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小喬墓
1、誰有關於周瑜和小喬的故事?
周瑜夫人小喬墓的記載,後於周瑜墓。周瑜多墓若從宋代王象之編的《輿地紀勝》最早的記載開始,至清雍正四年(1726年)囊括所有瑜墓記載的《古今圖書集成》刊印為止,近千年間瑜墓竟出現有六處之多。這一特定的民俗文化現象,其特徵十分明顯。它既含有長時間穩定的傳承性,同時也因它的內涵伸展、擴布,終使其夫人小喬氏的多墓出現;周瑜與小喬的多墓具同源性質。 一、與《三國演義》的推波助瀾有關 漢代橋、喬本為兩姓。小喬姓橋而非喬,後世橋姓的橋被簡化為喬。晉·陳壽《三國志》<吳書九>「周瑜傳」中,有關小喬的記載極其簡單。只在建安三年(198年)內,有「(孫)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西漢置縣,即潛山縣梅城鎮),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這里的「小橋」即「小喬」。周瑜納小喬為建安三年(198年),瑜時年二十四歲。瑜逝世為三十六歲,是為建安十四年(209年)。如此推算,瑜與小喬在一起生活只有十二年。瑜與小喬生兩男一女。「女配太子登(孫權長子)。男循尚公主(娶孫權女),拜騎都尉,有瑜風,早卒。循弟胤,初拜興業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如憑藉以上簡單的記載,後世似乎很難將以上瑜、喬的身世,在民間當作傳聞傳流開來。當然,也就不易會有以後小喬多墓的出現。 周瑜、小喬故事的傳流,除其兩人具有本身的因素而外,還與明·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圍繞銅雀台故事對他倆的精心編排與渲染有關。《演義》第三十四回敘曹操平定遼東後,心情大暢,欲建銅雀台以娛晚年。少子曹植進言:「若建層台,必立三座。」中間名銅雀,左為玉龍,右為金鳳。「更作兩條飛橋,橫空而上,乃為壯觀。」操喜,留曹植、曹丕在鄴郡建台。這是建台之緣起,與周瑜、小喬一字無關。第四十二回敘曹操得荊州後,欲領兵百萬南下,約孫權「共擒」劉備。一時孫吳主戰、主和,沸沸揚揚,難以主張。第四十三回敘:經魯肅與劉備、孔明的合謀,孔明願隨魯肅赴柴桑(故城在江西九江縣西南二十里)親見孫權,以陳利害,堅定孫權聯合抗曹。 全書到了第四十四回,周瑜、小喬才與銅雀台有了聯系:正在這時,原在鄱陽湖訓練水師的周瑜,星夜趕回柴桑,當晚就緊急約見孔明。此時的周瑜和先前的孫權一樣,雖是決心抗曹,但對聯合劉備卻存戒心。瑜起初想盡量不露抗曹的本意,以試孔明;而孔明卻趁機言曹勢眾,難以抵擋,使用激將之法假意勸瑜降曹,言道:「『愚有一計,並不勞牽羊擔酒,納土獻印;亦不須親自渡江;只須遣一介之使,扁舟送兩個人到江上。操一得此兩人,百萬之眾。皆卸甲卷旗而退矣。』」孔明佯裝不知大、小喬為孫策、周瑜之妻,接著說道:「亮居隆中時,即聞操於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銅雀,極其壯麗;廣選天下美女,以實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聞江東橋公有二女,長曰大橋,次曰小橋。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操曾發誓曰:『吾一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願得江東二橋,置之銅雀台,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矣。』今雖引百萬之眾,虎視江南,其實為此二女也。」周瑜豈信孔明之言,問:「操欲得二橋,有何證驗?」孔明又言,操曾命子曹植作《銅雀台賦》,「賦中之意,單道他家合為天子,誓取二橋。」