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喝酒
1、三國問題
張遼原先是呂布的手下!
左慈
字:元放
生卒:156 — 289(134歲)
終屬:終生未仕
籍貫:廬江(今安徽廬江西南)
容貌:暫無相關記載
官至:暫無相關記載
父親:未知
母親:未知
配偶:未知
子女:未知
兄弟姐妹:未知
歷史記載 左慈 左慈,字元放,東漢末方士,廬江(今安徽廬江西南)人。少居天柱山,習煉丹。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載,是葛玄之師,「葛玄從慈受之」。受《太清丹經》三卷,及《九鼎丹經》、《金液丹經》各一卷。據傳善魔術,嘗與曹操宴,操欲得松江鱸魚,慈以銅盤盛水釣得,操大喜。後在郊宴中他以幻術悉取操從人酒脯以餉客,被操追殺而隱身循形,復見於羊山頭隱入羊群,卒不可得。除《後漢書·左慈傳》外,東晉干寶《搜神記》亦有記載。《方輿勝覽》、《天下名勝志》、《江南通志》、清《廬江縣志》均記載廬江有左慈的釣魚台、左慈井、擲懷橋、升仙橋、白羊崗、羊山頭、玉虛觀等遺跡,至今部分尚存。
[編輯本段]《後漢書·方術列傳·左慈》
左慈字元放,廬江人也。少有神道。嘗在司空曹操坐,操從容顧眾賓曰:「今日高會,珍羞略備,所少吳松江鱸魚耳。」放於下坐應曰:「此可得也。」因求銅盤貯水,以竹竿餌釣於盤中,須臾引一鱸魚出。操大拊掌笑,會者皆驚。操曰:「一魚不周坐席,可更得乎?」放乃更餌鉤沉之,須臾復引出,皆長三尺余,生鮮可愛。操使目前會之,周浹會者。操又謂曰:「既已得魚,恨無蜀中生薑耳。」放曰:「亦可得也。」操恐其近即所取,因曰:「吾前遣人到蜀買錦,可過敕使者,增市二端。」語頃,即得姜還,並獲操使報命。後操使蜀反,驗問增錦之狀及時日早晚,若符契焉。
後操出近郊,士大夫從者百許人,慈乃為齎酒一升,脯一斤,手自斟酌,百官莫不醉飽。操怪之,使尋其故,行視諸壚,悉亡其酒脯矣。操懷不喜,因坐上收,欲殺之,慈乃卻入壁中,霍然不知所在。或見於市者,又捕之,而市人皆變形與慈同,莫知誰是。後人逢慈於陽城山頭,因復逐之,遂入走羊群。操知不可得,乃令就羊中告之曰:「不復相殺,本試君術耳。」忽有一老羝屈前兩膝,人立而言曰:「遽如許。」即競往赴之,而群羊數百皆變為羝,並屈前膝人立,雲「遽如許」,遂莫知所取焉。
[編輯本段]左慈故事
他精通五經,也懂得占星術,從星象中預測出漢朝的氣數將盡,國運衰落,天下將要大亂,就感嘆地說:「在這亂世中,官位高的更難保自身,錢財多的更容易死。所以世間的榮華富貴絕不能貪圖啊!」於是左慈開始學道,對「奇門遁甲」也很精通,能夠驅使鬼神,坐著變出美味佳餚。他在天柱山精修苦煉道術,在一個石洞中得到一部《九丹金液經》,學會了使自己變化萬端的方術,法術很多記也記不過來。
三國時魏國的曹操聽說後,把左慈召了去,關在一個石屋裡,派人監視,一年沒給他飯吃,過了一年才把他放出來,見他仍是原來的模樣。曹操認為世上的人沒有不吃飯的道理,左慈竟然一年不吃飯,一定是妖邪的旁門左道,非要殺掉他。曹操一起了殺左慈的念頭左慈就知道了,就向曹操請求放他一條老命,讓他回家。曹操說:「為什麼如此急著走呢?」左慈說:「你要殺我,所以我請求你放我走。」曹操說:「哪裡哪裡,我怎麼會殺你呢。既然你有高潔的志向,我就不強留你了。」曹操為左慈設酒宴餞行,左慈說:「我就要遠行了,請求和您分杯喝酒。」曹操同意了。當時天氣很冷,酒正在火上浸著,左慈拔下頭上的道簪攪和酒,片刻間道簪都溶在了酒中就像磨墨時墨溶入水中一樣。一開始,曹操見左慈要求喝「分杯酒」,以為是自己先喝半杯然後再給左慈喝自己剩的半杯,沒想到左慈先用道簪把自己的酒杯劃了一下,酒杯就分成了兩半, 兩半中都有酒,相隔著好幾寸。左慈先喝了一半,把另一半杯子給了曹操。曹操不太高興,沒有馬上喝,左慈就向曹操要過來自己都喝了。喝完把杯子往房樑上一扔,杯子在房樑上懸空搖動,像一隻鳥將向地上俯沖前的姿勢,要落又不落,宴席上的客人都抬頭看那酒杯,好半天杯子才落下來,但左慈也不見了。一打聽,說左慈已回了他自己的居處,這一來曹操更想殺掉左慈,想試試左慈能不能逃過一死。曹操下令逮捕左慈,左慈鑽進羊群中,追捕他的人分不清,就查羊的原數,果然多出了一隻,知道左慈變成了羊 。追捕的人就傳達曹操的意思,說曹操只是想見見左慈,請左慈不要害怕。這時有一隻大羊走上前跪著說:「你們看看我是不是呢?」追捕的人們互相說:「這個跪著的羊一定就是左慈了!」就想把這羊抓走。但這時所有的羊都跪下說:「你們看看我是不是呢?」這樣一來追捕的人真弄不清哪只羊是左慈了,只好拉倒。後來有知道左慈去處的人密告給曹操,曹操又派人去抓,一抓就抓到了。
