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東有哪些將軍
1、肥東縣志里有哪些人名人
肥東歷史人物:
包 拯:北宋朝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權三司使。任樞密副使。知開封府時,以廉潔著稱, 包拯執法 嚴峻,杜絕吏奸,不畏權貴。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被作為「清官」 形象,為歷代民眾所稱頌。
余 闕:元散文家.刑部主事。淮西宣慰使.淮南行省右丞,不會阿諛權貴,棄官歸廬州。後又被起用,仍直言敢諫。明宋濂在《余左丞傳》中說:「闕在位,知無不言,言峭直無忌。人勸闕少避禍,其曰:『吾縱昏,豈不知披麟為危。委身事君,身雖殺,弗悔也』。」《元史》本傳稱余闕「留意經術,《五經》皆傳注。」
吳 復:明朝開國大將。封安陸侯。 現境內有吳復墓遺存。
張德勝:明朝開國大將。封蔡國公。
李文安:李鴻章父。刑部主事。
李翰章:李鴻章長兄。湖廣、兩廣總督 。
李鴻章:合肥縣東鄉人氏,現合肥市瑤海區磨店鄉。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作為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北洋軍政首腦。掌管清廷外交、軍事、經濟大權。世人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 李鴻章忠。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文華殿大學士。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經方:出任欽差全權大臣,清廷商約大臣。以郵傳部侍郎首任郵政總局局長。
李經羲: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雲貴總督。
吳伯華:淮軍華字營統領。 一品封典。
吳毓蘭:天津布政司。一品封典。
吳育仁:直隸通永鎮總兵。一品封典。
肥東當代名人:
張勁夫:歷任杭州市委副書記、副市長、浙江省委常委、省財委主任、華東財委副主任、地方工業部黨組書記、副部長、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國家科委副主任、財政部黨組書記、部長、國務院財經委員會委員、副秘書長、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省長、省軍區第一政委、國務委員、國家經委黨組書記、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成員、秘書長、中顧委常委。
黨的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第一、二、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四屆全國政協常委。
劉和謙:台灣海軍一級上將 參謀總長。
羅本立:台灣陸軍一級上將 參謀總長。獲頒青天白日勛章乙座。並任「總統府」戰略顧問。
吳邦國: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四屆、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十四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四屆四中全會增補為中央書記處書記,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六屆、十七屆中央政治局 吳邦國委員、常委。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黨組書記。
周本立: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劉盛綱:電子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校長(1985-2001)。為等離子體微波電子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德雙:工學博士、雙博士後。紐約科學院院士。
溫光春:中將。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
徐承雲:中將。南京軍區副司令員。
趙經徹:兗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國貿促會煤炭行業分會(商會)副會長 。
劉湘如:當代著名作家,學者,中國國學學會副會長,安徽電視台高編,作品選入高中教材,中國新文學大系,著作數十部代表作 美人坡,風塵誤,星月念
2、誰能幫助評一下古代十大統兵將領?
孫武更像理論家,並沒有多少戰功,倒是吳起在帶兵打仗方面有一套.
項羽雖智謀嫌不足,但在統兵打仗方面的確當仁不讓.他更適合當一個將軍而不是王.
還有一個漢代將領似乎被遺忘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李廣一生戎馬,卻得不到應有的待遇,到頭來只應不能對於刀筆之吏而殞命,悲夫!
漢武帝時期的霍去病,少年功成,封冠軍侯,何等意氣風發,與衛青相較也不遑多讓.
三國時期也有許多著名將領,如徐晃就在治軍方面有一套,被曹操贊為"有周亞夫之風",張遼也曾威震逍遙津,夏侯淵也是聲名赫赫.
3、家鄉文化名人有哪些 安徽黃山
古時代的歷史名人有,胡適,胡雪岩,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王茂蔭,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南宋學者朱熹、理學代表程顥、程頤、清代學者戴震
近代工程技術專家詹天佑、現代著名畫家黃賓虹、明代數學家程大位、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方臘、新安畫派代表人物漸江、「揚州八怪」之一汪士慎、明代戲曲家汪道昆等。
李白游黃山寫下「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
古時王羲之感慨,嘆曰:「我卒當以樂死!」 遊山玩水之游山,不得不到黃山。
清人曹文值 描寫黃山的詩句:「四月始知春,一歲竟無夏」
鮑深有《祥符寺避暑》詩雲:
「森森古木覆苔陰,四顧蒼山一徑深。六月長廊不知暑,飛泉終日響潮音。」
清人王國相有《黃山對雪》歌曰:
「黃山峰六六,面面青芙蓉。一夜經天繪,豐姿別樣工。或為隋宮女,粉黛三千從;或為商山皓,須發皤然翁;蒼松不可辨,夭嬌成玉龍。洞口杳無跡,一片白雲封。豈是知微目,晶晶天都中?豈是六郎粉,灼灼蓮花容?彌天雲母帳,匝地水晶櫳。怪哉黃山一旦成白岳,三十六峰太素宮」。
【雜曲歌辭·宮中樂】 張仲素 奇樹留寒翠,神池結夕波。黃山一夜雪,渭水雁聲多。
【奉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 李頎 雲陰帶殘日,悵別此何時。慾望黃山道,無由見所思。
【侍宴安樂公主新宅應制】 武平一 紫漢秦樓敞,黃山魯館開。簪裾分上席,歌舞列平台。馬既如龍至,人疑學鳳來。幸茲聯棣萼,何以接鄒枚。
【秋浦歌十七首】 李白 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清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歸日,雨淚下孤舟。
【送僧歸日本】 貫休 焚香祝海靈,開眼夢中行。得達即便是,無生可作輕。流黃山火著,碇石索雷鳴。想到夷王禮,還為上寺迎。
【判道士黃山隱】 皇甫大夫 道士黃山隱,輕人復重財。太山將比甑,東海只容杯。綠綬藏雲帔,烏巾換鹿胎。黃泉六個鬼,今夜待君來。
【送李億東歸】 周賀 黃山遠隔秦樹,紫禁斜通渭城。別路青青柳發,前溪漠漠花生。和風澹盪歸客,落日殷勤早鶯。灞上金樽未飲,宴歌已有餘聲。
【送李億東歸】 溫庭筠 黃山遠隔秦樹,紫禁斜通渭城。別路青青柳弱,前溪漠漠苔生。和風澹盪歸客,落月殷勤早鶯。灞上金樽未飲,宴歌已有餘聲。
【奉和幽山雨後應令】 虞世南 肅城鄰上苑,黃山邇桂宮。雨歇連峰翠,煙開竟野通。排虛翔戲鳥,跨水落長虹。日下林全暗,雲收嶺半空。山泉鳴石澗,地籟響岩風。
【南昌灘】 武元衡 渠江明凈峽逶迤,船到名灘拽遲。櫓窡動搖妨作夢,巴童指點笑吟詩。畲餘宿麥黃山腹,日背殘花白水湄。物色可憐心莫限,此行都是獨行時。
【寄劉校書】 郭震 俗吏三年何足論,每將榮辱在朝昏。才微易向風塵老,身賤難酬知己恩。御苑殘鶯啼落日,黃山細雨濕歸軒。回首漢家丞相府,昨來誰得掃重門。
【奉和立春遊苑迎春應制】 盧藏用 天游龍輦駐城闉,上苑遲光晚更新。瑤台半入黃山路,玉檻傍臨玄霸津。梅香欲待歌前落,蘭氣先過酒上春。幸預柏台稱獻壽,願陪千畝及農晨。
【奉和聖制春日幸望春宮應制】 薛稷 九春風景足林泉,四面雲霞敞御筵。花鏤黃山綉作苑,草圖玄灞錦為川。飛觴競醉心回日,走馬爭先眼著鞭。喜奉仙游歸路遠,直言行樂不言旋。
【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 王維 渭水自縈秦塞曲,黃山舊繞漢宮斜。鑾輿迥出千門柳,閣道回看上苑花。雲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為乘陽氣行時令,不是宸遊玩物華。
【寄張學士洎】 伍喬 不知何處好消憂,公退攜壺即上樓。職事久參侯伯幕,夢魂長繞帝王州。黃山向晚盈軒翠,黟水含春繞檻流。遙想玉堂多暇日,花時誰伴出城游。
