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礬山礦
1、廬江縣礬山鎮中心校在哪裡
確實廬江縣的礬山鎮聽說是明礬之都這一說法,全鎮面積125平方公里,總人口6.96萬。礬山自唐貞觀年間因盛產明礬而得名成鎮,迄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下面給大家簡單介紹下這座礦產資源豐富的小鎮。
礦產資源方面:
礬山境資源豐富,工業較強。礬山境內礦產資源豐富,除了有儲量全國之首的明礬石資源外,還有鐵、銅、高嶺土、地開石等多種礦產。現有個私民營企業148家,其中產值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13家,已形成新型建材、建築、鐵銅開采和高嶺土、明礬石深加工四大優勢產業。
公共交通建設:
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組組通砂石路的目標,公路四通八達,水路連江達海。
物產資源豐富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優勢,在資源貧乏的地區,沒有資源你會發現很能發展生產;作為重點明礬生產基地,占據優勢地位,剩下的只是如何達到區衍生其他的附加值產品出來。依託這一天然的資源優勢,打造一體化的明礬等其他礦產生產基地。是一項致富利民的好項目。
據史料載,廬江縣現在已探明的礬礦儲藏量居全國第二位,但近些年已停止了開采。曾經盛極一時的礬礦業,如今已漸漸沉積,只為我們留下了當年手工開采、製作的一些遺跡,礬山老街就是其中之一。
現在的礬山更多的是依靠其旅遊礦產資源等帶來新的收入和增收點,居民的收入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未來,更多的是發展一些新的項目作為發掘點,單一的礦產資源是無法支撐經濟長足發展的。
2、廬江縣大、小礬山明礬石礦()
廬江縣大礬山明礬石礦床位於廬江縣城東南21公里處,小礬山位於大礬山西約1公里。自礦區有公路直達缺口鎮與廬江—銅陵公路相接。與合(肥)—九(江)鐵路上的柯坦車站相距約30公里。由礦區往北6公里的缺口鎮設有小型水運碼頭(俗稱礬碼頭),有小輪行駛廬江、巢湖、合肥等地,由巢湖可進入長江,通往長江沿岸各地。水陸交通甚為方便。
安徽廬江一帶明礬石開采歷史悠久。相傳於公元前11世紀的周朝,礬山一帶的勞動群眾就發現了「明礬」。唐文宗開成三年(838年)由班氏兄弟在大礬山煎制所得「明礬」。從發現到挖掘開采時間達10多個世紀。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宋朝無為軍「礬場」已發展到兩個。至清朝,礬山私人窯棚達20座。1945年,大、小礬山共有36家石棚,年生產明礬高達5000噸,居當時全國第一位。
新中國成立後,私人采煉蓬勃興起,1956年,由公私合營采煉,後收歸國有。現由廬江礬礦采煉。
大、小礬山明礬石礦床是安徽廬江一帶已知的明礬石礦床中兩個最大的礦床。已探明明礬石儲量:大礬山8951.6萬噸,小礬山7182.8萬噸,合計1.61億噸。礦石礦物成分,以明礬石為主,礦石加工性能好。礦體形態簡單,呈似層狀及透鏡狀,產狀與圍岩一致,傾角25°—40°。礦體埋藏淺,易露天開采和坑采。
大礬山礦床分為西山、東山、官馬石嶺三個礦段。其中西山礦段規模最大,明礬石儲量6007.4萬噸。各礦段礦層數自上而下為:西山10層,東山7層,官馬石嶺4層。其中西山礦段礦體形態以似層狀或透鏡狀為主,東山礦段形態以似層狀為主。西山礦段第X3層礦體和東山礦段第D4層礦體規模最大,長800—930米,厚度60—65米,最大延深可達300米。
