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縣一市 » 肥東名人典故

肥東名人典故

發布時間: 2023-03-27 11:04:30

1、東晉丞相、太常桓彝簡介,世說新語桓彝的典故是什麼?

人物生平

桓彝(276--328):宇茂倫,桓顥之子、桓溫之父,東晉譙國龍亢(今屬安徽省懷遠縣)人 。

生於世族大家,自幼聰明好學,能文善武。年長,以州主簿入仕,拜騎都尉。晉元帝時(317年--323年橋尺),遷中書郎、尚書吏部郎。後因王敦擅政,憤而棄職。太寧二年(公元324年),晉明帝下詔討伐病危中的王敦,命桓彝為散騎常侍。

平定王敦之亂後,桓彝以功被封為萬寧縣男。時宣城境內常有變亂發生,有人舉薦桓彝出任宣城太守,治理宣城。開始時,晉明帝不允,後有人再次舉薦,遂補桓彝為宣城內史。桓彝任宣城內史,史稱其頗有政聲,治下郡內生產發展,百姓生活安定。

咸和二年(公元327年),鎮將蘇峻以朝臣庾亮擅權專制為由,舉兵反晉,進攻南京,史稱「蘇峻之亂」。桓彝得悉,當即率領義眾欲赴南京討伐叛軍。他一面派遣朱綽前往蕪湖討伐叛軍,一面向朝廷報告軍情。坐鎮南京的庾亮先是派遣大將司馬流趕往慈湖與叛軍交戰,遭到慘敗。司馬流戰死後,又命桓彝進擊討伐。桓彝考慮到宣城城防脆弱,難以防守,於是,先退據到廣德,然後,又退據涇縣,在烏溪嶺修築工事抵抗。當時,不少州郡都懼怕叛軍勢力強大,紛紛派人向叛軍求和投降。桓彝手下部將也勸他佯裝與叛軍議和,以避開叛軍的勢頭,保存實力,遭到他痛斥:「吾受國厚恩,義當致死焉,能忍垢蒙辱,與醜逆通問,如其不濟,此則命也。」於是,桓彝選擇了奮力抵抗,派遣將軍俞縱堅守涇城門戶石蘭。哪知,蘇峻卻派兵從東南方向包抄過來,攻破了石蘭防線,進逼涇城。桓彝死守城池,叛軍派人勸降,他堅守不從,終因勢小力孤,城被攻破。桓彝在撤退的路途中被叛軍殺害,時年53歲。後來,蘇峻攻人南京,庾亮出走,蘇峻獨自把持朝政。沒多久,於公元334年(咸和四年)即被荊州剌史陶侃和江外刺史溫嶠組織的聯軍剿滅。後人為紀念桓彝英勇抗敵的英雄氣概,在他遇害處建起桓公墓,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1521年)又在墓側建造了桓公祠。

主要功績 江左八達

桓彝身為傳統儒學世家譙國桓氏的子弟,經敏橡高學大師桓榮的嫡系九世孫,自小自然飽讀儒學經典,服膺禮教。然而,在玄風大盛的東晉士族社會,古板保守的儒家行為,是吃不開的。所以,桓彝為了擠入東晉上流社會,不得不改弦更張,暫時放棄了儒家教條,而附庸風雅成了一個風格出挑的玄學青年。裸奔、酗酒、奇裝異服、披頭散發等等時尚標志,開始成為桓彝生活的主題。由於行為大膽,風格前衛,桓彝漸漸出了名,成為了諸如謝鯤、羊曼、阮孚等大名士開酗酒狂亂宴會必請的嘉賓。通過與大名士謝鯤、羊曼、阮孚等人一起酗酒、裸奔,桓彝的名氣越來越大了,並最終成功地擠入名士團體「江左八達」,成了舉世矚目的大名士。

王敦之亂

桓彝由於幼年喪父,從小就落入貧寒的家境。稍長,他能以積極奮進的態度對待苦難。這種積極的處世行為,深受社會贊賞,因此《晉書》上評他是「性通朗,早獲盛名」。經他少年時的好朋友庾亮的舉薦,青年時就步入了仕途,他的第一個職務,是州主簿。所謂「主簿」,最初只是個主管文書之官。但是到魏、晉時期,則成了將帥、重臣的幕僚長。在東晉第一個皇帝晉元帝時,桓彝被任命為安東將軍、浚遒縣(今安徽肥東縣境)縣令。由於他的才華和治理能力,短短三、四年間,就晉升為中書郎、尚書吏部郎,成為正式的朝廷之官,並且很快名顯於朝廷,受到當時擅權朝政的王敦猜疑和嫉恨。桓彝擔心王敦的嫉恨,會給整個桓氏家族帶來滅頂之災,於是自動以身體有病為由,辭官歸里,成了「無官一身輕」的布衣之士隱居。不久,晉元帝「駕崩」明帝繼位。庾亮再薦桓彝為吏部郎。王敦預感到自己的權力將被削弱,遂提前領軍叛亂,反抗朝廷。桓彝極力支持朝廷平叛,明帝擢如叢升其為散騎常侍,參與朝廷的軍機大事。憑著特有的智慧和能力,桓彝很快成了這位新皇帝的「智囊」人物。王敦的叛亂被平定之後,桓彝因其出謀劃策的特殊功績,被封為萬寧縣男,步入古代王朝「公、侯、伯、子、男」的五爵之列。

