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拉石油分布
1、伊拉克石油工業概況是什麼?
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據2008年BP世界能源統計,伊拉克已探明石油儲量約為1150億桶,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9.5%,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居世界第三位(除加拿大外)。伊拉克石油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處於主導地位,是伊拉克支柱產業,也是伊拉克戰爭後重整經濟的重要條件。石油和天然氣收入是伊拉克政府收入主要來源,占其GDP的60%和出口收入的90%。國際市場高起的油價推動了伊拉克經濟的持續增長,2007年伊拉克GDP增長10.2%,比2006年高出3.7%。
一、伊拉克石油工業近況
伊拉克現有73個油田,其中超特大型油田6個、特大型油田17個、大油田20個。代表性油田有南部的魯邁拉油田和北部的基爾庫克油田,目前約45%的石油產量來自魯邁拉,20%多來自基爾庫克。受伊拉克戰爭和國內局勢影響,伊拉克國內油氣勘探成果不豐。2006年6月,伊拉克在扎格羅斯(Zagros)山脈獲得1個石油發現,其Tawkel井的測試日產量為5000桶油當量,探明儲量約為1億桶,是自1993年以來最大的石油發現。2007年7月又獲得1個陸上天然氣發現,也位於扎格羅斯。
2003年伊拉克戰爭以前,伊拉克平均日產原油260萬桶,日出口原油210萬桶。由於戰爭及戰後破壞,伊拉克原油生產急劇下滑,平均日產原油僅134.4萬桶,其中日出口量不足40萬桶。2004年伊原油產量回升至1億噸,平均日產200.0萬桶,日出口量也相應回升至145.0萬桶。受安全局勢動盪等因素影響,2005年伊拉克原油產量有所下滑,平均日產183.3萬桶。原油出口受其影響,其中第四季度跌至戰後新低,平均日出口110萬桶。之後幾年,尤其自2007年始,伊拉克國內投資約3400萬美元保護石油生產設施的安全體系開始發揮重要作用,並推動原油產量及出口量持續回升(表32-1)。2008年第一季度,伊拉克日均原油產量達240萬桶,出口量達192萬桶。第二季度原油日均產量更增至243萬桶,為伊拉克戰爭以來最高水平。
表32-1 伊拉克原油產量、消費量和出口量統計 單位:萬桶/日伊拉克的原油產量大部分來自南部油田,主要通過伊拉克—土耳其石油管道和南部巴士拉港出口。2007年,伊拉克原油出口地區見圖32-2。由圖32-2可見,伊出口原油的36.8%運到亞太,36.1%出口到美洲,25.5%運往歐洲,另1.6%出口至中東。美國是伊拉克最大的原油出口國,2007年約有59萬桶/日原油出口到美國,約占伊拉克全年出口量的36%;其次是義大利將近14萬桶/日,西班牙6.5萬桶/日,法國5.9萬桶/日,日本4.2萬桶/日,中國2.8萬桶/日。隨著油價走高、原油產量和出口量的回升,伊拉克石油收入也持續增長。2006年,伊拉克石油出口收入為288億美元,占出口總收入的比例超過98%,2007年石油出口收入躍升至370億美元。
圖32-2 2007年伊拉克原油出口地區
據美國《油氣雜志》報道,伊拉克現有煉廠8座,共有原油一次年加工能力3195萬噸,催化重整能力450萬噸,加氫裂化能力371萬噸,加氫精製能力1330萬噸/年,潤滑油年生產能力50萬噸。其中,最大的3家煉廠為拜伊吉(Baiji)煉廠(30萬桶/日)、巴士拉(Basra)煉廠(15萬桶/日)和道拉(Daura)煉廠(11萬桶/日),3家合計能力占伊拉克總煉油能力的近90%。所幸煉廠在伊拉克戰爭中破壞不大,平均日煉油能力維持在64萬桶以上水平,主要石油產品產量保持基本穩定。石油產品日產量2003年為46.4萬桶,2007年平均為48.1萬桶。
伊拉克北部的拜伊吉和南部的巴士拉、道拉等煉廠曾遭到海灣戰爭破壞,且大部分煉廠存在設備陳舊、技術落後等問題,急需升級改造。伊拉克石油部正著手上述煉廠的改擴建工程,尤其是納傑夫煉廠二期工程,以達到日煉油3萬桶的設計能力。