【長安早春(一作孟浩然詩)】 張子容 開國維東井,城池起北辰。咸歌太平日,共樂建寅春。雪盡黃山樹,冰開黑水津。草迎金埒馬,花伴玉樓人。鴻漸看無數,鶯歌聽欲頻。何當桂枝擢,還及柳條新。
【奉和聖制上巳於望春亭觀禊飲應制】 王維 長樂青門外,宜春小苑東。樓開萬井上,輦過百花中。畫鷁移仙妓,金貂列上公。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風。渭水明秦甸,黃山入漢宮。君王來祓禊,灞滻亦朝宗。
【宿鰕湖】 李白 雞鳴發黃山,暝投鰕湖宿。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銀竹。提攜采鉛客,結荷水邊沐。半夜四天開,星河爛人目。明晨大樓去,岡隴多屈伏。當與持斧翁,前溪伐雲木。
【人日兼立春小園宴】 蘇頲 黃山積高次,表裡望京邑。白日最靈朝,登攀盡原隰。年灰律象動,陽氣開迎入。煙靄長薄含,臨流小溪澀。賓朋莫我棄,詞賦當春立。更與韶物期,不孤東園集。
【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 李白 昨夜誰為吳會吟,風生萬壑振空林。龍驚不敢水中卧,猿嘯時聞岩下音。我宿黃山碧溪月,聽之卻罷松間琴。朝來果是滄洲逸,酤酒醍盤飯霜栗。半酣更發江海聲,客愁頓向杯中失。
【贈許左丞從駕萬年宮】 盧照鄰 聞道上之回,詔蹕下蓬萊。中樞移北斗,左轄去南台。黃山聞鳳笛,清蹕侍龍媒。曳日朱旗卷,參雲金障開。朝參五城柳,夕宴柏梁杯。漢畤光如月,秦祠聽似雷。寂寂芸香閣,離思獨悠哉。
【晚渡渭橋寄示京邑游好】 盧照鄰 我行背城闕,驅馬獨悠悠。寥落百年事,裴回萬里憂。途遙日向夕,時晚鬢將秋。滔滔俯東逝,耿耿泣西浮。長虹掩釣浦,落雁下星洲。草變黃山曲,花飛清渭流。迸水驚愁鷺,騰沙起狎鷗。一赴清泥道,空思玄灞游。
【迎春東郊】 張濯 顓頊時初謝,句芒令復陳。飛灰將應節,賓日已知春。考歷明三統,迎祥受萬人。衣冠宵執玉,壇墠曉清塵。肅穆來東道,回環拱北辰。仗前花待發,旗處柳疑新。雲斂黃山際,冰開素滻濱。聖朝多慶賞,希為薦沈淪。
【回鑾】 鄭谷 妖星沈雨露,和氣滿京關。上將忠勛立,明君法駕還。順風調雅樂,夾道序群班。香泛傳宣里,塵清指顧間。樓台新紫氣,雲物舊黃山。曉渭行朝肅,秋郊曠望閑。廟靈安國步,日角動天顏。浩浩昇平曲,流歌徹百蠻。
【奉和九月九日應制】 許敬宗 爽氣申時豫,臨秋肆武功。太液榮光發,曾城佳氣融。紫霄寒暑麗,黃山極望通。講藝遵先,睹德暢宸衷。鷲嶺飛夏服,娥魄亂雕弓。汗浹鑣流赭,塵生埒散紅。飲羽驚開石,中葉遽凋叢。雁殫雲路靜,烏墜日輪空。九流參廣宴,萬宇抃恩隆。
【游黃山】
溫泉北海山路彎,百步雲梯一線天。天都坐落九霄外,蓮花盛開雲霧間。——(上海)張志真
【漫遊黃山仙境】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4、中華十大名臣分別是誰?
秦瓊、尉遲世祥恭、魏徵、包公、海瑞等。
1、秦瓊
秦瓊(?—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先後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
後隨裴仁基投奔瓦崗軍領袖李密,瓦崗敗亡後轉投王世充,因見王世充為人奸詐,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
投唐後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是一個能在萬馬軍中取敵將首級的勇將,但也因此渾身是傷。唐統一後,秦瓊久病纏身,於貞觀十二年(638)病逝。
生前官至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死後追贈為徐州都督、胡國公,謚曰「壯」。貞觀十七年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2、尉遲恭
尉遲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後世誤載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陽(今山西冊返含省神池縣)人。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遲敬德純朴忠厚,勇武善戰,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時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官至右武侯大將軍,封鄂國公。晚年謝賓客不與通,於顯慶三年(658年)去世,冊贈司徒、並州都督,謚號「忠武」,陪葬昭陵。
傳說敬德面如黑炭,擅使鐵鞭,騎烏騅馬,據《西遊記》一書,尉遲恭與秦瓊因保護唐太宗李世民免於龍王鬼魂之犯,成為兩位道教傳統門神,尉遲恭年少時曾為鐵匠,後世鐵匠常奉之為職業守護神。
3、魏徵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4、包公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
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
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
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5、海瑞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
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萬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州笑於南京官邸。獲贈太子太保,謚號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門神
5、中國古代名人官員名單
比干
【簡介】
比干紂之親戚。《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比干「見箕子諫不聽而為奴,則曰:「君有過而不以死爭,則百姓何辜!」乃直言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乃遂殺王子比干,刳視其心」。比干忠諫被殺之事,為後代忠義之士所稱道。
微子是商朝紂王的長兄,比干是微子的叔父。紂王荒淫無道,招致朝野上下強烈反對。朝中大臣紛紛議論要廢紂王、立微子。紂王聞聽此事,便貶微子到微子國(今潞城微子鎮一帶)做諸侯。微子來到微子國,同百姓一起放牧牛羊,墾荒造田,栽桑植木,勤耕善織,修建家園。數年後,便興旺發達起來。
微子振興微子國的消息傳到朝中,朝中大臣無不稱快。一向憂國憂民的比干丞相,得知此事,
更是喜出望外。他從國都朝歌來到微子國,找到微子。在微子國的所見所聞,使他興奮不已。回朝之後,他向紂王進諫,勸他效法微子,救國救民。紂王哪裡聽得進去。這時,紂王身旁的妲己不懷好意的地說:「陛下,他不是說要為你敬獻忠心嗎?你應該把他的心拿出來,看看到底是紅的,還是黑的?」紂王聽信讒言,竟當場將比干剖腹掏心。比干被掏心之後,竟未死去。他忍痛徒步來找微子。走到微子國東一座土山上時,卧地而死。
後來,人們便在這里修了比干廟(三仁祠),塑起比干像,把這座土山叫做比干嶺。
比干被譽為「亘古第一忠臣」。幼年聰慧,勤奮好學,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又受託孤重輔帝辛。他從政四十多年,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張農牧業,提倡富國強兵。比干雖被昏君殺害,卻是國家精魂所在。
比乾的故事
諸葛亮
【簡介】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卧龍,漢末徐州 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 縣)人,父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叔父諸葛
玄為當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不共戴天瑾仕於吳孫權,拜大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於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鎮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注雲: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並有盛名。)。
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為志向所屈,故結廬於襄陽城西隆中山中隱居待時。公元207年,思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計於諸葛亮,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吳抗曹的道路,也稱「隆中對策」。這是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相軍事路線,也是諸葛亮一生的行動綱領。從此,劉備的事業才出現了轉機。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東吳,說服東吳抗擊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為劉備取得立足之地。劉備稱帝後,諳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系,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