其實並不是左慈不能隱遁脫逃,是故意要給曹操見識一下他的變化之術。於是左慈讓抓他的人綁上投入監獄。典獄官打算拷問左慈,卻發現屋裡有個左慈,屋外也有個左慈,不知哪一個是真左慈。曹操知道後更加懷恨,就命令把左慈綁到刑場殺掉。左慈卻突然在刑場上消失了。於是命令緊閉城門大肆搜捕。有些搜捕者說不認識左慈,官員就訴說左慈一隻眼是瞎的,穿著青色葛布衣扎著葛布頭巾,見到這樣的人就抓。不一會兒,全城的人都變成了瞎一隻眼穿青葛布衣扎葛巾的人,誰也無法分辨哪個是左慈。曹操就下令擴大搜捕的范圍,只要抓住就殺掉 。後來有人見到了左慈,就殺了獻給曹操,曹操大喜,屍體運到一看,竟是一捆茅草, 再到殺左慈的地方找屍體,已經不見了。
後來有人說在荊州看見了左慈,當時當荊州刺史的劉表也認為左慈是個惑亂人心的妖道,打算將他抓住殺掉。劉表帶著兵馬出來炫耀 ,左慈知道劉表是想看看他有什麼道術,就慢慢走到劉表面前說:「我有些微薄的禮物想犒勞你的軍隊。」劉表說:「你這個道士孤身一人,我的人馬這么多,你能犒勞得過來嗎?」左慈又重說了一遍,劉表就派人去看是什麼禮物,見只有一斗酒和一小扎肉乾 ,但十個人抬也沒抬動。左慈就自己把干肉拿來,把肉一片片削落在地上,請一百個人拿酒和干肉分發給士兵。每個士兵三杯酒一片肉乾。肉乾吃起來和平常的味道一樣,一萬多士兵都吃飽喝足,但酒器中的酒一點也沒少,肉乾也沒吃光,劉表的一千多賓客也都喝得大醉。劉表大吃一驚,打消了殺害左慈的意思。幾天後,左慈離開劉表走了。他到了東吳的丹徒縣,聽說丹徒有個有道術的人叫徐墮,就去登門拜訪。徐墮門前有六七個賓客,還停著六七輛牛車。賓客騙左慈說徐墮不在家。左慈知道賓客騙他,就告辭走了。左慈走後,賓客們就看見牛車在楊樹梢上走,爬到樹上再看,牛車卻沒有了。下了樹,就見牛車又在樹上走。還有的牛車輪子中心的圓孔里長出了一尺長的荊棘,砍都砍不斷,推車又推不動。賓客們大驚失色,急忙跑去報告徐墮,說有一個瞎了一隻眼的老頭來訪,我們見他是個凡俗之輩,就騙他說主人不在,老頭走後,牛和車就發生了這種怪事,不知是怎麼回事。徐墮一聽說:「啊呀,這是左慈公來拜訪我,你們怎麼能騙他呢!快點追也許能追回來的。」於是賓客們分散開去追,追上左慈後都向他磕頭謝罪。左慈消了氣,就讓客人們回去,他們回去一看,牛和車都恢復了原樣。左慈拜見了吳國君主孫策,孫策也想殺左慈。孫策有一次想從後面給他一刀。左慈穿著木鞋拿著個竹杖慢慢地走,孫策在後面手持兵器追趕卻總也追不上,這才知道左慈有道術,不敢再殺他 。後來左慈告訴葛仙公說他要進霍山煉九轉丹,後來終於成仙而去。
2、讀陶淵明的飲酒(其五)回答問題
"心遠"是什麼意思?——思想感情遠離世俗
「遠」是玄學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脫於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狀態。此處的「心遠」便是對那爭名奪利的世界取隔離與冷漠的態度,自然也就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所居之處由此而變得僻靜了。《飲酒》中「心遠」一詞是全詩的詩眼,它統攝全詩,不僅對前三句作了總結性的說明,而且開辟了後半首的境界,正因為「心遠」無世務纏身,所以能夠於東籬下獨自採菊,於閑暇中望山,得見群鳥於夕陽中還山的美麗景色。大自然的和諧,倦鳥還山的啟迪,給詩人以感觸,陶醉於心領神會之中,不須多言,也無必要多言。這些都因為「心遠」超脫塵俗,融於自然。
【評析】
