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廬江王
1、中國唐朝名將
有李光弼,還有郭子儀,他們平定了安史之亂,是漢族的名將。還有就是唐初,有著名的秦叔寶尉遲恭這些,都是漢族的名將。
中國唐朝名將:
1.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葯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碰物北)人。唐朝傑出的軍事家。
2.侯君集
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土橋鎮侯家村)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3.李勣
李勣(jì)(594年—669年12月31日),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市東明縣)人。
4.韋皋
韋皋(746年—805年9月13日),字城武。京兆萬年(陝西西安)人。唐代中期名臣。韋皋出身「東眷韋氏鶥城公房」,排行第二十三。
5.薛仁貴
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漢族,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
6.郭子儀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華州區)人,唐代名將、政治家、軍事家。郭子儀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但一直未受重用。
7.李愬
涼武公李愬(sù)(773年—821年),字元直。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唐代中期名將,為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
8.王忠嗣
王忠嗣(706-749年),初名王訓,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市華州區)人。唐朝名將,豐安軍使王海賓之子。開元二年(714年),父親王海賓戰死於武階之戰中。
9.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 ),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將,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 ,初任左衛親府左郎將,襲封薊郡公。
10.蘇定方
蘇定方(592年—667年),名烈,字定方,以字行於世。漢族,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縣)人。唐朝傑出的軍事家。
11、張仁願
張仁願文武全才,曾任殿中侍御史,後任肅政台中丞,檢校幽州都督,擊退突厥默啜可汗的進犯,兼任並州大都督府長史。唐中宗繼位後,張仁願被召回,授左屯衛大將軍、檢校洛州長史,但不久又被任命為朔方軍大總管,防禦突厥。唐朝張仁願建立三受降城體系取漠南,極大的削弱了後突厥汗國的國力。
12、張巡
張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新唐書》本傳載為鄧州南陽)。唐朝中期名臣。唐玄宗開元末年枝吵型,張巡中進士,歷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縣令、真源縣令。安史之亂時,起兵守雍丘,抵抗叛軍。
13、許遠
許遠(709年—757年),字令威,杭州新城(今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上)人,一說杭州鹽官(今浙江海寧西南)人。唐代名臣,右相許敬宗曾孫。許遠為開元末年進士,曾入劍南節度使府為從事,因得罪節度使章仇兼瓊,貶為高要尉。安史之亂時,被唐玄宗召為睢陽太守。至德二載(757年)正月,遭安慶緒部將尹子琦合兵十餘萬圍攻,他與真源令張巡以數千兵卒協力固守睢陽。
14、王君廓
王君廓(?-627年),並州石艾(今山西平定)人,唐初名將。王君廓早年聚眾為盜,四處劫掠,占據井陘,後投靠瓦崗,不久又率眾歸附唐朝,授為上柱國、右武衛將軍,進爵彭國公。隨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劉黑闥,鎮守幽州。他在玄武門之變後,挑撥廬江王李瑗謀反,然後再將其誅殺,以平叛英雄自居,被任命為左領軍大將軍,兼幽州都督,左光祿大夫。
15、秦瓊
秦瓊(?—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先後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後隨裴仁基投奔瓦崗軍領袖李猛猜密,瓦崗敗亡後轉投王世充,因見王世充為人奸詐,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投唐後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是一個能在萬馬軍中取敵將首級的勇將,但也因此渾身是傷。唐統一後,秦瓊久病纏身,於貞觀十二年(638)病逝。
2、唐朝初期封了哪些王
唐高祖諸兄弟:永安壯王、淮安靖王、襄邑恭王、長平肅王
唐高祖諸子侄:隱太子、太宗(秦王)、衛懷王、巢剌王(齊王)、楚哀王、荊王、漢王、酆悼王、周王、徐康王、韓王、黃公、彭思王、鄭惠王、霍王、虢庄王、道孝王、鄧康王、舒王、魯王、江安王、密貞念帆王、滕王,襄武王、河間元王、廬江王、淮陽壯王、江夏王、隴西敬王
唐太宗諸子:恆山王、楚王、吳王、濮恭王、齊王、蜀悼王、蔣王、越王仔拆雹、高宗(晉王)、紀王、江殤王、代王、趙王、曹王
唐御消高宗諸子:燕王、原悼王、澤王、許王、敬帝(代王)、章懷太子(雍王)、中宗(英王)、睿宗(相王)
3、貞觀初,太宗與黃門侍郎王珪宴語,時有美人侍側,本廬江王瑗之姬也,瑗 敗,籍沒入宮。太宗指示珪曰:「廬
貞觀初年,唐太宗與黃門侍郎王圭吃飯實閑談,當時有一個美人在旁邊侍後,她本來是廬江(守備)王瑗的寵姬,王瑗戰敗後被抓到宮里。太宗指著她對王圭說:「王瑗是個無道之人,把她丈夫殺了後又把她納為妾。這么暴虐的人,怎麼會不被人消滅呢!」王圭離開座位說:「陛下認為王瑗做的對還是錯呢?」太宗答到:「人怎麼可以殺死別人然後搶奪人家妻子呢,你問我這么簡單的道理,為何呢?」王圭答到:「我曾經看到《管子》上說:齊桓公到郭國,問當地百姓說:『郭國為什麼會滅亡呢?』百姓們說:『因為國君喜歡好人但是厭惡惡人的緣故。』桓公說:『向你們所說,他是一個賢明的君王啊,怎麼會被別人所滅呢?』鄉親們說:『不是那樣的,郭國國君喜歡好人但是不加以任用,厭惡惡人但不能除去他們,所以就亡國了。現在這個婦人尚且在身邊,我認為陛下肯定認為王瑗做得對,陛下如果認為王瑗做的不對,就是所謂知惡而不去。」太宗很高興,說王圭確實說得很好,然後把那個美女送回家去了。
4、大唐前期名將含金量有多高?不滅個國,誰好意思在這個圈子裡混?
提到唐朝,或許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可以說,唐朝在我國的歷史發展專是比較繁盛的朝代,當時周邊各國都派誰是乾安學習,就連到現在唐朝的文化也一直是我們的驕傲。
唐朝初年的名將的含金量都非常高,然而網上有網友開玩笑說,不滅個國,你好意思在這個圈子裡混?今天就為大家講講,那些斗凱名將滅了那些國?