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准備階段。他學有所成後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田,但也並非出於偶
然。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說姿殲激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諳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無論先主、後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跡襪的無私奉獻精神戰斗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到後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 。諸葛亮一直是智慧與忠誠的化身,改友其傳奇故事為後人所宣揚。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為,」士為知己者死「的品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誠,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諸葛亮的妻子
諸葛亮的故事
諸葛亮前出師表
後出師表
隆中對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
諸葛亮之六齣祁山
諸葛亮之借東風
岳飛
【簡介】
岳飛,中國南宋愛國軍事家,漢族英雄。字鵬舉。河北(宋時指黃河以北,而非今河南河北之省界,下同)相州湯陰(今河南安陽市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人。靖康元年(1126年)投軍抗金,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建炎三年(1129年),金將完顏宗弼渡江南進,岳飛時任江淮宣撫使司右軍統制,率部轉戰廣德(今屬安徽)、宜興(今屬
江蘇)地區 ,襲擾金軍 ,多次獲勝 ,並收復建康 ,升任通泰鎮撫使。紹興三年(1133年),金扶植的劉豫政權派軍攻佔襄陽(今屬湖北)等郡。次年四月,岳飛自江州(今江西九江)揮師北上,大敗劉豫軍,收復六郡,因功授清遠軍節度使。五年夏,奉宋廷之命鎮壓洞庭湖地區的楊幺農民起義軍。六年,任湖北京西路宣撫副使 ,舉兵奇襲劉豫軍,以部分兵力東向蔡州(今河南汝南)誘其來攻,主力自襄陽出擊伊陽(今河南嵩縣),收復今豫西、陝南大片失地。七年,岳飛乘金朝廢除劉豫之機 ,提出舉兵收復中原的主張 , 後多次上書反對與金議和,均遭高宗和宰相秦檜拒絕。十年,完顏宗弼毀約南進。岳飛按照其連結河朔進軍中原的方略,遣將聯絡北方義軍,襲擾金軍後方,自率主力北上,在郾城、潁昌之戰中大破金軍精騎,擊敗金軍主力。正當岳飛行將渡河時,高宗、秦檜卻向金乞和,詔令各路宋軍回師,致使岳飛恢復中原的計劃功敗垂成。次年,回臨安,被解除兵權,改授樞密副使。十二月二十九日,被高宗、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其子岳雲和部將張憲也慘遭殺害 。宋孝宗繼位後為岳飛平反昭雪 。淳熙五年(1178年),謚武穆。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鄂王。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改謚忠武。滿江紅
朱仙鎮之戰
岳飛怎麼死的
包拯
【簡介】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府合肥(今肥東縣)人。他28歲中進士,曾先後任天長、端州、贏州、揚州、廬州、池州、開封等知縣、知府,出使過契丹,還在刑部、兵部任過職,在財政部門做過副使、轉運使、三司使,在監察部門做過御使、諫議大夫,最後做到樞密副使,成為朝廷的宰輔,死後追贈禮部尚書,謚孝肅。他當過的大章閣待制和龍圖閣直學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龍圖」的雅稱。老百姓更喜歡直呼
「包公」。
《宋史》第316卷《包拯傳》中說:「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閭里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舊制,凡訴訟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進前陳曲直,吏不敢欺。」又說:「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與人不苟合,不偽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正史中記載的包拯,是一位公正廉明的清官。他做過許多有益於百姓平民的好事,「不愛烏紗只愛民」,身後人們還記著他,口碑、話本小說、戲劇曲藝乃至當代的電影電視就演義了許許多多他清正廉明、剛直不阿的故事;演義的結果,使包公的形象更豐滿,甚至神化、傳奇化。包公「包青天」成了人們寄託、祈望的理想化人物。
對包拯形象的塑造和傳揚始於其身前。而源於宋代的話本並紅火於元代的包公戲,自明清到近世,不斷發展,推陳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包拯在『京官」開封府尹任上不過一年半光景,描繪這一時期他的斷案故事無疑是最精彩的華章,傳播之廣,渲染之烈,溶進了人們熾熱的「包公情」。包拯的故事
狸貓換太子
文天祥
【簡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南宋廬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國勢弱小,北方蒙古族於1271年結束了內部爭奪皇位的自相殘殺局面,建立了元朝,接著把侵略矛頭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顏統20萬大軍攻下襄、樊,以此為突破口,順江而下,兩年不到,便後臨南宋首都臨安的近郊。蒙古兵所過之處,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農田荒廢,百業凋敝,這是一場空前殘暴的野蠻的侵略戰爭,南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嚴重威脅,文天祥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出現的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英雄。
南宋朝廷長期為投降派所把持。還在1259年,宰相賈似道便以稱臣、割江北地區和歲納銀絹各20萬兩匹為條件,暗中屈膝求和。伯顏卻意在滅宋,並不停止南侵。1275年,將賈似道十三萬大軍消滅,朝廷便再無可用之兵。此時宋恭帝在位,年僅四歲,太皇太後謝氏臨朝聽政,不得不發出「哀痛詔」,號召天下四方迅速舉兵「勤王」。文天祥當時正擔任贛州知府,他「捧詔涕泣」,並立即行動,在兩三個月內便組織了第一支「勤王」隊伍近萬人,幾經周折,趕到了臨安。而在成千上萬大小地方官中,帶兵勤王的只不過他和張世傑三人而已,這個政權腐朽到什麼程度,可見一斑。1276年正月十八日,伯顏兵臨皋亭山,左相留夢炎早已投降叛變。其他大臣或已投降。伯顏雖願受降,卻要右相陳宜中去元營洽談,陳哪有這個勇氣?當天晚上便逃之夭夭。謝太後唯珂派人只剩下一個文天祥。他毅然臨危受命,但不是去投降,他考慮是「戰、守、遷皆不及施」,「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他甚至藉此機會觀察一下敵營的虛實以謀「救國之策」。但是他沒有想到,正當他指斥伯顏扣押不能返回宋營,他的義兵則在同時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敵人的兇殘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無恥的投降派卻使他遭到了第一次嚴重的挫折。
