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地質歷史
1、巢湖龍生存的地質年代
巢湖龍生活在三疊紀早期,目前化石保存完好,清楚地顯示出它還帶有陸地祖先的一些關鍵性特徵,更加有力地證明了魚龍類是從雙孔亞綱中分出來的一個特殊物種這一觀點!
三疊紀(英語:Triassic),是公元前2.5億至公元前2億年的一個地質時代,它位於二疊紀和侏羅紀之間,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三疊紀的開始和結束各以一次滅絕事件為標志。
雖然這段時間的岩石標志非常明顯和清晰,其開始和結束的准確時間卻如同其它古遠的地質時代無法非常精確地被確定。其誤差在正負數百萬年。
三疊紀時大多數地球上的大陸形成一塊巨大的大陸:盤古大陸。
三疊紀的名稱是1834年弗里德里希·馮·阿爾伯提起的,他將在中歐普遍存在的位於白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頁岩以及其間的紅色的三層岩石層統稱為三疊紀。今天,三疊紀被分成更多亞層。
三疊紀時的氣候炎熱乾燥,這形成了現在可以看到的當時留下來的典型的紅色沙石。當時季節分明,有強烈的雨季。在兩極比較潮濕溫和。
標志三疊紀的典型的紅色沙岩說明當時的氣候比較溫暖乾燥,沒有任何冰川的跡象。當今一般認為當時在兩極沒有陸地或覆冰。
因為當時地球上只有一個大陸,因此當時的海岸線比今天要短得多,時遺留下來的近海沉積比較少,只有在西歐比較豐富。因此三疊紀的分層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帶的生物化石來分的。
由於三疊紀以一次滅絕事件開始,因此其生物開始時分化很厲害。六放珊瑚亞綱是這時候出現的,第一批被子植物和第一種會飛的脊椎動物(翼龍)可能也是這時候出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烏龜——原顎龜也出現在三疊紀晚期。第一批魚龍出現了。
2、巢湖的地質成因
巢湖流域內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無論西部、西南部或北部,都具備成礦地質背景,Fe、s、明礬石以及各類灰岩是四種主要礦產資源,並且分布相對集中,容易形成礦業基地.但多礦種共生、伴生,尤其是巢湖北岸地層中的含磷層,與巢湖水體富營養化密切相關l8 J.在巢湖北岸的肥東縣和巢湖市交界處橋頭集一西山驛一帶,廣泛分布著一套古老的含磷變質岩系,含磷變質岩系中的含磷層位在多處構成了中、小型的工業磷礦床,是安徽省重要的產磷層位和產磷區之一.其分布范圍南起孤山,北至文集,西自南淝河,東到蘇家灣.柘皋一線,約500km 以上,礦區主要礦石類型為磷灰岩.在這些地區土壤中磷的自然背景值偏高,直接覆蓋於磷礦上部的土壤為普通黃棕壤,經過對土樣分析,其總磷含量平均值為0.069%,此值與巢湖底泥總磷接近(0.058%).另外對湖區地表和地下水自然本底的調查表明,礦區的地表徑流中總磷濃度為0.05rag//,礦區
及其周圍地區的地下水徑流中總磷含量為0.04mg/1,這一總磷水平已超過了湖泊由貧營養向中營養過渡的濃度0.02mg/l,從而使巢湖具備了發生富營養化的基礎條件.該區域內各時代地層含磷地層列於表2C引.由於地質構造、地形地貌的影響,從磷礦區和含磷地層發源的水系大部分都匯入巢湖.其中從磷礦和含磷地層出露區起源的河流有店埠河、歧陽河、炯煬河、山王河、桐蔭河、柘皋河等,巢湖流域各水系情況見圖1.南淝河(支流店埠河)、岐陽河、炯煬河、柘皋河等河流補給來源於含磷岩層出露區的地表徑流,每年有大量的磷質通過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進入巢湖,尤其是近幾十年來由於大規模開采磷礦,導致進入巢湖的磷急劇增加.磷質絕大多數是通過河流帶入湖泊的,首先在入湖口處沉積下來,從而導致這些河流入湖口處底泥總磷含量要高於南岸河流人湖口處的總磷含量.
3、安徽的巢湖是怎麼來的?