戰神李靖,打遍天下無敵手
或許大將軍李靖是我們比較熟知的,因為不論是在英雄傳說還是襪碼在神話故事都會出現李靖的名字,鐵在故事中,李靖被稱為托塔天王,可以看出他在後人的地位有多高,而歷史中的李靖雖然沒有上天遁地的本領,但是在打起仗來絕對是讓敵人心有餘悸。
李靖作為唐朝的開國元勛,他跟隨李世民也是走南闖北,馳騁疆場。而且李靖的作戰經歷也比較豐富,據說他的戰績說上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在李靖的眾多戰績中,估計最經典的就是平定蕭銑之戰,蕭銑是隋末唐初的大軍閥,而且他還是梁武帝的後代,所以擁護他的人還是很多的,因而想要戰勝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剛開始是李孝恭去與蕭銑交戰,只不過出師不利,李孝恭多次無功而返。
而且蕭銑的大本營在三峽附近,熟悉軍事方面的朋友都知道,這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所以蕭銑面對唐軍的進攻,並沒有感到一絲慌張,甚至還放出大話說,唐軍絕對不會攻上來,因為當時正處於雨季,從天時地利來說,絕對不是進攻的好時機。
可是李靖卻打破蕭銑的白日夢,親自帶領唐軍突襲蕭銑的中心部隊,讓蕭銑措手不及,面對來勢洶洶的唐軍,蕭銑突然意識到輕敵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他沒有想到,正是自己的盲目自大,成為了李靖的把柄。所以說驕兵必敗是不變的真理。
狂將蘇定方,滅國無數
其實除了李靖,還有一位大將總是被人忽視,甚至後人還總是把他當反面人物,他就是告銷哪蘇定方,在當時,戰場上聽到蘇定方的名字都直呼「滅火神將」,因為蘇定方的戰績可以和李靖齊肩,毫不誇張地說,他打起仗來估計連他自己都害怕。
當時西突厥比較猖狂,一直在挑釁大唐邊境,於是蘇定芳被朝廷任為行軍道大總管,負責去平息西突厥,只不過西突厥首領比較狡猾,總是東躲西藏,讓人追尋不到身影,而蘇定方卻不會就次放棄,從多方派出兵馬追擊,終於在石國境地抓獲了首領賀魯。
因此西突厥被蘇定方徹底滅掉了。此外高句麗也是蘇定方滅掉的,可以說大唐周邊的國家大多數都被蘇定方終結了。
大唐名將,擴張大唐疆土
其實在大唐還有很多猛將,比如說薛仁貴,他也是征戰沙場的老手,而且關於薛仁貴的傳說也是流傳於大街小巷,後人對他也是十分敬仰。
唐朝之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的盛唐,其實是和這些名將的功勞分不開的,如果沒有他們安定戰亂,就沒有國人安居樂業的生活,更沒有國力的繁榮發展。
5、古今戰事之將帥篇—大唐李靖
自小聰慧,出身名門;少年入仕,起點甚高;青年隱忍沉寂,兩次險被殺;中年厚積薄發,戡平內亂;暮年壯心不已,盪平外敵。
一、自小聰慧,出身名門
公元571年,李靖出生,其家族是官宦世家,祖父李崇義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詮官至隋朝趙郡太守;他的舅舅也很有名,是隋朝名將韓擒虎。
李靖生的儀表堂堂,英氣逼人,按現在的說法,應該屬於硬漢小生類的帥哥。由於家庭熏陶,加之天生聰慧,李靖從小就有「文才武略」,而且很有進取心,他曾對其父說:
由此可見,李靖從小就很有一番雄心壯志,他不願只做個平凡的讀書人,他想要的是出將入相,開疆拓土,成就一番大事業。
更讓人拍手稱奇的是,小時候的李靖就對帶兵打仗、兵法謀略很有一番見底,這一點,從他舅舅韓擒虎對他的評價里可見一斑,韓擒虎曾對李靖說:
二、少年入仕,起點甚高
李靖正式入仕是在隋朝,憑借不悔型掘凡的出身,加之天質過人,本人又刻苦用功,16歲時,李靖便進入隋朝官場,擔任了長安縣功曹(大概相當於現在北京的區委辦公室主任),後面短短幾年,李靖連升數級,雖然官碧核職還不是很大,但他的才幹卻已聞名於隋朝官場,吏部尚書牛弘稱贊他有「王佐之才」,隋朝軍事家、左僕射(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楊素更是對李靖贊譽有加,他對李靖說:
由此可見,初入官場的這幾年,李靖幾乎是順風順水、春風得意,可以說,他的為官之路,起點甚高。
三、青年隱忍沉寂,兩次險被殺
但沒有人可以一直順風順水,一路平步青雲,李靖也不例外,在他29歲的時候,家族發生的變故使得李靖順風順水的仕途陷入了停滯,當時,李靖的長兄李葯王(此時已繼承李靖家族的爵位)因為對突厥作戰不力被削去了爵位,淪為平民。受此事牽連,已經做到六品京官的李靖仕途受挫,即便人們很認可他的才華,但迫於形式,李靖還是被外放做了縣令,這一沉寂,就是十五年的大好光陰。
而在隱忍沉寂的這幾年中,還有更悲催的事情,李靖兩次險些被殺,而要殺他的人卻是同一個人,到底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一)第一次險被殺
大業末年,李靖擔任馬邑郡丞,在李淵帳下和突厥作戰。在同李淵共事的過程中,李靖發現李淵竟然暗中招兵買馬,似乎有造反的跡象,於是李靖偽裝成囚徒,前往江都,准備向朝廷揭發李淵。但到了長安時,李靖發現關中已然大亂,各路叛軍橫行、流民盜匪遍地,道路阻塞根本無法通過,李靖不得已只能暫時混在流民之中作戰時機。但不曾想,李淵起兵速度如此之快,短短幾日就從太原殺到了長安,並迅速攻佔了長安,無處可躲的李靖被李淵的軍隊俘獲。李淵怨恨李靖准備告密,讓人將李靖處死。臨刑之時,壯志未酬的李靖滿心不甘,他大聲疾呼:
李淵被他的言語打動,加之李世民為他求情(李世民早已欣賞李靖的才乾和豪氣),李靖得以刀下留命。不久,李世民召李靖入幕府,用作三衛。
(二)第二次險被殺
公元618年,李淵建唐稱帝,李世民被封為秦王,李靖繼續跟隨李世民征戰。在李世民帳下,李靖優秀的帶兵素養、靈活多變的戰術思維及長遠的戰略眼光逐漸展露,他也越來越受到李世民的贊賞和信任。但對於高祖李淵而言,李靖當年的告密行為卻仍然如同一根深埋心底的刺,時不時隱隱作痛,也就是說,李靖並沒有完全贏得李淵的信任。
這種不信任也導致李靖第二次險被殺,在平定南梁蕭銑之戰中,李靖被李淵所誤解,險些再次被殺。當時,李靖奉命前往夔州(今重慶奉節),協助峽州刺史許紹平定蕭銑,李靖在前往上任的路上,先是遇到數萬蠻人在金州(今陝西安康)作亂,廬江王李瑗不敵蠻人,由於道路被蠻人占據,李靖只得先協助李瑗同蠻人作戰,雖說擊敗了蠻人,但也耽誤了不少時間。通過金州後,又因為蕭銑控制著前往夔州的要道,李靖的行程再次受阻,遲遲不能到任。這種情況被李淵看在眼裡,本就不信任李靖的李淵誤以為他故意遲滯不前,貽誤軍機,於是密令許紹將李靖處死。得虧許紹愛惜人才,將實情告知李淵並為李靖求情後,李靖這才免於一死。
四、中年厚積薄發,戡平內亂
不過正所謂物極必反,隱忍沉寂這么多年,李靖的人生終於迎來了轉機,不被信任、不受重用租肢的局面終於因為一場戰事發生了扭轉了。
在李靖第二次險被殺後不久,開州蠻人叛唐,大舉進攻夔州,趙郡王李孝恭被蠻人擊敗,眾將被蠻軍震懾,都認為蠻人勢大,此時應該避其鋒芒,據城堅守。但李靖與諸將不同,他認真觀察敵我形勢後,認為蠻人獲勝後驕狂不已,有嚴重的輕敵跡象,且蠻軍行軍作戰缺乏章法,派兵布陣扎營都有不小的漏洞。於是李靖將自己的想法告知李孝恭,請求出戰,掙得同意後,李靖率八百精銳士兵突然殺出,襲擊蠻人營壘,蠻軍猝不及防,被殺的大敗。隨後,李靖又建議李孝恭於險要處設伏,徹底擊潰蠻軍,殺死其首領,俘獲蠻兵無數。
戰斗勝利的捷報傳到京師,李淵大喜過望,他高興的說:
李淵不僅下發了封賞李靖的詔書,而且親筆寫信對李靖說:
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李靖的忠誠堅守終於贏得了回報,李淵徹底改變了對他的成見,從此,李靖的逆襲之路正式開啟!
