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容大金屬
1、5大淡水湖簡介
1、鄱陽湖
鄱陽湖,古稱彭澤。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的南岸,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在洪水位21.69米時,湖長170.0公里,平均寬度17.3公里,雨季時面積達3914km²,最大水深29.19米,平均水深5.1米,蓄水量149.6×108立方米。
2、洞庭湖
洞庭湖,位於湖南省北部的長江中游以南,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它的面積在枯水期約有2625km²,洪水期為3900多平方公里,湖區總面積達18000km²。
容積達一二百億立方米。主要入湖河流有湘江、資水、沅水、澧水。跨湖南湖北兩省,它北連長江,南接湘、資、沅、酆四水,號稱「八百里洞庭湖」。
3、太湖
太湖古稱震澤,又名"笠澤",是古代濱海湖的遺跡,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約在100萬年前,太湖還是一個大海灣,後來逐漸與海隔絕,轉入湖水淡化的過程,變成了內陸湖泊。
4、洪澤湖
洪澤湖位於江蘇省洪澤縣西部淮河中游的沖積平原上,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是一個淺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內,最大水深5.5米。湖區總面積為1576.9km²。
湖水的來源,除大氣降水外,主要靠河流來水。流入洪澤湖的河流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是我國平原水庫型湖泊中面積最大的一個。
5、巢湖
巢湖,古稱南巢。是中國第五大淡水湖。地處安徽省合肥市,襟湖帶江,是安徽「金三角」的腹地,素有「東方日內瓦」之譽。面積769.5km²。有杭埠河、豐樂河、上派河、南淝河、柘皋河等注入,湖水經裕溪河入長江。有蓄水、灌溉之利,並以產銀魚著名。
2、巢湖有多大面積
巢湖(市)的面積:2063平方千米;
巢湖,湖泊面積: 560~825平方公里; 東西長54.5公里,南北平均寬15.1公里,湖岸線最長181公里多公里。最大水域面積約825平方公里,最大容積48.10億立方米,最大深度0.98~7.98米。流域面積為12938平方公里。
3、我國水污染的原因是什麼?
進入「九五」以來,我國大規模水污染防治在「三河三湖」"淮河、太湖、巢湖、滇池、海河、遼河等重點流域全面展開。經過幾年的努力,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部分河段水質有所改善。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水環境問題比較復雜,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解決水環境問題需要經過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重點流域的水污染問題仍將十分嚴重。
1. 我國水環境問題及其影響因素
我國水環境面臨著水體污染、水資源短缺和洪澇災害等多方面壓力。水體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環境破壞促使洪澇災害頻發。據199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目前我國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區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機污染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揮發酚等;湖泊以富營養化為特徵,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總氮、化學需氧量和高猛酸鹽指數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標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重金屬。這些因素構成了水環境問題影響范圍廣,危害嚴重,治理難度大等特徵。我國水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類主觀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企業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工業發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僅單位產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萬元產值用水量各省區間差距懸殊。1998年全國平均萬元GDP用水683m3以上。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但是,黑龍江、內蒙古、江西、廣西、貴州、青海、甘肅等省區大多在1000m3以上。寧夏、新疆為4000m3左右。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產2kg糧食,而寧夏才生產不到1kg。同時,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企業生產經營缺乏節能降耗的動力。企業技術改造往往以擴大再生產為目的,生產工藝落後,更新換代速度慢。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增長方式的日趨轉變,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將逐步走上科學化管理軌道。但是,這種轉變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水環境問題嚴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政策導向的偏差。長期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注重經濟增長速度、主要產品產量、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等指標,沒有把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納入經濟核算體系。迄今為止,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作為「非生產性福利事業」。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由政府包攬,使政府不堪重負,以至於拿不出錢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甚至建成污染處理設施也因經費來源問題沒解決而難以正常運轉。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一些經濟發展政策有悖於環境保護。我國一度「遍地開花」的「十五」小企業,布局分散,規模不經濟,生產工藝落後,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環境容量不相適應,也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以往在確定地區產業發展方向、地區生產力布局時,往往忽視區域環境容量。我國主要江河出現的嚴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與流域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關系。淮河流域四省自80.年代初開始,利用當地資源,大力發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紙、製革、火電、食品等小型工業,污染物排放量超過了淮河的承載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質急劇惡化;由於缺乏科學認證和科學管理,一些缺水地區盲目發展高耗水型工業,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單一的資源型產業,不發展與之相配套的加工業,產業結構雷同,形成嚴重的結構型污染。