伊拉克的下游石油產業存在著輕質產品緊缺、汽油質量差等諸多問題,最突出的還是成品油供不應求的矛盾。煉油能力不能滿足國內需求,尤其自2005年始,50%以上的成品油依靠進口。由於需求缺口較大,許多生產企業被迫待油停工,加油站無油可加。為解決油品供應問題,伊拉克石油部計劃未來幾年在國內新建幾座煉廠,提高現有煉油能力。伊拉克石油部部長宣布,准備出資10億美元,在南部卡爾巴拉及納傑夫兩省交界處建一座日煉油14萬桶的大型煉廠。伊拉克石油部還計劃在其南部納西里耶市新建一煉油能力為30萬桶/日的煉廠及北部阿爾比勒省7萬桶/日的庫亞煉廠。伊拉克石油部已向美、韓、日等一些國際知名公司發出邀請,參與伊拉克煉廠的項目競標。同時為保證運輸和進出口暢通,需要大筆資金對遭受破壞的輸油管道和石油終端進行大范圍的修復工作,以恢復並提高運輸和吞吐能力。
二、伊拉克投資環境分析
2003年伊拉克戰爭後,在美國推動下,伊拉克歷經臨時管理委員會、臨時政府時期、過渡政府時期,直至2006年5月20日成立的戰後首屆民族團結政府。5年以來,伊拉克恐怖暴力事件接連上演,宗派沖突愈演愈烈,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國內局勢日漸混亂,而新政府未能對動盪不安的局面取得有效控制。
2008年,伊拉克在經歷了3個月的相對平靜之後,7月再次掀起暴力高潮。北部石油重鎮基爾庫克的爆炸造成200多人傷亡,首都巴格達的3起連環爆炸造成數十人死傷,伊拉克再次成為恐怖襲擊的重災區。暴力事件的回潮再次說明伊拉克局勢動盪的根源依然存在。
伊拉克戰爭打碎了伊拉克原有的國家機器。戰後美國扶植的幾屆政府雖經選舉產生,但政府內部各派都只代表各自利益,對重大問題難以達成一致,大大削弱了執政能力。伊拉克民眾反美情緒高漲,反美活動持續不斷,是伊拉克暴力事件的根源之一。
伊拉克政府早在2007年2月就通過了《石油天然氣法》草案。草案規定:成立國家石油公司負責管理國內石油相關事務;石油收入上繳國庫再按人口比例在全國各省平均分配;油氣資源向外國石油公司開放,合作方式依據產品分成協定,即外方在合同初期獲75%的利潤,待收回開采成本後按20%提取利潤。草案旨在以公平方式使伊拉克人人享有石油資源帶來的利益,同時吸引外國投資振興伊拉克經濟。但各派在石油利益分配等關鍵問題上難以達成一致,致使石油法草案至今未獲議會通過。
伊拉克是一個伊斯蘭國家,95%的人信仰伊斯蘭教,其中遜尼派穆斯林佔40.5%,什葉派穆斯林佔54.5%,北部庫爾德人大多屬遜尼派。遜尼派、什葉派和庫爾德人是影響伊拉克政壇的3個主要族群。占人口少數的遜尼派生活在油氣資源貧乏的伊拉克中部和西北部,長期處於主導地位。什葉派分布在石油資源豐富的伊拉克南部和巴格達西部。庫爾德人居住在富含石油資源的北部地區,雖屬遜尼派,但因強烈的民族獨立願望多次與中央政府對峙沖突。石油利益分配問題是派別間沖突迭起的重要誘因之一。
伊拉克北部庫爾德一直是外國公司垂涎而又不敢涉足的地區。庫爾德自治區無視中央政府,自行通過法律與一些國際石油公司簽訂了15份石油勘探及輸出合同,激怒了巴格達政府,多次強調合同違法,並把這些公司列入永不合作黑名單。
為獲取更多利益,英美介入伊拉克政府石油天然氣立法,草案取消了原先伊拉克政府對石油的控制權,對外國石油公司開放油氣資源,其中條款明顯有利於美國等西方石油公司,引起舉國上下一片反對聲。草案法規定,65個油田交由外國公司開發,採用產品分成模式,協議期長達20~35年,兩階段的分成比例高達75%和20%。伊拉克專家認為產品分成協議一般適用於開采前景不樂觀、生產成本高的高風險油田,不符合伊拉克的油田情況。縱觀中東其他石油生產國,大多採用技術服務或有限產品分成模式。多數伊拉克人擔憂若草案通過,伊拉克石油資源將落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石油公司掌控中,因此伊拉克國內不滿和反對的聲音很大。
伊拉克政府90%以上的財政收入來自石油,蘊藏在伊拉克地下的豐富石油資源被看做是重新振興這個戰亂國家的最大資本。因此石油工業重建,增加石油出口收入是伊拉克政府最迫切想要解決的難題。但受各種因素影響,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進程緩慢。
影響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進程的首要因素是安全穩定問題。盡管戰爭已經結束,但武裝分子對輸油管道、電力設備等設施的不斷襲擊,使國內安全形勢持續惡化,石油生產與出口未能按預期速度恢復。伊拉克石油部一直忙於維護不斷遭到襲擊破壞的油田設施,加強石油設施及人員的保安工作。2007年7月以來,投資約3400萬美元建設的安全體系對於防止伊拉克境內石油生產和加工設施遭襲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了原油產量的持續回升,這對持觀望態度的外國公司來說無疑是一條好消息。因此只要伊拉克國內局勢穩定,安全生產有保障,外資引進易如反掌。
