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張家疃
1、巢湖黃麓張疃村拆遷嗎
拆遷。根據查詢土地局規劃可知,巢湖黃麓張慎大梁疃村拆遷。巢湖市,安徽省合肥市寬運代管縣級市,位於仿埋安徽省中部、江淮丘陵南部,介於合肥、蕪湖兩市之間,東與含山縣交界,西北與肥東縣接壤。
2、環巢湖大道自駕游攻略
環巢湖大道擁有非常成熟的旅遊路線和行程,對於當地居民以及周邊的外地遊客來說絕對充滿了吸引力,環巢湖綠蔭環繞,空氣格外新鮮,是一個不錯的旅遊目的地。
巢湖,位於合肥東南,當地人俗稱焦湖,景點眾多,魚米之鄉。
從霸都合肥並巢湖市,將巢湖變為內湖開始騰飛那年,環巢湖的景區也開始逐漸增加,一年比一年多,一個比一個值得游覽。
自駕游的話,不必糾結起點在哪,上路就是景色,窗外就是風景,謹棗從濱湖開始,逗晌游順時針走,諸多景點等著你。
環巢湖大道自駕游路線融創樂園—渡江戰役紀念館—濱湖濕地公園—長臨河古鎮(小鎮往東白馬寺籃球公園)—中廟姥山島—黃麓書香小鎮(洪家疃古村落、黃麓師范、中國_村、相隱寺)—_煬老街—_煬河濕地公園—巢湖市—巢湖半湯溫泉—三瓜公社—鬱金香高地—龜山公園—銀屏牡丹—三河古鎮—岸上草原等。(景點太多,可能有遺漏)
環湖十八景介紹1、曲溪煙樹
位置:濕地森林公園
景觀:濕地森林公園、東大圩農業示範區、施口
2、四頂朝霞
位置:四頂山景區
景觀:四頂山、紅石咀、黑石咀、六家畈古民居
3、九龍攢珠
位置:大小黃山景區
景觀:大小黃山景區、洪疃村、黃麓師范
4、平湖綠蔭
位置:蘆溪濕地
景觀:蘆溪濕地、黃麓農業生態園、張家疃古村落
5、巢浪聞鶯
位置:_煬河口
景觀:月亮灣濕地公園、雞裕河口濕地、河口張村、湖潤紫竹生態園、_煬老街
6、靈龜望月
位置:龜山景區+半湯溫泉度假區
景觀:龜山景區、半湯溫泉度假區、旗鼓山景區7、蛇山泛舟
位置:蛇山景區
景觀:蛇山景區、蛇山村、蓮塘咀
8、銀屏牡丹
位置:銀屏山景區
景觀:銀屏山景區、銀屏牡丹、東庵森林公園
9、湖山守望
位置:三岔河濕地
景觀:三岔河濕地、齊咀村、靈台圩村、袁家山、棲鳳州公園
10、孤山帆影
位置:孤山景區
景觀:孤山景區、濱光濕地、幸福村、萬畝荷塘
11、花田山銷趣尋
位置:牛角大圩
景觀:牛角大圩農業示範園、劉河社區
12、老街悠韻
位置:長臨河古鎮
景觀:長臨河古鎮、漁人碼頭、羅家疃村
13、湖天勝境
位置:中廟鎮
景觀:中廟鎮、姥山島、昭忠祠
14、古城遺蹤
位置:唐嘴
景觀:水下古巢城
15、槐林柳浪
位置:兆河口片區
景觀:巢湖寺、青龍咀、黃林頭、馬尾河濕地、槐林濕地、槐林鎮
16、三河古鎮
位置:三河鎮
景觀:三河古鎮
17、稻浪風荷
位置:木蘭村
景觀:木蘭村
18、新城含翠
位置:濱湖CBD
景觀:岸上草原、萬達廣場融創、文旅城、渡江戰役紀念館
3、草廟子鎮的下轄村
草廟子 明萬曆時,楊姓由楊家卧龍來居,以村東河石橋得名石橋村。清初,建關帝廟,用茅草蓋頂,村遂易今名。346戶。
黃山3村 明永樂時, 馬姓由陝西扶風、劉姓自文城鴨兒灣來居,環冊多柞,秋冬春皆黃葉覆蓋,稱黃庵山,演作黃山。以方位稱北黃山, 南黃山和西黃山,分別為108戶、200戶和107戶。
小七夼 明末,馬姓由北黃山來居,周有7處小夼。180戶。
小北山 明末,李姓由宮家莊來草廟子北面小山之陽立村。142戶。
叢家屯 清道光時,叢姓自冶口村來居。65戶。
馬家屯 清乾隆時,馬姓由今環翠區望島馬家疃來赤洪溝立村,以溝名村。後易今名。43戶。
大木嵐 明初,欒姓自陝西來居,近大片山嵐,稱大木欒。清初,欒姓絕,演為今名。210戶。
郝家山 清康熙時,馬姓自黃山來居,山丘多貉,稱貉家山。演作郝家山。55戶。