為了證明孔明所言是實,瑜又問:「此賦公能記否?」孔明越發大展才智,當著周瑜、魯肅之面背誦該賦時,巧妙地添油加醋,著意激怒周瑜。其中有句為:「立雙台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攬二橋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演義》所錄孔明背誦之《銅雀台賦》與曹植原作之《登台賦》(即《演義》所稱之《銅雀台賦》)真偽雜糅。又,橋本小喬之姓,孔明背誦之賦所加內容,明以連接玉龍與金鳳的二橋,指謂大、小二橋女。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自此,便堅定孫劉聯合抗曹的決心。 二喬在《演義》中從未登場。即便通過銅雀台事,小喬在書中也只是虛出。但小喬的國色天嬌與其在周瑜、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卻被展現無遺。赤壁之戰竟為小喬而起,這是書中孔明開了一個多麼大的玩笑!這不能不說是羅貫中在編著《演義》中手法的高明。應當說書中對周瑜、小喬,以及孔明、曹操,通過銅雀台事件而展開的繪聲繪色而又極具傳奇性的描述,既說明了瑜、喬的愛情,又給後世民間增添了關於他倆之間姻緣佳話傳流的內容。這實是後世小喬能有多墓的添加的原因之一。 二、 方誌記載中的小喬墓 小喬墓雖不及瑜墓之多,但見諸方誌的至少有三墓。其中記載較早的是湖南嶽州(岳陽)的二喬墓,次為安徽廬江和南陵兩地的小喬墓。 (一)岳州二喬墓 據明代《隆慶岳州府志》卷九<秩祀考·冢墓>載:「二橋(大、小喬)墓。漢太尉橋玄二女,並通春秋。一適周瑜,一適孫策。相傳死葬岳州,今廣豐倉內。」不過對二喬逝後葬於岳州,《府志》已有疑意,故接載:「竊意世無姐妹合葬者,且瑜妻或從鎮巴丘,死而葬焉。若策妻(大喬與小喬合葬)則萬無是理矣。今以『故志』所載姑存焉。」這里可知《府志》是據「故志」轉錄。記載中雖未說明「故志」是何年何志,但既稱據「故志」轉錄,二喬墓應早於隆慶《府志》前就有記載了。 盡管《府志》已對岳州二喬墓的真偽持有懷疑,但仍不乏時有人去瞻仰與憑吊,留下的楹聯較多,這里擇其一聯:「銅雀有遺悲,豪傑功隨三國沒;紫鵑無限恨,瀟湘冷月二喬魂。」 (二)廬江小喬墓 《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廬江府部匯考九·廬江縣>在「周瑜墓」條後,載有:「小喬冢。在真武觀西百步;周瑜之妻喬氏也,俗稱瑜婆墩。冢上多古磚,人不敢竊,動輒有咎。」《光緒廬江縣志》卷十六<雜類·冢墓>過錄了上述記載。 廬江小喬墓後世也留有眾多楹聯,這里也擇其一聯:「大帝君臣同骨肉;小喬夫婿是英雄。」 (三)南陵小喬墓 《民國南陵縣志》卷七<輿地·塋墓>載:「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周公瑾之夫人小喬氏墓。相傳香由寺前,向或以二喬墓載,『岳志』為疑。乾隆已亥年(1779年)知縣高怡夢小喬語其墓所在翼,即遣典史沈江鯤督修其墓。於寺西苑立碑曰:『東吳都督周公瑾之夫人喬氏墓』。按周瑜建安二年(197年·《三國志》載為建安三年·198年)為春谷長,小喬墓在南陵不為無據。」香由寺的地理位置,《縣志》卷十一<營建·寺觀>載:在「縣北一百步,舊雲薦福燒香院。」明洪武重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復建,後有竹園。 《縣志》首稱「香由寺前,向或以二喬墓載,『岳志』為疑。」這里已稱香由寺前原非只小喬一墓,尚或有大喬墓。因未見「岳志」,不知究竟如何?後或因知縣高怡夢小喬語,方遣典史督修成小喬一墓。筆者於1956年秋曾與友人前往憑吊。南陵小喬墓墓碑猶在,雖有殘損,字跡清楚可認。碑文為:「吳大都督周公德配喬夫人之墓。」碑文兩旁刻有一長聯,文為清道光松滋(宿松)副貢生許文權和於湖(蕪湖)教諭陶寶森合撰。