詩人歸隱後心境恬靜,不與權貴交往。悠然自得地欣賞自然美景,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安慰和享受,因此他認為這種隱居生活含有人生真正的意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展示出作者熱愛自然的情感和曠達的心胸,最有妙處。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悠然」一詞道出了詩人內心的悠閑,恬靜,自由;「見」字顯示詩人採菊石,不經意間與南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情態。此二句妙在自己無心見山,然悠悠遠望,心與物游,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句蘊含著這樣的哲理:心靈既遠遠的擺脫了世俗的束縛,即使身居喧囂人境也無「喧囂」之感。「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此情此景中的田園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該用怎樣的語言來表達。實際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這其中有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別,去用語言來表達呢?詩人並非真的「忘言」,只不過一切已盡在不言中了。
能幫你的就這么多咯,你自己再整理下吧~\(^o^)/~
3、安徽巢湖廬江結婚必須男方出喜酒錢的風俗嗎?
是的,這酒席錢是要男方出的。
首先男女雙方要找個媒人,這是必要的程序與雙方是否是戀愛認識的無關,媒人可以是自己身邊的任一個熟人,只是走走場面。然後男方要去女方家求親,下彩禮,由女方定日子,然後到結婚時由男方找車,正常情況是吃過午飯去女方家接新娘,至於女方在這段時間要辦的事情就不詳細講了,到了女方家時,女方會有新娘的兄弟出來接男方送過來的東西,一般是家禽牲畜,大多是雞和魚還有別的東西。新娘的兄弟接完東西會立即返回關上門斗新郎,如果新郎走的快先進了門就沒事了,過一段時間就和新娘動身去男方家,出門時間由女方定,新娘出門也有一些風俗就不細介紹了。男方在家要辦喜酒這不用說吧。到第三天新娘要回門,新郎要陪同,這就又有一個新姑爺帶桌的風俗了,要能喝酒哦。不能喝也要喝,呵呵,『灌死你』。提前祝你新婚快樂,與新娘百年好合、白頭到老。
4、誰有文言文的翻譯和原文還有題目,120字左右吧。謝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題。(22分)
揚州督同將軍梁公,解組鄉居,日攜棋酒,游林丘間。會九日登高,與客弈,忽有一人來,逡巡局側,耽玩不去。視之,目面寒儉,懸鶉結焉,然意態溫雅,有文士風。公禮之,乃坐。亦殊撝謙。公指棋謂曰:「先生當必善此,何勿與客對壘?」其人遜謝移時,始即局。局終而負,神情懊熱,若不自已。又著又負,益憤慚。酌之以酒,亦不飲,惟曳客弈。自晨至於日昃,不遑溲溺。
方以一子爭路,兩互喋聒,忽書生離席悚立,神色慘沮。少間,屈膝向公座,敗顙乞救。公駭疑,起扶之曰:「戲耳,何至是?」書生曰:「乞付囑圉人,勿縛小生頸。」公又異之,問:「圉人誰?」曰:「馬成。」先是,公圉役馬成者,走無常,十數日一入幽冥,攝牒作勾役。公以書生言異,遂使人往視成,則僵卧已二日矣。公乃叱成不得無禮,瞥然間,書生即地而滅,公嘆吒良久,乃悟其鬼。
越日,馬成寤,公召詰之。成曰:「書生湖襄人,癖嗜弈,產盪盡。父憂之,閉置齋中。輒逾垣出,竊引空處,與弈者狎。父聞詬詈,終不可制止,父憤悒齎恨而死。閻摩王以書生不德,促其年壽,罰入餓鬼獄,於今七年矣。會東岳鳳樓成,下牒諸府,徵文人作碑記。王出之獄中 ,使應召自贖。不意中道遷延,大愆限期。岳帝使直曹問罪於王,王怒,使小人輩羅搜之。前承主人命, 故未敢以縲紲系之。」公問:「今日作何狀?」曰:「仍付獄吏,永無生期矣。」公嘆曰:「癖之誤人也,如是夫!」
異史氏曰見弈遂忘其死及其死也見弈又忘其生非其所欲有甚於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獲一高著徒令九泉下有長死不生之弈鬼也可哀也哉
(《聊齋志異·棋鬼》)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會九日登高,與客弈 會:相約