安徽巢湖市文物管理所考古人員經過悉心研究,日前正式披露,流傳在民間的有關巢湖的由來,即「陷巢州」的傳說極有可能是事實。 據介紹,關於巢湖的形成,一直眾說紛紜,主要有3種:一種是民間流傳的、史書上也有所記載的——「陷巢州」的傳說,認為巢湖水域在古代是一座城市,後沉入湖底。另一種是地質學者的觀點,認為巢湖是在地殼運動過程中由陸地下陷而形成,屬於陷落湖,時間在秦漢以前,與民間傳說無關。還有一種是歷史學者的看法,他們從字面上對史料進行反復論證,找出了一些漏洞,得出結論,史書記載的有關「陷巢州」的傳說不過是神話故事而已,並非有事實依據。 巢湖市文物管理所考古人員錢玉春說,起初,也和別人一樣沒有把傳說當真,但最近一次偶然的考古調查改變了看法。 2001年底,媒體上報道了「巢湖市發現隋代窯址」的消息後,便有群眾提供線索,說巢湖北岸在冬季水位下降時河床上露出大量的陶片,可能和窯址有關。考古人員遂趕到了距市區不遠的現場,發現在沿湖濱大道的護坡下露出水面的約有二、三百米的河床上到處都散落著陶片。這些陶器,以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為主,同時還有泥質紅陶、褐陶、夾砂黑陶以及一些燒成溫度略高的硬陶等。器物以圈足器為主,一般都比較大,無論是口沿,還是底座弧度都很大,品種有瓮、盆、缸、罐,壇,釜等生活用品。少部分陶器上有印紋,主要有方格紋、席紋、弘紋、繩紋和刻劃水波紋。一些泥質灰陶比較精細,胎體很薄,表面有貼塑。 據當地漁民介紹,陶片分布的范圍向湖中延伸有4、5公里遠,陶片多的地方有厚厚的一層。他們還能大至說出這座城址四個城門的位置。在一般的年份,冬季的河床上能夠看到有十多口水井,其中有一個水井旁還可以看到一棵兩人都合抱不過來的古樹樹根。很多人曾在這里撿到過青銅器,古錢幣,印章和完整的陶器。在村民家中,考古人員還見到了他們在河灘撿到十分完整的陶釜、陶壺等。經過數月的艱苦研究,考古人員確認這些物品是陶器製作和使用鼎盛時期的產物,基本斷定這是一處沉入湖底的秦漢時期的城市遺址,並很自然地把它和「陷巢州」的歷史傳說聯系起來。 巢湖市文物管理所考古人員錢玉春告訴記者,關於巢湖的形成,雖然有多部史料記載它是在秦漢時期,但這些記載都是只言片語。居巢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重要的方國,在探尋這一古國時,始終有一些難解之迷,這些迷似乎都和它的神秘消失有關。首先它的地理位置十分不確切。有人說在巢湖,也有人說在在桐城,還有人說在壽縣,沒有確鑿的證據能夠說明它的准確位置。其次是在漢代以前在多部史書里都提到過「巢伯」「南巢」「居巢」這一諸侯國,但是在漢代以後和「巢」這座城市相關的人和事的記載卻很少,這一現象表明了它的社會地位已經大大的下降了,或者是消失了。結合巢城這幾年來的考古發掘成果來看,也能夠明顯的感覺到這一地區文明發展曾被中斷過。漢代以前的出土文物反映出這是一個政治強大,經濟繁榮的地區。如北山頭戰國皇族墓,出土了很多十分珍貴文物,放王崗漢代呂柯墓曾獲全國考古十大發現提名獎。無論是在規格上還是在規模上,在全國范圍已出土的同時代墓中都是屈指可數的,但是在漢代以後,卻看不出這種社會發展的延續性。高規格的墓葬和遺址幾乎沒有發現。 對巢湖形成,以及居巢國的探索,過去一直都停留在以古籍史料為依據的歷史學范疇內,這次偶然的機會使現代考古學介入其中。湖底這一古遺址的發現,從考古學的角度證實了史料記載有關「陷巢州」的故事的可能性。大量的陶片和古人生活的遺跡,告訴我們在八百里浩瀚的湖面下,有著一段不平凡的歷史。當然這一處遺址是否就是歷史上的居巢國,湖中還有沒有其它遺址存在,它是因水位上漲而淹沒的,還是由於地面下沉而陷落的,只有等進行全面系統的科學考古發掘以後才能知道。
