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饒姓分布
1、饒氏起源
饒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七十二位姓氏,在贛、湘、鄂、川地區有一定的影響。當代饒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057%,總人口大約有72萬。
饒的名義和圖騰:
饒,本義是飽,極其滿足,又指豐富的物產,引申有豐足之義。帝舜出生於河流彎曲、會合的地方。隨著舜的成長和發展,舜部落成為部落聯盟之首,舜繼承了堯的地位。因為舜繼堯後,為民眾繼續帶來富饒,因此,稱舜帝出生之談旁地為饒汭。饒人自然以富饒為其氏族的原始崇拜的圖騰,並名氏族和族徽,饒人所居之地帶有饒字,最終出現城堡和國家,出現饒姓。
饒姓的起源與演變:
饒姓的起源主要有二:媯姓和嬴姓。
第一支出自媯姓。虞舜之子商均支子封於饒,故地在今河北饒陽東北,戰國時饒淪為齊國一邑,舜裔饒君為齊臣。至趙孝成王四年,拔饒邑歸趙國,其後子孫以國為氏。
第二支源出嬴姓。戰國時齊大夫饒君食采於饒,故地在今河北饒陽東北,趙孝成王四年拔其邑,趙悼襄王六年以封長安君,其後人以邑為氏。
外族基因的流入:
饒姓自2200多年前誕生以來,一脈相承傳遞至今,基本上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外族基因融入的事件。明清以後,在南方地區的土家族、壯族、瑤族、布依族、彝族中先後出現了饒姓,這主要反映了漢人融人到少數民族中的狀況。
歷史上饒姓的分布和遷移:
先秦時期,饒姓主要活動於河北地區。
宋朝時,饒姓大約有6萬2千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8%,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後。當時饒姓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福建、河南、浙江等。
明朝時,饒姓大約有14萬5千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6%,排在第一百O四位。饒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為饒姓第一大省,占饒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布於湖北、福建、安徽、江蘇等。
當代饒姓的分布和遷移
姓的分布和圖譜: 當代饒姓的人口大約有72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57%,排在全國第一百七十二位。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饒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北、四川、湖南,這四省大約占饒姓總人口的63%,其次分布於廣東、雲南、安徽等。江西為當代饒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饒姓總人口的20%。全國形成了以江西、四川為中心的兩塊饒姓分布區。
饒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見圖172)表明:在贛湘閩、湖北大部、河南東南、皖浙南部、廣東大部、廣西東北和西部、雲川亂櫻黔大部、重慶西南,饒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2%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4%以上,以上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9%,居住了大約65%的饒姓人群。在廣東西部、廣西大部、貴州東部、重慶大部、川陝甘交界地區、湖北西北、皖浙中部、江蘇西南,饒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8%—0.12%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8.5%,居住了大約16%的饒姓人群。
饒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饒姓的郡望有臨川、平陽。饒姓的著名堂號有惠風、朋來。「朋來」堂號出自宋朝饒魯。饒魯是南宋餘幹人,性格、行為端正謹慎,治學注重實踐。有人屢次推薦他
做官,他都推辭不幹。四方來聘他講學的人也陸續不斷,他卻十分樂意。為此,他專門蓋了一座「朋來館」接待遠方求學之人,留下了傳世美名。
楹聯 饒姓的重要楹聯有以下三副:
臨川紹美;邵武傳經。
節著歲寒之烈;政敷春日之和。
九歲能詩,明經修行;雙峰不仕,性慎學專。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饒姓歷代名人37名,占總名人數的0.08%,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一百八十一位;饒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01%,排在並列第三百二十五位;饒姓的著名醫學家含陪橡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1%,排在並列第一百三十七位;饒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05%,排在並列第二百0六位。
歷史上饒姓的重要人物有:西漢魯陰太守饒威;北宋學者饒子儀,詩僧饒節;南宋知懷安軍饒干,學者饒魯;明朝河南道御史饒天民,工部右侍郎饒位,刑部侍郎饒伸,大理少卿饒應子,顯謨閣直學士饒應龍,河南左布政使饒禮,四川龍安府推官饒瑞卿;清朝總兵饒廷選;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中共華東局第一書記、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饒漱石,物理學家饒毓泰。
饒姓血型:
饒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佔35.9%,A型佔30%,B型佔26%,AB型佔8.1%。
2、饒姓現狀2022
以下是饒姓的現狀2022的消局告息。
1、人口數量,根據中國公民身份證號碼中的姓氏排行榜,截至2020年底,饒姓在中國姓氏中排名第56位,約有265萬人口。
2、分布情況,饒姓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雲桐笑明南省份,其中江西是饒姓人口最多的省份。
3、文化傳承,饒姓源遠流長,有著悠升鏈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饒氏族譜,饒氏宗祠,饒氏文化節等都是饒姓文化傳承的重要形式。
4、產業特點,不同地區的饒姓人群有著不同的產業特點,江西饒姓人群以種植,商貿等為主,福建饒姓人群則以工商業為主。
3、饒姓的姓氏文化
郡望
平陽郡:三國時魏置,治所在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臨川郡:三國時吳置,在今江西省南城東南;西晉移治到今江西撫州市西。
饒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屬九江郡番縣,漢高祖時期改稱九江郡番易,新莽時期曾一度改稱鄉亭,再改稱饒衍,仍屬九江郡。東漢光武帝將原「番易」二字左右分別加「邑」、「阜」偏旁,稱作鄱陽。東漢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孫吳分豫章置鄱陽郡。隋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鄱陽郡為饒州,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改饒州為鄱陽郡。唐武德四年(壬午,公元622年)復置饒州,鄱陽隸屬依舊。南唐開元初年(丁酉,公元937年)改饒州為永平軍。宋開寶八年(乙亥,公元975年)廢永平軍復饒州,其間鄱陽均為倚郭縣。元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升饒州為饒州路,元至正二十一年(辛丑,公元1361年)改饒州路為鄱陽府。明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再改鄱陽府為饒州府,鄱陽隸屬未變。清朝沿用明制,鄱陽隸屬依據前朝,都是州府所在地。
堂號
惠風堂:惠風就是春風,溫暖宜人。漢朝時饒威為魯陽太守,推行政事像和暖的春風,深得民心。
朋來堂:孔子說:朋來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宋朝時饒魯,脾氣行為端正謹慎,治學問注重實踐。別人屢次推薦他做官,皆推辭不幹。四方來聘他講學的,天天不斷。他專門建了一座「朋來館」用來招待遠路來找他學習的人。
此外,饒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平陽堂」、「臨川堂」等。 四言通用聯
饒邑啟姓;
平陽閥閱。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饒姓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臨川紹美;
邵武傳經。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撫州臨川人饒節,字德操,曾跟三司使曾布做事,因變法中與曾布意見不合,剃發為僧,更名如璧。先在靈隱寺,後主持襄陽天寧寺,曾作偈語:「間攜經卷倚松立,試問客從何處來?」便號「倚松道人」,著有《倚松老人集》。陸游稱他為「當時詩僧第一」。下聯典指南宋邵武人饒干,字廷老,淳熙年間進士,官長沙知縣,恰巧朱熹在長沙任太守,他便抓緊辦理公事,有時間就去聽朱熹講學。後知懷安軍。
五言通用聯
河北源流遠;
平陽世澤長。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饒氏宗祠「平陽堂」通用堂聯。
六言通用聯
節著歲寒之烈;
政敷春日之和。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閩縣人饒廷選,字枚臣,道光年間隨軍駐台灣,後官漳州游擊,咸豐年間,官至總兵,曾參與抵抗太平軍。下聯典指西漢人饒威,官魯陰太守,多有惠政,很得民心。
七言通用聯
輕財好義稱長者;
掛錫吟詩第一僧。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學者饒延年,字伯永,號止翁,崇仁人,家臨川。游陸九淵之門,九淵稱其「開豁有力量」,以經學稱。隱居不仕,輕財好義,鄉人德之。卒後魏了翁題其銘曰:「有宋長者饒止翁之墓」。下聯典指宋代高僧饒節,字德操,撫州人。掛錫靈隱,晚主襄旭之天寧寺。有《倚松老人集》。陸游稱其為當時「詩僧第一」。
奏表節義名御史;
為文俊潔號先生。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中書舍人饒天民,字明先,崇陽人。嘉靖進士,官至河南道御史。劾郭勛,議河套,尋按蘇松,奏表節義,祀文天祥、吳泰伯,治澱山、吳漆諸水,為名御史。下聯典指明代學者饒瑄,字文璧,號行齋,臨川人。少時好馳馬試劍,弱冠習星歷算數、山經地誌、九流百家之書。為文俊潔有程法,學者稱行齋先生。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食足衣豐,春長人壽;
堯天舜宇,海宴河清。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饒姓的「饒」字的析字聯。
雙峰不仕,性謹專學;
九歲能詩,明經修行。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饒魯號雙峰,學術專精,屢薦不仕。下聯典指宋·饒子儀九歲能詩,以明經修行聞於朝。
學術專精,美雙峰之衣缽;
詩才俊逸,羨德操之吟哦。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學者饒魯,字伯輿,一字仲元,余幹人。嘗赴試不會,遂專意聖帝,以致知力行為本,四方聘講無虛日,作朋來館以居學者。又作石洞書院,前有兩峰,因號雙峰。有《五經講義》、《太極三圖》等多種。下聯典指宋代高僧饒節事典(見上七言聯首聯「掛錫吟詩第一僧」句聯釋)。 湖北赤壁饒氏二續家譜,(明)饒若蒙序,明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廣東始興平陽堂饒氏重修族譜,著者待考,明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唐]饒元亮。