死節報國

王敦之亂平後,東晉急需政治上安定、經濟上復甦,鑒於桓彝的睿智和才幹,時任丹陽(今江蘇鎮江市)太守溫嶠向皇帝進言,力薦桓彝任宣城內史,並說:「宣城,頻經變亂,宜得望實居之,竊謂桓彝可充其選。」所謂「望實」,即是既有名望又有實際才能的人。明帝從平定王敦叛亂的實踐中,也深感桓彝確實有擔負重任的能力,非常贊賞溫嶠的這一表薦。桓彝得知此事,立即向明帝上疏,說自己是「內外之任並非所堪」,表達他不能擔當起宣城內史這一重任。當年的宣城郡,管轄著今天宣城市、蕪湖市、馬鞍山市「三市」廣大區域,統領這個區域的軍事、政治、經濟、交通等事宜,尤其是控制境內的長江,控制地好,即能保障京師建康(今江蘇南京市)的安全。大抵明帝考慮到桓彝「並非所堪」宣城內史的謙虛之意,下詔任命桓彝為「宣城內史」。戰亂後的宣城,一派荒蕪的景象,大批流亡的百姓也尚未歸來。桓彝到宣城之後,首先是招募流民,生產救災,嘔心瀝血,親民惠民,盡心盡力救災、解難;待民境稍緩,為安全計,又率領軍民為宣城築了七里許城牆,這是宣城有史以來的第一座城池。桓彝這種勵精圖治、清廉明潔的官風,大大感動了宣城人民,百姓十分擁戴他們的這位「桓內史」。《晉書·桓彝傳》里用十個字概括桓彝在宣城的政績:「在郡有惠聲,為百姓所懷」。但宣城轄境之內的安定局面,保持的時間並不長,只有兩年多。公元三二七年(晉成帝咸和二年)十二月,擁有精兵萬餘人的冠軍將軍、歷陽郡(今安徽和縣)內史蘇峻,聯合占據壽春(今安徽壽縣)的平西將軍、豫州刺史祖約,以討伐庾亮權臣為名率兵反叛,很快天下大亂。這時,桓彝立刻「糾合義眾,欲赴朝廷」,去保衛京師建康(今江蘇南京市),其下屬則以「宣城兵弱,難以退敵」進行勸阻,他又用「今社稷危逼,義無晏然」的道理,說服部下,迅速率部挺進至蕪湖(今安徽蕪湖市),正順流而下之時,被叛軍的精銳部隊打了個大敗,剛逃回宣城,叛軍也追至城下。鑒於宣城郡城無鞏固險阻,旋之退據廣德(今安徽廣德縣)。在廣德屢屢傳來叛軍擊敗朝廷軍隊的消息,桓彝心中十分不安,總想援助王師,拯救朝廷,於是又迅速率軍進駐涇縣(今安徽涇縣)。恰在這時,聞之蘇峻叛軍已攻佔了京師建康。桓彝「慷慨泣涕」之際,決心堅守涇縣城,抵抗叛軍。此時,周圍諸多州郡已降於叛軍,蘇峻指使他們輪番到涇縣來勸降桓彝,均被桓彝一一嚴詞拒絕。蘇峻的將領韓晃率部緊緊圍困著涇縣城,桓彝的部下心情緊張起來,紛紛建議桓彝對叛軍來個假投降,以免叛軍屠城。桓彝正色說道:「吾受國厚恩,義在致死,焉能忍垢蒙辱與醜逆通問!」堅志守城一月有餘,一座小小的縣城才被攻破,隨之桓彝被叛將韓晃殺害於城中。年僅五十三歲。蘇峻、祖約的叛亂,被東晉的重臣、名將溫嶠、陶侃率領的王師平定之後,桓彝被朝廷追贈為廷尉官銜,並賜於「簡」的謚號。

人物評價

《晉書》評價桓彝是「抱中和之氣,懷不撓之節」、「揚芬千載之上,淪骨九泉之下」,並有贊語雲:「矯矯宣城,貞心莫陵。身隨露天,名與雲興。」

從「國賴忠臣,家推才子」角度看,之後桓氏家族之所以也出了那麼多的棟梁之材,正是有桓彝率先做出了典範,打下了根基。東晉南渡,雖然北人南渡集團因桓彝久居江南,不承認桓彝為過江名望,但他竭力為北人南渡集團成員說項,在調和南北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於東晉創立作出很大貢獻。因而,進行東晉創立史的研究,不應忘記桓彝的功業。