4、巢湖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巢湖位於中新生代形成的巢湖斷陷盆地南部,形成與更新世發育的河谷平原上,距今約一萬年,屬於河成型湖泊,當時面積約有2000km²[6]。湖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1℃[7]。四周分布著銀屏山、鳳凰山、冶父山、大別山、防虎山等,流域總面積13130km²,其中巢湖閘上面積9130km²,閘下面積4000km²[8]。流域內河流共33條,分別屬杭埠河-豐樂河、派河、西淝河-店埠河、柘皋河、白石山河、兆河、裕溪河7大水系,其主要出入河流有9條,分別為合肥市境內的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巢湖市境內的柘皋河、雙橋河、兆河、白石山河、裕溪河,六安市舒城縣境內的杭埠河,其中入湖水量最大的是杭埠河,約占總入湖水量的60%左右。裕溪河是唯一的出水通道,通往長江
5、安徽巢湖有哪些傳說
相傳古巢湖為州,有一年大旱,小白龍私自降雨除旱,觸犯天條,被打下凡塵,遇焦姥相救。為報焦姥救命之恩,小白龍告知天帝將陷巢州的天機,焦姥及時告與巢州百姓,眾人因此而得救。
而焦姥母女卻因告知眾鄰而延誤了逃生的機會,被濤濤洪水吞沒。後人敬仰焦姥捨己救人的高尚品德,遂將所陷之湖命名為「焦湖」,將湖中一山命名為「姥山」。
(5)巢湖地質歷史擴展資料:
巢湖流域的地質構造單元位於塔里木一中朝板塊和華南一東南亞板塊的交匯地帶。這兩大板塊於距今約1.95億年左右的三疊紀末的印支運動會聚,拼合形成了現代的安徽大陸。
巢湖流域恰處於這兩大板塊的分界部位。在印支運動以後的燕山運動期間,整個侏羅紀、白堊紀約1.96~0.8億年巢湖流域以垂直斷陷為特徵。
安徽省的西界到巢湖一帶沉積了厚數千米的侏羅白堊系地層。喜瑪拉雅期,第三紀開始,巢湖一帶進一步斷陷,沿著一組北東走向和另一組北西走向的斷裂、斷陷。
使大別山北麓的流水在這里受阻。形成斷陷湖。大約是第三紀末至第四紀初(前500~350萬年),湖泊面積較大。
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距今約1.5萬年到現在,表現為大量泥沙不斷流入湖中,湖水面積不斷縮小,最終形成現代的巢湖。
歷史上巢湖四周層巒疊嶂,樹木蒼翠,湖水清澈,魚蝦滿湖。由於巢湖是一通江淺水湖泊,加之具有大面積的沼岸草灘和水生植物。
為洄遊及半洄遊性魚類提供了良好的產卵繁殖與肥育場所,也為定居性魚類創造了適宜的棲息條件。因此水產資源豐富,以「日出斗金」著稱。
到20世紀90年代,流域林木稀疏,森林覆蓋率僅為6.7%。林地有所增加,但60%為幼林和稀疏林,砍伐量大於生長量,木材蓄積量仍在下降。
水生植被覆蓋率民國20年(1931)前約為30%,五十年代初覆蓋率約為10~20%。1954年大水湖區植被幾乎淹沒殆盡。
20世紀六十年代初,計約2萬余畝,其中沉水及浮葉植物則僅呈點狀分布,數量甚微,後又經1969年大水及「文化大革命」期間的人為破壞。
至1978年統計,湖區植被僅剩4700餘畝,只佔湖泊面積的0.4%。1959年和1960年先後修建了裕溪閘和巢湖閘後,人為地切斷了巢湖唯一的通江河道,每年一般在3~8月關閘。
以防江水倒灌,此時正值洄遊性魚類的溯江產卵季節,也是長江魚苗的汛期,江湖隔絕,切斷了魚類的洄遊通道和長江魚苗倒灌入湖的機會。
同時,漁業資源的過度掠取,使巢湖魚類群體補充來源大大減少,因而導致魚類區系組成改變和漁獲產量的急劇下降。
建閘後,漁獲物中青、草、鰱、鱅大大減少,三錢鯤、河魨、胭脂魚、鰣魚、鰻魚等洄遊性魚類瀕臨絕跡。建閘前,1952年「四大家魚」產量達250萬斤。
占漁獲量的31.3%,1960年增加到90%,1963年銳減,只佔總漁獲量的15%,1980年全部大魚產量也僅占總漁獲量的20%。
由於土地面積的縮小,人口增加,加之建國後長期「以糧為綱」,沿湖農民為了獲得足夠的土地,自發和有組織地擴大了對湖泊的圍墾。
巢湖的人工圍墾可以追溯到1700年以前,原來的湖泊有360多個天然湖汊、湖灣都被歷代所圍墾,僅清代沿湖圍墾總面積就達到62.8萬畝。