廣東大埔茶陽饒氏族譜,不分卷,(清)饒鳴陽、饒堂續修,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始修,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安徽桐城皖桐饒氏宗譜二十一卷,(清)饒鳳翔重修,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常山冠裳饒氏宗譜十八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芙蓉鄉修書村坪坑。
福建汀洲、崇正饒氏同人系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宋]饒四郎。
饒氏重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需縣檔案館。
廣東潮州潮安饒氏家譜不分卷,(民國)饒寶璇纂,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
廣東興寧修饒氏族譜四卷,著者待考,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興寧縣檔案館。
湖南廣清饒氏宗譜四十五卷,(民國)饒雲耀、饒維潔等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加州大學圖書館。
浙江常山定陽饒氏宗譜十卷,(民國)李樞七修,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招賢鄉石井口村,今僅存第一~八卷。
廣東潮州潮安饒氏家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博物館。
浙江常山饒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十三卷。現被收藏在江西省檔案館。註:其中記事至民國年間。
浙江豐城介山饒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十三卷。現被收藏在江西省檔案館。註:其中記事至民國年間。
浙江縉雲饒氏宗譜,(現代)饒官周等修,1999年計算機激光照排本一冊。 安徽安慶饒氏字輩:「文教功能廣師儒道以修名賢貽令緒勤業起家猷」。
安徽安慶望江饒氏字輩:「文教功能廣師儒(余)道已修名(明)賢貽令緒勤業起家猷守登思柱懷永文正天德仁恩隆漢宣世澤慶長綿定有興邦國榮多克紹先」。
安徽蚌埠懷遠姚山饒氏字輩:「錫貴永克春同樹傳開東」。
安徽蚌埠懷遠找郢饒氏字輩:「習貴永克春同樹傳開東」。
安徽巢湖廬江饒氏字輩:「全平世得心文章花果迎」。
安徽巢湖無為饒氏字輩:「文教功能廣師儒道以修名賢貽令緒勤業起家猷」。
安徽阜陽界首饒氏字輩:「遇祭倫英學維培邦益東自少家連立清正廉明興榮昌盛」。
安徽阜陽潁上饒氏字輩:「連玉永鳳振金名」。安徽宿州城東饒氏字輩:「興家傳」。
安徽宿州東二鋪饒氏字輩:「天元一起永宗學正大昌興加傳緒久萬事振書香克□文明盛承開德業長心清宣化廣崇產躍榮光」。
安徽宣城廣德饒氏字輩:「經學鴻先澤文章定玉昌」。
安徽宣城寧國饒氏字輩:「正仕紹祖功世德」。
福建龍岩長汀大同鎮饒氏字輩:「宣永富新祥」。
福建龍岩長汀河田饒氏字輩:「祖振輝乃如新。
福建龍岩連城朋口池溪饒氏字輩:「忠德生應蘭永麟維奇瑞書玉鴻翔」。
福建龍岩連城朋口桂花饒氏字輩:「百世其昌」。
福建南平饒氏字輩:「廣承…」
福建南平邵武饒氏字輩:「家謨顯…」
福建寧化饒氏字輩:「家聲丕振祖德名揚鳴鳳濟美瑞兆禎祥」。
福建三明建寧饒氏字輩:「繼仲伯尚叔用本政太顯興永世代」。
廣東廣州花都饒氏字輩:「學顯振紀綱珠必連輝造」。
廣東茂名信宜饒氏字輩:「榮賢及庭元世尚乾芳悅暢元啟(子)振(紹)」。
廣東梅縣饒氏字輩:「萬興福智光茂發自成方輔國文章顯承家經濟長其也逢步達有仕大名揚金朝應鴻吉魁元蘭桂香」。
廣東梅州豐順饒氏字輩:「元貽耕熙樹亮明泉宗玄寰維捷錫聯壽香官世祖開源富國禮樂傳家展圖立德詩書名教忠智英雄應天景運紹唐封功庭訓尊崇欽式師憲匡正道義勛業宏建安邦偉烈如日初升受祿保敬必恭繼承作述典守長發其祥平陽啟迪衍慶隆昌」。
廣東韶關乳源饒氏字輩:「子宣舜亮廷大聖定堯於克承榮祖德勛世振家聲」。
廣東韶關始興饒氏字輩:「學顯振紀綱珠必連輝造」。
廣西玉林容縣茅田山饒氏字輩:「榮賢及庭元世尚乾芳悅暢元啟(子)振(紹)」。
廣西玉林容縣十里鎮饒氏字輩:「榮賢及生元文承啟興起光民(文)國松勤學明志昌祖業德才誠信譽家聲」。
貴州畢節大方饒氏字輩:「光華顯…」
貴州畢節納雍饒氏字輩:「應(印)廣新(興)明月定光顯榮賢貴秀南方起興隆永世傳」。
貴州畢節威寧饒氏字輩:「齊大中文有永榮萬世昌庭…」
貴州都勻獨山饒氏字輩:「茂啟廷光克紹書香國恩家慶世桂永昌」。
貴州都勻龍里饒氏字輩:「齊大中文有永榮萬世昌庭…」
貴州貴陽饒氏字輩:「平陽敬中華吉安慶朝春洪福雲貴舉召喚繼前程國泰須金有家興影祖恩和睦怒書理世代保康寧」。
貴州六盤水饒氏字輩:「應廣新明月定光顯榮賢貴秀南方起興隆永世傳」。
貴州銅仁茶店鎮饒氏字輩:「再廣昌勝秀永維望西朝」。
貴州銅仁茶店鎮饒氏字輩:「景韻兆政祥山川毓秀長文章宗泗水俊彥越西邦勝德衡經偉勛有進贊香永錄承世冊嗣數另番昌」。
貴州銅仁河西饒氏字輩:「光忠臣世永明維政熙朝祖德千年再桃李佑開紅」。
貴州銅仁沿河饒氏字輩:「永裕再征舉從續百元門禹青壽富貴七漱石賢仁良大金仲正守舜應承民萬宗維進德興勝福朝廷」。
貴州銅仁沿河關正饒氏字輩:「百門升七漱石賢仁良大金仲正守舜應承茂萬宗維進德興勝福朝廷」。
貴州銅仁印江饒半街饒氏字輩:「承家光祖德華國躍文章紹裕堂達慶儒茂秀景昌」。
貴州銅仁印江饒氏字輩:「永久應嘉仁寶(洪)德(世)道(仕)文」。
貴州銅仁市印江七都壩饒氏字輩:「應謨仁(慶)寶(在)德、道術振(正)朝(宗)綱(昌)御(王)崇(啟)師(大)秩(庭)重萬事秉貴(朝)昌(端)」。
貴州遵義饒氏字輩:「佰世慶…」
貴州遵義桐梓饒氏字輩:「啟騰德天萬志永在爾文咸元思先正光明遠大昇平陽慶中華吉安進朝春鴻福雲貴舉照煥繼全成國泰須金有家興應祖恩和睦恕書禮世代保康寧」。
河南南陽淅川饒氏字輩:「文俊啟保同」。
河南濮陽饒氏字輩:「宗火光耀崇守正吉慶祥忠厚傳家遠信義萬代長」。