自然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環境問題的惡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難度。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引起全球溫度、濕度、降水量的分布變化,使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災害頻發。我國北方地區氣候也明顯變暖,華北地區冬季平均氣溫90年代比50年代上升2.1℃。氣溫上升,地表徑流減少,蒸發量增大,發生旱災的機會增多。1997年我國北方地區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降水量異常偏少,溫度偏高,海河水資源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黃河水資源量為多年平均量的61%。由於河道徑流減少,水體自凈能力下降,加劇了水環境惡化。1998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長江中下游、嫩江、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導致特大洪水災害的發生。
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懸殊,水資源分布與人口、經濟和社會發展布局極不協調。北方黃河、淮河、海河、松遼河,以及內陸河5個流域,總人口佔全國的47%左右,耕地面積佔65%以上,GDP佔全國的45%以上,而水資源卻只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人均佔有量僅為南方地區的1/3。這些因素也是導致水環境問題突出的重要方面。
2. 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面臨的主要問題
「九五」以來,我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以淮河治理為先導,太湖、巢湖、滇池,以及海河、遼河相繼開始。通過採取工業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以及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壓縮過剩生產力中,取締、關閉、和淘汰生產工藝落後、設備陳舊、污染嚴重的企業等一系列措施,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部分水域已經接近實現第一階段的污染防治目標。「九五」水污染防治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對於開拓我國的環境與發展道路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但是,從總體上看,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進展還比較緩慢,取得的成果十分脆弱。在實踐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充分說明,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流域水污染防治仍面臨嚴重挑戰。
2.1 黃河、長江流域水環境問題亟待解決
「九五」期間「三河三湖」的治理僅僅是拉開了我國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規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時,必須看到,黃河、長江的污染問題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黃河這個中華民族的搖籃,他養育了人類,也無數次地給人類帶來災難。如今,由於人類活動的作用力,使黃河的環境問題日趨嚴重。1999年,在黃河流域的114個重點監測斷面上,V類和劣V類水體分別為70%和56.2%,黃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為嚴重,而且黃河的污染主要來自支流。目前,黃河水量少,自凈能力弱,水環境處於危機之中。在西部大開發中,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將進入較快增長時期。黃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資源短缺「雪上加霜」。
長江上游沿岸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這一地區的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污染問題隨之加重,特別是三峽庫區及其上游的水質不斷惡化。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預計到2010年,長江上游重點地區廢水排放量將以年均4.1%的速度增長;沿江城鎮生活垃圾入江量,將由1995年的約200萬t增加到2010年的467萬t;三峽庫區的水體自凈能力將大幅度下降。2009年三峽庫區建成蓄水後,庫區將由一個流速快、流量大的河流變成一個流速緩、滯留時間長,回水面積大的人工湖。水體稀釋自凈能力下降,水污染必然加重。根據預測,三峽工程建成後,湖區上游岸邊污染帶主要污染物濃度將比建壩前增加2-10倍,將成為重污染區。
2.2 城市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後
城市基礎設施是工業建設的載體,制約著工業建設規模和發展速度。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建設不恰當地把基礎設施建設的載體地位降低為工業的一般附屬物地位,基礎設施的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和工業建設不協調,導致基礎設施長期超負荷承載。特別是城市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僅僅在近幾年才開始興建。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的污水處理能力遠遠滿足不了實際需要。
隨著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產生量大幅度增長。近年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一般情況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周期為3年。從目前的建設進度看,實現「九五」期間國家提出的全國50萬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裝置的要求,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以淮河為例,按規劃,到2000年,淮河流域四省需要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52座,總投資60.8億元,形成污水處理能力352萬l/d。到1999年6月建成的污水處理廠只有3座,污水處理能力僅為44萬l/d。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緩慢的原因,除了資金短缺外,現行管理和運行機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運營陷於困境。由於沒有真正落實「污染者負擔」的政策,地方財政因無力支付污水處理費用,常常使建成後的污水處理廠不能正常運行,環境保護投資不能有效發揮環境效益。