小礬山礦床分為小窿井和燒鍋山兩個礦段。礦體自上而下共有6層,其中Ⅲ號、Ⅳ號礦體規模最大,長800—1000米,厚度15—190米,最大延深可達700米。小窿井礦段由Ⅰ號至Ⅵ號礦體組成,礦體呈透鏡狀,厚度及質量變化較大。燒鍋山礦段由Ⅴ號至Ⅵ號礦體組成,礦體呈似層狀,厚度及質量較穩定。
廬江礬山一帶地質工作始於1933年。1933年10月,程裕淇、陳愷在大、小礬山及天光山一帶進行了8天的地質調查工作,著《安徽廬江明礬石礦地質研究》一文(附1∶4萬地形地質圖一張、剖面圖及照片等),載於地質學報第26期(1935年)。文中對大、小礬山及天光山一帶地質構造、礦床特徵及成因等均有論述,並估算明礬石儲量1289.28萬噸。
1952年8月—1954年底,先後有安徽省工業廳勘探隊與南京大學地質系師生、華東地質局地質人員德田恭山(日本人)及劉樹漢、華北地質局安徽普查隊江北組(後並入省地質局三二一隊)在廬江、無為、樅陽一帶進行過以找銅為主的地質調查,但報告中均未提到礬礦。三二一隊在大、小礬山一帶測制1∶1萬地形圖一幅,面積約為20平方公里。
1955年2—8月,北京地質學院礦床研究生梁德到大、小礬山一帶進行地質調查,搜集研究資料,並著有《安徽省廬江明礬石礦地質特徵及初步勘探方向》一文(未刊稿)。文中對礦區地質構造特點論述頗多。
1955年12月,地質部華東地質局派隊長王長發及地質人員王文華、程德漢等5人到大、小礬山一帶開展地質工作。1956年1月,正式組建地質部華東地質局三二七隊,隊部設在小礬山。
1956—1960年,三二七隊以小礬山礦區為勘查重點,同時進行大礬山礦區的地表工程揭露和深部鑽探。
1956年2月,先進行小礬山礦區地表工程揭露,3月開始深部鑽探,4月正式轉入勘探。1957年上半年,省地質局總工程師嚴坤元到隊檢查工作發現有些技術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決定停止鑽探,轉入綜合研究,並親自帶領地質人員上山修改和填制地質圖。下半年,選擇了小礬山小窿井和燒鍋山礦段中的主要礦體進行重點勘探,至1959年2月結束野外施工,共完成鑽孔76個,進尺1.13萬米。由王文華、都洵、程德漢、秦瑞章、張仕蘭、毛德佃、梁超雄等編寫了《安徽廬江明礬石礦小礬山礦區最終報告》,探明明礬石礦物儲量6126萬噸,經省儲委審查批准作為礦山設計開採的依據。
1956年,根據大礬山露采場面和少量山地工程揭露資料,編制1∶1萬地質圖約5平方公里。1958年11月施工一個鑽孔,年底完工,預算明礬石礦物儲量245萬噸。1959年,西山礦勘探工作全面鋪開,並對官馬石嶺礦段開展普查,至年底,探明明礬石礦物儲量2934萬噸。
該區勘查歷時3年,共施工鑽孔78個,進尺1.41萬米,於1962年8月,由程德漢、秦瑞章、曲智寶、張仕蘭、劉洪仁、蔡楚才、胡鶴齡、方山登、陳天生等編寫了《安徽廬江明礬石礦大礬山礦區地質勘探總結報告》,探明明礬石礦物儲量7520.8萬噸。
由於前述工作不能滿足礦山開采需要,根據礦山部門和安徽省地質局的指示,省地質局新建三二七隊的白盛安、李國龍、朱鑫培、閻如燧等,於1966年4月—1967年6月對大礬山明礬石礦區的西山礦段進行補充地質勘探工作,1970年6月提交了《安徽省廬江明礬石礦大礬山西礦段補充地質勘探工作小結》,提交明礬石礦物儲量6007.4萬噸。
廬江大、小礬山明礬石礦床雖發現於周朝,采煉於唐朝,歷經幾千年風風雨雨,但投入正式地質工作之前,因缺乏對礦床系統了解,開采僅限於地表及淺部,生產規模有限。自1956年投入地質勘探後,即轉為國家正式開采,生產規模迅速擴大,至1985年,年產明礬已達2萬多噸,為歷史上年產明礬最高的1945年產量的4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