河南信陽大別山饒氏字輩:「玉金山大明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河南信陽饒氏字輩:「金雲先…」
河南信陽固始饒氏字輩:「登木玉文慶永熙隆培德正道振作光興齊治傳家至起方榮」。
湖北恩施建始饒氏字輩:「學從孔孟世紹欽明」。
湖北恩施利川饒氏字輩:「世大廣榮昌」。
湖北恩施利川忠路鎮饒氏字輩:「安宗成曉」。
湖北黃岡武穴饒氏字輩:「正義雲函(漢)華寵錫楊思維邦治(直)永和太昌良才國柱庭有餘光萬年衍慶積後私芳克培基本長發其祥」。
湖北黃岡浠水饒氏字輩:「興隆國恩」。
湖北黃石大冶景三饒氏字輩:「景隆道伯友勝仲繼正自守仕國加永錫盛榮華秀」。
湖北黃石大冶景四饒氏字輩:「景隆道伯清璟志永玉興天希可應遵芳盛榮華秀」。
湖北黃石大冶保安鎮饒氏字輩:「惠正從…」湖北黃石陽新饒氏字輩:「清…政從先德名金」。
湖北荊州監利饒氏字輩:「傳先承平」。
湖北荊州石首饒氏字輩:「克必紹自詩書為至寶學士國之光承家惟孝友忠厚乃吉昌德業貽謀遠芳聲定永揚邦照安和順美明祖上榮真言思大廣立志仁成才」。
湖北荊州松滋饒氏字輩:「楚邦有…」湖北十堰饒氏字輩:「杜忠正克…」
湖北咸寧崇陽饒氏字輩:「均清浩模輝時息太和真」。
湖北咸寧雙溪饒氏字輩:「堂鎮鴻業煥均欽浩模(材)輝坤鍾泰梁耀熟銘藻采熙培鑒源本熾增錦溥榮淳地錫清林燦垣銓溢桂勛」。
湖北襄樊丹江口饒氏字輩:「世澤長…」湖北襄樊襄陽饒氏字輩:「世明長…」
湖北襄樊宜城饒氏字輩:「士(世)有鴻(宏)開志傳家萬代興承先光祖德」。
湖北孝感大悟饒氏字輩:「忠厚傳家遠」。
湖北宜昌枝江饒氏字輩:「世運(應)紹先」。
湖北浠水饒氏字輩:「文運興隆國恩家慶」。
湖北孝感饒氏字輩:「欽明文思榮恭克中平章親睦至道光昭同樂時雍尊崇天德務本求實聖訓作銘幕仁勸義建業立言承先蔚起萬代繁榮」。
湖北枝江百里洲饒氏字輩:「大文天庭洪開昌為傳芝永世運紹先揮宗序(旭)相繼光明進衛啟家純厚邦國得培」。
湖北赤壁饒氏字輩:「可慶鼎盛日聲名振楚邦有志遵先訓世祚自隆昌忠厚原來遠發祥兆平陽緒衍河南譜西江祖澤長進賢稱番實鴻業創介岡大宋遷蒓邑蘭桂並騰芳傳家惟清白華國本文章宇宙推旺族一經紹書香運會逢昭代儒修道德光同時多達士佐治紀循良」。
湖南常德漢壽饒氏字輩:「金學宏先澤文章定玉昌」。
湖南郴州宜章饒氏字輩:「泰子端文福景宗經定一成世必榮恆思賢逸昆居俊紹唐敷化振乾坤傳詩…」
湖南吉首龍山饒氏字輩:「景運兆正詳山川毓秀長文章宗泗水俊彥越熙邦盛德恆經緯勛猷繼贊襄詩書綿世澤嗣後永繁昌」。
湖南張家界桑植、湖南懷化沅陵饒氏字輩:「維國光大學承家升以卓於倫說習敦繼述元良覺本基培植厚門閭自恢闊富貴兩興旺萬代樂雍睦」。
四川儀隴饒氏字輩:「子仕維魯璜(瑞琦琢賓)寶程山魁才元漢方懷信列玉乾閔燦鼎光榮鑒浩槐桂雅季日濟郎德文山錫宗經永仲子宣舜亮亭大聖定明宇克成雲祖德勛世振家聲」。
四川閬中饒氏字輩:「長繼登盈和清康龍」。
四川巴縣饒氏字輩:「鳳守登思柱懷永文正天德仁恩隆漢宣世澤慶長綿定有興邦國榮多克紹先」。
浙江建德、衢州饒氏字輩:「自懋以德繼守惟成學從孔孟世紹欽明大本一立斯道長亨濟時致用宗源永澄」。
4、饒姓的來歷
1、饒姓源於地名,趙悼襄王六年,將饒邑這個地方賜封給其弟長安君,其後代子孫以祖上封邑為姓。
2、饒姓埋悔源於姜姓,戰國時期有齊大夫食采於饒邑,其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饒氏。
3、饒氏源於媯姓,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媯訥而得媯姓。商均的支子受封於饒困,後代以國為氏,亦彎並正稱饒氏。
饒姓源起華北,出現時間約在戰國,至今已有2200年以上的歷史,而後由北向南發展,並在江西繁衍擴大,饒氏得姓始祖為堯帝、堯濙、商蔽族均、長安君。
(4)巢湖饒姓分布擴展資料:
饒姓主分布地區
湖北、湖南、安徽、廣東、福建,四川,雲貴、台灣、江西、湖北等,其中江西和湖北分布最廣。
饒姓名人:
1、饒松,福建沙縣人,道教中大名鼎鼎的佑真天。
2、饒漱石,1903年9月生,1975年逝世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鍾嶺鄉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傑出的政治家。
3、饒宗頤,祖籍廣東潮州,享譽海內外的學界泰斗和書畫大師。
5、饒姓分布在哪幾個地方
饒氏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饒氏這個家族的最初發祥之地,是古代的饒陽。饒陽歷史悠久,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個邑。在史籍《史記·趙世家》上面就有一段記載:「悼襄王六年,封長安君以饒」的記載。饒姓自得姓至今已有超過2,200年歷史。饒姓的遷分路線始於河北饒陽(眾多起源之一),繼而是江西省饒州,再南遷浙江、福建、廣東。有些因為華南地區山多田少,還遷往台灣一帶。目前在上海圖書館中的饒姓家譜約有八九部,多是湖南、湖北的,都是幾十年前的舊譜。殘本,上圖沒有新譜。在廣東、棚族湖南、福建等圖書館也有舊版《饒氏家譜》。新編的家譜在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圖書館有收藏。
饒氏主要以江西為中心,分布在湖北、福建、廣東、湖南、浙江、河南、安徽、四川、雲南等地,這些地方的饒姓,絕大多數都是歷代從江西遷徙繁衍(參考「湖廣填川」)出去的。
江西:以撫州地區為中心的廣大地域。
湖北:廣濟縣(武穴市)、松滋市、石首市(荊州地區)、浠水縣/監利縣、十堰市 黃石市 黃梅縣 赤壁市
湖南:長沙市、城步縣、需縣、慈利縣、桑植縣、沅陵縣、漵浦縣、南縣
浙江:常山縣、縉雲縣、青田縣、溫州。
福建:邵武、順昌、新羅、武平縣、沙縣、建甌、浦城
廣東:梅州、潮州、汕頭、潮安、普寧、大埔、韶關、雲浮
河南:台前
安徽:桐城、祁門
四川:儀隴、閬中、資中、漢源、洪雅、雅安、什邡、綿竹、石棉、鄰水、大竹、宣漢、粗和沖萬源、渠縣等地
雲南:武定、元謀、昆明、祿豐、新平
貴州:印江、思南、納雍 銅仁 茶店
重岩殲慶:忠縣
北方:北京、河北、內蒙也有饒氏後人族群。
6、姓饒的祖宗是誰?為什麼要姓饒?家譜又是怎樣排的呢?求求那位路過的大神解一下