2.3 大量的面源污染問題尚未找到解決途徑
目前,全國的工業污染已經開始得到有效控制。到2000年底,全國所有工業污染源都將實現達標排放。城市污水處理正在逐步加快步伐。但是,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的農葯、化肥、畜禽養殖污染量大面廣,有一定治理難度。從50年代到90年代,我國農葯施用量增加近100倍,成為世界上農葯用量最大的國家。我國每年因農葯中毒的人數佔世界同類事故中毒人數的50%。而且由於農葯的大量流失,造成嚴重的水體污染。全國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1995年是1978年的4倍。目前,偏施化學氮肥,使氮、磷、鉀比例失調現象比較嚴重。而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進入河流、海洋、湖泊,成為水體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同時,由於大量化肥的使用,農村畜禽糞便的農業利用減少,畜禽業的集約化程度提高,加重了養殖業與種植業的脫節。畜禽糞便的還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1998年全國畜禽糞便產生量是當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3.4倍。這些畜禽糞便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同時,作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鄉鎮企業的發展也一直是困擾農村環境的一大難題。據1991年和1997年兩次全國鄉鎮工業污染源調查,鄉鎮工業二氧化硫、煙塵、化學耗氧量和固體廢物排放量分別增長了22.6%、56.5%、246.6%和552%;在全國主要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有所控制的情況下,鄉鎮企業排污量卻在增長,這將對水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2.4 經濟政策不配套,污染治理資金嚴重短缺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污染防治資金以國家預算內資金為主。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環境已經不能奏效。但是,由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尚未建立,多元化的環境保護投資體制難以形成。作為促進污染防治的重要經濟手段排污收費制度,目前還很不完善。主要問題是,排污收費標准過低,不能發揮刺激污染防治的作用。超標排放污水收費作為排污收費的主體,其收費額不足污染處理設施運行成本的一半;污水排放收費最高不超過0.5元/l;排污收費項目不全,主要對象是大中型企業和部分事業單位,城市污水處理費僅在少數城市開征,而且收費標准較低,「污染者付費」的原則沒有充分體現;排污費的轉移支付機制尚未建立,流域內上下游之間缺乏利益補償政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不協調,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九五」期間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別是國家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中把環境保護作為重點投資領域,一些水污染防治重點項目得到國債資金的支持。但是,由於環境保護資金渠道狹窄,投資量小,污染治理資金短缺的問題仍然非常突出。按計劃,「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約需資金1260億元,但是目前已經落實的資金與需求相差甚遠。1998年國家增發財政債券和銀行貸款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分配給淮河流域10億元財政債券資金用於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但是,這些資金僅為淮河城市污水處理廠總投資的16.5%,而且投資項目達34個之多。由於地方配套資金不足,開工的項目不少,卻因缺乏資金施工建設進度緩慢,很多工程至今投資尚無著落。
3. 關於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議
我國是在經濟技術相對落後的情況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防治將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特別是水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經過一個艱苦的治理過程。因此,我們必須在認真總結「九五」期間水污染防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借鑒世界一切成功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不斷加強政策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逐步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水污染防治道路。
3.1 在決策中控制新的水環境問題產生
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在確定經濟發展速度、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資源開發計劃、區域開發計劃,以及制定經濟技術政策,進行重大經濟決策時,應當對實施這些決策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做出科學評價,評價的結論作為各級決策的依據。在決策中綜合考慮環境、經濟和社會因素,統籌兼顧,使發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設置專門的評價審議機構,並使這一制度法制化,逐步建立起依法決策的運行機制。
區域經濟的發展要充分考慮水資源保護。限制缺水地區發展耗水型產業,調整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嚴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和重污染的建設項目。近期應重點調整北方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防止水資源短缺問題進一步加劇。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經濟發展應考慮為生態用水留有餘地,防止因過度開發導致下游地區河湖萎縮、土地沙化、生態退化。在水源地區,引導和組織水源地生態經濟體系建設,避免水源地區經濟發展導致下游城市水源污染。
3.2 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堅持開源節流並舉的方針