1276年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行至京口(今鎮江),在義士的幫助下,逃脫了虎口,據他在《指南錄後序》所記,至少有十六次倖免於死,經過千辛萬苦,於四月初八日逃到了溫州,此時他聽說度宗的兩個兒子(即恭帝的兩個兄弟)已逃到福州,於是立即上表勸進。不久,被詔至福州,任右丞相兼樞密院事,後又命為同都督。七月,文天祥便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打起帥旗,號召四方英雄豪傑,各各起兵,民復失地。1277年三月,文天祥統兵進軍江西,收復南部數十州縣,同時圍困贛州,湖南、湖北皆起而響應,震撼了江南,鼓舞了人民的反侵略意志,使元統治者大為驚慌。元忙調40萬大軍來解贛州之圍,另派兵五萬追 擊文天祥。文部不過五千餘人,這年八月,空坑一戰,遂致大敗,部將數人犧牲,文妻及子女皆被俘,趙時嘗在緊急中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軍,文才得乘間逃脫。趙隨即被殺。這是文天祥在一年多時間內所遭到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但是文天祥並沒有灰心喪氣,他下定決心抗元到底。1278年11月,他收拾殘軍,加以擴充,移兵廣東潮陽,不幸於十二月二十日兵敗五坡嶺,文天祥自度難以逃出重圍,當即吞服隨帶的冰片,以求一死,免遭污辱,但他並
未死,而在昏迷中被俘了。這是他遭遇的最後一次嚴重的挫折。從此以後,文天祥便再也不能統領義軍在戰場上與元軍拼殺。
文天祥被俘後,打定主意,只求義死而不求苟生。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還在伯顏將他扣押北營時,他便明白地告訴對手:「宋狀元……所欠一死報國耳,宋存與存,宋亡與亡,刀鋸在前,鼎鑊在後,非所懼也,何怖我?「1279年十月,元平章阿合馬來文天祥囚所勸降,文天祥長揖就坐,不把他放在眼裡,阿合馬卻要他下跪,文天祥說:」南朝宰相見北朝宰相,何跪?「阿合馬以勝利者自居,傲慢地說:「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嘲諷地說,南朝若早用我為相,你去不了南方,我也不會到你這里來,你有什麼可神氣的阿合馬用威脅口氣對左右說:「此人生死尚由我。」文天祥正義凜然道:「亡國之人,要殺便殺,道甚由不由你。」阿合馬自討沒趣,灰溜溜地走了。同年年底,元丞相孛羅審問文天祥。孛羅一來就擺威風,要文跪下,遭到文拒絕,左右便用武力強使文天祥作跪拜狀,文凜然說道:「天下事,有興有廢,自古帝王以及將相,滅亡誅戮,何代無之?天祥今日……至於此,幸早施行。」臨刑前夕,皇帝忽必烈親自出馬勸降,以宰相之職作為誘餌,妄圖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嚴厲拒絕。忽必烈只好問他,那你究竟要什麼呢?文天祥回答說:「願以一死足矣!」文天祥這種以身殉國,視死如歸的的偉大精神使得敵人束手無策,一籌莫展。這實際上等於宣布了反侵略戰爭的勝利,是正義的勝利和他自己所贊頌的「正氣」的勝利。也等於宣布侵略者的失敗,是一切投降派和賣國賊的失敗。
在國家民族危亡緊急時刻,文天祥無時無刻不把國家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對投降派和姦佞之徒從不留情。1259年,元軍渡江圍鄂州,皇帝寵幸的內侍董宋臣慫勇宋帝遷都,文天祥勇敢地上疏,乞斬董宋臣。1275年,朝廷追封投降元軍大將呂文德為和義郡王,又提拔他的侄子呂師孟為後部尚書,投降氣氛一時彌漫京城,文天祥又上書乞斬呂師孟,以穩軍心。文天祥被俘後,留夢炎一班降賊都曾硬著頭皮來勸降,文一律唾罵之置,就連先已投敵的宋恭帝前來勸降時,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確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他並不對帝王愚忠,而只無條件地忠於國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義。他死後留下了大量詩文,其中如《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獄中所作的《正氣歌》以及死後從其衣帶中 發現的「衣帶詔」(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都已成為光照日月、氣壯山河的絕唱,成為民族精神財富的寶貴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正氣歌
文天祥怎麼死的
文天祥的故事
方孝孺
【簡介】
方孝孺(1357~1402) 明代散文家。字希直,又字希古。寧海(今屬浙江)人。曾以"遜志"名其書齋,蜀獻王替他改為"正學",因此世稱"正學先生"。福王時追謚文正。
方孝孺曾從宋濂學習,他的文章、學問為宋濂諸弟子之冠。但他輕文藝,重教化,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洪武二十五年(1392)任漢中府教授,蜀獻王聘他為世子師。惠帝時任翰林侍講,頗受信任,凡大政多所咨詢,當時《太祖實錄》及《類要》等書皆由他總裁。惠帝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發動爭奪皇位的戰爭。惠帝廷議討伐,詔檄也都出於方孝孺之手。朱棣奪得皇位後要他投降並命他起草詔書,他卻寫了"燕賊篡位"四字,於是被殺
,宗族親友株連者數百人。
方孝孺主張作文要"神會於心",反對摹擬剽竊,其文風格豪放雄健。《四庫全書總目》說他"學術醇正",文章"乃縱橫豪放,頗出入於東坡、龍川之間"。他的散文常以物喻理,直抒胸臆,文筆暢達,言簡意明,為 時人所傳誦。如《蚊對》一文,以蚊喻人,揭露世之衣冠禽獸公然在白晝"乘其同類之間而陵之,吮其膏而醢其腦,使其餓踣於草野,流離於道路"的猙獰面目。並指出對這些食人者如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不是"君子先人後身之道"。《指喻》一文,則以"拇病為戒",指出"天下之事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勸喻人們要防患於未然方孝孺怎麼死
6、鐵面無私、秉公無私、剛正不阿。這幾個詞能讓我想到的人物有?
包拯,海瑞,狄仁傑。
1、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2、海瑞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3、狄仁傑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並州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政治家、武周時期的宰相。
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並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拜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
但僅四個月便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彭澤縣令。他在營州之亂時被起復,並於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擔任鸞台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後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6)肥東有哪些將軍擴展資料
包拯以廉潔著稱,他執法嚴峻,不畏權貴。任監察御史及知諫院時,為肅正綱紀,懲處貪官贓吏,他彈劾販賣私鹽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役使兵士為自己織造一千信純洞六百餘匹駝毛緞子的汾州(今山西汾陽)知州任弁及監守自盜的仁宗親信太監閻士良等。
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彈劾王逵。王逵曾數任轉運使,巧立名目盤剝百姓錢物。激起民變後,又派兵捕捉,濫褲咐用酷刑,慘遭其殺害者不滑枯計其數,因而民憤極大。但王逵與宰相陳執中、賈昌朝關系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睞,故有恃無恐。
為此,包拯連續七次上章彈劾,最後一次更直接指責仁宗說:「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言激切剛直,朝野震動,輿論洶洶,朝廷終於罷免了王逵。
此外,包拯還彈劾過宰相宋庠、舒王趙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等人。任御史中丞時,包拯又先後彈劾利用職權賤買富民邸舍的張方平及「在蜀燕飲過度」的宋祁,使朝廷罷免二人的三司使之職。
由於包拯敢於彈劾權幸,當時社會上出現了「包彈」的諺語,世人凡見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彈矣。』『包彈』之語遂布天下」。
7、李鴻章的祖籍是哪裡?有遺跡嗎?故鄉人怎麼評價他?
李氏先世本姓許,明季避亂由江西湖口遷至合肥。因此,李鴻章的祖籍應該是江西。
李鴻章故居位於今合肥淮河路步行街中段。故居面南背北,兩扇高大厚實的朱漆大門和門前一對威武的石獅,面對著日夜川流不息的人群。故居自南向北依次為大門、過廳、中廳以及內眷所住的走馬樓。古色古香的故居具有明顯的江淮官宅特點。
縱觀李鴻章一生,可圈可點處眾多,但是在皇權體制下,沒有實現其抱負,這是民族和個人的悲哀。建國後對李鴻章的評價大有偏頗,往往把李鴻章臉譜化為賣國賊,這個觀點和歷史是不符合的。李鴻章應該對甲午戰爭的失敗負責,但是甲午戰敗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其個人。因為工業化的日本和農業化的中國作戰,勝負在戰爭前已經決定了。
8、中國古代著名的將軍?