聯曰:「千年來本貴賤同歸,玉容花貌,漂零幾處?昭君冢、楊妃塋、貞娘墓、蘇小墳,更遺此江左名姝,並向天涯留勝跡;三國時何夫妻異葬,紙錢杯酒,澆奠誰人?筍篁露、芭蕉雨、菡萏風、梧桐月,只藉他寺前野景,常為地主作清供。」南陵另尚留二聯:一、「喬公少女,德配周郎。至今黃土一懷,猶想美人顏色;江左名姝,留芳蕭寺。只此青塋千古,也增本地風光。」二、「柴桑月冷,痛佳婿早歲雲亡。從此吳將台高,相對青塋同不朽;銅雀春深,問阿姐而今安在。留得埋香孤冢,免教紅粉任飄零。」 除上述小喬墓外,還傳說舒城、潛山、懷寧也有小喬墓。但初檢《嘉慶舒城縣志》、《光緒續修舒城縣志》、《民國潛山縣志》、《民國懷寧縣志》、《民國懷寧縣志補》等,均不見有小喬墓的記載,或者僅是傳聞。 三、方誌中關於周瑜、小喬墓的詩文 方誌中記載周瑜、小喬的詩文並不多見,惟《光緒廬江縣志》卷十五<藝文·詩辭>中較多。共四組八首,每組周瑜、小喬詩各一對。 其一,宋儒醇<周公墓>(五言古)一首:「公瑾三國英,登壇年最少。赤壁焚魏師,運籌獨奇妙。差擬蜀武侯,不數漢嫖姚。墓木號秋風,含凄發長嘯。」孫宏哲對應有<小喬辭>一首,辭前有序曰:「余賦公瑾絕句有雲:『至今古木殘碑下,徹夜秋風伴小喬。』感慨系之,不知喬墓之近也。已而由公瑾墓西行繞北岡數里,將至真武觀而小喬之墓在焉。有封無表,土人呼曰『瑜婆墩』,相戒勿犯其兆磚。冢之前後既犁為田,而古甓缺裂已久,固不若公瑾之尚完也。余既使人荷鍤築其墳,復為之詞,以告公瑾雲。」<小喬辭>(七言古)為:「大堤堤下水涓流,喬家國色古遺丘。上有靡靡之茂草,四角花磚繞一懷。周郎盡瘁三十六,江淮哀痛吳主哭。胭脂色褪鏡奩移,曾在黃壚在華屋。只今幽遂已成蹊,東望周郎宰木低。里人顏甚勿復較,我將錦石列丹題。」 其二,彭教<周瑜墓>(七律)一首:「一代英雄土一懷,寒雲衰草翳荒丘。煙消赤壁人何在,月滿長江水自流。已見有功成鼎定,誰雲無策定神州。功名未就身先死,落日青山萬古愁。」宋元征對應有<小喬墓>(七律)一首:「散步西郊秋氣多,蕭蕭木葉下如梭。一懷指點小喬墓,十里瀠洄淥水波。東睇吳宮成茂草,北瞻魏闕翳煙蘿。衣冠異代消磨盡,紅粉香名不啻過。」 其三,清順治四年(1647年)進士王永年<周公瑾墓>(七絕)一首:「墓木如經劫火燒,今時潛水舊吳朝。凄凄兩冢依城郭,一是周郎一小喬。」王召對應有<小喬墓>(七絕)一首:「東吳名將推公瑾,南國佳人說小喬。應是兩人俱絕代,白楊相望共蕭蕭。」 其四,張元繆自作周瑜、小喬對應詩七絕各一首:「<周公瑾墓>顧曲當筵意氣生,江東年少愛談兵。空留高冢斜陽里,樵牧經過說姓名。」「<小喬墓>風流雲散草離離,惟有寒鴉話斷碑。明月多情還眷念,至今猶為照蛾眉。」 次為《民國南陵縣志》卷四十二<藝文>所載小喬墓詩三首。其一,張鴻翥<小喬墓>(七律)一首。詩前有序:「舊傳墓在香由寺前,乾隆乙亥(1755年·《縣志》卷七<輿地·塋墓>『小喬氏墓』稱乙亥為已亥·1779年)高前令征夢於古梅下表其墓。嘉慶辛酉(1801年),余從兒來營署,偕武陵沈君拂山輩,訪古跡留題。"詩為:「第一山傍問墓台,掃開蒿徑拂塵灰。古梅猶繪天香艷,新月長留地主哀。嬌倚英雄橫寶劍,愁澆濁酒翦荒萊。三生石畔傳藏玉,阿姐分明共去來。」清嘉慶進士李兆洛留有<小喬墓>(七絕)二首:「尋常草木借余香,故壘東邊墓未荒。多少才人嫁廝養,古來能得幾周郎。」「梅花一樹傍幽姿,尚有詞人寄夢思。銅雀傾來歌舞歇,左馬謇姐阿誰知。」 四、喬家的零星景物與二喬的一則傳聞 有關喬家的一些景物記載,見諸志書的有:北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淮南道·舒州·懷寧縣>載:「橋公亭,在縣北隔皖水一里,即漢末橋公有二女,孫策與周瑜各納一女,亭基為雙溪寺。」《康熙安慶府志》卷之四:「喬家故井。彰法山漢橋公居此,二女皆國色。孫策克皖,娶大橋,周瑜娶小橋。二女以殘脂粉投井中,至今井水有脂粉色。」「橋玄(二喬父)墓在縣北彰法山廣教寺後,為後漢太尉。」《民國潛山縣志》卷二十九,喬公墓過錄了《府志》所記。 