B.神情懊熱,若不自已 已:停止
C.父憤悒齎恨而死 齎:懷著
D.故未敢以縲紲系之 系:捆綁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來源:學科網]
A.公禮之,乃坐 癖之誤人也,如是夫
B.公嘆吒良久,乃悟其鬼 促其年壽,罰入餓鬼獄
C.酌之以酒,亦不飲 故未敢以縲紲系之
D.自晨至於日昃 於今七年矣
7.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能夠表現「癖之誤人」的一組是(3分)
①日攜棋酒,游林丘間 ②自晨至於日昃,不遑溲溺[來源:學科網ZXXK]
③父憤悒齎恨而死 ④促其年壽,罰入餓鬼獄
⑤不意中道遷延,大愆限期 ⑥徒令九泉下,有長死不生之弈鬼也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書生愛棋成癖,家產盪盡,父親氣死,他也不知悔改,最後被閻王減了壽數,罰進餓鬼獄。[來源:Zxxk.Com]
B.書生雖然酷愛下棋,但棋藝不精,與揚州督同將軍梁公的客人下棋時,屢戰屢敗,最後只好跪地求饒。
C.梁公對書生以禮相待,起初以為他只是個愛好下棋的窮書生,直到他「即地而滅」後,梁公才漸漸明白他原來是鬼。
D.書生在陰間時本來有個贖罪轉生的機會,可他沉迷弈棋,誤了給東岳泰山鳳樓寫碑記的期限,最後落得個永世不得超生的下場。
9.翻譯和斷句(10分)
(1)用「/」線給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4分)
異史氏曰見弈遂忘其死及其死 也見弈又 忘其生非其所欲有甚於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獲 一高著徒令九泉下有長死不生之弈鬼也可哀也哉
(2)翻譯上面文言文中劃橫線的句子。(6分)
①閻摩王以書生不德,促其年壽,罰入餓鬼獄。(3分)
②不意中道遷延,大愆限期。(3分)
參考答案:
5.A【文言實詞】【會,適逢】
6.A【文言虛詞】【A前者代詞,他;後者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B均為人稱代詞,他。C均為介詞,用,拿。D均為介詞,到】
7.D【信息篩選】【③害死父親,④縮減壽數,⑥永不超生)】
8.B【分析概括】【書生跪在梁公面前是乞求梁公叫勾魂使馬夫不要用繩索捆他的脖子,而非因為輸棋「跪地求饒」】
9.(1) 本題考查考生對淺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異史氏曰:「見弈遂忘其死;及其死也,見弈又忘其生。非其所欲有甚於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獲一高著,徒令九泉下,有長死不生之弈鬼也。可哀也哉!」【4分,每錯斷、少斷、多斷2處扣1分】[來源:學&科&網]
(2)本題考查考生對淺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對文言多義詞的理解能力。
①閻王因為書生品行不端,減了他的壽數,罰他進餓鬼獄。【得分點: 「不德」、「促」各1分,大意1分】
②不料他在路上拖延,大大地誤了期限。【得分點:「意」、「愆」各1分,大意1分】
【參考譯文】
揚州督同將軍梁公,罷任後在鄉間閑居,每日帶著圍棋和美酒,在郊野遊玩。適逢九月九日登高,與朋友對奕。忽然有個人走了過來,在棋局邊徘徊,觀看兩人下棋,不忍離去。只見他樣子貧寒儉朴,穿著一身縫滿補丁的舊衣裳。然而氣度溫文爾雅,有文士之風。梁公對他表示敬意,他才坐下,也很謙遜。梁公指著棋盤對他說:「先生一定精於此道,何不跟客人對一局呢?」他推辭了半天,才開始對局。一局下完他輸了,神情懊喪,象是仍然不願停手。又下了一局,又輸了,越發羞慚懊惱。請他喝酒,他也不喝,只是拉住客人下棋。從清晨直到太陽偏西,連小便也沒有時間。