1、項羽 東方的漢尼巴(一樣地苦大仇深、一樣地使過破釜沉舟、一樣地所向無敵、一樣地功敗垂成、一樣地一生只吃過一場敗仗但軍事身涯就此完蛋.連吃敗仗的年份都一樣,嗚呼!) 最佳戰例:以三萬疲憊之師千里奔襲,半日破劉邦六十萬之眾 垓下之戰,以十萬兵力敵韓信五十萬,非戰之罪也 但其戰略頭腦太成問題,雖非智障,但至少與常人相去不遠。故漢尼巴被稱為西方戰略之父,與孫子齊名,而小項卻被民間貶為莽夫典型,同呂布共類. 2、霍去病 中國騎兵戰三天才之一 西羅馬帝國的冤大頭之一 匈牙利公國助產士之一 與李世民同為排行榜中最年少得意者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漢名將,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人,為大將軍衛青之甥。一生四次領兵出擊匈奴,均大獲全勝而回,殲滅匈奴11萬多人,降服匈奴4萬余眾,開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他作戰勇猛,是一位軍事天才,漢武帝曾勸他學習孫吳兵法,他回答說:「為將須隨時運謀,不至學古兵法。」漢武帝為獎勵他的軍功給他建造了豪華的宅第,他卻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 3、衛青 中國騎兵戰三天才之一 西羅馬帝國的冤大頭之一 匈牙利公國助產士之一 排行榜中出身最苗紅根正者(奴隸) 但考慮到其戰績有不盡完美之處,列於外甥之後 (?~公元前106) 西漢著名將領。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字仲卿 。系縣吏鄭季與平陽侯府中婢女衛氏的私生子。幼為家奴,飽嘗酸辛,及長,為侯府騎士。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異父姊衛子夫得幸武帝,始以衛為姓,入宮當差。不久被武帝升為建章監、侍中,遷大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車騎將軍率萬騎出上谷郡(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擊匈奴,進至龍城(今內蒙古東、西烏珠穆沁旗境),斬獲700人,受爵關內侯。元朔元年(前128)秋,率3萬騎出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境)反擊匈奴,斬獲數千。二年春,與將軍李息等領兵出雲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闕(今內蒙古臨河西北),再折向南,圍殲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兩部,斬獲數千,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開辟其後出擊匈奴單於本部的基地,受封長平侯。五年春,率騎兵3萬出高闕六七百里,夜襲右賢王,俘獲1.5萬人,拜大將軍,統領眾將。六年春、夏,兩次率六將軍、十餘萬騎出定襄(今和林格爾西北)擊漠南單於大本營,殲萬餘人(見河南漠南之戰)。元狩四年(前119)春,率4將軍、5萬騎出定襄奔襲匈奴,擊潰單於本部,追至掣顏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面支脈)趙信城,燒匈奴積粟而還。是役斬獲近兩萬人,給匈奴以沉重打擊(見漠北之戰)。因功與霍去病並為大司馬。衛青一生七次率兵擊匈奴 。用兵敢於深入 ,奇正兼擅;為將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作戰常奮勇爭先,將士皆願為其效力;處世謹慎,奉法守職。漠北大戰後未再出征。 以上二位皆有重大國際影響,是禍水西引的大功臣。觀其保證中華數百年的安泰與西歐上千年的混亂的偉大戰績,列於高位,宜也 4、班超 世界最早的殖民者之一(但比起西邊的同行,老班簡直是天使) 以戰養戰的行家裡手 以夷制夷政策的鼻祖(但比他的後世追隨者強多了) 恐怕是新疆分離主義者最痛恨的歷史人物 班超(32一102),字仲升,東漢名將、外交家。扶風安陵(屬今陝西咸陽)人。班彪子,班固弟。永平十六年(73年)從竇固擊北匈奴,旋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攻殺匈奴派駐鄯善、於闐之使,廢親附匈奴的疏入侵疏勒王,鞏固漢在西域的統治。建初三年(78),他率疏勒、於闐等國兵大敗姑墨(今新疆阿克蘇一帶)的侵犯,又上疏請兵,欲平定西域。從章和元年(87)到和帝永元六年(94),班超陸續平定莎車、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姑墨、焉耆等國,西域遂平。以功任西域都護,封定遠侯。九年曾遣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抵達安息西境,未至大秦而還,十四年回到洛陽,拜射聲校尉,不久病死。班超在西域活動長達31年之久,平定內亂,外御強敵,保護了西域的安全以及絲綢之路的暢通。 補充: 孫臏,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後裔。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鄄(今鄄城北)一帶人。主要活動於齊威王時期。早年曾與龐涓師從鬼穀子習兵法。龐涓出任魏將後,妒孫臏之才而將其騙至魏,施以臏刑(割去膝蓋骨),因有孫臏之稱。後逃往齊國,為田忌門客,助田忌賽馬獲勝,被薦給齊威王。時威王正圖與魏相爭,為此廣攬賢才,器重孫臏的軍事才能,任之為軍師。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魏惠王因趙攻魏屬國衛而命龐涓率軍圍趙都邯鄲(今屬河北)。次年,趙求救於齊,齊出兵8萬救趙。孫臏以己初至齊國,尚無威望,且防龐涓警覺,僅以軍師身分坐鎮指揮。針對魏強兵在外,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防務空虛,採取"批亢搗虛"、攻其必救的戰法,率軍先攻平陵(今山東定陶東北),示敵以弱,爾後直奔大梁,逼使龐涓倉促回救,而在其回軍必經之途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截擊,大敗魏軍,擒(一說"擒"為制服、戰勝)龐涓(見桂陵之戰)。二十七年,魏又因韓聯絡齊、宋,不赴逢澤(今開封南)之會而攻韓,韓求救於齊。齊再度以田肦(一說田忌)、孫臏率軍救韓,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撲魏都大梁,待龐涓撤圍,即還師回齊。然魏軍欲全殲齊軍而緊追不舍,孫臏因勢利導,以逐日減灶之法迷惑龐涓,誘其棄主力步兵,僅以輕車銳卒追趕,齊軍則以逸待勞,連車為壘,伏於馬陵(今范縣西南),大敗魏軍,殺龐涓(一說自殺),擄魏太子申(見馬陵之戰)。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孫臏兵法》,反映了孫臏的軍事思想。認為戰爭有一定的規律;在戰略戰術上貴"勢",即依據一定條件占據主動和優勢;突破前人速戰速決的理論,提出了持久作戰的思想;適應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強調攻城;認為只有覆軍殺將方為全勝,開創殲滅戰的理論;對野戰中車壘的運用、陣法的研究和將領的必備條件等均有闡述。 補充: 6、韋睿 有光武、周瑜之風的名將——韋睿 睿(公元442—520年),字懷文,南朝梁武帝時的名將。原籍京兆杜陵(今西安東南)人,曾祖時遷至襄陽。宋時為右軍將軍、輔國將軍等職。指揮果斷,謀略過人。 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韋睿督軍北伐,攻拔北魏小峴城(今合肥東),隨即進軍合肥。魏將楊靈胤率眾5萬來,梁軍懼不敵,請求增兵。韋睿認為,兵貴齊心不在眾,應速與戰。遂列陣,待敵臨近,指揮猛沖,大破魏兵。