石油天然氣法的遲遲不出台也是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步履維艱的主要因素。在開放油氣資源吸引外資、與外國公司合作模式上,因無法律依據可依,工作難有進展。伊拉克許多在產老油田超強度開采,又歷經戰亂,設備年久失修,管理技術水平低,急需大量資金進行大規模維修和更新改造。伊拉克現有煉廠均建於20世紀70年代,同樣存在技術落後、設備陳舊、煉油能力低等問題,且大部分曾遭到戰爭破壞,需要注入大筆資金。總之,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面臨巨大資金壓力。
美國劍橋能源研究協會的報告顯示,目前只有10%的伊拉克石油儲量被勘探確認,而確認的資源中也只有17%的油田得以開發。伊拉克的石油儲量為1150億桶,估計可能遠超過此數。伊拉克石油開發條件優越,具備油層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產量高、開采成本低、運輸便利等一些其他國家不具備的有利條件。
2008年3月,伊拉克內閣經過會議討論,批准石油部與外國公司簽訂為期兩年的「技術支持協議」,藉助外國公司的專業技術和人力支持,提高5個在產油田的原油產量,實現2008年300萬桶/日的目標產量。約有150家公司申請參加招標,而伊拉克與英美的幾個石油大公司則舉行單獨談判。
2008年4月,伊拉克石油部宣布了首批通過資格預審的35家公司名單,拉開了伊拉克石油工業由完全國有化轉向部分對外開放的序幕。名單顯示有4家中國公司入圍,分別為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和中國中化。此次入圍將成為中國進入伊拉克乃至中東地區油氣資源布局的切入口。早在1997年中國石油就與伊拉克簽訂了阿赫達布油田開發協議。而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中國中化一直在伊拉克尋找油氣資源的合作機會。在入圍資格預審的35家公司中,英美等西方石油企業占據了23家。
2008年6月30日,伊拉克石油部部長沙赫里斯塔尼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美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英荷殼牌石油公司,BP公司、法國道達爾石油公司和美國雪佛龍石油公司中得頭彩,獲得短期服務合同。
與此同時,2008年6月,伊拉克石油部宣布國內6座油田和2座氣田面向全球招標,以提高全國石油產量。這6個油田分別是:巴士拉省魯邁拉油田、基爾庫克省基爾庫克油田、基爾庫克省巴伊哈桑油田、巴士拉省祖拜爾油田、米桑省米桑油田和巴士拉省西佔爾納油田。此外西部的阿卡茲氣田和東部的阿卡茲氣田也在開放名單上。伊拉克政府在原有35家公司名單中又追加了剛通過資格預審的6家公司,共計41家公司獲准競標。6月,伊拉克石油部首次發布在魯邁拉油田和盧海斯油田兩口深勘探油井鑽井作業的招標通知;8月,石油部又重新發出招標邀請。
2009年中國石油與英國石油公司正式和伊拉克簽署合資開發伊拉克最大油田——魯邁拉油田。
這一系列的招標活動標志著伊拉克石油工業由完全國有化向對外開放走出了一步,盡管開放程度有限,合同也僅局限於短期技術服務。伊拉克政府要發展石油工業,外資的作用必不可少,同時也基於國內安全局勢的改善。不能指望各派別在短期內消除分歧,對石油法草案達成一致,但石油收入畢竟是伊拉克重振經濟的最大資本,最終各方會達成協議,允許外資進入石油領域。
由於伊拉克海岸線很少,在波斯灣海域的油氣基本沒有發展。
2、中東石油出口的主要港口有哪些
Aden 亞丁 葉門
Bangkok 曼谷 泰國
Basra 巴士拉 伊拉克
Bombay 孟買 印度
Cebu 宿務 菲律賓
Danang 峴港 越南
Djakarta(Jakarta) 雅加達 印尼
Doha 多哈 卡達
Du 迪拜鍵拆配 阿拉伯酋長聯合國
Haifa 海法 以色列
Hanoi 河內 越南
Ho Chi Ming City 胡志明市 越南
Istanbul 伊斯坦布御滑爾 土耳其
Kuala Lumpur 吉隆坡 馬稿指來西亞
Kuwait 科威特 科威特Kuala Lumpur 吉隆坡 馬來西亞
Kuwait 科威特 科威特
3、中東石油出口的主要航線
中東石油主要靠海運出口到歐洲、北美、以及中國、日本等地。
向西有三條航線:
一條是: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曼德海峽悔祥高-紅碧尺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英、法);
另一條是: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宴好洋-英法或美國。
向東是: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日本、中國。
4、伊拉克石油出口哪些國家
伊拉克石油主要出口中國、印度、德國、法國等。
中國,韓國是主要出口國,需求上升,伊拉克至南亞的出口增長判團超過了向東亞出口的增長。
同時,美國仍然是巴士拉原油的第三大買家,掘告橘2017年友笑美國從這里進口的原油平均達59萬桶/天,比起2016年的水平提高了三分之一。
5、亞洲排名前十的氣田?
全球十大油氣田:
1.加瓦爾油田
加瓦爾油田(Ghawar)位於沙烏地阿拉伯東部,區域構造上處於阿拉伯地台東部邊緣的哈薩構造階地上,距波斯灣西海岸約100千米,是全球探明儲量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最大的陸上油田,其探明儲量達112億噸以上,年產量高達2.8億噸,占整個波斯灣地區的30%。於1948年發現,1951年投產。
加瓦爾油田為一個巨型的呈南北走向的含油背斜構造,構造長250千族改米,最寬25千米,由8個產油構造組成,主要產油層為侏羅系的阿拉伯組D段的碳酸鹽岩。
2.大布爾干油田
大布爾干油田(Greater Burgan)又稱布爾干油田,位於波斯灣沿岸的科威特境內,東距阿拉伯灣海20Km,是世界第二大油田,其探明儲量高達99.1億噸以上,年產量約為7000萬噸左右,油田構造是一個復式背斜,南北長40公里,東西寬20公里,面積約700平方公里。
大布爾干油田在1934年就已經開始地質調查,1937年10月鑽布爾干1井,發現了良好的油層,但該油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6年才開始產油。
3.玻利瓦爾油田
玻利瓦爾油田位於委內瑞拉東部,是由拉羅薩油田、拉古尼亞斯油田、基亞華納油田和巴查開羅油田四個在中新統地層產油的油田組成,它橫跨馬拉開波湖的東岸陸上和湖中水,其探明儲量52億噸以上,年產約為100萬桶,多為重質油。總含油麵積約3500平方公里。
4.薩法尼亞油田
薩法尼亞(Safaniya)油田位於波斯灣的沙烏地阿拉伯海域,向北延伸到沙烏地阿拉伯與科威特的中立區,是中東地區在海上發現的第一個油田,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其石油探明儲量33.2億噸,天然氣可采儲量為3300億立方米。
薩法尼亞油田是一個呈北北東走向的背斜,長約70千米,產油層為中、下白堊系,深度1600米,2007年石油產量為100萬桶/日。該油田發現於1951年,1957年正式投產。
5.魯邁拉油田
魯邁拉(Rumaila)油田位於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以西50Km,是巨型油田,油田分南北兩部分,南魯邁拉油田探明儲量為19.6億噸,北魯邁拉油田探明儲量為11.2億噸,總儲量大概有200億桶。南魯邁拉油田和北魯邁拉油田共占兆明判地1800平方公里。魯邁拉油田是簡單的長軸背斜油藏,向下延伸到科威特境內。
2009年11月3日,伊拉克石油部正式與BP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簽署協議,合資開發伊拉克魯邁拉油田。
6.基爾庫克油田
基爾庫克油田位於伊拉克北部,探明儲量24.4億噸。油田為一狹長背斜構造,構造走向東南一西北,總長約98公里,寬約4公里(以翼部油水接觸面為界限)。1927年發現。1934年開始採油。
基爾庫克油田共包括三個穹窿,位於東南的是巴巴穹窿,中間是阿萬納穹窿,西北部為古爾瑪拉穹窿,三個穹窿都是連通的。古爾瑪拉穹窿處於最低位置,油運移至阿萬納穹窿。巴巴穹窿項部在地面以下300米,阿萬納頂部在地面以下600米。
7.羅馬什金油田
羅馬什金油田位於俄羅斯的伏爾槐指加——烏拉爾油區(即「第二巴庫」),儲量達24億噸,年產1億噸左右,居俄羅斯的第二位。油田地層傾角小於1°,含油麵積4300km?,其中油水過渡帶的面積佔70%。該油田主要生產中質與重質原油,含硫量較高。
羅馬什金油田發現於1948年,1952年投入工業性開發,是一個典型的陸台型多油層油田。同時,該油田獨創了世界首個大規模注水開採石油工藝。
8.薩莫洛特爾油田