饒姓繫上古五帝之一——唐堯之後裔。堯名放勛,帝嚳之子,受封於唐,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謚號為「堯」,史稱唐堯。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滅商,分封諸侯,追思元聖,周武王封地給帝堯後人23世「京」(字子京),在薊(今北京附近)。其子「理」遷移到山西平陽,其子孫後代以祖上謚號為姓,稱平陽堯氏。至秦滅六國,堯姓家族為逃戰禍,從此子孫散遷天下,54世堯萱從自平陽徙居江西鄱陽(古饒州,今屬江西),後遷臨川(今撫州)(註:汶從?)。到世堯濙時為西漢,漢宣帝劉詢即位,劉詢本名劉病已,即位後改名詢下詔全國要避帝名「詢」之諱如把姓「荀」的改姓「孫」。堯濙任當朝京兆尉,同朝御史大夫魏相上奏皇上,說堯濙雖是上古唐堯的嫡系後代,但帝堯乃上古五帝之一,百聖至聖,堯濙也應該避諱,於是漢宣帝就在「堯」(繁體為「堯」)的左邊加一個「食」旁,就變成了「饒」(繁體為「饒」),賜堯濙改姓「饒」,為饒姓始祖,擢升為太傅,並下詔全國,要求天下凡姓「堯」的均改姓「饒」。
「饒」姓以堯濙為始祖,傳至世饒次守時,時已至宋朝高宗皇帝,公元1129年5月,高宗皇帝下詔文武群臣進獻宗譜備案,因「饒」系「帝堯」嫡系後代,高宗特命王鈞甫細查當時任翰林侍講的饒次守的祖譜。王鈞甫受命之後,仔細核對「饒」姓的源流昭穆,確認饒氏亂如「黃帝之苗,孔京之裔,嘗食采於薊,拜顯宦於漢朝……」,「饒」姓實為「帝堯」嫡系後代。帝勅:「爾之後裔世代其昌」。
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全面推行簡化字,「饒」簡化成了「饒」或脊陪嘩櫻行「堯」。「堯」簡化成了「堯「,讓許多「饒」生本家無所適從,有人寫作「饒」有人寫成「堯」。讀音也rao,yao不分,現在許多地方方言「饒」還是讀音為yao
毛澤東,就曾親切地稱饒漱石為「小姚(音同yao
上面這段文字能很好的說明「饒(rao)」本「堯(yao)」包括現在,許多地方方言「饒」仍讀「yao
饒姓以邑命氏 望出平陽臨川
--------------------------------------------------------------------
這個家族的最初發祥之地,是古代的饒陽,提起饒陽,歷史可悠久了,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個邑。《史記》的《趙世家》上面就有一段:「悼襄王六年,封長安君以饒」的記載。到了漢高祖統一天下,實行郡國制度,就把饒邑改置為饒陽郡,以迄於今。現在,這個地方是屬於河北省的一個縣份。
關於饒氏的發祥於河北饒陽,是明載於《姓氏辨證》一書。該書指出:「戰國時有食采於饒者,子孫以邑為氏,平陽、臨川」。但《百家姓考略》則說:「系出媯姓,商均支子封於饒,後以國為氏。」換言之,饒姓家族,得姓的歷史至少已經有了2200年以上,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家族。
非常湊巧的,發祥於河北饒陽的饒氏家族,後來卻在江西的饒州繁盛起來,以致使人每每誤以為饒氏就是在饒州土生土長的。這一點,對於饒氏族家而言,真是一段有趣的發展過程。
饒氏家族以江西為繁衍中心,是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開始的。當時,有一位進士及第官拜鄧州通判的饒廷直,便是江西南城人。
此後,在江西出人頭地的饒姓人士,更是多得不勝枚舉,像宋朝時的大學者饒魯,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
饒姓起源參考之一
一、 戰國時,齊國有個地方名為「饒」(今山東青州市附近)。當時,這個地方的居民,就隨地名而形成了一些饒氏。齊國有大夫,據說是周朝開朝宰相姜太公的後代,受封於饒地,其子孫就以封邑地名為姓,稱為饒氏。戰國時的齊國,也有一地名為饒,並也有大夫封在此(今河北饒陽縣東北),大夫的子孫就世代以饒氏相傳。
二、出自姜姓。戰國時期,趙國悼襄王封長安君於饒(今河北饒陽一帶),長安君的後代子孫以祖上封邑為姓,稱為饒姓。
郡望:
平陽郡:三國時魏置,治所在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
臨川郡:三國時吳置,在今江西省南城東南;西晉移治到今江西撫州市西
堂號:
風堂:惠風就是春風,溫暖宜人。漢朝時饒威為魯陽太守,推行政事像和暖的春風,深得民心。「朋來堂」: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宋朝時饒 魯,脾氣行為端正謹慎,治學問注重實踐。別人屢次推薦他做官,皆推辭不幹。四方來聘他講學的,天天不斷。他專門建了一座「朋來館」用來招待遠路來找他學習的人。
遷徙分布
饒氏主要以江西為中心,分布在湖北、福建、廣東、湖南、浙江、河南、安徽、四川、雲南等地,這些地方的饒姓,絕大多數都是從江西繁衍出去的。
目前在上海圖書館中的饒姓家譜約有八九部,多是湖南、湖北的,都是幾十年前的舊譜。殘本,上圖沒有新譜。在廣東、湖南、福建等圖書館也有舊版《饒氏家譜》。新編的家譜在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圖書館有收藏。
饒姓主要分布地:
* 江西:以撫州地區為中心的廣大地域。
湖北:赤壁市(蒲圻,三沙系)、崇陽縣(三沙系),咸寧市(三沙系),廣濟縣(武穴市)、石首市(荊州地區)、浠水縣/ 監利縣、襄樊市、十堰市、 黃石市、 黃梅縣
湖南:長沙市、城步縣、需縣、慈利縣、桑植縣、沅陵縣、漵浦縣
浙江:常山縣、縉雲縣、青田縣、溫州。
福建:邵武、順昌、武平縣、沙縣、建甌、浦城
廣東:梅州、潮州、汕頭、潮安、大浦、韶關、雲浮
河南:台前
安徽:桐城、祁門
四川:儀隴、資中 漢源 洪雅 雅安 石棉 鄰水 大竹 宣漢 渠縣 宜賓 自貢 內江
雲南:武定、元謀、昆明、祿豐、昭通
貴州:印江、思南
納雍 銅仁 茶店
重慶:忠縣 雲陽縣
北方:北京、河北、內蒙也有饒氏後人族群
江蘇:沛縣
(如有饒姓本家了解饒姓分布,請予增加。謝謝!點擊上面修訂:介紹 ,進入添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姓氏源流
饒(Ráo 饒)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封邑名為氏。據《姓氏辨證》載,戰國時期,趙國悼襄王封長安君於饒(今河北省饒陽一帶),長安君的後代子孫以祖上封邑為姓,稱為饒姓。
2、亦出自姜姓,也以封邑名為氏。據《古今姓氏書辯證》載,戰國時期,齊國有大夫封於饒(今山東省青州市境內)。其子孫遂以封邑為姓氏,稱為饒姓。望族出自平陽、臨川。