又堰肥水灌合肥城,用高大戰艦圍攻,強弩齊發,魏軍大潰,梁軍入城,斬俘萬餘人。 梁天監五年(公元506年),魏中山王元英率軍數十萬圍鍾離,韋睿與右衛將軍曹景宗奉命往救,率軍進屯邵陽州。隨即在敵營前,通宵達旦築成營壘,又激戰一整天,數次挫敗魏軍進攻。時值淮水暴漲,他遣將以小船載草,灌上膏油,焚燒敵橋,另遣敢死之士上前搏鬥。在梁軍總攻下,魏軍大敗,溺死、被殺者各10多萬,被擒5萬。韋睿因功進爵為侯,任右衛將軍。 毛澤東在讀李延壽著《南史》卷五十八《韋睿傳》的批語中說:「(韋睿)敢以數萬敵百萬,有劉秀、周瑜之風」,贊揚他會打仗,善於調查研究;贊揚他豁達大度,能團結幹部;贊揚他作風好,謙虛樸素,廉潔克己,等等,認為「我黨幹部應學韋睿作風」。 7、周瑜 年輕、能幹、人又帥,風流倜儻,萬人迷一個 其戰績與韋睿相近,但命太短,事太少,看在其歷史影響份上,七吧 周瑜,生於公元一七五年,死於公元二一○年,東吳大將。字公瑾,廬江舒(今安徽訪廬江東南)人。出身官宦之家,儀表英俊,聰穎過人,多謀略,人稱周郎。孫策死後與張昭共同輔佐孫權,任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吳蜀聯合,火燒赤壁,大破曹軍,名傳華夏。後進取南郡時,被曹仁的伏兵射傷。為人器量狹小,陰狠刻毒,見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處處加以暗算。後被諸葛亮三次激怒,箭瘡發作而死。 補充: 8、徐達 明初第一名將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從南京打到北京去的主 岳飛的異世知己,可惜直搗黃龍還是沒成功,敗陣而回,還落了個岳武穆的下場,悲矣 徐達(1332~1385) 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參加農民起義軍,因智勇超群,位在諸將之上。十五年,從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克集慶(今南京)。繼又率部攻佔鎮江(今屬江蘇)等地,為開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貢獻,授淮興翼統軍元帥。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身先諸將,沖鋒陷陣,擊敗陳友諒軍前鋒。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國。二十五年,以大將軍率師出征,先佔淮東,繼平浙西,連戰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蘇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同年十月,以征虜大將軍率師25萬北上,先取山東,旋師河南,然後揮軍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軍遠征漠北等地,戍守邊疆,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一)。徐達長於謀略,治軍嚴整,戰功顯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補充: 9、郭子儀-- 再造唐朝者 (697~781),唐朝傑出將領。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初以武舉補左衛長史,唐天寶八載(749),任橫塞軍使,後以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十四載,在唐平安史之亂中,任朔方節度使,由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東征,出單於府(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攻取靜邊軍(今山西右玉),進圍雲中(今大同),攻克馬邑(今朔州),開東陘關(今代縣東北)。十五載,率兵應援河東節度副使、知節度事李光弼,由井陘(今屬河北)進入河北,至常山(今正定)與光弼合兵十餘萬,連敗安祿山同黨史思明於九門(今藁城西北)、沙河(今大沙河流經新樂、行唐附近河段)等地。進至恆陽(今曲陽),採取深溝高壘,敵來則守、敵去則追,晝揚兵、夜襲營的戰法,使史軍疲憊後出戰恆陽東嘉山,大敗史思明及其援軍,俘斬4萬餘人,收復河北十餘郡,切斷安軍後方交通,牽制其西進,使河北戰局出現轉機。擬將進兵范陽,獲悉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失守,唐玄宗西逃,遂與李光弼引兵入井陘。旋奉命率兵5萬至靈武,護衛新即位的太子李亨(是為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八月,授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朔方節度使。十一月,討平進逼靈武的叛將阿史那從禮和河曲九姓府、六胡州諸部落數萬眾,解除了朔方後顧之憂。二載二月,郭子儀率兵收復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馮翊(今陝西大荔),一度攻破潼關,大敗安將崔乾佑。四月,授司空、天下兵馬副元帥。奉詔引兵赴鳳翔(今屬陝西),於途中在白渠留運橋(今三原東南)設伏擊敗安將李歸仁鐵騎5000。五月,與安守忠、李歸仁戰於清渠(今西安西)失利,退保武功(今武功西北)。九月,隨元帥廣平王李俶率唐與回紇兵15萬,再與安守忠、李歸仁戰於香積寺(今長安縣西南)北,大敗之,斬其6萬人,收復京都長安(今西安)。十月,隨李俶乘勝東進,在回紇軍配合下,大敗安將嚴庄、張通儒等15萬兵於新店(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迫安慶緒棄洛陽退守鄴城(今安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受命經營河北。乾元元年(758),進位中書令,奉命與李光弼等九節度使各率所部共數十萬大軍聯合討安慶緒。十月,領兵渡黃河,至獲嘉(今屬河南)大破安將安太清,進圍衛州(今衛輝)。時魯炅等四節度使亦會於衛州,安慶緒傾鄴城兵7萬來援。子儀選3000弓弩手設伏於營壘,先戰後退誘安軍至壘下,伏兵萬箭齊發,安軍敗走。 補充: 10、李牧--戰國四大將之首 又一位只敗在自己人手裡的名將(末代皇帝總和自己過不去,崇幀也是) 其對後世戍邊制度有重大影響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終其一生,主要是做為武將活躍於歷史舞台的。 約在趙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為一位富有韜略的邊將。他常居代地雁門郡(今山西寧武以北一帶),根據實戰需要,他設置官吏僚屬,當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為軍費。他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他注意提高戰斗能力,每天教練士卒騎射;他有嚴格的防守措施,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出報警信號。他和軍民約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擊號令,一律速將人馬物質全部退入堡壘固守,不得輕易出擊。這樣堅持數年,軍隊無任何傷亡損失,形成了一支裝備精良而素質極高的邊防軍。 但匈奴卻以為李牧膽怯,軍卒中亦有人覺得自己的將領膽怯,為此常有議論。趙王聞聽傳言,便責備李收。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趙王,召他回朝,另派別將取代他。
採納哦
9、李文忠怎麼樣啊