薩莫洛特爾(Samotlor)油田位於俄羅斯西西伯利亞油區(即秋明油田或「第三巴庫」),地處西西伯利亞中部,探明儲量20.6億噸,年產1.4億噸左右。發現於1965年發現
薩莫洛特爾油田於1965年發現,1969年開始投產,在世界上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的加瓦爾油田,為俄羅斯最大的油田。但由於暴力開采和瘋狂注水,導致油田早衰。
9.上扎庫姆油田
上扎庫姆(UpperZakum)油田位於海灣地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西北約50英里處,是世界第二大海上油田,其探明儲量為15.9億噸。
上扎庫姆油田於1963年被發現,1967年投入生產。該油田多數為自噴井,原油質量好,含蠟少。
10.哈西梅薩烏德油田
哈西梅薩烏德(Hassi Messaoud)油田位於阿爾及利亞東北部,撒哈拉沙漠的北端。1956年被發現並開發,1960年投產。探明總儲量約8.7億噸。該油田中乾井少,單產高;原油含硫量低,質量好。
6、伊拉克經濟的變化
伊拉克經濟概況
流通貨幣:伊拉克第納爾,1第納爾=1,000菲爾斯。
國內生產總爛物絕值:219億美元(1999年)
人均生產總值:976美元(1999年)
石油的開采和提煉是重要經濟支柱。石油工業實現了國有化,伊拉克國家石油公司控制了國家的石油資源。還有鋼鐵、化工、煉鋁、水泥、汽車裝配、紡織、卷煙、製糖、製革等工業部門。主要農什物有小麥、大麥、棉花、椰棗等。糧食不能自給。椰棗平均年產約630萬噸,佔世界總產量40%。公路長40 000千米,鐵路長2000千米。有先進的輸油管道。
【經 濟】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聯合國對伊實行嚴厲的經濟制裁,伊經濟遭受重大打擊,基本陷於癱瘓狀態。1996年12月安理會通過第986號決議(飢姿即「石油換食品」計劃),允許伊出口石油,用以購買食品和葯品等人道主義物資,伊經濟狀況稍有好轉。伊拉克戰爭後,經濟重建工作任務繁重。安理會於2003年5月通過第1483號決議,取消對伊除武器禁運以外的所有經濟制裁。為發展經濟,臨時政府出台鼓勵外國投資法,成立新的貿易銀行,發行了新貨幣。
貨幣名稱:伊拉克第納爾(ID)。
【資 源】 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截止2001年,已探明石油儲量達1150億桶,主要分布在73個地區,現僅開采了15個地區。石油儲量居世界第四位。天然氣探明儲量約3.285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儲量的2.4%。磷酸鹽儲量約100億噸。
【工 業】 伊拉克石油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為伊支柱產業。伊於1973年實現了石油工業的國有化,組建伊拉克國家石油公司(Iraq National Oil Company, INOC)控制國家的石油資源。兩伊戰爭結束到海灣戰爭之前,伊拉克平均日產原油350萬桶,最高時達450萬桶。海灣戰爭結束後由於開采設備被毀和聯合國制裁,石油日產量跌至30萬桶。1996年12月安理會第986號決議實施後,石油生產開始恢復。2002年,伊平均日產石油約200萬桶,主要通過伊土(耳其)石油管道和南部巴士拉港出口。2003年,由於戰爭及戰後破壞原因,伊拉克石油生產急劇下滑,第三季度平均日產僅100萬桶,其中日出口原油僅為40萬桶。2004年產量約1億噸,平均日產207萬桶。目前,伊拉克石油生產正在逐漸恢復。
【農 業】 可耕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27.6%,農業用地嚴重依賴地表水,主要集中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農業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和椰棗等,糧食不能自給。由於改善了管理,2004年灌溉用地比上年增長了三分之一。農業逐步恢復。
【旅 游 業】 主要旅遊點有烏爾城(公元前2060年)遺址、亞述帝國(公元前910年)遺跡和哈特爾城遺址(俗名「太陽城」),位於巴格達西南90公里處的巴比倫是世界著名的古城遺址,盛傳的「空中花園」被列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交通運輸】 國內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公路網遍布全國,總螞圓長3.97萬公里,多數建於1991年之前。海灣戰爭中伊拉克公路受嚴重破壞,戰後多數得到修復。