3、出自媯姓,舜帝之後裔,以國名為氏。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媯汭而得媯姓。舜帝一系主支姓氏歷經多次變遷,夏代和商代商均、虞遂為正朔。據《姓源》載:「姚舜之後。舜的支裔取饒為部落名,後為氏。」又據《百家姓考略》載,商代以商均的支子受封於饒國,其後代以國名為氏,亦稱饒氏。
得姓始祖:商均。饒氏姓源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饒氏家族的最初發祥地,是在古代的饒陽。饒陽,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個邑。根據《史記》的「趙世家」上記載,悼襄王六年,將饒這個地方賜封給長安君,到了漢高祖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度,就把饒邑改置為饒陽郡,就是現在的河北省饒陽縣。饒氏發祥於河北饒陽。第二種說法,根據《古今姓氏書辯證》一書的記載,饒姓出自姜姓,戰國時期有齊大夫食采於饒邑,所在地就在現在的山東省青州一帶,其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饒氏,望族出自平陽、臨川。第三種說法,根據《百家姓考略》上的記載,饒氏出自媯姓,商均的支子受封於饒,後代以國為氏,亦稱饒氏。因此,我國饒氏家族得姓的歷史至少有2200年以上,是一個古老的姓氏。望族居於平陽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臨汾縣西南。饒氏後人奉商均為饒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饒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饒氏這個家族的最初發祥之地,是古代的饒陽,提起饒陽,歷史可悠久了,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個邑。《史記》的《趙世家》上面就有一段:「悼襄王六年,封長安君以饒」的記載。到了漢高祖統一天下,實行郡國制度,就把饒邑改置為饒陽郡,以迄於今。現在,這個地方是屬於河北省的一個縣份。關於饒氏的發祥於河北省饒陽,是明載於《姓氏辨證》一書。該書指出:「戰國時有食采於饒者,子孫以邑為氏,平陽、臨川」。但《百家姓考略》則說:「系出媯姓,商均支子封於饒,後以國為氏。」換言之,饒姓家族,得姓的歷史至少已經有了2200年以上,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家族。非常湊巧的,發祥於河北省饒陽的饒氏家族,後來卻在江西省的饒州繁盛起來,以致使人每每誤以為饒氏就是在饒州土生土長的。這一點,對於饒氏族家而言,真是一段有趣的發展過程。饒氏家族以江西為繁衍中心,是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開始的。當時,有一位進士及第官拜鄧州通判的饒廷直,便是江西省南城人。此後,在江西出人頭地的饒姓人士,更是多得不勝枚舉,像宋朝時的大學者饒魯,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唐宋時期,饒氏家族也已經南遷到了閩、粵一帶。有關他們南遷的情形,有以下的文獻可資說明——「始興平陽堂饒氏重修族譜」:其始祖諱元亮……世世為饒之鄱陽人……仕唐德宗(780-804年),晚寓南城(廣信府)……生五子……後遭兵燹,遷徙無常,不能悉數」;「崇正同人系譜饒氏條」:「宋末,其族人有世居永豐之名四郎者,父為福建汀州推官,丁世變,因家於汀之八角樓,及四郎復遷於潮之神泉鄉,即今之大埔境。」由此,可知道近年來在閩、粵一帶極為旺盛的饒氏家族,當初也是從江西遷徙過去的,他們從江西而福建而廣東,並且在福建的邵武和沙縣繁衍成為當地的名門著姓。宋朝時饒氏在福建邵武和沙縣兩地的盛況,還有饒乾和饒松二人的事跡,可資說明——饒干,是當時的邵武人,於淳熙年間進士及第,出知長沙縣,治績卓著;饒松,就是道教中大名鼎鼎的祐真天師,他是沙縣人,據說:他少年時入山采樵,遇到異人,學得一身的神通,最後坐化於毗山,成為中國的眾多神祗之一。除臨川外,在江西其他各地,饒氏家族也十分興盛,像宋朝崇仁的饒延年、饒應子祖孫;明朝時廣昌的饒秉釒監,進賢的饒位、饒伸兄弟,南城的饒禮等人,都是大大有名的人物。(余略)
三、歷史名人
饒 威:漢朝山東人,官拜魯陰太守,有惠政,得吏民之心。
饒 景:五代時期山東淄水人,是吳越錢鏐麾下大將,累有防禦之功。
饒 節:宋代高僧。掛錫靈隱,晚年主持襄陽之天寧寺。有《倚松老人集》。陸游稱其為「詩僧第一」。
饒 魯:宋代大學者。就是著名的「雙峰先生」,江西餘幹人,品端學粹,潛心聖學,以致知力行為本,四方聘講者相踵相接,曾建「朋來館」以居學者,春風化雨,遍及天下。
饒 介:元代書法家,卒於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字介之,自號華蓋山樵,亦曰醉翁。江西省臨川(今撫州)人。活動於元·至正(1341-1368)年間。元末自翰林應奉出僉江浙廉訪司事。張士誠居吳時,曾為淮南行省,參知政事。能詩工書,書法宗張旭、懷素,上追「二王」,飄逸奔放,圓轉暢朗,秀媚多姿。明代書家宋克出其門下。又李日華《六研齋筆記》評其書為「圓勁暢朗,神追大令(王獻之)」。書跡有《雜詩帖》、《琴珍帖》、《仿四家書》等。有《右丞集》。《中峰幻住像偈卷》,又名《贈僧幻住詩帖》。書於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紙本墨跡,行草書。縱26.3厘米,橫109.1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石渠寶笈三編》著錄。從這幅作品中,可窺見到饒介是極追慕王獻之書風的書家。在他的書法作品中,繼承了五代整齊、妍美、媚趣的書風,又滲入了自己的感情色彩。融入懷素筆意,使其作品揮灑自如,又不失規矩。此詩帖行、草相雜,清勁圓利,氣脈酣暢。聞雜章草,頗添古氣;參差錯落,任性恣意;構字內斂,行筆內縱,精聚又神遠,堪稱佳作。饒介書傳授給明初宋克,從此幅中已窺見宋克書先兆,用筆氣象,十分相類似。
饒 瑄:明代學者。少時好馳馬試劍,弱冠習星歷算數、山經地誌、九流百家之書。為文俊潔有程法。
饒 位、饒伸:江西省饒州人,在明神宗萬曆年間的朝廷上,也分別高官厚祿,揚名顯親。饒位曾累官至工部右侍郎,饒伸則官拜刑部侍郎,並輯有浩博的《學海》六百餘卷,據說,他們的母親活到一百歲時,兩兄弟先後以侍養告歸,榮耀之至。
