐縣等縣知縣。著有《孝經集解》、《大學中庸性道圖說》、《四書精義說貫》、《金剛經注釋辯疑》、《尋樂上、下篇》、《觀心堂文稿》種等。離職後,他主講宿遷鍾吾、潁州清穎、六安賡揚等書院。晚年返回故里,任巢湖書院院長。兼治書畫。他的畫以墨梅為逸品。善用指頭畫梅花,因而又自號鐵梅道人。遺作精品有百幅梅花百首詩。
[汪有典]
[楊欲仁]
[陳廷桂] (1768—1842)清朝文學家。別名夢湖,今和縣歷陽鎮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舉,乾隆六十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刑部主事,律例館纂修,員外郎,雲南及江西副考官,湖北安襄道按察使,陝西按察使,太僕寺少卿,奉天府丞兼提督學政等職。著有《歷陽典錄》、《滇程日記》、《豫章行記》、《沈陽於役記》、《江漢行程錄》、《秦三絕錄》等。晚年回歸故里著有《筍根雜錄》、《歷陽詩囿》、《年譜稿》,並重修《和州志》。 (1836~1895)清朝著名民族英雄。字禹廷,今廬江人。參加淮軍後,初隸長江水師。從劉銘傳鎮壓捻軍,升提督。1874年李鴻章創辦海軍,次年派他至英國購買軍艦。1888年北洋艦隊編成,被任命為海軍提督。他治軍有方;培養出諸如鄧世昌等英雄部屬。他因屬淮系,而軍中多閩人,故事多掣肘。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他主張先發制人,出擊日本海軍,被李鴻章拒絕。9月率艦隊護送運兵船隻到鴨綠江口大東溝,返航時突遭日艦襲擊,遂發動黃海反擊戰。他身負重傷,李鴻章始命之退守山東威海衛「保船避戰」。次年,日軍分海陸兩路進攻威海衛,佔領南北兩岸炮台,逼他投降;他嚴辭拒絕,下令毀炮沉船,以表抗敵決心。因美、德顧問和部分將領不從,乃令冒死突圍,但仍遭反對,向清軍救援不應,被迫於2月12日服毒殉國。威海劉公島建有「丁公祠」。
[丁汝昌]
[張學寬] (1870~1931)清末民初名醫、書法家。字栗庵,今含山縣環峰鎮下壠村人,後定居含城。童年家貧苦學,光緒三十年(1904年)中進士,旅授山東萊陽知縣。他工古詩文,精通音律,擅長書法金石。中年銳意學醫,集有《驗方匯編》,收有古醫治疑難雜症200多例。晚年和、含兩縣流動居住,曾設杏壇課徒講學。作書薦林散之在黃賓虹門下學藝,他藏書甚豐,內有歷代碑帖300多冊。著有《觀復堂詩文集》、《四書札記》、《金石考證》等。 (1875~1951)白話文的倡導者。原名修隆,字燮,號水破山人,無為湖隴人。師從邑人方澍,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考入南京高等警官大學堂。三十年參加陳獨秀等在蕪湖組織的岳王會。三十一年就讀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加入中國同盟會。三十四年在上海創辦《白話日報》,被胡適推崇為我國推廣白話文的「開山老祖」。民國元年(1912年)任安徽省警察廳長。二年任北京政府教育部僉事。六年任北京大學庶務主任,後任出版部主任。「五四」運動爆發時,他組織編印的2萬份《北京學界全體宣言》,是當天發出的惟一傳單。十五年他移居夫人劉冰儀的故鄉貴池縣。後曾出任安徽省圖書館館長等職。
[李辛白]
[吳弱男] (1886—1973)中國近代婦女運動先驅者之一。廬江沙湖山人,著名愛國人士章士釗夫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赴日本東京,在青山女子學院攻瀆英語: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孫中山英文秘書。民國十六年(1927)年李大釗被捕,她設法營救,後又籌款3000元,贍養遺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上海市政協委員、市文史館員等職。 (1893—1969)近代教育家。字覺凡,今居巢半湯鎮人,後遷居巢城小西門迎仙巷。早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先後任金陵大學講師、安徽省立第一中學校長。1921年公費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教育碩上學位。回國任金陵大學教務長、文學院長,兼中央大學教授,受聘為安徽省政治學院院長等職。1947年任安徽大學教務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省文教廳副廳長、民盟安徽省委常委和民盟蕪湖市委主任委員。著有《教育統計學》一書。