鐵路總長2027公里,主要有以巴格達為中心的三條干線:巴格達-基爾庫克-埃爾比勒線,巴格達-摩蘇爾-土耳其線,以及前蘇聯援建的巴格達-烏姆蓋斯爾港線。2000年8月,伊敘之間的鐵路恢復通車。2001年7月,伊土(耳其)20年來首次開放鐵路運輸業務。
水運:共有各類船隻35艘,總噸位79.1萬噸,內河航線總長1015公里,主要有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和夏台阿拉伯河及人工運河(薩達姆河)等部分水道。主要港口有烏姆蓋斯爾港(年吞吐量500多萬噸)和貝克爾港,貝克爾港為大型輸油港,年輸油能力84萬噸。2003年伊拉克戰爭結束後,烏姆蓋斯爾港被立即用於接收國際人道主義救援物資。同年6月,該港向商船開放。
航空:巴格達和巴士拉有國際機場,哈迪塞、基爾庫克、摩蘇爾有相對較小的民用機場。海灣戰爭期間,伊通訊設施破壞嚴重,加上美英兩國在伊南北設立「禁飛區」和「安全區」,對伊進行持續軍事打擊,伊民航業務長期中斷。2000年8月,伊重新開放關閉長達10年之久的巴格達國際機場,與約旦、敘利亞、埃及通航。11月,伊恢復巴格達至南部城市巴士拉和北部城市摩蘇爾的國內航線。2003年,受伊拉克戰爭影響,伊拉克航空業再度陷於癱瘓。2004年開始恢復至約旦等地航班。
【財政金融】 伊入侵科威特後,聯合國對其實行經濟制裁,凍結了伊在國外的資產,伊財政枯竭,損失巨大,第納爾不斷貶值(官價不變)。2004年底伊外債超過1200億美元。戰後,成立了伊拉克貿易銀行,具有政策銀行的職能。2003年11月,伊拉克發行新的第納爾,取代薩達姆政權時期的舊貨幣。
【對外貿易】 聯合國制裁期間,伊拉克僅被允許在「石油換食品」計劃內對外出口原油。隨著2003年安理會第1483號決議取消除武器禁運以外的所有制裁,伊拉克的農產品也可向外出口。由於伊拉克國內工業部門不健全,多數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品需要進口。2003年伊拉克的主要進口國是約旦、越南、美國、德國,主要出口國是美國、加拿大、義大利、約旦。
【外國援助】2003年10月,聯合國伊拉克重建捐助國會議在馬德里召開,與會各方共向伊拉克重建認捐約330億美元。
為協調國際社會對伊援助,啟動馬德里伊拉克捐助國會議核準的伊重建國際捐助基金,2004年2月,伊拉克、美國、英國、日本、韓國、加拿大、西班牙、印度以及聯合國、世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阿盟、歐盟委員會等38個國家和國際機構在阿聯酋舉行了援助伊拉克重建基金國際協調機制(IRFFI)首次會議。各方共向IRFFI認捐10億美元,其中美國、卡達、瑞典、韓國、西班牙、挪威、印度、科威特、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歐盟、日本等13國成為捐助方委員會正式成員。5月,IRFFI在卡達舉行第二次會議,共有36個國家和歐盟、阿盟、世界銀行、聯合國等國家、國際組織與會。義大利和土耳其成為新的捐助國。10月,IRFFI在日本召開第三次會議,共有53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出席。伊朗成為新的捐助方委員會成員。日本向IRFFI的注資占其援伊總額的2/3,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分別為1/3到1/2不等。美國援伊總額約為180億美元,但投給IRFFI的僅1000萬美元。由於伊拉克安全局勢持續動盪,援助資金落實進展緩慢。
7、伊拉克(米桑油田)在伊拉克的哪個城市???去那裡工作安全嗎??在線等
樓主是中海油的么? 米桑油田位於伊拉克東南部米桑省,離巴士拉大約175公里,離巴格達大約350公里,包括三個生產油田:Abu Ghirab,Buzurgan和Fauqi油田。
油田在伊拉克南部,很安全。雖然有傳言說受到貧鈾彈污染,但實際從來沒聽到那裡有爆炸。很多人都在那裡呢,別人不怕,你怕什麼?與IDC在巴士拉的基地相比,米桑基地簡直就是天堂,不僅可以很順暢的上網,能吃上美味可口的中餐(盡管不是非常豐富,但是與伊拉克當地的食物相比,足矣!),更令人興奮的是:可以通過北京線給國內打電話。就是水比油貴,請節約用水!