饒 禮:江西省饒州南城人,是明成祖永樂年間的名吏,歷任浙江道監察御史及河南左布政使,為政寬恕,深受老百姓的愛戴。
饒 欽:明代安徽省祁門人,也是天順年間一位剛介清謹,民俗為之丕變的好官。
饒延年:宋代學者。為陸九淵弟子,陸九淵誇他胸襟開闊。以經學著稱,隱居不仕,輕財好義,鄉人德之。
饒子儀:宋代學者。曾從胡瑗受經,力學不倦,杜門著書,王安石多所論薦皆不仕。世業春秋,潛心經學,理欲之辨甚嚴,嘗揭聖賢法言於軒檻以自警,晚年遷居父墓之側,時與門人子弟倘徉原野間,班荊剖論,緩步行歌,悠然自得。
饒之初:明代湖北省廣濟人,於出知孟縣時,是一位問民疾苦的好官。
饒敬承:明代湖北省蒲圻人,於出知賓州時,曾殲滅當時為害地方的八寨瑤賊。
饒天民:明代中書舍人。嘉靖進士,官至河南道御史。彈劾郭勛,議論河套,尋按蘇松,奏表節義。為名御史。
饒震元:明代安徽省旌德人,不但於萬曆年間官拜綿州知州,而且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書法家。畫宗小米,被譽為「悠然絕塵」。
饒廷選:字枚臣,福建侯官人。以行伍洊升千總。道光中,從剿台灣有功,擢守備。從水師提督竇振彪出洋擒海盜,擢漳州營都司。遷游擊,治匪無株連,得民心。咸豐三年,奉檄赴詔安治械鬥,而潮州會匪襲漳州,伏兵於城中突起,鎮道皆遇害。廷選聞變,間道馳還,號召鄉民千餘,城民應之。賊遁,旋復大至。廷選率鄉團固守,迭戰破賊,擒賊首謝厚等,遂署漳州鎮總兵。外剿內撫,期年始平。總督王懿德薦其才可大用,四年,授貴州安義鎮總兵,留署福建陸路提督。五年,粵匪陷廣信,浙江戒嚴。廷選赴援,扼衢州。尋楚軍克廣信,賊知浙境有備,走徽州。六年,賊酋楊輔清復圖廣信以擾浙。廣信兵僅數百,知府沈葆楨馳書告急。廷選方駐甲玉山,曰:「賊得廣信,則玉山不守,而浙危矣。」值大雨水漲,駛舟急行,抵廣信。賊已至城西太平橋,初諜城中無兵,及見旌旗,賊為奪氣。廷選所部僅千餘人,屢出奇擊賊。既而賊大至,部將畢定邦、賴高翔皆勇敢,獻計曰:「今賊不知我虛實,以我能戰,後路必有大兵。若稍退,賊追我,且立盡。當速決死戰。」廷選用其言,明日開城奮擊,自晨至日暮,毀其長圍,軍聲大振。越二日,賊引去,賜號西林巴圖魯。閩、浙大吏與江西督防者不慊,檄廷選速回師保浙。廷選待接防兵至始行,廣信民感其義。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平陽郡:三國時魏置,治所在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臨川郡:三國時吳置,在今江西省南城東南;西晉移治到今江西省撫州市西。
2、堂號
惠風堂:惠風就是春風,溫暖宜人。漢朝時饒威為魯陽太守,推行政事像和暖的春風,深得民心。
朋來堂: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宋朝時饒魯,脾氣行為端正謹慎,治學問注重實踐。別人屢次推薦他做官,皆推辭不幹。四方來聘他講學的,天天不斷。他專門建了一座「朋來館」用來招待遠路來找他學習的人。
此外,饒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平陽堂」、「臨川堂」等。
「三沙堂」:江西省修水縣有三沙,即白沙、高沙、黃沙。相傳三兄弟鑒、錡、鎮,避兵於分寧(即修水),各居一沙。
「雙峰堂」:湖北省赤壁市饒氏為三沙後裔,堂號為雙峰堂。
====================================================================
【饒姓宗祠通用對聯】
〖饒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饒邑啟姓;
平陽閥閱。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饒姓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臨川紹美;
邵武傳經。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撫州臨川人饒節,字德操,曾跟三司使曾布做事,因變法中與曾布意見不合,剃發為僧,更名如璧。先在靈隱寺,後主持襄陽天寧寺,曾作偈語:「間攜經卷倚松立,試問客從何處來?」便號「倚松道人」,著有《倚松老人集》。陸游稱他為「當時詩僧第一」。下聯典指南宋邵武人饒干,字廷老,淳熙年間進士,官長沙知縣,恰巧朱熹在長沙任太守,他便抓緊辦理公事,有時間就去聽朱熹講學。後知懷安軍。
-----------------------------------------------------------------
〖饒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河北源流遠;
平陽世澤長。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饒氏宗祠「平陽堂」通用堂聯。
-----------------------------------------------------------------
〖饒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節著歲寒之烈;
政敷春日之和。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閩縣人饒廷選,字枚臣,道光年間隨軍駐台灣,後官漳州游擊,咸豐年間,官至總兵,曾參與抵抗太平軍。下聯典指西漢人饒威,官魯陰太守,多有惠政,很得民心。
-----------------------------------------------------------------
〖饒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輕財好義稱長者;
掛錫吟詩第一僧。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學者饒延年,字伯永,號止翁,崇仁人,家臨川。游陸九淵之門,九淵稱其「開豁有力量」,以經學稱。隱居不仕,輕財好義,鄉人德之。卒後魏了翁題其銘曰:「有宋長者饒止翁之墓」。下聯典指宋代高僧饒節,字德操,撫州人。掛錫靈隱,晚主襄旭之天寧寺。有《倚松老人集》。陸游稱其為當時「詩僧第一」。
奏表節義名御史;