馬家口子 明初,宋姓來居,西山口附近有灣,行人歇息飲馬,稱飲馬灣,演作馬家口子。55戶。
向陽 明末,姜姓由威海衛來黑石硼山嶺之陽居住。109戶。
金沙嶺 明初,孫姓來窪處居住,稱小窪。1981年以村東有嶺改為今名。84戶。
打鐵 元末,劉姓由杏樹夼來建劉家庵。清時,龐、殷、孟3姓來李晌合辦紅爐,遂名打鐵。311戶。
林泉 明末,吳姓自吳家灘來居。此地林木茂密,泉水清澈。113戶。
徐家溝 明初,李姓自江蘇來溝谷北建溝李家。清中期,徐姓自今環翠區壁子來居,遂易名。181戶。
褚家崖 清初,褚姓由溝褚家來山崖之北立村。64戶。
於泉庄 明初,於姓由文城來居,稱於家莊。1981年更今名。203戶。
大庄 明末,李姓自今榮成市來居,為興旺稱大庄。156戶。
畢家莊 清初,畢姓自架子山來居。116戶。
周家屯 明末,周姓由牟平來居,村多白馬,稱白馬屯。清初,易今名。67戶。
北大疃 明朝,洪姓自 (正文第59頁)上洪家來居,在鄰村中戶數多,稱大疃;相對南大疃稱北大疃。306戶。
李子 (同上) 清末,李姓兄弟自益都逃荒來土 (同上)居住。50戶。
郭格庄2村 明後期, 叢姓由文城來郭格庄遺址西側建庄,襲稱郭格庄。1960年修郭格水庫分為南郭格庄(87戶),北郭格庄(215戶)。
羅家莊 清康熙時,羅姓由今環翠區溫泉鎮羅家來居。102戶。
下庄 元初,叢世祿自叢家峴來居,地勢低而多樹,稱下林庄。簡稱下庄。127戶。
郭家莊 明萬曆時,郭姓由濟南來居。168戶。
上庄 清順治時,詹姓從西府來下庄之北較高處立村。188戶。
蔣家莊 元末,蔣姓自今榮成市來居。410戶。
曹格庄 明初,曹姓自青州來居。339戶。
林家疃 宋末,竇姓立村,稱竇家頭。明末,林姓自林村來居。清末,竇姓絕,遂稱今名。219戶。
隋家疃 清初,隋姓由九里水頭來竇家頭居住。清末易今名自治。179戶。
張家疃 清末,張姓來竇家頭居住,不久易名自治。149戶。
垛嶺 明萬曆時,詹姓自今榮成市垛夼來居,襲原稱。1981年以近山嶺易今名哪鋒鋒。63戶。
周家莊 明末,周姓自今榮成市周家泊子來居。124戶。
東宋家 清康熙時,宋姓自村北2公里之石峽口來建宋家莊。1981年易今名。196戶。
陽泉 明中期,叢姓由今環翠區港頭來洪水瀾河北岸居住,稱洪水瀾河北。1981年以近溫泉更今名。118戶。
北台 清道光時,劉姓自萊陽西關鎮來洪水瀾北土台之上居住,稱洪水瀾北台,簡稱北台。160戶。
南大疃 清初,基燃王姓由馬家嶺來居,此處數河交匯、多樹,附近村皆稱洪水瀾。該村較大,又別於北5公里同名村,簡稱南大疃。80戶。
賈家莊 明末,叢姓僱用賈姓拳師來守庄園,人口漸眾,稱洪水瀾賈家莊。簡稱今名。38戶。
大東疃 明中期,叢姓自今環翠區來洪水瀾東頭古名松林庄處立村,稱洪水瀾大東疃。簡稱今名。150戶。
興山 清初,張姓來興山西側立村。142戶。
泉東 明末,王姓由今環翠區廟口來洪水瀾南岸立村,稱河南。1981年以位溫泉之東而易名。177戶。
李家夼2村 清初, 李姓來寺廟之東窪處立村,稱李家夼。清中期,西里許又建李姓村,遂分別稱東李家夼(66戶),西李家夼(90戶)
4、中韓庄鄉的區劃沿革
1961年建中韓庄公社,1984年改鄉。轄中韓庄、荊庄、南王町、東屯河、堯庄、黃土崗、北逗胡顫王町、田莊、陳庄、三民村、北曹做散庄、南曹庄、西屯河、薜庄、柳陀、太和庄、大王莊、小王莊、新賈村、張家疃20個行政村。
代碼 130631205 村名 代碼 村名 代碼 村名 代碼 中韓庄村 200 東屯河村 207 堯庄村 214 荊庄村 201 西屯河村 208 薛庄村 215 三民村 202 南曹庄村 209 新賈村 216 南陳庄村 203 北曹庄村 210 柳陀村 217 北王疃村 204 大王莊村 211 張家疃村 218 田莊村 205 小王莊村 212 黃土崗村 219 南山敗王疃村 206 太和庄村 213