正在因為一著棋誰該先下誰該後下爭競不休的時候,忽然這位書生離開座位,驚恐地站了起來,神色十分凄慘沮喪。不一會兒,在梁公座前跪了下來,頭叩出血乞求救他。梁公非常驚訝,將他扶起來說:「不過是游戲嘛,何至於如此?」書生說:「請你囑 咐馬夫,不要捆我的脖子。」梁公又很詫異,問:「是哪個馬夫?」書生答:「馬成。」原來,梁公有個馬夫叫馬成,常去陰司充任鬼吏,經常是每隔十來天去一次,攜帶冥府文書作勾魂使。梁公因為書生說得很奇怪,就叫人去探看馬成,而馬成已僵卧在床兩天了。梁公於是申斥馬成不得無禮,一眨眼之間,書生立即不見了。梁公嘆息了很久,才明白他是鬼。
過了一天,馬成蘇醒之後,梁公把他喊來盤問。馬成說;「這個書生是洞庭湖和襄江一帶人士,愛棋成癖,家產盪盡。他父親很擔心,把他關在書房裡。他卻跳牆出來,偷偷地跑到空地方,找人下棋。父親知道後臭罵了他一頓,他仍舊不知悔改。父親抑鬱苦悶含恨而死。閻王因為書生 品行不端,減了他的壽數,罰他進餓鬼獄,到今天已經七年了。適逢東岳泰山鳳樓建成,東岳大帝發下文書到各地府,徵集文人寫一篇碑記。閻王把他從獄中放出來,讓他應召作文,以便贖罪。不料他在路上拖延,大大地誤了期限。東岳大帝派當值的功曹向閻王問罪,閻王大怒,派我去搜捕他。前次聽從您的命令,所以沒敢用繩子捆綁。」梁公問:「他現在怎麼樣?」馬成說:「還是交給了獄吏,永遠沒有轉生的機會了。」梁公感嘆說:「不良嗜好誤人,竟到了這種地步!」
異史氏說:「看見下棋就忘記自己已經死了;等他死了以後,看見下棋又忘記了自己還有機會轉生陽世。這不是說他所嗜好的比生命還重要嗎?然而嗜好到這種程度,還沒有學得一手高棋,只能讓九泉之下多個不願再轉生陽世的棋鬼罷了。實在是可悲得很啊!」
大力將軍
蒲松齡
查伊璜,浙人,清明飲野寺中,見殿前有古鍾,大於兩石瓮;而上下土痕手跡,滑然如新。疑之。俯窺其下,有竹筐,不知所貯何物。使數人摳耳,力掀舉之,無少動。益駭。乃坐飲以伺其人;居無何,有乞兒入,攜所得糗糒①,堆累鍾下。乃以一手起鍾,一手掬餌置筐內,往返數回始盡。已復合之,乃去,移時復來,探取食之。一座盡駭。查問:「若個男兒胡行乞?」答以:「啖啖多,無佣者。」查以其健,勸投行伍,乞人愀然慮無階。查遂攜歸,餌之,計其食略倍五六人。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贈之行。後十餘年,查猶子令於閩,有吳將軍六一者,忽來通謁。款談間,問:「伊璜是君何人?」答言:「為諸父行,與將軍何以有素?」曰:「是我師也。十年之別,頗復憶念。煩致先生一賜臨也。」會伊璜至,因告之,伊璜茫不記憶。即命仆馬,投刺於門。將軍趨出,逆諸大門之外。視之,殊昧生平。竊疑將軍誤,而將軍傴僂益恭。少間登堂,則卷簾者、移座者,並皆少姬。既坐,方擬展問,將軍頤少動,一姬捧朝服至,將軍遽起更衣,查不知其何為。眾嫗捉袖整衿訖,先命數人捺查座上不使動,而後朝拜,如覲君父。查大愕,莫解所以。拜已,以便服侍坐。笑曰:「先生不憶舉鍾 之乞人耶?」查乃悟。既而華筵高列,家樂作於下。見將軍日無別作,惟點姬婢養廝卒,及騾馬服用器具,督造記籍,戒無虧漏。一日,執籍謂查曰:「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賜。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一半奉先生。」查愕然不受,將軍不聽。按籍點照,古玩床幾,堂內外羅列幾滿。查固止之,將軍不顧。稽婢僕姓名已,即令男為治裝,女為斂器,且囑敬事先生,百聲悚應。又親視姬婢登輿,廄卒捉馬騾,乃返,別查。 (有刪改)
注釋 ①糗糒,干糧。
5.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查遂攜歸,餌之 餌:給……吃。
B.逆諸大門之外 逆:背對著。
C.眾嫗捉袖整衿訖 訖:完畢。
D.稽婢僕姓名已 稽:查考。
6.下列言行全都能表現吳將軍知恩圖報的一組是:(3分)
①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贈之行 ②十年之別,頗復憶念 ③則卷簾者、移座者,並皆少姬 ④而後朝拜,如覲君父 ⑤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一半奉先生 ⑥又親視姬婢登輿,廄卒捉馬騾