為文俊潔號先生。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中書舍人饒天民,字明先,崇陽人。嘉靖進士,官至河南道御史。劾郭勛,議河套,尋按蘇松,奏表節義,祀文天祥、吳泰伯,治澱山、吳漆諸水,為名御史。下聯典指明代學者饒瑄,字文璧,號行齋,臨川人。少時好馳馬試劍,弱冠習星歷算數、山經地誌、九流百家之書。為文俊潔有程法,學者稱行齋先生。
-----------------------------------------------------------------
〖饒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食足衣豐,春長人壽;
堯天舜宇,海宴河清。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饒姓的「饒」字的析字聯。
雙峰不仕,性謹專學;
九歲能詩,明經修行。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饒魯號雙峰,學術專精,屢薦不仕。下聯典指宋·饒子儀九歲能詩,以明經修行聞於朝。
學術專精,美雙峰之衣缽;
詩才俊逸,羨德操之吟哦。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學者饒魯,字伯輿,一字仲元,余幹人。嘗赴試不會,遂專意聖帝,以致知力行為本,四方聘講無虛日,作朋來館以居學者。又作石洞書院,前有兩峰,因號雙峰。有《五經講義》、《太極三圖》等多種。下聯典指宋代高僧饒節事典(見上七言聯首聯「掛錫吟詩第一僧」句聯釋)。
7、饒姓的來源,及地區分布
一、姓氏源流饒(Ráo )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封邑名為氏。據《姓氏辨證》載,戰國時期,趙國悼襄王封長安君於饒(今河北省饒陽一帶),長安君的後代子孫以祖上封邑為姓,稱為饒姓。 2、亦出自姜姓,也以封邑名為氏。據《古今姓氏書辯證》載,戰國時期,齊國有大夫封於饒(今山東省青州市境內)。其子孫遂以封邑為姓氏,稱為饒姓。望族出自平陽、臨川。 3、出自媯姓,舜帝之後裔,以國名為氏。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媯汭而得媯姓。舜帝一系主支姓氏歷經多次變遷,夏代和商代商均、虞遂為正朔。據《姓源》載:「姚舜之後。舜的支裔取饒為部落名,後為氏。」又據《百家姓考略》載,商代以商均的支子受封於饒國,其後代以國名為氏,亦稱饒氏。 得姓始祖:商均。饒氏姓源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饒氏家族的最初發祥地,是在古代的饒陽。饒陽,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個邑。根據《史記》的「趙世家」上記載,悼襄王六年,將饒這個地方賜封給長安君,到了漢高祖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度,就把饒邑改置為饒陽郡,就是現在的河北省饒陽縣。饒氏發祥於河北饒陽。第二種說法,根據《古今姓氏書辯證》一書的記載,饒姓出自姜姓,戰國時期有齊大夫食采於饒邑,所在地就在現在的山東省青州一帶,其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饒氏,望族出自平陽、臨川。第三種說法,根據《百家姓考略》上的記載,饒氏出自媯姓,商均的支子受封於饒,後代以國為氏,亦稱饒氏。因此,我國饒氏家族得姓的歷史至少有2200年以上,是一個古老的姓氏。望族居於平陽郡,就是現在的山咐橘西省臨汾縣西南。饒氏後人奉商均為饒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饒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饒氏這個家族的最初發祥之地,是古代的饒陽,提起饒陽,歷史可悠久了,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個邑。《史記》的《趙世家》上面就有一段:「悼襄王六年,封長安君以饒」的記載。到了漢高祖統一天下,實行郡國制度,就把饒邑改置為饒陽郡,以迄於今。現在,這個地方是屬於河北省的一個縣份。關於饒氏的發祥於河北省饒陽,是明載於《姓氏辨證》一書。該書指出:「戰國時有食采於饒者,子孫以邑為氏,平陽、臨川」。但《悶裂百家姓考略》則說:「系出媯姓,商均支子封於饒,後以國為氏。」換言之,饒姓家族,得姓的歷史至少已經有了2200年以上,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家族。非常湊巧的,發祥於河北省饒陽的饒氏家族,後來卻在江西省的饒州繁盛起來,以致使人每每誤以為饒氏就是在饒州土生土長的。這一點,對於饒氏族家而言,真是一段有趣的發展過程。饒氏家族以江西為繁衍中心,是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開始的。當時,有一位進士及第官拜鄧州通判的饒廷直,便是江西省南城人。此後,在江西出人頭地的饒姓人士,更是多得不勝枚舉,像宋朝時的大學者饒魯,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唐宋時期,饒氏家族也已經南遷到了閩、粵一帶。有關他們南遷的情形,有以下的文獻可資說明——「始興平陽堂饒氏重修族譜」:其始祖諱元亮……世世為饒之鄱陽人……仕唐德宗(780-804年),晚寓南城(廣信府)……生五子……後遭兵燹,遷徙無常,不能悉數」;「崇正同人系譜饒氏條」:「宋末,其族人有世居永豐之名四郎者,父為福建汀州推官,丁世變,因家於汀之八角樓,及四郎復遷於潮之神泉鄉,即今之大埔境。」由此,可知道近年來在閩、粵一帶極為旺盛的饒氏家族,當初也是從江西遷徙過去的衡罩團,他們從江西而福建而廣東,並且在福建的邵武和沙縣繁衍成為當地的名門著姓。宋朝時饒氏在福建邵武和沙縣兩地的盛況,還有饒乾和饒松二人的事跡,可資說明——饒干,是當時的邵武人,於淳熙年間進士及第,出知長沙縣,治績卓著;饒松,就是道教中大名鼎鼎的佑真天師,他是沙縣人,據說:他少年時入山采樵,遇到異人,學得一身的神通,最後坐化於毗山,成為中國的眾多神祗之一。除臨川外,在江西其他各地,饒氏家族也十分興盛,像宋朝崇仁的饒延年、饒應子祖孫;明朝時廣昌的饒秉釒監,進賢的饒位、饒伸兄弟,南城的饒禮等人,都是大大有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