大力開展節水活動,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水消耗。有組織地推行節水、高效的農灌技術;完善科學的農業用水管理措施,盡快改變農業生產大量耗水的局面。制定單位產品用水定額和水重復利用率考核指標,建立工業用水考核制度;明確規定冷卻水及工藝用水等工業廢水必須循環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發展水的閉路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水排放量。
在開展節約用水,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同時,全面加強水污染防治,特別是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流域治理的重點在城市,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要走集中與分散治理相結合和廢水資源化路子。因地制宜地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後的污水要用於工業冷卻水、城市景觀和園林綠地用水等。
3.3 建立和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價格體系
國家有關部門應抓緊組織開展資源定價研究,有計劃地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和國家稀缺資源制定分類指導的價格政策,盡快改變「資源無價」,資源產品低價的不合理狀況,使水資源價格體現資源價值、資源利用和污染防治費用。同時,積極推進水資源資產化管理進程,加強資源核算體系的研究,為逐步將水資源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創造條件。
3.4 完善環境經濟政策
抓緊制定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環境經濟政策,進一步強化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環境經濟手段。盡快提高排污費標准,使之高於污染治理成本;制定水污染防治相關政策,建立資源更新的補償機制;全面實現「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在用水收費中,普遍增加污水處理費,作為城市污水處理廠運行費用;環境保護作為「市場失效」的領域,特別是環境科技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國家應加強產業政策支持。同時,鼓勵和推動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企業化。
積極建立環境稅收制度。擴大資源稅的徵收范圍,對地下水等稀缺資源徵收資源稅;對新建污染項目徵收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控制結構型污染;對現行排污費與費改稅進行利弊分析,探索徵收污染附加稅;對從事城市污水處理的企業實行零稅率;對生產再生資源和利用再生資源生產的產品,應給予稅收減免的優惠。
3.5 大力推行清潔生產
工業部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合理調整工業布局,推動資源消耗小、效益高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結合技術改造推行以清潔原料、清潔生產過程和清潔產品為主要內容的清潔生產。要把清潔生產當作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下的一次工業企業的全面改造,在全國所有工業企業推行清潔生產。通過加強環境管理審計,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促進我國工業向新的技術基礎轉移,以集約方式提高質量,降低消耗,增加經濟效益。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我國資源節約型生態工業生產體系。
3.6 加強農村面源污染的防治
農村要推行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農業生產體系。全面推廣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合理配置的「大農業」生產模式,注重農、林、牧、副、漁各業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把現代化科學技術和傳統農業精華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增加有機肥料的使用,減少化肥、農葯的使用。開發生物農葯技術,推廣以菌治蟲、以蟲治蟲的生物技術替代農葯。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個生態農業試點,應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把推行生態農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場革命,在全國廣大農村普遍展開。逐步把農村富餘勞動力從污染型鄉鎮工業轉移到生態農業建設上來。縣、鄉兩級政府要制定生態農業建設規劃,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強技術推廣,有計劃地在全國鄉、村培養一批技術骨幹,指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
3.7 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改革現行城市污水處理體制,實現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的社會化、市場化、企業化。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要引入競爭機制,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多元化投資建設、企業化運營管理、社會共同負擔費用、政府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積極探索城鎮給排水建設和運營一體化的管理體制。逐步使政府從直接管理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中解脫出來,讓污水處理真正走向市場。
環保產業的發展應當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國家應制定扶持環保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在投資、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鼓勵一部分產品過剩的企業轉向環保產品生產和服務;組建環保產業集團,盡快形成產業規模;抓緊培育環保市場,把原來政府管理的環保服務事業推向市場。同時,要加強環境科學研究,組織開展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等急需的重點水處理技術攻關;加速污染防治和生態工程成套設備的國產化,改變我國環保產業落後的現狀,以適應我國污染防治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錢 勇.現代廢水處理新技術.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93.
[2] 井文涌.採取有力措施,推進中國水環境保護:水工業與可持續發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3] 解振華.完成跨世紀的環保任務.科技日報,1999 09 28(1).