而李靖的逆襲之路,先要從戡平內亂的幾場戰役中說起。
(一)平定蕭銑
平定開州叛亂後不久,李靖軍旅生涯中第一次以三軍統帥的身份參與的戰斗開始了,這一戰,他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公元621年,大唐決定發起平定南梁蕭銑的戰役,早有準備的李靖及時向李淵獻上了平滅蕭銑的十策。李淵看後頗為認同,對李靖大加贊賞。隨後李靖就被任命為討蕭軍行軍總管兼行軍長史,加之李淵認為討蕭軍主帥李孝恭不精通軍事,因此將統帥三軍進行作戰的任務全權交由李靖,李靖成為實際上的三軍統帥。
擁有了自主權的李靖終於可以大顯身手了。首先,他組織人力物力建造了大量大小船隻,之後又精選精銳士卒進行水上訓練,熟悉水戰,做好了渡長江、攻江陵的准備。再有,李靖考慮到大軍的後方乃是新近收復的巴蜀之地,民心還沒有完全歸復,若是大軍貿然進發,恐怕會有後文不穩的隱患。為了解決進軍的後顧之憂,李靖建議李孝恭將巴蜀各部落的酋長子弟召集到夔州,分別授以官職,安置在夔州各處,這樣一來,即表示安撫,同時也將其作為質子,以防蜀人作亂。
公元621年九月,唐軍大舉進發,滅蕭之戰開始了。正當唐軍准備數路進發,乘船經三峽過長江之時,恰巧趕上暴雨天氣,三峽水位大漲,滾滾江水順流而下,波濤洶涌,聲勢驚人。唐軍諸將大都沒見過如此陣勢,懾於大自然的威力,都產生怯懼心理,他們都建議洪水退卻再進軍。但李靖不這樣認為,他說:
李靖所說乃是兵家上策,眾將仔細考量後都心悅誠服,於是,唐軍迅速進軍,大小戰艦順流而下,接連突破敵軍荊門、宜都防線,僅一個月時間,唐軍就到達了夷陵城下。
唐軍在李靖的正確領導下連戰連捷,士氣大振,此時唐軍名義上的主帥李孝恭坐不住了,他不甘於功勞全被李靖所得,而自己卻毫無存在感,因此,剛到夷陵城下,他就命令大軍即刻進發,向夷陵附近的清江發起進攻。但此時的李靖卻非常冷靜,他認真分析敵軍情況後,認為清江守將文士弘乃是一員良將,其手下數萬軍隊也都是精銳,並且唐軍剛剛攻克重鎮荊門,此時的敵軍乃是哀兵,必定會進行殊死抵抗,若唐軍急於進攻,很可能會吃虧。因此,李靖建議暫停進攻,待敵軍士氣衰落再出擊,必能獲勝。但急於表現的李孝恭根本不聽李靖的正確主張,他讓李靖留守,自己率兵急急火火的向文士弘發起了進攻。結果不出李靖所料,李孝恭大敗而歸,損失極大。李孝恭的失敗,並沒有讓李靖驚慌失措,他沉穩鎮定,組織留守部隊建立防禦,收攏敗退殘兵,如此一來,唐軍雖敗卻未亂,很快穩住了陣腳。對面的文士弘見無法繼續進攻,就命令手下部隊四面出擊,搶掠物資,士兵們手提肩扛,收貨頗豐,但他的部隊也因此隊形散亂,不成體系。而戰場嗅覺敏銳的李靖立刻發現了敵軍的這一大漏洞,他毫不遲疑,立馬組織軍隊出擊,文士弘軍措手不及,一時間難以收攏,被唐軍殺的大敗,唐軍一戰殲敵一萬餘人,繳獲戰艦無數。失去了文士弘這支生力軍後,夷陵自然無法堅守,很快,唐軍攻克了夷陵城。
攻下夷陵後,李靖馬不停蹄,親率一支精銳部隊為前鋒,目標直指江陵。此時,蕭銑新敗,損兵折將,手下可用之軍有限,而他的援兵暫時還無法到位。趁此機會,李靖率軍向蕭銑軍發起猛攻,接連取勝,殲敵俘敵無數,很快攻克了江陵外圍的水城,並且繳獲了大量艦船。
唐軍諸將大喜過望,大家都認為憑借這些艦船,正好組建強大水軍,一鼓作氣拿下江陵。但李靖卻又來和眾人「唱反調」,他竟然要把這些數量眾多的艦船全部遺棄江中,任其順流而下。諸將雖然大惑不解,但鑒於李靖之前的超神表現,覺得一定有其道理,便請李靖解釋,李靖解釋道:
李靖的疑兵之計堪稱千古奇謀,諸將大為贊嘆,於是紛紛同意。
趁蕭銑援軍遲滯不前的機會,唐軍一擁而上,將江陵圍了個水泄不通,蕭銑見唐軍勢大,援軍不見蹤跡,而城中又缺兵少糧無法堅守,只得開門投降。於是,看似固若金湯的江陵城被唐軍不戰而下,這完全要歸功於李靖的「空舟之計」。
李靖軍進入江陵後,紀律嚴明,秋毫無犯,而對於投降的蕭銑及其部屬,李靖也採取了寬宏大量的懷柔之策。這樣一來,唐軍很得民心,南梁的其他地區紛紛歸降,剩餘的蕭銑部隊見唐軍政策寬大,也都放下武器,接受了唐軍整編。
李靖統帥三軍,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平定了江南最大的割據勢力南梁,可以說是立下了曠世奇功,李淵大喜過望,封李靖為上柱國、永康縣公。
(二)安撫嶺南
平定蕭銑之戰,李靖表現出了出類拔萃的軍事才能,李淵對他越發信任和倚重。不久,李淵任命李靖為荊州刺史,命他平定嶺南諸地,並給了他冊封官員的權利。
嶺南處於南方偏僻之地,遠離朝廷,各種勢力魚龍混雜,李靖採取了懷柔政策,派人分赴各地,進行招撫,對百姓加以安撫,對歸降的各地官員許以官職,各地有感於大唐朝廷的寬宏大量,都紛紛歸降。
由此可見,李靖雖然善戰,卻不好戰,他深知自己前來嶺南,最終目的是為了大唐的和平、安定,戰爭只是一種不得已的手段而已,若是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自然是極好的。因此,他並沒有貿然採取軍事行動,而是採取寬宏大量的懷柔政策,結果不費一兵一卒,嶺南諸地就得以平定。這里可以看出,李靖是一位有著長遠眼光,胸懷天下的卓越人物,而並不僅僅是只知兵事的帶兵將領。
(三)平定輔公祏
公元623年,丹陽(今江蘇南京)輔公祏舉兵反唐。李淵命李孝恭為主帥,李靖為副帥,出兵討伐。
輔公祏派大將馮惠亮率兵三萬駐守當塗(今安徽當塗),陳正道率兵兩萬駐守青林,並且用鐵索橫亘長江,阻斷水路,還修建了綿延數十里的建月城。這樣一來,丹陽城與周圍這些據點可以說是連成了一片,各處互為掎角之勢,防守甚是嚴密。
戰前的軍事會議上,諸將大都認為馮惠亮、陳正道等人手握重兵,占據堅固的城壘固守,急切之間可能難以攻取,不如繞過這兩個地方,集中兵力直接攻打丹陽,只要攻破了丹陽,其他地方自然不戰而降。主帥李孝恭覺得這個方案很有道理,准備採納。
不出所料,這次李靖仍然有不同意見,他認為丹陽城中也有精兵強將,並且丹陽城高牆堅,其防守能力只會更強,若唐軍短時間內攻不下來,背後的馮惠亮等人圍攏上來,唐軍將會腹背受敵,還是應該先設法擊敗馮惠亮等人,解決後顧之憂後再取丹陽。李孝恭早已對李靖的才能心悅誠服,自然同意李靖這種更穩妥的行動方案,並將具體的行動指揮權交給了李靖。
面對馮惠亮等人堅固的城壘,李靖沒有貿然採取強攻。他派遣一部分老弱兵馬前去進攻,而自己則親率精兵強將嚴陣以待。馮惠亮等人自然擊敗了進攻的唐軍,他們見唐軍如此不堪一擊大為振奮,於是尾隨敗退的唐軍急追,追擊到李靖等人的伏擊之處後,等待多時的唐軍精銳突然殺出,馮惠亮等人猝不及防,被唐軍殺的大敗潰輸,除少數人逃走外,馮惠亮、陳正道所部幾乎全被殲滅。如此一來,輔公祏精心設計的丹陽外圍水陸防線全線崩潰,宣告破產。