A.①②④ 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①③⑤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査伊璜在野外的寺廟中發現巨大古鍾,好幾個人抓耳撓腮皆無法掀動;而當時身為乞兒的吳六一卻能輕易掀開。
B.査伊璜見吳六一力大不凡,就鼓勵他投身軍隊;又見他貧苦無助,就把他帶回家,厚贈之後讓他上路。
C. 査伊璜聽說吳將軍與自己有舊,但已經記不起來到底是誰;即便如此,他仍然帶著僕人騎著馬,上門投遞名片。
D.吳六一十多年來一直不忘査伊璜賜金之恩;見面之後不僅禮節備至,而且把自己的家產和奴婢分了一半給他。
8.翻譯下列句子:(10分)
(1)乃以一手起鍾,一手掬餌置筐內,往返數回始盡。
(2)為諸父行,與將軍何以有素?
(3)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賜。
參考答案:
5.B 逆:迎接。
6.B。(①是査伊璜的行為,③描述一個客觀事實)
7.A。「抓耳撓腮」不對,是摳住古鍾的雙耳往上抬。
8.⑴(他)竟然用一隻手抬起鍾,另一隻手捧著食物放在筐里,往返幾回才放完。(4分,「乃」,「鞠」,「始」,各一分;全句通順1分)
⑵是叔父一輩的人,跟將軍您怎麼會有舊交情?(3分,「諸父」1分,「行」1分,「素」1分)
⑶我之所以能有今天,都是出於您的豐厚的賞賜。(3分,「不才」1分,「得」1分,句意通順1分)
參考譯文:[來源:學§科§網]
査伊璜,浙江人,清明時節在野外的寺廟里喝酒,看到大殿前面有一座古鍾,比兩個石瓮還大 ;上面留有泥土的痕跡和手印,都是新近才有的。査伊璜感到疑惑,俯身往鍾里看,有一個竹筐,不知存儲著什麼。讓好幾個人摳住鍾的雙耳,用力往上掀,一點都不能抬動,就更加吃驚了。於是就坐著喝酒來等(在鍾下放東西的)那個人。過了沒多久,有個乞丐進來,帶著(乞討)獲得的干糧,把它們堆積在古鍾底下。(他)竟然用一隻手抬起鍾,另一隻手捧著食物放在筐里,往返幾回才放完。把鍾合上以後才離開,過了一會又來,手伸進去拿東西 吃,滿座的人都很吃驚。査伊璜問:「那個男兒,你為什麼要做乞丐呢?」回答說:「吃得多,沒有人僱傭我 做事。」査伊璜因為他健壯,鼓勵他去參軍,乞丐發愁,覺得沒有憑借這樣做。査伊璜帶著他回家,給他吃,算起來食量是常人的五六倍。為他換了新的衣鞋,又給他五十兩銀子作為路費。過了十多 年,査伊璜的侄子在閩地做官,有個將軍叫吳六一,忽然來拜見。說話之間,問道:「伊璜是您的什麼人?」回答說:「是叔父一輩的人,跟將軍您怎麼會有舊交情?」吳說:「他是我老師。作別十餘年,很是想念。麻煩您轉告先生,請他光臨。」適逢査伊璜來到,於是就告訴他,伊璜全不記得這個人。立刻命令僕人備馬,在吳將軍門前投遞名片。將軍快步跑出,在大門外迎接伊璜。伊璜看他,覺得一 點也不認識。私下裡懷疑將軍弄錯了,但是將 軍彎著腰,越發恭敬。過了一會來到大堂,那些卷簾、搬座的人,都是年少姬妾。坐定,正想問清楚,將軍動了動臉色,一個姬妾捧著官服到來,將軍就起身換衣,査不知道他要干什麼。眾位姬妾為將軍整理衣袖完畢,將軍先讓幾個人把伊璜按在座位上,不讓他動,然後行朝廷上的禮節,如同拜見君王。査大吃一驚,不理解為什麼這樣。朝拜完畢後,將軍就穿著便服在他身旁陪坐。笑著說:「先生記不起那個舉鍾的乞丐了嗎?」査這才明白。過了一會,高舉盛宴,家裡的歌妓在底下奏樂。伊璜見將軍每天不做別的,只是清點姬妾奴婢的人數和騾馬器用的數量,督促下人登記,告誡他們不要漏了什麼。一天,拿著登記的文書對査說:「我之所以能有今天,都是出於您的豐厚的賞賜。奴婢器物,我都不敢自己占著,請允許我分一半給您。」査大驚不接受,將軍不順從。按照文書點數,古玩和傢具,幾乎放滿了廳堂內外。査堅持阻止,將軍不理。考查奴婢僕人姓名完畢之後,就讓男的備辦行裝,女的收拾器物,並囑咐他們恭敬地服侍先生,底下都惶恐地答應。又親自看著奴婢登上馬車,馬夫整治好騾馬,這才回去,與査作別。