[4] 周春暉主編.過程式控制制工程手冊[M].北京:化工出版社,1992.[2] 李永和主編.工業酸度計[M].北京:化工出版社,1988.
4、環境污染的危害
1、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人需要呼吸空氣以維持生命。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約2萬多次,吸入空氣達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氣對人體健康有直接的影響。大氣污染物對人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表現為呼吸系統受損、生理機能障礙、消化系統紊亂、神經系統異常、智力下降、致癌、致殘。人們把這個災難的煙霧稱為"殺人的煙霧"。
2、對植物危害
大氣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對植物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當污染物濃度很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急性危害,使植物葉表面產生傷斑,或者直接使葉枯萎脫落;當污染物濃度不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慢性危害,使植物葉片褪綠,或者表面上看不見什麼危害症狀,但植物的生理機能已受到了影響。
3、酸雨
指降水的pH值低於5.6時, 降水即為酸雨。煤炭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其次氣象條件和地形條件也是影響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
4、一氧化碳(CO)
一氧化碳是無色、無臭的氣體。主要來源於含碳燃料、卷煙的不完全燃燒,其次是煉焦、煉鋼、煉鐵等工業生產過程所產生的。人體吸入一氧化碳易與血紅蛋白相結合生成碳氧血紅蛋白,而降低血流載氧能力,導致意識力減弱,中樞神經功能減弱,心臟和肺呼吸功能減弱;受害人感到頭昏、頭痛、惡心、乏力,甚至昏迷死亡。
5、氟化物(F)
指以氣態與顆粒態形成存在的無機氟化物。主要來源於含氟產品的生產、磷肥廠、鋼鐵廠、冶鋁廠等工業生產過程。氟化物對眼睛及呼吸器官有強烈刺激,吸入高濃度的氟化物氣體時,可引起肺水腫和支氣管炎。長期吸入低濃度的氟化物氣體會引起慢性中毒和氟骨症,使骨骼中的鈣質減少,導致骨質硬化和骨質疏鬆。
5、中國五大淡水湖是?面積最大的淡水湖是?
中國五大淡水湖是: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
面積最大的鄱陽湖:面積 3960平方公里。
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位於江西省北部,面積3960平方公里,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湖的西北是避暑勝地廬山。
鄱陽湖旅遊景區,主要指湖區內的景點及自然保護區整體。湖區有41個島嶼和7個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內鄱陽湖候鳥已達300多種,近百萬只,其中珍禽50多種,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世界上現有白鶴大約為4000多隻。其中90%在鄱陽湖越冬。鄱陽湖是白鶴的世界,水鳥的天堂。
鄱陽湖是長江江豚重要棲息地和種質資源庫,江豚數量穩定,種群結構合理,屬於長江江豚的優質種群。截止2016年,鄱陽湖現有江豚數量為450頭左右,是洞庭湖擁有江豚數量的5倍,佔全中國一半。
(5)巢湖容大金屬擴展資料
鄱陽湖的古稱很多:彭蠡澤、彭澤、官亭湖、揚瀾、擔石湖等等,不下10個。這倒不是因為它有許多淵源,而是由於它兼並了許多小湖,逐漸擴大,同時也並蓄了那些小湖的名字。它本初的乳名源自大禹治水時期,這片地區因地勢低窪,
形成了數條分汊狀水系,所以取古漢語中表數量多的虛詞「九」,稱其為九江。《禹貢》中記載「九江孔殷,東為彭蠡。」彭者,大也;蠡者,瓠瓢也,即葫蘆。也就是說,這片窪地湖泊,自古就形似葫蘆瓢。
6、巢湖與淮河的土壤污染類型相同嗎
巢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目前正面臨著嚴重的水環境污染與水體富營養化問題。通過對巢湖流域塘西地區大豆地、水稻田、菜地、山芋地、小麥地、集鎮街道、山坡地、飼養場地、農村道路、湖灘蘆葦地、荒地等11種土地利用類型地表徑流污染現狀的詳細調查與分析,建立了巢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地表徑流污染研究的一般程序與方法。在分析了巢湖流域環境背景特徵的基礎上,應用主分量分析技術,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地表徑流污染的特徵。結果表明,巢湖流域地表徑流污染已相當嚴重,且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地表徑流污染特徵差異明顯。