[劉乃敬]
[李慰農] (1895--1925) 革命烈士。原名李爾珍,今居巢方集鄭村人。民國元年(1912年),考取蕪湖第二農業中學。「五四」運動爆發時,他是蕪湖學生運動的組織者之一。後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成為中共黨員。1923年底他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5年初回國,被中共中央派往山東省委工作。4月19日,青島大康紗廠工人罷工,他聯絡其他紗廠聲援。在罷工斗爭高潮時期,他擔任中共青島市委書記。罷工歷時22天,並取得勝利。5月29日,日寇勾結軍閥張宗昌製造了駭人聽聞的「青島慘案」。第二天,上海又發生「五卅慘案」。他即領導「滬青慘案後援會」,堅持斗爭。7月26日,他不幸被捕,29日壯烈犧牲。
[吳紹青] (1895~1980)著名醫學家。今居巢人。民國四年(1915年)考入美國人辦的湘雅醫學院,獲博士學位。先後在上海工部局傳染病醫院、蕪湖弋磯山醫院、重慶中央醫院、國立上海醫學院等處工作,歷任醫師、主任、代理院長,院長、教授、中國防癆協會總幹事等職。建國後任中國防癆協會副理事長。他一生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多達80餘篇,1952年主編的《實用肺結核病治療學》一書,曾多次再版。1956年編著的《肺功能測驗在臨床上的應用》,為我國填補了一項空白。1959年主編的《結核病學》一書被用作高等醫學院的教材。此外還參加了《內科學》和《實用內科學》的編撰。
[周新民] (1897—1979)著名法學理論家。廬江大化人。「五四」運動時期,積極投身於反帝反封建的學生愛國斗爭中,曾任安徽學生聯合會副會長。1922年赴日本明治大學研究院攻讀法學,回國後在安徽省立法政專門學校任教。後在上海法政學院、復旦大學、雲南大學和香港達德學院等院校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副主任、最高人民檢察署秘書長、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和沈陽市副市長等職,並擔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組織部長、中國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他長期從事法學理論研究工作,曾率中國代表團出席匈牙利國際法學會第五次大會。 (1898—1980)著名地質學家,和縣歷陽鎮人。民國十三年(192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民國十七年,由李四光教授介紹到中央地質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民國二十二年,赴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留學,獲博土學位。回國後仍從事地質研究,並兼任重慶中央大學及重慶大學地質系教授。1950年,與李四光共同從事地質礦產研究的調查。1952年任中蘇科學考察隊中方負責人。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地學部學部委員。1964年任長春地質學院副院長。他在早珊瑚類研究中取得重大成就。1976年,撰寫了《中國古代珊瑚分類》專著。1978年5月,他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全國科學大會。1979年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十二屆理事會理事長,出席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國際第九屆石炭會議,當選為國際石炭系分會委員。 (190(1~1938)抗日烈士。字文衷,今居巢黃麓鎮洪家疃人,張治中將軍胞弟。