王珪,宇叔玠。性沉澹,為人雅正,恬於所遇,交不苟合。時大宗召為諫議大夫。帝嘗曰:「君臣同德,則海內安。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諫正,庶致天下於平。」珪進曰:「古者,天子有爭臣七人,諫不用,則相繼以死。今陛下開聖德,收采芻言,臣願竭狂瞽,佐萬分一。」硅推誠進善,每存規益,帝益任之。 它日進見,有美人侍帝側。帝指之日:「廬江不道,賊其夫而納其室,何有不亡平?」珪避席曰:「陛下以廬江為是邪?非邪?」帝曰:「殺人而取妻,乃問朕是非,何也?」對曰:「臣聞齊桓公之郭,問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惡惡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賢君也,何至於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廬江之亡,其姬尚在,竊謂陛下以為是。審知其非,所謂知惡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孫以樂律授宮中音家,伎不進,數被讓。珪與溫彥博同進曰:「孝孫修謹士,陛下使教女樂,又責譙之,天下其以士為輕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為人游說邪?」彥博懼,謝罪,珪不謝,曰:「臣本事前宮,罪當死,陛下釋其性命,引置樞密,責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負臣,臣不負陛下。」帝默然慚,遂罷。 時珪與玄齡等同輔政。帝謂日:「卿為朕言玄齡等材,且自謂孰與諸子賢?」對曰:「孜孜奉國 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兼賢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口靖;敷奏詳明,出納惟允,臣不如彥博;濟繁治劇,眾務必舉,巨不如胄;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臣不如征。至激濁揚清,疾惡好善,臣於數子有一日之長。」帝稱善。 《王珪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諫正 正:正確
B、伎不進,數被讓 讓:責備
C、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樞密 矜:憐憫
D、濟繁治劇,眾務必舉 舉:辦妥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君臣同德,則海內安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B、以其善善而惡惡也 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
C、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 於是大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壁
D、陛下衿其性命,引置樞密 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王珪「為人雅正」的一組是( )
①臣願竭狂瞽,佐萬分一 ②珪推誠納善,每存規益
③今陛下知廬江之亡,其姬尚在,竊謂陛下以為是
④彥博懼,謝罪,珪不謝 ⑤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樞密,責以忠效
⑥時珪與玄齡等同輔政
A、①④⑤ 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③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王珪為人正直。任諫議大夫之職以來,無論是引喻規勸,還是直言相諫,抑或是犯顏廷爭,他都以誠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賞識與器重。