此時的李靖不再有絲毫猶豫,他親自率領精銳部隊直取丹陽。輔公祏肝膽俱裂,根本不敢與唐軍交戰,他竟然在還有數萬兵馬的情況下棄城而逃了。無險可受的輔公祏部隊自然更是不成氣候,在各路唐軍的圍追堵截下很快敗亡,輔公祏本人也被俘虜處死。至此,輔公祏之亂被平定,大唐王朝統一大業基本宣告結束。
這一戰結束,李靖沉著冷靜的戰事分析能力、卓越的戰場指揮能力以及敏銳的戰斗嗅覺無不體現的淋漓盡致,李淵對他大加贊賞,他對著眾多大臣贊嘆說:
李淵這話雖說可能有誇大之嫌,但也從側面說明了李靖卓越的才幹,乃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帥才。
五、暮年壯心不已,盪平外敵
(一)攻滅東突厥
1.戰役背景
隋末唐初,中原大地群雄並起,各路豪強爭奪中原王座,無暇他顧,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勢力乘勢崛起,日益強大,這就是東突厥。
李淵太原起兵之時,為了換取北方穩定,曾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唐朝建立後,突厥與反唐勢力勾結,與唐朝分庭抗禮。而且突厥仗著兵強馬壯,不斷派兵南下襲擾唐朝邊境。
此後數年,突厥向唐朝發起大小戰事無數,公元625年,突厥軍隊甚至進攻到了太原附近,唐軍節節失利,甚至有部隊被突厥打的全軍覆沒。
公元626年,李世民登基,突厥頡利可汗率十幾萬精銳騎兵進攻唐朝,從涇州一路長驅直入,直接殺到了距長安僅四十里的渭水橋邊,形式萬分危急,為了使突厥人退兵,李世民不得已冒險親臨渭水橋邊,與頡利可汗結盟,突厥方才退兵。
由此可見,唐朝建立前期,在與突厥的對抗中,唐軍處於下風,面對突厥強大的軍事攻勢,只能採取妥協防守的被動策略。
此後多年,李世民忍辱負重,大力發展民生,整飭軍隊,默默積蓄力量,准備有朝一日反擊突厥,一雪前恥。
公元629年,東突厥國內突然發生變亂,好多部落相繼叛離頡利可汗,又恰逢暴風雪,突厥各部發生飢荒,族人紛紛離散。反擊突厥的機會,終於來了!
攻滅東突厥的戰役打響了,在這場反擊異族之戰中,李靖將扮演怎樣的角色,他又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2.戰役過程
公元629年年末,李世民命兵部尚書、代國公李靖統兵十萬,分六路反擊突厥。
李靖認真分析敵我態勢及戰場形勢後,決定採取隱蔽行軍,突襲進攻的策略,准備打突厥人一個措手不及。
公元630年正月,正值寒冬,寒風凜冽,李靖親率三千精銳騎兵,頂風冒雪,從馬邑(今山西朔縣)出發,向惡陽嶺挺進。人銜枚馬裹地,一路疾行,在突厥人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李靖軍已經進駐了惡陽嶺。
在惡陽嶺,李靖見突厥人尚未發覺唐軍行動,毫不遲疑,命令部隊立即向襄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進攻,在夜色掩護下,唐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攻佔了襄城。
直到此時,頡利可汗才發現唐軍竟然已經殺到了自己眼皮子底下,他大驚失色,認為李靖之所以敢孤軍深入,背後一定有唐軍大部隊跟隨,如同驚弓之鳥的頡利可汗顧不得許多,立即下令將牙帳撤至磧口(今內蒙古善丁呼拉爾)。
見頡利可汗溜的如此之快,李靖並沒有貿然採取軍事行動,強行追擊。針對突厥內部離亂、人心不穩的情況,李靖決定採取離間之計。於是,李靖派遣間諜秘密進入突厥內部,分別游說頡利可汗的部屬及將領。這招離間計果然奏效,不久之後,頡利可汗的心腹大將康蘇密向唐軍投降了。
頡利可汗見心腹大將竟然投降了唐軍,更是驚懼不已,現在他連磧口也不敢呆了,如同受驚的小鹿般向著陰山繼續倉皇撤退。拚命後撤,隊形不整的突厥軍在撤退路上不斷遭到唐軍伏擊,先後被柴紹、徐世勣殺敗。不過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頡利可汗的部隊雖敗卻未亂,他還是退到了鐵山(今內蒙古白雲鄂博),並且收攏了不少敗退回來的部隊。頡利可汗覺得現在的自己並不是唐軍的對手,於是派使者到長安請降,表示願意歸附大唐。實際上頡利可汗心裡卻在打著其他的如意算盤,他企圖待草青馬肥之時,先轉移到漠北,然後伺機東山再起。
見頡利可汗祈降,唐太宗表面上派人前往安撫頡利,實則內心並不打算就這樣放過他。作為一位歷經戰亂、有著敏銳頭腦及長遠戰略眼光的雄主,李世民絕對不可能放過這個一舉平定東突厥的大好機會。而李靖就恰好和李世民有同樣的想法,他揣測到李世民的真實想法,於是身在前線的李靖並沒有放鬆軍事准備,他對眾將說:
但有人卻認為此時不宜進兵,理由是朝廷已准許頡利可汗歸降,而且使者已經到了頡利可汗處,這個時候恐怕不適宜前去攻打突厥。李靖解釋說:
於是,李靖率軍立即進發,到達陰山時遇到了數千突厥斥候部隊,大軍一擁而上將這數千人全部俘獲,命令他們隨唐軍而行,並且作為向導帶路,大軍向著頡利可汗的牙帳悄悄摸了過去。前軍由李靖的心腹大將蘇定方率領,他帶領兩百多精銳騎兵一路疾行到了距離頡利牙帳不足七里的地方,突厥人直到此時才發現唐軍已經殺到。大驚失色的頡利可汗根本沒有心情去看唐軍到底來了多少,他顧不得許多,騎上戰馬倉皇而逃,突厥軍隊群龍無首,也是四散而逃。蘇定方見頡利可汗要跑,率兵急追,但奈何人數太少,根本無法圍堵數量眾多的突厥軍,眼看頡利帶著部隊又要溜走,蘇定方大急。恰在此時,李靖率後續大軍急如星火,終於趕在突厥人逃跑之前殺到了。頡利可汗眼見自己被唐軍團團包圍,若不奮力一戰,恐怕難以脫身。畢竟是一位傑出的游牧民族領袖,此時的頡利可汗反而冷靜了下來。他迅速下令,安排手下將校收攏四散的部隊,突厥的可汗親軍也確實是精銳部隊,在各級將校的呼喝組織之下,竟然在唐軍的圍堵沖殺之下重新完成了集結。
見突厥軍竟然完成了集結,戰場嗅覺敏銳的李靖知道,原計劃的逐個擊破計劃已無法實現,現在唐軍要迅速變換陣型,當面鑼對面鼓的與突厥軍來一場正面廝殺,徹底的擊潰他們!
令旗變換,號角齊鳴,訓練有素的大唐精銳迅速變換陣型,步兵方陣在後,騎兵方陣在前,大唐軍隊無往不利的進攻陣型殺氣騰騰,直指突厥軍!李靖目光如炬,銳利的眼神注視著突然沉寂下來的戰場。一聲令下,沖鋒號起,開始進攻!