民國十四年(]925年)考入黃埔軍校三期,畢業後三陵參加北伐。「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張本禹參加「反寧護漢」活動。後歷任陸軍教導二師警衛營少校營長、中央軍校第八期學兵總隊中隊長、獨立第四旅亡校團長等職。1935年,張本禹擔任陸軍第十三軍四師十二旅少將副旅長。次年8月,率部援助傅作義將軍在綏遠抗戰。在百靈廟戰役中,為收復百靈廟作出重要貢獻,榮立戰功。1937年8月率部在南口與日軍坂垣師團激戰,他親率一個排與敵肉搏奪回陣地。又親往太原催調並押運彈葯回南口。8月30日在南口卸車時,遭敵機轟炸不幸犧牲。1980年,中共中央統戰部追認張本禹為抗日烈士。 (190l一1952)著名歷史學家。原名丁增熙,和縣城南鄉人。幼年喪父,自學成才。自小學而入經學,由經學而人史學。後靠半工半讀旁聽北京大學文科課程,考取北京大學文學院研究生。民國十六年(1927年)經魯迅先生等人介紹,任廈門大學國學院助教。後在多所大學中文系、歷史系任教。他在20世紀20年代著重於文字、音韻研究。20年代末轉向甲骨文考釋,著有《說文闕義箋》、《釋夢》、《由齊侯因次敦銘黃帝論五帝》等。30年代後著重研究古代史,著有《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吳雷考》、《論炎帝太岳與昆侖山》、《新殷本記》、《商周史料考證、《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等,逝世前有《姓與氏》、《半亞血族群婚制——騰》等論著。
[俞建章]
[張本禹]
[丁 山]
[釋慧慶] (1958--)著名法師。俗姓方,名志平,廬江同大鄉新河人。1978年出家,1983年至南京棲霞山佛學院深造,次年在江西如日山普照寺受戒。1985年任滁州琅琊寺知客師,1986年返九華山任旃檀林寺知客師,1987年被選拔至萬年寺百歲宮。他佛學淵博,雲游各地,廣交朋友。曾出訪韓國、泰國、緬甸等國,並三次訪問台灣,講經說法,名播海內外。現為九華山百歲宮住持、風陽龍興寺方丈和冶父山實際寺特聘住持,出任九華山佛教協會副會長、廬江縣政協特邀常委和安徽省政協常委。
2、宛姓的遷徙分布
宛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五百六十三位,以南陽、清河為郡望。
今陝西省的寶雞市,安徽省的合肥市、廬江縣、巢湖市無為縣、寧國縣、池洲市、梅山縣、宣城市,山西省的太原市,山東省的聊城市、臨清縣,吉林省的長春市、公主嶺市,江蘇省的南京市、豐縣、淮安市、蘇州市、常州市、揚州市,青海省的西寧市,四川省的九寨溝縣、雷波縣、宜賓市、樂至縣、樂山市,湖南省的新寧縣、岳陽市,河南的漯河市、河南省的開封市、平頂山市,遼寧省的大連市、鞍山市、沈陽市、海城市、錦州市凌海區,湖北省的武漢市、黃梅縣、黃陂縣,江西省的九江市湖口縣,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廣東省的廣州市花都區,甘肅省的蘭州市,北京市,上海市,重慶市,台灣省等地,均有宛氏族人分布。
3、宛氏源流
南陽郡宛氏源流
(江西湖口)
一、宛氏淵源:考宛氏族姓氏源遠流長,上古伏羲正姓氏別婚姻開姓形成.鑒於始祖是氏族社會首領階層得姓已有五千年文明史.據<中國古今姓氏辭典>中記載:」伏羲師有宛華,黃帝時有宛駒,此宛姓之始,楚之宛,卻之別也,春秋時期齊.楚.晉.鄭皆有宛氏.」又據<姓氏尋源>中記載:」春秋楚宛春大夫.明宛嘉祥.廬江人,嘉靖舉人.
再據家譜中記載:周朝申伯候聖封南陽,因地襲姓襲郡.和<中國古今姓氏辭典>中載:申,神農之後有申呂封於申,其裔以國為氏(南陽宛城號宛國).又.姜姓,炎帝生於姜水因氏焉.炎帝四岳之後封於申,號申伯,周宣王母舅也.申伯周朝諸候王,其封地南陽宛城,號宛國.秦時南陽設郡.
二、下邳遷來:由於歷代戰爭,災荒及列祖列宗的仕祿升遷,宛氏後人遍居海內外,家譜曾幾修幾毀,難以系列溯源.直至先祖永壽公於宋帝年間從下邳(今江蘇邳州市)瓦西壩遷居今江西省都昌縣鹽田畈.永壽公之子康孝公生彥齡.遐齡二公.譜載永壽公墓在都昌縣鹽畈.據黃梅宛氏譜載彥齡公五代內曾去祭祖.彥齡公遷居湖北省黃梅縣下汛(新)鎮.遐齡公遷江西省湖口縣觀音堂,再遷澇家渡絲茅墩.編茅為屋漁業為生(譜載絲茅墩有祖墳).明朝時期遷居雁鳴塘,立宛家村.據湖口宛氏譜載:彥.遐齡二公父母墓在縣城南小嶺.現仍留傳下來的宛家山地名.