軼事典故

皮里陽秋

典出《世說新語·賞譽》篇:「桓茂倫(桓彝)雲:『褚季野(褚裒)皮里陽秋,謂其裁中也。裁中,謂內心有裁斷。《晉書·褚裒傳》:桓彝:季野有皮裡春秋,言其外無臧否,而內有所褒貶也。

註:「陽秋」應為「春秋」,此處用「陽秋」是因東晉簡文帝之母名春,為諱「春」字,而改作「皮里陽秋」。

史書記載

《晉書·列傳第四十四》:

桓彝,字茂倫,譙國龍亢人,漢五更桓榮之九世孫也。父顥,官至郎中。彝少孤貧,雖簞瓢,處之晏如。性通朗,早獲盛名。有人倫識鑒,拔才取士,或出於無聞,或得之孩抱,時人方之許、郭。少與庾亮深交,雅為周所重。嘗嘆曰:「茂倫縷槔落,固可笑人也。」起家州主簿。赴齊王滓澹拜騎都尉。元帝為安東將軍,版行逡遒令。尋辟丞相中兵屬,累遷中書郎、尚書吏部郎,名顯朝廷。於時王敦擅權,嫌忌士望,彝以疾去職。嘗過輿縣,縣宰徐寧字安期,通朗博涉,彝遇之,欣然停留累日,結交而別。先是,庾亮每屬彝覓一佳吏部,及至都,謂亮曰:「為卿得一吏部矣。」亮問所在,彝曰:「人所應有而不必有,人所應無而不必無。徐寧真海岱清士。」因為敘之,即遷吏部郎,竟歷顯職。明帝將伐王敦,拜彝散騎常侍,引參密謀。及敦平,以功封萬寧縣男。丹陽尹溫嶠上言:「宣城阻帶山川,頻經變亂,宜得望實居之,竊謂桓彝可充其選。」帝手詔曰:「適得太真表如此。今大事新定,朝廷須才,不有君子,其能國乎!方今外務差輕,欲停此事。」彝上疏深自洲冢內外之任並非所堪,但以墳柏在此郡,欲暫結名義,遂補彝宣城內史。在郡有惠政,為百姓所懷。蘇峻之亂也,彝糾合義眾,欲赴朝廷。其長史裨惠以郡兵寡弱,山人易擾,可案甲以須後舉。彝厲色曰:「夫見無禮於其君者,若鷹r之逐鳥雀。今社稷危逼,義無晏安。」乃遣將軍朱綽討賊別帥於蕪湖,破之。彝尋出石u。會朝廷遣將軍司馬流先據慈湖,為賊所破,遂長驅徑進。彝以郡無堅城,遂退據廣德。尋王師敗績,彝聞而慷慨流涕,進屯涇縣。時州郡多遣使降峻,裨惠又勸彝偽與通和,以紓交至之禍。彝曰:「吾受國厚恩,義在致死,焉能忍垢蒙辱與醜逆通問!如其不濟,此則命也。」遣將軍俞縱守蘭石。峻遣將韓晃攻之。縱將敗,左右勸縱退軍。縱曰:「吾受桓侯厚恩,本以死報。吾之不可負桓侯,猶桓侯之不負國也。」遂力戰而死。晃因進軍攻彝。彝固守經年,勢孤力屈。賊曰:「彝若降者,當待以優禮。」將士多勸彝偽降,更思後舉。彝不從,辭氣壯烈,志節不撓。城陷,為晃所害,年五十三。時賊尚未平,諸子並流迸,宣城人紀世和率義故葬之。賊平,追贈廷尉,謚曰簡。咸安中,改贈太常。俞縱亦以死節,追贈興古太守。初,彝與郭璞善,嘗令璞筮。卦成,璞以手壞之。彝問其故。曰:「卦與吾同。丈夫當此非命,如何!」竟如其言。有五子:溫、雲、豁、秘、沖。