B、王珪發現太宗有納廬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惡不分而致滅亡的史實作類比,勸諫太宗吸取教訓,採納善言,知惡而去之,終使太宗心悅誠服。
C、王珪與溫彥博替祖孝孫辯解,致使太宗大怒。王珪毫不畏懼地直言,自己因報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盡忠職守才這樣做,過錯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D、王珪評論朝中大臣之才時,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們,而自己的長處就是能「激濁揚清、疾惡好善」,表現他謹慎謙虛的品格和實事求是的態度。
參考答案:
1 A 糾正
2 B(以:連詞,表原因,「因為」。A、則:連詞,表假設關系,「就」/連詞,表轉折關系,「卻」。C、乃:副詞,表前後的逆接相背,「竟」/副詞,表前後的順接或緊接,「就」。D、其:第一人稱代詞,「我的」/第三人稱代詞,「他的」。)
3 B(①是王珪向皇上表示誠意與忠心的。⑤是說太宗不計前嫌,委以重任。這是王珪向皇上表明自己忠心勸諫的理由。⑥是交代王珪輔政的事實。故①⑤⑥都不是表現「雅正」的。)
4 B郭公並非「善惡不分」而是明知故犯。
參考譯文:
王珪,字叔玠.性情沉靜恬淡,為人正直,安於所遇,與人交往不苟且附和。當時太宗任命他為諫議大夫。太宗曾經說:「君臣同心同德,那麼國家就會安定。我雖不是賢明之君,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規勸及糾正我的過失,但願這樣可以使夫下太平吧。」王珪進言說:「古時天子有諫諍之臣七人,都因諫言不被採用,而相繼死亡。現在陛下發揚你的美德,採納像我們這樣的草野之人的意見,我願竭盡愚鈍之力,效力輔佐陛下。」王珪推誠盡忠,進薦善言,並常常存心規勸,太宗更加信任他。
一天,王珪進見,看見有一美人在皇上身邊侍候。太宗指著她說:「廬江王不行道義,殺了她的丈夫而納她為妄,怎麼會不滅亡呢?」王珪離開座位回答說:「陛下認為廬江王做得對還是不對呢?」皇上說:「殺了人卻納那人之妻,竟然還問我是對還是錯,為什麼呢?」王珪回答說:「我聽說齊桓公到郭國,問老百姓:」郭公為什麼滅亡?'老百姓回答說:「因為他能分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齊桓公說:」如像你們這么說,他就是一個明君了,可為什麼會到了滅亡的地步嚇?'老百姓說:「不是這樣的,郭君知道是好的意見卻不採納,知道是錯的事情卻不停止做,所以滅亡。'如今陛下知道廬江王滅亡的原因,他的美姬還在你的身邊,我看陛下認為這樣做是對的。知道那是錯的事情(但還要繼續做),這就是所謂知道不對的卻不停止去做啊。」太宗十分欣賞他說的話。
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孫用樂律來教授宮中的樂人,因這些樂人的技能沒有長進,孝孫多次被皇上責怪。王珪與溫彥博共同進言說:「孝孫是恭謹之士,陛下讓他來教女樂,又責備他,國人豈不認為皇上太輕視士人了嗎?」太宗十分憤怒地說:「你們這些人都是我心腹之臣,竟然附順下人欺瞞我,替人游說說情嗎?」彥博懼怕,謝罪,但王珪不謝罪,他說:「我本來侍奉前皇太子,罪當受死,陛下您憐惜我的性命,任用我,讓我擔任重要的職務,並要求我忠誠效力。現在陛下因私心而懷疑我,這是陛下對不起我,我沒有辜負陛下。」皇上默不作聲,感到慚愧,於是就不再追究了。
當時,王珪與玄齡等一同輔佐朝政。太宗對他說:「你給我評評玄齡等人的才幹,並且說說,你與這些人相比誰更賢能?」王珪回答:「勤懇奉公為國,朝中事情沒有不關心處理的,我不如玄齡;文才武略,將相之才兼備,我不如李靖;上奏詳盡明了,思慮恰當,我不如彥博;治理繁重事務,事事必辦妥,我不如戴胄;把諫諍作為自己的職責,以國君不及堯舜為恥辱,我不如魏徵。至於扦擊壞人壞事獎勵好人好事,疾恨邪惡喜好善美,我和他們相比有一點點長處。」太宗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