5、侯家疃張家疃山要通開嗎
截止到2023年2月28日,沒有要通開。
根據牟平區政府資料顯示虛攜,暫無明顯資料顯示,侯家碰搜疃張家疃山要通開,可以關注牟平區政府管網進行查詢。
開侯家疃張笑譽歷家疃山是為了打造集現代高效農業、醫養融合、文化旅遊城市。
6、張家人抗戰時期有那些作為?
1、張自忠:二戰中犧牲的最高將領
張自忠(1891-1940),字藎忱,漢族,山東臨清唐園村人,祖籍山西洪洞。追贈陸軍二級上將(生前為中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犧牲的最高將領,曾任國民革命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參與了臨沂戰役、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宜城犧牲,張自忠犧牲後,國民政府在1942年12月31日,明令入祀全國忠烈祠,1944年8月,將宜城縣改名自忠縣(今宜城市),以資紀念。張自忠將軍殉國當年8月15日,中共也在延安為其舉行了悼念大會。1982年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民政部追認張自忠為革命烈士。
2、張靈甫:抗戰時期的常勝將軍、模範軍人
張靈甫(1903-1947),漢族,陝西長安縣(今長安區襪禪)東鄉大東村人。中國國民黨陸軍中將。1923年考入北大歷史系,1925年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步科。抗戰時張靈甫因為戰功卓著,由團長、旅長而師長、副軍長,直至抗戰勝利後擔任,被蔣介石贊為「模範軍人」,視為心腹愛將。在抗戰期間,蔣介石以其作戰有功,一再擢升,在國民黨朝野,張靈甫也被視為「常勝將軍"。
3、張發奎:立志不抗戰就出家
張發奎(1896年-1980年3月10日),字向華。廣東省始帶好游興縣人,唐代名相張九齡之後,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北伐時期名將。抗日戰爭期間,先後任集團軍總司令、兵團總司令、戰區司令長官、方面軍司令官等職,率部參加過淞滬、武漢、昆侖關等戰役,被授予中國國民黨軍陸軍二級上將。「七·七」事變後,張發奎表示;「如果這次再不能對日作戰,我決定入山為僧,今後永不問世事」。他曾獲抗戰青天白日勛章、美國總統二戰金質自由勛章和首批抗戰勝利勛章。
4、張治中:致力於國共合作,是從來沒有同共產黨打過仗的國民黨高級將領
張治中(1890—1969),字文白,安徽省巢縣(今巢湖市)黃麓鎮洪家疃人,祖籍江西南昌。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他當時任第五軍軍長,不顧國民黨統治集團的阻撓,毅然開赴前線,同十九路軍並肩作戰,並留下遺書,決心以身許國。1937年抗戰爆發後,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兼左翼軍總司蠢銷令,八年抗戰期間,他始終堅持抗戰到底,直到最後勝利。尤其可貴的是,張治中從未參加國民黨統治集團發動的歷次反共內戰,是一位從來沒有同共產黨打過仗的國民黨高級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