家族成員

1、 桓榮生二子:桓雍、桓郁。

桓郁生六子:桓普、桓延、桓焉、桓俊、桓酆、桓良。

2、 桓焉生二子:桓衡、桓順。

桓順生桓典。桓典生桓范。桓范生桓楷。桓楷生桓顥。桓顥生桓彝。

桓彝生五子:楚宣武帝桓溫、桓雲、桓豁、桓秘、桓沖。

楚宣武帝桓溫生六子二女:桓熙、桓濟、桓歆、桓t、桓偉、楚武悼帝桓玄、次女桓伯子(嫁王愉)、某女桓氏(嫁王裕之)。

楚武悼帝桓玄生桓升。

桓雲生桓序。

桓豁生八子一女:桓權、桓石虔、桓石秀、桓石民、桓石生、楚帝桓石綏、桓石康、桓石松、桓女幼(嫁庾宣)。

桓秘生桓蔚。

桓沖生七子:桓嗣、楚帝桓謙、桓、桓崇、桓弘、桓羨、桓怡。

桓濟生桓亮。

桓石虔生桓洪(長子)、楚帝桓振、桓誕(第五子)。

桓石秀生桓稚玉。

桓嗣生桓胤。

3、 桓酆生桓麟。桓麟生桓彬。

4、 桓良生桓鸞。桓鸞生桓曄。

2、安徽名人有哪些

安徽名人有:曹操、華佗、朱元璋、管仲、包拯。
1、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詩人。
2、華佗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
3、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原名朱重八、朱興宗局讓,男,孫芹出生於濠州(今安徽鳳陽)鍾離太平鄉孤庄村。
4、管仲
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中國古代著名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5、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男,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則臘畢肥東)人,北宋名臣。

3、安徽六家畈吳氏名人

安徽六家畈吳氏名人簡介如下:

1、吳良

吳良,六家畈吳氏世祖。豪放剛直,與弟禎俱以勇略聞。從太祖起濠梁,為帳前先鋒。良能沒水偵探,禎每易服為間諜。禎別有傳。

良從取滁、和,占採石,克太平,下溧水,溧陽,定集慶,功多。又從徐達御腔克鎮江,下常州,進鎮撫,守丹陽。與趙繼祖等取江陰。張士誠兵據秦山,良攻奪之,逐克江陰。即命為指揮使守之。

2、吳紉禮

吳紉禮(1874年—1963年),字佩之,安徽肥東人,安徽肥東長臨河鎮人。曾任保定北洋陸軍速成學堂監督,海軍次長、代理總長。

3、吳鎰

吳鎰(1393年-1465年),字應衡,南直隸廬州府合肥縣(今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六家畈鎮)人。宣德二年(1427年)丁未科進士。宣德八年(1433年),授四川道監察御史,後改河南道監察御史。

正統十一年(1446年),因事謫河南懷慶府河內縣知縣。正統十四年(1449年),升南陽府知府耐拆核。天順元年(1457年),遭罷歸。家居八年以終。

4、吳楨

海國公襄毅吳楨,初名國寶,賜名禎。江國襄烈公良弟,與良俱跟隨朱元璋攻取滁、和兩州,渡長江,攻克採石、集慶、鎮江、廣德、常州、宣城、江陰,皆有功。又跟隨常遇春取池州,累升為天興翼副元帥。從取平江,遂為平江鎮撫。

不久,隨同湯和征討方國珍使其投降,又取福州。洪武元年(1368),攻取延平,擒陳友定。不昌掘久升為吳王左相兼僉大都督府事。封靖海侯。仇成鎮守遼陽,命禎總管水兵數萬,由登州供應遼陽軍餉。雖然海道險遠,但他管理有方,使兵餉不乏。

七年出海捕倭寇至流球,有俘寇功。自此常往來於海道,主持軍務數年,海上寇絕。十一年出定遼,得病,還京城。次年,死。追封海國公,謚襄毅。

自此常往來於海道,主持軍務數年,海上寇絕。十一年出定遼,得病,還京城。次年,死。追封海國公,謚襄毅。

5、吳渤海

吳渤海(1903-?),安徽肥東人。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第一期,中央軍校軍官研究班畢業。曾任河南省國民兵軍訓委員會教官,第5戰區鄂豫皖邊區游擊總部第3挺進縱隊參謀長,1940年任河南省軍管區參謀長,1947年任國防部保安局辦公室少將主任,後任國防部少將高參,1949年12月在四川郫縣參加起義。

