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不服巢湖
雖然安徽與江蘇兩省都是「市管縣」體制,但是實質是迥然不同的。江蘇的撤地設市比較徹底,各地級市市區從強到弱經過了好幾輪撤縣設區,市轄區面積和人口相對比較均衡,實力較強,形成了真正以中心城市帶動、促進周邊縣市共同發展的模式(哪怕是最弱的宿遷市促進、帶動作用也在逐漸顯現)。而安徽盡管掛著「市管縣」的名頭,但是基本上還是依然在延續原先以地區專署為主的領導架構,相對發達城市(主要指設市較早的城市)市域面積不大,其市轄區面積狹小,實力不強,由地區全盤演變而來的地級市雖市域廣袤,但是市轄區實力更弱,整個市域城市化進程緩慢。就是省會合肥,也與真正的「大城市」尚有不小的差距。
所以,安徽的行政區劃變動,不是什麼引領潮流之舉,而是一種滯後的補救措施,江蘇根本不必去對號入座。
此次拆分巢湖市,擴大了巢湖市相鄰三個城市市域面積,合肥把全國第五大的巢湖完全攬入了自己的懷抱,巢湖成為了一個「內湖」,蕪湖、馬鞍山也「成為了和南京、武漢一樣的跨江城市」。不過,僅僅看看武漢與南京的過江交通,就可以感知蕪湖、馬鞍山跨江北上發展「還是相當遙遠的」。但是,別人實力的不濟,這無疑是為南京市跨出南京地界、實施泛區域跨江聯動發展提供了極好的契機。當然這些都是題外話,本文主要探討的是安徽此次行政區劃變動背後合肥真正目的是什麼。
一句話,竊以為,合肥在謀求向天津靠攏!
本以為,廬江縣和居巢區劃歸合肥以後,巢湖市的主體居巢區會變更為「合肥市巢湖區」,可是安徽(實質是合肥)沒有這樣做,而是要把居巢區變回成縣級「巢湖市」。這其中或許有居巢區被肥東、肥西兩縣阻隔,不直接與合肥市區接壤的因素,也有要安撫巢湖市(居巢區)民眾、確保接收過來的巢湖市西片一區一縣順利過渡原因。然而,擴大地域就是為城市擴張准備的,為什麼合肥市要選擇平穩接收、把擴張之心暫時收起來?那一定是有後續「大動作」,而且在「等待時機成熟」。
全國的發展區域,分為東、中、西三個區域。東部區域有浦東新區、濱海新區,還有舟山新區、橫琴島之類眾多特殊區域,西部區域有兩江新區、西咸新區,天府新區又箭在弦上。而中部六省,還沒有此類副省級的國家新區,接下來將是承東啟西的中部區域攤到一、兩個副省級國家新區的時候了。副省級的國家新區名額僧多粥少,武漢、長沙、鄭州、太原和南昌五個中部省會城市,無論是傳統的城市地位,還是市轄區數量、人口基數,都在合肥之上。然而,恰恰是合肥四個區的小地盤,或許更有可能「藉助設立副省級的國家新區」來「做大省會合肥的中心城市帶動力」,對接長三角,率先實現中部崛起目標。不過,「得要有合適的地盤」來配合。「天時」正在形成,「人和」早已不在話下,加強版的即將瓜熟蒂落,就是這「地利」需要加強了。那麼——
合肥的「一級跳」就是要盡可能的擴大市域管轄范圍,「力所能及」的加大城市「當量」,這一步驟正在逐步接近現實中;
合肥的「二級跳」必將是進行市域內部的區劃調整,並在此基礎上謀求自己的「濱湖新區」上升為國家級新區;
合肥的「三級跳」乃是謀求合肥市上升為副省級城市(「合肥、巢湖兩個地級市地位相累加後,更加有分量了」),在政治地位上與南京、杭州平起平坐。
國家在十二五期間,或許有增加副省級城市數量的設想,如果合肥因為「濱湖新區」而擠佔了華東(或是泛長三角)地區的名額,蘇州的「升副」道路會不會變得困難起來?
希望採納,謝謝
2、巢湖區並入合肥,為什麼把廬江縣一起並入合肥了呢
其實合肥更加想要廬江一點...從礦產資源上來說...
3、巢湖為什麼被五大淡水湖除名
巢湖沒有被五大淡水湖除名。
沒有人們把長江流域五大淡水湖和內中國五大淡水湖混淆了。容中國五大淡水湖前面4個,同時也是長江流域的4大淡水湖,但第五個則是內蒙的呼倫湖,面積是巢湖的3倍。
原來是搞混淆了,確定地說,巢湖是中國長江流域五大淡水湖之一,被剔除中國五大淡水湖之列實屬正常。其實巢湖不僅是一個湖,幾年前還是一個市,車牌號皖Q,可惜被合肥蕪湖馬鞍山等地拆分了,巢湖這個湖被劃給了合肥。
(3)廬江不服巢湖擴展資料
巢湖,總計湖長54.5公里。其中由巢湖閘至下楊村26公里,由下楊村至中廟10公里,由中廟至井川圩18.5公里。
最大寬度,為垂直於長度方向的相對兩岸間的最大距離,當水位10米時,寬度為21公里。平均寬度,為湖水面積除以湖泊的長度,當水位12米時,面積為820平方公里,由此可以得出,湖泊平均寬度為15.1公里。
4、問廬江到巢湖公多少公里,自己開車怎麼走啊??????