在米桑,鑒於伊拉克的安全局勢,駐地四周是鐵絲網、壕溝、放子彈牆,再加上白天天氣熱外出受限,也就是早晨和晚上,趁著天氣還算涼爽的時候出來人比較多。中海油服米桑基地有個足球場,你可以和OPF(油田警察)有空時候踢幾場足球,很快就能融入當地生活了。
8、伊拉克的主要港口有哪些。最好有詳細的介紹。
一、巴士拉港口
SAME AS AL BASRAH 伊拉克商港。位於該國東南阿拉伯河西南岸,港市西北。海路東南距胡寧沙赫爾18海里,至阿巴丹港29海里,至法奧港78海里,距蘇萊曼港338海里,至阿巴斯港518海里,至科倫坡港2347海里。有西北鐵路、公路通首都巴各達,公路東通法奧,南北輸油、氣管道通達法奧,近機場。港區在市區以東沿河南岸向西北順延,自下游至上游有以下主要碼頭:
1、油庫碼頭,在SULIYAH河口北,木質水泥結構,可泊175米長油輪,後方為煉油廠和油庫。
2、糧食碼頭,倒「L」型,碼頭長213米,可泊183米長,吃水8.84米散糧船,碼頭上有6.5萬噸糧庫,裝卸機每小時效率1050噸。
3、ABU FLUS碼頭,鋼質突堤,有4個泊位,可泊最大長度171-182米,吃水8.84米船。
4、船廠和海軍碼頭。
5、馬基勒散雜碼頭,共14個順岸泊位,碼頭線總長2000米,沿邊水深9.15米。港口在兩伊戰爭和1990年入侵科威特後,受到嚴重破壞,特別是河道淤塞,尚待修復。現主要使用其南的烏姆卡斯爾港。主要出口石化產品、椰棗、羊毛、棉花等,進口紡織品、糧食、糖、茶葉、機電設備、汽車、消費品等。
二、法奧港口
伊拉克原油輸出大港。位於波斯灣西北端,法奧半島東南側、阿拉伯河河口南岸;阿拉伯河河口外的外港豪爾阿馬亞〔KHOR AL-AMAYA〕,還有阿爾巴克爾〔ALBAKAR〕。法奧近岸油碼頭有4個裝油泊位,各長206米,水深10.75米,最大能接納船長210米,吃水10.65米油輪,後方與23個儲泊罐的儲油區相連。豪爾阿馬油碼頭距法奧22海里,有2個儲油區相連。豪爾阿馬亞有碼頭距法奧22海里,有2個裝油泊位,水深22米,最大能停靠33萬噸級油輪。阿爾巴克爾油碼頭在法奧東南28海里,有2個靠船墩共4個泊位,水深29.30米,能夠停靠35萬噸級油輪。全港年輸油能力一億噸以上。但在兩伊戰爭中該港受到破壞,1990年8月起又因侵略科威特而受到聯合國制裁,中斷原油出口。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1989年底探明石油儲量為136億噸,僅次於沙特。2/3以上分布在南部的魯邁拉、馬季農大油田。戰後的1989年,原油產量已增長到1.75億噸。大部分供出口。港口後方有輸油管接油田。法奧—巴士拉之間有公路連通;法奧—霍爾木茲海峽僅07海里,至科輪坡港2290海里。
三、阿馬亞灣港口
伊拉克波斯灣中油港。水的載重密度為1025。潮差0.9米。盛行西南和東北風。對吃水超過15.58米的油輪強制引航。通訊聯系滾舉參見法奧。無節假日,一天24小時工作。港口服務設施有:小艇、醫療、牽引、淡水供應,無修船、加燃料、干船塢、給養、遣返和排污設施。最近的機場在巴士純悄拉。港口水深22.25到17.05米。由12座連在一起的鑽井平台構成,長951.58米,寬73.15米,可供12萬噸和33萬噸的油輪停泊。
四、巴克爾港口
SEE ALBAKIR TERMINAL 伊拉克阿拉伯河河外油港。水的載重密度為1025。潮差0.9米。盛行東北和西南風。對吃水超過15.58米的油輪大褲碧強制引航。通訊聯系參見法奧。無節假日,一天24小時工作。港口服務設施有:小艇、醫療、牽引,無修船、加燃料、干船塢、淡水供應、給養、遣返和排污設施。最近的機場在巴士拉。港口可接納最大35萬噸的船舶。海上平台泊位長975.4米,寬106.7米,水深29到30米,可停靠4艘35萬噸的油輪。油輪碼頭4個泊位,每個長487米,最大吃水21米。