4、歷史上哪些姓氏不通婚的歷史典故

如今,我國還存在某些姓氏之間不通婚的例子,而之所以不通婚,大都源於歷史或小說中的國仇家恨。秦、岳不通婚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之一。據媒體報道:在合肥,載入族譜的岳飛後人有近萬名,一直以來,岳家男子不準與秦姓通婚,到新中國成立,這個家法才放寬。但如今翻族譜,還是幾乎沒有和秦姓通婚的。
岳秦不通婚的根源當然是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岳飛。宋朝抗金英雄岳飛被秦檜害死後,岳家立下嚴厲的家規:不準和姓秦的聯姻,連當朋友都要保持距離。誰違背此家規,就會從族譜上除名。故而乾隆時,曾有某秦哪純皮姓狀元來到岳飛墓前留下感慨之句:「人從宋後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
岳姓祖先不允許後人與秦姓通婚,也有一個姓氏的祖先不允許後人與岳姓通婚,那就是女真後裔完顏氏。凡姓完顏者,皆女真後裔,即滿族人。女真人的第一次輝煌是建立大金國,伐遼滅北宋,與南宋劃淮而治。在與南宋的攻伐當李差中,完顏宗翰、完顏宗弼等與南宋的岳飛爭斗,流傳下來的《精忠報國岳飛傳》膾炙人口,可是女真完顏氏後裔與岳飛後裔也因此成了永遠的仇敵。女真後裔都表明一個祖訓:女真後裔不和岳姓褲纖通婚。
元末明初,宗弼後代完顏佩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因戰功被封為「女真將軍」,封地在潞州(今安徽肥東,現有完顏牌坊村)。明萬曆年間,完顏佩的十世孫完顏必重由肥東赴京趕考中得探花,為官河南,落戶鹿邑。河南鹿邑完老家村的完顏姓村民也仍然守護著女真完顏氏的文化符號和民間信仰,恪守著三大族規:一是不聽不看《說岳全傳》;二是不唱不看《草坡面禮》、《八大錘》等戲曲,據說,1978年古典戲解禁後,有一個劇團在鄰村演《朱仙鎮》,被完老家村村民上台阻止,並發生打鬥;三是同姓同族不通婚,可與漢姓通婚,但不得與岳姓通婚。
歷史上潘姓曾被楊、武兩姓列為不通婚的對象,甚至有楊姓後人將「潘楊不通婚」的家訓寫進族譜。這完全是被虛構的歷史故事害慘了。其實,《宋史》中並沒有「潘仁美與楊業不睦」的記載。而後來的小說《楊家將演義》中,將潘仁美(原型潘美)描述成了陷害楊業的奸臣。
一部《水滸傳》,本是故事,潘金蓮紅杏出牆害死武大郎,這才有武松殺嫂……誰知從此後,武潘兩家勢如水火兩不相立,互不來往。想要結親,自然不被允許。《水滸傳》里的故事,對清河縣武潘兩家造成了深久的影響。為此,施耐庵直系後人施勝辰曾專程趕赴清河,代祖先向兩家後人致歉,武植祠堂里至今仍裱糊著他的詩作:「杜撰水滸施耐庵,潘武無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畫,貶褒迄今數百年。武植祠里斷公案,施家欠債施家還。」
此外,梁、祝不通婚,源於《梁祝》中國式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希望悲劇不再重演;施、鄭不能通婚,源於清朝施琅與鄭成功後人的家仇。
歷史煙雲過眼,這些不合時宜的舊俗早就應該扔進歷史的垃圾堆了,何況其中很多故事本來就是子虛烏有的杜撰。

5、安徽六家畈吳氏名人

合肥六家畈吳姓人員中出過不少將軍。可以找到資料的有十一位將軍,其中,中將五名吳桐仁,吳紉禮,吳中英,吳廷紀,吳渤海,少將六名。吳光傑,吳近義,吳義勛,吳秉仁,吳篤仁,吳復禮。吳中英和吳光傑是兄弟,吳秉仁和吳篤仁是兄弟。

六家畈吳氏介紹

六家畈位於合肥市肥東縣南部,西南臨巢湖,現屬於肥東縣長臨河鎮管轄。宋寶慶年間(1226年),六家畈吳氏一世祖吳七三從宣城來此定居,其後代子孫遍布全球各地,原全國人大常委委員長吳幫國祖籍肥東,更令人稱奇的是20多名將軍,有4000多名六家畈吳氏後代居住海外,總人數達20多萬之眾。

6、鐵面無私的名人有哪些?

鐵面無私的咐洞名人有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影響:

包拯以廉潔著稱,他執法嚴峻,不畏權貴。任監察御史及知諫院時,為肅正綱紀,懲處貪官贓吏,他彈劾販賣私鹽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

役使兵士為自己織造一千六百餘匹駝衡桐枯毛緞子的汾州(今山西汾陽)知州任弁及監守自盜的仁宗親信太監閻士良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彈劾王逵。王逵曾數任轉運使,巧立名目盤剝百姓錢物。

激起民變後,又派兵捕捉,濫用酷刑,慘遭其殺害者不計其數,因而民憤極大。但王逵與宰相陳執中、賈昌朝關系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睞,故有恃無恐。

為此,包拯連續七次上章彈劾,最後一次更直接指責仁宗說:「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輪扒」其言激切剛直,朝野震動,輿論洶洶,朝廷終於罷免了王逵。

7、李鴻章「身懷利器,殺心自起」典故的出處?