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了巢湖流域水環境污染與水體富營養化控制的建議,為巢湖流域非占源污染的控制提供依據。巢湖地處長江和淮河兩大河流之間,是我國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由於流域內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特徵,巢湖單位湖泊容積中接納廢水量位居五大淡水湖泊之首,湖泊呈嚴重富營養化狀態,直接影響了沿湖人民飲水安全以及工農業生產和旅遊業的發展,也使巢湖富營養化問題受到國內、國際上的廣泛關注。研究者圍繞引起藍藻爆發的富營養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對於有機物污染,特別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近幾年也已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作為有機物污染物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多環芳烴(PAHs)以其潛在的毒性、致癌性及致畸誘變作用,通過生物累積及食物鏈的傳遞放大,給生物體、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帶來極大危害而引起了各國環境科學家的極大重視,了解有機污染物在環境中的來源、分布、歸宿及去除問題,己成為當今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國家環境保護部在2007年對主要水體的揮發、半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做了大規模的調查,從2008年開始,對飲用水源地水體的揮發、半揮發性有機污染物中特定項目的前35項,要求每月監測、報告,對於有機污染物特定項目的全項67項,要求每年監測報告。本文對巢湖西半湖中揮發、半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及多環芳烴,以S-17408B-Q1揮發性有機物混合標准、S-17408A-Q1半揮發性有機物混合標准和美國國家環保局8310方法中的化合物作為研究的目標污染物,對其污染現狀進行了監測分析研究,並對污染來源作了初步探討。 1、水體揮發、半揮發性有機污染物中,二氯甲烷、三氯甲烷、苯系物和酞酸酯類檢出率比較高,甚至達到100%,硝基苯、苯並芘和其它鹵代烴有少量檢出。揮發性有機物的濃度都較低,低於GB 3838 - 2002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項目標准限值。本文研究的酞酸酯的目標化合物:鄰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鄰苯二甲酸二辛酯檢出率100%,最大質量濃度接近地表水源地特定項目標准限值。 2、多環芳烴在所檢樣品中都有檢出,沉積物中含量較高,特別是南淝河斷面和南淝河入湖區,其總量在各樣本中的濃度范圍:水樣32.2 ng/L~146.9 ng/L,水生生物4.3~22.7μg/Kg,底質中0.7029~5.219 mg/Kg;南淝河斷面沉積物中30.61mg/Kg,該斷面受到較嚴重的多環芳烴污染,這反映了南淝河水體質量受到PAHs的影響,而南淝河水體質量又直接影響到巢湖的水環境。水樣中以2環的PAHs為主,底質中以3~5環的PAHs為主,致癌風險較大的5環PAHs在底質中各點都有檢出。巢湖西半湖受到石油輸入和煤、石油、木材及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不完全燃燒,即熱解成因的復合PAHs污染,主要入湖河流周邊冶金、化工行業、水上運輸及生活排污產生的污染物應該是PAHs的主要來源。以保護淮河流域環境和居民健康為出發點,為揭示流域農業面源污染負荷時空分布特徵,採用清單分析法和排污系數法核算了流域35個地級市的畜禽養殖、農村生活、農田種植3種污染源總氮(TN)的排放量和排放強度。利用GIS軟體對氮素耕地、水體污染排放強度進行時空變化分析,分析出流域面源污染的重點污染源、污染類型及其空間分布特徵,並根據健康風險評價模型估算流域內陸下水中硝態氮對人體潛在的健康風險。結果表明:2015年淮河流域農村生活、化肥使用和畜禽糞便TN排放量分別為42.17萬、644.44萬t和213.86萬t,排放比重分別為3.58%、72.39%和24.03%,化肥的施用仍是氮素污染的主要來源;耕地氮素污染負荷方面,農田種植>畜禽養殖>農村生活;地表水氮素污染負荷方面,農田種植≈畜禽養殖>農村生活。流域內不同地區污染物負荷強度受耕地面積和水資源量的影響,分布存在一定區域空間分異現象,淮河流域西北部地區負荷強度高於東南部。地下水硝態氮健康風險指數在0.49~3.18之間,健康風險閾值超過"1"的城市數量占整個淮河流域的82.86%,應注意飲用水的安全問題。我國糧食主產區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呈上升趨勢,點位超標率從7.16%增加至21.49%,增長了14個百分點。污染物以鎘(Cd)、鎳(Ni)、銅(Cu)、鋅(Zn)和汞(Hg)為主,南方糧食主產區土壤重金屬污染重於北方。