方誌中還留有喬家故居的詩作。《康熙安慶府志》卷之三十,有姚琅<喬公故居>(七絕)一首。高啟有<過二喬宅>(七言古)一首。《嘉慶舒城縣志》卷之三十三<詩>,有任鳴盛<過小喬故居>(七律)一首等。 關於孫策、周瑜與二喬的聯姻,民間有口頭傳承:一次,孫策率領東吳兵馬,來到潛山。閑來無事,上山打獵,適逢戎裝的大喬、小喬也在打獵。在追逐獵物時,孫策遇見二喬。他見大喬嬌美無比,不由暗生仰慕之心。遂託人說媒,以結連理。大喬見威武雄壯的孫策,也甚為有意。但她提出要與孫策比武,若取勝她,方肯成婚,孫策慨然贊同。比武過程中,他倆愈比情愈深,終成美滿姻緣。小喬武藝也很強,且聰慧過人。經孫策和大喬為媒,嫁與了年輕有為的周瑜。大喬、小喬與江東的孫策、周瑜聯姻,成為後人傳說的佳話,喬公故宅和胭脂井也因此成為勝跡。(摘自丁劍主編《安徽掌故》<勝跡·二喬與胭脂井>,黃山書社1990年版P511。) 以上所述,可以清楚的知道周瑜、小喬各自的多墓出現,是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孫策、周瑜攻皖,在征途中,在喬家的顛沛中,孫、周兩人竟同時作了喬家的女婿。此時的孫、周正意氣風發、少年英武,而二喬又是國色天香。郎才女貌,是世人所羨慕的。他們的婚姻,正是千餘年來人們心中的模楷;周瑜在吳戰功顯赫,「抗議而獨立東吳,曜奇而三分赤壁」(明《隆慶岳州府志》卷之十三<宦跡列傳·郡邑>),終始三國鼎足而立。這也成為民間傳說不斷傳揚、贊誦他的理由;周瑜與孫權為子女聯姻,使其顯宦的身份更注入了「皇親國戚」的成份;《三國演義》的杜撰與渲染,使周瑜、小喬的佳配,更添加了濃郁的色彩。英雄與美人,本就是人們心中不朽的主題。盡管周、喬具有了以上眾多的社會傳承因素,但在傳流的地域上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我們甚至連二喬的名字叫什麼,至今也都全然不知。不過,也因在上述傳承因素的基礎上,吳地對瑜、喬二墓的瞻仰與憑吊,民間竟也相因成習。這才有了「賢者之死,猶藉以為榮」(《康熙太平府志》卷二十四<陵墓·蕪湖縣·周瑜墓>)的重要民俗理念的產生。這些,都深深蘊涵著民族心理和民間習俗。瞻仰、憑吊周瑜墓之習俗縱向的擴布,便是各地周瑜多墓的出現;有周瑜又豈能缺少小喬。而橫向的擴布,便是其夫人小喬多墓的隨後出現。實際上,周瑜、小喬的多墓,都是眾多的社會因素綜合沉澱的結果。
2、真正的三國小喬墓在哪裡?
在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北面。
小喬墓,又名二喬墓,在岳陽樓北面。據光緒《巴陵縣志》引明《一統志》載:「三國吳二喬墓,在府治北。吳孫策攻皖,得喬公二女,自納大喬,而以小喬歸周瑜,後卒葬於此。
墓冢為圓形封土堆,墓周有游道,並增加石欄護圍。園內建築,為磚木結構,覆以青色琉璃,具有江南園林風格。
(2)廬江小喬墓擴展資料:
小喬墓地一帶,傳為三國周瑜軍府。墓府為當時軍府花園。墓地環境幽靜,花木繁茂,墓頂植女貞二株。墳前墓碑高約一米,上書"小喬之墓"。
清嘉慶前,墓內修葺情況沒有記載。《巴陵縣志)載:"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知府沈廷瑛重修"。以後又無記載。傳聞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督學陸保宗重新修建,並在冢上重植女貞二株。
1993年又於墓南側增建小喬墓廬,四周建有圍牆。墓園內照壁。正面刻有宋蘇東坡手跡:"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門票信息:
小喬墓在岳陽樓景區內,使用岳陽樓景區套票。80元/人,對學生、現役軍人及持有民政部門頒發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的人員憑有效證件購買半價票,對身高不足1.2米的兒童、70歲(含70歲)以上老年人、殘疾人和烈士家屬憑本人有效證件免票。