出自李鴻章所述。

典故來源:光緒六年,俄國皇太子送給李鴻章一把金質手槍,李鴻章愛不釋手,經常帶與身邊。一次外出狩獵之時,便不由自主想一試身手。

突然望見了周圍的寂靜村莊,就此停住,不再使用手槍。幕僚好奇,詢問原因。李鴻章回答:這是我想提醒自己,身懷利器,殺心自起,慎而重之。李鴻章教育幕僚,一個人如果有了武器,便會生出傷害別人之心,正如一個人擁有權力一樣,不將權力運用到不能到達的地方,便決不會停止。

(7)肥東名人典故擴展資料:

人物介紹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fú],號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

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

一生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後視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死後追贈太傅,晉封一等肅毅侯,謚號文忠,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十八日,李鴻章被慈禧太後任命為全權大臣,趕赴日本議和。盡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鴻章割地賠款的全權,但他仍期望「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與日方代表反復辯論。

在第三次談判後,李鴻章於會住處的路上遇刺,世界輿論嘩然,日方因此在和談條件上稍有收斂。三月十六日,李鴻章傷稍愈,雙方第四次談判,日方對中國賠款2億5千萬兩白銀(原本是3億兩),割讓遼東半島及台灣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讓步。

日方和談代表伊藤博文謂,李鴻章面前「但有允與不允兩句話而已」。事後日方繼以增兵再戰進行恫嚇。李鴻章等連發電報請示,光緒皇帝同意簽約,命令「即遵前旨與之定約」。

據說他在簽字前的最後關頭,曾經老淚縱橫地對使團的美國顧問科士達說:「萬一談判不成,只有遷都陝西,和日本長期作戰,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國,中國可以抵抗到無盡期。日本最後必敗求和。」

後人因此對李鴻章高價贊譽,認為他「一把骨頭一把淚為清政府省下1億白銀,為清政府的苟延殘喘做出了極大貢獻」。

而實際上倘若李鴻章沒有過於抓北洋海軍權力與「保船避戰」政策,清政府對於北洋海軍的經費不至於減少如斯,甲午海戰的結局亦有可能改變,而不是窩囊的被全殲於渤海灣海港內。

8、合肥有哪些名人

著名人物
封建時代
包拯:(999~1062年),合肥人,天聖朝進士,官至監察御史,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

包拯
,歷權知開封府府尹、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在樞密副使(主管軍事,相當於副宰相)任上去世。包拯為官期間,公正嚴明,鐵面無私,固有「包青天」的美譽。不僅是優秀法官和清官,做為地方官,包拯興利除弊,造福一方,改革鹽法,救荒賑災,發展農業,平抑物價,繁榮貿易,興辦教育,減輕百姓負擔,充實軍備。是北宋優秀的政治家。
李鴻章:(1823.2.15~1901.11.7),合肥人,清朝末期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北洋海軍、淮軍創始人和統帥,千秋功過自有評說。
劉銘傳:(1836-1896),字省三,生於合肥西鄉大潛山下之蟠龍墩,淮軍將領,洋務派高級將領,直隸提督、台灣首任巡撫,為台灣的現代化作出了突出貢獻,被尊為台灣近代化之父。為紀念劉銘傳台灣現有銘傳國小、銘傳國中、台灣銘傳大學。
文翁:(前156~前101),名黨,字仲翁,西漢官史,廬江人。官辦學校第一人,西漢教育家,被稱做中國校長之祖。
周瑜:(175-210),廬江人,字公瑾,東漢末年東吳名將,三國名將之一。
楊行密:(852—905),合肥人。902年-905年在吳王位,為五代十國中南吳國的實際開國者。
張德勝:(1328—1360),明朝開國大將,廬州人,大敗陳友諒軍,戰死後追蔡國公。
丁汝昌:(1836—1895),廬江人,晚清北洋海軍提督。
聶士成:(1836~1900)字功亭,合肥人北鄉,清軍著名愛國將領,直隸提督。
民國時期
段祺瑞:(1865—1936),原名啟瑞,字芝泉,晚號正道老人,民國時期政治家,北洋三傑」之一。皖系軍閥首領。

衛立煌
衛立煌:(1897.2.16~1960.1.17),安徽合肥人,國民黨著名愛國將領,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指揮忻口、南口戰役,主政河南。曾任中國遠征軍司令,指揮所部收復滇西,打通滇緬公路。1945年4月任同盟國中國戰區陸軍副司令。
王亞樵:(1887-1936),安徽合肥人,抗日英雄,民族志士,策劃暗殺蔣介石、宋子文、汪精衛而聞名於世。
孫立人:(1900.12.8-1990.11.19),廬江人,抗日名將、軍事家,被譽為「東方隆美爾」。曾任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新一軍軍長,是國軍軍級將領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獲「不列顛帝國勛章」。