建國後仍有分散的小面積圍湖造田。人工圍灘破壞了水域生態環境,改變了湖泊自然形態。肥西縣的濱湖,廬江縣的北閘、同春。
巢湖市的龜山、散兵、花塘等圍墾區,原來都是較好的湖灘、湖灣,也是水草較多、飼料豐富的魚類產卵場所,圍墾後草灘遭到嚴重破壞。
6、巢湖的經度和緯度是多少
巢湖位於安徽省中部,由合肥市、巢湖市、肥東縣、肥西縣、廬江縣二市三縣環抱。長江水系下游湖泊,位於安徽省中部,由合肥、巢湖、肥東、肥西、廬江二市三縣環抱,東西長54.5公里,南北平均寬15.1公里,湖岸線最長181公里多公里。最大水域面積約825平方公里,最大容積48.10億立方米,最大深度0.98~7.98米。巢湖雖然從水域面積和蓄水量上遠不及中國第五大淡水湖呼倫湖, 但歷來被認為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
湖水主要靠地面逕流補給,流域面積為12938平方公里,集水范圍包括合肥,巢湖、肥東,肥西,廬江,舒城、無為等兩市五縣。沿湖共有河流35條。其中較大的河流有杭埠河、白石天河、派河、南淝河、烔煬河、柘皋河、兆河等。從南、西、北三面匯入湖內,然後在巢湖市城關出湖,經裕溪河東南流至裕溪口注入長江。
巢湖形成的地質時期非常古老,巢湖及其流域地貌的主要輪廓是中生代燕山運動和新生代喜瑪拉雅運動所造成的侏羅白堊系地層斷陷湖。
巢湖的地理位置——
從西向東—— 東經E117°17′27.90″~117°50′35.78″之間
從北向南——北緯N31°42′40.87″(此坐標為西北最北處) ~31°25′11.45″(紅點處) 。
7、安徽巢湖來歷?
巢湖市,因湖而得名,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約3000多年,古稱「居巢」、「南巢」等。現已考證巢湖水下確有一座古城遺址,而它很可能是帶著當時已相當高的文明和發達程度,在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中沉沒的。唐朝始設立巢縣,1984年設縣級巢湖市,隸屬巢湖地區,1999年設立居巢區,為地級巢湖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2011年安徽區劃調整,復設縣級巢湖市,隸屬省會合肥。
8、巢湖是怎麼形成的
<
9、巢湖是什麼湖
淡水湖
據地質學家考證,巢湖是由於地層局部陷落瀦水而形成的,為一典型的構造斷陷湖。從其形態看,至少由四組斷裂所組成,其中以北北東、北西西兩個方向的活動性斷裂為主。巢湖區域地質構造比較復雜,我國東部巨大而著名的"郯城(山東郯城)--廬江(安徽廬江)斷裂帶"正好斜貫巢湖而過,很可能是巢湖形成的主幹斷裂。追溯到大約7000萬年前,巢湖一帶白堊紀沉積盆地的產生,就明顯地受北北東向的郯廬斷裂和北西、東西向的斷裂構造控制,形成了古河、肥北和古城等斷裂凹槽。凹槽好比是水庫,沉積物好比是水庫中蓄的水,凹槽斷陷越深,沉積物堆積越厚,反過來沉積物的厚度,基本上就可以代表當時地殼斷陷的深度。據鑽探資料,古河凹槽中的白堊紀地層厚度達1~2千米,說明當時斷陷是十分強烈的。 到了約2500萬年前的早第三紀時,這種構造控制更為突出。在上述凹槽的基礎上又形成了長條狀的花崗凹槽或肥東凹槽,沉積了湖相紅色砂礫岩和火山岩等。據鑽探證實,在肥東梁園鎮南邊,第三紀地層厚640米,在肥西花崗,第三紀地層厚度達1800米,都充分證明當時這些凹槽斷裂下陷的深度。近代巢湖的形成,就是在這些凹槽的構造基礎上發展的。楊志堅編者:《四海五湖話滄桑》,海洋出版社,1987年版,第208頁。喜馬拉雅運動對本區有一定影響,沿構造斷裂有安山岩系噴發,局部地區還有輝長岩侵入和玄武岩噴發。第四紀初由於受到氣候變遷及新構造運動的影響,構造盆地上升為剝蝕區,同時形成紅色剝蝕面。第四紀中期,構造盆地下沉,成為附近山地的集水窪地,然後匯水成為一大水體。直到晚更新世棕黃色亞粘土堆積後,巢湖盆地受拱曲掀斜運動,地面產生不等量下降。