三、鄱湖天兵:時逢明.洪武帝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口大戰,宛福公子孫力助朱元璋,族長一聲喊!快!快上!先祖們揮動手中長柄割草刀參加戰斗,陳友諒士兵有死有傷,有跑得快的向陳友諒報告,陳友諒大驚失色,嘆道:」頭戴翻沿帽,身穿倒毛衣,胯下彎角馬,手拿鉤頭刀,此乃天兵天將下凡,速速撤兵」.剎時陳軍潰敗.朱元璋此勝奠基.後洪武帝下旨封宛福公官萬戶,賜蘇官渡.澇家渡.官廠.湖洲及大小堰潭.港汊.水尾上連蟹子夾.下至寧家汊與宛福公子孫世世代代收取漁利,割獲柴草.並賜予黃馬褂二十四件,免死牌二十四塊.洪武二年承丈課米八石,刊入南京鐵冊納糧炳據。此後為了保衛聖賜封地全族習武。後又添置大旗四十八面,大銅鑼(稱金鑼)四十八面。從此宛氏威震湖口及鄰縣。
四、村名由來:四世祖宛福公名世祿,遷居新開壠,村名雁鳴塘宛家,傳至九世波字輩,波明。字德明公生子五,一。二。三。四子在此原地居住,五子名原五公。字閏馥,學名蘭。在全縣屢試前茅,聲名冠邑。移居下灣。宛蘭村名由此來。九世另一兄弟波昭,字德昭公遷居居石山定居。十世派名揚鑒,字原鑒公生子五。英(派名東英,字茂英。派名東林字茂林。派名東華字茂華居荷塘宛家)。榮(派名東榮字茂榮。生子九。細宛村始祖)。林。華。萃。(分居荷塘宛家和石山壠宛家)。九世派名波亮字德亮公遷居安徽宿松竹墩。九世派名波本字德本公遷居姑山,後改遷無考。九世派名波昂字德昂公,官名彝鼎。遷居北京,掌山西大同紅印先鋒。
五、宛蘭房系:十三世派名源憲,字學彰公。生子六(屬十四世)。長子派名流楷,字廷楷。次子派名流楻字廷楻公。三子派名流秿字流秿公。四子派名流棕字廷棕公。五子派名流泗字載魯公。六子派名流舞字廷舞公。立廷舞公房,裔孫珂賓。少華等。
載魯公生子四,照。像。來。應。長子派名遠照字時照公。立時照公房。裔孫如斌。如波等。次子派名遠像字時像。三子派名遠來字愛川。生子二。餘。剩。幼子派名遠應字時應公。
愛川公(十五世)生子二。長子派名西餘字尚餘改字謙吾公。四位曾孫遷居安慶。次子派名西剩字尚剩號寬吾。(十六世)生子五。泰。學。晨。晟。勖。長子派名江泰字進賢公。(十七世)次子派名江學字習之公。公之孫遠達。裔孫國良。阿金。宛強。仁秋。愛軍。盛南。細靜。義勛。浩兵。桂林。新華。義飛。阿秋等。三子派名江青字國晨號該先。裔孫泳琪。中華。中廣。美波。節楚等。四子派名江晟字茂民號國成。裔孫錦泉。叔海。泳海。名海。海泉。崇高。少瑜。少波等。五子派名江勖字功免公。總之,以十三——十七世自動形成五房,以後遠達公房人丁興旺又分子房。 六- 宛氏聯宗:湖北黃梅宛氏。江西湖口宛氏。安徽廬江宛氏。於2009年(已丑)冬至在安徽廬江共同祭拜楚國上大夫宛春墓。並在同年12月22日在廬江宛氏宗祠簽署聯宗,黃梅「士」湖口「國」廬江「新」為同輩份。便於今後三地宛氏族按輩份稱呼。以期望達到海內外宛氏宗族大聯宗。
附:南陽郡江西湖口宛氏派序
青山頻翠穧 綠水疊波揚 東海源流遠 西江澤衍長
傳家惟忠孝 報國有文章 禮義承先政 賢良冀後昌
立志希榮祖 存心望顯光 占鰲資筆力 登榜出書窗
功貞擬松柏 材期備棟梁 風雲同際會 龍虎孰低昂
南陽郡湖北黃梅宛氏派序 彥子景光朝 文谷以鳳椒 如一三大有 利維映承名
立志希良士 本家世兆昌 顯宗方樹德 華國表其祥
南陽郡安徽廬江宛氏派序 日從光啟象 學茂志敏新 傳家宜樹德
瑞兆慶華文 進修昌繼善 經世永承恩
南陽郡湖口宛氏二十五世裔孫宛建勛搜集整理 宛新漢上傳網站
4、宛 這個字用作姓讀什麼音
讀音:wǎn
釋義:宛姓是源自於中國的一個姓氏。
5、"宛"和"婉"的區別是什麼
區別在於:
1.筆畫不同,宛8畫,婉11畫。
2.部首不同:宛,部首: 宀;婉,部首:女
3.讀音不同:宛讀音有[ wǎn ]、[ yuān ];婉拼 音為 wǎn
4.意思不同:婉,形聲。從女,從宛,宛亦聲。「宛」意為「凹形」。「女」與「宛」聯合起來表示「身形外凸內凹(凸胸收腹)的女子」,或「虛心待人的女子」。本義:身形凹凸。宛,意思是曲折;彷彿;姓氏。
(5)巢湖姓宛的擴展資料
婉用法:
當動詞 :
1、宛,屈草自覆也。——《說文》
2、宛宛黃龍。——《史記·司馬相如傳》
3、是以欲談者宛舌而固聲。——《漢書·揚雄傳下》
4、又如:宛妙(事物屈曲美妙);宛虹(彎曲的虹);宛曲(輾轉;曲折);宛委(彎曲;曲折);宛宛(盤旋屈曲的樣子;山川道路蜿蜒曲折);宛燀(迴旋盤曲)
5、晴野霞飛綺,春郊柳宛絲。——白居易詩
6、紛乎宛乎。——《莊子》。成玄英疏:「紛綸宛轉,並釋散之貌也。」
宛形容詞用:
1、一面收拾禮物,徑往東京,投宿省院諸官,令其於天子之前,善言啟奏,別作宛轉。——《水滸傳》
2、又如:宛款(委婉誠懇);宛曼(柔媚;婉轉曼妙);宛暢(婉轉流暢);宛篤(婉曲而誠摯);宛態(含蓄曲折的情態);宛折(婉轉曲折)
3、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詩·陳風·宛丘》。毛傳:「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
4、宛中宛丘。——《爾雅·小宛》。郭璞注:「宛,謂中央隆高。」
5、天為粵宛,草木養長,五穀蕃實秀大。——《管子》
當副詞:
1、似乎,好像;彷彿
宛然可遇。——清·全祖望《梅花嶺記》
宛然尚在。——《聊齋志異·促織》
又如:宛肖(逼真;極像);宛類(很像)
2、事物真切可見,歷歷在目。如:宛爾(明顯的樣子;真切的樣子)
宛姓起源:
宛音晚。古宮音,於阮切,上聲阮韻。宛姓最早形成於上古,伏羲時,其師有宛華,黃帝時有大臣宛朐,其後皆為宛姓。春秋時期楚國有宛姓,是 郤姓、 郄姓的別支,因封於宛(今河南省南陽市)而得姓。另,春秋時齊、晉、 鄭國皆有宛氏,可知宛姓初為大族。
現宛姓多存於古楚地所轄地區即今 湖北(如湖北省 黃梅縣),安徽(如 安徽省廬江縣白湖鎮), 湖南等地。見《姓氏尋源》。明朝有宛嘉祥,廬陵人,舉人,官思南府知府,為政有良策,政績卓著,百姓立碑頌之。近代有名人 宛希儼。
6、宛姓的字輩排行
安徽定遠宛氏字輩:「廣發義啟來」。
安徽潛川、廬江、山東濟南宛氏字輩:「日從光啟向學茂志敏新傳家宜樹德瑞兆慶華文進修昌繼善經世永承恩」。
安徽寧國宛氏字輩:「新學茂志敏新傳家宜樹德」。
安徽宛氏一支字輩:「日從光啟象學茂志敏新傳家友毅德富貴發華文」。
四川宜賓宛氏字輩:「益嘉如大山文學忠茂賢詩禮傳家寶榮華富貴連」。
四川樂至宛氏字輩:「一嘉如大三文學宗紹錦乾坤世代光輝顯榮華書通經義安定國新克正朝端」。
四川宛氏一支字輩:「一時如大山文學宗孟賢詩書傳家寶永遠世澤長朝耀聯文世修興啟成明忠孝德天理光輝照乾坤智勇奮發貴安幫秉國倫才華登金榜繁榮茂昌盛」。
雲南宛氏一支字輩:「大朝耀聯文世正玉啟成明堂昌國定天德紹洪勛紫高永遠照光華旭建興旗櫸龍騰武君才澤滿榮帥英強智慧輝陽萬福春香伯公保衛廣學金榜登」。
湖北黃梅宛氏字輩:「內外應成明立志西良仕本家世造昌」
四川樂山宛氏字輩: 一時如大山文學宗孟言詩禮定朝庭鴻儒正顯聲
四川眉山宛氏字輩:宗則禹尚源,書桂紹續永;顯榮成文升,道吉德仲純;清忠良賢愛,好義從新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