楊振寧
楊寶森:(1909.10.9~1958),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老生演員,四大須生之一,楊派藝術的創始人。
董寅初:(1915.9—2009.6.23),合肥肥西人。中國致公黨中央主席,中央名譽主席,著名愛國僑領、社會活動家。
唐德剛:(1920-2009),合肥人,著名歷史學家、傳記文學家、紅學家。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合肥人,世界著名美籍華人物理學家,首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
解放後
應祚智:1957年生,合肥人,世界畫壇巨匠,中國傑出書畫大師、傑出篆刻家、金石書畫鑒定專家、著名慈善家。
鄭永飛:男,1959年10月出生於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崗集鎮松棵村。安徽省科技廳副廳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副院長,地球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民盟安徽省委副主委,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主任。
吳邦國:1941年7月出生,肥東人,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黨組書記。
楊元慶:1964年11月12日出生,合肥人,年知名青年企業家、創業者,聯想集團總裁兼CEO。
芮成鋼: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節目主持人。
葉匡政:1969年4月出生,合肥人,著名詩人、學者、文化批評家。
楊治:筆名江南,男,70後,安徽合肥人,中國著名青春小說作者,遊走於青春與幻想創作之間,其作品以情節多變、人物熱血、內容勵志著稱。已出版《龍族》《此間的少年》《九州縹緲錄》《刺客》等書。
許嵩:出生於1986年5月14日,知名作詞人、作曲人、唱片製作人、歌手。內地獨立音樂之標桿人物。2009年獨立出版首張詞曲全創作專輯《自定義》,2010年出版第二張詞曲全創作專輯《尋霧啟示》,兩度掀起熱潮,一躍成為內地互聯網討論度高的獨立音樂人。2011年加盟海蝶音樂,推出第三張詞曲全創作專輯《蘇格拉沒有底》,發行首月即在大陸地區摘下唱片銷量榜冠軍,轟動全國媒體,斬獲2011年度九項音樂獎項。2012年7月發表第四張全創作專輯《夢游計》。
陳曉:中國內地新生代男演員,1987年7月5日出生於安徽合肥,2009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05級表演系本科班,現為於正工作室簽約男演員。2009年順利簽約華誼在《狄仁傑之通天帝國》里出演國師陸離。2010年成功演繹的《歡喜婆婆俏媳婦》里霸氣強勢的郭嘯天一角,被觀眾所熟知。在2012年熱播劇《宮鎖珠簾》中,飾演專情善良的十九阿哥允禧和在2013版《笑傲江湖》中,出演能文能武,亦柔亦剛的林平之一角和在《陸貞傳奇》中出演痴情完美的高湛而獲得極高的人氣。

9、肥東縣志里有哪些人名人

肥東歷史人物:

包 拯:北宋朝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權三司使。任樞密副使。知開封府時,以廉潔著稱, 包拯執法 嚴峻,杜絕吏奸,不畏權貴。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被作為「清官」 形象,為歷代民眾所稱頌。

余 闕:元散文家.刑部主事。淮西宣慰使.淮南行省右丞,不會阿諛權貴,棄官歸廬州。後又被起用,仍直言敢諫。明宋濂在《余左丞傳》中說:「闕在位,知無不言,言峭直無忌。人勸闕少避禍,其曰:『吾縱昏,豈不知披麟為危。委身事君,身雖殺,弗悔也』。」《元史》本傳稱余闕「留意經術,《五經》皆傳注。」

吳 復:明朝開國大將。封安陸侯。 現境內有吳復墓遺存。

張德勝:明朝開國大將。封蔡國公。

李文安:李鴻章父。刑部主事。

李翰章:李鴻章長兄。湖廣、兩廣總督 。

李鴻章:合肥縣東鄉人氏,現合肥市瑤海區磨店鄉。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作為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北洋軍政首腦。掌管清廷外交、軍事、經濟大權。世人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 李鴻章忠。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文華殿大學士。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經方:出任欽差全權大臣,清廷商約大臣。以郵傳部侍郎首任郵政總局局長。

李經羲: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雲貴總督。

吳伯華:淮軍華字營統領。 一品封典。

吳毓蘭:天津布政司。一品封典。

吳育仁:直隸通永鎮總兵。一品封典。

肥東當代名人:

張勁夫:歷任杭州市委副書記、副市長、浙江省委常委、省財委主任、華東財委副主任、地方工業部黨組書記、副部長、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國家科委副主任、財政部黨組書記、部長、國務院財經委員會委員、副秘書長、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省長、省軍區第一政委、國務委員、國家經委黨組書記、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成員、秘書長、中顧委常委。
黨的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第一、二、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四屆全國政協常委。