3、歷史名人懸案之小喬的墓冢在哪裡
·姚老庚漢末三國時期,東吳喬玄的兩個女兒大喬和小喬堪稱國色天香,芳名蓋世。後來大喬嫁給了吳主孫權的哥哥孫策,小喬嫁給了東吳都督周瑜。小喬與周瑜郎才女貌,做了十二年的恩愛夫妻。她隨周瑜東征西戰,還經歷了赤壁之戰。後來周瑜患病,小喬一直在他身邊服侍,直至周瑜病逝。其死後,歷代許多文人騷客寫了一些詩聯來悼念她。但是,小喬死後,頗為費解的是在不同地方先後卻出現了三座小喬墓冢。一是岳陽小喬墓。在今湖南嶽陽樓北偶的剪刀池畔市第一中學後花園內,據說這里是當初周瑜的都督府,到1914年,小喬墓上還有一座墓廬。現在尚留有一塊橫刻隸書「小喬墓」的石碑,保存於岳陽市文物管理所。墓陵四周有聯多副。如:「銅雀有遺悲,豪傑功隨三國歿;紫鵑恨無限,瀟湘冷月二喬魂」。再如:「姊妹花殘,青草湖畔雙雁斷;佩環月冷,紫藤牆外有啼鵑」。「阿姨渺何存,想當環佩歸來,應共話洞庭夜月;老瞞空欲鎖,對此松楸憑吊,最難忘赤壁東風」在一些地方誌中,都記載小喬的墓在岳陽,如《岳洲府志》記小喬「死葬岳州今廣豐倉內」;《巴陵縣志》也記「小喬從周瑜鎮巴丘,死葬焉」;《明一統志》也記有小喬墓在「岳陽府治北」。上面所記的「巴丘」就在今湖南嶽陽。為何在岳陽有小喬墓呢?因為此地是周瑜生前的奉邑之地,周瑜死後,小喬為晚年的生活考慮,就居於此地,並歿於此地。據光緒《巴陵縣志》引明《一統志》載:「三國吳二喬墓,在府治北。吳孫策攻皖,得喬公二女,自納大喬,而以小喬歸周瑜,後卒葬於此。」又引《戊申志》載「墓在今廣豐倉內。或小喬從周瑜鎮巴丘,死葬蔫。大喬不應此。」《巴陵縣志》又載:「瑜所鎮巴陵在廬陵郡,非今巴丘。」又裴註解《三國志》稱:「瑜留鎮之巴丘,為廬陵郡巴丘縣(今江西省境內),瑜病卒之巴陵,為晉荊州長沙郡巴陵縣(即今岳陽市)。」孰是孰非,尚待考證。小喬墓一帶,傳為三國周瑜軍府。墓府為當時軍府花園。墓地環境幽靜,花木繁茂,墓頂植女貞二株。墳前墓碑高約一米,上書「小喬之墓」。清·嘉慶前,墓內修葺情況沒有記載。《巴陵縣志》載:「嘉慶二年(1797年),知府沈廷瑛重修」。以後又無記載。傳聞光緒七年(1881年),督學陸保宗重新修建,並在冢上重植女貞二株。1993年又於墓南側增建小喬墓廬,四周建有圍牆。墓園內照壁。正面刻有宋·蘇東坡手跡:「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雄姿英發」。墓冢為圓形封土堆,墓周有游道,並增加石欄護圍。園內建築,為磚木結構,覆以青色琉璃,具有典型江南園林風格。二是安徽廬江小喬墓。徽廬江縣城西一公里處,也有一座小喬墓,與城東一公里處的周瑜墓遙遙相對。小喬墓漢磚結構,平地起墳,面東背西。有人說周瑜死後,小喬撫柩東歸,將丈夫葬於廬江故鄉,守墓並撫育遺孤二子一女。她死後,也就安葬廬江。小喬病逝,終年47歲,葬於廬江縣城西的真武觀西,與城東的周瑜墓遙遙相對。明人曾有詩曰:「凄凄兩冢依城廓,一為周郎一小喬。」小喬墓無表,平地起墳,漢磚砌成。元朝至正年間(1341年)修繕一次,明崇禎時毀於兵亂,現存一座土冢。小喬墓一直保存到明代。直到明末才為兵火所毀。明詩人王有年曾有詩記:「墓木如經劫火燒,今時潛水歸吳朝。凄凄兩冢依城閣,一是周郎一小喬。」清順治年間,廬江縣官孫宏哲,不僅重修墓廬,還寫了《小喬賦》,以示悼念。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皖西行政督察專員也對小喬墓作過維修,真是追思有加。似乎廬江墓也是真跡,此墓在明末動亂中,被兵火嚴重毀壞。清順治年間,江知縣將其修復。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的皖西行政督察員對此墓也作過維修。三是南陵小喬墓。在皖南漳河之畔的南陵縣城內,有一座小喬墓,它與香油古寺毗鄰,背枕古城牆,與周瑜點將台遙遙相望。