9、世界最熱的地方是不是巴士拉,是位於亞洲嗎
最熱的地方
衣索比亞的達洛爾,1960-1966年平均溫度達94華氏度。美國加利福尼亞的死谷,1917年6月6日至8月17日連續43天在120華氏度以上。西澳大利亞馬勃爾--巴爾,1923年10月31日至1924年4月7日連160天在100華氏度以上(最高氣溫達121華氏度)。西澳大利亞的溫得姆,1946年中的333天氣溫是90華氏度。
巴士拉
巴士拉
Basra
伊拉克最大海港,巴士拉省首府。中國舊譯「勃薩羅」、「弼斯羅」。位於阿拉伯河西岸,哈馬爾湖出口處,距波斯灣120公里。人口91萬,連郊區118.4萬(1982)。伊拉克的石油化工中心。始建於公元前636年,之後逐漸成為文化和貿易中心。1980年初建成伊拉克第一座鋼鐵廠,約可提供全國所需鋼鐵量的一半。利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下游沼澤地帶的蘆葦和椰棗樹葉作原料,建立了造紙廠。郊區為伊拉克棗的重要產區。農產品有棗、玉米和稻米等。交通便利,是巴格達鐵路的終點站和重要的國際航空站。有人工航道直通波斯灣,可停泊10艘遠洋船隻。城市由阿沙爾、巴士拉和邁阿吉勒3個部分組成。阿沙爾區是當地政府和各國領事館所在地,也是全市金融、商業中心;巴士拉區集中了學校、醫院和住宅;邁阿吉勒區為交通運輸中心和對外窗口,設有現代化的飛機場、海港和火車站。
635年阿拉伯軍隊征服伊拉克,636年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634~644在位)建為軍營,後遂發展為城鎮。在8~9世紀時,成為阿拔斯王朝的貿易和宗教學術文化中心。自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興起以來,這里哲人輩出,文風蔚然,伊斯蘭教的穆爾太齊賴派、早期的蘇菲神秘主義皆產生於該城。阿拉伯語法學家哈利勒·伊本·艾哈邁德和西拜韋、文學家艾布·努瓦斯和艾布·歐拜德均出生於巴士拉,伊斯蘭教教義學家哈桑·巴士里和伊本·阿拉,文學家伊本·穆卡法、賈希茲等,均在該城從事學術研究和著述,招收門徒,傳播伊斯蘭學術文化,遂形成了聖訓學、教法學、語法學和文學的巴士拉學派,其影響波及各地。10世紀宗教哲學團體「精誠兄弟社」也創建於該城。巴士拉曾是伊斯蘭教各教派和學派學術文化匯集和交流的中心之一,在伊斯蘭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市內清真寺林立,著名的有巴士拉清真大寺等。巴士拉新城由巴士拉、阿沙爾和馬吉勒組成。現為工業、金融和對外貿易中心。中國古籍《太平寰宇記》、《四夷路程》等對巴士拉均有記載。
1980年初建成伊拉克第一座鋼鐵廠,約可提供全國所需鋼鐵量的一半。利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下游沼澤地帶的蘆葦和椰棗樹葉作原料,建立了造紙廠。郊區為伊拉克棗的重要產區 。農產品有棗 、玉米和稻米等。交通便利,是巴格達鐵路的終點站和重要的國際航空站。有人工航道直通波斯灣,可停泊10艘遠洋船隻。城市由阿沙爾、巴士拉和邁阿吉勒 3個部分組成 。阿沙爾區是當地政府和各國領事館所在地,也是全市金融、商業中心;巴士拉區集中了學校、醫院和住宅;邁阿吉勒區為交通運輸中心和對外窗口,設有現代化的飛機場、海港和火車站。
沒聽說過巴士拉很熱