劉和謙:台灣海軍一級上將 參謀總長。

羅本立:台灣陸軍一級上將 參謀總長。獲頒青天白日勛章乙座。並任「總統府」戰略顧問。

吳邦國: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四屆、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十四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四屆四中全會增補為中央書記處書記,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六屆、十七屆中央政治局 吳邦國委員、常委。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黨組書記。
周本立: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劉盛綱:電子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校長(1985-2001)。為等離子體微波電子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德雙:工學博士、雙博士後。紐約科學院院士。

溫光春:中將。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

徐承雲:中將。南京軍區副司令員。

趙經徹:兗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國貿促會煤炭行業分會(商會)副會長 。

劉湘如:當代著名作家,學者,中國國學學會副會長,安徽電視台高編,作品選入高中教材,中國新文學大系,著作數十部代表作 美人坡,風塵誤,星月念

10、張遼的典故有哪些?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張遼與夏侯淵同圍昌豨於東海,歷經數月,糧秣將盡,眾人商議先引軍而還,但張遼卻向夏侯淵說:「數日以來,遼每次行於重圍外時,昌豨都會特別看著我。而且其軍所發矢石越來越稀少,此必是昌豨心內猶豫不定,所以才不求力戰。遼希望能挑試一下他,並與之洽談,倘若可以成功誘使昌豨下山,不是很好嗎?」於是寬芹命人向昌豨說:「曹公有命,使遼為其傳達。」昌豨果然下山與張遼對話。張遼便說:「曹公神武,正欲以德政懷兼四方之眾,所以先依附曹公者皆能受大賞」。於是昌豨便答應投降。張遼知其肯降,於是支身上三公山,入昌豨家中,並拜候其家人。昌豨見遼如此誠而無詐,心中歡喜,便隨之往見曹操。
曹操先遣昌豨還東海,隨後訓責張遼說:「莽然支身赴敵巢穴,這不是大將所為。」張遼卻拜答道:「因為遼憑著明公昭著四海的威信,既奉旨以往,相信昌豨必不敢加害,所以才會這樣做的。」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往征張魯,先教護軍薛悌,付其一書署名急函往合肥予張遼,上有字樣雲「賊至乃發」(賊軍來到便拆信閱之)。慎叢畢不久東吳孫權率領十萬大軍進圍合肥,合肥諸守將乃共同拆信視曹操所教,信中言道:「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不得與戰。」諸將皆為此感到疑惑。此時張遼便說:「曹公遠征在外,待其救兵來時,敵軍必定已攻破我們了。所以曹公教我等眾將,待敵軍未合便逆(迎)而擊之,摧折敵軍鋒銳,以安眾人之心,然後方可堅守。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須疑惑?」
而李典亦與張遼持相同意見。於是張遼在夜間募集敢於逆擊敵銳之士,共得八百人,於是開剝牛支讓將士飽食,准備明日大戰。天尚未亮,張遼被甲持戟,獨自先登直陷敵陣,立殺數十人,斬其二將,並於陣中大呼己名,然後突鄭橋擊沖入重壘,直至孫權麾旗之下。孫權見狀大驚,其眾手足無措,不知所為,只得走登於高丘之上,僅以長戟自守而已。張遼見敵軍退避,便叱喝孫權,挑釁他下來對戰,孫權懼而不敢動;及至望見張遼所領之兵原來甚少,於是忽聚眾軍數重圍困張遼。張遼於吳陣左右突圍,直前急擊,其圍不禁沖撞而開,張遼將領麾下數十人得以脫出。但陣中尚有餘眾未出,皆號呼張遼道:「將軍舍棄我們了嗎!」張遼復又還入重圍,救出被困餘眾。孫權人馬皆望風披靡,沒有敢當張遼之將。
自朝辰戰至日中,吳軍銳氣為張遼所奪,魏軍此時還城修業進行守備,眾心方才安然下來,諸將對張遼所為均表嘆服。孫權守擊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於是還軍退師。張遼率諸軍乘勢追擊,差點可以再有擒獲孫權的機會。曹操聞此,大壯張遼的表現,拜遼為征東將軍。

熱點內容
合肥瑤海區招投標中心 發布:2020-09-09 14:35:50 瀏覽:505
合肥長城寬頻價格表 發布:2020-09-09 02:57:42 瀏覽:505
合肥小區名稱 發布:2020-09-10 05:51:24 瀏覽:504
365房產合肥 發布:2020-09-09 22:32:45 瀏覽:504
成都大巴包車 發布:2020-09-09 21:03:12 瀏覽:504
合肥萬達城摩天輪營業 發布:2020-09-10 08:43:47 瀏覽:503
上海合肥高鐵 發布:2020-09-09 20:23:53 瀏覽:503
合肥立特科技 發布:2020-09-09 16:27:05 瀏覽:503
合肥徽昌苑二手房 發布:2020-09-09 03:48:06 瀏覽:503
杭州到合肥高鐵時刻表查詢 發布:2020-09-17 08:24:49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