李文忠(1339~1384) 明代開國著名將領,字思本,漢族,江蘇盱眙人。朱元璋外甥(母親曹國長公主),十二歲喪母,由朱元璋撫養長大。喜愛讀書,作戰驍勇,治軍嚴明,嘗下令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斬以徇,城中帖然。史稱「器量沉宏,人莫測其際,臨陣踔厲歷風發,遇大敵益壯」。師事金華范祖乾、胡翰,通曉經義、能詩善歌,恂恂若儒者。19歲率親軍,從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池州市),初建戰功。繼又率部連挫元軍,於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佔浙江昌化(今臨安西)、淳安等地,因功授帳前左副都指揮兼領元帥府事。後與鄧愈會師,再克浙西重鎮建德。不久,元水陸軍數萬突然反擊,他先破其陸軍,取部分首級置於木筏,順流而下,水路元軍見之驚慌逃遁。二十五年春,張士誠派兵20萬攻新城(今浙江諸暨南)。李文忠率軍馳援,因敵眾己寡,將士有疑懼,他激勵將士說:兵在謀不在眾。次日,乘霧進攻,沖其中堅,果獲大勝,殲張軍數萬,俘將校600人。
二十六年秋,率軍進克杭州,迫守軍3萬投降,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將軍從常遇春攻佔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常遇春病逝後,他代其職繼續遠征漠北,俘斬元兵萬余。次年,與徐達分道北征,俘獲元順帝孫及後妃公主,繳獲宋,元、玉璽、金寶、珊、鎖圭等,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國公,同知軍國事。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初三日隨征虜大將軍徐達遠征漠北,攻克興和,兵至察罕腦兒,五月,攻克應昌(今內蒙自治區克什克騰旗),生擒元帝之子買的-(里)-八剌。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下令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戰,分三路北征,李文忠掌東路軍,率師追至稱海(今蒙古哈臘烏斯湖南,哈臘湖西),洪武七年(1374年),率軍攻克大寧、高州(今赤峰市東南部地區),斬故元宗壬朵朵失里等,至氈帽山斬魯王,獲其妃蒙哥禿,八月,率軍至豐州,生擒元大臣12人。十年,負責大都督府,十二年與西平侯沐英進兵洮州(今甘肅臨潭東),平定起事番民,兼領國子監事。李文忠好學問,通韜略,交儒士,嚴治軍,臨陣奮勇,戰功卓著。十七年病卒。他器量深沉,變化莫測,臨戰意氣風發,遇大敵膽氣益壯。為人忠直,嘗命軍中收養道上棄兒,所全活無算。又勸朱元璋少殺人,家故多客,嘗以客言,勸帝少誅戮,又諫帝征日本,及言宦者過盛,非天子不近刑人之義。以是積忤旨,不免譴責。洪武十六年(1383年)冬遂得疾,帝親臨視,使淮安侯華中護醫葯。洪武十七年(1384年)卒,追封岐陽王,謚「武靖」,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次第三。賜葬鍾山之陰。子李景隆嗣曹國公爵位。
李文忠-出身
明史有《李文忠傳》:「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兒,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貞攜之轉側亂軍中,瀕死者數矣。逾二年乃謁太祖於滁陽。太祖見保兒,喜甚,撫以為子,令從己姓。」這就是說,李文忠是朱元璋姐姐的孩子,外甥也。後被朱元璋收為養子。據說,當年李文忠在戰亂之中浪跡兩年,終於在滁陽見到了舅舅,悲喜交加,曾痛哭一場。從此之後,李文忠隨朱元璋征戰南北,屢立戰功。其地位,恐怕只在徐達、常遇春之下。
元至正十七年(1357),率親兵增援池州(今安徽貴池),破長江中游漢政權首領陳友諒部。繼引兵東向,連挫元軍,於十八年克旌德(今屬安徽)、淳安(今浙江淳安西北)等地,升帳前左副都指揮兼領元帥府事。繼與廣興翼元帥鄧愈會師,克浙西重鎮建德。不久,擊敗元陸軍,取部分首級置於木筏,順流而下,使元水軍驚慌逃遁。二十五年春,率軍救援新城(今諸暨南),乘霧進攻,俘斬江浙周政權首領張士誠軍數萬。次年秋,克杭州,獲張軍降兵3萬,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將軍從征虜副將軍常遇春克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回師途中常遇春卒,李文忠率部援大同,屢敗北元軍。三年,以征虜左副將軍率步騎10萬,與大將軍徐達分道北征,至應昌(在今達來諾爾湖西岸)獲元兵5萬,升左都督,封曹國公,同知軍國事。後又數次北征,屢勝。十二年,與西平侯沐英進兵洮州(今甘肅臨潭東),平定起事番民。還軍掌大都督府兼領國子監事。李文忠好學問,通韜略,交儒士,嚴治軍,臨陣奮勇,戰功卓著。後因勸朱元璋少誅戮而受責。不久病卒。
李文忠-史評
關於李文忠其人,史書口碑極好。稱其好學問、通韜略、交儒士、嚴治軍、臨陣奮勇,戰功卓著。明史說:「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測其際」。還說其「臨陣踔厲歷風發,遇大敵益壯」。最為突出的是,李文忠可能是朱元璋手下大將中唯一讀過書的人。「頗好學問,常師事金華范祖干、胡翰,通曉經義,為詩歌雄駿可觀」。說他文武雙全,恐不為過。李文忠還是一位忠厚儒雅之人。也許,他是朱元璋外甥兼養子,身份特殊,因此是敢於向皇帝老爸直言的。史書說,他曾勸過朱元璋幾件事。比如,朱元璋功占應天(南京)之後,曾以「軍興不給,增民田租」,李文忠曾「請之」,最後「得減額」。
李文忠-家鄉
李文忠應為哪裡人?李文忠的留守支---李芳英的後代現居住在安徽省明光市區南,李文忠的出生地應在此。現在資料大都認為李文忠現在屬江蘇盱眙人,其實不妥。現在的明光市原為嘉山縣,漢代始置縣,為盱眙、淮陵二縣地,屬臨淮郡。南朝時,宋僑置睢陵縣。北魏改睢陵為濟陽,北齊改為池南縣,南陳復名睢陵縣,北周初改為招義縣,後又改為化明縣,屬鍾離郡。唐朝時復名招義,屬濠州,宋朝改為招信縣,元朝並招信縣入盱眙,明朝屬鳳陽府,清朝直隸泗州。可見,出生於元末的李文忠,當時是盱眙招信縣人,今天應屬安徽省明光市。
李文忠-子嗣
李文忠死後,被追封岐陽王,配享太廟。他的大兒子李景隆繼承爵位。對李景隆其人,明史有一段話,甚有意思:「長身,眉目疏秀,顧盼偉然。每朝會,進止雍容甚都,太祖數目屬之」。顯然,這是一個白面書生,外表甚為英俊瀟灑,連朱元璋見了,都不免要多看上幾眼。李景隆於洪武十九年(1386年)正式襲爵,官至左軍都督府事、太子太傅。然而,此人實際是一個大草包。李文忠二兒子李增枝,約生於1370-1448年前後,前軍左都督,永樂初,往荊州整肅兵備,撫安軍民。他「於各處多立莊田,每庄蓄佃仆無慮千百戶」。1404年12月,周藩以前隙劾告圖謀不軌,與兄李景隆禁錮私第,計43年。後遷居現合肥肥東縣白龍鎮李大戶(原合肥梁北鄉金城村),更名李煥,生子三,即李憲、李睿、李旭,配郝氏。夫婦合葬墓在肥東縣白龍鎮沈塘埂村南,2008年被列為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李增枝的後世子孫繁衍至今,大都居於肥東縣周邊。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等功臣一級英雄李家發是李增枝的21世孫。明萬曆帝於萬曆20年7月13日欽賜20字輩為:宗邦弘祖德、延世承天澤、大國永亨嘉、公輔懋偉績。
李文忠-橫槍立馬
明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對故元的第二次大規模作戰。就在中路徐達軍失敗的同時,李文忠的軍事行動也充分體現了禍不單行這句俗語的准確性,六月二十九日,李文忠率領軍隊抵達口溫(今內蒙古查干諾爾南),元軍敗退,李文忠似乎是受了徐達的傳染,也開始輕敵冒進,他將輜重留在後方,親自率領大軍輕裝追擊元軍。李文忠並不是毫無戰略考慮的,他的用兵特點就在一個快字,如果把徐達比作謀略周詳的長跑選手,李文忠就是百米賽跑的能手,在應昌,他創造了一日破城的紀錄,這次,他認准了元軍沒有防備,所以大膽追擊,以圖一舉殲滅元軍。當他追擊到阿魯渾河(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北)時,終於找到了敗退的元軍,只不過似乎和他想像中有點不同。這支部隊並沒有逃跑的狼狽和疲態,相反個個都龍精虎猛,躍躍欲試。