據《南陵縣志》記載,南陵小喬墓建於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時任知縣的高怡夢見小喬,小喬托夢高知縣說她的墓在香油寺的旁邊。高知縣夢醒後當派即遣典史官江鯤在香油寺西苑,重建小喬墓。並在寺西苑前豎有一塊巨碑,陽刻曰:「東吳大都督周公德配小喬夫人之墓」,兩側陰刻一副對聯。上聯是清道光松滋(宿松)副貢生許文權撰:「千年來本貴賤同歸,玉容花貌,飄零幾處?昭君冢、楊妃塋、真娘墓、蘇小墳,更遺此江左名姝,並向天涯留勝跡。」下聯是於湖(蕪湖)教諭陶寶森作:「三國時何夫妻異葬,紙錢酒杯,澆典誰人?筍篁露、芭蕉雨、菡萏風、梧桐月,只借他寺前野景,常為地主作清供。」小喬是廬江郡皖縣人,也就是現在的安慶人。東漢末年江南絕色美人,生於官宦世家,據《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記載:「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孫)策自納大喬,(周)瑜納小喬。」《康熙安慶府志》卷之四亦載:「喬家故井,彰法山漢橋公居此,二女皆國色。孫策克皖,娶大喬,周瑜娶小喬。」可以說小喬在當時有傾國之色,明艷照人,堪稱絕代佳麗。她生於官宦世家,父親喬玄因避亂從中原來到皖縣隱居。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小喬從小喜歡琴棋詩畫,特別善於刺綉。周瑜納小喬是在建安三年(198年),時年瑜二十四歲,雖然他與小喬在一起生活只有十二年,但風流倜儻、文武雙全的周郎,娶了小喬,按照傳統觀點,郎才女貌,應該是美滿姻緣了。周瑜是繼黃蓋之後,於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任春谷長,春谷為漢宣城郡屬縣,後改為南陵縣,所以小喬墓在南陵還是有根據的。作為一代名姝,小喬自然地成了文學藝術的對象。最著名的文學作品當推唐代詩人杜牧的《赤壁》,詩雲: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在《民國南陵縣志》卷四十二《藝文》中也載有小喬墓詩三首。其一,張鴻翥《小喬墓》(七律)一首。詩前有序:「舊傳墓在香油寺前,乾隆乙亥高縣令征夢於古梅下,表其墓。嘉慶辛酉,余從兒來營署,偕武陵沈君拂山輩,訪古跡留題」。詩曰:「第一山傍問墓台,掃開蒿徑拂塵灰。古梅猶繪天香艷,新月長留地主哀。嬌倚英雄橫寶劍,愁澆濁酒翦荒萊。三生石畔傳藏玉,阿姐分明共去來」。清嘉慶進士李兆洛留有《小喬墓》(七絕)二首:「尋常草木借余香,故壘東邊墓未荒。多少才人嫁廝養,古來能得幾周郎」。「梅花一樹傍幽姿,尚有詞人寄夢思。銅雀傾來歌舞歇,左馬謇姐阿誰知。」有趣的是1920年小喬的潛山老鄉張恨水先生來到南陵香油寺,是拜謁鄉人?我們不得而知。但他看到寺旁小喬墓聯,細細品味後,卻不以為然地說:「初讀之還好,仔細念來,上聯楊妃不典;下聯硬湊,也過於消極、殊非佳構。」當時他們幾個朋友商酌了一下,就將此改為下文:「葬向錦綉河山,芳靈永在,盡有那蘇小墳,真娘墓、莫愁湖、西施村,隨此沿江左留名,餘子豈能並文舉;嫁得英雄夫婿,雌伏何方,試比她褒姒笑,息媯淚、玉環浴、飛燕舞,是誰令中原多事,婦人亦勿學桓溫」,在當地堪稱一段佳話。被文學藝術化了的小喬,千百年來在人們印象中也許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沒有鮮明的輪廓。「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世上美女數不勝數,但是絕大多數都已隨歲月的流逝而沒有留下一絲痕跡。聽說在廬江、岳州等地都發現了小喬墓,究竟哪一座是真冢,哪一座是假墓,還是令考古人員去探尋吧!南陵的小喬墓毀於文革,但幾塊斷碑仍在,現保存在南陵文化館里。在皖南南陵縣城內,中山公園邊上,也有一座小喬墓。