從廬江縣
1. 向東南方向 415 米
2. 在環形交叉口,下第 3 個出口上316省道 24.7 公里
3. 在環形交叉口,出第 1 個出口,繼續沿316省道前行 45.1 公里
4. 向右轉,繼續沿316省道前行 286 米
5. 在環形交叉口,下第 2 個出口上208省道 1.5 公里
6. 沿巢湖南路繼續前行 1.5 公里
7. 在環形交叉口,下第 2 個出口上巢湖中路 0.6 公里
8. 在東風路向左轉 0.5 公里
9. 向右轉 208 米
到巢湖
5、廬江巢湖哪個歷史悠久
巢湖市(原巢縣)的歷史源遠流長,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三千多年。
商時地屬南疆,故名南巢。《尚書·仲虺之誥》:」成湯放桀於南巢。」
周時為巢(伯)國地。春秋時為楚屬國。四至大致東到昭關(今屬含山縣),西至廬江,南達長江,北到巢湖。巢國多次被吳國所佔,《春秋》:魯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公會吳於橐皋」,即今柘皋。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滅吳,巢國還楚。
秦統一後,置郡縣,柘皋一帶為橐皋縣,巢湖以南為居巢縣,也作居鄛。兩縣均屬九江郡。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設淮南國,領居巢。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居巢改屬廬江郡(橐皋仍屬九江郡)。東漢橐皋歸逡遒縣(今肥東),居巢為劉般封國,稱居巢侯國。東漢末年,袁術占據淮南,重立居巢縣。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居巢屬吳。二十二年曹操占居巢,此後一直隸屬曹魏。西晉在原居巢境分設居巢、臨湖、襄安,隸屬廬江郡。南北朝設南豫州,領南礁郡;劉宋大明三年(公元459年),居巢易名蘄,隸屬劉宋。蕭齊因之。南梁置合州,蘄所在的南譙郡屬之。
隋統一後,改合州為廬州。開皇元年(公元581年),襄安改屬廬江郡。據《隋書·地理志》載:襄安」有龜山、紫微山、亞父山、半陽山、白石山、四鼎山」。至此,今巢湖市東、西、北方位大致形成。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析襄安為開城、扶陽兩縣,隸屬巢州。七年州廢,合兩縣名巢縣(巢縣一名,當始此),隸屬廬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為十道,巢縣屬淮南道。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州為郡,隸屬廬江郡。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歸淮南軍領轄,次年廬江郡改為廬州,隨屬之。五代始屬唐。天五年(公元908年)唐亡,歸吳。後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屬南唐,歸昭順軍。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歸保信軍。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設無為軍,治所在巢縣城口鎮(今無為縣城),領巢縣、廬江二縣。至道二年(公元996年),縣治設巢城(今巢湖市址)。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析巢縣南、廬江東置無為縣。至此,今巢湖市的四至基本確定。南宋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升巢縣為鎮巢軍,屬沿江制置使司。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設無為路,鎮巢軍隸之。二十三年再稱巢州。二十八年,置巢州為縣。自此巢縣名至改置巢湖市前一直未變。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分天下為十八道,巢縣屬淮西道。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歸淮南江北行省。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吳設中書省,巢縣隸廬州府無為州。清廢州設府。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巢縣屬廬州府,歸江南左布政使轄;康熙元年(公元1667年)改屬安徽省,後屬安廬滁和道轄。
「廬江」,最早出現於《山海經·海內東經》的一條江名,現為哪條水流尚無定論。後郡因江名,縣因郡名,延續至今。廬江又叫潛(潛川),始於南朝梁(《梁書》、《魏書·地形志》)。
今廬江之地,春秋屬舒國,戰國屬楚,秦屬舒邑,漢為舒縣。「廬江郡」設於西漢初。「廬江縣」名始於隋(《隋書·地理志》),另說始於南朝梁(《太平寰宇記》),兩說時間僅相差幾十年。廬江縣設立以後,隸屬和地域多有變化。
廬江縣境,春秋時期屬舒國,徐人取舒後,為楚地。
秦朝,先屬九江郡,後屬衡山郡。
漢代,為舒縣,初屬淮南國衡山郡,後屬衡山國、衡山郡。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廢江南廬江郡,分衡山東部、九江郡南部置新廬江郡,舒縣屬廬江郡。
三國時期,先後分屬為吳廬江郡(治皖),魏廬江郡(治陽泉)。
晉代,仍為舒縣,屬豫州廬江郡(治陽泉)。南北朝時期,梁天監元年(502年),置湘州,改舒縣名潛,為廬江郡治。
隋代,開皇元年(581年),罷廬江郡置廬州,遷廬州治於合肥;大業三年(607年),復改廬州為廬江郡,州、郡治移建於合肥,為存舊名,改舊治為廬江縣。
唐朝,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分合肥、廬江地置舒城縣。
宋代,析廬江、巢縣地設無為縣。
元朝, 縣境仍沿舊域。
6、巢湖和廬江的關系
廬江縣屬巢湖市管轄,巢湖是安徽的一個地級市,管轄無為縣、和縣、含山縣、廬江縣、居巢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