身著明光鎧,手持馬朔的大唐精銳騎兵,如同金光閃閃的鐵甲洪流向著突厥軍奔騰而去。全身灰色皮甲,揮舞馬刀的突厥騎兵,如同一條灰色河流,也向著唐軍發起了沖鋒。兩河對撞,轟然炸開!血腥的廝殺開始了!
一場惡戰後,屍橫遍野,血浸滿地,突厥人徹底大敗。唐軍殺敵一萬餘人,俘虜十幾萬,繳獲牛羊馬匹無數。幾乎成為孤家寡人的頡利可汗再次僥幸逃脫,但僅剩少量部隊的他已經成了強弩之末,徹底敗亡是註定的結局。不久,唐軍大將李道宗擒獲了一路逃亡、幾乎筋疲力盡的頡利可汗,並將其送到京師長安。東突厥徹底宣告滅亡。
自隋朝以來,突厥就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李靖滅亡東突厥,不僅解除了大唐邊境的心腹大患,而且也洗刷了李淵、李世民先後遭受的奇恥大辱。大唐君臣一片歡欣鼓舞,在慶功宴上,太上皇李淵甚至親自彈起了琵琶,李世民更是直接起舞,欣喜之情溢於言表。文臣武將們受到感染,亦是紛紛起身,加入跳舞的行列,於是君臣一起尬舞的千古奇景就這樣上演了。如此開明的氛圍、如此君臣一體的盛景,恐怕也只有此時的大唐才得以看見,李靖少年時所嚮往的聖明君主和時代,真的被他所遇到了,如此看來,李靖無疑是非常幸運的。
(二)攻滅吐谷渾
公元634年,年事已高的李靖已然在宰相之位上任職四年,可謂位極人臣。知進退、有分寸,深知盈滿則虧的李靖明白,到了功成身退的時候了,於是,他已足疾為由,向朝廷請辭。見李靖言辭懇切,李世民自然明白此舉深意,他大為感動,派人轉告李靖說:
於是,李世民准許了李靖的請辭,並給予賞賜無數。待足疾好轉,特許李靖可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前往中書、門下參與政事。
到了這里,李靖戎馬一生的使命似乎宣告結束。縱觀這幾十年的戎馬生涯,行軍打仗,李靖做的完美無缺,堪稱頂級名將。但李靖絕不僅僅是一位名將這么簡單,擁有頂級的戰略思維、長遠的戰略眼光、胸懷天下的宏大格局以及高超的御人手段,使得生涯中後期的李靖更進一步,成為了統御全軍的帥才。
唐太宗時期,大唐軍隊將星璀璨,人才輩出,主帥李靖的統御教導、提攜培養是重要原因之一。這眾多的軍事人才,也成為了大唐軍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堅實基礎。這一點,從唐軍攻滅吐谷渾一戰體現的淋漓精緻。
李靖辭官後僅僅兩個月,吐谷渾突然進犯涼州,朝廷決定起兵反擊。本以打算頤養天年的李靖聽聞消息,頓時精神抖擻,顧不上足疾與年事已高,主動向朝廷請命,希望掛帥出征,討伐吐谷渾。李世民大喜過望,隨即任命李靖為三軍統帥,統御侯君集、李道宗等各路將領,向吐谷渾發起了反擊作戰,一場大規模殲滅戰,拉開了序幕。
李靖赴任之時,正值寒冬臘月,天寒地凍,行軍條件極為艱苦。但年事已高的李靖卻精神抖擻,絲毫不為所動,一路迎風踏雪,風餐露宿,長途跋涉後終於抵達前線。到達前線,李靖不做絲毫停歇,立馬組織各路將領,著手開展對敵作戰。
首戰發生在庫山(今青海天峻),李道宗部擊敗吐谷渾前軍,唐軍首戰告捷。
吐谷渾的首領伏允可汗也是個行軍打仗的行家裡手,吐谷渾軍隊雖然敗退,但卻沒有成為無組織的潰退,伏允可汗命令部隊一邊撤退一邊把路途上的野草燒光,以斷絕唐軍馬草。馬草斷絕,諸將大都認為戰馬難以堅持,部隊不可再長途追擊。侯君集與諸將所想不同,他說:
戰略眼光卓絕的李靖自然贊同侯君集的觀點,就目前情況而言,雖然戰術層面不宜繼續追擊,但就整個大唐帝國西北戰略而言,此時絕對是一戰平定吐谷渾,換得西北邊境長治久安的絕佳時機。於是,李靖決定不給敵人喘息之機,大軍分成兩路:李靖、薛萬均和李大亮從北道,侯君集、李道宗從南道,兩路大軍一起向吐谷渾追擊。
李靖親率的北路軍進展順利。部將薛孤兒在曼頭山擊敗吐谷渾一部,殺其名王,繳獲大批牛羊已做軍糧。李靖的主力部隊也先後在牛心堆、赤水源兩次擊敗吐谷渾軍。侯君集、李道宗的南路軍進展也很快,他們深入大漠兩千多里。這里荒無人煙,氣候異常,有時酷熱難當,有時寒氣襲人。最要命的是有時很難找到水源,部隊只能殺馬飲血。唐軍客服了重重困難,一路長途奔襲,終於在烏海(今青海興海)追上了伏允可汗,再次將其大敗,俘虜多名吐谷渾部落首領。
此時的吐谷渾軍已經徹底土崩瓦解,成為一攤散沙,各部落軍隊四散而走,各自亡命奔逃。李靖命令各路唐軍繼續追擊,又連戰連捷,唐軍一直打到了吐谷渾西部的且末(今新疆且末)。伏允可汗的牙帳被唐軍攻破,部隊死傷無數,他的妻子也被唐軍俘虜。
此時的伏允可汗身邊僅剩一千多騎兵,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不久之後,逃到磧中的伏允可汗被部下所殺。其長子大寧王慕容順率眾歸順大唐。到此,李靖率軍經過兩個多月的浴血奮戰,徹底攻滅了吐谷渾。此後的幾十年,大唐西北邊境再無大的戰事,擁有了難得的和平時期。
結語
平定吐谷渾一戰,成為了李靖軍事生涯的最後一戰。此戰結束後,年老體衰的李靖徹底告別了軍營,決定頤養天年。公元649年四月二十三日,李靖溘然長逝,享年七十九歲。一代軍神,就此落幕,是非功過,且待後人評說吧。
6、唐朝發生過哪些藩王謀反的事件啊?要求巨細,謝謝!