這座墓前豎有一塊巨碑,陽刻「東吳大都督周公德配喬夫人之墓」。墓碑上刻有一副輓聯:「千古來本貴賤同歸,玉貌花容,飄零幾處,昭君冢、楊妃塋、真娘墓、蘇小墳,更遺此江左名姝,並向天涯留勝跡;三國時何夫妻異葬?紙錢杯酒,澆奠誰人,筤篁露、芭蕉雨、菡萏風、梧桐月,只藉他寺前野景,常為地主作清供。」文詞綺麗,哀婉動人。該石碑己破裂成幾段,現移存於南陵縣文化館內保存。據《南陵縣志》記載,此墓建於乾隆四十四年,起因是當時的知縣夢見小喬,訴說她的墓在香油寺側,遂令典史在香油寺西苑重建小喬墓。周瑜曾做過春谷!南陵長,小喬死後葬於南陵,也就有了參考依據。另摘錄部分題小喬墓聯:「世界已非唐虞,近接叢祠生喜有鄰塋舜婦;英雄不及兒女,虛傳疑冢死憐無地葬曹瞞」用對比和襯托方法,寫出了小喬在歷史上的聲譽。聯曰:「銅雀鎖春風,可憐歌舞樓台,千古不傳奸相冢杜鵑啼夜月,也是英雄夫婿,三更猶悼美人魂。」又聯:「綠珠猶作墜樓人,銅雀春深,最恨舊傳非禮語;二女遠來巡狩地,瀟湘月冷,可憐同有未歸魂。」再聯:「無緣被銅雀所拘,無香火所熏,古今仰公瑾;有幸同舜妃相望,有名樓相伴,日夜枕波濤。」以上文中詩聯借事悼人,哀嘆劉備、曹操、周瑜等三國時代的英雄人物的功勛業績,有如過眼煙雲,已隨歷史的消散逐漸淡漠褪色。小喬逝後的悲涼氛圍躍然紙上,給人一種深沉凄清之感,筆者有幸臨跡憑吊岳陽小喬墓,生何年,死何歸,雖千秋詠嘆,尚無實據。得賢婿,定賢德,自三國以來,確有褒詞。從三國鼎立分爭的許多人物及重大事件中,認為小喬算不上什麼重要角色,論地位她不曾有半箭之功,論身分無非也就是周瑜之妻罷了。可是,後人在緬懷歷史,進行文藝創作時,從藝術的角度去考慮人物的取捨、安排,讓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環境中出現會產生特殊的名人效應,並不以人物的大小高下而論,小喬的那種風神搖曳,美若天仙之神韻,絕不是死扣歷史事件的人所能領悟到的。
4、周瑜和小喬為什麼沒葬在一起?
周瑜(公元175—210),字公瑾,東漢末廬江郡舒縣(今廬江縣)人。瑜少時英俊穎達,長壯在才華,24歲為居巢長,後為中護軍,32歲為前部都督。建安十三(公元208)年秋,作為孫權的三軍主帥,周瑜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中,「雄姿英發」,「談笑間」竟使曹操的「舳艫千里、旌旗蔽空」的強大水軍「灰飛煙滅」,創造出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後人有詩雲:「赤壁遺雄烈,青年有俊聲,弘聲和雅意,杯酒謝良朋。曾喝三千斛,常驅十萬兵,巴丘終命處,憑吊欲傷情。」
建安十五(公元210)年,周瑜從京口(今鎮江)還江陵(今沙市),而道於巴丘(今湖南嶽陽)病卒,時年36歲。訃聞東吳,孫權素服舉哀,痛哭流涕曰:「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隨決定喪當還吳,並迎周瑜靈柩於蕪湖,命厚葬故里廬江。 中國古代有「死歸故里」習俗,東漢時還盛行「一墓多葬」之風。周瑜死後,除廬江周瑜墓外,湖南的岳陽、江西的新淦和安徽的宿松、南陵、巢湖、舒城等地也相繼出現了周瑜墓。
於是乎,二十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一場沿襲10年的周瑜墓真偽之爭便鬧得沸沸揚揚。 結果表明:無論是周瑜的封地湖南邵陽,還是「赤壁之戰」的江西新淦縣,無論是為官一方的巢湖,還是屯兵操練的舒城和周瑜後裔所在地的南陵、宿松,或為「衣冠冢」或為「紀念冢」一類,獨有廬江的周瑜墓是周瑜「死歸故里」唯一的真墓葬。
見證之一,墓冢及其附近現存著大量的、散落的漢代大磚和陶瓷碎片,這是其他「衣冠冢」和「紀念冢」所沒有的。明正統七年,提學御史彭勛令知縣黃金蘭立碑,題曰「吳名將周公瑾之墓」。