濱湖地帶經河川切割,形成波狀起伏的崗沖地形,巢湖至此才告定型。王洪道等:《我國的湖泊》,第136~137頁。從巢湖區域內斷裂作用、地震活動、溫泉出露種種現象均說明直到今天,地殼的這種升降 運動仍然還在繼續,只是表現比較緩慢而已。初始形成的巢湖湖盆比今天的湖區要大得多,西可能到六安的雙河鎮,北近合肥,南與廬江的白湖水域串連相通成一體。以後,由於湖盆內不斷接納了杭埠河、豐樂河、派河、南肥水等帶來的大量泥沙,還承受了湖區周圍山地洪水期挾帶的大量泥沙,致使湖區不斷被充填淤塞。堆積填淤的泥沙,主要來自巢湖的西部和西北部,湖盆內河流三角洲發育,所以湖盆的面積西部萎縮也最快,最顯著。據《廬洲府志》記載,肥西縣三河鎮1855年以前,還只是河流入湖口剛出現的一個小沙洲,而到1907年,它的位置卻遠離了湖濱,而現在與巢湖相隔已有十五六千米了。這里的填淤速度平均每10年推進1千米,十分驚人。這也是現在巢湖水 西部淺東部深的原因。目前,巢湖的主體有不均衡的緩慢下沉趨勢。如北岸中廟一帶,已北移數百米,原來沿岸的村莊、農田已沒入湖區;而南岸卻又相對上升,湖岸線彎曲不齊.
10、巢湖有地下古城嗎?
巢湖有地下古城。
巢湖文化研究專家寧業高也曾考證,這一地區的地下文物非常豐富,單散落在民間的文物種類就很繁多,比如有玉斧、錢幣、鐵鍤、石斧、陶罐、網墜、銅鏃、銅帶鉤、銅鏡等等。
文物部門曾經收集過的有260多件,其中銅錢品種更是繁多,從戰國時楚國的蟻鼻錢,到秦半兩和漢半兩、漢五銖以及王莽時期的大布黃千都有發現,數量最多的是蟻鼻錢。
2001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尋找隋代窯址的時候,在烔煬鎮唐咀村北側調查時發現了唐咀水下遺址。而這一古遺址的發現,也從考古學的角度證實了史料記載有關「陷巢州」傳說的可能性。
據巢湖水文資料顯示,巢湖退水期一般從每年9月開始,巢湖多年平均水位為8.03米。當巢湖水位降到7米以下時,遺址上的紅燒土、灰坑、牆基遺址、水井、古樹根和陶片等大量遺跡遺物就會露出水面。
許多村民都曾目睹過。2003年初,經過數次現場勘察和論證,專家確認唐咀水下遺址是一處漢代遺址,而它可能是在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中沉沒的。
2005年4月,一份關於巢湖唐咀水下遺址的考古研究成果通過了國家專家組認證。這項研究成果認定唐咀水下遺址與歷史記載的「陷巢州」年代完全吻合,並初步劃定古居巢國都城的大體位置及功能、規模與等級。
(10)巢湖地質歷史擴展資料:
巢湖地下城的探尋過程:
2002年的枯水季,考古人員開始了對巢湖北岸的發掘,經過一番精密、仔細地考察和發掘,一座文明古城的遺址出現在巢湖北岸一帶。
欣喜若狂的考古人員隨即又進行了大范圍的搜尋,很快,他們又發現了幾口有陶制井欄的廢水井和大批器物。這些器物包括瓮、盆、缸、罐、壇、釜等生活用品,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口沿和底座的弧度都比較大。
既然水底有這樣一個龐大的古城遺址,那麼當地老百姓不可能毫不知情。謹慎的考古人員又開始走『訪當地居民,發現很多百姓家中都有從湖邊撿來的文物,且數量竟然多達260多件。
在這些文物中,最早的是新石器時代的玉斧,最晚的是東漢王莽時期的錢幣。其中光是銅錢的品種就有蟻鼻錢、秦半兩、漢半兩、漢五銖以及東漢王莽時的大布黃千、大泉五十。
巢湖發掘出遠古城市的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引起轟動,有關部門馬不停蹄地派專家前往勘察。經過現場勘察研究,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最後確定,此處為漢代大型古遺址,具有不可估量的考古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