您比我百度能力更強的話,我就不找了,估計你都找過了。就抄一小點---------
唐代中後期藩鎮的軍亂不斷,但在人們的印象中發生軍亂的藩鎮主要是河朔地區的藩鎮,而實際上地處中原的宣武軍在建立前後軍亂次數也比較多,如表所示:
根據王壽南和張國剛先生統計,唐代後期重要藩鎮軍亂情況如下:
成德:2;宣武:8;魏博:10;幽州:18;緇青:1;淮西:2;澤潞:7;山南東道:4;易定:6;滄景:2;武寧:6;橫海:3。
7、備豫不虞為國常道出自哪裡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出自唐•吳兢《貞觀政要•納諫》載魏徵語。
備豫:事先防備。不虞:意外。為:治。這兩句大意是:事先防備意外之事,是治理國家的常道。
譯文: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就必須在平日時時預防著意外事變的發生,以免遇到災害、戰亂時無法應付,危及國家民族。這兩句可用於治國,也可單用前句泛指一般事務。
(7)唐朝廬江王擴展資料:《貞觀政要·論納諫第五》作品原文
(一)
原文:
貞觀初,太宗與黃門侍郎王珪宴語,時有美人侍側,本廬江王瑗之姬也,瑗敗,籍沒入宮。太宗指示珪曰:「廬江不道,賊殺其夫而納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廬江取之為是邪,為非邪?」太宗曰:「安有殺人而取其妻,卿乃問朕是非,何也?」珪對曰:「臣聞於《管子》曰:齊桓公之郭國,問其父老曰:『郭何故亡?』
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惡惡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賢君也,何至於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婦人尚在左右,臣竊以為聖心是之。陛下若以為非,所謂知惡而不去也。」太宗大悅,稱為至善,遽令以美人還其親族。
譯文:
貞觀初年,唐太宗與黃門侍郎王珪在宴會上交談,當時有個美人在旁邊侍候。她本是廬江王李瑗的愛姬,李瑗敗事後,被籍沒入宮。太宗指著她對王珪說:「廬江王荒淫無道,殺害了她原先的丈夫而把她占為己有。暴虐到極點,怎會不滅亡呢?」王離座說:「陛下認為廬江王奪取她是對了呢,還是不對?」太宗說:「哪有殺人而奪取其妻的道理,你卻問我對不對,這是什麼意思?」
王回答說:「我見到《管子》書里說:齊桓公到了郭國,問那裡的父老:『郭國為什麼會滅亡?』父老說:『因為郭君喜歡好人而厭惡壞人。』齊桓公說:『照你所說,他是個賢君啊,怎會滅亡呢?』父老說:『不是這樣,郭君喜歡好人卻不能任用,厭惡壞人卻不能摒棄,所以滅亡。』
如今這個婦人還在陛下左右,所以我猜測陛下的心意認為這樣做是對的,陛下如果認為不對,那就是所謂知道邪惡而不能摒棄了。」太宗聽罷大為欣喜,誇他講得好極了,馬上命令把這個美人送還給她的親族。
(二)
原文
貞觀四年,詔發卒修洛陽之乾元殿以備巡狩。給事中張玄素上書諫曰:陛下智周萬物,囊括四海,令之所行,何注不應?志之所欲,何事不從?微臣竊思秦始皇之為君也,藉周室之餘,因六國之盛,將貽之萬葉。及其子而亡,諒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勝,神祇不可以親恃。惟當弘儉約,薄賦斂,慎終始,可以永固。
譯文:
貞觀四年,唐太宗下詔在洛陽修建乾元殿,以供天子巡遊四方的時候下榻居住。給事中張玄素上書勸諫說:陛下您智慮周全,可謂無所不及。您下令要做的事,有哪一件不成功呢?您立志想要得到的東西,有哪一件不是依從你的意思去辦呢?我認為秦始皇剛開始做皇帝的時候,一直想倚仗滅掉周室的餘威,憑借平定六國的氣勢,將基業千秋萬代地傳下去。
可是到了他兒子掌權的時候國家就滅亡了,我們認真分析它滅亡的原因,是他們父子隨心所欲地放縱自己的貪欲,違背上天的旨意,殘害百姓等因素造成的。從這里可以看出,統治天下不能僅僅憑借武力,一味信奉神靈也不能保障他的江山固若金湯。只有大力提倡節儉,減輕賦稅,自始至終兢兢業業,才可以永保江山安泰。
(三)
原文
方今承百王之末,屬凋弊之餘,必欲節之以禮制,陛下宜以身為先。東都未有幸期,即令補葺;諸王今並出藩,又須營構。興發數多,豈疲人之所望?其不可一也。陛下初平東都之始,層樓廣殿,皆令撤毀,天下翕然,同心欣仰。豈有初則惡其侈靡,今乃襲其雕麗?其不可二也。每承音旨,未即巡幸,此乃事不急之務,成虛費之勞。國無兼年之積,何用兩都之好?
勞役過度,怨將起。其不可三也。百姓承亂離之後,財力凋盡,天恩含育,粗見存立,飢寒猶切,生計未安,三五年間,未能復舊。奈何營未幸之都,而奪疲人之力?其不可四也。昔漢高祖將都洛陽,婁敬一言,即日西駕。豈不知地惟土中,貢賦所均,但以形勝不如關內也。伏惟陛下化凋弊之人,革澆漓之俗,為日尚淺,未甚淳和,斟酌事宜,詎可東幸?其不可五也。
譯文:
我們剛剛統一了天下,還沒有從戰爭所造成的影響中恢復過來,民生凋敝。這個時候應該提倡節儉,以禮治國,陛下您更應該以身作則。東都洛陽沒有行宮,就下令修繕,各位大臣出京鎮守邊關,也都需要修建官邸,工事太多,恐怕會勞民傷財,這是第一點不可修建的原因。陛下你當初平定東都洛陽,看見那些豪華奢侈的宮殿,下令全部拆毀,此舉讓天下人驚嘆佩服。
豈有開始憎惡隋代的奢華,現在又步其後塵的道理呢?這是陛下不可為的理由之二。一聽到下面有呈報,就去巡視,然而事情並不緊急,這樣做豈不是白白消耗國家的財產。現在國家建立不久,國庫還不充盈,哪用得著修建兩個都城?
老百姓的勞役過重,就會產生怨恨,這是陛下不可為的理由之三。如今百姓遭受天下大亂之後,生活非常貧困。老天有眼,讓百姓的生活稍稍有了點好轉,但是仍然存在忍飢挨餓的生計之憂,這種情況三五年之內也不可能解除。
如果這個時候讓老百姓去營建東都,豈不是勉為其難,這是陛下不可為的理由之四。漢代的時候,漢高祖劉邦要在洛陽建都,大臣婁敬進言說這樣做不可行,他勸說漢高祖在秦朝的故都建都,漢高祖接受了他的建議,當日就往西行,定都長安。
現在只希望陛下你體察百姓之苦,革除日漸淪喪的世俗風氣。你治理國家的時間還很短,國家的各種社會風氣還不淳厚,凡事都應該三思而後行,現在怎麼可以在洛陽大興土木,難道連古人都不如嗎?這是陛下你不應做的第五個原因。
(四)
原文
臣嘗見隋室初造此殿。楹棟宏壯,大木非近道所有,多自豫章采來,二千人拽一柱,其下施轂,皆以生鐵為之,中間若用木輪,動即火出。略計一柱,已用數十萬,則余費又過倍於此。臣聞阿房成,秦人散;章華就,楚眾離;乾元畢工,隋人解體。且以陛下今時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殘之後,役瘡痍之人,費億萬之功,襲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於煬帝遠矣。深願陛下思之,無為由余所笑,則天下幸甚矣。
譯文:
我曾經看到隋朝建造這座宮殿的時候,所用的材料極其講究。宮殿所用的木材都不是附近產的,大多都是從遙遠的豫章郡運來的。一根柱子就要用兩千人來拉,下邊滑動用的輪子必須用生鐵鑄成,中間如果用木頭做輪子,一滑動起來就會起火。粗略算來,一根柱子的運送就要耗費數十萬兩銀子,而其他的費用更是難以估量。
我聽說一座阿房宮建成了,就使得秦國人心離散;章華宮修成了,就造成楚國民心散亂;乾元宮修完了,隋朝也就隨之滅亡了。況且憑借國家目前的政治狀況,比起隋朝來說又如何呢?國家從蕭條中建立起來,這個時候再役使苦難的百姓,勞民傷財,就會重蹈歷代王朝滅亡的覆轍,步其後塵,從這點來說,我們恐怕比隋煬帝還要昏庸啊。
我懇切地希望陛下能認真考慮這件事,不要讓我們的行為被後人所恥笑,那便是國家的大幸了。
(五)
原文:
太宗謂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煬帝,何如桀、紂?」對曰:「若此殿卒興,所謂同歸於亂。」太宗嘆曰:「我不思量,逛至於此。」顧謂房玄齡曰:「今玄素上表,洛陽實亦未宜修造,後必事理須行,露坐亦復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然以卑干尊,古來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眾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諤諤。可賜絹二百匹。」魏徵嘆曰:「張公邈有回天之力,可謂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譯文:
太宗對張玄素說:「你認為我連隋煬帝都不如,那跟桀、紂相比呢?」玄素回答說:「如果這座宮殿修好了,可以說與他們殊途同歸,沒什麼兩樣。」太宗猛然醒悟,嘆息著說:「我沒有認真考慮過這件事,所以導致了這么嚴重的後果。」
說罷,他又轉過頭來對房玄齡說道:「看看玄素的奏表,洛陽的宮殿實在不應該修建,以後做事必須按事理行事,即使露天休息又如何呢?凡是因此產生的賦役,都應該馬上停止。要地位低的人干預地位高的人,歷來都不容易做到。
要不是玄素忠心正直,心地無私,又怎能做得到呢?一般人唯唯諾諾,哪裡抵得上一個人驚世駭俗的言論對人的啟發大呢?我要賞賜玄素絹二百匹。」針對這件事,魏徵感嘆地說:「張公的話真有力量呀,可謂是仁義之人,它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和對國家百姓的好處真是不可限量呀!」
(六)
原文:
太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恆於宮中養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馬宮人,將殺之。皇後諫曰:「昔齊景公以馬死殺人,晏子請數其罪雲:『爾養馬而死,爾罪一也。使公以馬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爾罪二也。諸侯聞之,必輕吾國,爾罪三也。』公乃釋罪。陛下嘗讀書見此事,豈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謂房玄齡曰:「皇後庶事了相啟沃,極有利益爾。」
譯文:
唐太宗有一匹好馬,特別喜愛它,常在宮里飼養,有一天這匹馬沒有生病卻突然死掉了。太宗對養馬的宮人很生氣,要殺掉他。
長孫皇後勸諫說:「從前齊景公因為馬死了要殺人,晏子請求數說養馬人的罪狀:『你養的馬死了,這是你第一條罪。讓國君因馬殺人,百姓知道了,必定怨恨我們國君,這是你第二條罪。諸侯知道了,必定輕視我們齊國,這是你第三條罪。』齊景公聽後便赦免了養馬人的罪。陛下曾經讀書讀到過這件事情,難道忘記了嗎?」
太宗聽了這話才平下氣來。他又對房玄齡說:「皇後在很多事情上啟發幫助我,對我很有好處。」
(七)
原文:
貞觀七年,太宗將幸九成宮,散騎常侍姚思廉進諫曰:「陛下高居紫極,寧濟蒼生,應須以欲從人,不可以人從欲。然而離宮游幸,此秦皇、漢武之事,故非堯、舜、禹、湯之所為也。」言甚切至。太宗諭之曰:「朕有氣疾,熱便頓劇,故非情好游幸,甚嘉卿意。」因賜帛五十段。
譯文:
貞觀七年,太宗要巡幸九成宮,散騎常侍姚思廉進諫道:「陛下身處高位,如果要以救濟天下百姓為己任,那麼就應該讓自己的慾望順從於天下百姓的需要,而不能要求天下人都來順從你一個人的需要。然而,整日想遠離皇宮到處遊玩,這是秦始皇、漢武帝他們經常做的事,不是堯、舜、禹、湯這些明君所為。」
話語間,言辭誠懇激切。太宗開導他說:「我患有與氣候相關的毛病,天氣熱了,病痛就要加劇。所以並不是我的本性喜歡到處巡遊,但是,我還是十分感謝你的好意。」因此賞賜給姚恩廉五十匹絲帛。
(八)
原文:
貞觀三年,李大亮為涼州都督,嘗有台使至州境,見有名鷹,諷大亮獻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絕畋獵,而使者求鷹。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太宗下書曰:「以卿兼資文武,志懷貞確,故委藩牧,當茲重寄。比在州鎮,聲績遠彰,念此忠勤,豈忘寤寐?使遣獻鷹,遞不曲順,論今引古,遠獻直言。披露腹心,非常懇到,覽用嘉嘆,不能已已,有臣若此,朕復何憂!宜守此誠,終始若一。
《詩經》雲:『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古人稱一言之重,侔於千金,卿之所言,深足責矣。今賜卿金壺瓶、金碗各一枚,雖無千鎰之重,是朕自用之物。卿立志方直,竭節至公,處職當官,每副所委,方大任使,以申重寄。公事之閑,宜觀典籍。兼賜卿荀悅《漢紀》一部,此書敘致簡要,論議深博,極為政之體,盡君臣之義,今以賜卿,宜加尋閱。」
譯文:
貞觀三年,李大亮擔任涼州都督,有一位台使來到涼州,看見此地有一種很稀有名貴的大鷹,台使就叫李大亮把鷹進獻給唐太宗。李大亮私下上疏給唐太宗:「陛下下令禁止打獵,現在卻派使者前來索要大鷹。如果這是陛下的意思,那就是陛下違背了過去的聖旨;如果是台使擅自主張,那他就是一個冒名的使者。」
唐太宗看完李大亮的奏摺,回復道:「你既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才,又對國家忠肝義膽,所以派你鎮守邊關,委以重任。你這些年為國盡職盡忠,在邊關聲名遠揚。我派使者來索要大鷹,你並不是趨炎附勢地迎合我的旨意,而是借古鑒今,在那麼遙遠的地方還進獻忠言,可謂披肝瀝膽,誠愚之至。任何贊許都不能表達我的心意,有你這樣的臣子,我還擔憂什麼呢?
希望你能夠保持這份赤誠之心,始終如一。《詩經》上有句話叫:『盡忠職守,忠誠正直。神靈得知,賜予洪福。』古人也說過這么有分量的話,它的價值勝過千兩黃金。你的一番話,真是可貴呀。現在我賜給你金壺瓶、金碗各一隻,雖然不是價值千金,但這是我平時自己所用的東西。
你性情方正平直,一心為公,我委託的事情你還上疏進行核實。你在處理公務之餘,可以看一看古代的典籍。我再賜給你一部荀悅寫的《漢紀》,這本書敘述簡要,議論深刻,對如何治國、如何盡到君臣的職責說得非常透徹,現在我把它賜給你,希望你回去認真地閱讀。」
(九)
原文:
貞觀八年,陝縣丞皇甫德參上書忤旨,太宗以為訕謗。侍中魏徵進言曰:「昔賈誼當漢文帝上書雲雲『可為痛哭者一,可為長嘆息者六。』自古上書,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則不能起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訕謗,惟陛下詳其可否。」太宗曰:「非公無能道此者。」令賜德參帛二十段。
譯文:
貞觀八年,陝縣丞皇甫德參上書觸怒了唐太宗,太宗認為這是毀謗。侍中魏徵進言道:「從前賈誼在漢文帝時上書,曾說到『可以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以為帝王長嘆息的事有六件』。從古以來上書奏事,往往言辭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動人主的心。言辭激切就近似毀謗,希望陛下仔細詳察我的話對不對。」太宗說:「只有你能講這樣中肯的話。」於是下令賞賜給皇甫德參帛二十段。
(十)
原文:
貞觀十五年,遣使詣西域立葉護可汗,未還,又令人多齎金帛,歷諸國市馬。魏徵諫曰:「今發使以立可汗為名,可汗未定立,即詣諸國市馬,彼必以為意在市馬,不為專立可汗。可汗得立,則不甚懷恩,不得立,則生深怨。諸蕃聞之,且不重中國。但使彼國安寧,則諸國之馬,不求自至。
昔漢文帝有獻千里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鸞輿在前,屬車在後,吾獨乘千里馬,將安之乎?』乃償其道里所費而返之。又光武有獻千里馬及寶劍者,馬以駕鼓車,劍以賜騎士。今陛下凡所施為,皆邈過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為孝文、光武之下乎?