見證之二,《大明統一志》載道:「周瑜墓在廬江縣安豐鄉」(今廬江縣城軍(埠)二(壩)東路以北);《廬江縣志》也記曰:「周瑜墓在東門外二里許」。已故的廬江縣文化幹部夏雲楊和呂定一曾作《周瑜墓在廬江考》一文,詳細地論證了周瑜墓在廬江的史實和科學依據。
見證之三,周瑜入土,其妻小喬守墓14載,死後葬於廬江縣城「西門外真武觀西百步」,墳頭朝東。後人有詩作證:「墓木如今劫火燒,今時潛水舊吳朝,凄凄兩冢依城廊,一是周郎一小喬。」有人問,小喬墓為何不同周瑜墓在一起?廬江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文博館員孔德海分析說,小喬深愛著周瑜,死後怕葬在周瑜墓旁影響周瑜墓的整體形象美,故而相距兩華里,「遙遙相視,永久守望」,從而產生「距離美」。
蘇東坡在千古絕唱《赤壁懷古》中贊美他道:"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三國時代雖然英傑輩出,然而周瑜仍算得上是其中的翹楚,他的英雄氣概,倜儻風姿,在歷史上廣泛地為人們所贊頌不已。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城人。父親為洛陽令。 周瑜年少時就有遠大的志向,決心做一個能統一天下,定國安邦的人,成就一番大事業。
5、小喬墓出土小喬屍體了么
小喬墓中並無屍體。
小喬墓位於安徽,廬江。
地址:廬江縣城新汽車站東側。
2001年被廬江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墓至明朝一直都保存較完好,後在明崇禎年間(1628-1640年)的動亂中被兵火毀壞,明人王永年曾寫詩記下當年遭劫慘狀:「墓木如經劫火燒,今時潛水舊吳朝。凄凄兩冢依城郭,一是周郎一小喬」。
清末,小喬墓再遭破壞,抗日戰爭時期,安徽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王況裴,曾主持依原樣修復。直至上世紀50年代初,尚有土冢荒丘,殘碑斷石。但經「文革」浩劫後,廬江小喬墓亦已是僅存遺址,別無他物了。
小喬何時辭世,史志均無具體記述。但按照古代習俗,其墓有極大可能和夫君周瑜墓同在廬江。
(5)廬江小喬墓擴展資料
小喬三墓:
1、關於南陵「小喬墓」,《南陵縣志》明確記載:此墓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起因是當時的南陵知縣高怡,有天夜夢小喬,訴說她的墓在城郊香油寺側,遂令典史江鯤重新建小喬墓於香油寺西苑,並樹巨碑一塊,陽刻「東吳大都督周公德配喬夫人之墓」。
據有關資料記載:周瑜(210年)病逝後,小喬孀居十四載,也就是說小喬大約在公元224年前後去世,距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約1500多年。
2、關於湖南嶽陽「小喬墓」,最早文字資料記載是明代《岳州府志》,記小喬「死葬岳州今廣豐倉內」(今岳陽市一中後花園)。
後到清光緒七年(1881年)岳陽督學陸保宗重修小喬墓在冢上重植2株女貞樹,又於墓南側增建小喬墓廬,四周築有圍牆。
後小喬墓廬毀於抗日戰爭的炮火,至今除保存「小喬墓廬」刻石一方之外,其餘僅存遺址。
有文字稱今岳陽乃當年巴丘,是周瑜「病卒」之地。小喬護送周瑜靈柩回本土安葬後,為了晚年生活計,便選擇留居於有奉邑享受的巴丘。
且就居住在當年周瑜的都督府,所以小喬死後就埋葬在巴丘了。
根據史志記載:岳陽(即巴丘)在東漢末乃荊州屬地,一直是劉備(西蜀)和孫權(東吳)長期相互爭奪的軍事要地,戰亂頻繁。
3、小喬墓葬在廬江,其墓始建於何時,雖無正史可考,但散見於稗官小說、名公詩文集、藝文雜記等都多有文字記載。
小喬墓在廬江縣城西門外綉溪河北岸真武觀旁,古稱「瑜婆墩」。墓有封無表,平地起墳,漢磚結構,墓前有拜台、供桌等石器。墓門朝東,與城東周瑜墓遙遙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