上述數據源自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陸地表層格局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發布在最新一期的《環境科學》期刊上。《環境科學》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這也是權威期刊第一次公布全國范圍內多個區域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分布狀況。
研究人員表示,此前對於中國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研究多集中在小尺度或者單個區域內,且多集中在工業區、礦區、城郊耕地等。研究人員分析了2000年以來3006個耕地樣點土壤重金屬實測數據,以及20世紀80年代的土壤重金屬歷史數據,評估了我國五大糧食主產區——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長江中游及江淮地區、黃淮海平原和四川盆地的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
研究發現,總體來看我國五大糧食主產區以輕度污染為主。不過,絕大多數重金屬元素污染比重呈上升趨勢,其中鎘(Cd)的污染比重增加趨勢最為顯著,點位超標比重從1.32%增至17.39%,20多年間增加了16.07%。鎳(Ni)、銅(Cu)、鋅(Zn)和汞(Hg)的點位超標比重分別增加了4.56%、3.68%、2.24%和1.96%。
圖表來源:《環境科學》2018年10月刊
從不同地域的重度污染點位來看,研究結果顯示,長江中游及江淮地區重度污染點位比重最大,為7.11%,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東北部、鄱陽湖平原南部、巢湖西部平原和淮河中游等區域;黃淮海平原重度污染次之,點位比重為5.11%,主要分布在山東丘陵區、豫北平原、京津唐地區、黃泛平原等地區;四川盆地重度污染點位主要在成都平原中部;松嫩平原的重污染主要集中在哈爾濱、長春等地;三江平原點位目前尚無重度污染。
2014年4月17日,環保部與國土資源部曾聯合發布過一份《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公報》僅有2200餘字,沒有公布具體的調查數據和污染分布圖。據此公報,全國土壤調查點位中,耕地部分的污染比例達19.4%,即受污染耕地約佔全部采樣耕地的1/5。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的耕地土壤重金屬點位超標率為21.49%,較2014年的《公報》增加了2個百分點。不過研究人員解釋稱,這源於樣本采樣方法的差異。《公報》中的數據來源於均勻采樣,此研究中的數據部分來源於公開發表的文獻,可能存在一定發表偏倚,如部分文獻重點關注了工礦業區附近、大城市周邊等易被污染區域,或將從整體上提高糧食主產區土壤重金屬點位超標率。
至於污染源,研究人員表示,采礦業、工業與污灌水是五大糧食主產區土壤重金屬的最主要的污染源。除北方糧食主產區污灌污染重於南方外,其餘污染源中,南方糧食主產區污染超標率及污染物種類均重於北方。
研究數據顯示,礦區附近污染耕地點位重金屬超標比重達到93.75%,重度污染比重高達87.50%。除了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沒有礦區附近點位之外,長江中游及江淮地區、四川盆地礦區附近的點位重金屬超標均為100%。
研究人員表示,土壤重金屬具有不可降解和不可移動的特性,農業土壤中的重金屬又會轉移到地下水、農作物等其他生態系統中,不斷富集並通過食物鏈和水供給危害人體健康。
此前,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將於2019年1月1日起實施。《土壤污染防治法》明確規定,國務院統一領導全國土壤污染狀況普查。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農業農村、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林業草原等主管部門,每十年至少組織開展一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普查。
7、巢湖有多大面積?
你好知道網友!你問的這個問題,巢湖最大水域面積約825平方公里,最大容積48.10億立方米,最大深度0.98~7.98米,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 如果回答讓你滿意請採納,如果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問題,歡迎你繼續追問,希望回答能夠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