又魏文帝求市西域大珠,蘇則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則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貴也。』陛下縱不能慕漢文之高行,可不畏蘇則之正言耶?」太宗遽令止之。
譯文
貞觀十五年,太宗派遣使者到西域封立葉護可汗,使者還沒有回來,太宗又令人攜帶大量金帛到西域各國去買馬。魏徵勸諫說:「現在派遣的使者是以封立可汗為名義的,可汗尚未封立,就到各國去買馬。突厥人一定認為我們的目的是買馬,而不是專程去封立可汗。這樣,可汗雖然被封立了,他也不會對陛下感恩;立不成的話,就會產生很深的怨恨。
西域各國聽說這件事,也會看不起中國。只要能使西域各國安定,那麼各國的好馬用不著去買,就會自動送上門來。從前漢文帝時,有人獻千里馬。文帝說:『我巡幸時每天行進三十里,打仗時每天行進五十里,儀仗走在我的前面,副車跟在我的後面,我單獨騎一匹千里馬,能走到哪裡去呢?』於是給了獻馬人一些路費,讓他回去了。
漢光武帝時,有人獻千里馬和寶劍,光武帝讓千里馬拉裝載戰鼓的車,寶劍賜給手下的騎士。今天陛下的所作所為,遠遠超過夏禹、商湯和周文王武王,怎麼在這件事情上的見識,還不如漢文帝、漢光武帝呢?
魏文帝曾打算買西域的大珍珠,蘇則勸諫說:『如果陛下的恩惠遍布四海,這些東西不用追求,自然會到來。能買得到的東西,就不足珍貴了。』陛下縱使不仰慕漢文帝的崇高德行,難道也不畏懼蘇則的正直議論嗎?」於是,太宗立即下令停止買馬。
(十一)
原文:
貞觀十七年,太子右庶子高季輔①上疏陳得失。特賜鍾乳②一劑,謂曰:「卿進葯石之言,故以葯石相報。」
譯文:
貞觀十七年,太子右庶子高季輔上書評論朝政得失。太宗特意賜給他鍾乳石劑,對他說:「你向我進獻葯石一樣的諫言,所以我也拿葯石來報答你。」
(十二)
原文: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長孫無忌等曰:「夫人臣之對帝王,多順從而不逆,甘言以取容。朕今發問,不得有隱,宜以次言朕過失。」長孫無忌、唐儉等皆曰:「陛下聖化道致太平,以臣觀之,不見其失。」黃門侍郎劉洎對曰:「陛下撥亂創業,實功高萬古,誠如無忌等言。然頃有人上書,辭理不稱者,或對面窮詰,無不慚退。恐非獎進言者。」太宗曰:「此言是也,當為卿改之。」
譯文: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對長孫無忌等人說:「臣子對帝王,多是順從而不違背,用甜言美語來討人歡心。我現在提出問題,你們不準隱諱,要一一說出我的過失來。」長孫無忌、唐儉等人都說:「陛下聖德教化,導致天下太平,據我們看來,看不出有什麼過失。」
黃門侍郎劉洎對答說:「陛下撥亂創業,確實功高萬古,如無忌等人所說。但不久前有人上書,遇到言辭內容不合陛下心意的,有時就當面追根盤問,弄得上書言事的人無不羞慚而退。這恐怕不是在獎勵進言者吧。」太宗說:「這話講對了,我一定接受你的意見改正錯誤。」
(十三)
原文:
太宗嘗怒苑西監穆裕,命於朝堂斬之。時高宗為皇太子,遽犯顏進諫,太宗意乃解。司徒長孫無忌曰:「自古太子之諫,或乘間從容而言。今陛下發天威之怒,太子申犯顏之諫,誠古今未有。」太宗曰:「夫人久相與處,自然染習。自朕御天下,虛心正直,即有魏徵朝夕進諫。自徵雲亡,劉洎、岑文本、馬周、褚遂良等繼之。皇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見朕心說諫者,因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諫。」
譯文:
太宗對苑西監穆裕大為惱火,下令將他在朝堂上斬首。當時高宗為皇太子,不惜冒犯太宗,前去求情,太宗的怒氣才消退。司徒長孫無忌說:「自古以來,太子進諫總是找適當的機會說,今天陛下大發天威,太子卻能犯顏進諫,這是古今沒有的。」
太宗說:「人在一起相處,自然會相互染上一種習氣。自從我統治天下以來,虛心接納正直的意見,就有魏徵不分早晚隨時進諫。自從魏徵死後,又有劉洎、岑文本、馬周、褚遂良等繼續進諫。皇太子小時候在我面前,常見我聽到進諫心情很愉悅,因此養成喜歡納諫、進諫的習性,所以才有今天的進諫。」
8、廬江王的含義李吉
廬江王的含義李吉:這個名字挺好的,好聽,該名字搭配獨特、意義吉祥、富有內涵 音律優美、悅耳動聽、朗朗上口,字形美觀、利於書寫、 整體配合、協調統一。
9、唐平蕭銑之戰的結果,你有哪些了解?
中國唐朝武德四年,唐軍攻破長江中游、江南割據勢力蕭銑的一次統一戰爭,就是唐軍。一場著名的江河戰役。唐朝末年,蕭銑趁亂割據在江陵地區,領土遼闊,南下交趾,北至漢水,西至三峽,東至九江。李孝恭在武德四年為唐高祖獻上平滅蕭銑的十策,唐高祖同意,任命李孝恭為總管,李孝恭為總管,大練水軍。唐軍隊從夔州順江東下,以廬江王李敖出襄州,黔州刺史田世康出城,黃州總管周都尉出了夏口,到了廬江,到了那裡去,就是慎孫槐要把他送到那裡去。
唐高祖在九月下令攻打蕭梁。下詔發巴、蜀兵,以趙郡王孝恭為荊湘道行軍總管,統二總管,從廬江王李郡王孝恭為荊湘道行軍總管,從他的廬州王孝恭來看,他是個非常重要的人物。趙郡王孝恭帥戰艦二千餘艘東下,蕭銑以江水漲之,乃不為之;孝敬等則拔其荊門、宜都二千艘。末將文士弘將精兵數萬屯凱段清江,癸巳,孝恭擊走之,獲戰艦三百艘,殺屍萬計;追上百里洲,軍餉萬兩;
一開始,蕭銑放散了兵卒,只留了數千宿衛戰士,等到倉促召集兵馬的時候,到了江南、嶺南,路途遼遠,還沒有赴。孝敬布列長。幾天後,攻佔了水城,奪取了成千上萬的樓船。交州府長官丘和寬友、長史高士廉、司馬杜之松,就去李靖處降。蕭銑自以為救兵不會來,對其屬下說:“老天保佑梁朝啊!若待力盡而降,必使百姓受苦。唐軍隊進入江陵後,李孝恭接受蕭銑的勸告,嚴明軍紀,對蕭銑降官降將家眷保護。影響力所及,南方州郡望風歸附。這次戰斗中,唐軍善擇戰機,以水軍順江而下,直搗腹心,一舉擊滅蕭銑,是中國古代一次著名的江河戰役。
10、唐朝有哪些王爺 唐朝究竟有哪些王爺
1、唐太祖李虎(李淵的祖父)的子孫封王的有:
2、江夏王道宗。
3、永安壯王孝基。
4、淮南壯王道玄(——弟淮南王道明)。
5、長平肅王叔良。
6、新興郡王德良。
7、長樂郡王幼迅寬良。
8、西平懷王安。
9、襄武郡王琛。
10、河間元王孝恭。
11、濟北郡王瑊。
12、漢陽郡王瑰。
13、廬江郡王瑗。
14、源老淮安靖王神通。
15、膠東郡畝裂亮王道彥。
16、襄邑恭王神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