統率這支軍隊的是元將蠻子哈刺章,這是一個很有才乾的將領,他採取了和王保保相同的戰略,吸引明軍主力進攻,然後尋找時機決戰。此時的李文忠軍已經連續追記了數日,十分疲勞,而元軍利用小股兵力引誘,大部隊卻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他們已經在此等待李文忠很久了。到這份上了,啥也別說了,開打吧。李文忠確實厲害,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他親自率領部隊與元軍交鋒,激戰數日,居然打垮了元軍,殲敵上萬人,但明軍死傷也不少。按說打到這個地步,面子也有了,就該回去了。可李文忠實在不是好惹的。他力排眾議,以驚人的意志力和指揮才能率軍隊追到了稱海(今蒙古哈臘烏斯湖),一定要把元兵趕盡殺絕,元將蠻子哈刺章自知惹了大麻煩,招惹了這個煞星,他已經命令軍隊後撤,以躲避李文忠,打不起還躲不起嗎?沒有想到,李文忠欺人太甚,一點面子也不給,一路追過來,不要自己老命誓不罷休。俗話說狗急還跳牆,何況是人!元軍隨即以決戰架勢布陣,意欲與明軍決一死戰。李文忠雖然勇猛,卻並不笨,看見元軍要拚老命了,便收兵修建營壘,據險自守與元軍對抗,元軍十分驚訝,不明白這個追了他們幾百里地的傢伙為什麼突然不打了,但這個人太可怕,他們畏懼明軍設有詭計,也不敢輕舉妄動。雙方就此僵持下來。不久之後,李文中發現糧食不夠了,便如同遊行一般,大搖大擺的把部隊撤走,元軍看他如此囂張,認定必有伏兵,不敢追擊,李文忠就此班師而還。
李文忠-經歷
朱元璋是他的舅舅,見到他很喜歡,說:「外甥見舅,如見母也。」說罷,便收他為子,改姓朱,請老師教他讀書。五年以後,他十九歲,充任朱元璋的親軍指揮,一出馬就立了功,擊敗在池州的趙普勝的兵,又攻下青陽、石埭、太平、旌德四個縣。次年,至正十八年,會同鄧愈、胡大海由徽州進入浙江,從元軍手中奪得建德,升為親軍都指揮,坐鎮建德,收降苗帥楊完者的舊部三萬多人。不久,鄧愈移軍江西,李文忠便幫助胡大海拿下諸暨與金華,諸暨改稱諸全,由謝再興守,金華由胡大海守。李文忠的官職升為「同僉行樞密院事」。(這仍是因襲自元朝的制度,元朝在中央有樞密院,在地方上於必要時設「行樞密院」,有「知院」、「同知」、「僉院」、「同僉」等官。朱元璋是韓林兒的江南行省平章政事,可能也兼了所謂行樞密院的知院。)苗兵在至正二十二年叛朱,殺了守金華的胡大海。李文忠轉危為安,奪回金華。朱元璋「拜」他為「浙東行省左丞,總制嚴衢信處諸州軍事」。嚴是建德,衢是金華,信是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饒,處是處州,今天的浙江麗水。次年,守諸全的謝再興叛朱,投降張士誠,帶了張士誠的兵來打東陽,李文忠在義烏迎戰,大勝,但收復不了諸全,在離開諸全五十里的地方另築一個「諸全新城」。張士誠派他的司徒李伯升.以十六萬人來攻,李文忠守這個新城,守得很好。至正二十五年,李伯升帶了二十萬人再來,被李文忠少數兵力殺得大敗,俘虜了敵方將校六百,甲士三千。次年,李文忠進攻杭州,杭州的張士誠守將謝五與潘元明不戰而降。
朱元璋升李文忠為「浙江行省平章政事」,加銜「榮祿大夫」,叫他不必再姓朱,復姓李氏。這一年,他的年齡僅有二十八歲。
洪武二年,他奉命隨同常遇春出塞,打到上都(多倫),回軍之時,常遇春暴卒,由他代作主帥,率軍西向,幫徐達攻慶陽,走到太原,聽說大同危急,而且慶陽已被徐達攻下,便當機立斷轉軍北向,解了大同之圍,活捉元軍的將領脫列伯。洪武三年,李文忠實授征虜左副將軍,與征虜大將軍徐達分途北進。他帶了十萬人,再度到達開平,聽說元朝的新皇帝愛猷識理達臘駐蹕應昌,他就兼程突襲,幾乎把愛猷識理達臘捉住。愛的兒子買的立八剌和幾個後妃、宮人、王公、武將、文臣,都成了他的俘虜。宋元兩朝的玉璽金印,也被他拿到了十五顆之多。回軍經過興州與紅羅山,收降了元軍五萬以上。朱元璋封他為曹國公,任命他為「大都督府左都督」,「同知軍國事」。洪武五年,朱元璋大舉征討北元,出兵三路,李文忠與徐達馮勝各任一路。他這一路由居庸關深入蒙古,到達和林,追擊元軍渡過土拉河與阿魯渾河,大戰獲勝,但也損失了不少將士,繼續向東追.追到騁海(呼倫池)回軍。在洪武六年與洪武七年,他奉命巡邊,在長城外沿著長城巡邏,和元軍發生了若干次的小接觸,都獲得勝利。洪武十年以後,他與李善長二人受任「總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台,議軍國重事」,作了實際上的宰相,但是作了不到兩年,胡惟庸謀反伏誅,中書省被取消,大都督分為中左右前後五個都督府,御史台也在十三年五月被取消,他和李善長失去了所「總」的對象。在此以前,他曾經在十二年上半年督率沐英等人,削平洮州十八個番族的叛亂,在七月間回京,掌理大都督府的事。(最早的一任大都督,是朱元璋的侄兒朱文正。)掌理到十三年正月大都督府被分為五個都督府,也就算了。國子監,從十二年七月起,也是由他兼領的,兼領到什麼時候,史無明文,好在那是一個閑差,又是一個文職,領不領均無多大關系。他在十六年冬得病,十七年三月去世。病中,朱元璋自己來看過他,又吩咐華雲龍的兒子淮安侯華中負責料理他的醫葯。他死了以後,朱元璋懷疑華中料理得不周到,把華中的侯爵貶了,把華中的家屬流放到建昌(酉昌),而且也懷疑醫生用了毒葯,把所有的診視過李文忠的醫生一齊砍頭,連他們的妻與子也砍。朱元璋如此作為,可能是由於一時氣憤,即也容易引起當時與後代的批評家認為這是「欲蓋彌彰」。事實上,朱元璋確無毒殺李文忠的必要。李文忠是朱一生所最親最信的人,而且罷兵家居之時「恂恂若儒者」,與世無爭。雖則他有時也因為勸朱元璋不必殺人太多,不必派船出海征倭,不必多蓄宦官,而受過朱的呵斥。他死的時候,年紀才有四十六歲,朱追封他為岐陽王,謚以「武靖」二字,親自寫了一篇祭文祭他。
李文忠-李文忠(明岐陽王)陵
岐陽王陵園,是明代開國第三功臣岐陽王李文忠的陵寢,位於鍾山之陰蔣王廟街6號。洪武十七年病故,追封岐陽王,謚武靖,賜葬鍾山之陰,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三。
岐陽王陵園坐西面東,正對鍾山。塋冢位於一山包之巔,封土高聳,風景殊異。塋冢前列神道石刻,有神道碑一、石望柱、石馬、石羊、石虎、石刻武將、文臣各二,其中一件石馬尚為半成品,宛然成趣。該墓石刻是目前南京地區保存最完整的一組明代早期開國功臣墓神道雕刻藝術品,造型健碩,形神凝重逼真,是研究明代初年石刻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中山王陵園、岐陽王陵園和明孝陵一起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南京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對南京文化、文博界工作和能力的認同。
10、北宋名將狄青最後做到什麼官?他的官職大還是包拯的官職大?狄青為何敗給文官集團?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簡答「面涅將軍」。他出身貧寒,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為延州指揮使,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他每戰披頭散發,戴銅面具,沖鋒陷陣,蘆世立下了卓越的戰功。朝廷中尹洙、韓琦、范仲淹等重臣都與他的關系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以功升樞密副使。平生前後25戰,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襲攔嘩慧昆侖關最著名。狄青生前,備受朝廷猜忌,導致最後抑鬱而終;死後,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追贈中書令,謚號「武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